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的五层功夫和境界
杨式太极拳的3种境界
练浑腰时 , 双脚开步平肩站立 , 整体放松 , 垂手 向
然后手随腰作浑手运动。 练坐1马时要整体放松 ( U 提肛 )含胸拔背 , , 沉肩坠 下弯腰 , 练摆腰时用弓步马( 侧身 ) 双手叉腰 ( 拇指向前 ) , 肘, 用意随向前提起双手 ( 阳手 )与肩平齐 , , 然后转 阴 进右步右旋腰 , 如此反复练习。 手, 收肘呈 9 度 角 , 0 随向下 至胯部 ( 肘与胯部 一拳之 然后进左步左旋腰 , ( 责任编辑 乔汉) 距) 。同时连 同膝部 向下屈坐至极点 ( 尾闾中正 )以后 ,
“ 静” 虚 。太极 拳形神 兼备 , 性命 双 修 , 在 一种 澄 驱使 ) 是 等十 五个方 面都 是很关 键 的。 静 的状态 下完 成 的 。入静 ,是 练太 极拳 的一 个 重要标 个 自我修 养 和提炼 心性 的过程 。 在含 胸拔背 上 ,通 过经 年练 习 ,我认 为首 先是 含
直 呈箭 形 。 三、 腰部 练 习
【 虚 拳 练 习要 领 】 太
一
、
练 习放松 , 手升 降 提
气 度下 沉 , 自然 呼 吸 , 以意 提手 , 双脚 开 步 , 肩站 平
腰 部练 习 主要有 弹腰 、 浑腰 、 摆腰 ( 旋腰 ) 。 练 弹腰 时 用 弓步马 , 手叉 腰 ( 双 拇指 向前 )然后 腰 ,
志, 也是一个重要的练功方法 。静 由心静到体静 , 是一 胸 , 胸部肌 肉放松 , 从膻中穴 ( 身气海) 人 开胸顺气 , 使 阴气沿任脉( 人身之 阴脉) 下降 , 沉于丹田。而后拔背 , 心静 , 太极拳“ 以静制动” 首先要制 自己的心动。 使丹田之气徐徐通过会阴沿督脉( , 人身之 阳脉 ) 上升使 力发于背。 含胸拔背之间有一个瞬间的时间 道 家说 “ 虚静 为本 ”“ 以 ,内察 一心 , 了然 明静 ” 。静 就是 气贴于脊 ,
杨式太极拳段位制套路释义
杨式太极拳段位制套路释义杨式太极拳段位制教程发行和推广以来,“又练又打”的套路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杨式太极拳段位制套路释义。
欢迎阅读!杨式太极拳段位制套路杨式太极拳段位制套路一段:认识太极杨式太极拳段位制套路有单练和对打两种。
但是,对打套路是单练套路拆分而成,所以,我们就以单练套路为基础进行分析。
一段套路是杨式太极拳初级段位一至三段的第一个套路,它是学练段位制套路的第一步,也是认识杨式太极拳的第一个套路。
一、套路动作名称:第一小节:1单鞭起势,2右捋按势,3左捋按势,4右进步搬拦捶,5左进步搬拦捶。
第二小节:6退步双穿左按掌,7退步双穿右按掌,8如封似闭,9十字手收势。
二套路释义:(一) 招式不多,展示风格一段套路只有九个动作,但是已显露出杨式太极拳的独特风格。
第一个动作是单鞭起势,单鞭在杨式太极拳中是最具典型的动作,也是传统套路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动作。
拳家称:练好单鞭就等于练好太极拳。
段位制套路把单鞭起势做为套路的第一个动作,通过这个动作的反复习练,对杨式太极拳的手法,身法,步法都会了解和掌握。
段位制套路一开始就通过手,眼,身,法,步细腻地完成单鞭定势,其拳架大方舒展,气势磅礴,展现了杨式太极拳的风格和特色。
(二) 改变传统设计新颖段位制套路编创的主导思想是“练打结合”,由此,一段套路设计动作把单手捋按势(单推手)放在前面,推手是拳架向技击提升的必由之路,可见编创人员的独具匠心。
另外,左右搬拦捶和左右穿掌的动作设计,也突破了传统的模式,双拳双掌左右击挡,有攻有防,有进有退,上下协调,使人耳目一新。
(三)结构简洁,自然流畅一段套路动作编排的顺序改变了传统的编排方法,对于演练传统套路的人来讲,开始感到动作转换不习惯,熟练后会感到,套路编排自然流畅,初步展现了杨式太极拳绵绵不断的风格。
(四)一段技法,入门开“打”一段套路包含的技术元素以“打”为主,搬拦捶是太极拳五捶之首,两个进步搬拦捶一搬二拦三捶,步法手法协调一致,追,封,打连续动作,完成‘打’的技术,两个双穿掌也是攻防结合,以手掌来体现‘打’。
杨式太极拳的七个进步阶梯
杨式太极拳的七个进步阶梯杨式太极拳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逐渐演化而成。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杨式太极拳的七个进步阶梯。
欢迎阅读!杨式太极拳的七个进步阶梯循序渐进是太极拳修炼的重要原则。
这里的“序”字,就是程序。
程序指的是先后排列顺序,不能马虎,不能错乱,不能颠倒,不能想当然的根据原来的参照系去追求。
综合起来,可勉强划分出为以下七个进步阶梯。
(1)打基础学太极拳的第一阶段,关键的关键就是解决如何学拳,如何练拳的问题。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学会动作要领,粗通神意气的内涵,并能一点点融进行拳走架的过程中。
(2)内外相合内外相合是指自身与大自然相互融合、彼此贯通。
内外并非指身体之内部与肌肤之表层在人体构造层面的划分。
内外相合是指由神意气形所构成的功夫,在与外界大自然之气的交流、融合、混化、贯通的过程中不断地吐故纳新、充盈壮大。
汪永泉先生所传的太极拳中,修炼内外相合最畅达的途径就是三道气圈。
三道气圈由身中发出,弥散在肩、腰、胯的外围,其中以腰气圈为主,上支配肩气圈,下支配胯气圈,由此形成一个内气与外气合和充盈的整体,从而形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天人合一之境界。
这个境界养生益寿的效果突出,补充体内精力的效益明显。
(3)上下相随一般来说,三道气圈有了基础后,在行拳走架的过程中就要多体会上下相随了。
关于上下相随,杨澄甫先生曾说过“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
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下相随。
有一不动,即散乱也。
”上下相随,不仅仅是“上面的手如何动,下肢的足也如何动。
”在内功太极拳秘传的方法中,还有特殊的练法,那就是三道气圈平行散出之后,肩气圈主引领两臂的运行,胯气圈主引领两腿的起落与移动,腰气圈是肩、胯气圈的主导与媒介。
此外,为了避免在行拳走架过程心意和躯体散乱,从而使平行的三道气圈能协调一致地运行,一定要在三道气圈的中心垂直降下一条身中垂直线(想象的思维线),这时,身形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移动,全凭这条身中垂直线的引领与操纵,由此就可求达在内外相合的基础上做到上下相随。
杨式太极拳拳谱
