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秉德《教学论》章节题库-第一章至第六章【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李秉德《教学论》章节题库-第七章至第十三章【圣才出品】

李秉德《教学论》章节题库-第七章至第十三章【圣才出品】

第7章方法论(一)——教学方法一、单项选择题1.只要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帮助,每一个学生都能达成学习目标。

依据这种思想建构的教学模式是()。

A.程序教学模式B.发现教学模式C.掌握学习教学模式D.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答案】C【解析】掌握教学模式是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创立的,是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集体教学为基础,辅之以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个别化的帮助以及必要的学习时间,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

程序教学模式是根据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和强化理论设计的教学模式。

发现教学模式是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心理学思想所设计的教学模式。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是根据罗杰斯的情感教学理论所设计的教学模式。

因此答案选C。

2.教学过程由四个阶段组成:阐明“个”的阶段,阐明“类”的阶段,掌握规律与范畴的阶段,获得世界经验与生活经验的阶段。

这种教学模式属于()。

A.发现教学模式B.掌握学习模式C.范例教学模式D.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答案】C【解析】发现教学模式的代表人物是布鲁纳,是通过让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地重组和改造,使学生的智力获得发展;掌握学习模式的代表人物是布卢姆,强调只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指导,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它包括教学准备—确定课时教学目标—进行课程教学测验—测验—矫正—再测验几个阶段;范例教学理论是由德国的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等人提出的。

范例教学论对范例教学组织环节提出了各种设想,其中施滕策尔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基本上概括了其他范例教学论者所提出的各种设想。

因此,范例教学模式的组织技术可以以他的基本设想为代表,划分为四个阶段:①范例性地阐明“个”;②范例性地阐明“类”;③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和范畴的相互关系;④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与生活的经验。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罗杰斯,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个人为中心,教师在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和需要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学习,而非“教”学生学习。

(NEW)李秉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后习题详解

(NEW)李秉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后习题详解
经过这些步骤之后,就可以写出具有实际意义的某地普及九年义务 教育经验总结了。
2根据先进经验的主要标准,试选一教育教学总结报告,进行具体分 析、衡量。
答:(1)先进经验的主要标准
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包括正反两个方面,即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先进经验主要指以成功因素占主导地位的有实际效果的经验。
① 典型性
(2)从教育工作的实践看,在教育实践的发展中出现了很多新问题, 比如教育公平问题,教育收费机制改革,教师专业化,教育信息化,农 村义务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新课程改革,素质 教育等等,这些问题都十分重要,能否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关系到我国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必须认真加以研究。教育要实现现代化,要建 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制,就必须开展教育研究,在转变教育观念, 改革教育结构体系、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科学研究,开展教育研究能够 为深化教育改革提供科学依据,能够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促 进教育实践的发展。
第2章 抽 样
1先设想一个研究题目,然后再设想怎样去进行抽样。
答:(1)课题:《北京市高中学生学业负担问题调查》
(2)抽样
①抽样要求:按照分类抽样法进行抽样,首先要确定抽样的范围,要考 虑到样本要有代表性,能够代表不同地区的特点。即,既有经济发达地 区也有中等地区和较落后的地区,既有重点中学又有普通中学,既要有 男生又要有女生,既有文科又有理科,要涵盖不同年级的学生,还要考 虑工作的便利性和可能性。
答:等组实验法是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条件基本相等的班或组,作为实 验对象。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组和对比组被试分别施加不同实验因子的 影响,使两组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然后对不同实验因子所产生的结果进 行观测比较。
以某小学为例,比较两种方法——讲解法与操作法对小学生自然常识知 识学习的影响。对实验班采用操作法进行自然常识教学,对照班则为传 统的讲解法。同时其他条件保持平衡。实验后再对两班作复测,比较两 班的成绩的差异。

李秉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后习题详解(“三论”与教育科学研究)【圣才出品】

李秉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后习题详解(“三论”与教育科学研究)【圣才出品】

第16章“三论”与教育科学研究1.学习了“三论”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之后,你对教育上的某个或某些问题有什么新的认识与考虑?答: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是现代进行研究的科学方法。

它的产生有力地推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前景和当代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对各方面的工作都有深远的影响。

学习了“三论”以后,针对课堂教学问题,我的认识有如下几个方面:(1)“三论”的四个基本观点第一,系统的观点。

把事物(对象)看成是一个由若干部分构成的系统,是一个整体。

对这个系统要研究各部分功能上的联系,注重整体效应,追求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无论是简单的事物还是复杂的事物,都可以这样进行研究。

