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和区域竞争力——以中国城镇为例

合集下载

区域产业集聚和产业竞争力分析

区域产业集聚和产业竞争力分析
色金 属 矿采选 业 、非 金 属矿采 选 业 和其他 矿采 选业
此时如果A t ,表示 产业在 ,  ̄0 < 地区仍然在增长 ,
即该产 业在 , 区存 在 比较 优势 ;如 果 > ,即跏 地 0
小 于0 ,表 明 产 业 在 , 区也 出现 了衰退 。 地
三 、泛长 三角 区域 制 造 业 聚 集度 实证 分 析
区域 产业 集聚 和 产 业 竞争 力分析 刘慧 李迎 志
提 要 :产 业集 聚 是 现 阶段产 业 竞争 力 的 重 要来 源 和 集 中体 现 。本 文 旨在 了解 泛 长 三角
区域 细分 产 业 的聚 集度 ,在 一定 程度 上 把握 该 区域 产 业竞 争优 势 ,进 而提 出促 进 产 业集 聚 的政 策建 议 ,用 以指 导产业 规划 。 关键 词 :产 业集 聚 产 业聚 集指 数 产 业竞 争力 作 者 李 慧,安 徽合 肥 工业 大学 人 文经济 学 院产 业 经济 学硕 士研 究生 ;刘 志迎 ,安徽合 肥 工 业大 学产业经 济研 究所所 长 、教 授 ( 邮政编 码 2 0 0 )。 3 09

缩。 ( 2)S < 时 ,表 明 i 业 在全 国 出现 衰退 。 i0 t 产
企业数据进行计算。首先计算了产业 区位商和比较
劳 动生 产率 ,然后 二者 相乘 得 出产业 梯度 系数 。考 虑 到数 据 的可 得性 和行业 特 点 ,将煤 炭开 采 和洗选 业 、石 油和 天然 气开 采业 、黑 色 金属 矿采 选业 、有


引言
二 、 区域产 业 集 聚 的方 法和 指标 介 绍 测量 聚集度 的具 体方 法和相 应指标 有很 多 ,本 文 利 用 产业 聚 集指 数 来 反 映 产 业 聚 集 度 。 产业 聚 集指 数是 分析 区域产 业 聚集 的动态指 标 。假 定考察 周期 为1,】 个产 业 个地 区 ,地 区产业 期 初和期 o t,有

中国镇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以慈溪市龙山镇家电产业集群为例

中国镇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以慈溪市龙山镇家电产业集群为例
我 家 电成 为 我 国
模 以上 企业 1 3 家, 职工人数 1 0 0 0 0 余人, 产品 5 0 %以上 出
口欧美 、 澳洲 、 中东 、 东南 亚等多个 国家和地 区 , 已成 为龙 山 镇 的支柱产业 。2 0 1 2年 , 全年全 镇家 电产业 实现销售 收入
1 0 . 6 亿元, 利润总额达到 9 5 8万元 。 2 0 1 3 年上半年 , 全镇家用
电器产业 已经 实现规 上工业销售产值 6 . 7亿元 , 占全镇规上
丁业 销售产值 的 9 . 7 %,利润 总额达 5 9 5 . 7元 ,利 税总额达
8 1 9万 元 。
为数小 多的颇 具 际竞争 力的行业之一 。2 0 0 8年 , 我 国家用 电器的总产值超过 2 5 0 0亿元 , 丰要包 括空调 、 电冰箱 、 洗衣 机、 电视 、 微波炉 、 电风扇等 , 其 中, 空调 占世界总产量 的3 6 %,
2 0 1 4年第 5期 总第 2 2 3期
经济研究导刊
E CONOMI C RE S E ARC H GUI D E
No . 5. 20l 4 Se r i a l No. 2 23
中国镇域产业集群竞争 力研究
以慈溪 市龙 山镇 家电产业集群 为例

超 , 郑健壮 , 郑雯妤
模企业 I 2 8家, 其中, 年产值亿元以上的企业 3 3 家, 1 0亿 以上 的1 家, 形成 r家电 、 灯具 、 化纤 、 厨房用 品、 五金塑料 、 模具制 造等¨类齐命的1 : 业体 系 、2 0 1 1 年, 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5 8 亿元, 丰要经 济社会发腱指标 居慈溪市各镇 ( 街道 ) 前列 ,
洗衣机 f 2 9 %, 电冰箱 占 2 2 %。 以上数据显示 中国家电 已成

中国城市经济竞争力与区域发展

中国城市经济竞争力与区域发展

中国城市经济竞争力与区域发展中国城市的经济竞争力对于区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城市纷纷争夺经济资源和人才,以提高自身的经济竞争力。

而这种竞争力的提高也带动了中国区域的整体发展。

一、城市经济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城市经济竞争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我们将从区位、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和政府支持等方面进行分析。

1. 区位优势:地理位置的优势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位于沿海地区的城市通常具有更大的贸易便利性和更好的接触全球市场的机会。

2. 人力资本:城市的人力资本水平决定了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

高素质的人才集聚是各个城市争夺的焦点。

3. 产业结构:城市的产业结构对经济竞争力的影响巨大。

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可以增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4. 政府支持:政府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支持也是关键。

政府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创新的投入,提供良好的法律法规环境和政策支持,以推动城市的竞争力提升。

二、区域发展与城市经济竞争力的互动关系城市经济竞争力的提升直接影响到整个区域的发展水平。

一座具有较高经济竞争力的城市将吸引大量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从而带动附近城市和乡村的发展。

