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古代云南的家族文学
白族文学史
白族文学史白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
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节”等。
白族最早的文学作品叫《白古通记》,据说为元代大理地区一个叫段义宗的白族人所著。
《白古通记》的内容大体上是讲当时南诏王阁罗凤重视教育,提倡知识,使白族文化有很大发展的事。
现在还流传下来的有《杜文秀之乱》和《红白旗》等。
《杜文秀之乱》又名《蛮村长》,写的是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93年),以杜文秀为首的30万起义军攻占大理,杀死大理皇帝段兴智后又改元换国号为大中国,改文治为武功的故事。
12世纪初,南诏中兴,征服滇西各地,建立了“大中国”。
但到后来,统治阶级开始腐朽堕落,为了争夺权力而内讧,终于分裂为两派,一派拥护世袭大理国王段氏,另一派则拥护杜氏,双方互相攻伐。
于是,两支义军,就在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前后,相继出现在云南省东部和北部。
这两支起义军,都与白族有密切关系,因此历史上把他们合称为“白蛮”。
他们为了争取民族平等和反对民族压迫的斗争,有过光辉的历史。
白族人民对这次起义进行了多方面的歌颂,如张汝霖写的《白族舞曲》、杨维桢的《白史》、马晔的《红白旗》、杨慎的《宝井歌》等,都是其中的优秀作品。
元代,大理地区的白族文人杨黼所编的《南诏野史》,是保存至今唯一的关于白族人民抗击蒙古贵族统治者的文字资料。
它叙述了蒙古贵族灭大理国时,在大理各地进行烧杀掳掠,激起各族人民奋起抵抗的事迹。
现在这本书已成为研究白族历史的珍贵文献。
14世纪中叶,大理国衰亡,杜文秀领导的“白族起义”在大理地区和临近地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封建斗争。
后来起义失败,大批人被杀,一些起义领袖也先后遇害。
此外,杨瑞和、李弥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封建统治。
15世纪末,大理国再度兴起,白族文学开始复苏。
16世纪中叶,大理政权灭亡。
大理文学也随之逐渐衰亡。
大理国的文学,主要指当时的大理地区的汉族文学。
由于大理是白族聚居地区,白族作家在创作时注意吸收汉族文学中的营养,融会贯通,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云南古代彝族文人文学概论
人
我 们 先 来 看 明代 云 南 彝 旗 诗 人 的 作 品。 高 乃 裕 海 溪 , 州 ( 安 ) 同知 。他 博 学 工 诗 , 号 姚 姚 土 著诗
有《 焚采集》 四卷 可惜 已散佳 , 著作有 《 续云南通 志》 仅有存
维普资讯
第 4 誊 第 1期 20 0 2年 1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凉 山 大 学 学 报
J u lo in a iest o ma fL a  ̄h n Unv ri y
V0 _ No 1 l 4
/n 2 0 a 0 2
安 尚育 ( 旗 ) 彝
目 云 龙编 篡 的《 安 县 志 》 姚 收有 部 分诗 篇 。他 的诗 作 清新 、 洗 蟓 有 意 境 , 诗 味 , 多 小 巧 玲珑 之 作 。 如 《 栖 百 寺 》 有 且 游
( 匕绝 ) 。 秋 独 自扣 云扉 , 后 千 峰 人 翠 微 。得 句 毫 呼 无 笔 :寻 雨
彝 族 历 史 上 的 文 人文 学 作 品 . 由 于 所 经 沧 桑 多 已散 佳
丁 。 从 现 有 资 料 来 看 传 下 来 的大 部 分 星 明 清两 代 文 凡的 流 作 品 。明 代 云 南 的彝 旗 文 人主 要 有 高 乃 裕 、 秦 左 正 、 文 高 翟、 左 彖 、 文 臣 、 叫 理 、 厚 、 洪 等 . 代 主 要 有 高 丽 映 、 大 左 矗 禄 禄 清 鲁
理 } 都 是 匠心 独 具 , 献 很 大 的 。 色, 贡
云 南 古 代 的 彝 旄 文 ^ 文 学 是 较 为 丰 富 的 . 与 云 南 彝 族 这 社 会 的发 展 与进 步 卫是 有 着 十 分密 切 的联 系 的 研 究 古 代 的 文 ^ 文 学 作 品 不 仅 是 丰 富 彝 旌 文 学 史 而且 有 助 于 全 面 了 解 彝 旗 文 化 的发 展 与 彝 族 社 会 的 进 步 另 一 方 面 文 ^ 文 学 也 是 民旗 文 化 的 塑 成 部 分 如今 民族 文 化 对 现代 旅 游 的 发 展 有 着 十分 重 要 的 关 系 , 古代 彝旗 文人 文 学 中 的 山水 诗 之 类 应
云南庄蹻的民间故事
云南庄蹻的民间故事(最新版3篇)目录(篇1)I.引言II.庄蹻的生平简介III.庄蹻的故事IV.总结正文(篇1)云南庄蹻的民间故事在中国民间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他是云南地区的著名历史人物,被认为是中国西南地区最早的统治者。
他的故事在云南地区广为流传,被人们以各种形式讲述和传承。
庄蹻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他的生平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
据史书记载,庄蹻出生于楚国的丹阳,后来成为楚庄王的后代。
公元前3世纪,他率军征服了云南地区,成为了云南的统治者。
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强了云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庄蹻因此被认为是中国西南地区最早的统治者。
在云南地区,庄蹻的故事被人们以民间文学的形式进行传承。
这些故事包括了庄蹻在云南地区的征服历史、政治改革、文化贡献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故事是庄蹻在云南地区推行“滇池泛舟”的习俗,以纪念他在云南地区的统治。
