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区域物流系统与经济增长的动态耦合机理与实证仿真

合集下载

基于 DEA 的区域物流系统协同发展评价

基于 DEA 的区域物流系统协同发展评价

体而言, 有 关 区域 物流协 同发展评 价 的研究 较 少 ,
且 采 用 的方法 大多 涉及 评价 指标 量 纲和权 重 确定 问题 . 本 文基 于 系统 工程 视 角 , 综合利用 D E A 和
避 免 的 内耗 及不 协调 现 象 , 如 群体 间利 益 冲突 、 市
场竞争、 规模 不 相 适 应 、 发 展 速 度不 协 调 、 数 量 比
要进 行 全方 位 的协 同 , 从 而实 现 主体 群 或 主 体 的
优 势互 补 、 风 险共 担 、 利 益 共享 和共 同发 展. 从 协 同学视 角来 看 , 区域 物流 系统 是一 个 复杂 的 、 动态
等l _ 3 构 建 了 区域 物流 与 区域 经济 综合 评价 指标 体 系, 并 采用 主 成分 分 析 法 计 算 两 者综 合 发 展指 数
Hale Waihona Puke Vo1 . 3 8 No .1 Fe b .2 01 4
基 于 DE A 的 区域 物 流 系统 协 同发 展 评 价 *
周 凌 云 周 晶 穆 东。
南 京 2 1 0 0 9 3 ) ( 淮 阴工 学 院交 通 工 程 学 院 ” 淮 安 2 2 3 0 0 3 ) ( 南 京 大 学 工 程 管 理 学 院 ( 北 京 交 通 大 学 经 济 管 理 学 院” 北 京 1 0 0 0 4 4 )
国 内外 专 家学 者对 区域 物 流系统 协 同发 展机
理、 评 价指 标 和评价 方 法进行 了一些 研究 . 高 健智 等l _ 1 应 用协 同学原 理 , 分 析 区域 物 流 系统 协 调 发
展 的内涵 和机 理 ; 崔 国辉 等 [ 2 运 用 动 态 计 量 经 济

浙江省物流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

浙江省物流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

浙江省物流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高清平;吴德;吴海虹【摘要】为揭示物流产业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文章以浙江省及各市经济增长、经济转型升级与物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分析,运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 因果检验揭示经济增长、经济转型升级与物流业发展之间存在怎样的长期关系、因果关系和动态变化规律.将为浙江省制定区域物流发展战略,推动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经济提质增效提供理论依据.【期刊名称】《物流科技》【年(卷),期】2017(040)003【总页数】5页(P90-94)【关键词】物流业;时间序列分析;协整分析【作者】高清平;吴德;吴海虹【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浙江金华321004;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浙江金华321017;浙江东晶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浙江金华32101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59.27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物流业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

国务院《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指出:“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国民经济竞争力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明确要求“加强物流领域理论研究,完善我国现代物流业理论体系,积极推进产学研用结合”。

然而,我国物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由长期粗放发展所累积的矛盾亦日益突出,物流业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低效能的特点已成为制约物流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发展的瓶颈。

因此,如何借助物流业与国民经济的联动发展推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国民经济竞争力和建设生态文明,就成为摆在学术界和管理当局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物流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国民经济竞争力和建设生态文明方面,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区域经济学专业-区域经济学原理 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专业-区域经济学原理 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原理》课程大纲(Principles of Regional Economics)一、课程目标区域经济学原理是地理科学学院区域经济学专业研究生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是在西方经济学、地理学基本知识、原理掌握之后,对区域研究的一个深化方向。

该课程主要介绍区域的基本概念、影响区域开展的基本要素,区域经济开发的模式与方法、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区域可持续开展等内容。

通过学习,让学生全面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理解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任务、特点和方法,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培养运用这些理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及实践环节,到达能进行区域经济的初步分析和研究。

二、课程内容专题一:绪论(4学时)主题1:空间问题与经济学主题2:传统空间分析路径的特征与局限主题3:经济空间——均质与非均质的有机统一主题4:区域以及区域经济研究参考: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第1章;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第1章;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第1章。

专题二:区位选择与集聚经济(5学时)主题1:经济区位理论与区位选择主题2:区位选择与集聚经济参考: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第2-7章;张文忠,经济区位论(2000);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第3章,第7章;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2:章;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第3章。

专题三:城市体系与城市经济区域(5学时)主题1:中心地理论与城市体系主题2:城市体系的一般均衡分析主题3:城市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参考: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第7章。

专题四:区域产业结构及其演进(6学时)主题1:区域产业结构配置(模式)主题2: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主题3:区域产业结构评价参考: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第5章;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第5章。

专题五: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化(6学时)主题1: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和经济意义主题2: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主题3: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开展机制参考:李小建,第7-9章;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第8章,第10章;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第7章;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第7章7.7。

重庆市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重庆市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C h i n as t o r a g e&t r a n s p o r t m a g a z i n e 2024.04术资源与发展数字平台能力提供参考。

(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引用出处[1]WA N GY ,T I A N Q ,L I X .D i f f e r e n t r o l e s ,d i f f e r e n t s t r o k e s :H o wt o l e v e r a g e t w o t y p e s o f d i g i t a l p l a t f o r mc a p a b i l i t i e s t o f u e l s e r v i c e i n n o v a t i o n [J ].J o u r n a l o f B u s i n e s s R e s e a r c h ,2022,144:1121-1128.[2]X I A OX ,T I A NQ ,MA OH .H o wt h e I n t e r a c t i o n o f B i g D a t a A n a -l y t i c s C a p a b i l i t i e s a n d D i g i t a l P l a t f o r mC a p a b i l i t i e s A f f e c t s S e r v i c e I n n o v a t i o n :AD y n a m i c C a p a b i l i t i e s V i e w[J ].I E E E A c c e s s ,2020,8(99):18778-18796.[3]廖民超,金佳敏,蒋玉石,等.数字平台能力与制造业服务创新绩效—网络能力和价值共创的链式中介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23,40(05):55-63.[4]刘月.数字平台能力、价值共创与平台企业竞争优势关系研究[D ].吉林大学,2021.[5]谢鹏,马璐,韦依依,等.数字化领导力与组织创新:数字平台能力和环境竞争性的作用[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44(01):129-144.[6]苏治,荆文君,孙宝文.分层式垄断竞争:互联网行业市场结构特征研究—基于互联网平台类企业的分析[J ].管理世界,2018,34(04):80-100.[7]裴军,周娅,彭张林,等.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创新运作:从平台型企业到平台型供应链[J ].管理世界,2023,39(01):226-240.[8]J I A N GH ,Y A N GJ ,G A I J .H o wd i g i t a l p l a t f o r mc a p a b i l i t y a f f e c t s t h e i n n o v a t i o n p e r f o r m a n c e o f S ME s —E v i d e n c e f r o mC h i n a [J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S o c i e t y ,2023,72:102187.[9]L I UL ,L O N GJ ,L I U R .E x a m i n i n g h o wa n d w h e n d i g i t a l ?p l a t f o r m c a p a b i l i t i e s d r i v e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a ?s t r a t e g i c i n f o r m a t i o n p e r s p e c t i v e [J ].J o u r n a l o f E n t e r p r i s e I n f o r m a t i o n Ma n a g e m e n t ,2022,36(2):553-582.[10]赵慧娟,陈洪洋,姜盼松,等.平台生态嵌入、数据赋能对中小制造企业创新柔性的影响———基于资源编排视角[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22,34(05):1-15.本文通过构建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并结合重庆市2012—2021年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通过研究发现:重庆市区域物流和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从最初研究区间的严重失调逐步过渡到优质协调,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促进重庆市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建议。

