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壮族口头传统的文学治疗功能

合集下载

云南壮族口头传统的文学治疗功能

云南壮族口头传统的文学治疗功能
二表达反抗意识,调节心理平衡
口头传统本身固有的民间色彩,构成了官方、权威、统治等的对立面,民众进行“犯上”的口头表演,既生动、形象,又不会留下实实在在的痕迹。云南壮族民众的反抗意识主要是通过“娅汪反宋”、侬智高传说、聪明人“布斗”、“奕推”、“夷晃”的故事等口头传统得以表现和传播的。流传于云南省丘北县壮族聚居区的一首歌谣便很好地反映了民众的觉醒与反抗精神:“冷冲是个土匪的窝,坝朗是土匪的家,六贵红夷是一霸,领着整个兰马槽把人民残杀。整个蚌勒槽也憨透顶,遭人们千古唾骂。”[丘北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丘北县民间歌谣集》(内部资料),1990年印。]过去,云南壮族遭受土司、官府的双重欺压,社会地位低下,常常受到上层阶级的歧视,他们便时常运用口头传统来记录抗争的过程和表达反抗的心情,以弱者的最后胜利来获取讲述或演唱的快感。
在云南壮族地区的不同支系中,各支系麽公分别传承、吟诵着不同的经诗文本。在丧葬仪式上,云南壮族侬支系的代表性经诗文本为《摩荷泰》;沙支系的为《麻仙》,土僚系的是《德傣掸登俄》。麽公唱诵歌谣,祭祀死者,安抚他们的灵魂,使其回归故乡,是经诗演唱的重要功能。除了丧葬仪式,云南壮族地区的麽公在治疗疾病,婚嫁礼仪以及祭竜、叫魂等不同仪式场合中也会吟诵上述经诗中的相应内容。在云南壮族的节日节庆、人生仪礼中的庄重演述和在日常生活中讲述的传说故事等口头传统有着重要的精神慰藉和心理治疗功能。
云南壮族口头传统的文学治疗功能
摘要:云南壮族口头传统是当地壮族民众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其思想和情感的艺术表达,它构成了云南壮族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精神生活。云南壮族口头传统至今仍在云南各个壮族地区讲述、传唱与表演,仍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是壮族民众精神生活的重要支撑点,具有安抚灵魂,慰藉心灵,调节心理平衡与提升审美情趣等重要文学治疗价值。

论壮族文化对壮医卫生保健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论壮族文化对壮医卫生保健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论壮族文化对壮医卫生保健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壮医卫生保健是壮族人民颇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预防疾病和养生保健的方法,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族文化中的花山文化,干栏文化,饮食文化,药市、佩药、挂药习俗文化等对壮医卫生保健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只有继承和发展壮族文化,丰富和完善壮医卫生保健内容,才能大力推进壮医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

标签:壮族文化与卫生保健关系壮族古称骆越、西瓯,是岭南地区的土著民族,是我国人口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勤劳勇敢的民族,是一个有着极其灿烂文化的民族。

伟大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指出:有了人类,就有医疗活动。

壮医学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壮族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壮医学组成部分的壮医卫生保健是壮族人民颇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预防疾病和养生保健的方法,也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族文化中的花山文化,干栏文化,饮食文化,药市、佩药、挂药习俗文化等对壮医卫生保健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壮医卫生保健不仅在历史上对本民族的健康繁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至今仍是壮乡广大群众赖以防病养生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之一。

如何深入研究壮族文化与卫生保健的关系,继承和发扬壮族文化,丰富和完善壮医卫生保健内容, 使其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符合人民卫生健康的要求,也是广大壮医药研究学者的历史责任。

1壮医卫生保健是壮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是一条流动的长河,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一个民族的存在,是以文化为表征的。

考古资料也已证实,壮族先民自远古以来就生息繁衍在广西地区,1956年在来宾县麒麟山盖头洞发现的“麒麟山人”化石,1958年在柳江县通天岩发现的“柳江人”化石都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5万年左右的人类化石[1]。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壮族人民因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特定的生产方式而创造出了神奇绚丽、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

如稻作文化、歌圩文化、铜鼓文化、花山文化、干栏文化、壮剧文化、壮锦文化、麽教文化等,显示出民族文化的特性和地域性文化的特征。

浅析民间文学的功能与价值

浅析民间文学的功能与价值

浅析民间文学的功能与价值发布时间:2021-12-21T02:51:03.229Z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20期作者:梁定发[导读] 民间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由勤劳民众口头撰写,并在民间广泛传播梁定发南昌大学江西南昌 330103摘要:民间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由勤劳民众口头撰写,并在民间广泛传播,以表现勤劳民众生活和思想趣味的口头传播语言文字艺术[1]。

它的重要艺术体裁包含了散文体的神话故事、传奇民间故事、民俗寓言和段子等,韵文体的民俗歌曲、小说诗、史诗和谚语,与韵散体紧密结合的民俗说唱、民俗戏剧等。

民间文学作品通常围绕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社会、了解社会事物为主题,以展示劳动人民的政治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方法、审美趣味,及其对社会各类客观事物的评论为重要题材,以劳动人民的自身形象为重点刻画对象,具有表现社会普遍性和深刻性的特征。

关键词:民间文学;功能;价值一、民间文学的相关特征(一)口头性口头性是指民间文学作品的口头撰写、口头传播的基本特征。

虽然在个别时期也有对民间文学作品的抄录家,有文本收集笔录本,有电子本,但文本并非传播民间文学所必需的传播载体,是辅助性的传播载体。

相反,作家文学用笔书写、借助书面文本传播。

在个别时期,作家文学也采取了口头传递形式,如诗歌朗诵会,但口头传递形式对作家文学来说只是辅助性的手段。

到目前为止,人类内部的社会交流中仍然以口头语言形式为最普遍的工具。

(二)集体性集体性也确保了民间文学作品在群众之间的最高限度的自由流传。

例如,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都经过了众多人的再创造,已经变成了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也变成了汉族民间文学的杰作。

他们的思想和艺术作品,比较完整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社会的某些特征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内容。

(三)传承性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创新,不断变化的。

同样,民间文学也具有一定的家族承袭特点,可以世世代代流传。

“欢”“唱”“麽”——壮族民间诗性叙事类型及其功能

“欢”“唱”“麽”——壮族民间诗性叙事类型及其功能

文化遗产2010年第4期/欢0/唱0/麽0)))壮族民间诗性叙事类型及其功能黄伦生[作者简介]黄伦生(1955-),男,广西钦州人,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广东广州,510507)参见黄伦生,杨克5民族与民族审美意识6,5民族文学研究65年第期。

