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重点笔记
无机化学大一知识点笔记
无机化学大一知识点笔记基础概念1. 元素: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由一个原子或几个原子组成。
常见的元素有氢、氧、氮、碳等。
2. 化合物:由两个或更多不同元素以固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常见化合物有水、二氧化碳等。
3. 显性价和隐性价:化合物中的元素可以具有多个化合价,其中显性价是通过化学键与其他原子形成共价键的化合价,而隐性价是元素在一些离子中的化合价。
4. 价电子:位于最外层能级的电子,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元素间的化学反应。
原子结构1. 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绕原子核运动。
2. 原子序数和质子数:原子序数是指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总数,质子数是指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两者相等。
3. 原子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原子质量是指一个原子的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相对于碳-12同位素的质量比较。
元素周期表1. 元素周期表的组和周期:元素周期表按照化学性质将元素分为若干组和周期,周期表中从左上到右下的方向,原子序数逐渐增加。
2. 主族元素和过渡元素:主族元素位于周期表的1A、2A和3A 到8A族,过渡元素位于周期表的3B到8B族。
3. 元素周期律: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化学性质会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周期性地变化。
化学键和化合物1. 化学键的类型:共价键和离子键是常见的化学键类型,共价键是由原子间电子的共享形成的,离子键是由正负电荷间的相互吸引形成的。
2. 分子化合物和离子化合物:分子化合物由原子间的共价键连接而成,离子化合物由正负离子通过离子键连接而成。
3. 电负性:原子吸引和保留电子的能力,电负性差异决定了化合物的键类型,电负性差异大的元素间形成离子键。
主要元素和化合物1. 氢氧化物: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常见的氢氧化物有水和氢氧化钠等。
2. 氧化物:由氧元素和其他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常见的氧化物有氧化铁和氧化钙等。
3. 酸和碱:酸是能够释放出氢离子的化合物,碱是能够释放出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无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无机化学-知识点总结关键信息项:1、化学元素周期表周期和族的特点元素的性质规律2、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3、化学热力学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函数4、化学平衡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5、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反应速率理论6、无机化合物酸碱盐配合物氧化物和氢氧化物7、主族元素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卤素氧族元素氮族元素8、过渡金属元素铬、锰、铁、铜等元素的性质配合物的形成和性质11 化学元素周期表111 周期的特点周期表中的周期是指具有相同电子层数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横行。
同一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112 族的特点族是指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纵列。
主族元素的族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副族元素的族序数与价电子排布有关。
113 元素的性质规律包括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电负性等性质在周期表中的变化规律。
原子半径一般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电离能反映元素原子失去电子的难易程度,呈周期性递增;电子亲和能表示原子获得电子的倾向,也有一定的周期性;电负性用于衡量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同样具有周期性。
12 化学键121 离子键离子键是由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引力形成的化学键。
通常在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之间形成。
离子键的特点是无方向性和饱和性。
122 共价键共价键是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分为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共价键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123 金属键金属键是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金属键使得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13 化学热力学131 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在任何热力学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表达式为△U = Q + W,其中△U 为内能的变化,Q 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W 为做功。
132 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在孤立系统中,自发过程总是朝着熵增加的方向进行。
无机化学知识点归纳
无机化学知识点归纳1、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规律:限于中学常见范围内,不全面① 酸:只有硅酸H2SiO3或原硅酸h4sio4是不溶的,而其他是可溶的;②碱:只有naoh、koh、baoh2可溶,caoh2微溶,其它均难溶。
③ 盐:钠盐、钾盐、铵盐和硝酸盐可溶;硫酸盐:仅硫酸钡、硫酸铅难溶、硫酸钙、硫酸银微溶,其它均可溶;氯化物:只有氯化银是不溶的,其他的是可溶的;碳酸盐、亚硫酸盐、硫化物:仅它们的钾、钠、铵盐可溶。
④ 磷酸二氢几乎可溶,而磷酸氢和磷酸的正盐只溶于钾、钠和铵。
⑤碳酸盐的溶解性规律:正盐若易溶,则其碳酸氢盐的溶解度小于正盐如碳酸氢钠溶解度小于碳酸钠;正盐若难溶,则其碳酸氢盐的溶解度大于正盐如碳酸氢钙的溶解度大于碳酸钙。
