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茶俗文化

合集下载

中国茶文化的概述

中国茶文化的概述

宋代改唐代直接烹煮的煎茶法为点茶法,所用茶 具求精求美,品茶更为艺术化,追求色香味的统 一。至南宋时,又出现泡茶法,为饮茶的及、 简易化开辟了道路。
茶墨俱香,清心抒情
宋代时,施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方针以及政治原因,品茶 与泼墨成为文人休闲生活的主要内容,究其原因,苏东 坡所了最好的解释:“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 坚,是其操同也。譬如贤人君子黔晰美恶之不同,其德 操一也。” 。文人们往往借品茶清心,泼墨抒情,寻找 心灵寄托,诸如徐铉、林通、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 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梅尧臣等文学家都好茶, 诗人作茶诗,书法家书茶帖,画家绘茶画,文人著茶书, 各种茶文艺作品纷纷面世,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当时的茶 事活动,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期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正式形成时期。茶文化的形成与唐代的经济、文 化、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 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此 外佛教的发展,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措施从不同层面对茶 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促使唐代成为“我国茶业 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一个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时代”。
中唐以后,贡茶品种与数量大增,丰富的贡茶,既满足了朝廷饮用需求, 又可进行各类赐茶。 “四镇之乱”和长期的军阀割据加深了唐朝政治、 经济危机,为了解决严重的财政困境,唐朝统治者加剧搜刮民财,建中 三年(782),户部侍郎赵赞于诸道水陆要冲之地征收商税,“每贯税 二十文,竹、木、茶、漆皆什税一”,以充盈国库,赡济军资。“四镇 之乱”结束后,罢除了茶叶等项杂税,尽管当时征收茶税只是权宜之计, 但是开了茶叶征税的先例。德宗贞元九年(793 )茶税被列为国家财政 收入。
宋代茶文化——茶文化盛行期
“茶兴于唐、盛于宋。”这一时期,茶已成为“家不可一 日无也”的日常饮品。茶叶产品开始由团茶发展为散茶, 打破了团茶、饼茶一统天下的局面,同时出现了团茶、 饼茶、散茶、末茶。

中国茶文化PPT课件

中国茶文化PPT课件

茶与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有对茶的描写,如《红楼梦》、《水浒传》等古典名著中都有 大量关于饮茶、茶道、茶具的描述,展现了茶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饮茶习俗,还体现了人们对自 然、人生、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茶文化也在不断演变和创新。现代茶 文化更加注重个性化、时尚化和多元化,各种新型的饮茶方式和茶文化活动不 断涌现。
文化艺术灵感 茶文化对中国的诗词、绘画、音乐 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 无数艺术家的创作灵感。
茶的种类与分布
绿茶
以鲜叶为原料,未经发酵,色 泽鲜绿,是中国茶的主要类型 之一。主要分布在浙江、安徽
、湖北等地。
红茶
以新鲜茶叶为原料,经过发酵 ,色泽红润,味道醇厚。主要 分布在福建、安徽、湖北等地 。
乌龙茶
半发酵茶,色泽乌润,滋味醇 和,香气浓郁。主要分布在福 建、台湾、湖南等地。
黑茶
以老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 色泽黑褐,滋味醇厚回甘。主 要分布在湖南、湖北、浙江等
地。
02
茶的制法与品鉴
茶叶的制作过程
晾青
将采摘后的茶叶摊放在阴凉通 风处,使其自然萎凋。
揉捻
将杀青后的茶叶揉成条状,促 进茶汁液的挤出和均匀分布。
茶文化的国际传播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对世界各地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 和地区开始学习和传承中国茶文化,举办各种茶文化活动,促进了各国之间的 文化交流和友谊。
05
中国各地茶俗
福建闽南地区的功夫茶
总结词
福建闽南地区的功夫茶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茶文化,注重茶具的精致和泡茶的技 艺。

中国茶文化 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

中国茶文化 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

中国茶文化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礼貌的精华。

从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茶书《神农本草经》到《本草纲目》,中国人饮茶历史已有三千多年。

据考古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制茶方法可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以后,茶叶和茶文化就传入我国,并以“茶道”为核心逐渐形成了中国茶叶的文化传统。

唐代陆羽、宋代陆羽等人撰写的《茶经》对饮茶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茶艺茶艺是指用茶或茗汤来招待客人。

