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学做合一读后感
《教学做合一》心得体会
《教学做合一》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学与做相结合,以实践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自从接触这一理念以来,我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对《教学做合一》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内涵1. 教学做合一的含义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一种教育方法,即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习,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技能和道德品质。
这种教育方法强调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共同成长,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
2. 教学做合一的特点(1)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做合一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2)以实践为基础。
教学做合一认为,知识来源于实践,通过实践来验证知识,使知识得以深化和巩固。
(3)注重师生互动。
教学做合一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共同参与实践,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二、教学做合一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1. 改革教学方法(1)注重情境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2)倡导探究式学习。
鼓励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来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加强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如实验、实习、社会调查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技能。
2. 改善师生关系(1)尊重学生。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需求,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2)关爱学生。
教师应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3)与学生共同成长。
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参与实践,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三、教学做合一对我个人的启示1. 转变教育观念教学做合一使我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
作为教师,我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提高自身素质教学做合一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教育素养。
因此,我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以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改革。
2023年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精选11篇)
2023年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精选11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篇1"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
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穴,方是真学。
"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
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
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
“‘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
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
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
”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
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
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
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心得体会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心得体会第1篇:陶行知《教学做合一》读后感“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陶行知《教学做合一》读后感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善教、教学生学什么?这是我们应该不断向自己发问的一个问题,也是教师随时进行自我鞭策的一种方式,我想陶行知老先生的文章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纵观陶行知教育思想,我们不难发现,大力倡导创造的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其鲜明的特色,致力于开发儿童的创造力、让每一个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起点和归宿。
尤其是陶老的“教学做合一”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师的成功其实真的很简单,先生之最大快乐,就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教学中我们应该抱着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学生倾注一种“爱别人的孩子是神”的关爱,竭尽全力将他们平稳送到理想的彼岸。
我想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有这样一种优势,在音乐的殿堂中,与学生在歌声中共同探求生活的真谛,在比赛的激烈角逐中共同释放着生活中最真实的喜怒哀乐,哭也生活,笑也生活。
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爱的态度、亲切的语言对待他们,每次训练都真实地感觉到自己与学生越来越贴近的距离,在与学生心与心的交融中逐渐融化为一,教师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向学生导之以行,或示范,或表演,或激励,或促进,每一个言传身教;每一次手眼身法步的指导中无不浸透着生活的真实体验和成功的喜悦。
音乐课堂上师生之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音符的碰撞间产生了音乐教学所特有的审美情趣的升华和艺术人生的体验。
看着那一个个灵动的生命,作为教师,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爱他们。
用一种音乐教师所特有的方式去爱他们,唯如此,心与心的交融才能回报以真诚,唯如此,师与生的互动才能碰撞出火花,用最真的人生哲理教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品味生活;用最美的艺术形式教学生学会做人、学做高雅之人!第2篇: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选编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一、教学做合一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方法:活的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
学习陶行知《教学做合一》读后感
学习陶行知《教学做合一》读后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求真名言,相信没有一名教师会不知道是谁说的。
他就是我国现代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伟大的爱国者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