第二,信息的观点。

即将系统有目的的运动视为一个可控的信息过程,由于信息流的正常进行,特别是反馈信息的畅通,保证了系统实现有效的调控而达到预定的目标。

第三,反馈的观点。

即控制系统将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的作用,使系统始终保持在最优的动态平衡之中,朝着预定的方向进行。

这是反馈信息最重要的作用。

第四,调控的观点。

就是对系统实行最优控制,根据反馈原理,调整各部分功能,以达到系统的最佳状态,最优效果。

因此,“三论”是从信息角度研究系统的功能,利用反馈原理,实现最优的调控,取得最佳效果。

(2)“三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首先,要把课堂视为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组成;其次,把课堂教学看作是教师—知识媒体—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具体在应用中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第一,信息变换原则即我们平常所讲的教师备课。

知识作为一种信息,它是课堂教学管理的纽带,必须要进行加工处理才能输给学生。

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吃透教材的备课方式,根据教学大纲、学期授课计划以及学生的心理、生理、知识基础、能力高低等具体情况将书本的知识重新优化组合,变换成传输状态的信息而输送出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综合性信息传输的原则即我们平常所讲的施教方法和讲课技巧问题。

李秉德《教学论》章节题库(方法论(三)——教学媒体)【圣才出品】

李秉德《教学论》章节题库(方法论(三)——教学媒体)【圣才出品】

第9章方法论(三)——教学媒体一、选择题课件设计的灵魂和核心是()。

A.教学目标设计B.教学要素设计C.教学媒体设计D.教学策略设计【答案】A二、简述题1.简述教学研究的一般趋势。

答:教学研究的一般趋势可以从理念、技术和基础三个层面加以概括。

具体来说:(1)在理念层面,建构主义认识论正在取代客观主义认识论成为教学领域的基本观念传统教学领域中占支配地位的认识论观念,不论是行为主义还是认知主义,都属于客观主义范畴。

在客观主义认识论看来,教学过程即是传递客观知识的过程。

作为知识传递过程的教学也具有客观性,它是由客观规律决定的,教学结果完全是可以预期的、可重复的。

教学应遵循客观规律,遵循固定的程序和步骤。

而建构主义认识论是对客观主义的根本超越。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对事物和现象不断解释和理解的过程,是对既有的知识体系不断进行创造、加工以获得新的意义、新的理解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通过知识建构过程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意义和价值。

(2)在技术层面,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引起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21世纪,人类将全面进入信息时代。

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全面深入运用为特征。

在教学领域,尽管人们对计算机的不恰当运用不无担忧,但是,计算机在教学领域的运用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这种意义不仅表现在引入了一种新的教学媒体,更根本的是引起了教学交往方式的深层改革、教学价值观的深层变革。

(3)在基础层面,教学论已不再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学科,其研究开始建立在多学科的基础之上。

2.电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哪些主要作用?答:电化教学是指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学信息,以实现教学的优化。

关于电化教学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四个:(1)提高教学质量①实行电化教学能促进学生知能发展,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质量。

电化教学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部动机,为学生学好功课提供有利条件。

李秉德《教学论》笔记和课后题详解

李秉德《教学论》笔记和课后题详解

目录分析
1
第1章绪论
2
第2章过程论
3
第3章目的论
4
第4章原则论
5Hale Waihona Puke 第5章主体论第6章课程论
第7章方法论 (一)——教学方法
第8章方法论 (二)——教学组织 形式
第9章方法论 (三)——教学媒体
第10章教学环境论
第11章反馈论 (一)——教学评价
第12章反馈论 (二)——教学管理
第13章余论——中外 教学论研究及实验的 现状与展望
1.1复习笔记 1.2课后习题详解
2.1复习笔记 2.2课后习题详解
3.1复习笔记 3.2课后习题详解
4.1复习笔记 4.2课后习题详解
5.1复习笔记 5.2课后习题详解
6.1复习笔记 6.2课后习题详解
7.1复习笔记 7.2课后习题详解
8.1复习笔记 8.2课后习题详解
9.1复习笔记 9.2课后习题详解
10.1复习笔记 10.2课后习题详解
11.1复习笔记 11.2课后习题详解
12.1复习笔记 12.2课后习题详解
13.1复习笔记 13.2课后习题详解
读书笔记
这是《李秉德《教学论》笔记和课后题详解》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李秉德《教学论》笔记和课后题详解》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李秉德《教学论》笔记和课后题详 解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习题
方法论
教学
笔记
李秉德

