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传统节日“娅拜节”
妇女的节日有哪些
妇女的节日有哪些中国民间女性节日古代的妇女节我国古代的妇女节有两个:一个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另一个是农历七月七日乞巧节。
明、清时代把端午节称为“女儿节”,那时每到五月初一至初五,不仅小闺女被打扮得花枝招展,就连出嫁了的女子也在这几天回娘家看望双亲。
七月初七,传说是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
特别是黄河流域,民间的风俗一直把这一天称做“女节”。
妇女们在这一天夜晚,在院子里摆设一些果品等,向织女祈祷,同时进行女红比赛以示“乞巧”。
四川广元女儿节四川的广元,唐代称利川,是一代女皇武则天的故乡。
利川妇女历年都要在武则天生日那天集会,祈求全家平安幸福。
1988年,经广元市人大批准,正式将每年农历的九月二十一日定为广元女儿节。
苗族的姐妹节在贵州省东部清水江畔的苗家村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八日为苗家“姐妹节”。
节日里,苗家按传统风俗都要吃“姐妹饭”。
这种饭是用姑娘们在山上采集的野花和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后蒸成的。
节日里还有热闹的斗牛场面和“游方”活动。
怒族的仙女节云南怒江州的怒族群众信奉仙女,每年农历三月十五都要为仙女过节。
节前,先选几个钟乳石的石灰岩洞作为仙女洞。
到节日这天,人们上山采杜鹃花,带上祭品和酒器到仙女洞中祭祀,兴高采烈地度过节日。
侗族的姑娘节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湘黔桂侗族妇女的节日。
相传,这个习俗来自侗族的杨姓家族。
节日这天,凡出嫁的姑娘都要回到娘家与自己的姐妹做乌饭、乌饭糍粑,唱歌说笑欢度节日。
节后,这些出嫁的姑娘回夫家时还要带些乌饭糍粑,分送给亲友,共享节日佳肴。
壮族的娅拜节广西者宁、索乌的壮族每年4月属兔的那天,都要杀一头牛、一口猪、两只鸡和48条鱼,到娅拜山上祭奠壮族传说中的妇女娅拜,礼仪十分隆重。
相传,娅拜是壮族山寨的头领,她率领百姓与压迫他们的官兵打仗,失败后被残杀。
众人把她埋在高山之巅,并将此山定名娅拜山。
每年到她遇难那一天,壮家人都要祭奠她,表达怀念之情。
藏族的女儿节甘肃文县的藏族,每年农历五月初四、初五,是他们的“女儿节”。
壮族的资料
简介1990年人口1548万。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壮族人口数为16178811。
2005年,壮族人口超1700万人。
现在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
壮族大多居住在广西,主要集中在柳州、来宾、河池、南宁、百色、崇左等地区。
其中云南有100余万人,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红河、曲靖也有一部分。
广东的连山、贵州的从江和湖南江华也分布有壮族。
在1965年统一称壮族以前,壮族的自称和他称较多,广西最常见的自称和他称主要有“布(僮)壮”“布土”“布僚”“布雅依(瑞)”“布侬”等20多种,云南主要有“侬人”、“沙人”、“土僚”等壮族艺术壮族人民在集中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基础上,创造了壮戏。
铜鼓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
壮锦是壮族民间流传下来的一种独特的织锦艺术,已有一千年的发展史,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礼仪介绍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
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
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
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
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
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
尊老爱幼是壮族的传统美德。
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路,在老人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言秽语,不从老人面前跨来跨去。
杀鸡时,鸡头、鸡翘必须敬给老人。
路遇老人,男的要称“公公”,女的则称“阿婆”或“婆婆”;遇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助并送到分手处。
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中央政府确认,我们国家的民族共有56个。
因为汉族相对人口较多,占全国人口的90%以上,而除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人口相对较少,所以我们国家习惯上称其他民族为“少数民族”。
壮族壮族文化概要:壮族姑娘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在数量上仅次于汉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广西、云南省文山,广东省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西南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拥有灿烂的文化。
