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种群和生物群落》
种群和生物群落说课稿

种群和生物群落说课稿种群和生物群落说课稿陆川县第二中学生物科杨佩珺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种群和生物群落,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生分析、学法指导、教法设计、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教学过程与课后反思、板书设计等九个方面来加以介绍。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八章第二节,该内容是学生的视角从微观、个体水平到宏观、群体水平的转折点,对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有重要的意义。
教材讲述了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种群的特征,为学习本章重点内容之一种群数量的变化打下基础,为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学习埋下伏笔。
教材又讲到了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方法,其中还设计了探究活动: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由于这一活动需要在野外进行,且属尝试模仿层次,故新课教学安排为两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探究活动为第二课时。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种群的特征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由于在课堂上学生无法亲身体验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且该内容比较抽象,故将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方法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进一步分为三个子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1.知识目标(1)简述种群的概念,并举例种群的特征。
(2)结合种群数量变动例子,能解释种群特征与种群数量关系。
(3)学会种群数量变化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2.能力目标(1)学习有关概念,培养学生形成概念和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2)初步学会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激发学生今后对科研的兴趣。
(3)通过学习种群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全面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种群密度、还有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等特征的学习,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研究身边的种群的特征,并且注重人口的问题,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让学生明白实施计划生育的目的。
三、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在必修一中学习过种群的概念,对种群有一定的了解,关于“种群”的学习具有较高的生活性、实践性,注重学生的体验和科学方法的把握。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二轮复习课《种群和群落》教学设计在“种群和群落”一章教学中,本人根据新课标要求对其在知识内容、学习目标和教育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如下教学构思。
1 单元知识内容及其学习目标本章知识内容包括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变化、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四个部分。
本章教学上的重点是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群落的演替,种群的特征和群落的结构这两节内容分别是为这两个重点打基础。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和群落演替的影响,同时培养学生认清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的意义。
由此根据具体内容标准转化为具体学习要求如下:2 单元教学策略及教学2.1 种群特征教学策略及教学这一节课堂引入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关于一块草地上各种杂草的分布录像;最后选择几种突出的杂草,通过对各种草的模拟形状统计在一个样地模型上,从而引出课本刚开始的问题探讨。
提出让学生自行统计样地上各种杂草的数量,通过学生不同的计数方法所形成的结果引出种群第一个特征种群密度的概念。
在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上教材详细解释了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这部分讲解时可以通过比较法完成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在应用对象上的不同,从而对其调查过程中注意事项进行突破。
老师在分析这部分内容时,始终要使学生明白抽样调查结果是一估计值,所以取样必须具有随机性。
让学生明白随机性是保证取样调查后统计样地种群密度数值在正常偏差范围内的条件。
教师在突破种群密度相关知识点以后,可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过程来完成其他三个种群特征。
当然事先可以给学生呈现这样的探究的思路:特征 群 落 的 演替当学生完成以上内容后,必然会提出迁入和迁出率与种群密度什么关系?这时教师确到好处的作出点拔:“迁入率和迁出率对一些种群(活动能力强)的密度也起决定性作用,如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人口数量变化”。
本节内容最后老师不能忘记回归课本,通过学生对书本种群空间特征分布的观察,引出种群空间特征的三种形式: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同时为群落分布打下伏笔。
种群与群落教案.doc

教学课题:种群和生物群落
当堂导练:
1、下列不属于种群特征的是()
A、种群密度
B、性别比例
C、年龄组成
D、形态特征
2、据预测,我国人口数量在2050年将达到最高值,作出这一预测的依据是()
A、不同年龄比例
B、现有人口数量
C、出生率和死亡率
D、人口性别比例
3、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从种群特征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
A、种群密度
B、性别比例
C、出生率
D、年龄组成
4、在下面的四个种群年龄分布类型中,哪一类型种群灭绝的可能性最大()
5.下图为种群的年龄结构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B表示稳定型,A表示__________ 型,C表示______________ 型。
(2)B型的年龄结构特征是o
(3)A型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o
C4)C型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o
课后练习:
教材P78 - (1)、二(1)。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第4单元 种群和群落