覃乃昌5布洛陀文化体系述论6,5广西民族研究63年第3期。

[摘要]壮族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文字,/口耳相传0是其人文教化传统。

唐以后逐步出现改造汉字以记音表意的土俗字(又称/古壮字0),并流传有大量民间口头创作的诗体抄本。

作为口头文本的/固化0,这些抄本大致可归结为/欢0、/唱0、/麽0,即抒情性叙事、历史性叙事和宗教性叙事三种类型。

每一种类型在壮族的传统教化习俗中都有其独特的功能。

而作为宗教性叙事文本的5布洛陀6,在整个壮族的民间叙事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关键词]壮族布洛陀教化习俗叙事类型叙事功能1中图分类号2I291文献标识码2A 1文章编号21674-0890(2010)04-098-05一、口耳相传的壮族人文教化习俗与古壮字抄本的传承/口耳相传0可以说是无文字族群的共同教化传统。

这一传统一方面构成了民间口头叙事发展、传承除宗教以外的一个背景,另一方面也赋予民间叙事更多的知识传播与道德教化的功能。

它是民间叙事形式选择的重要依据。

同一个故事何以在不同地域或族群中存在不同形式的叙述文本,也可由此找到解释。

壮族是一个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自己的文字的民族,现在所看到的壮文,实际上是建国后的50年代,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附近的武鸣县双桥乡的壮话为标准音,以拼音符号的形式建立起来的一个体系。

在这以前的漫长历史,壮族人都是以口语的方式进行交流。

同时,由于壮族聚居的地方多是山区,而且是喀斯特(熔岩)地貌,村与村/看在跟前,走要半天0,故交流靠拖长声音大声喊,这就逐步形成了/以歌代言0的传统。

直到改革开放初期,没有通电和电话的山区,还靠山歌来相互通话,如/对山男女都听齐,今晚开会议包工0之类的。

民间文学之壮族山歌

民间文学之壮族山歌

民间文学之壮族山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千百年来运用口头语言来创作并广泛流传的一种活的语言艺术形式,是人民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是关于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也是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同时又是民众信仰的一种载体。

而壮族作为全国仅次于汉族的第二大人口的民族,自然少不了属于壮族自己独特个性的民族文化。

在我的记忆之中,接触过的看到听到过的属于壮族人民的民间文学范畴的独特东西,我认为那就是壮族的山歌。

犹记得小时候,父母带我回老家,那是一个偏僻的壮族小村庄,在那里很多事情都已经淡忘掉了,但是让我清楚记得的一件事情就是参加去观看了当地的“歌圩”,用现在的话来说,那是一场山歌盛会。

在那里,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相互用山歌来对唱,有时候是单个和单个对唱,有时候是一群人分成两部分人对唱,男一边,女一边,好不热闹的场景。

鉴于那时的我仍是小孩而且从小没有学习壮话,他们唱得热闹,可我却什么都不知道,但那颇有韵律的山歌还是在我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转眼之间已经长大了,很少回老家的我再也看不到那隆重的“歌圩”,县城中也没有如此的山歌聚会,一切都只能在记忆中留存下来。

在县城,饭后散步的时候,偶尔会看到在县政府前的小广场上聚集着十几个老婆婆,她们一起唱着我听不懂的壮族山歌,虽然如此,但是从她们欣喜的表情和那充满热情的唱腔中,我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歌圩,听着人们表达他们的情感,传递他们的思想。

山歌是民歌的一种,是人民群众语言的精髓,是人民群众艺术集结的体现。

可以这么说,壮族山歌是壮族人民群众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具有壮族特色个性的艺术奇葩。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最根本的东西,壮族独特的民族文化,民族艺术,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

出口成歌,善于舞蹈,自古以来的“歌圩”等歌唱集会,皆是壮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具体体现。

壮族人民喜欢唱山歌,山歌已经成为许多地区的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了精神需要。

在漫长的岁月里,山歌经过历代族人的发展,不断变化提高,越来越成熟,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大的欢乐。

云南的语言文化:方言中的历史与魅力

云南的语言文化:方言中的历史与魅力

云南的语言文化:方言中的历史与魅力云南是我国一个富饶多民族的省份,拥有丰富多样的语言文化。

方言作为语言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魅力。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云南方言中的历史与魅力。

首先,方言是一种语言变体,形成于历史的长河中。

在云南这个多民族的地区,方言的形成可追溯至古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理环境的差异,不同的民族在不同地方形成了各自的方言。

比如,彝族、傣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在云南的不同地区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方言。

这一方言差异既彰显了各民族独特的文化特色,也为云南增添了丰富的语言多样性。

其次,方言不仅仅是语言变体,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方言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情感、生活智慧和习俗传统。

比如,云南的滇池地区,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湖光山色,当地的滇池方言读音柔和、婉转,更能表达出当地人热情好客的特点。

而在香格里拉地区,藏族人民依然保留着他们特有的方言,这种方言充满了神秘、高原浪漫的味道,与这片土地上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另外,方言还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

云南的方言丰富多样,独特的声调和词汇让文学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当地的作家和艺术家经常从方言中获取创作灵感,并将方言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从而传播当地的方言文化。

这样的创作形式不仅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欢乐,也为外地人提供了了解云南方言文化的窗口。

除此之外,方言在社交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云南的农村地区,人们生活在同一个村庄、同一个乡镇里,使用着相似的方言进行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之间的凝聚力和互助意识。

当地的商贩、农民工等也能通过方言与当地人更好地沟通和交流。

方言的存在不仅提供了一种方便的交流工具,也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当地的语言文化。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方言文化逐渐受到冲击和侵蚀。

年轻一代对于方言的使用和传承越来越少,这使得方言文化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因此,我们有责任去弘扬云南方言文化,让它继续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扬光大。

壮族语言的使用与保护

壮族语言的使用与保护

壮族语言的使用与保护摘要:壮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但其语言却濒临断代的威胁,为了保护我们的民族语言,必须从政府发布法律法规以及大家主动保护开始做起,让民族语言继续发扬她的美丽,一代又一代,源远流长。

