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网络
内环境与稳态——知识梳理及典型真题
1.内环境与稳态知识梳理概念1生命个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结构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并通过一定的调节机制保持稳态1.1内环境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1.1.1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高等动物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1)体液:人体中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它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2)内环境:体液中约三分之二存在于细胞内,称为细胞内液,另外三分之一存在于细胞外,称为细胞外液。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为了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们把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3)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血液凝固后,在血浆中除去纤维蛋白原及某些凝血因子后分离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称为血清(4)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主要由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出到细胞间而形成,大部分物质能够被重新吸收回血浆。
组织液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细胞的代谢产物也透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场所(5)淋巴液存在于淋巴管中,它是由一部分组织液经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毛细淋巴管而形成的,淋巴液在淋巴管中流动,经过淋巴结等淋巴器官,最终汇入血浆。
淋巴液中有大量淋巴细胞等,可以协调机体抵御疾病,对这些细胞来说,淋巴液就是它们直接生活的环境(6)细胞外液的成分:血浆中约90%为水,其余10%分别是蛋白质(7%-9%),无机盐(约1%),以及血液运输的其他物质,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激素、各种代谢废物等。
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和各成分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7)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三个方面1.1.2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1.1.3机体通过呼吸、消化、循环和泌尿等系统参与内、外环境间的物质交换1.2内环境的变化会引发机体的自动调节,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1.2.1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以保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1)内环境的动态变化: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 +和Cl -;正常人体血浆近中性,pH 为7.35-7.45,血浆的pH 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其中含有的HCO 3-、H 2CO 3等物质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C 左右不仅如此,健康人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如血糖、血脂等理化性质都是不断变化的,但都处于一定的范围内。
《内环境的稳态》 知识清单
《内环境的稳态》知识清单一、什么是内环境要理解内环境的稳态,首先得清楚什么是内环境。
咱们人体就像一个超级复杂的大工厂,细胞是这个工厂里干活的“工人”。
细胞生活的环境,可不是咱们平时说的外面的空气、阳光啥的,而是细胞外液,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这一块儿就被叫做内环境。
血浆呢,就是在血管里流淌的液体,它能运输各种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之间的液体,就像细胞的“小池塘”,给细胞提供营养,同时接收细胞排出的废物。
淋巴则是淋巴管内的液体,它在免疫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内环境的成分内环境里面都有啥成分呢?有水、无机盐、蛋白质、各种营养物质(比如葡萄糖、氨基酸啥的)、代谢废物(像尿素)、气体(氧气和二氧化碳)、激素等等。
这些成分的含量和比例都得保持相对稳定,这样咱们的身体才能正常运转。
比如说蛋白质,血浆中的蛋白质可不少,有白蛋白、球蛋白等,它们对于维持血浆的渗透压很重要。
再比如各种离子,像钠离子、钾离子,它们的浓度平衡对于神经肌肉的兴奋性有很大影响。
三、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内环境还有一些理化性质需要咱们了解。
首先是渗透压,简单来说,就是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血浆渗透压主要由无机盐和蛋白质决定,就好比用盐腌菜,盐多了,菜里的水分就被吸出来了,细胞也是这样,如果内环境渗透压不正常,细胞就可能出问题,要么吸水胀破,要么失水皱缩。
酸碱度也是个重要指标,正常人血浆的 pH 通常在 735 745 之间。
这是靠一些缓冲物质来维持的,比如碳酸氢钠和碳酸的组合,能让酸碱度保持稳定。
要是酸碱度失衡,身体可就不好受啦,会影响各种酶的活性,导致代谢紊乱。
还有温度,人体的正常体温一般在 37℃左右。
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细胞的代谢。
四、内环境稳态的概念那啥叫内环境的稳态呢?其实就是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这可不是说一成不变,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就像咱们的血压,会随着活动、情绪等有所变化,但总体还是在正常范围内。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
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讲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知识点一人体的内环境知识点二内环境的稳态知识点三稳态的调节1.人体的体温调节2.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考点一︱内环境及其稳态1.内环境的成分(1)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比较:①从消化道吸收而来;②从①血浆透过毛细血管壁①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归纳串记]内环境中存在和不存在的物质(1)存在的物质主要有:(2)不存在的物质主要有:①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血红蛋白及与细胞呼吸、复制、转录、翻译有关的酶等。
