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送别

合集下载

【于易水送别】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于易水送别】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于易水送别】原文注释、翻译赏析骆宾王于易水送别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译文及注释】在此地离别了燕太子丹,壮士荆轲愤怒发已冲冠。

昔日的英豪人已经长逝,今天这易水还那样凄寒。

1、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地点。

《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

这里指易水岸边。

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

3、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

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冠:帽子。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4、昔时:往日;从前。

《东观汉记·东平王苍传》:“骨肉天性,诚不以远近亲疏,然数见颜色,情重昔时。

”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没(mò):死,即“殁”字。

5、水:指易水之水。

犹:仍然。

【赏析】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仪凤四年(679)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

那年冬天,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

《易水送别》一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从诗题上看。

这是一首送别诗。

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

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这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

此地指易水,易水源自河北易县,是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刺杀秦王,太子丹和众宾客送他到易水岸边。

临别时,荆轲怒发冲冠,慷慨激昂地唱《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后义无反顾,勇敢地启程.这位轻生重义、不畏强暴的社会下层英雄人物,千百年来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受到普遍的尊敬和爱戴。

骆宾王《于易水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骆宾王《于易水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骆宾王《于易水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演讲稿、心得体会、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合同范本、主题班会、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experience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contract templates, theme class meetings, teaching reflections, teaching design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骆宾王《于易水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于易水送别唐·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于易水送人一绝_古诗大全

于易水送人一绝_古诗大全

精心整理于易水送人一绝_古诗大全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释①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字。

译文背景公元679年旧历六月,改元调露,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

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

此大约写于这一时期,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

整首诗寓意深远,笔调苍凉。

赏析清人陈熙晋说:“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

这四句话大致概括了骆宾王悲剧的一生。

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

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

《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写易水送别之事,也道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即诗往、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

一轻,一重,一缓,一急,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

陶渊明曾有《咏荆轲》诗说:“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表达了对荆轲的崇敬与惋惜之情。

宾王此诗,同陶诗交相辉映,但在意境的创造上更为含蓄有味。

“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

首先,“寒”是客观的写景。

此诗作于冬天,冬天北方的河水自然是寒冷的。

其次,“寒”是对历史的反思。

荆轲这样的古代英雄,虽然奇功不就,但也令人肃然起敬,诗人是怀着深切缅怀之情的。

荆轲其人虽然早就不复存在了。

可这位英雄疾恶如仇、视死如归的英风义概还在,作为历史见证的易水河还在。

诗人面对着易水寒波,仿佛古代英雄所唱的悲凉激越的告别歌声还萦绕在耳边,使人字,也。

作用”。

“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正是这种移情作用的物质符号,这是此诗创作最为成功之处。

这首诗题为送别,可又没有交待所别之人和所别之事,全诗纯为咏史抒怀之作。

易水送别古诗意思解释

易水送别古诗意思解释

易水送别古诗意思解释
嗨,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这首古诗。

说的是荆轲要去刺杀秦王,在易水边上和朋友们告别的场景。

那场面,哎呀,真是悲壮极了!就好像你站在海边,眼看着一场暴风雨即
将来临,心里又紧张又激动。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这开头两句,“此地别燕丹”,这不就是说在这个地方和燕太子丹告别嘛。

荆轲
那可是个大英雄,难道你不觉得他那种勇往直前、毫不退缩的精神特
别令人钦佩?他知道这一去可能就回不来了,可还是义无反顾,这不
就像战士明知前方是枪林弹雨,依然冲锋陷阵一样吗?“壮士发冲冠”,想想看,荆轲愤怒得头发都竖起来了,把帽子都顶起来了,这得是多
大的愤怒和决心啊!
再看后面两句,“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以前的那些人都不在了,可今天这易水还是那么寒冷。

这易水的寒,难道仅仅是温度上的
寒吗?不,这更是一种心情上的寒,是对英雄离去的惋惜和悲痛啊!
就好比你失去了一个特别要好的朋友,那种心里的失落和难受,一直
萦绕着,挥之不去。

在我看来,这首诗虽然简短,可每一个字都饱含着深深的情感。


让我们感受到了荆轲的英勇无畏,也让我们为英雄的离去而感慨万千。

朋友,你是不是也和我有一样的感受呢?。

易水送别古诗范文

易水送别古诗范文

易水送别古诗易水送别诗歌翻译赏析(共篇一《易水送别》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骆宾王。

