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章》意象解读

合集下载

《断章》取义--诗歌鉴赏多义取向例析

《断章》取义--诗歌鉴赏多义取向例析

《断章》取义--诗歌鉴赏多义取向例析诗歌是一种多义取向的文学形式,诗人经常使用意象、隐喻和比喻等
修辞手法来引导读者对诗歌的理解。

《断章》是一首充满深刻意境和哲理
思考的诗歌,以下是对其多义取向的例析:
1.断章。

-它可以指的是诗歌本身,由于这首诗歌只是一个断章,缺失了创作
的全貌和背景,所以读者需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去还原它的意境和背景。

-它也可以指的是人生的片段和碎片,诗人通过描写“失落之书”的
残页和残篇,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不确定性,以及我们必须在不完美的情
况下应对生活的必要性。

2.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古诗名篇,而这首《断章》可能是对古人
名篇的追思和致敬。

诗人透过断片的描述,唤起了读者对古人诗歌的记忆
和感悟,也表达了自己对文化传承的认同和珍视。

3.《无声告白》。

-《断章》的最后一句,“一种斜阳草树的悲伤”,引用了著名的电
影《无声告白》的主题曲《斜阳》,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和对艺术和
文化的敏锐反应。

4.时代和社会。

-诗歌本身也反映了时代和社会的变迁。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快节奏,很难有时间欣赏和品味文艺作品。

《断章》
因为它的名字、结构和意境,对读者起到了一种提醒作用,表达了诗人对现代文化缺失和荒芜的忧虑。

总之,《断章》是一首富有多义取向的诗歌,通过它的多维度表达,诗人呈现了对生命、文化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读者需要去感受其中的多重含义,并用自己的理解去还原和发掘诗歌中的宝藏。

卞之琳《断章》赏析

卞之琳《断章》赏析

文学欣赏校选课考察卷卞之琳《断章》赏析我个人非常喜欢卞之琳的诗作,喜欢她在诗中蕴藏的人生哲理,喜欢她在诗中创设的美好画面和意境,喜欢她在诗中暗藏的深切的期盼。

读他的诗,读他的文章,仿佛感到是来自古代的才子,沐浴过欧洲文化之雨,又来到了现代中国,用天赋的手拨响了白话诗的语言与格律的琴弦,发出似曾相识又非同凡响的音韵。

《断章》是卞之琳诗作中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同时也是引起极大的讨论和争议的诗作。

《断章》这首诗选自《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

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起先只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诗是这样的: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精简的四句话,描写了四个镜头,不同的意境,不同的心绪,带给读者不同的心境,所以不同的人读《断章》,品读出不同的韵味,有着不同的感受。

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认为“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此诗主要是在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

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

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

”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

”由此段答辩看来,诗人的主要意图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当我们细细品读《断章》的时候也能够体会到其中蕴藏的深刻哲理: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人生可以互相装饰;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由这层去理解的话,我们就能够发现这首诗中蕴含的唯物辩证法的道理,世间主客体本来就是相对的,宇宙万物原本就是互相依存,息息相关的。

《断章》意象解读

《断章》意象解读

《断章》意象解读上世纪30年代的现代派诗歌以较多地表现相对观念给中国诗坛注入了新的活力,卞之琳是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

在他早期诗作中,相对精神是一大主题,在表现形式上,他借鉴了英美现代诗歌的“戏剧性处境”手法来推进诗行,由此形成了他所特有的哲理诗歌风格,《断章》就是其中之一: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简捷、明快的四行诗,造就了永恒的令人遐思无限的风景。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作品、作家、读者、世界。

这四个要素是紧密联系的,不同的读者可以从中体验感悟到不同的哲理内涵和审美韵味。

诗的上节虽然写“风景”,但并没有泼墨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让人联想到桥下的流水、游船,还有岸上的杨柳……整个就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留下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放在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放在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也就是“戏剧性处境”上。

诗和其他文学样式不同,如赵毅衡所说:诗行排列在纸上,就构成了图纸关系。

诗的分行、文章标题等,这些都参与到文字文本的符号组合中来。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建筑美要求新诗在结构上完整、对称。

卞之琳早期诗作受新月派影响,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断章》这首诗是如何体现建筑美的。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连标点是九个字。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连标点是十个字。

而下节“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字数正好颠倒过来,整首诗从形式上构成了两个对称的梯形图案,犹如一条中轴线两边排列着两栋复体建筑,完整、协调。

这样的诗歌形式给人庄重、统一的感觉。

在语言安排上,《断章》极富特色,前后两句主语和宾语在内涵上相同而在功能上却发生了互换。

《断章》的赏析

《断章》的赏析

《断章》的赏析有关《断章》的赏析有关《断章》的赏析1作者就像一株静立的树,站在桥头看着不息的人流,变幻的风景。

看着这里出演着一幕幕再也平凡不过的琐事。

他站在桥边,驻足远望,只是静静的看,毫无杂念。

看风景的人站在楼上,凭栏远眺,只是静静的看,心中没有一丝波澜。

他抬头仰望夜幕,月朗星稀,云影飘忽。

忽的,他想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样的佳句。

夜的帷幕落下来,皎洁的月光照在窗棂上,她轻抚着窗子,柔软的月光从指尖流泻走,似一层银粉铺在地上,映出她那纤手的倒影,四周闪着银光。

这首诗意境唯美,给人以宽阔的想象空间。

作者以安静,稍带忧伤的笔调向我们娓娓诉说。

全诗讲究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韵味。

我认为全诗的着重点在“装饰”二字上。

前一个“装饰”是对表面事物的装点;后一个“装饰”是深入内心的点缀,使诗的含义进一步深化。

有关《断章》的赏析2【一】断,情城市的夜,早已看不清人影。

我站在风中,听你细说一份还未萌生的情感絮语,路上行人交汇眼神那一刻,你是不是,已经跌落了我的江湖里?某年某月某个时辰的我们,披着文字的外衣,游走在网络中,你那张陽光般的笑脸,装着许多快乐,想一点一点,传递给我。

