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繁露》引《诗经》特点初探
诗经研究资料之论文题目汇编150个
《诗经》研究资料之论文题目汇编150个永荣中学谢其军【目录】1、《诗经》与《齐诗》关系考论2、《从文学到经学》序3、歌诗·赋诗·引诗·说诗——先秦时期《诗经》接受观念的演变4、宋代金文著述引《诗》论略5、说《苤莒》——兼谈周人对夏文化的继承6、日本现代的《诗经》7、文化人类学研究8、清代《诗经》音学研究述评9、《诗经》中的周代陕西诗歌考论10、缘情“言志”与“中和”、“激切”之美——诗、骚诗学思想浅论之11、《诗经》叙事诗的空间认识12、《诗纬》与两汉魏晋叙事文学13、《诗》叙事变化管窥——以《氓》、《节南山》、《生民》为研究中心14、对《诗经》中性爱描写的考察——以《国风》为中心15、《诗经》中的草原游牧文化16、“彼其之子,美无度”——论《诗经》婚恋作品中的男性形象17、《诗经》中的数字文化及其审美意蕴18、永恒的追寻——《蒹葭》诗旨探微19、《诗经》的奥妙——景情与音义的双重合奏20、《诗经》中“同姓臣”的尴尬与反叛21、《诗经·陈风·宛丘》主旨辨正——兼及《诗经》主旨阐释的方法问题22、苏辙与朱熹《诗经》诠释之比较23、经典的形成与宋代诗经学的特色24、元代的《诗经》注本与“股”体时文——兼与宋代“股”体时文比较25、《诗毛氏传疏》与宋人《诗》说——从种村和史先生的有关论文谈起26、从《四库全书总目》到《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钟惺对《诗经》评点的评价27、以《诗经》为代表的早期典籍中妇女的“啸”28、李学勤主编标点本《毛诗正义》点校献疑29、朱熹《诗集传》校勘札记二则30、谈《诗经》中的社会阶层生活状况与话语权---- 孙智胜31、看《诗经》中的风、雅、颂、赋、比、兴32、《诗经》的音乐美学33、论《诗经》中的战争诗34、《诗经》中爱情诗35、关于《诗经》战争诗的几个问题赵沛霖36、论《诗经》婚恋诗中的男子形象37、《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的影响38、《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39、从《诗经》看周代妇女的地位40、谈谈《诗经》里的征戍诗。
西汉《诗经》学视域下“《诗》无达诂”说的内涵初探
西汉《诗经》学视域下“《诗》无达诂”说的内涵初探作者:张玥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03期摘要:西汉董仲舒的“《诗》无达诂”说在后世引起了多元的经学和文学阐发、演变。
它本指西汉当时学者根据各自所持的思想和需求阐释《诗》,以实现经世致用,并没有固定的辞义解释。
本着“从变而易,一以奉天”的原则,“《诗》无达诂”最终体现了“天人合一”“独尊儒术”的政治思想,并归属于汉代经学阐释为主的《诗》学发展。
关键词:《诗》无达诂;董仲舒;经学;《诗》学作者简介:张玥(1995-),女,满族,北京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二年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理论与批评。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0-02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吸收百家思想,创立了适应大一统国家建设的新儒学。
《汉书·董仲舒传》“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①,强调其他学说不能和儒学处于同样高的发展地位和态势,以儒学为主、百家为辅,对原始儒家更新改制。
兼容变革思想作为董仲舒的总体学术精神,对“《诗》无达诂”说的生成有重要意义。
一、“不任其辞”的经学阐释思想在兼容变革思想统摄下,董仲舒独创了“名号”“辞指”“经权常变”等与“《诗》无达诂”相关联的具体理论。
1.名号论《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提出“治天下之端,在审辨大。
辨大之端,在深察名号。
”②儒者要重视辞文表述,洞悉孔子的微言的大义。
“名号”是以语言的形式对事物进行概括、分辨;它被抬到治理天下的高度,由圣人依据天意制定,具有判定是非进而规整世界的功能。
原则是“《春秋》无通辞,从变而移。
”③对于“晋荀林父帅师及楚子战于邲”一事,楚君行动有礼、晋君相反,因此即使按照写作惯例楚国作为夷狄国君不被称爵位,《春秋》记叙时根据“礼”的标准变通了语言规则,“不与晋而与楚子为礼也”。
“从变而移”要求根据历史条件和具体语境变化,灵活解释《春秋》的意味。
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初探
事實上,當前的思想史論著均跳不出惟康、梁一脈獨尊的窠臼。這種只此獨一 家的叙述方式,把紛繁複雜的思想史描畫成黯然無色而又單調的圖景,實在令人傷 感。
二
這裏先交代蘇輿其人的學術和行誼的大體,以及蘇輿所撰《春秋繁露義證》的 情况。
蘇輿(1872—1914)字厚康,號厚庵,湖南平湖人,是湘儒王先謙的侄子。光 緒三十年(1904)進士,改庶吉士,官郵傳部郎中。戊戍(1898)編《翼教叢編》。 在北京履官時,編著《春秋繁露義證》,廣采盧文弨的校和淩曙的注,是至今爲止 比較完善的本子。除《春秋繁露義證》十七卷外,蘇輿尚有《晏子春秋集校》七卷、 《翼教叢編》、《顧亭林詩集注》及《史記集注》(未成)。卒時 42 歲。《春秋繁 露義證》乃蘇輿逾立英銳之年所撰,1910 年,由王先謙刊刻並撰序,再一年,清社 屋。之後中華書局梓於《四部叢刊》,得以廣泛流傳。1992 年,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鍾哲先生的整理本,納入《新編諸子集成》(第一輯)。《春秋繁露》原屬說經之 書,宜入經部,但今隸屬“諸子”書,其經學面目被遮蔽。
公羊學講“變”,整套儒家義理不離《易》的變義。則問題便非“變”之與否, 而是過程。再進一步,在這民族存亡之秋,只講“新民之耳目”這種“改正朔、易 服色”的裝點工夫,亦於理難安。既表明應采用“漸變”的“治理”,則“新王” 的改正朔、易服色可置之不理。關於講求實際政治操作的問題,蘇輿稱之爲“治 體”。他斥責康、梁“不識治體”,則治體又從何而說呢?《楚莊王》“若夫大綱、 人倫、道理、政治、教化、習俗、文義,盡如其故”句下注﹕
《春秋繁露》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春秋繁露》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春秋繁露》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春秋繁露》是汉代儒学的重要著作。
