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体系
第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体系
第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 体系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构成
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包括: • (1)中央银行; • (2)商业银行; • (3)大量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如养老基金会、保险 机构、投资信托机构等; • (4)企业和事业单位; • (5)居民。
第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 体系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构成
金融工具:金融工具是证明债权债务等关系的合法 的书面凭证,它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约。 金融工具有很多种类如:支票--银行活期存款人 在其存款余额内或依据约定的透支额度,委托银行 向受款人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的信用凭证;信用 卡——商业银行对具有一定信用的客户签发的消费 信贷凭证;债券――债务人向债权人承诺于指定日 期偿还本金并支付利息的有价证券。
第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 体系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构成
(二)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就业、流动的场所、渠道和 枢纽,它是劳动力的供求、职业中介机构、劳动力 组织和管理机构、劳动力培训以及失业救济机构的 总和。 劳动力市场分成不同层次和类别: • (1)专门性劳动力市场。 • (2)一般劳动力市场。 • (3)地区性劳动力市场。
第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 体系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构成
(四)房地产市场 房地产市场是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土地的征用和 使用以及土地的经营权和使用权的转移等各种交易 关系的总和。 房屋和土地的有偿使用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 前提。 我国土地市场的交易形式有三种: • (1)土地所有权变更 • (2)土地经营租赁 • (3)土地使用权转让
第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 体系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构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调控和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安排。
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私营经济、外商投资经济等。
2. 市场体系: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实行市场调节价格,鼓励竞争,促进资源配置的高效性和灵活性。
3. 宏观调控体系:国家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4. 产业政策:制定产业政策,引导和促进各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5. 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6. 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市场经济秩序和公平竞争,维护社会公正和法治。
以上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的主要内容,这些制度安排相互协调,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政治经济学24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体系
市场规则主 要有
?市场准入规则 ?市场交易规则 ?市场退出规则
市场准 决定哪一个经济主体或哪一种产品能进 入规则 入市场的有关规则。
市场交 各个经济主体在交易中所必须要遵守的 易规则 有关规则。
市场退 决定某个经济主体或者某种产品必须要 出规则 退出市场的有关规则。
法律体系中的处罚程度问题 :必须提高法律 出处罚的力度。
2、要改革流通体制,健全市场 规则,加强市场管理,形成统一 开、尤其要实现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内在结合 ;传统 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内在结合;重视市场与缩短市场 过程的内在结合。
一、建立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的意义 二、形成维系市场秩序的市场规则 三、形成维系市场秩序的法律体系 四、健全市场的管理机构 五、形成良好的道德约束
信息市场
沟通信息生产和信息消费的中介。
信
?信息商品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后验性
息
?信息市场的商品具有公开和隐蔽的两种性质
市
?信息市场的交易的多次性
场
?信息商品价格的不确定性
的 特
?信息的交易方式也具有多样性 .
