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溃疡性结肠炎化湿行滞调气血常并行【草根一生】
妙用中草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内服外用)
妙用中草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内服外用)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
病变主要限于结肠的黏漠,亦可累及直肠,主要表现为黏膜的糜烂与溃疡。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20-40岁多见。
起病缓慢,病情较顽固,症状常持续存在或呈间歇性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的慢性病程。
血性腹泻是本病最主要的症状,严重者每日大便可达10~30次,粪便往往呈血水样。
伴里急后重和阵发性腹痛,排梗后可缓解或消失。
精神刺激、过度劳累、饮食失常为本病发作之诱因。
粪便检查可见血脓和黏液。
本病相当于中医“泄泻痢疾”等范畴,乃因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水化为湿,谷反为滞,湿滞内停;或起居不时,外邪乘虚而入,损伤脾胃,内外合邪,导致湿热蕴结胃肠,气血失于流畅;或情志失调,致肝气郁结,横逆乘牌,运化失常,若久病不愈,反复发作,导致牌肾两虚。
治宜清化湿热,温中清肠,温肾运脾,调气和血。
1.益肠汤【组成】南蛇藤15克,郁金、白芍、白术、陈皮、防风各9克,木香、甘草各6克,乌梅3克。
【制法】水煎3次取汁混合。
【功效】利湿清热,解郁调和肝脾。
【用途】适用于溃疡性结肠炎。
【用法】每日1剂,分3次温服,4周为一个疗程。
同时配合复方苦参合剂(苦参12克,五倍子15克,三七粉3克,乌梅6克,石椒草9克。
浓煎至30-150克)保留灌肠,每日1次,4周为一个疗程。
2.白茶汤【组成】白头翁、地榆、黄柏、儿茶(另包)各16克。
【制法】用上药加水500克,煎取150克。
【功效】清热解毒【用途】适用于溃疡性结肠炎。
【用注】每日1剂,药温保持在28-35℃;保留灌肠。
病重者早晚各1次,病轻者每晚1次,15天为一个疗程。
若脾虚湿热重者,重用白头翁、蒲公英各30克,草河车15克;若脾虚肝旺者加生白芍、妙枳壳各15克,防风10克,炒山药30克;若脾胃虚寒者,减黄柏为6克,加砂仁5克,木香10克;若脾肾阴虚者加附子、肉豆蔻、莲肉各10克。
3.当归补血汤【组成】黄芪50克,当归、川芎各10克,绞股蓝、橄榄果、香菇各20克,丹参30克。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配伍规律与特点分析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原则
标本兼治
溃疡性结肠炎病情复杂,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 。中医治疗注重标本兼治,既要消除炎症、缓解 症状,又要调整脏腑功能、改善体质,从根本上 治愈疾病。
整体调理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脏腑之间相互 关联、相互影响。因此,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时 ,要注重整体调理,平衡阴阳气血,调和脏腑功 能,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相比西药治疗,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副作用较小,患者
耐受性较好。
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
收集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 文献,对药物配伍、用药规律、疗效 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数据挖掘、统计分析 等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 分析,总结归纳出中医药治疗溃疡性 结肠炎的配伍规律与特点。
02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认识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认识
情志失调
长期精神紧张、抑郁或急躁易怒,导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脾失健 运,水湿内生,郁而化热,湿热蕴结大肠而发病。
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厚味、辛辣炙煿之品,或恣食生冷,损伤脾胃,运化失职, 水湿内停,日久化热,湿热蕴结大肠,肠络受损而发病。
感受外邪
白头翁汤
以白头翁为君药,配伍黄 柏、黄连等,具有清热解 毒、凉血止痢之效。
葛根芩连汤
以葛根为君药,配伍黄芩、 黄连等,可解表清里,用 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伴有 表证者。
现代中药配伍研究进展
抗炎药物配伍
如与5-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等抗炎药物配伍使用,可 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
免疫调节剂配伍
如与雷公藤多苷、硫唑嘌呤等免疫调节剂配伍使用,可调 节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情。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配伍规 律与特点分析
溃疡性结肠炎迁延不愈、反复发作,老中医眼里就六种类型,如何用药,都给你总结完了!
溃疡性结肠炎迁延不愈、反复发作,⽼中医眼⾥就六种类型,如何⽤药,都给你总结完了!今天和⼤家聊⼀聊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在中医中的病名叫做痢疾、泄泻等。
最主要的临床症状是慢性、反复发作、黏液性⾎便以及厚重、腹痛且伴有发热、消瘦、贫⾎等症状。
对于⾝体的危害来说还是⽐较⼤的。
短期来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会出现消化不良、下腹部疼痛、长期的⾎样⼤便,这种情况下会影响患者的饮⾷,另外就是导致营养不良,可能会影响患者的⽣长发育,还有就是可能会出现⼀些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或者并发症。
从长远来看,溃疡性直肠炎是⼀种迁延不愈、容易反复发作的⾃⾝免疫系统性疾病,可能会出现肠梗阻、肠出⾎,甚⾄可能会导致癌变。
中医治病是讲究辨证论治的,溃疡性结肠炎在中医治疗上,根据辨证可以分型为脾虚湿热型、肝旺脾弱型、淤阻肠道型、脾胃虚弱型、阴虚内热型、脾肾阳虚型。
通过不同分型来分⽽治之。
1、脾虚湿热型,多腹泻,次数不等,⾥急后重,或肛门灼热,粪便中挟黏液脓⾎样便,味腥臭,腹痛,⼩便短⾚,乏⼒消瘦,发热,⼝苦纳呆。
多⾆苔黄腻,脉细滑数。
