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理论与技巧162
传播效果中的各种理论
传播效果中的各种理论传播学核心理论专题九——传播效果中的各种理论一、睡眠者效果/休眠效果(Sleeper effect)霍夫兰在说服研究中发现,信源的可信度与传播效果之间的一种变动关系,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度的负面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休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度的负面影响趋于减弱或消失以后,其说服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霍夫兰等人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这是由于经过一段时间后,消息来源与观点有分离的倾向。
受众对传播来源印象逐渐模糊,只记忆内容本身。
这表明: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看,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仍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二、两级传播论这是有限效果论体系的经典理论。
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伊里调查之后提出的,指来自媒介的信息首先抵达舆论领袖,然后由舆论领袖通过人际传播传递给受其影响的追随者,即形成“大众传播—舆论领袖—受众”的传播过程,这个过程被称为两级传播。
两级传播比大众传播更具说服力,经过舆论领袖再加工的信息更具针对性,更易被受众相信和接受。
缺陷:①舆论领袖和其他受众缺乏明显区别。
②特定场合下受众可以直接获取媒介信息,不存在中间人。
③实际的传播过程中可能有更多级传播过程。
④在缺乏媒介的社会或发达社会中的危机环境中该理论不适用。
三、意见领袖(舆论领袖)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两极传播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指人群中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播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加工的信息传播给他人的人。
特点时在社交场合较为活跃;与受其影响者处于同一团体并有共同的兴趣爱好;通晓特定问题,并乐于接受和传播信息。
意见领袖介入传播过程,加快了信息传播并扩大了影响,具有影响和改变他人的能力。
四、预防接种理论(防疫论)预防接种理论又称防疫论,美国学者威廉·麦奎尔20世纪60年代进行实验,寻求抗御态度改变的有效方法,经研究提出预防接种理论,并提出"防疫"一词。
人大新传考研参考书目
人大新传考研参考书目
人大新闻传播学院考研的参考书目可以根据不同的考试科目进行分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参考书目建议:
1. 政治理论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 新闻传播理论与方法类:
《新闻学原理》。
《传播学原理》。
《媒介与社会》。
《新闻传播学导论》。
《新闻采访与写作》。
3. 新闻传播专业基础类:
《新闻写作与编辑》。
《新闻采访与报道》。
《媒介经济学》。
《传媒与社会》。
《媒介与社会变迁》。
4. 专业选修类:
《传媒与文化研究》。
《网络传播学》。
《媒介批评与分析》。
《广告学》。
《公共关系学》。
此外,还可以参考一些考研辅导书籍,如《考研政治学习指导与题库》、《考研英语真题精析》等,以帮助提高备考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仅为一些建议的参考书目,具体的选择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情况和考试要求进行调整。
同时,还可以结合教材、课件、学术期刊和相关的研究论文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以全面掌握相关知识。
传播学(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赵建国第1篇概论1 传播与信息、符号1.1 传播活动与信息1.2 信息传播符号及其功能1.3 传播中的意义交流2 传播过程与传播类型2.1 传播过程模式2.2 传播类型第2篇大众传播3 控制研究:传播者3.1 控制观念与控制体制3.2 宏观控制3.3 微观控制4 内容分析4.1 控制的实质4.2 传受错位关系下的传播内容4.3 传播中的暴力内容5 媒介研究5.1 媒介及其比较研究5.2 大众媒介的社会功能5.3 媒介理论5.4 媒介组织5.5 媒介的经营理念6 受众研究6.1 受众和受众的地位6.2 受众的基本权利6.3 “使用与满足”理论6.4 公众传媒素养教育7 效果研究7.1 大众传播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和多种分类7.2 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阶段7.3 传播致效因素研究8 宏观效果研究第3篇传播学史与传播学研究方法9 传播学简史与主要流派10 传播学研究方法11 传播学在美国的现状参考文献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库利的传播定义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二、传播与信息信息定义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三、播的定义和特点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传播学的研究对象P8一、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P11;传播学的任务P11-12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二、动物传播的局限:动物传播的局限P24三、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语言的论述P26-27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一、口语传播时代: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P29;口语的局限P29-30二、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出现P30;文字发明的意义P31三、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腾堡印刷机)P31-32;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四、电子传播时代: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信息社会的概念P35一、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P35-36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贝尔的社会发展三大阶段P37;托夫勒的三次浪潮P38;信息社会在经济结构上的四个特点P38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战后社会信息化的两个阶段(初级、高级)P39;社会“高度信息化”阶段的三个特点P39;世界各国建设信息社会(NII,GII)P39;我国信息化建设P39-40;对人类发展史的概要认识P40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一、符号的定义:永井田男的符号定义P42-43二、信号与象征符:信号(signal)的特点P44;象征符(symbol)与信号不同的特征P44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三类非语言符号P45四、符号的基本功能:符号的三个基本功能P46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一、什么是意义:意义的定义P47二、符号意义的分类:意义的三个不同类型P48;语言符号的暧昧性P49三、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社会传播活动中除符号意义外,参与进来还有的三个方面的意义(传者的意义、受者的意义、情境形成的意义)P49-50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一、人类的象征行为:象征行为P51;象征行为的特点P51;象征性互动理论P52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象征性社会互动P52;意义交换的前提(共通的意义空间)P53;唯物主义的象征性社会互动观P54三、象征文化与现代社会:象征符体系的继承与发展(“继承性的观念体系”制约社会生活和人的行为、人会改变旧的符号和创造新的符号)P54-55;现代社会的符号环境P55;限定符号环境产生的两个原因P55-56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信息传播的过程与系统性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过程的要素(传者、讯息、媒介、受者、反馈)P58-59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模式的双重性质P59(一)播过程的直线模式: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香农-韦弗数学模式(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三、传播过程的特点:传播过程的三个特征P64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传播总过程研究的必要性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三、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研究: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的四个方面的理解P70-71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一节:人内传播人内传播的定义:P73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人体具有信息传播系统特点P74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人内传播的几个环节和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P76-77;从四个方面理解人内传播P77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密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主我客我的概念P78,主我客我的关系P79);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人能自身进行互动P79,“自我互动”其本质是社会互动的内在化P79-80);米德关于内省式思考的观点P80-81第二节:人际传播人际传播的定义P81一、际传播的动机:人际传播的四个动机P82-83;库利的“镜中我”理论P82-83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人际传播的四个特点(渠道多方法活、意义丰富复杂、双向性强、非制度化)P83-84;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两个主要研究领域P84-85三、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姿态的传播功能;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P85-88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第一节:群体传播一、群体的特征与社会功能(一)群体的概念:概念P89;群体的两个特征P90;群体的两个类别;组织群体与非组织群体(二)群体的社会功能与意义:群体的三个社会功能P91二、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一)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的形成:群体意识三个方面P92;群体意识的形成P92(二)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群体规范P92-93;群体规范的四项功能P93;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对内、对外)P93(三)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群体压力的概念P94;信息压力的概念P95;趋同心理的概念P95三、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