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脏腑辨证-辨脏腑兼病证候

合集下载

[医学]八纲辨证 脏腑辨证

[医学]八纲辨证  脏腑辨证

寒热辨证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 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的表现为 寒证;阳盛或阴虚的表现为热证。《素问· 阴阳应象 大论》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 调经 论》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即是此意。 寒热辨证,不能孤立地根据个别症状作判断, 而是通过四诊对与其相适应的疾病本身所反映的各 种症状、体征的概括。具体的说,热证是指一组有 热象的症状和体征;寒证是指一组有寒象的症状和 体征。
虚实辨证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纲领,即虚与实主
要是反映病变过程中人体正气的强弱和致病邪气的 盛衰。 《素问· 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 则虚。实主要指邪气盛实,虚主要指正气不足。所 以实与虚是用以概括和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由于邪正斗争是疾病过程中的根本矛盾,阴阳 盛衰及其所形成的寒热证候,亦存在着虚实之分, 所以分析疾病中邪正的虚实关系,是辨证的基本要 求,通过虚实辨证,可以了解病体的邪正盛衰,为 治疗提供依据。实证宜攻邪,虚证宜补正,虚实辨 证准确,攻补方能适宜,才能免犯实实虚虚之误。
(二)虚实转化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正邪力量对比的变化,实证可以转 变为虚证,虚证亦可转化为实证。实证转虚临床常见;虚证转实 临床少见,实际上常常是因虚而致实,形成虚实夹杂证。
实证转虚——是病情先表现为实证,由于失治、误治,以
及邪正斗争的必然趋势等原因,以致病邪耗伤正气,或病程迁延, 邪气渐却,阳气或阴血已伤,渐由实证变成虚证。
2、真热假寒:是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
证候。其产生机理为邪热内盛,阳气郁闭于内而 不能外达,致四肢厥冷,且热越盛肢厥越严重, 即所谓“热深厥亦深”亦称阳盛格阴证。其临床 表现:高热烦渴饮冷,口鼻气热,咽干口臭,甚 则神昏谵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 干,脉数有力等一派热证,但又会出现四肢厥冷、 脉沉的寒象。虽肢冷而不恶寒、反恶热,且胸腹 必灼热,脉虽沉但必数而有力,由此可以判定肢 冷、脉沉均为假寒。

脏腑兼病辨证

脏腑兼病辨证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情绪波动,以减少对脏腑的影响 。
音乐疗法,舒缓情志
采用音乐疗法等舒缓情志的方法,有助于调和脏腑功能。
运动康复,促进气血流通
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和脏腑功能状况,选择适当的运动康复 方法进行锻炼,如八段锦、五禽戏等,以促进气血流通和 脏腑功能的恢复。
06
现代医学对脏腑兼病认识与进展
现代医学对脏腑功能认识
整体观念
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之间在生理 、病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脏腑兼病辨证思路
分析兼病脏腑
依据脏腑之间的表里、生克关系 ,分析兼病脏腑及其病理变化。
确定治法
针对主病脏腑和兼病脏腑,结合 病性,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 法。
01
02
明确主病脏腑
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确定主要 病变脏腑。
03
脏腑功能恢复正常。
顾护正气,祛邪外出
03
在治疗过程中,要时刻注意顾护患者的正气,避免过度攻伐导
致正气受损。同时,要适时祛邪外出,防止邪气内陷。
药物治疗策略选择
中药汤剂内服
根据脏腑兼病的具体证型,选用相应 的中药汤剂进行内服治疗。如疏肝健 脾汤、养心补肾丸等。
西药对症治疗
在必要时,可以结合西药进行对症治 疗,以缓解患者的症状。但需注意西 药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和依赖性。
脾肾阳虚证
以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腹中冷痛、久泻久 痢等为特点,多因脾肾两脏阳气亏虚、温煦 气化失职所致。
03
脏腑兼病治疗原则与策略
治疗原则及注意事项
辨明标本,缓急先后
01
在治疗脏腑兼病时,首先要辨明疾病的标本关系,确定治疗的
先后顺序。一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或标本同治。
调整阴阳,平衡脏腑

中医诊断学--脏腑兼病辨证

中医诊断学--脏腑兼病辨证
•久病咳喘,耗伤肺气,累及于心 •老年体虚,劳倦太过等,使心肺之气 虚损所致
2019/6/28
中医诊断学
7
病机分析及临床表现
心动失常 心悸胸闷
心气虚
心肺
血行瘀滞 唇舌淡紫,脉结代
气虚
宣降失职 咳喘气短
证 肺气虚
输津不利 痰液清稀
气虚不运
面色淡白,自汗乏力
卫外不固
动则加重,舌淡脉弱
辩证要点:咳喘,心悸,胸闷与气虚症状共见
中医诊断学
31
心肾阳虚证与脾肾阳虚证鉴别表
证型
相同点
不同点
病机
临 床表 现
病 机 临床表现
心肾阳 虚证
脾肾阳 虚证
肾阳虚衰 温煦失职 气化失权
面色晄白,畏 心阳虚衰
寒肢冷,浮肿 血行不畅
尿少,腰膝冷
痛,神疲乏力,
舌淡胖嫩,苔
白滑,脉沉无 脾阳虚弱

