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作业,案例分析。
法律硕士法制史案例(3篇)
![法律硕士法制史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0ea87b2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0a.png)
第1篇一、背景介绍明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明律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部重要法典,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律在继承唐宋法律传统的基础上,对刑罚制度进行了改革,体现了儒家思想在法制史上的重要地位。
本文将以一个具体案例,探讨明律中的刑罚制度与儒家思想的融合。
二、案例介绍案例:某甲因贪污公款被逮捕,经审理查明,贪污金额为1000两银子。
根据明律规定,贪污公款1000两银子属于“贪赃”行为,应当受到严厉的惩罚。
三、案例分析1. 明律中的刑罚制度明律对刑罚制度进行了改革,将刑罚分为五刑,即死刑、流刑、徒刑、杖刑和罚金。
其中,死刑是最为严厉的刑罚,适用于重大犯罪;流刑是指将罪犯流放到边疆地区,适用于较重的犯罪;徒刑是指剥夺罪犯一定期限的自由,适用于较轻的犯罪;杖刑是指用杖责打罪犯,适用于轻微的犯罪;罚金是指对罪犯进行罚款,适用于轻微的犯罪。
2. 儒家思想在刑罚制度中的体现(1)仁政思想儒家思想强调仁政,主张以德治国。
在刑罚制度中,明律注重对罪犯的教化,强调刑罚的目的是为了改造罪犯,使其改过自新。
如明律规定,对于初次犯罪的罪犯,应当先给予杖刑,使其认识到错误,然后进行教化,使其悔过自新。
(2)礼治思想儒家思想强调礼治,主张通过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在刑罚制度中,明律强调刑罚的公正性和合理性,要求官员在审理案件时要依法办事,不得徇私舞弊。
如明律规定,官员在审理贪污案件时,必须查明事实,不得冤枉无辜。
(3)慎刑思想儒家思想主张慎刑,强调刑罚的适度。
在刑罚制度中,明律对刑罚的种类和程度进行了明确规定,以防止官员滥用刑罚。
如明律规定,贪污公款1000两银子属于“贪赃”行为,应当受到杖刑,但具体杖数由官员根据罪犯的情节和态度进行决定。
四、结论明律中的刑罚制度与儒家思想的融合,体现了我国封建社会法制史上的重要特点。
在刑罚制度中,明律注重对罪犯的教化,强调刑罚的公正性和合理性,体现了儒家仁政、礼治和慎刑的思想。
大一中国法律史案例分析(3篇)
![大一中国法律史案例分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af046c5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22.png)
第1篇一、引言法律史是研究法律制度、法律思想和法律实践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古代法律史的研究,可以了解我国法律制度的演变过程,为现代法治建设提供借鉴。
本文以《唐律疏议》为例,分析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二、《唐律疏议》概述《唐律疏议》是唐代一部重要的法律文献,成书于唐太宗时期,由长孙无忌等人编纂。
它汇集了唐代的律、令、格、式等法律条文,是研究唐代法律制度的重要资料。
本书共分为十二篇,包括《名例律》、《卫禁律》、《职制律》、《户婚律》、《厩库律》、《擅兴律》、《贼盗律》、《斗讼律》、《诈伪律》、《杂律》、《捕亡律》、《断狱律》。
三、案例分析1. 《唐律疏议》的特点(1)体系完备:唐代法律制度体系较为完备,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刑事、民事、行政等。
(2)重视礼法结合:唐代法律强调礼法结合,以礼入法,以法辅礼,体现了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
(3)注重刑罚的适用:唐代法律对刑罚的适用较为严格,体现了对法律的尊重和权威。
2. 《唐律疏议》对后世的影响(1)对宋代法律制度的影响:《唐律疏议》对宋代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宋刑统》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唐律疏议》。
(2)对明清法律制度的影响:明清两代的法律制度也受到了《唐律疏议》的影响,如《大明律》和《大清律例》。
(3)对现代法治建设的影响:《唐律疏议》为现代法治建设提供了借鉴,如法治原则、法律体系的构建等。
四、案例分析结论《唐律疏议》作为一部重要的法律文献,具有以下特点:体系完备、重视礼法结合、注重刑罚的适用。
它对后世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现代法治建设提供了借鉴。
通过对《唐律疏议》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为今后法治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五、总结通过对《唐律疏议》的案例分析,我们了解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唐代法律制度在我国古代法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为后世法律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经典法律案例分析(3篇)
![中国经典法律案例分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f7b54a6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73.png)
第1篇一、案件背景南宋时期,奸臣秦桧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诬陷忠良,制造了“莫须有”案。
该案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冤案之一,也是中国法律史上的一次重大悲剧。
二、案件经过1. 事件起因秦桧在南宋朝廷中担任宰相,专权跋扈,排斥异己。
他担心忠臣岳飞等人的势力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心生恶念,企图陷害岳飞。
2. 事件经过秦桧利用手中的权力,捏造罪名,诬陷岳飞谋反。
为了使岳飞无法自辩,秦桧还制造了“莫须有”的罪名。
所谓“莫须有”,即没有确切证据,只是空口白牙地诬陷。
岳飞被秦桧诬陷后,受到了严刑逼供。
在秦桧的操纵下,南宋朝廷对岳飞进行了审判。
尽管岳飞百般辩解,但秦桧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依然判处岳飞死刑。
3. 事件结果岳飞被秦桧陷害致死,其他忠臣也被牵连其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迫害。
秦桧则因为陷害忠良而臭名昭著。
三、案例分析1. 法律依据在“莫须有”案中,秦桧的行为严重违反了当时的法律。
根据《宋刑统》的规定,谋反罪是重罪,需要确凿证据才能定罪。
然而,秦桧却凭借手中的权力,捏造罪名,陷害忠良,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法律的公正性和严肃性。
2. 司法公正在“莫须有”案中,南宋朝廷的司法系统完全沦为了秦桧的傀儡。
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完全不顾事实真相,迎合秦桧的意愿,对岳飞等人进行了错误的判决。