其全文古诗如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前言】《易水送别》是初唐诗人骆宾王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该诗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

整首诗寓意深远,笔调苍凉。

【注释】⑴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地点。

《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⑵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

这里指易水岸边。

⑶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

⑷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

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⑸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冠:帽子。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⑹昔时:往日;从前。

《东观汉记·东平王苍传》:“骨肉天性,诚不以远近亲疏,然数见颜色,情重昔时。

”⑺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⑻没:死,即“殁”字。

⑼水:指易水之水。

⑽犹:仍然。

【翻译】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赏析】公元679年冬,骆宾王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他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

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

《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道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

“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

此时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

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

易水送别的注释和译文

易水送别的注释和译文

易水送别的注释和译文(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易水送别的注释和译文骆宾王画像今天要讲的是唐代诗人骆宾王的作品《于易水送人》。

于易水送人 爱背古诗

于易水送人 爱背古诗

于易水送人/ 于易水送别
【作者】骆宾王【朝代】唐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译文
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赏析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仪凤四年(679)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

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

《易水送别》一,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从诗题上看。

这是一首送别诗。

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

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这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

此地指易水.
这首诗题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我们送的是何许人。

然而,人们却完全可以由它的内容想象出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壮别的场景,也可以想见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

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

此诗题为送人,却纯是抒怀咏志。

作为送别诗的一格,这首绝句可说是开风气之先吧。

送别诗:骆宾王《于易水送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别诗:骆宾王《于易水送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别诗:骆宾王《于易水送人》原文翻译及赏析于易水送人 / 于易水送别唐代: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译文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注释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地点。

《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

这里指易水岸边。

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

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

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冠:帽子。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昔时:往日;从前。

《东观汉记·东平王苍传》:“骨肉天性,诚不以远近亲疏,然数见颜色,情重昔时。

”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没:死,即“殁”字。

水:指易水之水。

犹:仍然。

创作背景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狱。

冬,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个时期。

赏析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仪凤四年(679)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

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

《易水送别》一诗,大约写于这个时期。

从诗题上看。

这是一首送别诗。

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

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这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

此地指易水,易水源自河北易县,是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易水诀别》原文+赏析_古诗大全

《易水诀别》原文+赏析_古诗大全

精心整理《易水诀别》原文+赏析_古诗大全作者:骆宾王于易水送别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赏析:“风不畏强暴的社会下层英雄人物,千百年来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受到普遍的尊敬和爱戴。

诗人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傺失志,亲身遭受武氏政权的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因而在易水送友之际,自然地联想起古代君臣际会的悲壮故事,借咏史以喻今,为下面抒写怀抱创造了环境和气氛。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

昔时人即指荆轲。

没,死亡。

荆轲至秦庭,以匕首击秦王未中,被杀。

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

一轻一重,一缓一急,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

陶渊明曾有《咏荆轲》诗说:“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

这首诗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诗尾的“寒”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

“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因意构象,用象显意。

景和象。

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情和意,是诗人对客观对象在审美上的认识和感受。

正如古人所说:“象者,出意者也。

”诗人在自然对象当中,读者在艺术对象当中。

发现了美的客观存在,发现了生命和人格的伟大表现,从而把这种主观的情和意,转移到客观的景和象上,给自然和艺术以生命,给客观事物赋予主观的灵魂,这就是诗歌创作和欣赏当中的“移情作用”。

“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正是这种移情作用的物质符号,这是此诗创作最为成功之处。

这首诗题为送别,可又没有交待所别之人和所别之事,全诗纯为咏史抒怀之作。

但吟诵全诗,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壮别场景如在目前。

一。

易水送别 古文

易水送别 古文

原文: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翻译:太子和那些的知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白帽来给他送别。

到了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了。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音乐发出悲凉的声音,大家都流着泪哭泣。

荆轲又走上前唱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又发出激愤的声音,大家都圆睁着眼睛,头发向上顶起了帽子。

于是荆轲就上车而去,始终没有回头。

于易水送别 骆宾王

于易水送别 骆宾王

于易水送别骆宾王
于易水送别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翻译】
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赏析】
公元679年冬,骆宾王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他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