温运失职
心悸怔忡, 唇甲青紫, 舌淡青紫而 暗,脉沉细 微
2019/6/28
中医诊断学
1
心肾阳虚证
心肺气虚证 心脾气血虚证
脏 虚证 腑
心肝血虚证 脾肺气虚证

肺肾气虚证

肺肾阴虚证

肝肾阴虚证

肝火犯肺证
实证
肝胃不和证
肝胆湿热证
2019/6/28
中医诊断学
2
心肾不交证
指心与肾的阴液亏虚,阳气偏亢,以心烦、 失眠、梦遗、耳鸣、腰酸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 候。又名心肾阴虚阳亢[火旺]证。
心气不 心悸胸闷,唇舌淡紫, 足,鼓 脉结代 动无力
脾气亏 纳呆腹胀,便溏浮肿, 虚,运 苔白滑 化失职

中医脏腑辨证

中医脏腑辨证

主呼吸之气—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司呼吸—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具有呼吸功能。
生理:呼吸通畅,均匀,卫外能力强。 病理:呼吸气短,喘促,易外感。
(2)主宣发、肃降 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向外布散的作用。 ①肺的气化作用,将浊气排出体外 ②肺气扩散运动,将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 ③肺气布散功能,将卫气散至全身体表 主肃降:肺气具有向下、向内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
风寒束肺:是指感受风寒,肺卫失宣所致的证 候。
证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痰稀白鼻塞流涕, 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则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 杏苏散,荆防败毒散
风热犯肺
风热犯肺:风热之邪侵犯肺卫所表现的证候。 证候 发热恶寒,咳嗽气促,痰黄粘稠鼻流黄 涕,口喝咽干,咽喉疼痛,目赤头痛,舌尖红, 苔薄黄。 治则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 桑菊饮,银翘散
脏腑辨证
脏腑:内脏的总称。 五脏:化生和储藏精气,包括心、肝、
脾、肺、肾。 六腑:受盛传化水谷和糟粕,包括小肠、
胆、胃、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多具有藏的功能,包括胆、
脉、脑、髓、骨、女子胞。
1、何谓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通过四诊收集的资料结合脏腑 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八纲、病因、气血等 理论对疾病的证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 其病机、病位、病性及正邪盛衰状况的一种 辨证方法。 2、适应症: 以脏腑病变为主的内科杂病。
用。 ①肺能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②将代谢产物和多余的水液下输膀胱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③肃清肺和呼吸道异物。
(3)通调水道:是指肺通过宣发与肃降调节体内水液的运行、 输布及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
生理: 食物、水 胃
病理: 肺失宣发肃降

脏腑辨证及五脏病理特性

脏腑辨证及五脏病理特性
证候︰脘腹痞满,恶心欲呕,口粘而甜,肢体困重,大便 溏泄,小便黄,或面目肌肤发黄,或皮肤发痒,或 身热起伏,汗出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33
脾胃湿热
治法︰清热祛湿 方药︰茵陈蒿汤 食疗药膳:薏仁粥
34
食滞胃脘
概念︰是指食物停滞胃脘的证候。
病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
证候︰脘腹胀满或疼痛,嗳腐吞酸,或呕吐酸腐馊食,吐 后腹痛得减,厌食,矢气酸臭,大便溏泄,泄下物酸腐臭 秽,舌苔浓腻,脉滑。

过食辛辣肥腻之品 外感火热之邪


证候︰头胀痛,眩晕,面红目赤,躁急易怒, 口苦咽干,不眠或恶梦纷纭,胁肋灼
痛,耳鸣耳聋,尿黄便秘,或吐血,
衄血,或目赤肿痛,舌红苔黃,脉弦数。
7
病机分析︰
火热循经而上─头晕头痛,面红目赤
火热上扰于耳──耳鸣耳聋

肝火上炎 火热盛,血随火升──吐血,衄血 肝郁化火──躁急易怒,恶梦纷纭,
灼伤津液──口渴,尿黄,便秘 心火上炎──口舌生疮,舌尖红赤,
甚者舌体糜烂 灼伤络脉,迫血妄行──吐血,衄血
治法︰清泻心火 方药︰泻心汤 药膳食疗︰泻心茶-连翘、滑石、石菖蒲、乌梅
21
心血瘀阻
概念︰是指瘀血、痰浊阻滞心脉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 继发于心气虚、心阳虚 情绪激动、劳累、受寒凉 过食肥甘、饮酒
病机分析︰ 心 气 虚
心阳虚
鼓动乏力,血液不能正常营运─心悸体倦乏力 心气不足,胸中宗气运转无力──气短 气虚卫外不固──自汗 血液营运无力,不能上荣面部──面白无华 血不能充盈脉管──脉细弱 心脉瘀阻,气血营运不畅─心胸憋闷,舌质紫暗 不能温煦周身──形寒肢冷
治法︰补益心气;温通心阳
方药︰四君子汤;桂枝甘草汤