这种司法不公的现象,不仅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严重破坏了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3. 忠良被害“莫须有”案是中国历史上忠良被害的典型案例。
岳飞等忠臣为了国家的利益,竭尽全力抗击外敌,却遭到了秦桧的陷害。
他们的悲惨遭遇,警示后人要捍卫法律的尊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四、结论“莫须有”案是中国法律史上的一次重大悲剧,也是南宋时期司法腐败的缩影。
该案反映了当时法律的不完善、司法公正的缺失以及忠良被害的悲惨现实。
通过对该案的分析,我们应深刻认识到维护法律尊严、追求司法公正的重要性。
同时,也要以史为鉴,警惕类似悲剧的再次发生。
第2篇一、案情简介张三,男,45岁,某市居民。
我国法律典型案例分析(3篇)
![我国法律典型案例分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a4f5cc1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51.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王老太,年逾古稀,居住在某市某小区。
某日,王老太在小区内散步时,不幸被一辆失控的电动车撞倒,导致腿部骨折。
事发后,王老太要求肇事者赔偿损失,但肇事者认为事故责任应由王老太自己承担,双方因此产生纠纷。
二、案例分析1. 案件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肇事者是否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如果应当承担,赔偿金额如何确定?2.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人身损害的,由事故责任方承担赔偿责任;事故责任方无法确定或者无力承担赔偿责任的,由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先行垫付。
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垫付后,有权向事故责任方追偿。
”3. 案件审理过程(1)一审法院审理一审法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肇事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考虑到王老太的伤情,法院判决肇事者赔偿王老太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等共计人民币10万元。
(2)二审法院审理肇事者不服一审判决,向二审法院提起上诉。
二审法院认为,一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遂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4. 案件评析(1)法律适用本案中,一审、二审法院均认定肇事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体现了我国法律对侵权行为的严格规定。
侵权责任法旨在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本案的审理过程充分体现了法律的公正性。
(2)赔偿金额确定赔偿金额的确定,应综合考虑受害人的实际损失、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的社会影响等因素。
本案中,法院充分考虑了王老太的伤情、医疗费用、误工费等因素,合理确定了赔偿金额。
(3)社会影响本案的审理结果,对于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肇事者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体现了法律的严肃性;另一方面,受害者得到了应有的赔偿,维护了其合法权益。
三、结论“王老太维权案”是我国法律典型案例之一,体现了我国法律对侵权行为的严格规定。
本案的审理过程充分体现了法律的公正性,对于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法律史经典案例(3篇)
![中国法律史经典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6578597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b7.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秦律中的“连坐”制度是中国法律史上的一个重要案例,它起源于战国时期,盛行于秦朝。
这一制度规定,一旦发生犯罪,不仅罪犯本人要受到惩罚,与其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人也要受到牵连,一同受到处罚。
这种制度在秦朝的统治下被广泛运用,对后世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案例经过1. 起源“连坐”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当时,各国为了加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严酷的法律措施,其中就包括“连坐”制度。
这一制度最初是针对地方官员的,要求他们对所辖地区的治安负责,一旦发生犯罪,官员及其家属、邻里都要受到惩罚。
2. 秦朝时期的“连坐”制度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进一步加强了“连坐”制度。
他将这一制度扩大到全国范围内,不仅适用于官员,还适用于普通百姓。
根据秦律,以下情况下的“连坐”制度:(1)一人犯罪,连坐其家人、邻里、同乡等。
(2)一人犯罪,连坐其雇主、雇主家属、雇主邻里等。
(3)一人犯罪,连坐其雇主所在单位的其他员工。
3. 案例分析(1)目的秦朝实行“连坐”制度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① 强化统治:通过惩罚罪犯的亲属、邻里等,使人们互相监督,不敢犯罪。
② 压制反抗:在严酷的法律压力下,人民不敢反抗,从而维护了秦朝的统治。
③ 增加财政收入:惩罚罪犯的同时,可以没收其财产,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2)影响① 积极影响“连坐”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震慑犯罪的作用,使人们不敢轻易犯罪。
② 消极影响“连坐”制度过于严苛,往往导致无辜者受到牵连,造成社会恐慌。
此外,这一制度还加剧了社会矛盾,为秦朝的覆灭埋下了隐患。
三、案例启示1. 法律应注重平衡在制定法律时,应充分考虑社会公平与正义,避免过于严苛的制度。
2. 法律应注重人性化在执行法律时,应尊重人的尊严,避免无辜者受到牵连。
3. 法律应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制度也应不断调整和完善,以适应社会需求。
总之,秦律中的“连坐”制度是中国法律史上的一个重要案例,它既体现了秦朝统治者的统治手段,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中国法律史案例分析报告(3篇)
![中国法律史案例分析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1f6842e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ac.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本案例选取的是中国法律史上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案件——秦朝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发生在公元前356年至公元前350年,是秦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政治改革。