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傅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
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
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
生活教育理论在反传统的旧教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揭露并批评了旧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山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在当时的历史下,对普及识字教育、扫除文盲,在很多方面是适应的。
如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要求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同实际的生活活动结合起来,这对教师就有了新的要求。
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注意教学之外的生活,指导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学好本领,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
陶行之先生的教学合一的教改思想,强调的就是师生的互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当时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积极作用,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教学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一〕《陶行知文集》读后感捧读《陶行知文集》,总能感到似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向我们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
《陶行知》读后感三篇
《陶行知》读后感三篇《陶行知》读后感三篇《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通过一段段短小却精辟的文字体现了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
本文是小编精心编辑的《陶行知》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你!《陶行知》读后感篇一《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通过一段段短小却精辟的文字体现了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
不禁深深地佩服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
书中第一篇就是“教学合一”。
陶行知认为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一个理由是:“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指导他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这样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
这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
的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
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
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个理论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对于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要“个别对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运动能力、学习能力、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都能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从而避免学生因为经常不能获得成功而失去兴趣,产生厌烦心理。
最后,陶先生用“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句话给了我们一个忠告,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网络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许多的知识,作为老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读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有感
“学陶著,写心得”征文“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华之一;是陶行知先生所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最富有建立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论。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他用种田为例 ,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老先生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傅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和学都以做为中心"。
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陶老先生的教学方法论实际上是把传统教学中的以书本为中心,以文化知识为中心转移到以理论为中心,以实际生活为中心,有助于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教和学的结合,学和用的结合,教育和消费劳动的结合,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突出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才能和实际操作才能。
它还启发我们作为老师,要充分认识到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作为学生,学习的方法那么应该是行动、观察、看书、讨论和考虑.陶行知先生的这种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和今天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谋而合。
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开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面向全体,使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开展,培养全面开展的创新型人才。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和、交往互动、共同开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老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除承受学习外,动手理论、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老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开展程度和已有的经历为根底,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读后感
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读后感读完陶行知先生的关于“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的论述,我就像是在教育的迷雾里突然被点亮了一盏超亮的灯。
首先得说说这个“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它就像是一道新奇的教育菜谱。
以前传统的教科书啊,感觉就像是那种按照固定菜单做出来的套餐,老师就照着这个套餐喂给学生,学生也只能乖乖地咽下去,不管合不合口味。
但陶行知先生这个理念下的教科书可不一样,它是那种可以让大家一起参与创作的美食盛宴。
在这种理念里,“做”就像是食材准备。
学生不再是干巴巴地等着知识被送到嘴边,而是要自己动手去寻找知识的“食材”。