关键词:壮语;使用;威胁;保护;措施一、背景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大多居住在广西,主要集中在柳州、来宾、河池、南宁、百色、崇左等地区。

其中云南有100余万人,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红河、曲靖也有一部分。

广东的连山、肇庆怀集、贵州的从江和湖南江华也分布有壮族。

壮族有自己的语言,中国学者将之归类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主要分南北两大方言。

部分外国学者根据壮语同源词的情况,将壮语划入澳泰语系。

壮语与同语支的泰国语、老挝语、傣语相似程度相当高。

壮族人民一直使用自己的母语——壮语作为主要交流工具,目前操壮语的人口有超过1800多万,使用壮语为母语的人口比例为86.52%。

由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部分人也操壮语,因此,在广西使用壮语的人口比例比壮族人口在自治区的人口比例高。

壮语大致可以分成两大方言,即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

同时两大方言中又有诸种土语。

北部方言有8个土语区:邱北、桂北、右江、邕北、郁江、红水河、连山土语等。

这些土语一致性比较大,词汇相同率达85%左右。

南部方言有5个土语:邕南、左江、德靖、岘广、文麻土语等。

这5个土语的一致性比较小。

如德保和钦州的民族固有词汇相同率只有63%左右;钦州壮语和文山壮语在语音和词汇均有较大的差别。

南部方言各土语的异点稍多些。

总之,壮语南北两大方言虽有差异,但它们的共性是主要的;各个土语在语音上也有微异,但它们也有较大的共同点。

壮族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为了便于及时进行交流,在商周时期就创造了刻划文字符号,像同时期的金文,这种文字在壮族创世史诗《布罗陀》中称sawgoek,意为本源书,即最古老的的文字,从广西出土的战国至汉代的文物中看到,这种刻划符号开始出现对物象轮廓的勾勒,邮箱形象文字发展的趋势,比结绳记事前进一步。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族苗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草案)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族苗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草案)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族苗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草案)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族苗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第一条为了保障和促进自治州壮族苗族语言文字(以下简称壮、苗语文)的使用和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自治州的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自治州的自治机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民族语言文字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坚持各民族语言文字平等的原则,依法保障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第三条壮、苗语文是自治州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是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行使自治权的主要语言文字。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司法机关在执行职务的时候,通用壮、苗、汉三种语言文字,同时使用壮、苗、汉三种语言文字的,可以以壮、苗语文为主。

第四条自治州的自治机关提倡和鼓励各民族干部职工相互学习语言文字。

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职工要学习使用壮、苗语文,壮族苗族干部职工在学习使用壮、苗语文的同时,也要学习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第五条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加强壮、苗语文工作的领导,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搞好壮、苗语文的科学研究工作,继承和发扬壮族苗族优秀文化遗产,促进壮、苗语文事业的繁荣发展,充分发挥壮、苗语文在自治州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六)组织开展并承担本地区壮、苗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出版及壮、苗古籍文物的保护、收藏和抢救工作。

(七)承担州、县党政机关的主要公文、大型会议材料和有关重要资料的翻译任务;指导自治州其他同级国家机关和各部门的翻译工作。

(八)组织和管理壮、苗语文专业人才的业务培训和业务考核工作,颁发有关证书;协同有关部门指导、参与实施本地区壮、苗语文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申报、评定工作。

(九)决定有关壮、苗语文方面的各种奖惩,奖励和推广壮、苗语文科研、文化成果。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如何助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如何助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如何助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众多的少数民族如璀璨星辰,各自闪耀着独特的文化光芒。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作为其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深厚的情感,在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是乡村文化产业的独特资源。

每一种少数民族语言都承载着本民族的历史记忆、生活智慧和情感表达。

以少数民族的民间故事为例,这些故事往往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充满了奇幻的想象和深刻的寓意。

比如彝族的火把节传说,讲述了彝族人民与邪恶势力的斗争,以及对光明和正义的追求。

这些民间故事不仅是宝贵的文学素材,还能够为乡村文化产业提供丰富的创意源泉。

将这些故事改编成影视作品、动漫作品或者开发成文化旅游项目,能够吸引众多游客,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的诗歌、歌谣等形式,也是乡村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族的山歌、蒙古族的长调等,以其优美的旋律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风貌和精神世界。

这些独特的音乐形式可以举办音乐节、演唱会等活动,吸引音乐爱好者前来欣赏,同时也可以开发相关的音乐产品,如唱片、音乐周边等,为乡村文化产业创造收益。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为乡村文化产品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文化市场中,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产品更容易脱颖而出。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的传统符号、意象和价值观,可以融入到乡村文化产品的设计和制作中。

比如,苗族的银饰图案、纳西族的东巴文字等,都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

将这些元素运用到乡村手工艺品、服饰、家居用品等的设计中,能够使产品更具特色和吸引力。

同时,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的价值观和生活理念,也能够为乡村文化产业注入精神内涵。

许多少数民族崇尚自然、尊重生命,这种价值观可以体现在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中。

通过打造以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旅游项目,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少数民族文化中对自然的敬畏和爱护,从而提升旅游产品的品质和价值。

浅析云南壮族习惯法的社会功能及其保护

浅析云南壮族习惯法的社会功能及其保护

浅析云南壮族习惯法的社会功能及其保护云南壮族民族习惯法是独立于国家制定法律之外,在本民族长期的历史环境下自发形成的,为维护生产、生活、群体利益而具有普遍约束力行为规范,主要包括约定、禁忌、规则、传说、碑文等社会规范的总和。

其内容非常丰富,且有自己的鲜明特征。

云南壮族习惯法以壮族社会为基础,是壮民族社会的产物,它与壮族社会的道德、政治、宗教等同属于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壮族社会系统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功能。

一、云南壮族习惯法的功能功能是指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效能。

出自《汉书·宣帝纪》:“五日一听事,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以傅奏其言,考试功能。