壮族以传统的农业、纺织业、印染业、手工艺业为主。
新中国成立之前,一直称之为“僮族”。
1965年,在周恩来的倡议之下,“僮族”改称为“壮族”。
壮族在汲取本民族的民间音乐、舞蹈、技艺等特点的基础上创造了壮戏。
铜鼓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壮族的节日文化:壮族比较隆重的节日有春节、“三月三”歌节、陇端节、七月十四、中元节、吃立节、蚂拐节、娅拜节、莫一大王节、牛魂节、霜降节和陀螺节等。
其中春节、“三月三”歌节、七月十四是壮族最重要的节日。
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日等节日与汉族的节日很相似。
壮族在"三月三"歌节、八月十五和春节期间都要举行聚会唱歌活动。
除此之外,壮族在农历七月初七到七月十五之间会举行祭祖活动。
壮族的饮食文化:壮族五色糯米糕壮族一直有一日三餐的习惯,壮族居住的地区盛产玉米、大米,所以他们的主食就是玉米、大米,薯类食品。
壮族人喜欢用糯米制做各种糍粑、糕饼、粽子等食品,壮族人喜爱吃野味、昆虫等。
他们擅长炸、烤、卤、腌、炖等烹饪方法。
特色菜有:盐风肝、白切狗肉、火把肉、壮家烧鸭、辣血旺、宁明壮粽、状元把、壮家酥鸡、清炖破脸狗等。
壮族每家都会酿制红薯酒、米酒、木薯酒。
他们都喜欢吃猪、鸭、牛、鸡、鱼肉,有的地方喜欢吃鱼生、蛇肉等。
但是壮族是一个十分爱护青蛙的民族,有专门的“敬蛙仪”,壮族男子喜欢饮酒,并以酒招待客人。
壮族是一个非常好客的民族,任何一个人到了壮族村寨,这里的人就会认为你是全寨的客人,每一家都会轮流请你吃饭,有的时侯一顿饭能吃好几家呢!平日里,壮族也有相互请客的习俗,比如一户人家有喜事就会请全村的人来吃饭。
壮族是怎么过春节的_春节
壮族是怎么过春节的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文化大国,中国有着五十六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着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而这些民族文化融合碰撞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文化。
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壮族是怎么过春节的,欢迎大家阅读。
壮族春节习俗的介绍壮族的春节从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但初三至初五仍算春节期。
它是壮族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一般从腊月二十三起就开始做准备,家家户户搞卫生、缝制衣裤、购买年货、张贴、制作糕点、杀猪、包粽子、放鞭炮、穿特殊的服装。
春节又是个团圆的日子,凡是在外面工作的人,一般都赶在年三十之前回家团聚,吃团圆饭。
春节期间,除了走亲访友,男女青年多去参加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演戏等文娱体育活动。
除夕家家杀鸡杀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制作叉烧肉等等。
晚饭的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会炖猪脚、炖整鸡。
米饭要做得很多,剩到第二天吃,象征着富裕。
年三十晚家家都要守岁,直到半夜鸡叫,燃放鞭炮,除旧迎新。
壮族过春节的习俗:初一初二凡来客必吃粽子。
壮家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物。
粽有大有小,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二三两,还有一种叫“风莫”(特大粽子)的,重达一二十斤。
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但要有馅儿。
馅儿是由去皮的绿豆、半肥不瘦的猪皮拌上面酱制成,挟在粽心里,煮熟后,其味之香堪称一绝。
壮族过春节的习俗:陀螺节在广西壮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举行一次有名的体育盛会——陀螺节。
时间是由旧历年除夕前两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历时半个多月。
陀螺,壮语叫“勒江”,它有大有小,有轻有重。
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鹅蛋的,也有二三两。
制作陀螺一定要选用质地优良的坚木。
它的“头”要圆滑。
“打”的时候,用两三尺长的麻绳一圈一圈往上缠,一直缠到自己认为适当的地方,再用右手的无名指和小指挟住麻绳的尾端,迅速往地面一旋,陀螺就“呼呼”地转动起来。
质量好的陀螺,再加上旋的技术高明,转起来长达七八分钟才倒下来。
民族节日有哪些
民族节日有哪些一、壮族—三月三。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主要分布区,三月三是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以壮族最为典型。
三月三又叫做上巳节,是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
这一天是以唱歌为主要活动内容的祭祖的节日,因此又叫歌圩节、歌婆节。
三月三是壮族祭祖的日子。
这一天壮族人家都要带着准备好的祭品,如肉食、糕点、香烛和纸幡到祖先坟上祭祖。
摆好供品,行祭拜之礼。
二、藏族—雪顿节。
藏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著民。
雪顿节是藏传佛教以及西藏地区生活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一般在藏历的6月举行。
