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等三角形与图形变换
备战2023年中考数学一轮复习考点08 全等三角形

考点08 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主要包括全等图形、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角平分线的性质。
在中考中,全等三角形的直接考查主要以选择和填空为主,有时也会以证明的形式考查,难度一般较小;但大多数情况下,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多作为工具性质与其他几何知识结合,用于辅助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考查面较广,难度较大,需要考生能够熟练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一、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三、角平分线的线的性质。
考向一:全等三角形的性质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2.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3.全等三角形对应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中位线都相等.1.下列四个图形中,属于全等图形的是( )A .③和④B .②和③C .①和③D .①和②2.下图所示的图形分割成两个全等的图形,正确的是( )A .B .C .D .3.如图,ABC DBC ∆∆≌,45A ∠=︒,86ACD ∠=︒,则ABC ∠的度数为( )A .102︒B .92︒C .100︒D .98︒4.如图,将ABC 沿着BC 方向平移6cm 得到DEF △,若AB BC ⊥,10cm AB =,4cm DH =,则四边形HCFD 的面积为( )2cm .A.40B.24C.48D.645.如图,△ABC≌△ADE,若∠B=80°,∠E=30°,则∠C的度数为()A.80°B.35°C.70°D.30°考向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一)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1.边边边定理: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边边边”或“SSS”);2.边角边定理: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边角边”或“SAS”);3.角边角定理: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角边角”或“ASA”);4.角角边定理:有两角和它们所对的任意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角角边”或“AAS”);5.对于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判定它们全等时,还有HL定理(斜边、直角边定理):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二)灵活运用定理三角形全等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这不仅因为全等三角形有很多重要的角相等、线段相等的特征,还在于全等三角形能把已知的线段相等、角相等与未知的结论联系起来.应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别方法注意以下几点:1. 条件充足时直接应用判定定理在证明与线段或角相等的有关问题时,常常需要先证明线段或角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种情况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比较充分,只要认真观察图形,结合已知条件分析寻找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即可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2. 条件不足,会增加条件用判定定理此类问题实际是指条件开放题,即指题中没有确定的已知条件或已知条件不充分,需要补充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解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是:执果索因,逆向思维,即从求证入手,逐步分析,探索结论成立的条件,从而得出答案.3. 条件比较隐蔽时,可通过添加辅助线用判定定理在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当边或角的关系不明显时,可通过添加辅助线作为桥梁,沟通边或角的关系,使条件由隐变显,从而顺利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别方法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常见的几种辅助线添加:①遇到等腰三角形,可作底边上的高,利用“三线合一”的性质解题,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对折”; ②遇到三角形的中线,倍长中线,使延长线段与原中线长相等,构造全等三角形利用的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旋转”;③遇到角平分线,可以自角平分线上的某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利用的思维模式是三角形全等变换中的“对折”,所考知识点常常是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或逆定理;④过图形上某一点作特定的平分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利用的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平移”或“翻转折叠”; ⑤截长法与补短法,具体做法是在某条线段上截取一条线段与特定线段相等,或是将某条线段延长,使之与特定线段相等,再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有关性质加以说明.这种作法,适合于证明线段的和、差、倍、分之类的题目.1.在如图所示33⨯的小正方形组成的网格中,ABC 的三个顶点分别在小正方形的顶点(格点)上.这样的三角形叫做格点三角形,图中能画出( )个与ABC 全等的格点三角形(不含ABC ).A .3B .4C .7D .82.如图,B C ∠=∠,要使ABE ACD △△≌.则添加的一个条件不能是( )A .ADC AEB ∠=∠ B .AD AE =C .AB AC =D .BE CD =3.一块三角形玻璃不慎被小明摔成了四片碎片(如图所示),小明经过仔细的考虑认为只要带其中的两块碎片去玻璃店,就可以让师傅配一块与原玻璃一样的玻璃.你认为下列四个答案中考虑最全面的是( )A .带其中的任意两块去都可以B .带1、4或2、3去就可以了C .带1、4或3、4去就可以了D .带1、2或2、4去就可以了4.数学课上,同学们探讨利用不同画图工具画角的平分线的方法.小旭说:我用两块含30°的直角三角板就可以画角平分线.如图,取OM =ON ,把直角三角板按如图所示的位置放置,两直角边交于点P ,则射线OP 是∠AOB 的平分线,小旭这样画的理论依据是( )A .SSAB .HLC .ASAD .SSS5.如图,△ABC ≌△EBD ,∠E =50°,∠D =62°,则∠ABC 的度数是( )A .68°B .62°C .60°D .50°考向三:角平分线的线的性质1.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2.角的平分线的判定定理: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3.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且到三边的距离相等.4.与角平分线有关的辅助线:在角两边截取相等的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在角的平分线上取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段.1.(2022·重庆八中模拟)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A .三角形的外心到这个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B .三角形的重心是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C .三角形的三条高线所在的直线一定相交于三角形的内部D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如图,在ABC 中,ABC ∠,ACB ∠的平分线交于点O ,OD BC ⊥于D ,如果25cm AB =,20cm BC =,15cm AC =,且2150cm =ABC S △,那么OD 的长度是( )A .2cmB .3cmC .4cmD .5cm3.(2022·上海徐汇·二模)如图,两把完全相同的长方形直尺按如图方式摆放,记两把尺的接触点为点P .其中一把直尺边缘恰好和射线OA 重合,而另一把直尺的下边缘与射线OB 重合,上边缘与射线OA 于点M ,联结OP .若∠BOP =28°,则∠AMP 的大小为( )A .62°B .56°C .52°D .46°4.工人师傅常用角尺平分一个任意角,具体做法如下:如图,已知AOB ∠是一个任意角,在边,OA OB 上分别取OM ON =,移动角尺,使角尺两边相同的刻度分别与点M N ,重合,则过角尺顶点C 的射线OC 便是AOB ∠的平分线.在证明MOC NOC ≌时运用的判定定理是( )A .SSSB .SASC .ASAD .AAS5.如图,Rt △ABC 中,∠C =90°,用尺规作图法作出射线AE ,AE 交BC 于点D ,CD =5,P 为AB 上一动点,则PD 的最小值为( )A .2B .3C .4D .51.下列命题错误的是( )A .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一点B .三角形的三条中线都在三角形内部C .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一点,且交点在直角顶点处D .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且这个交点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2.如图,已知ABC A BC ''≌,A C BC ''∥,∠C =25°,则ABA '∠的度数是( )A .15°B .20°C .25°D .30°3.(2022·福建·模拟)如图,AD 是AEC △的角平分线,2AC AB =,若4ACD S =,则ABD △的面积为( )A .3B .2C .32D .14.如图,在Rt ABC 中,90,C BAC ∠=︒∠的平分线交BC 于点D ,DE //AB ,交AC 于点E ,DF AB ⊥于点F ,5,3DE DF ==,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 .1BF =B .3DC = C .5AE =D .9AC =5.(2022·河北·石家庄市第四十一中学模拟)如图,已知ABC ,90C ∠=︒,按以下步骤作图:①以点A为圆心,以适当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边AB ,AC 于点M ,N ;②分别以M ,N 为圆心,以大于12MN 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在ABC 的内部相交于点P ;③作射线AP 交BC 于点D .下列说法一定成立的是( )A .BD AD =B .BD CD >C .>BD AC D .2BD CD =6.(2022·河南·一模)在以下三个图形中,根据尺规作图的痕迹,能判断射线AD 平分BAC ∠的是( )A .图2B .图1与图2C .图1与图3D .图2与图37.(2022·山东威海·一模)如图,BD 是△ABC 的角平分线,AE ⊥BD ,垂足为M .若∠ABC =30°,∠C =38°,则∠CDE 的度数为( )A .68°B .70°C .71°D .74°8.(2022·福建三明·模拟)如图,BD 平分∠ABC ,F ,G 分别是BA ,BC 上的点(BF BG ≠),EF EG =,则∠BFE 与∠BGE 的数量关系一定满足的是( )A .90BFE BGE ∠+∠=B .180BFE BGE ∠+∠=C .2BFE BGE ∠=∠D .90BFE BGE ∠-∠=9.(2022·重庆十八中两江实验中学一模)如图,在ABC 中,AD BC ⊥,垂足为点D .下列条件中,不一定能推得ABD △与ACD 全等的条件是( )A .AB AC = B .BD CD =C .B DAC ∠=∠D .BAD CAD ∠=∠ 10.(2022·安徽滁州·二模)如图,OC 为∠AOB 的角平分线,点P 是OC 上的一点,PD ⊥OA 于D ,PE ⊥OB 于E ,F 为OC 上另一点,连接DF ,EF ,则下列结论:①OD =OE ;②DF =FE ; ③∠DFO =∠EFO ;④S △DFP =S △EFP ,正确的个数为(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11.如图,D 为Rt ABC △中斜边BC 上的一点,且BD AB =,过D 作BC 的垂线,交AC 于E .若6cm AE =,则DE 的长为 __cm .12.如图,ABC ∆中,90,6,8ACB AC BC ︒∠===.点P 从A 点出发沿A →C →B 路径向终点B 点运动;点Q 从B 点出发沿B →C →A 路径向终点A 点运动.点P 和Q 分别以1和3的运动速度同时开始运动,两点都要到相应的终点时才能停止运动.在某时刻,分别过P 和Q 作PE l ⊥于E ,QF l ⊥于F .点P 运动________秒时,PEC ∆与QFC ∆全等.13.如图,在ABC 中,∠BAC =90°,AD 是BC 边上的高,BE 是AC 边的中线,CF 是∠ACB 的角平分线,CF 交AD 于点G ,交BE 于点H ,①ABE 的面积=BCE 的面积;②∠F AG =∠FCB ;③AF =AG ;④BH =CH .以上说法正确的是_____.14.如图,小虎用10块高度都是4cm 的相同长方体小木块,垒了两堵与地面垂直的木墙,木墙之间刚好可以放进一个等腰直角三角板(AC BC =,90ACB ∠=︒),点C 在DE 上,点A 和B 分别与木墙的顶端重合,则两堵木墙之间的距离为______.15.如图,E ABC AD ≅∆∆,BC 的延长线经过点E ,交AD 于F ,105AED ∠=︒,10CAD ∠=︒,50B ∠=︒,则EAB ∠=__︒.16.(2022·黑龙江哈尔滨·三模)如图,在△ABC 中,高AE 交BC 于点E ,若1452ABE C ∠+∠=︒,5CE =,△ABC 的面积为10,则AB 的长为___________.17.(2022·山东济南·三模)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3,P 、Q 分别在AB ,BC 的延长线上,且BP=CQ ,连接AQ 和DP 交于点O ,分别与边CD 和BC 交于点F 和E ,连接AE ,以下结论:①AQ ⊥DP ;②AOD S =OECF S 四边形;③OA 2=OE•OP ;④当BP =1时,tan ∠OAE =1316,其中正确的是______.(写出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18.(2022·贵州铜仁·一模)如图,在ABC 中,8BC =,6AC =按下列步骤作图:步骤1:以点C 为圆心,小于AC 的长为半径作弧分别交BC 、AC 于点D 、E ;步骤2:分别以点D 、E 为圆心,大于12DE 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M ; 步骤3:作射线CM 交AB 于点F ,若 4.5AF =,则AB =______.19.(2022·湖北襄阳·一模)如图,已知AC BD =,A D ∠=∠,添加一个条件______,使AFC DEB △≌△(写出一个即可).20.如图,在△ABC 中,90ACB ∠=︒,AC =8cm ,BC =10cm .点C 在直线l 上,动点P 从A 点出发沿A →C 的路径向终点C 运动;动点Q 从B 点出发沿B →C →A 路径向终点A 运动.点P 和点Q 分别以每秒1cm 和2cm 的运动速度同时开始运动,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另一点也停止运动,分别过点P 和Q 作PM ⊥直线l 于M ,QN ⊥直线l 于N .则点P 运动时间为____秒时,△PMC 与△QNC 全等.21.已知:如图所示,PC PD C D =∠=∠,.求证:PCB PDA ≌.22.如图所示,点E 在线段BC 上,12∠=∠,AD AB AE AC ==,,求证:DE BC =23.(2022·江苏淮安·中考真题)已知:如图,点A 、D 、C 、F 在一条直线上,且AD CF =,AB DE =,BAC EDF ∠=∠.求证:B E ∠=∠.24.如图,己知正方形ABCD,点E是BC边上的一点,连接DE.(1)请用尺规作图法,在CD的延长线上截取线段DF,使=DF CE;(不要求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2)在(1)的条件下,连接AF.求证:△AFD≌△DEC.25.(2022·陕西延安·二模)如图,已知ABC,请用尺规作图法在BC上求作一点E,使得点E到、的距离相等.(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AB AC26.如图,已知等边ABC,AD是BC边上的高,请用尺规作图法,在AD上求作一点O,使∠=︒.(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60BOD,,,与MN分别交于点27.如图,已知直线MN与▱ABCD的对角线AC平行,延长DA DC AB CB,,,.E H G F(1)求证:EF GH =;(2)若FG AC =,试判断AE 与AD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8.如图(1)所示,A ,E ,F ,C 在一条直线上,AE =CF ,过E ,F 分别作DE ⊥AC ,BF ⊥AC ,若AB =CD ,可以得到BD 平分EF ,为什么?若将△DEC 的边EC 沿AC 方向移动,变为图(2)时,其余条件不变,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请说明理由.29.如图,已知EB CF ∥,OA =OD ,AE =DF .求证:(1)OB=OC ;(2)AB ∥CD .30.如图,在ABC 中,90ACB ∠=︒,AC BC =,直线MN 经过点C ,且AD MN ⊥于D ,BE MN ⊥于E .(1)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①的位置时,求证:①ADC △≌CEB ;②DE AD BE =+;(2)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②的位置时,求证:DE AD BE =-;(3)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③的位置时,试问DE 、AD 、BE 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直接写出这个等量关系,不需要证明.1.(2022·江苏扬州·中考真题)如图,小明家仿古家具的一块三角形形状的玻璃坏了,需要重新配一块.小明通过电话给玻璃店老板提供相关数据,为了方便表述,将该三角形记为ABC ∆,提供了下列各组元素的数据,配出来的玻璃不一定符合要求的是( )A .,,AB BC CA B .,,AB BC B ∠ C .,,AB AC B ∠D .,,∠∠A B BC4.(2021·江苏盐城·中考真题)工人师傅常常利用角尺构造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来平分一个角.如图,在AOB ∠的两边OA 、OB 上分别在取OC OD =,移动角尺,使角尺两边相同的刻度分别与点C 、D 重合,这时过角尺顶点M 的射线OM 就是AOB ∠的平分线.这里构造全等三角形的依据是( )A .SASB .ASAC .AASD .SSS5.