李秉德《教学论》笔记和课后题详解(目的论)【圣才出品】

李秉德《教学论》笔记和课后题详解(目的论)【圣才出品】

第3章目的论3.1 复习笔记一、教育目的的系统和层次教育目的是学校中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指导和制约着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

1.我国学校教育的总目的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简称为“四有、两爱、两精神。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这是我国第一次用法律形式确定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的。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快出人才。

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

”1995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重新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学论》李秉德主编-考研、考博复习资料

《教学论》李秉德主编-考研、考博复习资料

《教学论》主编:李秉德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学的概念、地位和任务第二节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第三节教学诸要素的系统分析第四节教学论的研究方法第五节本书内容结构概貌第二章过程论第一节教学过程的本质;第二节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第三节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问题1:教学过程的实质和特点是什么?问题2:怎样理解教学过程的理论基础?问题3: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有哪几个方面?第三章目的论第一节教育目的的系统和层次;第二节教学目标的分类;第三节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立问题1:我国学校教育目的有哪些组成部分?它们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是什么?问题2:简评几种不同的教学目标分类方式?问题3:你认为教学目标分类应从哪里入手?问题4:你对中小学的基本教学目标有什么看法?问题5:教学目标有哪些作用?怎样确定?第四章原则论第一节教学原则概述;第二节教学原则体系(上);第三节教学原则体系(下)问题1:试述教学原则的含义及制定教学原则的基本依据。

问题2:教学原则的性质、特点和作用。

问题3:对教学原则的体系加以评述。

第五章主体论第一节师生双方的地位与关系;第二节学生;第三节教师问题1:如何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

问题2:教学过程中的教和学的关系。

问题3:影响学生学习的认知因素。

问题4:学生学习的非认知因素及其培养。

问题5:集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

问题6:一个优秀的教师首要具备哪些品质。

第六章课程论第一节课程的意义、地位和历史发展;第二节课程编制的理论与方法;第三节我国中1小学课程和教材问题1:什么是课程,它与教学的关系是什么?问题2:如何处理课程编制的几个理论问题。

问题3: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问题4:简述课程编制的步骤?第七章方法论(一)——教学方法第一节教学方法的概念及其分类;第二节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第三节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第四节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特点问题1:教学方法的概念与意义、及其分类。

问题2: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基本要求。

李秉德《教学论》笔记和课后题详解(教学环境论)【圣才出品】

李秉德《教学论》笔记和课后题详解(教学环境论)【圣才出品】

第10章教学环境论10.1 复习笔记一、教学环境概述1.人与环境的一般关系对于人来说,环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并能影响人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分,其中,社会环境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环境,它决定着人的社会化程度,决定着人身心发展的内容、方向和水平。

环境对人的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环境,人的任何活动都与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

周围环境中的一切事物都可能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心智活动和行为变化。

环境还影响人身体的发育成长。

人的生长与发展,无论是心理方面的还是生理方面的,一刻也离不开环境因素的影响。

人对环境的影响:人接受环境的影响是积极的、能动的过程。

人在能动地适应环境的同时,还可以积极改造环境,可以充分发挥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克服并消除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发展。

2.教学环境的概念与分类界说(1)国外关于教学环境的定义①教学环境主要指由学校和家庭的各种物质因素构成的学习场所。

这种观点以美国教育技术学家诺克为代表。

②教学环境是课堂内各种因素的集合。

这一观点以教学环境问题专家、澳大利亚学者弗雷泽为代表。

③教学环境就是学校气氛或班级气氛。

这一观点是由心理学家霍利提出的。

④教学环境是由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构成的学习场所。

这一观点是由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在一项大规模的国际性教学环境研究项目中提出的,⑤教学环境主要指学校教育环境。

这一观点最早由美国学者R.L.辛克莱提出。

(2)本书关于教学环境的定义与分类①教学环境的定义教学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

概括地说,教学环境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诸客观条件和力量的综合,它是按照发展人的身心这种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育人环境。

教学环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说,凡是制约教学活动成效的一切因素都属于教学环境。

从狭义的角度,即从学校教学工作的角度来看,教学环境主要指学校教学活动的场所、各种教学设施、校风班风和师生人际关系等。

李秉德《教学论》笔记和课后题详解(课程论)【圣才出品】

李秉德《教学论》笔记和课后题详解(课程论)【圣才出品】

第6章课程论6.1 复习笔记一、课程的意义、地位和历史发展1.课程的意义在中文中,课程的最初含义是指课业及其进程;在英文中,课程一词的词源意为跑道,后引申为学业进程或教学进程。

