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架类型和特点

合集下载

杨氏太极拳大、中、小架的由来

杨氏太极拳大、中、小架的由来

杨氏太极拳大、中、小架的由来杨式太极拳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逐渐演化而成。

杨式太极拳的形成是在陈式太极拳套路为基础,是以阴阳、五行、八卦理论为指导的科学演化。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杨氏太极拳大、中、小架的由来。

欢迎阅读!杨氏太极拳大、中、小架的由来健候走中架,少候走小架,澄甫走大架——传统杨氏太极拳大、中、小架之说,由来已久。

然而,杨氏太极拳在发展、衍变过程中形成的大中小三种拳架,何架在先,何架在后;三种架别有何区别与联系;大架缘何能普及、流行于海内外,中小架却鲜被人知,以及当前国内杨氏小架传人所练拳架差异、各具特色的原因…一直为太极拳爱好者所困惑。

近两年来,海内外诸同好曾与笔者就上述话题进行过砌磋、探讨…笔者鲁钝,愿将个人对杨氏太极拳大、中、小架的实践与认识述说如下,以祈方家批评、指正。

1934年,郑曼青执笔为其师杨澄甫撰写的《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言,“余幼时,见先大父露禅公,率诸父及诸从游者,日从事于太极拳…稍长,先伯父班侯公命余从之学”。

这段话使读者误以为杨澄甫年幼时曾见过其祖父杨露禅,“稍长”又学拳于伯父杨班候。

露禅生于1799年,七十三岁(1872年)过世,死后十一年(1883年)幼孙杨澄甫才出生,怎可能“见先大父露禅公”?有拳家为《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上说圆埸,撰文“疑露禅祖师卒年不确云云”,此言亦误!杨露禅那个时代的人,73岁已是高寿,进而言之,就算杨露禅能多活十一年寿84岁,也不可能让刚刚落生的幼孙去练“揽雀尾”。

再者言,班候1892年55岁过世时,杨澄甫方9岁,能受拳脚启蒙训练,难晓太极阴阳哲理。

因此,杨澄甫幼时不可能见过或受教于其祖,(9岁)也不可能得拳技于其伯父,其拳技只能得自其父、其兄。

杨澄甫小其父杨健候44岁,小其长兄杨少候21岁,武术界惯例,拳师年老一般由长子或大弟子代为传艺,因此杨澄甫的拳技得自其父杨健候,更多得自其长兄杨少候,应为不争事实。

杨氏太极拳的特点

杨氏太极拳的特点

杨氏太极拳的特点1.独特的身体状态:杨氏太极拳注重合乎自然、身心一致的发力方式,追求以柔化刚的原理,使身体达到柔软、放松、沉着的状态。

执主动功,灵活自如。

2.缓慢细致的动作:杨氏太极拳的动作缓慢而细致,每个动作都有清晰的动作组合以及过程的衔接,力求达到完整、流畅的状态。

这样的练习可以使练习者更加专注,更加有意识地感受和理解身体的变化。

3.以圆为主要形态:杨氏太极拳注重圆的概念,运用缓慢地扩展、收缩、旋转的动作,使得动作中的力量更加圆滑,以避免突然的力量冲击对自身的伤害,并且在与对手进行搏斗时有更好的控制力。

4.整体性的运动:杨氏太极拳要求身体的各部分紧密协调,动作中各部分要同时运动,避免出现协作不良的问题。

整个身体要以腰为轴心,从腰部发力,使身体的力量能够完全地传递出去。

5.能量的积累与释放:杨氏太极拳注重能量的积累与释放,通过身体的扭转和呼吸的调节,将力量逐渐地累积起来,然后通过自然的运动,将力量以最佳的方式传递出去。

这种能量的积累和释放的方法,使得杨氏太极拳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很大的威力。

6.以和为贵的原则:杨氏太极拳以和为贵,倡导以柔化刚,以克制取胜。

通过巧妙的应用技巧和思维方式,从而在与对手对抗时能够保持冷静的头脑,并且能够善于利用对方的力量,达到以小博大的效果。

7.适应各种人群:杨氏太极拳因为它的动作流畅、舒展,以及注重身体的合理运动方式,使这种拳术适应各类人群进行练习,不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能从中受益,对身心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结起来,杨氏太极拳是一种注重身体、呼吸、意念的内功外形的执法方式,在训练过程中更加注重心身统一,以和为贵,积累能量与释放,适应各种人群,并具有优雅的艺术价值。

这使得杨氏太极拳在健身、保健和自卫等方面都有很高的实用性和广泛的适用范围。

杨氏太极拳大、中、小架的由来

杨氏太极拳大、中、小架的由来

杨氏太极拳大、中、小架的由来杨氏太极拳大、中、小架的由来健候走中架,少候走小架,澄甫走大架——传统杨氏太极拳大、中、小架之说,由来已久。

然而,杨氏太极拳在发展、衍变过程中形成的大中小三种拳架,何架在先,何架在后;三种架别有何区别与联系;大架缘何能普及、流行于海内外,中小架却鲜被人知,以及当前国内杨氏小架传人所练拳架差异、各具特色的原因…一直为太极拳爱好者所困惑。

近两年来,海内外诸同好曾与笔者就上述话题进行过砌磋、探讨…笔者鲁钝,愿将个人对杨氏太极拳大、中、小架的实践与认识述说如下,以祈方家批评、指正。

1934年,郑曼青执笔为其师杨澄甫撰写的《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言,“余幼时,见先大父露禅公,率诸父及诸从游者,日从事于太极拳…稍长,先伯父班侯公命余从之学”。

这段话使读者误以为杨澄甫年幼时曾见过其祖父杨露禅,“稍长”又学拳于伯父杨班候。

露禅生于1799年,七十三岁(1872年)过世,死后十一年(1883年)幼孙杨澄甫才出生,怎可能“见先大父露禅公”?有拳家为《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上说圆埸,撰文“疑露禅祖师卒年不确云云”,此言亦误!杨露禅那个时代的人,73岁已是高寿,进而言之,就算杨露禅能多活十一年寿84岁,也不可能让刚刚落生的幼孙去练“揽雀尾”。

再者言,班候1892年55岁过世时,杨澄甫方9岁,能受拳脚启蒙训练,难晓太极阴阳哲理。

因此,杨澄甫幼时不可能见过或受教于其祖,(9岁)也不可能得拳技于其伯父,其拳技只能得自其父、其兄。

杨澄甫小其父杨健候44岁,小其长兄杨少候21岁,武术界惯例,拳师年老一般由长子或大弟子代为传艺,因此杨澄甫的拳技得自其父杨健候,更多得自其长兄杨少候,应为不争事实。

吾师张虎臣(1898—1979)先生,民国八年(1919年)至十九年(1930年)在北平体育讲习所、北平行健会、北平国术馆学拳技于太极拳大家杨少候、杨澄甫、许禹生。

据吾师言,民国初期杨澄甫在许禹生创办的北平体育讲习所、行健会任教时,出于教学的需要,对家传太极拳套路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造,删节了拳势中的弹抖、震足,飞腿、挂树以及圈中有圈、圈圈相套相扣、螺旋折叠的刚猛、高难、复杂动作,以圆形弧线取代式式必圈、多圈、“乱”圈,以松柔沉稳、舒缓开展的拳势取代震足、飞腿、弹抖等刚烈发劲,从而使拳架变得沉稳舒展、松悦自然、身法中正、行云流水、柔和缓慢,呼吸与动作配合而深、匀、细、长,故老少咸宜,人皆可练、爱练…这在客观上顺应了武术发展潮流,推动了杨氏太极拳从单一拳学向医疗体育、强身健体、养生怡情、博击防卫等多功能转轨,为杨氏拳的推广与普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后人鉴于改造后的拳架套路和学于其父、其兄拳势形式上的差别,称之谓杨式太极拳大架。