中医诊断学(辨证-脏腑)

中医诊断学(辨证-脏腑)
精品课件
痰迷心窍证
▪ 概念: 痰蒙心神证是证候。
▪ 临床表现: 面色晦滞,脘闷呕恶,神志模糊,喉中痰鸣,甚则 昏不知人,苔白腻,脉滑。或精神抑郁,表情淡 漠,神志痴呆,自言自语,举止失常。或突然仆 地,不省人事,口吐痰涎,喉中痰鸣,两目上视, 四肢抽搐,口中如猪羊叫声。
精品课件
心火亢盛证
▪ 概念: 心火亢盛证是指心火炽盛所表现的实热证候。
▪ 临床表现: 心烦,失眠,甚则狂躁谵语,或口舌生疮,或吐血衄血, 面色红赤,口渴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尖红赤或 有芒刺,苔黄,脉数有力。
▪ 辨证要点: 1、有外感火热之邪,或情志化火内发、过食辛热之品,以 致心火炽盛的病因病机。 2、具有实热的症状表现:如发热、口渴、面赤、尿赤便秘、 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热迫血妄行则吐血衄血。 3、有火热内扰心神的特征性症状体征,如心烦失眠,甚或 狂躁谵语。心开窍于舌,火热上炎,则见舌尖红赤,或生 芒刺,或口舌生疮。
▪ 内容: 1、脏腑病证:包括脏证、腑证,按表里关系以脏带腑进行 学习。 2、脏腑兼证:包括两脏(或腑)以上相合的证以及与脏腑 相关的证。
精品课件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 心的病证:有虚有实,虚证多由久病伤正,禀赋 不足,思虑劳神过度等因素,导致心气、心阳、 心血、心阴亏耗;实证多因痰阻、火扰、寒凝、 瘀滞等因素所致。常见症状为:心悸,怔忡,心 烦,心痛,失眠多梦,健忘,神昏,谵语,舌痛, 舌疮等。
│邪正盛衰
精品课件
▪ 意义: 1、诊断杂病的基础 脏腑病辨证主要用于诊断杂病,是临床各科疾病的诊断基 础,是中医辨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八纲辨证的深化。 脏腑辨证能具体地辨认病证所在的脏腑部位及病因病性, 从而使治疗有更强的针对性。 2、与其他辨证方法的关系 脏腑病辨证与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不同,后者主要 是运用于外感病的辨证方法。但就所辨疾病的病位而言, 也都与一定的脏腑有关,故掌握了脏腑病辨证,更有利于 其他辨证方法的掌握。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

教学要求



1、掌握各脏腑的病变范围和病机特点,掌握各 脏腑常见证的含义、临床表现和病机。 2、熟悉脏腑辨证的概念、基本方法、意义及运 用范围。 3、了解脏腑之间的发病关系。 4、初步学会运用脏腑辨证的知识对临床典型病 例进行辨证。
第一节 肝胆病辨证


肝居右胁,胆附于肝,肝胆经脉相互络属,故有 表里之称。生理上肝主藏血,具有贮藏血液和调 节血量的作用;肝主疏泄、主谋虑,具有调畅气 机、调节情志、疏泄胆汁助消化的作用;其华在 爪,在体为筋,开窍于目。胆主贮存和排泄胆汁, 以助消化,并与情志活动有关。 肝病以肝主疏泄的功能失常、肝不藏血、阴血亏 虚、筋脉失养、易动风化火为主要病理变化 , 胆病以主决断功能失常及胆汁不循常道致黄疸为 主要病理变化 。
【证候分析】

本证多因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嗜烟酒辛辣肥甘之物, 蕴热化火;或邪热内侵,他脏火热累及肝脏所致。 肝火炽盛,火性上炎,肝火循经上攻头目,故头晕胀痛, 面红目赤;足少阳胆经入耳中,肝胆互为表里,肝热移 胆,循经上冲,则耳鸣如潮,或耳内肿痛流脓;肝火上 炎耗津,挟胆热上蒸而见口苦咽干;肝失条达柔顺之性, 则急躁易怒,胁肋灼痛;火热内扰,心神不安,故不寐 或恶梦纷纭;热盛津耗,则尿黄便结;肝火内盛,灼伤 血络,迫血妄行,可见吐血、衄血;舌红苔黄,脉弦数, 为肝经实火炽盛之征。
本证多因恼怒伤肝,郁而化火,火热耗伤肝肾之阴;或 因房劳所伤、年老肾亏,水不涵木,致使肝肾阳亢阴亏 所致。 肝肾之阴不足,阴不制阳,阳亢于上,故眩晕耳鸣,头 目胀痛,面红目赤,失眠多梦;肝木失涵,失其柔顺之 性,故急躁易怒;肝主筋,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肝肾 阴虚,筋骨失养,则见腰膝酸软;阳亢于上,阴亏于下, 上实下虚,故头重脚轻,步履不稳;舌红少津,脉弦有 力或弦细数,为阳亢阴亏之征。