比如说学习植物知识,不是只看课本上的图片和文字,而是真正走到花园里,去观察、触摸那些花花草草,这就是“做”的开始。
这可比只对着书本上的插图想象有意思多啦,就像吃新鲜水果肯定比吃水果罐头带劲一样。
那“教”呢?就像是大厨在旁边指导做菜。
老师不再是那个只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演讲家,而是像个在厨房指导小厨师的大师傅。
当学生在“做”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老师就适时地给点小窍门、小建议。
比如说学生在花园里搞不清某种植物的花期,老师不是直接说答案,而是引导他们去观察植物的生长环境,去查阅相关的资料,这个过程中的指导就是“教”。
“学”就是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品尝到的美味。
他们在“做”和接受“教”的过程里,真正地把知识消化吸收了。
这就好比自己做了一顿丰盛的大餐,那种满足感和对食材(知识)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种教科书让知识变得生动鲜活起来,不再是那种死板的、让人犯困的东西。
我还觉得这样的教科书有一种魔力,它能让课堂变得像一个热闹的集市。
每个学生都像是一个小商人或者小顾客,他们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
有的在寻找知识的宝藏(做),有的在分享自己的发现(教),大家都在这个过程里收获满满(学)。
而且这种教育方式特别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就像集市里每个摊位卖的东西都不一样,每个学生在这个过程里也能找到自己独特的学习路径。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三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
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我颇有感触。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
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
”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
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
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
“‘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
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
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
”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
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
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教育是一门学问,是一门值得我们把时间都投入进去的学问,而《陶行知教育名篇》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这条学习之路中走得更远,让我们在陶行知先生的教导下,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吧。
教学做合一心得体会
自古以来,教育就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在教学中践行“教学做合一”的理念,现将我的心得体会分享如下。
一、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内涵“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育思想,其核心是将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知识、技能内化为自身的能力。
具体来说,教学做合一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1. 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实现教学相长。
3. 教育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关注社会发展需求,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二、教学做合一在实践中的应用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语文课时,可以通过讲述故事、播放视频、组织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 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提高动手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开展社会调查、参与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3. 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教师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发挥自身潜能。
4. 强化师生互动,构建和谐课堂教师与学生要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同时,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营造一个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
5. 拓展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生活学校要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文体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充实自己,培养综合素质。
《教学合一》读书心得优秀3篇
《教学合一》读书心得优秀3篇《教学合一》读书心得篇一陶行知先生学贯中西并开垦了一条中国教育的新路,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这活着界上引起了各方教育家的关注,先生被誉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可谓当之无愧!时至今日,陶行知先生所讨论和试验的教育问题实在是还有其意义和价值的,为我们的教学改革点亮一盏明灯。
陶行知在《教学合一》一文中说:“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同学学;二、教的法子必需依据学的法子;三、先生不仅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同学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本身的学问联络。
先生讲“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也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同学学,要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先生负引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同学负学习的责任。
”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调动同学的积极性,让他们也负责学的责任,让他们意识到本身必需要负学的责任。
小同学没有升学压力,大部分同学又对学习没有爱好,倘若再不依据同学的情况,一味的填鸭式的教,那么后果可想而知,同学睡觉、谈论也就不稀奇了。
俗话说的好“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小同学虽然对理论学习缺乏爱好,但是动手本领普遍较强,可以把课本中一些抽象的理论学问转化为实在的教学情境,不努力探求完整而系统的理论学问,重在激发同学学的愿望。
先生讲“做先生的,应当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学问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
”这正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否则年年照样画葫芦,同学不觉得枯燥,老师本身也就厌烦了,这一点在一些老老师身上更是反应明显。
因此老师要关注本身所学专业领域的新进展,更新本身的学问,时常讨论学问,找到新理论,不仅对同学有利,对老师本人也是一件畅快的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一名老师,要以先生的理论为引导,以同学为主体,尽本身的微薄之力,为学校教学改革做贡献。
《教学合一》读书心得篇二本周在家学习了陶行之先生的教学佳作《教学合一》一文,我觉得作为一名音乐老师,为了能使低班级小伙伴越学越有趣味,越学越聪慧,越学越爱学,然而去把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渗透到音乐教学中去。