《春秋繁露》重政13诗解仁政自正
《春秋繁露》重政13诗解仁政自正《春秋繁露》重政13诗解仁政自正题文诗:鸟兽之类,圣人不说,圣人所贵,仁义情理,分科条别,以仁安人,以义正我,贯其所附,明义所审,勿使嫌疑.如若不然,传於众辞,观於众物,说不急言,博而不要,言多人迷,以惑后进,君子所恶.圣人真情,真情不息,思虑不厌,昼日继夜,明察万物,仁至义尽.至学自学,至得自得.为人师者,不可不慎.义出於经,经传大本,弃营劳心,苦志尽情,头白齿落,难明其义.天命生人,正命其体.变命存间,其政令也.政令不齐,人志忿怒,危难之时,命有随遭,遭命遇暴,随命飘摇,神明所接,绝属之符,亦有变命,使之不齐,反思自省,重政之本.撮以为一,进义诛恶,绝恶之源,正政之本.春秋治本,本之于天,至情真挚,阐明得失,差别贵贱,王政所失,诸侯所乱,拨乱反正,情博而明,意深而切.正文:能说鸟兽之类者,非圣人所欲说也。
圣人所欲说,在於说仁义而理之,知其分科条别,贯所附,明其义之所审,勿使嫌疑,是乃圣人之所贵而已矣。
不然,(2)传於众辞,观於众物,说不急之言(3)而以惑后进者,君子之所甚恶也。
奚为以哉,圣人思虑不厌,昼日继之以夜,然后万物察者,仁义矣 .由此言之,尚自为得之哉。
故曰於乎,为人师者,可无慎邪. 夫义出於经,经传,大本也。
弃营劳心也,苦志尽情,头白齿落,尚不合自录(4)也哉, 人始生有大命(5),是其体也。
有变命(6)存其间者,其政也。
政不齐则人有忿怒之志,若将施危难之中,而时有随遭(7) 者,神明之所接,绝属(8)之符也。
亦有变其间,使之不齐如此,不可不省之,省之则重政之本矣。
撮(9)以为一,进义诛恶绝之(10)本,而以其施,此与汤武同而有异。
汤武用之治往故。
《春秋》明得失,差贵贱,本之天。
王之所失天下者,使诸侯得以大乱之,说而后引而反之。
故曰博而明,深而切矣。
【注释】 (1) 理:分析。
(2) 传于众:疑为“傅于众”,附会众人之口。
傅:附会。
(3) 不急之言:不切实际的琐碎的话。
《春秋繁露》
《春秋繁露》
《春秋繁露》
董仲舒,广川(今河北枣强县)人,自幼博览群书,喜读先秦学说,特别是《公羊传》,世人称为“汉代孔子”。
地位之高,可见一斑。
汉武帝时,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在以后的两千年封建社会中成为正统学说。
这个可算是厉害了,不过马屁真的拍得好,直接被采纳不说,而且全国儒生们争相效仿。
《春秋繁露》是一本极力推崇儒家思想的哲学论著,可以看成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论依据。
书中以“春秋大一统”为主旨,推崇《公羊传》,将儒家思想和阴阳家思想结合起来,创建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神学化的儒学体系;认为人的身体、天性、命运都是上天安排好的,皇帝对国家的统治也是上天的旨意,即“君权神授”。
这个理论之下自然成了一个多赢的局面。
另外,《春秋繁露》还将孔子神化、儒学神化,提出“三纲”、“性之品说”以及赤、黑、白三统循环的历史观。
《春秋繁露》将儒家学说推为百家之首,使儒学思想在今后的2000多年里深入人心,为封建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春秋繁露》实际上是对传统儒家学说的一种根本歪曲,它是适应封建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家学说”。
适应历史的发展,自然其自身也就能够走得更远。
一直到程朱理学以及王阳明心学时代才有了改变。
很多时候,科学体系之下,更多的是西学;而学问之下,更多的是东学。
“西学东渐”也好,“东学西渐”也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可以称为科学,倘若避开科学与否来看待,而是从学问的角度出发,我们东方的智慧更具有包容性。
春秋繁露-综合讨论
「春秋繁露」第二次研讀會記錄楊濟襄老師報告:凌曙在《春秋繁露注》說明「春秋繁露」四字的命名意義:史記上大夫董仲舒推《春秋》,頗著文焉。
《索隱》曰:「繁露」,《逸周書˙王會解》:「天子南面立,絻無繁露。
」注云:「繁露,冕之所垂也。
」《博物志》:「牛亨問崔豹:『絻旒以繁露者何?』答曰:『綴玉而下垂,如繁露也。
』」《西京雜記》:「董仲舒夢蛟龍入懷,乃作春秋繁露詞。
」《周禮˙大司樂》賈公彥疏:「前漢董仲舒作《春秋繁露》,繁多露潤,為春秋作義,潤益處多。
」《玉海》云:「董仲舒《春秋繁露》以屬辭比事,有連貫之象焉。
」凌曙解釋「繁露」之義,列舉三種說法:一是依《逸周書˙王會解》「天子南面立,絻無繁露」孔穎達注:「繁露,冕之所垂也。
」,以及《玉海》言通貫春秋,屬辭比事的精神為說。
二是以古代冕之絻露垂象取名為說:三是以繁多露潤之《周禮˙大司樂》疏為說,認為董仲舒對《春秋》解釋義理,並加以衍伸。
凌曙舉出三種說法,對「春秋繁露」一詞的由來有很詳盡的解說。
另外,在<楚莊王第一>的第二段末「此定哀之所以微其辭,以故用則天下平,不用則安其身,春秋之道也。
」下,蘇輿注云:錢塘云:「此春秋說開端大旨,當為首篇,如冕旒然。
繁露之名,或取於此。
今次於前三節,後而以楚莊王題篇,疑出後人掇拾,是否以此開章,不可臆定。
」錢疑此篇本名繁露,是而說名,篇義則鑿。
蘇輿也認為「繁露」二字有可能是首篇名,但因目前找到的版本是寫<楚莊王第一>開始,因此舉出一些例子代表個人的意見,以供後人參考。
<楚莊王第一>是《春秋繁露》卷首第一篇,以首三字「楚莊王」為篇名,內容共分三大段,以旁人提問,逐步衍伸深入,探討不同主題,其背後的涵義就是在探討孔子的春秋筆法。
以下試分述之:《春秋繁露》<楚莊王第一>主題思想可分為:第一段從「專討」問題出發,說明「專討」的涵義,以及其中衍伸的「禮信」問題,合乎禮信者,則予以肯定,否則即稱之為「專討」,口誅筆伐之。
並以「楚莊王殺陳夏徵舒」、「靈王殺齊慶封」二事相對照,說明「春秋之用辭,已明者去之」,《春秋》多用譬喻的文辭,因此文字簡約,但是法理聖明,對於眾所皆知的道理,《春秋》不寫出來;對於大家不明白的事理,《春秋》就把他標舉出來。
西汉《诗经》学视域下“《诗》无达诂”说的内涵初探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西汉《诗经》学视域下“《诗》无达诂”说的内涵初探张玥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摘 要:西汉董仲舒的“《诗》无达诂”说在后世引起了多元的经学和文学阐发、演变。
它本指西汉当时学者根据各自所持的思想和需求阐释《诗》,以实现经世致用,并没有固定的辞义解释。