八纲辨证脏腑辨证

八纲辨证脏腑辨证

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一)表里同病
表证和里证在同一时期出现,称表里同病。出现的原 因有两类:一类是外感病,由表证发展至兼见里证;或外 感病未愈,复伤于饮食劳倦等。一类是内伤病未愈而又感 外邪。
表里同病时,往往出现虚、实、寒、热等各种情况。 它们之间的排列组合较为复杂。以表里与虚实或寒热分别 组合而言,可见以下八种情况:
肾病多虚证,其证多因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不足,或幼年 精气未充,或老年精气亏损,或房事不节等导 致肾的阴、阳、精、气亏损而致的肾阳虚证、 肾阴虚证、肾精不足证、肾气不固证、肾不纳 气证为常见。膀胱病多见湿热证,至于膀胱虚 证多责之于肾虚。
脏腑兼病在临床上甚为多见,其证候也较 为复杂。除在前面脏腑辨证中涉及到的一些证 型如胃肠病证、肝胆湿热证等属脏腑兼病证型 外,这里再将其他脏腑兼病证型(心肾不交证、 心肾阳虚证、心肺气虚证、心脾两虚证、心肝 血虚证、脾肺气虚证、肺肾阴虚证、肝火犯肺 证、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 脾肾阳虚证)
脾病的证候有虚实之分。虚证多因饮食、 劳倦、思虑过度所伤,或病后失调所致的脾气 虚、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实证 多由饮食不节,或外感湿热或寒湿之邪内侵, 或失治、误治所致的湿热蕴脾、寒湿困脾等证。 胃病证候有虚实寒热之别。虚证多因饮食不节, 饥饱失常,久病失养,或因吐泻太过,或温热 病后期,耗伤阴津,或老年阴血亏少等原因所 致的胃阴虚证;实证多由饮食倍伤,或误食不 洁之品,或寒邪、热邪犯胃而成的食滞胃脘证、 寒滞胃脘证、胃热炽盛证、 血瘀胃脘证。
心病的证候有虚实之分。虚证多由思虑劳神 太过,或先天不足,脏气虚弱,久病伤心,导 致心气虚、心阳虚、心阴虚、心血虚、心阳暴 脱;实证多由痰阻、火扰、寒凝、气郁、瘀血 等原因,导致心火亢盛、心脉痹阻、痰迷心窍 及痰火扰神证。

脏腑辨证—中医诊断学

脏腑辨证—中医诊断学

痰黄稠量多咳吐脓 血腥臭痰(肺痈), 烦躁(神昏谵妄), 苔黄腻,脉滑数
8、风水相搏证
(1)定义:风邪侵袭、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水湿泛溢,肌肤所表现的证候。
(2)证候特征:骤起眼睑头面先肿,随及遍及全身,兼表卫症状。
思考题:
1.肺病常见病机与临床症状是什么
2 . 如何从病机和证状上鉴别风寒表证,风寒犯肺证,寒痰阻肺证? 3.如何从病机和证状上鉴别分热表证,风热犯肺证,肺热炽盛证,痰热壅肺证? 4.如何从病机和证状上鉴别肺阴虚证与燥邪犯肺证?
主统血——脾气亏虚,统血无权——各种出血
主肌肉四肢——脾失健运,清阳不布,营养不足——肌肉消瘦,痿软无力, 活动失灵 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失健运— 食欲不振,口淡无味,口甜,口腻 面唇淡白无华,甚则萎黄不泽 脾病常见病机——脾失健运 脾病常见证候——纳呆、腹胀、便溏
二、脾病常见病因与证型关系
虚证
脏腑辨证
第一节:辨心病证候 第二节:辨肺病证候 第三节:辨脾病证候 第四节:辨肝病证候 第五节:辨肾病证候 第六节:辨腑病证候 第七节:辨脏腑兼病证候
概说
一、何谓脏腑辨证:
脏腑辩证是在认识脏腑生理功能脏腑病变特点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四诊收集的症状、体征 及有关症情资料、判断疾病所在的脏腑部位,病因病性等,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的辨证 归类方法。 简言之:即以腑腑为纲,对疾病进行辨证。
病 机
临 床 表 现
心悸,气短 面白,活动 后加重,自 汗
神疲、面 色淡白、 舌淡、脉 虚
转 归
日久发展 成为心阳 虚
可因某些诱因突 发心阳虚脱
(二)实证 1.心脉痹阻证,瘀、痰、寒、气四型鉴别
共同 病机 共同 症状 心 悸 怔 忡 , 心 胸 憋 闷 作 痛 , 痛 引 肩 背内臂, 时 发 时 止 病因病机区别 瘀阻心脉,瘀血内 阻,气血不通 痰阻心脉 痰浊停聚,气滞不 通 寒凝心脉 阴寒凝滞,气血不 行 气滞心脉 气机郁滞,血行不 畅 症状区别 痛如针刺,舌暗或青紫斑 点,脉细涩或结代 心胸闷痛(气滞),体胖 痰多,苔白腻,脉沉滑或 沉涩 痛势较剧,突然发作,冷 痛或遇寒痛剧,舌淡苔白, 脉沉迟或沉紧

