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运动和力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教案二:解析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关系

初中物理教案二:解析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关系

初中物理教案二:解析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关系物体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初中物理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它涉及到了运动学和力学两个方面的内容。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该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对于学生之后学习更高层次的物理知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将对初中物理教案二:解析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关系进行详细的解析。

一、物体的运动和运动参数物体的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也就是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状态。

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我们需要了解一些相关的运动参数,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1、位移位移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从起始位置到终止位置的位置变化。

它是一个向量量,其大小等于从起始位置到终止位置的距离,方向与起始位置到终止位置的方向一致。

位移的公式为:$\Delta x=x_2-x_1$其中,$\Delta x$表示位移量,$x_1$和$x_2$分别表示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

2、速度速度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单位时间内的位移量,也可以理解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

它是一个向量量,其大小等于位移量与时间的比值,方向与位移方向一致。

速度的公式为:$v=\frac{\Delta x}{\Delta t}$其中,$v$表示速度大小,$\Delta x$表示位移量,$\Delta t$表示时间间隔。

3、加速度加速度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单位时间内速度发生的变化量,也可以理解为物体变化速度的快慢程度。

它是一个向量量,其大小等于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方向与速度变化方向一致。

加速度的公式为:$a=\frac{\Delta v}{\Delta t}$其中,$a$表示加速度大小,$\Delta v$表示速度变化量,$\Delta t$表示时间间隔。

二、力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基本的概念,其具有以下几个性质:1、力是矢量量力是一个矢量量,其有大小和方向。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全章概述和课时安排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全章概述和课时安排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全章概述和课时安排第八章运动和力全章概述和课时安排关于《运动和力》的教学建议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的第七章开始学习力学。

教材在这一章安排学习力的一些基本知识。

第八章是《运动和力》。

我认为这一章最终的学习目标应该是,通过本章的学习,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起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基本知识结构。

初二年的学生初学力学,而且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力学的难点之一,要完成上表的教学内容,采用“由外到内,由粗到细,由浅到深,由理想情况到实际情况”的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外”指的是先建立本章知识的框架。

“粗和浅”是说先进行大标题知识的初步学习。

先研究理想情况,再进一步探讨实际情况。

物体受外力作用,会改变运动状态;物体不受外力和作用,会保持运动状态。

这就是两个大标题知识。

(教材只安排“牛顿第一定律”)这两部分知识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

“物体受力作用会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要以复习的形式进行教学。

鉴于上一章对这部分知识论述不多,这里应再费些笔墨。

应用一个简单的演示,一辆小车静止在水平桌面。

手对小车施加水平向右推力,小车从静止状态改变为运动状态。

再结合实例,如静止的板车、汽车的起动,可以论证力使物体改变运动速度。

使用典型的现象,运动的排球、羽毛球等受到手或球拍的力作用,证明力改变了运动方向。

由于这节课是定位在“粗和浅”的原则,所以分析时点到为止。

教学过程的第二部分是“牛顿第一定律”。

课本的演示实验是伽利略等人做过的类似实验。

实验之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原理、条件及观察内容。

要向学生解释实验要使用同一辆小车,并且每次实验要注意从同一斜面的同个高度滑下的原因。

要提醒学生注意实验中哪些条件保持不变,变化的是什么条件,思考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渗透研究的方法。

为了把实验过程和推理过程衔接起来,又考虑减少学生对推理过程理解上的困难。

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教师应加以解释。

尤其是“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句话的含义。

要使学生明白,它的意思是“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做速度大小与方向都不变的匀速直线运动”。

2022新课标初中物理教案7篇

2022新课标初中物理教案7篇

2022新课标初中物理教案7篇初中物理教案1课题:什么是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感到学习有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重、难点:力的概念(重点)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教具:弹簧、乒乓球、排球、磁铁、小车、铁钉、锯片、汽球、海绵;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问题——体验——探究教学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和内容新课引入先设计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力”,再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一段内容,再让学生说出常用“力”字的词及其意义。

(接着让学生体验下面的过程)1、学生紧握拳头。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学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学生用力搬起课桌站立10秒钟。