在藏语中,“雪”是酸奶的意思,“顿”是“吃、宴”的意思,雪顿节就是吃酸奶的节日,因此又叫“酸奶节”。
因为雪顿节期间有隆重热烈的藏戏演出和规模盛大的晒佛仪式,所以有人也称自为“晒佛节”。
每年雪顿节,都会举办隆重的晒佛仪式,耗牛赛,歌舞表演。
三、蒙古族—那达慕。
蒙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多信奉藏传佛教,建有内蒙古自治区。
“那达慕”大会,是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的蒙古、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人民的盛大集会。
“那达慕”意思是“娱乐”和“游戏”。
每年夏、秋季节举行。
大会期间,各地农牧民骑马赶车,带着皮毛、药材等农牧产品。
四、维吾尔族—肉孜节。
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布在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周围,肉孜节是中国新疆地区的主要节日,肉孜节又叫做开斋节,成年男女穆斯林在伊斯兰教历每年9月封斋1个月,这段时间禁绝饮食、房事和一切非礼行为,洗涤罪过。
开斋节这天,家家户户打扫卫生,成年回族穆斯林都要洗大净,沐浴净身,男女老少都换上自己喜爱的衣服,然后到清真寺参加会礼。
而后,走亲访友,相互祝贺,邀请亲戚乡邻到家,进行款待。
壮族传统节日
壮族传统节日壮族是中国众多民族之一,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
这些节日不仅在壮族人民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
下面将介绍几个代表性的壮族传统节日。
1. 赛龙舟节赛龙舟节是壮族人民庆祝端午节的重要活动,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
赛龙舟是相互竞争的示范竞赛,参赛的龙舟由一支队伍划桨驱动,队伍成员需要协调配合,以最快的速度划船。
此外,南宁市也会举行国际性的赛龙舟活动,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选手。
2. 壮族三月三壮族三月三是壮族人民黎族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壮族人民会举行瑶族、苗族等其他民族的联谊活动,以庆祝节日。
此外,人们还会穿上传统服装,跳上壮族舞蹈,演唱壮族歌曲,品尝传统美食等。
这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和互动的时刻。
3. 壮族花山节壮族花山节是一个以祭祀山神为主题的传统节日。
在花山节期间,人们会将花朵和鲜花放置在山地上,祈求丰收和幸福。
此外,花山节还有丰富多样的民族风情表演,如歌舞、诗朗诵等。
壮族花山节不仅是壮族人民的重要活动,也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4. 壮族壮年节壮族壮年节是一个庆祝男子成年的传统节日。
在这一天,壮族男子会进行传统的成年仪式,接受族人的祝福和祈福。
壮年节还包括丰富多样的庆祝活动,如舞狮、舞龙等,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观赏。
人们还会穿上盛装,演唱传统歌曲,分享美食,共同庆祝这一重要的时刻。
总结壮族传统节日展示了壮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承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这些节日不仅是壮族人民的重要活动,也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通过参与和了解壮族传统节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个美丽多元的文化。
壮族民族节日
-壮族民族节日一、迎新火和桃新水二、药市三、达旺节四、吃立节五、祝寿节六、鱼花节七、娅拜节八、五谷庙节九、霜降节十、双喜节十一、三月三十二、牛魂节十三、蚂蛎节十四、花朝节十五、歌圩迎新火和桃新水名称:迎新火和桃新水时间:农历除夕意义:年俗祈求来年兴旺和丰收内容:广西壮族独特的年俗。
除夕夜,家家火塘彻夜不熄,越烧越旺,叫做迎新火。
预示来年兴旺、温暖、吉祥。
初一凌晨,人们便点着火把,挑着水桶,叫着"勒勒勒……"的声音,去河边挑回新年的第一担水,叫做挑新水。
去得越早,来年庄稼长得越好,猪长得越快,因此人人都争挑第一担水。
天还没亮,整个山寨已水光四起,"勒勒勒"的呼声从四面八方传来,人们用辛勤的劳动,来祝愿新的一年取得更大丰收。
药市名称:药市时间:夏历五月初五意义:集市风俗内容:流行于广西靖西县城和安德、龙临等村镇的壮族岁时风俗。
相传夏历五月初五,为药仙下凡日,所买中草药特别有效,当地药农土医为了卖个好价,便趁此机会将药材集中上市,任人选购,形成节俗。
达旺节名称:达旺节时间:农历七月二十日意义:祭祀活动内容:壮族传统节日。
流行于广西马山、平果、都安一带。
相传,达旺是一位漂亮的壮族姑娘,十分喜爱那些专吃害虫的麻雀,可是土司却十分讨厌麻雀。
一天晚上,土司派人到各处捕杀麻雀,达旺知道后,摇醒了自己屋后树上的麻雀,让它们飞走,气急败坏的土司把达旺抓了起来,见达旺十分漂亮,就威逼她做妾,达旺宁死不从,七月二十日惨遭杀害。
麻雀见自己的救命恩人被杀害了,齐心协力把她的尸体抬到月亮上。
下葬前,麻雀们围着她哭了七天七夜,竟把她哭话了。
达旺就留在月亮上了。
是日,当地群众家家杀鸡宰鸭,宴请亲友,待月亮升起时人们供上鸡爪、鸭腿,并让小孩对月亮吃掉,以此来告慰月亮上的达旺姑娘。
吃立节名称:吃立节别称:大年、过晚年时间:农历正月三十日意义:庆祝活动内容:壮族传统节日。
又称"大年"。
壮族简介
三、壮族的服饰风格
壮族服饰主要有蓝、黑、棕三种颜色。 壮族妇女有植棉纺纱的习惯,纺纱、织布、 染布是一项家庭手工业。用自种自纺的棉纱 织出来的布称为“家机”,精厚,质实,耐 磨,然后染成蓝、黑或棕色。用大青(一种 草本植物),可染成蓝或青色布, 用鱼塘深可染 成黑布,用薯莨 可染成棕 色布。 壮 族服饰 各有不同, 男子、女子 的服饰,男子、 妇女、未婚女 子的头饰, 各具特色。
