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扬州韩绰判官翻译、赏析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译文注释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译文注释摘要:一、诗歌背景介绍二、诗歌原文及注释翻译三、诗歌意境与鉴赏四、诗人杜牧及其创作特点正文:一、诗歌背景介绍《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杜牧,字牧之,唐代著名文学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这首诗作于杜牧任黄州刺史期间,寄给在扬州的友人韩绰判官。
诗中描绘了江南秋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二、诗歌原文及注释翻译诗文如下: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来何事。
荡烟波、薄幸儿,误妾双瞳。
译文如下:二十四桥依然屹立,桥下湖水荡漾,冷月无声。
想起桥边生长的红药,每年都知道为谁而绽放。
才子杜牧,算到现在,再来此地有何事。
在烟波中荡漾,薄情之人,误了我的双瞳。
三、诗歌意境与鉴赏这首诗以江南秋景为背景,通过描绘二十四桥、湖水、冷月、红药等元素,展现了一幅美丽而凄清的画卷。
诗人表达了对友人韩绰判官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在宦途中的失意与感慨。
诗中以“杜郎俊赏”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高度评价,而“荡烟波、薄幸儿,误妾双瞳”则透露出诗人的感慨与哀怨。
四、诗人杜牧及其创作特点杜牧,字牧之,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歌才华横溢。
杜牧的诗歌作品具有浓厚的个性特点,他以豪放、奔放的笔触描绘景物,以婉约、柔美的诗句表达情感。
他的诗歌题材丰富,既有咏史抒怀,也有山水田园。
在《寄扬州韩绰判官》这首诗中,杜牧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江南秋景的美丽与诗人的感慨,展现了其高超的艺术成就。
综上所述,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以美丽的江南秋景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宦途失意的感慨。
《寄扬州韩绰判官》诗词翻译及赏析
《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前言】【注释】⑴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公元833年(唐文宗大和七年)至835年(大和九年),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⑵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⑶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⑷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⑸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指韩绰。
一说指扬州歌妓。
教:使,令。
【翻译】青山隐约绿水悠悠长流,江南深秋草木还未凋零。
明亮月光映照二十四桥,你是否还在听美人吹箫。
【赏析】这首诗是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后所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公元835年(唐文宗大和九年)秋或836年(开成元年)秋。
唐代的扬州,是长江中下游繁荣的都会,店肆林立,商贾如云,酒楼舞榭,比比皆是,“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数万,辉罗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太平广记》卷273引《唐阙文》)。
“性疏野放荡”的杜牧,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出没于青楼倡家,有不少风流韵事,韩绰在这方面是他同道,所以回到长安后写诗寄赠。
这首诗诗人写得极其雅致,优雅中见意境。
这是一首抒写友情的诗篇,表现手法委婉多致,可谓曲尽其妙。
诗的前两句写景。
首句先以山之隐忽难见真容和水之迢递远去,以远处的画面暗写友人不在身边,故对他思念之意生出。
有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一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张祜的“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王建的“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可爱之意)是扬州”等。
古诗文《寄扬州韩绰判官》赏析
古诗文《寄扬州韩绰判官》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朝: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译文及注释【译文青山隐隐起伏,江流千里迢迢。
时今已过深秋,江南草木尚未凋谢。
扬州的二十四桥,在月色中显得格外的妖娆。
老朋友你在何处,教别人吹箫?】【注释1.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文宗大和七至九年(833-835),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2.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3.草未凋(diao):一作草木凋(diao)谢。
4.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5.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指韩绰。
一说指扬州歌妓。
】寄扬州韩绰判官解读诗的头两句写景。
第一句摄取的是远镜头,扬州一带远处青翠的山峦,隐隐约约,给人以迷离恍惚之感;江水东流悠长遥远,给人以流动轻快的感受。
第二句是想象江南虽在秋天,但草木尚未完全凋零枯黄,表现优美的江南风光。
这两句是从山川物候来写长江以南地区,和后面两句的颓废形成对比。
寄扬州韩绰判官鉴赏这是一首调笑诗。
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
意思是说你在江北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颓废喧哗的地方更让诗人怀念对面江南的青山绿水。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
这首诗当是杜牧离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
杜牧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谊。
前两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及鉴赏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及鉴赏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及鉴赏1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译文青山隐隐起伏,江流千里迢迢。
时今已过深秋,江南草木尚未凋谢。
扬州的二十四桥,在月色中显得格外的妖娆。
老朋友你在何处,教别人吹箫?注释1.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文宗大和七至九年(833-835),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2.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3.草未凋(diao):一作草木凋(diao)谢。