集合行为的概念P95;集合行为产生的三个条件P96;集合行为的三种特殊的传播机制(暗示与感染;模仿与匿名;非常态流动)P96-99第二节:组织传播一、组织与组织传播:(一)组织的概念与结构特点:组织的广狭义P99;组织结构的三个特点P100(二)组织传播极其功能组织传播的定义P101,组织传播的四个功能P101-102二、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一)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三种渠道P102-103(二)组织内传播非正式渠道:两种形式P103;三个特点P103-104(三)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书面媒体:会议;电话;组织内公共媒体;计算机网络三、组织外传播极其形态(一)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企业组织信息输入的渠道P106(二)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公关宣传、广告宣传、企业标识系统P107-108第七章大众传播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一、大众传播的定义:大众传播的定义P111(倒数第9行)二、大众传播的特点:大众传播的六大特点P111-112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拉斯韦尔的三功能学说P113;赖特的四功能说P114;施拉姆的概括P114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三功能观P115-116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一、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近代大众传播的起点P116;廉价报纸的四个特点P117;廉价报纸完成报纸的两个转变P117二、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电报的出现P117;电影的出现P118;广播的出现P118三、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的发展:电视媒介的特性P119;电视媒介发展的四个方面新变化P119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一、大众传播与现代人生活:二、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布莱士、塔尔德、库利的观点)P121-122;“怀疑主义”的忧患观点(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清水几太郎、格林的观点)P123;对两种观点的看法P123-124 三、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一)人与环境互动过程的变化:工业革命以来人对环境的任知活动发生根本变化P125(二)大众传播与现代化信息环境:信息环境的概念P125;信息环境的三个内容P126(1-7行);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信息环境的不同P126;大众传播在形成信息环境的两个优势P126(三)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李普曼关于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的观点P126-127;藤竹晓的“拟态环境的环境化”观点P127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研究两个方面P129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一、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国家与政府四个方面的控制P130-131二、利益禾逵刖 檬屏Φ目刂疲郝⒍献时究刂泼浇榈娜 种饕 绞絇132三、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受众对媒介控制的四种手段P132-133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麦奎尔的“规范理论”的六种类型P134一、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极权媒介规范理论产生的背景P135;理论的四个坚持主要内容P135二、资本注意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一)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产生的背景P136;主要原理原则P136(二)社会责任理论:产生的背景P138;主要原理原则P1339(三)民主参与理论:产生的背景P139;主要观点P1339-140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一)渊源:马恩关于党报思想的要点P141;列宁主要观点P141-142(二)苏联:五个原则和规范P142(三)我国:我过传播制度极其基本规范的四个方面内容(公有制、党性原则、多方面职能、经济功能)P143-144 四、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麦奎尔概括的五个方面内容P145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传播媒介”两种含义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一)媒介即信息:“媒介即信息”是麦克卢汉对媒介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与地位的概括(媒介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媒介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媒介又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P148(二)媒介:人的延伸;“媒介即人的延伸”的内容(任何媒介都是人的感觉和感观的扩展或延伸、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观能力的“统、分、再统”的历史)P149(三)“热媒介”与“冷媒介”;对“热冷媒介”概念的解释P149(四)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其意义P150;局限P149;正确理解媒介在社会发展和形态变革中的作用P150-151二、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一)“电视人”与“容器人”概念P152(二)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佐藤毅的“他律性欲望主义”及其对日本人价值观的影响P153三、新媒介的发展均势及其冲击(一)新媒介的特点与性质:新媒介发展趋势的四个特点P153-154(二)防止幼稚的“电子乌托邦”思想:“电子乌托邦”思想P155;“电子乌托邦”思想历史根源P156;媒介技术是中性P156第二节: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播一、传播者与大众传媒:大众传媒的三个特点P157二、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一)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媒体经济收益的两个方面P159(二)大众传媒的宣传目标:宣传目标(非经济收益目标)P159;宣传目标的两种活动P160(三)公共性与功利性:大众传媒的公共性与功利性的三个依据P160;公共性与功利性是大众传媒的权利基础和受制约的根据P160;“经营目标”“宣传目标”与“公共性公益性”的制约程度因具体媒介组织不同而不同P161 三、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作用(一)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怀特的“把关”模式及后来对它的补充P162(二)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新闻选择中的业务标准与市场标准P164;新闻报道宣传性的不同看法P164(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三)把关过程的实质:理解把关实质时应把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考虑在内的原因P165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一、大众的概念大众社会理论中的“大众”主要特点P168二、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早期的贵族主义的观点(奥特伽观点)P169;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曼海姆观点)P179;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密尔斯的观点)P170;如何评价大众社会理论(大众社会成立的六个基本条件)P171三、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大众社会论的“被动”受众观(清水几太郎;“拷贝支配”社会及其形成原因,“拷贝的支配”转化为“心理的暴力”的两条原理P172-173;近年受众观的转变(强调其能动性)P173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克劳斯的受众规模三个不同层次观点P174一、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受众对大众传媒的接触诸多因素制约P174;“选择性接触假说”P176二、作为“市场”的受众从市场角度出发的“受众”定义P177;受众市场(或消费者)观点的三个基本认识P177;“受众即市场”观点的变化过程P177;“受众即市场”观点存在的四个问题P177三、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受众的三个基本权利(传播权、知晓权、传媒接近权)P178-179第三节:“使用与满足”“使用与满足”的基本观点P180倒11-13行一、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一)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赫尔卓的人们喜爱知识竞赛的三种心理需求P181;收听肥皂剧的动机P181(二)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贝雷尔森的读书动机论(实用、休憩、夸示、逃避)P181;对报纸六种使用形态P181-182(三)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过程P182;麦奎尔的满足四种基本类型P182 二、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施拉姆的少年儿童电视接触行为研究的结论P183;卡兹的“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P183三、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使用与满足”研究采用的新视角的三个意义P184;“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局限性P185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问题一、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一)什么是传播效果:传播效果的两重含义P188(二)传播效果的三个层次:1、传播效果三个层次;认知层面;心理和态度层面;行动层面。
传播学考研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传播学考研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播和传播效果的学科,对于传媒从业者来说,掌握传播技巧并实现传播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传播技巧和传播效果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传播技巧1.目标定位:在进行传播活动之前,首先需要明确传播的目标群体是谁,他们的特点、需求和利益是什么。
只有了解受众,才能制定相应的传播策略和内容。
3.传播渠道选择:选择适合目标群体的传播渠道是确保信息传达成功的重要环节。
可以根据目标群体的信息获取途径和媒体偏好进行选择,如社交媒体、电视、广播等。
4.多样化传播形式:在信息传播中,多样化的传播形式可以增加吸引力和传达效果。
可以采用故事叙述、案例分析、动画制作等方式,以不同的视听形式来传播内容。
5.互动传播:互动是传播的基本特点之一,可以通过互动形式来引发受众的参与和反馈。
可以运用问答、评论、投票等形式,与受众进行互动,增加参与感和传播效果。