面向田野。一个寨子一个
群落,既雄伟又壮观。有
些村寨,家家相通,连成
一体,就像一个大家庭。居
室格局,各处自有特点。
五、壮族的文化艺术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 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 “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 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 月 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 万人以上参歌、送歌等。被誉为“歌仙”的 刘三姐就是歌手的典型代表。
四、壮族的建筑风格
居住在坝区和城镇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 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 族,其村落广西龙脊的壮族山寨房舍则多数是土木结构的 瓦房或草房,建筑式样一般有半干栏式和全地居 式两种。
干栏,也叫木楼、吊脚楼。壮、侗、瑶、 苗、汉都有。多为两层。上层一般为3开间 或5开间,住人。下层为木楼柱脚,多用竹 片、木板镶拼为墙,可作畜厩,或堆放农 具、柴禾、杂物。有的还有阁楼及附属建 筑。一般干栏都依山傍水,
6、壮年
也叫"将也益",春节叫"将昆",即汉族节。壮年以农历十二月为岁首,十一 月末日为除夕,习惯叫"崴谊久",意为过二九(不管月大月小,都如此称 谓)。是日,全寨集资买猪,(有的村寨按户轮流专门喂养社猪)宰杀敬祀 社王,祈求保佑五谷丰登。相传古时曾杀人祭社,后来以猪代之,社王棚一 般设于村边大树脚下,祭时,由魔公主持,妇女和家有孕妇的男子均不能参 加,在社棚前宰猪敬供,集体叩拜,庄严肃穆,不许喧哗 说笑,忌穿白色、花衣,否则当 年收成不好,禽兽为患。祭毕,将 煮熟的猪肉按户均分,各得一串, 带回家里作"接魂"敬祖主要供品。 从除夕到初三,即敬土地公之前,严 禁内外人出入。过年十天之内为节日 活动期间,村村寨寨敲锣打鼓,吹笛弹 琴,纵情欢娱。亲友互访道贺,青年玩山 串寨对歌作乐。有的还给周围兄弟民族送 年礼,近邻的苗、侗、瑶、汉等族,前来作 客,有的还鸣炮、击鼓、吹笙,表示庆贺,到 处喜气洋洋,充满着民族团结气氛。
《广西壮侗苗瑶四大民族的风俗习惯》
《⼴西壮侗苗瑶四⼤民族的风俗习惯》壮族壮族主要分布在⼴西、云南、⼴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区,以⼴西最多,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最多的⼀个民族。
壮族⼈民在历史上就善于利⽤丰富的⽔利资源种植⽔稻,妇⼥则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彩艳丽著称,还有风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们所称道。
饮⾷:壮族喜爱猎⾷烹调野味、昆⾍,对三七的⾷疗颇有研究,利⽤三七花、叶、根、须做菜很有特⾊。
主要特⾊菜有:辣⾎旺、⽕把⾁、壮家烧鸭、脆熘蜂⼉、五⾹⾖⾍、油炸沙⾍、⼦姜野兔⾁、⽩炒三七花⽥鸡等。
⾃家还酿制⽶酒、红薯酒和⽊薯酒。
有的在⽶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
⽂化艺术:壮族以唱⼭歌闻名,其讲究押韵、富有感染⼒。
壮族善舞,具有悠久历史的“铜⿎舞”,节奏鲜明,舞步雄健。
每年定期举⾏的唱⼭歌会,称为歌圩。
歌圩期间还举⾏男⼥间的抛绣球、碰蛋等娱乐活动,吃五⾊糯⽶饭、唱壮戏、兼办物资交流等,预祝五⾕丰登。
⼴西宁明、龙州等地的断崖陡壁上留下了壮族先民绘制的众多崖壁画。
铸造和使⽤铜⿎在壮族已有2000多年历史。
壮锦是享有盛名的纺织⼯艺品。
节庆:壮族的传统节⽇主要有“陇端”(壮语,赶⽥坝之意),相传这个节⽇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每年到娅拜遇难之⽇,壮族⼈民就杀⽜宰猪去祭奠她。
这样年年祭奠,从未中断,久⽽久之,便形成了⼀个节⽇——娅拜节。
壮族的其他节⽇与汉族相同。
禁忌:壮族⼈忌讳农历正⽉初⼀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忌⾷⽜⾁和狗⾁;登上壮族⼈家的⽵楼,⼀般都要脱鞋,忌讳戴着⽃笠和扛着锄头或其他农具的⼈进⼊⾃⼰家中,⽕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
壮族青年结婚,忌讳怀孕妇⼥参加,家有产妇,要在门上悬挂袖⼦枝条或插⼀把⼑,以⽰禁忌。
壮族是稻作民族,⼗分爱护青蛙,有些地⽅的壮族有专门的“敬蛙仪”。
宗教信仰:古代壮族没有形成统⼀的宗教,其先民由⾃然崇拜发展到祖先崇拜和多神信仰。
壮族普遍崇拜祖先,每户正堂屋的神壁上都供奉“天地国亲师之位”和祖先神位,各家都有神龛,敬奉祖先。
壮族的婚礼节日习俗和饮食习惯
壮族的婚礼节日习俗和饮食习惯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
你想看看壮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吗?今天,店铺为大家推荐壮族的婚礼节日习俗和饮食习惯。
壮族的婚礼习俗壮族的婚姻,有自由恋爱和父母包办的形式,一般婚前享受充分的恋爱自由,但父母干涉包办也时常有。
壮族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
妇女和男子一样都是家庭的劳动力,但仅有男子有继承权。
其婚姻制中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有些地方还保持这种习俗。