它是中国民族饮茶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是一种文化修养,是一种艺术追求。

中国的饮茶文化历史悠久,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中国人饮茶非常讲究仪式,讲究品茗、赏言、赏行。

一杯清美、高雅、芳香、雅趣和幽雅和谐之茶是中国人生活的乐趣。

饮茶也称品茗、焚香、赏味。

2.饮茶习俗饮茶习俗由来已久,不同地区的饮茶习俗也不尽相同,而最具代表性的是我国的茶俗。

我国唐代即有饮茶习俗,《茶经》中明确记载:“饮后以茶送人,有茶送人之义”。

唐宋时期饮茶已形成了较为完整和规范的习惯,如“送茶诗”就是反映唐代饮茶习俗的代表性诗篇。

唐宋时期将饮茶习惯发展成集饮、点、饮于一体的新风尚,并将茶叶作为礼仪形式之一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在饮茶中不仅有一般人饮酒时需要做的事而成为习惯,更是为了消遣娱乐而形成了一种新风尚及对生活质量要求之心理状态。

宋代文人张先在《茶赋》中记载:“寒食迎客至家自奉,饮茶当得与君长”;陆羽《茶经》也将饮茶当成饮酒消遣之物,并提出了饮茶“不为五斗米折腰”之说。

3.饮茶文化的表现中国的茶文化表现为一种以茶为载体的文化形态,它包括饮茶、行善、乐茶等各种形式。

它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饮茶,饮汤,烹茶,饮汤等,其中“饮茶法”更是被称为中国传统饮茶文明之核心。

所谓饮茶法就是把茶水放入器皿之中,以沸水冲泡,待茶水呈黄色时,即为饮茶,待茶水呈褐色时即可斟饮。

品茶时最讲究品尝茶叶鲜绿而有光泽有弹性或软滑细嫩香之品。

一杯清纯的茶、一杯高洁雅洁的茶一般要饮三遍左右。

中国茶道文化风俗的特点

中国茶道文化风俗的特点

中国茶道文化风俗的特点茶道,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和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道文化在中国已经存在了数千年,并深深融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中国茶道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尊重和敬畏自然中国茶道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茶道中,人们通过品味茶叶和赏析茶具,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茶叶的品质和口感受到高度重视,人们会仔细观察茶叶的外形、香气、色泽等特点,并通过泡茶的方式来展现茶叶的韵味。

同时,茶道也注重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如在园林中举办茶道表演,以及注重利用自然光线和自然材料来布置茶道空间等。

二、尊重和传承历史中国茶道文化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

人们在茶道中追溯历史,了解茶文化的演变和传承。

茶道文化不仅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更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雅好。

茶道表演常常伴随着传统的诗词和音乐,以展现古代文人的情趣和雅致。

此外,人们还通过茶道学习历代茶道大师的经验和智慧,将其传承下去。

三、注重礼仪和人际交往中国茶道文化注重人际交往和社交礼仪。

在茶道中,主人和客人之间有明确的角色和互动方式。

主人以一种虔诚的态度泡茶,客人则需要表现出对主人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这种仪式感和规范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此外,茶道还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通过冥思和静心品茗,提升个人修养和境界。

四、强调内在的价值中国茶道文化注重品味和内涵。

在茶道中,人们不仅注重茶叶的品质,更注重茶叶所代表的哲学思想和精神内涵。

茶叶是一种富含文化底蕴的载体,如绿茶代表清新、红茶代表醇厚、普洱茶代表沧桑等。

通过品味茶叶,人们能够感悟到茶叶背后的价值观念和人生哲理。

茶道也强调内在的平和与养生,追求身心的和谐与平衡。

总结起来,中国茶道文化风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尊重和敬畏自然、尊重和传承历史、注重礼仪和人际交往以及强调内在的价值等方面。

茶道作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形态,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追求和品味,更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中国茶文化PPT课件

中国茶文化PPT课件

CHAPTER定义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与中华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化现象。

内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谱、茶诗、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起源茶文化起源于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最初,茶被用作药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饮品。

发展随着历史的演进,茶文化逐渐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与儒、释、道等思想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茶道精神。

传承与创新当代茶文化在传承古代茶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吸收现代元素,进行创新和发展。

民族特色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茶习俗和茶文化。

如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奶茶等。

地域差异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茶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如福建的铁观音、云南的普洱茶、浙江的龙井茶等。

国际传播中国茶文化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还传播到海外,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如日本的茶道、英国的下午茶等,都受到了中国茶文化的影响。

