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书画装裱与传统书画装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现代书画装裱与传统书画装裱
作者:宁浩
来源:《美术文献》2017年第06期
[摘要] 书画装裱是一项复杂而责任重大的工作,这要求我们本着对文化遗产负责任的态度,在研究字画装裱的历史背景、内容形式、社会价值和实用意义的同时,努力實践、不断创新,并要对传统书画装裱和现代书画装裱的准备工作及工作环境、使用工具及原材料、配件的加工和制作、工序流程等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然后再进行维护与修复,使其能长久地保存,从收藏角度、价值角度、工艺角度、社会角度尽可能地挖掘出书画装裱作品最美的艺术本质。
[关键词] 现代书画装裱工艺传统书画装裱工艺机器设备
装裱艺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墨妙必须经过装裱才便于收藏、流传和欣赏,因而装裱技术的高低、绫绢色彩的选择与装裱形式的设计会直接影响作品的艺术效果。
装裱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距今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书画装裱的历史虽长,但留下来的文字记载并不多,据现存文书,最早记载装裱史料的当推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其中提及:“自晋代已前,装背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背。”南朝宋的宣城太守,《后汉书》的作者著名史学家范晔,是我国装裱史上早期的装裱名家。到了唐朝,唐太宗大力搜集王羲之的书法和历代名画,指定王行直装裱,褚遂良、王知敬监领其事,足见唐代对裱画的重视。其时,日本国奈良朝使臣来我国学习装裱技术,唐太宗亲命典仪张彦远面授技艺,从此我国的装裱技艺流传日本,在异国生根、开花、结果。五代时,装裱技艺进一步发展。到了北宋,宋徽宗设立画院,装裱家列入官职,成为文思院六种待招之一。在皇家的倡导下,在书画家、装裱家精心探究的基础上,终于形成了著名的“宣和裱”的格式。这标志着我国书画装裱技艺传入民间,特别在明、清五百年间,装裱技艺成为设店裱画的专门行业,在苏州、扬州、北京、上海、广州、湖南、湖北、开封等地先后出现了许多驰名中外的书画装裱店铺。
解放之后,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装裱业一度衰落。后来,一些文物、博物馆单位设置了书画装裱机构,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这种情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书画装裱如同被唤醒的春风,一改往日的沉寂;改革开放之后,书画装裱更是如雨后春笋般生根发芽,从业人员大幅度增长,在装裱工艺及用料方面,亦进行了许多探索与改革,朝着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道路迈进。
书画装裱工艺是以其独有的工艺造型、操作手法和选材用料而成为装潢学科中的一门根基很深的传统艺术。由于气候、风俗、环境等种种不同的因素,自然地形成了南、北各方所特有的艺术风格,但是这一切并不是不可变动的教条。不论是在传统的品式、技法和工序上,还是
在配色、用料和规格等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新的东西可以用来代替那些无法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旧东西。不过,传统的精华之处是我们应该保留和学习的。
书画装裱的规格不一,有横、竖、单幅、双幅(对联)、多幅(屏式),根据这些不同的规格,可以设计出不同的装裱形制和装裱款式。按照画件的形体规定的式样称为形制,如轴、卷、册三大类;根据字画的面积大小、形状及内容分别装裱成画片、条幅、手卷和册页等形式称为款式,装裱的不同款式又称品式或装式,即在同一形制中,也有相对独立的装裱名称。其中,立轴的装裱品式有10余种,可分为条屏、独景屏、通景屏、对联,立轴在装裱形式中最为普及,也是款式最多的一种装裱形式,有宋式(宣和)装、诗堂装、集锦装、锦眉装、间隔一色装、框二色装、轴背等。它从用料上可分为半绫装、纸镶绫边装、绫镶绢边装、绫裱、锦裱、仿绫纸裱、色宣纸裱、绢裱、半纸半绫裱;从配色上可分为一色裱、二色裱、三色裱。因人们对书画作品欣赏习惯的影响,立轴成为最普及、款式最多的一种装裱形式。立轴的装裱根据墙面的高低、画芯长短的比例要求而定,上有天杆、下有轴头或地杆,可以自上而下悬挂起来供人观赏,通常画幅较窄而呈修长状的称为条幅,悬挂在厅堂中间的幅度宽大且长的大幅字画称为“中堂”,立轴也可称为挂轴、挂幅、条幅、竖幅、条山、轴子。卷类的品式可分为横披和手卷,而手卷中又有横卷、长卷之分,是由古代书籍的竹简形制演变发展而来的,而横披的款式是由横卷演变而来的。