陶行知读后感6篇
陶行知读后感6篇陶行知读后感篇1陶行知先生再三强调:教学做合一。
“做”是教学之中心,是在劳力上劳心,具有“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三个特征。
一面行,一面想,必然产生新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儿童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头上。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安排一些实践活动来发展学生的智力。
事实证明,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不但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而且还能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而获得更多的知识,在亲身体验中去观察、思考、发现、创造、感悟,将学习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
在语文教学中,这一点尤为重要。
三年级学生写作文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很多学生总觉得无话可说,不知道写什么。
我常常会带他们进行观察,引导他们留意身边的小事,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有一次,学校组织植树节活动,学生们都从家里带来了铁锹,准备大干一场。
我把这个活动当做一个契机,注意在每一个阶段观察和提醒学生。
劳动没开始前,学生们已经兴奋不已,在教室里坐不下去,不停地问我:“老师,怎么还不开始?”我笑着反问他们:“你们现在这个样子可以用什么词语或句子来形容?”学生们思索了一会儿,开始回答:“迫不及待。
”“跃跃欲试。
”“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词语一旦与学生的感受契合,似乎就变得富有生命力了。
我交代好安全事项,植树活动开始了,学生们争先恐后,挖坑,移苗入坑,培土,浇水,每一个环节都让他们亲自尝试,亲自感受,我给他们拍了不少照片。
植树的过程中,天空中飞来了北归的一群大雁,我赶紧喊学生们抬头看,只见蓝蓝的天空中一群大雁排着长长的队伍飞行,学生们不由得发出“哇!真美!”的感叹。
平时我们在诗歌中、课文中经常读到“一群大雁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
”这样的句子,可是学生只是读这些句子,没有直观的感受,他们根本体会不出句子中的那种韵味,再美的语言都不如让学生们自己亲眼看到来得震撼。
当天晚上,我布置了一篇习作,以我们的植树节活动为主题来写。
第二天我收作文时,全班大部分学生都认真完成了这篇作文,好几个孩子都说:“老师,这篇作文太简单了,我们就把自己经历的事情写了下来。
读《教学做合一讨论集》感悟心得
读《教学做合一讨论集》感悟心得近期,有幸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讨论集》,再一次深刻认识到了陶行知先生是一位多么伟大的教学家,兼具有崭新的教学理念。
结合当前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新时代对于学生与授课老师的新要求,我有了如下感悟。
一、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陶行知先生也反复强调,教学的主题不是要去教学生,而是要去教学生如何学习。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建立在了解学生对问题的掌握程度与看法的基础上,不能死搬理论,要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情况适当进行调整。
例如,在生字词教学中,老师可以选择让学生领读,一方面可以作为督促学生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也便于老师及时发现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分聆听学生对文章的看法,并适当的加以肯定和表扬,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能够个性化地阅读。
在教学内容方面,应该结合实际练习,教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例如在朗读过程中,老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充分理解文章中的感情,再结合感情进行示范的阅读,带领学生入情入境,这样,再让学生进行模仿,也能使学生在遇到类似文章时轻松揣摩出文章的感情,并进行朗读。
二、要坚持教学做相结合陶行知先生主张“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
强调教与学都以“做即动手”为中心。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确保学生能够切实地参与到教学实践环节中,保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生钻研的兴趣与热情,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的印证理论知识、应用理论知识、最终将理论知识消化吸收,转为自己的东西。
例如,小学语文的教学可以通过分组的形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对下个章节的内容进行预习,而预习方式也不局限于课本,可以准备与文章相关的歌曲影像,甚至实物,都可以用来进行展示。
在预习过程中,小组成员对这个章节建立了完善的知识体系,而通过给班级其他同学的展示,他们也能够充分应用自己的知识,加强了对这些内容的理解。
学习陶行知“行知合一”体会(5篇)
学习陶行知“行知合一”体会(5篇)第一篇:学习陶行知“行知合一”体会“行”、“知”合一的教育潮流记忆中我最早知道谁是陶行知,是在步入大学校门时,迎面屹立在眼前的陶行知像,问身边迎接我们的学长,才知道的。
之后接触陶行知及事迹,对其有了一定了解,是在我读大一的时候。
当时,为了参加学校元旦文艺汇演,而由自己所在的人文学院编排的一部话剧——《陶行知故事》,我在其中扮演了陶行知的一个学生——华栋。
话剧分为3部分。
第一部分,是各位耳熟能详的《三颗糖的故事》,这里就不累赘了;第二部分,陶行知来到了华栋的家里,发现华栋和他奶奶相依为命的生活状况,进而慢慢走近了华栋的内心世界,也让其他同学更加了解了自己的同学,华栋不为人知的一面;第三部分,我们很多同学在求是学校门口举行“元旦文艺汇演”活动时,陶行知被伪军强行带走问话的场景。
此幕中,表现了陶行知与学生们之间深厚的感情,也表现了陶行知自身崇高的爱国情怀。
而此时,我的身份又转变了。
现在的我是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了有关陶行知的一些书籍后,我发现,陶行知,远远不是我之前了解到的那样只是关心学生,热爱国家,他的思想与理念让我顿时产生自惭形秽的感受。
虽然我进入教师队伍才不到2年的时间,但自己心中仍然存在着当初在未进入或者准备进入此行业的设想:我想和学生打成一片,和他们能敞开心扉的交流,能在课上好好教与学,课下好好玩与乐,让他们在学校里能快乐健康向上的学习。
直到如今,我班里教室墙上仍然挂着KT板,上面写着“亲爱的你们,我需要你们快乐地成长,快乐地学习与生活”,这正是我对学生的期望,我不要求他们的成绩多么的优秀,他们的表现多么的成功,他们的想法多么的新奇,我只希望他们在这人生珍贵的三年里,是快乐的,然后再做事情。
当然,这快乐不是虚假的快乐,不是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快乐,而是真正热爱生活,热爱学校,热爱老师,热爱同学,热爱学习而获取的真正的快乐。
可是,事情总不是那么随人愿的,班级里的问题很明显,师生之间的关系好像并不像我所期望的那样,他们的学习生活状态也并不是我希望的那样:学习不主动且容易放弃,对于老师的话,也是由着自己的心情选择性的听或不听,手机等问题时而出现……自己也曾问过自己,是自己做的很不够吗,还是和他们的沟通出了问题,还是有其他的原因……总之,有时候自己也会有随意的念头,有想放弃的冲动。
读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有感
读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有感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是一本极富启发性和实用性的教育著作。
作者在书中强调教学与做为一个整体的重要性,旨在引导教师们寻找真正有效的教学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这本书中,陶行知先生明确指出了“做合一”的内涵和意义。
他认为,教学的目标不应仅仅停留在教师的教授过程上,而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他提出了“做”和“学”两者相辅相成的理念,强调教学应该更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而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陶行知先生在书中举了很多例子,阐述了他对于“教学做合一”的见解。
他通过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些实验或实际操作,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和理解知识的内涵。
