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抗生素使用

合集下载

抗生素分级管理规范

抗生素分级管理规范

抗感染药物分级管理规范为了加强对我院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遏制抗感染药物日趋严重的滥用,特制定抗感染药物使用管理规范。

一、抗感染药物使用原则1.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使用的适应症、禁忌症,密切观察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

2.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联合应用和预防应用的指征。

3.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注意剂量、疗程和合理的给药方法、间隔时间、途径。

4.密切观察病人有无菌群失调,及时调整抗感染药物。

5.注重药物经济学,降低病人抗感染药物费用支出。

二、抗感染药物使用细则6.已确定为单纯病毒感染性疾病者不使用除抗病毒以外的抗感染药物。

7.对发热原因不明,且无可疑细菌感染征象者,不宜使用抗感染药物,对病情严重或细菌性感染不能排除者,可在留取临床标本后针对性地选用抗感染药物进行经验性治疗。

8,凡有感染迹象,并能留取标本者,在使用抗感染药物前尽早留取临床标本,进行病原体检测和药敏试验。

并按药敏结果、结合临床慎重进行选择或修正原用抗感染药物。

9.使用抗感染药物应有明确的细菌感染指征,医生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药物的适应症、药代动力学特征及病人的病情特点,严格选药,并注意剂量、疗程和给药方法进行个性化给药。

10.一般情况下,用药48-72小时疗效不佳才可考虑换药。

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明显消失后72小时考虑停药,严重感染者疗程应适当延长。

11.联合应用抗感染药物应严格掌握指征。

联合使用的指征是:(1)病原体未明的严重感染;(2)混合感染,感染范围广,考虑可能有两种以上细菌感染;(3)单一药物难以控制的感染;(4)机体深部感染或抗感染药物难以渗透的部位感染;(5)防止或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6)为减少药物毒性反应,联合应用以减少剂量。

12.严密观察抗感染药物的毒副反应如肾毒性、神经毒性、肝毒性、骨髓抑制性等。

严格掌握小儿、老人及孕妇等特殊人群用药特点。

13.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的局部用药。

14.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的预防用药。

医院抗生素分级权限管理

医院抗生素分级权限管理
三线: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三线抗菌药物)
2010年6月10日
***中医院临床医师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名单
姓名
性别
职称
权限
姓名
性别
职称
权限

中医副主任医师
一、二、三线

西医主治医师
一、二线

中西副主任医师
一、二、三线

主治西医师
一、二线

外科主治医师
一、二线

中西医师
一线

外科主治医师
一、二线

中医主治医师
一、二线

外科主任医师
一、二、三线
关于2010年***中医院抗菌药物
分级管理权限的通知
各科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84号《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经医院培训并考核后,结合我院临床医生的实际情况,现将分级权限管理公布如下:
一、非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一线抗菌药物):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在乡、民族乡、镇、村的医疗机构独立从事一般执业活动的执业助理医师以及乡村医生。

西医师
一线

内科主任医师
一、二、三线

西医师
一线

中医师
一线

中医师
一线

中西医师
一线

副主任医师
一、二、三线

西医师
一线

副主任医师
一、二、三线

中医师
一线

主治医师
一、线

西医师
一线

西医师
一线

抗生素分线管理制度

抗生素分线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使用分线管理制度
1、第一线药物:疗效肯定、副作用小。

价格合理、货源充足的抗菌药物,依临床需要使用。

2、第二线药物:疗效好、但毒副反应相对较大或价格比较昂贵的药物,应控制使用。

3、第三线药物:疗效好,价格昂贵或近期研制出的保留抗菌药物应严格控制使用。

抗菌药物分线使用管理:
1、根据病人病情需要,按临床治疗用药方案需二线药物治疗时,应由主治医师以上医师同意后方可使用。

2、根据病人病情需要,按临床用药方案需要三线药物治疗时,应由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或科主任同意后方可使用。

3、以下情况可直接使用二线以上药物进行治疗,但当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证实第一线药物有效时仍应使用第一线药物。

(1)感染病情严重者如:A败血症、感染性休克;B中枢神经系统感染;C经心肺复苏存活后病人;D、脏器穿孔;E、感染性心内膜炎;F严重的蜂窝组织炎;G、重度烧伤及其他重症感染者。

(2)免疫状态低下的病人发生感染时,包括:A、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B、接受抗癌化学疗法C、WBC<1×109/L或中性粒细胞<0.5×109/L; D、爱滋病病人。