”功能全靠赖以产生的条件已具备而存在,也全靠内部因素的协调配合而运作。

它不因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也不因某个主体的变更而消失。

功能一旦存在就必然要发挥作用,而作用也就是功能的外在表现。

而法律的功能应该是反映法律本体,以明示法律的客观属性;同时,也反映法律所能满足法律主体需要的能力明确法律潜在价值属性。

故法律的功能指所具有的能够满足法律主体需要的功效或能力。

美国法学家罗斯科.庞德也认为:“法律的目的主要的不是最大限度地自我维护,而主要是最大限度地满足需求。

”认为法律是一种社会控制手段,强调法律促进的社会目的,主张法律规则的关键是符合社会公正的法律秩序。

法律功能所具有的这些特性,对壮族习惯法也是适合的。

总体上讲法律有预测、引导、确认、管理、调节、约束、限制、禁止、惩罚等功能。

作为云南壮族习惯法,一般只具有法律功能中的几项。

壮族习惯法的功能是随着习惯法产生而具有的,是习惯法之所以为习惯法的根本属性。

在生产生活中,壮族族人对习惯法的选择及应用,实际上是对壮族习惯法功能的选择和应用,习惯法功能是习惯法能够满足族人需要的前置性条件。

(一)保护生态和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功能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个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基础,而且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资源保障。

民间文学(云南)2020年1月真题

民间文学(云南)2020年1月真题

………○…………外…………○…………装…………○…………订…………○…………线…………○………姓名________班级________学号________………○…………内…………○…………装…………○…………订…………○…………线…………○………民间文学(云南)2020年1月真题一、单选题(共10题,共10分)1.【真题2001】女娲神话中,女娲是用()造人。

(1分)A.泥土 B.树木 C.空气 D.血液2.【真题2001】传说中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的人物是(1分)A.蔡文姬 B.王昭君 C.李香君 D.孟姜女3.【真题2001】《灰姑娘》的故事属于(1分)A.幻想故事 B.生活故事 C.民间笑话 D.民间寓言4.【真题2001】《格萨尔》是一部(1分)A.史诗 B.神话 C.传说D.民间长诗5.【真题2001】“举秀オ,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是(1分)A.民间传说 B.民间故事 C.民间歌谣 D.谚语6.【真题2001】“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是(1分)A.成语 B.格言 C.俗语D.谚语7.【真题2001】艺人说书的提纲,通过口传心授得来的是(1分)A.柁子 B.扣子 C.梁子 D.悬念8.【真题2001】明代中后期是中国民间歌谣搜集整理的一个小高峰,其中以()的成就最为突出。

(1分)A.刘邦 B.唐太宗 C.无名氏 D.冯梦龙9.【真题2001】著名的《刘三姐》的歌词大多是()人民以汉语创编的。

(1分)A.藏族 B.苗族 C.壮族 D.白族10.【真题2001】1950年3月,由()任理事长,老舍和钟敬文任副理事长的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在北京成立(1分)A.郭沫若 B.茅盾 C.叶圣陶 D.周扬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11.【真题2001】一个民族集体创造和传承的口头文学,主要体裁有()等。

(2分)A.神话 B.民间史诗 C.俗语 D.歇后语 E.民间说唱12.【真题2001】从散文体作品看,故事结构完整,有头有尾,按顺序展开,模式化、类型化结构十分普遍,通常有()等结构形式。

傣族传统口功治疗的功能分析

傣族传统口功治疗的功能分析

傣族传统口功治疗的功能分析傣族传统口功治疗,是傣族民间传统疗法之一。

笔者主要对傣族传统口功治疗的功能进行分析,认为其具有疾病治疗的实用功能、社会调和功能以及文化传承功能。

标签:傣族;口功疗法;功能分析傣族传统口功治疗,傣语称为“抱甘”,“抱”意为“吹”,“甘”指“语言”。

傣族口功有很多种,本文所讨论的口功指傣族民间摩雅(医生)治疗疾病时,口中念念有词,然后对治疗所用的水、草药或对患者、患处用口“吹”气,治疗疾病的方法。

这种疗法常用于医治骨折、牙病、风湿病、皮肤病、眼病、精神分裂症及妇科病等。

口功治疗的存在是因为它具有满足当地村民文化和医疗需求的功能。

具体包括治疗疾病的实用功能、社会调和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等。

1 疾病治疗的实用功能1.1 口功治疗是其他医疗方式的重要补充美国著名的医学人类学家乔治·福斯特指出:“医疗体系应包括所有促进健康的信仰、活动、科学知识和该群体成员对这个体系所贡献的技能”[1]。

医疗体系包括了一个群体所能够利用的全部医疗资源。

对于西双版纳傣族村寨村民,他们有三种医疗资源可选择,即传统医疗、现代医疗、民间医疗等。

席焕久在《医学人类学》一书中指出,民间医疗是指“土著的、非现代西方的,当地人在与疾病抗争中总结出来的、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的医疗观念和行为,包括对疾病的认知、分类、命名、病因解释、治疗、预防等内容。

[2]”在治疗实践中,传统民间口功治疗与其他医疗方式之间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依存和包容,是其他医疗方式的重要补充。

表现为:①相比较现代医疗方法,传统口功治疗具有简单易行、疗效好、痛苦少、经济实惠等优点和特点,对于骨折患者,不需要开刀动手术,不用石膏,只需口功吹气、按摩、草药进行治疗,没有危险性,满足了患者的心理和就医的需求。

所以在现代医学的范围内,针对一些地方性疾病,传统口功治疗技艺不仅没有消失,反而与现代医学技术相融合,具有顽强生命力。

②传统口功治疗具有包容性和创新性。

壮族文化 壮族文学有着怎样的历史传承和意义

壮族文化 壮族文学有着怎样的历史传承和意义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壮族文化壮族文学有着怎样的历史传承和意义
导语:壮族文学,主要是口头文学,也有壮族知识分子创作的书面文学。

其中口头文学源远流长,内容丰富。

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民歌、戏剧及说唱文
壮族文学,主要是口头文学,也有壮族知识分子创作的书面文学。

其中口头文学源远流长,内容丰富。

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民歌、戏剧及说唱文学等等。

壮族民间故事,文字记录较早。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根据当时邕州溪洞人李士元口述采录的叶限故事,是世界上最早用文字记录下来的“灰姑娘”型故事。

壮族民间仍然流传的民间故事达架和达仓,与《叶限》故事极为相近。

壮族神话传说富于想象,美丽动人,反映了古代壮族人民对天地万物的认识和远古社会的痕迹,如《太阳、月亮、星星》、《妈勒访天边》等。

《布洛陀与姆六甲》叙述壮族的始祖如何造天造地,安排世界万物,反映出壮族先民战胜自然、主宰自然的朴素愿望。

《布伯》歌颂了壮族先民和大自然作斗争的英勇气概,从中亦可窥见古代氏族部落间相互攻伐的历史痕迹。

《莫一大王》更富于浪漫色彩和反抗精神。

其他表现人民生活的故事如《百鸟衣》、《一幅壮锦》、《逃军粮》等都反映出壮族人民为了追求幸福而甘愿牺牲的精神。

刘三姐的传说尤为群众所喜爱,经整理改编后已搬上银幕和舞台,《公颇》、《公天》、《老登》、《汪三头》等机智人物故事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塑造了聪明、勇敢、机智、勤劳而又幽默诙谐的人物形象,家喻户晓。