只是,找不到一个出口,来为你,安置小心翼翼的怜惜,我当作看不见,闭上双眼,任它逝去。

唏嘘的岁月,在青春年华上踱了一层淡黄的漆,那是我的保护色,你揭不开,抹不掉,其实,有些情感,不适合生长在你的心里,也不适合留在我的眼里。

于是,轻手删除关于你的所有言语,所有痕迹。

世间,没有哪一种情,可以毫无所求,毫无所恋,而倾尽一生去付出,即使你能,我也承受不起。

内心没有了任何感觉,无论你怎么闯,我的世界,依然平静如水,进不来的,饱受风霜雪月,也与我无关。

隔着窗,把昨日的记忆,留在昨日,轻轻敲响午夜的风铃,转身,又是一段天涯。

该如何,才能让你明白,心中无爱便是最大的慈悲?细想了好久,才敢动笔,为你写下只言片语,祭奠这段未谋面而萌牙的情愫。

若是你知,怨也好,恨也罢,能彻底的忘记,于我而言,将会是最欣慰的微笑。

卞之琳《断章》诗赏析

卞之琳《断章》诗赏析

” ””” ””卞之琳《断章》诗赏析卞之琳《断章》诗赏析据卞之琳本人说,这短短的四行原是在一首长诗中的,但诗人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整首长 诗中仅仅只有这四行才是他满意的,于是抽出来——《断章》这一标题即由此而来。

《断章》一发表,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这四行诗语言明白易懂,也没有使用明喻和隐喻, 但读者却在其中获得极其丰富,复杂的感受。

诗在总体上是由相对的对立形成的结构,每一 行都仿佛摄下一个动态的画面,画面交错着,与其他几行有着微妙的关系,既相对又对立, 激发读者到其中去思考。

正象结构主义语言学家雅各布森所说的那样,这首“诗的功力能把对 等原则从选择轴上弹射到组合轴上。

论诗者大都把卞之琳的《断章》看作是一首意蕴艰深的哲理诗,其实作为言情诗来读,诗味 才足呢!那优美如画的意境,那浓郁隽永的情思,那把玩不尽的戏味,那独出机杼的题旨, 细细品来,的确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

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 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 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 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 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面对着眼前的美景,显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态,这从他竟 没有注意到“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的侧面烘托上就可看出。

耐人寻味的是,那个显然也是为 “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看的竟不是风景,而是那个正 “站在桥上看风景” 的“你。

这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专看“你,是什么深深迷住了那双眼,是什么深深打动了那颗 心?这耐思耐品的一“看,真可谓是风流蕴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画面顿时春情荡漾、摇 曳生姿,幻化出几多饶有情趣的戏剧性场面来:那忘情于景的“你”定是个俊逸潇洒、云游天 下的少年郎,那钟情于人的楼上人定是个寂寞思春、知音难觅的多情女,一个耽于风光,憨 态可掬,孰不知一举一动搅乱了几多情丝;一个含情脉脉、痴态可怜,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谁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多少这样的萍水相逢、一见钟情、转 瞬即逝而又经久难忘的一厢恋情啊!而诗人正是以这短短的两行诗给那电石火花般的难言之 情、难绘之景留下了永恒的小照,引人回忆,激人遐想。

《断章》意象解读

《断章》意象解读

《断章》意象解读上世纪30年代的现代派诗歌以较多地表现相对观念给中国诗坛注入了新的活力,卞之琳是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

在他早期诗作中,相对精神是一大主题,在表现形式上,他借鉴了英美现代诗歌的“戏剧性处境”手法来推进诗行,由此形成了他所特有的哲理诗歌风格,《断章》就是其中之一: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简捷、明快的四行诗,造就了永恒的令人遐思无限的风景。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作品、作家、读者、世界。

这四个要素是紧密联系的,不同的读者可以从中体验感悟到不同的哲理内涵和审美韵味。

诗的上节虽然写“风景”,但并没有泼墨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让人联想到桥下的流水、游船,还有岸上的杨柳……整个就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留下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放在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放在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也就是“戏剧性处境”上。

诗和其他文学样式不同,如赵毅衡所说:诗行排列在纸上,就构成了图纸关系。

诗的分行、文章标题等,这些都参与到文字文本的符号组合中来。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建筑美要求新诗在结构上完整、对称。

卞之琳早期诗作受新月派影响,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断章》这首诗是如何体现建筑美的。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连标点是九个字。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连标点是十个字。

而下节“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字数正好颠倒过来,整首诗从形式上构成了两个对称的梯形图案,犹如一条中轴线两边排列着两栋复体建筑,完整、协调。