这个故事被人们以诗歌、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进行表现,成为了云南地区的文化象征。
总之,云南庄蹻的民间故事是中国民间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云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也成为了中国西南地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目录(篇2)I.引言II.庄蹻的生平简介III.庄蹻的故事在云南的流传和影响IV.庄蹻故事的意义和价值V.结论正文(篇2)云南庄蹻的民间故事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这些故事讲述了庄蹻这位历史人物的生活和成就,以及他在云南地区的影响。
庄蹻是春秋时期楚国的贵族,后来成为吴越地区的统治者。
他的生平经历丰富多彩,他统治时期的一些政策和措施也对当地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云南地区,庄蹻的故事被广泛传颂,成为人们口耳相传的历史故事。
庄蹻的故事在云南的流传和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这些故事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云南的历史和文化。
通过了解庄蹻的故事,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云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其次,这些故事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通过了解庄蹻的故事,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过程。
佤族文学简史
佤族文学简史佤族,是中国云南省西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佤族文学作为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以下是佤族文学的简要历史:1.远古时期的佤族文学远古时期的佤族文学主要以口头传承为主,包括神话、传说、歌谣等。
这些作品充满了原始的想象力和神秘色彩,描绘了佤族先民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与理解。
如《司岗里》这部作品,讲述了人类起源的故事,展示了佤族早期的宇宙观和生命观。
2.中古时期的佤族文学中古时期的佤族文学发展出了更多的体裁和形式,包括谚语、谜语、叙事诗等。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反映了佤族社会的生活状态和民族性格,也体现了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如《尼阿莫西》这首叙事诗,讲述了主人公尼阿莫西为寻找幸福而历经磨难的故事,体现了佤族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
3.近、现代时期的佤族文学近、现代时期的佤族文学受到了外界的影响,逐渐开始接受现代文化和教育。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既有传统的一面,又有现代的一面,表现了佤族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困惑和追求。
如《阿佤山的歌》这部作品,以现代诗歌的形式表达了阿佤山人民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
4.当代佤族文学当代佤族文学在保持传统的同时,更加开放和多元。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既有反映现实生活的小说和散文,也有传承民族文化的史诗和歌谣。
如《班莫依鹿特》这部小说,以班莫依鹿特家族的命运为线索,描绘了阿佤山人民在历史变迁中的生活状态和民族精神。
总的来说,佤族文学作为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反映了佤族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观念、价值取向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极简云南古代史
极简云南古代史云南一词最早出现在汉武帝时期,建24县,其一称云南县,其来历有“彩云南现”一说云:建县时,县治驻地、现在的大理市祥云县驿村北面的龙兴和山出现五彩云霞,县城在彩云之南,故名云南。
云南最早的土著应该是170万年以前的元谋那蚌地区的元谋人,因为那里发现了人类牙齿的化石;然后在西畴仙人洞发现原始人齿化石、丽江木家桥发现原始人腿骨化石。
以上都是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比周口店的北京人早了约100万年;到了新石器时代,原始人遗迹在滇池有肩石斧、洱海有石刀、元谋有三角石锄;4000多年前,西南地区生活的主要是羌、濮、越三个大群族:羌:司马迁和杨雄都认为夏禹是羌人,相传黄帝长子昌意不贤,被黄帝驱逐从黄河流域南下,住在若水,与蜀山氏女子结婚,生了颛顼(zhuan专xu须),虞族、夏族、周族都是颛顼的后代;濮:春秋时期楚国西南不同部落,称为百濮;云南元江也叫濮江,是指濮人生活的地方;越:分布在我国南方《管子》记载了巴、牂牁(zang脏ke科)、雕题、黑齿等百越族群;战国时期:楚国人庄硚(qiao桥)起义,遭镇压以后带着几千人跑到云南来,于是把楚国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带到了云南,也为秦汉郡县的设置打好了基础,古书说:“今西南诸夷,庄硚之后”、“自夜郎、滇池以西,皆庄硚之后”。