让学生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出平时用力的一些动词,如:推、拉、压、握……。

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

在此基础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什么是力新课教学: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1、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多媒体投影)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

(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结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初中物理力教案范文

初中物理力教案范文

初中物理力教案范文教案名称:力的概念与力的计算教学目标:1.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造成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或形状变化的原因。

2.能够运用力的公式计算力的大小。

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的理解。

2.力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教学难点:1.力的计算方法的运用。

2.深入理解力的概念。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拉力机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话题:请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力的例子,并讨论力的作用和影响。

2.显示问题:什么是力?力是如何产生的?二、理论讲解(15分钟)1.力的概念:力是使物体发生运动、产生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作用。

2.力的计算方法:使用力的公式,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测量得到。

常用力的单位是牛顿(N)。

力的公式:F=m×a,其中F表示力的大小,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三、实验探究(20分钟)1.实验一:测量重力教师向学生演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并让学生亲自操作测量几个不同物体的重力。

实验记录:学生记录不同物体的质量和对应的重力大小。

2.实验二:使用拉力机测量力的大小教师向学生演示如何使用拉力机测量物体受力的大小,并让学生亲自操作测量几个不同的拉力。

实验记录:学生记录不同拉力大小对应的力的大小。

四、讨论与总结(15分钟)1.提问:根据实验结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学生回答问题,并讨论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

3.教师总结: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发现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有关。

根据力的公式F=m×a,当物体质量一定时,力的大小与加速度成正比;当物体质量不变时,力的大小与加速度成反比。

五、拓展应用(15分钟)1.应用实例:出示一些力的计算题目,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计算力的大小。

2.学生独立完成计算题目,并互相交换答案进行订正。

六、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复述,并概括力的概念与力的计算方法。

初中运动和力教案

初中运动和力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运动和力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一定律。

2.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力和运动的关系2. 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力对物体的作用。

2. 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二、讲解力和运动的关系(15分钟)1. 讲解力的作用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让学生明白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三、实验探究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20分钟)1. 布置实验:让学生用不同大小的力拉动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速度。

2.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拉力大小和小车运动速度。

3. 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观察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四、总结和拓展(10分钟)1. 总结实验结果,让学生得出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2. 提问:还有什么因素会影响物体的运动速度?3.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实例,如滑板车、自行车等,让学生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是否清晰,学生是否能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 学生是否能通过实验观察到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3. 学生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实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力和运动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与力初中一年级物理科目教案

运动与力初中一年级物理科目教案

运动与力初中一年级物理科目教案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运动与力的基本概念。

2. 学习运动与力的关系。

3. 掌握运动与力的计算方法。

4. 提高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运动与力的概念和关系。

2. 运动与力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内容1. 运动与力的定义。

2. 运动与力的关系。

3. 运动与力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结合示例分析的方法。

2. 学生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实验观察和实践操作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运动与力。

2. 新知讲解运动与力的定义:运动是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或参照物改变位置的过程,力是使物体发生运动、停止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力可以使物体改变速度、改变方向、改变形状或停止运动。

运动与力的关系:力是引起物体运动或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没有力就没有运动。

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就会保持其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运动与力的计算方法: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合力等于物体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即F=m*a。

其中,F是物体所受合力的大小,单位是牛顿(N);m是物体的质量,单位是千克(kg);a是物体的加速度,单位是米每平方秒(m/s²)。

3. 练习与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1) 物体在什么情况下能够保持匀速直线运动?2) 物体在何种情况下能够实现加速或减速运动?3) 物体的质量对运动有何影响?4) 给定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如何计算物体所受合力?4. 实验操作设计实验,通过观察和测量,验证运动与力的关系,并进行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

5.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运动与力的应用,如汽车开始和停止运动、游泳运动与力的关系等,并与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和思考。

六、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运动与力的基本概念、关系和计算方法。

七、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册上与运动与力相关的练习题,并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初中物理《力》教案(精选20篇)

初中物理《力》教案(精选20篇)