这样的诗歌形式给人庄重、统一的感觉。

在语言安排上,《断章》极富特色,前后两句主语和宾语在内涵上相同而在功能上却发生了互换。

卞之琳《断章》赏析

卞之琳《断章》赏析

卞之琳《断章》赏析卞之琳的诗《断章》,大家耳熟能详,一千个人可能对这首诗有一千种不同的看法,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其中一种。

《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简介】卞之琳,近代诗人,生卒(1910-2000),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汇评〕它是以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调换,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对关联关系的普遍性哲学的思考。

在诗人看来,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它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

事物相对关联与运动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

(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赏析】《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李健吾先生曾经认为,这首诗“寓有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诗人自己则明确指出“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

对于自己和诗人的分歧,李健吾先生又说:“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

作者的自白也并不妨害我的解释。

与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李健吾《答〈鱼目集〉作者》)。

实际上,无论是诗人所自陈的“相对”,还是李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装饰”,都是对于“确定性”的消解。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里的“你”,无疑是在从确定的主体视角观看“风景”,有着一定的“确定性”或“主体性”;而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一诗句中,“明月”在“向你”或“为你”而存在,这里的“你”,无疑亦有着明确的“确定性”或“主体性”。

很显然,该诗两节中的首句,都显示出某种确定性的“喜悦”。

而每节中的第二句,却又是对“确定性”的消解。

《断章》意象的古典美及多解主题

《断章》意象的古典美及多解主题

断章》意象的古典美及多解主题中国现代白话诗虽受到“欧风”的滋养,却与中国古典诗词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

卞之琳的《断章》只有三十四个字,简约却不简单,完满地体现了根基于古典的多层意境之美,其主题也有多种不同理解。

一、意象的古典美《断章》中出现了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如桥、楼、月等。

这些意象融合了传统意象的丰富内涵,造就出优美的意境,呈现古典美。

1. 桥美《断章》中的桥是小桥,架于涓涓细流之上,只容二、三人通过的小桥合乎该诗的逻辑推理,因为能让楼上看风景的人注意到“你”,足见你与桥的比例适中,在桥上能突显你的存在,所以桥的规模不能大,“小”桥最宜。

而且原本是“你”远眺的一个凭借的“桥”又成为了楼上人看的风景,由主动变为被动,带有一丝幽怨气。

诗中的这座小桥既立在深邃的古典诗韵长河中,又嵌在楼上之人的心中。

2. 楼美古诗词中的“楼”多是愁思的寄托处,比如:“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无言独上西楼”等。

无论是失意才子还是落魄君主,他们心中的不快都要依托小楼来抒解,使小楼浸染忧愁之气。

本诗中的“楼”为看风景的人欣赏“你”提供了一个场所,这种情愫与古诗词中多愁善感的“楼”的意蕴一脉相承。

3. 月美本诗用“明月”装饰窗子,勾勒出一幅柔美的月照小窗图。

月又给人无尽的遐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古代诗人凝望明月,畅想着人与宇宙的关系。

同样,小窗内的“你”仰望月亮也会有丰富的想象与思考。

洒满大地的月光带着丝丝冷意,有种凄美感。

古诗有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诗作中的月亮通常与思乡、孤独、离别联系起来,成为凄美的月亮。

本诗“人生是别人的风景和装饰”的表达略显伤感,诗中的月亮也含有古典意象的凄冷意蕴。

简言之,《断章》中的明月是集阴柔、理性和凄冷于一体的美丽意象。

二、多解的主题诗歌虽短,解读却多,包括“主智说”“爱情说”和“热爱生活说”等。

1. 主智说以往很多评论者都将《断章》界定为哲理诗。

哲理诗与主智诗还是有区别的:哲理诗以诗象寓理,所寓之哲理为诗本体,诗歌则成为超越的对象和舍弃的形式;主智诗立足“智性”世界,智性既是诗歌表现的对象,也是诗歌本体。