他们说这话的理由有三个:1、汉代滇文化主要集中的滇池地区,主要是晋宁县,是滇池以西;2、南北朝时期的西爨自称“系出于芈”,这个芈前段时间电视播的很凶,说的是古代楚国的姓氏;3、后来无论是南诏文化还是大理文化,都称自己是“九龙之后”,也就是《后汉书.西南夷列传》里讲的:有一个叫沙壹的女人在河里碰到了一块沉木,有了感觉,就怀孕生了九子,后来龙王把最小的一个立为国王;这与楚辞《天问》中的“女岐无合,夫焉取九子”之说吻合,故云以上滇池文化可能与楚文化有关。
秦朝:有个帅哥司马相如写道:蜀郡太守张若取笮(今盐源、盐边、永胜、华坪宁蒗)及其江南之地,设邛、笮郡县,可能是在云南最早设置郡县的记载,但可惜没有旁证;另外,蜀郡太守李冰不单修了都江堰,还开辟了从宜宾到曲靖的僰(bo博)道,李太守可能对修路、修水利等工程项目情有独钟;西汉:明文记载汉朝在云南设置了四个郡:牂牁(zang ke脏科,贵州、广西以西、云南以东)、犍为(qian钱)(夜郎、滇池地区)、越嶲(xi西,西昌、楚雄北部)、益州(濮水、元江流域)东汉:永昌(东到洱海、西至怒江的大理、保山、临沧、德宏)三国:好了,诸葛亮出场了;1、攻下越嶲、击杀高定,追击孟获,杀死雍闿;2、纲纪初定,夷汉初安:和扶政策;3、大郡改小郡:有利于中央管理,防止地方割据势力过大:建宁、永昌、云南、兴古、牂牁、朱提、越嶲;4、大量起用少数民族上层人士:雍闿、李恢、马超、孟获、爨(cuan蹿)习、李凯等人;5、削弱夷帅(少数民族领袖)的实力和大姓的资产;6、以农治国:汉嘉金、朱提银,采之不足以自食;7、李恢从永昌郡迁濮民数千落于云南郡(大理、楚雄)、建宁郡(曲靖);8、“诸葛亮乃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龙生夷及牛马羊;后画部主乘马幡盖,巡行安恤;又画牵牛负酒赍金宝诣之之状。
彩云之南的王族——大理段氏
彩云之南的王族——大理段氏托金庸大师的名作《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在大中华文化圈内广为流传、相关衍生影视艺术作品也层出不穷的福,众多金庸书迷们对于这些小说中描述的、位于云南地区的“大理国”、“大理段氏皇帝”、“大理天龙寺”等历史史实颇为熟悉,对这个在西南区域存在了数百年的地方政权的相关故事也怀有极大的探究兴趣,津津乐道于大理国及其历代皇帝们的精彩往事。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其实金庸大师书中所描述的大理国中的人物和故事都是虚构情况居多,不过是借用了历史上的人物姓名和若干事迹,再加以艺术加工,最终出现在我们眼中的,就是让人心驰神往、赞叹不已的艺术精品了。
至于真实历史中的大理国和历代皇帝的故事,其实相对来说是比较沉闷和无趣、甚至有些悲催的,而在金庸大师发表相关文学作品前的漫长岁月里,大理国因为地方偏僻、国力平庸、文化单薄,在中华历史史书中声名不显,历史地位也不如另一割据政权——西北地区的党项族西夏国。
如果不是金大师文学作品的着重描绘和精彩推介,大理国数百年的历史,后世人们能够熟知的可以说万中无一。
而即使有金大师的加持和推广,大理国中被我们熟悉的历史人物也只有寥寥数人而已(如保定帝段正明、中宗文安帝段正淳、宪宗宣仁帝段正严(段誉原型)、宣宗功极帝段智兴(南帝一灯大师原型)等。
)而真实历史中的大理国和历代大理皇帝们的史实到底是怎样的,下面就为大家结合史料记载加以探索分析,以便朋友们能够抛开艺术作品中的虚构,去了解那一段历史长河中曾经发生过的点滴吧。
今天的云南地区,自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开始,出现了第一个由当地摆夷民族乌蛮(即彝族)、白蛮(即白族)等部族联合建立的地方割据政权——南诏。
唐天宝四载(745年),唐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遣使前往南诏与南诏国王皮逻阁沟通进贡、互市、册礼等事,期间使者和皮逻阁在言语上产生了龃龉,并因此引发南诏和唐朝之间的战争,双方大打出手,数年之间多次交战,各自都损失惨重。
清代云南曲靖喻氏家族的文化贡献
第39卷第5期2020年9月曲靖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QUJING NORMAL UNIVERSITYVol.39No.5Sep.2020清代云南曲靖喻氏家族的文化贡献李超(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云南曲靖,655011)摘要:地方文化的研究离不开对个案家族的认真梳理和考察。
清代'靖喻氏家族,一门两进士,父子侄四人都曾任县令,他们身处道咸衰世,恪守布衣家风,为官勤廉,造福乡邦。
喻氏兄弟文学创作表现出忧国忧时情怀,对国运和时世高度关注,有强烈的现实性。
喻氏还注重对乡邦文献的辑存,并以文献的辑存褒贬世风,对地方文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研究喻氏家族,有增强地域文化自信心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清代云南文学;喻怀仁;喻怀信;布衣家风;文学创作;文献辑存中图分类号:T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879(2020)05-0040-05“一个旨在将文学与家族以及地域文化、社会史等贯通起来,力求借鉴不同知识体的思想资源,通过多域鉴摄以深化文学研究的新方向一'家族文学研究’正在形成$'[1]云南在明清时期迎来了文学的兴盛,家族文学层出不穷,尤其以昆明、红河、大理等地为多。
曲靖一地,收录在《滇南诗略》和《滇诗嗣音集》等地方文学总集中的诗人并不多,家族文学略显逊色,但这里也出现了师宗窦氏、何氏和南宁喻氏等很有影响的文化家族。
比较而言,窦氏家族之窦晟、窦欲峻、窦M的名气很大,关注要多些,而对喻氏家族的关注,目力所见,仅有地方学者对他们的介绍性文字和一些地方诗选收入他们的作品,对喻氏家族文化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实有张目的必要。