②存在于消化道中的食物及分泌到消化道中的消化酶。
(2)几种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举例: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1)营养物质: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循环系统→组织液(或血浆和淋巴)→组织细胞。
(2)空气中的O2: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组织液(或血浆和淋巴)→组织细胞。
CO2的排出途径正好相反。
(3)其他代谢废物:经过内环境及循环系统的运输,到达肾脏、皮肤等器官以尿液或汗液的形式排出。
[学法指导]图解法分析物质的穿膜层数(1)葡萄糖经过的膜层数至少为:进、出上皮细胞(2层)+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两次,4层)+进组织细胞(1层)=7层。
(2)O2经过的膜层数至少为:进、出肺泡壁细胞(2层)+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两次,4层)+进、出红细胞(2层)+进组织细胞(1层)+进线粒体(2层)=11层。
3.人体pH稳态的维持(1)稳态维持的原因: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如NaHCO3—H2CO3、NaH2PO4—Na2HPO4等。
(2)维持机制: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浆后,可以和缓冲物质发生反应,反应产物可以通过肺或肾脏排出体外,从而使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
[易误提醒]几组易混淆的概念(1)血液和血浆。
①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
②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属于体液中的细胞外液。
(2)血红蛋白和血浆蛋白。
①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是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
②血浆蛋白是血浆中200多种蛋白质的总称。
必修3知识点总结内环境与稳态内环境与稳态内环境相关系统
必修3知识点总结一、内环境与稳态内环境与稳态内环境相关系统:循环、呼吸、消化、泌尿。
包括: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
内环境理化性质包括:温度、PH、渗透压等稳态: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稳态意义:机体新陈代谢是由细胞内很多复杂的酶促反应组成的,而酶促反应的进行需要温和的外界条件,必须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酶促反应才能正常进行。
呼吸作用分类:有氧呼吸、无氧呼吸有氧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生物体生命活动都需要呼吸作用供能意义:呼吸作用能为生物体生命活动供能;呼吸过程能为体内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新陈代谢类型同化作用:自养型(包括光能自养和化能自养)、异养型异化作用:包括需氧型和厌氧型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生命活动调节基本形式激素调节动物生命活动调节基本形式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
植物向性运动是植物受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引起定向运动。
植物的向性运动是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其他激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是受单一激素调节,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
生长素是最早发现的一种植物激素。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这与生长素浓度和植物器官种类等有关。
生长素的运输是从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
应用:促扦插枝条生根;促果实发育;防落花果。
动物——体液体液调节:某些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反馈调节:协同作用、拮抗作用。
通过反馈调节作用,血液中的激素经常维持在正常的相对稳定的水平。
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激素调节是通过改变细胞代谢而发挥作用。
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血糖调节。
动物——神经生命活动调节主要是由神经调节来完成。
新高考选择性必修一 知识点总结
选择性必修一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1 细胞生活的环境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前者占三分之二,后者占三分之一。
细胞外液是内环境。
汗液、泪液、唾液、尿液、消化液不是细胞内液也不是细胞外液,不是体液。
2.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中,多细胞生物绝大多数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
少数细胞能够与外界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3.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还有其它如脑脊液。
4.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
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不是血液。
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成分,血红蛋白在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5.大多数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免疫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血浆。
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激素、抗体、细胞因子在内环境中存在。
血红蛋白、载体、呼吸酶不在内环境中。
6.血浆与组织液是双向物质交换,组织液单向形成淋巴,淋巴单向汇入血浆。
血浆与组织液成分最相似,三者主要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组织液,淋巴中含量较少。
7.细胞外液类似海水的盐溶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钠离子在细胞外液浓度高,钾离子在细胞内液浓度高。
8.内环境三项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百分之90以上取决于钠离子和氯离子。
PH在7.35-7.45之间,主要的缓冲物质碳酸和碳酸氢钠,多余的碳酸氢钠由肾脏排出。
温度37摄氏度左右,一个人一昼夜体温波动不超过1摄氏度。
9.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密切相关。
消化系统的主要场所小肠,呼吸系统主要器官肺,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肾脏。