1. 区域协同发展:具有较高竞争力的城市通常会与周边城市进行合作,形成区域联动效应。

通过互利合作,在区域内形成相对均衡的发展。

2. 人才流动:城市经济竞争力提高后,吸引了大量优秀的人才。

这些人才的流动也会带动区域内其他城市的经济发展,促进整个区域的人力资本积累。

3. 经济带动效应:经济竞争力强的城市在区域内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带动了周边城市的发展,形成了区域经济的辐射效应。

三、中国城市经济竞争力与区域发展的挑战与对策尽管中国的城市经济竞争力和区域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1. 区域差距:中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东部地区经济实力强大,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滞后。

政府应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以特色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

以特色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

以特色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一、特色产业集群的概念及其重要性二、构建特色产业集群的条件分析三、特色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四、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与策略五、政府在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产业结构转型的推进,特色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发展经济的一种新模式。

特色产业集群通过整合一些具有共性的生产要素,形成以产业为基础的区域性产业组织,以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效益,增强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本文将探讨以特色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这一话题,并分析5个案例,以便更好地说明该模式的实际应用价值。

一、特色产业集群的概念及其重要性特色产业集群是指一些具有共同的产业特点、相互关联、集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集合。

特色产业集群和传统的产地经济不同,后者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向其他地区输出某种产品或者服务,而前者则是通过网络化的方式,将一些生产、销售、研发等环节进行有效的整合,形成规模效应,提高生产能力和企业竞争力。

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不仅能够大幅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而且也能够取得更好的生产和市场风险分担效应。

此外,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还可以促进知识集聚和技术创新。

通过相互交流、协作,企业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技能,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对于区域经济而言,特色产业集群也能够加强区域内部的经济联系,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推动区域产业升级和转型。

总之,特色产业集群对于提升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构建特色产业集群的条件分析虽然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非常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发展和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但是要构建特色产业集群,也并非易如反手。

以下将分析构建特色产业集群的条件。

1、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是构建特色产业集群的关键因素,它可以为企业提供稳定的生产和物流体系,帮助企业更好地低成本生产产品。

所以一个区域要想构建特色产业集群,要先考虑这个区域内部的各个环节是否完整,并且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合作是否密切。

产业集群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途径分析

产业集群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途径分析

产业集群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途径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城市竞争愈发激烈,为了提高城市的竞争力,把握住全球经济发展的契机,许多城市选择了产业集群发展。

产业集群是指相似产业同质化的企业、机构集聚在一起形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现象,是当下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通过分析产业集群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探讨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径。

1.提升城市产业链水平,打造“产业集群”优势城市集群作为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产业链水平。

城市通过产业集群形式,将其优势产业聚集在一起,形成专业化、集约化的优势产业链,提升本地区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例如,苏州是中国制造业中心之一,建立了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汽车零部件等产业集群,从而推动了其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质量提升。

另外,苏州还通过打造工业园区、高科技开发区等产业平台,助力中小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产业规模。

2.促进城市区域环境升级,形成“合力效应”通过产业集群发展,可以促进城市区域环境的升级和改善。

一方面,产业集群可以带动本地区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也能够自然而然地形成具有协同性质的企业群体。

例如,珠海拥有澳门的旅游资源和香港的贸易优势,同时具有国际投资优惠政策。

通过产业集群发展,珠海形成了硅谷、韶关珠宝、传媒产业集群等,大力推动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并且吸引了更多的外来投资。

这种“合力效应”能够进一步加强本地区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吸引力。

3.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的国际性知名度和竞争力产业集群能够提高城市的形象和知名度,进而提高其竞争力。

通过产业集群形式,能够形成深度嵌入的产业,进而提高城市的产业专业化。

并且,配套建设职业教育系统,增强人才的职业素养,进一步凸显城市在产业领域的领军地位。

例如,深圳在全球范围内都赢得广泛的知名度。

深圳通过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进一步提高了其在产业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如何培育与提升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的区域竞争力

如何培育与提升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的区域竞争力

如何培育与提升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的区域竞争力摘要:产业集群作为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一种新型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必将成为构筑我国区域竞争力,发展循环经济、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实现我国新型工业化的企业组织载体。

本文拟从我国发展产业集群的制约因素出发,明确指出我国许多地区需要从市场经济环境、区域竞争力培育、产业集群发展政策和加快我国大中型企业改革、改制等方面来探讨如何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研究,用产业集群的视角来看待如何振兴我国传统工业。

关键词:区域竞争力;产业集群;集群竞争力一、我国区域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一个区域的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产业竞争力方面,而这种产业竞争力是宏观层次的区域比较优势和微观层次的企业竞争优势综合作用的结果。

要构筑一个区域的竞争力,关键是要通过区域比较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的塑造,培育其产业竞争力,特别是企业竞争力。

区域竞争力的基础是企业,一个区域中诸多企业竞争力的集合构成了该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21 世纪,在信息技术进步和市场不确定性增强等因素的影响下,原有的国际分工已被新的国际分工所取代,新的国际分工按产业链条上不同环节的技术含量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合适的地理区段,企业的组织形式也由垂直一体化的大企业向垂直分离的中小企业转变。

随着工业布局在世界范围内的转移,作为我国走循环经济和新型工业化的传统工业正面临着发展机遇,这就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式需要企业组织形式的相应变化,选择并发展中小企业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之一。

但中小企业由于资金少,规模小,存在着先天的劣势,如果它们集结起来,形成产业集群,集群内的中小企业既竞争又合作,不仅可以拥有大型企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同时以其灵活性、灵敏性、适应性强的特点,克服大型企业管理层级多、管理效率差、管理费用高、信息渠道不通畅、缺乏企业家精神等缺陷,即集结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优势,获得竞争力。