本着“从变而易,一以奉天”的原则,“《诗》无达诂”最终体现了“天人合一”“独尊儒术”的政治思想,并归属于汉代经学阐释为主的《诗》学发展。
关键词:《诗》无达诂;董仲舒;经学;《诗》学作者简介:张玥(1995-),女,满族,北京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二年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理论与批评。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090-02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吸收百家思想,创立了适应大一统国家建设的新儒学。
《汉书•董仲舒传》“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①,强调其他学说不能和儒学处于同样高的发展地位和态势,以儒学为主、百家为辅,对原始儒家更新改制。
兼容变革思想作为董仲舒的总体学术精神,对“《诗》无达诂”说的生成有重要意义。
一、“不任其辞”的经学阐释思想在兼容变革思想统摄下,董仲舒独创了“名号”“辞指”“经权常变”等与“《诗》无达诂”相关联的具体理论。
1.名号论《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提出“治天下之端,在审辨大。
辨大之端,在深察名号。
”②儒者要重视辞文表述,洞悉孔子的微言的大义。
“名号”是以语言的形式对事物进行概括、分辨;它被抬到治理天下的高度,由圣人依据天意制定,具有判定是非进而规整世界的功能。
原则是“《春秋》无通辞,从变而移。
”③对于“晋荀林父帅师及楚子战于邲”一事,楚君行动有礼、晋君相反,因此即使按照写作惯例楚国作为夷狄国君不被称爵位,《春秋》记叙时根据“礼”的标准变通了语言规则,“不与晋而与楚子为礼也”。
“从变而移”要求根据历史条件和具体语境变化,灵活解释《春秋》的意味。
《春秋繁露》引《诗经》特点初探
“ ”与 “ ” 志 质
关注诗的本意。苏舆 《 董子年表 》日: “ 《 汉书》本传
少治 《 春秋 》。’知仲舒 治 《 春秋》在景帝前 。 为 巩 固西 汉 大 一 统 政 治 局 面 、 维 护 君 权 , 《 秋 云: ‘ 春
汉 》 、 《 民》 、 《 汉 》 : 《 颂 》 3 篇 , 即 《 蒸 江 周 我
《 矣》、 《 皇 文王有声 》、 《 假乐》 、 《 》、 《 抑 云 子对诗 的人伦道德 和政治教化意义进行 了开掘 ,使得 将》、 《 》、 《 武 敬之 》 ; 《 颂 》1篇 ,即 《 商 长 诗 自身所藏之 ‘ ’的关注 。…… 《 志 毛诗序》的美、刺 发》;逸诗 1 ,同时强调 “ 《 篇 诗》道志,故长于质 ” 和 “《 诗》无达诂 ’的诗学观点[ ’ 2 】 2
关键 词 : 春秋繁露》;称引; ( ( 诗经》;义理论述
中图分 类号 :B 3. 245
文献 标识 码 :A
文章 编号 :17. 6( 1 0.0 1 4 632 5 0 1 5 0 . 0 2 ) 0 0
董仲舒 治 《 春秋 繁露》 , “ 把春 秋公羊学推 向高 繁露 ・ 玉杯 》提 出: “ 《 春秋》之法 ,以人 随君 ,以 峰 ,在 当 时被 尊奉 为 ‘ 代 儒 宗 ’ ”[ 一 1 。在汉 武 君 随 天【 】 4 】 ”君 王 必 须 受 天 道和 道 德 制 约 ,接 受 。 帝 、汉 宣帝 之世 朝廷 “ 决大 疑 ” 、大 臣呈奏 议 乃至 “ 决大狱 ” ,都 以 《 秋 》大 义为 断 , 以 《 秋繁 春 春 “ 艺 ”f《 》 、 《 》 、 《 》 、 《 》 、 六 易 书 诗 礼 《 》、 《 乐 春秋 》) 熏陶 。所谓 “ 君子 知在位 者不 能
《春秋繁露》相关论文整理资料
《汉书·董仲舒传》:“仲舒所著,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
而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皆传于后世。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2525-2526)相关论文参考资料:《春秋繁露》中的引“诗”现象1.董仲舒《诗》学研究姚艳慧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可借鉴的有:对《春秋繁露》中引《诗》情况以表格的形式归纳p11-13。
2.刘明华、张金梅:“《春秋》无达辞,《诗》无达诂”(1)董仲舒引用“《诗》”阐述“《春秋》大义”,在引用《诗》的过程中对所引内容加上了一层政治化、伦理化的外衣。
在董仲舒引《诗》的内容阐述中,可以加上从先秦开始的“赋诗言志”的相关内容。
(查阅相关论文和书籍)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引《诗》29处,在引《诗》过程中对所引内容加上了一层政治化、伦理化的外衣。
先秦以来“赋诗言志”的起源:赋诗言志就是“诗以言志”,后者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文子告叔向曰:“伯将为戮矣!诗以言志,志诬其上,而公怨之,以为宾荣,其能久乎?幸而后亡。
”(查出处)也即班固《汉书•艺文志》中:“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喻其志。
”(查出处)“赋诗”就是诵唱《诗三百》中的篇章,“言志”所抒发的是诵唱者之志,不是诗歌作者之志。
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也有很多引用《诗三百》中的诗句以表明自己志向的,此时的“赋诗言志”呈现出“断章取义”的特点,也即“赋诗断章”。
“赋诗断章”在先秦是一个极为常见的现象。
“赋诗断章”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八年》:“齐庄封好田而耆酒,与庆舍政。
则以其内实迁于卢蒲癸氏,易内而饮酒。
数日,国迁朝焉。
使诸亡人得贼者,以告而反之,故反卢蒲癸。
癸臣子之,有宠,妻之。
庆舍之士谓卢蒲癸曰:‘男女辨姓,子不辟宗?何也?’曰:‘宗不余辟,余独焉辟之?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恶识宗?’”(《十三经注疏》p2000)卢蒲葵的“赋诗断章,余取所求”在这里是用作对他自己与同姓婚配的辩解之词。
论春秋时期的《诗》文本阐释及其特点——基于《左传》、《国语》中“赋诗”、“引诗”的探析
之作 。一场秦火 , 量的典籍 付之一炬 , 大 四家诗说 之前 是否 存在解《 》 诗 之作亦不得而知 , 流传于今 的资料 中也难觅 踪 从