希望本文的梳理,能对曲靖家族文学的挖掘和地方文化的研究起到一些作用$一、喻氏家族的谱系和家风传承曲靖,古称石城、味县,又称南宁,其地理位置被称为“滇黔锁钥”,闻名遐迩的《爨龙颜碑》和《爨宝子碑》的出土,标志着曲靖在魏晋曾经有过的文化辉煌。
喻氏家族,先世居陆良州之马军营,高祖始迁南宁县城$喻永福,邑庠生,“刚方正直,孜孜为善,惟日不足。
呈贡文氏家族的文学特征
呈贡文氏家族的文学特征作者:崔明明来源:《速读·下旬》2015年第02期摘要:作为明末清初云南较为典型的遗民文学家族,云南呈贡文氏家族具有一定的文学成就。
呈贡文氏家族具有遗民特性,其家族的文学特征为突出诗歌的社会功能、主性情、抒发禅思和隐逸情结,并化用前人诗句。
研究文氏家族的诗歌具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文氏家族;遗民特性;文学特征明遗民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遗民群体,他们的存在及文学创作对研究遗民文学和社会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明末清初的云南呈贡文氏家族不仅展现了文人家族坚贞的气节,其家族文学也有自己的特点,下面将从遗民特性和文学特征分析云南呈贡文氏文学家族。
一、遗民特性关于遗民的界定,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黄宗羲认为遗民贵在守儒家精神,坚持忠孝之气。
张兵先生关于如何界定遗民身份这个问题也提出两条界定标准:首先,作为遗民,必须是生活于新旧王朝交替之际,身历两朝乃至两朝以上的士人,不论他们在故国出仕与否、是否有功名,但在新朝必不应科举,更不能出仕;其次,作为遗民,其内心深处必须怀有较强烈的遗民意识。
按照张兵先生的准则,文祖尧和文俊德均属于明朝遗民。
文祖尧的弃官归隐和文俊德终身隐逸以及他们诗歌中流露的对故国故君的情感都是很好的证明。
二人虽未积极反抗清朝,但选择隐逸生活,自我放逐于天地山水之间,远离政治中心,忠于故国故主、不仕清朝,坚守儒士的气节。
在清初凶险的政治环境中,这种以“隐忍苟活”的方式与新朝抗争并非易事。
呈贡文氏家族诗歌创作具有明确的文化指向性,主要是突出在遗民文化中的重气节及隐逸的生存状态。
下面从文学方面和人生定位上分析二人强烈的遗民意识。
(一)遗民诗——心声流露清初遗民诗的主题大致可以分为四类:“感念乱离,系心民瘼;眷怀故国,志在恢复;流连山水,寄情怡性;友亲与亲情。
”这些特征在文祖尧和文俊德的诗歌中都有所体现。
文祖尧和文俊德生活在社会鼎革时期,战乱不仅带来物质上的破坏与匮乏,更带来精神上的压抑与苦闷。
爨氏家族:统治云南长达四百年的神秘家族,为南诏所灭
爨氏家族:统治云南长达四百年的神秘家族,为南诏所灭诸葛亮南征结束后,继续让当地豪族统治这里。
其中,就包括统治云南长达四百年的神秘家族,爨氏家族。
一、起源一直以来,关于爨氏家族的起源问题,学者们一直争论不休。
《新唐书·南蛮传》说他们“本安邑(今山西南部夏县禹王城)人”,大学者顾炎武也赞成此说。
但根据《爨龙颜碑》的记载显示,这个神秘的爨氏家族,竟源出河东大姓班氏,与班超、班固同族。
东汉末年,中原爆发了黄巾起义,一批爨氏族人为避乱,南迁至云南地区。
他们发展起武装力量,保卫自己。
一批手无寸铁的平民,来寻求他们的庇护,成了爨氏的部曲。
他们平时耕作,战时出征,很快成为当地的诸侯。
据史籍记载,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后,“收其俊杰”为地方官吏,其中就有爨习,他后来官至领军。
诸葛亮去世后,南中的反叛此起彼伏。
蜀汉后期的名将,如马忠、张嶷等,都多次出兵平乱。
蜀汉灭亡后,爨习的后人爨谷,因为带领军队打下了吴国的交州,被西晋朝廷任命为交趾太守。
二、兴盛五胡乱华后,大批北方士族南下。
他们拥立琅琊王司马睿,建立了东晋小朝廷,偏安于江南一隅。
他们眼见东晋统治集团忙于内斗,无暇顾及边陲,将自己的家族势力延伸到云南曲靖、昆明、玉溪、文山等地,并在昆川(今晋宁)称王,正式开启了“爨氏据滇”的历史。
爨氏家族本是南迁汉人,但在割据状态下,在长期与当地土著的通婚、混居中,变成了有别于中原汉人的所谓“爨人”,成为后来云南彝、白等民族形成的雏形。
同时,他们还发明了一种有别于中原汉字的“爨文” ,现存有《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
东晋灭亡后,爨氏虽然奉南朝为正朔,实则继续割据着云南。
南北朝后期,北周取代了西魏。
这之后,北周南征,控制了云南。
杨坚取代北周后,爨氏家族起兵反抗,恢复了独立。
杨坚在稳定了内部后,派遣大军直捣云南,爨氏再次被灭。
李唐代隋后,唐高祖李渊暂时无力直接控制云南,于是“拜爨弘达为昆州刺史,令持其父尸归葬本乡。
”其后人爨荣宗还被封为南宁郡王,南宁州都督,世袭罔替。
大理国高氏家族
大理国高氏家族曾长期执掌大理国朝政的高氏家族,根深叶茂,人才辈出,是云南历史上世代显赫而又极具西南边疆历史文化特色的传奇家族,也是中国各民族血脉融合、文化融合最有典型性,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家族。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部云南高氏家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文化融合、民族融合历史的缩影。
多位历史学家依据历史文献和家族谱牒资料研究,均认为云南高氏家族的祖籍为江西吉安卢陵县,始祖名为高定。
《三国志》《华阳国志》中记载的高定,被认为是永胜、姚安、鹤庆等地高氏家谱中的一世祖。
永胜、姚安两地高氏家谱皆言,高定随诸葛武侯征南中(即今云南),因战功卓著被封为益州太守。
而史书记载的高定实为越嶲郡叟帅。
高定与益州大姓雍闿、朱提大姓朱褒据地称雄,联合反对刘备的蜀汉政权。
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高定战败被诸葛亮斩杀,其子孙迁徙流落到今昭通、曲靖一带,随后又向滇西洱海地区迁移。
历史学家认为高氏后人在编修家谱时将高定写为“随诸葛武侯南征,因功封益州太守”,一种可能是为攀附诸葛亮的大名和视汉文化为正统而歪曲历史;另一种可能是因为修谱者获得的历史资料有限而杜撰的结果。
