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集群经典案例剖析

合集下载

结合具体案例,如珠三角,分析产业集群现象及对地区竞争力的影响

结合具体案例,如珠三角,分析产业集群现象及对地区竞争力的影响

结合具体案例,如珠三角,分析产业集群现象及对地区竞争力的影响
珠三角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产业集群之一,以制造业为主要产业。

珠三角地区的产业集群现象是指相邻区域内存在大量同种经济活动所形成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产业群体。

产业集群通过区域内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形成了独特的产业链,提高了整个地区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珠三角地区的产业集群现象对地区竞争力产生了积极影响。

一方面,产业集群在吸引外资和扩大国际市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珠三角地区的产业集群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链,遍布了产品设计、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并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创新人才加入,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产业集群也提高了地区吸引人才的能力。

在珠三角地区,产业集群所形成的知识转移和人才流动,有助于提升地区内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才来到这里工作和生活。

然而,产业集群的存在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由于大量的企业集中在区域内,会带来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如用水和排放污水的问题。

此外,在经济危机或行业内部的结构性调整时,过度集中的产业集群也可能会导致失业、经济下滑等问题。

总的来说,珠三角地区的产业集群现象明显提高了地区的经济活力和国际竞争力,但也需要在区域协调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引导和管理。

产业集群案例

产业集群案例

产业集群案例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地区内,同一产业链上的企业集中分布,并形成一定规模和密度的产业群体。

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实际案例来探讨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影响。

首先,以中国珠三角地区的电子产业集群为例。

珠三角地区以深圳、广州、珠海等城市为代表,是中国最大的电子产业集群之一。

在这一地区,集中了大量的电子制造企业、零部件供应商以及相关的研发机构和服务企业。

这种集聚效应带来了生产成本的降低、技术创新的加速以及人才和资金的聚集,形成了强大的产业竞争力。

同时,产业集群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

其次,以意大利的时尚产业集群为例。

意大利以米兰为代表的时尚产业集群,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精湛的工艺和完善的产业链而闻名于世。

在这一地区,设计师、面料供应商、加工厂、品牌商等各个环节紧密合作,形成了高效的产业集群。

这种集群效应不仅带动了意大利的时尚产业发展,也成为了国际时尚产业的引领者和标杆。

再次,以日本的汽车产业集群为例。

日本以东京、名古屋、大阪等地为中心,形成了世界知名的汽车产业集群。

在这一地区,集中了丰田、本田、日产等知名汽车制造商,以及大量的零部件供应商和相关服务企业。

这种产业集群的形成,不仅提升了日本汽车产业的全球竞争力,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相互促进的产业生态系统。

最后,产业集群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竞争激烈,合作与竞争的平衡需要谨慎把握;产业集群外部的环境变化和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也会对产业集群的发展造成影响。

因此,产业集群需要不断创新,加强合作,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综上所述,产业集群作为一种重要的产业组织形式,对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产业集群对于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也需要我们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期更好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

中国产业集群经典案例剖析

中国产业集群经典案例剖析

中国产业集群经典案例剖析案例一:产业转移推动下较快发展的中国女鞋之都成都市具有悠久的制鞋传统和历史,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发展,成都市制鞋产业得以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在鞋业产业转移的大趋势下,一系列包括鞋材、鞋业设计、鞋革与鞋业生产、鞋业销售等产业链也逐渐迁入中西部省市,促进了成都市鞋业的快速发展,已初步形成以生产女鞋为主的大型鞋业产业集群,2005年12月被中国轻工联合会、中国皮革协会授予“中国女鞋之都”荣誉称号。

一、“中国女鞋之都”-成都市鞋业产业集群概况(一)鞋业产业集群以成都市武侯区为核心聚集了周边市、县的制鞋资源四川省成都鞋业产业集群,是我国重要女鞋生产基地。

目前,成都市鞋业产业集群经过几次产业升级换代,形成了武侯区鞋都工业园区及其周边的温江市、崇州市、金堂县、三江市、新津市、双流市等市县的鞋业产业集群。

武侯区是集群的核心集聚区,其主导产品为女鞋,生产企业达1100余家,占全市制鞋企业总数的80%以上,产量占全市鞋产量的90%以上。

温江市、崇州市、金堂县、三江市、新津市、双流市等县市也初步形成了一定的集聚规模,其中,崇州是四川皮革生产基地,集中了一批鞋革、鞋材生产企业;温江的童鞋、三江的布鞋也在国内市场具有一定的影响;新津、双流也聚集着一些鞋业加工配套企业。

(二)成都市鞋业产业集群已经发展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女鞋产业基地2005年,成都市已有制鞋企业1500余家,包括制革、鞋底、鞋楦、鞋材、制鞋机械及零配件等配套企业3000多家,注册商标和品牌300多个,其中20多个获得“中国真皮标志”等称号,从业人员近10万人,形成了配套成龙、产销一体化、年产皮鞋过亿双、年产值过70亿元的规模产业。

作为产业集群的核心,武侯区聚集了成都80%以上的制鞋企业,产品销售全国各地并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6年出口额为7亿多美元,2006年产值超60亿元,占全区GDP的30%以上,鞋业已成为武侯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第三章 市场集中案例

第三章 市场集中案例

案例 1:我国电冰箱产业的兴衰1954年,沈阳医疗器械厂试制出中国第一台采取开启式压缩机的电冰箱,1955年天津医疗器械厂试制出了第一台采取封闭式压缩机的电冰箱。

1955年到1977年全国累计生产电冰箱15万台。

这一时期的电冰箱主要供社会集团使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冰箱产业迅猛发展,1978—1996年主要年份的产量如表1所示:表1 中国1978—2001年电冰箱产量单位:万台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国电冰箱产业的发展多有波折。

大致可以可分为以下3个阶段:1. 电冰箱产业的起步阶段(1979—1983年)。

在这一阶段,政府政策、市场机制和体制改革都为电冰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激励作用。