杨氏太极拳的拳架区别

杨氏太极拳的拳架区别

杨氏太极拳的拳架区别杨式太极拳拳架性质1.杨式太极拳架虽然经过长期演变,分支繁多,但其基本结构始终没有变。

这从各分支传下来的拳谱、拳架名称和顺序可以看出,只是大同小异。

其差别主要在于简繁、的变化和练法的不同。

因此,,从基本结构看,可以说太极拳只有一种拳架。

基本结构是区别于其它流派的根本标志。

这一点大家可以翻看陈式、杨式、吴式、李式的拳谱,不辨自明。

2.杨式太极拳的拳架名称、拳架结构和演练风格都与陈式太极拳有著明显差别。

杨氏早年的拳架、拳风都与陈式太极拳相同。

杨禄禅先师虽然从家学陈家沟陈长兴,但是杨家历年来家顺传说和传统上推崇武当张三丰为太极拳祖师。

由张三丰数传至王宗岳,王宗岳传到蒋发,蒋发传陈长兴,陈长兴录杨禄禅等人。

3.杨式太极拳的拳架从姿势的高低或动作幅度分有高架、中架、低架、大架、小架等;在演练速度上有慢架、快架之别;从动作的实用性上来分,有功架或称“练架”、用架或称“技击架”之说。

我指出杨式太极拳的各类拳架,或者说任何一种传统拳架,都可以根据训练的目的和身体素质实行低、中、高的姿势演练,都就是精义融合,具备技击、健身活动、演出三重功能。

从太极拳修练的进程谈,拳架练仍然属练功,称作“盘架子”。

新颖还要通过诱因和拳术稳步练。

所以说道,拳架为“体”,诱因拳术为“用”。

各种“用架”主要整体表现为动作与用法,更特别强调应用领域之“意”。

比如说,把步法横跨于拳架中,或快或慢,刚柔相济,甚至建议在几分钟内开打一遍。

有些传人只练习快架,但把步法或技法拎出硬瓜,并且通过捏杆等方法提升体力和技能。

有的特别强调站桩以提升功力等。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谈,杨式太极拳的各个分支,只有修练程序方法之别而殊途同归。

有些人把快架称作“食疗架”,这不完全符合传统快架的实际内涵。

小架、中架与大架相比,内容、练法要丰富、复杂得多:同是揽雀尾掤手,小、中架有肩圈、胸圈、腰圈三道圈,大架改造为一道胸圈;同为三趟云手,小、中架有一开一合、两开两合、三开三合之分,大架改造为一开一合;同为两趟倒撵猴,小、中架有猫扑、採挒肘靠之变手,大架改造为一翻一开走定势;同为玉女穿梭,小、中架含有偷桃、辘轳、簸箕、传梭等拳势变化,大架改造为只取定式走四隅角;同为转身白蛇吐信,大架减去了小、中架雀鹊穿枝变手;同为左右分脚变转身蹬脚,大架抽掉了小、中架中的挂树……篇幅所限不能式式列举。

杨式太极拳架类型和特点(上)

杨式太极拳架类型和特点(上)

杨式太极拳架类型和特点(上)杨式太极拳架类型和特点(上)杨式太极拳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发展,经过历代太极拳家们的研传,给我们留下了不同风格,不同特点的拳架练法,很是丰富多彩. 正因为如此,经常有学生问我,为什么同一套路,看起来许多拳家打得不大一样,究竟谁对谁不对?杨家拳有几种套路打法,为什么有的快,有的慢,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哪长,有的短?究竟哪个是传统的,些是正宗的?针对这类问题,我想融合一些专家的意见,简单介绍一下我的看法:一是问题不能这样问,"谁正宗谁不正宗,谁对谁不对".应当说天下太极都一样,都同出一派,都同出十三势,是十三势周而复始,这是太极拳的主滔滔不绝如长江,体.二是不尽相同,是变化,是发展,抑或是不足或退化,好像长江衍生出来的支流,支派,这也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然,是客观存在皿武当2005?5(总177期) 的.这中间只是"和而不同"的关系.杨式太极拳有不同类型的打法,其特点也各有千秋,这是历史发展形成的.大家知道,杨式太极拳是由杨式太极拳鼻祖杨禄禅(1799—1872),经其子杨凤侯,杨班侯,杨健侯,再到其孙杨兆林(凤侯之子),杨兆鹏(班侯之子),杨少侯(健侯之子),杨兆元(健侯次子,也是我奶奶的父亲)及杨澄甫(健侯三子,1883——1936),从杨禄禅出生到杨澄甫去世的这段时间是137年.从杨禄禅成拳开始算,可以说这三代九人100多年间将太极拳由乡下带到京城.由民间影响到社会各阶层,其创天下,打天下,传天下,饱经沧桑.可想而知,其拳架也是一个不断锤炼,不断丰富,不断演化的过程.再加上上述各代宗师又有各自的门生高足再研再传,杨式太极拳多样化的形成也是必然的.比如有快打的,有慢打的,长的,短的,大的,小的,低的,高的;有形成班侯拳的,健侯拳的,少侯拳的.也有的各成一家.比如从杨式拳中派生出来的吴式拳,孙式拳,李式拳, 还有国家派杨式太极拳,等等,就不足为奇了.我认为国家创编的杨式太极拳与传统太极拳不应当是对立关系,因为国家规定套路至少是从传统杨式太极拳来的,尽管它的侧重点不尽一样.那么,从杨氏传人中所流传下来的拳架,我们大体上可归纳为三种类型:一是早年流传下来的各种老架;二是从早期拳架或杨澄甫定型拳架演变而成的拳架;三是杨澄甫先师的定型拳架,就是我们现在所研习的,这类拳架资料最多,时代最近,传人最多,可信程度最高.下面我简单讲述一下这三种不同类型拳架的划分特点和结论.第一是将杨禄禅成拳和传拳的那个年代(大约在1800—1900),拳架的风格特点归为一类.比如杨班侯传老架十三势108个动作,其特点是快慢相间,高低相错,刚柔相济,动若江河,静若山岳.整个架子偏低,很费力气,适合青少年时练习.杨少侯255式拳架,亦称小快式,架子偏高,步子偏小,进步跟脚,退步收脚,动作灵活紧凑,快慢相问,招法连用.这些拳架重复的动作较多,时间较长,费力气,往往一套打不下来就得休息再打.当然,这些拳架先师们当年是怎么练 ,现在传得真不真都很难说.的但是,没见过不等于不存在.自古拳技都是靠民间言传身教,不可能有现代化的录像手段.这些拳架在河北永年还有人在沿传.还有一些专门用来练功用的高低架,一式高一式低,用来练功夫.还有低架在桌子下练,高架在桌子上练.再有专门练腿发力的踢腿架等.凡是这类拳架我们统归为第一类,为杨家早年拳架.第二是以杨澄甫早期传拳和定型拳架后经其传人演变而成的太极拳类型.这第二类和第一类有时难以划分.据说杨澄甫19岁就开始教拳,他受祖伯父辈的影响, 早期的拳架与晚年的拳架也不尽相同.即便是他晚年所教的门生后来打得也不尽相同.比如他的高足郑曼青的打法就与其他弟子有明显不同.杨澄甫所传"太极长拳"是杨式太极拳的用架,但也因传授先后不同,拳架名称顺序也不尽一致.但是,这类拳架的招式名称相对一致,套路长短相对适中,拳架的风格趋于平缓.郑曼青传杨式太极拳,杨振铭传太极长拳,董英杰架,低架,大架,小架等;在演练速度慢,随心所欲.编者四十年前【时年创杨式快拳,都属于这一类.上有慢架,快架之别;从动作的实用杨澄甫25岁,董英杰约11岁本文第三类是杨澄甫先师的定型性上来分,有功架(或称"练架"),作者按)见凤侯先生之子兆林先生拳架,是传统杨式太极拳的代表拳用架(或称"技击架")之说.之拳,系杨班侯先生亲授,乃系紧架,也是杨氏几代人研习的结晶.前面提到的太极长拳是杨澄甫凑之架子,打来不快不慢.澄甫先其特点是:柔和缓慢,圆活连贯,结先师所传的一种用架,这也只是一生系宽大柔绵而缓,少侯先生则紧构严谨,速度均匀,身法中正,虚实种叫法.有人说杨澄甫只传有现在凑而速.余乃集三位先生之意,收分明,内外相合,上下相随,轻灵不打的85式,或说杨式太极拳只有这敛不速不迟.此乃成功之后,随心浮,沉稳不僵,绵里藏针,柔中寓一种套路练习方法,我认为这不符所变者也.倘初习者,仍以澄甫先刚,松静自然,舒展大方,体用兼合事实.生之架子为根基,希读者无疑架子备,老幼咸宜等.已故第四代代表综上所述,我认为杨式太极拳为三套也."这里"余"指他自己,三人物有崔毅士,李雅轩,董英杰,牛的各类拳架,或者说任何一种传统位先生指班侯,少侯和澄甫.他认春明,傅钟文及我父亲赵斌等.当拳架,都可根据训练的目的和身体为三位先生拳架打法不一,至少有代还健在的代表人物有杨澄甫的素质采取高,中,低的姿势演练,都三种打法,意思是什么?是练功到次子杨振基,三子杨振铎,四子杨是体用结合,具有技击,健身,表演一种程度后而随心所欲,实则一振国等.其它的举不胜举.三重功能.从太极拳修炼的进程讲,套,且强调要以澄甫先生之架子为当然,上面对杨式太极拳的划拳架练习仍然属于练功,称为"盘架根基.这就十分明确地解答了我们分和归类只是从传递系统和拳架子".实用还要通过推手和散手继续前边所谈的问题.演变的角度而言,没有门派观念,练习.所以说,拳架为"体",推手散总之,我们要从博大精深的角我们还是统称为杨式太极拳.手为"用".各种"用架"主要表现为度来认识太极拳,要从"和而不同"下面有几个结论需要归纳一动作与用法,更强调应用之"意".比和"存异求同"的角度来认识太极下.如说,把发劲贯穿于拳架中,或快或拳的不同类型和特点.也可以从个 1.杨式太极拳架虽然经过长慢,刚柔相济,甚至要求在几分钟内人理解和爱好的角度择师选学太期演变,分支繁多,但其基本结构打完一遍.有些传人只练慢架,但把极拳,以期使太极拳这一国宝得到始终没有变.这从各分支传下来发劲或技法拿出来单练,并且通过全面地继承和传播.的拳谱,拳架名称和顺序可以看抖杆等方法提高体能出,只是大同小异.其差别主要在和技能.有的强调站桩附:杨班侯传十八在诀(含十三势)于简繁的变化和练法的不同.因以提高功力等.因此,..劲名劲点劲法简注此,从基结构看,可以说太极拳从这个意义上讲,杨式八雾套霎辈:蓍;茎囊麦嚣姜柰只有一种拳架.基本结构是区别太极拳的各个分支,只四;挤在手背(震)挤要横呙杀.又于其它流派的根本标志.这一点有修炼程序方法之别一按在腰篥茎萎为大家可以翻看陈式,杨式,吴式,李而殊途同归.有些人把._喜一尊核心.搦为第式的拳谱,不辨自明.慢架称为"养生架",这周通一;品…,2.杨式太极拳的拳架名称,不完全符合传统慢架昔四一采在两指(乾) 拳架结构和演练风格都与陈式太的实际内涵.一鹭蓦极拳有着显着差别.杨氏早年的这里我想弓l用杨手_-靠在肩啕(巽拳架,拳风都与陈式太极拳不同.澄甫高足之一董英杰…耄五薹差嘉:案;:薯;簧墨撬莲釜挽劲杨禄禅先师虽然从学于陈家沟陈(1897—1961)的一番荇顾车三前(水)(左)三前:量前足前眼前长兴,但是杨家历来家承传说和传论述他在1948年出一差..鉴差着最;奎;:车;耋悬皇莘薯誊手足胯统上尊崇武当张三丰为太极拳祖的《太极拳释义》一书身中在得横''外界有云,杨法鹜虚实说师.由张三丰数传至王宗岳,王宗中指出:岳传至蒋发,蒋发传陈长兴,陈长式太极拳有大中小三一兴传杨禄禅等人.'套架子,实则仅此一一霎_I基本战略战术3.杨式太极拳的拳架从姿套.练熟之后,由熟而势的高低或动作幅度分有高架,中化,或高或低,或快或(责任编辑大江) 武当2005?5(总177期)咽。