茶文化的地域特色CHAPTER乌龙茶半发酵茶,具有独特的香气和口感,如铁观音、大红袍等。

绿茶不经过发酵,保持茶叶原有的绿色,如龙井、碧螺春等。

红茶全发酵茶,茶色乌黑油润,如祁门红茶、正山小种等。

黑茶后发酵茶,经过长时间的陈化,如普洱、六堡茶等。

白茶轻微发酵,保持茶叶原有的白色,如白毫银针、白牡丹等。

茶叶的主要品种干燥去除茶叶中的水分,防止霉变,提高茶叶香气。

控制温度和湿度,使茶叶发生生物化学变化,形成特定品质。

揉捻将茶叶揉成条状,促进茶汁液的挤出和均匀分布。

采摘选择适当的采摘时间和部位,保证茶叶原料的品质。

杀青通过高温破坏茶叶中的酶活性,停止发酵过程。

茶叶的制作工艺茶叶的品质鉴别观察茶叶的条索、色泽、整碎、净度等外观特征。

品尝茶汤的滋味、香气、汤色、叶底等内在品质。

通过感官审评、理化分析等方法对茶叶品质进行综合评价。

注意茶叶的贮存环境和方法,保持茶叶品质的稳定性。

茶俗文化知识

茶俗文化知识

汉族饮茶,虽然方式有别,目的不 同, 但大多推崇清饮,其方法就是将茶直接用 开水冲泡,无须在茶汤中加入牛奶、姜、 椒、盐、糖之类佐料,属纯茶原汁本味饮 法,认为清饮能保持茶的“纯粹”,体现 茶的“本色”。
1.杭州品龙井 2.潮汕啜乌龙 3.成都盖碗茶 4.羊城早市茶 5.北京的大碗茶
(二)、少数民族的饮茶习俗
• 布依人制作的茶叶中,另有一种茶叶很有 特色,相当名贵,而且味道别具一格,这 就是“姑娘茶”。姑娘茶是布依族未出嫁 的姑娘精心制作的茶叶,制好的这种茶叶 都不拿出来出售,而只作为礼品赠送给亲 朋好友,或在谈恋爱或订亲时,由姑娘家 作为信物送给情人。意思是用纯真精致的 名茶来象征姑娘的贞操和纯洁的爱情。
13. 布依族“姑娘茶”
• 在布依族家中,男女老少天天都要饮茶。茶 是他们生活中最为普遍和必不可少的基本饮 料。塘上的茶壶,终日热气腾腾。他们相互 往来,相互敬茶,品评茶味,说古论今,无 拘无束,享受着天伦之乐。茶,则是他们之 间联络、交往的纽带。
• 布依人用的茶叶都是自采自制,他们有时也 上山去采和茶叶一样能泡开水饮用的其他植 物,然后和茶叶一起进行加工,如将金银花 与茶叶混合做成金银花茶;这种混合茶叶的 味道特殊,芬芳醇美,还具有清热提神的作 用,泡出来的茶水是很好的饮料。
5. 苗族的八宝油茶汤
• 居住在鄂西、湘西、黔东北一带的苗族,以及部分土家族 人们,有喝油茶汤的习惯。他们说:“一日不喝油茶汤, 满桌酒菜都不香”。八宝油茶汤的制作比较复杂,先将玉 米(煮后晾干)、黄豆、花生米、团散(一种米面薄饼)、豆 腐干丁、粉条等分别用茶油炸好,分装入碗待用。
• 接着是炸茶,特别要把握好火候,这是制作的关键技术。 具体做法是放适量茶油在锅中,待锅内的油冒出青烟时, 放入适量茶叶和花椒翻炒,待茶叶色转黄发出焦糖香时, 即可倾水入锅,再放上姜丝。一旦锅中水煮沸,再徐徐掺 入少许冷水,等水再次煮沸时,加入适量食盐和少许大蒜、 胡椒之类,用勺稍加拌动,随即将锅中茶汤连同佐料,一 一倾入盛有油炸食品的碗中,这样就算把八宝油茶汤制好 了。