如政府鼓励和支持发展轻纺工业,对包括电冰箱产业在内的轻纺工业的发展制定了“六个优先”的政策。

同时,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当时的“长线产业”进行改线和转产,主要方向是鼓励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向轻纺工业转产,并把包括电冰箱在内的新型家用电器作为开发重点。

从市场的角度看,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1988年以前,电冰箱一直是国内消费的热点,较大的供求缺口形成了对投资者的强烈诱因。

此外,随着改革的推进,地方政府和企业在投资与生产经营等方面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权,为电冰箱产业生产规模的扩张提供了重要的主观能动性。

在这一阶段,较多的新企业和一些从其他产业转产的企业开始进入电冰箱产业,到1983年底,电冰箱的产量已由1978年的2.8万台增加到18.85万台,电冰箱生产企业由20个增加到70多个,还有许多企业准备上电冰箱生产线。

此时,全国的电冰箱处于供不应求市场状态。

一方面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急剧增长的市场需求,但是由于技术和规模等原因,电冰箱供给受到限制。

因此,和当时的物价相比,冰箱的价格也相对较高。

价格和需求共同刺激了电冰箱产业的发展。

2. 电冰箱产业急剧扩张阶段(1984—1988年)。

在这一阶段,电冰箱产业的急剧扩张主要是受市场力量的引导。

产业集群演进的理论与案例分析

产业集群演进的理论与案例分析

2、成长期:随着更多企业的加入,产业集群开始逐渐形成规模效应,企业 间合作加强,技术扩散和人力资源流动加快。这个阶段需要注重加强产业链的完 善和升级,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3、成熟期:当产业集群达到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时,将进入成熟期。这个 阶段需要注重品牌建设、质量控制、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发展,加强企业间的战略 合作,提高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创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通过高校、科 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加快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 竞争力。
3、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实现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政府应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和支持,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培育新的 经济增长点。
产业集群的演进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它不仅有助于提高企业 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还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创新。然而,如何理解产业 集群的演进规律和内部机制,以及如何预测未来趋势,一直是学术界和企业界的 焦点。基于生态观的研究为产业集群演进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产业集群演进的历程和现状
产业集群是指某一特定产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机构和个体在地理上的 集聚现象。从全球范围看,产业集群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几个阶段,从最初的以资 源导向为主的产业集群,到后来的以技术导向为主的产业集群,再到以创新导向 为主的产业集群。目前,全球范围内的产业集群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 点。
4、转型期:随着技术和市场的变化,产业集群需要不断地进行转型升级。 这个阶段需要注重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智能化等方面的发展,加强与国际接轨, 提高产业集群的全球竞争力。
案例分析
以中国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为例,该地区的服装产业集群经历了上述四个阶 段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2023农业产业典型案例剖析材料

2023农业产业典型案例剖析材料

2023农业产业典型案例剖析材料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2023农业产业典型案例剖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产业在我国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农业产业涵盖了农作物种植、畜牧业、渔业等多个领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而在2023年,农业产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剖析2023年农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一、案例一:农业科技创新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以浙江省为例,该省通过引进新技术、优质种子和研发新品种,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2019年,浙江省推出了“互联网+农业”计划,通过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实现农产品生产、销售和流通的信息化管理。

这一举措极大地提升了农业产业的数字化水平,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新的途径。

在2023年,农业科技创新仍将是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生产将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

智能化农机具、无人机植保等技术将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劳动力成本。

基因编辑、遗传改良等技术也将为农作物品质和产量的提升提供新的可能性。

农业科技创新将成为2023年农业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案例二:农产品加工与流通农产品加工与流通环节是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2023年,农产品加工与流通环节的现代化程度将直接影响我国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投资兴建农产品加工厂,通过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品牌打造,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福建省的某大豆加工企业将农民种植的大豆进行深加工,生产出一系列营养丰富的豆制品,在市场上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销量。

在2023年,农产品加工与流通环节将迎来更多机遇和挑战。

随着消费升级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农产品加工品质和安全问题将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农产品加工企业需要加强质量管理和监督,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

特色产业集群赋能典型案例

特色产业集群赋能典型案例

特色产业集群赋能典型案例xx地区智能家居产业集群的崛起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智能家居产业逐渐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xx地区,一个曾经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城市,近年来通过打造智能家居产业集群,成功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为地区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背景介绍xx地区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完善的产业链,但在全球经济形势变化的背景下,传统产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了寻求新的发展机遇,xx地区决定利用自身优势,打造智能家居产业集群。

二、产业集群建设1. 政策扶持:xx地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智能家居相关企业入驻。

同时,还设立了专项资金,支持企业研发创新和产品推广。

2. 产业链整合:xx地区充分发挥自身制造业优势,整合上下游资源,形成了从原材料供应、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到销售服务的完整产业链。

3. 创新驱动:xx地区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不断推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智能家居产品。

4. 品牌推广:xx地区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通过举办智能家居博览会、参加国际展会等方式,提升了地区智能家居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产业集群成效1. 经济效益显著:智能家居产业集群的建设,带动了xx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税收收入。

同时,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投资者前来考察合作。

2. 创新能力提升: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xx地区智能家居企业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多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家居产品成功上市,获得了市场的好评。

3. 品牌影响力扩大:通过品牌推广活动,xx地区智能家居品牌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认可和选择xx地区的智能家居产品。

四、总结与展望xx地区智能家居产业集群的成功建设,为地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未来,xx地区将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产业链布局,推动智能家居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同时,还将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提升智能家居品牌的国际竞争力,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智能家居生活体验。

产业发展典型案例

产业发展典型案例

产业发展典型案例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以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为切入点,探讨其中的成功经验和值得学习的方向。