初中物理《力》教案(精选20篇)初中物理《力》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说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过程,提高动手操作和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和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难点】摩擦的利用与防止。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请学生将手举在空中并尝试前推,再请学生将手压在桌面上并尝试前推,引导学生发现将手压在桌面上前推时受到了某种阻碍。

结合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受到了阻碍说明其中一定有力的作用,那么这种力叫什么又有着怎样的特点,进而引入本节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1.滑动摩擦力的概念问答: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这种力时手和桌面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并得到手紧贴着桌面移动,手和桌面之间产生了摩擦的结论。

教师讲解:学生回答后教师顺势提出“滑动摩擦力”并明确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作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原因自主探究:教师在大屏幕上呈现显微镜下物块与桌面接触面的微观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显微镜下的接触面与肉眼观察时有什么区别。

教师讲解:学生回答后教师顺势总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正是因为接触面凹凸不平,所以当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彼此阻碍,产生滑动摩擦力。

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小组讨论:请学生思考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一:将手压在桌面上前推时,发现手越用力压桌子,滑动摩擦力就越大,所以猜测可能与接触面压力有关。

猜想与假设二:滑动摩擦力是因为接触面凹凸不平产生的,所以可能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设计实验:带领学生回顾测量力的大小需要用到弹簧测力计,明确实验器具,而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师提示:教师提示学生设计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变量,并且因为是通过二力平衡间接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所以在拉动物块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匀速。

力和运动教学设计初中二年级物理科目教案

力和运动教学设计初中二年级物理科目教案

力和运动教学设计初中二年级物理科目教案[引言]物理学是一门关于自然界和物质运动规律的科学,力和运动是物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初中二年级学生全面了解力和运动的概念,通过实践和互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I.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并能正确辨别不同类型的力;2. 培养学生对于运动的观察能力,能够描述运动物体的特征;3.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简单的计算方法,计算速度、加速度等运动参数。

II. 教学准备为了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 PowerPoint课件:包括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示意图等;2. 实物展示:准备与力和运动相关的实物,如弹簧、滑轮等;3. 小组活动教具: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力和运动的实践活动。

III.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物体的运动场景或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对力和运动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b. 引导学生分享一些常见的力和运动现象,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发思考。

2. 知识讲解与示范(15分钟)a. 通过PPT课件展示力的概念、性质和分类,解释不同类型的力对物体的影响;b. 对力的示意图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力的方向和作用;c. 示范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对物体施加不同大小的力,让学生观察并总结不同力的效果。

3. 小组实践活动(20分钟)a.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套小组活动教具;b. 学生在小组内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力和运动的关系,例如:使用滑轮进行斜面上物体的运动实验,测量斜坡的高度和物体的速度。

4. 讲解和讨论(15分钟)a. 学生回到教室后,教师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实践活动结果;b. 教师引导学生对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发现并总结运动的规律。

5. 拓展应用(10分钟)a. 教师通过相关案例或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b.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力和运动的现象,并与同学分享。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1. 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2.
叫机械运动
1.讨论:树木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根据大家的讨论结果,你会发现,要想准确的描述物体的运动情
况必须选择
3.小组讨论举例说明参照物选择的不同,树木的运动情况不同
4.交流并展示小组的讨论成果
活动二: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谈谈你对“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一 般也不一样”。针对你的正确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二力平衡及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
专题问 题设计
下的运动状态。 2.知道一对平衡力与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3. 结合二力平衡及牛顿第一定律知识理解力和运动的关
系有关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信息化资源:电脑、多媒体,常规资源:二力平衡实验仪器 实验室
学习活动设计 活动一:自学检测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指名让学生回答。) 2、自然界中是否存在不受力的物体?(分组讨论回答。) 生: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 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师: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时候总要保持静止状 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是一切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物体保持静 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也是普遍存在的.那么这二者之间有什 么联系呢? 活动二:合作探究实验 二力平衡条件 1.分组探究: 让学生提着书包不动。书包受重力和手对它向上的拉力,为什么书包 受两个力作用会保持静止?在平直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受到牵引 力和阻力。为什么水平方向汽车受两个力作用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 态? 讨论:如果将手松开,书包将落到地上,显然向上的拉力将使书包下 落的效果抵消了。使书包不至于下落;同样道理,汽车牵引力将阻力