课程的定义: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

(1)历史上对于课程的界定①课程即教学科目从我国古代的课程“六艺”以及西方中世纪的课程“七艺”来看,人们把课程视作教学科目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

而最早采用“课程”一词的斯宾塞,也是从诸学科的角度来探讨问题。

②课程即学习经验这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观点。

杜威认为手段和目的是同一过程不可分割的部分,课程不是预先决定的目的,而是学生的学习经验。

目前,西方的一些人本主义课程论者都趋向于这种观点,开始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

③课程即文化再生产鲍尔斯和金蒂斯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

他们认为,课程事实上都是某种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的教育职责是要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和价值。

也就是说,课程是“从一定社会的文化里选择出来的材料”。

④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巴西的弗莱雷是这一主张的代表。

该观点认为课程不是要使学生适应或顺从于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

建议课程的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弊端、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改造社会和社会活动规划等方面。

(2)美国学者古德来德归纳出五种不同的课程①理想的课程,是指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②正式的课程,是指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和教材等;③领悟的课程,是指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④实行的课程,是指在课堂里实际展开的课程;⑤经验的课程,是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东西。

2.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1)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受教育目的的制约,而课程的内容又对教学过程有着直接的制约作用,教学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选择,都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内容的性质和特点。

李秉德《教学论》章节题库(反馈论(二)——教学管理)【圣才出品】

李秉德《教学论》章节题库(反馈论(二)——教学管理)【圣才出品】

第12章反馈论(二)——教学管理一、选择题我国古代从()起实行政教合一,官师一体。

A.夏B.商C.秦朝D.西周【答案】D二、简答题1.试从教学管理的积极作用方面论述加强教学管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答:教学管理是以教学的全过程为对象,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对教学工作进行管理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保证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活动。

当前教学管理工作在我国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的科学管理,有利于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教学的科学管理要求为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首先是指创造一个稳定的协调的富有活力的教学秩序。

为了稳定教学秩序,一方面要以素质教育为导向,把培养目标落实到教学计划所要求的各门学科之中,这是建立稳定教学秩序的内部因素。

另一方面要切实做好教学过程的组织工作,即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协调教学的各个环节,统筹安排。

这是建立稳定教学秩序的外部因素。

(2)教学的科学管理,有利于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在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上,都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这就要求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要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心;二要善于激励教师献身教育事业,为他们提供继续学习业务知识和发展业务能力的条件,在工作上放手,在政治上信任,让他们把全部精力用在教学上。

(3)教学的科学管理,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意识现代教学的科学管理,以新的学生观为依据,承认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既是教学管理的对象,又是教学管理的参与者。

它有利于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他们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进而提高自我教育的主体意识。

2.根据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试选一中学或小学教学管理实例,进行分析、论证。

答:根据教学管理的总体目标要求,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具体包括: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提高教学工作效率;制定与实施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建立有效的教学指挥系统,充分发挥教学管理的原则作用;掌握教学工作特点,提高广大教师对教学工作管理的参与意识;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李秉德《教学论》章节题库(主体论)【圣才出品】

李秉德《教学论》章节题库(主体论)【圣才出品】

第5章主体论一、选择题1.主体性教学主张,教学活动是发挥()的主体性的活动。

A.学生B.教师C.教师与学生D.成人【答案】C2.我国第一次从立法的角度规定了教师的专业性及其重要作用的法律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答案】C3.当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是()。

A.行动研究B.教师学习C.教师教育一体化D.校本培训【答案】C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66年提出的关于教师的地位的建议中把教师工作视为()。

A.职业B.专业C.事业D.以上三者都是【答案】B5.在自主学习中,教师发挥(),最终能让学生内化教师的外部言语。

A.元认知B.内部言语的作用C.教师调节D.交互性教学【答案】B二、简答题1.选择学习者的经验作为课程内容时应确立哪些观念?答:应确立如下观念:(1)学习者是主体,学习者经验的选择过程即是尊重并提升学习者的个性差异的过程。

(2)学习者是课程的开发者。

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标,与教师、与其他学习者一道创造、开发自己的课程。

(3)学习者是知识与文化的创造者。

(4)学习者创造着社会生活经验。

社会生活经验中熔铸了儿童的精神与智慧。

2.教学中以“学生的自我活动”为主导地位属于哪一种教学方法?如何利用这种教学方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答:属于自主型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适合于自主性学习的课题。