一、深圳前海自贸区深圳前海自贸区被誉为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它以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为核心,打破了国内外制度壁垒,形成全球资源的有效整合。

该区率先在金融、贸易、科技等领域开展自由化改革试点,吸引了大量资本和人才的涌入。

前海的产业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以下启示:首先,打破制度壁垒。

前海自贸区通过创新政策和管理机制,放宽市场准入,打通内外贸易通道,使得国内国际经济交流更加便利。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吸引外资还是促进本土企业创新,都需要政府搭建一个自由开放的平台,给予企业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创新空间。

其次,培育新兴产业。

前海自贸区聚焦科技创新、金融服务、高端制造等新兴产业,积极引导企业向这些领域转型升级。

通过建设科技园区、提供金融支持等方式,前海加速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区域经济的增长。

这告诉我们,只有紧跟时代潮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是我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创新创业示范区,其成功经验不仅体现在引进外资和发展高科技产业上,还充分彰显了政府的积极作用。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汲取经验:首先,规划和建设科技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在科技园区建设方面做得非常出色,通过政府引导和企业投资,建设了多个高新技术园区,提供了先进的研发设施和创业环境。

这为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也成为吸引国内外投资的重要优势。

其次,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

苏州工业园区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通过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了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机制。

同时,引进海内外的高端人才,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这充分说明,人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政府需要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

三、广东珠海横琴新区广东珠海横琴新区被定位为国际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是内地与澳门的合作示范区和中国与葡语国家经贸合作平台。

农业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成功案例和关键要素

农业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成功案例和关键要素

农业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成功案例和关键要素农业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是指通过不同农业产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与协调,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同提升的一种发展模式。

本文将就农业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成功案例以及关键要素进行探讨。

一、成功案例1. 中国杂交水稻产业集群中国杂交水稻产业集群位于长江流域的中部地区,是由杂交水稻的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构成的完整产业链。

该集群的成功得益于多个要素的协同作用:(1)科技创新:集群中的企业、科研机构与高校紧密合作,共同推动杂交水稻品种的研发和推广,从而提升了产业整体水平。

(2)配套服务:集群内各环节的企业提供完善的供应链服务和技术支持,确保生产流程的顺畅进行。

(3)市场拓展:通过市场信息共享和营销策略的协同,杂交水稻产业集群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保持持续的市场竞争力。

2. 美国硅谷农业科技产业集群硅谷农业科技产业集群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集中了大量的农业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

该集群的成功是由以下要素共同推动的:(1)人才集聚:集群地区拥有众多高校和研究机构,吸引了大量的农业科技人才,形成了技术创新的宝贵资源。

(2)产业链完善:硅谷农业科技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涵盖了从农业生产到科技研发的完整产业链,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

(3)风险投资:集群地区的投资机构积极支持农业科技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和市场推广资源。

二、关键要素1. 政府支持政府在农业产业集群协同发展中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和拓展市场渠道,政府能够为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 产业链完整农业产业集群应包括从生产到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企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只有产业链的完整性,才能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提高整个集群的竞争力。

3. 科技创新农业产业集群需要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的合作,开展技术创新与研发。

通过引入先进的农业科技,集群内的企业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以及市场竞争力。

产业集聚优秀案例

产业集聚优秀案例

产业集聚优秀案例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特定地区或行业中,多个相关产业企业或机构集中在一起,形成产业链条并相互依赖,通过共享资源和合作创新来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下面列举了十个优秀的产业集聚案例。

一、硅谷(美国加州)硅谷是全球最著名的高科技产业集聚地之一,聚集了众多的科技企业、孵化器、风投机构和创业者。

它以创新、技术和创业精神而闻名,涵盖了计算机科学、电子、生物技术等多个高科技领域。

二、华尔街(美国纽约)华尔街是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聚集了众多的银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

它以金融服务和投资为核心,成为全球金融业的代名词。

三、丹东临港工业园区(中国辽宁)丹东临港工业园区是中国最大的石化产业集聚区之一,聚集了众多的石化企业和相关供应链企业。

它以石化产业为主导,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提升了中国石化产业的竞争力。

四、深圳华强北电子市场(中国广东)深圳华强北电子市场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集散地之一,聚集了众多的电子产品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

它以电子产品贸易和创新为核心,成为全球电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日本汽车产业集聚地(日本)日本有多个汽车产业集聚地,如东京、名古屋和广岛等地。

这些地区聚集了众多的汽车制造商、零部件供应商和相关服务机构。

它们通过合作创新和资源共享,提升了日本汽车产业的全球竞争力。

六、医药产业园(中国江苏)中国江苏省有多个医药产业园,如南京江宁医药产业园和苏州工业园区等。

这些园区聚集了众多的医药制造商、研发机构和医疗器械企业。

它们通过技术合作和知识共享,推动了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

七、伦敦金融城(英国伦敦)伦敦金融城是欧洲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聚集了众多的银行、保险公司和金融服务机构。

它以金融业务和金融创新为核心,为英国和欧洲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八、西雅图科技园区(美国华盛顿)西雅图科技园区是美国西海岸最重要的科技产业集聚地之一,聚集了众多的科技公司、研究机构和创业者。

它以互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领域为特色,推动了该地区的经济繁荣。

文化产业集群数字化经典案例

文化产业集群数字化经典案例

以下是一个文化产业集群数字化经典案例:广州非遗街区元宇宙这个案例属于广州市越秀区文化馆,通过运用UE4三维建模、云渲染、数字人、5G、VR互动技术等先进技术,打造了集展贸展演、传承体验等为一体的广州非遗街区(北京路)。

在这个案例中,非遗街区元宇宙同步展现非遗橱窗、非遗展演、数字交互等丰富元素,深度融合各种先进技术,基于顶级游戏级渲染引擎打造真实的镜像世界,高度还原北京路骑楼,对广彩、广绣、榄雕等非遗代表作品进行3D超高新数字建模。