抗生素分类及正确使用

抗生素分类及正确使用

抗生素级别及正确使用抗生素指由细菌、霉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物质。

自1940年以来,青霉素应用于临床,现抗生素的种类已达几千种。

在临床上常用的亦有几百种。

其主要是从微生物的培养液中提取的或者用合成、半合成方法制造。

一、抗生素级别分类一线抗菌药物(非限制使用)青霉素类青霉素G、苄星青霉素、普鲁卡因青霉素、青霉素V钾、氨苄西林、阿莫西林、苯唑西林、氯唑西林、羧苄西林、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菌素头孢氨苄、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羟氨苄、头孢呋辛、头孢克罗、头孢丙烯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阿米卡星、链霉素、妥布霉素氯霉素类氯霉素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琥乙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螺旋霉素、交沙霉素、麦迪霉素、白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多西环素)氟喹诺酮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呋喃类呋喃妥因、呋喃唑酮磺胺类SD、SMZ/TMP、柳氮磺胺吡啶、磺胺脒其他类甲硝唑、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磷霉素、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抗真菌药制霉菌素、酮康唑抗病毒药利巴韦林、阿昔洛韦中草药制剂大蒜注射液、黄连素、板蓝根、双黄连、抗病毒口服液、香莲片、三金片、鱼腥草注射液第二线药物(限制使用):抗菌谱较广、疗效好,但不良反应较明显或价格较贵的药物,或近年来耐药发展较为迅速的品种,属控制使用。

分类二线抗菌药物(限制使用)青霉素类美洛西林、阿洛西林、氟氯西林、阿莫西林+双氯西林、氨苄西林+氯唑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菌素头孢硫咪、头孢替安、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地嗪、头孢唑肟、头孢甲肟、头孢米诺、头孢匹胺、头孢克肟、头孢布烯、头孢地尼、头孢特仑酯、头孢泊肟酯、头孢他美酯、头孢托仑酯其它β内酰胺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头孢替安、氨曲南、拉氧头孢、氟氧头孢氨基糖苷类奈替米星、依替米星、异帕米星、大观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氯霉素类甲砜霉素大环内酯类乙酰吉他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地红霉素四环素四环素、美满霉素氟喹诺酮依诺沙星、洛美沙星、培氟沙星、氟罗沙星、司帕沙星、莫西沙星、加替沙星、托苏沙星、芦氟沙星、那氟沙星、帕珠沙星糖肽类去甲万古霉素其他类替硝唑、多粘菌素B、对氨基水杨酸钠、利福喷丁、利福布丁抗真菌药氟康唑、伊曲康唑、咪康唑、氟胞嘧啶抗病毒药金刚烷胺、乙刚烷胺、泛昔洛韦、阿糖腺苷、干扰素、拉米夫定、阿昔洛韦第三线药物(特殊使用):疗效独特但毒性较大、价格昂贵、新研制上市的抗菌药物以及一旦发生耐药即会产生严重后果的品种:分类三线抗菌药物(特殊使用)青霉素类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及其它青霉素类/酶抑制剂复合物头孢菌素头孢他定、头孢吡肟、头孢匹罗、头孢哌酮/舒巴坦,及其它头孢菌素/酶抑制剂复合物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洛培南、帕尼培南/倍他米隆糖肽类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其他类链阳霉素、恶唑烷酮、多粘菌素E抗真菌药两性霉素B二、适应症头孢克洛:[适应症]本品适用于治疗敏感菌所致的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耳鼻喉科及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抗生素分级管理定为:第一线、第二线和第三线药物

抗生素分级管理定为:第一线、第二线和第三线药物

抗生素分级管理定为:第一线、第二线和第三线药物。

第一线药物(非限制使用):窄谱,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小,价格低廉,货源充足的抗生素药物,依临床需要使用,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指征。

第二线药物(限制使用):抗菌谱较广,疗效好,但不良反应较明显或价格较贵的药物,或近年来耐药发展较为迅速的药品种,属控制使用。

第三线药物(特殊使用):疗效独特但毒性较大,价格昂贵,新研制上市的抗菌药物以及一旦发生耐药即会产生严重后果的药品种。

临床使用以上三线抗生素时必需按照规定执行。

在使用一线抗生素无效,需要用二线或三线的抗生素时,需要有药敏试验结果;如药敏试验结果不明确,必须有高职称医师或科主任签名,或请会诊后确定;在紧急情况下,可直接使用二线或三药物,但在48小时内须补办抗生素分级管理规定手续。

①感染病情严重者如;败血症或败血性休克,使用人工呼吸器,脏器穿孔引起急性腹膜
炎,严重肺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肝胆系统感染,重度烧伤等。

②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发生感染,包括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接受抗肿瘤化学疗法等。

③致病菌对一线以上抗生素药物敏感的。

总之,要合理应用抗生素药物,控制细菌耐药性产生;经验性治疗与预防性应用,必须选择最适宜抗生素,并按最佳疗程使用,尽量使用窄谱”低档”抗生素。

医院抗生素管理制度

医院抗生素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了加强医院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防止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提高医疗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使用抗生素的患者和医务人员。

三、组织管理1. 医院成立抗生素管理工作小组,由药剂科、医务科、护理部、检验科等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抗生素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

2. 药剂科负责抗生素的采购、储存、分发和调剂工作,确保抗生素的质量和供应。

3. 医务科负责指导、监督和考核临床科室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4. 护理部负责指导、监督和考核护理人员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5. 检验科负责抗生素的药敏试验和细菌耐药性监测。