壮族女子出嫁日一是梳头:由媒婆、送嫁婆帮新娘梳头,新娘则边唱“哭嫁歌”,从早上哭到离开娘家,有哭“爹娘”、“兄弟姐妹”、“姑爷”等多种哭嫁歌。
主要内容有歌颂父母养育之恩,有埋怨生为女孩要出嫁,有埋怨兄弟自己嫁出后独占家产,或是对一同长大的姐妹的留恋等等,曲调婉转缠绵,催人泪下。
“哭嫁”是流传于壮族农家的一种婚嫁习俗,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壮族农家大部分人居住的地方,群山连绵,地势偏僻,交通不便,姑娘出嫁之处,近到2至3里,远则数百里,跨省、跨县、跨乡、天隔一方,一别难见。
“相见时难别亦难”,不知何时是归期,思前想后,不禁潸然。
“哭嫁”,是勤劳勇敢,淳朴善良,尊老爱幼,热情好客的壮家人告别家人,答谢亲友的感情流露和心灵表白。
所谓“哭嫁”,就是姑娘出嫁时,以“哭”代说,倾诉衷肠,表达离情,招呼来宾,告别亲人的一种形式。
姑娘出阁时,要吃“离娘饭”。
办酒前夕,由家庭中最年长的女性长辈给姑娘梳妆,打扮成年妇女模样。
晚上鸡叫头遍时,在堂屋前举行仪式,焚香燃纸,祷告先辈。
先哭祖父(母)、父母、以谢多年养育之恩,表达依依惜别,谓之“开声”或“启声”。
青年男女结婚后,新娘便返回娘家居住,遇重大节日和农忙时节才到丈夫家短暂居住,直到怀孕之后才长住婆家。
因此,“不落夫家”的时间为三、五年不等。
在历史上,“不落夫家”期间有性自由,近代受儒家文化影响,认为这是一种不正当的行为,遭到严禁,违者或离婚,或赔偿一定的财物。
壮族简介
壮族制作人:刘婷、孙文凤指导老师:杨恩举课程:设计概论简介: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
壮族大多居住在广西的柳州、来宾、河池、南宁、百色、崇左等地区。
广西最常见的自称和他称主要有“布(僮)壮”“布土”“布僚”“布雅依(瑞)”“布侬”等20多种,。
秦以来,壮族先人历代分别称为西瓯、骆越(雒越)、南越、濮、僚、俚、溪峒蛮、乌浒,在宋代史籍中始称为“撞”、“僮”、“仲”,明清时也有称为僮人、良人、土人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僮”与“壮”同音),直到周恩来倡议在1965年改“僮”为“壮”。
风俗习惯:衣:主要有蓝、黑、棕三种颜色男装有右襟与对襟两种,右襟衫反膊无领,戴礼帽,男女衫的扣钮均铜纽或布纽,男女裤子式样基本相同,裤脚有绲边,俗称“牛头裤”。
男女都穿布鞋。
女子有带银手镯辟邪的传统,多见小女孩、少女佩戴。
未婚女子喜爱长发,留刘海(以此区分婚否)食: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今天,整个华南无论哪个民族,都以大米为贵,餐桌上的主食主要是大米饭,以大米为原料的食品系列有米饭系列、米粉系列、粽粑系列、糍粑系列、米粥系列、汤圆系列、米糕系列、米饼系列、米花系列、饮料系列、米肉系列、灌肠系列等12个系列。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
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
五色糯米饭是壮族地区的传统风味小吃。
因糯米饭呈黑、红、黄、白、紫5种色彩而得名,又称“乌饭”。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或清明节时节,广西各族人民普遍制作五色糯米饭。
壮家人十分喜爱五色糯米饭,把它看作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
每到春节和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包“驼背粽”。
每年正月,广西靖西岳圩、湖润一带的壮族人,总喜欢吃“风莫”饭。
“风莫”是壮族一种特大的粽粑。
住:带甬道的“丅”字形“高台式土木建筑”,(它不仅是中国“高台式宫殿建筑”的源头,而且是全世界第一座“高台式土木建筑”)。
壮族的风俗习惯壮族的节日资料及服饰特点
壮族的风俗习惯壮族的节日资料及服饰特点壮族的风俗习惯壮族的节日资料及服饰特点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
壮族大多居住在广西,主要集中在柳州、来宾、河池、南宁、百色、崇左等地区。
其中云南有100余万人,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红河、曲靖也有一部分。
广东的连山、肇庆怀集、贵州的从江和湖南江华也分布有壮族。
在1965年统一称壮族以前,壮族的自称和他称较多,广西最常见的自称和他称主要有“布(僮)壮”“布土”“布僚”“布雅依(瑞)”“布侬”等20多种,云南汉称主要有“侬人”、“沙人”、“土僚”、“土佬”,自称濮侬、濮土、蒲岱/傣、布瑞/布雅依。
壮族地区石灰岩分布很广,是世界有名的岩溶地区,石山拔地而起,石山里有岩洞和地下河。
这种地形构成了“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的名胜景色。
沿海盛产各种名贵海产,尤以南珠闻名。
壮族地区气候温和,雨水充足,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玉米、薯类等。
果品也很丰富,森林面积广,盛产柳州杉、银杉、樟木等名贵木材。
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久负盛名的特产。
壮族的历史壮族主要居于岭南,岭南地区自远古时代就有人类居住,有柳江县的“柳江人”和“甘前人”,来宾市的“麒麟山人”,荔浦县的“荔浦人”。
都安县的“干淹人”和“九楞山人”,柳州市的“白莲洞人”和“都乐人”桂林市的“宝积岩人”,田东县的“定模洞人”,灵山县的“灵山人”等等。
先秦时期,广西地区有骆越国,居住着百越中的“骆越”、“西瓯”、“苍梧”人。
骆越国是岭南壮族祖先著名的方国,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其中提到“路人大竹”,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云:“路音近骆,疑即骆越。
”路即骆,此说中的。