杨式太极简介

杨式太极简介

杨式太极拳简介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流派。

这派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杨碌禅(1799-1872)及其子杨健侯(1839-1917)、其孙杨澄甫(1883-1936)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

由于杨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它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杨式太极拳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学者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以及不同的要求,采用高低不同的拳架适当调整运动量。

因此,它既适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又适用于体弱者作为疗病和保健的手段。

关于图照的几点说明1.杨式太极拳图解有动作分解图244幅和附图7幅.共计251幅,其中有76幅是按照杨澄甫生前拳照摹绘的.其余是根据需要而添绘成杨澄甫体型的。

今将按杨澄甫原照所描之图的图号列出.以便读者参考:3、6、9、1l、14、17、22;24、28、33、35、37、41、43、49、53、56、60、74、78、81、82、85的侧面图,87、90、92、93、96、103、105、109、111、112,115、118、121、124的侧面图,127、130、133、135、139、142、143、146、153、156,160的侧面图,163的侧面图,169的正面图,172、175、179、181、184、187、189、195、199、202、206、207、209、212、214、217、218、220、223、227、228、230、232、238、241、244。

2.为了便利读者查对拳式的方向,把图照中姿势的方向约定为:面向读者等于向南,背向读者等于向北,面向读者右面等于向东,面向读者的左面等于向西。

当读者练习纯熟后,可以根据场地形状任选方向,不—定要把预备式从面南站立开始。

3.图中所有带有实线或虚线的箭头,均表示手或脚的动作趋向,所有图中的箭头,均表示由本图过渡到下一图的动作趋向。

杨式太极拳有哪些套路?到底有没有发劲的动作?杨式太极的传统套路

杨式太极拳有哪些套路?到底有没有发劲的动作?杨式太极的传统套路

杨式太极拳有哪些套路?到底有没有发劲的动作?杨式太极的
传统套路
1,杨氏太极拳大架。

也叫正路子,以杨澄普85式为准,虽然杨澄普以后的传人,有把85式叫做88式或108式的,但套路本身没有变。

比如85式叫“揽雀尾”,后人改为分着叫“棚,捋,挤,按”。

85式把三个“云手”叫成一个“云手”,后人把三个就叫成三个“云手”,所以,才有88式(不同于简化88式)和108式等。

此拳为杨氏太极拳的基础。

2,杨氏太极拳加手(家手)。

是在杨氏太极拳大架的基础上加进一些变化的比较复杂的招式,此为一般不外传的。

此拳为杨氏太极拳的中级阶段。

3,杨氏太极拳小式。

此为在加手的基础上,改沉稳缓慢为轻便灵活(内动大于外动),一般人可能都没见过。

此拳为杨氏太极拳的高级阶段。

4,杨氏太极13剑。

5,杨氏太极13刀。

6,杨氏太极拳棍。

至于老架,是杨澄普在北京传授的套路。

至于新架,是杨澄普到南方后传授的套路。

此套路与老架在招数上一样,但把老架的招式给简化了。

比如“海底针”,老架是擒拿动作(太伤人),新架就改为插掌(与简化太极拳动作相似)。

说到“靠”,简单说就是依靠腰胯的松沉,把沉重的双臂给“悠”出去,需练到一定程度才能体会。

杨氏太极拳小架

杨氏太极拳小架

杨氏太极拳小架
杨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它源于陕西省延安市,是太极
拳五大家之一。