2.气体的溶解度:①极易溶于水的气体:hx、nh3② 溶于水但不易溶解的气体:O2微溶,co21:1,cl21:2h2s1:2.6、so21:40③ 不溶于水的常见气体:H2、N2、no、Co、CH4、C2H4、C2H2④氯气难溶于饱和nacl溶液,因此可用排饱和nacl溶液收集氯气,也可用饱和nacl 溶液吸收氯气中的氯化氢杂质。
3.硫磺和白磷P4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易溶于二硫化碳。
4、卤素单质cl2、br2、i2在水中溶解度不大,但易溶于酒精、汽油、苯、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故常用有机溶剂来萃取水溶液中的卤素单质注意萃取剂的选用原则:不互溶、不反应,从难溶向易溶;酒精和裂化汽油不可做萃取剂。
5.大多数有机化合物不溶于水,但溶于有机溶剂。
它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碳氢化合物、卤代烃、酯类和多糖不溶于水;醇、醛、羧酸和低聚糖可溶于水。
乙醇、乙醛和乙酸可与水以任何比例混溶,但其溶解度随分子中烃基的增加而降低;苯酚在低温下不易溶于水,但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当温度高于70℃时,可与水以任何比例混溶。
6、相似相溶原理:极性溶质易溶于极性溶剂,非极性溶质易溶于非极性溶剂。
1.有色气体的元素物质:F2浅黄绿、Cl2黄绿、O3浅蓝色2、其他有色单质:br2深红色液体、i2紫黑色固体、s淡黄色固体、cu紫红色固体、au金黄色固体、p白磷是白色固体,红磷是赤红色固体、si灰黑色晶体、c黑色粉未3.无色气体单质:N2、O2、H2、稀有气体单质4、有色气体化合物:no25.黄色固体:s、FeS2、傻瓜金、黄金、Na2O2、Ag3PO4、AgBr、AGI6、黑色固体:feo、fe3o4、mno2、c、cus、pbs、cuo最常见的黑色粉末为mno2和c7.红色固体:feoh3、Fe2O3、Cu2O、Cu8、蓝色固体:五水合硫酸铜胆矾或蓝矾化学式:9.绿色固体:七水硫酸亚铁绿色明矾化学式:10、紫黑色固体:kmno4、碘单质。
大一无机化学知识点笔记
大一无机化学知识点笔记一、离子与化学键1. 原子与离子a.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b.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c. 阳离子:失去一个或多个电子的正离子。
d. 阴离子:获得一个或多个电子的负离子。
2. 化学键a. 离子键:由正负电荷相吸引形成的化学键。
b. 共价键:由共享电子形成的化学键。
二、元素周期表1. 周期表的组成a. 主族元素:位于周期表的左侧,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b. 过渡元素:位于周期表的中间部分,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c. 副族元素:位于周期表的右侧。
2. 周期表的结构a. 周期:从左至右的水平行。
b. 主族:从上至下的垂直列。
三、离子化合物1. 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组合形成离子化合物。
2. 离子化合物的命名规则:a. 一价阳离子:元素名称 + "ion"。
b. 一价阴离子:原子名称末尾去掉字母 "ine" + "ide"。
c. 多价离子:写出多价离子的带电荷形式。
四、配位化合物1. 配位键:由中心金属离子和周围的配位体形成的化学键。
2. 配位数:周围配位体与中心金属离子的配位数。
3. 配位化合物的命名规则:a. 配位体名称:以 "o" 结尾 + "ide"。
b. 配位化合物:中心金属离子名称 + 配位体名称。
五、酸碱中和反应1. 酸:产生H+离子的物质。
2. 碱:产生OH-离子的物质。
3. 酸碱中和反应: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六、化学平衡1. 平衡状态: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2. 平衡常数: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的比值。
3. 影响平衡位置的因素:a. 温度:升高温度可促进反应向正向或逆向方向进行。
b. 压力:增加压力可促使反应向具有较少分子数的方向进行。
c. 浓度:增加反应物浓度可促进反应向正向方向进行。
七、氧化还原反应1. 氧化反应:物质失去电子。
高中无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无机化学知识点总结一、基本概念与原理1. 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2. 原子结构- 原子核与电子- 原子序数、同位素- 电子排布规律3. 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 化学式的书写规则-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4. 化学反应类型- 合成反应- 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 还原-氧化反应5. 化学计量- 摩尔概念- 物质的量与质量的关系- 气体定律(波义耳定律、查理定律、盖-吕萨克定律) -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二、元素与化合物1. 周期表- 周期与族的划分- 元素周期律2. 主族元素- 碱金属- 碱土金属- 硼族元素- 碳族元素- 氮族元素- 氧族元素- 卤素- 稀有气体3. 过渡金属- d区元素的特性- 金属的活性与金属活动性序列- 配合物4. 非金属元素- 氢、氧、氮的特性- 非金属的氧化物、酸、碱5. 无机化合物- 氧化物、硫化物、氯化物、硝酸盐 - 酸碱盐、基本盐、酸性盐- 矿物与矿石三、溶液与化学平衡1. 溶液的基本概念- 溶质与溶剂- 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2. 酸碱理论- 阿伦尼乌斯酸碱理论- 布朗斯特-劳里酸碱理论3. 酸碱平衡- 酸碱指示剂- pH值- 缓冲溶液4. 沉淀-溶解平衡- 溶度积(Ksp)- 沉淀的形成与溶解5.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数- 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四、热化学与电化学1. 热化学- 热化学方程式- 反应热与焓变2. 电化学基础- 电解质溶液- 电化学电池- 伏打电堆与电化学系列3. 电化学平衡- 标准电极电势- Nernst方程五、无机化学实验1. 常见无机化学实验操作 - 溶液的配制- 酸碱滴定- 氧化还原滴定2. 安全与环保- 实验室安全规则- 化学废料的处理六、无机化学的应用1. 材料科学- 金属与合金- 陶瓷与玻璃2. 环境科学- 水处理- 空气污染控制3. 生物无机化学- 酶的金属辅因子- 微量元素与健康本总结涵盖了高中无机化学的主要知识点,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清晰的学习框架,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无机化学大一知识点笔记专科
无机化学大一知识点笔记专科第一章基础概念1. 元素(Element)元素是指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例如氢(H)、氧(O)、铁(Fe)等。
