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练杨式太极拳的三个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练杨式太极拳的三个阶段
三个阶段杨澄甫宗师说:“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故研究此道者,须经过一定的程序与相当之时日……而最要紧者,是在逐日自身之锻炼。”(《太极拳之练习谈》)又说:“学者尤宜先求其像,以养其气,久之自然能得其理矣。”(《太极拳体用全书》)宗师所述,精辟地阐明了太极拳习练的至关重要之处,是“经过一定的程序”及“逐日自身之锻炼”。在程序上,一须“求其像”,二是“养其气”,三为“得其理”。这是从招式、意气到拳理方面的习练程序。宗师还说:“先练顺,次练劲,后练巧。”(《太极拳使用法》)这是从套路、劲力到技巧方面的习练程序。然而,太极拳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果没有明师(谙熟拳法拳理的老师)的指点,不按程序规范习练,即或穷毕生之精力,也不一定能够学懂弄通。如若有明师指导,又经过一定程序的规范习练,日长月久就可窥其门径,并能进入绚丽无比、奥妙无穷的太极殿堂。
我习练杨式太极拳二十多年,且喜研拳法拳理。我不揣浅陋,谈谈习练杨式太极拳三个阶段的一些看法和体会,以期抛砖引玉。
一、形似阶段(依样葫芦阶段)
大凡学习中国之拳术,均应先熟习拳架,然后再练其他功法
和技术。而熟习拳架,首先得把拳架(套路)打像,像那么回事。习练太极拳也是如此,“即照拳谱上各式名称,一式一式由师指教,学者悉心静气,默记揣摹,而照行之……”(澄甫宗师《太极拳之练习谈》)拳架中每招每式均要按规定的动作去做。这个阶段要求学者较为熟练、顺当地盘架子,依样画葫芦,是模是样,动作招式大致准确。手、眼、身、法、步均按杨式太极拳规定的动作要领去做,为后面两个阶段的习练打好基础。习练时,一定要按照澄甫宗师《太极拳说十要》的要求去做。身法必须中正,不歪不斜,不偏不倚;腰、腿、肩、肘要松要沉,动作不起强劲;步法宜分虚实;全身上下靠腰带动;动作轻柔缓慢,连绵不断。对一些招式的过渡动作和细节要反复练好,动作方向及手、足所搁的位置也要尽量准确、到位。否则,“学拳容易改拳难”,形成“痼弊”习惯后就不容易改正了。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一阶段的习练者最容易出现以下弊病。
一是全身肌肉紧张,不能放松,易起强劲,所以打起拳来动作生硬,独立步、换步或移步时站立不稳。如澄甫宗师所说:“一举动,一转身,或踢腿摆腰,其气喘矣,其身摇矣……”(《太极拳之练习谈》)二是身法不正,或前俯后仰,或左歪右斜,上下不相通,内外不相合。三是步法不规范,不正确。弓步前足掌外撇,后足掌外摆角度过大;前弓脚小腿与地面
不垂直,膝盖超逾脚跟,“身躯前仆,即失正中姿势”(澄甫宗师《太极拳之练习谈》);虚步前后两足虚实不明,后足坐而不实,前足撑而无劲。四是耸肩抬肘。如两臂交合(俗称“抱球”)和作拥势时肘部上抬,肩部也随之耸起,致使上肢动作生硬呆滞,不够灵活。五是抬足翘掌,手足僵紧。如脚跟着地的虚步和后坐转身时的前足掌抬起过高,引起脚踝和膝、胯僵紧,即“一高三个紧”(杨振基宗师语),动作不够松顺自然。一些上拥(上挡)动作如白鹤亮翅、转身撇身捶、玉女穿梭等招式的上搠手手掌后翘,也会引起腕、肘、肩“三个紧”。在第一阶段,还会存在其他问题,但主要是以上五个方面。如果在明师的指导下克服以上问题,做到形似就不难了。
二、神似阶段(用意行气阶段)
