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尺牍

合集下载

二王帖学笔法概说

二王帖学笔法概说

“二王”帖学用笔概说——兼论晋唐笔法之差异内容提要:“二王”帖学一系在漫长的中国书法史中一直是帖学车轮前进的轴心,它作为学习书法的一种典范,传承给后人的既有其妍丽冲和的美学风韵,理性而又融于自然的章法酝酿,更有后朝书论谈及最多,却又像“天机不可泄露”一样欲盖弥彰的笔法系统。

虽然晋以后学习“二王”的书家之多,以“二王”为题材立说之广是古今书坛家喻户晓的事实,但随着书法理论和书法批评的不断完善,史册上能入“二王”三昧之地的人只能是凤毛麟角。

如果把“二王”书法比作一个六面魔方的话,后朝书家能将其三面磨成同色已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虽有穷毕生之力下苦功追摹晋帖的赵孟頫,然而由于多种原因,评论家多以“俗媚”定性,更有何人能得其六面呢?本文主要从笔法方面对“二王”书法作一系统阐述,以求能客观呈现帖学源流的本色。

关键词:中锋提按绞转篆分意度米芾沈尹默一、沈尹默对“二王”的研究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上海迅速孵化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

在她兼具东方文化特征和西方现代化色彩的神秘魅力感召下,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史上几乎所有的精英,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和身影。

“海派”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既不是地域性名称,也非任何风格流派所能涵括,如果屏弃一切狭隘的片面的习惯认识,就其“大”和包容性而言,海纳百川应是“海派”最具积极意义的诠释。

①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书法出现的情况是:由于清朝末期的碑学运动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出现了不少危机:当时一些碑学家已不谙帖法,草书近乎灭绝,导致了像李瑞清,曾熙等的作品走上了过分板滞僵化的路子,这已和碑学运动最初的“活力”相违背了。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原来崇碑的学者经过思考都试图以“碑帖结合”来挽回局面,而以沈尹默为代表的“海派书法”阵营开始首倡回归“二王”,将独立的帖学重新推上书坛。

(这里的“海派”为狭义,单指沈尹默领导的“帖派”)沈尹默对“二王”的研究是其书法事业的主旋律,他早年曾临习唐楷与北碑,中年以后专写“二王”一路,遍临唐宋诸大家及文征明,但都是为了从中吸收“二王”的精髓。

《米芾书法鉴赏》

《米芾书法鉴赏》

《米芾书法鉴赏》米芾书法鉴赏》宋米芾《吴江舟中诗》行草书<全卷纵31.3厘米,横559.8厘米。

约书于元丰五年(1082)。

纸本。

五言一首。

凡四十四行,共一二五字。

原为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约翰.克劳弗德藏,现寄赠与梅多鲍利坦美术馆。

《吴江舟中诗》原为朱邦彦所书,凡四十四行,五言古诗,描述在吴江江上逆风行舟,雇请许多船工来牵拉。

因为太吃力,船工“百金尚嫌贱”,後来添了工钱,终於“一曳如风车”,但船工们“叫嗷如临战”,可见与大自然搏战的艰辛。

此帖为米芾晚年力作,既有中年书风的痛快淋漓,又有晚年老道的清古从容,枯笔疏行,欹侧随意。

卷首有“晋府书画之印”、“石渠寳笈”、“寳笈三编”、“清河” 、“顾洛阜”白文“汉光阁”朱文,以及“嘉庆御覧之寳” 、“晋府书画之印” 等印鉴。

卷后有“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宣统鉴赏”“无逸斎精鉴玺”章。

这件墨迹本来在清宫内府,后流失了出来。

据叶恭绰题签的影印本《米南宫书吴江舟小诗真迹》所附米芾传略,述流传经过:帖原存清官大内,抗战光复後在沈阳书肆出现,为某公所得。

後来辗转售与纽约大收藏家顾洛阜氏(JOHNM.CRAWFO RD) 。

香港的张文奎先生以重金购得米氏此帖(帖上可以见到有“张文魁”印)视为至实。

不过,後来终於归到美国收藏家顾洛阜处了。

附《吴江舟中诗》:昨风起西北、万艘皆乘便。

今风转而东、我舟十五縴。

力乏更雇夫、百金尚嫌贱。

舡工怒鬭语、夫坐视而怨。

添槹亦复车、黄胶生口咽。

河泥若祐夫、粘底更不转。

添金工不怒、意满怨亦散。

一曳如风车、叫噉如临战。

傍观鸎窦湖、渺渺无涯岸。

一滴不可汲、况彼西江远。

万事须乘时、汝来一何晩。

朱邦彦自秀寄纸、呉江舟中作。

米元章。

>宋米芾《芜湖县学记》宋黄裳文,米芾行书宋米芾《戏成诗帖》行书<(翰牍九帖之九)纸本行草书纵23.9厘米横34.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书法生动飘洒、飞逸,观之使人思绪联翩。