四、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1. 将常用抗生素分为一、二、三线,一线抗生素为基本药物,主治医师处方权限;二线抗生素为常用药物,住院医师处方权限;三线抗生素为特殊药物,需经上级医师会诊后方可使用。

2. 临床科室药物管理小组根据科室实际情况,制定抗生素使用原则和流程。

3. 住院医生处方权限为一线抗生素,主治医师处方权限为二线抗生素,上级医师处方权限为三线抗生素。

五、抗生素应用原则1. 严格掌握抗生素适应症,避免无病用药和滥用。

2. 根据病原学检测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

3.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

4. 避免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

5. 避免不合理联合用药。

六、抗生素应用管理1. 药剂科对抗生素的采购、储存、分发和调剂进行严格管理,确保抗生素的质量和供应。

2. 医务科对临床科室抗生素的合理应用进行监督、指导和考核。

3. 护理部对护理人员抗生素的合理应用进行监督、指导和考核。

4. 检验科对细菌耐药性进行监测,为抗生素应用提供依据。

七、宣传教育与培训1. 定期开展抗生素合理应用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抗生素合理应用意识。

2. 对医务人员进行抗生素合理应用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

八、监督检查与考核1. 医院定期对抗生素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 对抗生素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医院抗生素三级管理制度

医院抗生素三级管理制度

一、引言为加强医院抗生素管理,确保抗生素合理、安全、有效使用,预防和控制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根据《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架构1. 医院成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分管院长、医务科、药剂科、护理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全院抗菌药物管理的统筹协调和监督实施。

2. 药剂科负责抗菌药物采购、储存、调剂、供应等工作,并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办公室,负责抗菌药物使用的日常管理和监督。

3. 临床科室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小组,由科室主任担任组长,负责本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和监督。

三、管理制度1.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1)将抗菌药物分为一线、二线、三线,住院医生处方权限为一线药物,主治医师处方权限为二线药物,科主任以上人员处方权限为三线药物。

(2)一线药物主要用于常见细菌感染的治疗;二线药物主要用于一线药物疗效不佳或特殊病原体感染的治疗;三线药物主要用于罕见病原体感染或严重并发症的治疗。

2. 抗菌药物采购和使用管理(1)抗菌药物采购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实行集中招标采购,确保药品质量。

(2)抗菌药物使用前,医师应充分了解患者病情,根据临床指南和个体化原则,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3)医师应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处方权限,不得越权使用。

3. 抗菌药物监测与评估(1)医院设立抗菌药物监测中心,负责全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监测、分析和反馈。

(2)定期对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行为进行整改。

(3)对特殊病例,如需使用医院未确定的抗菌药物,需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审批。

4. 抗菌药物培训与宣传(1)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知识的掌握。

(2)通过宣传栏、宣传册等形式,普及抗菌药物知识,提高患者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

四、监督检查1. 医院定期对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基层医院抗生素管理制度

基层医院抗生素管理制度

一、前言为了规范基层医院抗生素的使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 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监督实施,对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定期评估。

2. 药剂科:负责抗生素的采购、储存、供应、调剂及临床应用指导。

3. 临床科室:负责抗生素的临床应用,严格执行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

4. 医务科:负责抗生素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违规使用抗生素的行为进行处理。

三、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1. 抗生素分为一、二、三线,住院医生处方权限为一线药物,主治医师处方权限为一、二线药物,副主任医师及主任医师处方权限为一、二、三线药物。

2. 住院医生、主治医生在值班或急诊时遇到严重感染的情况,可用二、三线抗生素,但需报医务科备案。

四、抗生素使用原则1. 根据患者病情、病原学检测结果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

2. 严格控制抗生素的联合用药,避免不合理用药。

3. 严格按照抗生素的适应症、用法用量、疗程等要求,规范使用抗生素。

4. 对抗生素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时进行处理。

五、抗生素使用管理措施1. 加强抗生素临床应用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抗生素的认识和使用水平。

2. 定期开展抗生素使用情况调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整改。

3. 建立抗生素使用信息反馈机制,对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行为进行通报。

4. 加强抗生素采购管理,严格控制抗生素的采购品种和数量。

5. 建立抗生素使用监控体系,对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六、奖惩措施1. 对严格执行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科室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对违反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科室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并依法进行处理。

七、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有相关规定与本制度不一致的,以本制度为准。

2. 本制度由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抗生素使用制度

抗生素使用制度

重症医学科抗生素使用制度
1、医生应当严格掌握抗生素的适应证和给药途径,避免滥用而造成耐药菌株增加和正常菌群失调,联合应用抗生素应有明确指征,并应考虑药物的相互作用,防止不良反应,外用抗生素应从严掌握。

