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性质》内容概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斯的这篇文章,更多的说明了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即认为企业是市场价格机制调节资源配置的替代品,因为企业的出现节约了交易成本。在文章的最后,科斯认为实业家同时具备经营和管理两种职能。然后我觉得科斯的文章着重说明了企业的最大性质就是作为配置资源的一种工具,这种工具能够很好的节约交易成本,且受制于契约赋予的权利。他认为企业的本质只是用一个大契约替代较短的较多的契约,就可以认为,企业与市场的区分也就没有太大意义了,因为只是不同契约而已,企业之间的长期契约以及企业内部的契约你都不过是不同的契约而已。用交易费用解释不同的契约的选择即可。这种观点局限了企业存在的意义,企业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节约交易成本,忽视了它的生产功能,管理功能。
文章第四部分进一步论证从交易成本角度解释企业规模的合理性。以前传统理论探讨企业规模主要从生产成本的角度予以考虑,得出企业规模受到限制是因为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企业不愿意付出大于产出的生产代价。该理论在企业生产一种产品时具有适用性,但当企业生产两种甚至更多的产品时,若按照该理论的假设则企业的规模会无限大。这种解释方法存在明显的缺陷,原因是未能考虑到企业的管理成本。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其管理成本也会上升,因此确定企业的规模必须考虑市场成本和管理成本两个因素。
《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性质》
文章序言部分指出了作者要从现实的和易于处理的角度来定义企业的概念,同时提出了该文的理论假设,即采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和边际替代概念作为本文的分析工具。
文章第一部分提出本文的核心论点即企业的性质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传统理论学家例如文章所提到的阿瑟·索尔特爵士和一位不知姓名的经济学家等认为生产要素在各种不同的用途之间的配置是由价格机制决定的。但作者不以为然。作者认为这一说法在企业之中并不适用,在企业之内,市场交易被取消,伴随着交易的复杂的市场结构被企业家所代替,企业家指挥生产。显然存在着协调生产的替代方法。作者因此提出了该文的核心论点即企业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同时引出了本文所要解决的两个核心问题即企业为什么存在和企业规模的边界。
文章第二部分则是对上述两个问题的回答。作者指出企业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工作。完成这一工作需要进行搜集信息、谈判、签约等任务,而企业的出现则大大减少了这些成本。同时利用价格机制也存在着不确定性等不利因素。除此之外由于政府常常对市场交易和企业内部组织同样地交易区别对待,例如政府对市场交易征收销售税,而对企业内部组织同样的交易则没有该税收,这一举措必然会鼓励企业规模的扩大。
既然企业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那么为什么所有的生产不是由一个大企业去进行呢,市场交易为何还会存在?这是因为在企业内部组织追加交易的成本是逐步提升的,任何企业规模的扩大都有一个临界范围。企业将倾向于扩张直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
文章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为什么作者对企业出现的原因的解释比其他已有的解释更可取。作者对该部分的论述是通过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批判来完成的。厄舍和莫里斯·多布先生认为企业存在是因为劳动分工的需要。他们认为价格机制的存在会导致分工的混乱,因此需要企业的作用。但这一说法显然是不符合现实的。奈特教授认为(市场)不确定性的存在使得那些具有较好判断力和知识的人成为企业家来预测风险,他们向工人支付工资并控制他人行动。因此企业家这一特殊的阶层便诞生了。但这一说法也值得商榷。因为这部分人可以通过出卖建议和知识获得报酬,不一定亲自参加生产以获得收入或者可以通过与正在进行生产的人缔结契约而不是主动地参加生产也可以以较好的知识和判断力获得报酬。