太平天国起义、中法战争、辛亥革命、左右江苏维埃革命斗争,都有大批壮族踊跃参加,因而反映这一现实的近代革命故事和革命民歌也很丰富。

生活常识分享。

壮族传统文学与诗歌创作技巧

壮族传统文学与诗歌创作技巧

壮族传统文学与诗歌创作技巧壮族是中国众多民族中的一员,拥有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和丰富多样的文学艺术。

壮族传统文学以口头传承为主,其中诗歌在其文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探讨壮族传统文学的特点,以及壮族诗歌创作的技巧,并希望能带您走进这片广袤的壮族文学世界。

一、壮族传统文学的特点壮族传统文学承载着丰富的宗教、历史和生活体验,以歌谣、神话、传说等形式贯穿壮族人民的日常生活。

以下是壮族传统文学的主要特点:1. 口头传承:壮族传统文学在历史上主要以口头传承的形式存在。

由于壮族文化长期未有文字表记,故而大多数的文学作品以口头传唱的方式流传至今。

2. 自然景观的描绘:壮族人民生活在壮美的自然环境中,他们善于通过文学创作来赞美和描绘周围的山川、水流、花草等自然景观,使作品具有鲜明的自然意象。

3. 爱情和家园的颂扬:壮族文学中的许多作品表达了对家园和爱情的深深眷恋,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真实感人的情感表达,抒发了对家园和爱情的倾慕之情。

二、壮族诗歌创作的技巧壮族诗歌作为壮族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一些独特的创作技巧。

以下是一些壮族诗歌创作的技巧:1. 丰富的意象表达:壮族诗歌借助生动的意象表达来展示壮族人民对生活、自然和情感的感知。

通过描绘丰富多样的景象和富有节奏感的旋律,使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2. 借用典故和象征手法:壮族诗歌中常运用典故和象征手法,以此来表达特定的情感或者寓意。

这些典故和象征元素可以是对历史事件的回忆,也可以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使诗歌更具深度和内涵。

3. 音韵的运用:壮族诗歌注重音韵的运用,通过押韵、对仗等手法来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这种音韵的运用不仅使诗歌更具美感,也增加了作品的记忆度和接受度。

4. 运用壮族语言特点:壮族诗歌在创作中常常运用独特的壮族语言特点,如壮话的音调、韵律和特殊的词汇。

这种运用既展示了壮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增添了作品的地域特色和个性化。

结语壮族传统文学和诗歌创作为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壮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情感表达。

壮族民间传统医术的疗效与价值

壮族民间传统医术的疗效与价值

壮族民间传统医术的疗效与价值壮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中,壮族民间传统医术作为独特的宝贵财富,一直被传承并在当地广泛使用。

本文将探讨壮族民间传统医术的疗效与价值,介绍其中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壮族民间传统医术的疗效在当地人民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几千年来,壮族民间传统医术一直在解决人民的健康问题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壮族民间传统医术以中草药为主要治疗方式,采用多种独特的方法,如点穴、推拿和拔罐等。

这些疗法既独具特色,又深受壮族人民的信任和喜爱。

壮族民间传统医术在治疗疾病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

对于常见的感冒、消化不良等症状,壮族民间医生能够准确诊断并给予有效的治疗。

例如,壮族民间医生常用柴胡、黄连等中草药来治疗感冒,通常能够快速缓解症状并加速康复。

此外,壮族民间传统医术在一些慢性疾病治疗方面也表现出独特的优势,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许多壮族民间方剂在降低血压、调节血糖方面有着良好的效果。

除了疾病治疗外,壮族民间传统医术还在保健领域具有重要价值。

壮族人民注重保持身心健康,并用传统医术来达到这一目的。

他们相信通过调理身体,可有效预防疾病并延缓衰老。

举例来说,壮族民间医生常会推荐人们在特定的时间进行针灸,以促进血液循环和修复身体功能。

这种保健方式被壮族人民广泛接受,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

壮族民间传统医术的疗效和价值不仅体现在个体层面,还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传统医术的发展和传承,不仅保留了壮族独特的文化特色,还为当地的经济繁荣做出了贡献。

许多壮族民间医生通过运用传统医术开设诊所或传授经验,为社会提供了就业机会,并推动当地医药事业的发展。

同时,壮族民间传统医术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学习和体验,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播。

然而,壮族民间传统医术也面临一些挑战。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一些人更倾向于选择西医治疗,而逐渐忽视了传统医术的价值。

这使得壮族民间传统医术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论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

论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

论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民间文学具有传授知识的功能,具有传授民众历史知识、增强文化认同的功能,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

一、传授知识的功能。

(一)传授礼俗知识。

口头讲述或演唱的民间文学可以使人们了解礼仪、民俗风情,如向民众传授关于婚姻等习俗方面的常识:民间小戏《洪月娥做梦》便描述了传统婚俗中的细节,使观众或听者获得了丰富的民俗知识。

附:民间小戏《洪月娥做梦》中的一段: ……叫声女儿“快起来吧,你梳洗打扮好上车。

今天女儿你出闺去,妈我有知心话对你说。

公婆面前闲话少说,小姑子不好你别管,小叔子不好你要少说”。

(二)传授自然和生产活动知识。

民间文学是民众智慧的结晶,其中积淀了民众丰富的生产知识、劳动经验。

如在散文体叙事题材中,包含着丰富的自然和生产活动知识。

附:承载自然和生产等知识《梯玛神歌》土家族祭祀仪式上由祭司梯玛所演唱的《梯玛神歌》即《社巴歌》中有关于时令特点的自然知识。

而《社巴歌》的第三部分是讲述诸如割草砍树、挖土、种包谷、犁田、撒谷种、薅草、踩田、背包谷、打谷子等农业生产劳动的各个环节以及打镰刀、绩麻、纺纱、织布等生产活动知识的。