(2022·江苏南通·中考真题)如图,点B 、F 、C 、E 在一条直线上,AB ∥ED ,AC ∥FD ,要使△ABC ≌△DEF ,还需添加一个..条件是________.(只需添一个)6.(2020·江苏扬州·中考真题)如图,在ABC 中,按以下步骤作图:①以点B 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作弧,分别交AB 、BC 于点D 、E .②分别以点D 、E 为圆心,大于12DE 的同样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F . ③作射线BF 交AC 于点G .如果8AB =,12BC =,ABG 的面积为18,则CBG 的面积为________.7.(2022·江苏扬州·中考真题)如图,在ABCD 中,BE 、DG 分别平分ABC ADC ∠∠、,交AC 于点E G 、.(1)求证:,BE DG BE DG =∥;(2)过点E 作EF AB ⊥,垂足为F .若ABCD 的周长为56,6EF =,求ABC ∆的面积.8.(2020·江苏南京·中考真题)如图,点D 在AB 上,点E 在AC 上,AB =AC ,∠B =∠C ,求证:BD =CE9.(2020·江苏镇江·中考真题)如图,AC 是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1=∠B ,点E 、F 分别在AB 、BC 上,BE =CD ,BF =CA ,连接EF .(1)求证:∠D =∠2;(2)若EF ∥AC ,∠D =78°,求∠BAC 的度数.1.(2022·江苏南京·二模)如图,在ABC 中,点D 在AC 上,BD 平分ABC ∠,延长BA 到点E ,使得BE BC =,连接DE .若38ADE ∠=︒,则ADB ∠的度数是( )A .68°B .69°C .71°D .72°2.(2022·江苏常州·一模)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的对角互补,且BAC DAC ∠=∠,15AB =,12AD =.过顶点C 作CE AB ⊥于E ,则AE BE的值为( )A B .9 C .6 D .7.23.(2022·江苏·南通市陈桥中学一模)如图,在锐角三角形ABC 中,AB =4,△ABC 的面积为10,BD 平分∠ABC ,若M 、N 分别是BD 、BC 上的动点,则CM +MN 的最小值为( )A .4B .5C .4.5D .64.(2022·江苏盐城·一模)如图,点E ,F 在AC 上,AD =BC ,DF =BE ,要使△ADF ≌△CBE ,还需要添加的一个条件是( )A .∠A =∠CB .∠D =∠BC .AD ∥BC D .DF ∥BE5.(2022·江苏南通·二模)如图,在ABC 中,按以下步骤作图:①以点B 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作弧,分别交AB ,BC 于点D ,E ;②分别以点D ,E 为圆心,大于12DE 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在ABC ∠的内部交于点F ; ③作射线BF ,交AC 于点G .如果6AB =,9BC =,ABG 的面积为9,则ABC 的面积为______.6.(2022·江苏·模拟)如图,在Rt △ABC 中,∠C =90°,∠BAC 的平分线AD 交BC 于点D ,CD =2,则点D 到AB 的距离是_________.7.(2022·江苏·南通市陈桥中学一模)如图,在Rt ABC △中,90C ∠=︒,以顶点A 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AC 、AB 于点M 、N ,再分别以点M 、N 为圆心,大于12MN 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P ,作射线AP 交边BC 于点D ,若4CD =,5AB =,则ABD △的面积是________.8.(2022·江苏·苏州市振华中学校二模)已知:如图,AC BD =,AD BC =,AD ,BC 相交于点O ,过点O 作OE AB ⊥,垂足为E .求证:(1)ABC BAD ≌.(2)AE BE =.9.(2022·江苏镇江·模拟)如图,∠BAC =90°,AB =AC ,BE ⊥AD 于点E ,CF ⊥AD 于点F .(1)求证:△ABE ≌△CAF ;(2)若CF =5,BE =2,求EF 的长.10.(2022·江苏·宜兴市实验中学二模)如图,在△ABC 中,O 为BC 中点,BD ∥AC ,直线OD 交AC 于点E .(1)求证:△BDO≌△CEO;(2)若AC=6,BD=4,求AE的长.11.(2022·江苏徐州·模拟)(1)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AB=AD,∠B=∠D=90°,E、F分别是边BC、CD上的点,且∠EAF=1∠BAD,线段EF、BE、FD之间的关系是;(不需要证明)2(2)如图2,在四边形ABCD中,AB=AD,∠B+∠D=180°,E、F分别是边BC、CD上的点,且∠EAF ∠BAD,(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写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并=12证明.(3)如图3,在四边形ABCD中,AB=AD,∠B+∠D=180°,E、F分别是边BC、CD延长线上的点,且∠EAF=1∠BAD,(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写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2系,并证明.12.(2022·江苏盐城·一模)【提出问题】如图1,在等边三角形ABC内一点P,P A=3,PB=4,PC=5.求∠APB的度数?小明提供了如下思路:如图2,将△APC绕A点顺时针旋转60°至△AP'B ,则AP'=AP=3,P'C=PB=4,∠P'AC=∠P AB ,所以∠P'AC+∠CAP=∠P AC+∠BAP ,即∠P'AP=∠BAC=60° ,所以△AP'P为等边三角形,所以∠A P'P=60° ,……按照小明的解题思路,易求得∠APB= ;【尝试应用】如图3,在等边三角形ABC外一点P,P A=6,PB=10,PC=8.求∠APC的度数?【解决问题】如图4,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AB的解析式为y=-x+b(b>0),在第一象限内一点P,满足PB:PO:P A=1:2:3,则∠BPO= 度(直接写出答案)1.下列四个图形中,属于全等图形的是( )A .③和④B .②和③C .①和③D .①和②【答案】D【分析】根据全等图形的定义逐一判断即可.【详解】①和②,是全等图形,将①顺时针旋转180°即可和②完全重合,其它两个图形不符合 故选D .2.下图所示的图形分割成两个全等的图形,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B【分析】直接利用全等图形的概念进而得出答案. 【详解】解:图形分割成两个全等的图形,如图所示:故选B .3.如图,ABC DBC ∆∆≌,45A ∠=︒,86ACD ∠=︒,则ABC ∠的度数为( )A .102︒B .92︒C .100︒D .98︒【答案】B【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CB DCB ∠=∠,求出ACB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即可. 【详解】解:ABC DBC ∆∆≌,ACB DCB ∴∠=∠,86ACD ∠=︒, 43ACB ︒∴∠=,45A ∠=︒,18092ABC A ACB ∴︒--∠︒∠=∠=;故选:B .4.如图,将ABC 沿着BC 方向平移6cm 得到DEF △,若AB BC ⊥,10cm AB =,4cm DH =,则四边形HCFD 的面积为( )2cm .A .40B .24C .48D .64【答案】C【分析】根据平移的性质可得ABC ≌DEF △,则四边形HCFD 的面积等于DEFEHCABCEHCABEH SSSSS -=-=梯形即可求解.【详解】解:∵将ABC 沿着BC 方向平移6cm 得到DEF △, ∴ABC ≌DEF △,6BE =cm , ∴ABC 的面积等于DEF △的面积, 又AB BC ⊥,10cm AB =,4cm DH =, ∴1046HE DE DH AB DH =-=-=-=(cm ), ∴四边形HCFD 的面积等于DEFEHCABCEHCABEH S SSSS -=-=梯形()12AB HE BE =+⋅ ()11066482=+⨯=(2cm ) 故选C .5.如图,△ABC ≌△ADE ,若∠B =80°,∠E =30°,则∠C 的度数为( )A.80°B.35°C.70°D.30°【答案】D【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详解】解:△ABC≌△ADE,∠E=30°,∠C=∠E=30°,故选:D.考向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一)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1.边边边定理: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边边边”或“SSS”);2.边角边定理: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边角边”或“SAS”);3.角边角定理: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角边角”或“ASA”);4.角角边定理:有两角和它们所对的任意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角角边”或“AAS”);5.对于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判定它们全等时,还有HL定理(斜边、直角边定理):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二)灵活运用定理三角形全等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这不仅因为全等三角形有很多重要的角相等、线段相等的特征,还在于全等三角形能把已知的线段相等、角相等与未知的结论联系起来.应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别方法注意以下几点:1. 条件充足时直接应用判定定理在证明与线段或角相等的有关问题时,常常需要先证明线段或角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种情况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比较充分,只要认真观察图形,结合已知条件分析寻找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即可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2. 条件不足,会增加条件用判定定理此类问题实际是指条件开放题,即指题中没有确定的已知条件或已知条件不充分,需要补充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解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是:执果索因,逆向思维,即从求证入手,逐步分析,探索结论成立的条件,从而得出答案.3. 条件比较隐蔽时,可通过添加辅助线用判定定理在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当边或角的关系不明显时,可通过添加辅助线作为桥梁,沟通边或角的关系,使条件由隐变显,从而顺利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别方法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常见的几种辅助线添加:①遇到等腰三角形,可作底边上的高,利用“三线合一”的性质解题,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对折”;②遇到三角形的中线,倍长中线,使延长线段与原中线长相等,构造全等三角形利用的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旋转”;③遇到角平分线,可以自角平分线上的某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利用的思维模式是三角形全等变换中的“对折”,所考知识点常常是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或逆定理;④过图形上某一点作特定的平分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利用的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平移”或“翻转折叠”;⑤截长法与补短法,具体做法是在某条线段上截取一条线段与特定线段相等,或是将某条线段延长,使之与特定线段相等,再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有关性质加以说明.这种作法,适合于证明线段的和、差、倍、分之类的题目.的小正方形组成的网格中,ABC的三个顶点分别在小正方形的顶点(格点)上.这样1.在如图所示33的三角形叫做格点三角形,图中能画出()个与ABC全等的格点三角形(不含ABC).A.3B.4C.7D.8【答案】C【分析】根据SSS判定两三角形全等.认真观察图形可得答案.【详解】如图所示大正方形上都可作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所以共有八个全等三角形,除去ABC 外有7个与ABC 全等的三角形. 故选C .2.如图,B C ∠=∠,要使ABE ACD △△≌.则添加的一个条件不能是( )A .ADC AEB ∠=∠ B .AD AE =C .AB AC =D .BE CD =【答案】A【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进行解答即可得. 【详解】解:在ABE 和ACD 中,AEB ADC A BB C ∠=∠⎧⎪∠=∠⎨⎪∠=∠⎩∴无法证明ABE ACD △△≌, 选项A 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在ABE 和ACD 中, A AB C AD AE ∠=∠⎧⎪∠=∠⎨⎪=⎩∴ABE ACD △△≌(AAS ),选项B 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在ABE 和ACD 中,A A AB AC BD ∠=∠⎧⎪=⎨⎪∠=∠⎩∴ABE ACD △△≌(ASA ),选项C 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在ABE 和ACD 中, A AB C BE CD ∠=∠⎧⎪∠=∠⎨⎪=⎩∴ABE ACD △△≌(AAS ),选项D 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一块三角形玻璃不慎被小明摔成了四片碎片(如图所示),小明经过仔细的考虑认为只要带其中的两块碎片去玻璃店,就可以让师傅配一块与原玻璃一样的玻璃.你认为下列四个答案中考虑最全面的是( )A .带其中的任意两块去都可以B .带1、4或2、3去就可以了C .带1、4或3、4去就可以了D .带1、2或2、4去就可以了【答案】C【分析】带1、3去,只有两角,没有完整边不能确定三角形,带1、2或2、3去,只有一角,没有完整边,不能确定三角形,带2、4去,有一角,可以延长边还原出原三角形,带3、4可以用“角边角”确定三角形,带1、4可以用“角边角”确定三角形.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带1、3去,只有两角,没有完整边不能确定三角形,带1、2或2、3去,只有一角,不能确定三角形,带2、4去,有一角,可以延长边还原出原三角形,带3、4可以用“角边角”确定三角形,带1、4可以用“角边角”确定三角形,所以A 、B 、D 不符合题意,C 符合题, 故选:C .4.数学课上,同学们探讨利用不同画图工具画角的平分线的方法.小旭说:我用两块含30°的直角三角板就可以画角平分线.如图,取OM =ON ,把直角三角板按如图所示的位置放置,两直角边交于点P ,则射线OP 是∠AOB 的平分线,小旭这样画的理论依据是( )A .SSAB .HLC .ASAD .SSS【答案】B【分析】根据题意可得OP OP =,OM ON =,90PMO PNO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即可求解.【详解】解:根据题意可得OP OP =,OM ON =,90PMO PNO ∠=∠=︒,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可得()POM PON HL △≌△ 故选B5.如图,△ABC ≌△EBD ,∠E =50°,∠D =62°,则∠ABC 的度数是( )A .68°B .62°C .60°D .50°【答案】A【分析】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EBD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答. 【详解】∵∠E =50°,∠D =62°, ∴∠EBD =180°−50°−62°=68°, ∵△ABC ≌△EBD , ∴∠ABC =∠EBD =68°, 故选:A .考向三:角平分线的线的性质1.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2.角的平分线的判定定理: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3.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且到三边的距离相等.4.与角平分线有关的辅助线:在角两边截取相等的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在角的平分线上取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段.1.(2022·重庆八中模拟)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 A .三角形的外心到这个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 B .三角形的重心是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C .三角形的三条高线所在的直线一定相交于三角形的内部 D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答案】D【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外心、重心等有关性质,对选项逐个判断即可.【详解】解:A 、三角形的内心到这个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为假命题,不符合题意; B 、三角形的重心是这个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的交点,为假命题,不符合题意;C 、只有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线所在的直线相交于三角形的内部,为假命题,不符合题意;D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为真命题,符合题意; 故选:D2.如图,在ABC 中,ABC ∠,ACB ∠的平分线交于点O ,OD BC ⊥于D ,如果25cm AB =,20cm BC =,15cm AC =,且2150cm =ABC S △,那么OD 的长度是( )A .2cmB .3cmC .4cmD .5cm【答案】D【分析】作OE AC ⊥交于点E ,作OF AB ⊥交于点F ,连接OA ,证明OD OE OF ==,再利用2150cm =++=ABC BOC AOB AOC S S S S △△△△即可求出OD 的长度.【详解】解:作OE AC ⊥交于点E ,作OF AB ⊥交于点F ,连接OA ,。
《第12章 全等三角形》全章教案