4.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5.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指韩绰。
一说指扬州歌妓。
赏析:诗的头两句写景。
第一句摄取的是远镜头,扬州一带远处青翠的山峦,隐隐约约,给人以迷离恍惚之感;江水东流悠长遥远,给人以流动轻快的感受。
第二句是想象江南虽在秋天,但草木尚未完全凋零枯黄,表现优美的江南风光。
这两句是从山川物候来写长江以南地区,和后面两句的颓废形成对比。
青山隐隐水迢迢,(远景描写——诗人站在江边,隐约遥见长江对岸青山逶迤,隐于天际,江水如带,迢迢不断。
)(“隐隐”和”迢迢”这两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 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秋尽江南草未凋。
(诗人站在江北,遥想江南的秋景——此时时令已过了深秋,我所在的江北早已是草木凋零、一派晚秋的萧条冷落,而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还是青山绿水,风光依旧旖旎秀美。
真是很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朋友啊。
)二十四桥明月夜,(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古诗寄扬州韩绰判官翻译赏析
古诗寄扬州韩绰判官翻译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牧。
其全文古诗如下: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前言】《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代诗人杜牧离开扬州以后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
此诗着意刻画深秋的扬州依然绿水青山、草木葱茏,二十四桥月夜仍然乐声悠扬,调侃友人生活的闲逸,表达了作者对过往扬州生活的深情怀念。
全诗意境优美,清丽俊爽,情趣盎然。
【注释】⑴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公元833年(唐文宗大和七年)至835年(大和九年),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⑵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⑶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⑷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⑸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指韩绰。
一说指扬州歌妓。
教:使,令。
【翻译】青山隐约绿水悠悠长流,江南深秋草木还未凋零。
明亮月光映照二十四桥,你是否还在听美人吹箫。
【赏析】这首诗是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后所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公元835年(唐文宗大和九年)秋或836年(开成元年)秋。
唐代的扬州,是长江中下游繁荣的都会,店肆林立,商贾如云,酒楼舞榭,比比皆是,“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数万,辉罗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太平广记》卷273引《唐阙文》)。
“性疏野放荡”的杜牧,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出没于青楼倡家,有不少风流韵事,韩绰在这方面是他同道,所以回到长安后写诗寄赠。
这首诗诗人写得极其雅致,优雅中见意境。
这是一首抒写友情的诗篇,表现手法委婉多致,可谓曲尽其妙。
唐诗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诗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寄扬州韩绰判官》唐代: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译文】青山隐隐起伏,江水遥远悠长,秋时已尽江南草木已经枯败。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注释】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
一说指扬州歌妓。
教:使,令。
【鉴赏】这是一首调笑诗。
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
意思是说你在江北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颓废喧哗的地方更让诗人怀念对面江南的青山绿水。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
这首诗当是杜牧离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
杜牧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谊。
前两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回忆想像中江南的秋日风光:青山一带,隐现天际,绿水悠长,迢迢不断。
眼下虽然已到深秋,但想必温暖的江南草木尚未凋零,仍然充满生机吧。
扬州地处长江北岸,但整个气候风物,实与江南无异;不少诗人有“烟花三月下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说明扬州在当时人的心目中,简直是花团锦簇,四季如春;而诗人此刻正在北方中原地区遥念扬州,因而他自然而然地将扬州视为风光绮丽的“江南”了。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带拼音、注释、译文)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带拼音、注释、译文)《寄jì扬yáng州zhōu韩hán绰chuò判pàn官guān》作zuò者zhě:杜dù牧mù青qīng山shān隐yǐn隐yǐn水shuǐ迢tiáo迢tiáo, 秋qiū尽jìn江jiāng南nán草cǎo未wèi凋diāo。
二èr十shí四sì桥qiáo明míng月yuè夜yè, 玉yù人rén何hé处chù教jiào吹chuī箫xiāo。
作者介绍: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号称杜紫薇。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著有《樊川文集》,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咏史抒怀。
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注释: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凋:凋谢。
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玉人:貌美之人。
译文:青山隐隐起伏在千里迢迢的江岸边,秋日已尽江南的草木还未凋零。
扬州二十四桥上,明月映照着幽幽清夜,老朋友你在什么地方?。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译文注释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译文注释
摘要:
1.诗的背景与作者简介
2.诗的原文
3.诗的译文
4.诗的注释
5.诗的意义与主题
正文:
【诗的背景与作者简介】
《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
杜牧(803 年- 约852 年),字牧之,唐代著名文学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他的诗歌以婉约、清丽、含蓄的风格著称,代表作品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山行》等。
【诗的原文】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诗的译文】
青山隐约,绿水迢迢,江南的秋色渐渐褪去,草木还未凋零。
二十四桥在明亮的月光下,那位美丽的女子,又在何处教人吹箫?