《逸周书》亦称《周书》,乃先秦古籍,多数篇章出于战国,其中所记商周之事,必有所本。
在《吕氏春秋·本味》里,又提到“越骆之菌”,汉代高诱注:“越骆,国名。
菌,竹笋。
”越骆是汉语提法,意为越(山)谷或越鸟,越人语言倒装为骆越。
壮族民俗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为大家演讲,主题是“壮族民俗文化”。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独具魅力,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向大家介绍壮族民俗文化。
一、壮族节日1. 民族大团结节:每年的三月三,是壮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壮族人民庆祝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时刻。
这一天,壮族人民会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如赛龙舟、抛绣球、唱山歌等。
2. 壮族歌圩节:歌圩节是壮族人民欢庆丰收、祈求平安的节日。
在歌圩节期间,男女青年们会聚在一起,对唱山歌,表达爱慕之情。
3. 端午节:壮族端午节与汉族端午节习俗相似,但也有一些独特的习俗,如吃五色糯米饭、穿五色线等。
二、壮族服饰壮族服饰色彩鲜艳,独具特色。
男女老少都穿着绣有各种图案的衣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壮族的绣球服饰。
绣球服饰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寓意吉祥如意。
三、壮族饮食壮族饮食文化独具特色,以酸、辣、香著称。
壮族人喜欢食用酸汤、酸笋、酸辣鱼等酸味食品。
此外,壮族还有许多独具特色的菜肴,如酸辣鸭、烤鱼、竹筒饭等。
四、壮族音乐舞蹈壮族音乐舞蹈形式多样,有山歌、师公舞、踩堂舞等。
其中,山歌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形式,以唱山歌来表达情感、讲述故事。
五、壮族民间传说壮族民间传说丰富多彩,如刘三姐、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这些传说不仅展现了壮族人民的智慧,还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总之,壮族民俗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
我们要珍惜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壮族民俗文化。
在此,我呼吁大家:1. 学习和传承壮族民俗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2. 弘扬壮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
3. 保护和传承壮族民俗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壮族。
谢谢大家!。
壮族简介PPT
精选版课件ppt
5
饮食习惯
•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 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 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 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 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 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壮族对任何禽畜肉 都不禁吃,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 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 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竹片、木板镶拼为墙,可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柴禾、杂物。
有的还有阁楼及附属建筑。一般干栏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
一个寨子一个群落,既雄伟又壮观。有些村寨,家家相通,连
成一体,就像一个大家庭。居室格局,各处自有特点。龙胜县
龙脊乡壮族干栏,以神龛为中心,神龛后面,居中是家公住房
(以女主人为中心),左角是家婆住房,有小门与家公房相通。
后,壮锦得到新的发展,花纹图案不断创新,应用范围也越来越
广,如壁挂、台布、坐垫、沙发布、窗帘等。现在广西靖西、宾
阳等地生产的壮锦,畅销国内外。
• 五、壮拳
•
在壮乡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而且还是壮族独特的习俗。
如明代桂西壮人,男孩长到十来岁,就要教他练武。当地土司提
倡群众习武,群众也崇尚武术,每年冬闲时节,壮乡的各个村寨
• 中文名:壮族人口:1700多万(2005年统计)主 要居住地:广西、云南、广东、贵州、湖南语言 文字:壮语壮文文化:布洛陀、铜鼓、崖壁画、 山歌名人:瓦氏夫人、韦拔群、黄现璠等
广西壮族节日
篇一:《简述壮族传统节日》简述壮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歌圩节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壮族的山歌因南北方言不同而有“欢”、“西”、“加”、“比”、“抡”等不同称谓。
壮族人定期还举行唱山歌会“歌圩”,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