此外,还推出了VR眼镜、“联通5G+北斗”无人零售车等多种交互体验。

这个案例充分展示了文化产业集群数字化的发展趋势,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为观众提供了更加丰富、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产业集群案例

产业集群案例

产业集群案例1案例1:台州塑料产业集群台州是我国三大塑料制品生产基地之一。

全国塑料制品的产量在2000万吨左右,树脂产量850万吨左右,其中台州塑料制品的产量占全国同行业的七分之一,生产规模继广州、宁波之后,居全国第三。

由10000多个生产企业构成的台州塑料产业集群,其产品分布于日用塑料、工业塑料、特种建筑塑料、医用塑料、农用塑料等五大门类,不仅使台州成为全国重要的塑料制品、精细化工、汽摩配件、制冷、模具等塑料产品生产基地,也是台州各类产业集群中集聚企业数量最多的集群之一。

一、台州塑料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台州的塑料产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但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得到快速发展,而作为一种集群的出现则是在90年代以后。

整个发展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59,1970):塑料产业萌芽阶段1959年,原台州地区黄岩县成立了全地区第一家塑料企业——黄岩塑料厂,用手动圆盘压机生产尼龙牙刷、胶木衣扣;1964年起,黄岩塑料厂开始生产塑料水车版、水车骨、农用单丝和塑料凉鞋等产品。

同年,温岭县棉纺厂设立塑料车间,专门生产农用单丝和扁丝。

到1965年,这两家企业的主要产品和生产能力是:牙刷71.31万支,农用单丝、水车版、水车骨23吨,塑料凉鞋11.9万双,胶鞋底4.1万双。

1966年,温岭县成立了温岭渔业塑料化工厂,专业生产渔用绳索和渔具;1969年,玉环县建立玉环县塑料厂,以塑料单丝为原料加工船用绳索。

一直到1970年,全台州的塑料生产企业就是上述4家社队企业,总产值为172万元。

第二阶段(1971,1979):塑料产业初具规模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器,台州的临海、温岭、黄岩等地,新建了一批塑料制品生产企业,主要生产农具、渔具、日用塑料制品、文具、包装袋和胶木电器配件等塑料产品其中,1972年成立的临海县塑料厂,主要生产塑料文具、日用品、包装品和工业配件,产品多达150多种。

到1979年,全台州已有塑料制品生产企业22家,职工1153人,塑料制品产量达到1553吨,产值755.34万元,1 本案例根据《“浙江现象”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编写。

产业集群的例子

产业集群的例子

产业集群的例子一、美国硅谷的高科技产业集群美国硅谷是全球最著名的高科技产业集群之一。

•形成原因:•首先,这里拥有顶尖的科研机构,如斯坦福大学等。

斯坦福大学为硅谷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科研成果和高素质人才。

许多创新型企业都是由斯坦福大学的师生创立的,他们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商业产品。

•其次,良好的创业环境。

风险投资机构云集,这些机构愿意为有潜力的高科技初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例如,红杉资本等知名风投公司在硅谷投资了众多成功的企业,像苹果公司早期的发展就得到了风险投资的助力。

•再者,政策支持。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在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优惠,促进了高科技企业的聚集。

•产业特色:•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高科技产业为主。

在信息技术领域,有英特尔这样的芯片制造巨头,主导着全球计算机芯片的研发和生产;还有谷歌公司,在搜索引擎、人工智能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在生物技术方面,众多的生物制药企业致力于研发新型药物,推动医疗科技的进步。

二、中国浙江义乌的小商品产业集群•形成因素:•义乌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它位于浙江中部,交通便利,便于货物的运输和集散。

•当地悠久的商业文化传统起到了重要作用。

义乌人自古以来就有经商的传统,这种文化传承促使人们积极投身于小商品贸易。

•政府积极打造的专业市场平台,如义乌国际商贸城。

这个商贸城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小商品供应商和采购商,为小商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交易空间。

•产业情况:•涵盖了种类繁多的小商品,包括饰品、玩具、文具、家居用品等。

以饰品产业为例,义乌是全球最大的饰品生产和销售基地之一,有数千家饰品生产企业,从原材料供应到设计、加工、销售,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每天都有大量的饰品从义乌运往世界各地,满足全球消费者的需求。

三、意大利北部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发展缘由:•历史上,意大利北部地区有着悠久的纺织业传统。

从古代开始,这里就是欧洲重要的纺织中心,积累了丰富的纺织技术和工艺经验。

国内产业集群案例

国内产业集群案例

国内产业集群案例那我给你讲几个国内超有趣的产业集群案例吧。

一、义乌小商品产业集群。

你知道义乌不?那可是个神奇的地方。

在义乌,你能找到几乎所有你能想到的小商品。

就像走进了一个超级大的宝藏盒子。

1. 起源与发展。

最开始啊,义乌就是一些小商贩在街边摆地摊,卖点针头线脑、小玩具啥的。

那时候大家都是小打小闹。

但是呢,义乌人特别精明,也特别能吃苦。

他们发现,这小商品虽然单个利润薄,但是只要量大,就能赚大钱。

于是慢慢地,更多的人加入进来。

政府也很给力啊,看到这个势头,就开始规划专门的市场。

这市场就像有魔力一样,越建越大。

现在的义乌国际商贸城,那规模简直大得吓人。

里面分成好多个区,每个区又有好多层,每层都密密麻麻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小商品。

2. 产业特点。

种类超级丰富。

从小小的纽扣,到大大的家居装饰品,从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到时尚的小饰品,应有尽有。