通过第一阶段的习练,动作招式基本熟练,能够从头到尾把一套拳顺顺当当打下来。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进入第二阶段即神似阶段的练习了。
所谓神,是指习练者练拳时的神韵和气势,就是将蕴于体内的“精、气、神”着形于外,在每招每式中表现出来,使人觉得你打拳不但动作招式正确,而且从中透现出一种“神气活现”的、刚韧无比的神韵和气势。这个阶段主要讲求用意和行气,打拳时意用得好,气行得顺,神韵和气势才能着形于外。什么是意?意就是意念、意识,即打拳的意念和意识。打拳时
身心皆要放松,集中精神,心静体舒,用意念和意识去引导每招每式,“静静地将一趟拳形容出来”(李雅轩先师语)。这里的气,是指体内无形的真元之气。练拳时只要用好了意,身心能松能静(净),气就会于体内自然行之。
这个阶段的练拳,必须讲求松和沉。如果全身上下不松不沉、动作僵硬,神韵就透现不出来,更谈不上气势。所以要打出神韵和气势,松和沉是第一要义。要做到松和沉,首先要全身放松。所谓四肢百骸一松皆松,不可有一丝一毫的僵硬之态。行拳时要轻松自然,用意识去引导招式,不尚拙力,也就是拳论所说的“用意不用力”。这点做到了,松和沉就自然在行拳中透现出来了。此为一。其二,动作必须圆活缓慢,连绵不断。太极拳运动是弧形运动,是圆的运动。拳论说:“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这就要求每个招式都要圆活缓慢,连绵不断。否则,就失去了松柔圆活的拳意和神韵,也无“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之势。其三,走架时注重转腰,且要虚实分明。转腰松腰、虚实分明是澄甫宗师《太极拳说十要》中的主要内容。腰用得不好,虚实不分,松和沉就不能做到。拳论说:“腰如车轴,气如车轮。”“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足以说明转腰和分虚实的重要性。杨振基宗师深谙乃父意旨,十分强调用腰和分虚实。在腰的动作上.他分得很细致,把腰的运用分为转腰、闪腰、拉腰和摆腰,何种招式用什么腰也说得十分清楚。练
拳者可参考其所演述的《杨澄甫式太极拳》一书。在虚实分明上,他也十分强调。一些两腿转换重心的招式,他都要求“先坐实,后转腰”,腰胯松了,动作就和顺自然了;虚实分明,内气自然下沉运行。这样练习,日久就有了拳意,就有了神韵和气势。其四,关于呼吸。在杨式太极拳中,有人主张根据动作招式有规律地配合呼吸,也有入主张自然呼吸而无须配合动作招式。我认为,在第一、第二阶段的习练中,还是采用自然呼吸为好。因为在这两个阶段中,习练者的精、气、神尚未凝聚,自然呼吸有利于神舒体静地缓慢地演练拳架,减轻考虑动作如何配合呼吸的思想负担和精神负担,更好地把拳架准确无误地、形神兼备地表现出来。但是,在呼吸方式上,宜采用逆式腹式呼吸。这种呼吸方式与人们一般的胸式呼吸不同。胸式呼吸只用胸部(肺部)进行自然浅呼吸,肺活量小,未能牵动呼吸肌、横膈膜及腹部、肋软骨组织等组织和器官。而逆式腹式呼吸属自然深呼吸,吸气时小腹自然内收,有意识地将气从腹腔(下丹田)缓缓地提至横膈膜之上(胸腔下部),呼气时将气从胸腔下部慢慢地沉至腹腔,腹部自然鼓起。这样的呼吸不但能牵动腹腔和肺部,还能牵动腹腔、横膈膜、肠、胃、肋软骨等组织和器官,加强这些组织和器官的活动,从而达到内练的目的。
这个阶段的行功走架,在外体现了以腰为轴,节节贯穿,以内气催动外形,柔缓于外,刚疾于内:在内意动形动,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