中医学名词解释1

中医学名词解释1
2.配伍:根据病情和辨证,有选择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组合在一起应用叫配伍。
3.武火: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迅速的火候,称武火。
4.文火: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缓慢的火候,称文火。
5.归经:药物对某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少,甚至无作用,这种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称归经。
13.潮热:按时发热,或按时热甚,发热盛衰起伏有定时,犹如潮汛的表现。包括午后潮热、日晡潮热等。
14.呃逆:气逆于上,自咽喉出,其声呃呃,不能自主,俗称“打呃”。
15. 恶寒:感觉怕冷,虽加衣覆被,采取保暖措施,身体发冷的感觉仍不能缓解的表现。
1.脏腑辨证: 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结合八纲,病因,气血等理论,通过四诊收集病情资料,对疾病的证候进 行分析和归纳,借以推究其病机,判断病位,病性以及正邪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14.相乘: 乘,即乘虚侵袭。相乘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其次序与相克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金乘木。
15. 平肝和胃法: 又称调理肝脾法。指通过抑肝、平肝,佐以和胃健脾等法以治疗肝气犯胃、肝旺脾虚等证。
16.母病及子:指病变由母脏累及到子脏。
17.子病及母:即病变由子脏波及到母脏。
9.战汗:先恶寒战栗,继而全身大汗者,多见于急性热病正邪剧烈交争,为疾病之转折点。
10.盗汗:睡时汗出,醒则汗止者,多属阴虚内热。
11.壮热:高热不退,感觉躁热难受,体温升高明显,身热灼手,或伴有恶热烦渴的表现,多因里热炽盛。
12.太息:时发长吁短叹,以呼气为主,多为情志抑郁,肝失疏泄所致。
18.滋肾养肝法:又称滋补肝肾法。指通过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
19.相侮:侮,即欺侮,有恃强凌弱之意。相侮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又称反克、反侮。其次序与相克相反,即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中医诊断学脏腑兼病辨证

中医诊断学脏腑兼病辨证
心胸烦热、口苦口粘、腹胀纳 呆、小便黄赤、大便不爽等。
病因病机
心火亢盛,脾失健运,湿热内 蕴,心脾两脏受累。
治法
清热利湿,健脾养心。
方药
黄连温胆汤加减。
04
肺肾兼病辨证
肺肾阴虚证
干咳少痰
肺阴亏虚,阴虚火旺,导致肺失滋润,出现 干咳少痰的症状。
遗精早泄
肾阴亏虚,虚火扰动精室,导致遗精早泄的 症状。
不调、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
治法
02
清热利湿,疏肝利胆。
方药
03
常用龙胆泻肝汤、茵陈蒿汤等加减治疗。
肝胆火旺证
1 2
症状
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胁 肋灼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 数等。
治法
清肝泻火,疏肝解郁。
3
方药
常用丹栀逍遥散、龙胆泻肝汤等加减治疗。
肝胆气滞证
病因病机
心火炽盛,灼伤津液, 脾失健运,湿热内生。
治法
清心泻火,健脾祛湿。
方药
导赤散合泻黄散加减。
心脾血瘀证
01
02
03
临床症状
心胸憋闷疼痛、心悸怔忡、口 唇紫暗、面色晦暗等。
病因病机
心脉痹阻,血液运行不畅,脾 气亏虚,不能统血。
治法
活血化瘀,健脾养心。
04
方药
血府逐瘀汤加减。
心脾湿热证
临床症状
病因病机
多由于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嗜食肥甘厚味,或外感火热之邪,导致心肝火 旺,扰乱心神,故见心悸阵作、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等症状;同时肝火上炎, 故见面红目赤、口苦口干等症状。
心肝气滞证
临床症状
心悸胸闷、胁肋胀痛、情志抑郁、善太息、嗳气频作、月经 不调、乳房胀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等。