近年来,以地方产业集群为特点的地方发展模式正成为有别于传统区域发展的新模式。

推进产业集群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推进产业集群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推进产业集群形成区域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形成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可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区域竞争力。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竞争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通过促进产业集群形成,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产业集群形成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通过产业集群形成,可以将资源进行集聚和整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例如,地区有良好的农业基础,可以发展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包括农产品加工、农业科技研发等。

通过形成产业集群,可以实现农产品从种植到加工的全产业链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区域竞争力。

其次,产业集群形成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知识共享。

产业集群形成可以集聚各类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等创新主体,促进技术创新和知识共享。

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可以通过共享研发设施、技术平台等资源,实现技术创新的协同效应。

同时,研究机构和高校等知识机构可以为产业集群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促进产业的发展。

通过产业集群形成,可以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增强区域的竞争优势。

再次,产业集群形成可以实现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

产业集群形成可以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产能的提高,通过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同时,产业集群形成也可以形成聚集效应,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到产业集群中。

这些企业可以通过共同市场、共同供应链等形式互相促进,实现资源和市场的优势互补。

从而形成产业集群内外的产业链网络,提高整个区域的产业竞争力。

最后,产业集群形成可以提升区域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

产业集群形成后,区域内的产业品牌会得到提升。

通过集中发展其中一特定产业,逐渐形成该产业的特色和优势,进而提升区域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

例如,中国的苏州、深圳等地就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推动了整个区域的产业发展,也提升了区域的品牌形象。

因此,推进产业集群形成是实现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策略。

通过合理布局产业资源,促进技术创新和知识共享,实现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提升区域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可以提高区域的产业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

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

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产业集群和区域竞争力成为了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地域内,一群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企业集中在一起,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并通过合作和竞争相互促进,提高了整体的竞争力。

而区域竞争力是指一个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在经济、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和竞争优势。

一、产业集群的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带来了许多优势,首先是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利用。

通过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互动,资源可以得到更好的配置,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其次,产业集群有利于知识和技术的共享与创新。

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促进技术和知识的交流,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此外,产业集群还可以提高产业的规模和产能。

大规模的产业集中在一起,可以形成经济规模效应,提高产出和效益。

最后,产业集群还可以提供便利的配套服务。

例如,在产业集群中,可以建立完善的供应链和物流体系,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二、产业集群的特点产业集群具有以下几个典型特点。

首先,产业集群的企业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支持的关系。

企业之间的互动是产业集群成功的关键因素,通过合作,企业可以共同面对市场挑战,提高整体竞争力。

其次,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之间相对集中,有利于信息和资源的流动。

这种集中度可以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整体效率和创新能力。

再次,产业集群具有聚集效应和外部经济效应。

当一个地区形成了产业集群,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入驻,就会形成聚集效应,吸引更多资源和投资进入该地区。

同时,这种聚集也会带来外部经济效应,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

最后,产业集群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集群的成员可能发生变化,需要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和技术发展。

三、区域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区域竞争力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

良好的基础设施可以提供便利的交通和物流条件,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区域的竞争力。

其次是人才的素质和数量。

人力资源是任何产业的核心,区域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将有利于吸引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产业进驻。

产业分布、产业集聚和地区经济增长: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

产业分布、产业集聚和地区经济增长: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

产业分布、产业集聚和地区经济增长: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产业分布、产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以中国制造业为例进行深入分析。

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集聚现象日益显著,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日益突出。

本文将从产业分布和产业集聚的角度出发,通过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式,揭示中国制造业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以期为政策制定和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将对产业分布和产业集聚的概念进行界定,并阐述它们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此基础上,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分析产业分布和产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为后续的实证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本文将利用中国制造业的相关数据,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实证检验产业分布和产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具体而言,将选取适当的指标,构建计量模型,并运用面板数据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深入挖掘和分析,揭示中国制造业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实际作用及其差异。

本文将对实证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通过对产业分布和产业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关系的深入研究,为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推动地区经济增长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的研究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二、产业分布与地区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产业分布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

产业分布指的是不同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和集聚情况,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资源禀赋、政策环境、市场需求等。

而地区经济增长则是指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通常通过GDP增长率等指标来衡量。

从理论上看,产业分布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产业分布的优化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当某一地区能够吸引和集聚优势产业时,这些产业会带动当地就业、投资和消费的增加,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也会反过来影响产业分布。

随着经济的增长,地区的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和政策环境等条件会得到改善,进一步吸引更多产业入驻,形成良性循环。

推进产业集群,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推进产业集群,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推进产业集群,形成区域竞争优势---关于临海建设长三角最具竞争力城市的调研报告“建设长三角最具竞争力城市”是今年我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的一项重要目标。

作为一种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链各项环节间的合作,能获取区域的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

推进产业集群,形成区域竞争优势,是我市接轨长三角,建设长三角最具竞争力城市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

一、我市产业集群现状1、政府职能导向,产业集群出露端倪。

在深入实施“中部腾飞、两翼展翅、沿边崛起”的区块发展战略构想的指导下,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了东塍工艺品、杜桥眼镜、江南医药化工、沿江船舶、涌泉柑橘、上盘西兰花、白水洋杨梅等多个产业群。

通过产业集群的形式,实现产业链环节间的优势互补,取得了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带动了我市经济增长。

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93.1亿元,增长14.6%;财政总收入21.28亿元,增长20.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67亿元,增长23.6%。

2、依托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层出不穷。

近年来,由于我市产业集群的迅速发展,再加上产业集群本身所具有的“磁场效应”,即会吸引各种要素向区域中心集中,形成区域产业结构,形成区域经济特色,形成区域经济中心,从而使区域品牌形成了自我集聚与扩散机制,产生了品牌经济。