杨式太极拳拳谱一、起势1、双脚并拢,身体自然直立,双手自然下垂,置于身体两侧,掌心向内,手指向下。
头部正直,目光平视前方。
2、左脚向左轻轻迈出一步,与肩同宽,脚尖向前。
同时,两臂慢慢向前平举,掌心向下,与肩同高。
3、两臂屈肘内收,两掌下按至腹前,掌心向下,手指向前。
二、左右野马分鬃1、身体微向右转,重心移至右腿,同时右手抱球,右手掌心向上,左手掌心向下。
2、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一步,脚跟先着地,然后全脚掌踏实,成左弓步。
同时,左手向前分出,掌心斜向上,高与眼平;右手向后下划弧至右胯旁,掌心向下。
3、身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外撇。
同时,左手下落,掌心向下;右手向前上方划弧至胸前,掌心向上。
4、上体左转,右脚向右前方迈出一步,脚跟先着地,然后全脚掌踏实,成右弓步。
同时,右手向前分出,掌心斜向上,高与眼平;左手向后下划弧至左胯旁,掌心向下。
三、白鹤亮翅1、上体微向左转,左手向左上方划弧,掌心向内;右手向左下方划弧,掌心向下。
2、上体右转,重心移至右腿,左脚跟提起。
同时,右手向上抬起,掌心向上,高于头部;左手下落至左胯旁,掌心向下。
3、左脚向前半步踏实,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右脚跟提起,成左虚步。
同时,左手向前上方抬起,掌心向外,与右手相对,两臂成弧形。
四、左右搂膝拗步1、右手从体前下落,经右胯旁向后上方划弧至右耳旁,掌心向前。
同时,上体左转,左脚向前迈出一步,成左弓步。
左手由左胯旁向前上方搂膝,掌心向下。
2、身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外撇。
同时,右手向前推出,掌心向前;左手向下划弧至左胯旁,掌心向下。
3、上体右转,右脚向前迈出一步,成右弓步。
同时,右手由右胯旁向后上方划弧至右耳旁,掌心向前;左手由左胯旁向前上方搂膝,掌心向下。
4、身体后坐,重心移至左腿,右脚尖翘起外撇。
同时,左手向前推出,掌心向前;右手向下划弧至右胯旁,掌心向下。
五、手挥琵琶1、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右脚跟进半步,脚前掌着地,成右虚步。
杨式太极拳之度(高度、速度、角度、幅度、柔度)
杨式太极拳之度(高度、速度、角度、幅度、柔度)先师澄甫公在批评那些“急求速效,忽略而成”的人时指出:“未经一载,拳、剑、刀、枪皆已学全,虽能依样画葫芦,而实际未得此中三昧,一经考究其方向动作,上下内外,皆未合度。
”衡量杨式太极拳的方向和动作、上下内外,有哪些基本尺度呢?根据傅钟文和傅声远教师多年的传授、先辈们的论述和笔者多年练拳的实践与研究认为,概括起来可分为“五度”。
高度练太极拳的架子可高可低,高架子运动量小,适合于体弱有病者;低架子运动量大,适合于身强力壮者;运动员或练功夫的人,架子可以更低。
太极拳脚步的大小与架子的高低要相应。
练拳时,迈出之腿长度是固定的,步子的大小完全取决于坐实之腿下蹲的高低,下蹲得愈低,步子就愈大。
但是,腿蹲得愈低,运动量就愈大。
拳架高低必须根据人的体质和腿上的工夫而定。
勉强降低架子,就会产生分不清虚实或起犟劲等毛病。
但练一套拳应保持架子高度不变,尤其是每一个动作,不应该忽高忽低。
拳论指出:“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
”有人练拳有意把架子压低,以显示自己腿上的功夫,结果使弓腿膝盖超出脚尖,甚至上体前俯;有人练拳在双脚着地时身体下压,当一脚提起时,身体又随着抬高,造成凹凸,这都是不对的。
保持稳定的架子高度,就是保持稳定的运动量,就是保持骨肉内外之间稳定的气血流通。
在低架子练功时,保持稳定不变的架子高度正是吃功夫、长工夫的时候。
速度练杨式太极拳的速度要匀、慢、连、随。
它包括多方面。
如今天15分钟练一套,明天20分钟练一套,后天30分钟练一套,速度不均匀;一套拳开始很慢,后来很快,也是速度不均匀;一个动作开始突然一冲,后来又变得很慢或身体某些部分忽快忽慢等,都是速度不均匀。
坚持练拳年长日久,一般可自然趋于均匀。
而在一个动作中,身体的各个部位尤其是四肢,动作忽快忽慢,架子忽高忽低,这种毛病不是多练就可以克服的,非下大工夫认真纠正是无法改掉的。
四肢动作速度均匀并非都是同一个速度。
杨氏太极拳太极老拳谱拳的拳法
杨氏太极拳太极老拳谱拳的拳法尽管太极拳的理论知识很多,但是关于这个太极老拳谱不知大家有没有见到过。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杨氏太极拳太极老拳谱。
欢迎阅读!杨氏太极拳太极老拳谱1、八门五步掤南捋西挤东按北采西北例东南肘东北撑西南方位。
坎离兑震巽乾坤艮八门。
方位八门,乃为阴阳颠倒之理。
周而复始,随其所行也。
总之四正四隅,不可不知矣!夫掤捋挤按是四正之手,采列肘靠是四隅之手。
合隅正之手,得门位之卦。
以身分步,五行在意,支撑八面。
五行进步火,退步水,左顾木,右盼金,定之方中土也。
夫进退为水火之步,顾盼为金木之步。
以中土为枢机之轴,怀藏八卦,脚踩五行,手步八五,其数十三,出於自然十三势也。
名之日:“八门五步”。
2、八门五步用功法八卦五行,是人生成固有之良。
必先明知觉,运动四字之本由,知觉运动得之後,而後方能懂劲,由懂劲后,自能接及神明矣!然用功之初,要知知觉运动,虽固有之良,亦甚难得於我也。
3、固有分明法盖人降生之初,目能视耳能听,鼻能闻,口能食,颜色声音香臭五味。
皆天然知觉,固有之良,其手舞足蹈,於四肢之能,皆天然运动之良,思及此是人熟无因,人性近习远,失迷固有,要想还我固有,非乃武无以寻运动之根由,非乃文无以得知觉之本原,是乃运动而知觉也。
夫运而知,动而觉,不运不觉,不动不知,运极则为动,觉盛则为知,动知者易,运觉苦难,先求自已知觉运动得之於身,自能知人,要先求知人。
恐失於自己,不可不知此理也,夫而後懂劲然也。
4、粘黏连随粘者,提上拔高之谓也黏者,留恋缱绻之谓也运者,舍己无离之谓也随者,彼走此应之谓也要知人之知觉运动,非明粘黏连随不可,斯粘黏连随之功夫亦甚细矣。
5、顶偏丢抗顶者出头之谓也。
偏者不及之谓也。
丢者离开之谓也。
抗者大过之谓也。
要知於此四字之病,不明粘黏连随,断不明知觉运动也,初学对手,不可不知也,更不可不去此病,所难者粘黏连随,而下许顶偏丢抗,是所不易矣。
6、对待无病顶偏丢杭,失於对待也,所以为之病者,既失粘黏连随,何以获知觉运动,既不知己,焉能知人,所谓对待者,不以顶偏丢抗相对於人也,要以粘黏连随等待於人也,能如是,不但无对待之病,知觉运动自然得矣,可以进於懂劲之功矣。
杨氏太极拳的分解教学内容
杨氏太极拳的分解教学内容杨氏太极拳的分解教学内容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