初中物理第一册课文《力》优质教案一等奖设计3篇

初中物理第一册课文《力》优质教案一等奖设计3篇

1、初中物理第一册课文《力》优质教案一等奖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力的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质疑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二、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突破难点方法: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力”字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产中的力的现象。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二、力是什么?1、请学生列举自然、生活、生产中有关力的事例。

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其它物体之间是否也产生力的作用呢?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教师有选择地板书)2、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二、在上述事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1、教师演示力的作用效果2、学生上台演示力的作用效果3、学生谈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归纳: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块,铁块吸引磁铁。

2、请两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拉弹簧3、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

4、请同学们谈日常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例子。

船离岸时竹篙点岸;手拉橡皮筋;归纳: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初步学习了有关力的知识,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知道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初中物理第一册课文《力》优质教案一等奖设计教学目标1.观察自然,体会自然形态的美感。

苏科版 初中物理 第九章 力和运动 教案

苏科版 初中物理 第九章 力和运动 教案

课题:一、二力平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及一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3)进一步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并对物体受力分析,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

(2)通过组织实验探究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3)通过运用知识分析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二力平衡的物理意义。

【难点】二力平衡的探究及其应用。

【器材】小卡片、细线、滑轮两个、铁架台、钩码一盒、铅笔、橡皮泥、水杯两只、水、盐水、弹簧测力计、密度计。

【课型】新授课、实验探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

演示实验:铅笔、小刀、和手指(三力平衡)。

为什么会这样呢,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就能找到答案了。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二力平衡的概念【看图分析】停泊在海面上的航天测量船、匀速上升的潜水艇、吊在天花板上的电灯、缓缓降落的神州飞船回收舱。

【议一议】(1)这些物体各处于什么运动状态呢?(2)他们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呢?【点拨】师: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几个力称作平衡力。

【议一议】以上这些物体的受力情况有什么特征?(都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小结归纳】(板书)1.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称作二力平衡。

【提示】“平衡”应包括静平衡(静止)和动平衡(匀速直线运动)两方面。

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猜一猜】二力平衡需要什么条件呢?请大家大胆的猜想【猜想归纳】教师将学生的各种猜想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进行分析归纲【启发】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决定力作用效果的三个要素。

初中物理《力》教案11篇

初中物理《力》教案11篇

初中物理《力》教案11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讲话致辞、报告体会、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职业规划、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eport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career plann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初中物理《力》教案11篇下面是本店铺收集的初中物理《力》教案11篇初中物理力的课件,供大家赏析。

初中物理力的简要教案

初中物理力的简要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力的概念与作用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掌握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理解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学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提高学生的图形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难点:力的三要素的内涵及其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观察分析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力的作用规律。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3. 启发式提问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理解力的概念。

4. 类比法:通过类比,帮助学生理解力的相互性。

5. 讲解与练习相结合:在讲解的基础上,及时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投影仪展示力的字词,引导学生关注力的概念。

(2)提问: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力的作用吗?力的作用有什么特点?2. 新课讲解:(1)讲解力的概念,强调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介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讲解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讲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举例说明。

3. 实验环节:(1)安排学生进行力的作用实验,如拉弹簧、抛物体等。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力的作用规律。

4. 课堂练习:(1)布置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练习题。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运动和力适用年级八年级所需时间4课时主题单元学习概述(说明:简述主题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单元的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本单元内容凶手力的初步知识共可分3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力的基本概念,作用效果及方法。

第二部分了解3种常见的力第三部分为力与运动的关系,本次设计仅涉及到其中的两个专题。

这些内容对于后面学习压强、浮力、简单机械、功和能都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要十分重视本章的学习。

教材充分关注和利用学生联合会经验,让学生不断观察、分析、、实验、归纳,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从中感情一些科学认识水平,逐步把学生引进科学世界。