目前我市只在涌泉柑橘这个产业集群中就涌现了很多品牌,享有盛名的就有“岩鱼头”、“涌泉”、“南屏”、“沙塔”、“里湾”。

除此之外,还有“伟星建材”、“珠光电脑绣花机”、“上游杨梅”等,这些区域品牌的不断涌现,不仅提升这些区域竞争优势,也带动了这些区域经济的发展。

3、实施“工业立市”战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提高我市经济综合实力,市委、市政府明确了“工业立市”的发展战略。

在此战略的引导下,我市产业经济增长迅速,逐步形成了以机车制造、医药化工、船舶修造、休闲用品礼品、建筑材料等五大支柱产业集群为支撑的特色经济。

《2024年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机制及运作模式研究》范文

《2024年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机制及运作模式研究》范文

《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机制及运作模式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产业集群与城镇化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产业集群通过集聚效应,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而城镇化则通过人口集聚,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两者之间的互动发展,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研究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机制及运作模式,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二、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基本概念及特点(一)产业集群的概念及特点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相关产业企业及相关机构通过相互协作、共享资源,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组织。

其特点包括集聚性、专业性、协同性和创新性。

(二)城镇化的概念及特点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过程。

其特点包括人口集聚、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优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机制(一)产业集群推动城镇化发展产业集群通过集聚效应,吸引相关企业及人才集聚,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同时,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通讯、能源等,这些设施的建设将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发展。

(二)城镇化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城镇化过程中,人口集聚和消费需求的增加,为产业集群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同时,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环境。

此外,城市化的空间布局优化,有利于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优化,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四、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运作模式(一)以产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这种模式以产业发展为核心,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化进程。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吸引相关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群,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同时,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以城镇化为依托的产业集群模式这种模式以城镇化为依托,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支持。

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以新余市为例

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以新余市为例
竞争力明显增强 , 但城 市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总量偏小 、 产业 看 , 国的东南沿海 等发达地 区 , 我 如长江三角洲 、 珠江三角洲 、 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不强 , 导致城 市竞争 力偏弱 等问题 仍 环太湖区 、 浙江 杭嘉 湖等地 区也是通 过产业 集群实 现 了经 济
然存在 。因此 , 过产业集群 提升新余 城市竞 争力 是新余 市 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综合经济实力 的增强 。这些产业集 群发展 通
( 中共新余市 委党校 , 江西 新余 38 0 ) 3 00

要 : 业集群对 于城 市竞 争力的提升有 着重要 的作 用和影 响, 产 有利于城市综合经济 实力 的增 强, 有利于城 市产 业竞
争力的提 高, 有利 于城 市创新体 系的形 成和发展 。江西新余 的城 市竞 争的优 势和弱 势并存 , 需要通过 以下一 些措施 来 加快发展产业集群 , 而提升 新余 市城 市竞 争力 : 从 一是加强现有 产业 间的 内部 联 系, 不断扩 大产业 内专业化分 工 ; 是 二 发展相关 支持性产业 , 实现生产、 经营和创新相配套 ; 三是 选择 符合新余 实际的产 业集群发展路 径 , 快促进 新余产 业 尽
综合经济 实力反 映一个城市 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 和经济 二是集群 内企业 间 出于 分工 协作 的需要 而 对生 产链 进行 细
发展 阶段 , 是城市竞争力 的基础 因素和最 重要 的标志 。从 发 分 , 专业 化分 工协 作的基础 上 , 在 产业集 群有利 于提 高效率 。
中, 城市综合经济实力 、 基础设施状况 、 科技创 新水平 、 力资 争力是城市竞争力 的重要 内容 。世界竞 争力理 论大 师 、 国 人 美 源、 国际化水平 、 政府管理水平等六个方面是影响城市竞 争力 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 ・ 波特通 过对十个 工业化 国家 的考察 , 强弱 的关键性 因素 。由此可见 , 城 市竞争 力的评 估是在 一 得出结论 : 对 一个 国家的产业 竞争力 , 中体现在这个 国家内 以 集 个综合评价 的指标体 系 中进行 的 , 而产业集 群对这 个综合 评 集群形态出现的产业上 。产业集群对产业竞争力 的提 升主要 价体 系中的很多方 面都有着 重要 的作用和影 响。 是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的 : 是整个集群专注于一个产业 , 一 有 1产 业集群有利 于城 市综合 经济实力的增 强 . 利于在这个产业 中做 出品牌 , 达到较高的质量和较低 的价格 ;

地区经济发展报告:产业结构与区域竞争力分析

地区经济发展报告:产业结构与区域竞争力分析

地区经济发展报告:产业结构与区域竞争力分析引言地区经济的发展既受到产业结构的影响,也与区域竞争力息息相关。

本报告旨在对特定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区域竞争力进行详细的分析,探讨其中的关联性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报告将按照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展开论述。

一、地区产业结构的现状与特点1.1 主导产业针对特定地区,分析该地区的主导产业,并探讨其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从而揭示出主导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1.2 次要产业对地区的次要产业进行分析,评估其对经济的贡献度和发展潜力。

同时,探讨该地区次要产业与主导产业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2.1 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分析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动力,以及调整是否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2.2 调整的路径和策略针对所研究地区的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产业结构调整路径和策略,分析其可行性和实施效果。

三、区域竞争力的评估与分析3.1 区域资源禀赋评估特定地区的资源禀赋,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金等方面的条件,分析其对区域竞争力的贡献。

3.2 区位优势与交通网络分析特定地区的区位优势和交通网络的发展情况,探讨其对区域竞争力的影响。

四、地区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4.1 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分析从宏观角度出发,分析地区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探讨其内在机制。

4.2 地区产业发展与人口流动通过研究地区产业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关系,揭示产业对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五、地区产业发展政策与区域竞争力提升5.1 政策环境和支持探讨特定地区的政策环境和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分析其对区域竞争力提升的作用。

