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实验报告-玉米报告
玉米制种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与目的玉米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制种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为了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本实验旨在通过玉米制种实验,探究不同种植技术、品种特性以及环境因素对玉米制种效果的影响,为我国玉米制种产业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玉米品种:利合16、华美1号- 实验地点:张掖市甘州区大满镇朝元村,分三个试验点- 实验设备:测产工具、土壤养分测定仪、气候记录仪等2. 实验方法:- 种植技术:- 精细整地:深耕整地,冬前完成,深度以25-30厘米为宜。
- 施肥:底肥为主,有机肥3000-6000千克/亩,追施过磷酸钙25-30千克,氮素化肥15-20千克。
- 覆膜:选用厚度为0.008毫米左右,宽度70-90厘米的无色透明超薄膜,每亩用量3-4千克。
- 适期播种:按满天星加行比法种植父本,母本易宽窄行种植,宽行60厘米,窄行50厘米,打穴点播。
- 观察指标:- 产量:以每亩产量为主要观察指标。
- 品质:观察玉米籽粒饱满度、色泽、大小等。
- 抗病性:观察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产量:- 利合16品种平均产量为750千克/亩,华美1号品种平均产量为800千克/亩。
- 实验结果表明,华美1号品种产量略高于利合16品种。
2. 品质:- 利合16品种籽粒饱满度、色泽、大小等指标均达到优良水平。
- 华美1号品种籽粒饱满度、色泽、大小等指标略优于利合16品种。
3. 抗病性:- 利合16品种抗病性较好,发病率较低。
- 华美1号品种抗病性略低于利合16品种。
四、实验结论与建议1. 结论:- 本实验结果表明,华美1号品种在产量、品质和抗病性方面均优于利合16品种。
- 通过精细整地、合理施肥、适期播种等种植技术,可有效提高玉米制种效果。
2. 建议:- 在玉米制种过程中,应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品种。
- 加强田间管理,提高玉米制种技术水平。
耕作学玉米实验报告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玉米栽培的基本技术,了解玉米的生长发育规律,以及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提高我们对作物栽培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实验时间2023年10月15日三、实验地点XXX农业大学试验田四、实验材料1. 玉米种子:品种为XXX杂交种2. 耕作工具:拖拉机、旋耕机、播种机、施肥机等3. 测量工具:卷尺、土壤湿度计、温度计等4. 实验记录本、笔等五、实验方法1. 土地准备:实验前,对试验田进行深耕,深度约20-25厘米,以利于土壤通气和水分保持。
2. 播种:按照实验设计要求,在试验田内设置不同处理区域,分别采用不同的耕作方式。
具体如下:- 处理A:传统耕作方式,即深翻、播种、施肥、覆土。
- 处理B:浅翻耕作,即浅耕后播种、施肥、覆土。
- 处理C:免耕播种,即在秸秆覆盖下直接播种、施肥、覆土。
3. 水分管理:根据实验设计要求,对每个处理区域进行适量的灌溉,保持土壤湿度适宜。
4. 施肥:根据玉米生长需求,对每个处理区域施用适量的氮、磷、钾肥。
5. 病虫害防治:观察实验过程中玉米的生长状况,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
1. 土地准备:实验前,对试验田进行深耕,以利于土壤通气和水分保持。
2. 播种:按照实验设计要求,在试验田内设置不同处理区域,分别采用不同的耕作方式。
具体操作如下:- 处理A:深翻土地,然后播种,施用底肥,最后覆土。
- 处理B:浅翻土地,播种,施用底肥,最后覆土。
- 处理C:在秸秆覆盖下直接播种,施用底肥,最后覆土。
3. 水分管理:根据实验设计要求,对每个处理区域进行适量的灌溉,保持土壤湿度适宜。
4. 施肥:根据玉米生长需求,对每个处理区域施用适量的氮、磷、钾肥。
5. 病虫害防治:观察实验过程中玉米的生长状况,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生长状况:在实验过程中,对每个处理区域的玉米生长状况进行了观察和记录。
结果显示,处理A和处理B的玉米生长状况较好,植株高大、叶片浓绿、根系发达;处理C的玉米生长状况相对较差,植株矮小、叶片发黄、根系不发达。
玉米同田对比试验报告5篇

玉米同田对比试验报告5篇第1篇示例: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广泛种植于全国各地。
为了探索更有效的种植方法,我对玉米同田对比进行了试验。
一、试验设计1.1 试验目的本次试验的目的是比较同一块田地内不同的玉米种植方式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而找出最适合该地区的种植方式。
选取了同一块田地分别进行传统种植和现代种植两种方式的对比试验,其中传统种植采用传统的施肥、浇水、除草等方式,现代种植采用新型农业技术和设备进行管理。