点
?信息市场的发育和完善程度与经济总体发展
水平有密切关系
5、房地产市场
房地产市场
包括房产市场和地产市场。
第一节 第二节 系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构成 发展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
规范的市场秩序
一、市场体系的概念以及分类 二、市场体系的具体内容
市场体系
各种市场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而 形成的有机统一体,就是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的构成
(一)商品市场
1、消费品市场 概念:也称生活资料市场,以消费品为交易对象 的商品市场。 一般分为:生活必需品市场、日用小商品市场、 耐用品市场、住房市场、奢侈品市场等。
(整理)高级经济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5.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市场体系第一节市场的含义与功能一、市场的含义市场是一个古老而长期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每个人都同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究竟什么是市场?如何科学地揭示市场的内涵,却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市场是一个复合概念,它至少有以下四层含义。
(一)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
这是从空间意义上理解的市场,也是最原始、最直观的市场。
(二)市场是商品交换的领域或阶段。
这是从再生产角度界定的市场。
(三)市场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这是从内容上理解的市场。
市场对于商品和劳务的供给者来说,就是价值实现的问题。
(四)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这是从实质上理解的市场,市场作为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和。
上述对市场涵义四个方面的界定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缺一不可的。
如果否定了第一个界定,即市场是交换的场所,就忽视了最大量、最丰富的现象,市场就变得不可琢磨,不可认识。
但是市场经济中,许多交换行为并不一定需要一个固定的场所,在家里打个电话就可以买到商品,于是还需要第二个界定,即市场是商品的流通领域和阶段。
这就可以把那些不需要固定场所的交换活动既无形的市场,包括进来了。
但这两种界定都是从市场的形式出发的,从商品运动的本质来看,市场实际上是一种需求,因为没有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就没有必要交换,也就没有市场。
这就出现了第三个界定,即“市场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但是到此为止,对市场的界定还只是停在物质运动上,还没有从人与人关系方面进行考察,因此,对市场的内涵还需要作深层次的揭示。
这就需要给市场作第四个界定,即“市场是交换关系的总和。
”交换关系是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相互交换自己所拥有的劳动产品的关系,这是一切市场的共性。
但不同历史时期,交换关系具有不同的性质。
资本主义社会以前存在的简单商品生产和交换不同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的交换关系,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交换关系与不同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的交换关系。
二、市场的构成要素市场的构成要素由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市场行为和市场规则四部分组成。
名词解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建立的一种市场经济体制。
它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来调节社会生产和流通,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以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几个关键特点:
1. 基本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包括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 市场调节: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起着基础性作用,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机制来调节社会生产和流通。
3. 宏观调控:虽然市场起主导作用,但政府也会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以弥补市场自身的不足,确保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4. 发展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通过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增强综合国力等途径来实现这一目标。
5. 开放与合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注重国内发展,也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推动全球化进程。
6. 创新与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鼓励创新和改革,不断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模式,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总的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既符合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要求,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经济体制。
它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构成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构成一、引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构成是建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的。
本文将从产权制度、市场竞争、宏观调控、公共服务等方面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构成。
二、产权制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构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包括国家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劳动群众个人所有制。
国家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要形式,通过国有企业实现。
集体所有制是农民和城市小微企业的主要所有制形式,劳动群众个人所有制则是鼓励个体经济的发展。
三、市场竞争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构成中,市场竞争是重要的驱动力。
中国积极发展市场经济,通过市场竞争来调动各种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市场竞争既包括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包括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竞争,如消费者、投资者等。
四、宏观调控中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构成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中国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手段,调控市场供求关系,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政府的宏观调控既要注重市场规律,又要解决市场经济中的不平衡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五、公共服务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构成中,公共服务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领域,由政府提供或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
公共服务的提供不仅是为了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也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社会福利水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六、创新驱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构成需要注重创新驱动。