【诗的注释】
青山:形容扬州的美丽山水。
水迢迢:形容江南水乡的景色。
秋尽:秋天即将过去。
江南:指扬州,唐代扬州为繁华富庶之地。
草未凋:草木还未枯萎。
二十四桥:扬州著名景点,有二十四座桥。
玉人:指美丽的女子。
吹箫:一种优美的音乐表演。
【诗的意义与主题】
这首诗以扬州的美景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美丽自然景色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唐诗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翻译古诗鉴赏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翻译|古诗鉴赏'《寄扬州韩绰判官》此诗着意刻画深秋的扬州依然绿水青山、草木葱茏,二十四桥月夜仍然乐声悠扬,调侃友人生活的闲逸,表达了作者对过往扬州生活的深情怀念。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这首诗的相关资料介绍,欢迎大家阅读。
唐代: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译文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注释⑴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⑵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⑶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这是一首调笑诗。
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
意思是说你在江北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颓废喧哗的地方更让诗人怀念对面江南的青山绿水。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
这首诗当是杜牧离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
杜牧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谊。
前两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回忆想像中江南的秋日风光:青山一带,隐现天际,绿水悠长,迢迢不断。
眼下虽然已到深秋,但想必温暖的江南草木尚未凋零,仍然充满生机吧。
扬州地处长江北岸,但整个气候风物,实与江南无异;不少诗人有“烟花三月下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说明扬州在当时人的心目中,简直是花团锦簇,四季如春;而诗人此刻正在北方中原地区遥念扬州,因而他自然而然地将扬州视为风光绮丽的“江南”了。
“草未凋”与“青山”、绿水组合在一起,正突现了江南之秋明丽高远,生机勃勃的特征。
诗人非常怀念繁华的旧游之地,在回忆想像中便赋予扬州以完美。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及翻译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及翻译
语文网小编给各位考生筛选整理了:唐诗三百中《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翻译,《寄扬州韩绰判官》作者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一、《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二、《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翻译
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
三、《寄扬州韩绰判官》作者介绍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提示:以上是唐诗三百中《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翻译,《寄扬州韩绰判官》作者介绍,语文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及家长参考,敬请考生及家长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唐诗鉴赏及译文参考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唐诗鉴赏及译文参考《寄扬州韩绰判官》是由杜牧所创作的,此诗首句从大处落墨,化出远景: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递不断。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寄扬州韩绰判官》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寄扬州韩绰判官》唐代: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译文青山隐隐起伏,江水遥远悠长,秋时已尽江南的草木还未凋落。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注释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
一说指扬州歌妓。
教:使,令。
《寄扬州韩绰判官》译文及注释二《寄扬州韩绰判官》译文青山隐约绿水悠悠长流,江南深秋草木都已凋零。
明亮月光映照二十四桥,你是否还在听美人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注释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公元833年(唐文宗大和七年)至835年(大和九年),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译文注释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译文注释摘要:一、了解杜牧及作品背景二、诗歌全文翻译与解析三、诗句中的意境与情感四、诗人寄托的意图及其现实意义正文:【一、了解杜牧及作品背景】杜牧,字牧之,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这首《寄扬州韩绰判官》是杜牧在晚年闲居扬州时,赠给友人韩绰的一首诗。
作品以扬州为背景,展现了诗人晚年的生活状态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二、诗歌全文翻译与解析】诗全文如下:雨晴烟晚,绿遍江南岸。
水国江南,春寒懒上楼。
只恐江南好,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骄阳炙手,炎炎夏日长。
秋来蚊蚋净,夜夜凉风起。
幸有韩判官,喜可知也。
何时相聚首,再把钓纶闲。
【三、诗句中的意境与情感】诗中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景,展现了诗人对友人韩绰的思念之情。