2、已确定为单纯病毒感染疾病的患者,不使用抗生素。

发热原因不明者,应尽可能先明确病源学诊断后再使用抗生素。

病情特别严重的细菌感染患者,在抽血或体液送细菌培养后可初步选用抗生素,待细菌培养结果出来后,再按细菌药敏试验结果指导用药。

3、使用抗生素应当本着有效、足量的原则,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确定给药剂量和疗程,掌握配药禁忌、浓度、滴注速度、过敏反应的预防和抢救。

4、抗生素使用一般从一线抗生素开始使用,三线抗生素的使用须向科主任汇报并记录在当日的病程记录里。

5、急性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3~5d,而临床效果不明显者,应当考虑调整剂量和给药途径,或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

更换抗生素或停用抗生素都必须在病程记录中加以记录。

6、细菌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后,应及时停用抗生素。

7、一般情况下,抗生素不作为预防用药,特殊情况可作为短期预防用药或一次性预防用药。

8、检验科应及时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提供全院敏感菌株、耐药菌株信息,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定期公布科室主要病原菌及其药敏试验的统计资料。

9、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应定期调查分析抗生素的使用情况,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制定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管理办法。

抗菌药物分级原则

抗菌药物分级原则

抗菌药物分级原则1. 引言抗菌药物,又被称为抗生素,是一类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

抗菌药物的使用对于细菌感染的控制和治疗非常重要,但过度和不恰当的使用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从而造成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制定抗菌药物分级原则非常必要。

抗菌药物分级原则是指根据药物的抗菌谱、效果、安全性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不同的级别,以指导医生和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时的选择和使用方式。

2. 分级原则2.1 一线抗菌药物一线抗菌药物是指广谱、高效且低毒副作用的抗菌药物,可以用来治疗多种常见的细菌感染。

这些抗菌药物通常具有较好的耐药性,是首选的治疗选项。

常见的一线抗菌药物包括:•青霉素类药物:如青霉素、阿莫西林等。

•头孢菌素类药物:如头孢拉定、头孢地尼等。

•氨基糖苷类药物:如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

•大环内酯类药物: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

•氟喹诺酮类药物:如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

2.2 二线抗菌药物二线抗菌药物是指用于治疗一线抗菌药物失效、或对细菌耐药的感染的药物。

这些抗菌药物通常具有较窄的抗菌谱,或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二线抗菌药物的使用应更加审慎,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常见的二线抗菌药物包括:•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合制剂: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舒巴坦等。

•喹诺酮类药物:如莫西沙星、加替沙星等。

•克拉霉素类药物:如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等。

•硝基咪唑类药物:如替硝唑、甲硝唑等。

•糖肽类药物:如万古霉素、伏立康唑等。

2.3 三线抗菌药物三线抗菌药物是指用于治疗多重耐药细菌感染的药物。

这些抗菌药物具有较窄的抗菌谱和较强的抗菌活性,但通常伴随着更高的毒副作用和费用。

三线抗菌药物的使用应严格遵循用药指南,并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常见的三线抗菌药物包括:•碳青霉烯类药物:如美罗培南、哌拉西林-舒巴坦等。

•卡那霉素类药物:如卡那霉素、阿米卡星等。

•糖肽类药物:如替考拉宁、奈替米星等。

•多肽类药物:如利奈唑胺、利奈格肽等。

抗生素的分级使用和管理方法

抗生素的分级使用和管理方法

抗生素的分级使用和管理方法抗生素是一类重要的药物,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然而,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当使用,导致了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加。

为了合理使用抗生素并减少耐药性的发展,我们需要制定分级使用和管理方法。

1. 分级使用方法1.1 根据抗生素的强度分级将抗生素根据其治疗效果和毒副作用的强度分为不同级别。

常见的分级方式包括:- 一线抗生素:治疗常见感染的首选药物,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和较低的毒副作用。

- 二线抗生素:治疗一线药物无效或存在耐药性的感染,治疗效果和毒副作用相对较高。

- 三线抗生素:治疗多重耐药细菌感染的药物,治疗效果较好但毒副作用较高。

1.2 根据感染类型分级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和病原体的种类,将抗生素分为不同级别。

例如:- 轻微感染:使用一线抗生素,如轻微的皮肤感染可以使用青霉素。

- 中度感染:使用二线抗生素,如中度的上呼吸道感染可以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

- 重度感染:使用三线抗生素,如重度的肺部感染可以使用喹诺酮类药物。

2. 抗生素管理方法2.1 严格控制抗生素的购买和使用医疗机构应建立抗生素购买和使用的管理制度,确保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具体措施包括:- 设立抗生素使用审批制度,医生在使用抗生素前需经过严格审批。

- 监测抗生素的购买和使用情况,及时发现不当使用和滥用情况。

- 加强抗生素的库存管理,确保药物的质量和有效期。

2.2 提供抗生素使用指南和培训制定抗生素使用指南,明确各级别抗生素的适应症和使用原则。

同时,开展相关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抗生素使用的认识和技能,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