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倡导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鼓励科技创新和企业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七、改革开放中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构成借鉴了改革开放的经验。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逐步放开经济领域,吸引外资,培育市场主体,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
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也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关知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关知识
摘要: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定义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素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与意义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挑战与对策
五、结论
正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在社会主义基础上,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实现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体制。
它包括以下要素: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建立起来的,要保持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即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2.市场经济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市场竞争实现资源的配置。
3.政府宏观调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与意义: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2.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我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1.挑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面临着市场失灵、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
2.对策:政府要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一、我国深灰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特征:中国现代市场经济宏观体制的基本轮廓1、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建立以国有经济为主导,集团经济为主体,允许大量私人经济存在的所有制结构的新格局,我把这种格局称为“主导—主体—大量存在”的格局(1)“国有经济为主导”。
国有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只占主导地位,不占主体。
也就是说,国家只掌握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部门以及与此相关的一些大型、特大型企业,而在国民经济中可以不占多数。
(2)“集团经济为主体”。
在整个国民经济中,集团经济不占主导地位,但占主体。
也就是说,它们不掌握那些极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部门,但在企业数量上和生产产值上占多数。
这样一来,即使集团经济占主体,也不会改变公有制的性质。
(3)“私人经济大量存在”。
就是说,个体经济和私人经济的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相当的数量。
这个相当的数量可以是20%,也可能是30%这样做不仅不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反而有利于私人经济进一步发展,从而繁荣社会主义经济。
中国现代市场微观体制的基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市场经济运行的机制与规则一、市场机制1. 价格机制2. 供求机制3. 竞争机制4. 风险机制二、供给与需求1. 需求(1)需求的含义及影响因素需求一般是指人们在一段时期内愿意并能够买某种商品和劳务的数量。
影响需求的因素:1)商品的效用,消费者的需要2)消费者的收入3)商品的价格4)相关商品的价格(2)需求规律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需求与商品或劳务的价格按反方向变化,即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3)需求弹性1)需求的价格弹性,简称需求弹性。
它是指需求量对商品或劳务自身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2)需求收入弹性。
是指需求量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3)需求交叉价格弹性。
是指一种商品或劳务的需求量对另一种商品或劳务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2. 供给(1)供给的含义及影响因素供给是指生产者或销售者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能提供给市场的商品或劳务数量。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一、我国深灰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特征:中国现代市场经济宏观体制的基本轮廓1、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建立以国有经济为主导,集团经济为主体,允许大量私人经济存在的所有制结构的新格局,我把这种格局称为“主导—主体—大量存在”的格局(1)“国有经济为主导”。
国有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只占主导地位,不占主体。
也就是说,国家只掌握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部门以及与此相关的一些大型、特大型企业,而在国民经济中可以不占多数。
(2)“集团经济为主体”。
在整个国民经济中,集团经济不占主导地位,但占主体。
也就是说,它们不掌握那些极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部门,但在企业数量上和生产产值上占多数。
这样一来,即使集团经济占主体,也不会改变公有制的性质。
(3)“私人经济大量存在”。
就是说,个体经济和私人经济的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相当的数量。
这个相当的数量可以是20%,也可能是30%这样做不仅不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反而有利于私人经济进一步发展,从而繁荣社会主义经济。
中国现代市场微观体制的基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市场经济运行的机制与规则一、市场机制1. 价格机制2. 供求机制3. 竞争机制4. 风险机制二、供给与需求1. 需求(1)需求的含义及影响因素需求一般是指人们在一段时期内愿意并能够买某种商品和劳务的数量。
影响需求的因素:1)商品的效用,消费者的需要2)消费者的收入3)商品的价格4)相关商品的价格(2)需求规律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需求与商品或劳务的价格按反方向变化,即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3)需求弹性1)需求的价格弹性,简称需求弹性。
它是指需求量对商品或劳务自身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2)需求收入弹性。
是指需求量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3)需求交叉价格弹性。
是指一种商品或劳务的需求量对另一种商品或劳务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2. 供给(1)供给的含义及影响因素供给是指生产者或销售者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能提供给市场的商品或劳务数量。
公共基础知识整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公共基础知识整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一、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事后调节,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实质:价值规律调节)计划配置是事前调节。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不同。