治疗上采⽤清热解毒、化湿消滞,多⽤连理汤和⽩头翁汤加减治疗;2、肝旺脾弱型,多腹痛即泻,泻后痛减,常因抑郁恼怒、情绪紧张或激动⽽发作,⼤便夹脓⾎,胸胁胀满,烦躁易怒,暖⽓纳呆,肠呜腹胀,头痛时作。
⾆淡红,脉弦细。
治疗上采⽤益肝、服脾、⽌泻、⽌痛,多⽤痛泻药⽅和逍遥散加减治疗;3、淤阻肠道型,多腹部刺痛,按之痛甚,⼤便中常夹脓⾎或紫⿊⾊⾎块,⾯⾊晦黯。
多⾆黯红,有紫斑,脉细弦。
治疗上采⽤理⽓活⾎,逐淤⽌泻,多⽤逐瘀汤合芍药汤加减治疗;4、脾胃虚弱型,多⼤便搪薄,可挟有黏液,或混有⼤量肠垢、脓⾎,甚⾄泄泻不⽌。
饮⾷不当即有发作,乏⼒倦怠,⾷欲不振,⾯⾊苍⽩。
多⾆淡苔⽩,脉濡细。
治疗上采⽤益⽓升阳,健脾⽌泻,多⽤补中益⽓汤加减治疗;5、阴虚内热型,多腹泻时作,腹中隐痛,便⾎鲜红黏稠,常伴有午后潮热,盗汗,⼼烦不寐。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治疗验方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治疗验方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直肠、结肠黏膜非特异性炎症、溃疡形成为主的病变。
临床主要症状有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
病程迁延,常反复发作。
部分病人可有关节、皮肤、眼、口及肝、胆等肠外表现。
本病的诊断多依赖于结肠镜和病理学检查。
临床类型分为慢性复发型、慢性持续型、急性暴发型、初发型四种,其主要并发症有大出血、穿孔、中毒性巨结肠及癌变等。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痢疾”、“泄泻”、“肠风”、“下利”等范畴。
在治疗方面,主张进行辨证治疗,主要分为:大肠湿热证处方:白芍25克,黄芩、红藤各15克,大黄4克,槟榔片、黄连、当归、广木香各10克(后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加减:大便脓血较多加紫珠草、地榆、马齿苋凉血解毒;大便白冻黏液较多加苍术、薏苡仁健脾燥湿;腹痛较重加延胡索、乌药行气止痛;发热加葛根、金银花解肌退热。
功效主治:清热化湿,调气行血。
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属大肠湿热型。
临床以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为主要证候。
脾胃气虚证处方:党参、黄芪、炒白术、茯苓、炒扁豆、葛根各15克,莲子肉、广木香(后下)、桔梗各10克,炒薏苡仁30克,大枣4枚,生姜5片,甘草、砂仁(后下)各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加减: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者加神曲、枳实消食导滞;腹痛怕凉加炮姜、乌药温中散寒;寒甚加肉桂、伏龙肝、细辛温补脾。
肾;久泻气陷者加黄芪、柴胡、升麻升阳举陷;久泻不止加赤石脂、石榴皮、乌梅、诃子涩肠止泻。
功效主治: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属脾胃气虚型。
临床以腹部隐痛,腹泻,黏液稀便或便中少量脓血,纳差腹胀,舌质淡,脉细数为主要证候。
阴血亏虚证处方:五味子、黄连各10克,阿胶(烊化)、当归、茯苓、白芍、乌梅、沙参各15克,淮山药3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加减:虚坐努责加诃子、石榴皮收涩固脱;五心烦热加银柴胡、鳖甲(先煎)清虚热;便下赤白黏冻者加白花蛇舌草、秦皮清化湿热;便血鲜红者加地榆、水牛角粉、仙鹤草等凉血止血。
中医对慢性结肠炎的辩证和治疗
中医对慢性结肠炎的辩证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直肠和结肠的慢性炎性疾病。
主要症状特点有慢性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性血便或脓血便、里急后重、腹痛、且伴有发热、消瘦、贫血等。
病变主要位于结肠的黏膜层,且以溃疡为主,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但可向近端扩展,以至遍及整个结肠。
病程漫长,病情轻重不一,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出现,或呈持续性并逐渐加重。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20~30岁为多见,男稍多于女。
我国发病率较国外为低,近年来本病似有增加趋势。
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的“痢疾”、“泄泻”、“便血”等范畴。
本病病位在肠,与肝、脾、胃、肠等脏腑有关。
初起多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犯及脾胃;或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或因湿热之体复饮食生冷以致脾胃损伤,导致脾失健运,清浊不分;或因感受暑湿热毒之邪,从而湿热毒邪内蕴,下迫肠道,气血凝滞,壅而化脓;出血日久,亦必耗血伤阴。
久病入络,可致瘀血内阻;病久脾肾阳虚,清阳不升而中气下陷,温运无力而胃关不固。
慢性结肠炎病人多表现为身体虚弱、抵抗力差,尤其胃肠道易并发感染,因而更应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坚硬及变质的食物,禁烟、禁酒及避免使用酸、辣、呛(如辣椒、芥末)等刺激性调味品,以免引起肠道敏感,加重腹泻。
慢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反复性、多发性疾病,以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为发病部位,因各种致病原因导致肠道的炎性水肿、溃疡、出血病变。
症状为左下腹疼、腹泻、里急后重、便下黏液、便秘或泄泻交替性发生,时好时坏,缠绵不断,反复发作。
慢性结肠炎以其迁延不愈和反复发作的特点成为现代医疗的难题之一。
由于肠黏膜长期充血、水肿甚至溃疡,肠道环境紊乱,吸收和排便功能异常;在反复的损伤和修复过程中,易导致肠黏膜组织增生,引发结肠癌。
俗话说得好,病靠“三分治,七分养” ,要想有效地改善慢性结肠炎的症状,防止病情的恶化发展,饮食调养很重要。
由于慢性结肠炎造成的长期腹泻,导致饮食营养“穿肠而过”,加大了饮食调理的难度,食物的选择、料理和进食方式都要格外注意才行。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及调理方法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及调理方法分型㈠湿热内蕴型:腹痛泄泻反复发作,便中夹脓夹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
身热,口苦口臭,脘痞呕恶,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腻,脉数或滑数。
㈡脾肾两虚型:久泻不愈,下痢脓血及黏液。
形寒肢冷,腹胀肠鸣,腹痛隐隐,喜暖喜按,常于泻后痛减,食减纳呆,腰膝酸软。
舌淡苔白;脉沉细。
㈢阴血亏虚型:久泻不止,便下脓血,腹中隐痛。
午后低热,头晕目眩,失眠盗汗,心烦易怒,消瘦乏力。