迹 。简言之 , 四家诗说就 是迄今 为止 能知道 的最早 的《 诗经 》
文本 的系统性解读 。公元前 6 7 ,左传 ・ 公二 十三年 》 3年 《 僖 载有“ 子 ( 公 子 重耳 ) 河 水 》、 公 ( 穆 公 ) 《 公 晋 赋《 ”“ 秦 赋 六
第3卷 O
第 5期
兰
州 交
通
大
学
学
报
Vo. 0 No 5 13 . Oc. 0 1 t 2 1
21 年 1 01 O月 文 章 编 号 :0 14 7 (0 10 —0 20 1 0 —3 3 2 1 ) 50 3 -4
J u 1 f a zo i tn iest o ma nh uJa o gUnvri oL o y
月 》[ ’ , 的诗学活动 ,左 传 》 《 中首次 出现“ 赋诗 言志” 的情况 。 学界普遍认为 , 这次诗学 活动 暗示 着《 诗经 》 本 的编定[ 。 文 2 ] 至于这次 诗学活 动 ,国语 ・ 《 晋语 四》 载甚详 : 记 明 日宴, 伯赋 《 菽》 子馀使 公 子 降拜 。秦 伯 降辞 。 秦 采 ,
予馀 日 : 以天子之 命服 命 重耳 , 耳敢 有安 志 。敢 不 降 “ 君 重
拜?成 拜卒登 , ” 子馀使公 子赋《 苗》 黍 。……秦伯赋 《 飞 》 鸠 ,
公子赋《 河水 》 。秦伯 赋《 月》 子馀使 公 子 降拜 。秦伯 降 六 ,
辞, 子馀 日:君称所 以佐 天子 匡王 国者 以命重 耳 , “ 重耳敢 有
从这段材料 可以看出 , 当秦穆公赋诗之后 , 馀( ̄重 每 子 1 l l
《春秋繁露》引《诗经》特点初探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un Qiu Fan Lu's Quotations from The Book of Songs
作者: 冯蔚宁
作者机构: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出版物刊名: 衡水学院学报
页码: 1-3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5期
主题词:�春秋繁露》;称引;《诗经》;义理论述
摘要:董仲舒《春秋繁露》20多篇称引《诗经》,篇目主要涉及《大雅》、《小雅》、《邶风》、《卫风》、《魏风》、《周颂》、《商颂》、逸诗:多引用《诗经》原来诗句,带有较强的哲理性而少描述性与抒情性,注重《诗经》的“志”与“质”;改易引用《诗经》部分字词或句序,为释文所用;引用《诗经》的一些诗句,进行阴阳灾异观点的阐释;客观上使严肃的论说文章增加了诗意和文采。
论春秋时期的《诗》文本阐释及其特点——基于《左传》、《国语》中“赋诗”、“引诗”的探析
论春秋时期的《诗》文本阐释及其特点——基于《左传》、《国语》中“赋诗”、“引诗”的探析来森华【摘要】History books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Zuo Zhuan" and "Guo Yu" contain a lot of "poetry" , "quoted poem" poetry and other activities, which nowadays is the subject of clarification by the diplomat. In a number of aspects of "Poem" text,a tentative explaination is made on poetic purpose,verse meaning, word interpretation and so on. And "out of context" is the flexible use of "Poem" based on the familiarity of the text. The text explanation of "Poem" is showing features of simplicity, functionality, interactivity and monotonicity,etc.. "Zhou Yu Xia" records the comprehensive explanation of "Zhou Song ? Hao Tian You Cheng Ming" by Shuxiang in Jin Dynasty, which is a pioneer work in the history of the "Poem" text explanation,sets a template for the "Poem" text explanation in later generations. The "Poem" text explanation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can be considered for the originator of "Poem" systemic explanation later.%春秋时期的史书《左传》和《国语》中载有大量“赋诗”、“引诗”等诗学活动,其中以时下外交行人为阐释主体,在多个方面对《诗》文本进行了尝试性的阐释,如诗旨的归结、诗句大意的阐述、字词的训解,等等.而“断章取义”是时人在熟知文本基础上对《诗》的灵活运用.春秋时期解《诗》也呈现出朴素性、功用性、互动性、单调性等特点.《周语下》记载晋国叔向对《周颂·昊天有成命》一诗的通盘解读,在解《诗》史上有开山之功,为后世解《诗》树立了一个模板.春秋时期解《诗》可以视为后世系统性解《诗》的发端.【期刊名称】《兰州交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1(030)005【总页数】4页(P32-35)【关键词】《左传》;《国语》;诗学活动;文本阐释;解《诗》特点【作者】来森华【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22.2自汉代“齐、鲁、韩、毛”四家诗始,历来对《诗经》文本的系统性解读可谓层出不穷,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解《诗》之作。
诗经的成因及其特点
大学诗经的特点及其成因姓名:学号:专业:学院:诗经的特点及其成因《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反映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十五国风,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反映了当时的经济、政治、生活习惯及风土人情等。
十五国风中,《郑风》的篇目最多,共有二十一篇,其中有十九首诗都是描写爱情的。