5.2 地方政府的角色分析地方政府在地区产业发展和区域竞争力提升中的作用,评估其发挥的效果。

六、跨区域合作与区域竞争力6.1 跨区域合作的价值分析地区间的跨区域合作的价值,通过合作可以实现共赢和资源优化。

6.2 合作的目标和方式提出特定地区在跨区域合作中应追求的目标和合作方式,以实现区域竞争力的提升。

产业集群与城市竞争力

产业集群与城市竞争力

产业集群与城市竞争力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会出现一批围绕不同产业集群、各具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城市或地区,重现历史的辉煌特约作者: 狄卫汶众所周知,健全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稳定的政治、法律环境非常必要,但这些却不足以确保经济的繁荣。

如今,全球市场的竞争与其说是国家间的,不如说是企业间的,因此一个城市或地区竞争力的强弱,最终还要看它的微观经济基础。

对于各级政府决策者来说,都面临著促进所在城市或地区持续性的经济增长和财富创造的问题。

摩立特集团(Monitor)及其合伙创办人、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教授提出的“产业集群理论”,在这方面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产业集群(Industry Cluster)是一群地域上彼此邻近的公司和机构,它们属于同一个行业且彼此互相联系。

一个高度发达的产业集群能够通过研究和技术方面的协同效应、辅助性行业以及知识和人力资本,提高整体行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推动创新,从而提高竞争力,创造经济财富。

全球大多数经济体的发展都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经济的发展主要由生产要素推动,影响竞争能力的是原材料或要素成本。

虽然目前中国许多地区仍然处于这一阶段,但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已经度过了这一阶段,进入由投资推动发展的第二阶段。

该阶段的重点是如何使高成本资产的使用效率最大化。

在这方面,中国的政策性银行一直在政府的指导下,协助中国企业实现从生产要素经济向投资经济的转型。

但是,现在中国的领导层已经认识到,中国必须向第三个发展阶段转型,也就是由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阶段。

因为无论我们用什么来衡量创新,如用人均专利数或其他技术指标,我们都会发现,较高的创新水平与较高的 GDP 是密不可分的。

他们已经意识到,如果中国经济能够向以创新推动发展的阶段转型,那么中国就能由发展中国家逐步成长为发达国家。

不过,他们也知道这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为创新是无法强制的,它是适当的环境和适当因素的产物。

中国城市竞争力与区域发展

中国城市竞争力与区域发展

中国城市竞争力与区域发展近年来,中国城市竞争力与区域发展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各地城市的竞争力和区域发展的差异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城市竞争力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一、经济与产业发展经济与产业发展是评价一个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拥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发达的经济基础,这使得这些城市具有较高的竞争力。

例如,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不仅拥有全球领先的高新技术产业,还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企业的投资。

而西部地区的许多城市在这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距,需要通过进一步发展产业来提升自身竞争力。

二、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城市竞争力和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手段。

大型城市在规划和建设方面投入巨大,不仅有完善的交通网络和现代化的建筑物,还注重打造宜居环境和多样化的公共设施。

这些优势使得这些城市更具吸引力,吸引了大量人口和资本的流入。

相比之下,一些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在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面临较大的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三、人才与教育资源人才与教育资源对于城市竞争力和区域发展同样至关重要。

大城市通常拥有优质的高等教育机构和研究中心,吸引了大量高层次人才的聚集。

而教育资源的不足会成为影响某些城市竞争力的瓶颈。

因此,政府应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相关扶持政策,促进各地教育水平的均衡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

四、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和旅游资源是城市竞争力和区域发展的独特优势。

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这些资源成为各地城市吸引人才和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例如,西安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兵马俑而闻名,成为了世界知名的旅游胜地。

因此,在提升城市竞争力和推动区域发展时,政府应注重保护和开发文化与旅游资源,丰富城市形象,增强吸引力。

综上所述,中国城市竞争力与区域发展密切相关。

经济与产业发展、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人才与教育资源以及文化与旅游资源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各地城市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提升城市经济竞争力

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提升城市经济竞争力

市政协城市竞争力调研二组城市经济竞争力的基本力量是聚集力,其高级的表现形式就是产业集聚。

“九五”以来,东南沿海地区经济之所以能够超常规发展,皆得益于产业集群的有效聚集和著名的“区块经济”。

如苏州的IT业、宁波的服装、温州的制鞋、无锡的电器等。

诚然,市情不同,发展产业集群的道路势必也不同。

据此,委员们就我市发展产业集群进行了深入的调研。

一、如何看待我市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集中性,即在一定区域内集中发展一个优势产业,而这个优势产业在全行业的市场份额和本区域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

从我市来看,钢铁产业不仅聚集了包括采矿、选矿、炼铁、炼钢、轧钢等领域的大量企业以及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而且生产实现了专业化分工和生产链条,具备了产业集群的基本特性。

而装备制造、纺织、矿产品加工、箱包、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由于产业规模小,市场份额少,聚集性差,关联度低,竞争力弱,只能定位于产业集群的萌芽或成长阶段。

(由图可见)产业集群另一个显著特点是竞争合作性,即通过市场竞争形成一个较大规模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

从企业角度看,我市除钢铁产业独大外,其它产业不仅规模小,而且规模企业少。

如2019年我市“三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产值的总和为251.4亿元,所占比重不到30%,而且竞争力较强的规模以上企业十分有限。