创建物流枢纽城市 支撑“双循环”畅通无阻

创建物流枢纽城市 支撑“双循环”畅通无阻

创建物流枢纽城市支撑“双循环”畅通无阻◎ 刘 伟一、物流枢纽城市建设支撑枢纽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循环(一)物流枢纽城市建设与枢纽经济发展枢纽经济发展以要素聚集为鲜明特征。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区位交通条件和资源禀赋等驱动,逐步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扩张发展,在产业自组织过程中,沿海港口城市、区域中心城市、资源产地城市因先发优势实现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现代经济发展模式下,资源和要素向中心城市聚集,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制造和规模化流通组织,再面向辐射区域开展商品辐射,这正是枢纽经济发展的基本逻辑。

枢纽经济发展与传统经济自然发展相比,主要区别在于要素聚集方式和手段的重大差别,枢纽经济发展是有针对性地通过交通、物流等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营造,吸引原材料、人才、资本、技术等各类要素聚集,为产业规模扩张提供要素保障。

因此,通过环境营造,特别是以物流组织为重要手段聚集资源要素,成为枢纽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

枢纽经济发展一般以枢纽城市为依托。

发展枢纽经济不是孤立地在一个新地域空间进行要素和产业集聚,一般而言,枢纽城市是枢纽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

一方面,枢纽城市具备良好的交通条件,公铁水空一体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相对完善,对外|2022年第3期2022年第3期 |CHINA POLICY REVIEW交通货运承载能力较强,能够较为便捷地进行资源要素聚集和产品辐射。

另一方面,枢纽城市在人才、科技创新、资本等领域均具备良好的基础,这些均是枢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条件。

此外,枢纽城市一般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在某个或多个产业领域已经形成了较大规模,产品区域辐射较强,对城市枢纽经济扩张发展形成良好示范。

物流枢纽城市建设加速城市经济枢纽发展。

对于物流枢纽城市选择而言,一般是交通区位条件更优的枢纽城市,具有较强的国内国际交通连通度和通达性,能够快速地面向区域乃至全球进行物流辐射。

物流枢纽城市建设,将进一步推进城市物流基础完善和物流通道畅通,强化枢纽城市在区域物流资源整合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并依托城市与区域的干线运输通道进行大运量、规模化的物流运作,降低物流枢纽城市物流成本、提升区域物流效率。

区域物流系统机理分析——以京津冀区域为例

区域物流系统机理分析——以京津冀区域为例

统的整体 战略 目标 与其子系统 目标存在
着约束与被约束 的关系。物流系统 的各
个物流 系统 ,只有 通过某种运行原理
的经济效益。
二 、物 流 系 统基 本 原 理
个子系统必然存 在着协 同与 冲突 ,即系
统要素 中存在 着加 耦和解耦 的运动 ,当
加耦作用 大于解耦作用 时 ,一个 统一的
物流业 的发展 。
须将资源 、技术 、信息 、功能 、机构等
进行集成 ,以统 一的技术标 准 、运作规 范 、管 理 制度 等 方 面 内容 进 行无 缝 连 接 ,使 其业 务 成 为 平滑 连 续 的整 体 过
程。
《 津市 城市 总体 规划 ( o 天 2 4~2 2 0 00 年1 》中指出 ,天津将着 力于现代化综合
维普资讯
■■—■■ 关注政府・O E N E T G V R M N
区 域 物 流 系 统 相 理 分 析
以京津冀区域为例
文/ 李 东 李 占平 刘文梅
根据 ‘ 5次 中国物流市场供需状 第 况调查 ”的结果 ,生产制造企业对第 三 方物流企业 不满意或不完全满 意的比例 高达 5 %以上 ,主 要体 现 在运 作 成 本 0 高 、信息不及时不准确 、作业速 度慢和
的局 部 优 化 才 是 可 行 的 。
济辐射能力有 限 ,本 文将 京津冀 区域物
流 系 统 界 定 为 , 以北 京 和 天 津 两 个 核 心
服务内容不全等方面 ,说 明企业 对物流
城 市 、八个 次 中心 城 市 ( 家 庄 、唐 石
物流 系统 所要遵循 的 目标系统化原
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完善 的物流系统 凭

基于复杂系统观的区域物流协同创新与演化

基于复杂系统观的区域物流协同创新与演化

2 理论 基础与 研究视 角
2 1 复 杂适 应 系统 ( A ) 理 论 与 区域 物 流 . CS
19 94年 ,霍兰 ( o ad H l n )教授在多年复杂系统研究的基 l 础上 ,以 “ 适应性造就复杂性” 为基本观点 ,提 出了关于复 杂 适 应 系 统 ( o l i dpi yt C mp x yA a teSs m,C S 比较 完 整 的 et v e A) 理论 ,之后经 过多位学 者的充实 ,成 为人 们研究复杂 系统 的 主 要 手 段 。 复 杂适 应 系 统 理 论 和 基 于 A et gn 的模 型 已在 众 多 学 科 中的 复 杂 系 统 研 究 中 得 到 应 用 ,如 经 济 、 生 态 、认 知 、 管 理 等科 学研 究 等 ,取 得 了一 定 的 研 究 成 果 。20 04年 ,王 飞 跃 、戴汝为等八位著名学者 联合提 出利用 复杂系统 理论研究 城市交通 、物 流和生态 综合发展 问题 的总体思路 ,建立 三者 综合发展 的理论 和方法体系 …。 区域 物流本身是一个 复杂的体 系 ,具 有复杂适应 系统 的 诸多特征 ,如层 次性 、开 放性 、聚集性 、 自组织 、 自适应 、 协同演化 等 ,是一个多 主体 的复杂适 应系统 。C S理论 认为 A 系 统 演化 的 动力 本 质 来 源 于 系 统 内部 ,由 微 观 主 体 的 相 互 作 用生成宏观 的复杂性现 象,其 研究深度不 仅限于对 客观事物
个 关 键 环 节 和重 要 研 究 课 题 ,并 作 为 一 个 综 合 、开 放 的 社 会 化 过 程 ,研 究 环 境 、产 业 结 构 、生 产 模 式 以 及 技 术 等 因 素 对 物 流企业 、企业 物流 活动和 供应链 物 流创新 与变 革的影 响。 但这类研究 的出发点多为企业 创新策 略和发展 战略服务 ,而