有关分解教学内容,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一、统杨式太极拳架式动作要解说明1、将演练者设置为面向南北,左东右西方位。
2、演练者手脚的动作一般由腰带动,手的内旋,外旋沿用流行说法,即手掌拇指一侧向掌背转动为外旋。
如倒撵猴的前掌后拉的旋转。
向掌心转动为内旋,如搂膝拗步推掌的旋转。
3、所述抱球状是形似抱球,在整套动作中没有这个动作,是一个过渡式的说法是为了便于理解。
第一式预备式动作1:演练的人面向南面,两腿并起,自然站立。
掌在两胯旁,两眼平视前方。
动作2:左脚向左侧慢慢自然而然分开站立,两脚距离与肩同宽或略宽于肩,为开立步。
不要形成八字脚,要含胸、拔背、松肩、松腰、松胯。
下腭微收,舌顶上腭。
眼平视前方。
注意事项此式准备练拳,要选好场地,以防练习中不必要干扰,还要平心静气,精神内敛,排除各种干扰杂念,开始用意。
第二式太极起势动作3:两臂慢慢自然向上抬起,高与肩平,两臂自然而然伸直,手心向下,腕掌与肩平。
眼平视前方。
动作4:送肩垂肘,两掌下按,两腿屈膝下蹲,两手指向前,全身放松。
注意事项1、此式要注意贯彻杨式太极拳所述太极十要:“沉肩垂肘,含胸拔背,虚灵顶劲,松腰胯、分虚实,上下相随,用意不用力,内外相合,意气相连,动中求静”的宗旨,而且要贯彻到整套拳架之中去。
2、两臂平举时,以肩领肘,以肘领手。
有向外膨胀之意,意守腹部(丹田)。
3、曲膝是由无极到太极的一个转变过程,曲膝后即分阴阳虚实。
做曲膝动作时,上身保持正直,全身放松,不前俯后仰重心落至两腿中间,用意不要太浓,形成回收与下按的自然坠力。
4、意念和劲点:两臂上举时意念由手臂到手背,下落时沉肩坠肘到全掌。
易犯错误:心不静,手臂前上举太快而且不均匀,用力下按,易突臀跪膝、耸肩。
如何确保杨式太极动作规范一、将规范视为练拳之首1、初学者因动作生疏未能准确把握动作要求而使规范失准;2、较熟练者因错误动作未得到及时纠正而形成习惯性错误,使规范失准;3、有些人不读拳书,无视规范,任我随意,积年累月,形成顽固性错误动作,而使规范失准。
杨式太极拳入门基本功
杨式太极拳入门基本功手型1、掌杨式太极拳掌的要求是,五指自然伸展,互不靠拢,但也不要太开,以手掌宽为度,大拇指自然松弛,虎口自然圆开,掌心不要太凹或太张,以自然舒适为度。
中指领劲,用意不用力。
2、拳杨式太极拳的握法是四指并拢,一起向内卷屈,手指肚贴于掌心,大拇指扣住中指,腕部不可外仰或内勾。
拳不宜太紧或太松,应以自然握实为度。
3、勾杨式太极拳的勾手(亦称吊手)的做法是指尖朝下,轻轻捏合在一起,手心圆空,手向内勾,腕部自然凸起,但不要用力。
步型1、开立步杨式太极拳开立步的具体要求是:两脚平行站立,距离与肩同宽,脚尖朝前,两个肩井穴与两个涌泉穴成两条直线;百会穴与会阴穴成一条直线,两腿微屈,不要用力。
2、弓步杨式太极拳的弓步具体要求是:先坐实一腿,另一腿向前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向前移使全脚踏实,弓腿之膝不可超过脚尖,蹬腿的脚掌和脚跟要全部着地,腿也不可蹬的太直。
凡弓步,都要以弓腿为实,蹬腿为虚。
3、虚实步杨式太极拳虚实步的具体要求是:虚实分清,实步为全脚掌着地,全身坐实,承担体重的70%。
虚步为脚尖或脚跟着地,承担体重的30%。
拳论云:“实非全然站煞,实中有虚。
虚非全然无力,虚中有实。
”4、侧弓步杨式太极拳侧弓步的具体做法是:一脚内扣,一脚外撇,两脚成丁八字,坐实一腿,另一腿向前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前移使全脚踏实,弓腿之脚内扣,蹬腿之脚外撇。
5、仆步杨式太极拳仆步的具体要求是:右脚外撇,重心后移,周身骨节均需松开,使身体重心向下坐,两脚掌着力,左腿不要伸的太直,左脚尖不可翘起,右脚跟不要离地。
6、独立步杨式太极拳独立步的具体做法是:一腿站立,不可挺的太直,另一腿屈膝提起,小腿下垂,脚尖向前。
躯干躯干的形态也称为身形,杨式太极拳的身法在拳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身法的“身”在这里是指人的头、肩、胸、臀、腰五个部位。
1、头头部包括眼、耳、嘴和头部的形态。
眼在杨式太极拳中是十分讲究的,杨澄甫说:“目光虽然向前平视,有时当随身法而转移,其视线虽属空虚亦为变化中一紧要之动作,而补身法之不足。
杨式太极拳的五层功夫和境界
杨式太极拳的五层功夫和境界杨氏太极拳,太极拳的一个流派,是由河北邯郸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在陈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杨式太极拳的五层功夫和境界。
欢迎阅读!杨式太极拳的五层功夫和境界第一层:打基础练拳一般都从盘架子开给,要领是尽可能地做到松、稳、慢、匀,以达到“运劲如抽丝”为目标。
第二层:内外相合在掌握套路的基础上,要求内气与外形相互配合,一致运行。
每一个姿势都要“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动作自然,绝不勉强。
如果一味追求外形,非但对内功的增长不利,有时还会伤身致病。
第三层:上下相随拳架的每一招每一式都要求做到内外相合的上下相随。
内气舒适畅通地贯注到外形姿势上,是免于僵滞的先决条件。
动静咸宜,以静待动,动无一处不动,静无一处不静。
练拳过程如行云流水,上身与下身的动作互相协调,做到上下相随,主要是从头顶经尾间到足心要互相配合,把意气下沉到腹腔,然后疏散到四肢,再合到中心,使上下一体,四肢配合。
两臂的运行要在身体周围的气圈之内,运动的方式要松软圆活,不用强力。
以腰胯带动下肢,两胯松散,两腿放松,使意气得以下沉到足心。
移动重心时,两足要互相配合,协调运动,轻灵地变换虚实。
第四层:拆架子。
练习太极拳是为了学以致用,要学会用就得“拆架子”。
拳架套路不是固定不变的。
应当掌握要领,灵活运用。
上面已经说过,太极拳的功效,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1 .养生方面。
太极拳每一个姿势都有起点、运行、终点、变换四个环节。
习练时要把内气运用于上述各个环节以至练拳的整个过程。
内气充实才能使内脏得到保养,并使筋骨皮也同时得到锻炼。
养生功夫的练成,主要决定于内气。
2 .技击方面。
技击功夫主要体现在招术的实际应用上。
“招”是固定的、有形的,有时可以得心应手,有时就不起作用。
“术”是灵活的、是无形的,是神、意、气结合的运用,要求空灵而不僵实。
“术”在应用时要有明确的方向。
太极拳境界分三段,功夫分五层——来找找自己的位置吧~
太极拳境界分三段,功夫分五层——来找找自己的位置吧~
太极拳三段五层论
第一阶段招熟: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
其义为:习练者要练熟拳套招数,准确掌握太极拳手法、眼法、身法、步法和拳术套路的每一个外形动作。