释文:戏成呈司谏台坐,芾。

我思岳麓抱黄阁,飞泉元在半天落。

明代尺牍的辑刻与传布

明代尺牍的辑刻与传布

明代尺牍的辑刻与传布作者:欧明俊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18年第04期古代尺牍,即今天的书信(私人书信)。

与尺牍相同或相近的概念有书、柬、帖、简、简札、简帖、小简、小札、简书、书简、简牍、札翰、书札、启札、书翰、书牍、手札、手迹、墨翰等。

明代,“尺牍”这一概念用得最为普遍,故可用之统称明代的书信。

明代特别是万历以后,尺牍创作盛极一时,作者多,名家多,作品多,质量高,影响大。

明代尺牍的大量辑刻与传布,是当时一大文化景观,很有系统梳理和评述的必要。

因交通不便,通讯落后,明代尺牍编辑困难,主要靠征集,尤其向友人征集手稿。

凌郡丞(迪知)有志于尺牍的选编,曾致书王世贞,搜集他与友人的尺牍,王世贞在回信《凌郡丞》中,对友人选编尺牍之举谈了自己的看法:生平于故人竿尺殊卤莽,前岁始晓令侍笔者录得数纸,及检子舆、明卿、子相书百之一,并仆近稿录去,始塞白耳。

屠青浦处为作一纸,公可令苍头别持索之。

家弟亦令检得少许后附上也。

不知公所梓合今古人或颛本朝否?鄙意以长书论事理,若望之、少卿、子长之类;小简叙寒暄,如晋人致语,分作两部,庶为全璧。

(王世贞《弇州四部稿·续稿》卷二○四,《四库全书》本)可见,嘉靖时已有人有意辑刻尺牍了,王世贞提出尺牍选集以历代和当代或“长书”和“小简”分类选编,有明确的选家意识。

有人平时有意收藏保存友人尺牍,如张时彻编辑《交游书翰》四卷,万历三年(1575)自刻本。

方用彬粘存其三十余年交友往来尺牍,辑成《诸名人尺牍》七卷。

选家视尺牍销售情况,读者欢迎的便增选续刻,故多系列。

如黄河清辑《风教云笺》四卷,又辑《后集》四卷、《续集》四卷,万历间舒用中天香书屋先后刻印,前两集又有万历三十四年(1606)朱江刻本。

钟惺辑、冯梦龙订释《如面谭》十六卷,又有《如面谭二集》十八卷,明末刻本。

尺牍辑刻的动机与意图,多是书商的商业行为,精心包装,书名即有广告效应,靠精美华丽的字眼吸引读者眼球。

第一,强调是著名作者,如“名公”“大家”“大名家”“贤豪”等,如王穉登《新镌古今名公尺牍汇编选注》四卷。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元人尺牍题跋(墨迹本)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元人尺牍题跋(墨迹本)

本册《元人尺牍题跋》,编入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赵孟《致景亮书札册》,《溪山雨意图卷》黄公望、王国器、倪瓒题跋,《水竹居图轴》倪瓒、释良琦、文徵明、董其昌题跋。

一、赵孟《致景亮书札册》赵孟《致景亮书札册》,纸本,装裱成册,外签阮元书“恬我性情”,淡青色皮纸饰以绫边,信札两开,共计4页,每页纵29厘米,横11.5厘米。

此札明代经项元汴、刘东星、朱大韶递藏;入清先有阮元题跋,后被项源珍藏;民国后,先后保存于陈公穆、贾敬颜处,。

信中涉及人名、地名,又兼婚俗等方面,我们将外甥,名张采,字景亮。

上海博物馆藏赵孟《草书千字文》中提及:“吾甥张景亮,以此纸求书千文。

”张采父张伯淳(1242—之姊赵孟艮(?—约1289),赵家为宋宗室,张家为南宋官宦世家,两家门当户对。

张伯淳长赵10余岁,两人同时被举荐赴京,两家关系尤为亲密。

濮允中是赵孟好友濮鉴嫡子。

濮氏居濮院镇,元至正年间为当地望族。

赵孟曾去濮宅拜访,濮鉴专门筑室接待。

濮鉴嗜佛,在当地捐资建造多处寺观,其书额题梁皆出自赵手,赵孟夫人管道昇亦曾为寺观题壁画竹。

信件中的主人公是濮允中的小儿子和张采的女儿秀姐。

除赵孟这位月老以外,信中提到了“福寿长老”以及“嫂”两位女眷。

“福寿长老”系古心禅师,姓濮,名文鉴,因住持福寿禅寺,又被称为“福寿长老”。

而“嫂”之姊赵孟艮此时已亡,必不为景亮之母明矣。

且称“嫂”,也不会是景亮之妻,景亮之妻当为赵孟甥媳。

孟详述各种合适的理由。

濮、张两家的女长辈,表示一切听从男主人的安排,所以婚嫁的可否还需父亲张采做主。

但遗憾的是,据相关学者考证,不知什么原因,两家最终未能结亲人物及赵孟生平,有学者考证出此信作于至正元年(1341),距赵孟有8个月,是其晚年作品无疑。

博学多才,诗文兼善,书画俱通,又解音鉴古,在艺术史上占据重要位置。

其书法得益于家学的传承、释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书系专栏安美版《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书系(第四辑)·元人尺牍题跋(墨迹本)》封面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赵孟《致景亮书札册》(墨迹本)外观道的启迪以及自身的艺术灵性。