一、由来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
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
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
内容有请歌、求歌、激歌、对歌、客气歌、推歌、盘歌、点更歌、离别歌、情歌、送歌等。
被誉为“歌仙”的刘三姐就是歌手的典型代表。
关于壮族“三月三”歌圩(或叫歌会、歌节)的由来,有好几种传说:一说,古老相传唱歌可以乐神,可以消灾除难,求得风调雨顺,后来发展为定期的三月三的歌圩。
二说,很久以前,有一对青年男女,从小相爱,他们很会唱山歌,谈情说爱都是用山歌来表达,但因受到家人反对,他们不能结为夫妻,便双双殉情。
青年们为了纪念这对坚贞的情侣,每年在他们殉情的日子,聚集起来唱山歌,并逐渐形成三月三歌圩。
此外,还有关于刘三姐的传说。
刘三姐又称“刘三妹”,为中国壮族民间传说中的歌仙。
据传刘三姐为唐代壮族农家女子,年幼聪颖过人,被视为“神女”。
十二岁能通经传,指物索歌,开口立就。
自编自唱,歌如泉涌,优美动人,不失音律,故有“歌仙”之誉。
十五岁时聘于林氏,唐开元十年,为抗拒林氏逼婚,与情人张伟望私奔,不知所终。
民间传说双双成仙离去。
还有关于广西宜山壮族传说,刘三姐生于唐中宗神龙元年,从小聪慧过人,能歌善唱。
12岁即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以歌代言,名扬壮乡。
后曾到附近各地传歌。
慕名前来与她对歌的人络绎不绝,但短则一日,长则三五天,个个罄腹结舌,无歌相对,无言以答,羞赧而退。
她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财主们对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趁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
壮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壮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壮族是一个富有特色的民族,他们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创造了自己灿烂的民族文化。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节日有“三月三”、“花山节”、“歌圩节”、“斗牛节”等。
1.“三月三”
三月三是壮族传统节日,是壮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
节日这天,人们都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到山上去祭祖先、拜神树、唱山歌。
姑娘们也在这天戴上五色丝做成的各种发夹、耳坠和项链等饰品到山上去采摘山花和野花,并采摘各种野菜回家包饺子吃。
晚上还举行唱歌跳舞比赛和斗牛比赛。
2.“花山节”
花山节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二至初八举行。
相传是为了纪念“花母”而设立的。
这天清晨,人们穿上盛装,带上各种祭品到山上去祭拜花母。
在山上,人们把事先准备好的鲜花和纸钱点燃,然后绕着“花母树”唱起了赞美的山歌,祝福她安息地下。
活动结束后,人们把祭品抬到山下的广场上分吃,然后把剩余的纸钱点燃,用火烧掉纸钱。
—— 1 —1 —。
壮族传统节日“娅拜节”
壮族传统节日“娅拜节”
娅拜节,广西者宁、索乌一带的壮族,每年四月属兔那一天,都要杀一头牛、一口猪、两只鸡和四*尾鱼,到娅拜山,奠祭壮族妇女娅拜。
那天,男女老少都到场,礼仪十分隆重。
娅拜节,祭拜的就是这位具有传奇**、不屈不挠的的女英雄娅拜。
节日习俗
那天,男女老少都到场,礼仪十分隆重。
娅拜节,祭拜的就是这位具有传奇**的女英雄。
娅拜节,祭拜的就是一位具有传奇**的女英雄。
她的事迹非常悲壮感人。
在很久以前,壮族兄弟经常受到官府的奴役和蹂躏。
娅拜和丈夫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他们实在活不下去了,只得领头起义。
在一次战斗中,娅拜的丈夫英勇阵亡。
娅拜决定为丈夫报仇雪恨,起义的士兵非常同情她的不幸遭遇,一致拥护她当首领。
这位女将武艺高强,善舞双*,杀得敌人大队人马横尸遍野,血流成河。
有一次胜利后,娅拜乘胜追击,追得敌人丢盔弃*,溃不成*。
夕阳西下,她以为敌人已逃远,就到小河中去洗澡。
谁知,娅拜刚走下水,就被隐藏在树林中的几个溃兵发现并将她杀害了。
当乡亲们发现娅拜的尸体后,将她捞上岸,埋葬在山顶,此后这山就改名为娅拜山。
每年娅拜牺牲这天,壮族*民都要来到她的坟前拜祭。
这样,年复一年,逐渐形成了娅拜节。
冬至与少数民族的宗教节庆
冬至与少数民族的宗教节庆冬至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气之一,也是冬季的开始。
在中国普遍认为,冬至这一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长,代表着阳光的渐渐回归。
然而,对于少数民族来说,冬至也有着独特的宗教节庆活动,其中蕴含深厚的文化意义。
壮族的冬至节庆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被称为"艾麻节"。
艾麻节起源于古代壮族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习俗,如今已经融入了宗教仪式和民间习俗。
在节日期间,壮族人会穿上传统的节日服饰,前往祖坟祭祖。
在祭祀仪式上,人们会点燃香烛,磕头祭祀,并用特制的面粉制作成的饼干,称为"麻饼",作为供品献给祖先。
节日期间还会进行龙舞、舞狮、唱歌等传统表演,以庆祝丰收和团圆。
藏族的冬至节庆则被称为"洒扎",是一个重要的宗教仪式。