通过这样的方式,他希望学生们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不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纸面知识。
陶行知先生还强调了教学的个性化和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拥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特点。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读完《教学做合一》,我深深被其中的理念所启发。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刻认识到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我将会积极运用陶行知先生的理念,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们创造更有意义的学习体验。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精选3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精选3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1"教学合一"是陶行知的教学思想,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论和教学论。
陶行知的教学思想,开始在《教学合一》一文中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他说:"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
"主张教学合一,反对教学分离。
教与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教学论的起点。
离开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谈不上有教学,这是教学理论的基本问题。
陶行知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也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
教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主观地"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应该主动地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因为学生的禀赋不同,接受能力各异,教学方法也不能强求一律,"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同时教师要"一面教,一面学",不断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好学生。
这是他主张"教学合一"的理由。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2这学期我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受益匪浅。
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的独特教育思想,对于我们的教育事业具有许多现实意义。
在“创造的教育”一文中写到鲁滨孙漂流到荒岛上去,白天到海边用手去捧水喝,到黑夜没水喝,他想出了用软土制成的瓶子,再用火烧成,可以装水,这是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了新价值。
读陶行知知行合一感想
读陶行知知行合一感想第一篇:读陶行知知行合一感想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教学合一》所思读罢《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教学合一,我一直认为是把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做到统一,即教学“合二为一”,其实不然。
暑期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才知道自己的认识十分肤浅,有失偏颇,没有真正领会陶行知老先生“教学合一”的精髓。
陶行知老先生所说的“教学合一”有着更深刻的含义,陶老先生认为“教学合一”不仅是把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还要把老师的教和老师自己的学融合到一起。
为什么老师要做到教学合一,陶老先生认为有三个理由: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这一点对于一个从教二十多年的我来说深有体会。
因为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仅仅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孩子们去读、去记,那么就是把活泼的孩子当成了书架子。
当然如果老师只是教学生,只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教给了学生,那么学生的学习永远是被动的。
从另一方面来说,教师自己学习的知识也是有限的。
这样的老师都不能算是好老师。
作为一名好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常言道:“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老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如小学低段,识字是主要教学任务,老师不能只教学生认得书本上的生字,而要以“趣”为前提,让学生开心识字,交给学生识记生字的方法。
如预习的时候要求孩子自己动手做生字卡;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加一加”、“减一减”的游戏识记生字,也可以自创儿歌游戏识字;利用生活经验来提高识字能力,如:名字、路牌、广告牌、超市里物品名称等等,养成随时识字的好习惯。
这样学生通过有意识记到无意识记,并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生字,慢慢地孩子们的词汇量越来越大,他的阅读量也随之越来越大,形成良性循环。
学生通过六年的积累,掌握运用所学词语。
这样会学习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随着学习的深入,随着自己知识的积累,阅历的丰富,口笔头表达能力都会提高,无论出现什么样的文章,都能较为准确的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文章的内涵,更能与文章的作者产生共鸣。
教学做合一读后感
教学做合一读后感支教岛读写群本周的读书任务是《教学做合一》读后感。
说实话我乍一看到题目的时候,就简单的认为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中学,学中做。
要识庐山真面目,我还是一如往常地认真阅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之《教学做合一》章节,真是越看越佩服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智慧之高尚,更加觉得自己孤陋寡闻。
最初对“教学做合一”的理解,我还是过于肤浅,所以又在网上搜索了一番,查找到了陶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教学做合一”思想是陶行知先生在批判当时中国落后的教育现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的实践中逐步提出并完善的。
在陶行知的时代,中国主要有两种教育:一种是中国道统的儒家经典教育;二是在西方传教士开设的教会学校中所进行的所谓洋教育。
陶行知分别称之为“老八股”和“洋八股”。
不管是“老八股”还是“洋八股”,它们都有两个共同的弊端,一是教学内容严重脱离中国国情,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二是“重教太重”而且教学方法呆板落后,没有生气。
陶行知认为,这两种教育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死教育”,在这样的教育里,先生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
要想使中华民族起死回生,必须对这种“死教育”进行彻底的革命,教育革命最有力的武器,陶行知认为就是普遍地进行“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对于一件事来说,教法、学法和做法是合而为一,三位一体的,它们是一件事的三个方面。
例如,在做教学这件事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锻炼,提高了自身能力,那么,这种对于自己的进步来说就是“学”,我们在“做”与“学”的.同时也影响着学生,并不是通过单纯枯燥的“教授法”或者填鸭式的“灌输法”,使学生也从中学到了知识,这种对学生的影响就是“教”。
“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在教育中的反映,从而为教育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在这一章节中,陶先生又以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