第二阶段懂劲: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显好手。
其义为:习练者通过推手练习,逐渐知己知彼(之劲),知化发之法,懂得驾驭内气在体内运行,并通过运气达到以气催形,形气结合,内外兼修的效果。
第三阶段神明:唯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
其义为:习练者通过长期的习练,达到有形归无迹、形神兼备、出神入化浑然天成的自由境界。
“一羽不能加,一蝇不能落”“出手不见手,见手不能走”“挨着何处何处击,我又不知玄又玄”均是此境界写照。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第一层功夫:“一阴九阳”,刚多柔少,阴阳很不平衡,适应不了技击。
第二层功夫:“二阴八阳”,不管进攻还是走化都是勉强的,往往是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第三层功夫:“三阴七阳”,虽然内气贯通,动作比较协调,但气还比较薄弱,周身体系架构不够稳固。
第四层功夫:“四阴六阳”,内劲已十分充足,意气较为通达,周身组成的体系比较巩固。
第五层功夫:“五阴并五阳”乃太极拳功夫的顶峰状态,其技击方面已达刚柔相济、松活弹抖,周身处处皆太极,一动一静俱浑然。
文章来源《陈氏太极拳普及读本》,转载旨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处理或删除。
杨氏太极拳法精解
杨氏太极拳法精解
杨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拳法,也是世界上最为流行和广
泛传播的太极拳之一。
其创始人为杨露禅先生,他在传承了杨氏家族传统
武学的基础上,结合了太极哲学和自己的实战经验,创造出了杨氏太极拳
这一独特的拳法体系。
杨氏太极拳注重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强调内外合一、动静相济、阴
阳互动的太极哲学思想,通过修炼太极拳,使身体得到健康、心灵得到安宁、精神得到提升。
同时,杨氏太极拳的实战价值也得到了广泛认可,成
为现代社会广为人知的健身和自我防卫的方式。
在实践中,杨氏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分为单手推、双手推、单手拦、双
手拦、斜飞、左右穿梭、进退跟随等,所有动作都以开合、缓急、附着、
沉着等四种基本原则为基础,不仅要求拳式标准、动作流畅,还要注重力
量的运用和呼吸调控。
总之,作为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代表之一,杨氏太极拳在身体健康、心
灵修养、武术技击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它将继续为广大人民健身和提高身心素质做出更大的贡献。
杨式式太极拳拳谱习练说明及记忆方法
杨式式太极拳拳谱习练说明及记忆方法杨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拳法之一,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拳谱和习练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杨式太极拳的拳谱,并提供一些记忆方法,以帮助习练者更好地掌握。
杨式太极拳共有108式,分为三个大部分:基本功、套路和推手。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三个部分的拳谱和习练说明。
一、基本功1.标准站桩杨式太极拳的基本功之一,通过站立姿势来训练身体的平衡、力量和柔韧性。
站立时,两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两膝微曲,脊椎挺直,头颈放松。
2.云手云手是杨式太极拳的标志性动作,通过双臂的慢速前后交叉来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和柔韧性。
手臂由心脏位置向两侧做圆弧状运动,动作连贯流畅。
3.常见步法杨式太极拳的基本步法有:单步、提步、跨步、顶扫、踢出等。
这些步法的习练能够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平衡能力。
二、套路1.杨式太极拳一路杨式太极拳一路共有85个动作,包含起势、慢动作、快动作和收势。
习练时应保持身体的稳定和呼吸的平稳,动作要做到齐步齐臂、通腰舒胯、伸腹顶墩、开胸露背等。
2.开展拳套路开展拳套路是杨式太极拳的一个较为复杂的套路,有38个动作。
习练时需要注重动作的变化和力度的掌握,动作的曲线要连贯流畅。
三、推手推手是杨式太极拳的重要部分,通过双方的对碰来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力量和反应能力。
推手分为单人推手和双人推手,习练时要保持身体的放松和意念的集中。
为了帮助习练者更好地记忆拳谱,以下提供一些记忆方法。
一、理解拳谱的逻辑顺序拳谱的顺序是有一定逻辑的,习练者可以把每个动作的名称和顺序按照一定规则进行记忆,如按照动作的大小、目标部位的远近进行编排。
二、划分拳谱的小节把拳谱分为几个小节,每个小节包含几个动作。
在习练时,先把每个小节的动作记住,然后再将各个小节进行衔接,最后整个拳谱就能够顺利记忆和习练。
三、建立动作与形象的联想将每个动作与具体的形象进行联想,帮助记忆。
例如,把云手联想为轻盈的云彩,把踢出动作联想为踢球的动作等。
四、合理安排每天的习练时间每天按照一定的时间段进行习练,可以保持习练的连贯性和持久性,有助于巩固记忆和提高技能。
段位制杨式太极拳一段对练拳谱及分解教学
段位制杨式太极拳一段对练拳谱及分解教学对练拳谱:甲乙1. 单鞭起势单鞭起势2. 右捋按势右捋按势3.左捋按势左捋按势4. 右进步搬拦捶退步双穿左按掌5. 左进步搬拦捶退步双穿右按掌6. 退步双穿左按掌右进步搬拦捶7. 退步双穿右按掌左进步搬拦捶8. 如封似闭如封似闭9. 十字手收势十字手收势一段对练分解教学:面南而立,上左步并右步行抱拳礼,退左步并右步;甲左转,乙右转成对面而立;二人同时撤左步并右步。
1.单鞭起势:甲,乙二人同时开左步成平行步两脚宽与肩宽同,两手上抬再落下;向左云手,上右步再向右云手;划出左手掌,右手鞭变钩,上左步,变左弓步左掌按出成单鞭势。
2.右捋按势 :①甲,①乙,二人同时上右步右掤,右手背相对搭腕;②乙右腿前弓向前推按右掌,甲,坐身右手划平圆化开乙的推按;③甲弓步向前推按右掌,乙坐身右手划平圆化开甲的推按;④乙弓步推按,甲坐身化(划了两个平圆)。
3.左捋按势:①甲退右步坐身,在退步时左手向前掤出与乙搭腕;乙同时上左步左手掤出,与甲搭腕并向前弓步推按;甲左手划平圆坐身化。