在同一块田地上划分为两份,分别进行传统种植和现代种植的处理。
在整个生长季节中,对两组样品进行相同的管理,如施肥、浇水、除草等。
1.4 数据收集在玉米成熟后,对两组样品进行收割,并测量玉米的产量、品质等指标,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二、试验结果2.1 产量对比经过数据统计和分析,发现现代种植方式下的玉米产量明显高于传统种植方式,平均比传统种植方式多出20%。
在品质方面,现代种植方式下的玉米颗粒饱满、颗粒大小均匀,而传统种植方式下的玉米颗粒大小不一,品质参差不齐。
2.3 经济效益对比以产量、品质和成本等因素为依据,经济效益方面现代种植方式明显优于传统种植方式。
虽然现代种植方式的成本略高于传统种植方式,但由于产量和品质的提升,总体经济效益更高。
三、结论通过玉米同田对比试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3.1 玉米的现代种植方式能够显著提高产量和品质,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3.2 在选择玉米种植方式时,农民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种植方式。
3.3 未来可以进一步加大现代种植方式的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玉米同田对比试验为我国玉米种植技术的改进和提升提供了有益参考,希望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为我国农业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2篇示例:玉米同田对比试验报告一、引言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广泛的种植面积和应用领域。
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农业科研人员一直在进行各种试验研究。
玉米肥料利用率田间试验总结8篇

玉米肥料利用率田间试验总结8篇第1篇示例: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养分来保证其正常生长发育。
而在玉米生长过程中,施用适量的肥料则是保证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何提高玉米肥料的利用率,降低浪费,是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为了探讨和提高玉米肥料的利用率,我们进行了田间试验。
我们在田间随机选择了几块相似的地块作为实验区,然后根据实验设计的要求,在不同地块上施用不同种类和用量的玉米肥料。
经过一季的玉米种植生长周期后,我们对不同处理组的玉米产量以及养分吸收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分析。
通过实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结论。
适量施用有机肥料对提高玉米产量有明显的效果。
有机肥料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可以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微生物活动,提高土壤肥力,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合理施用化肥也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
不过,过量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壤酸化、养分流失等问题,降低了玉米对肥料的吸收利用率。
除了肥料的种类和用量,施肥的时间和方式也对玉米产量和肥料利用率有着重要影响。
针对不同的生长阶段,及时合理施肥,可以保证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养分供应,提高产量和品质。
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需求量,科学施肥技术也是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关键。
在本次田间试验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肥料施用不均匀、养分流失等问题会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而且,由于土壤肥力和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肥料利用率也存在较大差异。
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制定更合理科学的施肥方案,提高玉米肥料的利用率。
通过田间试验总结,我们对玉米肥料利用率的影响因素有了一定的认识。
合理选择肥料种类和用量、科学施肥技术、及时合理施肥等是提高玉米肥料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探索更多有效的提高玉米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方法,为我国农业生产贡献力量。