第一专题依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入手,分析出力的概念。

通过实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然后介绍影作用效果的三个要素及斩的图描述力。

在此基础上了几种常见的力。

第二专题摩擦力,突出科学探究然后介绍了摩擦力与我们生活中相关的问题及增大与减小摩擦的方法,再一次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说明:将主题单元规划的思维导图导出为jpeg 文件后,粘贴在这里;如果提交到平台,则需要使用图片导入的功能,具体操作见《2013学员教师远程研修手册》。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用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实验探究知道“二力平衡条件;并通过二力平衡来进一步理解选学的力的合成过程与方法:要求学生经历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领悟“分析与论证“环节;让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科学知识去解释二力平衡的条件,掌握理想实验和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学生通过对本章三个实验探究活动的参与,养成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态度,不迷信权威,并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又要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运动和力复习教案

运动和力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对本章知识点作一梳理。

主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归纳整理,老师只是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关键地方给以强调和点拨。

〔复习目标〕
1、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正确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2、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3、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1、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2、二力平衡及其条件的应用.
3、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具和学具〕伽利略斜面、二力平衡实验器材、实物投影仪等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通过课前复习给本章内容列出一知识框架。

2、要求学生课前写出本章知识点中还有哪些不甚理解或需要讨论的问题
附:本章知识树形结构。

初中物理_第八章运动和力单元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八章运动和力单元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运动和力》学情分析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

通过八年级上册及下册第七章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

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

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了的苹果要落向地面,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学会生活与物理知识的联系,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本节课是节复习课,采取青岛初中“整—分—合—补—测”以及“小循环,快反馈”的典型的复习课的模式,先提取出整章的知识框架,然后再分开复习,并辅以及时的反馈练习,逐一击破,学生轻轻松松的掌握知识。

最后再进行达标检测,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高效简洁。

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材分析本章教材在结构上环环相扣,从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一实际问题认识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通过实验推理:由不受力时物体运动状态不变,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然后进一步认识到物体有惯性这一客观事实。

1.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

比如“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时,教材先提出问题,又给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减小了实验探究的难度。

2.教材的编写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在前面学习力的作用效果的基础上,第一节编排了牛顿第一定律,而第二节二力平衡又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延续,第三节“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又用到二力平衡知识,这样编排便于学生建构知识,提高能力。

我个人认为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人教版的教材要好于沪科版,沪科版把摩擦力放到了二力平衡之前来学习,不便于学生建构知识。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主题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主题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1.能通过生活经验和大量事实认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能用物体 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2.认识摩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利用与防止,并能正确说出增大或减 小摩擦的方法。 对应课标 1. 通过实验,确认阻力对运动物体的影响。 2. 会利用二力平衡的只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 能根据生活经验认识摩擦力。 4.能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用弹簧测力计粗略的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
教师演示:让小车从斜面滑下。让学生观察到: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时 不会立即停下来,感知物体运动要靠力维持是不对的。 教师让学生结合以下问题学习教材,探究阻力对运动物体的影响,并 设计实验。 1、我们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 2、几种不同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始时的速度相同? 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情况会 有什么变化吗?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假设表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呢? 通过这些难度不同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主制定实 验方案,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让 学生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该通过 实验来验证。 教师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 受阻力时会怎样呢? 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 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 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 的研究方法。教师再通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
1.阻力对运动物体有什么影响 ? 专题一问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题设计
3. 什么叫惯性?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

《运动与力》说课稿

《运动与力》说课稿

《运动与力》说课稿第一篇:《运动与力》说课稿《运动与力》——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在这里谈谈我对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的理解,不足之处请各位指导交流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一下第八章——《运动和力》在整个初中物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大家知道,约400年前,牛顿的三大定律的横空出世,奠定了整个经典力学的基础,而这400年也是人类社会文明突飞猛进的知识爆炸时期,可见牛顿三大定律在物理学乃至社会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如果将所有力学看做一座高塔,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高塔的奠基石。

而在牛顿三大定律中,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建立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可见,牛顿第一定律的重要性。