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各特征间有怎样的影响和联系,学会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具体操作。
本章节是必修三中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入门章节,在教材中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画出各特征间的相互联系并说出其原因。
(2)说出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哪些。
2、能力目标:(1)通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探究实验学会本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及注意事项。
(2)通过小组间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组织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小组间的探究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严谨态度及勇于实践的能力和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种群的基本特征及相互间的联系和影响。
2、难点: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还是很刻苦很努力的,但由于教学条件和老师观念影响,对实验探究的实践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本课课时可以根据本地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组织及完成教材要求完成的探究实验――<调查草地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并通过本实验的探究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进行科学实践的精神。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法、小组讨论、尝试诱思。
2、实验法: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教材要求的探究实验。
六、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1)完成预习及相关导学案,总结出疑难问题带问题去上课。
(2)课代表完成合作小组的分划,并指定出合小组的负责人。
2、教师准备:(1)备课及教案学案的准备。
(2)小组的分划及实验场地的选定。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抽查学生预习学案中的有关设置的问题,及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及不解的问题,为上课做好准备工作。
单元整体教学《种群和群落》

单元整体教学《种群和群落》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种群和群落的基本概念、特征和相互关系。
2. 掌握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 理解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过程。
4.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过程。
2. 难点: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一些生物群体的图片,引入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教学
(1)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讲解种群的定义、基本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种群的概念。
(2)种群数量的变化
讲解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如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通过数学模型让学生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
(3)群落的概念和特征
讲解群落的定义、基本特征和结构,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群落的概念。
(4)群落的演替
讲解群落的演替过程和类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原因和过程。
3. 实验教学
让学生进行种群数量调查的实验,通过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让学生亲身体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4. 课堂总结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回顾种群和群落的基本概念、特征和相互关系,以及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
5. 课后作业
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种群和群落》单元整体教学

《种群和群落》单元整体教学一、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特征、数量特征和演替过程,掌握种群密度和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演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基本知识,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能够运用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方法进行种群的数量变化和群落的观察与调查。
二、教学内容1. 种群的概念和特征:种群是指一定地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特征。
2. 群落的概念和特征:群落是指一定地域内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特征。
3. 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种群密度: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4. 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是指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分布现象。
5. 群落的演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6. 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包括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物种多样性等,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7. 实验和探究:种群的数量变化和群落的观察与调查:通过实验和探究,让学生掌握种群数量变化和群落观察与调查的方法和技术。
8. 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方法在生态学中的应用,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特征、数量特征和演替过程等基本知识,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种群数量变化和群落演替的机制,掌握种群密度和群落的观察与调查方法和技术。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单元的教学可以采用讲解、演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本概念和掌握基本技能。
种群与生物群落一轮复习 集体备课

3.联系实际与探究:害虫的防治,人口的控制,生 态环境的维持等重大问题解决的理论基础之一便是种群 和群落,可将这些问题与相关原理结合起来,以深化对 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探究的能力。同时,也要多观 察生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分析相关问题,向有关 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 4.新课标高考要求能够运用数学模型研究有关生物学的 问题,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与社会生活 中的生物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有利于研究种群数量 变化的规律,而以此为命题切入点,考查与种群数量 变化相关的内容,既能考查考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 握情况,又能考查用生物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㈢迁入率和迁出率
1.概念: 在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 该种群个体总数 目占_______的比率。 2.意义:_____________ 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㈣年龄组成
1.概念: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所占比例。 各年龄期一般分为幼年(尚无生殖能 力)、成年(有生殖能力)和老年(丧失 生殖能力)三个阶段。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⑴.样方法 ①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 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 所有样方种群密度 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通过________ 的平均值 ____去估算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方法。 ②常用的取样方法:___________ 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选取样方 计数 ③操作步骤:确定调查对象→____→__
① 请填写表中Ⅱ和Ⅲ空白之处的内容。
构建数学模型的 构建东方田鼠种群增长模型的主 一般方法 要步骤
Ⅰ.观察对象,搜集 Ⅰ.东方田鼠繁殖能力很强,在最初的 现实信息 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 根据实验数据, 用适当的数学形式 Ⅱ. 对事物的性质进行 表达 Ⅱ.Nt=N0·λ t(其中,Nt代表t天后 东方田鼠的数量,t表示天数,λ 表 示倍数,N0表示最初的东方田鼠的数 量。)
人教版生物高二年级《种群和生物群落》教学设计