2.3 加强监测和报告建立抗生素耐药性监测系统,定期监测耐药菌株的情况,并及时报告。

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抗生素的使用策略,防止耐药性的进一步传播。

2.4 宣传抗生素合理使用的重要性开展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宣传活动,向公众普及抗生素的正确使用方法,提高公众对抗生素耐药性的认识,促使大众正确使用抗生素。

总结抗生素的分级使用和管理方法可以帮助合理使用抗生素并减少耐药性的发展。

抗菌药物分线使用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分线使用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分线使用基本原则
第一条:按照抗菌药物的抗菌谱、细菌耐药性、不良反应同及药品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线:
一线药物: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属非限制使用药物。

二线药物:与一线药物相比较,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限制性使用的抗菌药物,应控制使用,属限制使用药物。

三线药物: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的搞菌药物,应严格控制使用,属特殊使用药物。

第二条:抗菌药物分线使用管理原则:
(一)抗菌药物分线使用权限:医务科应根据医师的级别及行政职务规定抗菌药物的使用权限,分类将医师签名笔迹交各药房备查:
1、医师及医士:只允许使用一线药物;
2、主治医师:可以使用一线和二线药物;
3、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及科室正、副主任:可以使用一线、二线和三线药物。

(二)一般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应首先选用一线药物进行治疗。

(三)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二线药物敏感时,可选二线药物治疗;三线药物的选用应从严控制。

(四)临床医师可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具一线药物处方;患者需要应用二线药物治疗时,应经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签名;患者病情需要应用三线药物时,应具有严格的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并经有关专家会诊同意,处方需经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或副主任以上行政职务的医师签名。

(五)根据致病菌种类及细菌耐药情况,有计划地对同类或同代药物轮换使用。

2023年版抗生素等级管理指南

2023年版抗生素等级管理指南

2023年版抗生素等级管理指南一、前言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性感染的重要药物,然而,近年来,抗生素的滥用和误用导致了越来越多的细菌产生耐药性,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抗生素的治疗效果,还增加了治疗难度和医疗负担。

为了合理使用抗生素,规范抗生素的应用,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耐药性的发生,我们制定了2023年版抗生素等级管理指南。

本指南旨在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提供抗生素使用的依据和参考,帮助医务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生素的药理特性合理选择和使用抗生素,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二、抗生素等级管理原则1. 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病原菌种类选择抗生素。

2. 优先选择针对性强、疗效确切、耐药性发生率低的抗生素。

3. 遵循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合理制定给药方案。

4. 尽量减少抗生素的联合使用,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暴露。

5. 密切观察患者的治疗反应,及时调整抗生素的使用。

6. 对患者进行抗生素知识教育,提高患者的合理用药意识。

三、抗生素等级分类根据抗生素的抗菌谱、药代动力学特性、耐药性发生率及副作用等因素,将抗生素分为以下几个等级:1. 一线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常见细菌感染,疗效确切,耐药性较低。

2. 二线抗生素:用于治疗一线抗生素无法控制的细菌感染,或者对一线抗生素产生耐药的患者。

3. 三线抗生素:用于治疗二线抗生素无法控制的细菌感染,或者对二线抗生素产生耐药的患者。

4. 四线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罕见细菌感染,或者对前三线抗生素产生耐药的患者。

四、抗生素使用注意事项1. 严格遵循抗生素使用指南和药品说明书,合理选择抗生素。

2. 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制定给药剂量。

3. 注意给药间隔,避免不必要的药物积累。

4. 监测患者的血药浓度,确保抗生素在有效浓度范围内。

5. 观察患者的治疗反应,如出现过敏、肝肾功能异常等情况,应立即停药并进行相应处理。

6. 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指导患者按照医嘱正确服用抗生素。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一、分级原则1、非限制使用,第一线抗菌药物,: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2、限制使用,第二线抗菌药物,:与第一线抗菌药物相比较,这类药物在疗效、安全性、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药物使用。

3、特殊使用,第三线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 ?新上市的抗菌药物; ?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 ?药品价格昂贵。

二、分级管理办法:1、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应根据感染部位、严重程度、致病菌种类及细菌耐药情况、患者病理生理特点、药物价格等因素综合分析考虑,一般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首选第一线抗菌药物,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第二线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第二线抗菌药物,第三线抗菌药物的选用应从严控制。

2、临床医师可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具第一线抗菌药物,需要应用第二线抗菌药物治疗时,应由主治医师以上医师同意并签名方可使用。

3、需要应用第三线抗菌药物时,应有严格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经抗感染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由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或科主任同意后方可使用。

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

4、下列情况可以直接使用第二线以上药物进行治疗,但当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证实第一线药物有效时仍应使用第一线药物:1,感染病情严重者如: 败血症、感染性休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经心肺复苏存活之病人,脏器穿孔者,感染性心内膜炎,严重的蜂窝组织炎,重度烧伤及其他重症感染者。

,2,免疫状态低下病人发生感染时包括: 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99接受抗癌化学疗法,WBC,1×10/L, 或中性粒细胞<0.5×10/L,艾滋病病人。