6.定期评估调整:传播活动结束后,需要对传播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通过观察受众反馈、回顾传播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及时进行改进并调整传播策略。
二、传播效果1.知名度提升:传播活动的一个重要效果是提升被传播信息的知名度。
通过有效的传播技巧和策略,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被传播的信息。
2.认知和理解:传播的目的是让受众认知和理解传播的内容,有效的传播活动可以提高受众对信息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3.态度和行为改变:通过传播活动,可以引发受众的态度和行为改变。
例如,推广环保理念可以改变人们对环境的态度和行为,促使他们采取更环保的行动。
4.影响力扩大:传播活动的成功还可以扩大传播者的影响力。
通过影响和改变更多的人,传播者的影响力将进一步扩大。
5.社会效益:传播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效益,影响和改变社会的价值观、行为和社会结构。
例如,通过传播健康知识来改善公众的健康水平。
6.持久影响:传播活动可以带来持久的影响,即使传播活动结束后,人们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可能会持续改变。
第七讲 传播技巧论
• 传播技巧案例一
• 传播技巧案例二
2.沉默法
• 传播者出于某种原因、某种需要和某种策略的考虑 ,在某个问题或事件上暂时采取不发言、不评论的 回避态度,叫沉默法。采用沉默的技巧:( l)为了 表示自己强大有力、豁达大度和观点的无可辩驳; (2)为了在对方喋喋不休、唠唠叨叨中寻找有效反 击的弱点和漏洞;(3)为了在沉默中诱出对方传播 与行动的真正意图;(4)为了掩盖随之而来的更大 的行动;(5)由于自己对某个问题缺乏研究和了解 ;(6)由于某个事件的发生出乎意料之外,或者是 突发性的,一时情况不明,趋向未定,或者是一时 拿不出应变的措施和方法;(7)为了推卸责任,避 免麻烦;(8)不是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情。
完善决 策机制
确保情 报质量
保持谋 略弹性
精选筹 划时机
第三节 古今传播谋略经典
光辉泛 化法 辱骂法 转移法
七种 宣传 策略
洗牌 作弊 法
乐队花 车法 证词法
平民百 姓法
直接谋略
投其所好
直接谋略
及时褒贬
造成既成 事实 恐惧诉求
间接谋略
典型 示范
声东 击西
间接
指桑 骂槐
示假to Click add Text 隐真
4. 假借法:传播者有目的的把自己本人的观点或产 品或行为与接受者普遍喜欢的美好的事物联系起来 ,使人易于接受,这就叫做假借法。假借形式主要 有三种类型:A、假借符号。B、假借声音。C、 假借名人。 5. 比较法:用正反两方面的或相近相似的事实或观 点的比较来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叫比较法。 6. 逆证法:逆证法是选择一个与论题性质相对或相 反的事物为参照物,从逆向、反面证实论点,所以 也可称为反驳法或驳论法。
3.滋补法
《现代教育技术》题库选择题
一、选择题:第1章教育技术概述1.*教育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是(B ) P.8A. 19世纪末、20世纪初B. 1918—1942C. 二战时期D. 1945---19552.*在我国教育技术的出现是一项内容的出现为标志 (C) P.5A. 计算机辅助教育B. 网络技术应用C. 电化教育D. 虚拟技术3.在美国教育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实践和研究领域而出现是始于下列哪一项内容 (D) P.9A. 计算机辅助教育B. 网络技术应用C. 程序教学法D. 视听运动4.大约在何时我国已开始进行幻灯教学实验 (C) P.11A. 19世纪末B. 1922C. 20世纪20年代D. 1936年5.哪位学者最早提出使用程序教学机解决教学问题 (B) P.9A. 戴尔B. 斯金纳C. 克劳德D. 加涅6.下列说法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C) P.9A. 计算机用于教学和训练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B. 20世纪60年代早期CAI系统主要用于模仿传统的课堂教学,代替教师的部分重复性劳动C. 当前,CAI系统在学校的广泛应用说明个别化教学已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D. 早期的CAI系统的产生曾受到斯金纳程序教学的强烈影响7.*教育技术领域的最后定义是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哪一年作出的 (D) P.4A. 1972B. 1973C. 1977D. 19948.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1994年关于教育技术定义结构的内容是 (B) P.4A. 理论与实践;关于设计、开发、利用;关于管理和评价;关于过程与资源B. 理论与实践;关于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关于过程与资源;为了促进学习C. 理论与实践;关于设计、开发、利用;关于管理和评价;为了促进学习D. 关于设计、开发、利用;关于管理和评价;关于过程与资源;为了促进学习9.*下列哪一内容不属于学习资源 (C) P.5A. 信息和人员B.课程和课件C. 设计和制作D. 技术和环境第2章学与教的理论1.教育技术学的的基本理论是 (A ) P22A. 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B. 媒体开发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C. 媒体开发理论和教学管理理论D. 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2.桑代克试误理论的基本观点是(A)P23A.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 B.学习是认知-发现C.学习是信息加工的过程 D.学习是学习者主支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3.谁提出了程序教学法(B)P25A.桑代克 B.斯金纳 C.维特罗克 D.布鲁纳4.*下列不属于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的是(D)P25A.积极反应原则 B.及时强化原则 C.小步子原则 D.促进迁移原则5.在开发计算机教学辅助课件时采用的主要理论是(B)P26A.试误法 B.程序教学法 C.认知-发现理论 D.建构主义理论6.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式中不包括(B)P29A.感受器 B.感受控制器 C.短时记忆 D.长时记忆7.*下列不属于支架式教学的环节是(B)P35A.搭脚手架 B.告知目标 C.独立探索 D.协作学习8.建构主义认为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D)P36A.知识的传播者 B.学生的保姆 C.学生的家长 D.学生的帮助者9.*下列是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是(C)P33A.学习是塑造行为的过程B.学习是个人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主动控求知识的过程C.学习是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主动建构来的过程D.学习是个体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第3章视听与传播理论1. 第一个传播过程模式是 (A)A. 香农一韦弗模式B. 施拉姆循环模式C. 香农一施拉姆模式D. 贝罗模式2.在香农一韦弗模式中,噪声产生于哪一部分 (B)A. 编码B. 信道C. 解码D. 接受者3.贝罗模式是香农一韦弗模式在哪一方面的一个发展 (C )A. 教育学B. 媒体理论C. 社会学D. 传播学4.谁提出了“经验之塔” (C)A. 香农B. 麦克卢汉C. 戴尔D. 施拉姆5.在经验之塔中,最高层是 (A)A. 言语符号B. 视觉符号C. 观摩示范D. 设计的经验7. *戴尔“经验之塔”强调的是 (D ) P.48~P.50A. 做的经验B. 观察的经验C. 抽象的经验D. 给学习者的刺激8.传播过程是一种信息传送和什么的过程 (B)A. 反馈B. 交换C. 编码D. 解码9.*编码的过程是 (B)A.信息转换为符号B.信息转换为信号C.符号转换为信号D. 信号转换为符号10.戴尔“经验之塔”的第一层是 (A) P.48A.直接有目的的经验B.设计的经验C. 演戏的经验D. 观摩示范第4章视听媒体辅助教学1. *媒体根据什么标准可分为电声类媒体、光学投影类媒体、电视类媒体、计算机类媒体 (A)A. 物理性能B. 传播范围C. 呈现的形态D. 使用方式2.最便于重现的媒体是 (A)A. 教科书B. 幻灯投影C. 无线广播D. 电影电视录像3.接触面最广的媒体是 (D)A. 教科书B. 幻灯投影C. 录音和计算机D. 电视和无线广播4.由于媒体的什么特性,一些专家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 (B)A. 固定性B. 扩散性C. 重复性D. 能动性5.教学媒体能够把丰富的教学经验逐渐积累并传递下去,是因为教学媒体的 (A)A. 固定性B. 扩散性C. 重复性D. 能动性6.投影媒体利用的是什么原理 (B) P.70A. 化学成像B. 光学成像C. 光化反应D. 实物成像7.录像机与录音机工作原理的相同点是 (B)A. 都采用磁头高速扫描B. 都是利用电磁信号转换C. 都可录制两面节目D. 都采用多磁头结构8.任何彩色图像都可分解为哪三基色 (C) P.76A. 红、黄、白B. 红、绿、黄C. 红、绿、蓝D. 红、黄、黑9. *有利于阐明教育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的教育电视节目类型是 (B)A. 辅导型B. 讲授型C. 图解型D. 表演型第5章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1. 下面属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的是 (C )P85A. CMIB. CADC. CAID. CAM2.计算机作为教学目标指的是 (B )P85A. 利用计算机来进行各种学科的教学B. 把计算机作为教学的对象和内容的教学C.把计算机作为教学工具来使用的教学D.把计算机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来使用的教学3.有一个听写英语单词的教学课件供学生使用,即计算机读单词,学生通过键盘输人单词,最后计算机评分。
传播理论和技巧163答案.doc
《传播理论与技巧》模拟试卷C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 D; 2、A; 3、C; 4、A; 5、D; 6、C; 7、B; 8、B; 9、C; 10、D; 11、D; 12、C; 13、D; 14、A; 15、A; 16、A; 17、A; 18、B; 19、D; 20、D二、多项选择题1、ABCD;2、ABCD;3、ABE;4、AE;5、ABDE;6、CDE;7、ACE;8、ACE;9、ABC; 10、BCD三、是非判断题1.错。
理由:只研究社会信息,不包括生物信息、物理信息。
2.错。
理由:如果从不变因素看,必须做到真实性、时新性、公开性和表义性,从可变因素看可以是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情感性。
3.对。
4.对。
5.错。
理由: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不说没有经过认真准备的话,可以如实回答“不了解”、“不知道”,但不能说“无可奉告”。
6.错。
理由:应该是亲身传播时代、印刷技术的嬉变、电子声像媒介的崛起和后大众传播时代四个阶段。
四、名词解释1.传播是指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1分)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接受和反馈的总称。
(2分)2.西方有学者把大众传播媒介形象地比喻为“社会的排气阀”,指的就是其调适作用。
(1分)还有人把它称为“社会协调功能”。
就是当人们出现某种不满的时候,大众传播媒介能够将这种不满情绪随时表现出来,在很大程度上渲泄了人们的不满情绪。
(2分)3.这是布里德提出的一个概念。
(1分)就是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
(2分)4.任何一种大众传播媒介,都经历了从上流社会走向大众,再由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大众走向兴趣一致的小群体怎么一个过程。
(1分)有学者将这一规律称作EPS,其中E (elite)指上流社会、精英阶层,P (popular)指大众化、流行化,S (specialized)指专门化。
(2分)五' 简答题1.①创建了“二级传播理论”(大众传播一意见领袖一一般受众),破除了“魔弹论”的影响;(2分)②倡导、确立了“实地调查法”;(1分)③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的创立者。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14章 大众媒介的使用