历代汇帖述略:宋代是刻帖盛行的时代

历代汇帖述略:宋代是刻帖盛行的时代

历代汇帖述略:宋代是刻帖盛行的时代宋代是刻帖盛行的时代,金元时期虽然出现过像王庭筠、党怀英、赵孟兆页、鲜于枢、康里子山、柯九思、张伯雨等众多的大书法家,又皆精于赏鉴,但是除了《别本绛帖》、《雪溪堂帖》、《百一帖》、《晋江马蹄帖》、《十种兰亭》、《碎金帖》、《乐善堂帖》等数种外,未闻有刻帖成大部的。

明代延续了宋代刻帖的优良传统,有了长足的进步,产生了不少佳刻。

明代翻刻《阁帖》,以袁尚之、潘允亮、宋代是刻帖盛行的时代,金元时期虽然出现过像王庭筠、党怀英、赵孟兆页、鲜于枢、康里子山、柯九思、张伯雨等众多的大书法家,又皆精于赏鉴,但是除了《别本绛帖》、《雪溪堂帖》、《百一帖》、《晋江马蹄帖》、《十种兰亭》、《碎金帖》、《乐善堂帖》等数种外,未闻有刻帖成大部的。

明代延续了宋代刻帖的优良传统,有了长足的进步,产生了不少佳刻。

明代翻刻《阁帖》,以袁尚之、潘允亮、顾从义三家最负盛名。

与潘、顾同一组本的还有《黄姬水钩摹本》,其他诸如《右任常氏刻本》、《兰州本》、《闽人陈氏刻本》、《“臣王著模”四字本》、《王文肃公藏本》、《苏州帖估翻王文肃公本》、《河庄孙氏本》、《杨文襄公刻本》、《梁启超藏本》、《张氏巾箱本》、《肃府本》等,其中不乏名重一时的汇刻。

《肃府本》十卷,也称《遵训阁本》。

明万历四十三年,肃宪王朱绅尧命温如玉、张应召摹刻,未竟而逝,世子识钅宏继之,天启元年告竣。

初拓有四十跋,用太史纸、程君房墨,甚为精致,传本极稀。

清翻刻本,初拓诸跋多亡佚,仅存世子识钅宏、张鹤鸣二跋。

以《阁帖》为主,参以他刻,或增入宋元及明人书者,则有《东书堂帖》和《宝贤堂帖》(含《宝贤堂后帖》)。

前者为周宪王朱有火敦摹刻,后者乃晋江王朱奇源为世子时所辑。

明三藩刻帖,论其优劣,《宝贤》为上,《遵训》次之,《东书》最下,这些都是《阁帖》的“亲属”。

有明一代,非属《阁帖》系统的诸多佳刻,还有《真赏斋帖》、《清鉴堂帖》、《停云馆帖》、《净云枝藏帖》、《逸初堂帖》、《墨池堂选帖》、《泼墨斋法书》、《余清斋帖》、《戏鸿堂帖》、《郁冈斋墨宝》、《千草数帖》、《天益山颠帖》、《来禽馆帖》、《寿松堂帖》等,其钩摹刻拓之精善,无一不为后世书家所推崇。

孙过庭《书谱》原文、释文、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释文、译文

《书谱》原文、注释、译文原文(1):夫〔1〕自〔2〕古之善〔3〕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4〕,晋末称二王之妙〔5〕。

王羲之云〔6〕:“顷〔7〕寻诸名书,钟、张信〔8〕为绝伦〔9〕,其余不足观〔10〕。

”可谓钟、张云〔11〕没〔12〕,而羲、献继〔13〕之。

注释:【1】夫:文言文发语词,表示后面要发议论。

【2】自:从,由。

【3】善:擅长,长(cháng )于。

【4】绝:独特的,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

【5】妙:美,好。

【6】云:说。

【7】顷:近来、刚才、不久前。

【8】信:实在、的确。

【9】伦:辈,类。

绝伦:无与伦比。

【10】观:看,察看。

【11】云:语气助词,可用于句首、句中或句末。

此句中者。

【12】没:通“殁”,死。

【13】继:连续,接着,继承。

译文:自古以来,擅长书法的人,汉朝张芝、三国曹魏时期钟繇的作品无可比拟,东晋时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精致美妙。

王羲之说:“近来我研究各位名家的书迹,钟繇、张芝确实超绝群伦,其它人的作品不值得观赏。

”可以说自钟繇、张芝死后,王氏父子继承书法的传统。

原文(2):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1〕抗行〔2〕,或〔3〕谓〔4〕过〔5〕之;张草犹当雁行〔6〕,然张精熟,池水尽墨〔7〕,假令寡人〔8〕耽〔9〕之若此,未必谢〔10〕之。