课题§12.1 全等三角形序号12备课时间8.27 授课时间主备人王暖清授课班级8.1 8.2课标要求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识别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边、对应角.1.理解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识别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边、对应角.教学目标2.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掌握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寻找规律,能迅速正确地指出两个全等三角教学难点形的对应元素.课型新授课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观察实践,得到概念问题1:观察下列图案,找出这些图案中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师生活动:学生说出图案中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追问1:你能再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吗?师生活动:学生根据生活实际举出类似的例子.追问2:如果把这些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吗?问题2:把一块三角尺按在纸板上,画下图形,照图形裁下来的纸板和三角尺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吗?把三角尺和裁得的纸板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吗?师生活动: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践说明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是完全重合的.教师顺势说出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判断、猜想,进而动手实际操作,得到这些图形是能够完全重合的.培养学生观察、动手能力.(二)图形变换,加深理解图1 图2 图3问题3:(如图1)把△ABC平移,得到△DEF.(如图2)把△ABC沿直线BC翻折180°,得到△DBC.(如图3)把△ABC绕点A旋转,得到△ADE.追问: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什么变化了,什么没有变化?它们全等吗?师生活动:学生分组根据要求操作,小组讨论得到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位置变化了,形状和大小没变,它们依然全等.教师巡回指导,并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给学生看,加深印象.问题4:全等用符号“≌”表示,读作“全等于”.如,△ABC≌△DEF.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在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追问1:你能把图2和图3中全等三角形用符号表示出来,并说出它们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和对应角吗?师生活动:教师讲解两个三角形全等的符号表示,结合图1讲解找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学生完成图2、图3中全等三角形的符号表示,并说出它们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和对应角.追问2:上述几对全等三角形,它们的对应边和对应角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师生活动:学生很容易得到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教师板书指出这是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追问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怎样用几何语言表示?因为△ABC≌△DEF所以 AB=DE,AC=DF,BC=EF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A=∠D,∠C=∠F,∠B=∠E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设计意图】利用三角形的平移、翻折、旋转的不变性,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直观感知,进一步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通过观察,猜测并验证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这种效果是抽象的讲授难以达到的.利用基本三角形变换出各种图形,然后观察它们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变化,有利于提高学生识别图形的能力.(三)习题练习,巩固新知问题5:练习:教科书第32页练习第2题.如图4,△OCA≌△OBD,点C和点B,点A和点D是对应顶点.说出这两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边和角.解:AC=DB, OA=OD, OC=OB;∠A=∠D, ∠C=∠B, ∠AOC=∠DOB.师生活动:学生回答图中相等的边和角.问题6:如图5,将△ABC沿直线BC平移,得到△DEF,说出图中相等的量.解:可能的结论有:对应角方面:∠A=∠D, ∠B =∠DEF, ∠ACB=∠F;对应边方面:AB=DE, AC=DF, BC=EF;间接的其他结论:AB∥DE, AC∥DF, BE=CF, 四边形ABEG与四边形FDGC面积相等.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后,分组讨论答案,教师巡回指导.【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强学生找全等三角形中对应边和对应角的能力,提高学生识别图形的能力.(四)小结与反思1.什么是全等形?什么是全等三角形?2.什么是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和对应角?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是什么?4.怎样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设计意图】通过小结,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方法,体会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的一些具体方法.(五)布置作业A类:教科书第33页习题12.1第1题,B类:教科书第33页习题12.1第2题.板书设计§12.1 全等三角形1.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例:2.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二)构建三角形全等判定的探索思路追问1:如果两个三角形满足上述六个条件中的一个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吗?(1)一条边相等.(2)一个角相等.追问2:如果两个三角形满足上述六个条件中的两个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吗?(1)一条边和一个角相等.(2)两个角相等.(3)两条边相等.追问3:如果两个三角形满足上述六个条件中的三个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吗?满足三个条件又有哪些情况呢?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满足一个条件、两个条件分别有哪些情况.学生通过画图说明均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接着分析满足三个条件有哪几种情况.【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思考、实践形成认知,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三)尺规作图,探究“边边边”判定方法问题2我们先研究两个三角形满足三边分别相等的情况.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AB,B′C′= BC,A′C′= AC,把画好的△A′B′C′剪下来,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画法:(1)画B′C′= BC;(2)分别以B′、C′为圆心,线段AB、AC长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点A′;(3)连接线段A′B′、A′C′.追问:作图的结果反映了什么规律?你能用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概括吗?文字语言: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SSS”).符号语言:在△ABC与△A′B′C′中,∴△ABC≌△A′B′C′(SSS).师生活动:师生共同进行尺规作图,学生操作、观察是否全等.然后引导学生得出“边边边”判定方法,掌握文字和符号语言.【设计意图】通过作图、剪图、比较图的过程让学生感悟到基本事实的正确性,获得“边边边”的判定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使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四)应用新知,解决问题问题3如图:AB=AD,BC=DC,△ABC与△ADC全等吗?为什么?师生活动:学生先口述理由,然后写出完整的证明过程,教师规范步骤.【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掌握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程序,并善于从具体问题中发现隐含条件,比如公共边等.问题4例1 在如图所示的三角形钢架中,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师生活动:学生分析解题思路,然后写出完整的证明过程.【设计意图】巩固新知,培养学生规范的解题步骤.问题5: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已知:∠AOB.求作:∠A′O′B′,使∠A′O′B′=∠AOB.师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作图,并掌握画法.学生思考:为什么画出的角等于已知角?【设计意图】为了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实际上是先作出了一对全等的三角形,由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可知所作出的角等于已知角,这也启发学生:如果得到了全等的三角形,就能得到相等的角,当然也能得到相等的边,这为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师生活动:教师画一个△ABC,学生先讨论画法,再给出正确的画法.操作:(1)把画好的三角形剪下和原三角形重叠,观察能重合在一起吗?(2)上面的探究说明什么规律?总结: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设计意图】坚持让学生动手发现,在学习三角形画法的基础上探索全等条件.三、实际应用例2 如图,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点C不经过池塘可以直接到达A和B。
全等三角形中的动态性问题

全等三角形中的动态性问题动态性几何问题是中考数学题型中的热点题型,这类试题常以运动的点、线段、变化的图形等为基本条件,给出一个或多个变量,要求确定变量与其它量之间的关系,或变量在一定条件为定值时,进行相关的几何计算和综合解答。
解答这类题目,一般要根据点的运动和图形的变化过程,对其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求解,要始终把握住“动静结合找界点、分类讨论细演算” 。
一、图形的全等图形经过“轴对称”、“平移”、“旋转” 后,位置发生了变化,但形状和大小不变,变换后的图形和变换前的图形能完全重合,这样的两个图形就全等。
1、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SS , SAS , ASA , AAS , HL 。
二、试题探究例题1、已知:AB⊥BD, ED⊥BD, AC=CE, BC=DE。
例题1图(1)(1)试猜想线段AC与CE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结论:AC⊥CE (证明略)(2)若将△ECD沿CB方向平移,其余条件不变, 结论:AC⊥C1E 还成立吗?请说明理由。
例题1图(2)结论:AC⊥C1E (证明略)例题2、已知:AB⊥BD, ED⊥BD, AC=CE, BC=DE。
(1)线段BD、AB、DE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例题2图(1)结论:BD=AB+DE (证明略)(2)若将两个三角形绕点C 旋转到如图所示的位置,则线段BD、AB、DE之间数量关系还成立吗?并说明理由。
例题2图(2)结论:BD = AB - ED (证明略)总结:图形变换,全等不变;遇到变式,先找不变。
三、典型例题例题3、如图,点P是正方形ABCD内的一点,连接CP,将线段CP绕点C顺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CQ,连接BP,DQ 。
(1)如图a,求证:△BCP≌△DCQ;(2)如图,延长BP交直线DQ于点E,如图b,求证:BE⊥DQ 。
例题3图(a)例题3图(b)证明:略。
例题4、已知,如图1,E、F为线段AC上的两个动点,且DE⊥AC于E点,BF ⊥AC于F点,若AB=CD,AF=CE,BD交AC于M点;(1)求证:MB=MD,ME=MF;(2)当E、F两点移至如图2所示的位置时,其它条件不变,上述结论能否成立?若成立,请说明你的理由。
12.1全等三角形 说课稿-2021-2022学年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全等三角形》说课稿珲春市第四中学林芳羽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的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2章《全等三角形》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一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全等三角形是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第十二章第一节,属于图形与几何大单元。
本章是在研究了线段、角、相交线、平行线、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后进行研究的。
研究对象从一个图形“升级”为两个图形,主要关注的是两个图形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即全等关系。
同时全等三角形也可以看作是由一个三角形经过不同的位置变化得到的另一个图形,是后面我们要研究的图形变换中全等变换的基础。
也为相似的学习提供思路。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可以丰富和加深学生对已学图形的认识。
本节课是“全等三角形”的开篇,是三角形全等条件以及全等三角形判定的基础,也是后面将学习的等腰三角形、四边形、圆的基础。
2022新课表要求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以及全等三角形对应的元素;(2)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3)能熟练地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4)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2.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探究、归纳、总结等过程,获取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寻找对应边与对应角的方法。
3.通过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美,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通过动手操作,构建数学知识,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发展学生概括总结能力、几何直观、符号意识等核心素养。
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难点: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的确定三、学情分析①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学过线段、角、相交线与平行线及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并学习了一些简单的说理,初步具有对简单图形的分析和辨识能力。
②学生通过对平行线,三角形等知识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推理,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但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规范语言表达上仍有欠缺。
③八年级学生有比较强的自我表现和展示的意识,对新鲜事物有一定的好奇心,在情感上也具有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
初中数学_从图形变换看三角形全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从图形变换看三角形全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在图形变换中找对应相等的关系。
(2)能熟练运用全等的性质和判定解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猜想、证明结论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猜想、证明的探索精神;(2)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提高识图及数学推理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能在图形变换中找对应相等的关系,从而利用全等的性质和判定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从图形变换的角度理解三角形全等,提高识图及数学推理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进入课题,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从图形变换的角度看三角形全等,首先看图形是通过什么方式得到的,带着这种猜测再去看条件,有利于帮助我们找到对应元素。
(二)常见的基本图形。
师:在学习全等时遇到很多基本图形,今天汇总一下,你知道下列图形中两个三角形通过什么方式能够重合吗?并说出对应关系。
学生依次回答问题。
(三)基础过关(1)在第一幅轴对称的进本图中,已知若△ABE≌△ACD,且AB=5,AE=3,则EC 的长为?(2)在第二幅旋转的基本图形中如图,△ABC≌△ADE,∠BAD=50°,则∠EAC 的度数为?(3)在第三幅平移的基本图中,AB∥DE,AB=DE,现要证明△ABC≌△DEF,还需添加一个条件。
说明白添的条件和用到的判定。
(4)在第四幅轴对称的基本图中,在AC上加一个点E,连BE、DE,图中全等的图形有()对?师:从图形变换角度快速找到对应的边角。