读陶行知教育文选“教学合一”有感
读陶行知教育文选“教学合一”有感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实践家,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伟大的民族主义战士,因此他的教育思想精辟而又有开拓精神,师德修养品行为我们现代教育工作者的楷模。
读了他教育文选中的一篇"教学合一"使我受益非浅。
他对现在的老师分类的十分贴切:一种是死教书的,一种是灌输式的,一种是教学生学。
而且不同的教师会教出不同的学生,第一种教师教出许多书呆子,第二种老师做得太辛苦,孩子学得太被动,收效甚微。
陶行知先生认可的是第三种老师,他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把教和学联系起来: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
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后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到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之所以提倡教学合一,陶行知先生有三个理由:一、要想学生自得自动,必先有教学生学的先生。
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要了解学生的情况,怎样学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
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必须和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
做先生的要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必须要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否则年年照样画葫芦,十分枯燥,所以要想得教育英才的快乐,似乎要把教学合二为一.联系我们现在的教育,第一次教改前的教学模式是教书阶段,第二次教改便是叫学生,现在我们主要努力实现的是教学生学,让孩子们学会自己去探索去解决疑问,学是为了更好地学,教为了不教.我觉得作为一个老师有一点让我感受很深刻的是教得越久越迷惑该如何教,越不知如何教,越要学习.许多人说教孩子是最容易的,但只有老师才体会到其中的重任,一个班的几十个孩子个个都不同,而且每一个都在发生着变化,如此多的不定因素要求我们有更高的素质,不但考虑孩子的原有水平,活动时顾全所有幼儿的表现情况并给予应对,还要帮助孩子在原有水平得到提高,为孩子准备跳一跳能摘到的"果实".老教师经验丰富但经验会使人失去创新的意识,容易故步自封;新教师有创新的勇气但往往因为缺少经验容易走弯路.所以先生要我们边教边学,学以致用,敢于创新,不断反思,做一个不断发展适应学生的老师!。
《教学合一》读书心得
《教学合一》读书心得《教学合一》读书心得4篇《教学合一》读书心得1开始拜读陶老先生的教育理论著作,总觉得教育家就是教育家,他的理论真有一定高深,初读的理解不是甚深。
一点心理体会感悟也是很不够精准。
但是我还是想把一些读书体会付诸于笔尖。
陶老先生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列举了教学合一的三个理由: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第三。
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
这不正是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正在追求的新目标吗。
陶先生的深邃的教育思想让人叹服!现在的新课程思想,不正是“以学定教”的思想吗?《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现在的课堂就是“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课堂中老师提出问题后,让同学们在小组内畅所欲言,不必顾忌说对说错,在一种民主、平等、创新的氛围中,学生学会发言、倾听、归纳总结、进步。
这样让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难道不会提高?回头想想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以前我总认为讲得越细,学生学得越容易,领着学生走,他们可以少走些弯路。
但是恰恰是这样做,养成了许多学生不动脑筋的坏习惯,什么东西都等着我来讲,被动地听课,不愿主动地学习,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很低,往往一个问题问下去,学生毫无反应,只是呆呆地看着老师,等着正确答案的揭晓。
等到了实际运用的时候,学生不会思辨,考试时老师没讲过的、平时没做过的题就不知如何是好了。
其实,书本上一些简单的知识学生通过自学是能够解决的,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的识字量也大大增加。
六、七百字的课文阅读,一般孩子都能借助拼音、字典完成自主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有方,做有法,学有效构建综合课堂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心得体会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由此可以理解,任何教育活动都是教学做合一的统一过程,其实质是理论联系实际,教育联系生活实践,学以致用。
通过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学佳作《教学做合一》一文,受益匪浅,我觉得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为了能使学生越学越有趣,越学越爱学,然后去把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去。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以学定教,构建导学课堂。
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教学的要求,单纯的讲课或者满堂灌已经不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遇到的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如果缺乏教师的指导或者教师指导不当,不仅会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而且还会让学生产生错误的概念,“教”不仅是由知识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同时更是由学生的学决定的,教师根据“学”的实际,作出教的内容、方法的选择,“教”就更能贴近和切合学生的实际,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更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更能释放学生自动学习的能量。
二、实践中学,构建高效课堂。
杜威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使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
记得美国华盛顿某实验室门口写着这样一句话:“听过了就忘记了,看过了就记住了,做过了就理解了。
”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在“做”中学习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不断增长智慧的有效措施。
要“授人以渔”,让学生“会学”,把个人独立学习,小组讨论学习,班级集体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看、自己说、自己写、自己想、自己操作、自己计算,使整个教学活动综合化。
三、教学做合一,构建和谐课堂。
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而实践是学习的核心和基础,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正体现了在课改理念下,师生的互动,生生的互动,“教学做合一”强调依托学生资源来进行教育,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有效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方式,凸显了教育的应有之义,只有把这三者结合起来,才能打造激发学生兴趣的,高效率的课堂。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多思考,多实验,多探究,结合适当的学习方法,及其教师的点播指引。
作为年轻教师的我,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指导我们的教育工作,让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永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