”此乃推〔11〕张迈〔12〕钟之意也。

考〔13〕其专〔14〕擅〔15〕,虽未果〔16〕于前规〔17〕,摭〔18〕以兼通,故无惭〔19〕于即〔20〕事〔21〕。

注释:【1】当:应该。

【2】抗:对等。

抗行:抗衡、并行,犹言不相上下。

【3】或:有的人。

【4】谓:说。

【5】过:超出。

【6】雁行:同等。

【7】池水尽墨:指张芝学书的故事。

晋卫恒《四体书势》:“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然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8】寡人:此非专指君王。

原为古代君主的谦称及诸侯夫人的自称,晋人习惯自称寡人。

【9】耽:爱好,专心于。

王献之行书尺牍集

王献之行书尺牍集

王献之行书尺牍集王献之(344 -386),字子敬,汉族,东晋琅琊临沂人,书法家、诗人,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

死时四十三岁。

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

王献之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

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1.《廿九日帖》2、《舍内帖》3.《东山松帖》4.《新妇地黄汤帖》5.《鸭头丸帖》6.《夏日帖》7.《月终帖》8.《天宝帖》9.《集会帖》10.《阿姑帖》11.《阿姨帖》12.《薄冷帖》13.《阮新妇帖》14.《黄门帖》15.《告仲宗帖》16、《鹅群帖》17.《中秋帖》18.《患脓帖》19.《敬祖帖》20.《十二月帖》21.《承服帖》 22.《授衣帖》1、《廿九日帖》王献之行楷书法《廿九日帖》为《万岁通天帖》中第六帖。

此帖用笔秀媚飘洒,风流俊美,笔意连贯而舒展,章法生动,感之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出入右军法中,师古创新的面貌跃然纸上。

除流传的献之楷书《洛神赋》外,其书多是行草书,此帖中有些字极近楷书,尤为难能可贵。

此帖为《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一。

硬黄纸唐摹本行楷书。

纵26,37厘米横11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释文:廿九日献之白。

昨遂不奉别,怅恨深。

体中复何如。

弟甚顿。

匆匆不具。

献之再拜。

2、《舍内帖》首刻于《淳化阁帖》,曾入宣和内府,《宣和书谱》有录20世纪30年代为张学良收藏,后入伪满奉天博物馆。

今已不知下落,只能由墨迹影印件睹其形迹,追怀风采。

【译文】白:承舍内分连近豫遂就,难以喻痛济理。

献之白。

3.《东山松帖》又名《新埭帖》、《东山帖》,纸本墨迹,纵22.8CM,横22.3CM,4行,33字,故宫博物院藏。

《东山松帖》是王献之写的一通信札,为断札,有四字磨灭。

“埭”(音带)即堵水的堤。

存于清宫旧藏《法书大观》册中。

寥寥四行,格调清新隽逸,大家风范俨然。

唐朝时期著名书法家张旭六幅经典书法字帖赏析

唐朝时期著名书法家张旭六幅经典书法字帖赏析

唐朝时期著名书法家张旭六幅经典书法字帖赏析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唐朝时期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大唐处于封建社会盛期,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地频繁与活跃,都给文化艺术地发展带来了新地机运,使绘画艺术形成灿烂辉煌的局面,涌现出一批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画家。

唐代绘画体裁仍以人物画为主,宫廷衙署及寺观壁画占相当比重,褒扬功勋的功臣画像仍在继续,石窟及寺观壁画较南北朝有着更大的发展,其规模之宏伟、技艺之卓绝在历史上都是空前的。

佛寺壁画中流行大型的经典题材,达到了空前的水平,穿插描绘有大量的生活场景,塑造的佛教形象中人性化的成分明显增强,甚至出现以宫娃为模特塑造菩萨形象的现象,附于佛寺壁画中的供养人占了更大壁面,这一切都展示出佛教绘画适应社会好尚而趋于世俗化的倾向。

唐代书法艺术,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

初唐以继承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晋代书法的劲美。

中唐不断创新,极为昌盛。

晚唐书艺亦有进展。

唐代最高学府有六种,即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其中书学,专门语养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是唐代的创举。

历朝名家辈出,灿若繁星。

如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中唐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是书法大家。

晚唐有王文秉的篆书,李鹗的楷书和杨凝式的“二王颜柳”余韵。

唐朝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他们都留下了极为珍贵的书法作品,楷书、草书、行书在唐朝也都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具有鲜明突出的时代特点,对后世的书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因此有“书至初唐而极盛”这一说法。

此外,唐朝的书法教育也为唐朝书法取得非凡成就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对后世影响深远。