代谢废物的排出主要通过肾脏,另外也可以通过皮肤排汗的方式。
10.氧气从外界进入组织细胞至少跨过9层膜。
氧气从外界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至少跨过11层膜。
二氧化碳从产生场所排出体外至少跨过9层膜。
红细胞中的氧气被组织细胞利用至少跨过6层膜,12层磷脂分子,6个磷脂双分子层。
稳态与环境知识体系 完整版
抗体: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化学本质是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于血液,也分布于组织液和外分泌液(如乳汁中)
4、体液免疫过程
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B细胞
浆细胞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吞噬细胞消化
5、细胞免疫过程
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记忆T细胞
四、免疫调节
1、免疫器官(如:扁桃体、淋巴结、骨髓、胸腺、脾等)
吞噬细胞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细胞 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淋巴细胞
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如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2、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B细胞起作用)细胞免疫(T细胞起作用)
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第三章植物激素的调节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种间关系: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
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
3、激素间的作用
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如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对生长发育的作用。
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对血糖含量的调节。
正常值:0.8—1.2g∕L
关于尿糖的测定:将尿液与斐林试剂在试管内混合后,溶液呈蓝色。沸水浴处理后,如溶液产生了砖红色沉淀,则可判定该尿液中含有葡萄糖。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重要知识点汇总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重要知识点汇总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
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调节机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多细胞)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2、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3、静息电位:内负外正;兴奋部位的电位:内正外负。
4、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5、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6、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7、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8、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分为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
9、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10、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11、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12、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调节,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地位。
13、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高中生物选修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选修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选修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二、稳态(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第二章动物体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高兴,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突起[树突(短)、轴突(长)]构成。
轴突+髓鞘=神经纤维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传出神经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6、人脑的高级功能(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2节 内环境的稳态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2节内环境的稳态课程标准素养要求内环境的变化会引发机体的自动调节,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1.生命观念:建立生物体的稳态观。
2.科学思维:建构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模型。
3.科学探究: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1.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2.影响内环境动态变化的因素3.稳态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1.内环境稳态实现的基础: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2.对稳态调节机制的探究历程3.稳态失调: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危及机体健康。
[提醒]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代谢速率不一定下降,如成年人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增多时,代谢速率上升,表现出甲亢症状。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1.实例(1)细胞代谢需要依靠氧化分解葡萄糖来提供能量,只有血糖浓度和血液中的含氧量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才能为这一反应提供充足的反应物。