(小结)既然图形变换给我们提供了办法,让我们进行一下练习,实际上在基本图形中,大家通过图形变换的知识不难找出全等三角形和对应元素,但是在题目考察的过程中,都是把这些基本图形放在复杂图形中来考察,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家还是要有意识的积累基本图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是如何考察和应用这些基本图形的。
1、2两题比较简单,可以选派每个小组下游的同学来回答,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给基础薄弱的同学一定展示的机会,锻炼上台展示的胆量。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全章教案

12. 1 全等三角形教学目标: 1 了解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的的概念;2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3在图形变换以及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觉,4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全等形和实际操作中获得全等三角形的体验在探索和运用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重点: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难点:掌握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教学过程:观察下列图案,指出这些图案中中形状与大小相同的图形问题:你还能举出生活中一些实际例子吗?这些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改变,即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全等”用表示,读作“全等于”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如ABC和 DEF 全等时,点 A 和点 D,点 B 和点 E,点 C 和点 F 是对应顶点,记作ABC DEF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思考:如上图, 12。
1-1 ABC DEF ,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全等三角形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思考:(1)下面是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按下列图形的位置摆放,指出它们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BCACoOA DB DACDCBD AB(2)将ABC 沿直线BC平移,得到DEF ,说出你得到的结论,说明理由?ADB EC F(3)如图,ABE ACD , AB与AC,AD与AE是对应边,已知: A 43 , B 30 ,求ADC 的大小。
ADECB小结:作业: P33—1,2,3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教学目标①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②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③通过对问题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教学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一、复习过程,引入新知多媒体显示,带领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其性质,从而得出结论: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根据上面的结论,提出问题: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如果只满足上述六个条件中的一部分,是否也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呢?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经过学生逐步分析,各种情况逐渐明朗,进行交流予以汇总归纳.三、建立模型,探索发现出示探究 1,先任意画一个△ ABC,再画一个△ A'B'C' ,使△ ABC与△ A'B'C' ,满足上述条件中的一个或两个.你画出的△ A'B'C' 与△ ABC一定全等吗 ?让学生按照下面给出的条件作出三角形.(1)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是 30°、 50°.(2)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 4cm,6cm.(3)三角形的一个角为 30°,—条边为 3cm.再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比一比的方式,得出结论: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出示探究 2,先任意画出一个△ A'B'C' ,使 A'B' =AB,B'C' =BC,C'A' =CA,把画好的△ A'B'C' 剪下,放到△ ABC上,它们全等吗 ?让学生充分交流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A'B'C' ,并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四、应用新知,体验成功实物演示:由三根木条钉成的一个三角形的框架,它的大小和形状是固定不变的.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给出例 l ,如下图△ ABC是一个钢架, AB=AC,AD是连接点 A 与 BC中点D 的支架,求证△ ABD≌△ ACD.AB D C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口头表达理由,由教师板演推理过程.例 2如图是用圆规和直尺画已知角的平分线的示意图,作法如下:①以 A 为圆心画弧,分别交角的两边于点 B 和点 C;②分别以点 B、C为圆心,相同长度为半径画两条弧,两弧交于点 D;③画射线 AD.AD就是∠ BAC的平分线.你能说明该画法正确的理由吗?例3 如图四边形 ABCD中, AB=CD,AD=BC,你能把四边形 ABCD分成两个相互全等的三角形吗 ?你有几种方法 ?你能证明你的方法吗 ?试一试.A DB C五、巩固练习教科书第 37 页的思考及练习.六、反思小结回顾反思本节课对知识的研究探索过程、小结方法及结论,提炼数学思想,掌握数学规律.七、布置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43 页习题 12.2 中的第 1、2 题.2.选做题:教科书第44 页第 9 题.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教学目标①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形能力、动手能力.②在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及其运用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③通过对问题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知识重点应用“边角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进而得出线段或角相等.教学过程(师生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多媒体出示探究3:已知任意△ ABC,画△ A'B'C' ,使 A'B' =AB,A'C' =AC,∠A' =∠ A.教帅点拨,学生边学边画图,再让学生把画好的△A'B'C' ,剪下放在△ ABC 上,观察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二、交流对话,探求新知根据前面的操作,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规律: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补充强调:角必须是两条相等的对应边的夹角,边必须是夹相等角的两对边.三、应用新知,体验成功出示例 2,如图,有—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 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 A 和 B 的点 C,连接 AC并延长到 D,使 CD= CA,连接 BC并延长到E,使 CE=CB.连接 DE,那么量出 DE的长就是 A、B 的距离,为什么 ?让学生充分思考后,书写推理过程,并说明每一步的依据.(若学生不能顺利得到证明思路,教师也可作如下分析:要想证 AB=DE,只需证△ ABC≌△ DEC△ABC与△ DEC全等的条件现有还需要)明确证明分别属于两个三角形的线段相等或者角相等的问题,常常通过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解决.补充例题:1、已知:如图 AB=AC,AD=AE,∠BAC=∠DAEA求证:△ABD≌△ ACE B证明 : ∵∠ BAC=∠DAE(已知)CD E∠ BAC+ ∠ CAD= ∠ DAE+ ∠CAD∴∠ BAD=∠CAE在△ ABD与△ ACEAB=AC(已知)∠BAD= ∠CAE (已证)AD=AE(已知)∴△ ABD≌△ ACE(SAS)思考:求证: 1.BD=CE2.∠B=∠C3.∠ADB=∠AEC变式 1:已知:如图, AB⊥AC,AD⊥AE,AB=AC,AD=AE.BA求证:C⑴ △DAC≌△EAB1. BE=DCFMDE2.∠B= ∠ C3.∠ D= ∠ E4.BE⊥CD四、再次探究,释解疑惑出示探究 4,我们知道,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由“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条件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为什么 ?让学生模仿前面的探究方法,得出结论: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教师演示:方法 ( 一) 教科书 39 页图 12.2-7 .方法 (二)通过画图,让学生更直观地获得结论.五、巩固练习教科书第 39 页,练习 (1)(2).六、小结提高1.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2.证明线段、角相等常见的方法有哪些?让学生自由表述,其他学生补充,让学生自己将知识系统化,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建构.七、布置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43 页,习题 12.2 第 3、4 题.2.选做题:教科书第44 页第 10 题.3.备选题:(1)小明做了一个如图所示的风筝,测得 DE=DF,EH=FH,你能发现哪些结沦 ? 并说明理由.(2)如图,∠ 1=∠ 2,AB=AD,AE=AC,求证 BC=DE.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3)教学目标①探索并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SA”“AAS”,并能应用它们判别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②经历作图、比较、证明等探究过程,提高分析、作图、归纳、表达、逻辑推理等能力;并通过对知识方法的总结,培养反思的习惯,培养理性思维.③敢于面对教学活动中的困难,能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遇到的困难.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SA”“AAS”.教学难点探究出“ ASA”“AAS”以及它们的应用.教学过程(师生活动)创设情境复习:师: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有哪些?生:“SSS”“SAS”师:那除了这两个条件,满足另一些条件的两个三角形是否也可能全等呢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三角形全等的另一些条件。
全等三角形和图形变换(图形的变换)

课题:全等三角形和图形变换(图形的变换)课型:复习课(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答体验图形变换,理解全等变换:平移、旋转和轴对称;2、通过学生对教师提供的数学题的解答,使学生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证明;3、学生在活动、总结中感悟、理解全等与图形变换的关系。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全等与图形的变换教学难点:三角形全等与图形的变换二者的关系教学方法:“做做议议结结”----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教学过程活动的前言(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2)初二年级学习的图形有哪些变换?第一篇:在简易中看到真理的永恒教学要点:(1)让四位同学上黑板解答下列三个问题;(2)解答完后,请同学们讨论这些问题有哪些相同点。
(3)小组内分工解答,每人解两个题.1、如图示,BPD∠==,,=PA∠APCPCPDPB求证:△APB≌△CPD第1题图2.如图,等腰直角△ACB中,AC=CB.点D在BC上,E为AC延长线上的一点,且CE=CD,延长AD交BE于点F.(1)求证:AD=BE3,如图示,分别以△ABC的边AB、AC为一边做两个等边△ABE和△ACF求证:BF=CE第3题图4.(用新观点解释老问题)如图示,分别以△ABC的边AB、AC为一边做两个正方形ABEF和正方形ACDG .(1)求证:BG=CF(2)试判断BG与CF(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第二篇:用新理念重温经典知识5、回忆下列数学知识,并画出证明图形,用图形变换的观点,总结它们的共同点.(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角平分线的性质; (4)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6、(一碟小菜):如图,在△ACB中,∠C=90°,AD平分∠ACB,AD=5,AC=4,则D点到AB 的距离是.(郑州09预测卷)7、(考考智力):如图,点P是∠AOB的角平分线上一点.过点P作PC∥OA交OB于点C.若∠AOB=60°,OC=4,则P到的OA距离PD等于.8、(测测智商):如图,AD是等腰Rt ABC的底角的角平分线,作DE⊥AB于点E,若AC=2,则BDE的周长为().A. 2B. 4C. 22D. 22第三篇:过关与检测9、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D是∠ABC的角平分线,若∠A+∠C=180. 求证:DA=DC第6题图第7题图第8题图第9题图第四篇:课后大练兵10、动手操作:在矩形纸片ABCD 中,AB =3,AD =5.如图所示,折叠纸片,使点A 落在BC 边上的A ’处,折痕为PQ ,当点A ’在BC 边上移动时,折痕的端点P 、Q 也随之移动.若限定 点P 、Q 分别在AB 、AD 边上移动,则点A ’在BC 边上可移动的最大距离为 .11、(09年河南省中考)(9分)如图所示,∠BAC =∠ABD ,AC =BD ,点O 是AD 、BC 的交点,点E 是AB 的中点.试判断OE 和AB 的位置关系,并给出证明.12.(09年河南省中考)(10分)如图,在Rt△ABC 中,∠ACB =90°,∠B =60°,BC =2.点0是AC 的中点,过点0的直线l 从与AC 重合的位置开始,绕点0作逆时针旋转,交AB 边于点D .过点C 作CE ∥AB 交直线l 于点E ,设直线l 的旋转角为α.(1)①当α=_____度时,四边形EDBC 是等腰梯形,此时AD 的长为_________; ②当α=______度时,四边形EDBC 是直角梯形,此时AD 的长为_______;(2)当α=90°时,判断四边形EDBC 是否为菱形,并说明理由.13.本次中心质量检测第22题.第10题 第11题图第11题图课题:全等三角形和图形变换(图形变换)课型:复习课(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答体验图形变换:平移、旋转和轴对称;2、通过学生对教师提供的数学题的解答,使学生掌握旋转和轴对称在中招试题解答中的方法;教学重点:图形变换在解决问题时方法教学难点:如何实行图形变换教学方法:“做做议议结结”----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教学过程活动的前言(1)我们学习的图形有哪些变换?这些变换要素有哪些?(2)图形变换的过程中,图形保持着哪些不变的性质。