二、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市场主体的自主性。
最重要的是企业,企业自主决定。
2.市场关系的平等性。
3.市场行为的竞争性,带来一定缺陷。
(1)自发性,如劣质产品、扰乱市场秩序。
(2)盲目性,如盲目跟风。
(3)滞后性。
(4)市场发展的开放性。
(实现最优资源配置、最高经济效率)(5)市场运转的有序性。
三、市场机制1.价格机制(1)是最重要、最核心的。
(2)价格变化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
(3)时常的导向作用是通过价格机制来变化的。
2.供求机制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会反映价格的变化。
3.竞争机制。
4.风险机制改善经营管理,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竞争力,使资源得到有效、合理使用。
四、市场体系(一)基本内容最基本的内容、三大支柱: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
1.商品市场:市场交换的主要内容。
2.资本市场:在市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3.劳动力市场:劳动力资源交易和分配的场所。
(二)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1.统一的市场(1)协调、均衡;(2)地域间是一个整体。
2.开放的市场(1)对国内开放;(2)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相互衔接。
3.竞争的市场公平竞争。
4.有序的市场标准化、规范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内容
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3、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4、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价格机制
(1)定义 所谓价格机制,是指通过价格的升降 调节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量和需求量, 引导生产、经营和消费的经济运行机制。
价格上涨,会引起商品 供应增加、需求减少; 价格下跌,会引起供应 减少、需求增加;
3、计划与市场的对立还是当代两种社 会制度斗争的结果 二战后,以苏联为一方和以西方国家 为一方的两种制度的斗争,进一步 发展为两个世界体系的全面竞争。 经果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异常迅 速,显示了优越性,这为社会主义 断然拒绝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依据。
计划经济体制 计划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的优点 有利于总体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和社会资 源合理配置,自觉地调节社会供求的总量平衡 和结构优化。 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动员和集中必要的财力、 物力进行重大建设,防止资金分散影响建设进 度,同时也可防止大的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 有可能合理地调节收入分配,不至出现过大贫 富差距。 容易实现劳动者充分就业,避免出现经济危机。
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 三阶段: 1、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2、计划与市场是内在统一的体制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各国在改革中,都相继选择了市场 机制的趋向。为什么?这是因为市 场经济在配置资源、提高效率方面 明显优于计划经济。
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点和局限性
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的优点 有利于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进步,促 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进企业生产经营 能力。 有利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自动调节,实现 供需平衡。 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
我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必 然性 1、有利于资源配置的优化 2、我国对外开放的要求 3、快速发展经济的需要 4、已被实践证明是具有生机和活力的 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
二、市场需求及其影响因素
(一)需求 是指在一定时 期内购买者愿意并 能够购买的某种商 品的数量。
需求的两个条件: 一是购买者有购买 意愿;二是购买者 有购买能力。这两 个条件缺一不可。 需要≠需求(有效 需求)
(二)需求的分类 投资需求。 1、按照需求的客体划分 消费需求 居民需求 2、按消费的主体划分 企业需求 政府需求 个人需求 3、按消费范围划分 市场需求 社会需求
返回
(二)建立和维护有效竞争格局的措施
1、加快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建立市场竞争规则。 3、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 场体系。 4、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
第四节 市场体系
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分类
二、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特征和内容 三、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分类
慢。
(4)土地市场(交易的是土地的使用权) 层次:土地交易市场和土地租赁市场。 特点:土地位置极为重要;每笔交易数 量多、周期长;土地价格具有上升趋势。
(5)技术市场 一是软载体的交易方式,属于知识产 权的转让。 二是活载体的技术交易,即存在于人 的大脑里的知识的交易, 三是硬载体的技术交易,即通过样机、 样品等实物的技术交易。 特点:技术商品价格的形成具有特殊性; 技术市场基本上是有卖方垄断市场;同一技 术商品可以多次转让买卖。
(二)市场竞争规则 1、禁止不正当竞争行为
2、禁止限制竞争行为
3、禁止垄断行为
(三)市场交易规则
市场交易规则是各市场主体在
市场上进行交易活动所必须遵守的 行为准则与规范。主要内容包括两 个方面:一是市场交易方式的规范; 二是市场交易行为的规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2)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 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理论,突破了把社会 主义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3)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国家调节市场,市 场引导企业”的经济模式。
4)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经 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 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 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与西方现代企业制度相比,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 业法人治理结构有自己的特色,不少问题还有待不 断探索。
三、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一)现代市场体系的构成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和健全 市场体系。现代市场体系是指各类市场在相 互联系、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市场有机整 体。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 性作用,为此,必须发展和健全完整、统一、 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3、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更好地把 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 体利益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 手段的长处,强有力的政府调节是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有效运转的重要保证。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一)企业的含义和分类 1、什么是企业 企业通常是指内部分工协作,实行自主经营 和自负盈亏的生产经营单位和独立的经济实 体。企业既是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又体现一 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第四,管理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健全的管 理制度、科学的管理方法、先进的管理手段, 是现代企业运行效率的重要保证。