科斯说,“建立企业是有利可图的主要原因是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在科斯看来,这个成本有发现价格的成本和由“市场上发生的每一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即在价格机制下的资源配置存在在交易成本。利用价格机制配置资源,需要在要素所以者之间签订一系列的契约,这些契约的签订,大大增加了源配置的成本(由于环境因素中充满着不可预期的变化以及交易中,双方为了寻求自己利益而出现的投机主义行为,信息的不对称等都可能使成本增加)。科斯认为“当存在企业时,契约不会被取消,但却大大减少了。某一生产要素(或它的所有者)不必与企业内部同他合作的一些生产要素签订一系列的契约。”这就是所谓的企业的“联合”与“一体化”带来的益处即资源可以在一个统一的组织内进行最优配置而无需通过价格机制不断签订契约。同时,科斯认为企业有利于签订长期契约,那么,签订每一个契约的部分费用就将被节省下来。“企业家不得不在低成本状态下行使他的职能,这是鉴于如下的事实:他可以以低于他所替代的市场交易的价格得到生产要素,因为如果他做不到这一点,通常也能够再回到公开市场。”因此得出了科斯的另一个重要的结论是企业的本质在于节约交易费用。
文章第五部分说明了本文企业概念是与现实世界情况相一致的。企业组织中雇主与雇员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法律关系,这种法律关系是依靠契约固定下来的。这种契约明确了雇主与雇员之间的权利和义务,雇主依靠他的权利支配和指挥雇员,雇员则依靠他的义务服从雇主的控制和支配。企业组织中雇主与雇员之间的法律关系是企业性质在现实世界中具体体现。
科斯企业的性质一文,着重从解释企业是如何出现的来阐述企业的性质。科斯认为,经济学中的企业与现实中是不同的,他试图形成一个既易于处理,又与现实相联系的企业的定义。阿瑟.索尔特爵土对经济体制的描述中,认为市场中资源的配置主要是由价格机制起作用,资源的流动直接依赖于价格机制,然而事实是,资源的流动并不完全依赖于价格机制。科斯在他的文章中指出“在企业之外,价格变动决定生产,这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协调的。在企业之内,市场交易被取消,伴随着交易的复杂的市场结构被企业家所替代,企业家指挥生产。显然,存在着协调生产的替代方法”,“可以假定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他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出发,认为存在着两种配置资源的方式即市场配置资源和企业配置资源,由此得出企业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企业作为配置资源的另一种方式并不是企业出现的根本原因。科斯总结了先前一些经济学家的观点,经济学家们将价格机制作为一种协调工具,可他们也承认了“企业家”的协调功能,但是对于为什么协调在某一情况下是价格机制的工作,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又是企业家的工作是极为重要的问题上却没有做出更多的解释,科斯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试图发现企业在一个专业化的交换经济中出现的根本原因。
关于企业存在的原因,较早之前的奈特教授给出了说明,他认为,企业至所以出现,是由于存在着不确定性,生产者需要预测未来的需求,于是出现了新的经济工作人员——企业家,企业家预测从而决定做什么和怎样做,“因此出现了一个特殊阶层,他们向他人支付有保证的工资,并以此控制他人的行动”。很显然,科斯认为,奈特教授并没有指出价格机制被替代的原因,他认为,奈特教授提到的不确定性产生的拥有判断力和知识的人并不需要亲自参加生产就可以获得报酬,因此并不能得出企业及企业家出现的必然性。科斯也认为用企业成本曲线的变化不能解释企业规模的变化。传统的经济理论在分析时总是假定单个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然后现实中显然企业可以生产一种以上的产品,科斯认为,“要决定企业规模,必须考虑利用价格机制的成本和组织各个企业家的成本。之后才能决定每个企业生产产品的种类和每种产品的生产数量。但在这一部分,我不明白科斯批判之前经济学家的观点与企业性质有何明显的联系。
既然企业的存在有利于节约交易成本,那为什么企业不是越大越好呢?为什么市场交易还是存在,而所以的生产不能由一个大企业进行呢?对于这个问题,科斯主要从企业的规模和边界上进行了论证。首先,科斯认为“当企业扩大时,对企业家的功能来说,收益可能会减少,也就是说,在企业内部组织追加交易的成本可能会上升”,即企业规模扩大,企业内的组织成本将会增加,企业的扩大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就是市场的交易成本等于企业完成这笔交易的组织成本。其次,交易扩大时,“企业家不能成功地将生产要素用在它们价值最大的地方,也就是说,不能导致生产要素的最佳使用”。即,交易必须达到使“资源浪费带来的亏损等于在公开市场上进行交易的成本,或者等于由另一个企业家组织这笔交易的亏损”。最后。企业规模扩大可能带来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这个我不是很理解。同时,他还注意到,市场交易事实上并非是同质的,企业内部组织交易的成本差异很大。他认为,影响企业规模的要素包括组织成本、企业家犯错误的情况、生产要素的供给价格等。