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机理研究

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机理研究
的比重成正比。定义物流业对 GD P增长的贡献 率 : = 物流业 K (
2. 7
2. 6 2. 5 24 .
增加值 × 流业增长率 )( P×GD 物 /GD P增长率 ) 根据有关统计 。 资料 ,03 2 0 2 0- 0 9年我 国物流业 对 G DP增长 的贡献率 如表 1
1 物 流业 对 G 5 2 0 2 0- 09年我国物流需求系数 如图 1 所示。
31 .
3 2. 9 2. 8
现从 国民经济统计的角度 , 研究物流对 G DP增长的作用。
假定国民经济各部门增长的共同作用和结果是全社会 G DP的 增长 , 各部门对 GD P影响的大小与该部门 G DP占全社会 G DP

■■
理 论 探 索
【 摘要 】 物流业 已由过去的末端行业上升为引导生产、 促
进 消 费的 先 导行 业 。 为 了保 障社 会 经 济 的持 续稳 定发 展 . 要 需
用科 学 发展 的眼 光 , 用现 代 科 学知 识 和 先 进 技 术 来 研 究 我 国 运 物 流 业 与 区域 经 济 发展 之 间 的相 互 关 系, 计 我 国物 流 业 未 来 估 的发展趋势 , 并提 出相 应 对 策 和 实施 方 案 , 引导 我 国 物 流 业 以 与 区域 经 济更 好 地 协调 发 展 。
表 1 2 0- 2 0 0 3 0 9年 物 流 业 对 G DP增 长 的贡 献 率
物 流 业 增 加值 单位 : 万亿
2 O O9 2 O O8 2 0 07 2 0 o6 2 o o5 2 o4 O
2 o3 0
物 流 业 增 长 率
7-0 3 % 1 6 % 4.0 2 3 % 0_0 1 .O 2 5 % 1 .0 2 7 % 8 4 % .0

【毕业论文选题】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选题】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