茶风与茶俗

茶风与茶俗
以咖啡或红茶待客时,杯耳和茶匙的握柄要朝着客人的右边,
此外要替每位客人准备一包砂糖和奶精,将其放在杯子旁或小 ¥ 碟上,方便客人自行取用。
喝茶的环境应该静谧、幽雅、洁净、舒适,让人有随遇而安的
感觉。
喝茶的客人也要以礼还礼,双手接过,点头致谢。 另外,可适当称赞主人茶好。 客人散去后,方可收茶
茶风与茶俗
吕珊珊
吕珊珊
茶俗与礼仪 茶俗与民族 茶俗与重大场合 特殊茶俗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
为模式或规范。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 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 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 “俗”。 “茶风”包含以下三方面:茶叶、茶与生活、茶器。 茶俗是我国民间风俗的一种,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 化的积淀,它以茶事活动为中心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中, 并且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演变,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 一部分。
成都盖碗茶
饮盖碗茶一般说来,有五道程序: 一是净具:用温水将茶碗、碗盖、碗托清洗干净。 二是置茶:用盖碗茶饮茶,摄取的都是珍品茶,常 见的有花茶、沱茶,以及上等红、绿茶等。 三是沏茶:一般用初沸开水冲茶冲水至茶碗口沿时, 盖好碗盖,以待品饮。 四是闻香:待冲泡5分钟左右,茶汁浸润茶汤时, 则用右手提起茶托,左手掀盖,随即闻香舒腑。 五是品饮:用左手握住碗托,右手提碗抵盖,倾碗 将茶汤徐徐送入口中,品味润喉,提神消烦,真是 别有一番风情。
雨巷
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悠 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 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 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
江南水乡”吃讲茶”
江南水乡历来流传一种古老的茶俗—“吃讲 茶”。吃讲茶是在平民百姓间因日常生活中发 生的纠纷或矛盾,在双方争持不下时,既不愿 私了,又不愿打官司解决时,为争吵双方举行 的和解茶会。

民俗茶文化的内涵及呈现

民俗茶文化的内涵及呈现

民俗茶文化的内涵及呈现民俗茶文化的内涵及呈现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而民俗茶文化则是茶文化中一支独树一帜的分支。

民俗茶文化体现了中国民间的丰富文化内涵,而呈现方式也更具有民俗特色。

这篇论文将从内涵和呈现方式两个方面来探究民俗茶文化的独特之处。

一、民俗茶文化的内涵1. 民俗习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饮茶”已经成为一种民间的习俗。

在祭祀、喜庆、哀悼、拜访亲友等场合均有饮茶的习俗,例如“三拜九叩”中的“茶礼”,春节时送红茶互祝新年,端五喝雄黄酒、吃咸蛋与粽子也都是中国茶文化中的传统习俗。

2. 社交交际传统文化中把茶作为社交交际的载体。

通过在茶席上交流,人们可以亲近彼此,增进友谊。

在明代,茶楼、茶坊、茶井等茶馆的开设,更是为茶文化的发展以及民俗茶文化的涵盖提供了丰富的空间。

同时,“喝茶”成为了人情世故交际的一部分,体现了中国文化主张的“以礼相待”、“宾主尽欢”。

3. 精神内涵茶文化中的精神内涵涵盖了很多方面,其中以“品学兼修”这一思想为代表。

这种思想主张不仅注重人的品德,更注重个人的学识和修为。

而“茶道”这一文化形式则是体现了“品学兼修”的一种方式,更强调了文化修为与社交礼仪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民俗茶文化的呈现方式1. 茶艺表演茶艺表演是民俗茶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茶艺表演师通常会穿上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服装,进行龙凤呈祥、棋盘点茶等特色表演。

通过表演,人们可以了解到更加丰富的茶文化内涵,体验到茶道蕴含的文化与美学。

2. 茶禅一味茶禅一味是佛教文化与茶文化的结合,融汇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体现了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和健康生活的生活方式。

茶禅一味注重茶与禅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清净澄心的茶道,达到淡泊、专注的精神境界。

3. 茶乡民风茶乡民风是民俗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有很多著名的茶乡,如黄山、武夷山等,其中的茶文化不论是在食品、饮品、日用品乃至服饰等各个方面,均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同时,茶乡也是茶民俗文化的各种节日庆典、传统活动的举办地,如武夷山的“武夷祈雨”、黄山的“黄山牡丹节”等。