第14章大众媒介的使用在前面几章论及的大部分是媒介对它们的受众做了什么。
确实,我们大多数人,不论是媒介内的,还是媒介外的,均认为媒介是在“动员”其观众、听众和读者。
在潜意识里,我们常常继续接受媒介的皮下注射器模式,或子弹模式,认为他们直接击中被动的标靶。
但是,受众并非总是被动的,有一项名为“顽固的受众”的经典研究就指出,受众常常是相当主动的(Bauer,1964)。
其他的研究者(Bryant and Street,1988)也响应这种说法:“在传播学科,主动传播者(active communicator)的概念正迅速上升到突出的地位”(P.162)。
鲁宾(1994)认为,在使用与满足研究领域,受众活动(audience activity)——使用者有意地选择媒介内容以满足他们的需要——是核心的概念。
沿着相似的思路,一些作者建议,用大众传播内容的积极解读者(reader)概念取代受众(audience)概念(Gamson,Croteau,Hoynes,&Sasson,1992)o这些作者强调,多数大众媒介内容的含义丰富,可以进行多种解读。
在本章中,我们将探讨被称为使用与满足研究方法(uses and gratificationsapproach)的领域,检验受众用媒介做了一些什么。
使用与满足研究将关注的焦点从传播者的目标转向接收者的目标。
它试图确定大众传播的哪些功能可以为受众使用。
至少在一个方面,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非常符合报业的自由主义理论(见第l5章)和米尔(John Stuart Mill)的人类理性概念。
这二者均强调个人自我实现的潜力。
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开始卡茨(Elihu Katz,1959)首先在一篇文章中描述了使用与满足研究。
在文章中,他对贝雷尔森(Bernard Berelson,1959)所谓“传播研究看来行将就木”的说法作出回应。
卡茨认为,行将就木的领域是将大众传播视为说服的研究。
传播技巧
说服理论的新模式
麦奎尔的信息处理理论 安德森的信息整合理论 佩蒂和卡西欧皮的精心的可能性模式
信息处理理论
态度改变的阶段划分: 6阶段(1968):传播-注意-理解-接受和服膺立场-行为。 8阶段(1976):接触-感受-理解-赞同-记忆-恢 复-决定-行动。 12阶段(1989):接触-倾向-喜欢-理解-技巧-服 膺-储存-恢复-决定-行为-强化-坚定。
有助于吸引人们注意消息。 增进人们对消息内容的学习。 图像引起的正面情感反应可以转移到消息的其 他的方面。
图像作用的两个方面
使用它的说服消息的相关性。 个人在消息处理过程中投入水平。 两个变量相互作用:当接收者投入的注意力较 低时,不相关的图像会对态度改变产生最大的 冲击力;当接受者投入的注意力较高时,相关 的图像会对态度改变产生最大的冲击力。
抵制态度改变和“预防接种理论”
拉姆斯丹和贾尼斯在《传播与说服》中曾发表 一份对改变态度建立抵制方法的研究报告。他 们的实验室追溯早期霍夫兰等的单方面消息及 正反两方面消息的研究而来的。 试验证明:正反两方面消息较单方面消息的优 点之一是,它对后来的说服工作可以建立起更 有效的抵抗力。 接受了正反两方面消息的人成为经过“预防接 种”的人。 麦奎尔和帕帕乔吉斯的“预防接种理论”
二、劝 服 艺 术
霍夫兰与耶鲁研究
传播来源与劝服
传播技巧与劝服 传播对象与劝服
1、卡尔· 霍夫兰及耶鲁学派
说服和态度
说服:通过接受他人的信息产生态度的改变。 在民主社会,说服特别可能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因为,在民主社会里,最可靠的控制手段可能 便是对人们态度的影响。 态度:个人或团体对某人、某物、某一事情或 某种观念的心理倾向。态度由三个部分构成: 认知、情感和行为。 耶鲁研究被公认为“态度改变研究最杰出的创 举”。他们大量涉及到劝服艺术,即用什么样 的传播方式能够最有效地形成活改变人们的某 种态度。
传播学理论知识要点
传播学理论知识要点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播规律和效果的学科,它涵盖了众多的理论和概念,这些理论和概念帮助我们理解人类如何在社会中交流、分享和接收信息。
以下是一些传播学中的关键理论知识要点:一、把关人理论“把关人”理论由库尔特·卢因提出。
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例如,在新闻报道中,编辑就是“把关人”。
他们决定哪些新闻值得报道,哪些应该被舍弃,以及如何报道这些新闻。
这一理论揭示了信息传播并非完全自由和随机的,而是受到一定的控制和筛选。
二、议程设置理论麦库姆斯和肖的议程设置理论指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媒体通过选择和突出某些议题,能够影响公众对重要问题的认知和关注程度。
比如,在选举期间,媒体对某些候选人或议题的大量报道,会使公众认为这些议题更为重要。
三、沉默的螺旋理论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个人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被攻击的风险),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结果是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这一理论强调了舆论的形成和社会压力对个体表达意见的影响。
在网络时代,虽然个体发声的渠道增多,但沉默的螺旋现象仍然存在。
四、培养理论也称“涵化理论”,由格伯纳等人提出。
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受众的世界观。
例如,长期观看暴力内容的电视节目,可能会让观众认为现实世界充满了危险和暴力。
培养理论提醒我们要关注媒体内容对人们认知和价值观的长期影响。
五、知识沟理论蒂奇诺等人提出的知识沟理论表明,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传播学教程》1、传播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2、系统所谓系统,指的是由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意义所谓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对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4、传播者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传播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5、拉斯韦尔模式又叫“5W”模式,由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提出。
主要包括Who(谁)、Says what (说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
6、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7、群体压力群体中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迫使个体放弃自己的真实想法而和多数人保持一致。
8、流言所谓流言,是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或话题。
9、大众传播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0、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也有学者称之为“似而非环境”。
“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1、媒介技术所谓媒介技术,也称传播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QRP原理
乐趣无穷QRP(BD6QH)在业余无线电活动中,有一个备受尊重的家族---QRPer,QRP在Q简语中的含义是减小功率,QRP活动就是用小功率进行通讯,究竟多大功率才算QRP呢?一般认为在HF频段中5W以下属于QRP。
短波的远程传播依靠电离层反射,传播条件好起来不一W的QRP电台可以叫通地球的彼端老天别扭起来再大的功率也无济于事,当然小功率联络的成功率比大功率低,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掌握丰富的经验,才能取得超远程的成绩,世界上有许多火腿十分热衷于QRP通讯,并且成立了许多QRP俱乐部,如JARL QRP CULB,G QRP CULB等等,他们利用自制的或成品的设备创造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
QRP的益处由于QRP通信所使用的功率很小,对人体辐射也较小,相应对电视,电话的干扰小许多,符合当今世界绿色环保的潮流,其次可以花较少的资金DIY一台小功率的收发信机,一方面无须掏尽腰包就能够享受用自制的机器同外国远距离电台进行通信时的乐趣,体验电波传播的奇异性,同时增加挑战精神,即用大功率通信是理所当然的,而自己则要尝试用小功率通信的可能性。
另外,根据笔者的体会,当用呼号加/QRP呼叫想联络的电台时,该电台一般都会优先回答,而其他许多电台都会在一旁静静等待,待QRP电台QSO完成后再插入呼叫,这一点在与最近两次DX远征电台VK9ML,K1B通联时体会最深。
QRP的传播理论基础根据短波的传播理论,电离层反射一次约3000公里,路径损失约100---120dB,再续跳一次约损失6dB,两万公里之远的半个地球约需七次,加起来就有42dB再加上第一次损失的100---120dB大约有142---162dB,相当于5---500W的功率,即用5---500W的功率,理论上就可以通达世界,因此只要传播条件良好,用5W的QRP功率完全可以使你发出的电波到达世界各个角落。
QRP操作方式的选择现在的一般接收机在30Mhz以下的HF波段,只需要0.1uV就可以辨别CW讯号,1uV就可了解SSB内容,但因HF波段杂音较大,有时需1--3uV才可辨别CW,3--10uV方能了解SSB,因此,笔者认为玩QRP,CW 是首选,一方面对于没有外语基础的HAM,只需要掌握一些简单的缩语和Q简语即可达成DX通联,另一方面,CW的抗干扰能力与其他几种调制方式相比是最强的,而且DIY一台CW的收发机比SSB的要简单许多,也许有的朋友认为现在已经是互联网时代了,没有必要去学习枯燥乏味的CW,笔者刚入门时也视CW为畏途,只是凭着对业余无线电的热爱,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坚持了下来,并初步掌握了CW,虽然在学习的过程中付出了许多精力和时间,一旦掌握它之后,则一定会感受到它那无穷的魅力,而所付出的一切你都会认为是“物超所值”,而且CW的操作可以锻炼手,脑,耳的配合,难怪在电子技术发达的日本,仍然有“全国CW同好会”这样的组织,目前身居武汉全国最年长之一HAM,BA6QB朱天赋老先生极力推崇CW并且是个中高手,如今朱公已89岁高龄,却依然精神矍铄,耳聪目明,健步如飞,我想这多少得益于他长期致力于CW的操作吧。
传媒人必读100本的传媒书籍
1.传媒人必读100本的传媒书籍2.《多种声音一个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第二编译室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13.《传播媒介的垄断》[美]巴格迪坎著林珊等译新华出版社19834.《传播学(简介)(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新闻研究所世界新闻研究室编5.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6.《传播学概论》[美]施拉姆、波特著陈亮等译新华出版社19847.《传学概论:传媒•信息与人》[美]宣伟伯著余也鲁译述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8.《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美]赛弗林、坦卡德着陈韵昭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9.《信息学概论》[苏]谢尔茨基著刘克译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0.《信息•沟通•传播》居延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11.《传播学原理与应用》戴光元、邵培仁、龚炜著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12.《社会沟通论》钟坚等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13.《电视的阻碍与儿童电视博[美] 穆迪著卜卫等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814.《无形的网络:从传播学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吴予敏著国际文化出版社198815.《跨文化传通》[美]萨姆瓦著陈南等译三联书店198816.《大众传播模式论》[英]麦奎尔[瑞典]温德尔著祝建华、武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17.《大众传播通论》[美]德弗勒[英]邓尼斯著颜建军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18.《人际沟通论》[美]库什曼、卡恩著宋晓亮译上海知识出版社198919.《公关传播学》宋林飞、周世康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20.《中国传播成效透视》陈崇山、弭秀玲主编沈阳出版社198921.