因此在近代前,有些诗经研究者称之为“淫诗”,而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也提到“郑声淫,佞人殆”,自此,郑声便被称为“靡靡之音”,“亡国之音”。
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前人对《郑风》的指责也受到了近现代学者的怀疑与反驳。
闻一多先生指出《诗经》关于性爱者最多,这犹如一枚重磅炸弹,使人幡然醒悟,不再一味呵责,而是更理性的研究《诗经》,并由此拨开封建的迷雾,重现了《郑风》的原貌。
如今《郑风》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并认为这是两千多年前郑人对情爱大胆的追求和赞颂,是民风淳朴的表现。
而在《诗经》中,《郑风》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本文将会举例说明其特点和成因。
一、《郑风》的特点1、爱情诗繁多且角度丰富《郑风》共21首,其中百分之九十都是情诗,它们细腻地展现了男女之间丰富的爱情和婚姻生活。
(1)男女之间的爱慕情怀“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
岂敢爱之?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求求你,仲子,别翻越我家门户,别折了我种的杞树。
哪是舍不得杞树呵,我是害怕父母。
仲子你实在让我牵挂,但父母的话,也让我害怕。
这首《郑风·将仲子》充分的展现了一个女孩子对所喜爱的男子既爱慕又害羞的情怀。
在《叔于田》和《大叔于田》中,也都是女子对小叔英俊威武的赞美和爱慕,采用赋的手法,生动的描绘了男子在田猎中的英勇。
(2)青年男女的相会“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凄迷,雄鸡啼啼。
既已见到君子,那还有什么不快乐的呢?《风雨》是描绘女子与情人久别重逢的喜悦。
再如《有女同车》、《出其东门》等也都是描写男女相遇对爱情美好的向往之情。
《春秋繁露》简介
《春秋繁露》简介《春秋繁露》主要宣扬“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
认为天是有意志的,是宇宙万物的主宰,是至高无上的神。
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进行神秘化的比附,认为天按照自己的形体制造了人,人是天的副本,人类的一切都是天的复制品,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通过阴阳、五行之气的变化而体现其意志,主宰社会与自然。
草木随着季节变化而生长凋零,都是天的仁德、刑杀的表现;社会中的尊卑贵贱制度,都是天神“阳贵而阴贱”意志的体现。
君、父、夫为阳,臣、子、妇为阴,所以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就是主从关系。
“天子”是代替天在人间实行统治的,君主之权是天所授予的,并按天的意志来统治人民,这就是神化君权、“君权神授”思想。
《春秋繁露》还用五行相生相胜的关系来附会社会人事,如将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比做父子,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后,土居中央,比为父子之序,等等。
这就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概念——阴阳和五行变成了体现天的意志和目的,进而成为神化封建制度的工具。
另外,此书还大力宣扬“天人感应”说。
认为“天”不但为人世安排了正常秩序,还密切注视人间的活动,监督正常秩序的实现。
如果人间违背了封建道德即天的意志,君主有了过失而不省悟,天便会降下灾异警告,这就是所谓“谴告”说。
反之,如果君主治理天下太平,天就会出列符瑞。
书中认为封建统治者与天是相通、相感应的,如果能按照天的意志行事,维持正常的统治秩序,就可长治久安。
春秋繁露》的思想体系对封建社会有哪些影响?《春秋繁露》全面论证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思想。
所谓“道”,是根据天意建立起来的统治制度和方法。
书中用形而上学的观点加以分析判断,认为这个道是永恒的、绝对的。
它所反映的董仲舒的认识论,是建立在神学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上的,是为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服务的。
人类、宇宙万物及其变化都是天意的安排,所以,人的认识也就是对天意的认识,只要认真考察自然现象,或通过内心自省,就不难体会到天意。
春秋赋诗引诗活动的解释学探析李有光
2013年4月理论学刊Apr.2013第4期总第230期Theory Journal No.4Ser.No.230春秋“赋诗”、“引诗”活动的解释学探析*李有光(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北黄石435002)〔摘要〕春秋大量的“赋诗”、“引诗”活动是一种比较原始而粗糙的解释学现象。
从这一视角考察不难发现,它的解释学方法是断章取义,解释学原则是歌诗必类,解释学特征是诗以合意,性质是公共性理解,动机是交往性应用,最终目的则还是政治利益。
毫无疑问,春秋时期“赋诗”、“引诗”的解释学价值和效果就是推动了以“诗无达诂”为代表的中国历代多元解释思想及其话语的渐次出场和成熟。
〔关键词〕春秋时代;“赋诗”;“引诗”;断章取义;诗无达诂;解释学〔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909(2013)04-0115-06春秋是一个言必称《诗》的时代,一个大量用《诗》的时代。
《诗》在那个时代诸侯国中所具有的“国际化”地位和“普世性”价值是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
据董治安先生列表计算,今本《左传》、《国语》称引诗三百包括赋诗、歌诗等情况的记载,多达317条。
其中见于《左传》的279条,《国语》38条,应该说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接受和阐释现象,我们有必要对春秋时期称《诗》的方法、原则、特征、性质、动机、目的及其解释学价值与效果进行全面梳理和探析,旨在充分揭橥它对后代的解释思想和方法所产生的意义与影响。
一、称诗方法———断章取义和称诗原则———歌诗必类据《汉书·艺文志》载:“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