此次变法不仅改变了秦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也为中国法律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案例分析1. 变法目的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国家治理效率,实现富国强兵。
在当时,秦国虽然地处西部边陲,但国力相对较弱。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商鞅提出了变法的建议。
2. 变法内容(1)废除井田制,实行均田制。
商鞅变法首先废除了井田制,将土地重新分配,实行均田制。
这一举措使得土地更加集中,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2)推行郡县制。
商鞅在地方行政上推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郡县,由郡守和县令负责地方行政。
这一举措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3)改革军制。
商鞅改革了秦国的军制,实行征兵制,选拔优秀的士兵,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军队战斗力。
(4)制定法律。
商鞅制定了《法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法经主要包括刑罚、诉讼、官制、经济等方面的内容,为后世法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变法影响(1)政治影响。
商鞅变法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国家治理效率,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经济影响。
商鞅变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为秦国的富强提供了物质基础。
(3)法律影响。
《法经》的制定标志着中国法律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后世法律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4. 变法争议尽管商鞅变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当时也引起了不少争议。
主要争议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土地改革。
商鞅废除井田制,实行均田制,虽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但也导致了一些农民失去了土地,生活陷入困境。
(2)郡县制。
商鞅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也削弱了地方豪强的势力,引起了一些地方豪强的反对。
(3)刑罚改革。
商鞅制定的法律刑罚严厉,引起了一些民众的不满。
中国法制史案例分析
![中国法制史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c263b51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d1.png)
第一章夏朝的法律制度(一)案情在中国氏族社会后期,伴随氏族民主制一天天瓦解,氏族首领的职位也成为显贵家族争夺的对象,传统的氏族选举制度即禅让制受到威胁,禹在位时便逐步加强个人的权威,以至于在会稽山大会因为防风氏迟到而杀了防风氏,已然是一个国王的权势。
在这样的基础上,在禹死后,禹的儿子启打破的传统的禅让制,建立王位世袭传子制度,这遭到了侯任继承人东夷族首领伯益和有扈氏的武装反对,夏启攻伐有扈氏之前,便发布了一条军令形式的法律:“左不玫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
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
”1最终战胜了有扈氏,罚其为放牧的奴隶,,杀死了伯益。
(二)法律规定及适用夏启建立王位世袭制的时期属于国家和法律正在形成的时期,至少在形式上,还保持着氏族民主制度,在氏族社会,生产力水平是极端低下的,依赖氏族成员的集体劳动,维持极端贫乏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氏族公有制,产品归氏族成员集体所有,平均分配,既没有私有,也没有剥削,所谓“天下为公”,“而无私耕私织,共寒其寒,共饥其饥”。
基于共同劳动的需要,并依血缘亲族关系为维系纽带而组织起来的氏族公社,各个成员之间的社会地位是平等的,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
为了组织氏族成员进行生产和同自然灾害作斗争,以保护和维持氏族的生存,逐渐形成了管理公共事务的氏族机关。
并由氏族成员共同选举氏族首领,执行氏族集体所赋予他的各种职责。
遇有重大事项或争端,由氏族最高权力机关——氏族全体会议共同解决,氏族领袖不称职时也可以撤换。
传说中的“尧舜禅让”不失为原始民主制的例证。
作为阶级统治的国家与法律,在那时是不存在的,一切按照传统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原始习俗行事。
氏族社会的习俗是逐渐形成的群体意识,最初表现为对大自然界、图腾、神和祖先的崇拜;而后逐渐扩展到约束人类自身和社会领域,如对违犯氏族利益的惩治;为同族复仇;维护财产的公有与分配,等等。
中国法律史案例分析例题(3篇)
![中国法律史案例分析例题(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a63c54d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1f.png)
第1篇一、案例分析背景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法律史研究在法学领域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通过对中国法律史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法律制度的演变过程,为当前法治建设提供借鉴。
本案例选取了中国古代著名的“张汤断案”事件,旨在通过分析该案例,探讨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运行机制及其对现代法治建设的启示。
二、案例分析1. 案件概述“张汤断案”发生在西汉时期,主人公张汤是当时的著名法官。
某日,一名官员甲被举报贪污,张汤接到举报后,立即展开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甲官员为了掩盖罪行,指使手下乙杀害了举报人丙。
张汤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乙有杀人嫌疑,于是将乙逮捕归案。
经过审理,张汤发现乙确实参与了杀人,但甲官员并未直接参与。
于是,张汤依法判处乙死刑,但对甲官员进行了免于处罚的处理。
2. 案件分析(1)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特点本案反映了我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一些特点:①以儒家思想为基础。