第2篇示例: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养分支持,尤其对氮、磷、钾等肥料需求量较大。
玉米田间试验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玉米田间试验一、实习背景及目的作为一名农业科学专业的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我参加了玉米田间试验实习。
本次实习旨在了解玉米的生长特点、田间管理措施以及病虫害防治方法,并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玉米田间试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玉米种植与生长发育调查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首先进行了玉米的种植。
根据老师的讲解和指导,我们掌握了玉米播种、施肥、浇水等基本田间管理措施。
在玉米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我们对其进行了调查,包括株高、叶数、茎粗等指标的测量,并记录了相关数据。
2. 病虫害防治在玉米生长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病虫害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学习了玉米病虫害的识别方法,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防治操作,如喷洒农药、清除病残体等。
通过这次实践,我们了解了玉米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田间试验设计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还参与了玉米田间试验的设计和实施。
我们学习了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如随机区组设计、重复次数等。
在试验中,我们严格遵循试验方案,进行了不同处理组的设置,如施肥量、施肥方式等。
在试验过程中,我们认真记录了相关数据,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数据收集与分析在玉米田间试验过程中,我们认真收集了各项数据,包括玉米生长发育指标、产量等。
在试验结束后,我们学习了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如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等。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了解了不同处理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本次玉米田间试验实习,我深入了解了玉米的生长特点和田间管理措施,掌握了玉米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方法。
同时,我也学会了玉米田间试验的设计和数据分析技巧。
这次实习使我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重要性,提高了我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农业科学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农业生产和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我也将珍惜每一次实习机会,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田间实验报告-玉米报告

玉米报告一、玉米播种1、播种日期:2016年4月19日(土壤5cm深度的温度稳固通过10℃)2、玉米品种:农大86,种衣剂处置3、播种方式:点播——两人1行(6m),行距60cm,开5~6cm深的播种沟,28~29cm一穴,每穴2~3粒种子,穴之间再撒1粒种子。
湿土盖种,适当镇压。
4、打算密度:4500株/亩二、生长发育调查与田间治理1、玉米发芽率观看:观看日期:2016年5月10日播种了60粒出苗55棵,发芽率为55/60*100%=%。
二、玉米间苗:间苗后株距25cm3、适时中耕除草4、玉米幼苗性状考查表1. 玉米生长发育调查总结:从玉米播种到间苗、定株观看植株外部形状及内部生长锥发育进程,对玉米生长发育有了一个直观感性的熟悉。
播种时采纳种衣剂包种可提高玉米的发芽率,增强种子长势;适时刻苗,保证壮苗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和营养面积;及时中耕除草,减少杂草竞争;按期对生长锥解剖观看,从初生期、伸长期到小穗分化期,真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转变与神奇。
由于抽穗、开花、吐丝期正好在暑假,没有能按期调查,对这一时期感觉模糊,明白得不够。
三、玉米成熟植株性状考查株高:第一层次生根至雄穗顶端;单株有效穗数:每穗粒数达到30粒的穗为有效穗;穗位高度:第一层次生根到第一果穗节的长度茎粗:指乳熟期地上第三节间中部的短径(不带叶鞘)。