《断章》赏析

《断章》赏析

这首《断章》完全写的是常见物、眼前景,表达的人生哲学也并非诗人的独创,读了之后却有一种新奇感,除了象征诗的“意寓象外”这一点之外,秘密在哪里呢?我以为,关键在于诗人以现代意识对人们熟悉的材料(象征寓体),作了适当的巧妙安排。诗人说过:“旧材料,甚至用烂了的材料,不一定不可以用,只要你能自出心裁,安排得当。只要是新的、聪明的安排,破布头也可以造成白纸。”诗人所说的“新的、聪明的安排”也就是新颖的艺术构思和巧妙的语言调度。《断章》中的事物都是常见的,甚至是古典诗歌中咏得烂熟的:人物、小桥、风景、楼房、窗子、明月、梦……经过作者精心的选择、调度安排,组织在两幅图景中,就产生了一种内在的关联性。两节诗分别通过“看”、“装饰”,把不相关的事物各自联在一起,内容与时序上,两节诗之间又是若即若离,可并可分,各自独立而又互相映衬,充分发挥了现代艺术的意象迭加与电影蒙太奇手法的艺术功能。一首《断章》实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卞之琳很喜欢晚唐五代诗人、词家李商隐、温庭筠、冯延巳等人的作品。他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创造性吸收与转化的能力。翻开俞平伯先生的《唐诗选释》,我们读到冯延巳的《蝶恋花》后半阙:“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不禁惊讶地发现,《断章》中的立桥眺望、月色透窗两幅图画的意境,与冯词的“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之间,有着多么神似的联系啊!但是,卞之琳毕竟是现代诗人,他的创造性吸收与转化达到了不露痕迹的程度。我们不能简单地判断《断章》即是冯延巳《蝶恋花》中两句诗的现代口语的“稀释”,正如不能简单地认为戴望舒的《雨巷》就是李璟的“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口语的“稀释”一样。冯词《蝶恋花》写别情愁绪,没有更幽深的含义,《断章》拓展成意境相联的两幅图,画中的人物、桥头、楼上、风景、明月、以及想象中的梦境,不仅比原来两句词显得丰富多姿,且都在这些景物的状写之外寄托一种深刻的哲理思考,自然景物与人物主体的构图,造成了一种象征暗示境界。每句诗或每个意象都是在整体的组织中才起到了象征作用,甚至“断章”这个题目本身都蕴有似断似联的相对性内涵。这种幽深的思考与追求,是现代诗人所特有的。其次,冯词“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还是以写情为主,友人别后(“平林新月”之时),一种无法排遣的忧愁含于诗句之中,而卞之琳的《断章》则以传智为主,诗人已将感情“淘洗”与“升华”结晶为诗的经验,虽然是抒情诗,却表现了极大的情感的“克制”,淡化了个人的感情色彩,增添了诗的智性化倾向。诗并不去说明哲学观念,《断章》却于常见的图景中暗示了大的哲学。它包蕴了诗人对宇宙人生整体性思考的哲学命题,而“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精致、优美,却陷入了个人窄小的感情天地,不能与《断章》的意境与思想层次相比拟。第三,由于诗人“淘洗”了个人感情,即实践诗的“非个人化”,而增强了诗的普遍性。如作者说明的,由于“非个人化”,诗中的“你”可以代表或换成“我”或“他”(她),就与读者更为亲切,因为用了“你”,又使读者有一定的欣赏距离,诗人于是跳出了艺术境界的小我,诗本身的思想境界也具有了更大的开放性,为读者美丽的想象留下了更开阔的创造空间。一旦读懂了《断章》,哪一个富于想象的读者不会在自己的精神空间升起一座“灵魂的海市蜃楼”呢?(孙玉石文,见《中国现代诗导读》)

《断章》的哲理及其表达方式

《断章》的哲理及其表达方式

《断章》的哲理及其表达方式
卞之琳的《断章》一诗,语言简明,表达独特,哲理深刻。

全诗没有一个生字,没有一句难句,堪称语言简明。

全诗仅刻画了两组意象:当你站在桥上欣赏周围的美丽风景时,别人或许正在楼上把你当作风景的一角细细欣赏;当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时,你或许也正在做着别人的装饰品以装饰他们美好的梦境。

诗人并没有直接的抒情与表达,而是通过以上两组意象的对比与关联,客观意象的陈列与表达,来表达出某种观点。

同时在写作时,作者还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每句文末的最后几字,作为下句的开头几字,使全文连贯,逻辑关系明确,将前后上下的两组不同的意象融于一幅画中,使全文在表达上显得独特,在理解上浅显易懂。

通过两组意象的描写、对比,顶真手法的灵活运用,诗人表达了一种相对、平衡的观念,同时揭露隐涩而又深刻的哲理:宇宙万物息息相关、互为依存。

显然,诗人通过简明的语言,运用独特的表达,将深刻的哲理一一道来,怎能不令读者细细品味,反复揣摩?。

诗歌《断章》意象多义性分析

诗歌《断章》意象多义性分析

《断章》诗歌意象多义性赏析10汉语言文学2班陈本月 110333010222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首小诗哲理性意蕴非常浓,让人每读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但是每一次都能收获美的感受。

这首诗被认为是一首爱情诗,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

就像李商隐的《锦瑟》,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

正是因为有着不同的解读,诗歌才更具有生机与活力。

我对卞之琳这首诗歌的解读也是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看待,并从意象多义性的角度进行简要分析。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其中的“风景,与下文的“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中的“风景“两者具有相同又有各自独特的意义。

第一句”你“在看”风景“。

我认为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这里的”风景”指“你“站在桥上看到的美景,诗歌中没有提到具体的景,但是很容易让人根据下文联想”你“看到的风景就是小桥,流水,小舟,柳条等等。

第二层”风景“的意思是:”你“所看到的”风景“并非”物之景“而是”心中之景“。

一个思念着恋人的”你“,眺望远方的眼神定然是”心无旁骛“,你不在乎看到的是什么,只是借看风景来思念恋人。

”看“也只是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但表达的目标不是景色之美。

其实”你“真正的风景是心上之人。

第二句”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看风景人”其实在看的风景有三层意思:一是只是看到的自然之景,二是在看自然之景中不小心看到了“你”,你也便成了他要看的风景。

三是心无旁骛,你才是他所要看的风景。

简而言之,这首小诗对“风景”二字的理解,是对作者创作意图的把握的关键。

“风景”这一意象,具有多义性,每个人或许都可以解读出不同的意味。

意象的多样性,让诗歌更加神秘感,也更加值得玩味。

《断章》赏析

《断章》赏析

《断章》赏析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断章》一诗,以其简短纯朴的手法,淡淡地描写出一段感情,一份倾慕。

短段四行字中,没有一个“爱”字,幽幽的情思仿佛在半空中悠悠地飘荡,画出一道让人心醉的彩虹。

诗的上阙:“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写到一人在桥上看风景而另一人却在楼上看着看风景的人。