张汤在审理案件过程中,遵循了儒家“仁政”思想,以宽严相济的态度对待案件。
②注重证据。
张汤在审理案件时,严格审查证据,确保案件审理的公正性。
③法律与道德相结合。
张汤在审理案件时,既考虑法律条文,又考虑道德规范,力求实现法律与道德的统一。
(2)张汤断案的艺术本案中,张汤断案的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灵活运用法律条文。
张汤在审理案件时,灵活运用法律条文,既保证了法律的严肃性,又体现了法律的灵活性。
②善于发现案件线索。
张汤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善于发现案件线索,为案件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③注重案件审理的公正性。
张汤在审理案件时,严格审查证据,确保案件审理的公正性。
(3)对现代法治建设的启示本案对现代法治建设具有以下启示: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张汤在审理案件时,始终关注人民的利益,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理念。
②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张汤在审理案件时,对涉案人员一视同仁,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③加强证据审查。
张汤在审理案件时,严格审查证据,确保案件审理的公正性,为现代法治建设提供了借鉴。
中国法律史案例分析例题(3篇)
![中国法律史案例分析例题(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d831d66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3f.png)
第1篇一、案情简介原告张三与被告李四于2010年1月1日签订了一份房屋买卖合同,约定由李四将其名下位于某市某区的房屋出售给张三,总价款为100万元。
合同约定,房屋过户登记手续由双方共同办理,房屋交付时间为2010年3月1日。
合同签订后,张三依约支付了全部房款。
然而,至2010年3月1日,李四仍未办理房屋过户登记手续,也未交付房屋。
张三多次与李四协商,但李四以各种理由推脱。
无奈之下,张三将李四诉至法院,要求李四履行合同,办理房屋过户登记手续,并支付违约金。
二、案件争议焦点1. 张三与李四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是否有效?2. 李四是否应当履行合同,办理房屋过户登记手续?3. 张三是否可以要求李四支付违约金?三、案例分析(一)房屋买卖合同的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条规定,合同是平等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张三与李四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符合合同法的规定,合同主体合格,意思表示真实,内容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因此该合同合法有效。
(二)李四是否应当履行合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十条规定,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
在本案中,张三与李四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约定,李四应当将房屋过户登记手续办理完毕,并交付房屋。
然而,李四未履行合同义务,导致张三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因此,李四应当履行合同,办理房屋过户登记手续,并交付房屋。
(三)张三是否可以要求李四支付违约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在本案中,李四未履行合同义务,导致张三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根据合同约定,李四应当支付违约金。
因此,张三可以要求李四支付违约金。
四、判决结果法院经审理认为,张三与李四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合法有效,李四未履行合同义务,构成违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法院判决如下:1. 李四在判决生效后三十日内,办理房屋过户登记手续,将房屋过户至张三名下;2. 李四支付张三违约金人民币10万元;3. 案件受理费由李四承担。
中国法律史期末试题案例(3篇)
![中国法律史期末试题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edc61ab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59.png)
第1篇一、案例分析题案例一:秦朝法律改革背景:秦朝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统治,推行了一系列的法律改革。
这些改革对中国法律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案例描述:1. 编撰《法经》:秦朝将原有的法律条文汇编成《法经》,分为律、令、令甲、令乙、令丙、令丁六篇,确立了法律的统一性和权威性。
2. 法律体系完善:秦朝在法律体系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将法律分为刑事、民事、行政三大类,并建立了相应的法律机构。
3. 法律适用严格:秦朝实行严格的法律适用原则,强调法律的普遍适用和严格执行,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4. 法律教育与普及:秦朝重视法律教育,设立了法曹,培养了一批精通法律的官员,同时通过法律普及活动,提高了民众的法律意识。
问题:1. 秦朝法律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 秦朝法律改革对中国法律史产生了哪些影响?3. 秦朝法律改革在历史上有何意义?案例二:唐朝法律制度背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法律制度最为完善的时期之一,其法律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案例描述:1. 法律体系完善:唐朝在继承秦汉法律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法律体系,分为律、令、格、式四大类,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
2. 法典编纂:唐朝编纂了《唐律疏议》,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法典,对后世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法律适用灵活:唐朝在法律适用上注重灵活性,允许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 法律教育与选拔:唐朝重视法律教育,设立了律学,选拔了一批精通法律的官员,为国家的法律实施提供了人才保障。
问题:1. 唐朝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 唐朝法律制度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3. 唐朝法律制度在历史上有何意义?案例三:明清时期的法律制度背景: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法律制度逐渐走向衰落,但仍有其独特的特点。