脏腑辨证2011

脏腑辨证2011

温肺化痰,止咳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或射干麻黄汤
九、大肠湿热证(肠道湿热证)
概念 湿热蕴结大肠,传导不利之证。
(中:痢疾、暑泻;西:细菌性痢疾、急性胃肠炎)
机制
外感暑湿 湿热 饮食不洁 大肠 传导失常
表现·分析
痢 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 -- 湿热蕴结大肠,气滞 疾
血瘀,肉腐成脓
暑 或暴注下泻,色黄臭秽如糜,肛门灼热 -- 湿热下迫 泻 身热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第九章 脏 腑 辨 证
中医诊断教研室
目的要求 1、掌握各脏腑的病变范围和病机特点。 2、掌握各常见证的含义、临床表现、证候 分析、辨证要点以及鉴别诊断。 3、初步学会运用脏腑辨证分析典型病例的 方法。
概 念
运用脏腑学说理论,对四诊所收集到的临床资料 进行辨别、分析,从而确定疾病所在脏腑,病因、 病性以及邪正盛衰等的一种辨证方法。
概念 邪热内盛于肺,肺失清肃之肺经实热证。
(中:内伤咳嗽;西:肺炎)
机制
外感热邪 风寒入里化热
表现·分析
咳嗽息粗,痰黄稠,甚则鼻煽气灼
咽喉肿痛——热结咽喉,气血壅滞
或胸痛—— 肺热壅盛,灼伤胸络
实热证:症、舌、脉
辨证要点 咳喘气粗,鼻翼煽动+实热见症
治疗 清肺泻热,止咳平喘—麻杏石甘汤或泻白散
※七、痰热壅肺证
表现·分析
纳少腹胀,便溏,甚则完谷不化
腹痛喜暖喜按
肢冷口淡,犯吐清水 —阳虚寒水上泛 或浮肿,小便不利 或女子带下清稀量多 —寒湿下注,带脉失约 阳虚见症 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辨证要点
脘腹隐痛,喜暖喜按 + 阳虚见症
治疗 温阳健脾—理中丸 实脾饮( 肢体浮肿) 完带汤 (带下量多)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

附:心阳虚脱
病机——亡阳虚脱 表现——冷汗淋漓,肢厥,息微,面色苍白, 心痛剧烈,神昏模糊,脉微欲绝。
心火亢盛证
概念:火热内炽,扰乱心神,迫血妄行,上炎口舌,下移小 肠,以发热、心烦、吐衄、舌赤生疮、尿赤涩灼痛等为主 要表现的实热证候。 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五志化火 火热内侵 嗜食肥甘 辛热温补 火扰心神,神不守舍——心烦、失眠; 若火热闭扰心神——则见狂躁谵语、神识不清。 若心火上炎——以口舌生疮,赤烂疼痛为主; 心火 若心火下移——以小便短赤,灼热涩痛为主; 内炽 若心火迫血妄行——则见吐血、衄血; 火热内盛,血行加速,伤津、炎上——发热、口渴、 便秘、尿黄,面赤、舌尖红绛,脉数有力。
第二节 辨肺病证候
肺的生理病理概述
生理特点:居胸中,上连气道、喉咙,开窍于鼻,合称 肺系。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与大肠互为 表里。 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在 体合皮,其华在毛。 病理特点:呼吸功能失常,宣降失常,通调水道及输布 津液失职,卫外不固等。其常见症状有:咳嗽、气喘、 咯痰、胸痛、咽喉痒痛、声音变异、鼻塞流涕、或水 肿等。尤以咳喘最为多见。
心阳虚, 心阳 寒邪暴伤 衰极 痰瘀阻滞 欲脱 失血亡津
辨证依据:以心悸胸痛、冷汗、肢厥、脉微等表现为辨证的 主要依据。
心气虚与心阳虚的鉴别

心气虚 心阳虚 病机 心功能 减退, 鼓动无 力卫外 不固。 表现 心悸, 气短, 自汗, 活动后 加重。 病机 气血不荣

表现 面白舌淡脉虚
பைடு நூலகம்
温煦失职 心痛,形寒肢冷,面 虚寒内生 色晃白或青紫,舌淡 胖或紫暗苔白滑,脉 弱、结、代。
痰蒙心神
概念:痰浊蒙蔽心神,以神志抑郁、错乱、痴呆、昏迷为 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中医诊断学脏腑病辨证