最新版初中数学教案《全等三角形》精品教案(2022年创作)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知识与技能】1.了解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的概念.2.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过程与方法】在图形变换以及操作的过程中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觉.【情感态度】使学生在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全等形和实际操作中获得全等三角形的体验,在探索和运用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教学难点】掌握两个全等形的对应边\,对应角.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问题1 观察以下列图形,指出其中形状与大小相同的图形.问题2 从上面的图形中你有什么感受?在实际生活中,你能找到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的应用的例子么?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让学生交流问题1,问题2的答案,并带着问题“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自学课本内容.【教学说明】变化的图形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它们很快地投入到学习的情境中,并通过观察发现其中的共同特点,形成猜想.再结合自学课本,从而认识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记法.教师讲课前,先让学生完成“自主预习〞.思考1 把三角形平移、翻折、旋转后,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思考2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旋转、翻折的不变性,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直观感知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然后让学生通过操作和观察,猜想并验证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利用根本三角形变换出各种图形,然后观察对应边、角的变化,利于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思考1 得到的根本图案如图:【归纳结论】1.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全等〞用“≌〞表示,读作“全等于〞.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在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对应角.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教学说明】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通过交流\,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并共同讨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之间有什么关联.1.以下每对三角形分别全等,看看它们是怎样变化而成的,并指出对应边、对应角.2.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按如下位置摆放,指出它们的对应顶点,对应角,对应边.3.如图,将△ABC沿直线BC平移,得到△DEF.(1)线段AB,DE是对应线段,有什么关系?线段AC和DF呢?(2)线段BE和CF有什么关系?为什么?(3)假设∠A=70°,∠B=40°,你知道其他各角的度数吗?为什么?4.如图,将△ABC沿直线BC平移,得到△DEF,说出你得到的结论,并说明理由.5.如图,△ABE≌△ACD,AB与AC,AD与AE是对应边,∠A=40°,∠B=30°,求∠ADC的大小.【教学说明】题3题4中要通过观察发现,EC是线段BC与EF的公共局部,从而有BC-EC=EF-EC即BE=CF的结论;可以挖掘更深层次的结论,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如AB∥DE,AC∥DF,BE=CF,S四边形ABEG=S四边形FDGC等.完成上述题目后,引导学生做本课时创优作业“课堂自主演练〞中的题.【答案】1.图〔1〕是△EDC由△ABC绕过C点且垂直于BD的直线翻折而成,AB的对应边ED,AC的对应边EC,BC的对应边DC,∠A的对应角∠E,∠B的对应角∠D,∠ACB的对应角为∠ECD.图〔2〕是△ABC延BC边平移BE长的距离得到△DEB,AC的对应边DB,AB 的对应边为DE,CB的对应边为BE,∠A的对应角为∠D,∠C的对应角为∠DBE,∠ABC的对应角为∠E.图〔3〕是△ABD绕BD的中点旋转180°得△CDB,AB的对应边为CD,BD对应边为DB、AD的对应边为CB,∠A的对应角∠C,∠ABD的对应角为∠CDB,∠ADB的对应角为∠CBD.4.AB=DE AC=DF BC=E F∠A=∠D ∠B=∠DEF ∠ACB=∠F理由: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5.∠ADC=110°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引导学生回忆全等三角形定义\,记法与性质.2.归纳寻找对应边\,对应角的规律:(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的夹角是对应角.(2)公共边一般是对应边;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般是对应角;公共角一般是对应角等.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本课时通过学生在做模型、画图、动手操作等活动中的体验,完成对三角形全等的认识,重点在对“三角形全等〞“对应〞等含义的理解.对“全等三角形〞的认识,可让学生采用复写纸、手撕、剪纸、扎针眼等方式获取,并鼓励学生间互相交流动手过程中的体验.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经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直觉、数据处理等思维过程,从中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体验教学活动的方法,同时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与技能】了解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了解正多边形半径和边长,边心距,中心,中心角等概念.会应用正多边形的有关知识解决圆中的计算问题.会用圆规、量角器和直尺来作圆内接正多边形.【过程与方法】结合生活中的正多边形形状的图案,发现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然后学会用圆的有关知识,解决正多边形的问题.【情感态度】学生经历观察、发现、探究等数学活动,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效劳于生活,表达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教学重点】正多边形与圆的相关概念及其之间的运算.【教学难点】探索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正多边形半径,中心角、弦心距,边长之间的关系.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观察这些美丽的图案,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的利用正多边形得到的物体.〔1〕你能从图案中找出多边形吗?〔2〕你知道正多边形和圆有什么关系吗?怎样就能作出一个正多边形来?【教学说明】学生通过观察美丽的图案,欣赏生活中正多边形形状的物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美.问题〔2〕的提出是为了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激起学生主动将所学圆的知识与正多边形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研究的热情,并有意将注意力集中在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上.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问题1将一个圆分成5等份,依次连接各分点得到一个五边形,这五边形一定是正五边形吗?如果是,请你证明这个结论.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图,并写出和求证.:如图,在⊙O中,A、B、C、D、E是⊙O的五等分点.依次连接ABCDE 形成五边形.问:五边形ABCDE是正五边形吗?如果是,请证明你的结论.答案:五边形ABCDE是正五边形.证明:在⊙O中,∵AB BC CD DE EA====,∴AB=BC=CD=DE=EA,3==,∴∠A=∠B;同理∠B=∠C=∠D=∠E,∴五边形ABCDE BCE CDA AB是正五边形.【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从正多边形的定义入手证明,即证明多边形各边都相等,各角都相等;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教师带着学生完成证明过程.问题2如果将圆n等分,依次连接各分点得到一个n边形,这个n边形一定是正n边形吗?答案:这个n边形一定是正n边形.【教学说明】在这个问题中,教师重点关注学生是否会仿照证明圆内接正五边形的方法证明圆内接正n边形.从问题1到问题2是将结论由特殊推广到一般,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教导学生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由特殊到一般.问题3各边相等的圆内接多边形是正多边形吗?各角相等的圆内接多边形是正多边形吗?如果是,说明理由;如果不是,举出反例.答案:各边相等的圆内接多边形是正多边形.因为:各边相等的圆内接多边形的各角也相等.各角相等的圆内接多边形不是正多边形.如:矩形.【教学说明】问题3的提出是为了稳固所学知识,使学生明确判定圆内接多边形是正多边形,必须满足各边都相等,各内角也都相等,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同时教会学生学会举反例.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综合图形,给出正多边形的中心,半径,中心角,边心距等概念.正n边形:中心角为:360°n;内角的度数为:180°〔n-2〕n例1〔课本106页例题〕有一个亭子,它的地基是半径为4m的正六边形,求地基的周长和面积〔结果保存小数点后一位〕.分析:根据题意作图,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解:如图.∵六边形ABCDEF是正六边形,∴∠BOC=360°/6=60°.∴△BOC是等边三角形.∴R=BC=4m,∴这个亭子地基的周长为:4×6=24〔m〕.过O点作OP⊥△OCP中,OC=R=4,CP=1/2BC=2..例2填空.【教学说明】例1是让学生了解有关正多边形的概念后,掌握正多边形的计算.同时,通过例1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将多边形化归为三角形来解决.例2通过网格来呈现问题,在解决例2时,教师指导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加深对有关概念的理解.画正多边形,通常是通过等分圆周的方法来画的.等分圆周有两种方式:〔1〕用量角器等分圆周.方法一:由于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弧相等,因此作相等的圆心角可以等分圆.方法二:先用量角器画一个等于360°/n的圆心角,这个圆心角所对的弧就是圆的1/n,然后在圆上依次截取这条弧的等弧,就得到圆的几等分点.【教学说明】这两种方法可以任意等分圆,但不可防止地存在误差.〔2〕用尺规等分圆正方形的作法:如图〔1)在⊙O中,尺规作两条垂直的直径,把⊙O四等分,从而作出正方形ABCD.再逐次平分各边所对弧,那么可作正八边形、正十六边形等边数逐次倍增的正多边形.正六边形的作法:方法一:如图〔2〕任意作一条直径AB,再分别以A、B 为圆心,以⊙O的半径为半径作弧,与⊙O交于C、D和E、F,那么A、C、E、B、F、D为⊙O的六等分点,顺次连接各等分点,得到正六边形ACEBFD.方法二:如图〔3〕由于正六边形的半径等于边长.所以在圆上依次截取等于半径的弦,就将圆六等分,顺次连接各等分点即可得到正六边形.【教学说明】尺规作图法是一种比较准确的等分圆的方法,但有较大的局限性,它不能将圆任意等分.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如图,圆内接正五边形ABCDE,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P,那么∠APB的度数为_______./π的正方形的内切圆与外接圆所组成的圆环的面积为_____.3.如果一个正六边形的面积与一个正三角形的面积相等,求正六边形与正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半径之比.4.如图,点M、N分别是⊙O的内接正三角形ABC,正方形ABCD,正五边形ABCDE,……正n边形的边AB、BC上的点,且BM=CN,连接OM、ON.〔1〕求图1中的∠MON的度数;〔2〕在图2中,∠MON的度数为_____,在图3中,∠MON的度数为_____;〔3〕试探索∠MON的度数与正n边形边数n之间的关系.〔直接写出答案〕【教学说明】题1、2可由学生自主探索完成,题3、4可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加以提示,最后共同解答.完成教材第106页、108页的练习.°4.解:〔1〕连接OB、OC.∵正三角形ABC内接于⊙O,∴∠OBM=∠OCN=30°,∠BOC=120°.又∵BM=CN,OB=OC,∴△BOM≌△CON,∠BOM=∠CON,∴∠MON=∠BOC=120°.(2)90°72°(解法与〔1〕相同)(3)∠MON=360°/n.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正多边形和圆有怎样的关系吗?你知道正多边形的半径、边心距、内角、中心角等概念吗?你能画出正多边形吗?【教学说明】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自主思考并回忆,教师再予以补充和点评.1.布置作业:从教材“〞中选取.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课后作业〞局部.1.本节课首先从复习正多边形的定义入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将正多边形与圆紧密联系,让学生发现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将结论由特殊推广到一般,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通过学习正多边形中的一些根本概念,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表达了化归的思想.其次,在这一根底上,又教给学生用等分圆周的方法作正多边形,这可以开展学生的作图能力.2.等分圆周法是一种作正多边形的常见方法,通过作简单的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一直推广到作正八边形的情况,可以向学生灌输极限的思想,极限是微积分中最主要、最根本的概念,它从数量上描述变量在变化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在高中数学中,极限思想渗透到函数、数列等章节,又衔接高等数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新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全章教案

C 11CABA 1第十二章 §12.1 全等三角形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 1、了解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2、理解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3、能够准确辩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二)过程与方法 : 1、在图形变换以用操作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几何直觉。
2、在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全等形和实际操作中获得全等 三角形的体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和运用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教学难点: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预习导航:什么是全等三角形?如何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全等三角形有哪些性质?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出示投影片 :1.问题:你能发现这两个图形有什么美妙 的关系吗?这两个图形是完全重合的.2.那同学们能举出现实生活中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的例子吗003F生:同一张底片洗出的同大小照片是能够完全重合的。
形状与大小都完全相同的两个图形就是全等形. 3.学生自己动手(同桌两名同学配合)取一张纸,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三角板按在纸上,画下图形,照图形裁下来,纸样与三角板形状、大小完全一样. 4.获取概念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对应顶点、对应角、 对应边,以及有关的数学符号.记作:△ABC ≌ △ A ’B ’C ’ 符号“ ≌ ”读作“全等于”甲DCABFE(注意强调书写时对应顶点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二).新知探究利用投影片演示1.活动:将△ABC 沿直线BC 平移得△DEF ;将△ABC 沿BC 翻折180 得到△DBC ; 将△ABC 旋转180°得△AED .2. 议一议:各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启示: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改变,所以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这也是我们通过运动的方法寻求全等的一种策略. 3. 观察与思考:寻找甲图中两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它们的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 (引导学生从全等三角形可以完全重合出发找等量关系)得到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三)例题讲解[例1]如图,△OCA ≌△OBD ,C 和B ,A 和D 是对应顶点,•说出这两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边和角.1. 分析:△OCA ≌△OBD ,说明这两个三角形可以重合,•思考通过怎样变换可以使两三角形重合?将△OCA 翻折可以使△OCA 与△OBD 重合.因为C 和B 、A 和D 是对应顶点,•所以C 和B 重合,A 和D 重合.∠C=∠B ;∠A=∠D ;∠AOC=∠DOB .AC=DB ;OA=OD ;OC=OB .2. 总结: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经过一定的转换可以重合.一般是平移、翻转、旋转的方法.[例2]如图,已知△ABE ≌△ACD ,∠ADE=∠AED ,∠B=∠C ,•指出其他的对应边和对应角.1. 分析:对应边和对应角只能从两个三角形中找,所以需将△ABE 和△ACD 从复杂的图形中分离出来.2小结:找对应边和对应角的常用方法有:DCABODCABE 乙DCAB 丙DCABE(1)有公共边的,公共边是对应边.(2)有公共角的,公共角是对应角.(3)有对顶角的,对顶角是对应角一对最长的边是对应边,一对最短的边是对应边.(4)一对最大的角是对应角,一对最小的角是对应角(5)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也是对应边.(6)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四)课堂练习1、填空点O是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的交点,△AOB绕O旋转180°,可以与△______重合,这说明△AOB≌△______.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是AO与_____,OB与_____,BA与______;对应角是∠AOB与________,∠OBA与________,∠BAO与________.2、判断题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图形全等变换

鼓励学生讨论、交流、探究,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拼图方法和结论,培养其合作精神。
活动九
7.两个全等三角形的综合变换:
学生思考、探究解题思路和方法,小组合作交流;
师作图巡视、指导。
(1)一个长方形沿着一条对角线对折剪开,拼成如图位置的两个三角形,使点B、F、C、D在同一直线上.①求证:AB⊥DE;②若PB=BC,找出一对全等三角形,并证明出它们的正确性。
小结
学生谈感受和收获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作业
教材P—114 (3)(5)(8)
选做题:上面活动九中的“迁移题”
分层次教学
板书
设计
略
注意渗透分类思想
活动七
5.两个全等三角形的“旋转”加“平移”变换:
学生演示,师作图指导。
特点:三角形旋转任一角度到不同位置再沿着某条直线平移到不同位置。(如图)
已知:等腰△ABC的直角顶点C放在直线a上,作AD⊥a于D,作BE⊥a于E.找出一对三角形,并证明它们是正确的结论.