从“雨晴烟晚,绿遍江南岸”到“秋来蚊蚋净,夜夜凉风起”,诗人通过对季节变化的描绘,表现出岁月流转、时光荏苒的意境。
同时,诗中以“水国江南”暗示了诗人晚年闲居扬州的生活。
【四、诗人寄托的意图及其现实意义】杜牧在诗中表达了对友人韩绰的怀念,希望能再次相聚,共度悠闲时光。
同时,诗中以“幸有韩判官,喜可知也”透露出诗人对友人的感激之情。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还表现出晚年的杜牧在江南水乡的宁静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这首诗传达了珍惜友情、享受生活的美好情感。
综上所述,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以江南水乡为背景,描绘了诗人晚年的生活和对友人的怀念。
通过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及译文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及译文《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及译文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代诗人杜牧的诗作。
此诗作于诗人离开扬州以后。
诗人着意刻画深秋的扬州依然绿水青山、草木葱茏,二十四桥月夜仍然乐声悠扬、清丽俊爽,以此调侃友人生活的闲逸,表达了诗人对过往扬州生活的深情怀念。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杜牧〔唐代〕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译文:青山隐隐起伏,江水遥远悠长,秋时已尽江南的草木还未凋落。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赏析:这是一首调笑诗。
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
意思是说你在江北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颓废喧哗的地方更让诗人怀念对面江南的青山绿水。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
这首诗当是杜牧离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
杜牧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谊。
前两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回忆想像中江南的秋日风光:青山一带,隐现天际,绿水悠长,迢迢不断。
眼下虽然已到深秋,但想必温暖的江南草木尚未凋零,仍然充满生机吧。
扬州地处长江北岸,但整个气候风物,实与江南无异;不少诗人有“烟花三月下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说明扬州在当时人的心目中,简直是花团锦簇,四季如春;而诗人此刻正在北方中原地区遥念扬州,因而他自然而然地将扬州视为风光绮丽的“江南”了。
“草未凋”与“青山”、绿水组合在一起,正突现了江南之秋明丽高远,生机勃勃的特征。
诗人非常怀念繁华的旧游之地,在回忆想像中便赋予扬州以完美。
《寄扬州韩绰判官》的诗意与鉴赏
《寄扬州韩绰判官》的诗意与鉴赏《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代诗人杜牧离开扬州以后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
此诗着意刻画深秋的扬州依然绿水青山、草木葱茏,二十四桥月夜仍然乐声悠扬,调侃友人生活的闲逸,表达了作者对过往扬州生活的深情怀念。
全诗意境优美,清丽俊爽,情趣盎然。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寄扬州韩绰判官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文背景: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
此诗是杜牧离开扬州以后,在江南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
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公元835年)秋或开成元年(公元836年)秋。
原文:《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注释: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
一说指扬州歌妓。
教:使,令。
诗意:青山隐隐起伏,江水遥远悠长,秋时已尽江南的草木还未凋落。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鉴赏:这是一首调笑诗。
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
意思是说你在江北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颓废喧哗的地方更让诗人怀念对面江南的青山绿水。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翻译赏析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翻译赏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翻译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代诗人杜牧的诗作。
此诗作于诗人离开扬州以后。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翻译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诗文解释】青山隐隐约约,绿水远远流消,秋天快要过去了,草木还没有凋落。
明月映照着二十四桥,你又在何处教歌女吹箫。
【词语解释】二十四桥:扬州名桥二十四。
1.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僚属。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文宗大和七至九年(833-835),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2.迢迢:一作遥遥,指江水悠长遥远。
3.草未凋(diao):一作草木凋(diao)谢。
4.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5.玉人:美人。
一解指扬州的歌女;一解为杜牧戏称韩绰为玉人。
【诗文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后所作。
唐代的扬州,是长江中下游的都会,店肆林立,商贾如云,酒楼舞榭,比比皆是,“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数万,辉罗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太平广记》卷273引《唐阙文》)。