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

经济就是对物资的管理;是对人们生产、使用、处理、分配一切物资这一整体动态现象的总称。

下面是学术堂为大家整理的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一:1、乌海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2、贸易开放度、经济自由度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分析3、内蒙古资源环境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研究4、循环经济模式下北方农牧交错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内蒙古通辽市为例5、新疆南疆经济空间演化格局及驱动力分析6、生产性公共支出、空间溢出效应与区域经济差距--基于多地区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7、基于海洋生态产品的海岛旅游绿色发展经济激励额度评估8、财政支出结构的经济增长质量效应研究--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视角9、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10、文化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基于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11、环境约束下中国工业用地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绿色索洛模型”的分析12、中国经济新常态与房地产市场风险防范13、旅游业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门槛效应--基于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14、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评述15、中国旅游经济运行监测与预警: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16、从宏观数据看中国经济的当下格局与长期增长前景17、创新驱动、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空间溢出及门槛效应的实证分析18、从共享单车上树现象谈如何有效管理推动共享经济健康发展119、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增长的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20、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21、中巴经济走廊贯通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沿线国家产业层面数据的反事实模拟22、长江经济带成渝城市群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23、新兴经济体国家工业化水平测度的实证分析24、中国分享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25、论“分享经济”下我国劳动法保护对象的扩张--以互联网专车为视角26、土地资源错配及经济效率损失研究27、美国经济政策转向对全球经济的影响28、浙江县域土地经济效益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29、中国海洋经济系统稳定性评价与空间分异30、房价对地区经济收敛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3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流动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32、资本流动突然中断对不同负债结构国家的经济影响33、人口结构、产业结构与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34、我国“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空间效应分析35、物流产业集聚的经济溢出效应及空间分异研究--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辐射省份面板数据36、基于动态因子分析法的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测度研究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二:37、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战略的调整与实施38、我国影子银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及对策39、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经济运行规律的解释力和话语权240、积极探索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理论41、中国FDI与ODI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启示42、马克思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比较43、农业机械化、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耦合关系研究44、城市化、人口红利与日本经济增长关系研究45、区域人口、经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情景预测研究46、煤炭消耗、污染排放与区域经济增长47、我国文化消费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机理与实证研究48、中国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倒U型关系:杠杆率非对称变化机制视角49、城市规模与经济密度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50、城市群内部经济服务化空间互动关系分析--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51、海南建省以来经济增长空间分异格局演变52、湖南省交通优势度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协调性演变53、非均衡发展条件下地级市经济差距时空特征54、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投资社会风险探究55、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变迁的回顾与反思--兼论中国宏观经济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56、新常态、新经济与商业银行发展转型57、地方立法需求与社会经济变迁--兼论设区的市立法权限范围58、能源结构和碳排放约束下中国经济增长“尾效”研究59、中国经济增长拐点问题研究--基于计量经济学和微积分学的实证分析60、中国区域能源、经济与环境耦合的动态演化61、中国高铁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和环境的短期效应综合评估62、“一带一路”与“中美经济博弈”63、滞留的集体主义:微博场域经济议题的社会共识现状与表达64、全球变革时代下的中国经济发展65、上海自贸区对地区经济的影响效应研究--基于“反事实”思维视角366、长三角地区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时空分异67、长江经济带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68、基于VAR模型的工业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69、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产业、金融发展对经济提升的驱动作用研究70、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71、绿色发展究竟会带来怎样的环境经济影响?--基于非参数方法的解答72、制造业转型升级与地区经济增长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三:73、财政激励、政府偏好与地区经济增长74、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财政政策75、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与财政政策调控76、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关系--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77、中国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分析78、产业升级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分析79、基于景气状态的中国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时序性研究80、珠三角一体化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81、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8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供给侧改革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83、中国城乡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及代际经济支持84、基于空间计量的云南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85、中国-欧亚经济联盟FTA的经贸效应模拟分析--基于GTAP模型及偏效应分解86、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不可逆转87、双向直接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来自中国数据的实证检验88、金融发展、微观企业创新产出与经济增长--基于上市公司专利视角的实证分析489、中国经济增长与三个产业能源消耗的结构调整90、利润率下降与中国经济新常态91、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时空耦合协调分析--以陕西省为例92、考虑大规模风电并网的电力系统区间非线性经济调度研究93、中国旅游投资与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与差异分析94、人口密度、能源消费与绿色经济发展--基于省域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95、区域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演进关系及其减排潜力研究96、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建设领域的应用97、金融发展缘何抑制了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98、土地开发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和传导路径--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检验99、政府干预、市场化进程与经济增长动力--兼论“简政放权”如何动态释放改革红利100、共享经济下网络平台的法律地位--以网约车为研究对象101、基于“互联网+”的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102、甘肃省生态资产价值和生态-经济协调度时空变化格局10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性分析104、环渤海地区港口体系与其城市经济的偏移增长及重心耦合态势研究105、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阶段转换研究106、中国金融压力的度量及其宏观经济的非线性效应107、生产商规模不经济的双渠道供应链协调策略选择108、经济转型视野的“去库存”与房地产市场稳健性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四:109、江苏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耦合特征及其作用机制110、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增长--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研究5111、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112、作为经济伦理的经济共享理念113、构筑湾区经济引领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度的实证分析114、城市化、人口集中度与经济增长--基于空间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115、世界经济新格局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特征、风险及应对116、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时空特征分析117、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振兴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118、论共享经济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及其应对119、中国城市入境旅游的经济增长效应及空间溢出性120、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下东北三省经济增长问题研究121、“一带一路”背景下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122、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运行的三个特点和规律123、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贡献124、经济周期与金融周期双重冲击下的世界经济125、习近平国有经济思想研究略论126、出境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兼论发展中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的异同127、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调整128、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理论与实践新发展的研究129、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老龄化程度和医疗费用上涨对我国医保基金支出的影响分析130、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对中国及世界经济的影响--基于单一国家和多国的动态CGE模型13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变迁与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132、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经济转型--基于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现状与问题的思考133、人力资本、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基于半参数可加模型的实证研究134、经济增长理论的要素供给及其政治经济学批判6135、金融发展、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136、金融集聚与区域民营经济成长--基于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和门槛模型的实证137、浅析体验经济环境下服装品牌的体验设计方法138、经济因素对服装流行色趋势影响的实证研究139、循环经济下的闭环模式对我国服装企业的启示140、人口老龄化、生育政策调整与中国经济增长141、中国经济的“双重”结构转型与非平衡增长142、经济集聚、经济距离与农民增收:直接影响与空间溢出效应143、互联网、信息元与屏幕化市场--现代网络经济理论模型和应用144、制造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效率提高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五:14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中国宏观经济146、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回顾与展望--变化大背景下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高层论坛综述147、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148、中国地缘经济联系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内部机制149、供给侧视角下共享经济与新型商业模式研究150、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和逻辑151、经济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等相关的关系及发展前景152、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探析153、中国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影响的空间效应--基于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的研究154、“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及其效应分析155、融资歧视、市场扭曲与利润迷失--兼议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156、中国旅游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异关系7157、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效应--基于联立方程的检验158、人口老龄化与宏观经济关系的探讨159、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分析与预测--以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为例160、基于通用分布的含风电电力系统随机动态经济调度161、城市用地扩张、规模经济与经济增长质量162、共享经济的成因、内涵与商业模式研究163、中国金融状况的波动特征及其宏观经济效应分析164、中国政府经济治理的项目体制研究165、我国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分析166、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体系面临的挑战167、农业劳动力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168、高速铁路影响下的经济增长溢出与区域空间优化169、马克思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原理及其在经济新常态下的现实意义170、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差异时空格局演变特征171、基于多源数据的区域物流与经济发展关联特性分析--以云南省为例172、交通可达性与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关系--以江苏省为例173、政治关联与经济增长--基于卫星灯光数据的研究174、代际社会经济地位与同住安排--中国老年人居住方式分析175、专利能否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基于中国专利资助政策视角的一个解释176、在职消费经济效应形成机理及公司治理对其影响177、共享经济的法律规制问题--以互联网专车为例178、经济增长新常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79、最优金融结构的存在性、动态特征及经济增长效应180、要素重新配置型的中国经济增长181、中国政治精英的权力结构与经济分权的可持续性89。

物流业竞争力对流通经济增长的影响

物流业竞争力对流通经济增长的影响

物流业竞争力对流通经济增长的影响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目的与问题提出 (4)二、物流业竞争力理论基础 (5)2.1 物流业竞争力的定义与内涵 (6)2.2 物流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7)三、流通经济增长概述 (8)3.1 流通经济的概念界定 (9)3.2 流通经济增长的现状分析 (9)四、物流业竞争力对流通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10)4.1 物流业竞争力对流通产业效率的影响 (12)4.2 物流业竞争力对流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13)4.3 物流业竞争力对流通创新驱动的影响 (14)五、物流业竞争力与流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15)5.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16)5.2 实证方法与模型构建 (17)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18)六、政策建议与对策研究 (19)6.1 提升物流业竞争力的策略研究 (20)6.2 促进流通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22)七、结论与展望 (23)7.1 研究结论总结 (24)7.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25)一、内容综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物流业作为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旨在分析物流业竞争力对流通经济增长的影响,以期为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本文从理论层面对物流业竞争力的概念进行了梳理,明确了物流业竞争力的基本内涵和构成要素。

通过对国内外物流业竞争力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总结了物流业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后续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物流业竞争力与流通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宏观层面,本文分析了物流业竞争力对流通经济增长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通过构建物流业竞争力对流通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本文揭示了物流业竞争力对流通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机制,即物流业竞争力的提高有助于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从而促进流通经济增长。