历史学家认为,高氏先祖早在三国以前就已从江西迁入西南,被西南地区的土著民族同化,到三国时期已经发展成为雄霸一方的南中大姓,其代表人物即是诸葛亮南征时,与诸葛亮对抗,战败被杀的越雋郡叟帅高定。
根据权威历史学家的研究,汉民族进入西南地区始于秦代。
秦代的李冰父子、常頞开通了经四川宜宾经石门关到昭通、曲靖的五尺道。
公元前280年楚国派将军庄蹻率500多士兵进入滇池地区,攻打古滇国。
司马迁的《汉书·西南夷列传》记载了这一事件,称“始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蹻循江而上,略巴、蜀、黔中以西。
蹻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
欲归报,会秦击夺楚巴、秦中郡,道塞不通,因不还,以其众王滇。
变服从其俗以长之。
”这段不长的话,把中原士兵到西南,与当地土著融合的原因经过说得一清二楚。
云南的古文
云南的古文一、云南的古文有很多独特之处呢。
云南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有着丰富的古文宝藏。
比如说滇南本草,这可是相当了不起的一部著作。
它的作者是兰茂,兰茂是云南嵩明人呢。
这部书就像是云南植物界的百科全书。
它里面记载了很多云南当地的植物,而且对这些植物的药用价值有详细的描述。
像我们平时知道的一些云南的草药,在这本书里可能都能找到相关的记载哦。
从古文的角度看,它的文字简洁明了,虽然是在描述植物的药用等知识,但也有着古文学的韵味。
比如说里面对某种植物的描写,就像是一幅画一样呈现在我们眼前,而且用词精准,让我们能很好地去理解那种植物的形态、生长环境等。
还有一些云南当地的碑刻古文,这些碑刻往往隐藏在一些古老的庙宇或者古迹当中。
它们的文字有的是记录当地的一些重大事件,有的是对某些人物的歌颂。
这些碑刻上的古文因为年代久远,有的字体都已经有些模糊了,但是当我们仔细去辨认、解读的时候,就像是在和古人对话一样。
我们可以想象当年刻下这些文字的工匠们,他们怀着怎样的心情,是庄重还是自豪呢?这些碑刻古文也是研究云南历史文化、社会风俗等的重要依据。
就好比一块记录了当地祭祀活动的碑刻,我们就能从中了解到当时人们的信仰、祭祀的流程等有趣的内容。
再讲讲云南少数民族的一些古文献。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像彝族就有自己的古文献。
这些古文献里有很多关于彝族的神话传说、家族谱系、生活习俗等内容。
这些古文献的文字形式也很特别,有的是象形文字,看起来就像一幅幅生动的画。
这些古文不仅仅是文字的记录,更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如果我们能深入研究这些少数民族的古文,就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文化内涵,感受到他们独特的民族魅力。
比如说彝族的古文献里记载的关于火把节的起源传说,用古拙的文字叙述着这个盛大节日背后的故事,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而且这些少数民族古文献的保存也是一个大工程,因为它们有的是纸质的,很容易受到损坏,所以现在有很多学者和文化保护者都在努力地保护和研究这些珍贵的古文资源呢。
简析唐·樊绰《云南志》中关于白族尹氏的记载
简析唐·樊绰《云南志》中关于白族尹氏的记载关于白族尹氏,最早记录始见于唐朝。
唐·樊绰《云南志》载:“青蛉蛮,亦白蛮苗裔也,本青蛉县部落。
天宝中巂州初陷,有首领尹氏父兄子弟相率南奔河赕,阁罗凤厚待之。
贞元元年中,南诏清平官尹辅酋、尹宽求(按《唐书》作“尹仇宽”)皆其人也。
衣服语言与蒙舍略同。
”
简注:
1、青蛉县,即今楚雄大姚县一带。
2、天宝,唐玄宗李隆基年号。
唐天宝年间,唐朝和南诏间发生过两次战争,唐朝两度败北,史称天宝战争,今下关天宝公园即为遗迹。
3、巂州,治所在今四川西昌,包括攀枝花及云南大姚等地。
4、河赕,指洱海一带。
古称洱海为西二河、西洱河(非今天黑龙桥下的西洱河);赕,即白语dant,指“平川”、“平坝”。
5、阁罗凤(712—779),南诏第五代王,庙号神武王,姓蒙氏。
6、清平官,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官职,相当于宰相。
7、蒙舍,指蒙氏老家巍山及其部族,六诏之一。
这段记载的大意为:
青蛉人(“蛮”为蔑称),也是“白蛮”后裔,原先是居住在青蛉县内的一个部族,唐朝天宝年间,巂州被(吐蕃)攻陷,青蛉尹氏首领和尹氏子弟率领族人南下投奔南诏,受到国王阁罗凤的热烈欢迎,并好生安置了他们。
唐朝贞元元年时期,南诏宰相尹辅酋、尹仇宽都是青蛉部族的人。
青蛉人的服饰和语言和蒙舍人都差不多。
会泽唐文学简介
会泽唐文学简介
摘要:
一、会泽唐文学的背景与起源
二、会泽唐文学的代表人物
三、会泽唐文学的主要特点
四、会泽唐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五、结论
正文:
会泽唐文学,是指在我国唐朝时期(公元618-907 年)在会泽地区(今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方性文学。
它起源于民间,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形式。
一、会泽唐文学的背景与起源
会泽地区在唐朝时期地处南诏、吐蕃、唐朝三方势力的交界地带,多民族杂居,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传统。
唐朝时期,随着中央政权对地方控制的加强,中原文化逐渐传播至此,与当地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为会泽唐文学的形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二、会泽唐文学的代表人物
会泽唐文学的代表人物有李白、杜甫等。
他们的作品展示了会泽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成为会泽唐文学的瑰宝。