杨氏太极拳小架是杨氏太极拳中的一种拳法,它是杨
氏太极拳的基础,也是太极拳的入门拳法。

杨氏太极拳小架的特点是动作简单、舒展自然、节奏缓慢,但是却有
着极强的攻防能力。

它的动作流畅,有着明显的起伏和呼吸节奏,能
够有效地锻炼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和耐力。

同时,它的招式也非常
实用,能够有效地应对实际战斗中的各种情况。

杨氏太极拳小架的练习方法主要包括站桩、单式、对练和推手等。

其中,站桩是太极拳的基础,它能够帮助练习者建立正确的站姿和呼吸
方式,从而为后续的练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单式则是练习太极拳招式
的重要方法,它能够帮助练习者熟悉太极拳的各种招式和动作。

对练
和推手则是太极拳的高级练习方法,它们能够帮助练习者提高太极拳
的实战能力和反应能力。

杨氏太极拳小架的练习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注意呼吸,保持
自然的呼吸节奏。

其次,要注意身体的放松,不要过度用力,以免造
成身体的损伤。

第三,要注意动作的协调性,保持动作的流畅和自然。

最后,要注意练习的频率和时间,适当控制练习的强度和时间,以免
过度疲劳。

总之,杨氏太极拳小架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武术拳法,它能够帮助练习者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和耐力,同时也能够提高太极拳的实战能力和反应能力。

如果你想学习太极拳,那么杨氏太极拳小架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传统杨式太极拳九种架子之小架子

传统杨式太极拳九种架子之小架子

传统杨式太极拳九种架子之小架子太极拳的架子按照故老相传,根据过程和每个阶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共有九种架子练法。

其分别是:大,松,慢,柔;小,紧,快,刚;前四个是基本的首要程序,后四个是在此基础上的后继程序。

而其两两相对也正是“先求开展,后求紧凑”的具体对应。

大小,松紧,慢快,柔刚一整之后乃为第九种架子:中平。

初学没有基础者宜从大架子入手。

大架子步大,开展,重方轻圆。

非不重视圆,而是先侧重将人体拘谨之筋骨放开,而后功成再求圆也。

就拉伸筋骨而言,有抡臂压腿等基本方法。

但太极拳家将这一步功放于架子当中,如此既学了架子,又达到了拉伸筋骨的目的。

且太极拳老架之式子不下三十七个,每个式子都具备不同角度,不同形态的筋骨开张,这就好似《易筋经》的诸多式子演化的道理一样!拳谚:筋长一寸,力长十分。

大架子习练正确则劲力自会增大。

类似形意拳的明劲阶段。

松架子是侧重放松,在大架子的基础上尽量用意不用拙力。

松腰落胯,将气力自感沉于丹田矣!气不沉于丹田,就无所谓中定了!松,是心松,腰松,气松,凡是能感受到的,控制到的地方都要做到“放下”二字。

能松则通,能通则“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是阴阳互转,相为既济的懂劲的关键所在。

不松则不能懂劲也。

慢架子是通过控制外形的慢,而练内在的气。

因为快了,则气急促,气浮身飘,中定就没法练到。

慢还是对匀的锻炼。

只有从慢里练匀速才能在快里也做到匀速。

这和开车的道理一样。

匀速是太极拳的一个核心内涵。

是“阴阳既济无滞病,轻灵活泼求懂劲”的关键。

可以说,快慢相间容易,匀速难!柔架子是练周身九大关节的相互串联的无滞。

所谓的“运气如九曲珠”是也!练形就是练气,练气须靠练形。

这是太极拳架子的奥妙所在之一。

练习柔架子的时候,九大关节不能有棱角感,尤其是在式子的变转上要相互协调,不可有一处出现僵直的问题。

所以,古拳家用“九曲珠”而不是九直珠形容因,用铁丝串成的珠子是无法随曲就伸的,用绳子串成的珠子则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

杨式太极拳大架、小架、长拳简介

杨式太极拳大架、小架、长拳简介

杨式太极拳大架、小架、长拳简介太极拳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出了许多的流派,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等五大派系,誉称为“五式太极拳”。

小弟,现转贴两篇文章,介绍一下杨氏太极拳的大架、小架和长拳了。

关于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由著名拳师陈王廷创始于明末清初,所创老架路五套,陈式世代传习、演化,又增新架路二套。

经过精心编排,动作速度和强度、身法劲道也有所不同。

第一路动作简单,柔多刚少,以“棚捋挤按”四正劲的运用为主,以“採挒肘靠”四隅手的运用为辅。

柔中寓刚,行气运动,以缠丝劲的锻炼为主,发劲为辅。

全身内外,动分静和,一动全动,体现柔缠中显柔、缓、稳的特色;第二路(炮捶)动作复杂,急速紧凑,刚多柔少,用劲以“採挒肘靠”为主,以“棚捋挤按”为辅;以刚发劲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展,震足发劲。

刚中寓柔,体现柔缠中显刚、快、脆的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锻炼原则和练法还要求:意、气、身三者密切配合,以意行气,源动腰脊,旋腰转脊,节节贯穿。

在推手中以缠绕粘随为主,“纵放曲伸人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在粘贴缠绕过程中,运用:“棚、捋、挤、按”等法则,借力制动,舍己从人,听劲懂劲,发劲制敌。

杨式太极拳由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长兴,与其子杨班候、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

其拳路逐渐删改了陈式老架中原有的纵跳、震足、发劲等动作,由杨健侯修订为中架子,又经杨澄甫一再修订逐渐定为杨式大架子,即现在广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

杨氏太极拳除了流传较广的大架子之外,还有流传于河北定市的“府内派”太极拳,共有10套路;流传于河北永年的杨班候老架太极拳,总计有10多套拳法,按照由高到低的架子和由低到高的难度,逐一修炼。

杨式大架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松自然,轻灵沉着兼而有之。

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

关于杨式太极拳的特点

关于杨式太极拳的特点

关于杨式太极拳的特点,在杨式亲族传人杨振铎、杨振基老师的著作中,都有重要论述。

笔者的先师、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赵斌先生,在《杨式太极拳正宗》一书第四章“太极拳问答一百条”中,也专门讲了杨式太极拳的特点,形象地概括了七句话:“柔和缓慢,虚实分明,圆活连贯,速度均匀,上下相随,精神贯注,呼吸自然”。

其拳架风格“舒展大方,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

杨澄甫的另一位人室弟子崔毅士先生也曾经论述过杨式太极拳的特点:“舒展大方,匀缓柔和,轻灵沉稳,结构严谨,浑厚庄重”。

上述特点,有些是各大门派所共有的,而杨式太极拳表现得更为明显;有些则是杨式太极拳所特有的。

赵斌老师在晚年授徒教拳时,又对杨式太极拳的特点讲过一些自己的重要观点,我曾经当面聆听过老师在这方面的真切教诲。

现结合自己练拳三十年的实践,试图从以下十个方面对杨式太极拳的特点加以说明。

一、立身中正安舒。

对于身法,太极拳各门各派都非常重视。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杨澄甫先生就提出“太极拳说十要”主要是身法要求。

但“立身中正安舒”这一特点,尤以杨式太极拳最为见长。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练功时身法要正,大部分动作都要使上中下三个穴位(即百会穴、会阴穴、涌泉穴)基本能够保持上下垂直,中正不偏,形成一个重力垂直线,身体不能前俯后仰。

二是尾闾要保持中正,从大椎穴到尾闾部位(长强穴)要保持脊椎的放松垂直,形成上下对拉拔长,而且尾闾要像船舵一样指引航向。

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做到以上两个方面就能体现立身中正安舒的特点。

杨式的这一特点,不少名家都有见教。

杨澄甫的高足汪永泉先生形象地把人体喻为一口古钟,钟蒂为颈项,钟顶为肩圈,钟身为腰圈,钟口为胯圈,中心垂直线为钟绳,钟锤系于中心垂直线下端,即所谓铜钟五个点,十分强调立身中正。