(2)只有温度、pH等都在适宜的范围内,酶才能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
2.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内环境的变化不会引起机体自动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2)内环境的稳态就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3)维持内环境的稳态离不开体内细胞的参与。
()(4)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代谢紊乱,此时代谢速率一定下降。
()答案:(1)×(2)×(3)√(4)×知识点一内环境稳态的维持1.内环境稳态2.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流程图1.(2021·辽宁葫芦岛高二检测)下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节机制。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等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C.内环境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D.细胞不仅仅依赖于内环境,还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答案:C2.(2021·安徽合肥高二期末)许多运动员为了延缓乳酸产生,采取肌肉按摩措施。
3讲内环境和稳态
第3讲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考点一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知识梳理】1.体液及内环境的组成(1)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三种细胞外液构成内环境。
下图中①~④分别是、、和。
(2)a端若为动脉的上端,则a处的氧分压要b处,a处的营养物质含量高于b处,b处CO2和代谢废物的含量均a处。
(3)请用数字和箭头表示上图中四种体液的关系。
(4)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用图中的数字符号表示)。
2.内环境的成分、性质及作用(1)血浆的成分①含量约90%的是,约7%~10%的是,约1%的是。
②血液运送的物质:各种营养物质、。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二者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量较高。
(3)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思维辨析】1.判断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叙述的正误。
(1)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
()(2)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
()(3)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4)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5)人体剧烈运动后,由于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血浆pH明显降低。
()(6)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2.填充有关内环境物质转换关系的图示。
已知图中a、b、c分别表示3种细胞外液,箭头表示这三种液体之间的关系,1、2、3分别表示处于该细胞外液的多种细胞,据图填充下列有关内容。
(1)a、b、c分别表示、和。
(2)b中细胞2是否都消耗O2,尝试举例说明。
(3)下列物质可以存在于上述图示内环境中的有。
①CO2②K+③氨基酸④胰高血糖素⑤神经递质⑥尿素⑦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⑧呼吸酶⑨血红蛋白⑩消化酶(4)a、b、c三种细胞外液中,中的细胞种类最多。
【深化探究】1.明确体液中各成分之间的物质交换2.熟记内环境及其组成中的三个“必须认准”(1)必须认准三类内环境物质:①小分子物质——CO2、O2、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等。
②大分子物质——血浆蛋白、抗体等。
内环境与稳态专题复习
内环境与稳态专题复习一、构建知识体系“稳态”专题涉及到的内容包括内环境与稳态、生命活动调节、光合作用、人与生物圈、发酵工程等知识内容。
“稳态”专题可构建以下知识网络体系 :二、重点知识讲解1、内环境是人体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指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外界环境、细胞内液之间的关系如下: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等能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如血液PH 通常7.35—7.45之间,人体体温恒定37℃左右等。
生理学家将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
内环境的稳态其实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当稳态被破坏,就会引起细胞新陈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
例如当血液中Ca 、P 含量降低时,会影响骨组织的钙化,成年人表现为骨软化病,儿童表现为骨质生长障碍,人体内环境稳态内环境概念,稳态的概念、原理、意义及影响因素 水和无机盐平衡及调节 血糖平衡及调节 体温恒定及调节 血液PH 稳态 激素含量的稳态 稳态少数特殊状态叶绿素a 的稳态 生物圈的稳态发酵过程中发酵条件的稳态 淋巴 组织液 血浆 内环境 营养物质、氧气 外界环境 营养物质、氧气代谢产物 细胞(细胞内液) 组 成骨化不全的佝偻病。
血钙过高引起肌无力等疾病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内环境总是处于稳定状态。
内环境的稳态一旦失衡,就会导致细胞代谢的紊乱和某些生理活动出现障碍,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内环境稳态失调的病例有:尿毒症、糖尿病、高山缺氧反应、发高烧、严重腹泻、酸碱中毒、血钙过高会引起肌无力,血钙过低则会引起肌肉抽搐(儿童表现为佝偻病)等疾病。
3、血液PH稳态指血液PH值的相对稳定。
正常人的血液的PH通常稳定在7.35——7.45之间,变化范围很小,主要通过血液中缓冲物质如H 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调节。
必修3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2.作用:内环境是 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 物质交换的媒介。 (挖掘教材P8中图1-4)
提醒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
不是恒定不变的。
(2)血红蛋白存在红细胞内部,不属
于内环境成分,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属