“性疏野放荡”的杜牧,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出没于青楼倡家,有不少风流韵事,韩绰在这方面是他同道,所以回到长安后写诗寄赠。
扬州之盛,唐世艳称,历代诗人为它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这首诗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不衰。
韩绰不知何人,杜牧集中赠他的诗共有两首,另一首是《哭韩绰》,看来两人友情甚笃。
这首诗当作于诗人离开江南之后。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翻译赏析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牧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诗文解释】青山隐隐约约,绿水远远流消,秋天快要过去了,草木还没有凋落。
明月映照着二十四桥,你又在何处教歌女吹箫。
【词语解释】二十四桥:扬州名桥二十四。
1.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僚属。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文宗大和七至九年(833-835),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2.迢迢:一作遥遥,指江水悠长遥远。
3.草未凋(diao):一作草木凋(diao)谢。
4.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5.玉人:美人。
一解指扬州的歌女;一解为杜牧戏称韩绰为玉人。
【诗文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后所作。
唐代的扬州,是长江中下游的都会,店肆林立,商贾如云,酒楼舞榭,比比皆是,“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数万,辉罗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太平广记》卷273引《唐阙文》)。
“性疏野放荡”的杜牧,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出没于青楼倡家,有不少风流韵事,韩绰在这方面是他同道,所以回到长安后写诗寄赠。
扬州之盛,唐世艳称,历代诗人为它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这首诗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不衰。
韩绰不知何人,杜牧集中赠他的诗共有两首,另一首是《哭韩绰》,看来两人友情甚笃。
这首诗当作于诗人离开江南之后。
诗人想念友人,很关心友人近期的状况,充满了深厚的情意。
这首诗意境优美,风调悠扬。
杜牧于大和七年至九年间(833—835)曾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中作推官,后来转为掌书记。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及赏析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及赏析扬州之盛,唐诗艳称,历代诗人为它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寄扬州韩绰判官》这首诗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寄扬州韩绰判官唐代: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译文青山隐隐起伏,江水遥远悠长,秋时已尽江南的草木还未凋落。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注释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
一说指扬州歌妓。
教:使,令。
鉴赏这是一首调笑诗。
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
意思是说你在江北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颓废喧哗的地方更让诗人怀念对面江南的青山绿水。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
这首诗当是杜牧离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
杜牧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谊。
前两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回忆想像中江南的秋日风光:青山一带,隐现天际,绿水悠长,迢迢不断。
眼下虽然已到深秋,但想必温暖的江南草木尚未凋零,仍然充满生机吧。
扬州地处长江北岸,但整个气候风物,实与江南无异;不少诗人有“烟花三月下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说明扬州在当时人的心目中,简直是花团锦簇,四季如春;而诗人此刻正在北方中原地区遥念扬州,因而他自然而然地将扬州视为风光绮丽的“江南”了。
古诗词日历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古诗词日历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译文、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译文在青山隐隐之处,在江水遥遥之处,是“我”魂牵梦萦的扬州城。
现在的扬州城,是不是依然是那个江南秋尽,草木尚未凋谢的样子呢?自“我”离开后,扬州城内二十四桥上的明月,是否只是孤独地映照着幽幽的清夜呢?想你啊,回想起当初你教“我”吹箫的桥上,想必已经空无一人了,而你此刻又在何处呢?注释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
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教:使,令。
赏析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赠友诗。
唐大和九年(835)秋,杜牧三十三岁,被朝廷征为监察御史,赴长安任职,分司东都。
八月在东都洛阳上任。
在洛阳的秋天,诗人想起了远在扬州的友人韩绰,因为一起在扬州共事过,故而留下了深刻的情谊。
这首诗最绝妙之处正在于友人之间的那一份“深情”。
想念扬州时的“深情”,离开扬州后的“思念”,不在友人身边的“孤独”,曾经一起的“欢喜”,都附着在扬州城的山山水水之中,共同诉说着二人深厚的情谊。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这两句是说,在青山隐隐之处,在江水遥遥之处,是“我”魂牵梦萦的扬州城。
现在的扬州城,是不是依然是那个江南秋尽,草木尚未凋谢的样子呢?这是写“扬州之深秋”。