杨式太极拳名家李迪生先生在自己客厅挂着一幅对联,其上联便是“端正身法脊竖起”,也是强调身法中正安舒。

二、拳架开展大方。

杨式太极拳在拳架上的独特风格是开展大方,认为只有开展大方才有助于肢体上下左右的对拉拔长,拳架开展大方要求身体要内外放松,举手投足动作须到位。

杨氏大架太极拳108式

杨氏大架太极拳108式

杨氏大架太极拳108式杨氏大架太极拳108式特点一,虚实。

《太极拳经》云:“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这就是说太极拳也就是虚实,明白虚实就明白了太极拳。

不分虚实的太极拳不能练出技击的功夫。

二,活步。

此趟太极拳每一动势均意念深远,其理在于一进一退隐于身法之中,其步随身必动,永无双重之病。

当今太极拳众说纷纭克服双重,有的甚至终身未悟双重之病,其根本在于未得以真传。

三,腿蹬平动。

其每一动作全部是由支撑全身的腿完成的,也就是全身放松而根在脚,运动也就是发劲全部靠腿,单凭一腿蹬完成所有发劲过程。

四,一动全动,一静必静。

其整套108式皆无丝毫牵强,如波涛之动,又如山峦之静,节奏分明又一气呵成。

五,源于阴阳理论,符合生理规律。

《太极拳经》云:“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也就是阴阳理论始终解释着拳理,拳始终根于阴阳论。

也就是一阴一阳之谓拳。

杨氏大架太极拳108式拳谱第一式预备式第二式起势第三式揽雀尾第四式单鞭第五式提手上式第六式白鹤晾翅第七式左搂膝拗步第八式手挥琵琶第九式左搂膝拗步第十式右搂膝拗步第十一式左搂膝拗步第十二式手挥琵琶第十三式左搂膝拗步第十四式进步搬拦锤第十五式如封似闭第十六式十字手第十七式抱虎归山(含“斜揽雀尾”) 第十八式肘底看锤第十九式右倒撵猴第二十式左倒撵猴第二十一式右倒撵猴第二十二式斜飞势第二十三式提手上势第二十四式白鹤晾翅第二十五式左搂膝拗步第二十六式海底针第二十七式扇通臂第二十九式进步搬拦锤第三十式上步揽雀尾第三十一式单鞭第三十二式左右云手一第三十三式左右云手二第三十四式左右云手三第三十五式单鞭第三十六式高探马第三十七式右分脚第三十八式左分脚第三十九式转身左蹬脚第四十式左搂膝拗步第四十一式右搂膝拗步第四十二式进步栽锤第四十三式转身撇身锤第四十四式进步搬拦锤第四十五式右蹬脚第四十六式左打虎式第四十七式右打虎式第四十八式回身右蹬脚第四十九式双峰贯耳第五十式左蹬脚第五十一式转身右蹬脚第五十三式如封似闭第五十四式十字手第五十五式抱虎归山第五十六式斜单鞭第五十七式右野马分鬃第五十八式左野马分鬃第五十九式右野马分鬃第六十式揽雀尾第六十一式单鞭第六十二式玉女穿梭一二三四第六十三式揽雀尾第六十四式单鞭第六十五式左右云手一第六十六式左右云手二第六十七式左右云手三第六十八式单鞭第六十九式下势第七十式右金鸡独立第七十一式左金鸡独立第七十二式右倒撵猴第七十三式左倒撵猴第七十四式右倒撵猴第七十五式斜飞势第七十六式提手上势第七十七式白鹤晾翅第七十八式左搂膝拗步第七十九式海底针第八十式扇通臂第八十一式白蛇吐信第八十二式进步搬拦锤第八十三式上步揽雀尾第八十四式单鞭第八十五式左右云手一第八十六式左右云手二第八十七式左右云手三第八十八式单鞭第八十九式高探马穿掌第九十式十字腿第九十一式进步指裆锤第九十二式上步揽雀尾第九十三式单鞭第九十四式下势第九十五式上步七星第九十六式退步跨虎第九十七式转身摆莲第九十八式弯弓射虎第九十九式进步搬拦锤第一百式如封似闭第一百零一式十字手第一百零二式收势第一百零三式还原。

几种杨式太极拳拳谱之比较

几种杨式太极拳拳谱之比较

几种杨式太极拳拳谱之比较李亦畲《十三势架程序》55式 [见《太极拳谱》]与杨谱不同的有:多十字摆莲(不是转身摆莲)、转身踢一脚以及结束的双抱捶。

名称有较多与今不同,如三甬背,倒辇猴等等。

可见李谱与杨定型拳谱有较多不同。

李亦畲(1832~1892)太极拳由武禹襄所传。

武原从杨禄禅学练老架太极拳,后从赵堡陈清萍学过陈氏新架太极拳。

此拳谱为杨禄禅所传,并经武结合自身拳架的创新而作了若干修改。

可见这个拳谱是杨式大架太极拳定型以前的杨式太极拳。

《太极拳十三势名目》杨澄甫 [见《太极拳谱》]杨澄甫(1883~1936)是杨健侯之子。

《太极拳十三势名目》是杨澄甫在1931年太极拳使用法一书出版前使用过的势架程序谱,也即狭义的杨式太极拳谱。

此谱全套编为78式,其中名称37个。

详见下表。

太极拳十三势名目1.太极起势21.山通臂41.十字手61.上步搬揽捶2.揽雀尾22.撇身捶42.抱虎归山62.进步揽雀尾3.单鞭23.上步搬揽捶43.斜单鞭63.单鞭4.提手上势24.揽雀尾44.左右野马分鬃64.云手5.白鹤亮翅25.单鞭45.上步揽雀尾65.单鞭6.搂膝拗步26.左右云手46.单鞭66.高探马带穿掌7.手挥琵琶势27.单鞭47.左右玉女穿梭67.转身十字腿8.左右搂膝拗步三28.高探马48.上步揽雀尾68.进步指裆捶个9.手挥琵琶势29.左右分脚49.单鞭69.上势揽雀尾10.进步搬揽捶30.转身蹬脚50.云手70.单鞭下势11.如封似闭31.左右搂膝拗步51.单鞭下势71.上步七星锤12.十字手32.进步栽捶52.金鸡独立72.退步跨虎势13.抱虎归山33.翻身二起53.左右倒辇猴73.转身双摆莲14.肘底看捶34.左右披身伏虎54.斜飞式74.弯弓射虎15.左右倒辇猴35.回身蹬脚55.提手上势75.上步搬揽捶16.斜飞式36.双峰贯耳56.白鹤亮翅76.如封似闭17.提手上势37.左蹬脚57.搂膝拗步77.十字手18.白鹤亮翅38.转身右蹬脚58.海底针78.合太极19.左搂膝拗步39.上步搬揽捶59.山通臂20.海底针40.如封似闭60.白蛇吐信* 《太极拳使用法》杨澄甫1931年文光印务馆出版《太极拳使用法》是杨澄甫定型的杨式大架太极拳,书中'太极拳十三式'就是套路的拳架名目和程序。

杨式传统太极拳械谱

杨式传统太极拳械谱

杨式传统太极拳械谱第一章、拳谱第一节杨式太极拳拳架概述杨式太极拳的拳架,从杨禄禅到杨澄甫,经过三代研习,最后由杨澄甫先师定型。

目前流传的杨式拳架,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杨澄甫先师的定型拳架,二是早年流传下来的各种老架,三是从早期拳架或杨澄甫定型拳架演变而成的拳架。