②甲弓左步向前推按,乙坐身化;两人划平圆同上。
4.甲右进步搬拦捶,乙退步双穿左按掌:接上势①乙左掌从右肩前向甲穿出,手心向上,同时撤左步;甲上右步脚跟着地,脚尖外摆,同时右拳向前搬出(在乙左掌内侧格挡开乙的左穿掌);②乙坐身翘右脚尖前穿右掌,甲左掌从外向里拦按乙的右穿掌;③甲拦掌的同时上左步向前打出右拳,乙同时撤右步坐身左掌下按甲的右拳。
5.甲左进步搬拦捶,乙退步双穿右按掌:接上势①乙左腿前弓向甲传出右掌(掌心向上),甲坐身由里向外搬出左拳(格开乙的右穿掌);②乙坐身翘脚尖向前穿出左掌,甲右掌拦按乙的左穿掌同时上右步向前打出左拳;③乙在甲上右步的同时,撤左步坐身化按甲的左拳。
6.甲退步双穿左按掌,乙右进步搬拦捶;接上势①甲右弓步穿出左掌,乙坐身右拳搬出格开甲的左穿掌。
②甲坐身穿出右掌,乙左手拦化按甲的右穿掌。
中国武术段位制杨式太极拳教程拳谱
中国武术段位制杨式太极拳教程拳谱中国武术段位制杨式太极拳教程拳谱(114动)一段单练套路(9动)预备式并步直立1、单鞭起势两脚开立两手平举两手下按上步划弧虚步划弧出步勾手弓步前推动作要点:屈膝、松腰、敛臀,促进两臂放松;然后,利用蹬腿拔腰的力量带动手臂上举;沉气、落胯,利用身体的沉劲,促进两手下按。
推掌时,利用后腿蹬地的力量。
2、右捋按势左抱球式弓步右掤后坐右捋弓步前推后坐右捋弓步前推动作要点:从单鞭至上掤,动作要连贯;捋要转腰,推掌劲力下沉。
3、左捋按势提腿后引弓步左掤后坐左捋弓步前推后坐左捋弓步前推动作要点:同上动右捋按势。
4、右进步搬拦捶左抱球势上步搬拳上步拦掌弓步冲拳动作要点:搬时,右手臂要有旋转下压的力量;左手拦掌,要在柔化中向前推按;出拳用后腿蹬地的力量。
5、左进步搬拦捶后坐搬拳上步拦掌弓步冲拳动作要点:搬时,左手臂要有旋转下压的力量;右手拦掌,要在柔化中向前推按;出拳用后腿蹬地的力量。
6、退步双穿左按掌后坐搬拳弓步穿掌后坐穿掌退步按掌动作要点:穿掌经过手臂上方前穿,穿掌与喉部齐高。
7、退步双穿右按掌弓步穿掌后坐穿掌退步按掌动作要点:穿掌经过手臂上方前穿,穿掌与喉部齐高。
8、如封似闭弓步合手后坐分掌弓步前推动作要点:后引用开劲,前推先下沉。
9、十字手收势双手平拉十字合抱两手平伸两手下落并步直立动作要点:重心移动时,注意脚下的外摆与内扣的调整。
二段单练套路(13动)预备式并步直立1、单鞭起势两脚开立两手平举两手下按上步划弧虚步划弧出步勾手弓步前推动作要点:屈膝、松腰、敛臀,促进两臂放松;然后,利用蹬腿拔腰的力量带动手臂上举;沉气、落胯,利用身体的沉劲,促进两手下按。
推掌时,利用后腿蹬地的力量。
2、右双手捋按势左抱球势弓步右掤后坐右捋转正下按弓步前推后坐右捋转正下按弓步前推动作要点:捋时,先左掌前移,成拗步捋势,两手如同抚摸雀尾一样。
3、左双手捋按势提腿后引弓步左掤后坐左捋转正下按弓步前推后坐左捋转正下按弓步前推动作要点:捋时,先右掌前移,成拗步捋势,两手如同抚摸雀尾一样。
杨式太极拳段位制套路
杨式太极拳段位制套路杨式太极拳段位制套路杨式太极拳段位制套路一段:认识太极杨式太极拳段位制套路有单练和对打两种。
但是,对打套路是单练套路拆分而成,所以,我们就以单练套路为基础进行分析。
一段套路是杨式太极拳初级段位一至三段的第一个套路,它是学练段位制套路的第一步,也是认识杨式太极拳的第一个套路。
一、套路动作名称:第一小节:1单鞭起势,2右捋按势,3左捋按势,4右进步搬拦捶,5左进步搬拦捶。
第二小节:6退步双穿左按掌,7退步双穿右按掌,8如封似闭,9十字手收势。
二套路释义:(一) 招式不多,展示风格一段套路只有九个动作,但是已显露出杨式太极拳的独特风格。
第一个动作是单鞭起势,单鞭在杨式太极拳中是最具典型的动作,也是传统套路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动作。
拳家称:练好单鞭就等于练好太极拳。
段位制套路把单鞭起势做为套路的第一个动作,通过这个动作的反复习练,对杨式太极拳的手法,身法,步法都会了解和掌握。
段位制套路一开始就通过手,眼,身,法,步细腻地完成单鞭定势,其拳架大方舒展,气势磅礴,展现了杨式太极拳的风格和特色。
(二) 改变传统设计新颖段位制套路编创的主导思想是“练打结合”,由此,一段套路设计动作把单手捋按势(单推手)放在前面,推手是拳架向技击提升的必由之路,可见编创人员的独具匠心。
另外,左右搬拦捶和左右穿掌的动作设计,也突破了传统的模式,双拳双掌左右击挡,有攻有防,有进有退,上下协调,使人耳目一新。
(三)结构简洁,自然流畅一段套路动作编排的顺序改变了传统的编排方法,对于演练传统套路的人来讲,开始感到动作转换不习惯,熟练后会感到,套路编排自然流畅,初步展现了杨式太极拳绵绵不断的风格。
(四)一段技法,入门开“打”一段套路包含的技术元素以“打”为主,搬拦捶是太极拳五捶之首,两个进步搬拦捶一搬二拦三捶,步法手法协调一致,追,封,打连续动作,完成‘打’的技术,两个双穿掌也是攻防结合,以手掌来体现‘打’。
一段套路动作不多,但仅此就充分体现了段位制套路练打结合的特色。
杨氏太极拳的基本功有哪些
杨氏太极拳的基本功有哪些杨氏太极拳的基本功有哪些杨氏太极拳的基本功有哪些(一)手型1.拳:五指卷屈,自然握拢,不要过紧,用力自然、舒展。
2.掌:五指自然伸直微分,虎口撑圆,掌心内凹。
3.勾:五指第一指节自然捏拢,屈腕。
(二)手法1.掤:屈臂成弧形,横于体前肘关节下垂,掌心向内,高于肩平,力达前臂外侧。
2.捋:两臂稍屈,掌心斜相对,两掌由前向后划弧摆至腹前。
3.挤:一臂屈于胸前,另一手贴近屈臂手腕内侧,手心向前,两臂同时向前推出,两臂撑圆,高不过肩,力达前臂。
4.按:两臂由屈而伸,两手由后向前弧形推按,沉腕舒指,掌心向前,高不过肩,力达两掌。
5.打拳:拳从腰间内旋向前打出,力达拳面。
拳眼向上为立拳,拳心向下为平拳。
6.栽拳:拳从上向前下打出,拳面斜向下,力达拳面。
7.贯拳:拳从侧下方向斜上方弧形横打,臂微屈,拳心斜向下,力达拳面。
8.撇拳:拳从上向前翻臂打出,拳心斜向上,高与头平,力达拳背。
9.分掌:两手由合抱向前后或左右分开,两臂微屈。
10.搂手:一掌由腹前经膝向外横搂,掌心向下。
11.推掌:掌从肩上或胸前向前推出,肘部放松微屈,掌心向前,指尖向上。
12.穿掌:掌沿另一手臂或大腿内侧伸出,指尖朝前。
13.云手:两掌在体前,依次由里向外向上交叉划立圈,低不过裆,高不过头。
14.架掌:屈臂上举,掌架于额前上方,掌心斜向外。
15.撑掌:两掌上下或左右分撑,对称用力。
16.压掌:拇指向内,掌心向下,横掌按压。
17.托掌:掌心向上,由下向上托举。
18.挑掌:由指尖向前过渡到指尖向上,侧立掌由下向上挑起,高与眉齐。
(三)步型1.弓步:两脚前后分开,前腿屈膝,大腿斜向地面,脚尖向前,膝与脚尖,上下相对,后腿自然伸直,脚尖斜向前,全脚着地。
2.虚步:后腿屈膝半蹲,脚尖斜向前,全脚着地,前腿稍屈,用前脚掌或脚跟着地。
3.仆步:一腿屈膝全蹲,全脚着地,脚尖外展;另一腿向体侧自然伸直,脚尖内扣,全脚着地。