数字经济赋能低碳发展的机理分析与实证检验

数字经济赋能低碳发展的机理分析与实证检验
推广成熟的数字经济低碳技术, 提高其在行业和区域内的普及率 。
03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 流
积极参与国际低碳发展合作,引 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 进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
市场机制与监管
完善市场机制
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发 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 定性作用,促进数字经济 赋能低碳发展。
加强监管力度
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加强 对数字经济赋能低碳发展 的监督和管理,确保相关 政策和措施的有效实施。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局限性
尽管本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研究样本 的代表性、数据来源的可靠性等方面 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未来研究可以 进一步扩大样本范围,提高研究的普 遍性和适用性。
未来研究方向
针对数字经济的低碳发展,未来研究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 一是进一步挖掘数字技术在不同领域 、不同行业的减排效果和作用机制; 二是研究数字经济与低碳发展的互动 关系,探索如何更好地发挥数字经济 的优势;三是加强政策层面的研究, 探讨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措施促 进数字经济的绿色发展。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综述、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 相结合的方法,对数字经济赋能低碳 发展的机理进行深入探讨,并利用相 关数据对数字经济赋能低碳发展的效 果进行实证检验。
02
数字经济赋能低碳发展的机理 分析
数字经济的概念与特征
数字经济的概念
数字经济是指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 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 的新经济形态。
数字技术的减排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技术的采用能够有效减少碳排放,尤其是在工业、交通和建筑等领域 。数字技术能够通过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式优化能源消耗和生产流程,降低能耗和排放。

甘肃省教育厅关于下达2009年度甘肃省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计划的通知

甘肃省教育厅关于下达2009年度甘肃省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计划的通知

甘肃省教育厅关于下达2009年度甘肃省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09.06.23•【字号】甘教技[2009]28号•【施行日期】2009.06.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甘肃省教育厅关于下达2009年度甘肃省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计划的通知(甘教技〔2009〕28号)有关高等学校:经各高等学校组织申报,校学术委员会筛选、推荐,省教育厅审核,现将2009年度甘肃省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计划下达(见附表)你们。

本次计划主要面向研究生教育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兼顾不同层次高校,共安排科研项目计划137项,经费200.0万元。

其中:西北师范大学27 项,43.0 万元;甘肃农业大学14 项,25.0 万元;兰州理工大学16 项,30.0 万元;兰州交通大学15 项,28.0 万元;兰州商学院7 项, 7.0 万元;甘肃中医学院 4 项, 8.0 万元;甘肃政法学院7 项, 7.0 万元;天水师范学院8 项,10.0 万元;河西学院7 项, 8.0 万元;陇东学院 4 项, 5.0 万元;兰州城市学院8 项, 9.0万元;甘肃民族师范学院8 项, 4.5 万元;甘肃联合大学 6 项, 7.0 万元;兰州工专 3 项, 4.5万元;兰州石化职院 2 项, 3.0 万元;兰州资环学院 1 项, 1.0 万元;请各高校按照《甘肃省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计划管理办法》(甘教技〔2005〕37号)的要求,对科研项目计划做好监督管理和中期检查、总结工作。

教育厅将于年底组织对研究生导师项目进展情况进行调研,希望各高校对已到期项目积极组织结题工作,对未能按项目计划完成任务的,应及时终止项目的实施,并将有关情况上报省教育厅。

附件:2009年度甘肃省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计划表二〇〇九年六月二十三日附件:。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区域物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动态测度研究——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为例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区域物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动态测度研究——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为例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区域物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动态测度研究*——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为例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邱洪全摘要:高质量发展是新常态和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战略,也是我国经济从注重规模和速度向注重结构和质量转换的新阶段。

区域物流与经济协同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必然要求。

本文以高质量发展为视角,基于复杂系统协同学理论构建区域物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动态测度模型,在采集闽西南协同发展区2010-2019年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对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物流与经济协同发展程度进行实证研究,并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与时序演化趋势,为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物流与经济协同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取向及路径选择。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物流业协同发展动态测度中图分类号:F2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151(2020)18-0026-11一、引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动态演化的理论体系,阐释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框架应该结合具体的发展实践与情境,体现其实践性、动态性和适应性。

近年来兴起的区域、省域、市域协同发展区逐渐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强关联的地理空间网络和区域联合体,已经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物流产业是社会经济运转的大动脉,是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素,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年3月,24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意见》,提出通过区域物流合作与协调发展,增强物流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通过促进区域物流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的有序协同和良性联动,可以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驱动力。

因此,构建一套适用于协同发展区物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系统、科学与动态的评价测度体*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物流协同发展的动态测度、联动机制与提升路径研究”(FJ2019B103);厦门市社会科学调研课题(重大项目)“推动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加快发展的对策研究”(厦社科研[2020: A05)。

河南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

河南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
实意义 。
∞ = {

( 2 )
该 模 型 的不 足 之 处 在 于 较 难 反 映 出 两 个 系 统 各 自的 发 展
水平 , 借鉴 已有 的研究成果构建一个能够客观反 映区域物流系 统与区域经济系统耦合 协调度模 型, 采用改进 的加权加法评分 法, 用 D( t ) 表示 系统的耦合 协调发展度或耦合协调发展 系数 , 其 表 达式 为[ 8 1 :
协 调 0 - 0 . O . 1 0 一 0 2 0 - 0 . 3 0 - 0 . 4 0 — 0 5 0 一 0 . 6 0 - 0 . 7 0 - O . 8 O — 0 9 0 - 度 0 9 O . 1 9 O 2 9 O . 3 9 0 4 9 O 5 9 O 6 9 0 . 7 9 O 舟9 l 0 0
D ( t ) = 、 / C ( 1 ) )
, F ( t ) = a F ( t , x ) + B ( t , Y )
( 3 )
基于系统 动力学模 型的区域物流 系统 与经济增 长的动态耦合 机理主要变 量 、 朱嘉 鹏 构建 的区域 物流与 区域 经济之间 的协 调程度评价 指标体系 、 张红 构建 的江西省物流 产业与经济协 调发展评价指标 以及韦笑 构建的江苏省 物流业 与区域 经济发
平顶山
4 6 7 0 3 6 )
要: 构 建 了 区域 物 流 与 区域 经济 系统 耦合 协 调 发 展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利 用耦 合 协 调 模 型 对 河 南 省 2 0 0 5 ~ 2 0 1 1 年 物 流与 经济
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状 况进行 了定量分析 。研 究表明 : 2 0 0 5 ~ 2 0 1 1 年, 河南省物流与区域 经济耦合 协调度稳 步提 高, 耦合协调等级从 严重失调逐 步向初步协调转变。但耦合协调度只达到 了较低 的初级协调水平 . 有待于向 良性协调或优 质协调方 向转变以促进 区域

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创新系统与经济增长仿真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创新系统与经济增长仿真研究