中医诊断学脏腑病辨证
⑴概念即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所致的病症
⑵临床表现:(主症)胸腹胀满窜痛,连及两胁,情志抑郁 ,而喜叹息或咽梗如有异物,或乳胀经行不畅,或二便不 爽,脉弦
⑶病种举例——郁证,痛证,月经不调
4.肝火上炎证
⑴概念即由于肝经火热内炽上炎所的病症
⑵临床表现:(主症)眩晕耳鸣,甚则耳鸣如雷;头目胀 痛,甚则头痛如劈;或目赤肿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 多伴便秘尿黄舌赤苔黄,脉弦数有力 。
(二)证候举要
1. 脾胃气虚证 ⑴概念:即由于脾胃气不足,运化失职(无力)所致的 病症 ⑵临床表现:(主症)腹胀纳少,胃痛喜按,大便溏薄 ,肢体倦怠,或面色萎黄,肌肉消瘦,舌淡苔白,脉 缓弱。
3.脾不统血证
⑴概念即由于脾营气亏虚,不能统摄血液所致的病证 ⑵临床表现:(主症)在脾气虚证的基础上,兼现慢性出 血现象 轻者易发肌衄,鼻衄,妇女月经过多; 重者间发便血、妇女崩漏血色暗淡,血质稀薄久病则面 色萎黄或淡白无华舌淡薄,脉细弱 。
4.心脾两虚证 (气血两虚)
⑴概念即由于心脾两脏气血互损所致的病症。 ⑵临床表现:(主症)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头昏,健 忘,食欲不振, 腹胀便溏,倦怠乏力。 可伴见面色萎黄,妇女经少色淡,舌淡嫩,脉细弱。
6.心肾不交证
⑴概念即由于心肾两脏水火既济失调所致的心肾阴虚 阳亢所致病症。 ⑵临床表现:(主症)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手足心烦热 ,心烦不眠,心悸不安,或口舌生疮,舌红,脉细数 。
第二节、脏腑辨证
案例分析: 4..患者王某,女,56岁,因失眠多日而于2009年12 月25日就诊。患者现失眠多梦,体倦乏力,食欲不 振,面色萎黄,月经量少,色淡,舌淡,脉细弱。 辨证: 治法: 选药(中成药): 用法用量:
第二节、脏腑辨证
案例分析: 4..患者王某,女,56岁,因失眠多日而于2009年12 月25日就诊。患者现失眠多梦,体倦乏力,食欲不 振,面色萎黄,月经量少,色淡,舌淡,脉细弱。 辨证:心脾两虚证 治法:益气健脾,养血安神 选药(中成药):归脾丸 用法用量:口服 大蜜丸 一次一丸 一日三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证候分析】
肾水亏虚,心火偏亢,心神被扰 —— 心烦不寐,惊 悸多梦 肾阴不足,脑髓失养——头晕耳鸣,健忘 腰为肾府,失肾水滋养——腰膝痠软 虚火内炽,扰动精室——遗精。 五心烦热,口干咽燥,潮热盗汗, 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水亏火亢之征

【辨证要点】 以心悸失眠、 腰膝痠软、遗精、梦交 与阴虚见症为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 以心悸怔忡、 浮肿 与虚寒见症为辨证要点。
三、心肺气虚证
【基本概念】 心肺气虚证是指由于心肺两脏气虚,机能活 动减退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 久病咳喘,耗伤心肺之气 年高体弱 劳倦耗气
【临床表现】 心悸咳喘, 胸闷气短,动则尤甚, 痰液清稀, 面色淡白,头晕神疲, 语声低怯,自汗乏力, 舌淡苔白, 脉沉弱或结代。
二、心肾阳虚证
【基本概念】
心肾阳虚证是指心肾阳气虚衰,温煦失职所 表现的证候。
【病因】
心阳虚衰,久病及肾 肾阳亏虚,气化无权,水气凌心

【临床表现】 心悸怔忡, 肢体浮肿,小便不利, 畏寒肢冷, 神疲乏力,朦胧欲睡, 唇甲青紫, 舌淡暗或青紫,苔白滑, 脉沉微细。
【证候分析】

【证候分析】





心主血,肝藏血,主疏泄调节血量, 若心血不足,则肝无所藏,肝血不足, 则无以调节血液进入脉道 心血虚,心失所养,心神不宁 ——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肝主筋,其华在爪,肝血虚,爪甲、筋脉失养 ——爪甲不荣,肢体麻木,甚震颤拘挛 目得血而能视,肝血不足,目失濡养 ——两目干涩,视物模糊 女子以血为本,心肝血虚,冲任失养,经血乏源 ——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 血虚不上荣——头晕目眩,面白无华 舌淡苔白,脉细为血虚之征

林某,男,36岁,遗精日久,每周2-3次, 并伴见头晕耳鸣,心烦少寐,惊悸多梦,口 燥咽干,经常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 脉细数。

分析:心肾阴虚,虚火上扰心神,见心烦少 寐,惊悸多梦;肾阴不足,骨髓不充,脑髓 失养,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虚火内炽, 扰动精室,见遗精;口燥咽干,盗汗,舌红 少苔,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象。
脏腑兼病辨证
肝 肝
肝胆湿热

心肝血虚
脾 (胃 )
肝胃不和 肝郁脾虚 心脾两虚 (气血两虚)