元素通过其原子序数和元素符号表示,如氢的原子序数是1,元素符号为H。
2. 化合物(Compound)化合物是由不同种类的元素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
例如水(H2O)、二氧化碳(CO2)等。
化合物可以通过化学式表示,如水的化学式为H2O。
3. 分子(Molecule)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成的化合物的最小单位。
分子可以由相同或不同种类的原子组成,如氧气(O2)由两个氧原子组成,二氧化硫(SO2)由一个硫原子和两个氧原子组成。
4. 离子(Ion)离子是失去或获得电子后带电的原子或物质。
正离子是失去了一个或多个电子的原子或物质,如氢离子(H+)、氧离子(O2-)。
负离子是获得了一个或多个电子的原子或物质,如氯离子(Cl-)、氧离子(O2-)。
5. 化学反应(Chemical Reaction)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的原子或离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导致物质的性质和组成发生改变。
化学反应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表示,如氧气与氢气生成水的反应可以用方程式2H2(g) + O2(g)→ 2H2O(l)表示。
第二章周期表和元素分类1. 周期表(Periodic Table)周期表是将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的表格,用于系统地组织和显示元素的信息。
周期表可以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原子质量等进行排列。
常用的周期表包括门捷列夫周期表和IUPAC周期表。
2. 元素周期律(Periodic Law)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的化学和物理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根据元素周期律,周期表上元素的位置可以预测其一些性质和行为。
3. 元素分类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周期表上的位置,元素可以分为金属、非金属和类金属等几类。
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和导热性、良好的延展性和变形性,能够形成阳离子。
无机化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篇: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气体第一节:理想气态方程1、气体具有两个基本特性:扩散性和可压缩性。
主要表现在:⑴气体没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
⑵不同的气体能以任意比例相互均匀的混合。
⑶气体是最容易被压缩的一种聚集状态。
2、理想气体方程:nRT PV = R 为气体摩尔常数,数值为R =8.31411--⋅⋅K mol J3、只有在高温低压条件下气体才能近似看成理想气体。
第二节:气体混合物1、对于理想气体来说,某组分气体的分压力等于相同温度下该组分气体单独占有与混合气体相同体积时所产生的压力。
2、Dlton 分压定律: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混合气体中各组分气体的分压之和。
3、(0℃=273.15K STP 下压强为101.325KPa = 760mmHg = 76cmHg)第二章:热化学第一节:热力学术语和基本概念1、 系统与环境之间可能会有物质和能量的传递。
按传递情况不同,将系统分为: ⑴封闭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只有能量传递没有物质传递。
系统质量守恒。
⑵敞开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有能量传递〔以热或功的形式进行〕又有物质传递。
⑶隔离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没有能量传递也没有物质传递。
2、 状态是系统中所有宏观性质的综合表现。
描述系统状态的物理量称为状态函数。
状态函数的变化量只与始终态有关,与系统状态的变化途径无关。
3、 系统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而与其他部分有明确界面分隔开来的任何均匀部分叫做相。
相可以由纯物质或均匀混合物组成,可以是气、液、固等不同的聚集状态。
4、 化学计量数()ν对于反应物为负,对于生成物为正。
5、反应进度νξ0)·(n n sai k e t -==化学计量数反应前反应后-,单位:mol第二节:热力学第一定律0、 系统与环境之间由于温度差而引起的能量传递称为热。
热能自动的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系统的热能变化量用Q 表示。
若环境向系统传递能量,系统吸热,则Q>0;若系统向环境放热,则Q<0。
无机化学 笔记
复试重要总结内容如下第一章 气体本章节包括5个知识点,理想气体的概念、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及其应用、组分气体分压的概念、分压定律、真实气体的概念、其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是3个,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及其应用、组分气体分压的概念、分压定律。
基础阶段,,需要掌握的知识点2个,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分压定律。
在复习每一个知识点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知识点,第一章是比较简单的,是基础内容,大家可以通过熟悉教材内容、分析教材例题、查阅本学科讲义等方法熟悉相应知识点,最后再通过本讲义如下内容对应的例题,从分析、解题、注意易错点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相应知识点的掌握过程。
【知识点1】理想气体的概念人们将符合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气体,称为理想气体。
理想气体分子之间没有相互吸引和排斥,分子本身的体积相对于气体所占有体积完全可以忽略。
【知识点2】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及其应用气体的最基本特征:具有可压缩性和扩散性。
人们将符合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气体,称为理想气体。