册页,又称“叶子”,起源于唐代晚期,完善于宋代,在唐朝以前,书籍、字画多数是卷轴,阅读起来十分不便,费时费力。册页解决了长卷翻看和单幅画页的保管问题,且采用传统装帧形式。册页可分为推蓬式、蝴蝶式、经折式,也是中国书画装裱形式之一,因画身不大,亦称“小品”。册页一般取偶数,每页称作每开,少则为四开、八开、十二开,多则以二十四开为止,有横、竖两种形式。册页的装裱以纸、绫、绢等镶料装饰,在册页款式中除大小规格、长方或正方规格外,还有左右翻阅式和上下翻阅式。镜片,又称“镜心”或“画片”,是近代出现的一种书画装裱形式,该种款式与早期屏风画以及清宫的“贴落”(一种贴在宫殿墙壁上的简易裱件)属于同一种类型,同时也借鉴了西洋画的装饰形式,一般悬挂在会堂、厅堂、居室等地方,既可供人欣赏,又起着装饰的作用。
传统书画装裱工艺的制作工序大致可分为六大部分,每个部分又可细分出许多小的程序。如果将这些小程序连接起来,大约有近三十道大小不同的制作工序。具体如下:第一部分的定型备料大工序包括制浆、托复褙、审画定品式和定配色、托染绫绢等;第二部分画心上浆托纸平心,则包括调试浆水、配托纸、画心润性、上浆托纸、刷浆口上墙绷平晾干;第三部分是画心方裁和下料,包括画心的下墙、画心的取正方裁、镶嵌材料的合理量裁;第四部分是画心与镶嵌材料的组合和定型,其中就包括镶局、镶牙子、镶边、镶天地头、卷边或沿边、折夹口、贴夹口纸、粘护口判和上钉角等;第五部分是复画上褙,包括配复褙纸、裱件的闷水润性、刷复褙上画和排平、加辅料上墙绷平;第六部分则包括活件的下墙,打蜡砑光、剪边、装天地的杆轴、拴钢结带。以上的每一道大小工序,都有其不同的操作技法和用途。由于每个装裱师的经验和平法都有其各自的习惯和特点,也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操作技法。本章所要介绍的内容是目前比较常用的一种技法,也是最为基本的一种实用技法。
现代书画装裱工艺在制作工序上节省了部分工作程序,复膜工艺是其关键技术。比如:使用特殊的单面胶膜,使绫绢和单面胶膜均匀受热平和,这样绫绢平整后根据托好的画心(使用同样方法托画心)镶局、镶边,将粘好绫绢的书画作品,用小电熨斗加热,把裱件和绫绢衔接起来,然后使用特制的复褙纸将作品整个加热压平,不需要上墙整平就可以将书画作品装裱好,大大节省了时间和工序。打蜡砑光、裁边都与传统工艺一致,装天地杆的地杆则是采用厚纸筒,纸筒中空但有一定重量,轴头是凸式,便于与地杆的插接组合。机器装裱的书画作品和传统手工装裱的书画作品从外观上看没多大区别,但更轻薄、顺洁和平整,更适合展示,很有市场前景。
书画装裱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虽然只是书画作品主体的一个附属部分,但它与作品本身一样承载了历史、艺术、人文等多种信息内容,并不是裱糊的表象,而是经过装裱师对作品审视使其精益求精。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说得有些夸张,但从实际情况看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装裱可以提高作品的艺术效果。中国画特别是写意、潑墨山水画,在没有装裱之前是无法欣赏的,只是一张褶皱的宣纸,看上去只有黑糊糊的墨,没有层次感,观赏者很难感受到美的意境和水墨的气息。但是经过装裱后,画作就会变成另一个样子,水墨的韵味、画的意境之美就从纸上显现出来了。中国有句谚语“人靠衣装马靠鞍”,一身美观得体的衣服可以给人增添几分风采,装裱于画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一定程度上装裱是鉴定书画的有力佐证,装裱材料的样式可用来分辨书画,比如:宋代将书画按年代、优劣分成若干等级,分别采用不同的绫锦、纸、轴头装裱,具体到包首、天头、隔水、扎带都有明确的规定;明代在手卷上增添了用于题记的“引首”,这种形式在明以前是没有的;清代宫廷绘画要经过皇帝的御览,包首、天头、玉别、轴头等细节上要皇帝亲定。由此可见,装裱与书画是密不可分的。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目前我国书画市场已经出现了机裱,通过高温定型、化学胶膜粘压的方法装裱书画作品,省去了制作浆糊的工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益,但是机裱的字画不易揭裱、翻新、修补,所以具有收藏价值的字画还要慎重,尽量用传统浆糊装裱。从书画价值方面考虑,需要装裱的书画作品大多是比较珍贵的,凝聚了书画家辛勤的汗水与智慧,传统工艺装裱的书画作品可以长期收藏,即使破损也可以通过修复复原,现代工艺装裱的书画作品其纸面和胶大面积接触,长时间存放或破损后就不能修复还原了,可能会使收藏者和字画爱好者遭受损失。另外现代书画装裱比传统书画装裱更省时省力,大大节省了装裱时间,适用于印刷字画的装裱。现代书画装裱的工艺适应了当前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是现代工业技术的新型产物,丰富了文化市场,为传统书画装裱艺术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