你要是去逛,估计逛一天都逛不完一个区。

价格超级低。

为啥呢?因为这里是产业集群啊,产业链非常完整。

比如说做一个小塑料玩具,从原材料的供应,到模具制作,到最后的组装包装,都在义乌或者义乌周边就能搞定。

没有太多的中间环节,成本就降下来了。

而且商家之间竞争很激烈,大家都在比谁的价格更实惠,所以消费者就能捡到便宜啦。

外贸超级牛。

义乌的小商品可不光是卖给国内的老百姓。

世界各地的商人都跑到义乌来采购。

你在国外很多小商店里看到的那些便宜又有趣的小玩意,很可能就是从义乌运过去的呢。

据说义乌每年的外贸出口额那是相当惊人的。

二、佛山陶瓷产业集群。

佛山啊,那可是陶瓷界的“大佬”。

1. 传承与创新。

佛山做陶瓷可有历史了。

古代的时候就有制陶的传统。

这就像一种家族手艺一样,一代一代传下来。

不过呢,现在的佛山陶瓷可不像以前那么传统了。

以前可能就是做些简单的陶罐瓦罐,现在可是高科技满满。

他们不断引进新的技术和设备。

比如说,以前烧制陶瓷的窑炉很简陋,现在都是现代化的大型窑炉,烧制的温度更精准,烧出来的陶瓷质量更好。

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案例

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案例

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案例一、项目背景。

赣南这个地方啊,山清水秀,土壤和气候特别适合种橙子。

以前呢,这里的果农都是各干各的,虽然橙子味道不错,但就是没形成啥大气候。

后来,政府和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就琢磨着,这么好的橙子,为啥不把它做成一个大产业呢?于是啊,赣南脐橙产业集群项目就这么开始酝酿了。

二、优势。

# (一)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1. 土壤肥沃。

赣南的土壤那可是富含各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就像一个天然的营养库。

橙子树在这样的土里扎根,就像小孩在蜜罐里长大一样,能吸收到充足的养分,结出来的果子又大又甜。

2. 气候适宜。

这里的气候也很有意思,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还恰到好处。

既不会让橙子被晒得干巴巴的,也不会因为雨水太多而烂在树上。

这种气候条件,就像是老天爷专门为赣南脐橙打造的生长乐园。

# (二)品种优良。

赣南脐橙可不是一般的橙子,它的品种那是经过精心挑选和培育的。

果实饱满,果肉鲜嫩多汁,咬上一口,汁水就在嘴里爆开,满满的都是橙子的香甜。

而且它的果形也特别好看,圆润饱满,就像一个个小太阳似的。

# (三)种植技术成熟。

1. 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结合。

果农们可是有不少代代相传的种植经验,比如说什么时候施肥、怎么修剪树枝之类的。

现在呢,又加上了现代的科技手段,像什么滴灌技术,能够精准地给橙子树浇水;还有病虫害防治的新技术,能让橙子树健康成长,不受害虫的侵害。

2. 专业培训与技术支持。

当地政府和企业还经常组织果农参加培训,邀请专家来讲课。

果农们就像学生一样,学到了很多新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

有了这些技术支持,赣南脐橙的产量和品质都有了大大的提升。

三、特色。

# (一)品牌建设。

1. 统一品牌形象。

以前赣南脐橙的品牌比较乱,现在不一样了。

大家统一用“赣南脐橙”这个品牌,设计了一个特别醒目的标志,只要看到这个标志,就知道是正宗的赣南脐橙。

这个品牌形象在市场上越来越有名气,就像一个超级明星一样,受到大家的喜爱。

2. 品牌推广活动。

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重点培育案例

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重点培育案例

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重点培育案例案例一:某地区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培育某地区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是该地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聚的典型案例。

该地区以纺织服装为主导产业,通过政府引导和支持,促进了相关企业的集聚和合作发展。

首先,该地区政府制定了针对纺织服装企业的优惠政策,给予税收减免、贷款支持等方面的扶持,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经营环境和政策环境。

其次,政府积极组织企业间的合作交流活动,举办纺织服装行业的展览会和研讨会,为企业提供了发展交流的平台,促进了集群内企业的合作和创新。

此外,政府还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该地区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培育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扶持政策,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为纺织服装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机会,推动了该地区纺织服装产业的快速发展。

案例二:某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培育某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是该市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聚的成功案例。

该市积极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以培育产业集群为重点。

首先,该市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修建电子信息产业园区,提供现代化的厂房和配套设施,吸引了众多电子信息企业落户。

政府还为入园企业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税收减免、贷款支持等,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

其次,政府组织了一系列培训和交流活动,邀请电子信息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进行技术培训和经验分享,提升了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此外,政府还推动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整合和协同发展。

政府鼓励企业间进行技术合作和项目合作,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提升了整个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该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培育得益于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支持。

政府提供了优惠政策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推动了电子信息企业的集聚和合作发展,使得该市的电子信息产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产业链整合的优势及案例分析

产业链整合的优势及案例分析

产业链整合的优势及案例分析Revised by Liu Jing on January 12, 2021产业链整合的优势及案例分析产融联盟吴志岗1. 产业链整合的提出中国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制造业大国,由于廉价劳动力丰富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外资进入,中国逐步成为跨国企业的生产基地。

而单纯的产品制造本身不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以及品牌建立,因此中国走上一条以单纯产品制造为主的制造业发展之路。

然而正是因为产品制造的低技术复杂度和无品牌纯代工的策略,使得生产制造成为整个产业链中中利润最小的环节。

例如“代工帝国”富士康的母公司,台湾上市公司鸿海集团的利润率,从2006年的5.9%降到2011年第二季度的2.0%水平1。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以及制造利润的不断走低,如何摆脱中国制造业的产业格局困境,成为近年来不断被讨论的话题。

其中有不少人认为产业链整合是制造业的出路,而支持这一观点的郎咸平教授则了提出“6+1产业链”2理论,认为企业对产业链上下游进行整体垂直整合是中国制造业走出困境摆脱欧美企业控制的出路。