要考虑到课题的难度、学生知识和能力前提、时间安排等等。

(2)准备有助于自主性学习的学习手段。

教师要协助学生准备这些手段。

(3)分配适合于自主性学习的课题。

教学时选择自主性学习活动有效的阶段,考虑学生在掌握新知识时用自主性学习方法是否适宜等等。

(4)估计学生在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教师应针对这些困难提供可能的帮助。

(5)正确评价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与结果。

3.你认为现代教师角色是什么,为什么?答:教师角色是指作为职业人的教师在学校这一社会共同体中被赋予的身份及其所发挥的功能。

课程与教学论各章节练习题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各章节练习题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练习题第一章绪言一、填空1.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问题与教学问题,其宗旨或任‎务是(揭示规律)、(确立价值)和(优化技术)2.人类早期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主要是基于‎(教育者自身‎的经验)提炼出来的‎3.《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4.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法‎专著是《雄辩术原理‎》。

5.教学论学科‎的形成,大概在(17——19)世纪。

1632年‎,捷克人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6.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发表,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发‎展成熟的标‎志。

7.“传统教学论‎”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流行于世界‎各地的(赫尔巴特)教学理论;而“现代教学论‎”则以(杜威)教学理论为‎代表。

8.人们常把杜‎威教学理论‎的特点概括‎为(儿童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

与此相对,赫尔巴特教‎学理论的特‎点是(教师中心)、(书本中心)和(课堂中心)。

9.20世纪5‎0、60年代以‎来,教学论学科‎进人了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时代,其中,有代表性的‎教学论流派‎有:美国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以及新近流‎行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苏联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阿莫纳什维‎利等人的合‎作教育学;德国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等等。

10.(20)世纪初期,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课程论应运‎而生。

一般认为,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年‎出版(课程)一书,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11. 泰勒总结了‎“八年研究”的成果,于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四个‎基本问题,即(如何确定目‎标)、(如何选择经‎验)、(如何组织经‎验)和(如何评价成‎果),建立起了著‎名的课程编‎制的泰勒原‎理,即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李秉德《教学论》章节题库(绪 论)【圣才出品】

李秉德《教学论》章节题库(绪 论)【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课程论从教学论中独立出来的标志是()。

A.博比特1902年出版的《课程论》B.杜威1918年出版的《儿童与课程》C.博比特1918年出版的《课程》D.杜威1902年出版的《儿童与课程》【答案】C【解析】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和开创者,于1918年出版《课程》,以此标志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从教育中分离出来。

因此答案选C。

2.赫尔巴特及其弟子创立了长期风靡世界的经典()。

A.四段教学法B.五段教学法C.三段教学法D.直观教学法【答案】A【解析】赫尔巴特试图根据心理学来阐述教学过程,提出了四段教学法,即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阶段。

他的学生席勒和赖因在四段教学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五段教学法,即预备、提示、联合、系统、方法。

因此答案选A。

3.被认为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和开创者”的教育家是()。

A.泰勒B.博比特C.查特斯D.坦纳【答案】A【解析】泰勒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被认为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和开创者”。

1934年,他出版了《成绩测验的编制》一书,从而确立了“评价原理”。

1949年,他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由此确立其“课程基本原理”。

他的“评价原理”和“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统称为“泰勒原理”。

“泰勒原理”是课程开发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的阐述,达到了科学化课程发展的新的历史,因此答案选A。

4.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具体体现教育价值的是()。

A.教育目的B.教育目标C.课程与教学目标D.课时目标【答案】C【解析】该题考查对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以及课时目标概念的界定,它们形成了教育目的体系的一个纵向排列。

其中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它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