案例描述:1. 法律体系混乱:明清时期的法律体系较为混乱,法律条文繁多,难以统一适用。
2. 法律实施困难:由于社会矛盾加剧,法律实施面临诸多困难,导致法律效力降低。
中国法律史典型案例分析(3篇)
![中国法律史典型案例分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7140347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e2.png)
第1篇一、引言法律史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法律发展历程的记录,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制度的变迁、法律思想的演变以及法律实践的发展。
在中国,法律史源远流长,积累了丰富的法律文化遗产。
本文选取了中国法律史上的几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以展现中国法律史的发展脉络和特点。
二、案例一:汉律与《九章律》案例背景:汉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由西汉时期法学家叔孙通制定。
《九章律》是汉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户律》、《兴律》、《厩律》九篇,对后世法律产生了深远影响。
案例分析:1. 汉律的特点:(1)以刑法为主,注重惩罚和威慑;(2)注重律文规范,强调法律的统一性和权威性;(3)法律体系较为完整,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 《九章律》的意义:(1)确立了刑法的基本原则,如“罪刑法定”、“同罪同罚”等;(2)对后世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唐律、明律等;(3)体现了汉代的法制思想,如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统一性。
三、案例二:唐朝的《唐律疏议》案例背景:《唐律疏议》是唐朝时期的一部法典,由唐太宗李世民下令编纂,是唐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唐律》为蓝本,对律文进行疏解和注释,成为后世研究唐代法律的重要资料。
案例分析:1. 《唐律疏议》的特点:(1)以刑法为主,同时涉及民事、商事、行政等方面;(2)律文严谨,注重法律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3)法律体系较为完整,体现了唐代法制的成熟。
2. 《唐律疏议》的意义:(1)对后世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宋律、元律等;(2)确立了“以法为教,以法为治”的法制理念;(3)体现了唐代法制的特色,如注重实用性和灵活性。
四、案例三:明清时期的《大清律例》案例背景:《大清律例》是清朝时期的一部法典,由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位皇帝相继修订,最终形成。
《大清律例》以《大明律》为基础,结合清朝的实际情况进行修订,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部重要法典。
中国法律史案例分析例题(3篇)
![中国法律史案例分析例题(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062ce11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e5.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唐律疏议》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法典,成书于唐太宗贞观年间,由长孙无忌等人编纂。
它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法律制度的集大成者,也是世界法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法典之一。
在《唐律疏议》中,有一项被称为“十恶”的制度,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
二、案例分析1. “十恶”制度的定义“十恶”是指古代中国封建社会认为最严重的十种犯罪行为,包括: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这些犯罪行为在当时被视为对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的严重破坏,因此受到严厉的惩罚。
2. “十恶”制度的成因(1)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礼治”,主张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和道德伦理。
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将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理念,将“十恶”制度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2)历史传承。
在秦汉时期,法律制度较为严苛,对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唐律在继承前代法律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对“十恶”的打击力度。
(3)社会现实需求。
唐朝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繁荣,但同时也存在着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
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统治者需要加强对“十恶”的打击。
3. “十恶”制度的内容(1)谋反、谋大逆、谋叛。
这三种犯罪行为涉及对国家政权和封建统治的威胁,是“十恶”中的首要之恶。
(2)恶逆。
指杀害尊亲属、杀害官长、杀害丈夫等犯罪行为。
(3)不道。
指杀害无辜、伤害孕妇、杀害奴隶等犯罪行为。
(4)大不敬。
指对皇帝、皇后、宗室、大臣等尊贵人物的不敬行为。
(5)不孝。
指不敬父母、不赡养父母、不告父母出嫁等犯罪行为。
(6)不睦。
指杀害同族、杀害同乡、杀害同党等犯罪行为。
(7)不义。
指杀害上司、杀害朋友、杀害妻子等犯罪行为。
(8)内乱。
指奸淫亲属、强奸妇女、通奸等犯罪行为。
4. “十恶”制度的评价(1)积极方面。
首先,“十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其次,对于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的犯罪行为,给予严厉的打击,有利于震慑犯罪分子,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法律史案例分析题(3篇)
![法律史案例分析题(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3bd0dc5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f6.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多次变迁,从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到封建社会的均田制,再到明清时期的土地私有制,土地制度的变化深刻影响了农民的权益。