主茎叶数:指出苗第一片叶至顶叶主茎上的总叶数;节间长度:大于1cm节间。
四、玉米经济性状考查表3. 玉米经济性状考查果穗长度(cm):果穗基部至顶端的距离;穗粗(cm):将取样的果穗头尾相间排成一行,测量果穗中间直径,求其平均值;秃尖长度(cm):果穗顶端没有结实或结实未成熟部份的长度;穗行数:计数果穗中部的籽粒行数;行粒数:每穗数一中等长度行的粒数;穗粒数:每一果穗上的总粒数,由穗行数与行粒数相乘估算;果穗重(g):风干果穗的重量;出籽率(%)=(籽粒干重/果穗干重)×100%;百粒重(g):随机取100粒籽粒称重,重复取样3次,取相近两个数的平均数,按标准水分(14%)折算百粒重。
玉米的田间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玉米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全球粮食安全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为了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本研究在特定条件下进行了玉米田间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种植技术和管理措施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确定适宜的玉米品种。
2. 探究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3. 评估不同施肥方案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贡献。
4. 分析病虫害防治措施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地点与时间实验地点位于我国北方某玉米主产区,实验时间为2023年4月至10月。
2. 实验材料实验品种:选用当地主栽玉米品种“XX-1”。
种子处理:用1%的多菌灵浸种消毒,晾干后播种。
肥料:选用复合肥(N:P:K=15:15:15)。
3. 实验方法(1)种植密度试验:设置3个种植密度梯度(40%、60%、80%),每个处理重复3次,每小区面积20平方米。
(2)施肥方案试验:设置3个施肥方案(对照、低肥、高肥),每个处理重复3次,每小区面积20平方米。
(3)病虫害防治试验:设置3个防治措施(对照、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每个处理重复3次,每小区面积20平方米。
四、实验过程1. 播种期:4月15日,采用机械播种,播种深度为3-4厘米。
2. 苗期管理:5月15日,进行间苗和定苗,每穴留苗2株。
3. 施肥期:6月15日,施用复合肥,施肥量分别为0(对照)、50%、100%。
4. 病虫害防治:7月15日,采用化学防治,使用农药“XX-1”进行喷雾。
5. 收获期:10月15日,进行测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产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
在种植密度为60%时,产量最高,达到8800公斤/公顷。
2. 施肥方案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肥处理较对照处理产量提高20%,说明施肥对玉米产量有显著影响。
3. 病虫害防治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防治处理较化学防治处理产量提高15%,说明生物防治措施对玉米产量有积极影响。
玉米实验报告

阿姆斯秸秆腐熟剂玉米秸秆还田试验报告1.试验目的受北京世纪阿姆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委托,为验证其生产的秸秆腐熟剂在玉米秸秆还田中的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增产的作用,我站特安排本试验,为该产品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2.试验材料与方法2.1供试秸秆腐熟剂阿姆斯秸秆腐熟剂,由北京世纪阿姆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2.2试验时间和地点试验自2013年开始,在天津市宁河县进行,种植作物为小麦。
2.3供试土壤基本理化性质表1 试验地块基本肥力土壤类型有机质(g/kg) 11.8速效氮(mg/kg) 74.7速效磷(mg/kg) 14.2速效钾(mg/kg)1162.4玉米秸秆中的养分含量表2 玉米秸秆养分含量作物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 2.5供试腐熟剂用法将玉米粉碎均匀平铺在田间,均匀撒施腐熟剂2 kg/亩,并根据当地施肥习惯施适量的n、p、k肥。
2.6试验设计试验共设3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共9个小区,小区面积为60 m2(10 m*6 m)随机区组排列,各处理栽培管理相同。
处理1:对照(常规施肥不施秸秆);处理2:不加腐熟剂秸秆还田(常规施肥+秸秆还田);处理3:阿姆斯秸秆腐熟剂秸秆还田(常规施肥+秸秆还田+阿姆斯秸秆腐熟剂)。
3.结果与分析3.1腐熟剂对玉米秸秆腐熟程度的影响调查结果如表3,玉米秸秆还田后施用阿姆斯秸秆腐熟剂秸秆颜色转变、手感软化程度、腐烂度提早5-10 d。