作者没有细致描写风景,但一幅江南水乡般的美好意境已映入读者眼帘。

那仿佛山水画般的美,淡淡的,轻轻的,让人心醉的。

或许一开始会觉得只是二人在看风景,没什么特别,但细想一下自然会想到,那楼上的人必定是个深情女子,而桥上的人也必是位俊美男子,这样一来便成立了。

女子在楼上看着桥上的人,心中的那份如水的思念与爱慕,就像情窦初开的多情少女一样,纯洁,清丽,让人深深陷入这美妙的旋涡里,一时无法自拔。

作者笔锋一转,写到了夜晚。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再一幅画面浮现,仿佛看到“你”静坐窗前,抬头看着明亮的月,它仿佛就是为了装点你的窗而存在的。

纵使夜空中的月再明亮,也照不清那楼上人朦胧的情思,你半点都不了解。

而另一边又怎样了呢?这时的楼上人已在梦乡,却又忆起那白日的容颜,那是一个繁华瑰丽的梦,希望与心爱的人受在一起而思念得无法自拔的梦。

可以想象,这楼上的女子是多么的羞涩,却又如此的甜蜜,她沉醉在自己的梦中,却不敢向桥上的人倾诉心底的情,那只是一份最真、最纯的思念,纵使只有一楼之隔,却仿佛已相隔万里,只因为谁也不知谁心意。

作者所用的角度巧妙绝伦,楼上的一看,梦中的一忆,就已表现出女子的倾慕。

不是倾国倾城,也不是轰轰烈烈,只有那份浓浓的情思深印在心上。

如此一“看”,便已道出真情,那样一“忆”,就点到浓情。

文字的运用简朴单纯,让读者感受到这份情没有任何杂质,是那样的纯洁。

诗中富有节奏感,那是一种温柔婉约的节奏,更好的表现了情意。

短短四行字,已透露出如此深情,如此真意,展现了作者的神来之笔。

卞之琳断章的意境理解

卞之琳断章的意境理解

卞之琳断章的意境理解
断章是明代文学新颖的表现形式,由张籍拓展至一定的规模。

卞之琳也是这种文艺形式的
代表人物,她对清代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她的诗歌以特有的风格描绘出婉约淡雅、伤感
大气的画面,使观者能够感受到优雅而哀伤的断章的意境。

卞之琳的断章,把人们的心灵不断斩断,被放过长夜,无奈拨弄陌路,把柔情泪流淌,句
句挥之不去,犹如莲藕毁之一刻,将愁绪溢满整个心头。

张籍一篇断章,把诗人的灵魂牢
牢抓住,使他们不禁再次注视著这个幽暗世界,再问尘世苦楚,也再提醒人们冷漠的心灵,放过那些飘零、翻腾的思绪。

此外,卞之琳的断章意象也微妙而完整。

起伏的山头、远方雁声落,淡淡的孤影、琴怨轻扬,混身的涟漪、双泪湿衫,一盏灯下的疏狂、风吹雨打满千秋,这一切都透射出卞之琳断章的意境,傍晚的星辰倩影夜的静谧萧索,晨曦的灿烂朝霞的锦绣。

总的来说,卞之琳的断章意境清-雅淡然,细节简练而丰富,引人触动心灵深处。

其中涉
及淡漠、哀伤、疏狂等数种心态,并逐步深入开展话题,放射出无可取代的恢宏而感人的
意象。

在此,人们不仅能体会到女词人独特的创作手法,也可以体会卞之琳断章中不凡的审美意境。

《断章》的意象

《断章》的意象

《断章》的意象
《断章》的意象:
1、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断章》是“新月派”诗人卞之琳的代表作品。

本为作者抽出长诗的一节。

该作品含蓄蕴藉,但语言却极朴素、平实,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2、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

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

3、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断章》的意象结构特点
《断章》的意象结构方式采用了“环中环、套中套”的方式,每个意象之间呈现一种顺接的流动之势。