4.半马步:前脚直向前微内扣,后脚横向外,两脚相距约三脚长,全脚着地。
太极拳的五层功夫
太极拳的五层功夫太极拳的第一层功夫练习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松肩沉肘,含胸塌腰,开髋屈膝,达到心气下降,气沉丹田。
而初学者一下不可能掌握这些要领,但应按照逐式要求的方向、角度、位置、手足运行路线等进行练习。
因此,这一阶段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不必过于强调,适当简化。
如:对头和上体要求虚领顶劲、含胸塌腰、第一层功夫只要求头自然端正,立身中正,不前俯后仰、左右歪斜即可,这和初学写字一样,只要笔画对就行。
但练拳时,从肢体上看,动作僵硬,外刚内空,有猛打、猛冲、猛起、猛落,有断劲,顶劲,系正常现象,只要坚持每天认真练习,一般有半年时间即可熟知拳架,并且随着动作质量的提高,将会逐渐引起内气在肢体内的活动,即达到以外形引内气的阶段。
由招熟而逐渐懂劲的过程,为第一层功夫。
第一层功夫在技击方面达到的效果是很有限的。
由于动作不够协调,运动不成体系,姿势达不到标准,存在着僵劲、断劲、丢劲、顶劲、拳架上有凹凸缺陷处,内气仅有感觉,不能一气贯通,发出来的劲,不是起于脚跟行于腿,主宰于腰,而是一节飞跃到另一节的零断劲。
所以第一层功夫练拳适应不了技击。
如与不会练武者较量,尚有一定灵活性,虽用不巧,但知道引劲落空,有时偶然把对方发出,自己却难以保持身体的平衡。
所以称为"一阴九阳根头棍“。
何为阴阳?按练习太极拳来说:虚为阴,实为阳,合为阴,开为阳;柔为阴,刚为阳。
阴与阳,是对立的统一、缺一不可,二者又可以相互转化,把二者按十份计算,练到阴阳相等,即为五阴五阳,这也是练习太极拳成功的标准。
第一层功夫”一阴九阳,刚多柔少,阴阳很不平衡,不能做到刚柔相济,运用自如。
所以,在第一层功夫期间,对逐式的技击含义不必追求。
太极拳的第二层功夫从第一层功夫末期,有内气活动的感觉开始至第三层功夫的初期,为第二层功夫。
第二层功夫是进一步克服练拳时身体内外产生的产生的僵劲、丢顶和动作不协调的现象,使内气按照拳架动作的要求有规律的在体内运行,达到一气贯通,内外协调一致。
杨氏太极拳的手、眼、身、法、步
杨氏太极拳的手、眼、身、法、步武术自由谈不拘一格,不循常规新角度,新思维杨式太极拳对手眼身法步有严格的要求,练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按要求做到正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手、眼、身、法、步,高度概括了练拳和推手必须注意的五个方面,现依次说明。
一、手手眼身法步,把手摆在第一位,充分显示了它的重要性。
在拳式所有的动作中,手的动作是最多的。
而在技击中,手是击人最主要的部分。
手的形状、手的动作、手的位置等合理、准确,即会起到相应的作用,反之,会影响练习和使用的效果。
杨式太极拳的手分掌、拳、勾。
1、掌:杨式太极拳的掌要求五指自然伸直,指间稍离,掌心稍窝,五个手指基本在一个平面上。
掌型有如下八种: A、坐腕立掌:坐腕,手心向前。
这种掌法运用较多,一般前推均用此掌,如按式的双掌; 搂膝的推掌等。
B、不坐腕的立掌:不坐腕,有前立掌,手掌向前微俯。
如倒撵猴式的前掌;有手心向左右的立掌;如肘麻捶式的上掌等。
C、坡掌:手背成坡形,手心斜向前下。
如抱虎归山式左推掌。
坡掌在拳式中运用是很多的。
D、仰掌:手心向上的掌,如高探马式的后拉掌。
E、俯掌:手心向下的掌,如白鹤亮翅式的左掌,搂膝掌等。
F、横掌:手心向前,横向摆掌,如白鹤晾翅的上掌。
G、扣掌:掌根向里微扣,如转身摆莲式开始的双掌。
H、垂掌:指尖向下,如海底针式的插掌。
不同的掌有不同的劲点,分清劲点所在之处,能有助于意到气到劲到,比如坐腕立掌的劲点在全掌,横掌在小指一侧,坡掌在掌心,俯掌在虎口或小指一侧等等。
无论是练拳和推手,掌握掌的劲点是十分重要的。
杨式太极拳要求手出有名,手打的方向,位置具有攻与防的意识,所以对手掌的仰俯、手的前后左右运转要讲究用意,不宜随意出手,不能象做体操那样,简单的完成动作了事。
2、拳杨式太极拳,拳的握法是四指并拢,向手心卷屈,大指压住二指第二节,松松握住。
杨式太极拳用拳的动作也很多,除太极五捶外,还有打虎式、双风贯耳、上步七星、弯弓射虎等式。
杨式太极拳的功夫次第与分层
杨式太极拳的功夫次第与分层编者按:本文作者方宁师承燕京泰斗崔毅士,为杨式太极拳第五代嫡传弟子。
1924年出生于北京,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长期担任大学教授。
据说方老师最擅长推手击技,工夫了得,当今杨式太极高人之一,今年已经95岁高龄。
网上有老先生推手视频,虽是门里师徒练习,其松沉发劲亦相当精彩。
本文原载《武林》杂志1982年第12 期,总第15 期,后作者又有体会,辑为“补论”。
刊出时略有删改。
何谓功夫?众说纷纭。
然功夫并非不可捉摸之物,而有一定之客观标准。
究竟太极拳功夫如何划分,现分述如下,以为太极拳同好者参考。
太极拳功夫计分十层。
一至三成功夫是谓下乘,也就是入门功夫,有三成功夫可谓入门,不具三层功夫不能谓入门。
四至六层功夫是谓中乘功夫,通常即谓已登堂入室。
七层功夫是中乘功夫与上乘功夫之过渡阶段,也是习太极拳的关键一步,常谓之炉纯青阶段,也是中乘功夫的最后阶段。
八至十层是为登峰造极上乘功夫,八成者登峰而未造极。
太极拳是以柔克刚功夫,其过程是化僵硬为柔,积柔成刚。
拳经云:“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功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着熟就是太极拳推手,也就是太极拳入门功夫。
当然,习太极拳纯以锻炼身体为目的者可不练推手,但兼以武术为宗旨而不练推手则拳术不得入门。
在推手中由着熟而渐悟懂劲,即是由一层至三层功夫阶段。
以推手言,一至三层功夫是化劲阶段。
拳经有云:“退圈容易进圈难”,一至三层功夫即是退圈功夫阶段。
一成者硬力多而化劲少,二成者化劲渐增,硬力渐少,是着熟标志。
三成者化劲为主,渐悟懂劲。
是时不仅知道而且能作到以走圈柔化任何强力之进攻。
一至三层功夫是由勉强退圈进入自然退圈,习惯性走圈柔化,不丢不顶,开始真正懂劲。
四至六层功夫是进圈阶段。
所谓进圈不是单纯化圈退而化圈进,而是在化圈进的过程中粘黏的情况下带有逼进,迫使对方失去重心,将之击离原位,甚至击倒或发出,开始具有发劲与寸劲,具有威慑性。
所以说,练太极拳而不具发劲与寸劲,则尚不具四层功夫,尚不能谓已经入门。
杨氏太极拳段位套路第4段拳谱
杨氏太极拳段位套路第4段拳谱
第一节
1.单鞭起势:左画弧、右画弧、出步勾手、弓步前推
2.进步按挤:左抱球、右棚式、弓步右挤、弓步左棚、
3.后坐左捋、虚步后引、弓步前推、上步合手、弓步右挤
4.退步棚捋:后移左棚、退步左捋、(后推步)