杨澄甫先师的定型拳架,是传统太极拳的代表拳架。

第二、三类拳架,可以统称为杨式太极拳架的“分支”,它体现了杨式太极拳的广泛性和丰富性。

杨式太极拳,历来传说并尊崇武当张三丰为太极拳祖师,属于武当派。

由张三丰数传至王宗岳,王宗岳传蒋发,蒋发传陈长兴,陈长兴传杨禄禅。

杨澄甫先师在《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中说:“陈长兴师,乃蒋发先生唯一之弟子”。

由此可见,杨禄禅向陈长兴所学的太极拳,并非所谓“陈式老架”,而是陈长兴向蒋发所学的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的拳架名称、拳架结构和演练风格,都与陈式太极拳有显著差别,所以不存在杨禄禅“改革简化”陈式老架的问题。

杨式太极拳的拳架,从姿势的高低或动作幅度分,有高架、中架、低架、大架、小架等;在演练速度上,有慢架、快架之别;从动作的实用来分,有功架(或称“练架”)、用架(或称“技击架”)之说。

为了提高功力,有些分之还传有各种站桩法,如无极桩、川字桩、马步桩等。

为了推手散手的应用,在练习慢架的同时,还进行各种单式的发劲练习,有些分支传有一种专门练习发力的套路,称为“杨式炮捶”(与陈式炮捶没有渊源关系)。

各种用架、快架,则把发劲练习贯穿于拳架之中。

此外,有所谓“太极长拳”,其含义有三:一是从连绵不断、滔滔不绝的角度讲,太极拳亦称“长拳”。

杨澄甫先师经常用“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来比喻“长拳”之说;二是杨澄甫先师所传的一种尚未定型的用架,通称为“太极长拳”;三是唐代许宣平所传“三世七”太极拳(37式),亦称“太极长拳”,杨式太极拳某些分支有传。

实际上,任何一种传统拳架,都可根据各人身体素质采用高、中、低的姿势演练,都是体用结合,具有技击、健身、边沿的三重功能。

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套路——实腿架与虚腿架(1)

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套路——实腿架与虚腿架(1)

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套路——实腿架与虚腿架(1)《和美太极》中国太极微刊杨氏太极拳的传承发展史上素有露禅闯天下,班侯打天下,澄甫传天下之说。

杨露禅创杨氏太极拳,代表性的拳架有少侯架和健侯架。

少侯架,也称小架、快架、用架、技击架;健侯架,也称中架、慢架、练架、功力架;少侯架和健侯架被称之为杨氏太极拳的母架。

杨澄甫通过继承、改造父兄的拳架,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汰劣存优,在其晚年时定型了体用兼备的85式大架套路,也称澄甫架,是杨氏太极拳的子架。

澄甫架无论从传统性、经典性、技术性还是传播性来讲,都堪称杨氏太极拳的主流拳架。

近百年来,通过其亲族成员及入门弟子的传承发展,形成了诸多流派,这十大流派是:杨派,杨澄甫的四个儿子杨振铭(108式,视频演练杨振铭)、杨振基(91式,视频演练杨振基)、杨振铎(103式,视频演练杨军)和杨振国(94式,视频演练杨振国)。

杨氏太极拳嫡传杨军老师示范103式亲族传人傅派(傅种文85式,视频演练傅清泉)和赵派(赵斌85式,视频演练赵幼斌)。

入室弟子陈派(陈微明80式,视频演练林柄尧)、牛派(牛春明81式,视频演练孟宪民)、李派(李雅轩115式,视频演练陈龙骧)、褚派(褚桂亭85式,视频演练宋玉鹏)、崔派(崔毅士108式,视频演练崔仲三)和董派(董英杰85式,视频演练董虎岭)。

董虎岭大师演练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此外尚有国编派(国编套路88式,视频演练李德印)。

同一套拳架,缘何有如此之多的套路流传,他们之间有何关联?有何异同?各自又有何特色?笔者通过深入研究这些流派所传套路的有关专著和拳谱,细心观摩各流派代表性传人的拳架演练视频,分析、体悟其套路结构和拳势特色,发现还是有些规律性的脉络可循。

本篇重点讨论澄甫架各传承流派的虚实转换特点。

近代太极拳先驱王宗岳先生在其《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断而复连。

杨式太极拳拳理阐述

杨式太极拳拳理阐述

杨式太极拳拳理阐述李亚萍先生的《传统杨式太极拳基本习练技法》很受启发。

《技法》对传统杨式套路的一些主要动作要领和基本技法作了简明易懂的阐述,使习练者对依照规范动作习练拳架当会大有裨益。

但是,《技法》对一些动作要领的阐述与拳理拳法相悖。

现将本人的一些看法和意见简述于下,并与《技法》作者李亚萍先生商榷。

杨氏太极拳拳理阐述一、关于功架《技法》说,功架分低中高三种,“低功架练形”,“中功架练气”,“高功架练虚无”。

传统杨式太极拳功架之高低,是习练者根据其不同情况及条件而选择,或习惯性的习练形式,与练形练气和练虚无没有关系。

因此,它不是区分传统杨式太极拳习练阶段的标志。

传统杨式太极拳大架子的定型者,一代宗师杨澄浦先生说:“唯步之高低,手之疾除,如能得有常度即规范准则,则也不必拘其高低疾徐之有一定的法则也”《太极拳体用全书》例言。

赵斌先师也说:“杨式太极有高、中、低架之分,按各人体质灵活掌握。

练拳是为了增强内劲……随着功力的增长,架子逐渐放低,一般练第一遍稍高,第二遍适当低些。

总之,以中正安舒为原则”《杨氏太极拳真传》第187页杨振铎老师也说:“架式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学者不同年龄、性别和体力条件以及学者的不同要求适当调整运动量”《杨氏太极拳、剑、刀》第14页。

大师们说的很清楚,只要动作要领正确,架式就“不必拘其高低疾徐”,习练拳架是为了增强内劲,“须按各人体质、年龄、性别的不同而灵活掌握”。

一般来说,年轻力壮且有拳术基础者,可低架习之;年老体弱者,可高架习之;一般人宜习练中架。

另据杨澄甫宗师的习练程序,一、“学者尤宜先求其象,以养其气,久之自然能得其理矣”《太极拳体用全书》。

即,形、气、理的习练程序;二、“先练顺,次练劲,后练巧”《太极拳使用法》。

这是拳技提高方面的习练程序;三、先求开展,后求紧凑。

这是架式体势方面的习练程序。

还有一种习练程序,即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杨氏太极拳的五大特点

杨氏太极拳的五大特点

杨氏太极拳的五大特点杨氏太极拳的五大特点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优美、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平正朴实、由松入柔、刚柔相济,一气呵成。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杨氏太极拳的五大特点,一起来看看吧!一、立身中正安舒主要是对身法的要求。

“立身中正安舒”尤以杨氏太极拳最为见长。

它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练功时身法要正,大部分动作都要使上中下三个穴位〔即百会穴,会阴穴,涌泉穴〕基本上能保持上下垂直中正不偏,形成一个重力垂直线,身体不能前俯后仰。

二是尾闾要保持中正,从大椎穴到尾闾部位〔长强穴〕要保持脊椎的放松垂直,形成上下对拉拔长,而且尾闾要像船舵一样指引航向。

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做到了以上两个方面,能体现立身中正安舒的特点。

杨式太极拳的这一特点,不少名家都有见教。

杨澄甫的高足汪永泉先生形象的把人体喻为一口古钟:钟蒂为颈项,钟顶为肩圈,钟身为腰圈,钟囗为胯圈,中心垂直线为钟绳,钟锤系于中心垂直线下端,即所谓铜钟五个点,十分强调立身中正。