三、会泽唐文学的主要特点
会泽唐文学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1.独特的地域风格,反映了会泽地区
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2.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包括诗歌、散文、辞赋等;3.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合了中原文化和地方民族文化;4.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民众生活。
四、会泽唐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会泽唐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原文学的传统,又融合了地方民族文化的特色,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同时,会泽唐文学还对我国文学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材料,丰富了文学史的研究领域。
五、结论
会泽唐文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它展示了会泽地区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云南少数民族口传经典史诗彝族撒尼叙事长诗《阿诗玛》
云南少数民族口传经典史诗彝族撒尼叙事长诗《阿诗玛》悠久而富有内涵的文化传统是每个民族的瑰宝,而云南的少数民族彝族便有一门口传经典史诗——《阿诗玛》。
这是一部撒尼叙事长诗,通过口头传承,代代相传,记录了彝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历程和智慧。
《阿诗玛》是一部由无数民间故事和集体记忆编织而成的长篇史诗。
诗中的主人公取材于彝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神话传说,这些人物和故事被传颂了数千年,成为彝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阿诗玛》记录了彝族人民的起源、婚姻观念、爱情和婚俗,还包括了他们与自然界万物的和谐相处。
这些内容展示了彝族独特的文化与思维方式,也反映了他们与自然的深刻联系。
《阿诗玛》是以歌唱的方式进行传承的,歌者即“撒尼”。
撒尼,意为“叙事人”,是彝族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撒尼用动人的歌喉和琅琅的琴音,将《阿诗玛》中的故事表达出来。
他们以独特的音调和节奏,使人们沉浸于故事情节中,感受其中的激情和力量。
当然,作为传承者,撒尼不仅仅是简单地重新演绎故事,他们还负有保持和传承彝族文化的责任,因此他们通常身兼许多角色,如宗教家、历史学家和传统医师等。
撒尼的歌唱艺术和文化知识深深地植根于他们的生活中,成为他们与族人之间交流的桥梁。
《阿诗玛》不仅是彝族人民的情感寄托,也是他们的精神指南。
在古代,彝族人民经常通过《阿诗玛》来追寻民族的历史渊源,建立起他们与祖先和土地之间的纽带。
这部长诗中描绘了彝族历史上的众多英雄人物,以及他们所创造的文化和社会制度。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赞颂和颂扬,彝族人民认识到自己的民族身份和自豪感,也激发了他们对家园和传统习俗的热爱。
除了继承历史,彝族人民通过《阿诗玛》也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敬畏。
在这部长诗中,自然元素经常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
彝族人民深深地理解到自然是他们的生命之源,他们与山水之间有着一种神秘而和谐的联系。
他们赞美大自然给予的丰饶和生活资源,同时也教导后代子孙要学会保护和珍惜环境。
这种与自然的深度关系也是彝族文化独特之处之一。
简述古代云南的家族文学
简述古代云南的家族文学
一、古代云南家族文学概述
古代云南家族文学是指在云南地区,以家族为单位进行创作、传承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版映了当地社会历史、文化传统、民族风俗等多方面的内容,是研究古代云南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二、古代云南家族文学的发展历程
战云南家族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初创阶段:汉代至南北朝时期,这-时期的家族文学作品主要以碑铭、墓志铭等形式为主,内容较为简单,主要记家族的渊源、迁徙、要事件等。
2.发展阶段:隋唐至宋元时期,这一时期的家族文学作品形式更加多样,有诗、词、赋、散文等,内容也逐渐丰富,汲到家族的生活、文化信仰等方面。
3.成熟阶段:明清时期,这-时期的家族文学作品在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上有了显著提高,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三、古代云南家族文学的特点
战云南家族文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地域特色:作品中反映了云南地区的自然风光、民族风俗、历史变迁等地域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家族意识:家族文学作品强调家族的荣誉、传承和家族成员之间的亲情,展现了家族的精神风貌。
3.文学价值:古代云南家族文学作品在文学形式、技巧、风格等方面