舌红,少太苔;脉细数。
㈣气滞血瘀型:肠鸣腹胀,腹痛拒按,痛有定处,泄下不爽。
嗳气少食,腹部或有痞块,肌肤甲错。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或弦。
辨证施护㈠腹痛1、起居有常,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提供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卧床休息。
2、疼痛甚者,属湿热瘀阻,可予针刺止痛。
㈡腹泻1、多卧床休息,避免劳累,以减少胃肠蠕动和体力消耗。
2、禁食生冷食物和含纤维素多的蔬菜,勿食牛奶、乳制品、生蔬菜、冰汽水和辛辣食物等。
3、病情严重时应禁食,及时就医,静脉供给营养。
4、确诊未炎症性肠病可采用中药保留灌肠。
中药溃疡散、白芨粉、锡类散等配置成100-200ml溶液,尽可能保留1小时以上。
5、便后清洁肛周皮肤。
㈢粘液脓血便1、以清淡、高热量、少纤维、易消化、富营养、富含多种维生素的低渣饮食为宜,如鱼、瘦肉、水蒸蛋、豆制品等。
急性发作期时进无渣流质或者半流质饮食,病情严重时应禁食,由静脉供给营养。
2、卧床休息,避免劳累,以减少胃肠蠕动和体力消耗。
3、中药汤剂。
4、若毒血症明显,出现鼓肠、腹部压痛,肠鸣音消失时应立即就诊。
食疗1、湿热内蕴型:予清热利湿,理气止痛之品。
如:冬瓜、马齿苋等。
2、脾肾两虚型:温脾益肾,涩肠止泻。
如山药、乌梅等。
3、阴血亏虚型:养阴清热,益气固肠之品。
如百合、白木耳。
4、气滞血瘀型:行气活血,健脾益气之品。
萝卜、番茄等。
健康指导1、起居有常,合理安排休息和活动,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适当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2、饮食有节,少量多餐,避免肠道感染,诱发加重本病。
(完整版)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中医辨证分型,口服汤药治疗溃结的目的,主要是从机体内环境出发,从整体上改善阴阳偏盛偏衰的状况,临床上一般分四个证型。
(1)寒热错杂型:此型临床比较多见,特征是病情时发时止,绵绵不绝,既有腹痛喜温喜按之虚象、寒象,又有心烦、舌红,苔黄之热象,有时还有脓血夹杂、里急后重之实证。
总之,病机非常复杂,寒热虚实互见,非专业中医师不得明辨,口服乌梅丸效果比较好,或者将乌梅丸改为汤药并随症加减煎服,见效会更快些。
(2)湿热积滞型:中度和重度溃结或急性暴发型溃结或慢性溃结的急性发作期多见此型。
此型的特征是起病急、腹痛明显,暴注下迫、里急后重,甚至恶寒发热。
此证兼有表症时要表里双解,宜服葛根荃连汤,无表症时治以燥湿清热止痢之法,可服白头翁汤等中药。
对此证还应配合其他疗法,尽快控制病情。
(3)寒湿积滞型:慢性持续型溃结多为此型,此型特征是腹痛绵绵,喜温喜按,食欲不振,轻度的里急后重感。
舌苔白滑或白腻。
治宜温中散寒、健脾利湿之法,可以选胃苓汤、温脾汤、香砂六君子汤服用。
(4)气血不足型:溃结长期不愈,患者身心疲惫,易见此型。
此型特征是气血不足,下焦虚衰,多见的症状是神疲乏力,四肢不温,消瘦贫血,腹中隐痛,下痢稀薄,舌淡脉细。
治宜温补脾肾之法,可用附子理中汤,金匾肾气丸治疗。
中医治疗: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由外邪内侵、饮食所伤、内伤七情、脾胃虚弱所致。
属中医泄泻、肠风、便血、腹痛等范畴,中医药治疗本病已显示出其优越性和广阔的前景。
针对湿热壅盛患者,芍药汤、白头翁汤、香连丸、葛根芩连汤多被选用以清热燥湿。
而胃苓汤、当归四逆汤、香砂六君子、不换金正气散多在临床用以温散寒湿。
连理汤、乌梅丸、薏苡附子败酱散、半夏泻心汤多用以温中清肠。
芍药汤药方∶【出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分类】清热剂-清脏腑热【组成】芍药(30克)当归(15克)黄连(15克)槟榔(6克)木香(6克)炙甘草(6克)大黄(9克)黄芩(15克)肉桂(5克)【用法】水煎服。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作者:刘怀明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版)》 2021年第5期刘怀明岳池县顾县中心卫生院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肠道疾病,属于非特异性结肠黏膜及黏膜下炎症性疾病。
该病在临床上治疗难度比较大,同时发病率较高,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针对该病的常规西医治疗方法,往往具有一定的副作用,患者难以坚持长期用药,总体疗效并不理想。
而中医对于此类疾病有着不同的研究,因此可以尝试在传统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医方法,采取中西医结合的原则,能够达到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一、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中医学上并没有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名,因而根据其症状表现等,通常归于脏毒、肠风、便血、痢疾、泄泻等范畴。
该病是以大小肠、脾胃等为主要病变位置,同时和肝肾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该病主要发病因素在于脾虚湿盛,其中湿邪与外因联系紧密,脾虚与内因联系紧密。
总的来说,感受外邪、饮食不节、肝郁脾虚、脾胃虚弱、命门火衰等,都是造成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病因。
另外,如果过量饮水,导致胃肠无法充分吸收,水分留于大肠,也会造成泄泻。
寒热湿滞蕴结在胃肠,病久入络,到最后瘀阻络伤,从而引起泄泻、便下黏液或脓血。
在中医病机方面,通常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有关。
由于素体脾胃虚弱、饮食不节、忧思恼怒、导致中土脾胃损伤、清浊混淆、湿热内生、蕴结肠腑、气机逆乱、脏腑失和。
因此该病容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该病虽然以大肠、脾胃为主要病位,但是和肝肾之间也有密切关系。
最初发病时,湿热内蕴、肠腑内结、瘀滞内停,发病日久,则损伤肾脏、脾肾阳虚、寒热错杂、虚实并存。
二、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原则关于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原则,可以从传统中医治疗泄泻、痢疾等疾病中获得参考。
脉弦应祛风、身重应除湿、腹痛宜和、后重宜下,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这些治疗原则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均可提供一定的借鉴。
在痢疾等病的治疗中,着重体现通塞的要义。
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名老中医开方了!