二、拳架开展大方杨式太极拳在拳架上的独特风格是开展大方。

只有开展大方才有助于肢体上下左右的对拉拔长,拳架开展大方要求身体要内外放松,举手投足动手须到位。

上下的对拉拔长的典型拳势如“白鹤亮翅”左右对拉拔长的开展大方,衡量拳架动作是否到位,是否开展大方,是一个重要标准。

这是杨式太极拳最突出特点之一,也是杨式太极拳名杨海内外的最主要原因。

杨露禅三下河南陈家沟向陈长兴学习拳艺多年后自成一派。

杨式太极拳拳架中没有像陈氏太极拳的弹抖,跳跃,震脚等明显的刚猛发力动作,形成了自己的大松大柔的独特风格。

这是增加功力由松入柔,运柔成刚的独特练法。

也是老少咸宜的强身健体之法。

三、招式虚实分明杨澄甫在《太极拳说十要》一文中,开宗明义的提出太极拳术,以虚实分明为第一要义,把分清虚实摆在头等位置,可见分清虚实对于习练杨氏太极拳之重要。

杨氏八十五式太极拳从头到尾,每招每式都要求做到虚实分明,而且绝大多数动作都是一只腿承担大部分体重,当全身重量坐在右腿时,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当全身重量坐在左腿时,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两腿平均承担体重的动作是极个别的.,除了起势,云手,右打虎式转回身右蹬脚的过渡动作中有短暂的马步外,其余几乎都是一腿虚一腿实!四、行动速度均匀有的太极拳门派强调快慢相间发力刚猛,而杨式太极拳则强调慢,柔,而且特别强调速度要均匀。

杨氏拳大、中、小架的区别

杨氏拳大、中、小架的区别

杨氏拳大、中、小架的区别推荐文章杨氏太极拳大中小架区别与联系热度:陈氏太极拳的大架和小架热度:陈氏太极拳小架介绍热度:八极拳小架功夫是什么怎么练热度:陈氏太极拳小架的腰劲与缠丝劲热度:杨氏太极拳是我国传统太极拳中一大门派,其太极拳的特点中的大、中、小架一直是很多杨氏太极拳爱好者讨论中的谜。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杨氏拳大、中、小架的区别。

欢迎阅读!杨氏拳大、中、小架到底有何区别小架便是常说的用架,人们习惯伤称他为少侯架,中架便是练架,现在人们习惯性的称为健侯架,这两架式杨氏太极拳的母架。

小架、中架与大架相比,内容、练法要丰富、复杂得多:同是揽雀尾掤手,小、中架有肩圈、胸圈、腰圈三道圈,大架改造为一道胸圈;同为三趟云手,小、中架有一开一合、两开两合、三开三合之分。

大架改造为一开一合;同为两趟倒撵猴,小、中架有猫扑、採挒肘靠之变手,大架改造为一翻一开走定势;同为玉女穿梭,小、中架含有偷桃、辘轳、簸箕、传梭等拳势变化,大架改造为只取定式走四隅角。

同理,将大架减去了小、中架,就会使雀穿枝变手,同时为左右分脚变成转身蹬脚,简而言之,大架是见候驾,小架是改造之后的定架。

小架是杨氏拳快架、用架、技击架,中架是杨氏拳的慢架、练架、功力架,大架是在杨氏拳原有用架、练架基础上,出于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汰劣(如震足、发力等)存优、普及推广、改革更新等方面考虑,而形成的杨氏拳新架。

这就是杨氏太极拳大、中、小架的实质。

武术是冷兵器时代的宠儿,杨氏拳用架、练架适应“露禅闯天下,班侯打天下”的需要,是纯粹的武技拳学;而杨氏拳大架的问世、“定型”,则标志着杨氏拳从单一拳学向医疗体育、强身健体、养生怡情、博击防卫等多功能的转轨。

杨氏太极拳中的小架圈小儿劲坚,动作虽秀美但是难度高,因此区分杨氏的小、大、中架还需长期的练习摸索。

小架学练难度较大,加之少侯教学循规蹈矩、死板刻薄,尝言“祖宗的东西是不能改变的,我怎么学的就怎么教……”,学员难以耐受他那种残酷的训导方式多敬而远之,因此,非有特殊机遇、缘分者不能得之,而这正是杨氏拳小架缺少传人的主要原因。

杨家太极拳武学体系—十三势行功架(85式太极拳)

杨家太极拳武学体系—十三势行功架(85式太极拳)

杨家太极拳武学体系—十三势行功架(85式太极拳)北京守中学社太极拳发源于河北省广平府(永年县),相传当地本来流行着一种动作柔缓的拳术叫做【绵拳】,是由杨禄禅开始,世上才有「太极拳」这一名称。

传统杨家所练的太极拳称【十三势行功架】。

练到了一个较高的程度,如流水行云,滔滔不绝的架势,称【长拳架】。

此二者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传统八十五式太极拳】和【太极长拳】。

杨守中老师说:杨家祖上传下来的就是一套行功架和太极长拳。

问及站桩功时,守中师说,太极拳是静中寓动,也是动中求静,内外相应,以意行气,以气运身的功法。

如果认真去炼到,就不须另外的站桩功。

至于快拳、老架、新架、大架、中架、小架、高架、平架、低架等,那是外面人说的。

所谓大小高低,因人而异,只是外观,并不是实有的内容。

杨家传下来就是现在所教的一个架势。

杨式太极拳行功架(85式)1、预备势2、起势3、揽雀尾4、单鞭5、提手上势6、白鹤亮翅7、左搂膝拗步 8、手挥琵琶 9、左右搂膝拗步10、手挥琵琶 11、左搂膝拗步 12、进步搬拦捶13、如封似闭 14、十字手 15、抱虎归山16、肘底看捶 17、左右倒撵猴(五) 18、斜飞势19、提手上势 20、白鹤亮翅 21、左搂膝拗步22、海底针 23、扇通背 24、转身撇身捶25、进步搬拦捶 26、上步揽雀尾 27、单鞭28、云手(五) 29、单鞭 30、高探马31、左右分脚 32、转身左蹬脚 33、左右搂膝拗步34、进步栽捶 35、转身撇身捶 36、进步搬拦捶37、右蹬脚 38、左打虎势 39、右打虎势40、回身右蹬脚 41、双峰贯耳 42、左蹬脚43、转身右蹬脚 44、进步搬拦捶 45、如封似闭46、十字手 47、抱虎归山 48、斜单鞭49、野马分鬃(五) 50、揽雀尾 51、单鞭52、玉女穿梭 53、揽雀尾 54、单鞭55、云手(四) 56、单鞭 57、下势58、金鸡独立 59、左右倒撵猴(三) 60、斜飞势61、提手上势 62、白鹤亮翅 63、左搂膝拗步64、海底针 65、扇通背 66、转身白蛇吐信67、进步搬拦捶 68、上步揽雀尾 69、单鞭70、云手(三) 71、单鞭 72、高探马带穿掌73、十字腿 74、进步指裆捶 75、上步揽雀尾76、单鞭 77、下势 78、上步七星79、退步跨虎 80、转身摆莲 81、弯弓射虎82、进步搬拦捶 83、如封似闭 84、十字手85、收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式太极拳架类型和特点
杨式太极拳架类型和特点
文/赵幼斌
杨式太极拳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发展,经过历代太极拳家们的研传,给我们留下了不同风格,不同特点的拳架练法,很是丰富多彩。

正因为如此,经常有学生问我,为什么同一套路,看起来许多拳家打得不大一样,究竟谁对谁不对?杨家拳有几种套路打法,为什么有的快,有的慢,有的高,有的低,有的长,有的短?究竟哪个是传统的,哪些是正宗的?针对这类问题,我想融合一些专家
的意见,简单介绍一下我的看法:
一是问题不能这样问,"谁正宗谁不正宗,谁对谁不对"。

应当说天下太极都一样,都同出一派,都同出十三势,是十三势周而复始,滔滔不绝如长江,这是太极拳的主体。

二是不尽相同,是变化,是发展,抑或是不足或退化,好像长江衍生出来的支流,支派,这也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然,是客观存在的。