2、法人财产制度
现代企业产权关系的本质特征集中体现在法人财产 制度中。法人财产权是指企业对出资者授予其经营 管理的财产依法享有独立支配权,并依据财产权独 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所以,法人财产 制度使现代企业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发生了分离。 上述“两权”分离后,经营决策权实际上掌握在拥 有法人财产权的董事会手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建立和完善的经济制度体系,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保持国家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功能。
这一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是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成果,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估:1.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我国特定国情下形成的独特体制。
它既继承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势,又实行了市场经济原则,这一体制既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又吸纳了市场经济的活力,使我国经济得以长期稳定增长。
2. 这一体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和教训,它在国有企业改革、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也面临着市场失灵、垄断形成等问题,需要继续改革和完善。
3.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对外开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实施了一系列对外开放政策和措施,推动了外贸外资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国际化提供了重要动力。
文章内容:在当今世界,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备受瞩目,这一体制的确立标志着我国经济正在走向更加成熟和完善的阶段。
我深感,这一体制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关乎到我们国家的未来发展,也关系到每一个普通民众的福祉。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这不仅意味着经济活动中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更意味着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市场经济能够更好地激发社会各方面的活力和创造力,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市场经济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市场失灵、资源过度利用等问题,因此需要政府加强市场监管,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保持国家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功能。
这意味着国家在经济运行中仍然拥有重要的话语权,能够通过宏观调控来控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方向,保障经济稳定和社会和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 引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按照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市场经济要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基本特征、运行机制、政策体系等方面,详细介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历史背景2.1 计划经济体制的困境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在这一体制下,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企业只需按照计划执行。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如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企业缺乏竞争力、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等。
2.2 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1978年,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首先在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幅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随后,改革开放逐渐拓展到城市,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引入市场机制,提高企业效益。
这一时期,我国开始尝试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逐步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此后,我国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逐步完善市场体系、价格体系、企业制度等方面,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3. 基本特征3.1 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党的领导是这一体制的根本保证。
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主要体现在制定大政方针、把握发展方向、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等方面。
3.2 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如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
3.3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同时,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3.4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运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运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已逐渐成为最主流的经济体系之一,而通过改革实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在中国大地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个成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不仅是市场本身,还需要相应的政策法规及监管机构等,才能体现出它强大的优越性。
本文将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构成、市场竞争和政策法规等方面进行论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是在保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
其核心经济体系主要有三个部分:第一,公有制经济。
公有制经济是为了保证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对重要产业实行国有化的经济体制。
国有经济的核心是国有企业,主要是中央企业和地方国资委管辖的地方国企。
这些国有企业享有政策和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所以在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第二,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是制度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形式包括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外商投资企业等。
非公有制经济的注重效率、创新等特点,使其在市场中备受青睐。
第三,混合所有制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财务和管理上的混合体现,简单的说就是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合资或合作,这种形式经营的企业能充分利用两种经济体制的优点。