从产品角度看,产业集群的品种多元化以及高、中、低端产品并存的形态在我市多数产业表现不够明显。

如纺织业虽然拥有纺织、印染、服装等100多家企业,但产品多处于中低档水平,竞争优势很不明显。

从产业链角度看,相关企业相互配套不够,现有园区企业只是空间形态上的集聚。

如装备制造业多处于各自为战状态。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一是说明我市对发展产业集群认识较晚,政策引导不够;二是说明我们在城市竞争中处于劣势,尤其是没能通过大量引进外资来实现产业集聚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如何发展我市的产业集群委员们认为,发展我市的产业集群首先在观念上要有所更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集群和区域竞争力——以中国城镇为例
产业集群和区域竞争力——以中国城镇为例 文章作者:康建中 关克难
一、产业集群的内在动因 产业集群是一种属地现象,表现为在投入产出链上具有前向关联、后向关联或水平关联的一系列产业和企业在特定区位上的集聚。产业集群可以产生三大效应: 1、规模经济,包括外部规模经济和内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是直接由产业集群造成的。当特定的产业在一定的区位上集聚时,它的投入流量和产出流量会创造出诱人的商机,带动价值链中相关环节的膨胀,从而孕育出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信息市场和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也使得内在规模经济更加趋于合理。 2、极化效应。产业集群会形成新的增长极,增长极所聚合的产业能量会沿着业务流程扩散,产生扩散效应,形成从高到低的梯度分布。极化效应会造就区域经济中心;会吸引各种要素向中心集中;会造就特定区域的产业结构,形成区域特色。 3、回程效应。地区增长极的形成会促使原来流出的生产要素产生回流现象,产业集群所造成的市场引力,会使资本持有者看到投资机会,由于新崛起的增长极造就的增长空间要比传统增长极更大,这样,资本持有者便会携带有效要素流入新的赢利空间。地区增长极形成的“群”的效应,会给发展中的地区带来反梯度跨越的可能。 对于城镇经济的发展和管理而言,研究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机理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弄清了产业集群的内在机理,可以使城镇经济的发展思路更加明确,政策更有实效性。目前,地方政府非常重视当地的招商引资和经济小区的建设,但是,不明确产业集群的基本道理,招商引资和小区建设就会非常盲目,永远形成不了新的增长极。 产业集群首先与需求拉动和企业追求溢价效应有关。凡是在特定区位集聚的产业,都是面向一个大规模成长的市场发展起来的,因此,它一定是靠需求拉动的,或者换一句话说,它是靠活跃的贸易形态拉动的。面对活跃的贸易,企业以集群/组团的方式比单独活动更能拿到大的订单,产生溢价效应。否则,单个企业永远只能获得与自己身份相吻合的订单。以浙江为例(引自浙江省农调队娄跃同志的文章,下同),2001年,浙江建制镇的乡镇企业总产值为1.18万亿元,平均每镇14.1亿元,其中有51个建制镇达50亿元以上,6个建制镇达100亿元以上。2001年末,全省建制镇中拥有各类市场3166个,平均每镇拥有3.8个市场。如果没有贸易拉动和溢价效应的存在,浙江建制镇的经济优势是不可能形成的。 其次,产业集群与技术外溢有关。在产业集群过程中可以看到一种有趣的现象:技术外溢,高端技术企业掌握的核心技术和辅助技术,缓慢地扩散到低端技术企业和相关的组织。这种技术外溢是沿着产品价值链逐渐外溢的。技术外溢使得群内企业的综合成本下降,提高了集群企业的竞争力,进而形成群内企业的凝聚力和群间的影响力,这正是产业集群的魅力所在。浙江温岭市的泽国镇拥有20个以上的专业市场,其中,大部分专业市场从事旧设备的置换和新设备的交易。由于各种中间商的集群,使得贸易技巧、市场信息、行情变化、贸易规则等会自动在群内外溢,带来区域市场的活跃。 产业集群可以帮助企业突破自身的边界。按照科斯定理,交易费用的合理性决定了企业的边界,企业规模的扩张与企业把外部交易行为通过产权变更,转化为内部转移定价行为有关。但是,企业规模的扩大会产生大企业病,造成规模不经济,况且,在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既定的条件下,企业扩张的边界也是有限的。因此,突破这一限制的现实选择便是产业集群。浙江建制镇的产业集群放大了单体企业的交易能量,降低了企业的交易费用。2001年末,浙江34个财政收入在1亿元以上的建制镇中,平均每镇拥有企业994家,有的建制镇的企业数量达2000家以上。数量众多的企业一方面促进了要素的集聚,另一方面,突破了单体企业的边界限制和自身能量的不足,用产业集聚的方式替代了暂时不熟悉的产权重组,造就了区域经济的优势。 在产业集群过程中会形成不同类别的企业簇群,这些簇群是在一定的区位上形成的地域综合体,彼此按照一定的业务流程和产业价值链相互链接,虽然单体企业的规模较小,经营边界限制较大,但是,簇群式的结合却使得集群企业扩大了影响力,可以接受大规模的定单。同时,产权限制在产业集群中变成了一种经济利益核算的前提,而不是企业边界的限制。 企业簇群按照内部关系的不同,可以区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以行业协会为纽带,以大企业核心,以中小企业为网络,以专业化协作为内容的企业簇群。比如,日本下请企业制度。 第二类是以某种核心技术为中心,集群企业各自在不同的层面开展自己的工作,并通过簇群的影响力来拓展自己的业务空间。比如,美国的硅谷。 第三类是以贸易为纽带而形成的企业簇群,每一个个体的规模并不大,但是,簇群的规模和影响力在整个国家甚至国际上不可匹敌。比如,浙江义乌市的小商品市场,瑞士的银行业和旅游业。 这三种类型的企业簇群可以在产权关系没有变化的条件下[尽管交易费用大于零,但是,其增加的幅度小于变动产权关系所增加的费用(包括新增管理费用)],企业边界得以扩大,而且,企业簇群的灵活性和管理的有效性要优于一个靠产权关系建立起来的企业集团,它既包容了企业集团或跨国公司的优势,同时又回避了大企业的通病,保留了中小企业的灵活性。