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书画装裱与传统书画装裱

合集下载

浅谈手卷及传统装裱

浅谈手卷及传统装裱

浅谈手卷及传统装裱浅谈手卷及传统装裱一、什么是手卷?“手卷”是中国书画的一种式样,亦称“长卷”或“图卷”。

传统的手卷,往往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

视点分布在画面的上下左右,随处皆有,没有一个固定的视点,这就使得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这是中国画独有的书画样式。

这样的布局和形式的创作难度很大,作者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笔墨功底和纵横自如的布局经营能力。

历代名家手卷均有诸多迷人的特点,艺术品位非凡。

手卷便于保管,故而经久不衰。

二、手卷的尺寸?手卷画心的长度不一,其中比较短的大约在一米到两米之间,不包括引首和跋文。

长的手卷画心一般有八、九米,加上引首和跋文就更长了。

最长的手卷画心能达到二十米左右。

手卷的高度一般在三十到五十厘米之间,汉代纸张宽度大约是三十多厘米,长度基本在四、五十厘米之间。

早期的纸本手卷是由许多张宣纸衔接起来的,宽度是固定的,长度比较自由。

宋代的绢幅宽是六十厘米,手卷多用半开绢,正好是三十厘米,后来形成一种规律,这种宽度正适合几案视野高度。

现在手卷尺寸仍然多以此为标准,也有更高的手卷,一般不超过四十五厘米。

超过五十厘米的就称作“高头大卷”,这种尺寸比较少见,很气派,如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

三、如何观赏手卷?手卷多为画家倾情精心之作,不轻易示人,仅作自我赏玩,或与同道共同品赏,故为古代文人雅士所珍视。

观赏手卷时,首先由主人清洁几案、净手焚香,调和身心,然后再取出手卷,徐徐展开,与人共赏。

现在观赏手卷的时候,主人要擦拭几案后,带上白线手套,带上口罩,防止近观谈笑中有唾液污染。

手卷不是用来悬挂的画作,主要是供文人雅士、私人交谊时于案头展赏之用,是用来边展开、边欣赏、边卷合,极具雅趣,通常不会全部展开。

现在举办手卷展览时,为了便于观众了解手卷的全貌,在展览通柜中全部展开,有其他书画形式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

手卷是艺术品位很高的一种特殊的书画形式,展开手卷,自右至左,依次为“天头”、“引首”、“画心”、“尾纸”,以及连接各部分的“隔水”。

现代技术下传统书画装裱探究

现代技术下传统书画装裱探究

现代技术下传统书画装裱探究作者:杨靓来源:《收藏与投资》2022年第11期摘要:装裱修复技术是对传统书画的一种修复和保护技术,随着新材料、新技术、新理念的出现,现代技术逐渐对传统书画装裱修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以传统装裱理念和现代装裱理念为着手点,对传统修复技术与现代修复技术进行了探究,并以《黄独峰神仙鱼图》装裱和《大清一统天下图》装裱为例对现代技术下传统书画装裱修复进行了论证。

关键词:现代技术;传统书画;装裱技术传统书画是我国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

在对传统书画装裱进行保护的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传统技术,而是要借助现代化装裱技术对传统书画进行保护,但是在传统技术和现代化技术运用过程中二者各有优势。

为此,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有效的方式将传统技术和现代化技术结合起来,为传统书画的装裱和保存提供更好的服务。

(一)传统装裱理念传统装裱理念中有“修旧如旧”的说法,这源于北魏的《齐民要术》。

“修旧如旧”一般用“使过去成为过去”进行陈述。

1950年,梁思成先生对“修旧如旧”理念进行了重构,目前,业内将这种观点纳入了绘画和手稿的修复与装裱中。

中国古代的书法作品给人们呈现了一种特殊、繁复的面貌。

书画修复一般情况下以“洗画”“揭画”“补画”为主要表现形式。

“修旧如旧”的总体目标就是复原旧貌,此概念由于在社会中口口相传,已经成为广泛应用的概念。

“修旧如旧”和“返老还童”在某种程度上所具有的技术性和目的性是相同的,两者都是“装裱性原则”的一部分。

但是此说法存在争议,因为“使过去成为过去”是首先被提出来作为装裱技术路径的第一知识原则,它指的是实施装裱的“修旧如旧”方法,可以完成“可恢复”的工作,而且在传统书画装裱的整个发展进程中,这种“复原性”方式一直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1]。

“从旧”的原理,从“磨口”到“洗刷、剥皮”,一直贯穿着“装裱”的方针。

传统装裱的“修旧如旧”理念在商品交易中也很适用。

装裱的知识点梳理总结

装裱的知识点梳理总结

装裱的知识点梳理总结装裱的类型装裱有很多不同类型,具体的方法和材料会有所不同,它们可以根据用途和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