本案例将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变迁为背景,探讨农民权益保障的历史演变。
二、案例分析1. 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奴隶社会的井田制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土地制度,始于商周时期。
井田制将土地划分为九份,中央一份为公田,由奴隶主贵族统治下的奴隶集体耕种,剩余八份为私田,分配给奴隶主贵族和他们的家属。
井田制下,农民没有土地所有权,只能耕种分配给自己的私田,且耕作成果需上交奴隶主贵族。
井田制下,农民权益受到严重侵犯,他们处于奴隶地位,没有人身自由,更无法保障土地权益。
井田制的存在,导致农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
2. 封建社会的均田制封建社会的均田制始于北魏,盛行于隋唐时期。
均田制将土地按照人口分配给农民,使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所有权,从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均田制下,农民权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
农民可以自主耕种土地,享有土地收益。
然而,均田制也存在弊端,如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导致农民失去土地,生活陷入困境。
3. 明清时期的土地私有制明清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渐成为主流。
土地可以买卖、租赁、继承,农民可以拥有土地所有权。
然而,土地私有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首先,土地兼并现象加剧。
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苦。
其次,封建地租剥削加重。
地主阶级通过高额地租剥削农民,使农民生活更加艰难。
4. 农民权益保障的历史演变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变迁来看,农民权益保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
(1)奴隶社会:农民没有人身自由,更无法保障土地权益。
(2)封建社会:均田制使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所有权,但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农民权益受到侵犯。
(3)明清时期:土地私有制使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但土地兼并、地租剥削等问题加剧,农民权益依然受到侵犯。
(4)近代以来:随着民主思想的传播和农民运动的兴起,农民权益保障逐渐得到重视。
中国法律史案例分析题(3篇)
![中国法律史案例分析题(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45ca25b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a5.png)
第1篇一、案情简介原告张三,男,35岁,某知名作家。
被告李四,男,28岁,某出版社编辑。
原告张三于2018年出版了一部小说《情动》,该小说自出版以来,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2020年,原告发现被告李四在其编辑的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爱在心中》的小说,该小说与原告的《情动》在情节、人物设定等方面存在高度相似之处。
原告认为被告的行为侵犯了其著作权,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二、争议焦点1. 被告李四的行为是否构成对原告张三著作权的侵犯?2. 若被告行为构成侵权,原告应如何主张赔偿?三、案例分析(一)被告李四的行为是否构成对原告张三著作权的侵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条规定,著作权人对其作品享有下列权利:1. 表现权,即以口述、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任何形式,将作品公之于众的权利;2. 出版权,即以出版物的形式复制、发行作品的权利;3. 展览权,即以展览、展示等形式公开展示作品的权利;4. 演绎权,即对作品进行改编、翻译、注释、整理等权利;5. 授予他人使用作品的权利。
本案中,原告张三的《情动》小说属于文字作品,被告李四在未经原告许可的情况下,将其小说《爱在心中》发表于杂志,侵犯了原告的出版权和演绎权。
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规定,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改编、翻译、注释、整理等方式使用作品的,应当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
被告李四在未经原告许可的情况下,擅自改编原告的作品,侵犯了原告的著作权。
(二)若被告行为构成侵权,原告应如何主张赔偿?1. 赔偿数额: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四十八条规定,侵权人应当赔偿损失。
原告张三可以要求被告李四赔偿因其侵权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包括但不限于版税损失、稿酬损失等。
2. 精神损害赔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四十九条规定,侵权行为给著作权人造成精神损害的,侵权人应当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原告张三可以要求被告李四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中国法律史的案例分析(3篇)
![中国法律史的案例分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6d88247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b7.png)
第1篇一、引言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工具。
中国法律史源远流长,从古代的礼法到现代的法治,经历了无数次的变革与发展。
本文以《唐律疏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为切入点,分析中国法律史的发展演变,探讨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人民权益方面的作用。
二、《唐律疏议》的背景与特点1. 背景《唐律疏议》是唐朝时期的一部法典,成书于公元653年。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在这样的背景下,制定一部全面、系统、严谨的法典成为当务之急。
2. 特点(1)以儒家思想为指导。
《唐律疏议》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礼法并重,以德治为主,刑罚为辅。
(2)注重法律的统一性。