文章第四部分进一步论证从交易成本角度解释企业规模的合理性。以前传统理论探讨企业规模主要从生产成本的角度予以考虑,得出企业规模受到限制是因为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企业不愿意付出大于产出的生产代价。该理论在企业生产一种产品时具有适用性,但当企业生产两种甚至更多的产品时,若按照该理论的假设则企业的规模会无限大。这种解释方法存在明显的缺陷,原因是未能考虑到企业的管理成本。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其管理成本也会上升,因此确定企业的规模必须考虑市场成本和管理成本两个因素。
《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性质》
文章序言部分指出了作者要从现实的和易于处理的角度来定义企业的概念,同时提出了该文的理论假设,即采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和边际替代概念作为本文的分析工具。
文章第一部分提出本文的核心论点即企业的性质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传统理论学家例如文章所提到的阿瑟·索尔特爵士和一位不知姓名的经济学家等认为生产要素在各种不同的用途之间的配置是由价格机制决定的。但作者不以为然。作者认为这一说法在企业之中并不适用,在企业之内,市场交易被取消,伴随着交易的复杂的市场结构被企业家所代替,企业家指挥生产。显然存在着协调生产的替代方法。作者因此提出了该文的核心论点即企业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同时引出了本文所要解决的两个核心问题即企业为什么存在和企业规模的边界。
文章第二部分则是对上述两个问题的回答。作者指出企业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工作。完成这一工作需要进行搜集信息、谈判、签约等任务,而企业的出现则大大减少了这些成本。同时利用价格机制也存在着不确定性等不利因素。除此之外由于政府常常对市场交易和企业内部组织同样地交易区别对待,例如政府对市场交易征收销售税,而对企业内部组织同样的交易则没有该税收,这一举措必然会鼓励企业规模的扩大。
既然企业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那么为什么所有的生产不是由一个大企业去进行呢,市场交易为何还会存在?这是因为在企业内部组织追加交易的成本是逐步提升的,任何企业规模的扩大都有一个临界范围。企业将倾向于扩张直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
文章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为什么作者对企业出现的原因的解释比其他已有的解释更可取。作者对该部分的论述是通过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批判来完成的。厄舍和莫里斯·多布先生认为企业存在是因为劳动分工的需要。他们认为价格机制的存在会导致分工的混乱,因此需要企业的作用。但这一说法显然是不符合现实的。奈特教授认为(市场)不确定性的存在使得那些具有较好判断力和知识的人成为企业家来预测风险,他们向工人支付工资并控制他人行动。因此企业家这一特殊的阶层便诞生了。但这一说法也值得商榷。因为这部分人可以通过出卖建议和知识获得报酬,不一定亲自参加生产以获得收入或者可以通过与正在进行生产的人缔结契约而不是主动地参加生产也可以以较好的知识和判断力获得报酬。
科斯说,“建立企业是有利可图的主要原因是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在科斯看来,这个成本有发现价格的成本和由“市场上发生的每一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即在价格机制下的资源配置存在在交易成本。利用价格机制配置资源,需要在要素所以者之间签订一系列的契约,这些契约的签订,大大增加了源配置的成本(由于环境因素中充满着不可预期的变化以及交易中,双方为了寻求自己利益而出现的投机主义行为,信息的不对称等都可能使成本增加)。科斯认为“当存在企业时,契约不会被取消,但却大大减少了。某一生产要素(或它的所有者)不必与企业内部同他合作的一些生产要素签订一系列的契约。”这就是所谓的企业的“联合”与“一体化”带来的益处即资源可以在一个统一的组织内进行最优配置而无需通过价格机制不断签订契约。同时,科斯认为企业有利于签订长期契约,那么,签订每一个契约的部分费用就将被节省下来。“企业家不得不在低成本状态下行使他的职能,这是鉴于如下的事实:他可以以低于他所替代的市场交易的价格得到生产要素,因为如果他做不到这一点,通常也能够再回到公开市场。”因此得出了科斯的另一个重要的结论是企业的本质在于节约交易费用。