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5.内环境稳态意义 (1)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①血糖正常——保证机体正常的能量供应; ②体温、pH相对恒定——酶活性正常,细胞代谢正常; ③渗透压相对稳定——细胞维持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2)失调 ①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 ②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 ③渗透压失调——细胞形态、功能异常; ④体温失调 ——发热、中暑等。
C)
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C.细胞代谢紊乱
B.渗透压下降
D.糖尿病
构建知识网络
考点突破
考点一 1.图示 内环境——细胞和外界环境交换的媒介
内环境作为细胞与外界环境间图:
2.析图
物质类别 转移途径 消化(外环境) 相关系统 穿膜层数
养料(如 葡萄糖)
位分别是肺泡;最低部位相反,沿运输途径方向浓
度依次降低,如O2浓度,血浆>组织液。
对位训练 1.下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 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
D.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
知识综合应用
根据下图判断,正确的描述是
( D)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免疫 知识梳理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一)内环境的组成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组织液(细胞间隙液)、淋巴等体液脑脊液也属于细胞外液2、细胞外液(内环境):三种细胞外液及其相互关系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尿液、泪液等是体液吗?请看例题:下列液体中,不属于体液的是()①消化液②细胞质基质③血浆④淋巴⑤原尿⑥脑脊液⑦组织液⑧核液⑨细胞内液⑩汗液答案是①⑤⑩【分析】①消化液位于消化道内,消化道与外界环境直接连通,消化道内的消化液不属于体液;②细胞质基质是细胞内的液体,属于体液;⑤原尿存在于肾小囊、肾小管里面,肾小囊、肾小管与膀胱、输尿管连通,与外界环境相同,原尿不是体液,⑥脑脊液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属于体液;⑧核液是存在于细胞内的液体,属于体液;⑩汗液直接排放到外界环境,不属于体液。
淋巴管壁:覆瓦状排列,造成组织液液只能单向渗透到淋巴管内(见右上图)。
三种细胞外液的主要差别: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
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二、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血浆渗透压(无机盐浓度)在37度时约为770kpm,相当于生理盐水渗透压(2)酸碱度①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②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3)温度(37℃,波动一般不超过1℃)三、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如图:代谢活动均在细胞中进行,故细胞中CO2浓度最高。
直接与内环境物质交换的系统有四个(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循环系统),器官有一个(皮肤)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内环境的稳态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复习知识梳理
必修3《稳态与环境》复习学问梳理第一单元 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其次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一节 人体的稳态一、稳态的生理意义 1、内环境:(1)单细胞生物一般生活在水中,通过细胞膜干脆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
(2)体液的组成:(3)内环境:①概念:相对于人体生活的外界环境,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练习:写出下列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1)组织细胞:组织液(2)血细胞:血浆(3)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4)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 (5)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血浆。
②主要组成之间的关系:(如上图)③功能: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稳态(1)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整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改变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调整机制经典说明: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整和体液调整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目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整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整机制。
组织液 血浆 淋巴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体液 (内环境)(3)调整途径反馈调整: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整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整方式叫做反馈调整。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加的调整。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整。
(4)意义:维持内环境在肯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特殊提示】①稳态不是肯定稳定,而是相对稳定。
②稳态主要通过神经调整,体液调整起协助作用,另外,免疫调整也起作用。
③人体维持稳态的实力是有肯定的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改变过于猛烈或人体自身的调整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二、体温调整1、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直肠、口腔、腋窝。
3、体温的来源:体内有机物氧化分解过程中释放出来的热量。
内环境的稳态课件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反馈调节
神经系统通过反馈机制不断监测和调整自身的活 动,确保内环境的稳态得以维持。例如,当体温 升高时,神经系统会通过增加皮肤血流量和汗液 分泌等方式来降低体温。
05 内分泌系统稳态调节
内分泌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内分泌腺体
包括垂体、甲状腺、胰腺、肾上腺等,分泌各种激素进入血液循 环。
激素
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经血液或组 织液传输而发挥调节作用。