8.2 种群和生物群落2004-2-23一、知识结构二、教材分析本节讲述了“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生物群落的概念、生物群落的结构”等内容。
在本节的引言中,首先提出两个在渔业和农业生产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让学生了解研究种群的必要性。
关于种群的特征,教材中介绍的是与种群的数量变化密切相关的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为了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和人口教育,还以小字形式介绍了“标志重捕法和我国人口的增长情况”。
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种群的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由于课时所限,教材主要讲述了种群的增长,包括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然后讲述了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种群数量的变化是新大纲中新增加的内容,理论性较强,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教材在内容处理上力求通俗、多举实例、联系实际的做法,避开了有关微分方程等内容。
以使这部分教材符合高中学生的数学基础。
关于“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则与本节引言相呼应,介绍了研究种群在渔业和害虫防治方面的意义。
关于“生物群落”,教材主要介绍了生物群落的概念和生物群落的结构。
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营养结构和物种结构等,教材正文部分只讲述了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在“课外读”中介绍了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种群的概念和特征(B:识记)。
(2)生物群落的概念和结构(B:识记)。
(3)种群数量的变化(C:理解)。
(4)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C:理解)。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掌握运用图像和数据分析问题的方法。
四、重点·实施方案1.重点(1)种群的主要特征。
(2)种群密度与种群各特征的关系。
(3)种群数量变化。
(4)生物群落的概念。
2.实施方案理解种群的特征,核心是种群的密度(数量),关键一条就是要注意分析各项特征(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与种群数量的内在关系。
生物与环境第二节种群和生物群落(第一课时)教案

量风市然必阳光实验学校生物与环境第二节种群和生物群落〔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2、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以及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种群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和“S〞型曲线,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
〔三〕、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种群的特征,对学生进行、整体性生命观点,并注重联系人类种群对学生进行人口。
2、通过学习人类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使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对立统一的关系,树立环境意识,增强责任意识。
〔四〕、、难点分析1、种群的特征是教学的,是研究种群的根本参数。
对于了解和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有重要意义,在教要结合具体物种的种群进行教学,这样利于对种群特征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种群特征对种群调查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2、种群数量的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是本节教学的内容。
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不仅是对种群数量变化的性描述,而且是数学建模思想在生态的具体用。
而对于种群在不同条件下的数量变化特点,可以剖析种群数量变化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使得本知识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设计方案引入:前面我们分析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但有些问题需要将生物的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才能解决。
第二节种群和生物群落一、关于种群概念的教学。
种群的概念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得出。
然后可设问:一个池塘中的鱼是否是一个种群?一片森林中的蛇是否是一个种群?以强化种群是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的正确认识。
教师归纳出以下几点:1.离开一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如:八一湖冬季有野鸭种群,就不能说什么季节都有野鸭种群。
2.我们所见到的物种实际是种群,所以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具体形式。
在种群这个集合体内,个体之间可以自由繁殖后代,所以种群也是物种的繁殖单位。
同一种群内,基因可以自由交流,由于地理隔离或生殖隔离最终导致物种的变化,可见,种群也是物种的进化单位。
种群与群落集体备课教案

种群与群落集体备课教案目标: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变化;群落的概念和结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种群的特征一、概念:(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概念的三个要点:①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一个区域)②同种生物(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且在自然状态下能相互酱和繁殖并产下可育后代)③个体总和(一群个体)但一个种群中有不同年龄不同外表的全体组成。
注意:[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过程][同种群的个体间可相互交配、繁殖,所以是繁殖的基本单位][种群虽然是同种个体组成,但决不是个体简单相加,因为种群内个体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种内关系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不能把类和物种混淆。
例1:下列能构成一个种群的是(C )A一个养蜂场的所有工蜂B一个养蜂场的所有蜜蜂C一个蜂巢的所有蜜蜂D一个蜂巢的所有工蜂二、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核心问题是种群的数量变化。
但数量变量又和种群特征分不开)1、种群密度(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种群最基本的特征2、描述:个体数量/单位空间------- 一般陆地是单位面积,水域是单位体积。
单位空间大小不是不变的,应根据研究对象而确定。
(如一块草地中每平方米面积内的蒲公英数量,每平方千米农田的蝗虫数量。
)3、种群密度可变性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异很大(我国某地野驴:2头/100Km2,而灰仓鼠则为:数十万只/100Km2)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受季节、水、食物、天敌等改变。
如某农田中东亚飞蝗的密度在夏、冬明显不同。
例2:下列可称为种群密度的是(A )A、全世界的人口数量B 一个鱼塘中全部鱼的数量C、一片森林中全部生物数量D单位面积内数量稳定的种群的数量4、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取样调查法)植物(样方法)样方:样方大小适宜;样方随机选取(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计数:样方内、样方相邻两边及顶角(一般样方顶边左边及左角处)计入,同种个体无论大小均计入。
有关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教案5篇