洒扎的意思是"神灵附体",在这一天,宗教信徒会到寺庙或宗教场所,参加佛事或祭祀仪式。
他们会燃起禅堂中的烛光,诵经祷告,并向高僧祈福。
在这个节日期间,信徒们还会献上供品,如酥油花灯、高山鲜花、牛羊、蔬菜等,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恳请来年的祝福和保佑。
洒扎期间,一些地区还会举行传统的藏族民间舞蹈和文化表演,增添节日气氛。
蒙古族的冬至节庆被称为"扎嘎糖节"。
这是蒙古族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也是展示他们传统文化的盛大节日。
节日期间,人们会携带着自制的蒙古包和糖果,集聚在一起进行祭祀、祷告和拜佛活动。
在祭拜仪式中,人们会点燃煤炭、蜡烛和香烛,将供品摆放在祭坛上。
节日期间,还会有各种传统的蒙古族歌舞表演,如马头琴演奏、踏歌、蒙古舞等,以庆祝丰收和传承民族文化。
此外,彝族、瑶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也都有自己独特的冬至宗教节庆。
彝族的冬至节庆被称为"达苷",主要进行相关的祭祀和舞蹈表演。
瑶族的冬至节庆是集会聚会的日子,以喝糯米酒和开展瑶族舞蹈为主要活动。
维吾尔族的冬至则是以宗教祈福和家庭团聚为主题,人们会前往清真寺祷告祈福,共进团圆饭。
【四年级】壮族人民的节日 四年级说明文500字
【四年级】壮族人民的节日四年级说明文500字壮族人民的节日是中国的39个少数民族中第八大民族壮族特有的节日。
壮族人民的节日有三个重要的节日,分别是“壮年”、“姐姐”和“三月三”。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些节日的由来和习俗吧。
首先是“壮年”节。
壮年节是壮族人民以农历正月初三为元旦的示范。
每年“壮年”节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这是壮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浓厚的宗族性与民族性。
庆祝活动有“等爷爷碰钟”、“等乌鸦开嘴”、“铅球会”、“开步骑”的比赛等等。
每个乐队和表演队伍热情高涨,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唱歌跳舞,跟随队伍行进。
人们认为这些活动可以带来好运和丰收,所以大家都非常热情参加。
其次是“姐姐”节。
姐姐节是壮族人民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九日举行的传统节日。
姐姐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壮烈抗击侵略者,并纪念“抗日”精神。
“姐姐”在壮语中被解释为“老朋友,自己亲爱的亲人”。
姐姐节的庆典分为上午举行祭祀和追思活动、下午举行骑马、赛龙舟等体育竞技和文艺演出。
整个庆典活动非常丰富多彩,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看。
姐姐节大家都会把家庭物品打扮的很漂亮,如油纸伞、花炮、攻城车等都是节日的常见装饰物品。
共同庆祝这个节日,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壮族人民的团结和友谊。
最后是“三月三”节。
三月三是指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
这一天壮族人民会有丰盛的饭菜,迎接每个家庭成员的到来。
一般来说,节日开始的时候,居民们会用掏河水的铜方杯让大家喝一碗康师傅碗面,这叫做“才艺面”。
然后人们会搭葱花,切豆角,制作油粑,砍瓜头,煮花饼,油泡,做豁鸡预备晚餐。
晚上还有跳舞,鼓乐,唢呐等活动。
人们在节日里唱歌跳舞,表演壮族传统文化。
每个人都非常高兴,庆祝这个节日的到来。
壮族人民的节日是他们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彰显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的重要载体。
壮族人民通过庆祝自己的节日来纪念先辈、祭祖,展示自己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同时也为了增加民族交流和民族团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壮族传统节日“娅拜节”
娅拜节,广西者宁、索乌一带的壮族,每年四月属兔那一天,都要杀一头牛、一口猪、两只鸡和四十八尾鱼,到娅拜山,奠祭壮族妇女娅拜。
那天,男女老少都到场,礼仪十分隆重。
娅拜节,祭拜的就是这位具有传奇色彩、不屈不挠的的女英雄娅拜。
节日习俗
那天,男女老少都到场,礼仪十分隆重。
娅拜节,祭拜的就是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英雄。
节日来源
娅拜节,祭拜的就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英雄。
她的事迹非常悲壮感人。
在很久以前,壮族兄弟经常受到官府的奴役和蹂躏。
娅拜和丈夫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他们实在活不下去了,只得领头起义。
在一次战斗中,娅拜的丈夫英勇阵亡。
娅拜决定为丈夫报仇雪恨,起义的士兵非常同情她的不幸遭遇,一致拥护她当首领。
这位女将武艺高强,善舞双刀,杀得敌人大队人马横尸遍野,血流成河。
有一次胜利后,娅拜乘胜追击,追得敌人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夕阳西下,她以为敌人已逃远,就
到小河中去洗澡。
谁知,娅拜刚走下水,就被隐藏在树林中的几个溃兵发现并将她杀害了。
当乡亲们发现娅拜的尸体后,将她捞上岸,埋葬在山顶,此后这山就改名为娅拜山。
每年娅拜牺牲这天,壮族军民都要来到她的坟前拜祭。
这样,年复一年,逐渐形成了娅拜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