《权力的媒介:新闻媒介在人类事务中的作用》[美]阿特休尔著黄煜、裘志康译22.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23.《传播与现代化》朱增朴著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24.《大众传播社会学》[日]竹内郁郎编张国良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25.《媒介社会学》[英]巴特勒著赵伯英、孟春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26.《医学传播学》梁浩材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7.《经济传播学》邵培仁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28.《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像世界之迷》沙莲香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29.《人类交流与传播》周晓明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30.《有用电视传播学》吴信训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31.《传播手段基穿》卢仁声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32.《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进展》[美]施拉姆著金燕宁等译华夏出版社199033.《大众传播学》钟文、余阳明著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34.《传播学原理》范东生、张雅宾著北京出版社199035.《大众传播学诸论》[美]德弗勒、鲍尔-洛基奇著杜力平译新华出版社199036.《组织传播学》林瑞基著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37.《传播心理学》韩向前著南京出版社199038.《应用传播学》苑子熙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039.《教育传播科学方法》李克东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40.《日常接触:社会学交往方面的两个咨询题》[美]戈夫曼著徐江敏等译华夏出版社199041.《政治传播学》邵培仁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42.《广告传播学》刘志明、倪宁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43.《美国大众传播学教育概况》李晨辉等编译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44.《对外文化传播学引论》王志章编著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45.《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美]罗洛夫著王江龙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46.《文化的传播》斯密斯等着周骏章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47.《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美]切特罗姆著黄静生、黄艾禾译48.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49.《传播学概论》崔永泉编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50.《大众传播研究(论文集)》卢子贵等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51.《人际传播学》熊源伟、余明阳编著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52.《大众媒介通论》欧阳康着著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53.《非语言交流》[美]巴克著孟小平译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54.《对外文化传播学引论》王志章编著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55.《大众媒介通论》欧阳康著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56.《美国大众传播学教育概况》李晨辉等编译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57.《传播学》叶家铮著河南美术出版社199158.《艺术传播学》邵培仁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59.《教育传播学》邵培仁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60.《人际传播新论》[美]泰勒著朱进东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61.《舆论传播学》张学洪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62.《文化的撞击:西北文化传播研究》戴元光主编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63.《现代宣传学概论》戴元光主编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64.《大众传播学》张咏华编著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265.《跨文化明白得》[美]罗滨逊著马啸、王斌等译华夏出版社199266.《世界交流报告(上下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新华社新闻所译中国华侨出版社199267.《教育传播学》高蕴奇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68.《人的延伸:媒介通论》[加拿大]麦克鲁汉著何道宽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69.《大众传播学总论》张隆栋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70.《健康传播学》北京医科大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71.《文化传播论(论文集)》朱增朴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72.《声像传播学(论文集)》朱增朴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73.《文化与传播(论文集)》深圳大学中国文化与传播系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9374.《公共关系传播导论》罗式胜、余诗刚主编武汉测绘科技出版社199375.《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论》陈力丹著开明出版社199376.《传播学引论》李彬著新华出版社199377.《大众传播学》徐耀魁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78.《传播理论与技巧》刘伏海、吴家庆编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79.《社会传播学》宋林飞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80.《传播学概论》丘伟光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81.《传播理论与技巧》刘伏海、吴家庆编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82.《英汉大众传播学词典》汪季贤、陶丹编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83.《大众传播论(论文集)》卢子贵等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84.《传播社会学》邵培仁、陈建洲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85.《主体与喉舌:共和国新闻传播》童兵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86.《中国新闻传播学讲史》徐培汀等着著重庆出版社199487.《进入地球村:中国儿童与大众传播》卜卫著四川青年儿童出版社199488.《从零开始:首届海峡两岸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究座谈会论文集》余也鲁郑学檬主编89.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90.《世界大众传播新潮》吴信训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91.《信息崇拜》[美]罗斯扎克著苗华健等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492.《公共传播》程曼丽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493.《世界交流报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94.《公关传播基穿王庆同主编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95.《传播学》刘行焱等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96.《广告传播》胡万华编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97.《新闻传播基础理论》高宁远著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98.《新闻传播学》邵培仁、叶亚东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99.《跨文化交流学》关世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00.《传播学原理》张国良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101.《两岸交流与新闻传播》吴高福、郭伟锋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102.《新闻传播学》黄旦著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103.《传播学导论》王建男、刘文三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104.《传播学导论》董天策着著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105.《传播与公关》孙顺华主编青岛出版社1995106.《传播学笔记(论文集)》戴元光著甘肃文化出版社1996107.《健康传播学原理与实践》米光明、王官仁着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08.《传播学教程》陈道德主编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109.《基础传播学》段京肃、罗锐著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110.《新闻传播学:原理与研究》徐小鸽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11.《科技传播研究(论文集)》孙宝寅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112.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113.《中国传播史•先秦两汉卷》李敬一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114.《科技传播学引论》郭治著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6115.《信息传播原理》倪波主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116.《大众传播与现代文明》王传寿著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117.《传播学导论》邵培仁著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118.《北美传播研究(论文集)》郭镇之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119.