有关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教案5篇有关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教案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在课程与课程之间协调安排,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
欢迎分享!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
过程与方法3.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4.通过观看生物资料片、观察一些昆虫的社会行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
6.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
难点:1.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2.通过观看生物资料片、观察一些昆虫的社会行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情景导入:同学们,每天我们都行色匆匆,你是否低头注意过你脚下的蚂蚁窝也许在你家的附近就有很多。
你有没有发现,蚂蚁经常成群结队地忙忙碌碌若是你扔一粒饭到它们的洞口,只要有一只蚂蚁发现,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会聚集一大群,一下就能把饭粒搬回家。
哪怕是一块大面包,它们也能很快解决。
它们就像一个大家庭,团结一致,努力工作。
同学们,你觉得神奇吗它们与我们多像,但它们能和我们一样吗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文章,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作为生物的社会)二、作者:刘易斯托马斯是美国医学家、科普作家,同时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
他的代表作品是《细胞生命的礼赞》,这部书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
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
而其文笔又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
种群与群落的备课教案

种群与群落的备课教案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及其关系;2.掌握种群与群落的特征和组成要素;3.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调查,了解种群和群落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1.种群的概念及其特征a. 种群的定义和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b. 种群的生长模式和增长规律c. 种群的分布格局和分布模式2.群落的概念及其组成要素a. 群落的定义和群落结构的特点b. 群落的种类和分类方法c. 群落的演替规律和生态位的概念3.种群与群落的关系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a. 种群与群落的相互作用关系b. 种群与群落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c. 种群与群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三、教学过程1.前期准备a.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案例分析材料,包括种群增长模型、群落结构示意图等;b. 确定实地调查的地点和内容。
2.引入与导入利用生动形象的图片或实例,引发学生对种群和群落的兴趣,导入本课的主题。
3.知识讲解与学习a. 分别讲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特征、组成要素等;b. 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种群的生长模式和增长规律;c. 分析群落的种类和分类方法,讲解群落的演替规律和生态位的概念。
4.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就种群和群落的关系展开讨论,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于种群和群落的理解。
5.案例分析与实地调查选择一个具体的生态环境,例如森林、河流、湖泊等,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观察和描述当地的种群和群落特征,探讨其相互关系和对环境的影响。
6.总结与评价老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学生就本课的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
四、教学评价方法1.课堂讨论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2.实地调查报告评价:评估学生观察和描述当地种群和群落特征的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3.课堂练习与作业评价:通过课堂练习、作业等方式,测试学生对种群和群落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板书设计种群与群落的备课教案一、种群的概念及特征- 种群定义- 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 种群的生长模式和增长规律- 种群的分布格局和分布模式二、群落的概念及组成要素- 群落定义- 群落结构的特点- 群落的种类和分类方法- 群落的演替规律和生态位概念三、种群与群落的关系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种群与群落的相互作用关系- 种群与群落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种群与群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备课教案,学生可以全面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特征、组成要素以及相互关系,能够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调查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高二生物集体备课(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复习课2)

课题: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复习)学科组高二年级生物组主备人童斐执教人别建玺童斐课题种群和群落复习2 课型复习练习课时间201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内容:个体、种群、物种、群落的概念及特征种群的特征:密度、出生率与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种群密度的调查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生物群落的概念和群落结构生物种间的关系群落的演替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教学设想●教学重点1、种群的特征2、种群的数量变化3、群落的结构特征4、群落的演替●教学难点种群的数量变化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程序与策略个性化修改综合.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a和b的特征分别属于(A)A.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 B.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C.种群,一个鲤鱼种群 D.种群,一条鲤鱼.下列关于人口数量动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D)A.决定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B.年龄组成是预测未来人口动态的主要依据C.人口数量问题既有其自然生理基础,又有其社会制约因素D.不同人口种群出生率的差异主要是与生殖年龄与个体数种群数量的变化(C:理解).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A.种群中的个体间可相互交配繁殖 B.一个种群由许多同种个体所组成C.种群的个体数量是经常变动的 D.种群内的个体间常因空间和食物而发生竞争.在什么条件下种群数量才会出现指数增长(D)A.当只有食物限制时 B.在物种适宜的环境中食物开始出现不足,但还不至于影响到该物种在生存C.只是没有捕食者 D.只有在实验室条件的实验条件下.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
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B)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C.“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时间无关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如图示,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是(B).下图是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增长曲线,请仔细分析图中曲线后回答下列问题:(1)如果种群处于一个理想的环境中,没有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种群内个体的增长曲线是。
生物学教案——种群和生物群落