“青山隐隐”四字,最是动人,颇有李白想念孟浩然之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之深情。
当初离别友人,正是青山隐隐,江水遥遥之际,如今那里的风景是否还依旧呢?“秋尽江南”,思念之情顿起。
写扬州城的“草木未凋”,实际上是为了问,你那里的秋天是怎样的?是不是与“我”这里的洛阳城大为不同呢?闲聊的一句,却包含着万种深情,对于友人的深深挂念。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两句是说,自“我”离开后,扬州城内二十四桥上的明月,是否只是孤独地映照着幽幽的清夜呢?想你啊,回想起当初你教“我”吹箫的桥上,想必已经空无一人了,而你此刻又在何处呢?这是写“思念之深情”。
杜牧诗哭韩绰译文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翻译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诗文解释】青山隐隐约约,绿水远远流消,秋天快要过去了,草木还没有凋落。
明月映照着二十四桥,你又在何处教歌女吹箫。
【词语解释】二十四桥:扬州名桥二十四。
1.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僚属。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文宗大和七至九年(833-835),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2.迢迢:一作遥遥,指江水悠长遥远。
3.草未凋(diao):一作草木凋(diao)谢。
4.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5.玉人:美人。
一解指扬州的歌女;一解为杜牧戏称韩绰为玉人。
【诗文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后所作。
唐代的扬州,是长江中下游的都会,店肆林立,商贾如云,酒楼舞榭,比比皆是,“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数万,辉罗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太平广记》卷273引《唐阙文》)。
“性疏野放荡”的杜牧,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出没于青楼倡家,有不少风流韵事,韩绰在这方面是他同道,所以回到长安后写诗寄赠。
扬州之盛,唐世艳称,历代诗人为它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这首诗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不衰。
韩绰不知何人,杜牧集中赠他的诗共有两首,另一首是《哭韩绰》,看来两人友情甚笃。
这首诗当作于诗人离开江南之后。
诗人想念友人,很关心友人近期的状况,充满了深厚的情意。
这首诗意境优美,风调悠扬。
杜牧于大和七年至九年间(833—835)曾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中作推官,后来转为掌书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代: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译文
青山隐隐起伏,江水遥远悠长,秋时已尽江南的草木还未凋落。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
注释
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
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
一说指扬州歌妓。
教:使,令。
创作背景
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
此诗是杜牧离开扬州以后,在江南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
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公元835年)秋或开成元年(公元836年)秋。
鉴赏
这是一首调笑诗。
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
意思是说你在江北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颓废喧哗的地方更让诗人怀念对面江南的青山绿水。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
这首诗当是杜牧离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
绰之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
杜牧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谊。
前两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回忆想像中江南的秋日风光:青山一带,隐现天际,绿水悠长,迢迢不断。
眼下虽然已到深秋,但想必温暖的江南草木尚未凋零,仍然充满生机吧。
扬州地处长江北岸,但整个气候风物,实与江南无异;不少诗人有“烟花三月下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说明扬州在当时人的心目中,简直是花团锦簇,四季如春;而诗人此刻正在北方中原地区遥念扬州,因而他自然而然地将扬州视为风光绮丽的“江南”了。
“草未凋”与“青山”、绿水组合在一起,正突现了江南之秋明丽高远,生机勃勃的特征。
诗人非常怀念繁华的旧游之地,在回忆想像中便赋予扬州以完美。
这两句特意渲染山青水秀、草木常绿的江南清秋景色,正是要为下两句想像中的生活图景提供美好的背景。
而首句山、水相对,“隐隐”、“迢迢”迭用,次句“秋尽江南”与“草未凋”之间的转折,更构成了一种抑扬顿挫,悠扬有致的格调,诗人翘首遥思、怀恋繁华旧游的感情也隐约表达出来了。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诗的三四两句美景落到旧日同游好友韩绰身上,点醒寄赠之意,趁此表现出扬州特有的美景佳胜,和自己对它的怀念遥想,诗人将回忆之地集中到“二十四桥明月夜”,因为此景最能集中体现扬州风光繁华独绝、浪漫美丽。
二十四桥,是唐代扬州城内桥梁的总称,所谓“二十四桥明月夜”将活动场所集中在小桥明月,实际上等于说扬州明月夜,更加突出扬州的“江南”水乡特点,杜牧在扬州作幕的两年中,经常于夜间到十里长街一带征歌逐舞,过着诗酒流连风流放纵的生活。
当时韩绰想必也常与诗人一起游赏。
诗人设问:
此时此刻,你在二十四桥中的哪一桥上教歌女伎倡们吹箫作乐、流连忘返呢?“何处”应上“二十四桥”,表现了想像中地点不确定的特点,且以问语隐隐传出悠然神往的意境。
这幅用回忆想像织成的月明桥上教吹箫的生活图景,不仅透露了诗人对扬州繁华景象,令风流才子们醉心不已的生活的怀恋,而且借此寄托了对往日旧游之地的思念,重温了彼此同游的情谊;既含蓄地表现了对友人的善意调侃,又对友人现在的处境表示了无限欣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