结论: △ACD≌△CBE;
让学生从实践演示中探究三角形全等的结论,并迁移出其他正确结论。
活动四
2.两个全等三角形的“翻折”变换:
学生演示,师作图指导。
特点:沿着某条直线 “翻折1800”到不同位置。(如图)或沿着过某个点所在的直线“翻折”1800到不同位置。
结论:△ABC≌△ABD; △ABO≌△CDO.
迁移:连接CD,推导出CD被AB垂直平分;AB平分∠CAD。
全等三角形的图形全等变换
课 题
全等三角形的图形全等变换
讲课教师
学校
时间
全等三角形性质与判定(二)-教师版

一、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对应边上的中线相等,对应边上的高相等,对应角的角平分线相等,周长相等,面积相等.二、全等的性质和判定(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tSSS SAS ASA AAS HL R、、、、△(2)全等三角形的图形变换形式:平移、对称、旋转(3)由全等可得到的相关定理:①角平分线定理②等腰、等边三角形性质和判定③垂直平分线定理共顶点等腰三角形旋转模型——“手拉手”模型证明全等的基本思想“SAS”等边三角形共顶点全等三角形性质与判定知识回顾知识讲解共顶点等腰直角三角形共顶点等腰三角形共顶点等腰三角形【例1】 如图,等边三角形ABC ∆与等边DEC ∆共顶点于C 点.求证:AE BD =.【解析】通过“SAS ”证明BCD ACE ≌△△,得到AE BD =.【例2】 已知:如图,点C 为线段AB 上一点,ACM ∆、CBN ∆是等边三角形. 求证:(1)AN BM =;(2)DE AB ∥;(3)CF 平分AFB ∠.同步练习【解析】通过“SAS ”证明MCB ACN ≌△△,得到AN BM =.通过“SAS ”证明MCE ACD ≌△△,得到CE CD =,从而推出DCE △为等边三角形, ︒=∠=∠60NCB DEC DE AB ∥.【变式练习】如图,B ,C ,E 三点共线,且ABC ∆与DCE ∆是等边三角形,连结BD ,AE 分别交AC ,DC 于M ,N 点.求证:CM CN =.【解析】通过“SAS ”证明BCD ACE ≌△△,得到CBD CAE ∠=∠. 再通过“SAS ”证明CAN CBM ≌△△,得到CM CN =.【例3】 如图,点C 为线段AB 上一点,ACM ∆、CBN ∆是等边三角形,D 是AN 中点,E 是BM 中点,求证:CDE ∆是等边三角形.【解析】通过“SAS ”证明MCB ACN ≌△△,得到CMB CAN MB AN ∠=∠=,.再通过“SAS ”证明CAD CME ≌△△,得到MCE ACD CE CD ∠=∠=,,从而推出︒=∠60DCE .【变式练习】(2008年全国初中数学联赛武汉CASIO 杯选拔赛)如图,ABD ∆和CED ∆均为等边三角形,AC BC =,AC BC ⊥.若2BE =,则CD = .【解析】通过“SAS ”证明BDE ADC ≌△△,得到1322-====CD AB BE AC ,,.【例4】 平面上三个正三角形ACF ,ABD ,BCE 两两共只有一个顶点,求证:EF 与CD 平分.【解析】通过“SAS ”证明,得到ACB AFD △≌△,DF CB CE ==; 再通过“SAS ”证明,得到BCA BED △≌△,DE AC CF ==; 得到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例5】 已知:如图,ABC ∆、CDE ∆、EHK ∆都是等边三角形,且A 、D 、K 共线,AD DK =.求证:HBD ∆也是等边三角形.【解析】连接CH 交AD 于M通过“SAS ”证明FCH FDK △≌△,得到CH DK AD ==,60AMC ∠=︒,推出DAB HCB ∠=∠; 再通过“SAS ”证明,得到ABD CBH △≌△,HB HD BHC BDA =∠=∠,; 进一步推出HBD △也是等边三角形.【例6】 (2008年怀化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试卷)如图,四边形ABCD 、DEFG 都是正方形,连接AE 、CG .求证:AE CG =.【解析】通过“SAS ”证明CDG ADE ≌△△,得到DG AE =.【变式练习】以△ABC 的两边AB 、AC 为边向外作正方形ABDE 、ACFG ,求证:CE =BG ,且CE ⊥BG .【解析】通过“SAS ”证明ABG AEC ≌△△,得到ABG AEC BG CE ∠=∠=,, 再通过“8”字图导角得到BG CE ⊥.【例7】 (2004河北)如图,已知点E 是正方形ABCD 的边CD 上一点,点F 是CB 的延长线上一点,且EA AF ⊥. 求证:DE BF =.【解析】通过“ASA ”证明ADE ABF △≌△,得到DE BF =.【变式练习】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 中,90ADC ABC ∠=∠=︒,AD CD =,DP AB ⊥于P ,若四边形ABCD 的面积是16,求DP 的长.【解析】过点D 作DE BC ⊥交BC 延长线于通过“AAS ”证明DPA DEC △≌△,得到DE DP =,从而推出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 =164ABCD DPBE S S DP ==,【例8】 如图所示.正方形ABCD 中,在边CD 上任取一点Q ,连AQ ,过D 作DP ⊥AQ ,交AQ 于R ,交BC 于P ,正方形对角线交点为O ,连OP ,OQ .求证:OP ⊥OQ .QRPOD CBA【解析】通过“ASA ”证明ADQ DCP △≌△,得到DQ CP =,再通过“SAS ”证明,得到ODQ OCP △≌△,POC QOD ∠=∠从而推出OP OQ ⊥.【变式练习】如图,正方形OGHK 绕正方形ABCD 中点O 旋转,其交点为E 、F ,求证:AE CF AB +=.【解析】通过“ASA ”证明AOE BOF △≌△,得到AE BF =,从而推出AE CF AB +=.【例9】 如图,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中,90B =︒∠,AB a =,O 为AC 中点,EO OF ⊥.求证:BE BF +为定值.【解析】连接OB通过“SAS ”证明BOE COF △≌△,得到BE CF =. BE BF BF CF BC a +=+==【变式练习】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90ABC =︒∠,AB a =,O 为AC 中点,45EOF =︒∠,试猜想,BE 、BF 、EF 三者的关系.【解析】过点O 作OD OE ⊥交BC 于D通过“SAS ”证明BOE COD △≌△,得到OE OD BE CD ==,. 再通过“SAS ”证明0E F DOF △≌△,得到EF DF =. 可以推出BE BF EF CD DF BF BC AB a ++=++===【例10】 已知E 、F 分别是正方形ABCD 的边BC 、CD 上的点,且45EAF =︒∠,AH EF ⊥,H 为垂足,求证:AH AB =.【解析】延长EB 至M ,使得BM DF =,通过“SAS ”证明ADF ABM △≌△,得到AM AF =. 再通过“SAS ”证明AME AFE △≌△,得到AB AH =.【例11】 (1997年安徽省竞赛题)如图,在△ABC 外面作正方形ABEF 与ACGH ,AD 为△ABC 的高,其反向延长线交FH 于M ,求证:(1)CF BH =;(2)MH MF =M EFHGD CBA【解析】(1)通过“SAS ”证明AFC ABH △≌△,得到CF BH =. (2)过F H 、分别作FN MD D HK MD K ⊥⊥于,于,再通过“AAS ”证明BDA ANF HKA ADC △≌△,△≌△,得到FN HK =. 再通过“8”字全等证明FNM HKM △≌△,从而得到MF MH =.【注】这道题有很多重要的结论,条件结论互换依然成立,2,ABC AFH BC AM S S ==△△【例12】 (1997年安徽省初中数学竞赛题)在等腰Rt ABC ∆的斜边AB 上取两点M 、N ,使45MCN ∠=︒,记AM m =,MN x =,BN n =,则以x 、m 、n 为边长的三角形的形状是( ).A .锐角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随x 、m 、n 的变化而变化【解析】见下题 【答案】B【例13】 (通州区2009一模第25题)请阅读下列材料:已知:如图1在Rt ABC ∆中,90BAC ∠=︒,AB AC =,点D 、E 分别为线段BC 上两动点,若45DAE ∠=︒.探究线段BD 、DE 、EC 三条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 小明的思路是:把AEC ∆绕点A 顺时针旋转90︒,得到ABE '∆,连结E D ', 使问题得到解决.请你参考小明的思路探究并解决下列问题:⑴ 猜想BD 、DE 、EC 三条线段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式,并对你的猜想给予证明; ⑵ 当动点E 在线段BC 上,动点D 运动在线段CB 延长线上时,如图2,其它条件不变,⑴中探究的结论是否发生改变?请说明你的猜想并给予证明.【解析】(1)过点A 作AD 的垂线AF ,使得AD AF =,连接EF CF 、通过“SAS ”证明ABD ACF △≌△,得到45B ACF BD CF ∠=∠==,. 再通过“SAS ”证明ADE AFE △≌△,得到DE EF =.在Rt ECF △中满足勾股定理,,得到222.CE CF EF +=,故222.CE BD DE += (2)同理可证222.CE BD DE +=【例14】 在等边ABC ∆的两边AB ,AC 所在直线上分别有两点M ,N ,D 为ABC ∆外一点,且60MDN ∠=︒,120BDC ∠=︒,BD CD =,探究:当点M ,N 分别爱直线AB ,AC 上移动时,BM ,NC ,MN之间的数量关系及AMN ∆的周长Q 与等边ABC ∆的周长L 的关系.⑴如图①,当点M ,N 在边AB ,AC 上,且DM =DN 时,BM ,NC ,MN 之间的数量关系式__________;此时LQ=_________ ⑵如图②,当点M ,N 在边AB ,AC 上,且DN DM ≠时,猜想(1)问的两个结论还成立吗?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⑶如图③,当点M ,N 分别在边AB ,CA 的延长线上时,若AN =x ,则Q =_________(用x ,L 表示.图③图②图①ABCD MNABCD MNN MD CBA【解析】(1)MN BM CN =+,Q 2=L 3(2)延长AC 至E ,使得CE BM =,连接DE通过“SAS ”证明DBM DCE △≌△,得到DE DM =.再通过“SAS ”证明MDN EDN △≌△,得到MN NE BM CN ==+ 2223Q MN AN AM ME AN AC BM NC L x =++=+++==+ (3)在AC 上截取CE BM =,连接DE通过“SAS ”证明DBM DCE △≌△,得到DE DM =.再通过“SAS ”证明MDN EDN △≌△,得到MN NE CN BM ==- 2223Q MN AN AM NE AN AC BM NC L x =++=+++==+【变式练习】(1)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B =AD ,∠B =∠D =90°,E 、F 分别是边BC 、CD 上的点,且∠EAF =12∠BAD .求证:EF =BE +FD ; (2)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B =AD ,∠B +∠D =180°,E 、F 分别是边BC 、CD 上的点,且∠EAF =12∠BAD , (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不用证明. (3)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B =AD ,∠B +∠ADC =180°,E 、F 分别是边BC 、CD 延长线上的点,且∠EAF =12∠BAD , (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写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FED CBAF EDCBA【解析】(1)延长BC 至M ,使得DK BM =,连接AM 通过“SAS ”证明ADF ABM △≌△,得到AF AM =.再通过“SAS ”证明AME AFE △≌△,得到EF EM BE DF ==+ (2)同理可证 (3)同理可证【变式练习】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 中,AB =BC ,∠A =∠C =90°,∠B =135°,K 、N 分别是AB 、BC 上的点,若△BKN 的周长为AB 的2倍,求∠KDN 的度数.【解析】延长BC 至E ,使得CE AK =,连接DE 、BD 通过“HL ”证明ABD CBD △≌,得到AD CD =.通过“SAS ”证明ADK CDE △≌△,得到DK DE ADK CDE =∠=∠,.再通过“SSS ”证明KDN EDN △≌△,得到122.52NDK NDE KDN ADC ∠=∠∠=∠=,【例15】 (北京市初二数学竞赛试题) 如图所示,在五边形ABCDE 中,90B E ∠=∠=︒,AB CD AE ===1BC DE +=,求此五边形的面积.【解析】延长DE 至F ,使得BC EF =,连接AC 、AF 、AD 通过“SAS ”证明ABC AEF △≌△,得到AC AF =. 再通过“SSS ”证明ACD AFD △≌△, 12212ABCDE ADE S S DF AE==∙∙=△同步课程˙全等三角形性质与判定 【变式练习】(江苏省数学竞赛试题)如图,已知五边形ABCDE 中,∠ABC =∠AED =90°,AB =CD =AE =BC +DE =2.求该五边形的面积.【解析】延长DE 至F ,使得BC EF =,连接AC 、AF 、AD 通过“SAS ”证明ABC AEF △≌△,得到AC AF =. 再通过“SSS ”证明ACD AFD △≌△, 12242ABCDE ADE S S DF AE ==∙∙=△【变式练习】(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初二第二试试题) 在五边形ABCDE 中,已知AB AE =,BC DE CD +=,180ABC AED ∠+∠=,连接AD .求证:AD 平分CDE ∠.【解析】延长DE 至F ,使得BC EF =,连接AC 、AF 通过“SAS ”证明ABC AEF △≌△,得到AC AF =. 再通过“SSS ”证明ACD AFD △≌△,得到ADC ADF ∠=∠.【习题1】如图,已知ABC ∆和ADE ∆都是等边三角形,B 、C 、D 在一条直线上,试说明CE 与AC CD +相等的理由.【解析】通过“SAS ”证明ABD ACE △≌△,得到BD CE AC CD ==+.【习题2】已知:如图,点E 是正方形ABCD 的边AB 上任意一点,过点D 作DF DE ⊥交BC 的延长线于点F .求证:DE DF =.FEDCBA【解析】通过“ASA ”证明ADE CDF △≌△,得到DE DF =.