D01:10.13546/ki.tjyjc.2020.24.021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创新系统与经济増长仿真研究胡际豪吴浩存.,姚•玲洁「(华南理工大学a.经济与贸易学院广州510006;b.工商管理学院广州510640)摘要:文章从区域创新系统内部传导机制着手,将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创新系统分为创新载体、创新环境、创新产出三大部分来构建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借助Vensim软件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创新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模拟仿真,通过实验重点分析了企业税负、迁入率、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对模型中表征变量科技创新的影响,且通过加入滞后函数发现,物质滞后对系统的伤害比信息滞后更大,之后利用蒙特卡洛敏感性分析对粤港澳大湾区2019—2023年的科技产出与国内生产总值进行预测。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系统动力学;区域创新系统中图分类号:F204;F1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487(2020)24-0098-050引言国内外对于创新理论的研究最早开始于熊彼特5提出的“创新理论”,Furman等(2002严提出了FP&S模型.认为一国的创新能力由该国的基础设施环境与文化制度等上层建筑共同决定。

Hu和Mathews(2006)151对FP&S模型进行了完善,提出了M&J模型,将GDP、劳动力、外商投资、SCI期刊等变量纳入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

在国家创新理论的基础h,Cooke(2001)141W究企业、高校与政府机构所形成的一个区域性组织系统,该系统有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李正锋等(2015),5>对国内外区域创新系统进行横向对比,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提岀了对于一区域内创新系统知识产权维护的影响因素;盛彦文和马延吉(2017严从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产学研三者耦合关系的角度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一地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产学研联系强度、企业规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市场发展水平与区域创新系统有着较高的关联度,但对不同区域的影响不同。

区域经济系统演化的动力学建模及应用

区域经济系统演化的动力学建模及应用

区域经济系统演化的动力学建模及应用区域经济是指一定的地理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它受到地理空间、人口、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区域经济系统演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运用动力学建模方法来分析和模拟。

动力学建模是一种将自然和社会现象抽象为数学模型来描述和预测其演化规律的方法。

在区域经济中,动力学建模可以用于分析和模拟区域经济的演化过程及其内在机制。

动力学模型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使用系统框架来探索经济系统中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预测未来趋势并制定政策。

它需要明确模型的输入和输出,如何建立坡度函数和对模型结果的解释。

区域经济系统演化的动力学建模可以分为以下步骤:1. 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首先需要确定研究对象,比如一个城市、一个区域等,然后确定研究范围,包括经济、人口、自然环境等多个方面。

2. 收集数据和建立模型要收集相关数据并将其整理为模型的输入和输出,根据已有的数据和知识建立模型,包括选择合适的坡度函数和运用数学工具进行模拟和分析。

3. 模型的验证和优化通过比较模型的输出和现实情况进行比对,从而判断模型的优劣,并进行调整和优化。

4. 模型应用将模型应用到实际的经济分析中,主要应用在政策制定和决策中,可以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探究政策影响下的经济变化,帮助政府和企业制定合适的战略规划。

动力学建模方法在区域经济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演化,提高分析和预测能力,从而指导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举例来说,我们可以运用动力学建模来研究某一地区的经济增长。

采用李雅普诺夫函数建模,将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分别考虑,分析不同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比如人口、劳动力、资源环境等因素。

通过模拟和预测,可以得出该地区经济增长的未来趋势,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战略指导和政策建议。

总之,区域经济系统演化的动力学建模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够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和趋势,辅助决策者制定合适的策略规划,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双循环”新格局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若干重要关系探讨

“双循环”新格局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若干重要关系探讨

D01:10.13796/Ci.1001-5019.2021.03.016“双循环”新格局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若干重要关系探讨张学良,吴胜男摘要:当今世界时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国际环境E趋复杂,中国站在“第二个一百年”的新起点,亟待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长三角作为代表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主要区域,其一体化发展既肩负着积极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路径的战略使命,更肩负着完善制度基石、寻求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的责任与担当。

为此,须统筹主革与开放、主府与市场、对外与对自、中央与地方、中心与外庭的关系:(1)改革与开放并重,坚定不移奉行开放战略,依靠间革探路,顺应客观局势变化,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2)政府与市场互补,理清政府—“有5政府”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的补位与服务作用;(3)对外与对与市场的边界,坚持“有效市场”—内和静统一,统筹国机国内两个大局,一方面依托对内开放和区域合作构建内循环,另一方面通过“走出去”和“8进来”进一步扩大外循环;(4)中央与地方齐心协力,坚持中央统一领导,全盘统筹、重点突破,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执行力与能动性;(5)中心与外围联动,依托都市圈建设、走廊经济、新型飞地模式实现中心城市与外围地区的互利共赢”关键词: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双循环;自由贸易试验政;改革开放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自-5219(2021)03-2132-1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9AZD006);上海财经大学创新团队项目(2016140393);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CXJJ-2022-353)作者简介:张学良,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吴胜男,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200433)。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从量的提升转到质、量共抓的新时期”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既面临我国深化对内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经济密度不高、增长动力不足、区域内发展不平衡等诸多挑战”2020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更好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①。

区域物流协同创新与演化机制探微

区域物流协同创新与演化机制探微
可 根 据 节 点 规 划 的不 同 功 能 区 分 成 市 场 消 费 配 送 、 生
环境等高度融合 .区域 物流的协同就是要在 区域 范围
内科学合理地规 划物流活动 .使 物流活动与 区域 系统 环境高度匹配 . 从而打造整体区域物流活动 的高效率
其 中区域物流在系统 内的协 同创新融合 了众多 的物 流
特核心优势 的独立企业实体组成 .这 些独立的组织单 元在 区域物流 系统 中动态地 寻找市场机会 .为 了达到
特 定 的共 同 目标 相 互 联 合 起 来 .贡献 自 己核 心 竞 争 优
势。 以达到 资源互 补 、 规避 风险 、 扩大利 益。 区域物流供 应链 动态联盟 的建立 是区域 物流发展 的必然要 求 . 区
区域 物 流 供 应 链 动 态 联 盟 由供 应 链 上 下 游 具 有 独
间交易规则的差异对区域物流系统 的影 响。[ Z l 总体来 讲 .国外 相关 文献对区域物流微观主体模式优 化的研
究 较多 。 而 在 中观 、 宏 观 层 面 对 区 域 物 流 的协 同 演 化 和 创 新 发 展 研 究 较 少 在 国 内 的 相 关 研 究 文 献 中 .对 区域 物 流 系 统 的 研 究 大 多 以 欧 美 发 达 国家 的 区域 物 流 实 践 和 先 进 经 验 的
旦 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 一站 ) , 北 京 大学 经 济 学博 士 后 ( 二站 ) , 主要研 究方向为战略管理 、 物流管理等 ; 张文华( 1 9 8 9 . 1 一 ) , 男,