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喻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
故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也。
’春秋之后,周道浸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
”袁行霈先生认为,“称《诗》”一般包括赋诗和引诗两种形式:前者通常是在盟会、朝聘、宴飨等场合通过吟诵他人诗篇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后者是在言说和著述中援引《诗》里的部分章句以作为支撑自己观点的依据[1](P23)。
春秋繁露壁挂赏析
春秋繁露壁挂赏析《春秋繁露》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是由东晋文学家郭璞所著的一部文学名著,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而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关于《春秋繁露》的壁挂赏析,通过对其内容和艺术特点的解读,来领略这部经典之作的魅力。
首先,我们来谈谈《春秋繁露》的内容。
这部书以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为背景,以讲述历史故事和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全书分为三十篇,内容丰富多彩,包含了政治、军事、文化、风俗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其中,有关于孔子、孟子、老子等众多历史人物的故事,也有关于礼仪、文化传统的论述,还有关于战争、政治斗争的描写,内容涵盖了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部具有很高历史价值的著作。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春秋繁露》的艺术特点。
首先,它在文学形式上采用了散文的写作方式,语言简练明快,行文流畅,富有韵味,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其次,在描写历史事件和人物时,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意境等修辞手法,使得整个文学作品更加生动、丰富多彩。
再次,作者在书中融入了大量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剖析,引导读者思考人生、道德、人情等问题,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最后,我们来谈谈《春秋繁露》的壁挂赏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壁挂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装饰艺术形式,它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传达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而《春秋繁露》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自然也成为了壁挂的热门题材之一。
在壁挂赏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春秋繁露》的内容被艺术化地呈现在画面之上,通过绘画、雕刻等手法,将书中的历史事件、人物形象、哲学思想等内容生动地展现出来,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同时,壁挂还可以在家中、办公室等场所起到装饰环境、陶冶情操的作用,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总之,《春秋繁露》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研究春秋繁露的著作
研究春秋繁露的著作《春秋繁露》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是南朝宋代文学家刘向所著。
它是一部集合了伦理、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内容的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春秋繁露》进行研究和探讨。
我们将从《春秋繁露》的背景和作者进行介绍。
《春秋繁露》的撰写时间大约在公元420年左右,是刘向在南朝宋时期所写的一部著作。
作者刘向是南朝宋代文学家和史学家,他在撰写《春秋繁露》时,主要是对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述。
我们将探讨《春秋繁露》的内容特点。
《春秋繁露》以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主线,从伦理、政治、文化等多个角度对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思考。
其中,刘向提出了“八览”、“六论”等理论,对于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和评价。
我们将研究《春秋繁露》在历史文化方面的价值。
《春秋繁露》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于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们还将探讨《春秋繁露》对后世影响的研究。
《春秋繁露》在南朝时期流传广泛,对后世影响深远。