闽东茶艺茶俗

闽东茶艺茶俗

闽东茶艺茶俗1、茶歌米弟福安民间把茶叶叫做“茶米”,与稻、麦、豆(菽)、麻同列五谷类中,足见福安人重茶之程度。

有趣的是福安人历来有先喝茶后吃饭的习惯,特别是来了客人,很少有不喝茶先上桌的,他们认为先喝点茶,保持肠胃通畅,然后再吃饭,有利于身体健康。

故把茶称作“哥”,把饭(米)称作“弟”,“茶哥米弟”之称便由此流传。

2、阳光的味道“出门喝酒之前,先在家中泡一壶白茶,微醺回来茶已凉,正好。

这壶茶喝下去,顺时神清气爽,酒解大半。

”评茶专家告诉我一个“秘方”。

茶按照发酵程度来分,可以分为白、绿、黄、青、红、黑六大类,白茶的发酵程度最低。

关于白茶的起源,茶界泰斗张天福老先生在1963年就提出,白茶始创于福鼎,制造历史较其他茶类为短。

另一些茶学界学者则认为,福鼎杏白茶创于远古。

太姥山地区流传的一则传说也印证了这一说法。

相传尧时人有一老母,居才山(今太姥山),见山下麻疹流行,便教乡民用茶冶病救人,由此感动上苍,羽化成仙,后人尊其为“太姥娘娘”,并向她学习种茶。

这个传说透露出当地先民远古时代就识茶用茶的信息,并且主要是用于治疗麻疹、发烧、水土不服等疾病。

福鼎白茶中最为人所惊叹的是白毫银针,其芽头肥壮、肩披白毫、挺直如针、色白如银,在各大茶类品系中,它是外形最优美者之一。

从来佳茗似佳人,白毫银针更被称为“茶中美人”。

美人者,秀色可餐也。

是以品饮银针,要用无色无花的玻璃杯,开水高冲,茶芽翻腾后便徐徐下落,慢慢沉至杯底,而后络绎升起,如陈枪列戟股条条挺立、上下交错,生机盎然。

据史料记载,白毫银针早在1891年即开始外销,在欧洲一直享有较高的地位。

据说英国伊丽涉自女王在冲泡红茶的时候,还要在杯中加两片银针,可见其名贵。

除了银针,主要品种还有白牡丹、贡眉、寿眉。

白茶的汤色清雅,呈杏黄色,香气清淡,滋味醇和,回甘悠长。

不论是外观还是口感,白茶都给人一种远离人间烟火的印象,有一种质朴的韵致。

细品起来,就像是田间山林中的原味,有“茶鬼”将之形象地描述为“稻草味”一一就是凝固着阳光的味道。

我国少数民族的茶文化茶俗

我国少数民族的茶文化茶俗

我国少数民族的茶文化茶俗我国少数民族的茶文化茶俗我国少数民族的茶文化茶俗壮族“甜茶”是壮族人民的传统饮品,有很多讲究的茶礼。

壮族男青年第一次到姑娘家相亲时,姑娘就给他敬一杯茶。

如果茶中放有糖,男青年饮“甜茶”,就表明姑娘同意了;如果没放糖,则表示不同意。

这种表达的方式,既特别又含蓄。

佤旗“苦茶”其煮法是在大砂罐中一次放500克茶叶,一直煮到罐中剩下三五口茶水为止。

然后等茶凉到一定温度,一口气喝下。

茶水苦涩难忍,但喝后顿觉清凉爽口,回味无穷。

回族“八宝茶”回族同胞常用此茶招待临门的贵宾。

这种茶掺有杏干、桂圆、荔枝、葡萄干等,喝起来香甜可口,有滋阴润肺,清咽利喉之奇效。

东乡族“盖碗黄茶”东乡族同胞用“盖碗黄茶”待客。

其做法是用铜壶(或瓦壶)将茶煮沸后,在盖碗里放一小块糖和一点具有松香味的黄茶,在客人吃饭或坐在炕上谈天时,即献上盖碗黄茶。

白族“烤茶”云南大理白族人常以“烤茶”招待贵宾。

有宾朋来访时,主人就把从山上采回的鲜茶放在砂罐里,边烤边摇,待茶叶烤到发出清香并泛黄时,便用沸水冲入砂罐里,再稍煮片刻。

茶煮成后便倒入瓷盅,双手举杯,敬给客人。

藏族“酥油茶”其做法:把茶砖切开捣碎,加适量的水煮沸后滤出茶渣,调入食用酥油,茶汁和酥油就混合成乳白色的“酥油茶”。

每有宾客来访,全家在帐蓬外恭候,待客人进帐坐定后,女主人即双手缓缓捧上酥油茶敬给来宾,使客人有宾至如归之感。

彝族“腌茶”这是云南山区的部分彝族同胞喜爱的一种“茶”。

将采下的鲜茶放入灰泥缸中,边放边压,直到压满,最后用重盖子压紧,数月后,即制成味道独特的“腌茶”。