理想气体分子之间没有相互吸引和排斥,分子本身的体积相对于气体所占有体积完全可以忽略。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 = nRT R---- 摩尔气体常量在STP 下,p =101.325kPa, T =273.15Kn =1.0 mol 时, V m = 22.414L=22.414×10-3m 3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1.计算p ,V ,T ,n 中的任意物理量用于温度不太低,压力不太高的真实气体 2. 确定气体的摩尔质量3. 确定气体的密度 ρ = m / V【例题1】 1、一个280k 的敞开广口瓶里的气体需要加热到什么温度才能使31的气体逸出瓶外? 解: pV =nRT因为 p 、V 一定,所以T 1n 1=T 2n 2 T 2 =23280)3n n (n 280n n T 111211⨯=-⨯==420k 2、在10000C 和97kPa 下测得硫蒸气的密度为0.5977g.dm -3,求硫蒸气的摩尔质量nT pV R =K15.2731.0m ol m 1022.414Pa 10132533⨯⨯⨯=-11K m ol J 314.8--⋅⋅=nRTpV =M m n =RT M m pV =pV mRT M =pV mRTM =pRT M ρ=nRT pV =解P RT P RT V m M ρ=⋅==31097)2731000(314.85977.0⨯+⨯⨯ =0.065kg.mol -1=65g.mol -1 【知识点3】组分气体分压的概念组分气体:理想气体混合物中每一种气体叫做组分气体。
无机化学知识点学习笔记(1)
《无机化学》学习笔记一第一章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和能量关系1.初步了解体系与环境、状态函数、热、功、热力学能的概念和化学计量数、反应进度、恒压反应热、焓变、标准摩尔生成焓的含义。
2.熟悉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赫斯定律的应用。
3.会应用热化学方程式和标准摩尔生成焓计算标准摩尔反应焓变。
知识点:1.化学计量数化学反应方程式:cC+dD=yY+zZ,令:-c=νc,-d=νd,y=νy, z=νz,得:0=νc C+νd D+νy Y+νz Z,称为化学计量方程式。
νc,νd,νy,νz分别为物质C,D,Y,Z的化学计量数。
2.反应进度对于化学计量方程式:0=νc C+νd D+νy Y+νz Z,dξ=d n B/νB,ξ为反应进度。
3.体系和环境体系--为了研究方便,把要研究的那部分物质和空间与其它物质或空间人为地分开。
被划分出来作为研究对象的那部分物质或空间称为体系。
环境--体系之外,并与体系有密切联系的其它物质或空间称为环境。
4.体系与环境的关系按照体系和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情况,可将体系分为以下3类:敞开体系-----体系和环境之间,既有物质交换,又有能量交换。
封闭体系-----体系和环境之间,没有物质交换,但有能量交换。
孤立体系-----体系和环境之间,既没有物质交换,又没有能量交换。
5.状态函数描述体系状态的一系列宏观的物理量,称为状态函数。
6.状态函数的特点(1)体系的状态一确定,各状态函数均有确定值。
(2)当体系状态发生变化时,状态函数的改变量只与体系的起始状态和最终状态有关,而与状态变化的具体途径无关。
(3)体系的各状态函数之间往往是有联系的。
因此,通常只需确定体系的某几个状态函数,其它的状态函数也随之而定7.功和热热和功是体系状态发生变化时,体系与环境之间交换或传递能量的两种不同形式。
体系状态发生变化时,体系与环境因温度不同而发生能量交换的形式称为热。
在热力学中常用Q表示,定义体系从环境吸热时Q为正值,体系放热给环境时Q为负值。
无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无机化学知识点总结一、无机化学的基本原理1.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绕核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原子序数,即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编号。
而电子的排布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元素周期表是基于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化学性质进行排列的,它反映了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和趋势。
2. 化学键与晶体结构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根据原子之间的电子共享或转移,化学键可以分为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
共价键是通过电子共享形成的,离子键是通过电子转移形成的,金属键是金属原子内的电子云相互重叠形成的。
这些化学键形成了物质的晶体结构,晶体结构的类型决定了物质的性质。
3. 反应平衡与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通常包括物质的生成和消耗。
化学反应通过反应方程式进行描述,反应平衡是指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在一定条件下保持不变的状态。
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和动力学速率是化学反应研究的重要参数。
4. 配位化学与过渡金属化合物过渡金属化合物是指含有过渡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其中过渡金属离子通过配位基与配位子形成配合物。
配位化学研究了配位物的结构、性质和合成方法,配位物的稳定性、配位数、立体化学等是配位化学的重要内容。
二、无机化学的主要知识点1. 主族元素化合物主族元素是元素周期表中的ⅢA、ⅣA、ⅤA、ⅥA和ⅦA族元素,它们可形成氧化物、氢化物、卤化物等化合物。
主族元素的化合物具有多种性质,如ⅢA族元素具有氧化性,ⅣA族元素具有还原性等。
2. 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它们通常具有良好的溶解度、导电性和晶体结构。
离子化合物的性质和结构与其离子的大小、电荷和架构有关。
3.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失去或获得电子,从而使氧化态发生变化的化学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包括氧化、还原、氧化剂和还原剂等概念,它们是化学反应中的重要参与者。
4. 配合物化学过渡金属离子通过配体与配位子形成配合物,配合物具有不同的结构、性质和应用。
无机化学笔记
第二章、热化学2.1热力学的术语和基本概念2.1.1 系统和环境2.1.2 状态和状态函数状态:系统的一系列物理量的总和,系统性质的综合表现。
状态性质:由状态决定其数值而与变化途径无关的性质。
状态函数:具有状态性质的物理量。
例:p、V、T……状态函数特征:1、 系统的状态一经确定,状态函数是一个定值。
(状态函数是单值函数。
)2、状态函数的数值与状态变化经历的途径无关。
(状态函数的变化量由系统的始、终态决定,与变化途径无关。
)热力学中规定了物质的标准状态为:1、气态物质压力为100kPa。
2、液态、固体物质在100kPa压力下的纯净物。
3、溶液在100kPa压力下,物质的量浓度1mol/L。
2.1.5 化学反应计量式和反应进度反应进度(ξ,ksai): 反应中任何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在某一阶段中物质的量的变化量与反应计量系数的商,单位为mol,用来描述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的物理量。
规定反应物的计量系数为负数,产物的计量系数为正数。