《传播论稿(论文集)》郭镇之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120.《大众传播心理学:从现代心理学视角看大众传播》刘京林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121.《现代传播艺术》胡志毅著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122.《华夏传播论》孙旭培主编人民出版社1997123.《传播心理学》黄鸣奋著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124.《信息高速公路透视》[美]迈克尔•沙利文等程时端等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 125.《网络,席卷全球的风暴》袁道之、白莉著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126.《网络为王》胡泳、范海燕著海南出版社1997127.《数字化生存》[美]尼古拉•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7 128.《网络化生存》乔岗著中国都市出版社1997129.《信息时代的世界地图》王小东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130.《黑客:运算机时代的牛仔》胡泳、范海燕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131.《大众传播法概要》[美]巴顿•卡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32.《生活在网络中》严峰、卜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133.《得乐园•失乐园:网络与文明的传奇》李河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134.《媒介•人•现代化》陈崇山、孙伍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35.《现代大众传播学》陈龙著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136.《传播观念的历史考察》张昆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137.《新闻传播导论》胡钰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138.《新闻传播学》李广增著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139.《科技传播导论》孙宝寅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140.《新闻学传播学新名词词典》陶涵主编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141.《信息传播学》高洁、李琳主编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1997142.《广告传播学》丁长有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143.《传播学简明教程》毛微昭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44.《大众传播社会学》张咏华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145.《唐代文明与新闻传播》李彬著新华出版社1998146.《传播科技纵横》闵大洪著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147.《现代大众传播学》张国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48.《传播学总论》胡正荣著中国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149.《美国传媒与大众文化》蔡骐、蔡雯著新华出版社1998150.《电视跨国传播与民族文化》钟大年等著中国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151.《电视传播与电视文化》冉华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152.《新闻传播的文化观照》蔡凯如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153.《新闻传播•社会科学论文集》王裕山、文自成主编大连海事大学生出版社1998 154.《视听传播论文集》阙子民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155.《新闻传播学论集》吴庚振主编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156.《传播学通论》郝朴宁等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157.《信息媒体革命》[加拿大]弗兰克•凯尔奇著沉泽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158.《心有灵犀:儒学传播谋略与现代沟通》张伟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159.《网络创世纪:从阿帕网到互联网》郭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60.《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交往》吴伯凡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61.《以后日记:以后十年网际网络对我们的阻碍》[加拿大]威廉姆森著,傅凯琳等译162.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63.《皇帝的虚衣:网际网络文化实情》[美]摩尔著,王克迪、冯鹏志译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164.《传播:文化与明白得》王政挺著人民出版社1998165.《进入传播业》[美]秀兰•诺蓝哈著黄宝玉等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166.《数字化犯罪》尼尔•巴雷特著郝海洋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67.《知识经济与大众传媒》邵培仁、江潜著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168.《新闻传播学原理》童兵、展江、郭青春著中央广播大学出版社1999169.《新闻传播学概论》刘卫东着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170.《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明安香主编华夏出版社1999171.《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郑兴东著新华出版社1999172.《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73.《信息社会的理论与模式(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崔保国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74.《世界传播概览:媒体与新技术的挑战》[法]洛特非•马赫兹著师淑云等译175.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176.《传播的表像》陈卫星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177.《传播理论》[美]小约翰著陈德明、叶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78.《文化帝国主义》[英]汤林森著冯建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79.《以后会如何:信息新世界展望》[美]迈克尔•德图佐斯著周昌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180.《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美]唐•泰普斯科特著陈晓开、袁世佩译181.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182.《比特之城:空间•场所•信息高速公路》[美]威廉•J•米切尔著范海燕、胡泳译183.三联书店1999184.《Internet改变中国》陈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85.《猫与耗子的新游戏:网络犯罪及其治理》孙伟平着北京出版社1999186.《重建巴比塔:文化视野中的网络》陆俊著北京出版社1999187.《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戴锦华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188.《数字化成长》唐•泰普斯科特著陈晓等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189.《广告信息传播》陈能华、贺华光著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190.《现代信息传播理论》明子丹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91.《科技新闻传播导论》胡钰著中国财经出版社1999192.《战时新闻传播诸论》展江著经济治理出版社1999193.《对外传播学概要》沉苏儒著今日出版社1999194.《跨文化传播学:东方的视角》[美]史蒂夫•莫滕森编选关世杰等译19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96.《知识传播学》倪延年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97.《中国新闻传播法纲要》魏永征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98.《传播媒介与心理》刘京林、罗观星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199.《中国古代文化传播史》周月亮等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200.《传播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邵培仁着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01.《传播道德论》戴元光等著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202.《传播学通论》戴元光、金冠军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203.《大众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戴元光、苗正民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204.《网络记者》李希光主编三峡出版社2000205.《跨文化传播》刘双、于文秀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206.《组织传播》教军章、刘双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207.《技术传播》金兼斌着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208.《多媒体时代与大众传播》[日]桂敬一著刘雪雁译新华出版社2000209.《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赛佛林、坦卡德著郭镇之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 210.《无冕之王与金钞票:美国媒体与美国社会》俞燕敏、鄢利群著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11.《大汇流:整合媒介、咨讯与传播》[美]鲍德•温等著华夏出版社2000212.《组织传播》[美]凯瑟林•米勒著袁军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213.《媒介形状变化:认识新媒介》[美]菲德勒著明安香译华夏出版社2000214.《信息空间》[英]布瓦索著王寅通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215.《传播政治经济学》[加拿大]文森特•莫斯可著,胡正荣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 216.《大众媒介概论》[美]雪丽•贝尔吉著,赵劲松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217.《传播学概论》吴文虎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218.