诗中的每一个事态意象内部又分出若干物态意象,这些意象在上下两句重复回旋,使全诗有了贯穿之线,形成了气脉充盈、通达舒畅的效果。

《断章》的意象表达效果
《断章》通过意象的组合和视角的转化,使诗取得了交错重叠的视觉效果,形式丰富多样。

诗中的意象优美、情节生动,镜头切换自然,给人以深刻的视觉和心灵体验。

诗人将人生哲理与诗歌意象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现代诗风。

《断章》的解析及评论

《断章》的解析及评论
这同样是符合生活逻辑的普遍现象,但它在内容的深层上包含着世界上万事万物就这么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相互映衬的哲学意味。最近也有人把“桥上人”想象为“游子”,把“楼上人”想象为“思妇”。以两性关系为表层,以哲理为内核,这样更能扣动人的心弦。但笔者以为这未免过于具体化和古典意味了。当然,明月照高楼,有人楼上愁得古典诗歌意境最明显的。
卞之琳《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它的出色在于:用凝练上口的语句,反映了辩证的哲学思维,即在有限的语句和情景中设置了无限思考空间的哲学问题,这就是诗意,是充满张力的空间感。“月光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视野和角度去观察理解,结果完全不同,那么“你”的位置在哪里,“你”看世界的参照系又是如何,这些都是诗句延伸出的拷问。
把看风景艺术化,创造出一个迷人的世界,并非卞之琳独创,中国古典诗词中随处可见。《断章》之妙在于把主客体辩证地统一起来,开拓出一个崭新的意境。诗的题材是社会的客观,身边的琐事,主题却包含着主观,具有融会贯通的哲理内涵。“桥上人”并不止一个,代表着社会上许多那样看风景的人,“楼上人”亦如此,他们共同构成了社会。社会中的人们都是客观存在,都具有人的共性。诗的成功之处就是通过抽象化的具象,表现主体化的客体,个性化的共性,将主体、客体,个性、共性辩证地统一起来。这样,即感受不到“文以载道”的治重负担,也看不到社会学的铁青面孔,只是在感受着宁静冲和的风格美,并在意蕴不能穷尽的同时,也感到艺术所给予的具有恒久性的启示。
现代派诗人追求语言的新奇性,但也不满于初期象派的形象破碎和神秘晦涩,他们只是利用汉语言文学表意丰富性,来追求一种朦胧美得艺术效果。卞之琳的《圆宝俞》、《距离》和《鱼化石》都追求着这种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效果,当你把握了它的关键,难懂的诗意便会豁然开朗,艺术形钮屡次也更加明晰。在第一层中,有桥、有楼、有风景、还有看风景的人、把这些凌乱的人和物有机地组合起来,构成了一幅错落有致、清新优美的风景画,使人们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庭院楼阁、小桥流水、绿树掩映、生机盎然的秀丽风光,甚至可以想象出那“桥上人”和“楼上人”的倩影,从而领略到一种人性与社会的相依相偎,人与天地自然地相斜与共的美。第二层中,有窗、有月、有人还有梦。通过同在月夜下的两个人把这些不同地方的人、事、物联系起来,构成了一幅宁静甜美,耐人寻味的月夜图。充满哲学意味的相对关系就统一在这幅和谐优美的图画里。这才是诗的最高境界。

《断章》意象的古典美及多解主题

《断章》意象的古典美及多解主题


古 诗词 中 的 “ 楼” 多是 愁思 的寄托 处 , 比
《 断章》 中出现了古典诗歌 中的常见意象 , 如桥 、 楼、 月 等 。这 些 意 象 融 合 了传 统 意 象 的
丰富 内涵 , 造 就 出优美 的意境 , 呈 现古 典美 。
1 . 桥 美
《 断章》 中的桥是小 桥, 架 于涓 涓细流 之
琳的《 断章》 只有三十四个字 , 简约却 不简单 , 完满 地体 现 了根 基 于 古典 的多层 意境 之 美 , 其 主题也 有 多种不 同理解 。 意 象的 古典 美

幽怨气 。诗 中的这座小桥 既立 在深邃 的古典 诗 韵 长河 中 , 又 嵌在 楼上 之人 的心 中。
2 . 楼 美
情, 而现 在 他 自 己又做 了专 横 的 家 长 , 剥夺 所 有 人 的幸福 , 落得 孤 独终 老 的下场 。 综合 这 两 点 , 学 生 很 快 有 了创 新 性 的 总 结: “ 周朴 园在 封 建 文 化 的 影 响 下 出现 了双 重 人格 —— 专 横 权 威 的统 治 者 和 专 一 守 情 的性 情 之 人 。他 既 是 封 建 礼 教 的 推 崇 者 又 是 其 牺 牲品。 ” 这样 , 学生对 人 物 形 象 的解 读 就 很 透彻 了, 不仅合 情 合理 , 而且 十分 饱 满 。
人 。三 十年 间 , 他 搬 了很 多 次 家 , 但 是 一 至还保 留着关 窗户的 习惯 , 以此表 明其 对 老 情人 的真 挚思 念 。但 是 当真 正 的 侍 萍 出现 时 他 又 立刻 翻脸 , 不 准她 再 出现 , 由此 可见 他 不 是 真 正 爱
3 . 月 美
本诗用 “ 明月 ” 装饰 窗 子 , 勾 勒 出一 幅柔 美

《断章》

《断章》

《断章》
理解:诗篇所表达的哲理观念和人生体验。

《断章》是一幅具有象征意味的优美图画,在这幅隽永的画里,诗人传达了他智性的思考所获得的人生哲理,即一种相对、平衡的观念:在宇宙万物乃至整个人生历程中,一切都是相对的,又都是互相关联的,正如你可以看风景,同时你也可能成为一道风景被别人所观赏;明月挂上了你的窗头,点缀成一种装饰,同时你也可能进入别人的梦,幻化成一种美丽的憧憬。

诗人祈望人们洞察这番道理,从而不至于被那些世俗观念所束缚,也不会斤斤计较于是非有无,一时的得失哀乐之中,真正透悟人生与世界,获得内在的自由与超越。

简析:诗篇的艺术表现特点。

本诗表现的是抽象的哲理观念,但却以亮丽美好的生活形象写出。

诗中的桥、楼、明月、窗子原是人们熟悉的生活形象,但经了诗人的巧妙安排和调度,都具有了特殊的艺术韵味。

再加上诗行间十分明确的逻辑关系,从而诗意深沉而不晦涩,邈远而不虚空。

诗作在语言形式上具有对举互文的特征,即前后两句主宾语在内涵上相同而在功能上却发生了互换的倒置。

如第一节二句诗中,看这一动词没有变,而看的主体与客体却发生了移位。

同样,第二节二句诗中,主语和宾语、主体意象与
客体意象也发生了互换,如此增强了诗作的意境效果,也造成了诗歌节奏的回环往复的美感。

自然,诗歌的内涵哲理也得到了形象的深邃性和具体性。

《断章》意象解读

《断章》意象解读

《断章》意象解读上世纪30年代的现代派诗歌以较多地表现相对观念给中国诗坛注入了新的活力,卞之琳是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