例、 反应 2H2(g) + O2(g) = 2H2O(g) ,开始时,H2为6mol,某一阶段后,H2为3mol, ξ= ?解:ξ= (3-6)/(-2) = 3/2(mol)2.2 热力学第一定律2.2.1热力学能(U)系统内部所具有的总能量。
(也称为内能) 状态函数热力学能变化△U = U2 - U1,通常△U≠0。
2.2.2热和功热(Q):系统与环境之间因温度不同而交换或传递的能量。
讨论:1、热是一种交换或传递的能量,不是物质的自然属性。
2、 热与反映物体温度高低的冷热现象不能混为一谈。
3、热受变化过程制约,不是状态函数。
4、在化学反应中,系统吸收的热转化为内部的能量,释放的热则是由原先存在于物质内部的能量转变而来的。
5、热力学上规定,系统从环境吸收热量为正值,Q > 0 ;系统释放热量给环境为负值, Q < 0。
功(w):除热以外的其它一切形式所传递或交换的能量。
无机化学学习笔记
无机化学学习笔记
一、酸性氧化剂
1. 过氧化氢:过氧化氢(H2O2)是氧化剂中浓度最高,它可以把碳氢键,碳碳键以及羧基氧化,也就可以氧化碳氢化合物,醛,酮,脂肪等,从而形成水和其他产物。
由于过氧化氢的溶解度极低,因此不容易直接用于反应,而一般采用其衍生物——过氧化钠。
2. 氢氧化钠:氢氧化钠(NaOH)是家喻户晓的氧化剂,是众多酸性氧化剂中强度最高的一种,用来氧化烃类或芳香族化合物,羧基烃、环芳香酮、酰胺等,都有良好的氧化性效果,常用氟碱作为缓冲剂和表面活性剂添加,可以抑制过氧化反应和热氧化反应。
二、过电子载体法
1. 钯盐过电子载体:钯盐过电子载体法是氧化的常用方法,它的主要原理是利用钯(II)盐氧化有机物,然后由钯(III)游离异构体被氧化到钯(IV)盐,可以氧化各种有机物,如烯烃、烃酸、醛、酮等有机物。
2. 二甲酸酯过电子载体法:以有机酸的过电子载体法为主要方法,其主要原理是利用有机酸的酯根及其氧化性,反应产物主要是原有准分子或其衍生物,这种方法可用于各种有机物的氧化反应,如羧基化、脱氢、硝基化等。
三、其他方法
1. 铜氧化法:利用铜金属氧化有机物,也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氧化剂,其主要原理是利用铜(II)和氧结合形成铜(III),使有机物分子被氧
化,由于此法用量少,氧化效率高,而且可以用催化剂加速氧化,广
泛用于有机合成化学的氧化反应。
2.过硼氢化合物:又称“硼烷法”,是一种新型有机氧化方法,主要原理
是把有机物氧化成硼烷,也就是由烷烃和硼烷共同参与合成反应,过
硼氢化合物可用于各种有机反应,如羧基化、烷基化以及烯基化反应,且反应比较快,重要价值是能够保护各种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减少
把有机反应物氧化的机会,从而有效控制反应方向。
大学无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大学无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一、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1. 原子结构概述:原子的组成、原子核和电子的性质。
2. 元素周期律:周期表的组成、周期和族的特点。
二、化学键和化合价
1. 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概念和特点。
2. 化合价:原子的单、双、三、四价以及过渡元素的化合价。
三、晶体结构和晶格常数
1. 晶体结构:离子晶体和共价晶体的结构特点。
2. 晶格常数:晶体的晶胞、晶格常数和晶面的表示方法。
四、溶液与溶解度
1. 溶液的概念和组成:溶剂和溶质的概念。
2. 溶解度:溶解度与温度、压力和溶剂种类的关系。
五、配位化合物
1. 配位数和配位键的概念。
2. 配位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结构特点。
六、酸碱理论
1. 酸和碱的定义和性质。
2. 酸碱中和反应和酸碱指示剂的使用。
七、化学反应和化学平衡
1.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平衡状态。
2. 化学平衡的平衡常数和影响平衡的因素。
八、电化学
1. 电解和电解质的概念。
2. 电池的构成和电动势的计算。
以上是大学无机化学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需了解更多详细内容,请参考相关教材或课程资料。
无机化学大一必考知识点笔记
无机化学大一必考知识点笔记1. 元素和化合物1.1 元素: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如氧、氢、铁等。
1.2 化合物: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元素的原子以固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2.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2.1 原子结构:包含原子核和绕核电子的模型。
2.2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排列,可分为周期和族。
周期数表示原子核外层电子的能级数,族数表示原子核外层电子的最外层主量子数。
3. 化学键和分子构型3.1 化学键: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
3.2 分子构型:分子中原子的相对位置、排列方式和空间结构。
4. 配位化合物和离子反应4.1 配位化合物:含有一个或多个配位体与一个中心金属离子配位形成的化合物。
4.2 离子反应:带电离子之间的化学反应,可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的反应。
5. 氧化还原反应5.1 氧化和还原: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还原是指物质获得电子。
5.2 氧化还原反应:反应过程中原子氧化态和还原态的变化。
6. 酸碱反应和溶液的酸碱性6.1 酸碱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6.2 溶液的酸碱性:酸性溶液中氢离子浓度高于氢氧根离子浓度,碱性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低于氢氧根离子浓度,中性溶液二者浓度相等。
7. 配平化学方程式和计算化学量7.1 配平化学方程式:使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原子数符合特定的比例关系。
7.2 计算化学量:根据已知物质的量计算其他未知物质的量。
8. 晶体和杂化轨道理论8.1 晶体:由原子、离子或分子有序排列而成的固体。
8.2 杂化轨道理论:描述原子轨道重排形成杂化轨道的理论。
9. 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9.1 反应速率: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的物质量随时间变化的快慢程度。
9.2 化学平衡:当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之间的比值保持恒定时,称为化学平衡。
10. 酸碱指示剂和溶液的浓度计算10.1 酸碱指示剂:根据溶液酸碱性质的变化而改变颜色的物质。
10.2 溶液的浓度计算:根据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或摩尔数与溶剂的体积关系计算。
无机化学 笔记
第一章: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和能量关系气体、液体属于流态,液体、固体属于凝聚态。
