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魏后凯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北京 100732)

摘要: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一种特色经济,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其内生的集群经济效益。然而,目前中国的产业集群还主要依赖于低要素成本优势,发展层次低,缺乏持续竞争力。因此,要防范产业集群风险,避免产业集群走向衰退,关键是依靠自主创新和集群升级提高其持续竞争力。从区域视角看,需要实施基于集群的区域竞争力提升战略,依靠培育产业集群来提升区域竞争力。

关键词:产业集群;准集群;区域竞争力;集群战略

一、引言

产业集群是当前国内外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现已发表的有关产业集群的学术论著不计其数。从国内情况看,这些研究大都集中在对国外理论和案例的总结以及根据中国的个案经验探讨产业集群的发展条件、主要特征、发展模式、形成机理等方面。最近,有关中国产业集群的案例研究开始大量涌现。同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产业集群的创新系统、技术学习、网络组织和支持系统等问题日益引起广泛的注意,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日益增多。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目前学术界还没有找到一种衡量产业集群的公认的较好方法,现有的研究大多采用社会学和工商管理学方法,即假定所研究的对象为产业集群,然后通过调查研究进行归纳总结。这无疑会影响到其结论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即使假定我们所研究的对象为典型的产业集群,目前通过案例研究得出的各种结论至今还没有得到有力的实证检验。也就是说,通过个别案例研究得出的结论并非一定具有普遍性。事实上,目前学术界提出的不少有关产业集群的观点还只是一种假说,大部分都没有得到实证检验。

产业集群战略和政策问题是当前集群研究的前沿之一。在美国、欧洲以及其他许多国家,中央和地方政府纷纷采用产业集群的方法,并通过加强政府的规划和干预,来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力。在中国,各级地方政府开始越来越重视产业集群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些学者也纷纷提出要加强产业集群战略和公共政策问题的研究[1-5]。但总的来说,各级政府如何有效推进产业集群的发展,仍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目前,国内有关中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研究仍十分薄弱。

最早在2002年,我在参与撰写《竞争力经济学》时开始关注产业集群问题[6]。后来,我在此基础上发表了《对产业集群与竞争力关系的理论考察》一文[7]。2003年,我申请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获得批准。本来,我们准备采用经济计量的方法,分析产业集群对

区域竞争力如生产率、增长等的影响,以考察产业集群是否比非集群更具有竞争力这样一个假说。然而,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产业集群的识别难度较大,至今国际上仍缺乏一种较好的公认方法,即使能够设计出一种较好的识别方法,微观层面的全国数据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缺乏微观层面数据的情况下,我们将研究视角转移到了产业集聚以及集群发展战略和政策方面[8]。同时,我们对中国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也进行了考察[9-10]。本文是在该课题最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着重从全国角度考察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和集群发展战略问题。

二、当前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状况

产业集群是大量的相关企业按照一定的经济联系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形成一个类似生物有机体的产业群落[7]。它具有四方面含义:一是在产业集群中集聚着大量的相关企业以及中间组织和支撑机构;二是集群内各企业和机构之间形成紧密的有机经济联系;三是这些企业和机构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一般多为市域内某个区、县,甚至乡镇;四是通过有机联系、合作互动和社会化网络,形成了一个类似生物有机体的产业群落。这四个方面既是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也是我们界定产业集群的重要依据。

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产业集群是高度的产业集聚、紧密的产业关联(产业链的本地化)、社会化的分工(包括部门内分工和产业链分工的新型分工)、发达的网络组织(中间组织)、适宜的创新环境、以及合作竞争和互动机制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从某种程度上讲,产业集群也是一种特色经济,其核心是可以获取集群经济效益。这种集群经济效益是集聚经济、专业化经济、产业关联经济和学习经济的有机整体。正是由于这种集群经济效益的存在,才使得产业集群具有持续的竞争力和创新力。因此,可以认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并非是建立在低要素成本和政策优惠基础上的,而是主要来源于其内生的集群经济效益。

目前,中国处于成熟阶段的典型产业集群尚很少。但许多地区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都出现了类似产业集群的现象,如广东的专业镇、浙江的块状经济等。这种具有集群某些特征的产业集聚现象,我把它称之为“准集群”

(quasi-cluster)。所以这么说,主要有三方面理由:一是这些集群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水平和档次都较低,至今尚缺乏持续的竞争力和创新力,而持续的竞争力和创新力是产业集群成熟的重要标志;二是绝大部分只具有集群的某些方面特征,有不少还只是单纯的“地理扎堆”;三是集群增长还主要依赖于低要素成本优势,从长远发展看,这种发展模式将是不可持续的。

从地理分布上看,这些“准集群”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山东、河北等沿海地区,而且大多位于城市边缘的农村地区。这是因为,产业集

群的发展需要有市场经济的土壤和良好开放的创业氛围,它是在市场力量自发作用下,大量相互关联、精细分工的中小企业高度集聚的结果。而沿海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具有经商创业的历史传统,商业氛围浓厚,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少,加上开放的环境以及资金、人才和经验的积累,为大量中小企业的产生和集聚,进而形成集群创造了有利条件。据初步统计,截至2005年,全国共有各类“产业集群”748个,其中广东130个,浙江118个,江苏110个,山东79个,河北60个,河南45个,6省合计542个,占全国总数的72.5%[11]。显然,这里所指的“产业集群”都是一些具有集群特征的“准集群”。

从行业构成看,目前中国这种具有集群某些特征的“准集群”主要集中在化纤纺织、丝绸纺织、制衣、制鞋、电子、信息、医药、塑料、汽摩配件、精细化工、五金制品等行业。其中,传统的轻纺和电子信息产业是分布最为集中的。例如,在纺织行业,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已经确定了六批纺织产业基地市(县)和特色城(镇),作为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到2007年底,已有133个市(县)和城(镇)进入产业集群试点行列,这些试点地区拥有纺织企业16万多户,经济总量占到全国纺织经济总量的40%左右。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目前中国还缺乏统一的集群统计标准,所以各地对集群的统计差别较大,标准不一,缺乏可比性,有的甚至有较大水分,存在一定的虚假成分。各地在统计调查的过程中,往往把特定产业的地理“扎堆”或者规模较大的地区主导产业都统计为产业集群,而不管这些产业是否形成了有机的联系和专业化分工,是否具有发达的网络组织和本地化的产业链。其结果,各地产业集群统计中往往存在着较大的水分。目前学术界在研究产业集群的过程中,也通常是采取案例研究的方法,一般先假定其为产业集群,然后再进行归纳总结。因此,加强对产业集群的识别和统计标准的研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就难以对目前学术界提出的各种理论假说进行实证检验。

三、中国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还主要依赖于低要素成本优势,发展层次低,缺乏持续竞争力。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度依赖低成本。一般说来,集群的竞争优势并非取决于其低要素成本优势。但目前中国的情况恰好相反。工业用地低价格,劳动力低工资,加上政府的各种政策优惠,使中国产业集群产品的竞争优势主要建立在低价格的基础上,而这种低价格又主要取决于较低的要素成本。随着大规模产业集聚造成的要素成本上升,如土地价格和劳动力工资的上涨以及各种优惠政策的到期,很容易促使现有集群内企业大规模向外迁移。

(2)产业发展层次低。无论是东部沿海还是中西部地区,目前中国的产业集群大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领域,产品附加值不高,技术含量低,价格低廉,集群规模增长主要靠价低量大取胜。相反,在意大利等欧洲国家,集群产品大多为名优产品,价格不菲。因此,如何加快集群产业升级,这是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