因此,本章由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引领学生走进运动和力的世界,在这里,学生是否领会牛顿第一定律,更是能影响到学生对整个力学课程的理解与学习。

这里,我们先来看看第八章——《运动和力》的前后联系:在学习第八章之前,学生对于运动和力已经有了简单的了解,具体体现在八年级第一章——《机械运动》和第七章——《力》。

我们来看看这两章的目录:第一章——《机械运动》总共4个小节。

第七章——《力》总共三个小节。

不难看出,这两个章节,一个是介绍运动的相关知识,一个是介绍力的基本概念和两种常见的力。

接着,学生的学习进入了第八章——《运动和力》。

在这一章节中,总共3个小节,它们分别是: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摩擦力。

容易看出,这一章节中,学习内容包括一个定律,一种分析方法,以及另一种常见形式的力。

而在学习了第八章——《运动和力》之后,学生将进入到第一个处理实际问题的章节,也就是第九章——《压强》。

这里,我们也来看看第九章的具体情况:第九章分为4个小节,在这一个章节中,都是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将力学落在了处理实际问题的层面上。

第八章正是在这样基础上开始的。

其中,牛顿第一定律更像是一座桥梁将力学与运动学联系起来,也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范本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范本

《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掌握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4)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参照物的选择。

(5)掌握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及计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力和运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实验和演示,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点的理解。

(3)采用小组讨论、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3)引导学生关注力和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1)力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3)力的作用效果:形变、运动状态改变等。

2. 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2)牛顿第二定律:力与运动的关系。

(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3. 重力、弹力、摩擦力(1)重力的产生和作用。

(2)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3)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4.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参照物的选择。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原理。

5. 速度、加速度、位移(1)速度的定义及计算。

(2)加速度的定义及计算。

(3)位移的定义及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5)速度、加速度、位移的定义及计算。

2. 难点:(1)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2)摩擦力的计算。

(3)相对性原理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和运动的知识。

2. 利用实验和演示,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点的理解。

3. 采用小组讨论、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 结合实际例子,培养学生运用力和运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教案【篇一:沪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运动和力》教学设计】天教育教师教案南天教育教师备课专用授课教师王金笑授课形式一对一个辅导教育理念:快乐学习快乐成长沟通理念: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学习理念:相互学习共享知识工作理念:快乐工作有效执行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密切相关。

(1)通过用所学有关机械运动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感受物理与生活2)通过阅读、讨论“sts”材料,认识高速行车上抛物的危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参照物。

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四、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观察生活中的实例为基础,以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建立机械运动的概念,知道参照物对描述物体运动的重要意义。

通过实验,感受通常研究机械运动选择参照物的方法。

通过实验、讨论、交流等方式,知道参照物选取得不同,物体运动的描述就不同,最终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知道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参照物概念的建立。

方法是:首先展示一张照片,让学生判断其中物体是否运动?当学生感到仅用一张照片无法判断物体的运动后,再展示一张照片,让学生观察,发表意见,归纳两幅照片所反映的信息。

在此基础上得出机械运动的概念,一定要选择一个参照物体,建立参照物的概念。

动卡》上“做做想想”如可以说木块是静止的(是相对于纸条而言)于桌面而言)增强学生学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1课时。

五、教案示例(一)引入1 问题展示问题“请大家依据照片判断,2(,提出问题“根据这两张不(2得出“船在运动”结论。

提出问题“判断船在运动的依据是什么?”结论: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变化称为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3.参照物(1)观察观看一段有关生活中机械运动的影片,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感知机械运动。

并描述观察到的机械运动,注意突出参照物体。

(2)问题图一图二结论:要判断茫茫大海上船的运动,需要选择一个参照物体,如灯塔,【篇二:中考物理复习教案运动和力】2013年中考物理复习教案十二运动和力知识要点:第一节运动的描述1.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

3. 参照物: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视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 参照物是假定不动的。

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不要选择研究对象本身作参照物,因为这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一般情况下选择地面,或者选择与地面保持相对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有相对性。