与当今流行的大公司的中小企业化管理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产业集群过程中,每个企业的绝对边界和相对边界均得以扩大,当交易费用大于零的时候,不一定要通过产权安排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2001年末,浙江798个小城镇中的镇区企业共有16.6万家,平均每镇208家,其中,镇区企业在1000家以上的有31个镇,2000家以上的有14个镇。在798个小城镇中,从业人员达到232.4万人,平均每镇2912人,每家企业平均从业人员为14人,由此可见,浙江镇区企业的规模是很小的。按照每镇乡镇企业总产值14.1亿元的口径计算,每家企业的平均总产值为673.08万元,人均48.07万元。由此可见,企业簇群的经济性扩大了单体企业的经营边界,在经济现实中,企业簇群创造的产品比单个企业制造的产品要便宜得多,比如,广东顺德和浙江宁波制造的家电产品,要比单个企业做得便宜,这与整体制造和局部制造的成本决策不同有关。象海尔集团这样的整机制造商,其成本决策大多考虑总成本和总收益之间的关系,而宁波的一群零部件制造商大多考虑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之间的关系(并非不考虑总量决策,只是因为其规模小到暂时可以忽略不计)。簇群的经济性显然与单体的经济性是不一样的。传统经济学的分析对象多以单体为主,较少关注簇群现象,而簇群的经济性是产业集群的基本动因之一。 企业簇群是以关联产业为基础的,其本质是一种以价值链为纽带而形成的产业群。各个企业之间在投入产出方面的必然联系,以及由市场需求所决定的业务规模,会形成以主导产业为核心、以的交易成本要低于群外企业,因此,企业要增加自身的竞争力,必须使自己成为群内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当这种意识成为许多企业的经营理念时,产业集群现象自会应运而生。 二、产业集群所形成的各种区域产业要素 产业集群所形成的区域竞争力可以从两个方面观察: 1、可模仿的因素。 产业集群会使两种可模仿的因素聚集,增益区域竞争力。一是各种有形资源;二是特定的产业结构。产业集群的极化效应会使各种有形资源在特定区域内集中,通过投入产出价值链的作用,要素的有机排列会形成特定的产业结构。从产业发展的历史来看,工业化初期的英国纺织业、法国干邑葡萄酒、中国的丝绸均是在产业集群条件下形成了李嘉图所称的比较优势,造就了区域竞争力。因此,最先完成这种聚集的区域具有先发优势,且不容易被后来者取代,这与要素的稀缺性和结构的专属性有关。从现实来看,区域之间可以相互模仿,但是,绝没有后来者取代前者的案例发生。因此,后来者要塑造自己的后发优势,一定要找准新的突破口,形成本区域的专属性产业结构和要素集聚,这就象成龙绝不单纯模仿李小龙一样。 浙江从1996年以来,大力发展乡镇经济,形成产业集群。据北京大学魏守华的统计(2001 与娄跃的统计口径不一致),目前浙江已经形成产值超过亿元的产业集群300多个,其中,50—100亿元的10多个,超过100亿元的有4个,区内企业约13万家,就业人数600万人,总产值占全省的60%,平均经济增长高于全省3—5个百分点。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浙江形成了区域性的产业结构,据王缉慈的统计(2001),温州的特色产业以鞋、服装、眼镜为主,义乌以小商品为主,绍兴以轻纺化纤为主,永康以五金为主,海宁以皮革、服装为主,余姚以轻工模具为主,嵊州以领带为主,柳市以低压电器为主,这些特定的产业结构具有专属性,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具有稳定性,因此模仿难度较大。 2、不可模仿的因素。 在产业集群过程中,关联企业之间在业务流程上的磨合,会形成与人的行为密切相关的一组因素,这一组因素可以分成三种类型,即理念因素、行为因素和运行系统因素。 理念因素包含企业精神价值观、管理哲学、经营理念、经营方针等,这些因素影响人的观念,使同样的工作表现出不同的效能。比如,徽派文化是一种官本位文化,徽商的经营理念是一种“红顶子”理念,把自己的目标市场对准政府,它的起家和繁荣靠的是政府,它的衰败也与政府密切相关;浙江的永嘉学派是一种民本位文化,温州商人总是把目标市场对准公众,推崇实用主义;因此,安徽经济和浙江经济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理念因素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生成的,因此,它们是不可模仿的。 行为因素包括制度和惯例,它们约束人的行为。一个地区制度化程度的高低会创造出不同的投资信心和消费信心。制度和惯例的本质是使人的行为可以预测,同时,使人预知行为的后果,从而作出各种抉择。如果制度中包含了很多短期因素,它就会激发出人的短期行为;反之,如果制度中包含了更多的长期因素,它就会激发出长期行为。比如,微软公司的收入制度设计中包含了年薪制、员工持股和分红制、经营者的期权股、公司福利等内容,其中,年薪制和公司福利激发的是短期行为,员工持股和期权股激发的是长期行为,微软公司就是依靠这种结构性的制度设计,使员工行为既具有短期激励性,又具有长期稳定性,从而建设了一支富有竞争力的职工队伍。因此,区域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表现便是制度化能力和程度的高低。发达地区和国家总是会自觉地形成一系列的制度和惯例,解决行为标准问题,提高行为的可预见性和人际之间的信任度,使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趋向一致;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制度化能力较弱,人际行为的可预见性较差,信息不完全造成的信任度降低,成为落后地区的最大成本。 循环系统因素包含区域产业集群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本市场、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的配套互通,以及区域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流、物流、人力资源流和信息流。区域竞争力必然表现为各种流的畅通。浙江义乌之所以能够成为全国小商品的集散地,就是因为其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力资源流在特定区域范围内的集中和畅通,这种畅通需要区域政治、文化、经济、法律、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整合,没有这种整合,各种流是不可能畅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区域之间是不可模仿的。 