湖南益阳, 中 国民航 大 学 经 济 与 管 理 学 院 硕 士研 究 生 , 主 要 研 究方 向为 物 流 管理 、 战略管理。

区域物流系统协调理论的研究

区域物流系统协调理论的研究

高健智等:区域物流系 统协 调理论的研究
・2 2 3・
系统 。 区域 物 流系 统整 体呈 现 出无序 和 混乱 现象 。
每个 涨落 都包 含着 一 种宏 观结 构 的胚芽 状态 ,很 多涨 落得 不 到其他 大 多数 子系 统 的响应 便表 现 为
阻尼 大而 很快 衰减 下 去 。只 有 得到 大 多数子 系统
区域 物流 是指 一个特 定 区域 内及进 、出该 区 域 的货物 运输 、储 存 、装 卸 、包装 、流 通加 工 、 配送 以及相 关 的信 息传 递活 动 …,是一个 包 括诸 多因素 的复 杂 巨系统 ,从 不 同的角度 出发 ,可 以 对 系统 进 行不 同的系 统构 成分 析 【。本 文将 区域 2 】 物 流系 统抽象 成 由区域 物流 需求 系统 和 区域 物 流 供 给系 统组成 ,他们相 互 影响相 互作 用 ,不 能片
第2 卷第3 5 期 20 0 8年 9月


科Hale Waihona Puke 技大学学
报( 城市科学版 )
VO .5 No 3 1 . 2 S p 2 0 e .0 8
Jo . fHUS T.( b n S i n eEd t n) Ur a c e c i o i
区域 物 流 系统 协 调 理 论 的研 究
外部 涨落 )也 仍然 存在 ,只 是 当系统 处于 稳定 状 态 时,这 种涨 落 的幅度 和宏观 量 较 小 ,而 且衰减 快 ,常常 可 以忽略 。 .
序状 态称 为 系统 的相 ;相 应地 ,系统 的相变 意味
着 区域物 流系 统 结构 的突变 以及 区域物 流各 子 系 统 间不 同聚集 状态 之 间的转 变 。
当区域 物流 系统 进入 相变 临界 点时 ,各物 流

物流行业绿色发展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分析

物流行业绿色发展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分析

物流行业绿色发展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分析作者:钱文杰陆敬筠来源:《物流科技》2024年第03期文章编号:1002-3100(2024)03-0083-05摘要:物流行业绿色转型是在“双碳”目标提出后物流行业进行改革的重要方向。

通过分析2011—2020年31个各省市物流行业绿色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关数据,计算两系统间耦合协调度。

研究发现,2011—2020年,我国整体物流行业绿色发展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在0.245~0.755之间波动,现阶段整体耦合协调度不高,处于中等协调水平。

关键词:物流业;绿色发展;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志码:ADOI:10.13714/ki.1002-3100.2024.03.021Abstract: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direction for the reform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after the "double carbon" goal is put forward. By analyzing the data of green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industry in 31 provinces and cities from 2011 to 2020,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the two systems is calculated. The study found that from 2011 to 2020,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green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s overall logistics industry fluctuated between 0.245 and 0.755. At this stage,the overall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is not high and at a medium coordination level.Key words: logistics industry; green develop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我国在2020年提出“双碳”目标,计划在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物流系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催化剂,物流产业对区域经济的服务和支撑作用日益显著,其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反映一个地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1]。

一直以来,物流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设施被认为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二者的关系是经济研究者们长期重点关注的问题。

1940年代,Rosenstein-Rodan 的大推进理论认为基础设施是社会发展的先行资本,应当优先发展[2]。

Rostow 也将基础设施投资视为经济起飞的必要条件[3]。

此后的研究逐渐分化出两种观点,一种是物流驱动论,即物流系统能够驱动区域经济发展。

Fan and Zhang 的实证研究认为物流基础设施对中国农村区域经济存在显著性的正向影响[4]。

武志惠等则采用Logistic 增长模型对三大经济圈的实证研究认为二者关系主要表现为物流业对经济增长的驱动,经济增长对物流业的带动作用不显著[5];许秀峰通过回归模型物流弹性系数的方法也得出类似结论[6]。

另一种观点是经济带动论,陈虎等认为二者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物流能力发展的原因[7]。

张永恒的Granger 因果关系结果也显示河南省GDP 增量是物流增量变化的原因[8]。

杨志梁等的实证结果则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我国东部地区主要表现为区域经济对物流能力的单向带动作用,而中西部地区则恰好相反,主要是物流发展水平对区域经济的单向驱动作用[9]。

上述研究之所以得出截然不同的结果,一部分与所选实证对象差异有关,但更多是由于这些研究大多是基于单向静态作用的假定,忽视了区域经济与物流系统的双向动态联动作用。

物流系统的发展既通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聚集效应来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同时区域经济规模的扩大也会通过提供物流需求和增加物流设施的投入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促进物流产业量和质的提升。

以往研究大多依赖的计量分析方法虽具有严谨的理论假设和较高的预测精度等优点,但在处理双向因果关系和结构性演进方面,则不够完善。

国内也有人采用投入产出等方法分析二者的作用关系。

但在物流产业的不断演进下,现代物流已经不再是传统运输、储存、装卸等环节的简单叠加,而是深度嵌入到地区生产、流通、交换等各个环节,通过与制造业、流通业的联动发展,形成直接和间接的传导机制来吸引其它生产要素的汇集,为提升地区的集聚效应发挥重要积极作用。

因此,二者关系已经进入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阶段,形成一种动态耦合结构[10]。

刘秉镰,王燕认为,二者关系不仅直接体现为两个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更表现为两个系统内部要素的直接关联与耦合[11]。

在这种架构下,对二者关系的剖析需要更加深入地进行结构性的描述与分析,并能够有效处理系统变量的多重反馈和时变现象。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研究它们之间的这种复杂作用机理,构建区域物流与经济增长的动态耦合动力模型,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进行仿真和情景分析,探索二者的协同演化路径,这对于指导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决收稿时间:2011-04-16;修回时间:2011-05-24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编号:HKZXB10064)资助。

作者简介:刘维林(1979—),男,黑龙江佳木斯人,博士,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运输经济与区域产业分析。

E-mail :liuwlcn@ 。

文章编号:1000-8462(2011)09-1493-06区域物流系统与经济增长的动态耦合机理与实证仿真刘维林(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中国天津300071)第31卷第9期经济地理Vol.31,No.92011年9月ECONOM IC GEOGRAPHY Sep.,2011摘要:采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对区域物流系统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联关系及耦合结构进行模型设计和仿真实证,分析了其三大作用子系统及多重嵌套反馈回路,结合天津滨海新区案例,模拟了自适应、物流系统适度超前和其它产业优先三种发展模式下的协同演化路径。