这里给出一些主要的装裱类型:1. 传统装裱传统装裱是指使用传统技艺和材料对作品进行固定和保护的装裱方法。

这种装裱方法通常会使用木框或者画框,以及特制的背板来固定作品。

在将艺术作品固定在背板上之后,会使用玻璃或者有机玻璃来覆盖作品,以达到保护和美化的目的。

2. 挂轴挂轴装裱是指将长幅的绘画或者书法作品用布进行裱糊,辅以木轴或者竹轴,让作品可以卷起来,方便悬挂和收藏。

这种装裱方法在中国古代非常流行,现在在一些古画和书法作品的展览和收藏中还可以见到。

3. 框装框装是指将绘画、照片或者其他平面作品固定在画框中,通常画框的材质有木质、金属、塑料等。

这种装裱方法在现代美术作品中比较常见,对于一些装饰性的作品,画框不仅可以保护作品,还可以增加其装饰性和观赏性。

4. 装裱摄影作品对于摄影作品的装裱,一般使用有机玻璃或者塑料来覆盖作品,并选择合适的背板和边框来进行固定和装饰。

装裱的材料装裱所使用的材料非常丰富,不同的装裱方法和用途会需要不同的材料。

以下列举一些常见的装裱材料:1. 画框画框主要由木材、金属或者塑料制成,有着各种不同的风格和款式。

画框可以根据作品的尺寸和风格来选择,能够提供保护和装饰作品的作用。

2. 背板背板通常使用木质材料制成,可以为作品提供支撑和固定的作用。

对于一些需要保护的文件和艺术品,背板的选择非常重要,应该选用质地坚固和防潮的材料。

3. 封装材料封装材料通常是指用于覆盖和保护作品的透明材料,有机玻璃、普通玻璃和塑料膜等都属于封装材料的范畴。

选择合适的封装材料可以保护作品不受灰尘、湿气和污染的侵害。

4. 装裱胶装裱胶是一种特殊的胶水,用于粘合装裱材料和作品。

装裱胶需要具有坚固、耐用和无酸性的特点,以确保作品长时间保持在良好的状态。

装裱的工艺流程1. 准备作品在进行装裱之前,首先需要对作品进行清洁和整理,将作品表面的灰尘和污渍清洗干净,并确保作品表面没有裂痕和损坏。

关于传统书画装裱发展趋势的探讨

关于传统书画装裱发展趋势的探讨

关于传统书画装裱发展趋势的探讨传统书画装裱的发展趋势是一个令人感兴趣且具有挑战性的主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书画装裱在艺术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传统书画装裱的发展趋势,并分享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背景介绍传统书画装裱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它通过巧妙地将书画作品与装裱材料相结合,增强作品的保护、展示和观赏价值。

在中国的艺术史上,书画装裱一直被视为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种具有独立造诣的艺术形式。

二、传统书画装裱的发展趋势1. 创新材料的运用传统书画装裱一直使用传统的装裱材料,如宣纸和绢料等。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材料工艺的创新,新型材料开始应用于书画装裱。

光学玻璃和有机玻璃等可以更好地保护书画作品,同时又不影响作品的观赏效果。

2. 装裱技术的提升传统书画装裱是一个高度技术化的领域,不仅需要创作技巧,还需要对材料的了解和运用。

近年来,装裱技术得到了迅速的提升。

传统的手工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为装裱过程带来了更多创新的可能。

数字化技术可以将书画作品的图像进行修复和保存,同时也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呈现效果。

3. 跨界合作的增加传统书画装裱的发展不再局限于艺术界,而是开始跨界合作。

现代设计师和建筑师开始关注传统书画装裱的艺术价值,并将其运用于建筑和室内设计中。

这种跨界合作不仅丰富了传统书画装裱的样式和形式,还提高了其在社会中的认可度和影响力。

三、对传统书画装裱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传统书画装裱是一门富有历史底蕴和创造力的艺术形式。

我个人认为,传统书画装裱的发展趋势应该继续注重创新与保护的平衡。

技术的进步是一把双刃剑,既为传统书画装裱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又给艺术品的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

我们需要在创新中保留传统技艺,同时也要注重对作品的保护和传承。

我也希望传统书画装裱能够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拓宽其应用领域。

将传统书画装裱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以便更好地保存和传播艺术作品。

字画装裱种类

字画装裱种类

字画装裱种类
1. 传统装裱:传统装裱是中国传统的一种装裱方式,是使用酥油纸、麻布等材料将字画安装在卡纸上,再加上各种色绢、丝幛,图案精巧、富有装饰性。

这种装裱方式的优点是保护画面,耐久性好,缺点是效果比较古朴,不太容易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要求。

2. 现代装裱:现代装裱是一种新型的装裱方式,相对于传统装裱来说更加简洁、时尚。

通常使用木框、玻璃、丝绸、纸板等材料,根据画作的大小和需求进行精细的加工,很好地保护了字画的品质。

3. 电脑装裱:电脑装裱是一种比较先进的装裱方式,使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字画版面的设计和制作。

由于可以借助计算机实现精密处理,因此在图像处理和色彩还原上具有很高的精度,能够很好地还原原作的风格和特点。

4. 现代涂鸦装裱:现代涂鸦装裱是一种比较新颖的装裱方式,通常是在墨水喷洒的画作等进行特殊设计和加工,既能保护画面还能让画作更具艺术性,同时最大限度地展现了画作的性格和特点。

谈书画装裱的历史与现实

谈书画装裱的历史与现实

2、书画装裱的技巧:书画装裱需要经过托背、镶嵌、覆背、装杆等步骤。 其中托背是关键步骤之一,要求托背师傅具有熟练的技艺和经验,能够准确判断 画心的湿度、厚度和情况,以制定合适的托背方案。此外,覆背和装杆也是比较 重要的环节,要求师傅能够根据作品的特点和设计要求进行精细的操作。
3、制作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在制作宣纸和书画装裱的过程中, 容易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宣纸出现裂纹、起皱等问题时,需要重新进行浸泡、 蒸煮等处理;书画装裱时出现脱胶、变色等问题时,需要重新进行加固、修补等 处理。针对这些问题,制作师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书画装裱技艺,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加强技艺传承与创新
重视传统书画装裱技艺的传承,积极培养新一代的装裱师傅。同时,也要鼓 励技艺创新,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为书画装裱注入新的活力。 2.推 广普及与文化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如展览、讲座、物等,向公众普及书画装裱的知识和 技艺,提高大众对于书画装裱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同时,加强文化教育,让更多 的人了解和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3.跨界合作与多元应用
首先,我们要介绍的是宣纸。宣纸作为中国传统书画的主要载体,以稻草、 竹子等为原料,经过多道复杂工艺制作而成。宣纸具有细腻的质地和出色的表现 力,能够完美地展现出中国书画的笔墨神韵。从古至今,宣纸一直是中国书画家 们的首选装裱材料。
接下来,我们谈谈绫绢。绫绢是一种以丝织物为原料的装裱材料,其细腻的 光泽和自然的颜色给书画作品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气息。用绫绢装裱的书画作品显 得更加富丽堂皇,因此,绫绢也成为了许多书画爱好者喜爱的材料之一。
此外,我们还要提到玻璃。玻璃在中国书画装裱材料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 一方面,玻璃可以用来展示书画作品,让观众更加清晰地欣赏到作品的细节和神 韵。另一方面,玻璃还具有易于保管和携带的优势,因此成为了许多书画家外出 展览的首选材料。