两物体相对静止的条件:方向相同、速度相同。

4.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运动和静止具?第二节运动的快慢1.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2. 速度? 物理意义:物体运动的快慢。

?? 定义: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就是物体的速度。

公式:v=s/t第一种单位:v——速度——米每秒(m/s);s——路程——米(m);t——时间——秒(s)。

第二种单位:v——速度——千米每小时(km/h);s——路程——千米(km);t——时间——小时(h)。

1m/s=3.6km/h(1m/s的物理意义:物体运动的时间为1s,物体运动的距离为1m。

) ?? 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

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千米每小时(km/h)做速度的单位。

速度与物体运动路程和运动时间没有关系。

3. 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 特点: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都不变。

4. 变速运动?? 定义: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都在改变,这样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用平均速度粗略地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的快慢程度。

? 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而是在某段运动时的总路程除以运动的总时间。

第三节长度、时间及其测量1. 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常见长度单位间的关系为:2. 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皮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计等。

3. 刻度尺的使用:?? 使用前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测量物体长度的具体步骤:① “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② “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③ “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④ “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⑤ “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⑥ “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4. 长度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 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都可以用这种方法。

??? 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

测量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或公路、铁路、河流等长度),可以使用这种方法。

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

测量硬币周长、测量操场跑道的长度可以用这种方法。

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3369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这种方法。

5. 时间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常见时间单位间的关系为:1h=60min=3600s6. 时间的测量工具:停表、石英钟、机械表、电子表等。

7. 误差:???? 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就是误差。

产生原因:测量的人和工具、测量方法、环境温度及湿度引起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

错误可以避免,但误差不能避免。

第四节力1. 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 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谈到力至少要有两个物体,其中一个是受力物体,另一个是施力物体。

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可能有力的作用;不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能有力的作用。

2. 单位:牛顿(n)。

托起一个鸡蛋的力大约为0.5n。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 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包括速度大小的变化和运动方向的变化,二者可以同时发生,也可以单独发生。

比如:物体由静止到运动、物体由运动到静止、物体运动速度由快变慢、物体? 运动速度由慢变快、物体改变运动方向。

如果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它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4. 力的三要素包括: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5. 力的示意图:在物理学,通常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 力的作用点一定要画在受力物体上。

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要画得越长。

在力的示意图旁写出表示力的符号,如果力的大小已经确定,还要标清力的大小(如g=10n)。

6.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 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同时产生的,没有先后之分。

只有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要同时又两个物体,它们之间才有可能产生相互作用的力,也就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要同时存在。

? 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那么它必定是受力物体。

第五节牛顿第一定律1. 运动和力的关系:维持物体运动不需要力,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 实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伽利略斜面实验)。

【实验设计】如图,给水平桌面铺上粗糙不同的物体,让小车自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

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

【实验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

【推论】如果运动中的物体不受力,它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注意事项】①三个小车需要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原因是保证小车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相同。

这利用了控制变量法。

②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

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3.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 原来静止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仍然会保持静止状态。

? 运动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都会做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

牛顿第一定律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

4. 惯性:???? 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性质,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惯性不是力,“惯性力”、“受到惯性的作用”等说法是错误的。

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运动状态越不容易改变。

? 利用惯性的实例: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防止惯性的实例:小型客车前排乘客系安全带、车辆行驶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汽车限速、汽车禁止超载。

解释惯性现象的基本步骤:①确认研究对象原来处于什么状态;②其中的哪个物体(或物体的哪一部分)受何种力,运动状态发生何种改变;③哪个物体(或物体的哪一部分)由于惯性继续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④发生了何种现象(或造成了何种结果)。

第六节二力平衡说这几个力是平衡力。

2. 平衡状态:物体如果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3. 二力平衡: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

4.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5. 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设计】在一个光滑的桌面上放一辆小车,小车两端分别用细线拴住,通过定滑轮与等质量的砝码连接,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把小车转一个角度,过一会儿,松开手,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

【实验结论】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注意事项】①实验要在光滑的桌面上进行,目的是使实验更加准确、可靠(排除摩擦带来的影响)。

②定滑轮的作用:改变力的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