但产业链整合是否真的是拯救中国制造业的一剂良药?本文阐述中国制造业的整整困境所在,以及产业链整合策略为企业带来的利弊。

2. 产业链整合的优势及案例分析产业链整合思想的核心是企业从初期的产品设计,原料采购,到生产制造,再到物流配送,以及最后的批发与零售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做垂直整合,形成“全产业链”。

产业链整合力求解决中国制造业存在的如下问题:(1) 摆脱低利润的制造环节,整合后拥有更多创造利润的空间;(2) 摆脱过去对产品的研发和品牌塑造的忽视,增加产品和企业的附加价值;(3) 通过整合前端供应商和物流,把握更多的成本控制筹码;(4) 打破国外品牌在定价策略上的垄断,控制零售渠道,让企业享有定价权;可见产业链整合策略若能实施,将大为加强企业和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拥有2000亿美元和15%年增长率的零售巨头沃尔玛集团,并非只是一家零售企业,其在中国就拥有1800种以上的自有品牌产品,范围涉及食品,电器,家居用品,服装等。

国内外产业集聚案例部分典型代表

国内外产业集聚案例部分典型代表
1.新加坡的金融聚集分析 2.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产业集聚分析

新加坡东南亚的岛国, 714.3平方公里国土,人口 518万。新加坡是全球最为富裕的国家之一,属于 新兴的发达国家,其经济模式被称作为“国家资本 主义”,并以以稳定的政局、廉洁高效的政府而著 称。新加坡是亚洲最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 之一。根据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新加坡是继纽 约、伦敦和香港之后的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中国高科技产业中心, 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个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 是我国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它也被誉为“中国 的硅谷”。 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把北京中 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3.机构设置
新加坡的银行分为两类:商业银行和商人银行。 商业银行又可划分为:全面银行、批发银行和离岸银行 除全面银行可向公众提供全方面业务服务外,其余三类 都有各自的限制条件。 (1)批发银行:面向的是实力强的大企业,新加坡当局 规定其不可接受储蓄和非银行客户25万元以下的计息存款, 只可在一处设点; (2)离岸银行:只能参与离岸金融业务活动,不可涉及 新加坡国内市场; (3)商人银行:只能接受金融机构、本身股东的投资筹 资,不可向公众集资。严格的银行格局既吸引了外资进入, 也避免了新加坡国内市场的拥挤与无效率化。

新加坡国土面积仅为714.3平方公里,但已经是名 副其实的国际金融中心。金融呈集聚化,且国际化 程度高,截止2010年,聚集的117家商业银行机 构中有112家属于外资银行;保险公司153家;各类 金融机构齐全。2008年,新加坡仅保险总资产达 1150亿美元。

产业集群案例

产业集群案例

产业集群案例1. 江苏扬州杭集镇牙刷产业集群杭集镇生产牙刷已有170多年的历史,目前,全镇拥有牙刷生产及相关配套企业近千家,其中规模生产企业8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高露洁公司也落户杭集。

全镇牙刷从业人员万多人,生产的牙刷有1100多个品种,年产牙刷32亿支,年销售20多亿元,杭集牙刷已占据了国内80%的市场份额,还出口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

牙刷又带动了旅游用品、塑料包装材料等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杭集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牙刷生产基地。

在江苏扬州杭集镇3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80多家牙刷生产企业和1600多家牙刷相关企业,2万多人从事与牙刷生产相关的工作,一些企业除打造自己的品牌外,也承接了国外企业的订单。

国外的大型零售商和采购商将大量的订单下在了中国的产业集群中。

杭集牙刷国内市场占有率达90%,占全国同类产品出口的94%,全球市场占有率达35%。

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中,杭集稳居牙刷制造“世界第一”的宝座。

去年,杭集旅游日化产业集群被列入全省重点扶持的“产业集群百强”。

杭集镇拥有35平方公里土地、480家左右列统企业、3000多家个体工商户、2万名外地打工创业者,每3户家庭就有一个老板。

去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102亿元,人均GDP达9800多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0元。

产业集群化发展,带动了地区经济繁荣和农民增收。

杭集镇依托当地历史悠久的牙刷产业,逐步演进为具有综合优势的牙刷产业集群。

这是一种自发成长型产业集群,是江苏众多产业集群中的一例,我们称之为“杭集现象”。

从产业集聚看,杭集镇的产业集群是受改革开放推动的。

上世纪90年代,杭集牙刷由三笑集团领跑,1999年最高峰时,三笑集团的年销售额超过14亿元人民币,年产牙刷30亿支,占全球市场1/3的份额。

2000年,三笑集团与世界500强企业高露洁合资成立高露洁三笑公司,在杭集镇建成了亚太地区最大的牙刷生产基地。

之后,安泰士、两面针等国际知名企业也相继入驻;加之近年来培育的中国名牌“五爱”以及省、市名牌等一批本土企业,使杭集镇的产业集聚能力大大增强。

产业集群 案例

产业集群 案例

产业集群案例
1. 硅谷(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硅谷是全球最著名的科技产业集群,拥有苹果、谷歌、Facebook等众多世界顶级科技公司。

硅谷的成功源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人才资源、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

硅谷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加州乃至美国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

2. 北京中关村(中国北京市)
中关村被誉为“中国的硅谷”,是中国最大的科技产业园区。

这里汇聚了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众多知名互联网企业,以及中科院、清华大学等顶尖科研机构。

中关村的成功得益于政策扶持、人才聚集和产业协同发展。

3. 德国巴伐利亚汽车产业集群(德国巴伐利亚州)
巴伐利亚地区是全球著名的汽车制造基地,拥有宝马、奔驰、奥迪等世界顶级汽车品牌。

这里的成功源于其悠久的汽车制造历史、完善的产业链条、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以及政府的支持。