浅谈中国书画装裱形式美以及当今现状

浅谈中国书画装裱形式美以及当今现状

浅谈中国书画装裱的意义、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摘要:中国书画装裱,自宋代开始便形成了特定的格式,变成了一种程式化了的工艺。

书画装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产物,拥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的发展历程中,装裱工艺随着书画艺术的兴衰而兴衰,随着书画艺术的发展而发展。

两者互相依存,共同提高,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

可以说没有书画艺术就不存在装裱工艺,而没有装裱工艺,书画也不会成为完美的艺术。

装裱工艺是书画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书画艺术又赖以装裱工艺方能体现其应有的艺术效果,并得以长期传世。

因此,中国书画装裱的历史地位与现实要求对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发展趋势;装裱艺术;书画装裱;形式美一,书画装裱的意义书画装裱是一种特殊工艺,是将所裱书画的纸本、绢本画心,用纸覆托背面,根据画心的规格,装裱成卷、轴、册等多种形式。

泛指“装裱”一事的词,从古至今有“装治”“装潢”“装池”“装背”等。

书画装裱是中国古代文化得产物,是伴随书画传统艺术生发的一种装潢工艺。

据现存文书,最早记载书画装裱史料的是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这说明装裱技艺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书画装裱起源、发展至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和变化,并不断的丰富和完善。

中国的书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中国书画装裱同样是一门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艺术。

中国书画装裱,同我国的京剧、书法、国画一样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装裱工艺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魏晋时期已经萌芽。

南北朝时,装裱工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逐渐形成了装裱的基本形制—卷轴;到了唐代,产生了挂轴和册页两种新的装裱形制,这标志着中国书画装裱工艺初级阶段的告终。

北宋宣和年间,书画装裱工艺已趋于完善,进入成熟阶段,装裱技艺及款式有了新的发展,并涌现出一批书画装裱艺术家,同时发明创造了至今不衰的“宋宣和装”的装裱款式。

明清至鸦片战争前,装裱工艺的形制及品式则百花齐放,集历代装裱之大成,更加完善。

我国书画装裱现状及发展

我国书画装裱现状及发展

我国书画装裱现状及发展中国书画主要是采用生绢或宣纸作成。

其材料质地纤薄,特性柔软,历时较久,易于破碎。

古代为了利于保存,便于观赏,从加固的实用需要出发,多用麻纸,布帛等料在书画背面裱褙数层为装裱,称之为“裱褙”。

尔后逐渐加以美化,四周镶薄型的绫绢丝织品以为外缘装饰。

所以说装裱是伴随着书画传统艺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书画装潢工艺,也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一种艺术。

装裱可以说是对书画的“深加工”。

书画作成,折皱不平,未经托裱,不能坚挺,如果放置不裱,日久必致发生黄色斑点以至蠹蚀霉污、潮湿成“饼”无法挽救。

故书画欲保持永久,必须即时装裱,至少是背面托纸,然后收藏。

书画墨妙,一经装裱,方能神采焕发,跃然生动。

不但锦上添花,增强艺术效果,而且保护绢素,延长观赏时间。

明·周嘉胄《装潢志》中说:“装潢优劣,实名迹存亡系焉。

窃谓装潢者,书画之司命也(装裱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名人手迹的存亡。

我认为装裱这件事,是决定书画命运的大事)。

现代画家钱松岩《砚边点滴》则说:“国画必须经过装裱,才能成为完整的作品。

”装裱看似简单,就像我们做衣服一样,可要是真正成为“名牌”也的确不是那么容易。

从设计、选料到加工、包装,完成这一系列的工序必须一环扣一环。

无论哪道工序不精心细作都有可能使一幅字画丧失应有的价值。

装裱之重要性,有如商品的包装,商品的品质虽是上等,而包装粗劣者,不受人重视。

又如餐馆,虽有上等名菜,而碗盘破坏不洁,则令人胃口不佳。

然而,就是这么一门重要的学科,“装潢学”正在被人们逐步的淡忘。

具体表现为:一、据我所知,在我国著名的美术院校里还少有开设装裱专业。

所从事装裱及修复字画的人员多数是经师傅的口传手授代代相传,很少加以总结。

没有一部系统科学全面的论著。

先进科学的设备、仪器使用较少,况且几千年来的封建传统的思想束缚,也令他们对关键问题视为江湖秘诀,遂讳莫如深。

人才不能普及,现有的装裱人员与装裱市场中装裱人才缺乏的矛盾日益突出,大有后继无人之势。

书画修复 传统方法与现代科学

书画修复 传统方法与现代科学

书画修复传统方法与现代科学
书画修复的传统方法与现代科学的结合体现在多个方面,以下是具体介绍:1、检测手段。

传统方法依靠修复师的经验和直觉判断,如采用手指摩擦的方
法来检验胶矾水的调配是否合适。

现代科学则采用科学仪器对书画的纤维老化程度、酸度以及保存环境中酸性物质的污染等进行检测。

2、修复材料。

传统方法使用的修复材料主要是天然材料,如纸张、丝绸、胶
水、矾水等。

现代科学则研发出了一些新型的修复材料,如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等,这些材料具有更好的耐久性和稳定性,能够更好地保护书画文物1。

3、修复技术。

传统方法主要包括清洗、修补、装裱等步骤,修复师需要依靠
自己的经验和技能进行操作。

现代科学则采用了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如数字化技术、3D打印技术等,这些技术可以更加精准地进行修复和复制,提高修复效率和质量。