5.右进步搬拦捶:虚步坐腕、右手抬压、上步左拦、弓步右捶
6.如封似闭:上步双分、弓步胸靠
7.左搂膝拗步:上步勾手、弓步推掌
8.右指裆捶:虚步勾手、弓步下打
9.海底针:虚步提手、成针下插、弓步斜靠
10.退步大捋:退步右捋
11.上步七星:弓步前挑、压肘踢踹、十字架打
12.右抱虎归山:出步托掌、转身搂走、弓步推掌
第二节
1.撇身捶:退步按掌、退步劈拳、弓步推掌
2.右蹬脚:提腿合抱、分掌分脚
3.右穿掌:退步分掌、弓步穿掌
4.海底针:虚步提手、成针下插
5.闪通背:退步托掌、马步顶肘
6.斜飞势:弓步伸掌、上步提手、弓步下插、弓步侧靠
7.斜分势:退步抱球、弓步背靠
8.右白鹤亮翅:右抱球式、侧出左挤、虚步亮打
9.如封似闭:退步伸掌、后坐左捋、转身按掌、弓步前推、弓步合手、后
坐分掌、弓步前推
10.十字手收势:退步右转、两手平拉、十字合抱、两手平伸、两手下落、
并步直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式太极拳的五层功夫和境界杨式太极拳的五层功夫和境界第一层:打基础练拳一般都从盘架子开给,要领是尽可能地做到松、稳、慢、匀,以达到“运劲如抽丝”为目标。
第二层:内外相合在掌握套路的基础上,要求内气与外形相互配合,一致运行。
每一个姿势都要“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动作自然,绝不勉强。
如果一味追求外形,非但对内功的增长不利,有时还会伤身致病。
第三层:上下相随拳架的每一招每一式都要求做到内外相合的上下相随。
内气舒适畅通地贯注到外形姿势上,是免于僵滞的先决条件。
动静咸宜,以静待动,动无一处不动,静无一处不静。
练拳过程如行云流水,上身与下身的动作互相协调,做到上下相随,主要是从头顶经尾间到足心要互相配合,把意气下沉到腹腔,然后疏散到四肢,再合到中心,使上下一体,四肢配合。
两臂的运行要在身体周围的气圈之内,运动的方式要松软圆活,不用强力。
以腰胯带动下肢,两胯松散,两腿放松,使意气得以下沉到足心。
移动重心时,两足要互相配合,协调运动,轻灵地变换虚实。
第四层:拆架子。
练习太极拳是为了学以致用,要学会用就得“拆架子”。
拳架套路不是固定不变的。
应当掌握要领,灵活运用。
上面已经说过,太极拳的功效,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1 .养生方面。
太极拳每一个姿势都有起点、运行、终点、变换四个环节。
习练时要把内气运用于上述各个环节以至练拳的整个过程。
内气充实才能使内脏得到保养,并使筋骨皮也同时得到锻炼。
养生功夫的练成,主要决定于内气。
2 .技击方面。
技击功夫主要体现在招术的实际应用上。
“招”是固定的、有形的,有时可以得心应手,有时就不起作用。
“术”是灵活的、是无形的,是神、意、气结合的运用,要求空灵而不僵实。
“术”在应用时要有明确的方向。
一接手就要“听”懂对方的动向、出劲的劲端和劲源议及力的虚实。
听劲靠“术”而不是用“招”。
发劲时也要靠“术”控制对方,迫使对方作出反应,当其在不合适的条件下找合适的时候,就容易暴露中心。
这时应该引出对方的中心,只有在其失“中”的情况下才能发劲。
因此,在交手时,不能只用“招”,不用“术”,也不能“招”、“术”分离。
应运用神意气和手法的结合,形成“招”中有“术”,”术”中有“招了。
第五层:拆手练拳的每一个姿势都要靠手指明方向,因此,要练出知己知彼之功就得“拆手”。
内气是否舒畅、得意,和身形、手势密切相关。
身形和手势都不是固定的.而要变换灵活,正所谓“手无定向,身无形”。
但是,动作要符合太极拳养生和技击的原则、要求,不能妄动或乱。
例如在揉手时,与对方一接触,便要通过“听”、“问”、“拿”、“化”、“放”等功夫,随机应变地控制对方。
为了清楚地瞭解对方“劲”的变化情况,佔据主动地位,身形、手势都要变化灵活,在无形中给自己的内气找到出路,使对方处于被动状态。
身形是手势的后援,身形与手势在知己知彼之功中起著关键作用。
第六层:分劲当练功时能将神、意、气集中于一点,并体现在每一个姿势上时,就会做到“分劲”。
太极拳区别于一般长拳的根本点在于发挥内劲的威力,克服后天形成的拙力。
运用轻灵多变的手法乘人之势、借人之力,克敌制胜,以达到“妙处全凭能借力,得来全不费功夫”和“四两拨千斤”的妙用。
第七层:入化境练习太极拳的最高境界就是进入化境,即经过长期的训练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功夫到此方能真正体验到太极拳的奥妙。
在养生方面,做到了心性纯静,便可以强身治病,延年益寿。
在技击方面,做到了“一接即通”,便可以随机应变,无往而不胜。
练习内功的关键在于神、意、气的运用自如。
老拳谱上讲的“无形无像,全体透空”指的就是功夫高超者在推手胜人时外形看不出多大动作,招势越化越小乃至给人以外形动作消失之感,而其自身则感到轻灵通畅。
功夫达如此境界,会体验到一种飞跃。
这看来是异乎寻常的变化,实际上是正确苦练的硕果。
杨式太极拳的拳法特点拳法风格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优美、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平正扑实、由松入柔、刚柔相济,一气呵成,犹如湖中泛舟轻灵沉着兼而有之。
练法简洁,深受一般大众的喜爱,故而流传最广。
杨式太极拳动作要求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
此动作之完成,乃下一动作开端,绵延相续。
心法上亦要求一气呵成。
立身中正安舒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杨澄甫先生就提出“太极拳说十要”。
主要是对身法的要求。
“立身中正安舒”尤以杨氏太极拳最为见长。
它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练功时身法要正,大部分动作都要使上中下三个穴位〔即百会穴,会阴穴,涌泉穴〕基本上能保持上下垂直中正不偏,形成一个重力垂直线,身体不能前俯后仰。
二是尾闾要保持中正,从大椎穴到尾闾部位〔长强穴〕要保持脊椎的放松垂直,形成上下对拉拔长,而且尾闾要像船舵一样指引航向。
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做到了以上两个方面,能体现立身中正安舒的特点。
杨式太极拳的这一特点,不少名家都有见教。
杨澄甫的高足汪永泉先生形象的把人体喻为一口古钟:钟蒂为颈项,钟顶为肩圈,钟身为腰圈,钟囗为胯圈,中心垂直线为钟绳,钟锤系于中心垂直线下端,即所谓铜钟五个点,十分强调立身中正。
杨式太极拳名家李迪先生在自己客厅挂着一副对联,其上联便是“端正身法脊竖起”也是强调身法中正安舒。
拳架开展大方杨式太极拳在拳架上的独特风格是开展大方。
只有开展大方才有助于肢体上下左右的对拉拔长,拳架开展大方要求身体要内外放松,举手投足动手须到位。