《唐律疏议》将全国各地的法律规范进行整合,形成了一套统一的法律体系。
(3)注重法律的适用性。
《唐律疏议》针对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案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条款,体现了法律的适用性。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背景与特点1. 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刑法典,于1979年颁布。
这一时期,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初期,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犯罪现象日益严重。
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制定一部新的刑法成为当务之急。
2. 特点(1)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强调依法治国,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2)注重刑罚的适用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根据犯罪性质、情节和危害程度,对刑罚进行了明确规定,体现了刑罚的适用性。
(3)注重刑罚的公正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刑罚的种类、幅度进行了明确规定,力求做到公正、合理。
四、案例分析1. 社会背景的差异从《唐律疏议》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国法律史的发展演变与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唐朝时期,我国封建社会进入鼎盛阶段,政治、经济、文化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初期,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犯罪现象日益严重。
中国历史上法律案例分析(3篇)
![中国历史上法律案例分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40a998d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c0.png)
第1篇一、背景介绍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法律体系较为完善,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明朝的法律体系以《大明律》为代表,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部代表性法典。
在《大明律》中,有一项名为“奸党罪”的罪名,本文将以此为例,分析中国历史上法律案例。
二、案例概述某年,明朝某地发生一起贪污案,涉案官员涉嫌结党营私,以权谋私。
经调查,发现该官员与同僚相互勾结,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严重破坏了地方政治生态。
根据《大明律》的相关规定,该官员被判处“奸党罪”。
三、案例分析1. 奸党罪的定义根据《大明律》的规定,奸党罪是指官员结党营私,破坏国家政治秩序的行为。
具体表现为:官员之间相互勾结,结成党派,滥用职权,谋取私利,损害国家利益。
2. 奸党罪的构成要件(1)主体:犯奸党罪的必须是官员,包括各级官员、地方官员等。
(2)主观方面:犯奸党罪的行为人必须具有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破坏国家政治秩序,仍然故意为之。
(3)客观方面:犯奸党罪的行为人必须实施了结党营私、滥用职权、谋取私利等行为,损害了国家利益。
3. 奸党罪的处罚根据《大明律》的规定,犯奸党罪的官员,视情节轻重,分别处以杖刑、流刑、死刑等刑罚。
在本案中,涉案官员因犯奸党罪,被判处死刑。
四、案例分析总结1. 奸党罪在《大明律》中的重要性奸党罪作为《大明律》中的一项罪名,体现了明朝对官员结党营私、滥用职权等行为的严厉打击。
这一罪名对于维护国家政治秩序、保障百姓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2. 奸党罪的现实意义虽然《大明律》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奸党罪这一罪名所蕴含的法律精神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我们仍然需要警惕官员结党营私、滥用职权等行为,以确保国家政治生态的健康。
3. 对奸党罪的反思通过对奸党罪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封建社会,官员结党营私、滥用职权等行为对国家政治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
因此,在现代社会,我们应当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对官员的监督,防止类似行为的发生。
中国法律史期末考试案例(3篇)
![中国法律史期末考试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c8c5fbd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1f.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公元2020年,我国某市发生了一起因邻里纠纷引发的故意伤害案件。
案件当事人为张某(男,35岁)和李某(男,40岁),双方系同村邻居。
近年来,由于张某家在村中的土地面积逐渐扩大,导致李某家的土地面积缩小,两家因土地边界问题产生矛盾。
经过多次协商未果,双方矛盾愈发激化。
一天,张某在村口与李某发生争执,在争执过程中,张某持刀将李某刺伤,导致李某重伤。
此案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也为我们提供了探讨我国古代法律制度与现代法律制度衔接的契机。
二、案件分析1. 古代法律制度对本案的适用在我国古代法律制度中,与邻里纠纷相关的法律主要有《唐律疏议》、《大明律》等。
以《唐律疏议》为例,其中对邻里纠纷的处理规定如下:(1)对于因土地、房屋等不动产引起的纠纷,双方应先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可向官府起诉。
(2)对于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应依法惩处。
结合本案,张某与李某因土地边界问题产生纠纷,属于不动产纠纷,应首先协商解决。
但双方未达成一致意见,导致矛盾升级,张某持刀将李某刺伤。
根据《唐律疏议》的规定,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应依法惩处。
2. 现代法律制度对本案的适用(1)刑法适用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本案中,张某持刀将李某刺伤,构成故意伤害罪,应依法惩处。
(2)民法适用根据我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条规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
李某因张某的故意伤害而受到人身损害,有权要求张某承担赔偿责任。