论传统书画装裱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及变化

论传统书画装裱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及变化

, ,
图2 现代书画装裱注重画面的构成感,有些装裱直接取消了传
.统局Al条l的使Ri用g方h法t,s让画Re心s与e周r边ve的d绫.布无明显分割,视觉上更
顺畅、和谐。有些装裱作品(如图 3 所示)又充分利用局条的线性 特征对整个画面做分割,成为画面的构成部分,起到一个装饰作 用。有些作品甚至将“边”都取消了,只装“天头”、“地头”,样式也 很雅致、新颖。还有一些大尺幅的画作,直接画心装裱在木板上, 后包边,去掉了外框和玻璃,让观众更加直观、细微的书画装裱在当今社会的发展状况 传统书画装裱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技法和样式已经十分完 善,各个历史时期也是严格按照技法规范进行传承,但社会发展 到今天,传统书画装裱技艺却受到现代科技的冲击。无论在装裱 样式和手法、装裱材料、传承方式等方面都产生了新的变化。 (一)传统书画装裱的手工技艺受到现代科技的冲击和挑战 传统书画装裱的技法程式很规范,用料也讲究,其材料也是 经过长期的实践,能找到的最适合的材料。传统书画装裱使用的 材料为丝织品绫绢,绫绢良好的柔软度和撕裂度能延长画作的 寿命,无论在柔软度,撕裂度,美观度都是上乘之选。传统的书画 装裱所用的浆糊为小麦面粉中的淀粉,在日后揭裱修复画作上, 更有利于揭裱成功。用小麦淀粉所熬制的浆糊调花椒水能够避 免画心遭受虫蛀,发霉。用传统方法调制的浆糊,由于是水溶性 粘合,粘性适中,能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水墨变化的神韵,更突 显出书画精微的墨色变化,达到“三分画,七分裱的”神奇效果。 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胶裱成为最近几年的主打,其特点是 容易操作,并且出活儿的时间短,价格也便宜些,外行人和对作 品要求不高的人往往选择机器装裱。机器胶裱所用的粘合材料 是一种合成的胶膜,但这种胶膜和宣纸的伸缩率不一致,待干后 画心容易出现褶皱,画心的平整度较差。胶膜粘性较大,不会发 墨,装裱后无法展现出书画中的墨韵效果,画面的墨色不柔和、 沉静。机器胶裱不能像传统装裱一样可以揭裱,修复画作,机器 胶裱的画作保存时间低,化学胶膜也容易在空气中发生质变,发 脆,断裂,容易损伤画作,从而缩短画作的寿命。 (二)传统书画装裱样式和手法受到现代人审美需求的挑战 古人绘画多用绢或仿古宣来创作,绫布的颜色搭配跟绢的

传统书画装裱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书画装裱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书画装裱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书画装裱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技艺,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传承,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传统的书画装裱技艺以木材、纸张、丝绸等材料为基础,通过一系列的工艺处理,使得书画作品更加稳固、美观,同时也起到了保护作品的作用。

传统书画装裱技艺的传承主要通过师徒制度进行。

师傅们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技巧传授给学徒,学徒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逐渐掌握了这门技艺。

这种传统的传承方式保证了技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使得古代的书画装裱技艺能够一直延续至今。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传统书画装裱技艺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现代科技的进步,新的装裱材料和技术不断涌现,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新兴的装裱方式,如玻璃或亚克力装裱。

这些新技术的出现给传统书画装裱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使得传统装裱技艺逐渐被边缘化。

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对于书画装裱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

传统的书画装裱追求的是朴素、自然的美感,而现代人更加喜欢时尚、个性化的装裱风格。

这种审美需求的改变也对传统书画装裱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然而,尽管面临着这些挑战,传统书画装裱技艺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传统装裱技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传统装裱技艺,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将其传统价值传递给后人。

传统装裱技艺在保护和保存书画作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科学合理的装裱处理,可以有效地保护书画作品,延长其寿命,并且使其在展览和收藏中展现出更好的艺术效果。

传统装裱技艺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可能性。

传统装裱材料和工艺的特点使得艺术家可以通过装裱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使其更加具有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为了推动传统书画装裱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应该加强传统装裱技艺的研究和传承,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同时,也需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探索出更适合现代社会需求的装裱方式和材料。

浅谈书画装裱之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

浅谈书画装裱之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

美术艺术研究 Research on Art and Art83浅谈书画装裱之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陈静仪(汕头市博物馆,广东 汕头 515000)摘要:书画装裱是书画的衣装,古人曾云:“三分画, 七分裱”,虽说带有几分夸张的说法,但也表现出了书画装裱不管是传统工艺还是现代工艺,对书画而言都具有重要性。

中国的书画装裱历史悠久,是一门富有魅力的艺术,历经了一千多年的时间,发展到今天,它不仅仅是用于保护书画作品,它的作用远远超越了本身的价值,大大提高了书画作品的艺术欣赏价值、历史文学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等等,使得历代书画珍品得到久远珍藏并流传千古。

本文从书画装裱的传统工艺说起,介绍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的差异与利弊,以及它们各具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传统工艺;现代工艺;差异与利弊书画装裱,也叫“装磺”“装池”“裱背”,是我国独特的传统工艺,而且历史悠久。

经过托裱画心,使作品平贴,再根据作品的色彩浓淡、构图繁简和画幅狭阔、长短等情况,配上相应的绫、锦、纸、绢,装裱成各色各样的画幅,使笔墨、色彩更加丰富,更加突出,以增添作品的艺术欣赏性。