巴伐利亚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对德国乃至全球汽车产业的繁荣产生了重要影响。

4. 印度班加罗尔软件产业集群(印度卡纳塔克邦)
班加罗尔被誉为“印度的硅谷”,是印度最重要的软件产业基地。

这里汇聚了印度信息技术公司(Infosys)、塔塔咨询服务公司(TCS)等众多知名企业,以及印度科学院、印度管理学院等顶尖教育机构。

班加罗尔的成功得益于其低成本的劳动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政策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产业集群经典案例剖析案例一:产业转移推动下较快发展的中国女鞋之都成都市具有悠久的制鞋传统和历史,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发展,成都市制鞋产业得以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在鞋业产业转移的大趋势下,一系列包括鞋材、鞋业设计、鞋革与鞋业生产、鞋业销售等产业链也逐渐迁入中西部省市,促进了成都市鞋业的快速发展,已初步形成以生产女鞋为主的大型鞋业产业集群,2005年12月被中国轻工联合会、中国皮革协会授予“中国女鞋之都”荣誉称号。

一、“中国女鞋之都”-成都市鞋业产业集群概况(一)鞋业产业集群以成都市武侯区为核心聚集了周边市、县的制鞋资源四川省成都鞋业产业集群,是我国重要女鞋生产基地。

目前,成都市鞋业产业集群经过几次产业升级换代,形成了武侯区鞋都工业园区及其周边的温江市、崇州市、金堂县、三江市、新津市、双流市等市县的鞋业产业集群。

武侯区是集群的核心集聚区,其主导产品为女鞋,生产企业达1100余家,占全市制鞋企业总数的80%以上,产量占全市鞋产量的90%以上。

温江市、崇州市、金堂县、三江市、新津市、双流市等县市也初步形成了一定的集聚规模,其中,崇州是四川皮革生产基地,集中了一批鞋革、鞋材生产企业;温江的童鞋、三江的布鞋也在国内市场具有一定的影响;新津、双流也聚集着一些鞋业加工配套企业。

(二)成都市鞋业产业集群已经发展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女鞋产业基地2005年,成都市已有制鞋企业1500余家,包括制革、鞋底、鞋楦、鞋材、制鞋机械及零配件等配套企业3000多家,注册商标和品牌300多个,其中20多个获得“中国真皮标志”等称号,从业人员近10万人,形成了配套成龙、产销一体化、年产皮鞋过亿双、年产值过70亿元的规模产业。

作为产业集群的核心,武侯区聚集了成都80%以上的制鞋企业,产品销售全国各地并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6年出口额为7亿多美元,2006年产值超60亿元,占全区GDP的30%以上,鞋业已成为武侯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三)成都市鞋业产业集群在中国制鞋行业中具有了一定地位中国有着悠久的制鞋历史,多以传统工艺为主。

自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制鞋产业开始向中国转移,特别是从台湾、香港等地向广东、福建、浙江温州等地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并逐步成为世界鞋业转移的主要承载地。

国际制鞋业的大规模转移直接推动了中国制鞋工业的迅速发展和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并使中国迅速成为鞋业的主要制造基地。

从1996年起,中国就已成为世界上鞋类生产和出口第一大国。

2005年,中国具有一定规模的制鞋企业达到1.8万多家,从业人员160万人,年产值2000亿元左右。

其中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制鞋企业有3800多家,共出口鞋类产品近70亿双,出口金额184亿美元。

近年来,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产业集聚程度的提高,包括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等在内的商务成本不断提高,使东部沿海地区的制鞋业以及向中国转移的国际鞋业开始关注更具成本优势的中西部地区,逐步将中低档产品的制造环节和订单转向中西部地区,并由此带动了成都、重庆等中西部地区制鞋产业集群的加快发展。

目前,中国鞋业生产主要聚集在四个区域。

一是以广州、东菀等地为代表的广东鞋业基地,主要生产中高档鞋;二是以福建泉州、晋江等地为代表的鞋业生产基地,主要生产运动鞋。

三是以温州、台州等地为代表的浙江鞋业基地,主要是生产中低档鞋;四是以成都、重庆为代表的西部鞋业基地,主要生产中低档鞋。

目前,成都市制鞋业占全国鞋业产值4%,生产规模居全国第四位,女鞋产量占全国女鞋产量30%。

成为与温州、广州、泉州齐名的全国重要鞋业生产基地。

资料来源:根据成都市经委提供资料整理。

图4.1 2004年全国主要鞋业产业集权完成值(四)基本形成了外向型鞋业产业集群虽然成都市鞋业产业集群起步晚、起点低,但自改革开放以来,得益于当地的资源、成本和市场需求优势,集群有较好的成长性,以民营企业为主的成都市鞋业集群得到了快速发展,产品结构由内销中低档鞋为主向外销转换。

1.产业链条初步形成,集聚效应开始发挥随着集群规模的不断扩大,目前成都鞋业集群内已经形成从制鞋机械及零配件,皮革及面料,鞋跟、鞋底等鞋材辅料,各种五金配饰件,相关的化工原料,包装材料等上游环节,到核心生产环节--制鞋,再到下游的销售、物流以及各种相关服务企业的产业链条,制鞋企业与各种配套企业数量的比例大致是1:3,制鞋企业与上下游各环节之间的专业化分工日益明确,产业链各环节的相互协作关系及集群内产业配套能力初步形成,集群的集聚效应开始发挥。

2.由面向国内中低端市场为主,向以出口中低档皮面鞋为主的外向型产业集群发展成都鞋业集群是以面向国内市场的中低档鞋,尤其是面向中西部地区中低档消费群体起家的。

2004年产品结构以生产内销低档型鞋为主。

其中有一定生产规模的企业,产品开始升级换代,产品质量较好并有了自有品牌,形成了一定内销中档型皮鞋的生产能力,在城市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少数企业的产品已开始向周边国家出口并承接国际知名品牌的贴牌订单。