气、液、固三态还可以共存,如:0.01℃、611.6Pa下,水、冰、水蒸气可以共存。
等离子态:高电离的气态粒子,正电荷量和负电荷量相等。
只要急剧加热到2万摄氏度左右,所有物质都呈现等离子态。
等离子体的温度取决于其中重粒子的温度。
因为重粒子的热容量比电子的大。
热(或高温)等离子体:重粒子和电子的温度都很高,而且几乎相等。
冷(或低温)等离子体:电子温度很高,但重粒子温度不高。
如:灯管。
冷等离子体技术更具实用价值:高能量的电子可使反应物分子、原子电离激活为活性粒子而利于反应,而且反应又能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
物质的层次:宇观、宏观、介观、微观。
化学反应是化学研究的核心。
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单核粒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确定质子数和中子数的一类单核粒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等而中子数不等的同一元素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自然界中,单同位素元素少,多同位素元素多。
相对原子质量Ar:元素的平均原子质量与核素C原子质量的1/12之比。
又叫“原子量”。
道尔顿是第一个测定原子量的人。
相对分子质量Mr:物质的分子或特定单元的平均质量与核素C原子的1/12之比。
又叫“分子量”。
物质的量n,单位:摩尔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NA。
0.012kg C所含的碳原子数目6.022*10 。
在使用摩尔时,一定要指明基本单位。
摩尔质量:M 某物质的质量m除以该物质的物质的量n。
在混合物中,B的物质的量与混合物的物质的量之比,称为B的物质的量分数X ,又称B的摩尔分数。
摩尔体积Vm:某气体物质的体积V除以该气体物质的量n。
物质的量浓度CB:混合物中某物质B的物质的量CB除以混合物的体积V。
理想气体:压力不太大,温度不太低情况下,气体分子间距离大,分子本身的体积和分子间的作用力可以忽略,是近似值,误差在2%内。
理想气体分压定律:混合气体的总压力等于各组分气体的分压力之和,经验规律,称为道尔顿分压定律。
无机化学总结笔记
《无机化学》各章小结第一章绪论平衡理论:四大平衡理论部分原子结构1.无机化学结构理论:,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元素化合物2.基本概念:体系,环境,焓变,热化学方程式,标准态古代化学3.化学发展史:近代化学现代化学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1.化学反应速率υ=Δc(A)Δt2.质量作用定律元反应aA + Bb Yy + Zzυ = k c (A) c (B)a b3.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温度, 浓度, 催化剂, 其它.温度是影响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温度升高会加速反应的进行;温度降低又会减慢反应的进行。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是增加反应物浓度或减少生成物浓度,都会影响反应速率。
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
其他因素,如相接触面等。
在非均匀系统中进行的反应,如固体和液体,固体和气体或液体和气体的反应等,除了上述的几种因素外,还与反应物的接触面的大小和接触机会有关。
超声波、紫外线、激光和高能射线等会对某些反应的速率产生影响4.化学反应理论: 碰撞理论, 过渡态理论碰撞理论有两个要点:恰当取向,足够的能量。
过渡态理论主要应用于有机化学。
5.化学平衡: 标准平衡常数, 多重平衡规则, 化学平衡移动及其影响因素(1)平衡常数为一可逆反应的特征常数,是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进行程度的标度。
对同类反应而言,K值越大,反应朝正向进行的程度越大,反应进行的越完全(2)书写和应用平衡常数须注意以下几点a. 写入平衡常数表达式中各物质的浓度或分压,必须是在系统达到平衡状态时相应的值。
生成物为分子项,反应物为分母项,式中各物质浓度或分压的指数,就是反应方程式中相应的化学计量数。
气体只可以用分压表示,而不能用浓度表示,这与气体规定的标准状态有关。
b.平衡常数表达式必须与计量方程式相对应,同一化学反应以不同计量方程式表示时,平衡常数表达式不同,其数值也不同。
c.反应式中若有纯故态、纯液态,他们的浓度在平衡常数表达式中不必列出。
在稀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反应有水参加,由于作用掉的水分子数与总的水分子数相比微不足道,故水的浓度可视为常数,合并入平衡常数,不必出现在平衡关系式中。
无机化学知识点归纳
无机化学知识点归纳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物质及其化学性质、结构和合成方法的一门学科。
无机化学的知识点众多,下面将对其中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归纳:一、化学键和分子结构1.离子键:由正负离子之间的电荷吸引力形成的化学键。
2.共价键:由相互共享电子形成的化学键。
3.配位键:由配体中一个或多个电子对与中心金属离子形成的化学键。
4.氢键:由氢原子与高电负性原子(如氮、氧、氟)形成的强相互作用的化学键。
5.分子结构:无机化合物可以是离子型的,也可以是共价键连接的分子。
二、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表: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和电子结构排列的表格。
2.周期:元素周期表中横向排列的行,有7个周期。
3.主族元素:元素周期表中1A、2A等列的元素称为主族元素。
4.过渡元素:元素周期表中3B到2B列的元素称为过渡元素。
5.稀土元素:元素周期表中镧系和锕系元素称为稀土元素。
三、酸碱理论1.阿伦尼乌斯酸碱理论:酸是能够接受电子对的物质,碱是能够提供电子对的物质。
2.布朗斯特酸碱理论:酸是能够捐赠氢离子的物质,碱是能够接受氢离子的物质。
3.低价酸、中价酸和高价酸:根据酸的氧化状态,酸可分为低价酸(含有低氧化态的元素)、中价酸(含有正常氧化态的元素)和高价酸(含有高氧化态的元素)。
四、配位化合物1.配体:提供电子对与金属离子形成配位键的物质。
2.配合物:由一个或多个配体与一个或多个金属离子形成的化合物。
3.配位数:配合物中金属离子与配体形成的配位键的数目。
4.同分异构体:具有相同化学组成但结构不同的化合物。
五、电化学1.电解质:能够在水溶液中产生离子的物质。
2.阳离子和阴离子:电解质溶液中带正电荷的离子和带负电荷的离子。
3.氧化还原反应:涉及物质的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
4.电极:导电材料,参与电化学反应的场所。
5.电解池:包含一个阳极和一个阴极的体系,用于进行电解实验。
综上所述,无机化学是一门研究无机物质及其化学性质、结构和合成方法的学科,其中的知识点包括化学键和分子结构、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酸碱理论、配位化合物以及电化学等。
无机化学知识点归纳
无机化学知识点归纳1. 无机化学概述- 定义:无机化学是化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非生物有机物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结构、合成和反应。