结果表明二者存在自适应调节机制,物流适度超前短期内会略微减缓区域经济增速,但长期则能使区域经济增速显著提升。

关键词:区域物流;区域经济增长;系统动力学;动态耦合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策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区域物流与经济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从系统的运动与演进的视角来看,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

这种关系犹如以弹簧相连的两个单摆,二者的震动此起彼伏、相互影响,物理学上将这种关系称为动态耦合关系。

一方面区域物流是区域经济系统的一部分,区域经济的发展派生出对物流系统的服务需求[12],同时物流系统建设所需的资源要素如资本、劳动、土地等都来自于区域经济的物质投入[13];另一方面区域物流的发展有助于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强化聚集效应,从而加速区域经济增长,形成正面反馈[14],而反之如果物流系统过度滞后,也会形成瓶颈效应制约区域经济增长[15-16]。

本文将这种综合的动态作用机制建构为三个作用子系统,即反映区域经济对物流发展带动作用的需求拉动子系统和供给推动子系统以及反映物流系统对区域增长反作用的物流驱动增长反馈子系统。

以往诸多研究囿于方法局限,多注重于考查这三个作用机制中的一种或两种,难以反映两大系统在动态演进的过程中平衡、反馈、延迟等机理,结论存在缺陷。

为了反映这三重作用机制,本文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在处理复杂系统问题的优势,对两大系统三重关系的结构、功能与行为的动态关系进行剖析。

1.1物流需求拉动子系统与其它产业需求不同,物流主要是一种派生需求,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张和社会分工的深化,社会经济活动对原材料、成品和半成品以及废旧物品等产生越来越多的空间、时间和费用要求,涉及采购、配送、运输、库存、装卸搬运以及相关的信息需求等物流活动的诸多方面。

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物流系统的发展程度,全国社会物流总额多年来保持17%—24%的较高增速,2009年尽管受金融危机影响增幅有所下降,但仍达到7.4%的增长率①。

区域产业结构也决定了物流需求的差异,资源型产业为主的区域会产生较高的物流需求量。

而一个以轻工业、第三产业为主的区域,物流的对象主要是经过深加工以及凝聚了高科技的商业产品,物流需求总量虽小但附加值较高。

1.2物流供给推动子系统物流供给指向社会提供各种物流服务的能力,需依托大量的基础设施,如公路、铁路、港口、机场、园区等,而这些大多属于公共设施,具有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需要政府以各种形式参与供给。

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投入水平首先取决于地方的经济规模,经济规模越大,地方政府可利用的资源越多,就越有利于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其次取决于物流设施的紧缺程度,它决定了地方政府的物流投资的积极性,政府用于物流投资的比例与区域经济增长存在自我调整机制,当物流供给滞后于经济增长产生的需求时,基础设施的投入比例随之增加,而当设施供给超前于区域经济发展时,基础设施的投入比例会随之减少。

因此,一个地区物流设施的投资规模取决于区域经济实力和物流设施的紧缺程度,前者决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后者决定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物流设施的比例。

1.3物流驱动增长反馈子系统由于产业分工的不断加深和空间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物流系统如今已深度融入到区域产业发展过程当中,扮演着区域经济增长重要的助推器和润滑剂角色。

其反馈作用为两方面:一方面体现在物流业对区域经济的直接贡献上,即物流产业本身的增加值构成区域经济增长的一部分,2009年全国物流业增加值为2.31万亿元,同比增长7.3%,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6.1%;另一方面为物流发展产生的聚集效应所带来的间接贡献[17],区域拥有高度发达的物流系统,就能够有效降低关联产业的物流成本,使各产业将精力集中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上,并提高区域的辐射效应,吸引外部投资,从而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区域物流与经济增长的动态耦合动力学模型基于上述作用机理,本文采用Vensim5.8建立区域物流与经济增长的动态耦合动力学模型。

2.1系统参数和变量设定考虑到相关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变量间的结构均衡关系,模型共选取了70多个变量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各方式基础设施6个水平变量和相应的6个速率变量,还包括60余个辅助变量,主要变量及类型如表1。

模型的大部分变量数据可通过地区历年统计年鉴得到,一些作用系数则可通过区域投入产出表1494经济地理第31卷①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9年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http://www.ndrc. /jjxsfx/t20100310_334178.htm或计量回归得出。

尽管某些参数在估计中难免存在一定误差,但由于多项反馈环的存在,使得系统行为的模式对于这些参数的敏感性不高,只要估计的参数在允许的范围内,仍然能模拟出系统行为的作用机制、趋势、周期和超前与滞后等问题,这也是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优势之一。

2.2系统主要因果反馈关系根据三大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和变量动态变化特征,本文将它们之间的嵌入关系及作用机理归纳为如图1所示的多重嵌套反馈回路。

区域经济对物流系统的需求拉动作用存在两重反馈回路:①区域经济产生物流需求,带动物流投资和供给增加,进而通过物流业产值和聚集效应对区域经济产生贡献,为全局正反馈回路;②区域经济产生物流需求,带动物流投资增加,引起其它领域投资减少,进而减少其它领域对区域经济的贡献,为全局负反馈回路。

区域经济对物流系统的供给推动作用也存在两重反馈回路:①区域经济增长使得区域投资能力增加,物流投资随之增加并带动物流供给的提高,进而增加物流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为全局正反馈回路;②物流设施投资增长引发物流能力供给的增长,使得物流供需的紧缺程度降低,从而减少了物流投资的比例,造成物流设施投资的下降,为局部负反馈回路。

在上述多重反馈机制下,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两大系统相关变量在涨落的过程中达到动态均衡,形成动态耦合机制,其整体反馈结构见图2。

2.3系统流图表1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主要变量及其类型Tab.1Variables and their categories of SD model辅助变量需求拉动子系统供给推动子系统物流反馈子系统区域GDP 经济增长速率各产业产值比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物流业产值道路里程新增道路里程各产业产值物流设施紧缺度物流业对GDP 增长直接贡献铁路里程新增铁路里程各产业产运系数物流设施投资比例物流业对GDP 增长间接贡献港口泊位新增港口泊位各产业物流需求量各运输方式投资比例基础设施对物流业产值贡献率航线数量新增航线数量全社会物流需求量其它领域投资比例物流业对各产业聚集效应乘子仓储设施面积新增仓储设施面积综合物流能力指数物流基础设施综合聚集效应注:限于篇幅,此处仅列出模型中的主要变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