因此答案选C。

5.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特性是()。

A.科学性B.社会性C.人文性D.横断性、综合性和人文性【答案】D6.课程与教学论诞生的标志是()。

李秉德《教学论》笔记和课后题详解(反馈论(一)——教学评价)【圣才出品】

李秉德《教学论》笔记和课后题详解(反馈论(一)——教学评价)【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11 章 反馈论(一)——教学评价
11.1 复习笔记
一、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 1.评价的构成与价值取向 评价从其本质上说是对评价对象作出的价值判断。价值取向在评价活动中具有第一位的 重要作用,它受价值观的影响和决定,对评价的目的、标准和所选择的方式、方法等都起着 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确立正确的教育、教学价值取向对教学评价至关重要。正确的价值 取向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因为教学是教育活动的基本途径,正确的教学价值取向首先要有正确的教育价值 取向,看教学过程能否促进学生个体的一般发展,进而通过个体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综 合地体现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即实现教育的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的统一。 (2)其次,要根据教学活动不同于教育活动的特殊性,着眼于教学活动的特殊价值。 认识性或认知性是教学活动不同于其他教育活动的本质属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掌 握知识、技能,而且要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综上所述,正确的价值取向是,教学要通过学生主体特殊的认识活动促进其一般发展, 最终使学生学会发展,获得自身发展的动和能力。 改革现行的教育、教学评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迫切需要改变的首先是现行评价的 价值取向。
4 / 21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3)分析评价资料的方法 搜集来的评价资料需要经过整理分析后才能成为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的依据。分析 定量资料主要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此外,还有近年来比较受重视的模糊综合评判法。 (4)价值判断的方法 评价的关键在于价值判断。在进行价值判断时根据所选取用于对照的价值标准的不同, 价值判断的方法可分为绝对评价、相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①绝对评价是根据既定的客观标准,把评价对象与这一标准进行对照,判断其达到标准 的程度。这种方法也叫做标准参照评价,主要用来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②相对评价是将评价对象与其所在的同类集体中的其他成员进行比较而作出价值判断 的方法,也叫做相互参照评价。 ③个体内差异评价是将评价对象与其自身过去的情况进行比较而作出价值判断的方法, 又分为横段评价和纵段评价两种。

李秉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后习题详解(内容分析法)【圣才出品】

李秉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后习题详解(内容分析法)【圣才出品】

第12章内容分析法1.内容分析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试想这种方法有什么优点与缺点?答:内容分析法是对于明显的传播内容,作客观而有系统的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它的基本特征和优缺点分别分析如下:(1)内容分析法的特征①明显的传播内容指任何形态的,可以记录,可以保存,并具有传播价值的内容。

任何形态,包括文字记录形态和非文字记录形态中的声音、影像、形体动作等多种形态。

同时,明显的传播内容是指它所表现的直接意义,内容分析是要通过对直接内容的分析来研究间接的、潜在的动机、反应和效果。

②客观性指内容分析过程中,是按预先制定的类目表格判断并记录内容出现的客观事实,根据客观事实再作出分析描述。

③系统性指分析过程是以特定的表格形式,按一定的程序进行记录分析。

④量化指内容分析结果可以用数字表达,并能用某种数学关系表示,如用次数分布,各种百分率或比例、或然表、相关系数等来描述。

(2)内容分析法的优缺点①内容分析法的优点第一,内容分析法的主要优点是不会引人注目,即研究者可以观察研究对象而不被观察,因为这些要分析的内容不会受到研究者影响。

第二,内容分析法在分析观察与访谈资料方面极为有用。

第三,研究者能够考察纪录,以获得早期社会数据的知觉。

因此,不会受限于目前研究事件的时间与空间。

第四,对内容的逻辑进行分析以获得事实,就时间与资源而言,和其它的方法比较,是一种比较简单和经济的方法。

第五,所需数据便于取用,它们可以让研究者在需要或想要资料的时候轻易取得。

第六,允许其它的研究者复制研究。

即使是现场的电视节目,也可以录下节目作为往后重复分析之用。

第七,特别适用于长时间研究的纵贯分析,对研究对象进行长期趋势探究。

②内容分析法的缺点第一,内容流于主观文献资料由不同人士撰写,但有时给予各种原因,撰写过程易流于主观。

并且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生活与时代观点,在过去特定的时间内被认为是重要的东西,今日可能被视为琐碎的东西。

相反地,今日被认为是重要的东西,在过去可能不被认为是可用的东西。

李秉德《教学论》笔记和课后题详解(课程论)【圣才出品】

李秉德《教学论》笔记和课后题详解(课程论)【圣才出品】

李秉德《教学论》笔记和课后题详解(课程论)【圣才出品】第6章课程论6.1 复习笔记⼀、课程的意义、地位和历史发展1.课程的意义在中⽂中,课程的最初含义是指课业及其进程;在英⽂中,课程⼀词的词源意为跑道,后引申为学业进程或教学进程。

课程的定义: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标体系,是教学和学⽣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

(1)历史上对于课程的界定①课程即教学科⽬从我国古代的课程“六艺”以及西⽅中世纪的课程“七艺”来看,⼈们把课程视作教学科⽬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

⽽最早采⽤“课程”⼀词的斯宾塞,也是从诸学科的⾓度来探讨问题。

②课程即学习经验这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观点。

杜威认为⼿段和⽬的是同⼀过程不可分割的部分,课程不是预先决定的⽬的,⽽是学⽣的学习经验。

⽬前,西⽅的⼀些⼈本主义课程论者都趋向于这种观点,开始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

③课程即⽂化再⽣产鲍尔斯和⾦蒂斯是这⼀观点的代表⼈物。

他们认为,课程事实上都是某种社会⽂化的反映,学校的教育职责是要再⽣产对下⼀代有⽤的知识和价值。

也就是说,课程是“从⼀定社会的⽂化⾥选择出来的材料”。

④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巴西的弗莱雷是这⼀主张的代表。

该观点认为课程不是要使学⽣适应或顺从于社会⽂化,⽽是要帮助学⽣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