俐侎人习俗和俐侎茶文化永德县境内风景优美的大山深处,居住着一支神秘的民族—俐侎族,俐侎族是彝族的一个分支,整个族群只有两万六千多人,是云南省独有的一个族群,长期居住在高山箐林的俐侎人,性格温婉含蓄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别具一格的民族歌舞、祭祀、服装、饮食等传统习俗。

俐侎人祭茶:古代少数民族信奉茶树是人的祖先,崇拜、敬仰,膜拜茶他们的传统习俗,汉代以后许多少数民族陆续落籍,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祭茶传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俐侎人,居住在高山箐林中,与茶为邻,以茶作伴,有着十分悠久的种茶历史和丰富深厚的茶文化。

中国各地喝茶习俗大全

中国各地喝茶习俗大全

中国各地喝茶习俗大全
中国各地喝茶习俗大全
中国无论在种茶、制茶、饮茶都有着悠久的历史,那么对于中国过年各地喝茶习俗,大家有多少了解呢?下面yjbys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1、擂茶
擂茶是把茶和一些配料放进擂钵里擂碎冲沸水而成擂茶,以广东的揭阳、普宁等地的客家擂茶著称,首先把茶叶放进牙钵中擂成粉未后,加上捣碎的’熟花主、芝麻、盐和香菜,之后用开水冲泡即可,喝茶时一要趁热,二要慢咽,只有这样才会有九曲回肠,心旷神怡之感。

2、功夫茶
功夫茶是广东潮州和汕头地区的传统茶叶文化,以三人功夫茶著称,功夫非常讲究手法,茶具方面最好选用宜兴产的小陶壶和白瓷上釉茶杯,茶泡好后,将三个茶杯摆成品字形,斟茶时要以圆周运动,俗称关公巡城,不能一杯斟满再斟一杯,而要按杯的多少来回轮。

中日茶文化(简单)

中日茶文化(简单)

中日韩茶文化及其比较一、中国茶文化(一)茶文化萌发期1.唐代煮茶法:(1)茶叶:煮茶法用茶广泛,无论是茶树鲜叶,还是经过加工制作的各类茶叶,均可用来煮饮唐朝,茶的四种形式:散茶、粗茶、末茶、饼茶。

(2)茶具:最初的茶具多与食具、酒具共用,如浙江上虞出土的一批东汉瓷器,有碗、杯、壶、盏等,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瓷茶具。

此后相当一个时期,茶具仍与食具共用,也出现了逐渐趋于专门化的趋势。

可以说饮茶的初级阶段,是茶具与食具共用及专用并存的阶段。

(3)煮饮法:茶与水混合,茶或先或后,水或冷或热,置炉上火煮,直至煮沸。

煮茶法简便易行,可酌情加盐、姜、椒、桂皮、橘皮等调饮,也可不加任何佐料清饮。

调饮盛行,清饮罕见,属后茶羹时代。

2.茶字的演变:荼、茶|、茗、槚、蔎、荈(二)茶文化成形期1.陆羽与《茶经》:(1)陆羽:字鸿渐,唐朝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

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曾号桑苎翁,又称竟陵子。

陆羽在继承前人煮茶法的基础上,并更加重视煮茶时发挥茶本身的真味,通过实践逐步形成了一套有理论、有规范的煮茶方式。

为与此前的煮茶法相区别,也称之煎茶法。

(2)《茶经》的诞生:《茶经》被誉为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第一部关于茶的百科全书。

《茶经》奠定了陆羽的“茶圣”地位。

(3)《茶经》内容:《茶经》分上中下三卷,七千字,十部分。

卷上: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卷中:四之器,卷下: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2.唐、宋朝对茶的追捧(1)从煎茶到点茶:唐朝寺院种茶、饮茶成为习俗。