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不少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四、古代云南家族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1.代表作家: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等。
2代表作家: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3.代表作家:弃疾,《青玉案元夕》。
五、古代云南家族文学的影响与传承
古代云南家族文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作品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同时,这些作品也为后世的家族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借鉴。
云南彝族左氏土司家族诗文述论
Poems and Essays by Writers of the Zuo Tusi Clan from the Yi People in Yunnan:An Interpretation with
Commentary
作者: 纳张元(彝族)[1];纳文洁(彝族)[2]
作者机构: [1]大理大学文学院;[2]复旦大学中文系
出版物刊名: 民族文学研究
页码: 52-61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3期
主题词: 云南彝族;左氏土司;家族诗文
摘要:云南巍山,史称蒙化。
明清时期,蒙化彝族左氏土司传承512年,是云南历史上传承时间最长的土司之一。
左氏土司家族成于武功,守于文治。
据现存作品可见,这一彝族土司家族的汉文学习濡染深厚,存作不仅合于经典文学之体式(主要是格律诗词),且内蕴深厚,见志趣,显襟怀,可读可赏性较强。
左氏土司家族存世诗文作品既可视为左氏土司家族中人以文学为载体书写的心灵史,亦可由此窥知汉族士大夫的文学创作及其襟怀旨趣对滇隅少数民族文人的影响。
这也充分显示出这一家族对汉文学的喜好和倾慕,亦是汉文学在边疆少数民族中产生显著影响的力证。
云南爨氏始祖说
云南爨氏始祖说云南爨氏始祖考王雪樵云南爨文化爨人是魏晋时期形成的包括今天的汉族、白族、彝族,以及历史上的羌、氐等多种民族在内一个特殊的部族。
其形成的初始阶段的统治者为爨姓汉人,故称其为“爨人”。
长期以来,关于这里爨姓的汉人始祖一直存在着争论不休。
《新唐书•南蛮传》说“西爨自言本安邑人”,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亦说“爨氏本安邑县人”;而《爨龙颜碑》以及《两爨世家》则认为“爨氏乃楚令尹子文之后”“食采于爨,迁运南土”。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朱希祖先生《云南两爨氏族考》(见中山文化教育馆《民族学研究期刊》第三期)力主前说,而斥后说为“数典忘祖”。
那么,“安邑说”与“子文之后说”何者更接近事实呢?笔者以为,关于这个问题,两种说法相互并不完全排斥。
问题在于缺少对中间一个衔接点的确认,从而导致后人理解偏执,产生了分歧。
这个衔接点即爨人食采之地“爨”。
一、“食采于爨”之“爨”在哪里?《爨龙颜碑》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二年(公元458年),碑文为爨道庆所撰。
碑文中谈到爨氏的源流说:“其先世则少吴颛顼之玄胄,才子祝融之眇胤也。
”“霸王郢楚,子文铭德于春秋,班朗绍纵于季叶。
阳九运否,蝉蜕河东。
逍遥中原。
班彪删定《汉记》,班固述修《道训》。
爰及汉末,采邑于爨,因氏族焉?? 乃祖肃,魏尚书仆射、河南尹,迁运庸蜀,流薄南人。
”这是关于云南爨人的最早记载,讲的是爨氏先祖为楚令尹子文,后改姓为班氏,以汉末采邑于爨,因改为爨氏。
曹魏时有爨肃者,任尚书仆射、河南尹,由中原而入蜀,最后落户于云南。
《两爨世家》载于清末道光《云南志钞•封建志》,其中说:“爨氏自谓楚令尹子文之后,汉季食采于爨,以爨为氏。
自河东安邑迁运南土。
然《战国策》魏惠王时有爨襄,则著姓已在秦前。
”又日“晋氏东迁。
中原扰攘,爨氏以方土大姓,自王蛮方。
所部夷既众,皆从主人之姓,统称爨人,而分东、西两爨。
”两文均提出“食采于爨”遂为爨氏,《世家》又谓“自河东安邑,迁运南土”。
有关丽江木氏家族的历史
有关丽江木氏家族的历史在云南土司的历史上,木氏土司接受汉文化最早。
史称:“云南诸土司,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
”丽江纳西族首领木氏自元代世袭丽江知府以来,历经元、明、清三代22世470年,在西南诸土司中以“知诗书,好礼守义”而著称于世。
而作为王权象征的木府位于古城西南隅。
明代时期,其建筑格局华丽考究,曾引得旅行家徐霞客惊叹曰:“宫室之丽,拟于王者。
”丽江木氏家族的生存智慧和诗词造诣,至今仍为后人念念不忘。
木府见证木氏辉煌丽江木府原为丽江世袭土司木氏的衙署,始建于元代(公元1271~1368年),1998年重建后改为古城博物院。
木府占地46亩,府内有大小房间共162间。
其内还悬挂有历代皇帝钦赐的匾额11块,见证了木氏家族的兴衰历史。
大部分建筑毁于清末战火,幸存的石牌坊也毁于“文革”。
1996年大地震后,政府向世界银行贷巨款重建木府,经3年重建,木府得以重新面世。
建筑专家认为,木府是一座辉煌的建筑艺术之苑,它充分反映了明代中原建筑的风采气质,同时保留了唐宋中原建筑古朴粗犷的流风余韵,而其坐西朝东,府内玉沟纵横,活水长流的布局,则又见纳西族传统文化之精神。
木府又是纳西古王国名木名树,奇花异草汇聚而成的园林,将天地山川的清雅之气与王宫的典雅富丽融为一体。
木姓由来木氏一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唐朝,按照传说,木氏的先祖是个能耐极大和聪慧的人。
木氏先祖本不姓木,木姓实乃官府所赐。
有史为据,《木氏宦谱》记载:“宋理宗宝右元年,蒙古宪宗命御弟元世祖忽必烈亲征大理,良迎兵于剌巴江口,锡赍甚厚,宠渥优礼,将授职茶罕章管民官······遂破巨津半空和砦,生擒叛贼阿塔剌,功升茶罕章宣慰司。