书法发展史303二王与尚韵书风

书法发展史303二王与尚韵书风
• 释文:臣十代 再从伯祖晋右 军将军羲之书 十一月十 三日,羲之顿 首顿首。顷遘 姨母哀,哀痛 摧剥,情不自 胜,奈何奈何! 因反惨塞,不 次。王羲之顿 首顿首。
王羲之成熟时期的行书代表作有《兰亭序》《丧乱 帖》《孔侍中帖》《得示帖》 》《二谢帖》《快 雪时晴帖 》等,这些行书在用笔上,一改 《姨母 帖》中以中锋运笔为主的笔法,从草书与新体草 书中加以借鉴,中锋、侧锋并用,而归于中锋。 在交替运用中,中、侧锋转换混融无迹,糅合成 一个完整的运笔过程。这些作品中,点画之间的 顾盼、使转翻折、牵丝映带等都十分丰富,大大 拓展了书法 的笔法内涵。在结字上,能“敧斜反 正”、长短、大小、俯仰、开合、方圆等变化在 其行署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在章法上,突破了隶 书体系的横势而吸收草书的章法,以连贯的气势 形成纵势,表现出行书的节奏美。其中对后世影 响最大的是《兰亭序》。
王献之生平逸事
•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王羲之第 七子,官至中书令,书法史常称“王大令”。 • 起家州主簿,后为秘书郎。初娶郗昙女郗道茂 为妻,后尚新安公主,与郗氏离异。其女神爱 立为皇后,追赠献之为侍中,特进光禄大夫。 • 献之精工诸体,尤以行草著名,在继承王羲之、 张芝书风的基础上,进一步变革先前朴拙的书 风,所创“破体”,独树一帜,自成一家,与 父齐名,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 贡献。
303二王与尚韵书风
两晋书法世家中,王氏家族书法艺术成就最 高,书法名家最多,特别是出现了王羲 之和王献之。二王书法开启唐宋诸代书 法先河,成为晋以后中国书法的正宗。
(一)王羲之及其书法成就 (二)王献之及其书法成就
一 王羲之及其书法成就
• • • (一)王羲之的家世及生平 (二)王羲之的书法作品 (三)王羲之对后世书法的主要贡献

王羲之王献之尺牍六十种鉴赏

王羲之王献之尺牍六十种鉴赏

王羲之王献之尺牍六十种鉴赏王羲之王献之尺牍六十种鉴赏上下两卷,每卷三十幅作品,正好六十幅!姨母帖《姨母帖》,行楷,载原裁于唐人摹《万岁通天帖》。

硬黄纸本。

纵26.3厘米,横53.8厘米,藏博物馆。

《万岁通天帖》又名《王氏一门书翰》、《王氏宝章集》,是王羲之后裔王方庆家物,收王氏家族二十八人法书。

王方庆于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6)上进武则天,武命人临摹后将原本又赐还王方庆。