7 11 16 21 26 7 11 16 21 26 7 11 16 21 26黄微黄褐黄褐黄黑黄微软软轻度腐烂腐烂腐烂霉味酒香味淡腐烂味腐烂味腐臭味微黄褐黄黑黄黑黄黑软腐烂腐烂腐烂腐烂酒香味淡腐烂味腐烂味腐臭味浓腐臭味秸秆颜色秸秆手感软化程度秸秆气味3.2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从表4可以看出,与秸秆不还田(对照)的养分含量相比,处理2的有机质含量提高65.3%,速效氮含量提高39.0%,速效磷含量提高39.4%,速效钾含量提高2.5%;处理3有机质含量提高80.5%;速效氮含量提高50.7%,速效磷含量提高45.1%,速效钾含量提高9.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玉米报告
一、玉米播种
1、播种日期:2016年4月19日(土壤5cm深度的温度稳定通过10℃)
2、玉米品种:农大86,种衣剂处理
3、播种方式:点播——两人1行(6m),行距60cm,开5~6cm深的播种沟,28~29cm一穴,每穴2~3粒种子,穴之间再撒1粒种子。
湿土盖种,适当镇压。
4、计划密度:4500株/亩
二、生长发育调查与田间管理
1、玉米发芽率观察:
观察日期:2016年5月10日
播种了60粒出苗55棵,发芽率为55/60*100%=91.67%。
2、玉米间苗:间苗后株距25cm
3、适时中耕除草
4、玉米幼苗性状考查
表1. 玉米生长发育调查
总结:从玉米播种到间苗、定株观察植株外部形状及内部生长锥发育过程,对玉米生长发育有了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
播种时采用种衣剂包种可提高玉米的发芽率,增强种子长势;适时间苗,保证壮苗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和营养面积;及时中耕除草,减少杂草竞争;定期对生长锥解剖观察,从初生期、伸长期到小穗分化期,真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变化与神奇。
由
于抽穗、开花、吐丝期正好在暑假,没有能定期调查,对这一阶段感觉模糊,理解不够。
三、玉米成熟植株性状考查
株高:第一层次生根至雄穗顶端;
单株有效穗数:每穗粒数达到30粒的穗为有效穗;
穗位高度:第一层次生根到第一果穗节的长度
茎粗:指乳熟期地上第三节间中部的短径(不带叶鞘)。
主茎叶数:指出苗第一片叶至顶叶主茎上的总叶数;
节间长度:大于1cm节间。
四、玉米经济性状考查
实测穗粒数521 450 332
平均穗粒数434
百粒重(g) 34.38 39.27 25.85
果穗干重(g) 199.20 131.21 100.78
穗轴干重(g) 23.23 15.49 13.60
粒色黄色
粒型半马齿型
轴色白色
平均百粒重(g) 33.17
平均果穗干重(g) 143.73
平均穗轴干重(g) 17.44
平均出籽率(%) 87.87
果穗长度(cm):果穗基部至顶端的距离;
穗粗(cm):将取样的果穗头尾相间排成一行,测量果穗中间直径,求其平
均值;
秃尖长度(cm):果穗顶端没有结实或结实未成熟部分的长度;
穗行数:计数果穗中部的籽粒行数;
行粒数:每穗数一中等长度行的粒数;
穗粒数:每一果穗上的总粒数,由穗行数与行粒数相乘估算;
果穗重(g):风干果穗的重量;
出籽率(%)=(籽粒干重/果穗干重)×100%;
百粒重(g):随机取100粒籽粒称重,重复取样3次,取相近两个数的平
均数,按标准水分(14%)折算百粒重。
五、玉米测产
1.测产公式
玉米产量=
单位面积穗数=种植密度×平均每株穗数
种植密度=单位面积÷平均行距÷平均株距
单位面积平均行距平均株距平均每株穗数穗粒数百粒重667㎡60cm 25cm 1 434 33.17g
3.产量分析
通过网上搜索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历年农业数据,查阅得到2014年我国
玉米平均亩产为387Kg/亩。
决定玉米产量的因素很多,地理环境、品种、
栽培管理技术等等的差异都可能导致玉米产量的不同,一般而言,光热条
件好、优质丰产抗病品种、规范化栽培种植的产量高,以我所在的北方地
区来说,最高亩产可达900公斤以上。
而大面积种植的玉米,栽培投入不高,管理欠精细,大面积平均亩产650公斤左右。
如果在高海拔地区种植,
产量不足500公斤。
所以,实验田玉米的亩产较全国均值来说是高产的。
玉米产量高低与产量构成因素密切相关,玉米的产量构成因素有以下几点:
1.单位面积穗数:计算所得单位面积穗数是4446个,这里每株取得平均穗数是1个,在实际观察中,发现有个别玉米是双穗的,所以,最终所得理论产量略低。
2.穗粒数:试验所测平均穗粒数为434个,查阅资料得郑单958穗粒数为565.8粒。
可以看出,实验田玉米穗粒数显著低于郑单958的平均穗粒数,可能的原因是品种、管理措施存在差异以及测量误差。
3.粒重:试验所测平均百粒重为33.17g,郑单958为32.91g,两者相差不是很大。
总之,由于所取样本很少,测量技术手段简单,实际产量与理论计算结果可能有较大误差。
田间观察中发现,玉米存在很多病虫害,这也是制约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
因此,要想提高玉米的单产水平,在生产上要优先构成考虑构成产量的三个要素:合理密植与播种保全苗,减少空秆率;促进雌穗小花分化,减少秃尖、缺粒;保根护叶,增加光合生产,适当晚收。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