《世界新闻多棱镜:变化中的国际传媒》[美]威廉•哈森著张苏等译新华出版社2000 219.《传播语言学》齐沪扬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220.《传播研究方法:策略与资料来源》[美]利贝卡•鲁宾等著黄晓兰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221.《大众传播研究:现代方法与应用》[美]迈克尔•辛格尔特里著刘燕南等译222.华夏出版社2000223.《国际传播:全球都市的历史、冲突及操纵》[美]罗伯特•福特纳著刘利群译224.华夏出版社2000225.《战后美国传播学的理论进展》殷晓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226.《科技与传播:现代传播文集》苏志武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227.《传播学在中国:传播学者访谈》袁军等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228.《新闻媒介通论》袁军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229.《面向21世纪的传播学研究:中加传播学研讨会文集》袁军、胡正荣主编230.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231.《中国古代文化传播史》周月亮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232.《整合营销传播学》竺培芳、胡运筹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233.《现代传播与电视文艺》许行明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234.《组织中的传播和权力:话语、意识形状和统治》[美]邓尼斯•K•姆贝著陈德民等译23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36.《大众传播学:阻碍研究范式》常昌富、李依倩编选关世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37.《当代传播学》申凡、戚海龙主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238.《第二媒介时代》[美]马克•波斯特著范静哗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239.《麦克鲁汉精粹》[加]埃里克•麦克鲁汉、弗兰克•秦格龙编何道宽译240.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241.《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美]马克•波斯特着范静哗译242.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243.《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美]卡尔•夏皮罗、哈尔•瓦里安著张帆译244.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45.《现代新闻传播学》程世寿、刘洁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246.《媒体伦理学:案例与道德论据》[美]柯利弗德•G•克利斯蒂安等著张晓辉等译247.华夏出版社2000248.《数字达尔文主义:网络时代的生存竞争策略》[美]埃文•施瓦茨著陈正平译249.企业治理出版社2000250.《文化与交流》[英]艾德蒙•利奇著郭凡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51.《大众传播成效:咨询题与计策》胡钰著新华出版社2000252.《传播学论文选萃(上下)》《传播学论文选萃》编委会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53.《广告传播技巧》王多明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254.《国际传播与对外宣传》蔡国芬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255.《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讲明史》[美]迈克尔•埃默里著展江等译新华出版社2000256.《媒体伦理学:案例与道德论据》[美]柯利弗德•克里斯帝安等著蔡文美等译257.华夏出版社2000258.《媒介事件》[美]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著麻争旗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259.《新闻媒介与社会》张国良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60.《逐鹿键盘:网络传播与商业》程洁、骆华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61.《时空隧道:网络时代话传播》叶琼丰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62.《市场精灵:网络传播与广告》卢小雁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63.《数字家园:网络传播与文化》江潜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64.《无网不胜:网络传播与战争》桑田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65.《众人狂欢:网络传播与娱乐》陈晓云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66.《空中校园:网络传播与教育》傅荣校、杨福康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67.《网络新闻学》杜骏飞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268.《科技进展与传播革命吴廷俊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269.《舆论传播》刘建明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270.《网络传播概论》张海鹰、滕谦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71.《传播探究(论文集)》王文科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272.《全球媒体:全球资本主义的新传教士》[美]赫尔曼、麦克切斯尼著,甄春亮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273.《学术传播》烟玉明主编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1274.《中国的大国地位与国际传播战略》吴征著长征出版社2001275.《网络媒体概论》匡文波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276.《传播美学导论》姚鹤鸣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277.《网络新闻传播概论》雷跃捷、辛欣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278.《网络媒体的策划与编辑》何苏六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279.《网络艺术》关玲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280.《网络传播与社会进展》陈卫星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281.《网络传播与新闻媒体》邓忻忻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282.《网络传播与知识经济》周鸿铎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283.《网络传播与现代教育》丁俊杰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284.《传播史上的结构和变革》陈力菲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285.《映象的制造:影视艺术本文创作与观众同意的双向研究》盘剑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286.《传在史中:中国传统社会传播史料选辑》郑学檬编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287.《讲服君主:中国古代的讽谏传播》黄鸣奋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288.《汉字解析与信息传播》李国正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289.《多维视界:传播与文化研究》吴予敏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90.《网战——中国新闻界悄悄孕育的革命》唐小兵陈新华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291.《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英]尼克•史蒂文生著王文斌译商务印书馆2001292.《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传播学卷》戴元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93.《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宣传学和舆论学卷》邵培仁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94.《数字化时代的新闻理论与实践》陈绚新华出版社2002295.《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美]E.M.罗杰斯著尹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296.《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张国良、黄芝晓主编297.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98.《创新的扩散》[美]埃弗雷特.M.罗杰斯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299.《世纪道德:信息技术的伦理方面》[美]斯皮内洛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新闻学概论复习
新闻学概论复习1、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集权主义传播理论、前苏联共产主义传播理论、自由主义传播理论以及社会责任论新闻学主导性理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论、发展新闻学(或称发展传播学)、党报理论2、党报理论的核心:新闻媒介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即宣传工具,必须无条件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法规条令。
(第七章、十四章)3、新闻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陆定一,出自《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优点:(1)坚持唯物主义立场,明确事实是新闻的本源和实体(2)突出了“新近发生”这一新闻得主要特性;(3)文字简明,易记易传。
缺点:(1)注重了事实和报道者之间的联系,忽略了另一传播要素——受众的地位(2)定义只注重事实的时新性,及新近发生,是否有知新性(3)只注重对新近事实的及时报道,忽略了事实是否重要。
4、新闻的本源: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
5、新闻五要素:发生新闻的主角(谁)、发生的事情(什么)、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
(Who、What、When、Where、Why)6、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
包括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改变,政局变化,市场行情,股市涨落,银根松紧,疾病流行,天气变化,重大灾难事故等等。
这类新闻为人们的政治、经济、工作、日常生活的决策提供依据。
7、软新闻: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