二、传授民众历史知识、增强文化认同的功能。

(一)传授历史知识。

民间文学是群体口述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记忆。

民间文学的各个类别或者直接描述历史,或者隐含着历史,或者具有历史的背景,它们与人们的历史记忆相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群体的全部口述历史。

而其中的口头叙事部分总是或讲或唱已经发生过或存在过的人物、事件。

这在原始社会或无文字的人类群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如原始的图腾神话、族源神话等等便是该群体追溯群体起源的历史。

而苗族古歌中对祖先辗转迁徙等方面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便是苗民对自身历史的追忆。

民间文学的演述是传统社会民众获取历史知识最为直接和便捷的方式,民间文学的影响使民众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知识系统和历史观。

因而,透过民间文学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民众对于当时社会历史的认识和评价,如关于三国曹操的知识。

从壮语“口嘴”的隐喻看壮族的认知特征

从壮语“口嘴”的隐喻看壮族的认知特征

从壮语“口/嘴”的隐喻看壮族的认知特征作者:熊奥奔来源:《广西民族研究》2019年第04期【摘要】口/嘴是食物的进出口,也是说话的重要器官。

口/嘴的张弛受意识的支配,因此口/嘴除了具有吃东西和说话这两种生理功能外,还可以用来充当评判是非、表情达意的工具。

本文旨在借助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分析壮语中与口/嘴相关的语料,探索壮族人民的思维活动特点。

【关键词】壮语;paːk⁷;口/嘴;隐喻;认知【作者】熊奥奔,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广西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H21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9)04-0152-007引言口/嘴位于面部的正下方,是脸部运动范围最大、最富有表情变化的部位。

人可以用嘴巴来进食,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还可以用嘴巴来说话,传递信息。

而嘴巴的这些行为都受控于我们的大脑,研究嘴的这些行为动作,目的在于透过这些行为把握人的思维。

《壮汉词汇》(1984年版)和《壮汉英词典》(2005年版)中关于paːk⁷的词汇不在少数,①是五官中词汇量最丰富的器官,可见paːk⁷的使用率是极高的。

从字面意思来看,这些词语看似是对paːk⁷的简单描述,实则是通过这些简单的身体经验反映更为抽象的概念,比如思想、性格等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这就是认知语言学常说的隐喻。

paːk⁷对应汉语的“口/嘴”,汉语中关于“嘴”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如吕传峰的《“嘴”的词义演变及其与“口”的历时更替》从历时的角度分析“嘴”的词义演变;[1]史锡尧的《“口”、“嘴”语义语用分析》从语义和语用的角度对“嘴”和“口”的词义进行归类分析;[2]许颖欣的《汉语“口”的隐喻认知机制研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口”的隐喻机制。

[3]就壮语来说,对paːk⁷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就更少了,尤其是词义研究方面。

因此,本文将以笔者的母语马山壮语为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切入,借助隐喻这一认知手段,挖掘这些民族词汇的文化内涵,了解壮族人民如何利用自己最熟悉的身体部位,构建出复杂的概念系统,丰富自己的文化。

汤果壮族童谣的学前教育价值研究

汤果壮族童谣的学前教育价值研究

目录一、汤果壮族童谣的形式 (2)(一)摇篮曲 (2)(二)数字歌 (2)(三)问答歌 (2)(四)连锁调 (2)(五)游戏歌 (2)(六)颠倒歌 (3)二、汤果壮族童谣的分类 (3)(一)幻想类童谣 (3)(二)现实类童谣 (3)三、汤果壮族童谣的特点 (4)(一)口语性和社会性 (4)(二)教育性和区域性 (4)(三)益智性和趣味性 (5)四、汤果壮族童谣的学前教育价值 (5)(一)促进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5)(二)促进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6)(三)促进幼儿的想象力发展 (6)(四)促进儿童民族认同感的形成 (6)(五)促进幼儿动作能力的发展以及情感体验 (6)五、开发利用汤果壮族童谣的建议 (6)(一)政府要发挥汤果壮族童谣开发与利用的主导作用 (7)(二)汤果壮族童谣与幼儿园课程相结合 (7)(三)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童谣教学 (7)前言童谣是指传唱于儿童之口没有乐谱,音节和谐、简短的歌谣。

优秀的童谣对于学前阶段的幼儿来说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好的童谣能够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西畴县位于云贵高原的南部边缘,地势四周高,中间低,为山地地形,这里居住的主要以汉族和壮族、苗族为主。

其中以汤果村为壮族村,这里生活的居民主要是壮族,同时这里也是西畴壮族童谣的发源地,一首首的经典壮族童谣从这里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

汤果壮族童谣对于西畴县来说是属于一种象征的存在。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为汤果壮族人家最隆重的节日“女子太阳节”。

节日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是出于对壮族先民敬畏,以及崇尚太阳的民俗传统文化现象。

汤果作为壮族经典童谣《水母鸡》的发源地,童谣在节日的期间也是必不可少的展示。

当然在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当地的人们在念习童谣,例如在耕种,哄孩子入睡,幼儿游戏时,我们都可以听到童谣的传递。

目前收集到的汤果壮族童谣共有100余首,正是西畴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所以被评为“中国壮族童谣之乡”。

但是由于开发时间短人们没有很好的将当地的壮族童谣文化运用起来,对汤果壮族童谣的学前教育价值的研究少,幼儿园教师缺少如何开发和利用壮族童谣的策略指导。

口承文学活动类

口承文学活动类

农业谚语指直接关系农业的耕种、收获及其他 农事的谚语,包括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 关于天文、气象、时令、物候方面知识的谚语。如 “夏干谷满仓,秋干鼠绝粮”;“小雪不耕地,大 雪不上山”等。
关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以及各种不同作物的生 长季节、种植技术、管理经验等方面的知识。如“ 大米好吃田难办,一耕二种七分管”等。
《火龙单》是长工地主故事
冬天,长工破衣烂衫,可是由于干体力活, 满身出汗。地主穿着皮袄,却冻得受不了。 他问长工这是怎么回事。长工说:“我穿 得是祖辈留下来的火龙单。”地主跟他换 了衣服,然后去集上抽鸦片。结果冻死在 半路。
民间谚语与民间谜语
民间谚语
谚语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并广为 流传的、简洁凝练的、具有一定 认识和教育作用的定型化语句。