它的产生与发展,对于保存人类的文化遗产和传播精神文明起到了特殊的贡献。

传统书画装裱工艺的流程十分繁复,首先要准备装裱工具,有马蹄刀、裁板、排笔、棕刷、裁尺、针锥、竹启子、生宣纸、绢绫锦等等十多种装裱工具。

传统书画装裱工艺大致可分为六大部分,细分可分为二十几个小工序。

第一部分的定型备料大工序中,就包括制浆、托复褙、审画定品式和定配色、托染绫绢等。

第二部分画心上浆托纸平心,则包括调试浆水、配托纸、画心润性、上浆托纸、刷浆口上墙绷平晾干。

第三部分的画心方裁和下料,包括画心的下墙,画心的取正方裁,镶嵌材料的合理量裁。

第四部分的画心及镶嵌材料的组合和定型,其中就包括镶局、镶牙子、镶边、镶天地头、卷边或沿边、折夹口、贴夹口纸、粘护口判和上钉角等。

第五部分的复画上褙,包括配复褙纸,裱件的闷水润性,刷复褙上画和排平,加辅料上墙绷平。

书画装裱的美学魅力

书画装裱的美学魅力

具体设计步骤包括:
1、分析作品:根据作品的内容、形式和用途,确定所需的设计风格和装裱 材料。
2、确定尺寸:根据作品的实际尺寸,选择合适的装裱尺寸,以确保作品能 够完美呈现。
3、选择材料:根据设计风格和作品用途,选择合适的装裱材料,如绫、绢、 锦等。
4、确定配色:根据作品的主题和设计风格,选择合适的配色方案,使作品 更加美观。
总结
本次演示通过对宣纸和书画装裱的背景介绍、性能特点、设计制作等方面的 详细阐述,揭示了两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艺术价值。
谢谢观看
1、艺术领域中的地位和意义
书画装裱在艺术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为书画作品提供了更好的保护 和展示效果,还能够传达出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一幅经过精心装 裱的书画作品,往往能够呈现出更加完美的艺术效果,从而更具收藏和观赏价值。
2、形式美感和艺术表现
书画装裱的形式美感和艺术表现是多方面的。从色彩搭配、材料选择到工艺 流程,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装裱师傅的匠心独运。书画装裱的色彩搭配要与原作 品和谐统一,既能突出原作的特色,又能增强整体的美感。材料的选择也要与原 作的风格相协调,如丝绸、纸张等传统材料,既能展现出中国文化的韵味,又能 给作品带来更加丰富的层次感。
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书画装裱的艺术价值,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 加强传统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培养更多的年轻一代加入到这个行业中来;其次, 积极探索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推动书画装裱技 艺的创新和发展;再次,注重作品的质量和艺术价值,提高装裱师傅的艺术素养 和经济意识;最后,加强行业自律和监管,建立健全的行业规范和标准,为消费 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和艺术品。
5、确定装裱形式:根据作品的内容和用途,选择合适的装裱形式,如立轴、 手卷、册页等。

装裱画的方法

装裱画的方法

装裱画的方法画作是一种艺术形式,能够为人们带来美好的视觉体验。

然而,为了保护和展示这些宝贵的艺术品,装裱也变得至关重要。

装裱画的方法有很多种,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及其优缺点。

1. 现代装裱现代装裱是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画作。

这种方法使用现代材料,如玻璃、塑料和金属,以保护画作免受灰尘、污垢和损坏。

现代装裱通常使用无酸背板和框架,以确保画作不受潮湿和腐蚀。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易于维护和清洁,而且装裱费用相对较低。

缺点是现代装裱可能会影响画作的原始外观和价值,因为它们可能看起来太“现代化”。

2. 传统装裱传统装裱通常使用天然材料,如木材、丝绸和麻布,以保护画作。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天然材料对画作的保护更为安全,而且更加注重画作的原始外观和价值。

缺点是传统装裱通常需要更多的维护和清洁,而且装裱费用相对较高。

3. 简单装裱简单装裱是一种简单、低成本的方法,适用于小型画作。

这种方法通常使用纸板、胶带和透明胶片来保护画作。

优点是简单装裱是一种经济实惠的方法,适用于那些不想花费太多钱的人。

缺点是简单装裱可能不够安全和耐用,而且可能不适用于大型和有价值的画作。

4. 定制装裱定制装裱是一种专业的方法,通常由专业画廊和装裱师提供。

这种方法使用高品质材料和技术,以保护画作免受损坏和污垢。

优点是定制装裱是一种保护画作的最佳方法,而且能够保持画作的原始外观和价值。

缺点是定制装裱费用相对较高,需要专业知识和经验。

总之,装裱画的方法有很多种,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

选择装裱方法时,需要考虑画作的类型、大小、价值和使用场合。

无论选择哪种方法,保护画作免受损坏和污垢是最重要的。

浅析传统修复装裱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浅析传统修复装裱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浅析传统修复装裱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修复装裱技艺也在不断融合现代科技,迎接新的挑战和发展。

传统修复装裱技艺在文物保护、艺术品修复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而现代科技的结合也使得这些技艺更加完善和精细。

本文将从传统修复装裱技艺和现代科技的结合等方面进行浅析。

一、传统修复装裱技艺的特点传统修复装裱技艺是一门古老而又珍贵的技艺,它包括文物修复、艺术品装裱等内容。

这些技艺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修复装裱技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手工技艺精湛。

传统修复装裱技艺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手工操作,包括切割、粘贴、拼接等,需要专业的技艺和经验。

修复员需要根据文物或艺术品的特点和破损情况,运用特定的技艺进行修复。

这需要修复员具备高超的手工技艺和细致的观察力。

2. 传承性强。

传统修复装裱技艺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传统技艺的传承需要时间和精力。

修复员需要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学习和掌握修复技艺,这也使得传统技艺的传承性非常强。

3. 精益求精。

修复员在进行修复操作时,需要不断地精益求精,力求将文物或艺术品修复到最佳状态。

这需要修复员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细致的工作态度。

1. 数字化修复。

现代科技已经能够通过数字化技术对文物和艺术品进行复原和修复。

通过3D扫描和成像技术,可以将文物或艺术品的破损部分进行数字化记录和建模,然后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修复操作,最终再通过3D打印技术进行实体修复。

这种数字化修复技术不仅可以提高修复的精度和效率,还可以有效地保护原件。

2. 科学材料应用。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一些新材料可以应用到传统修复装裱技艺中,如纳米材料、光敏材料等。

这些新材料具有更高的强度和稳定性,可以更好地保护文物和艺术品,并且在修复过程中也更加便捷和高效。

3. 光学检测技术。

现代科技的光学检测技术可以帮助修复员更好地观察和评估文物和艺术品的破损状况,包括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仪等。

传统装裱与现代机裱区别

传统装裱与现代机裱区别

略谈传统装裱与现代机裱用料及工艺的差别传统装裱是首先根据作品的用纸质地以及用墨、用色情况,确定适宜的托法,将画芯用面浆水覆合在另一张宣纸上,称“托芯”,此有四种托法,各种托法浆水稀稠不同。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其质量优劣直接关系着书画的性命,故老艺人常将托纸称为“命纸”。

而后根据确定的款式,经过镶嵌、覆背、上下墙、砑背、装活,将一件作品装裱完成,此装裱过程所用的宣纸均以生宣棉料为主,镶料多以蚕丝织成的绫绢,熟宣不能做背纸,否则容易起皱、起鼓。