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名老中医开方了!小编导读如今,由于城市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诸多上班族饮食不规律、休息难保证,外加精神压力“作祟”,不知不觉就患上了溃疡性结肠炎。
患上溃疡性结肠炎,不是光靠止泻就算治好了,若想斩草除根,还是看看名医大家们是如何开方的吧。
刘渡舟经验方组成:黄连10g,桂枝10g,半夏15g,干姜10g,党参12g,炙甘草10g,大枣12枚,柴胡10g。
主治: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腹中冷痛,下利日数行,伴有黏液,口干,恶心,舌边尖红,苔白腻,脉沉弦。
方解:上有热,下有寒,寒热阻拒,阴阳不交,影响胃肠的消化、传导功能,故见腹痛下利,伴有呕吐、口渴、舌红等症。
治以黄连汤清上热,温下寒,交通上下阴阳,为正治之法。
张仲景用本方治疗“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寒)”的“腹中痛,欲呕吐”之证。
黄连汤由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而成,两方用药仅一味之差,而主治各有不同。
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错杂于中焦,有心下痞满、呕吐、下利等症,故姜、夏与芩、连并用,辛开苦降,以解寒热之痞气。
而黄连汤之证热在上,寒在下,上胸下腹,与中之“心下”无关,故用黄连清热于上,干姜散寒于下。
妙在桂枝一味,下气降冲,温通上下,斡旋阴阳。
朱良春经验方白槿花止泻单方方药组成:白槿花。
主治:赤白泄泻。
方解:其所以能治痢者,盖因其一能清热解毒,其二能入血分,其三其性滑利,能缓解下痢之后重。
唯用于热毒痢疾为佳,虚寒痢不相宜。
加减应用:可配合白头翁、秦皮、苦参、白芍、山楂之属,随证治之。
此花亦可用于湿热泄泻,泻下溏垢臭秽者。
仙桔汤方药组成:仙鹤草30g,桔梗8g,乌梅炭4.5g,白槿花,炒白术各9g,广木香5g,炒白芍9g,秦艽10g,炒槟榔1.2g,甘草4.5g。
主治: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肠炎、慢性结肠炎、脾虚湿热所致的久泄。
症见时常泄泻,时轻时重,或腹胀,便溏夹有黏液或间见少量脓血,反复发作不愈者。
方解:本方选仙鹤草为主药,乃因仙鹤草涩中有补,轻灵止泻,止中寓通,补脾健胃,对于慢性痢疾虚实夹杂者有标本同治之功。
溃疡性结肠炎怎么治疗恢复快
溃疡性结肠炎怎么治疗恢复快
溃疡性结肠炎给患者带来的症状主要有腹泻、腹痛、脓血便等,在经过检查后可以发现黏膜发生充血,且伴有水肿,而且往往还会存在一些小的溃疡或者是糜烂,可在中医指导下进行治疗。
1、大肠湿热型症状:腹痛、下痢脓血,肛门灼热,泻而不爽。
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导滞,调气行血。
方药:芍药汤加白头翁汤加减:白头翁20克、黄柏1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大黄5克、槟榔10克、当归10克、木香10克、炙甘草15克。
2、寒湿凝滞型症状:痢下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伴腹痛,
里急后重。
苔白腻,舌质淡,脉滑或濡。
治法:温化寒湿。
方药:胃苓汤加减:苍术10克、白术15克、厚朴10克、陈皮10克、桂枝10克、茯苓15克、炮姜10克、木香10克、炒白芍10克。
3、脾胃虚弱型症状: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兼有粘液,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
肢倦乏力。
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胃。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10克、茯苓15克、白术15
克、扁豆10克、山药15克、陈皮10克、木香10克、砂仁10克、炮姜10克。
4、肾阳虚衰证症状:晨起腹泻、腹痛、肠鸣,便急,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
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固肠。
方药:四神丸加减:补骨脂12克、肉豆蔻10克、吴茱萸5克、赤石脂10克、五味子10克、肉桂10克、白芍15克、炙甘草5克、炮姜5克、诃子肉10克。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如何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在局部的表现,属于中医的"湿毒留恋、气伤血败"之症。
与脏腑功能障碍,阴阳平衡失调,气血瘀滞,湿热内蕴,病久损及脾肾阴阳,寒热错杂有关。
"免疫清肠细胞学疗法"据此全部采用纯中药,针对患者不同的病情而采用不同的药物和治疗方法,辨证施治,个性化治疗打破了一药治多病和患者千篇一律的用药模式。
完全弥补了西药和激素治标不治本,疗程长,毒副作用、不良反应大,依赖性强等缺点。
中国结肠炎网专家张璐教授提示您“免疫清肠细胞学疗法”不仅充分发挥中药个体化治疗进行免疫功能修复的优势,而且注重患者情态调理,将身心情态调理贯穿于治病养病、康复的全过程。
将清除血清中异常抗体,恢复正常免疫机制,阻止异常抗体对肠粘膜造成损伤,消除免疫性炎症从根本上治好溃疡性结肠炎。
千年中医古方辨证治疗结肠炎,3天就见效
千年中医古方辨证治疗结肠炎,3天就见效
结肠炎不是普通的炎症,容易反复发作,一般的药物很难根治。
该病多发展缓慢,而且每个人的病情也不尽相同。
中医认为结肠炎大多为湿热壅结、脾肾阳虚、气血两虚、气滞血瘀、饮食失调、劳累过度、精神因素而诱发。
那么,中药疗法如何治疗结肠炎呢?