肝火犯肺

肝肾阴虚

脾 (胃 ) 肺 肾
心肝血虚
肝胃不和 肝郁脾虚 肝火犯肺 心脾两虚 (气血两虚) 心肺气虚 心肾不交 心肾阳虚
心肺气虚
心肾不交 心肾阳虚 脾肾阳虚 肺肾气虚 肺肾阴虚
脾肺气虚
脾肺气虚 肺肾气虚 肺肾阴虚


心为君火,心阳为气血运行、津液流注的动力, 肾藏命火,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能气化水液。 心肾阳虚,心脉失养——心悸怔忡 阳虚运血无力,血行瘀滞——唇、甲、舌青紫 心神失养——神疲乏力,朦胧欲睡 肾阳虚衰,膀胱气化失司,水液内停——小便不利 泛滥肌肤——肢体浮肿 不能温煦肌肤——畏寒肢冷 舌淡暗或青紫,苔白滑,脉弱 ——阳虚阴盛,血瘀水停之象
【辨证要点】 以心悸失眠、 食少腹胀便溏、 出血与气血亏虚见症为辨证要点。

某男,50岁。心悸,易于饭后发生,胸闷气短, 面色淡白,头晕,出冷汗。往往因疲劳或情绪激动 时诱发心悸。下肢轻度浮肿,晨起吐少量痰,大便 溏泻,脉右沉滑,左弱,均有结代,舌淡苔薄白。 请作辨证诊断,并进行病机分析。 分析:心位胸中,心气不足,胸中宗气运转无力, 则心悸,胸闷气短;不能运血上荣,故面色淡白, 气虚不能卫外而自汗,劳则气耗,故诸症加重。 浮肿,有痰,便溏为脾虚湿胜,舌脉均为上证之 征。
能充养 —— 面色淡白,头晕神疲,舌 淡苔白 血运无力或心脉之气不续 ——脉见沉弱或结代
【辨证要点】 以心悸咳喘、 胸闷气短 与气虚见症为辨证要点。
四、心脾气血两虚证
【基本概念
心脾两虚证是指心血不足,脾气亏虚所表现 的证候。
【病因】
久病失养 思虑过度 饮食不节 慢性失血
【临床表现】 心悸怔忡, 眩晕耳鸣, 失眠多梦, 食欲不振, 腹胀便溏, 面色萎黄, 神疲乏力, 或见皮下出血,妇女月经量少色淡,淋漓不尽, 舌淡嫩,脉细弱。

五、心肝血虚证
【基本概念】
心肝血虚证是指心肝两脏血虚功能活动减退所表现 的证候。
【病因】

久病体虚 思虑劳神,暗耗心血 失血过多 脾虚生血化源不足
【临床表现】 心悸健忘, 失眠多梦, 头晕目眩, 面白无华, 两目干涩,视物模糊, 爪甲不荣,肢体麻木,甚震颤拘挛, 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 舌淡苔白,脉细。
【证候分析】






心主血藏神,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又主统血。 心血不足,心失所养,神不守舍 ——心悸怔忡,眩晕耳鸣,失眠多梦 脾气虚弱,健运失职——食欲不振,腹胀便溏 气血不足——面色萎黄,神疲乏力 脾虚无力摄血,血溢脉外 ——皮下出血,月经淋漓不尽 血源不足——月经量少色淡 舌淡嫩,脉细弱为气血亏虚
第九章 脏腑辨证
第六节
脏腑兼证辨证
目的要求
1 掌握脏腑兼证病变的常见症状,脏腑兼证常见
证的概念、临床表现
2 了解脏腑之间的发病关系
授课方式 课 时
理论讲授、病案讨论
4 学时
概 念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脏腑证候同时或相继出现 ---- 脏腑兼证 依 据 脏腑间生理上相互资生、制约 特 点 1 兼证易发生在具有表里、生克、乘侮关 系的脏器 2 以脏与脏兼证为主
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源自、心肾不交证【基本概念】心肾不交证是指心肾水火既济失调,心肾阴 虚阳亢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
久病虚劳,房室不节,耗伤肾阴 思虑太过,情志忧郁化火

【临床表现】 心烦不寐,惊悸多梦, 头晕耳鸣,健忘, 腰膝痠软,遗精, 五心烦热,口干咽燥,潮热盗汗, 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或伴见腰部下肢痠困发冷,脉细弱。

【证候分析】
心主血脉,肺主呼吸,皆赖宗气所推动, 以协调两脏的功能。 心气虚,鼓动无力——心悸 肺气虚,肃降无权,气机上逆——咳喘 气机不畅——胸闷 动则气耗——活动后诸症加剧 不能输布精微,水液停聚——痰液清稀

宗气不足——语声低怯
卫外不固——自汗
气虚全身机能活动减弱,运血无力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