传统装裱,经过二次下水,能使画芯平整如板,墨色更富神采。

如《装潢志》描述的那样“而风华气韵益当翩翩遒上矣。

”而近年异军突起的现代装裱方法(称机裱)没有传统装裱深奥、难学、难掌握,它以机械取代手工。

画芯、裱件采用普通纸张像双面胶一样,覆合加热熨平,省工省力,镶料多为化纤等织物,呈现出厚薄不等、粗细各异,因为用大面积加热、熨压,对画芯的起皱等变化无法看见。

时后对画件多卷几下还会起壳,且不能清洗揭补,碰到有些裱家,不管作品内涵,所镶织物用色较深,无意间将作品的延伸空间给堵死造成画意呆板无生机。

还有一些像随意变动签条、搭杆位置,立轴不转边直接裁剪,无包首,立轴装活,直接用泡钉、双面胶,纸地杆,裱件歪七扭八等更是屡见不鲜。

其他型制尤其是手卷、册页很少有人能操作。

书画机裱遍及四面八方,本市目前一些画展、办公大厅等,亦多以机裱的为多,因开裱行者,不用多学,跟上十来天,便会操作,亦能赚钱糊口,可算是自谋职业者一途径。

慈溪能手工裱画的不多,但是由于以上所说的目的性太强,也直接影响了后学者的素质,以致缺少全面掌握装裱技艺的高、精、尖专家。

书画传统装裱不止是一项单纯的技术,而是一门学问,自它降生至今已逾上千年,历经沧桑世代相传,说明了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完整的操作的方法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

传统工艺的特色可谓多种多样,就书画装裱而言。

首先应保证手工操作,如果工序全部以机械化代替,用化工料覆合,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内涵了。

谈装裱的重要性并及新作书画应及时装裱

谈装裱的重要性并及新作书画应及时装裱

礼之诚礼之诚谈装裱的重要性并及新作书画应及时装裱近现代著名画家傅抱石先生,在1957年1月3日《人民日报》上发表的《裱画难》一文中说:“作为一件艺术品,除了画面的艺术水平决定在画家而外,装裱是最重要的一关”,足见书画装裱在整个书画艺术中的重要性。

当然,装裱对于书画的重要性,并不是到了近代才被认识的。

南北朝时期已有书画必须重视装裱之表述,至唐宋更为重视,明清亦然。

明代周嘉胄在《装潢志》中说:“装潢(古代多称书画装裱为装潢或裱褙)优劣,实名迹存亡系焉。

窃谓装潢者,书画之司命也”,直言装裱优劣甚至关乎书画之存亡,要义可知!这里先从书画装裱的产生、发展方面谈一下装裱的重要性。

中国书画主要是采用绢或宣纸书绘,其材料质地纤薄、特性柔软、历时较久、易于破碎,古代为了利于保存,便于观赏,从加固的实用需要出发,多用麻纸、布帛等材料在书画背面裱褙数层为装裱,称之为“裱褙”。

而后逐渐加以美化,四周镶嵌薄型的绫、绢等丝织品为边框,在背面裱一层或数层纸,并加上必要的装饰,使原件更为牢固,而且便于舒展、悬挂,以适应人们观赏的需求。

所以说装裱是伴随著书画传统艺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装裱是对书画的深加工。

下面谈一下关于新作书画应及时装裱一事。

凡新写好的字画,一般要存放一段时期,让墨色、印泥有一个自然晾干的过程,但最好不要长期放置,因为写、画时受水墨、颜色和胶水的浸渍,干后就会凸凹不平、起皱痕,若不装裱衬托,非但不如原来的样子,还要减色。

所以一定要及时装裱,才能使墨气托出纸面,使画面生动,有益于颜色滋润、饱满,浑厚可观。

而且经过艺术设计的装裱,显得整洁美观,更能增添神韵。

要是放置不裱,如画心空卷的不实或折叠成块等。

也不宜保护,存放时间日久就会从折叠处折断纸绢的纤维,印泥可能会转印到画面上。

或不慎造成断裂破损、残缺、污染、变色、水渍等明显损伤,如最易发生黄色斑点,很难去掉,并容易招致蠹蚀,为日后收藏留下隐患。

装裱过晚直接影响书画作品的品相,也影响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浅谈中国传统书画装裱艺术

浅谈中国传统书画装裱艺术

浅谈中国传统书画装裱艺术传统装裱的装饰性与实用性传统装裱的产生和发展,对保护灿烂的民族文化遗产,传播人类精神文明,都有特殊作用。

在历代所有的珍贵书画.碑.帖等能够幸存下来,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因为经过了装裱,是由纸绫绢等材料,将背面.四周加保护的缘故。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与《马王堆帛画》,它们的出现是丝织,书法,绘画相融合,导致装裱的升华。

这幅画是当时祭祀.陪葬品,是古代文化人对当时社会生活的普遍信仰.思想与知识的权力。

在帛画的形式上具有装饰性,显现出墓主的高贵。

隋炀帝时府内书画分为上中下三等,用轴头来区分档次,如红琉璃轴.绀琉璃轴.漆轴。

用不同的颜色质地来区分。

都穆《听雨记谈》说:“古人藏书皆作卷轴。

”我们今天称大部头书籍为一卷.二卷......,就是从卷轴装延续下来的。

将书籍装成卷轴,具有便于收藏等优点,与简册相比进步多了。

鉴于此,人们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推出了将书卷前后折叠的“书折”。

因大都用以抄写佛经,故成为最早的册页形式。

早期的书籍与书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唐人抄写经卷来说,它既是书籍,待印刷术发明后,书籍才由卷形变为叶子,并产生了适合于自身特点的“蝴蝶装”等装祯样式。

时代的进步,纸.丝织品大量的出现,材料的普及,人们就从简向卷轴的转变。

卷轴重量轻,装饰的新颖很快就被人接受。

如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说:“晋代以前装备不佳”“凡煮糊必去筋”,至今我们也是采取这种方法的,这样有益于画幅的平整。

他还说在制糊时少加入一点细研过的熏陆香粉末,可以永防虫蛀,但这一点,并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其实,如何解决书画避虫蛀蠹蛀的问题,早已引起古人的关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彦远提出画杆的论述:白檀身为上,香洁去虫。