2、小调

A、龙船调
B、东北 小调
C、湖南花鼓戏 D、鲜花调
C、湖南花鼓戏 奴在绣房中绣花绫,忽听得我的妈妈娘叫 奴一声,她叫妹子洗菜心。索哒依子浪当浪得 索,她叫妹子洗菜心。 小妹子下河,下河洗菜 心,跌咯戒箍子 一只一钱八九分,跌得奴家就 好伤心哪。索哒依子浪当浪得索,跌得奴家好 心痛哪。 哪一位年少的哥哥捡了奴的戒箍子, 许他的烧酒有大半斤,还有瓜子和落花生哪。 索哒依子浪当浪得索,小妹子与他结为呀婚哪!
花生
眉毛
枕头
茶壶
事谜:以一定的动作、行为或事件进展以及某 些动态中的生活内容或自然现象作谜底的谜语,称 为事谜。
1、看不见,摸得见,一时不见喊青天。 2、头上搁的刀,身上戴的孝,进去时乌龙盘顶,出来时 白面书生。 3、妈妈有眼,爸爸有眼,养下儿子没有眼,吓得妈妈乱 叫喊。 4、日行千里脚不移,吃鱼吃肉肚中饥。银钱到手仍无有 ,下雨下雪不湿衣。 5、一条黑龙,往来不歇,稀里哗啦,满地下雪。 6、水皱眉,树摇头,花弯腰,云逃走。 7、乌龟下楼梯(猜俗语一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壮族口头传统的文学治疗功能发表时间:2017-06-05T13:42:44.847Z 来源:《文化研究》2017年2月作者:王淑英和淑芳[导读] 壮族为跨境民族,在云南境内的人口超过百万,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摘要:云南壮族口头传统是当地壮族民众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其思想和情感的艺术表达,它构成了云南壮族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精神生活。

云南壮族口头传统至今仍在云南各个壮族地区讲述、传唱与表演,仍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是壮族民众精神生活的重要支撑点,具有安抚灵魂,慰藉心灵,调节心理平衡与提升审美情趣等重要文学治疗价值。

本文系云南民族大学2015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建设立项重点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民族文学类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索”与云南民族大学2016年思政项目“民族文学类课程教学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研究─以《壮族文学》课程教学为例”(项目编号:2016SZ09)的阶段性成果。

项目主持人:王淑英。

壮族为跨境民族,在云南境内的人口超过百万,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其余散布在昭通、曲靖、楚雄、红河、大理等州市。

千百年来,云南壮族民众创造了《麽荷泰》(侬支系)、《麻仙》(沙支系)、《德傣掸登俄》(土支系)等经籍文本,《幽骚》、《娅汪》、《串寨调》、《南皇侬智高》等叙事长诗,以及民间传说故事《壮锦》、《问幸福》、壮戏、铜鼓舞、谚语、渔鼓等优秀口头传统。

云南壮族口头传统至今仍在云南各个壮族地区讲述、传唱与表演,仍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是壮族民众精神生活的重要支撑点,具有重要的文学治疗价值。

当今的民间文艺理论虽然重视文学的认知作用和教育功能,却忽略了口头传统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作用:包括治病和救灾在内的文化整合与治疗功能─人通过法术性的语言实践获得精神的自我救援与自我确证。

民族志材料揭示出巫史同源和巫医不分的远古事实。

其理论启示是:出自巫觋之口的祝咒招魂一类诗歌韵语,形态上属于文学,其功能却不为人们审美或欣赏,而是治疗的产物,具有重要的精神抚慰与心理疏导功能。

[ 叶舒宪:《文学与治疗─关于文学功能的人类学研究》,载《文学与治疗》附录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19页。

]口头传统对于灾难留下的痛苦记忆和精神创伤,具有某种积极的治疗意义。

一安抚死者灵魂,体现终极关怀文学人类学认为,文学具有内在的精神医学功能,即治疗功能。

它是拯救人类灵魂、维系人类身心健康的一剂良药。

文学治疗功能主要是通过祭祀仪式上音乐、舞蹈的展演以及咒语、古歌的唱诵实现的。

魂返故乡是走完一生一世的标志。

在云南各地壮族丧葬仪式中,史诗吟唱与指路经一起构成了灵魂返回故乡的路线图。

在沉郁的乐曲、响亮的鼓声、亲人的恸哭中,麽公将死者的魂送回故里。

丧葬仪式即成为单个人死后要操演的仪式,同时也是在群体性的场合下对历史记忆的重新表达与不断强化。

在云南壮族地区的不同支系中,各支系麽公分别传承、吟诵着不同的经诗文本。

在丧葬仪式上,云南壮族侬支系的代表性经诗文本为《摩荷泰》;沙支系的为《麻仙》,土僚系的是《德傣掸登俄》。

麽公唱诵歌谣,祭祀死者,安抚他们的灵魂,使其回归故乡,是经诗演唱的重要功能。

除了丧葬仪式,云南壮族地区的麽公在治疗疾病,婚嫁礼仪以及祭竜、叫魂等不同仪式场合中也会吟诵上述经诗中的相应内容。

在云南壮族的节日节庆、人生仪礼中的庄重演述和在日常生活中讲述的传说故事等口头传统有着重要的精神慰藉和心理治疗功能。

二表达反抗意识,调节心理平衡口头传统本身固有的民间色彩,构成了官方、权威、统治等的对立面,民众进行“犯上”的口头表演,既生动、形象,又不会留下实实在在的痕迹。

云南壮族民众的反抗意识主要是通过“娅汪反宋”、侬智高传说、聪明人“布斗”、“奕推”、“ 夷晃”的故事等口头传统得以表现和传播的。

流传于云南省丘北县壮族聚居区的一首歌谣便很好地反映了民众的觉醒与反抗精神:“冷冲是个土匪的窝,坝朗是土匪的家,六贵红夷是一霸,领着整个兰马槽把人民残杀。

整个蚌勒槽也憨透顶,遭人们千古唾骂。

”[ 丘北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丘北县民间歌谣集》(内部资料),1990年印。

]过去,云南壮族遭受土司、官府的双重欺压,社会地位低下,常常受到上层阶级的歧视,他们便时常运用口头传统来记录抗争的过程和表达反抗的心情,以弱者的最后胜利来获取讲述或演唱的快感。

三净化民众心灵,获得审美愉悦口头传统的表演与传播还可以融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高生活情趣。