脂类激素
如类固醇激素,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等,通过自 由扩散进入细胞内,与胞内受体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 物,进而调节基因表达。
内分泌系统对内环境稳态的调控
血糖稳态调节
水盐平衡调节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协同作用,维持血糖 在正常范围内波动。
抗利尿激素调节肾脏对水的重吸收,醛固 酮调节肾脏对钠的重吸收和钾的排泄,共 同维持体液渗透压和水平衡。
内环境的稳态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内环境稳态概述 • 血液系统稳态调节 • 免疫系统稳态调节 • 神经系统稳态调节 • 内分泌系统稳态调节 • 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关系
01 内环境稳态概述
定义与生理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指机体通过调节作用, 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 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预防和治疗措施
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充足睡眠、适度运动 等;避免接触有害环境因素;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处 理潜在问题。
治疗措施
根据具体疾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可能包括药物治疗、手 术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同时,对于内环境稳态失衡的患 者,医生可能会采取一些辅助治疗措施,如补液、纠正酸碱 平衡等。
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网络
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网络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图解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知识网络
激素调节---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过程
①静息电位的产生:钠钾泵----吸2钾排3钠,形成外正内负,钾通道开通---钾顺浓度外流(被动运输)至电
位平衡----------静息电位-70毫伏;
②动作电位上升相-0期:钠通道开通--钠顺浓度内流---被动运输;因此,外周钠离子浓度越高---动作电位越高。
动作电位-1、2、3期:钾通道开通------钾顺浓度外流-----被动运输;
③恢复期-4期:钠借助钠钾泵泵出,钾借助钠钾泵泵入-----恢复--静息电位。
这两者都是主动运输。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过程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影响神经-肌接头化学传递的因素
①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对乙酰胆碱的水解,递质积聚,
出现肌细胞持续收缩症状。
②美洲箭毒---同乙酰胆碱受体竞争结合,从而影响乙酰胆碱和其
受体的结合,导致肌无力。
③河鲀毒素--与钠离子通道受体结合,阻断钠通道,从而阻滞动
作电位,抑制神经肌肉间兴奋的传导。
植物激素调节知识网络
种群与群落知识网络。
高中生物 内环境稳态网络构建
免疫过程的题目往往结合图解进行考查,如何从图解中 判断免疫类型呢?
(1)看抗原经吞噬细胞处理后的去向。如果大部分抗原需 要一种细胞呈 递才刺激相关细胞,则为体液免疫。如果抗 原直接刺激相关细胞而不 用另一种细胞呈递,则为细胞免 疫。
(2)看免疫的结果。如果免疫引起靶细胞裂解并释 放其中隐藏的抗原,则为细胞免疫。如果两种成分 结合,形成了沉淀或细胞集团,则为体液免疫。
内环境稳态网 络 构 建
核心术语:
1.神经—体液调节:(1)神经调节:反射、反射弧、兴奋、 神经冲动、 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局部电流、电位差、 突触(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递质;(2)体液调 节:激素调节、反馈调节
2.内环境与稳态:(1)内环境:血浆、组织液、淋巴;(2) 稳态:温度、 酸碱度、渗透压、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网络;(3)体温调节:冷(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 枢、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4)水盐调节:下丘脑渗透 压感受器、垂体后叶、肾上腺皮质、抗利尿激素、肾小管 和集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5)血糖调节:血糖平衡、胰岛素、胰高血糖
素和肾上腺素
3.免疫:(1)免疫系统: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T 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免疫活性 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2)非特异性免疫:第一、 二道防线;(3)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4)免疫 功能:监控、清除、防卫;(5)免疫 失调:过敏反应、自身 免疫病、免疫缺陷病(AIDS)
1.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均发挥重要作用,因此, 缺乏T细胞则 几乎无特异性免疫。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二者既各自具有独特作用,又相互 配合,共同发 挥免疫效应。即抗原侵入机体后,首先体液 免疫发挥作用,但抗原一 旦侵入宿主细胞,则通过细胞免 疫发挥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网络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图解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知识网络
激素调节---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过程
①静息电位的产生:钠钾泵----吸2钾排3钠,形成外正内负,钾通道开通---钾顺浓度外流(被动运输)至电
位平衡----------静息电位-70毫伏;
②动作电位上升相-0期:钠通道开通--钠顺浓度内流---被动运输;因此,外周钠离子浓度越高---动作电位越高。
动作电位-1、2、3期:钾通道开通------钾顺浓度外流-----被动运输;
③恢复期-4期:钠借助钠钾泵泵出,钾借助钠钾泵泵入-----恢复--静息电位。
这两者都是主动运输。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过程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影响神经-肌接头化学传递的因素
①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对乙酰胆碱的水解,递质积聚,
出现肌细胞持续收缩症状。
②美洲箭毒---同乙酰胆碱受体竞争结合,从而影响乙酰胆碱和其
受体的结合,导致肌无力。
③河鲀毒素--与钠离子通道受体结合,阻断钠通道,从而阻滞动
作电位,抑制神经肌肉间兴奋的传导。
植物激素调节知识网络
种群与群落知识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