据江苏省农调队2002年对苏浙乡镇企业发展所作的比较研究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前,江苏乡镇企业在全国一直是独领风骚,其总产值占全国乡镇企业总产值的六分之一,出口创汇占四分之一,上缴税金占十分之一,拥有的固定资产占八分之一。但是,从1996年开始,浙江大幅度超越江苏,2000年,浙江乡镇企业的营业收入超出江苏21.2%,利税差距就更大。两相比较,浙江乡镇企业的竞争优势与产业集群基础上所形成的无形要素有关。江苏省农调队把造成差距的原因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1、所有制结构的差异。以1996年为例,当年的乡镇企业经济总量中,江苏以集体经济为主,占86.6%,而浙江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占55.4%,由此可见,产权是否清晰直接影响了区域经济的竞争优势。 2、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差异。江苏的乡镇企业在运行上以高投入、高产出、高速度、低效益为重要特征,在某种程度上政企不分。浙江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的产业集群,巧妙绕开了政企不分的机制设计,形成了投入产出均衡的运行特征。 3、市场拓展意识(经营理念)的差异。2001年,浙江乡镇企业产销两旺,10%的营业收入是在开发中西部市场中实现的。全省有300万农民在全国各地从事经营。2000年,浙江有2.3万家乡镇企业从事出口产品生产,而江苏只有9918家乡企从事出口产品的生产。浙江有100多万人在世界五大洲经商,另有5万人从事边境贸易。 4、企业制度的差异。当江苏在1996年认识到产权变革的重要性时,浙江的乡镇企业早在80年代后期就积极向股份合作制发展。1994年开始,浙江的乡镇企业较多地联合起来,向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企业集团迈进。企业改制使得环杭州湾一带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与浙江相比,苏南模式的改革不仅成本高,涉及近千亿元集体资产的再分配,而且还存在着认识上的阻力和操作上的误区。 5、浙江的乡镇企业大多依托市场起家,许多业主是在商业资本膨胀以后向工业转移,完成实业化转型。因此,浙江的乡镇企业市场意识较强,捕捉市场信息的能力也较强。而江苏的乡镇企业则大多由大中城市工业转型而来,号称“草根工业”,在市场的敏感度上与浙江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浙江在产业集群过程中,不仅能够不断地复制出上述的各种要素,而且能够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强化业已形成的诸种要素,从而使浙江经济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三、产业集群造就区域优势的条件 产业集群可能会造就区域的竞争优势,也可能造就一个区域的劣势,因此,值得研究的问题是,产业集群在什么条件下会造就区域竞争优势。笔者认为,产业集群造就区域的竞争优势,需要具备以下五个条件: 1、产业集群形成的群的GDP占区域GDP的比重。一般而言,产业的规模越大,其GDP的规模也越大,因而,在区域GDP总额中所占比重就越大,这样才能显示出区域的竞争优势。很难想象,小规模的产业集群能够造就区域优势。瑞士的钟表业、法国的酿酒业、福建的制鞋业不仅在国内享有较大的份额,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有较大的规模,显示出强大的区域优势。浙江嵊州的领带产业集群,1999年生产领带2.5亿条,出口1.2亿条,占国内生产总量的80%,国际生产总量的30%,实现产值8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8.6%,全市有7万名劳动力从事领带的生产经营(姚向军 2001)。假如嵊州的领带制造没有这样的规模,就不会被誉为国际领带都市城。 2、上游产业面向的市场是一个大规模成长的市场,这种大规模成长的市场是最能造就区域竞争优势的因素。大规模成长的市场可以给企业带来两大好处,一是市场容量大,兼容性好,可以吸引众多的企业加盟,营造集群的环境;二是利润空间大,给新加入者留下了试错的空间而不至于倒闭,使产业衔接更为自由。 3、人为的产业要素的集中程度,如高等教育条件、研究和创新的环境、学术氛围、高级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的超前性、产业组织等,这些产业要素是人为创造的,在产业集群后,这些要素能否复制、再生和延续,是一个区域是否有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就像我们讲“传统”二字,能成为传统的东西均是可再生、可复制的,正是这种传统或许成为某种优势。 4、关联程度高低。在产业集群过程中,,产业或企业之间的关联度决定了集群的凝聚力。产业/企业的关联有三种情况,因而产业集群的性质亦不相同。一种是前向关联,即贸易和制造相关联,形成贸工一体化经营或关联经营;第二种是后向关联,即制造企业与原材料供应商形成某种关联;第三种是水平关联,即产业/企业之间的联系不是沿着纵向价值链展开,而是沿着横向价值链展开,走同心多元化、水平多元化和跨行业多元化的道路。产业/企业的这种关联是需求拉动和市场选择的结果,因此,在关联关系形成的过程中,政府不能直接干预市场选择过程。 5、资本形成机制的活化。区域产业集群需要多渠道的资本投入,没有资本形成机制的活化,资本投入就不可能形成集群效应。从资本形成机制的活化来看,笔者将其概括为三大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是对投机倾向的赞许;二是成本控制的可预期(本质上是利润预期);三是退出的便利性和正规性。对投机倾向的赞许可以营造一种创新氛围,使各种有价值的创意转化为投资动机;同时,对投机倾向的赞许也体现了一个地区文化的兼容性,在这方面,浙江和广东是最典型的省份。成本控制的可预期性会影响投资信心,一项投资的取消,不仅仅是利润预期造成的,而且主要是成本预期造成的。在成本预期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