【习题3】已知:如图,点C 为线段AB 上一点,ACM ∆、CBN ∆是等边三角形.CG 、CH 分别是ACN ∆、MCB ∆ 的高.求证:CG CH =.课后练习【解析】通过“SAS ”证明ACN MCB △≌△,得到CAN CMB ∠=∠. 再通过“AAS ”证明CAG CMH △≌△,得到CG CH =.【习题4】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1,AB 、AD 上各存一点P 、Q ,若△APQ 的周长为2,求∠PCQ 的度数.QP DCBA【解析】延长AB 至M ,使得BM DQ =,连接CM 依题可知:PQ DP BP =+通过“ASA ”证明CDQ CBM △≌△,得到,CQ CM DCQ BCM =∠=∠. 再通过“ASA ”证明CQP CMP △≌△,得到45QCP MCP ∠=∠=【习题5】在等腰直角ABC ∆中,90ACB ∠=,AC BC =,M 是AB 的中点,点P 从B 出发向C 运动,MQ MP ⊥ 交AC 于点Q ,试说明MPQ ∆的形状和面积将如何变化.【解析】通过“ASA ”证明MBP MCP △≌△,得到BMP CMQ BM CM ∠=∠=,,从而推出 MPQ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点P 从B 出发向C 运动,MP 先变小在变大, 故MPQ ∆的面积先变小再变大.同步课程˙全等三角形性质与判定【习题6】如图,正方形ABCD 中,FAD FAE ∠=∠.求证:BE DF AE +=.【解析】延长EB 至M ,使得BM DF =,通过“SAS ”证明ADF ABM △≌△,得到AFD M DAF BAM ∠=∠∠=∠,. 通过导角推出M EAM ∠=∠,从而推出AE ME =,故BE DF AE +=.【习题7】等边ABD ∆和等边CBD ∆的边长均为1,E 是BE AD ⊥上异于A D 、的任意一点,F 是CD 上一点,满足1AE CF +=,当E F 、移动时,试判断BEF ∆的形状.【解析】依题可知,AE DF =,通过“SAS ”证明ABE DBF △≌△,得到ABE DBF BE BF ∠=∠=,. 从而推出BEF △为等边三角形.【习题8】(北京市数学竞赛试题,天津市数学竞赛试题) 如图所示,ABC ∆是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BDC∆是顶角为120的等腰三角形,以D 为顶点作一个60的MDN ∠,点M 、N 分别在AB 、AC 上,求AMN ∆的周长.同步课程˙全等三角形性质与判定【解析】延长AC 至E ,使得BM CE =,通过“SAS ”证明DBM DCE △≌△,得到BDM CDE ∠=∠. DM DE =,再通过“SAS ”证明MDN EDN △≌△,得到MN EN MN BM CN ==+,.。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14章《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14章《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全等三角形》是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14章的内容,本章主要让学生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以及会运用全等三角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全等三角形是几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性质,对图形的变换有一定的了解,但全等三角形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转换和拓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能够运用全等三角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判定方法。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3.运用全等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图形变换过程,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例,加深对全等三角形概念的理解。
4.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全等三角形的案例资料。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引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全等三角形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出几个全等的三角形,并说明判定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反馈。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判断题,让学生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答案正确的学生可以获得小奖品。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在平面几何中,如何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强调重点知识点。
全等三角形模型:二次全等、截长补短、倍长中线、一线三等角、半角模型

全等三角形模型+例题【考纲要求】1. 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能够准确地辨认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2.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能利用三角形全等进行证明,掌握综合法证明的格式;3.会作角的平分线,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能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会利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进行证明.【考点梳理】【全等三角形】知识点一、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表示1.两个能够完全重合的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是特殊的全等图形,同样的,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为全等三角形,主要看这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是否完全相同,与它们所处的位置无关.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关系:两个全等三角形重合在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对应角.3.全等三角形的表示:全等用符号“≌”表示,读作“全等于”.在记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要把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如△ABC和△DEF全等,记作△ABC≌△DEF,读作△ABC全等于△DEF.4.确定全等三角形对应关系的方法:(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3)有公共边的,公共边是对应边;(4)有公共角的,公共角是对应角;(5)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6)两个全等三角形中一对最长的边(或最大的角)是对应边(或角)一对最短的边(或最小的角)是对应边(或角).知识点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1.最主要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2.其它性质:(1)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线相等,对应边上的中线相等,对应角的角平分线相等;(2)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但是,周长或面积相等的三角形不一定是全等三角形.知识点三、全等变换在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的前提下,只改变图形的位置叫做全等变换.常见的全等变换有平移变换、翻折变换、旋转变换,如下图所示:【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边角边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角边”或“SAS ”.在△ABC与△A’B’C’中,已知角边角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角边角”或“ASA ”.在△ABC与△A’B’C’中,已知角角边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为“角角边”或“AAS ”. 在△ABC 与△A’B’C’中,已知边边边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为“边边边”或“SSS ”.在△ABC 与△A’B’C’中,已知.斜边、直角边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称为“斜边、直角边”或“HL ”在Rt △ABC 与Rt △A’B’C’中,,已知.1. 只有两边及其夹角分别对应相等,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边边角”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2. 在书写过程中,要按照边角边对应顺序书写,即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探究SSA全等篇异侧半角模型1.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E 、F 分别是BC 、CD 上的点,且∠EAF =45º,则BE +DF=EF .简证:如图,将△ADF 绕点A 顺时针旋转90º得到△ABG ,使得AD 与AB 重合, 通过证明△AEF ≌△AEG 即可得到BE +DF =EF .2.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E 、F 分别是BC 、CD 上的点,且∠EAF =45º,则AE 平分∠BEF ,AF 平分∠DFE .简证:如图,将△ADF 绕点A 顺时针旋转90º得到△ABG ,使得AD 与AB 重合;将△ABE 绕点A 逆时针旋转90º得到△ADH ,使得AB 与AD 重合.3. 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E 、F 分别是BC 、CD 上的点,且∠EAF =45º,则.简证:通过上述的全等直接可以得到,不再证明.4.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E 、F 分别是BC 、CD 上的点,且∠EAF =45º,过点A 作AH ⊥EF 交EF 于点H ,则AH =AB .简证:由上述结论可知AE 平分∠BEF ,又∵AB ⊥BC ,∴AH =AB . 5.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E 、F 分别是BC 、CD 上的点,且∠EAF =45º,则.简证:由结论1可得EF =BE +DF ,则=CE +CF +EF =CE +CF +BE +DF =2AB .6. 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E 、F 分别是BC 、CD 上的点,且∠EAF =45º,AE 、AF 分别与BD 相交于点M 、N ,则.简证:如图,将△AND 绕点A 顺时针旋90º得到△AGB ,连接GM .通过证明△AMG ≌△AMN 得MN =MG ,DN =BG ,∠GBE =90º,即可证.补充:等腰直角三角形与“半角模型”DCPBACDPB ADPCAB如图所示,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若∠DCE=45º,则.证明:如图,将△ACD绕着点C顺时针旋转90º得到△,连接.1.1二次全等证明1.已知:如图,在△ABC中,AD平分∠BAC,点D是BC的中点,DF⊥AB于F,DE⊥AC于E.2.求证:△BDF≌△CDE.3.4.5.已知:如图,点A,E,F,C在同一直线上,AE=CF,过点E,F分别作DE⊥AC,BF⊥AC,连接AB,CD,BD,BD交AC于点G,AB=CD.6.求证:△DEG≌△BFG.7.3.已知:如图,在Rt△ACD中,∠ADC=90°,BE⊥AC于E,交CD于点F,AE=AD.求证:△CEF≌△BDF.4.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BC=CD=AD,BD平分∠ABC,E为BD上任意一点,连接AE,CE.求证:△ADE≌△CDE.5.已知:如图,在△ABC中,∠ACB=∠ABC=60°,∠EDF=60°,BD=CD,∠DBC=∠DCB=30°,∠BDC=120°,延长AC到点G,使CG=BE.6.求证:△EFD≌△GFD.7.6、已知:如图,点A,C在直线EF上,BC=AD,AB=CD,AE=CF.求证:∠E=∠F.7、已知,如图,AE=BF,AD=BC,CE=DF.求证:AO=BO.8、已知:如图,∠D=∠E,AM=ME=CN=DN.试猜想AB和BC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9、10、9.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ABC=∠BCD=90°,AB=BC=CD=AD.E为BC边上一点,且AE=DE,AE与对角线BD交于点F,∠ABF=∠CBF,连接CF交DE于点G.求证:DE⊥CF.10.已知:如图,在等边△ABC中,△C=△ABD=60°,AB=BC=AC,点D,E分别为BC,AC边上一点且AE=CD,连接AD,BE 相交于点F.11.