中医辨证论治:
一、湿热型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槐角地榆丸或清肠饮加减。
槐角12克,地榆12克,生苡仁30克,银花12克,木香6克,川连6克,苦参15克,仙鹤草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归尾9克,积壳9克,败酱草30克。
二、瘀毒型
治法:化瘀解毒。
方药:隔下逐瘀汤或桃红四物汤加减。
当归9克,赤芍12克,桃仁9克,红花9克,木香6克,川连6克,红藤15克,白头翁30克,三棱12克,莪术12克,枳实12克,八月札30克。
三、脾亏肾虚
治法:健脾固肾,消症化积。
方药: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减。
党参15克,炒白术12克,云苓15克,生薏仁30克,陈皮6克,罂粟壳6克,肉豆蔻9克,淡吴萸6克,野葡萄藤30克,方儿茶12克,五倍子12克,北芪20克。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以结肠黏膜持续性炎症为特点的慢性疾病。
其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血便等,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虽然溃疡性结肠炎目前没有根治方法,但中医药在其治疗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
一、中药治疗中医药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是气滞、湿热、瘀滞等导致的病症。
因此,中药治疗旨在调节体内的气血,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黄芩、黄柏等,具有抗炎、抗菌、止血的作用。
此外,还有一些中药方剂,如四川连翘、黄连泻肠汤等,对缓解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也有一定效果。
二、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患者的气血运行,以达到缓解炎症、减轻症状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足三里、关元等,可缓解腹痛、腹泻等不适感。
三、中医推拿治疗推拿作为一种中医疗法,通过对患者的腹部按摩、敲击等手法,刺激气血的流通,调整脏腑功能,促进炎症的吸收和排出。
中医推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气的流通,舒缓结肠炎症。
推拿手法需由专业的中医师进行操作,不宜自行进行。
四、饮食调理中医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也十分重视饮食调理。
因为饮食对病情的恢复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医建议患者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等,以免刺激肠道黏膜,加重炎症。
同时,应增加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如粗粮、蔬菜水果等,以促进肠蠕动,保持大便通畅。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以通过中药治疗、针灸治疗、中医推拿治疗以及饮食调理等多方面综合应用,以达到缓解症状、调节体内平衡的目的。
需要强调的是,在接受中医治疗时,患者应选择正规的中医机构和医生进行治疗,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此外,患者应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做好日常的护理和生活调理,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肠病,主要表现为肠道黏膜的溃疡和炎症。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艾灸治疗等多种手段。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疗效确切,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还可以调整患者的体质,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对于缓解病情、减少复发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之一是中药治疗。
中医药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是由于脾胃虚弱、湿热蕴结、气血不畅等多种因素导致的,因此中药治疗的重点是调理脾胃、清热祛湿、活血化瘀。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黄芩、白术、茯苓等,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健脾化湿、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有效缓解炎症,修复肠道黏膜,改善患者的症状。
其次,针灸治疗也是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方法之一。
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平衡脏腑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整肠道功能,缓解炎症,改善消化吸收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关元、大椎等,针灸疗程一般需要连续进行,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
此外,艾灸治疗也是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常用方法之一。
艾灸可以温经散寒,活血化瘀,对于寒湿凝滞型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特别有效。
常用的艾灸穴位包括关元、气海、神阙等,艾灸的时间和次数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一般需要持续进行一段时间才能见到明显效果。