5、为避免抗结核病药物的耐药率增加,仅对呼吸科开放使用权限。

三甲医院抗生素管理制度

三甲医院抗生素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我院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预防和控制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管理1. 成立抗生素管理小组,由医院药事委员会负责全面领导,业务院长(或分管院长)负责具体工作。

2. 药剂科负责抗生素的采购、储存、供应及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3. 临床科室药物管理小组由各科室主任负责,负责本科室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三、抗生素分类与使用原则1. 抗生素分为一、二、三线,具体分类如下:(1)一线抗生素:广谱抗生素,主要用于常见感染的治疗。

(2)二线抗生素:窄谱抗生素,主要用于严重感染或耐药菌感染的治疗。

(3)三线抗生素:特殊用途抗生素,主要用于特殊感染或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治疗。

2. 抗生素使用原则:(1)明确诊断,合理选择抗生素。

(2)遵循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处方权限使用。

(3)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抗生素种类和剂量。

(4)避免无指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5)加强病原学检测,指导抗生素使用。

四、抗生素应用管理1. 药剂科负责:(1)抗生素的采购、储存、供应及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2)定期对抗生素应用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和通报。

(3)及时为临床提供抗生素信息。

2. 临床科室药物管理小组负责:(1)本科室抗生素使用现状的收集。

(2)协助医务科进行临床抗生素使用情况调查、药敏调查、联合用药情况的汇总。

(3)药效调查,感染现状的调查及信息反馈。

3. 医务部门负责:(1)督促、指导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抗生素合理应用的相关制度。

(2)协助组织医务人员的相关培训。

(3)参与检查与考核。

4. 护理管理部门负责:(1)协助组织培训。

(2)督促、指导护理人员严格执行相关制度。

五、监督与考核1. 医院药事委员会定期对抗生素应用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 对违反抗生素使用规定的科室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责任。

抗生素分级使用及分级管理原则

抗生素分级使用及分级管理原则

抗生素分级使用及分级管理原则1. 前言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药性问题日益突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变得尤为重要。

为了规范抗生素的使用和管理,制定了抗生素分级使用及分级管理原则,以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并减少药物的滥用和耐药性的发展。

2. 抗生素分级根据药物的疗效、安全性和耐药性发展情况,抗生素被分为三个级别:一线药物、二线药物和三线药物。

- 一线药物:指对目标微生物敏感、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且耐药性发展较慢的抗生素。

一线药物是首选用药,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 二线药物:指对目标微生物仍有一定敏感性,但临床疗效稍逊于一线药物且耐药性较强的抗生素。

二线药物仅在一线药物无效或无法使用时才考虑使用,如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生素等。

- 三线药物:指对目标微生物敏感性明显降低、临床疗效有限、耐药性高的抗生素。

三线药物仅在一、二线药物无效时才使用,并应慎重使用,如万古霉素、利福霉素等。

3. 抗生素分级管理原则针对不同级别的抗生素,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原则,以保证其合理使用和减少耐药性的发展。

- 一线药物管理原则:- 优先选择一线药物进行治疗。

- 对于治疗不成功或不适用一线药物的患者,严格遵循二线、三线药物的使用适应症和剂量要求。

- 二线药物管理原则:- 仅在临床上确需使用、一线药物无效或不可使用时才使用二线药物。

- 确保正确使用二线药物,避免滥用和不必要使用,以减少耐药性的发展。

- 三线药物管理原则:- 仅在一、二线药物无效时,经过严格评估才能使用三线药物。

- 严格控制三线药物的使用范围和剂量,避免不必要的使用以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4. 分级使用的意义抗生素的分级使用和分级管理可以有效避免滥用抗生素、减少耐药性的发展,同时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通过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药物成本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5. 结论抗生素分级使用及分级管理原则是规范抗生素使用和管理的重要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为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按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分级管理规定,建立抗菌药物分线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预防和纠正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

一、抗菌药物分级原则(一)第一线药物:抗菌谱相对较窄、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小、价格低廉、货源充足的抗菌药物,依临床需要使用。

(二)第二线药物:抗菌谱较广、疗效较好但不良反应较明显或价格较昂贵的药物,例如第三代头孢菌素等,应控制使用。

(三)第三线药物:疗效独特但毒性较大、价格昂贵、新研制上市的抗菌药物以及一旦发生耐药即会产生严重后果的品种,例如万古霉素、第四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两性霉素b、恶唑烷酮类等,应严格控制使用。

各医疗机构应根据医院具体情况制订一、二、三线药物名录,并定期调整、更新。

二、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一)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应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一般为一线药物,主治医师及以下专业职称可使用)。

(二)根据患者病情需要,按临床治疗用药方案需要二线药物治疗时,由药敏结果证实;若无,应由高级职称医师签名,无高级职称医师的科室须由科室主任签名或有感染专科医生会诊记录。