传统装裱的精神性很早以来,中国人就已经开始了这样的想法,宇宙是互相关联的一个整体,“天”.“地”与“人”之间有一种深刻而神秘的互相关系,不仅天文学意义上的“人”乃至政治学意义上的“国”可以互相影响,而且天地人精神上也互相贯通。

浅析传统修复装裱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浅析传统修复装裱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浅析传统修复装裱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书法和绘画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中国书画在世界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古老的书画装裱技艺是伴随着书法和绘画的发展产生的。

从史料中得知,书画装裱技艺最早源于古人观赏、收藏绘画的需求。

它最早起源于什么年代,古代的历史文献没有具体记录。

文献记载所见最早的记录大概是在晋代以前,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人物凤夔图帛画》上发现残留有与书画装裱中类似的装饰形式,书画实物的出土印证了古老的书画装裱技艺的历史年代可追溯到2021年以前。

传统书画修复装裱技艺经过漫长探索、演变和发展,已形成一整套独具特色的优良传统。

它主要是对历代书画类文物的修复还原,使我国历代书画作品能够代代相传。

也是依靠这种技艺的可逆性,使受损后的古旧书画能够再现昔日的光彩。

目前,修复装裱技艺在纸质文物,尤其是书画类文物保护修复中已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保护修复手段,并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文以纸质文物清代《郭风惠行书条》修复为例,对传统修复技艺和现代科技结合进行分析研究。

1 修复的前期工作1.1 文物的基本情况这幅作品是清代书法家郭风惠写给他的仁兄文溪的一首描写春天美景的七言诗,字体为行书,现藏于开封市博物馆,是一件三级品珍贵文物(图1)。

对作品进行信息采集得知,这幅作品画芯为纸质,天杆及轴头缺失,装裱形式为绫裱一色式立轴,原始尺寸:裱件长225厘米,宽38.5厘米;画芯长130厘米,宽32.5厘米;天杆长38.7厘米,地杆长39.1厘米;立柱3厘米;天头61厘米,地头32厘米。

由于该作品破损较严重,影响其留存,也影响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亟需修复。

郭风惠(1898—1973),又名贵瑄,字麾霆,号堞庐、不息翁。

河北河间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是著名学者、诗人、教育家、书画艺术家、爱国民主人士,有“北方健者”之誉,是“北学”的领袖人物,在文学、历史、法学、哲学、美学及医学、军事、文字学、书画艺术等方面都有精深造诣,被称为“中国第一书法家”“书法入画最为成功者”“前后五百年,亦恐无敢与之争席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现代书画装裱与传统书画装裱
作者:宁浩
来源:《美术文献》2017年第06期
[摘要] 书画装裱是一项复杂而责任重大的工作,这要求我们本着对文化遗产负责任的态度,在研究字画装裱的历史背景、内容形式、社会价值和实用意义的同时,努力實践、不断创新,并要对传统书画装裱和现代书画装裱的准备工作及工作环境、使用工具及原材料、配件的加工和制作、工序流程等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然后再进行维护与修复,使其能长久地保存,从收藏角度、价值角度、工艺角度、社会角度尽可能地挖掘出书画装裱作品最美的艺术本质。

[关键词] 现代书画装裱工艺传统书画装裱工艺机器设备
装裱艺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墨妙必须经过装裱才便于收藏、流传和欣赏,因而装裱技术的高低、绫绢色彩的选择与装裱形式的设计会直接影响作品的艺术效果。

装裱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距今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书画装裱的历史虽长,但留下来的文字记载并不多,据现存文书,最早记载装裱史料的当推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其中提及:“自晋代已前,装背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背。

”南朝宋的宣城太守,《后汉书》的作者著名史学家范晔,是我国装裱史上早期的装裱名家。

到了唐朝,唐太宗大力搜集王羲之的书法和历代名画,指定王行直装裱,褚遂良、王知敬监领其事,足见唐代对裱画的重视。

其时,日本国奈良朝使臣来我国学习装裱技术,唐太宗亲命典仪张彦远面授技艺,从此我国的装裱技艺流传日本,在异国生根、开花、结果。

五代时,装裱技艺进一步发展。

到了北宋,宋徽宗设立画院,装裱家列入官职,成为文思院六种待招之一。

在皇家的倡导下,在书画家、装裱家精心探究的基础上,终于形成了著名的“宣和裱”的格式。

这标志着我国书画装裱技艺传入民间,特别在明、清五百年间,装裱技艺成为设店裱画的专门行业,在苏州、扬州、北京、上海、广州、湖南、湖北、开封等地先后出现了许多驰名中外的书画装裱店铺。

解放之后,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装裱业一度衰落。

后来,一些文物、博物馆单位设置了书画装裱机构,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这种情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书画装裱如同被唤醒的春风,一改往日的沉寂;改革开放之后,书画装裱更是如雨后春笋般生根发芽,从业人员大幅度增长,在装裱工艺及用料方面,亦进行了许多探索与改革,朝着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道路迈进。

书画装裱工艺是以其独有的工艺造型、操作手法和选材用料而成为装潢学科中的一门根基很深的传统艺术。

由于气候、风俗、环境等种种不同的因素,自然地形成了南、北各方所特有的艺术风格,但是这一切并不是不可变动的教条。

不论是在传统的品式、技法和工序上,还是
在配色、用料和规格等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新的东西可以用来代替那些无法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旧东西。

不过,传统的精华之处是我们应该保留和学习的。

书画装裱的规格不一,有横、竖、单幅、双幅(对联)、多幅(屏式),根据这些不同的规格,可以设计出不同的装裱形制和装裱款式。

按照画件的形体规定的式样称为形制,如轴、卷、册三大类;根据字画的面积大小、形状及内容分别装裱成画片、条幅、手卷和册页等形式称为款式,装裱的不同款式又称品式或装式,即在同一形制中,也有相对独立的装裱名称。

其中,立轴的装裱品式有10余种,可分为条屏、独景屏、通景屏、对联,立轴在装裱形式中最为普及,也是款式最多的一种装裱形式,有宋式(宣和)装、诗堂装、集锦装、锦眉装、间隔一色装、框二色装、轴背等。