这中间只是"和而不同"的关系。

杨式太极拳有不同类型的打法,其特点也各有千秋,这是历史发展形成的。

大家知道,杨式太极拳是由杨式太极拳鼻祖杨禄禅(1799-1872),经其子杨凤侯、杨班侯、杨健侯,再到其孙杨兆林(凤侯之子)、杨兆鹏(班侯之子)、杨少侯(健侯之子)、杨兆元(健侯次子,也是我奶奶的父亲)及杨澄甫(健侯三子,1883-1936),从杨禄禅出生到杨澄甫去世的这段时间是137年。

从杨禄禅成拳开始算,可以说这三代九人100多年间将太极拳由乡下带到京城,由民间影响到社会各阶层,其创天下,打天下,传天下,饱经沧桑。

可想而知,其拳架也是一个不断锤炼,不断丰富,不断演化的过程。

再加上上述各代宗师又有各自的门生高足再研再传,杨式太
极拳多样化的形成也是必然的。

比如有快打的、有慢打的,长的,短的,大的,小的,低的,高的;有形成班侯拳的,健侯拳的,少侯拳的,也有的各成一家。

比如从杨式拳中派生出来的吴式拳,孙式拳,李式拳,还有
国家派杨式太极拳,等等,就不足为奇了。

我认为国家创编的杨式太极拳与传统太极拳不应当是对立关系,因为国家规定套路至少是从传统杨式太极拳来的,尽管它的侧重点不尽一样。

那么,从杨氏传人中所流传下来的拳架,我们大体一是早年流传下来的各种老架;二是从早期拳架或杨澄甫上可归纳为三种类型: 定型拳架演变而成的拳架;三是杨澄甫先师的定型拳架,就是我们现在所研习的,这类拳架资料最多,时代最近,传人最多,可信程度最高。

下面我简单讲述一下这三种不同类型拳架的划分特点和结论。

第一是将杨禄禅成拳和传拳的那个年代(大约在1800~1900),拳架的风格特点归为一类。

比如杨班侯传老架十三势108个动作,其特点是快慢相间,高低相错,刚柔相济,动若江河,静若山岳。

整个架子偏低,很费力气,适合青少年时练习。

杨少侯255式拳架,亦称小快式,架子偏高,步子偏小,进步跟脚、退步收脚,动作灵活紧凑,快慢相间,招法连用。

这些拳架重复的动作较多,时间较长,费力气,往往一套打不下来就得休息再打。

当然,这些拳架先师们当年是怎么练的、现在传得真不真都很难说。

但是,没见过不等于不存在。

自古拳技都是靠民间言传身教,不可能有现代化的录像手段。

这些拳架在河北永年还有人在沿传。

还有一些专门用来练功用的高低架,一式高一式低,用来练功夫。

还有低架在桌子下练,高架在桌子上练。

再有专门练腿发力的踢腿架等。

凡是这类拳架我们统归为第一类,为杨家早年拳架。

第二是以杨澄甫早期传拳和定型拳架后经其传人演变而成的太极拳类型。

这第二类和第一类有时难以划分。

据说杨澄甫19岁就开始教拳,他受祖伯父辈的影响,早期的拳架与晚年的拳架也不尽相同。

即便是他晚年所教的门生后来打得也不
尽相同。

比如他的高足郑曼青的打法就与其他弟子有明显不同。

杨澄甫所传"太极长拳"是杨式太极拳的用架,但也因传授先后不同,拳架名称顺序也不尽一致。

但是,这类拳架的招式名称相对一致,套路长短相对适中,拳架的风格趋于平缓。

郑曼青传杨式太极拳,杨振铭传太极长拳,董英杰创杨式快拳,都属于这一类。

第三是杨澄甫先师的定型拳架,是传统杨式太极拳的代表拳架,也是杨氏几代人研习的结晶。

其特点是:柔和缓慢、圆活连贯、结构严谨、速度均匀、身法中正、虚实分明、内外相合、上下相随、轻灵不浮、沉稳不僵、绵里藏针、柔中寓刚、松静自然、舒展大方、体用兼备、老幼咸宜等。

已故第四代代表人物有崔毅士、李雅轩、董英杰、牛春明、傅钟文及我父亲赵斌等。

当代还健在的代表人物有杨澄甫的次子杨振基、三子杨振铎、四子杨振国等。

其它的举不胜举。

当然,上面对杨式太极拳的划分和归类只是从传递系统和拳架演变的角度而言,没有门派观念,我们还是统称为杨式太极拳。

下面有几个结论需要归纳一下。

1.杨式太极拳架虽然经过长期演变,分支繁多,但其基本结构始终没有变。

这从各分支传下来的拳谱、拳架名称和顺序可以看出,只是大同小异。

其差别主要在于简繁、的变化和练法的不同。

因此,从基本结构看,可以说太极拳只有一种拳架。

基本结构是区别于其它流派的根本标志。

这一点大家可以翻看陈式、杨式、吴式、李式的拳谱,不辨自明。

2.杨式太极拳的拳架名称、拳架结构和演练风格都与陈式太极拳有着显著差别。

杨氏早年的拳架、拳风都与陈式太极拳不同。

杨禄禅先师虽然从学于陈家沟陈长兴,但是杨家历来家承传说和传统上尊崇武当张三丰为太极拳祖师。

由张三丰数传至王宗岳,王宗岳传至蒋发,蒋发传陈长兴,陈长兴传杨禄禅等人。

3.杨式太极拳的拳架从姿势的高低或动作幅度分有高架、中架、低架、大架、小架等;在演练速度上有慢架、快架之别;从动作的实用性上来分,有功架(或称"练架")、用架(或称"技击架")之说。

前面提到的太极长拳是杨澄甫先师所传的一种用架,这也只是一种叫法。

有人说杨澄甫只传有现在打的85式,或说杨式太极拳只有这一种套路练习方法,我认为这不符合事实。

综上所述,我认为杨式太极拳的各类拳架,或者说任何一种传统拳架,都可根据训练的目的和身体素质采取高、中、低的姿势演练,都是体用结合,具有技击、健身、表演三重功能。

从太极拳修炼的进程讲,拳架练习仍然属于练功,称为"盘架子"。

实用还要通过推手和散手继续练习。

所以说,拳架为"体",推手散手为"用"。

各种"用架"主要表现为动作与用法,更强调应用之"意"。


如说,把发劲贯穿于拳架中,或快或慢,刚柔相济,甚至要求在几分钟内打完一遍。

有些传人只练慢架,但把发劲或技法拿出来单练,并且通过抖杆等方法提高体能和技能。

有的强调站桩以提高功力等。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杨式养太极拳的各个分支,只有修炼程序方法之别而殊途同归。

有些人把慢架称为"生架",这不完全符合传统慢架的实际内涵。

这里我想引用杨澄甫高足之一董英杰(1897-1961)的一番论述。

他在1948年出的《太极拳释义》一书中指出:"外界有云,杨式太极拳有大中小三套架子,实则仅此一套。

练熟之后,由熟而化,或高或低,或快或慢,随心所欲。

编者四十年前(时年杨澄甫25岁,董英杰约11岁本文作者按)见凤侯先生之子兆林先生之拳,系杨班侯先生亲授,乃系紧凑之架子,打来不快不慢。

澄甫先生系宽大柔绵而缓,少侯先生则紧凑而速;余乃集三位先生之意,收敛不速不迟。

此乃成功之后,随心所变者也。

倘初习者,仍以澄甫先生之架子为根基,希读者无疑架子为三套也。

"这里"余"指他自己,三位先生指班候、少侯和澄甫。

他认为三位先生拳架打法不一,
至少有三种打法,意思是什么?是练功到一种程度后而随心所欲,实则一套,且强调要以澄甫先生之架子为根基。

这就十分明确地解答了我们前边所谈的问题。

总之,我们要从博大精深的角度来认识太极拳,要从"和而不同"和"存异求同"的角度来认识太极拳的不同类型和特点。

也可以从个人理解和爱好的角度择师选学太极拳,以期使太极拳这一国宝得到全面地继承和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