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并无直接关系;向受众提供娱乐,使其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或作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8、信息的定义:信息可以分为广义信息、一般信息、狭义信息。
广义信息:指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自的属性。
一般信息:指与人类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
狭义信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9、信息的特点:①共享性或称使用不灭性②扩缩性③组合性④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⑤相对性10、宣传与新闻的区别: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大众传播学——第八章(传播技巧)
第八章 传播技巧
一、组构技巧
(一)明示法与暗示法
1、明示法与暗示法讨论的是,为使人们接受某种观点或改变 某种态度,传播者究竟是应该把自己的结论明明白白地说出来, 还是应该储蓄地暗示,让人们根据已摆明的事实自己得出来? 明示法:传播者明明白白地把结论说出来,直接告诉受众。 暗示法:传播者通过含蓄的提示,让受众自己得出结论。
3、先说后说哪个更有利?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这里涉及到“学习”和 “记忆”两个方面,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在学习上总是先入为主,先下手为强,因为新鲜感总是一开始表现得最强 烈,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的兴趣、精力都会衰减。所以首因效应在学习 上占优势。(如学一门新课)但是,在记忆上近因效应表现得更明显,因 为时间上离得近的东西记得更牢,刚刚发生的事显然比几天前发生的事印 象更深。 由此可见,首先出场的人或者先阐述的观点容易引起注意、容易引起兴趣, 而后出场的人或阐述的观点容易被记住。所以,如果目的是让别人了解自 己的观点,那么先说为好;如果想让别人记住自己的观点,那么后说更佳。 如新闻写作中的倒金字塔结构和金字塔结构,即是分别对首因效应与近因 效应的应用,前者在于唤起注意、引起兴趣,后者在于加深印象、让人记 住。 以上仅是基本原则,具体实践中还需灵活运用。比如,两个人的竞选演说, 如果两场演说安排在同一时间,投票就安排在演说结束后进行,那么先说 的人自然占便宜;如果一场演说安排在今天,另一场安排在明天,而投票 又安排在明天进行,那么先说的就很吃亏。
传播技巧
结果表明,篇幅的前后是至关重要的, 开朗友好在先,评估为友好者为78%, 在后,则降至18%,首因效应极为明显。
心理学者洛钦斯做了这样的实验。分别 向两组被试者介绍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对甲组先介绍这个人的外倾特点,然后 介绍内倾特点;对乙组则相反,先介绍 内倾特点,后介绍外倾特点。最后考察 这两组被试者留下的印象。 结果与首因效应相同。
传播技巧——鼓动 传播技巧——鼓动
赞扬——精神与物质 批评——指名与匿名 情感激励 理性分析 角色扮演——平民与显贵 号召从众
赞扬要真心诚意 赞扬要明确具体(你真棒) 赞扬要符合实际
批评
实事求是 与人为善 要适时适量
“两分钱”VS“一分钱” 两分钱”VS“一分钱”
养生堂
–买一瓶农夫山泉就为申奥捐一分钱 –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种支持 – “一瓶水、一分钱”阳光工程
立论
从正面阐明作者的主张和见解,证明其正确性 例证法 通过列举典型的具体事例,证明自己论 点的正确性 引证法 运用演绎推理形式论证问题的一种方法, 其特点是用已被证明的,公认的道理,原则或理 论,来论证未被证明的,个别的,具体的论点和道 理. 比较法 把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或同一事物在 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 喻证法 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 说明不容易理解的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
概念
有效熟练的灵活运用传播原理、知 识和技术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 殊的传播技能和方法
传播技术(信息的原样)与传播技巧 (信息的包装) 传播实践 传播理论的集中表现 传播规律基础上的具体方法
特点
独立性(可重复性)——反复使用 稳定性——相对稳定而不固步自封,洋为中用 创造性——传统技巧与新技巧,守旧无功
引证
第三章-传播与传播技巧
第三章 传播与传播技巧
第一节 传播概述 第二节 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 第三节 传播材料的制作与预试验 第四节 健康传播常用技巧
2
教学目标
掌握传播的要素、模式和分类 了解健康传播的概念和特点;传播材料制作
与预试验
掌握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特点 掌握健康传播的应用技巧 熟悉影响健康传播效果的因素
3
第一节 传 播 概 述
一、传播与健康传播的概念
“传播(communication)是一种社会性传递信 息的行为,是个人、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与集体之间 交换、传递新闻、事实、意见的信息过程”。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制作、储存、传递和接受信息 等一切传播活动,研究人与人之间交流与分享信息 的关系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
拉斯韦尔公式及其相应的传播过程及要素
谁
----------传者
说什么 --------
信息
通过什么 渠道
----------
传播途径
对谁 ----受者
取得什么效果 --------------
效果
10
传播模式
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拉斯韦尔
拉斯韦尔五因素传播模式
who(谁)——传播者——控制研究 Says what(说什么)——信息——内容研究 Through what channel( 渠 道 )—— 媒 介 —— 媒 介 研 究 To whom(对谁)——受传者——受众研究 With what effect(什么效果)——效果——效果研究
情感性——动之有情
积极肯定——正面教育
恐惧性——方面教育
43
面向个体的材料
个人家庭使用的图 片、折页等予具体 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理论与技巧》模拟试卷(B卷)
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90分钟
学习中心: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
注:答案统一做在答题纸上。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的创始人是谁?()
A.施拉姆 B.拉斯韦尔 C.霍夫兰 D.拉扎斯菲尔德
2.拉斯韦尔的5W模式是在哪一本书或一篇论文中提出的?()
A.《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B.《大众传播心理学》 C.《传播是怎样运行的》 D.《传播的数学理论》
3. 大众传播功能的“三功能”说是谁提出来的?()
A. 皮亚杰
B. 拉斯韦尔
C. 施拉姆
D. 托尔曼
4.把关这个概念最早是谁提出的?()
A.卢因B.怀特C.麦克内利D.巴斯
5.哪一本书被认为是对《报刊的四种理论》“第一次构成了严重的挑战”?()
A.《新闻编辑部的社会控制》B.《传播的社会结构和功能》C.《传播的数学理论》D.《权力的媒介》
6.我国外交部最早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在哪一年?()
A.1949年 B.1978年 C.1983年 D.2003年
7.信息的实质是从什么理论中揭示出来的?()
A.通信理论 B.控制理论 C.系统理论 D.信息理论
8.美国哪位工程师在1844年5月24日通过架设华盛顿特区和巴尔的摩之间20英里长的铜线,将“上帝创造了什么”这样一句话用电码传送出去,从而揭开了电信时代的帷幔?()
A.贝尔B.莫尔C.马可尼D.尼葛洛庞帝
9.美国位于波士顿的一家咨询公司BBN公司职员汤姆森在哪一年发明了电
子邮件(e-mail),在互联网上传送信件、文件以及图片?()
A.1972年B.1983年C.2000年D.1978年
10.以下哪本著作是梅罗维茨出版的?()
A.《空间感的失落:电子传播媒介对人的社会行为的影响》B.《谷登堡的灿烂群星》C.《媒介理论:人体的延伸》D.《媒介即讯息》11.“个人差异论”是谁提出的?()
A.拉扎斯菲尔德 B.德福勒 C.卡兹 D.克拉帕
12.最早对广播节目的使用形态进行考察的是谁?()
A.贝雷尔森 B.赫尔卓格 C.麦奎尔 D.拉扎斯菲尔德
13.是谁提出了“认知不协调理论”?()
A.拉扎斯菲尔德B.费斯廷格C.卡兹D.克拉帕
14.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构成的变化,属于什么层面的效果?()
A.认知B.态度C.情感D.行动
15.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属于什么层面的效果?()
A.认知B.态度C.情感D.行动
16.政治动员是属于什么效果?()
A.长期的预期效果B.长期的非预期效果C.短期的预期效果D.短期的非预期效果
17.《大众传播效果》一书的作者是谁?()
A.拉扎斯菲尔德B.戈尔丁C.克拉帕D.卡兹
18.什么是传播者发挥对传播效果的定向作用的重要机制?()
A.把关B.责任C.控制D.监督
19.谁在1922年写的《舆论》一书,可以说是关于民意和舆论方面的经典之作。
()
A.李普曼B.戈尔丁C.卡兹D.克拉帕
20.关于宣传的比较权威的定义,最早是由美国哪位政治学家提出的?()A.拉斯韦尔B.阿特休尔C.拉扎斯菲尔德D.卢因
二、多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选择2-5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20分)
1.申农—韦弗模式将媒介分为哪几部分?()
A.发射器 B.信道 C.接收器 D.信号 E.讯息
2.《报刊的四种理论》是由谁合写的?()
A.施拉姆B.彼德森C.赛伯特D.麦奎尔E.阿特休尔3.操纵新闻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A.新闻发布会B.惩办制度C.征税制度D.津贴制度
E.记者招待会
4.新闻信息具有哪几个特征?()
A.趣味性 B.真实性 C.时新性 D.公开性 E.表义性
5.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特征?()
A.传播性B.情境性C.可信性D.组合性E.隐喻性
6.从传播媒介的物质形态角度可将媒介划分为:()
A. 口语媒介
B. 个体性媒介
C. 电子媒介
D. 文字媒介
E. 现代媒介
7.美国传播学家德福勒在1975年写的《大众传播理论》一书中,及媒介对受众影响的理论归纳为哪几种?()
A.个人差异论 B.社会分类论 C.社会关系论 D.文化规范论 E.社会参与论
8.英国的麦奎尔等人对包括新闻、知识竞赛、家庭连续剧、青年冒险电视剧等6种节目电视节目进行调查,发现受众接触这些节目有哪些特点?()A.娱乐消遣效用 B.心绪转换效用 C.人际关系效用 D.自我确认效用 E.环境监视效用
9.霍夫兰等人认为,传播者在受众心目中的形象将对传播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他们把传播者身上与说服相关的特征分为哪几个方面?()A.气质 B.出身 C.性别 D.权威性 E.可信赖性
10.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等人认为,流言的产生取决于:()
A.个人的关注程度B.事件证据的模糊性C.“人咬狗”式的新闻
D.问题的严重性 E.与生活的相关性
三、是非判断题(判断对错,如果错误,请说明理由,每小题2分,共10分)
1.有学者认为,传播的要素包括传者、受者、媒介、信息与效果五个方面。
2.广告信息都是商业信息。
3.受众即市场。
4.意见领袖根据其影响力,可以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后者一般是存在于现代社会或城市社区中。
5.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政治既有倾向假说”。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2+4定律”
2.副语言
3.雷达功能
4.地球村
五、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社会传播有哪些基本特点?
2.申农—韦弗模式与拉斯韦尔模式有什么区别?
3.把关与信息流通的关系。
4.从媒介的历史沿革可以揭示出媒介发展的哪些基本规律?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10分)
阿特休尔的《权力的媒介》与施拉姆等人的《报刊的四种理论》在控制观念上有什么区别?
七、综合应用题(每小题12分,共12分)
举办宣传型的新闻发布会和记者招待会,要注意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