(四)下列情况可直接使用一线以上药物进行治疗,但若培养及药敏证实第一线药物有效时应尽可能改为第一线药物。

1.感染病情严重如:①败血症、脓毒血症(sepisis)等血行感染,或有休克、呼吸衰竭、dic等合并症;②中枢神经系统感染;③脏器穿孔引起的急性腹膜炎、急性盆腔炎等;④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心包炎等;⑤严重的肺炎、骨关节感染、肝胆系统感染、蜂窝组织炎等;⑥重度烧伤、严重复合伤、多发伤及合并重症感染者;⑦有混合感染可能的患者。

2.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发生感染时,包括:①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②接受抗肿瘤化学疗法;③接受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者;④血wbc<1×109/l或中性粒细胞<0.5×109/l;⑤脾切除后不明原因的发热者;⑥艾滋病;⑦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症;⑧老年患者。

三级医院_抗生素管理制度

三级医院_抗生素管理制度

一、目的与意义为加强三级医院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降低抗生素滥用风险,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二、管理原则1. 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遵循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 强化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确保抗生素合理、规范使用。

3. 增强医务人员抗生素合理应用意识,提高患者用药安全。

三、管理职责1. 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负责抗生素管理的总体决策,监督、指导全院抗生素合理应用。

2. 业务院长(或分管院长)负责抗生素管理的具体实施,对全院抗生素使用情况负总责。

3. 药剂科负责抗生素的采购、储存、供应和日常管理工作。

4. 临床科室负责抗生素的临床应用,严格执行抗生素使用原则和规范。

5. 检验科负责全院微生物学监测,开展病原体培养、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及特殊病原体耐药性监测。

四、抗生素分级管理1. 将常用抗生素分为一、二、三线,住院医生处方权限为一线药物,主治医师处方二线药物,主任医师处方三线药物。

2. 一线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常见细菌感染,二线抗生素用于治疗较严重的细菌感染,三线抗生素用于治疗特殊细菌感染或耐药菌株感染。

3. 严格限制抗生素的适应症,不得随意扩大抗生素的使用范围。

五、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1. 医师开具抗生素处方前,必须对患者进行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必要时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

2. 严格按照抗生素使用原则和规范开具处方,不得随意提高抗生素剂量、延长用药时间。

3. 临床科室应定期对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和反馈,及时调整抗生素使用策略。

4. 加强抗生素联合用药管理,遵循联合用药原则,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六、监督检查1. 医院定期开展抗生素使用情况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

2. 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对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定期组织考核。

3. 医院对违反抗生素使用原则和规范的医师进行处罚,情节严重者予以通报批评或取消处方权。

七、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负责解释。

三线抗生素使用[原创]

三线抗生素使用[原创]

一线抗生素指对某种病治疗效果最好副作用最小的药物,稍差的就是二线,然后三线。

附一二三线抗生素分类:分类一线抗菌药物(非限制使用)1.青霉素类:青霉素G、苄星青霉素、普鲁卡因青霉素、青霉素V钾、氨苄西林、阿莫西林、苯唑西林、氯唑西林、羧苄西林、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2.头孢菌素类:头孢氨苄、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羟氨苄、头孢呋辛、头孢克罗、头孢丙烯3.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阿米卡星、链霉素、妥布霉素氯霉素类氯霉素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琥乙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螺旋霉素、交沙霉素、麦迪霉素、白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多西环素)氟喹诺酮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呋喃类呋喃妥因、呋喃唑酮磺胺类SD、SMZ/TMP、柳氮磺胺吡啶、磺胺脒其他类甲硝唑、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磷霉素、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抗真菌药制霉菌素、酮康唑抗病毒药利巴韦林、阿昔洛韦中草药制剂大蒜注射液、黄连素、板蓝根、双黄连、抗病毒口服液、香莲片、三金片、鱼腥草注射液第二线药物(限制使用):抗菌谱较广、疗效好,但不良反应较明显或价格较贵的药物,或近年来耐药发展较为迅速的品种,属控制使用。

管理措施:有药敏结果证实;若无,应由高级职称医师查房签名,无高级职称医师的科室须由科室主任查房签名或有感染专科医生会诊记录分类二线抗菌药物(限制使用)青霉素类美洛西林、阿洛西林、氟氯西林、阿莫西林+双氯西林、氨苄西林+氯唑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菌素头孢硫咪、头孢替安、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地嗪、头孢唑肟、头孢甲肟、头孢米诺、头孢匹胺、头孢克肟、头孢布烯、头孢地尼、头孢特仑酯、头孢泊肟酯、头孢他美酯、头孢托仑酯其它β内酰胺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头孢替安、氨曲南、拉氧头孢、氟氧头孢氨基糖苷类奈替米星、依替米星、异帕米星、大观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氯霉素类甲砜霉素大环内酯类乙酰吉他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地红霉素四环素四环素、美满霉素氟喹诺酮依诺沙星、洛美沙星、培氟沙星、氟罗沙星、司帕沙星、莫西沙星、加替沙星、托苏沙星、芦氟沙星、那氟沙星、帕珠沙星糖肽类去甲万古霉素其他类替硝唑、多粘菌素B、对氨基水杨酸钠、利福喷丁、利福布丁抗真菌药氟康唑、伊曲康唑、咪康唑、氟胞嘧啶抗病毒药金刚烷胺、乙刚烷胺、泛昔洛韦、阿糖腺苷、干扰素、拉米夫定、阿昔洛韦第三线药物(特殊使用):疗效独特但毒性较大、价格昂贵、新研制上市的抗菌药物以及一旦发生耐药即会产生严重后果的品种:第三线药物(特殊使用):疗效独特但毒性较大、价格昂贵、新研制上市的抗菌药物以及一旦发生耐药即会产生严重后果的品种:管理措施:应由具有高级职称的科主任(或医疗小组组长)查房签名或感染专家会诊记录,或有全院疑难病例讨论意见,或报院“专家小组”批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线抗生素指对某种病治疗效果最好副作用最小的药物,稍差的就是二线,然后三线。