求证:△1=△2.12.1.2截长补短 倍长中线例题1、如图,已知在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中线,E 是AD 上一点,延长BE 交AC 于F ,AF EF =,求证:AC BE =.例题2、在Rt ABC ∆中,90BAC ∠=︒,点D 为BC 的中点,点E 、F 分别为AB 、AC 上的点,且ED FD ⊥.以线段BE 、EF 、FC 为边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若能,该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例题3、八年级一班数学兴趣小组在一次活动中进行了探究试验活动,请你和他们一起活动吧.【探究与发现】(1)如图1,AD 是△ABC 的中线,延长AD 至点E ,使ED=AD ,连接BE ,写出图中全等的两个三角形______【理解与应用】(2)填空:如图2,EP 是△DEF 的中线,若EF=5,DE=3,设EP=x ,则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3)已知:如图3,AD 是△ABC 的中线,∠BAC=∠ACB ,点Q 在BC 的延长线上,QC=BC ,求证:AQ=2AD .F E D CB AF EDC B A例题4、如图,在△ABC中,已知∠ABC=45°,过点C作CD⊥AB于点D,过点B作BM⊥AC于点M,CD与BM相交于点E,且点E是CD的中点,连接MD,过点D作DN⊥MD,交BM于点N.(1)求证:△DBN≌△DCM;(2)请探究线段NE、ME、CM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例题5、阅读下面的题目及分析过程,并按要求进行证明.已知:如图,E是BC的中点,点A在DE上,且∠BAE=∠CDE.求证:AB=CD.分析:证明两条线段相等,常用的一般方法是应用全等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观察本题中要证明的两条线段,它们不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且它们分别所在的两个三角形也不全等.因此,要证AB=CD,必须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现给出如下三种添加辅助线的方法,请任意选择其中一种,对原题进行证明.例题8、(1)如图,四边形ABPC中,AB AC∠=︒,求证:PB PC PABPC+=.=,60BAC∠=︒,120(2)如图,四边形ABCD中,AB BCAPC∠=︒,求证:ABC∠=︒,P为四边形ABCD内一点,且120=,60++≥.PA PC PD BDC 1A B C ED D E(C )B A C 1C 1A B C E D 1A B C E D1.3一线三等角例1:已知AB ⊥BD ,ED ⊥BD ,AB =CD ,BC =DE ,⑴求证:AC ⊥CE ;⑵若将△CDE 沿CB 方向平移得到①②③④等不同情形,1AB C D ,其余条件不变,试判断AC ⊥C 1E 这一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① ② ③ ④例2:等腰直角△ABC ,其中AB=AC ,∠BAC=90°,过B 、C 作经过A 点直线L 的垂线,垂足分别为M 、N .(1)你能找到一对三角形的全等吗?并说明.(2)BM ,CN ,MN 之间有何关系?若将直线l 旋转到如图2的位置,其他条件不变,那么上题的结论是否依旧成立?例3.(1)如图,已知:在△ABC 中,∠BAC =90°,AB =AC ,直线m 经过点A ,BD ⊥直线m ,CE ⊥直线m ,垂足分别为点D 、E .证明:DE =BD +CE .(2)如图,将(1)中的条件改为:在△ABC中,AB=AC,D、A、E三点都在直线m上,并且有∠BDA=∠AEC=∠BAC =a,其中a为任意锐角或钝角.请问结论DE=BD+CE是否成立?如成立,请你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 拓展与应用:如图,D、E是D、A、E三点所在直线m上的两动点(D、A、E三点互不重合),点F为∠BAC 平分线上的一点,且△ABF和△ACF均为等边三角形,连接BD、CE,若∠BDA=∠AEC=∠BAC,试判断△DEF的形状.1.4半角模型1.在等腰Rt△ABC中,CA=CB,∠ACB=90º,O为AB的中点,∠EOF=45º,交CA于F,交BC的延长线于E.(1)求证:EF=CE+AF;(2)如图2,当E在BC上,F在CA的反向延长线上时,探究线段AF、CE、EF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AD,∠B+∠D=180º,E、F分别是边BC、CD上的点,且∠EAF=∠BAD,求证:EF=BE+FD.3. 如图,△ABC是边长为3的等边三角形,△BDC是等腰三角形,∠BDC=120º,以D为顶点作一个60º的角,使其两边分别交AB于M,交AC于N,连接MN,则△AMN的周长是多少?4.如图,在等边△ABC中,∠ABC与∠ACB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O,点E、F分别在线段AB、BC上,连接EO、FO,满足∠EOF=60º,连接EF.(1)①求证:OB=OC;②求∠BOC的度数;(2)求证:CF=BE+EF.5. 在四边形ABDC中,AC=AB,DC=DB,∠CAB=60º,∠CDB=120º,E是AC上一点,F是AB延长线上一点,且CE=BF.(1)试说明:DE=DF;(2)在图1中,若G在AB上且∠EDG=60º,试猜想CE、EG、BG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3)若题中条件“∠CAB=60º,∠CDB=120º”改为“∠CAB=,∠CDB=,G在AB上,那么∠EDG 满足什么条件时,(2)中的结论仍然成立?”(直接写结果,不需证明).。
奥数讲义-第3讲三角形-希望杯学生版

09预测考点:1. 全等三角形2. 勾股定理3. 轴对称、中心对称、平移旋转4.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5.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6. 正方形、矩形、平行四边形、菱形、梯形需掌握的基本知识点1.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2. 求线段和、线段差的最小值、最大值问题;3. 勾股定理;4. 特殊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锐角是30︒、45︒)的性质;5.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6.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7.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8. 角平分线的性质就以及利用角平分线构造全等三角形; 9. 倍长中线的技巧;10. 特殊三角形(等边、等腰直角)中的旋转问题.一、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例1】 ⑴(2007年“希望杯“试题)若三角形三边的长均能使代数式2918x x -+的值为零,则此三角第3讲希望杯专题——三角形|初二 第三讲 希望杯初赛特训班|2形的周长是( ).(A )9或18. (B )12或15 .(C )9或15或18. (D )9或12或15或18.⑵(第14届“希望杯”初试)如图,两点A 、B 在直线MN 外的同侧,A 到MN 的距离8AC =,B 到MN 的距离5BD =,4CD =,P 在直线MN 上运动,则PA PB -的最大值等于 .【例2】 ⑴(第20届希望杯培训题)设ABC ∆的三条边的长分别为a ,b ,c ,且代数式||a b c -+与2()a b c +-的值相等,则ABC ∆的形状是( )A .直角三角形B .等腰三角形C .等边三角形D .等腰直角三角形⑵(第19届希望杯)已知ABC ∆的三边长分别为a b c ,,,且a a b cb c b c a++=+-,则ABC ∆一定是( )A .等边三角形B .腰长为a 的等腰三角形C .底边长为a 的等腰三角形D .等腰直角三角形【例3】 100条线段的长度分别为1,2,3,…,99,100,从中取出一些线段,要使取出的线段中的任意三条都能构成一个三角形,问最多能取出多少条线段?二、三角形的内角和【例4】 (第20届希望杯培训题)若三角形的三个内角A ∠、B ∠、C ∠满足2A B ∠<∠和2C B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 A .钝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等腰三角形 D .锐角三角形【例5】 (第19届希望杯)如图,I 是ABC ∆的内心,且CA AI BC +=.若80BAC ∠=︒,则ABC ∠的大小为_______,AIB ∠的大小为________.ICBA三、全等三角形及图形的变换PCDB A MN【例6】 (第20届希望杯培训题)如图7,将ABC ∆沿DE 折叠,使点A 与BC 边的中点F 重合,有下面四个结论:①EF AB ∥且12EF AB =②AF 平分DFE ∠③12ADFE S AF DE =⋅四边形 ④2BDF FEC BAC ∠+∠=∠其中,一定成立的结论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例7】 (第20届希望杯培训题)如图6,在ABC ∆中,90BAC ∠=︒,点O 是正方形BCDE 对角线的交点,则BAO ∠和CAO ∠的大小关系是( ) A .BAO CAO ∠>∠ B .BAO CAO ∠=∠C .BAO CAO ∠<∠D .无法确定的【例8】 (第16届“希望杯”2试)如图,正ABC ∆的边长为a ,D 是BC 的中点,P 是AC 边上的动点,连结PB 和PD 得到PBD ∆.求:⑴ 当点P 运动到AC 的中点时,PBD ∆的周长; ⑵ PBD ∆的周长的最小值.PC D BAPCDBA【例9】 (第20届希望杯培训题)In ABC ∆,12cm BC =, the area of the triangle is 227cm . Then theminimum of the perimeter of the triangle is ( ) A .35cm B .27cm C .(1245)cm + D .25cm(英汉词典:minimum 最小值;perimeter 周长)四、等腰三角形及直角三角形【例10】 (第20届希望杯培训题)如图9,ABC ∆是等腰三角形,且AB AC =,图 6O B C D EA 图 9ABCDE 图 7F A BDCOE|初二 第三讲 希望杯初赛特训班|2BCD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90BDC ∠=︒,AE BD ⊥交BD 的延长线于E ,则AE _______DE (填“>”、“<”或“=”).【例11】 (第14届“希望杯”初试)如图,ABC ∆中,5AC BC ==,80ACB ∠=︒,O 为ABC ∆中一点,10OAB ∠=︒,30OBA ∠=︒,则线段AO 的长是 .OCBA【例12】 ⑴ (2007年培训题)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均为整数,其中一条直角边长为35,则它的周长的最大值是 ,最小值是 .⑵ (2007年“希望杯”试题)直角三角形有一条边长为11,另外两边的长是自然数,那么它的周长等于( ).(A )132. (B )121. (C )120. (D )111.【例13】 (第14届“希望杯”初试)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90ABC ADC ∠=∠=︒,点E 、F 分别是对角线AC 、BD 的中点,则( )(A )EF BD ⊥ (B )AEF ABD ∠=∠ (C )1()2EF AB CD =+ (D )1()2EF AB CD =-【例14】 (第16届“希望杯”初试)如图,点D 是ABC ∆的边BC 上一点,如果2AB AD ==,4AC =, 且:2:3BD DC =,则ABC ∆是( )(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 (D )锐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例15】 (第20届希望杯培训题)如图24,在Rt ABC ∆中,90BAC ∠=︒,M 、N 是BC 边的三等分点,已知4AM =,3AN =,则BC =____________.C D B A F E C D B ANM CBA习题1. 如图,ABC ∆中,90C ∠=︒,13EC AC =,13CD BC =,8BE =,6AD EC CD =+=,则ECDS ∆=_____习题2. a ,b ,c 是三角形的三边,它们满足223ac b c b abc +-=,若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120︒,那么::a b c = .习题3. 如图,ABC ∆的边AB 长为2,AB 边上的中线CD 长为1,AC 、BC 两边之和为31+,则ABC ∆的面积为 .习题4. (第20届希望杯培训题)一枚空对地导弹沿直线向地平面上的一个目标匀速飞去,运行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0︒.地平面上离目标3km 远处有一拦截导弹,当空对地导弹飞行至拦截导弹的正上空时,拦截导弹开始出发,并成功拦截了空对地导弹.若两枚导弹的速度相等,拦截导弹也是沿直线飞行,那么两枚导弹撞击处离地面的高度等于___________km .习题5. (第20届希望杯培训题)如图11,在ABC ∆中,10AB =,AD 是BAC∠的角平分线,作CM AD ⊥于M ,且N 是BC 的中点,连接MN ,MN 的长是2,则AC 的长是__________.习题6. 如图,等腰Rt ABC ∆的直角边长为32,从直角顶点A 作斜边BC 的垂线交BC 于D ,再从1D 作12D D AC ⊥交AC 于2D ,再从2D 作23D D BC ⊥交BC 于3D ,…,则123456789______AD D D D D D D D D ++++=,12345678910____D D D D D D D D D D ++++=习题7. (第19届希望杯)如图,ABC ∆的面积为24,点D 是边BC 中点,点E是边AB 上的一个三等分点,CE 交AD 于点F ,则AEF ∆的面积为_________.E CDBACDB A 图 1121MN AB C D D 5D 4D 3D 2D 1C BA|初二 第三讲 希望杯初赛特训班|2FEDCBA习题8. (第20届希望杯培训题)在直角坐标系中,以点(11)A ,、(41)B ,、(15)C ,为顶点的三角形ABC的AC 、BC 边上各有一点P 、Q ,线段PQ 将ABC 的面积分为相等的两部分,则线段PQ 的长度最大可达到_________.图 371234OP 0P Q M C BAyx54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