现存《万岁通天帖》为摹本,包括王羲之、王荟、王徽之、王献之、王慈、王志等七人共十帖。

此帖钩填技术极其精妙,可谓“下真迹一等。

”董其昌曾称此帖“奕奕生动,并其用墨之意一一备具,王氏家风漏泄殆尽”。

此帖曾摹刻于《戏鱼堂》、《真赏斋》等丛贴。

现存王羲之的字面貌不尽相同,大凡有流便和古质两种,《姨母帖》属于后者.守敏说:“观此一帖,右军亦以古拙胜,知不专尚姿致。

”此类作品可能是他早期所写,其结字和用笔都还存有较浓厚的隶书笔意,和现在出土的晋代简牍帛书有相近之处。

如“一”“十”“痛”等字中的横画,隶书的笔意都很明显;“痛”“日”“何”等字的转折处都较生拗峭拔,并残存横式。

这些都是隶书笔势孑遗。

另外笔画质朴凝重,出笔入笔比较自然,不像唐以后那样强调一笔三折。

这些都使此幅作品具有一种古朴高华的艺术魅力。

还有一幅《行穰帖》和此帖比较接近。

初月帖释文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办。

遣信昨至此。

旦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

过嘱,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方涉道,忧悴。

力不具。

羲之报。

此帖为《万岁通天帖》第二帖,草书,藏博物馆。

王羲之父名“正”,为避父讳,“正月”书为“初月”。

此帖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书帖之一。

和王羲之其他草书比较,具有古意,可能是较早的作品。

此帖用笔、结字和章法都有很多特点。

如其中倒数第二行之“道忧怀”,末行之“报”字,一点一画均非直过,而是具有丰富的变化。

如“忧”字的首笔和末笔,“怀”字的左侧竖画,“报”字的最后一笔,笔画或短或长,或藏锋或露锋,都呈曲势,非一带而过,中间充满了微妙的变化。

《王羲之尺牍》30则,原文、译文:值得你细细品鉴

《王羲之尺牍》30则,原文、译文:值得你细细品鉴

《王羲之尺牍》30则,原⽂、译⽂:值得你细细品鉴⼀、姨母帖【原⽂】⼗⼀⽉⼗三⽇,羲之顿⾸、顿⾸。

顷遘(gòu,读构)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胜。

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

王羲之顿⾸、顿⾸。

【译⽂】⼗⼀⽉⼗三⽇,王羲之叩⾸、叩⾸。

突然得到姨母逝世的噩耗,巨⼤的悲痛如摧⼼剥肝⼀般使我的精神不能承受。

真是⽆可奈何、⽆可奈何!我感到五脏六腑被悲惨阻塞并反复发作,不能⼀⼀细说。

王羲之叩⾸再拜。

⼆、平安帖【原⽂】此粗平安。

修载来⼗余⽇。

诸⼈近集,存想明⽇当复悉来,⽆由同,增慨。

【译⽂】我这⾥⼤致安好。

修载(王耆之)来此已⼗多天了。

诸位亲朋近⽇将要集会,我想明天⼤家都会到来。

您不能前来参会,增加了⼤家的遗憾和感慨。

三、何如帖【原⽂】羲之⽩:不审尊体⽐复何如?迟复奉告。

羲之中冷⽆赖。

寻复⽩。

羲之⽩。

【译⽂】王羲之禀告:不知道贵体近来怎样?这么晚给您回信,奉告近况。

羲之我腹内寒冷,甚是⽆奈。

不久再向您报告。

羲之再次告⽩。

四、奉橘帖【原⽂】奉橘(jú,读局)三百枚。

霜未降,未可多得。

【译⽂】奉上橘⼦三百个。

因为尚未下霜(多数尚未成熟),所以所得数量不多。

五、快雪时晴帖【原⽂】羲之顿⾸。

快雪时晴,佳。

想安善。

未果为结。

⼒不次。

王羲之顿⾸。

【译⽂】羲之叩⾸。

⼀场痛快的⼩雪之后⼜很快放晴,真好啊!想您⾝体安康吧。

曾想访问未能成功,⼼中郁结不快。

我体⼒不佳,不能细说,⾮常抱歉!王羲之顿⾸再拜。

六、孔侍中帖【原⽂】九⽉⼗七⽇羲之报:且因孔侍中信书,想必⾄。

不知领军疾,后问。

【译⽂】九⽉⼗七⽇羲之报告:最近我请孔侍中的信使送去了⼀封书信,想必已经收到。

(写该信时)我还不知道领军得了病,现在补充问候。

七、忧悬帖【原⽂】忧悬,不能须臾(yú,读鱼)忘⼼。

故旨遣取消息。

羲之报。

【译⽂】我很担忧,且⼀刻也不能忘怀。

因此,我的意思是要尽快派⼈取得有关的信息。

王羲之报告。

⼋、频有哀祸帖【原⽂】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胜。

孙过庭《书谱》原文及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及译文

原文《书谱》孙过庭〔唐代〕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馀不足观。

”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

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

张草犹当雁行。

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

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

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

”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

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骛沿革,物理常然。

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

”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

且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拟草则馀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总其终始,匪无乖互。

谢安素善尺牍,而轻子敬之书。

子敬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题后答之,甚以为恨。

安尝问敬:“卿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

”安云:“物论殊不尔。

”子敬又答:“时人那得知!”敬虽权以此辞折安所鉴,自称胜父,不亦过乎!且立身扬名,事资尊显,胜母之里,曾参不入。

以子敬之豪翰,绍右军之笔札,虽复粗传楷则,实恐未克箕裘。

况乃假托神仙,耻崇家范,以斯成学,孰愈面墙!后羲之往都,临行题壁。

子敬密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为不恶。

羲之还见,乃叹曰:“吾去时真大醉也!”敬乃内惭。

是知逸少之比钟张,则专博斯别;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或疑焉。

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味钟张之余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

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

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

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

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

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

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

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

草书创作技法PPT课件

草书创作技法PPT课件

10.视觉中心(亮点)的把握
视觉中心是以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四周虚,中部某些部位突出。亮点可以是以 下情况: ⑴整幅字里的最大字(如:自叙帖中的“戴”字);⑵整幅字墨色最重的一块部 位; ⑶整幅字最长的一笔使周边产生的空白,等等。
亮点一般没有固定的位置,各尺幅形式位置不一。立轴、中堂、斗方等偏中上居 多,手卷、横幅偏中后。作品开头字要写小些,不能再开头就处理成亮点(可赏 析一下苏东坡的《寒食诗帖》)
草书创作技法
1.作品中亮点的处理
“亮点”是困扰作者的事。
亮点往往出现于作品的某一字组之中。而字组每行都存在,关键在于每行字组的 变化。一幅字犹如一幅画,亮点在你第一眼见到的部位。小品一、二个亮点即可, 长卷可适当多几个,但要有个最亮点,其它的依附它即可,要有层次、节奏变化。 每行都有亮点,等于没有亮点。
初级阶段是能掌握帖中笔法和结字,在习作中能够尽量挪用,是积累元素阶段, 做到初级已属不易,须有大量临帖的积累。书写量是第一位,且要有非凡的记忆 力。
中级阶段,在掌握笔法的基础上能灵活运用,造字能力生发自如,对汉字的空间 布白、造型规律有深刻的认识和自由的表现(此阶段已至审美自觉),对传统哲 学(对立与统一、阴阳关系等方面)在汉字美当中的运用已能相对成熟。
高级阶段,应是风格上的把握,或隽永、或遒媚、或质朴、或浑厚、或野逸、或 狂狷,线条的质感不同,字形字势的不同,都会造就以上不同的风格。此阶段要 有对整个书史的风格学有系统的认知与归纳,进行各种风格流派的尝试,以寻求 适合自己相契合的风格。
顶级阶段,须在前三个阶段的基础上,注入书者之性情。任意挥洒,所谓从有法 至无法,道法自然之境。
3.正确处理“临”与“创”的关系
我认为“临”要准确地临写,把握帖的用笔和结字的规律,把帖中的书写习惯转 化,从而形成自己的书写习惯。但又不能“死临”,要会生发。 帖中的字如能生发出三至五个(或更多)变化的字形,且与帖中字的风格基本吻 合,那就是“活临”。“创”是把所临的东西转化成自我的东西,把所临各种风 格的帖通过对其笔法、结字、布白、章法等进行灵活的运用,既要有古意,又不 失自我。“临”到“创”要通过:临与摹——实临——精临——背临——意临— —集字创作——模拟创作——自由创作。每个过程都是积累的过程。积累得越多, 创作的元素就越多。久而久之,即能自由创作。