- 分类:根据元素类型,无机化合物可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大类。
2. 元素周期表- 结构:元素周期表由7个周期和18个族组成,每个元素按照原子序数排列。
- 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如原子半径、电负性、离子化能等呈现周期性变化。
3. 原子结构- 基本粒子: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 电子排布:电子按照能量级和亚层排布,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4. 化学键- 离子键: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
- 共价键:两个或多个原子共享电子对形成的键。
- 金属键:金属原子间的电子共有,形成“电子海”。
5. 化学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涉及电子转移的反应。
- 酸碱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水和盐。
- 沉淀反应:两种溶液混合形成不溶性固体的反应。
6. 酸碱理论- 阿伦尼乌斯理论:酸是产生氢离子的物质,碱是产生氢氧根离子的物质。
- 布朗斯特-劳里理论:酸是质子供体,碱是质子受体。
- 路易斯理论:酸是电子对受体,碱是电子对供体。
7. 配位化学- 配体:能与中心金属离子形成配位键的分子或离子。
- 配位键:中心金属离子与配体之间的共享电子对形成的键。
- 配位数:中心离子周围配体的数量。
8. 无机化合物的分类- 盐:由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的离子化合物。
- 氧化物:含有氧和另一种元素的化合物。
- 酸和碱:酸是氢离子的供体,碱是氢离子的受体。
9. 无机材料- 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延展性的单质。
- 陶瓷:由无机非金属材料制成的固体。
- 玻璃:硅酸盐材料,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质。
10. 无机化学的应用- 工业:金属提炼、化肥生产、陶瓷制造。
- 环境:水处理、空气净化、废物处理。
- 生物:酶的活性中心、生物矿化。
11. 实验室安全- 个人防护:穿戴实验服、防护眼镜、手套等。
- 化学品处理:正确标记、存储和处置化学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物质的状态理想气体:是设定气体分子本身不占空间、分子间也没有相互作用力的假想情况下的气体。
实际气体:处于高温(高于273 K )、低压(低于数百千帕)的条件下,由于气体分子间距离相当大,使得气体分子自身的体积与气体体积相比可以忽略不计,且分子间作用力非常小,可近似地将实际气体看成是理想气体。
pV = nRT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R 称为比例常数,也称为摩尔气体常数。
R = Pa·m3·mol-1·K-1 = kPa·L·mol-1·K-1 = ·mol-1·K-1(Pa·m3=N·m-2·m3=N·m = J )(道尔顿理想气体分压定律式中 xi 为某组分气体的摩尔分数。
理想气体混合物中某组分气体的分压等于该组分气体的摩尔分数与总压力的乘积。
\ 分体积定律当几种气体混合时,起初每一种气体在各处的密度是不同的,气体总是从密度大的地方向密度小的地方迁移,直至密度达到完全相同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扩散。
相同温度、相同压力下,某种气体的扩散速度与其密度的平方根成反比,这就是气体扩散定律。
用u i 表示扩散速度,ρi 表示密度,则有:或,式中u A 、uB 分别表示A 、B 两种气体的扩散速度,ρA 、ρB 分别表示A 、B 两种气体的密度。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ρ)与其摩尔质量(M )成正比,据此可以表示为: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进行修正对n = 1 mol 实际气体,其状态方程为: :i iRT RTp p n n V V=∑=∑=i i i i ip n np p x p p n n=== 或1212==+++i ii in RT n RT n RT nRTV V V V p p p p =⋅⋅⋅=+⋅⋅⋅=∑∑iu A B u u AB u u 22()()an p V nb nRTV +-=2()()m map V b RTV +-=气体分子运动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假设: (1)气体由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的分子所组成;(2)气体分子本身不占体积,视为数学上的一个质点; (3)气体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很小,可忽略;(4)气体分子之间及分子对容器壁的碰撞视为弹性碰撞,气体的压力是由于气体分子同容器壁产生碰撞的结果; %(5)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与气体的温度成正比。
通常把蒸气压大的物质称为易挥发的物质,蒸气压小的物质称为难挥发的物质。
对同一液体来说,若温度高,则液体中动能大的分子数多,从液体中逸出的分子数就相应的多些,蒸气压就高;若温度低,则液体中动能大的分子数少,从液体中逸出的分子数就相应的少些,蒸气压就低。
克劳修斯-克拉贝龙(Clansius-Clapeyron )方程沸点是指液体的饱和蒸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的温度。
在此温度下,气化在整个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在低于该温度时气化仅在液体的表面上进行),称之为液体的沸腾。
三氯甲烷、乙醇、水和醋酸的正常沸点依次分别为61.3℃, 78.4℃, 100℃和118.5℃。
减压蒸馏的方法正是利用减压时液体沸点会降低的这一特征去实现分离和提纯物质的目的。
这种方法适用于分离提纯沸点较高的物质以及那些在正常沸点易分解或易被空气氧化的物质。
;如果温度高于某一数值,则无论加多大的压力也不能使气体液化。
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用符号T c 表示。
在临界温度时,使气体液化所需的最低压力称为临界压力,用p c 表示;而在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下物质所占有的体积称为临界体积,用V c 表示。
T c 、p c 和V c 统称为临界常数。
晶体和非晶体特性的异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晶体和非晶体的可压缩性和扩散性均很差。
(2)完整晶体具有固定的几何外形,而非晶体则没有。
(3)晶体具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则没有固定的熔点。
非晶体被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开始软化,流动性增加,直至最后变成液体。