文章第五部分说明了本文企业概念是与现实世界情况相一致的。企业组织中雇主与雇员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法律关系,这种法律关系是依靠契约固定下来的。这种契约明确了雇主与雇员之间的权利和义务,雇主依靠他的权利支配和指挥雇员,雇员则依靠他的义务服从雇主的控制和支配。企业组织中雇主与雇员之间的法律关系是企业性质在现实世界中具体体现。
科斯企业的性质一文,着重从解释企业是如何出现的来阐述企业的性质。科斯认为,经济学中的企业与现实中是不同的,他试图形成一个既易于处理,又与现实相联系的企业的定义。阿瑟.索尔特爵土对经济体制的描述中,认为市场中资源的配置主要是由价格机制起作用,资源的流动直接依赖于价格机制,然而事实是,资源的流动并不完全依赖于价格机制。科斯在他的文章中指出“在企业之外,价格变动决定生产,这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协调的。在企业之内,市场交易被取消,伴随着交易的复杂的市场结构被企业家所替代,企业家指挥生产。显然,存在着协调生产的替代方法”,“可以假定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他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出发,认为存在着两种配置资源的方式即市场配置资源和企业配置资源,由此得出企业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企业作为配置资源的另一种方式并不是企业出现的根本原因。科斯总结了先前一些经济学家的观点,经济学家们将价格机制作为一种协调工具,可他们也承认了“企业家”的协调功能,但是对于为什么协调在某一情况下是价格机制的工作,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又是企业家的工作是极为重要的问题上却没有做出更多的解释,科斯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试图发现企业在一个专业化的交换经济中出现的根本原因。
关于企业存在的原因,较早之前的奈特教授给出了说明,他认为,企业至所以出现,是由于存在着不确定性,生产者需要预测未来的需求,于是出现了新的经济工作人员——企业家,企业家预测从而决定做什么和怎样做,“因此出现了一个特殊阶层,他们向他人支付有保证的工资,并以此控制他人的行动”。很显然,科斯认为,奈特教授并没有指出价格机制被替代的原因,他认为,奈特教授提到的不确定性产生的拥有判断力和知识的人并不需要亲自参加生产就可以获得报酬,因此并不能得出企业及企业家出现的必然性。科斯也认为用企业成本曲线的变化不能解释企业规模的变化。传统的经济理论在分析时总是假定单个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然后现实中显然企业可以生产一种以上的产品,科斯认为,“要决定企业规模,必须考虑利用价格机制的成本和组织各个企业家的成本。之后才能决定每个企业生产产品的种类和每种产品的生产数量。但在这一部分,我不明白科斯批判之前经济学家的观点与企业性质有何明显的联系。
既然企业的存在有利于节约交易成本,那为什么企业不是越大越好呢?为什么市场交易还是存在,而所以的生产不能由一个大企业进行呢?对于这个问题,科斯主要从企业的规模和边界上进行了论证。首先,科斯认为“当企业扩大时,对企业家的功能来说,收益可能会减少,也就是说,在企业内部组织追加交易的成本可能会上升”,即企业规模扩大,企业内的组织成本将会增加,企业的扩大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就是市场的交易成本等于企业完成这笔交易的组织成本。其次,交易扩大时,“企业家不能成功地将生产要素用在它们价值最大的地方,也就是说,不能导致生产要素的最佳使用”。即,交易必须达到使“资源浪费带来的亏损等于在公开市场上进行交易的成本,或者等于由另一个企业家组织这笔交易的亏损”。最后。企业规模扩大可能带来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这个我不是很理解。同时,他还注意到,市场交易事实上并非是同质的,企业内部组织交易的成本差异很大。他认为,影响企业规模的要素包括组织成本、企业家犯错误的情况、生产要素的供给价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