在他早期诗作中,相对精神是一大主题,在表现形式上,他借鉴了英美现代诗歌的“戏剧性处境”手法来推进诗行,由此形成了他所特有的哲理诗歌风格,《断章》就是其中之一: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简捷、明快的四行诗,造就了永恒的令人遐思无限的风景。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作品、作家、读者、世界。

这四个要素是紧密联系的,不同的读者可以从中体验感悟到不同的哲理内涵和审美韵味。

诗的上节虽然写“风景”,但并没有泼墨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让人联想到桥下的流水、游船,还有岸上的杨柳……整个就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留下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放在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放在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也就是“戏剧性处境”上。

诗和其他文学样式不同,如赵毅衡所说:诗行排列在纸上,就构成了图纸关系。

诗的分行、文章标题等,这些都参与到文字文本的符号组合中来。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建筑美要求新诗在结构上完整、对称。

卞之琳早期诗作受新月派影响,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断章》这首诗是如何体现建筑美的。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连标点是九个字。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连标点是十个字。

而下节“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字数正好颠倒过来,整首诗从形式上构成了两个对称的梯形图案,犹如一条中轴线两边排列着两栋复体建筑,完整、协调。

这样的诗歌形式给人庄重、统一的感觉。

在语言安排上,《断章》极富特色,前后两句主语和宾语在内涵上相同而在功能上却发生了互换。

卞之琳《断章》“相对性”之深度解读

卞之琳《断章》“相对性”之深度解读

卞之琳《断章》“相对性”之深度解读《断章》是现代诗人卞之琳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据诗人自云,诗歌中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此四行令其满意,故将其抽出独立成章,也因此命其名为《断章》。

其中,“桥、人、楼、明月、窗、梦”构成了全诗的意象群与意境,同时传递出深刻的有关“相对性”的人生哲理。

而谓之其“深刻”,其哲理内涵绝非浮于浅表、限于众所周知之范畴,逐层深入之而自成完整浑然之体系。

一、诗歌人物之间的“相对性”:对于“确定性”的一次消解1.卞之琳自白之“相对”《断章》全篇四行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对所创作之缘起、所传递之意蕴,作者卞之琳曾自云:“我的意思着重在相对上。

世间人物、事物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

此种“相对性”的含义也是对”确定性”的第一次消解。

该诗第一节首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是一个主语和谓语皆完整的陈述句,意义指向具有百分之百的确定性,其中,主语“你”作为主体存在;同理,第二节首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亦是如此。

但第一节末句“看风景人在桥上看你”一出,却将该节第一句的确定性意义瞬间瓦解,即原本看风景的人变为客体,反成了风景的一部分,被“楼上人”所看;同理,第二节末句亦以相同的方式将第一句的确定性瞬时消解。

2.李健吾评论之“装饰”现代文艺评论家李健吾曾说,这首诗寓于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不同于诗歌作者卞之琳所持的“相对”观点。

对此,李健吾先生说道,两种观点与其看作是冲突,不如说是有相成之美。

因为都可归结为是对“确定性”的消解。

李健吾先生言:“我们诗人对于人生的解释,都是在装饰。

”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叶橹也曾说,“装饰”二字写尽了人生的悲哀,是一种很深层次的对“互为装饰”这种现象的“虚伪性”入木三分的揭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断章》意象解读
导读:上世纪30年代的现代派诗歌以较多地表现相对观念给中国诗坛注入了新的活力,卞之琳是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

在他早期诗作中,相对精神是一大主题,在表现形式上,他借鉴了英美现代诗歌的“戏剧性处境”手法来推进诗行,由此形成了他所特有的哲理诗歌风格,《断章》就是其中之一: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简捷、明快的四行诗,造就了永恒的令人遐思无限的风景。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作品、作家、读者、世界。

这四个要素是紧密联系的,不同的读者可以从中体验感悟到不同的哲理内涵和审美韵味。

诗的上节虽然写“风景”,但并没有泼墨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让人联想到桥下的流水、游船,还有岸上的杨柳……整个就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留下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放在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放在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也就是“戏剧性处境”上。

诗和其他文学样式不同,如赵毅衡所说:诗行排列在纸上,就构
成了图纸关系。

诗的分行、文章标题等,这些都参与到文字文本的符号组合中来。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建筑美要求新诗在结构上完整、对称。

卞之琳早期诗作受新月派影响,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断章》这首诗是如何体现建筑美的。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连标点是九个字。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连标点是十个字。

而下节“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字数正好颠倒过来,整首诗从形式上构成了两个对称的梯形图案,犹如一条中轴线两边排列着两栋复体建筑,完整、协调。

这样的诗歌形式给人庄重、统一的感觉。

在语言安排上,《断章》极富特色,前后两句主语和宾语在内涵上相同而在功能上却发生了互换。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和“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看”这一动词没有变,而看的主体与客体却发生了互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和“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也是同样的句法。