总之,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艾灸治疗等。
这些方法在临床实践中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体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需要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应当遵医嘱,坚持治疗,配合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秘方与偏方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秘方与偏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秘方与偏方溃疡性结肠炎又称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为主要症状,以结肠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一种消化道疾病。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更由于本病治愈难度大,且愈后又常易发,并与结肠癌的发病亦存在一定的关系。
因此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
1 医案本组39例,男23例,女16例;年龄18~58岁;病程3个月~20年。
全部病例符合1992年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病学术研讨会制订的诊断标准:(1)有持续或反复发作性慢性腹泻,如黏液便、脓血便等;(2)排除肠道及寄生虫感染;(3)结肠镜检查或组织学检查有慢性炎症、腺体变形、黏膜溃疡等。
治疗方法本方药物组成:乌梅60g,细辛5g,炮姜8g,黄连8g,当归15g,附子8g,蜀椒8g,桂枝10g,党参20g,白头翁15g,地榆15g,炒枳壳10g。
加减用药:湿热偏重者,去附子、干姜、蜀椒,加黄柏、秦皮;脾胃虚寒者,黄连减量为3g;脾肾阳虚者,加重附子量为15~30g,加补骨脂、赤石脂;腹痛甚加白芍;便血加侧柏叶。
全部病例服用此方,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3次口服。
1个月为1个疗程。
本组39例痊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纤维结肠镜检黏膜正常,大便化验正常,停药观察6个月无复发;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纤维结肠镜检黏膜轻度炎症反应及部分假息肉形成,大便化验较前明显好转;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镜检、化验均无改善。
结果本组39例痊愈16例(41.03%);有效20例(51.28%);无效3例(7.69%),总有效率92.31%。
2 典型病例患者,男,46岁,干部。
腹胀肠鸣,黏液血便,每日5~6次,持续2年余,曾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
复发2个月,经外院肠镜检查示:距肛门30cm以下结直肠黏膜弥漫充血,水肿糜烂,浅溃疡形成,上覆黄白苔样物及黏液。
中药治溃疡性结肠炎有哪些方法
中药治溃疡性结肠炎有哪些方法各种各样的疾病都会给人体健康带来极大的隐患,此时还是需要及时正确医治的。
就那溃疡性结肠炎来说,一旦患病就会产生剧烈的疼痛感,甚至会妨碍正常的生活,不过治疗此病的方法有很多,考虑到疗效及安全性,中药还是不错的选择,那么中药治溃疡性结肠炎有哪些方法?《内经》云:“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故治当祛邪为主,清肠化湿,调气行血,“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
方选用白头翁汤加减,现代药理研究,白头翁皂甙、白头翁酸对多种肠道细菌及致病性真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肠粘膜有收敛作用,故能止泻、止血其功效优于黄连。
临证时要特别重视大便形态的观察,辩清“湿与热”孰轻孰重。
若大便粘液白多赤少或纯下白冻,为湿重于热,可加苡米、冬瓜子,二药合用为历代经方中健脾扶正、排脓生肌的药要。
若大便粘液赤多白少或纯下鲜血,则热重与湿,可加仙鹤草、槐花、地榆,仙鹤草入脾、肺、大肠经,收敛止血,槐花入大肠经,凉血止血而清利湿热,二药相须为用,有清热凉血止血的功效,配上地榆止血疗效更好。
若大便赤白相间,为湿热并重,可清热利湿药同用。
古人云:“无积不成痢,痢先当头下”,故溃疡性结肠炎在急性发作期,禁用诃子、赤石脂、五味子等收敛固涩之品,以免闭门留寇。
缓解期以本虚为主,常表现为身倦乏力,面色少华,纳少腹胀等脾虚气弱,运化失职之证,用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健脾,顾护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以减少发作。
兼有畏寒肢冷,可加干姜、肉桂或用附子理中丸、四神丸加减,兼有部分病人表现为寒热错杂,虚实相兼,黄连汤加减。
通过上面的介绍,大家对中药治溃疡性结肠炎有哪些方法也都心中有数了。
若是能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就不会给人们带来这么多的困扰与伤害了,当然了即便是治好了,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要不断的改善生活习惯,时刻保障自身健康与安全。
治疗结肠炎的名医名方
治疗结肠炎的名医名方结肠炎灌肠方组成:黄芪30g,薏苡仁30g,白芷15g,生地榆15g,黄芩15g,葛根15g,地锦草30g,防风12g。
功用:健脾、清肠、敛疮。
主治:慢性溃疡性直肠炎,各种结肠炎等。
用法:上方加水文火煎汤,取汁100ml,每晚临睡保留灌肠(约保留20分钟),严重者早晚各灌肠1次,2个月为1疗程。
如效果不理想,停药1周后,再灌肠1疗程。
方解:方中黄芪补中益气、托毒敛疮,佐以薏苡仁健脾化湿,地榆、黄芩、葛根、地锦草清肠中湿热,白芷、防风祛风抗过敏,白芷还有消肿排脓燥湿作用。
临床应用:一般病程短、病情较轻者,只需灌肠即可;如病程较长、病情较重者,可用上方在灌肠的同时内服(白芷的剂量可酌减至6~9g),疗程可酌情延长至3~6个月。
治疗中嘱病人忌食海鲜及油腻食物等。
荆芥连翘汤治疗慢性肠炎。
处方:荆芥10克,防风10克,桔梗10克,白芷10克,柴胡12克,连翘15克,薄荷10克,川芎10克,黄连5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生地10克,当归15克,白芍10克,枳壳10克,甘草15克。
