心智之墙定位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描述:“独脚架”模式
∙您的心智之墙:
您的心智之墙叫做:“独脚架模式”,拥有这种模式的人,往往会把自己的多种社会角色(工作者、父母、孩子、朋友、公民、夫妻、休闲者等)退化为一种到两种,最常见的是妻子把角色退化为“贤妻良母”,男人则“事业就是一切”。当您把生命中所有的角色任务都放在一个角色上去的时候,您会发现自己的压力很大——因为您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面
了!同时您也会发现您的角色伙伴会没有那么投入,您会大怒您的下属不够努力,妻子会责怪另一半不够花时间陪自己,这都是因为您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入一个角色,成为一个需要依靠别人的“独脚架”。
∙这堵墙建成于:
这堵墙的形成是因为很多我们这个社会形成的既定观念,比如“男人一切以事业为重”女生就应该是“贤妻良母”等等。在社会压力比较大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倾向把不同的社会角色合并来抵御经济压力,比如说“夫妻店”
就是夫妻+伙伴角色……如果在社会与经济越来越宽松的时代,您还在坚
持过去的观念,就很容易进入“独脚架模式”
∙这堵墙保护您:
“独脚架模式”的人往往不觉得这是个问题,还以此为荣,因为“独脚架
模式”曾经帮助他们从生活困境解围出来——丢掉其他的角色,全力做好一个角色突围——这其实是困境中最好的一种解围模式(比如“事业不成,何以家为”或者“我要放下一切去结婚!”)。如果您处于生活的底层,独脚架模式其实是不错的方式。
∙这堵墙阻碍您:
如果您现在生活有了保障,依然坚持“独脚架模式”就是一个很不明智的选择。因为幸福的核心不是单一突破,而是生活各个角色的平衡。有着“独脚架”模式的人也许会在单一战场上打一场胜仗,却在生命的战场上败下
阵来。
∙拆墙建议:
1. 从单一角色中间回过头来,思考自己的生活是否平衡。
2. 找到自己内心最需要维护的几个关键角色,并且开始行动。
3. 错开角色间的压力,永远不要让自己同时在三个角色中同时面临压力。
4. 给每一个角色做一些分析,哪个时间点是最需要您投入精力的?比如
书中的建议(在结婚前两年,孩子0-3岁,14-18岁,父母亲70岁以后
这几个关键节点您分别应该做些什么?)
∙扩展阅读:
您可以在《拆掉思维里的墙》第九章:“成长为自己的样子——给残酷世
界的温暖规划”了解更多
描述:“无趣之人”模式
你的心智之墙:
您的心智之墙叫做“无趣之人”。您是一个过于看重结果,而不看着过程的人。不管是学习、生活还是工作,您总是作为一个评价者而不是参与者出现,这让您很难投入到当下的快乐中去。您也许会在热闹的场合冷眼旁观,在大家热烈参与的时候暗自评价,这让您与当下格格不入。您对与很多事情提不起劲。您做事情往往只有三分钟热度,您所期待的那种长久的热情从来没有出现。您内心一般有两种信念,一种是“我必须”模式:“我必须
要确定知道这个东西的结果,我才应该投入;我必须找到我一生的事业,我才能够开始行动。”,另一种是“知道主义”:“这个我懂,他不就是……。”
这堵墙保护您:
关注结果是一件很好的事情,除非过度判断。拥有“无趣之人”模式的人,往往都是“过度结果导向者”,或者我们说过于“上脑”的人。这个模式会在您的幼年形成,尤其是在不太鼓励创造力,或者在分数为唯一标准的教育环境中,这种模式可以很好的帮助您适应当时单一的环境。但是当慢慢成年,遇到我们可以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时候,这种方式往往会阻碍您进入真正的快乐。
这堵墙阻碍您:
那些有着“无趣之人”心智模式的人,虽然也许会因为结果导向有时收获更多,他们真正损失的是那些来自生活的乐趣。因为真正持久的乐趣来自于不计回报的付出过程。感觉不到乐趣也许会让您在没有明确结果的时候状态极不稳定。
拆墙建议:
1. 遇到新的事情,尝试把您的判断放在一边,先好好的感受一下这个事
情!
2. 做一些小小的疯狂事情!
3. 不要等到做出完美的判断才开始行动。可以边做边看。
4. 看一两本完全与工作无关的书,每周留一点时间给自己,做那些完全
没有回报的事情。
5. 观察一下自己,问问身边的人,自己平常(以前)谈起来什么话题会
两眼放光,滔滔不绝?
扩展阅读:
您可以到(新精英网站的HOLLAND测评来找到更多的方向)
您可以在《拆掉思维里的墙》第二章:“让有趣的生命扑面而来”了解更多描述:“受害者”模式
∙您的心智之墙:
您的心智之墙叫做:“受害者”,有受害者模式的人,拥有悲剧与自毁的个性。
他们最常见的动作就是叹气和摇头。他们的生活主题就是“因为别人、世界、过去,所以我……”。他们喜欢聚集讨论别人的短处,喜欢抱怨自己的悲惨,喜欢感叹世界的不公平,却很少为这些事情做些什么。因为好像只要这样子,就能够收获到旁人的关注了!
∙这堵墙建成于:
“受害者”这堵墙什么时候建成的呢?这也许会追朔到早早早年。早到也许当我们有自我意识的时候就开始。一旦出问题,我们第一反应往往就是找到一个借口。然后指责他人,这样可以减少自己的内疚感和不快。中国的文化也很大程度的帮助了受害者倾向,我们的民族文化倾向于同情弱者,这也意味着对受害者特别的有好处。
“受害者”模式受家庭的影响非常大,您会看到很类似的模式在您的父母身上发生。
∙这堵墙保护您:
每一个人都需要深切的关注与被关爱。“受害者”模式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运行——如果摔倒,我们会通过大哭表达自己的不满,吸引家长的注意力——如果没有人看到就自己玩去了。“受害者”模式在糟糕的外界环境下,可以很好的帮助您接受外界残酷的现实,获得让自己喘息的机会。对于那种生活在自认为无可改变的世界中的人,的确不失为一个生活下来的好方式。
∙这堵墙阻碍您:
“受害者”模式的最大限制是让自己丧失生活的控制权与力量。因为一旦您把自己置于“受害者”的角色,您也就放弃了自己去改变些什么的能力和希望。
您的快乐、幸福和福祉也都放到了他人的手中。这也是为什么受害者经常有一种生命无力掌控的无力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