但随着全球制鞋产业继续大规模转移和国内鞋业转移,东鞋西进的速度加快,作为鞋业产业转移主要承接地/通用格式/通用格式/通用格式/通用格式/通用格式广州泉州温州成都重庆的成都市鞋业产业集群,产品结构发生了质的飞跃,由面向国内中低端市场为主,向以出口中低档皮面鞋为主的外向型产业集群发展,集群产品结构大体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出口外向型为主。

据海关统计,2006年成都市鞋类产品出口909.5万双,同比增长42%,出口总额14669万美元,同比增长59.2%,占全市出口总额的3.5%(以上分析采用海关数据)。

但根据行业估算,成都市1200余户制鞋企业2006年年出口鞋类产品超过5000万双,货值超过7亿美元,出口约占总产量的80%左右(内销不到20%),大部分产品通过贴牌代工、边贸或灰色清关出口而未纳入海关统计。

制鞋产业已成为成都市外贸依存度最高的特色产业,“中国女鞋之都”正逐渐成为全球女鞋之都。

其中,边贸外销产品主要销往俄罗斯、中亚五国等,主要通过北京、乌鲁木齐等地的民间贸易渠道出口。

这类产品由于需求量大,质量要求不高,产品档次不高,大部分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企业都在做这类产品。

2006年对独联体国家增长迅猛,其中对俄罗斯出口增加增长157.37%;对拉托维亚出口增长697.76%;对乌克兰出口增长57.25%。

出口仍以中低档皮面鞋为主, 2006年出口成交价比2005年平均提高了2个多美元/双,达到16美元/双。

贴牌(OEM)产品主要是为国际知名品牌如“皮尔卡丹”和“派诺蒙”等贴牌(OEM)代工生产,面向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地区出口。

订单主要来自广交会及广东制鞋企业介绍或转包。

由于委托方对产品的生产质量、技术、环境要求较高,集群如武骏、卡美多、艾民儿等一些具有较先进生产设备和素质较高技术工人的企业可以承接订单。

2006年,鞋类对美国、欧洲等发达地区出口比上年保持较快增长,其中,对美国出口增长367.77%,对欧盟出口增长46.32%。

第二类,内销中档型。

产品主要面向城市,在大型商场、超市或专卖店销售,由于质量要求相对较高,可以生产这类产品的企业数量不多,但生产规模和生产水平较好,平均规模大都在年产10万双以上,基本有自己的品牌,产品更新换代较快。

部分企业已通过了ISO9002质量认证,并拥有自己的销售网络,如卡美多在全国有400多家专卖店和代理商,产品的占比随着质量和品牌信誉的提高,逐渐扩大。

第三类,内销低档型。

产品需求数量大、质次价低,产品主要通过荷花池等当地专业批发市场销往农村及中西部地区市场。

由于对生产条件要求低,主要由数量众多的个体户及小企业生产。

这些生产单位的规模小,生产状况仍停留在初级的手工作坊阶段。

随着大部分企业正在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一些中小企业借搬迁机会,加快改造传统工艺,建立半流水线或流水线,实现生产技术升级和产品档次的提高,这部分产品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正大幅下降。

3.中小企业是集群的主体,少数大型企业已成为集群发展的龙头成都鞋业产业集群全部是由民营企业构成,且90%以上的是日产2000双以下或年均产值在50万元左右的中小民营企业。

2005年限额以上制鞋企业仅有60多家,占全部企业数量的5%,年均产值400万元左右;其中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有20多家。

出口企业也以中小企业为主体,2006年全市出口上千万美元的企业仅有四川新立新、爱民儿2户,分别出口2847万美元和1374万美元;出口过百万美元的企业有29户,占出口企业户数的24.7%。

值得注意的是,成都鞋业集群中的这20多家大型企业在带动和引领整个集群发展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带动集群的技术进步与产品升级。

近年来,这些大型企业利用积累资金和银行贷款纷纷技术改造,广泛使用国内外先进制鞋设备,一些企业已经建成了现代化生产流水线,还有一批企业正在新建流水线作业厂区,企业的现代化生产水平和生产能力逐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不断提高。

二是组织和带动集群企业的相互协作和资源共享。

这些企业利用自己的信息和关系出面牵头组织其他企业共同承接国外的订单,其中有些企业将自己的订单委托给当地其他企业生产,并带头组织联合采购、共同开发市场和共同培训等活动,促进了集群的整体发展。

三是积极探索产品与经营方式创新。

一方面,这些大型企业在创新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大部分近三年技术与产品创新的投入年均增长在30%以上,而且一些企业已开始探索建立企业的研发机构和销售通道,如成都卡美多鞋业有限公司已经广州建立了新产品研发中心和营销中心,努力开拓国内高档产品市场;艾民儿皮制品有限公司探索以自有品牌为基础的代理销售网络,目前已在全国有1500多家专营店。

4.集群已形成一些地方品牌,集群的区域品牌初步确立虽然成都鞋业产业集群的起步是以面向国内市场的中低档产品为主,但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一些集群企业的品牌意识逐步形成,并已开始注重品牌的培育。

这些大型制鞋企业,近三年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创建品牌、广告宣传方面的投入。

目前集群1500家制鞋企业中,已有300多个注册商标,其中有 3个品牌获得了四川省名品、四川省著名品牌和驰名商标的称号,17家企业获得“中国真皮标志”称号,派中派、嘉丽多等获得国家质检中心或四川质检中心认定的免检产品称号等。

此外,近年来“双星”运动鞋、“奥康”皮鞋等全国著名品牌和驰名商标也已入驻集群。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集群规模的扩大,集群产品在国内市场份额的提高,成都鞋业集群逐渐继广州、温州、泉州之后国内又一重要的鞋业生产基地,并被誉为“西部鞋都”。

2005年12月中国轻工联合会、中国皮革协会授予成都鞋业集群“中国女鞋之都”荣誉称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