市场竞争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竞争可以激发企业创新、培养企业健康成长观念、并促进消费者权益的保障。
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竞争的特点则更为明显,因为体制、企业性质和发展状态的不同,大大小小的企业都在追求市场的利益。
虽然整个市场经济体系是按照标准化和合理化结构发展,但其中竞争依然是不可或缺的。
竞争的主要是价格、质量、服务和知名度等。
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更被消费者所重视,企业的信誉度也是高于它们的价格的。
因此,通过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和质量改进,逐渐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以此稳定生产经营,赢得更多的消费群体。
政策法规的中介角色政策法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承担着重要的中介角色,其重点是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等,同时也有利于家族式企业走向现代化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建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建与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成为当代中国的主要经济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建与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
自1978年以来,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并逐步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惊人的经济成就。
从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新中国,到现在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时代符号。
二、构建市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是市场体系,也就是在保持国家指导下,允许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市场体系的构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项核心任务,也是推动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关键。
中国在市场体系上的改革措施包括加强经济市场化、提高竞争性、完善法规、开放金融市场等。
三、强化监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强监管,防止出现不正当竞争,维护市场秩序。
其中,强化监管金融市场是当前不可或缺的一项任务。
改革金融监管机制,完善金融法规,严格执行金融安全责任制,切实维护金融市场平稳和谐的运行,保障金融的稳健、可持续发展。
四、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它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同发展,保障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还要兼顾人民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的平衡。
所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防止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现象的发生。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建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的重要任务。
随着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中国将不断调整策略,发挥内部和外部优势,为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的历史和现状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其自身对于生产和销售形成比较完整的流程。
不会像计划经济那样被国家引导受到太多限制。
在市场经济里并没有一个中央协调的体制来指引其运作,但是在理论上,市场将会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们都已注意到,在世界的东方,在中国的大地上,创造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典范,成为同期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奇迹。
同1840~1949年及1949~1979年相比,改革开放的20年,使中国以先前两个时代所不可望其项背的广度、深度、速度,推动着自己从建筑在传统的自给自足小生产基础上的古代文明,转向建筑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现代文明,整个社会发生了真真实实的变化。
中国改革成功的原因可以列举许多,但归结到一点就是实行了中国式的渐进化市场改革。
即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采取了渐进式市场化改革的战略。
中国渐进式市场化改革20年的历史回顾1、改革的历史起点: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第一推动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再造以市场经营为主体奠定了基础,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促进了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农村工业化的进程;价格和流通体制的改革,加速了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进程。
所有这一切成为我国渐进式市场改革的历史起点。
家庭联产承包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1980年10月召开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第一书记会议,形成了《关于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会议纪要》,从此,农村改革由局部试验进入到全面推广阶段。
从1982年到1986年,中共中央连续发出5个指导农村改革的一号文件。
1984年,实行了20 多年的人民公社体制被彻底废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统分结合的农业经济新体制已经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形成。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温饱这个长期困扰我们的社会基本问题,经过短短几年的改革就得到了初步解决。
农村经济向着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迅速发展。
农户作为基本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相当大的经营自主权,政府对农业调控逐渐市场化。
2、改革的主旋律: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主心骨,能否成为富有活力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关系到社会主义改革事业的成败。
党和政府在新的历史时期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规律时,一直把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作为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社会生产发展的中心环节。
从1979年国务院5个关于改革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的文件,到1989年5月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经过6年,通过放权让利,扩大企业自主权,企业面向市场的改革已经酝酿成熟。
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明确规定“要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
”1991年9 月中央工作会议把搞好大中型企业提高到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高度来认识。
1992年颁布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条例》,成为搞好国有企业的一块基石。
为继续深化企业改革,解决深层次矛盾,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改革以政策调整转向制度创新。
目前,我们正在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着眼于制度创新,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造和重组,积极稳妥地进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强企业经营管理。