“据说,不论在什么时候,只要开始讲故事,夜幕就会降临。

带着特定的意图,用特定的方式讲述某种特定的故事,可以召唤出那繁星点缀的夜空,还会有皎洁的月亮从黄昏或从天边升起,悬挂在听故事的人们的头顶上方。

”[ [美]麦地娜·萨丽芭:《故事语言:一种神圣的治疗空间》,叶舒宪、黄悦译,《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演说活动这种现场效果无疑起着联合人们、创造生活的作用,并有益于克服个体精神世界的孤立性和个体的封闭性。

云南壮族歌手在唱歌的时候很注意调动听众的情绪,让歌者与听者的情绪一起波动。

如在《板栗和板拢》的结尾处,歌手与听众都被板栗与板拢生死相随、至死不渝的爱情打动,两个年轻人死去后,歌手与听众的情绪都非常低落。

这时候,歌手要想办法把观众的情绪从悲观、无奈中解脱出来,歌手在《板栗与板拢》的结尾处唱到:“亲爱的听众们啊,跑累的马要停蹄,我唱久了要休息,我的歌就唱到这里。

让我的歌声,在人们心中回荡;让可怜的蝴蝶蜻蜓,永远在天空中只有飞翔!”[ 刘德荣、陈国勇等主编《文山州壮族民间诗歌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版,第20页。

]两个年轻人的爱情命运虽然悲苦,但是我们会把他们的故事一直传唱下去,并祝愿这两位年轻人在死后的世界里获得永恒的幸福。

口头传统具有重要的心理调适功能,是民众狂欢的形式。

在民众广泛参与的各种活动中,必然会涌现民间文学;口头传统成为民众在一些特别的场合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的不可缺少的形式。

例如,壮家爱唱歌,在唱歌的过程中他们心里的郁闷、不满、委屈、无奈等情绪都得到了及时的宣泄与释放。

如在云南壮族叙事长诗《板栗和板拢》的开篇唱到:“西洋江水哗哗流,西洋江水慢悠悠,侬家人的日子啊,像江水有欢乐也有忧愁。

侬家人爱唱歌啊,爱唱自己民族的歌。

老年人唱着,青年人来和……侬家人爱唱歌啊,既唱忧愁也唱欢乐。

子子孙孙永远唱下去,让歌声传遍四方八角。

”[ 刘德荣、陈国勇等主编《文山州壮族民间诗歌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版,第67页。

] “壮家自古爱唱歌,出生唱到牙齿落”,包括歌谣、戏曲在内的云南壮族口头传统可以发挥美育的功能,是当地壮族民众将生活诗意化的产物。

因而,这其中也深刻地凝聚着各民族、各地区民众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恩格斯在《德国民间故事书》中说:“当他辛苦地做完一天的工作,晚上回来疲惫不堪的时候,娱乐他,恢复他的精神,使他忘掉沉重的劳动,把他那贫瘠砂砾的天地变为芬芳的花园”[ 恩格斯:《德国的民间故事书》,见《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4卷,第401页。

]说故事、听笑话、猜谜语、唱山歌等民间文学活动本身给人带来身心的欢愉。

现实生活中的民间文学表演,喜剧的成分远远大于悲剧成分。

云南壮族《三兄弟故事》是一则非常独特的民间故事。

文本中表现出的对艺术之术功能的独特认识是其它民间故事中较难体现出来的。

故事中说穷汉林海的妻子被财主糟蹋死了,留下三个儿子。

儿子长大后,林海让他们都出去学一套手艺,三年后回来为妈妈报仇。

大儿子学了盖房子,二儿子学了织布,三儿子没有跟哥哥一样学习安身立命的技艺,而是跟一个老爷爷学口弦。

因为三儿子看到财主横行霸道,逼死人命后,听到老爷爷有吹着口弦唱:“雪山化不尽,苦水倒不完。

河水流不干,泪水比江长。

天地没有私,富人贪如狼。

点起火把走,去找幸福园”时,三儿子觉得口弦说出了他想说的话,想学口弦。

老人说,口弦是安慰穷人心灵的玩意儿,穷人一听就会高兴,就会有劲。

财主听到口弦声,就会害怕,就会迫害。

但是,当老三回家后,父亲非常生气,认为小儿子学的是无用的东西,逼迫儿子再次出门学习有用的手艺。

小儿子在密林中弹起心爱的口弦,歌声、口弦感动了变成黑熊的仙女,就一直陪伴着他。

当老三唱出:“雪山有野兽,蹄印雪中留。

我踩兽蹄印,泪在水中流。

雪泪汇成河,要往哪里淌?把我载起来,去找幸福海”的歌时,歌声把他带到一个美丽的地方,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要求老三弹奏最为好听的《蜜蜂过江》。

老人听完后决定要送老三一件礼物,老三只要挂在柱子上的葫芦,葫芦就是变成黑熊的仙女。

两人结婚时,财主也来看热闹,老三从葫芦里放出两只猛虎要死了财主,替母亲报了仇。

讲故事与听故事能够给灵魂带来欢乐,因为它通过虚构和幻想足以唤起对抗精神疾患的力量。

云南壮族民众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神话、传说、故事、戏剧、歌谣等口头传统。

以麽公经诗为代表的祭祀歌可以安抚灵魂,实现终极关怀;以《弄娅汪》、《南皇侬智高》、《板栗与板拢》等为代表的叙事诗较好地传达出云南壮族民众的反抗意识,排解其精神痛苦,调节其心理平衡;云南壮族的歌谣、戏剧、传说故事等口头传统则可以滋润心灵,增添和传播快乐。

总之,云南壮族口头传统将当地壮族民众的生活与艺术融为一体,美化了民众生活,净化了民众心灵,使处于社会底层与文化边缘的云南壮族民众的生活有情感、有诗意、有价值,感受到生活是美好的,这便是云南壮族口头传统文学治疗功能的主要体现。

参考文献1、叶舒宪:《文学与治疗─关于文学功能的人类学研究》,载《文学与治疗》附录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19页。

2、丘北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丘北县民间歌谣集》(内部资料),1990年印。

3、[美]麦地娜·萨丽芭:《故事语言:一种神圣的治疗空间》,叶舒宪、黄悦译,《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4、刘德荣、陈国勇等主编《文山州壮族民间诗歌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版,第20页、67页。

5、恩格斯:《德国的民间故事书》,见《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4卷,第40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