建议课程的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弊端、学⽣关⼼的社会现象,以及改造社会和社会活动规划等⽅⾯。

(2)美国学者古德来德归纳出五种不同的课程①理想的课程,是指由⼀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②正式的课程,是指由教育⾏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和教材等;③领悟的课程,是指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④实⾏的课程,是指在课堂⾥实际展开的课程;⑤经验的课程,是指学⽣实际体验到的东西。

2.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1)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受教育⽬的的制约,⽽课程的内容⼜对教学过程有着直接的制约作⽤,教学⽅法、⼿段和组织形式的选择,都要在很⼤程度上取决于课程内容的性质和特点。

李秉德《教学论》章节题库(过程论)【圣才出品】

李秉德《教学论》章节题库(过程论)【圣才出品】

第2章过程论一、单项选择题1.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合、系统和方法的教育家是()。

A.杜威B.布鲁纳C.赫尔巴特D.罗杰斯【答案】C【解析】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试图根据心理学来阐述教学过程,提出了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阶段,揭示了课堂教学的某些规律性。

因此答案选C。

2.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学内容、组织、方法及媒体的使用等所进行的系统规划称为()。

A.教学策略B.教学模式C.教学目标D.教学设计【答案】D【解析】A项,教学策略,通常是指在特定教学情境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包括教学方法的选择,材料的组织和师生关系互动的规范等。

B项,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者范型。

C项,教学目标是指在某一个阶段(一节课或者一个单元)教学过程中预期达到的具体结构,是教学工作的依据和评价标准。

D项,教学设计是指对整个教学系统的规划,是教师教学准备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在分析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条件以及教学系统组成部分特点的基础上统筹全局,提出教学具体方案,包括一节课进行过程中的教学结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知识来源、板书设计等。

因此答案选D。

3.关于如何组织课程内容的问题,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三条影响至今的基本原则是()。

A.基础性、顺序性和整合性B.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C.基础性、连续性和整合性D.基础性、连续性和顺序性【答案】B【解析】泰勒在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把课程理论归结为四个最基本的问题,①学校应该达到那些教育目标?②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③这些教育经验应如何有效地组织起来?④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第三个问题,泰勒认为必须把学习经验结合在一起,以便形成某种连贯的教学计划。

为此,他提出了组织学习经验时必须符合的主要准则,即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

《教学论》 李秉德 读书笔记

《教学论》 李秉德 读书笔记

《教学论》李秉德读书笔记>前面读了王策三先生的教学论,发现这两本著作有很多观点都是相同的,所以这里摘记一些不同的内容。

第一章绪论现代教学论必须具有较深刻的理论性。

把理论高高悬挂起来也是不行的。

我们应该使学的人能把学到的规律用来解决教学上的实际问题。

研究理论的人很多,一线教学人员也很多,但研究如何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如何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的人很少。

所以导致有些人在理论上夸夸其谈,而一线教师对这些理论却闻所未闻,或者是根本无法用于实际教学。

第三章目的论1、认知教学目标的表述举例比如植物生长这一单元,一般教学目标是了解植物生长的条件。

教师还应提出更为具体的目标,即指出作业目标,使学生明白必须学会做什么,才能表明达到了这项目标。

(1)正确说出影响植物生长的四个因素(2)连贯、迅速的说出影响植物生长的各个要素(3)解释为什么黑暗地方不长青草(4)设计一个月球上培育植物的实验2、技能类教学目标举例以装卸和维修某种实验仪器为例(1)能够依次说出该仪器的各个零部件的名称,正确率100%(2)依次拆卸该仪器,并安正确顺序安装好(3)能发现该仪器的几种常见故障,并能及时予以排除3、情感类教学目标的表述举例这类目标大都难以用某些作业去实现,但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却可以包含这些因素,比如提出一些难度较高的作业目标或布置一些自选作业题,学生在克服困难和自选作业中,兴趣、动机和意志水平多可以综合的表现出来。