3、市场化改革的基础:市场体系的逐步发育与完善市场的发育是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又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是建立新的有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对商品、市场开始有了新的认识。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第一次把商品经济当作社会主义的内在属性,标志着我国对于社会主义市场问题的认识有了新的突破。
1987年党的十三大强调指出了“加快建设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问题,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不仅包括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市场,而且包括资金、劳务、技术、信息和房地产等生产要素市场。
”从此,我们党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体系规定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和任务之一。
20年来,我国市场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已基本上形成了由市场决定商品价格的制度,造就了多元化的商品流通结构,市场供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商品市场已从传统计划体制下的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各种生产要素市场的建设也有明显的进步,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基础已初步奠定。
4、改革的有效组织与管理:保持中央宏观调控的权威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在增强企业活力,完善市场体系的同时,必须保持中央的权威,加强中央宏观调控的能力,并相应地改变宏观经济调控的管理方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民的创造,但如果没有中央对农民首创精神的尊重,没有中央制定的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没有中央对成功经验加以总结和推广,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就难以顺利展开。
1984年后,中央把农村改革的经验运用到城市,进行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
在这一时期,以搞活国有企业为重点的改革,都是在中央的组织领导下有秩序地进行的。
同时,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宏观管理也具有了新的思路:国家不再直接管理企业,而是把市场作为调控的直接对象,通过调控市场来引导企业。
宏观管理方式也变了。
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过去我们是穷管,现在不同了,是走向小康社会的宏观管理。
不能再搬用过去困难时期那些方法了。
”(注:《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278、123、284、83页。
)5、改革的先期示范:经济特区的设立经济特区在我国改革和开放两方面居于独特地位,经济特区不仅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实现形式,具有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还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独特试验场所,具有市场化改革的先期示范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邓小平的直接关注和支持下,我国首批经济特区于1981年先后破土建设。
从时间上看,经济特区的酝酿与创建,大致与我国农村改革同步,比1984年开始的城市改革早了好几年。
这个时间差,决定了经济特区承担着率先改革城市经济体制的使命,为普遍开展的城市改革乃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提供经验。
特区建设的每一步发展,几乎都同改革旧体制、创造新体制相联。
实践证明,我国经济特区进行的以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和探索,在企业、市场、政府调控方向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实质上是开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三大构成要素的塑造,为全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推动了在全国范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进程对于市场经济来说,市场才是它崭露头脚的舞台,对于市场的规划便是形成市场经济的前提和基础,在我的认识中了解商品便是了解市场的基础,对于社会主义市场政府的宏观调控也是缺一不可的。
针对市场的特性,改革势在必行,我国政府考虑到基本国情,为培育市场主体,首先对政府职能进行了,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多种所有制企业发展,为以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设做好了准备。
培育要素市场,对市场中比较突出的部分进行引导和扶持,主要是发展规范金融市场、培育劳动力市场、发展房地产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等等。
健全市场机制,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必须对原由的价格管理体制及其相联系的价格形成机制进行根本改革,必须建立和完善政府的价格控制度和有关法律体系。
发展市场中介机构,如:发展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和仲裁机构、计量和质量检验认证机构、信息咨询机构、资产和信息评估机构等等。
建立市场秩序规则,加强市场管理,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市场经济的运行要建立在一定的秩序和规则基础之上完善市场竞争,法律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要加快建立使市场基本经济关系、市场主体行为和市场交易秩序规范化的法律法规逐步形成统一、科学和完备的社会主义市场管理的法规体系。
同时,加强执法部门、社会舆论和群众的监督,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健康发展。
当然市场不是万能的,国家也不可能放手市场的经营发展,因为市场本身也存在着风险,故而出台宏观调控,从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来调控市场经济。
为的就是要让经济增长,物价稳定以及国际收支平衡,减少国家因市场发展存在的经济风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对的不仅仅是中国市场,在全球化的今天的,要想让国家富强,那么必须要对外开放,正是这一重大的方针政策改变了中国闭封自守的状况,让经济逐步走向国际化道路。
政府加大岁国际组织的关注度,我国自1980年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合法地位,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1984年1月18日,中国正式成为关贸总协定下属的国际纺织品贸易协定的成员;1986年,中国政府正式申请恢复在关贸总协定的缔约国地位。
在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减少杂国际竞争中的商业壁垒。
中国还积极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并推动其健康发展,以及倡导和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地适应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与之变化的意识形态逐渐改变了人们对它的看法,越来越接受着人们的熟识,但是我们看到越是成长的制度或是改革,是会不断接受着挑战,面对机遇和挑战,更要用一双清晰地眼睛审视经济变化大前提下的根本原因,那么才能改变现有的错误选择,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努力。
当然,任何经济制度都会存在弊端,市场经济体制也不会例外,为此我分析如下:1,市场经济存在浪费性在市场经济的调解下,资源的配置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且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生产之间的矛盾,资源的优化与社会的需求改变着处于的社会现状。
要改善这一状况,就必须熟悉市场变化规律,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对于加快形成市场配置资源的各项制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市场经济的体制不够完善各类市场发育程度参差不齐、有些要素市场严重滞后、市场竞争机制不健全、市场运行的法规制度建设滞后、由地方保护主义导致的全国统一开放市场体系还没有最终形成。
能否形成一个健全的完善的市场体系,事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否最终建立,因此必须加快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