三、案例分析结论1. 古代法律制度与现代法律制度在处理邻里纠纷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古代法律制度注重调解和官府干预,而现代法律制度强调个人权利保护和法律责任追究。
2. 本案中,张某的行为违反了古代法律制度中关于邻里纠纷和故意伤害的规定,应依法受到惩处。
中国法制史案例分析
![中国法制史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ff24ef9a417866fb94a8e6e.png)
1.商纣争太子案(1)在商代妻和妾区别是什么?答:妻妾的地位截然不同,二者处于极不平等的地位。
大多数妾是奴隶主贵族从女奴中强娶来的,还有的是通过“嫔嫁”来的,即奴隶主贵族娶妻,往往同妻的隋嫁女一同收为妾。
一妻多妾制是由于奴隶社会私有制决定嫡长子继承制,如果多妻就会造成王位混乱和争斗财产,影响奴隶阶级专政的统治秩序。
(2)嫡长子继承制的含义及意义。
答:嫡长子继承制就是王位和爵位由正妻所生的长子继承的制度。
此制度始于商朝末期,至西周初期正式确立。
嫡长子继承制决定了奴隶社会私有制下的一妻多妾制,如果在多妻的情况下,就会因争夺财产和王位产生混乱,乃至战乱。
所以妻妾之分,也就有了嫡子和庶子之分,就以避免在继承问题上发生争执,进而影响奴隶阶级专政的统治秩序。
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统治秩序。
2.车裂商秧案(1)结合教材,简述商秧改革的主要内容答:商鞅在秦国进行两次变法第一次变法(公元前359)。
重点是打击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势力。
具体内容是:一是整顿户籍,设立连坐法,防止隐匿坏人;二是奖励告奸;三是.奖励农业生产;四是.奖励军功。
第二次变法(公元前350)。
重点是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
具体内容是:一是.进一步强调分户居住;二是.取消分封制,普遍建立郡县制;三是.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四是.统一度量衡制度。
商鞅变法意义,在于通过变法改革,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使得秦国国势日强,在战国“七雄”中跃居六国之首,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2)请叙述刑、法、律的概念。
答:从词源看,汉字“法”确有“平”、“正”、“直”和“公正裁判”的含义。
与“法”字有密切联系的另一个字是“律”。
据(说文解字)的解释,“律,均布也”。
可见,“法”总是指一种判断平、正、直的标准,而“律”则主要强调的是人人必须遵守的东西。
把“法”与“律”连用,就是说“律”是一种包含有国家确认的判断公、正、直的标准的“律”。
“法律”一词在清末民初才被广泛使用,据说是受日本的影响。
中国法制史案例分析1
![中国法制史案例分析1](https://img.taocdn.com/s3/m/f4ce523110661ed9ad51f3ed.png)
1、[夏桀囚商汤]夏朝末期,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商族的首领汤等诸侯有背反夏朝之心,因此,夏桀将汤囚禁在夏台(今河南禹县),后来因证据不足不得不将汤释放。
[案例分析]夏朝刚刚从原始社会进化为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司法机关尚未建立,但已经存在监狱。
夏朝的监狱称为圜土。
因为夏桀将汤囚禁在夏台,夏台也是夏朝监狱名称。
据说夏在都城阳翟"均台"这个地方设有监狱,所以"均台"也是夏朝监狱的名称。
2、[醢九侯]此案发生在商朝末期,九侯有一个漂亮的女儿,"入之纣",但九侯的女儿不喜淫,纣王发怒,就把九侯的女儿杀了。
九侯因此受牵连,被纣王处以死刑,行刑后被剁成肉酱。
3、[脯鄂侯]此案发生在商朝末期。
鄂侯因对九侯案不满而与纣王发生争辩,被纣王处以死刑,行刑后晒成肉干。
4、[囚周文王案]此案发生在商朝末期。
周文王(西伯昌)对九侯案、腭侯案的处理结果不满,崇侯虎知道后向纣王进谗言诬陷说:"西伯基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不利于帝。
"因此,商纣王将文王囚禁在羑里(今河南汤阴县)。
后来周文王之臣闳夭等人寻求美女、奇物、宝马进献给纣王,纣王赦免文王,将他释放。
[案例分析] 商朝的司法机关,史籍无明确记载。
但根据史记和甲骨文记载,商朝已经有了监狱,叫做"圜土"。
因商纣王将文王囚禁在羑里,商朝的监狱又叫做"羑里"。
据说因为有些土牢是在地下挖窑穴,上面盖上棚,并开有牖,类似今天的天窗,所以用"牖里"来代称监狱。
5、[直躬父窃羊案]此案发生于春秋时期楚国。
据《论语》、《吕氏春秋》记载,楚国有个叫直躬的人,其父偷了别人的羊,他便亲自到官府告发。
官府抓其父并要处以死刑,直躬请求代父受刑。
他说:"父窃洋而谒之,不亦信乎;父诛而代之,不亦孝乎;信且孝而诛之,国将不诛者乎?"楚王听后,下令免去直躬父死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法制史作业要求:
全班分为5组;各组重点研究下列案件之一,即第一组研究案例1、第二组研究案例2,第三组研究案例3,以此类推。
查找资料,理解案例全文,多角度分析,回答案例性质特点影响等问题,写出书面文稿。
每组派代表在讨论时发言。
要求全体同学理解其他四个案例,准备对其他同学发言的做补充。
发言文稿须写明本组人员。
发言后交给老师评阅。
案例1:复仇
元和六年九月,富平县人梁悦,为父杀仇人秦果,投县请罪。
敕:“复仇杀人,固有彝典。
以其申冤请罪,视死如归,自诣公门,发于天性。
志在徇节,本无求生之心,宁失不经,特从减死之法。
宜决一百,配流循州。
”
——《旧唐书·刑法志》
案例2:原情
二年四月,刑部员外郎孙革奏:“京兆府云阳县人张
莅,欠羽林官骑康宪钱米。
宪征之,莅承醉拉宪,气息将绝。
宪男买得,年十四,将救其父。
以莅角
首见血,后三日致死者。
准律,父为人所殴,子往救,击其人折伤,减凡斗三等。
至死者,依常律。
即买得救父难是性孝,非暴;击张莅
是心切,非凶。
以髫丱之岁,正父子之亲,若非圣化所加,童子安能及此?《王制》称五刑之理,必原父子之亲以权之,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
《春秋》之义,原心定罪。
周书所训,诸罚有权。
今买得生被皇风,幼符至孝,哀矜之宥,伏在圣慈。
臣职当谳刑,合分善恶。
”敕:“康买得尚在童年,能知子道,虽杀人当死,而为父可哀。
若从沉命之科,恐失原情之义,宜付法司,减死罪一等。
”
——《旧唐书·刑法志》
案例3:哀其老
广州都督赏仁弘尝率乡兵二千助高祖起,封长沙郡公。
仁弘交通豪酋,纳金宝,没降獠为奴婢,又擅赋夷人。
既还,有舟七十。
或告其赃,法当死。
帝哀其老且有功,因贷为庶人,乃召五品以上,谓曰:"赏罚所以代天行法,今朕宽仁弘死,是自弄法以负天也。
人臣有过,请罪于君,君有过,宜请罪于天。
其令有司设藁席于南郊三日,朕将请罪。
"房玄龄等曰:"宽仁弘不以私而以功,何罪之请?"百僚顿首三请,乃止。
——《新唐书·刑法志》
案例4:近于义
太和六年,兴平县民上官兴以醉杀人而逃,闻械其父,乃自归。
京兆尹杜悰、御史中丞宇文鼎以其就刑免父,请减死。
诏两省议,以为杀人者死,百王所守;若许以生,是诱之杀人也。
谏官亦以为言。
文宗以兴免父囚,近于义,杖流灵州,君子以为失刑。
——《新唐书·刑法志》
案例5:阿忿违信
大理少卿缺,太宗曰:“大理,人命所系;胄清直,其人哉。
”即日命胄。
……时选者盛集,有诡资荫冒牒取调④者,诏许自首;不首,罪当死。
俄有诈得者,狱具,胄以法当流。
帝曰:“朕诏不首者死,而今当流,是示天下不以信,卿卖狱耶?”胄曰:“陛下登杀之,
奈何?”胄曰:“法者,布大信于人,言乃一时喜怒所发。
陛下以一朝忿将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于法,此忍小忿,存大信也。
若阿忿违信,臣为陛下惜之。
”帝大感悟,从其言。
——《新唐书·戴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