它不仅影响了后世文学家和史学家的创作,还对于后世的道德观念、伦理思想和政治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研究《春秋繁露》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将总结《春秋繁露》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春秋繁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春秋繁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探索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研究《春秋繁露》还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对于我们的人生和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春秋繁露》是一部重要的中国古代文化经典著作,它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春秋繁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探索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卷 第5期 衡水学院学报 Vol. 13, No. 5收稿日期:2011-07-10作者简介:冯蔚宁(1964-),男,福建上杭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博士.《春秋繁露》引《诗经》特点初探冯 蔚 宁(曲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摘 要:董仲舒《春秋繁露》20多篇称引《诗经》,篇目主要涉及《大雅》、《小雅》、《邶风》、《卫风》、《魏风》、《周颂》、《商颂》、逸诗;多引用《诗经》原来诗句,带有较强的哲理性而少描述性与抒情性,注重《诗经》的“志”与“质”;改易引用《诗经》部分字词或句序,为释文所用;引用《诗经》的一些诗句,进行阴阳灾异观点的阐释;客观上使严肃的论说文章增加了诗意和文采。
关键词:《春秋繁露》;称引;《诗经》;义理论述中图分类号:(请自行查找)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65(2011)05-0001-03董仲舒治《春秋繁露》,“把春秋公羊学推向高峰,在当时被尊奉为‘一代儒宗’”[1]47。
在汉武帝、汉宣帝之世朝廷“决大疑”、大臣呈奏议乃至“决大狱”,都以《春秋》大义为断,以《春秋繁露》对《春秋》的释义为准的[1]49。
“董仲舒对《春秋》经传的阐释,主要包括:突出《春秋》具有纲纪天下的神圣法典的意义;‘大一统’的政治观;‘张三世’的变异观;‘通三统’的改制观;‘德刑相兼’;天人感应和谴告说;经权之说”[1]54。
《春秋繁露》81篇(其中有3篇阙文),约22篇引用《诗经》30余处诗句作为阐释经文的材料,增强了说理文的说服力和文采。
《春秋繁露》引用《诗经》的篇目,根据刘毓庆、郭万金统计,涉及的有:《国风》3篇,即《邶风·谷风》、《卫风·氓》、《魏风·伐檀》;《小雅》8篇,即《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小宛》、《巧言》、《小明》、《大田》、《绵蛮》;《大雅》10篇,即《文王》、《大明》、《棫朴》、《皇矣》、《文王有声》、《假乐》、《抑》、《云汉》、《烝民》、《江汉》;《周颂》3篇,即《我将》、《武》、《敬之》;《商颂》1篇,即《长发》;逸诗1篇,同时强调“《诗》道志,故长于质”和“《诗》无达诂”的诗学观点[2]228-234。
一、《春秋繁露》多引用《诗经》原句,内容有较强的哲理性而少描述性与抒情性,注重《诗经》的“志”与“质”为巩固西汉大一统政治局面、维护君权,《春秋繁露·玉杯》提出:“《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3]31,君王必须受天道和道德制约,接受“六艺”(《易》、《书》、《诗》、《礼》、《乐》、《春秋》)熏陶。
所谓“君子知在位者不能以恶服人也,是故简六艺以赡养之。
《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美,《易》《春秋》明其知……《诗》道志,故长于质”[3]35-36。
有很强的经世致用意味。
周桂钿认为,社会现实是董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受到汉武帝的欣赏,主要是因为有现实的针对性,针对的也是汉武帝关切的问题”[4]356。
而思想现实是董学论证方法的依据,《春秋繁露》就是“借阐发《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来论证自己的政治主张”[4]357。
苏舆解释:“《诗》言志,志不可伪,故质[3]36。
”《春秋左传正义》中有赵孟“《诗》以言志”的话[5]1997,他说的是“赋诗言志”,是从用诗角度说的,而不是指诗的本质是言志的[2]155。
刘毓庆采纳李学勤先生的观点,认为《孔子诗论》中“诗亡隐志”,是孔子对诗的人伦道德和政治教化意义进行了开掘,使得“人们开始由对外加于诗上的‘志’的关注,转而为对诗自身所藏之‘志’的关注。
……《毛诗序》的美、刺说,就是在‘诗亡隐志’观点的基础上,强化‘志’的政治性、目的性意义而形成的”[2]156。
钱穆先生认为,“汉代儒家之盛,与夫博士之限于儒生经师,其事始武帝,而其议则创自董仲舒[6]195。
”董仲舒引《诗》时亦较多关注诗的本意。
苏舆《董子年表》曰:“《汉书》本传云:‘少治《春秋》。
’知仲舒治《春秋》在2 衡水学院学报第13卷景帝前。
而考其书所引,兼及《诗》、《书》、《礼》、《易》、《孝经》、《论语》。
是董子又兼通群经。
而以《春秋》为归宿者[3]477。
”董仲舒服膺以“六艺”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它是天地间正气之所在,代表着优秀历史文化传统。
在“天人三策”中,董仲舒劝汉武帝“强勉学问”和“强勉行道”[7]2498,“道者,所由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7]2499。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7]2523。
极力推崇儒家。
“及仲舒封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仲舒所著,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
而说《春秋》事得失……皆传于后世”[7]2525-2526。
董仲舒修改了《公羊传》“统一历法”的意义,发挥出新的“大一统”思想,反对诸侯分封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将全国思想统一于孔子儒学[8]。