尺牍书法中所见平阙书仪及艺术范式

尺牍书法中所见平阙书仪及艺术范式

尺牍书法中所见平阙书仪及艺术范式作者:彭砺志在古代,尺牍是人们话语交流的书面形式和信息传达的重要媒介,它综合反映着不同时代的政治制度、礼仪规范、交际关系以及审美方式。

汉魏以降,工尺牍、善书翰被视为世族士人立身的艺能,尺牍也以其书法之美成为世人宝爱藏弆的对象,并催生出魏晋书法灿烂之观,蔚为后世帖学的渊薮。

同时,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和书仪规范在客观上又成就了尺牍大小错落、长短参差和虚实相映等复杂多变的形式美感。

书疏当面,迹乃含情,人们赏悦尺牍,正是综合了形式与内容两方面的因素。

尺牍书法差参错落的形式在书仪中被称为平阙,其本质与尺牍书写过程中“以工为敬”的心理要求一样,都是礼俗在书仪中的反映。

较之于启奏类文书的一本正经,僚朋居家尺牍的平阙在多数情况下,并没有严格的规范,其灵活性常为书法家个性化书风的创造提供了一定的契机。

在当代书法创作和展览中,以尺牍形制或借鉴尺牍平阙样式创作的各种体裁的书法作品层出不穷。

创作者将创新的眼光共同指向其流美空灵的构成形式,这无疑又唤醒了今人对古代尺牍书法艺术魅力的热情,极大地丰富了书法创作的形式。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一些书写者对2000多年的尺牍文化的隔膜,和对于这种由多种文化价值外化凝成的艺术行为和语言习惯的生疏,多数作品已经成为一种单纯行为上的摹仿。

正如有学者所批评的那样,“也有些人不了解古代尺牍出于礼仪习俗而时作移行的原委,不管写什么内容,都写得七长八短的,于是有刻意造假尺牍的现象。

”况且就书法创作而言,古代尺牍所蕴藏的多样化形式还远远没有被发掘出来。

当代书法“造假尺牍”的现象也暴露出目前书学研究中对尺牍这种所谓的“平阙”形制关注不够。

现今流行的尺牍书法一类的书籍多数就此一笔带过,语焉不详。

再就学界对平阙问题的研究来看,目前还主要集中在对敦煌文书中关乎平阙文献的整理及其礼制的发掘,极少涉及存世的尺牍书迹,至于以通史视觉对这一书仪变化形式进行考察,则暂付阙如。

为了对古代书仪的研究有所贡献,同时给尺牍类书法创作提供一种理论或实践上的借鉴,本文拟对沿袭2000多年的尺牍平阙的历时性变化、原理方法、图式类型等问题作一较全面的探讨。

书谱原文,注释及译文

书谱原文,注释及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qng)寻诸(zh)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

”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

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xíng),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xíng),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

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zh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

【译文】关于古代以来,擅长书法的人,在汉、魏时期,有钟繇和张芝的卓绝书艺,在晋代末期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的墨品精妙。