附一二三线抗生素分类:
分类一线抗菌药物(非限制使用)
青霉素类青霉素G、苄星青霉素、普鲁卡因青霉素、青霉素V钾、氨苄西林、阿莫西林、苯唑西林、氯唑西林、羧苄西林、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
头孢菌素头孢氨苄、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羟氨苄、头孢呋辛、头孢克罗、头孢丙烯
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阿米卡星、链霉素、妥布霉素
氯霉素类氯霉素
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琥乙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螺旋霉素、交沙霉素、麦迪霉素、白霉素
四环素强力霉素(多西环素)
氟喹诺酮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
呋喃类呋喃妥因、呋喃唑酮
磺胺类SD、SMZ/TMP、柳氮磺胺吡啶、磺胺脒
其他类甲硝唑、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磷霉素、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
抗真菌药制霉菌素、酮康唑
抗病毒药利巴韦林、阿昔洛韦
中草药制剂大蒜注射液、黄连素、板蓝根、双黄连、抗病毒口服液、香莲片、三金片、鱼腥草注射液
第二线药物(限制使用):抗菌谱较广、疗效好,但不良反应较明显或价格较贵的药物,或近年来耐药发展较为迅速的品种,属控制使用。

管理措施:有药敏结果证实;若无,
应由高级职称医师查房签名,
无高级职称医师的科室须由科室主任查
房签名或有感染专科医生会诊记录
分类二线抗菌药物(限制使用)
青霉素类美洛西林、阿洛西林、氟氯西林、阿莫西林+双氯西林、氨苄西林+氯唑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
头孢菌素头孢硫咪、头孢替安、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地嗪、头孢唑肟、头孢甲肟、头孢米诺、头孢匹胺、头孢克肟、头孢布烯、头孢地尼、头孢特仑酯、头孢泊肟酯、头孢他美酯、头孢托仑酯
其它β内酰胺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头孢替安、氨曲南、拉氧头孢、氟氧头孢
氨基糖苷类奈替米星、依替米星、异帕米星、大观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
氯霉素类甲砜霉素
大环内酯类乙酰吉他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地红霉素
四环素四环素、美满霉素
氟喹诺酮依诺沙星、洛美沙星、培氟沙星、氟罗沙星、司帕沙星、莫西沙星、加替沙星、托苏沙星、芦氟沙星、那氟沙星、帕珠沙星糖肽类去甲万古霉素
其他类替硝唑、多粘菌素B、对氨基水杨酸钠、利福喷丁、利福布丁
抗真菌药氟康唑、伊曲康唑、咪康唑、氟胞嘧啶
抗病毒药金刚烷胺、乙刚烷胺、泛昔洛韦、阿糖腺苷、干扰素、拉米夫定、阿昔洛韦
第三线药物(特殊使用):疗效独特但毒性较大、价格昂贵、新研制上市的抗菌药物以及一旦发生耐药即会产生严重后果的品种:
第三线药物(特殊使用):疗效独特但毒性较大、价格昂贵、新研制上市的抗菌药物以及一旦发生耐药即会产生严重后果的品种:
管理措施:应由具有高级职称的科主任(或医疗小组组长)查房签名或感染专家会诊记录,或有全院疑难病例讨论意见,或报院“专家小组”批准。

分类三线抗菌药物(特殊使用)
青霉素类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及其它青霉素类/酶抑制剂复合物
头孢菌素头孢他定、头孢吡肟、头孢匹罗、头孢哌酮/舒巴坦,及其它头孢菌素/酶抑制剂复合物
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洛培南、帕尼培南/倍他米隆
糖肽类万古霉素、替考拉宁
其他类链阳霉素、恶唑烷酮、多粘菌素E
抗真菌药两性霉素B
抗生素素类分线使用药物名单
(激素类)
抗生素素类分线使用药物名单
注:1、氯霉素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原则上不作为儿童的一线(非限制使用)抗生素药物。

2、氨基糖苷类作为老年人的一线用药应慎重。

3、药品前加“○”仅限县级医疗机构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