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

《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1。

古诗于易水送人一绝翻译赏析

古诗于易水送人一绝翻译赏析

古诗于易水送人一绝翻译赏析《于易水送人一绝》作者为唐代文学家骆宾王。

其全文诗词如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前言】《于易水送人一绝》是初唐诗人骆宾王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该诗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

整首诗寓意深远,笔调苍凉。

【注释】⑴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地点。

《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⑵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

这里指易水岸边。

⑶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

⑷壮士:意气豪orG壮而勇敢的人;勇士。

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⑸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冠:帽子。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⑹昔时:往日;从前。

《东观汉记·东平王苍传》:“骨肉天性,诚不以远近亲疏,然数见颜色,情重昔时。

”⑺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⑻没:死,即“殁”字。

⑼水:指易水之水。

⑽犹:仍然。

【翻译】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赏析】公元679年冬,骆宾王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他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

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

《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道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

“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

此时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

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

易水送别标准拼音版

易水送别标准拼音版

易水送别标准拼音版易水送别,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由唐代诗人李白创作。

这首诗以其豪放、奔放的风格,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深情告别和对未来的豪情壮志。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呈现易水送别的标准拼音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首经典之作。

汉皋东流水,清波万顷平。

huán gāo dōng liú shuǐ, qīng bō wàn qǐng píng.两岸青山远,万里黄河横。

liǎng àn qīng shān yuǎn, wàn lǐ huáng hé héng.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bái rì yī shān jìn, huáng hé rù hǎi li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yù qióng qiān lǐ mù, gèng shàng yī céng lóu.这首诗以易水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别绪。

易水是古代中国著名的河流,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因其水势湍急,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

诗人以易水为背景,通过对水、山、日、河等自然景色的描绘,将自己内心的离愁别绪融入其中,表现了诗人对离别的深情告别和对未来的豪情壮志。

首句“汉皋东流水,清波万顷平。

”通过对易水水势的描绘,展现了易水湍急的景象,清波万顷平,波光粼粼,形象地描绘了易水的壮美景色。

接着,“两岸青山远,万里黄河横。

”表现了易水两岸青山远远相望,而黄河则横贯其中,使得易水的壮美景色更加生动。

随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通过对白日、黄河的描绘,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河水的奔流,寓意着人生的短暂和不断向前的生命力。

最后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豪情壮志,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易水送别的译文诗意

易水送别的译文诗意

《易水送别的译文诗意》
嘿,咱今天来唠唠“易水送别”这事儿。

你知道不?当年荆轲要去刺秦王,就在易水边上,那场面老壮观了。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句话一出来,哇,那感觉,就像一阵冷风吹过,让人心里直打哆嗦。

荆轲这哥们儿,那可是真勇敢,明知道去刺秦王可能就回不来了,可还是义无反顾。

易水送别,那就是一群人在那送荆轲。

大家心里都明白,荆轲这一去,凶多吉少。

但是没办法呀,为了国家,为了大义,荆轲必须得去。

在易水边上,大家都不说话,就那么静静地看着荆轲。

那气氛,紧张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荆轲呢,也知道自己这一去的后果。

但是他不怕,他是个真正的壮士。

他看着易水,心里也许在想,这一去,不管成功还是失败,他都不会后悔。

他要让秦王知道,他们这些人不是好欺负的。

易水送别,送的不仅仅是荆轲,更是一种勇气和决心。

大家都被荆轲的勇气所感动,也为他的命运担忧。

但是他们也知道,荆轲做的是对的。

如果没有人站出来反抗秦王,那他们的国家就完了。

咱再想想现在,虽然没有像荆轲那样的壮士了,但是我们也应该有勇气和决心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不能遇到一点小事就退缩,就放弃。

要像荆轲一样,勇敢地向前冲。

易水送别,虽然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是它的故事和精神一直流传下来。

每次想起这个故事,我就觉得心里有一股力量在涌动。

让我们记住易水送别,记住荆轲的勇气和决心,一起努力,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嘿嘿。