《春秋繁露·玉杯》中提出:“《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3]31。
”“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3]32。
取苏舆的解释是:“随,犹从也,即伏从之义[3]31。
”“屈民以防下之畔,屈君以警上之肆。
夫天生民而立之君,此万古不弊之法也。
圣人教民尊君至矣,然而盛箴谏以纠之,设灾异以警之,赏曰天命,刑曰天讨,使之罔敢私也。
视自民视,听自明听,使之知所畏也”[3]32。
文中提出“《春秋》之好微与?其贵志也”[3]38,进一步以赵盾不讨贼、许世子未尝药而致许悼公死的例子证明《春秋》笔法的“微言大义”。
故曰:“《春秋》修本末之义,达变故之应,通生死之志,遂人道之及极者也。
是故君弑贼讨,则善而书其诛。
莫若之讨,则君不书葬,而贼不复见矣。
不书葬,以为无臣子也;贼不复见,以其宜灭绝也[3]39。
”苏舆对此引用《公羊》宣六年《传》:“赵盾弑君。
此其复见何?弑君者,赵穿也。
亲弑君者赵穿,则何为加之赵盾?不讨贼也[3]39。
”对昭十九年“葬许悼公”,既有通过史书“许世子止弑其君买”的未尽“子道”的讥刺,亦有君子(史官和学者)赦免许世子止之“罪辞”的双重含义[3]39。
至此,可见上文所引《春秋繁露·玉杯》中的“《诗》《书》序其志……《诗》道志,故长于质”有了明确具体的史实和释例。
董仲舒据此得出结论:“知盾之狱不可不察也。
夫名为弑父而实免罪者,已有之矣;亦有名为弑君,而名为弑君,而罪不诛者。
逆而拒之,不若徐而味之。
且吾语盾有本,《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此言物莫无邻,察视其外,可以见其内也[3]41。
”这首诗引自《诗经·小雅·巧言》。
《毛诗正义》称:“《巧言》,刺幽王也。
大夫伤于谗,故作是诗也[5]453。
”“因已能忖度谗人之心,故列道之尔”[5]454。
断章取义和断章“变”义是董仲舒引诗特色。
此诗即为改变《巧言》反映谗人的意义,只取“推测他人之心”,以外在的语言和行动等推知他人的内心实际想法的做法。
可以说在断章取义中产生了变义。
陈子展先生解释为“圣人君子有猷有为,光明正大,人皆见之。
而谗人之用心险恶,予亦不难忖度”[9]。
董仲舒以此论证赵盾“始终无篡弑之志”但要承担不“讨贼”的“过”,其行为与许世子要为父尝药而未尝致使父亡一样要承担“弑君”的舆论谴责一样[3]41。
董仲舒依据《春秋》而诠释经典亦是为了西汉大一统的长治久安,故此阐发《春秋》深奥的意义,经世致用。
姜广辉在《中国经学思想史》中指出:“如果说,儒家学说在武帝时代走向了政治舞台的中心,那么春秋公羊学则无疑地成为西汉中后期政治指导思想和社会指导思想的主角。
董仲舒以毕生精力治春秋公羊学,既深得经典的焜奥,又自觉地适应时代的需要,大胆而成功地诠释《春秋》大义,构建了春秋公羊学理论体系[10]552-553。
”《春秋繁露·玉英》强调《春秋》首书“元年春王正月”,集中表达了天子统治的神圣性和确保封建国家得以大治的根本纲纪的大义[10]559。
“是故《春秋》之道,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诸侯之即位,以诸侯之即位正竟内之治。
五者俱正,而化大行”[3]70。
相反,如果“非其位,虽受之先君,《春秋》危之”,如宋穆公;如果“非其位,不受之先君,而自即之,《春秋》危之”,如吴王僚。
假如能够“行善得乐”,“《春秋》弗危”,如卫宣公[3]71。
徐复观先生认为董仲舒主要是反法家的严刑峻罚、反纵横家的虚言诡说,推明孔儒,企图“以德治转移当时的刑治,为政治树立大经大法”[11]。
姜广辉先生认为董仲舒提出的“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的原则,“可以视为汉代儒学的发展纲要。
它标示:面对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新局面,儒学自身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一,原始儒家是以民为本思想为主要特征的,原始儒家虽亦讲尊君,却不赞成君主专制。
儒学在汉代争取到官方哲学的地位,是以背离原始儒家的民本思想为代价的。
第二,原始儒家是以人文主义、理想主义为特征的。
汉儒一反其道,发展‘天命神学’,虽欲以‘天’限制王权,却开启了一代以灾异所经的风气”[10]44-45。
《必仁且智》:“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第5期冯蔚宁《春秋繁露》引《诗经》特点初探 3异,小者谓之灾。
灾常先至而异随之。
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
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
《诗》云:‘畏天之威[3]259。
’”《大雅·我将》:“畏天之威,于时保之[5]588。
”董仲舒继续发挥:“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
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
以此见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3]259。
这就是董仲舒著名的灾异谴告说。
《春秋繁露·精华》:“《诗》无达诂,《易》无达占。
《春秋》无达辞[3]95。
”正是“《诗》无达诂”这一观点,诗义理解的多样性和多解性,董仲舒在解诗过程中亦结合诗义,为《春秋》大义而引释《诗》。
二、《春秋繁露》改易引用《诗经》部分字词或句序,与《毛诗》文本略有不同,为释文所用《仁义法》:“《诗》云:‘坎坎伐辐,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先其事,后其食,谓治身也[3]254。
”引自《魏风·伐檀》:“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9]331-332。
”引用的诗句,一是节选,二是以“餐”代“食”。
这与“《硕鼠》,刺重敛也。
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9]334。
已经不再具有原先“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君子不得进仕尔”的讽刺意义[5]358。
《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天立王以为民也。
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