王羲之说:“我近来研究各位名家的书法,钟繇、张芝确实超群绝伦,其余的不值得观赏。

”可以说,钟繇和张芝死后,王羲之、王献之继承了他们。

王羲之又说:“我的书法与钟繇、张芝相比,与钟繇是不相上下,或者略超过他。

对张芝的草书,可与他前后相列;因为张芝精研熟练,临池学书,把池水都能染黑了,如果我也像他那样下工夫刻苦专习,未必赶不过他。

”这是推举张芝、自认超越钟繇的意思。

考察王羲之父子书法的专精擅长,虽然还未完全实现前人法规,但能博采兼通各种书体,也是无愧于书法这项事业的。

【注释】钟:钟繇。

顷(qng):近来,刚才。

云没:原文中没有写成云彩的“雲”,所以不能理解成像云彩一样消失了。

云,也不作说话讲,语义不通。

新华字典中对“云”的解释:文言助词,句首句中句末都用,例:云谁之思?岁云暮矣,着记时也云。

所以,此处的“云”可理解为文言助词,无实际意义。

抗行(xíng):并行。

雁行(xíng):像大雁一样并排飞行。

这里“行”是动词,不应读作háng。

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

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耽:沉溺,入迷。

谢:逊,不如。

迈:超过。

果:动词,实现。

摭(zhí):拾取,摘取。

【原文】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dài)古,古质而今妍。

《王羲之十七帖》释文

《王羲之十七帖》释文

《王羲之⼗七帖》释⽂《王羲之⼗七帖》释⽂《王羲之⼗七帖》释⽂《法书要录》●卷⼗○《右军书记》《⼗七帖》长⼀丈⼆尺,即贞观中内本也。

⼀百七⾏,九百四⼗⼆字,是ピ赫著名帖也。

太宗皇帝购求⼆王书,⼤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丈⼆尺为卷。

取其书迹及⾔语,以类相从缀成卷,以“贞观”两字为⼆⼩印印之。

褚河南监装背,率多紫檀轴⾸,⽩檀⾝,紫罗衤票织成带。

开元皇帝⼜以“开元”⼆字为⼆⼩印印之,跋尾⼜列当时⼤⾂等。

《⼗七帖》者,以卷⾸有“⼗七⽇”字,故号之。

⼆王书,后⼈亦有取帖内⼀句语稍异者衤票为帖名,⼤约多取卷⾸三两字及帖⾸三两字也。

⼗七⽇先书,郗司马未去,即⽇得⾜下书,为慰。

先书以具,⽰复数字。

吾前东,粗⾜作佳观。

吾为逸民之怀久矣,⾜下何以⽅复及此?似梦中语耶?⽆缘⾔⾯,为欢。

书何能悉。

瞻近,⽆缘省告,但有悲欢。

⾜下⼩⼤悉平安也。

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想必果⾔告有期⽿。

亦度卿当不居京。

此既僻,⼜节⽓佳,是以欣卿来也。

此信旨还具⽰问。

龙保等平安也,谢之。

甚迟见,卿舅可早⾄,为简隔也。

今往丝布单⾐财⼀端,⽰致意。

知⾜下⾏⾄吴,念违离不可居。

叔当西耶?迟知问。

计与⾜下别,廿六年于今。

虽时书问,不解阔怀。

省⾜下先后⼆书,但增欢慨。

顷积雪凝寒,五⼗年中所⽆。

想顷如常。

冀来夏秋间,或复得⾜下问⽿。

⽐者悠悠,如何可⾔。

吾服⾷久,犹为劣劣。

⼤都⽐之年时为复可⽿。

⾜下保爱为上。

临书但有惆怅。

省⾜下别疏,具彼⼟⼭川诸奇。

杨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

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意⾜也。

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

⾄时⽰意,迟此期真以⽇为岁。

想⾜下镇彼⼟未有动理⽿。

要欲及卿在彼,登汶岭、峨眉⽽旋,实不朽之盛事。

但⾔此⼼以驰于彼矣。

诸从并数有问,粗平安,唯修载在远,⾳问不数,悬情。

司州疾笃,不果西,公私可恨。

⾜下所云皆尽事势,吾⽆间然。

诸问想⾜下别具,不复⼀⼀。

得⾜下旃、胡桃药⼆种,知⾜下⾄戎盐乃要也。

是服⾷所须,知⾜下谓须服⾷。

孙过庭书谱原文(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译文)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馀不足观。

”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

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

张草犹当雁行。

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

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

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研。

”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

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

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译文:古来善于书法的,汉魏时有钟、张的绝艺,晋末则二王并称精妙。

王羲之说:“我近来研究各位名家的书迹,钟繇、张芝确实超群绝伦,其余的,都不值得观赏。

”可以说自钟、张死后,只有王氏父子才能继承他们。

(王羲之)又说:“我的书法与钟繇、张芝比较:跟钟可以相抗,或许可以超过他。

张芝的草书,和我不相上下,但张芝精熟,临池学书,弄到池水浑是墨黑,假如我对书法用功到这个地步,未必不如他。

”这是他推许张芝、又自以为超越钟繇的意思。

从王氏父子的专长来观察,虽未尽贯彻前人的规范,但从兼采会通这一点来看,是无愧于书法艺术的。

评论者说:“他们四位大书家,可称古今独绝;但今人(二王)不及古人(钟、张):古人质朴,而今人妍美。

”质朴因时代而变化,文采随时尚而转移。

虽然书契的创作,正是为了记录语言,(但由于时代崇尚不同)书风也由醇厚变为浮薄,由质朴变为华采,沿旧推新,那是事物发展的常态。

书法贵在能学古而不违背时代,趋今又不与弊俗混同,所谓“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宜,才是君子的风度。

”何必(专守古人),弃精美的宫室而穴居野处,舍珍贵的宝车而乘原始的笨车呢!)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

”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

且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