”当时呈现了两种局面,一边是巨津州阿塔剌等在石鼓顽强抵抗元军,一边是通安州的麦良在等候迎降于石鼓江口,而且主动配合元军,攻下石鼓镇。
公元1260年,麦良迎降的忽必烈当了皇帝,在其执掌皇权的第四年封麦良为“茶罕章宣慰司(从二品)”。
关于中国彝族古代史学概述
关于中国彝族古代史学概述一、悠久的历史、文字与典籍彝族是中华各民族中的一名古老成员,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根据《西南彝志》等文献记载,自从远古彝族哎哺时代的氏族首领希慕遮、希堵左开始,经历过我们今天在彝文古籍中仍能清楚读到的360代世系后,即到了洪水泛滥时期的首领笃慕。
笃慕又被记或译为笃慕俄、笃米、独摩、独姆、多莫、居木、居木吾吾等。
有的学者认为笃慕即《华阳国志》所记的祝明或仲牟由,他所遭遇的是战国中期的特大蜀洪水。
笃慕是在洪水泛滥后由蜀入滇的,迁居在乌蒙山区腹地的东川(今云南省会泽县境)乐尼白。
他的六房儿子分别开展为武、乍、糯、恒、布、默六大氏族,即所谓六祖时期。
他们以乌蒙山区为中心地带,向四方分别迁徙开展,成为遍布今滇东北、滇中、滇南、滇西、黔西北、黔西南、黔中、黔南、川西南、川南以及广西隆林等地彝族之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自开展创造了英雄的历史业绩。
在历史上被称之为爨文、韪书以至蝌蚪文的彝文由来久远。
其产生确实切时间虽无法考出,但可以确认的是,要比旧时根据一些方志中的记载而得出的唐或汉创造说要早得多。
旧论出自《大方县志卷五、卷十三》中记:阿,唐时纳垢酋,居岩谷,撰爨字,字如科斗,三年始成。
字母一千八百四十,号曰韪书,即今夷字。
《滇系》中也有类似记叙,不同的是将阿定为汉代人。
其实,这段记载只是讲了阿撰爨字,并无创造、创造的意思。
据《西南彝志》等文献记载,古彝文的创造者是吐实楚、伊阿伍和恒本阿鲁。
在六祖即蜀洪水之前,各支系已经编写了很多族谱形式的史书。
而哎哺时代布鵣举奢哲撰写史籍的传说更把彝文及其典籍的诞生推向了远古,因为自1644年上溯至哎哺时代共历450代。
在贵州威宁与云南毗邻的中水乡出土的刻划陶文的研究,以及自明朝中叶即被发现的贵州关岭红岩岩书的破译,从物证的角度把彝文的产生定于夏禹时代。
在贵州西部出土的彝文实物不胜枚举,具有代表性的有载有蜀建兴年号(226年)的《妥阿哲记功碑》、南宋开庆已未年(1259年)的《拦龙桥碑记》、铸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的《成化钟铭文》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古代云南的家族文学
【原创版1篇】
目录(篇1)
一、古代云南家族文学概述
二、古代云南家族文学的发展
三、古代云南家族文学的特点
四、古代云南家族文学的代表作品及作家
五、古代云南家族文学的影响和价值
正文(篇1)
一、古代云南家族文学概述
古代云南家族文学是指在我国云南省范围内,历史上各个家族创作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学作品。
云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使得云南家族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丰富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家族文学是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反映了各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历史文化以及家族的兴衰。
二、古代云南家族文学的发展
古代云南家族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汉代,这一时期,随着汉文化的传入,云南地区的文学创作开始受到汉文化的影响。
唐代是云南家族文学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家族文学作品和作家。
宋代以后,云南家族文学逐渐融入全国文学的洪流之中,其影响力逐渐扩大。
三、古代云南家族文学的特点
1.多民族性:云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使得云南家族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丰富的民族特色。
各民族作家用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创作,展现了各民族独特的文化风貌。
2.地域特色:云南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家族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许多作品都描绘了云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3.内容多样:古代云南家族文学作品的题材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描绘家族兴衰、世态人情的,也有表现民族风情、宗教信仰的,还有反映社会矛盾、民间斗争的。
四、古代云南家族文学的代表作品及作家
1.作品:《南诏德化碑》、《大理国兴衰史》等。
2.作家:南诏国的白族诗人白居易,大理国的段成式等。
五、古代云南家族文学的影响和价值
古代云南家族文学的发展不仅对当地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对全国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它丰富了我国文学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为研究古代云南地区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