生物学教案学科:生物学课型:复习课题:种群和生物群落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基本:1、了解种群的概念2、了解生物群落的概念•提高:1、理解种群的特征2、理解生物群落的结构•高层:1、理解群落和种群的关系2、正确判定种群和群落教学重点:1、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2、生物群落的概念,生物群落的结构教学难点:1、群落和种群的关系2、正确判定种群和群落教学过程:[复习提问] 1.种内斗争对有害的生物个体来说是极为不利,甚至于死亡,那么,它对生物种族的繁衍与发展有利吗?2.水域的深度,海拔的高度以及纬度的高低是生态因素吗?[导入复习]一、种群得概念(全体掌握)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概念的要点:①一定地域内,②同种生物构成③全部个体的总和。
二.种群的特征:问题:(找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1.接反映种群的繁荣与衰退的特征是什么?2.够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变化的特征是什么?3.能够预测种群变化方向的特征是什么?4.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特征是什么?结论:(让不同的学生归纳出结论)1.直接反映种群的繁荣与衰退的特征是种群密度。
2.能够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变化的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3.能够预测种群变化方向的特征是年龄组成。
4.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特征是性别比例。
三、生物群落地概念(全体掌握)群落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四、生物群落的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五、种群与生物群落的关系(重点的学生理解)[课内小结]:(略)[作业]:A、书后作业(全体)B、复习和预习(全体)C、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重点学生)。
生物群落教案

生物群落教案【篇一:《种群和生物群落3》教学设计】种群和生物群落第3课时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章第1节一、教学要求1.了解非生物因素的概念。
2.理解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3.了解生物生命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4.了解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特殊方法:保护色、警戒色、拟态。
5.了解生物群落内种间和种内生物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非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2.生物生命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3.生物群落里种内生物间的关系和生物群落里种间生物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的适应性。
2.生物的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概念及区别。
3.生物群落内种间生物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复习引入:1.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2.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
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的总和,称为植被。
3.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c )a、微生物b、动物c、植物 d.动植物一、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读图:环境对植物的影响。
思考:这些图中植物的形态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主要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上述现象说明:1.所有的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植物分布受气候的影响,动物的分布又往往取决于植物。
2.影响生物分布、形态和生理等的因素叫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3.非生物因素是指生物生活环境中的阳光、温度、空气、土壤、水等环境因素。
思考:(1)你还能举例说明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吗?动物的换毛、换羽、迁徙和洄游,蚯蚓对土壤的影响等都离不开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你能用实例来说明生物适应环境的普遍性吗?师:如仙人掌叶刺、肉质茎——适应干旱沙漠的结果。
虫媒花鲜艳,甜吸引昆虫风媒花干,轻,多能随风飞舞思考:除上述例子外,生物还具有哪些特殊的适应环境的实例?生物适应环境的特例:生物适应栖息环境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1)保护色特色:体色与环境色彩一致作用:有利于御敌和捕食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如鲜艳的色彩和斑纹(2)警戒色特点:色彩鲜艳容易识别作用:示警,利于动物的自我保护某些生物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非常相似的状态(3)拟态特点: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环境中的某个参照物相似作用:迷惑天敌,有利于御敌和捕食二、生物之间的关系1.种内关系(1)种内互助:群体生活的种群内部分工合作(如蚂蚁、蜜蜂等)(2)种内斗争:同种生物个体之间为争夺食物、空间或配偶相互之间发生争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体备课《种群和生物群落》
教学目标:1、理解种群和生物群落的概念
2、学会识别种群,区别不同的生物群落
3、了解种群的基本特征、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4、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生命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重点难点:种群、群落的概念、种群的特征
教学课时: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堂引入:同种或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怎样?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一、认识生物种群
读图:这些生物是同一种生物吗?为什么?
苔藓金鱼藻灵芝蝗虫
强调:如果某种生物对人类是有益的,人们总是希望它们越来越多;如果某种生物对人类是有害的,人们总想使它们越来越少。
由此可见: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
要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首先要了解种群的一些特征。
这些特征主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视频演示:种群知识介绍
1、种群密度――指一定范围(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
种群密度随环境条件和物种的不同而不同。
2、性别比例――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强调:不合理的性别比例会导致出生率下降进而引起种群密度下降。
为了有利于人类生活,有时候会人为地控制生物的性别比。
3、出生率――一年内,平均每千个个体中活产的新个体数。
死亡率――一年内,平均每千个个体中的死亡个体数。
强调: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中个体的数量增加
死亡率>出生率:种群中个体的数量减少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最终要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来直接表现,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制定计划生育政策的必要性。
小结:种群是指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它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统计学特征。
此外,有的种群还具有社群结构等特征,如灵长类的首领制和等级制等。
而每个种群的大小或数量总是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种群动态。
了解种群的特征,掌握种群的动态规律,是我们科学管理、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控制有害动物的基础,也是我国制定“一对夫妇只生一个”的人口政策的重要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