战国策易水送别概括主题

战国策易水送别概括主题

战国策易水送别概括主题
摘要:
一、战国策易水送别的背景介绍
1.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2.燕太子丹的处境与目标
3.易水送别的起因
二、易水送别的经过
1.送别场面的描绘
2.荆轲与燕太子丹的对话
3.荆轲临行前的感慨与决心
三、易水送别的影响
1.燕太子丹对荆轲的感激与信任
2.荆轲为燕太子丹付出的努力与牺牲
3.易水送别对后世的影响
四、易水送别的意义
1.忠诚与友谊的体现
2.英勇与无畏的精神
3.对国家利益的忠诚与担当
正文:
战国策易水送别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诸侯割据,群雄逐鹿,燕国太子丹身处险境,为了报效国家,他决
定寻求勇士荆轲的帮助。

荆轲为了燕太子丹,决定刺杀秦王。

在临行前,燕太子丹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这一幕便是易水送别。

在易水送别的场景中,荆轲与燕太子丹有一番对话。

荆轲表示,为了燕太子丹,他愿意付出生命的代价。

燕太子丹听后感慨万分,对荆轲充满感激与信任。

临行前,荆轲在易水边赋诗一首,以表达自己对燕太子丹的忠诚与友谊,英勇与无畏的精神。

易水送别后,荆轲历经艰险,终于来到秦国,以图刺杀秦王。

然而,最终荆轲未能成功完成任务,反被秦王所杀。

尽管如此,荆轲为燕太子丹付出的努力与牺牲,仍然成为了后世传颂的英雄事迹。

易水送别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体现了忠诚与友谊的价值观,更展现了英勇与无畏的精神风貌。

荆轲为国家利益而勇往直前,敢于担当的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易水送别(标准版赏析)

易水送别(标准版赏析)

易水送别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作者简介:
骆宾王(640-684)今浙江义乌人。

为“初唐四杰”之一,有《骆临海》注释:
(1)易水:在今河北省北部易县境内。

战国时期,侠士荆轲受燕国太子丹(即诗中的燕丹)的重托,到秦国刺秦王赢政(统一中国后的秦始皇)。

临行时,燕丹等人在易水为其送行。

荆轲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歌,与众人诀别。

后来刺杀秦王未遂而被杀。

(2)壮士发冲冠:壮士,指荆轲;发冲冠,即怒发冲冠,愤怒到头发把帽子都顶起来了,形容非常愤怒。

译文:
想当年,荆轲和燕太子丹在此诀别,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昔时的侠士已经不在了,然而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作品赏析:
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

这首诗题目虽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读者送的是何许人。

然而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

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水诀别这段描写烘托了怎样的气氛, 其中的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白衣冠” “萧萧易水寒”
“垂泪涕泣”“变徵之声”
——凄凉悲怆的氛围 “慷慨羽声”“瞋目” “发尽上指冠”“终已不顾” ——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气势 渲染了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氛。 音乐描写表现了荆轲为国为民、从容赴死的生死态 度和思想感情,同时也渲染了悲壮气氛。
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场面的?
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 个特点。
突出重点: 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语言、 动作描写); 在事件中,“既祖,取道”略写,重 点写慷慨悲歌。
顾及全面: 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 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 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 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易水送别
太子及宾客 知其 事者,皆白 衣 冠 以送之。 定语后置 名作动,穿上白衣戴上白帽 连词,表顺承,来 至易水上,既 祖, 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 而歌, 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应和 连词,表修饰 为 变徵之声, 士皆垂泪 涕 泣。 发出 悲凉 声音 眼泪 小声哭 又 前而为歌 曰: 名作动,走上前
“风萧萧 兮易水寒, 壮士 一去 兮 不复还!” 萧萧风声悲鸣啊易水彻骨寒冷, 壮士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来
复为 慷慨 羽声, 士皆瞋目, 发 尽 上 指 冠。 又发出声调激愤的羽声 形容发怒时睁大眼睛的样子 上:名作动,向上 于是荆轲遂 就 车而去,终已 不顾。 登上 古今异义,古:不回头看 (今)不考虑,不顾忌
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 “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 结合写景: 临其境的感觉。
小结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作者通过人物描写、 音乐描写和景物描写等 给我们呈现出了一幅壮 士一往直前、视死如归 的悲壮画面,希望同学 们在今后的写作描写中 能够有所借鉴。
作业
1、背诵“易水送别”这一 段。 2、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改写 “易水送别”这一场面。字数200 字左右。(提示:注意描写和改 写的角度,改写不等于翻译)
返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