7剂,水煎服。
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党参30克,白术15克,茯苓30克,山药25克,扁豆15克,薏苡仁30克,砂仁10克,桔梗15克,诃子15克,肉豆蔻30克,赤石脂30克,禹余粮30克,煅龙牡30克,大枣15克,白蔻仁15克。
诸药合用,有补其中气、渗其湿浊、行其气滞、恢复脾胃受纳与健运之功。
以上诸药水煎成150毫升溶液口服,每日3次,两周为一疗程,1~2个疗程可收效。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除了药物治疗以外,也须注意预防调护。
患者起居应有规律,保持心情愉快,预防风寒感冒;饮食有节,以清淡、营养、易消化为主;避免进食生冷不洁及难消化或清肠润滑之食物。
此病日久易伤胃气,可给予米粥益胃养阴;若脾胃虚寒,可给予姜汤以振脾阳,调和胃气。
结肠宁组成:木香12克,吴茱萸10克,川黄连10克,白术15克,白芍20克,防风12克,陈皮15克,薏苡仁30克,厚朴18克,白头翁20克,白芷5克,当归15克,甘草10克。
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两大要素有疗效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两大要素有疗效*导读:导致慢性结肠炎的因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指肠道感染了病毒,使肠道长期处于炎症状态,另外人的身体过度疲劳、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状态,以及情绪容易激动等,这些因素都可以诱发慢性结肠炎的发生。
……结肠炎是一种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症。
患者症状是腹痛、腹泻、粘液血便或脓血便,伴里急后重感;病程缓慢,常反复发作。
治疗慢性结肠炎,用西药治疗,虽有疗效,但副作用大,且易复发。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偏方一中医记载,溃疡性结肠炎属肝郁气滞,西医学说认为,它属自身免疫反应,感染。
起病多缓慢,病情轻重程度不一。
药材是取来白头翁、蒲公英各20g,秦皮、黄柏、槟榔、白芍、木香各10g,黄连4g。
主要方法是用来水煎分3次服,每天1剂。
胃脘痞满,舌苔白腻,可以加一些生薏苡仁30g,佩兰10g,来进行健脾祛湿。
身子热重口干口苦,加黄芩、栀子各10g,促使清热燥湿疗效。
腹痛的症状可以加元胡10g,来防止行气止痛;大便脓血的人加败酱草30g,地榆10g;促进清热解毒作用,凉血止血。
主要功效是对身体清利湿热。
此方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属大肠湿热型的症状。
大多数是见于发病初期,主要症状是腹痛,腹泻,肛门灼热;里急后重,苔黄腻,脉滑数。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偏方二取来白术、山药、陈皮、白扁豆、党参各10g,黄芪、茯苓、薏苡仁各30g。
主要做法是水煎分3次服,每天1剂。
此方法主要是健脾益气。
经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属脾胃虚弱型的患者。
常表现症状是腹泻反复发作,面色苍白,体乏无力,四肢酸软等。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另外一种是取来党参15g,茯苓30g,山药、肉豆蔻、干姜、苍术、乌梅、诃子、白术、五味子、补骨脂各10g,吴茱萸5g。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天1剂。
症状是畏寒肢冷的可以加一些肉桂6g,来治愈温肾暖脾。
腹痛的患者加木香、元胡各10g,来防止行气止痛。
坠肛的患者加升麻10g,来进行升举中气。
溃疡性结肠炎吃什么好及8个中药治疗偏方
溃疡性结肠炎吃什么好及8个中药治疗偏方生活中,人们所说的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
病变主要限于结肠的黏膜,亦可累及直肠主要表现为黏膜的糜烂与溃疡。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20~40岁多见。
本病治疗时宜清化湿热,温中清肠,温肾运脾,调气和血。
关于治疗本文给大家推荐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治疗偏方有以下8种我们一起了解下吧。
(文末有溃疡性结肠炎饮食提示记得留意哦)黄活血汤大黄8克,黄芩、黄连、红花各10克,丹参、郁金各15克。
上药加水浓煎,煎取药汁100毫升。
下午或晚上临睡前排空大便后,以药汁灌肠,药汁温度以35℃为宜。
每日1次。
12日为1个疗程。
便血较多者加槐花10克;黏液较多者加白头翁15克。
祛除湿热,疏通气血。
适用于溃疡性结肠炎。
祛风胜湿汤防风、葛根、芍药、徐长卿、白及、茯苓各15克,白芷、升麻、木香各10克。
上药加水,煎取药汁250克。
每日1剂,分早晚饭前温服,病重者可每日2剂。
3个月为1个疗程。
祛风胜湿。
适用于溃疡性结肠炎。
当归补血汤黄芪50克,当归、川芎各10克,橄榄果、绞股蓝、香菇各20克,丹参30克。
水煎取药汁。
每日1剂,分2次服用。
2个月为1个疗程。
托脓排毒,养血生肌。
适用于溃疡性结肠炎。
解毒生肌汤苦参、地榆、煅牡蛎各30克,制乳香、制没药各6~10克,甘草6克。
水煎取药汁。
每日1剂,分2次服用。
2周为1个疗程解毒生肌。
适用于溃疡性结肠炎茵陈自芷汤茵陈30克,白芷、秦皮、茯苓皮各15克,黄柏、藿香各10克。
水煎取药汁。
每日1剂分2次服用。
15日为1个疗程。
和中平胃健脾止泻,清热利湿。
适用于溃疡性结肠炎。
芪术参指汤黄芪50克,炒白术、焦山楂、党参各30克,赤石脂、白芍各20克,乌梅、诃子肉、补骨脂各15克,煨肉豆蔻、云苓、黄连各10克,甘草5克。
水煎取药汁。
每日1剂,分2次温服。
20日为1个疗程。
温补脾肾,活血生肌。
适用于溃疡性结肠炎。
肠舒散黄芪、山药、赤石脂各3克,白术2克,肉桂、木香、乳香、没药各1克,白芍、诃子各1.5克,炙甘草、黄连、石榴皮各0.6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溃疡性结肠炎化湿行滞调气血常并行【草根一生】
·溃疡性结肠炎总为邪滞肠中,气血失和,其邪有湿热、寒湿之异,病性多为虚实相兼,经主气,络主血,发作期黏液便湿热蕴肠邪在经,脓血便湿热伤肠邪入络。
发作期邪壅肠滞,要扭转病势由滞转通,宜导滞不宜涩止;缓解期有泻泄不止者脾肾俱亏,少邪无滞,肠滑谷流,须扭转病势由通转固,宜固涩不宜通滞;当便滞与便稀同时并见,通滞与固肠兼用。