另外,要求学生多做应用性作业。

第四章原则论教学内容要重视乡土教材的补充。

所谓乡土教材就是以本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和民族状况等材料为内容的教材。

关于教学原则之间的关系可用下表表示:教学过程阶段教学原则(1)提出教学任务整体性原则启发创造原则(2)确定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有序性原则(3)运用教学方法师生协同原则因材施教原则(4)取得教学效果积累与熟练原则反馈调节原则教学最优化原则第五章主体论心理发展过程中有加速期和关键期:在心理发展的一般过程中,发展是逐渐的、平稳的,儿童个性的变化不十分显著,只是在达到一定年龄阶段之初和一定年龄阶段之末的转折点发生明显的变化。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
第1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课程论从教学论中独立出来的标志是()。

A.博比特1902年出版的《课程论》
B.杜威1918年出版的《儿童与课程》
C.博比特1918年出版的《课程》
D.杜威1902年出版的《儿童与课程》
【答案】C
【解析】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和开创者,于1918年出版《课程》,以此标志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从教育中分离出来。

因此答案选C。

2.赫尔巴特及其弟子创立了长期风靡世界的经典()。

A.四段教学法
B.五段教学法
C.三段教学法
D.直观教学法
【答案】A
【解析】赫尔巴特试图根据心理学来阐述教学过程,提出了四段教学法,即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阶段。

他的学生席勒和赖因在四段教学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五段教学法,即预
备、提示、联合、系统、方法。

因此答案选A。

3.被认为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和开创者”的教育家是()。

A.泰勒
B.博比特
C.查特斯
D.坦纳
【答案】A
【解析】泰勒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被认为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和开创者”。

1934年,他出版了《成绩测验的编制》一书,从而确立了“评价原理”。

1949年,他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由此确立其“课程基本原理”。

他的“评价原理”和“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统称为“泰勒原理”。

“泰勒原理”是课程开发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的阐述,达到了科学化课程发展的新的历史,因此答案选A。

4.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具体体现教育价值的是()。

A.教育目的
B.教育目标
C.课程与教学目标
D.课时目标
【答案】C
【解析】该题考查对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以及课时目标概念的界定,它们形成了教育目的体系的一个纵向排列。

其中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它
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

因此答案选C。

5.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特性是()。

A.科学性
B.社会性
C.人文性
D.横断性、综合性和人文性
【答案】D
6.课程与教学论诞生的标志是()。

A.夸美纽斯的《普通教育学》出版
B.赫尔巴特的《大教学论》出版
C.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出版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出版
【答案】C
7.教育内容是课程与教学活动的()。

A.理论依据
B.专门对象
C.实践范畴
D.系统结构
【答案】B
8.课程与教学的(),构成了课程与教学审美的客观基础。

A.真和善
B.真、善、美
C.真、善、美及其统一的价值目标
D.伦理道德
【答案】C
9.学校教育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课程与教学的永恒矛盾
B.课程与教学现象
C.社会与个人的永恒矛盾
D.文化的无限性与学习的有限性之间的永恒矛盾
【答案】D
10.大教学论把()问题置于首要地位。

A.怎样教学的问题
B.教学什么的问题
C.为什么教学的问题
D.教学是什么的问题
【答案】A
11.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是首先由()提出来的。

A.裴斯泰洛齐
B.杜威
C.赫尔巴特
D.孔子
【答案】A
12.教师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会身份认同和角色定位,使其自觉按照角色要求为人处世。

这体现了教育的()。

A.个体社会化功能
B.个体个性化功能
C.个体谋生性功能
D.个体享用功能
【答案】A
二、简答题
1.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涵义是什么?
答:(1)课程的基本涵义
①把课程作为学科
这是使用最普遍也是最常识化的课程定义。

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内容与课程过程割裂开来,并片面强调内容,而且把内容仅限于源自文化遗产的学科知识,其最大缺陷是把课程视为外在于学习者的静态的东西,对学习者的经验重视不够。

②把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
这种课程定义认为课程是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

这种定义最大的特点是把课程看作是教学过程之前或教育情境之外的东西,把课程目标、计划与课程过程、手段割裂开来,并片面强调前者,其缺陷也是忽略了学习者的现实经验。

③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
这种课程定义认为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

其突出特点是把学生的直接经验置于课程的中心位置,从而消除了课程中“见物不见人”的倾向,消解了内容与过程、目标与手段的二元对立。

应当指出,持有这种课程定义的学者有忽略系统知识在儿童发展中的意义的倾向。

④课程内涵新的发展趋势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主要包括;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和“虚无课程”并重,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

总括看来,课程概念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课程作为学科,课程作为目标或设计,课程作为经验或体验。

晚近的课程理论与实践之发展中,课程概念的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出现了新的趋势,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过程本身的价值;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实际课程和“虚无课程”并重;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

(2)教学的基本内涵
概括地说,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