它从用料上可分为半绫装、纸镶绫边装、绫镶绢边装、绫裱、锦裱、仿绫纸裱、色宣纸裱、绢裱、半纸半绫裱;从配色上可分为一色裱、二色裱、三色裱。

因人们对书画作品欣赏习惯的影响,立轴成为最普及、款式最多的一种装裱形式。

立轴的装裱根据墙面的高低、画芯长短的比例要求而定,上有天杆、下有轴头或地杆,可以自上而下悬挂起来供人观赏,通常画幅较窄而呈修长状的称为条幅,悬挂在厅堂中间的幅度宽大且长的大幅字画称为“中堂”,立轴也可称为挂轴、挂幅、条幅、竖幅、条山、轴子。

卷类的品式可分为横披和手卷,而手卷中又有横卷、长卷之分,是由古代书籍的竹简形制演变发展而来的,而横披的款式是由横卷演变而来的。

册页,又称“叶子”,起源于唐代晚期,完善于宋代,在唐朝以前,书籍、字画多数是卷轴,阅读起来十分不便,费时费力。

册页解决了长卷翻看和单幅画页的保管问题,且采用传统装帧形式。

册页可分为推蓬式、蝴蝶式、经折式,也是中国书画装裱形式之一,因画身不大,亦称“小品”。

册页一般取偶数,每页称作每开,少则为四开、八开、十二开,多则以二十四开为止,有横、竖两种形式。

册页的装裱以纸、绫、绢等镶料装饰,在册页款式中除大小规格、长方或正方规格外,还有左右翻阅式和上下翻阅式。

镜片,又称“镜心”或“画片”,是近代出现的一种书画装裱形式,该种款式与早期屏风画以及清宫的“贴落”(一种贴在宫殿墙壁上的简易裱件)属于同一种类型,同时也借鉴了西洋画的装饰形式,一般悬挂在会堂、厅堂、居室等地方,既可供人欣赏,又起着装饰的作用。

传统书画装裱工艺的制作工序大致可分为六大部分,每个部分又可细分出许多小的程序。

如果将这些小程序连接起来,大约有近三十道大小不同的制作工序。

具体如下:第一部分的定型备料大工序包括制浆、托复褙、审画定品式和定配色、托染绫绢等;第二部分画心上浆托纸平心,则包括调试浆水、配托纸、画心润性、上浆托纸、刷浆口上墙绷平晾干;第三部分是画心方裁和下料,包括画心的下墙、画心的取正方裁、镶嵌材料的合理量裁;第四部分是画心与镶嵌材料的组合和定型,其中就包括镶局、镶牙子、镶边、镶天地头、卷边或沿边、折夹口、贴夹口纸、粘护口判和上钉角等;第五部分是复画上褙,包括配复褙纸、裱件的闷水润性、刷复褙上画和排平、加辅料上墙绷平;第六部分则包括活件的下墙,打蜡砑光、剪边、装天地的杆轴、拴钢结带。

以上的每一道大小工序,都有其不同的操作技法和用途。

由于每个装裱师的经验和平法都有其各自的习惯和特点,也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操作技法。

本章所要介绍的内容是目前比较常用的一种技法,也是最为基本的一种实用技法。

现代书画装裱工艺在制作工序上节省了部分工作程序,复膜工艺是其关键技术。

比如:使用特殊的单面胶膜,使绫绢和单面胶膜均匀受热平和,这样绫绢平整后根据托好的画心(使用同样方法托画心)镶局、镶边,将粘好绫绢的书画作品,用小电熨斗加热,把裱件和绫绢衔接起来,然后使用特制的复褙纸将作品整个加热压平,不需要上墙整平就可以将书画作品装裱好,大大节省了时间和工序。

打蜡砑光、裁边都与传统工艺一致,装天地杆的地杆则是采用厚纸筒,纸筒中空但有一定重量,轴头是凸式,便于与地杆的插接组合。

机器装裱的书画作品和传统手工装裱的书画作品从外观上看没多大区别,但更轻薄、顺洁和平整,更适合展示,很有市场前景。

书画装裱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虽然只是书画作品主体的一个附属部分,但它与作品本身一样承载了历史、艺术、人文等多种信息内容,并不是裱糊的表象,而是经过装裱师对作品审视使其精益求精。

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说得有些夸张,但从实际情况看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装裱可以提高作品的艺术效果。

中国画特别是写意、潑墨山水画,在没有装裱之前是无法欣赏的,只是一张褶皱的宣纸,看上去只有黑糊糊的墨,没有层次感,观赏者很难感受到美的意境和水墨的气息。

但是经过装裱后,画作就会变成另一个样子,水墨的韵味、画的意境之美就从纸上显现出来了。

中国有句谚语“人靠衣装马靠鞍”,一身美观得体的衣服可以给人增添几分风采,装裱于画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一定程度上装裱是鉴定书画的有力佐证,装裱材料的样式可用来分辨书画,比如:宋代将书画按年代、优劣分成若干等级,分别采用不同的绫锦、纸、轴头装裱,具体到包首、天头、隔水、扎带都有明确的规定;明代在手卷上增添了用于题记的“引首”,这种形式在明以前是没有的;清代宫廷绘画要经过皇帝的御览,包首、天头、玉别、轴头等细节上要皇帝亲定。

由此可见,装裱与书画是密不可分的。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目前我国书画市场已经出现了机裱,通过高温定型、化学胶膜粘压的方法装裱书画作品,省去了制作浆糊的工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益,但是机裱的字画不易揭裱、翻新、修补,所以具有收藏价值的字画还要慎重,尽量用传统浆糊装裱。

从书画价值方面考虑,需要装裱的书画作品大多是比较珍贵的,凝聚了书画家辛勤的汗水与智慧,传统工艺装裱的书画作品可以长期收藏,即使破损也可以通过修复复原,现代工艺装裱的书画作品其纸面和胶大面积接触,长时间存放或破损后就不能修复还原了,可能会使收藏者和字画爱好者遭受损失。

另外现代书画装裱比传统书画装裱更省时省力,大大节省了装裱时间,适用于印刷字画的装裱。

现代书画装裱的工艺适应了当前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是现代工业技术的新型产物,丰富了文化市场,为传统书画装裱艺术锦上添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