·清湿热黄连、黄柏、椿根皮很有效,化脓血白头翁与炒蒲黄、地锦草常相配,大便白冻化寒湿,肉桂与黄连、木香常同用,腹痛泻肝破气血,泻肝用芍药甘草汤,破泄用三棱、莪术配枳实。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性肠道疾病,病损主要限于结肠的黏膜与黏膜下层,表现为炎症或溃疡,病变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也可向近端扩展,遍及整个结肠,严重者可出现“反流性回肠炎”。
临床上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为主要表现。
病程长,病情轻重不一,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迁延难愈。
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沈舒文教授治疗本病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现介绍如下:
邪滞肠中涉肝脾权衡标本调虚实
溃疡性结肠炎多是湿邪为患,湿伤于下,始于大肠,大肠属阳明之腑,易热易实,湿热壅滞肠道,灼肠、滞气、伤络,化腐成脓,络伤出血,从而出现黏液脓血便。
滞在气,血在络,痛主肝,泻主脾,病机总为邪滞肠中,气血失和,涉脏关肝脾。
在疾病的动态变化中存在着滞气伤络、脾虚伤肾的病理变化,治疗当分病期、辨标本,在本虚标实的主次变化中把握治疗的先后缓急。
在腹泻与便滞的症状表现中把握固肠与通滞的治疗时机。
一般而言,发作期或活动期为邪滞肠中,病偏在腑,以标实为急,治宜逐邪通滞,止血和络,设堤防变;病久正虚恋邪,湿恋肠中,脾虚及肾,病偏重在脏,当补脾温肾,扶正达邪为要;当病见时发时止,呈寒热夹杂之势,当寒热并用,调和肠胃;当脓血便久治不除,或腹痛不减,内外兼治,直肠给药。
下利脓血清湿热白冻黏便化寒湿
溃疡性结肠炎尽管病性有寒热之异、虚实之偏,但邪滞肠中,气血失和为核心病机,临床从大便的性状判病性,测病损最为客观。
本病病变在肠,阳明之腑,易热易实,大肠受邪易实易滞,所以在疾病发作期或活动期以湿热滞肠居多,湿热蕴结大肠,热盛化腐成脓,邪伤肠络破损,脓与血相混,便见黏液脓血。
而以黏液便为主者,重在清化湿热,常以黄连、黄柏、椿根皮配地锦草。
湿伤气,热伤阴,常配人参、生地等补气阴,设堤防变;脓血便者,用白头翁、炒蒲黄、椿根皮配花蕊石、白及、地锦草清解热毒而止血。
脓血黏液日泻不止,不囿于“痢之无止法”,主张“带补带涩”,常配葛根升阳,人参督中,黄芪托疮生肌,补骨脂、赤石脂、石榴皮涩肠止泻,只有在排便不畅,或临厕虚坐时配用枳实、槟榔导滞通腑,恢复肠以通为顺的功能特性。
本病虽言湿热滞肠居多,但当脾阳素虚,或屡用清化伤中阳,可致中阳伤而邪从寒化,寒湿滞大肠,出现白冻黏液便,或白多赤少,治当温运脾阳化寒湿,常用连理丸(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黄连)加肉桂、炮姜、椿根皮,排便不畅配用木香、槟榔而导肠滞。
腹痛泻肝破气血久泻不止用固涩
腹痛、腹泻是溃疡性结肠炎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其疼痛多局限于下腹部或左下腹,轻者呈间歇性隐痛,重症则持续性钝痛。
疼痛缘于气血不和,其中有便意时腹痛明显,排便后疼痛缓解者与肝有关,肝主痛,为肝旺乘脾,络脉失和所致,他用白芍甘草汤(重用白芍30克)加木瓜泻肝阳,柔肝缓急而止痛;腹痛若与大便无关,以脐周或左下腹固定疼痛、胀痛或有压痛者,认为是气血结聚,常兼配枳实、三棱、莪术、桃仁破泄气血而获良效。
隐痛得温痛减者配乌药、小茴香;刺痛、舌暗配蒲黄、五灵脂。
溃疡性结肠炎发作期黏液脓血便日泻数次,随着湿热的清化大便次数可减少,但当疾病进入慢性阶段,大便常溏薄,粪黏质烂,小腹坠胀不适,此仍腑病累及脾,治当健脾止泻,用理中丸温补脾气,配黄芪、葛根、泽泻、肉豆蔻升阳化湿可见效,但若稀便久久不愈,或滑肠谷流水样便,用附子、肉桂温肾阳而釜底加薪,再配四神丸固涩止泻,或加陈皮、防风荡风除湿。
便滞与便稀同见纵擒宣摄调病势
溃疡性结肠炎邪壅肠中,有邪、有滞、有腹泻,需要通便泄邪还是固肠止泻常是临床拿捏不准的问题之一,对此要审时度势,调理病势滞与通,一般而言,在疾病的发作期多以邪壅肠中、滞气伤络为主,在逐邪止血的同时要扭转病势由滞转通,宜导滞(用枳实、槟榔、少量酒大黄)不宜涩止;在疾病缓解期有部分患者脾肾俱虚,少邪无滞,泻泄不止,病势为本亏肠滑,谷浊下流,在温补脾肾的同时须扭转病势由通转涩,宜固肠(如用四神丸加赤石脂、石榴皮)不宜通滞。
此外,本病在缓解期不少患者便稀与便滞同时存在,他常以通便导滞与固肠止泻并举,称其为纵擒摄宣法,其用药以理中丸加补骨脂、乌梅补脾固肠止泻,擒而摄肠津,与枳实、炒莱菔子、酒大黄相配伍,纵而通腹气,屡获良效。
病案举例
杜某某,男,46岁,西安人,2015年2月28日以反复出现黏液脓血便2年,加重1月为主诉就诊。
患者于2年前出现黏液脓血便,日泻4~6次,排便不畅,在西安某医院曾住院多次,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直肠炎,治疗后减轻,但出院反复发作,近1月来脓血便加重,血性便明显,日解便8、9次,排便不畅,有便意前腹痛,便后痛减,身困乏力,胃脘隐痛,口干思饮,恶心,纳差。
查大便:脓球(++),红血球(+++)。
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滑。
查肠镜报告:①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炎活动期;②升结肠息肉。
病检报告:①升结肠腺瘤样息肉;②直肠黏膜溃疡。
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炎。
中医诊断:①肠癖;②血痢。
辨证:气阴两虚,湿热伤络。
治法:补气养阴,清肠止血。
方药:1.内服方:人参10克,白术15克,生地15克,白头翁30克,黄连8克,炒蒲黄15克 ,椿根皮15克,白芍30克,枳实20克,木香10克,地锦草15克,白及15克,炙甘草6克。
12剂,日1剂,水煎早晚空腹服。
2.灌肠液:椿根皮30克,炒蒲黄15克,白及15克,儿茶12克,地锦草30克,乌贼骨30克。
6剂,煎药机水煎,每剂分装成80
毫升两袋包,保留灌肠,日1~2次。
二诊:黏液便明显消失,腹泻缓解,便中偶带黏液白冻,日解3~4次,排便不畅,便前脐周有冷痛感,纳差,口干,舌淡苔白滑,脉沉迟。
证属:寒湿滞肠,湿热未尽。
调整方药:党参15克,肉桂10克,炮姜15克,白术15克,黄连10克,木香10克,枳实20克,槟榔15克,乌梅20克,椿根皮15克,地锦草15克,炙甘草6克。
12剂,日1剂,水煎早晚空腹服。
三诊:黏液脓血便消失,腹痛未出现,便不成形,偶尔便稀,带黏液,日便1~2次,纳食正常。
舌淡苔白,脉沉缓。
调整方药:从脾阳虚寒,恋湿不解调治,以理中丸加黄芪30克,肉桂10克,补骨脂15克,赤石脂30克,石榴皮20克,黄连8克,木香10克。
10剂,隔日服,巩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