上下的对拉拔长的典型拳势如“白鹤亮翅”左右对拉拔长的开展大方,衡量拳架动作是否到位,是否开展大方,是一个重要标准。
动作松柔缓慢这是杨式太极拳最突出特点之一,也是杨式太极拳名杨海内外的最主要原因。
杨露禅三下河南陈家沟向陈长兴学习拳艺多年后自成一派。
杨式太极拳拳架中没有像陈氏太极拳的弹抖,跳跃,震脚等明显的刚猛发力动作,形成了自己的大松大柔的独特风格。
这是增加功力由松入柔,运柔成刚的独特练法。
也是老少咸宜的强身健体之法。
据说杨澄甫教拳授徒,强调最多的也是一个松字,他常说:“松!松!松!我不跟你说,三辈子也学不到。
”他看弟子练拳半天可以不说一句话,但一个松字有时他要说几十次。
这种大松大柔,绵里藏针的行拳走架风格,也符合中国道教鼻祖老子柔弱胜于刚强,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
行动速度均匀有的太极拳门派强调快慢相间发力刚猛,而杨式太极拳则强调慢,柔,而且特别强调速度要均匀。
忌讳动作时快时慢,架子忽高忽低。
速度均匀既包括从起势到收势整个套路,也包括单式动作手脚运行与配合的速度,还包括了上一动作与下一动作的过度衔接自然协调。
一套八十五式传统套路打下来大约需要二十二分钟,下盘功夫好的可以打到四十分钟至一个小时,而起势的速度就决定了整个套路的速度。
全部套路的速度始终如一。
“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要求动作转换时徐徐地倒换重心,轻起轻落,点起点落,快慢始终如一,而不主张“快慢相间”,行功走架,速度均匀,是杨氏太极拳的独到之处,虽然个别动作可以做到稍快一点,但从总体上说好似行云流水。
即便是“转身摆莲”和“转身左蹬脚”等动作,也仍然强调速度均匀。
招式虚实分明杨澄甫在《太极拳说十要》一文中,开宗明义的提出太极拳术,以虚实分明为第一要义,把分清虚实摆在头等位置,可见分清虚实对于习练杨氏太极拳之重要。
杨氏八十五式太极拳从头到尾,每招每式都要求做到虚实分明,而且绝大多数动作都是一只腿承担大部分体重,当全身重量坐在右腿时,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当全身重量坐在左腿时,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两腿平均承担体重的动作是极个别的,除了起势,云手,右打虎式转回身右蹬脚的过度动作中有短暂的马步外,其余几乎都是一腿虚一腿实!而且杨式太极拳中的虚实相互转换,又都是由半虚半实,全虚全实的逐渐转移,比如脚踏地面的由虚变实:前进时脚跟先着地,脚掌脚指依次落地,最后才全部踏实,就像太极图中的阴阳鱼相互消长的情形一样,这种虚实分明的拳架特点,在杨氏太极拳的整个套路中非常突出。
周身圆活连贯“圆”是说太极拳所有动作都走弧形的半圆。
“活”是说动作不呆滞。
上下相随,步随身换,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也随之而动,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太极之圆犹如一个三维空间的球体,触动任何一个点都会引起整个球体周身的转动和移位,挨着何处何处转。
连贯,是动作之间衔接非常紧密,没有明显的断档现象,如行云流水,滔滔长江波浪,连绵不断。
只要仔细留心观察,就可以发现杨式太极拳动作连贯性很强,上一动作结束的同时,又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使人难以发现动作之间的起止界限。
如“左搂膝拗步”接“手挥琵琶”一势,当搂左膝推右掌时,随着右掌小指领劲侧掌前送的同时,随身体前移的惯性,右腿跟自然抬起,向前跟进半步,就进了“手挥琵琶”的开始。
拿这个动作的起承转合来说,“左搂膝拗步”的“合”同时又是“手挥琵琶”一势之“起”,动作非常连贯自然。
腰身使动四肢张三丰所传太极拳《十三势歌》云:“命意源头在腰隙”。
各氏太极拳都强调“腰为主宰”,“腰为轴”,“太极腰八卦掌”等,都说明太极拳强调用腰。
杨氏太极拳更是如此,对腰的要求特别高,特别严。
杨式太极拳捡验身法是否正确,有没有“太极之态”,主要还是看腰上有没有东西。
杨氏先辈曾总结出:“腰”一动周身皆动,“腰”一静周身皆静,“腰不动,手不发”,“欲要身动,先要腰动”等宝贵经验。
杨氏太极拳亲族传人杨振基强调:杨氏太极拳必须练腰为主,一切动作都要靠腰带动,腰拉,腰转,腰手脚,他对每一个动作的讲解,都把对腰部动作要求,介绍的非常详细,非常到位。
赵斌先师传授杨氏太极拳套路时,强调“身使四肢”而不能“四肢使身”,所谓“身使四肢”的“身”指腰身,“使”指带动的意思,就是在练拳时通过松肩松腰引导,带动四肢运动。
它要求行拳走架时,上肢的气要沉在腰上,下肢的气也要提到腰上,真正地把腰变成周身运动的“发火点”,对于四肢来说,不要动不主动的动,而是在腰身的支配下,由身体的转动去牵动手臂转动,当身体下沉时,让地心吸引力去引导手臂沉落,当前进式后退时,让身体带动手臂发生位移。
“身使四肢”这四个字,言简意赅寓意深刻。
集中反映了杨式太极拳身法的显明特点。
换位逢转必沉有位资深的老拳师对杨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简明扼要的概括为“以松柔见长突出沉劲”。
上海杨式太极拳名家顾树屏先生练杨氏太极拳六十个春秋,颇具功力,他认为杨氏太极拳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逢转必沉”。
这四个字的概括很能反映杨氏太极拳区别于其它各氏太极拳的又一独特风格。
杨氏太极拳真传“逢转必沉”突出沉劲,不只是表现在某一拳架动作上,而且贯穿在整个套路的全过程之中,其中“逢转必沉”是一个非常明显规律性表现。
练杨式太极拳必须打出沉劲,如果打不出沉劲那也就打不出传统杨氏大架的拳味,仅举“倒撵猴”式的练法为例,这个动作就是“逢转必沉”,是发沉劲的典型拳势。
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杨振基在《杨澄甫太极拳》一书中说:“倒撵猴”一式的奥妙,在于发沉劲时要松腰松胯,气沉丹田,使劲由脚而腰达手,“倒撵猴”一式如何走沉劲?河北石家庄市赵济夫先生曾在《武当》杂志发表题为《对倒撵猴一式的练法的粗浅体会》一文,他是这样论述的:“左倒撵猴左脚退步站住后,首先要屈左膝,落左胯,周身随呼气与腰,胯,裆下沉合为一势,这时命门后撑,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左腕背彻底松开,内劲蓄足,然后腰胯拉,随身体左转后移,重心偏于左腿,顶劲领起,气沉丹田,并下行直达涌泉穴,左掌随周身后移,向下沉落于左胯前外侧,最后才是右脚掌碾正,右掌向前推出,形成沉,拉,打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