这种形式,不仅使诗句的首尾相联,加强了诗句的衔接和语言的密度,而且主语和宾语、主体意象和客体意象互换,增强了诗画意境的统一,在听觉上给人一种余音回旋的享受,也就是说诗歌蕴涵了音乐美。

《断章》中作者的观察视角不是固定的,他通过视角出发点和落点的改变,使诗取得了交错重叠的视觉效果,诗的形式变得丰富起来。

这和一些中国古诗不同,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菱笠翁,独钓寒江雪。

作者在描写雪山、飞鸟、道路、孤舟、渔翁等的时候没有视角的转换,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独立的,
观察点均来自远离景物的一个固定方位。

在《断章》第一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中,第二人称你是视角的出发点,风景是视角的落点。

第二句则是从第三人称视角出发,从看风景这个短语来看,视角落点应该也是风景,但作者却转写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视角落点变成了你,也就是说风景和你已经合而为一了,你成了风景。

这样,视角的落点发生了变化,主体和客体发生了转换,我们不禁要问你、风景、看风景人到底谁在看谁呢?主体到底是你还是看风景人呢?
诗的下节,作者将时间从上节的白日移到了月光如洗的夜晚,这是现实与想象图景的结合。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明月你,两种意象交织,人和自然发生了联系。

明月何其大,窗子何其小,可是大明月装饰了小窗子;你在白天是别人心中的风景,在夜晚是别人梦寝中的装饰,别人是自觉的,你是不自觉的。

窗子与梦原本互不相关,但在装饰这一点上却发生了联系。

在内容和时序上,《断章》两节诗之间都是若即若离,可并可分,各自独立而又互相映衬的,它充分发挥了现代艺术的意象叠加和电影蒙太奇手法的艺术功能。

诗人设置了几组不定的意象,通过视角的转换和组合,整首诗具有流动的特征。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这里的风景具有独特的意义,是你和楼上人之间联系的中介,这样作者想要表达的情和理就通过风景体现出来。

随着视角的转换、不同画面的展现,读者看到了不同的风景,并通过风景体会到世间万物相对存在而又互相联系的人生哲理。

那么,作者通过《断章》到底要表达什么呢?余光中认为,这首诗的意味在阐明哲理,表明“世间万物皆有关联,真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另有一人却在高处观赏,连你也一起看进去,成为风景的一部分。

……而更巧妙的是它阐明了世间的关系有主有客,但主客之势变易不居,是相对而非绝对”。

余光中还为此写了一首诗,诗名《连环》:“你站在桥上看落日,落日却回顾,回顾着远楼,有人在楼头念你。

你站在桥头看明月,明月却俯望,俯望着远楼,有人在窗口正梦你。

”用余光中的诗能进一步阐释《断章》的哲理内涵。

J.E.D赫什说“作品的永恒意义是,而且只能是作者的原意,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

”那么作者的写作原意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断章》是首爱情诗,它体现了一种无望的相思情绪,哲理通过诗歌所表达的无望爱情而产生;所以这首诗的重心在于风景。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其实不是看风景,而是在看楼上的人,而楼上的人也只是佯装在看风景,实际上她在看你。

你和楼上人都以风景作为观察对方的中介,并通过风景表达爱慕之情,但因为某种缘故,近在咫尺却如同天涯,只能脉脉守望。

风景便成了寄托情感的中介。

《卜算子》里有: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古诗十九首》里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在这两首诗里,水既是具象之物,同时也是抽象之物;是表达情感的媒介,也是情感距离的体现;是男女互相爱慕却又不能接近的距离意象。

《断章》中的风景同样成了情感距离的意象。

为什么呢?你和看风景人之所以成为各自的风景,因为风景只能欣赏
而不能拥有,把你视为风景,言下之意,是我得不到你。

这样,风景就成了你我距离的象征,成了→种失落、相思的寄托物。

为什么说《断章》是一首言情诗,作者是想通过它来表达→种相思而又无望的情绪呢?这首诗写于1935年,此时的卞之琳正处在失恋的痛苦中。

我们通过他的《雕虫纪历》了解到:“但是后来,在1933年初秋,例外也来了。

在一般的儿女交往中有一个异乎寻常的初次结识,显然彼此有相通的‘一点'。

由于我的矜持,由于对方的洒脱,看来一纵即逝的这一点,我以为值得珍惜而只能任其消失的一颗朝露罢了。

不料事隔三年多,我们彼此有缘重逢,就发现这竟是彼此无心或有意共同栽培的一粒种子,突然萌发,甚至含苞了。

我开始做起了好梦,开始私下深切感受这方面的悲欢。

隐隐中我又在希望中预感到无望,预感到这还是不会开花结果。

”1933年,卞之琳和苏州的张充和彼此爱恋,但最终两人没能走到→起。

这次短暂恋爱的幸福和痛苦留在了卞之琳的内心深处,他由对飘逝爱情的怀恋,对爱情稍纵即逝的感悟,进而揭示世间万物的哲理。

此后作者又写下了《鱼化石》《距离的组织》等含有浓厚哲理意味的言情诗。

小桥、流水、人家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风景,卞之琳的《断章》却是通过你桥风景等几个意象的不定组合,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蕴涵人生哲理的别样风景图,不仅让我们体会到了爱情的美好和短暂,同时也为我们打开了二扇思想之窗。

现在前人己逝,然而他的《断章》却成了一道永恒、令人遐思无限的风景。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