从软化到完全熔化,要经历一段较宽的温度范围。
(4)晶体具有各向异性,许多物理性质,如光学、导热性、导电性和溶解作用等在晶体的不同方向上测定时,是各不相同的。
如石墨晶体易沿着层状结构方向断裂,石墨的层向导电能力远远高于竖向导电能力。
晶体的各向异性是其内部粒子有规律排列的反映。
非晶体则表现出各向同性。
/等离子体实际是部分电离状态的气体,物质的第四种状态。
电离是指中性气体的原子(或分子)电离成离子和自由电子。
水的三相点所对应的温度(0.01 ℃)和压力( kPa )下,固、液和气三态可以共存,即三211211lg ()2.303p H p R T T ∆=-态处于平衡状态。
第二章 溶液和胶体 分散系:一种或几种物质以细小的粒子分散在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体系。
分散系由分散质和分散剂两部分组成。
溶液中,分散质一般称为溶质,分散剂一般称为溶剂。
?表2-1 按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分类的液态分散系溶液的浓度表示1、质量分数2、物质的量浓度:3、质量摩尔浓度4、摩尔分数 溶液的性质有两类:第一类:如颜色、导电性、酸碱性等由溶质的本性决定。
第二类:如溶液的蒸气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下降、渗透压等则与溶质的本性无关,取决于溶液中溶质的自由粒子(可以是分子、离子、原子等微粒)数目,即浓度。
后一类性质常称为溶液的依数性,也称为溶液的通性。
在难挥发非电解质的稀溶液中,这些性质就表现得更有规律。
拉乌尔( F. M. Raoult )定律(只适用于非电解质稀溶液): 》溶液蒸气压下降:Δp = K p ·b B 溶液沸点升高:△T b = K b · b B 凝固点下降:△T f = K f · b B 溶液的渗透压:Π = c B RT 一些常见溶剂的沸点和K b 值 BB m w m =BBn c V=B B Anb m =B Bn x n=A *A p p x =#一些常见溶剂的凝固点和K f 值渗透性是指分子或离子透过半透膜的性质。
具有这种性质的膜有猪的膀胱、肠衣、植物的细胞壁以及人工制造的无机陶瓷膜等。
如果半透膜两边溶液浓度相等,渗透压相等,这种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称为电解质,不能导电的化合物称为非电解质。
根据其水溶液中导电能力的强弱又可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解离度是指溶液中已解离的电解质的物质的量占溶液中初始电解质物质的量的百分数,用α表示。
离子活度是离子在反应中发挥作用的有效浓度:a = f ·c 离子强度(定量表征电解质浓度和离子电荷数对活度系数的影响): z B是离子B 的电荷,I 越大,f 就越小。
对于稀溶液,弱电解质溶液、难溶强电解质溶液作近似计算时f 值非常接近1,可用浓度代替活度。
胶体分散系是由颗粒大小在1~100 nm 的分散质组成的体系。
它可分为两类:① 胶体溶液,又称溶胶。
它是由小分子、原子或离子聚集成较大颗粒而形成的多相体系。
如Fe(OH)3溶胶和As2S3溶胶等。
② 高分子溶液,它是由一些高分子化合物组成的溶液。
如胶水。
…分散体系的分散度常用比表面来衡量:S0= 比表面积越大,表面能就越高,系统就越不稳定,因此液体和固体都有自动减少表面能的能力。
凝聚和表面吸附是降低表面能的两种途径。
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分为两类:分子吸附(非极性的吸附剂较易吸附非极性的物质)和离子吸附(离子选择吸附和离子交换吸附)。
交换能力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和价数有关,浓度越大,离子价数越高,水化离子半径越小(水化离子半径:Li +>Na +>K +>Rb +>Cs +),交换能力越强。
溶胶制备常用方法是分散法(研磨法、超声波法、电弧法、胶溶法)和物理、化学凝聚法。
溶胶的光学性质:丁达尔效应。
动力学性质:布朗运动。
2B B 1=()2I c zAV)电学性质:电泳:溶胶粒子在外电场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的现象。
电渗:在外电场下,使溶胶粒子不动,分散剂定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渗。
溶胶粒子带电的主要原因:吸附带电、解离带电胶团的结构[(AgI)m.n I-.(n-x)K+]x-.x K+溶胶的稳定性:布朗运动、胶粒带电、溶剂化作用。
\聚沉值:能使一定量的溶胶在一定时间内开始聚沉所需电解质的最低浓度,单位为mmol·L-1。
相反电荷价数愈高(价态的影响远大于浓度),水化半径越小,聚沉能力愈大。
溶于水后能显著降低水的表面能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的分子是由亲水的极性基团和憎水的非极性基团两大部分构成。
极性部分通常-OH、-NH2、-COOH和-NH3+等基团,而非极性部分主要是由碳氢组成的长链(-R)或芳香基团(-Ar)等。
乳浊液是分散质和分散剂均为液体的粗分散系。
乳浊液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油”(通常指有机相)分散在水中所形成的系统,以油/水型(或O/W)表示,如牛奶、豆浆、各种农药乳化剂等;另一类是水分散在“油”中形成的水/油型(或W/O)乳浊液,例如原油,人造黄油等。
第三章化学热力学基础~体系可分为三类:敞开体系、封闭体系、孤立体系描述体系的一系列物理量(如气体的压力、温度、体积和组分的摩尔数等)称为状态函数。
状态函数的性质:(1)一些状态函数具有加和性,如n、V 等(容量性质)(2)一些状态函数没有加和性,如T、P 等(强度性质)状态函数的特征:(1)状态一定,状态函数值一定。
\(2)状态函数变化量只与体系的始、终态有关,与途径无关。
体系的某一物理量如果具有上述两个特征,则必是体系的一个状态函数。
过程主要有:定温过程;定压过程;定容过程;绝热过程;循环过程。
当体系与环境间存在温差时,体系与环境间传递的能量叫做热,以Q表示。
除了热的形式以外,其它各种被传递的能量都叫功,以W表示。
功分为体积功和非体积功(也称有用功)。
功的取值:体系对环境做功,取负值;环境对体系作功,取正值。
'功和热不是状态函数(注意状态函数两个特征)。
体系内部能量的总和称为热力学能(内能),用符号U 表示,单位为J 或kJ 。
体系的状态确定时,体系内部的能量也随之确定,是体系的状态函数。
热力学第一定律:U 2 = U 1 + (Q + W ) , U 2 -U 1 = U = Q + W 规定:(1)体系吸收热量为“ + ”值,放出热量为“ - ”值。
(2)体系对环境作功(如膨胀)为“ - ”值,环境对体系作功(如压缩)为“ + ”值。
,当生成物的温度和反应物的温度相同,且在反应过程中体系只反抗外压做膨胀功(W 有 = 0时),化学反应过程中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就叫做这个反应的反应热或热效应。
恒容条件:恒容反应热U = Q V恒压条件:恒压反应热 定义:H (焓)= U + pV ( H = U + nRT )则 Q p = H 2-H 1 = H (焓变)反应进度(衡量化学反应进行程度的物理量): ξ的单位是mol、热化学方程式:H 2(g )+ 1/2O 2(g )= H 2O (l ) =-·mol -1 符号△r H m θ的左下标“r”表示化学反应,右下标“m”表示反应进度变化量ξ =1mol ,即△r H m表示化学反应进度为1mol 时的反应焓变,因此也称为摩尔焓变,习惯上常用kJ·mol -1为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