唐朝宫廷重视茶,饮茶是一种时尚。

茶具成为唐宫礼佛进献的贡品。

法门寺出土一整套茶具,反映了唐代宫廷饮茶之风的盛与奢。

点茶:是宋人在继承改革唐人品饮方式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饮茶方法。

包括炙茶、碾罗、烘盏、候汤、击拂、烹试等一整套程序,其关键在于候汤和击拂,并出现了专用的击拂工具——茶筅。

另外,茶具更加精细,更加简洁。

中国少数民族的茶俗特色有哪些

中国少数民族的茶俗特色有哪些

中国少数民族的茶俗特色有哪些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除赫哲族人历史上很少吃茶外,其余各民族都有饮茶的习俗。

他们的茶俗是怎么样的呢?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别具特色的中国茶俗,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茶俗(01)维吾尔族:奶茶、奶皮茶、清茶、香茶、甜茶、炒面条、茯砖茶。

(02)藏族:酥油茶、甜茶、奶茶、油茶羹。

(03)蒙古族:奶茶、砖茶、盐巴茶、黑茶、咸茶。

(04)回族:三香碗子茶、糌粑茶、三炮台茶、茯砖茶。

(05)哈萨克族:酥油茶、奶茶、清真茶、米砖茶。

(06)壮族:打油茶、槟榔代茶。

(07)彝族:烤茶、陈茶。

(08)满族:红茶、盖碗茶。

(09)侗族:豆茶、青茶、打油茶。

(10)黎族:黎茶、芎茶。

(11)白族:三道茶、烤茶、雷响茶。

(12)傣族:竹筒香茶、煨茶、烧茶。

(13)瑶族:打油茶、滚郎茶。

(14)朝鲜族:人参茶、三珍茶。

(15)布依族:青茶、打油茶。

(16)土家族:擂茶、油茶汤、打油茶。

(17)哈尼族:煨酽茶、煎茶、土锅茶、竹筒茶。

(18)苗族:米虫茶、青茶、油茶、茶粥。

(19)景颇族:竹筒茶、腌茶。

(20)土族:年茶。

(21)纳西族:酥油茶、盐巴茶、龙虎斗、糖茶。

(22)傈僳族:油盐茶、雷响茶、龙虎斗。

(23)佤族:苦茶、煨茶、擂茶、铁板烧茶。

(24)畲族:三碗茶、烘青茶。

(25)高山族:酸茶、柑茶。

(26)仫佬族:打油茶。

(27)东乡族:三台茶、三香碗子茶。

(28)拉祜族:竹筒香茶、糟茶、烤茶。

(29)水族:罐罐茶、打油茶。

(30)柯尔克孜族:茯茶、奶茶。

(31)达斡尔族:奶茶、荞麦粥茶。

(32)羌族:酥油茶、罐罐茶。

(33)撒拉族:麦茶、茯茶、奶茶、三香碗子茶。

(34)锡伯族:奶茶、茯砖茶。

(35)仡佬族:甜茶、煨茶、打油茶。

(36)毛难族:青茶、煨茶、打油茶。

(37)布朗族:青竹茶、酸茶。

(38)塔吉克族:奶茶、清真茶。

(39)阿昌族:青竹茶。

(40)怒族:酥油茶。

中国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


壶泡法茶艺流程
备器:泡茶法的主要器具有茶炉、茶铫(diao)、茶壶、茶盏等,崇尚景德镇的白瓷茶盏; 候汤:“烹茶要旨,火候为先。炉火通红,茶铫始上。
扇起要轻疾,待有声稍稍重疾。斯文武之候也。” 泡茶:探汤纯熟便取起,先注少许入壶中祛荡
冷气,然后倾出。(上、中、下三投法)
酌茶:杯盏以雪白为上,蓝白次之。 品茶:酾(shi)不宜早,饮不宜迟,旋注旋饮。
中国茶艺亦于西晋时萌芽。这一切说明,两晋南北朝是中华茶文化的酝酿时 期。
三、饮茶方法的演变及茶文化的发展
唐:
茶兴盛于中唐,唐中期以后,饮茶 活动达到空前规模。 唐代名茶已经很多,其中主要是团 饼茶,也有散茶。唐代茶叶开始向 日本、新罗等周边国家输出。
蒙顶石花 霍山黄芽 歙县、祁门等地产茶
三、饮茶方法的演变及茶文化的发展
奠定了点茶道的基础。
三、饮茶方法的演变及茶文化的发展
茶文化的发展

斗茶、分茶、和茶会 茶具发展 点茶道的形成和流行 茶文学的拓展 茶艺术的拓展

斗茶、分茶和茶会
“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 ——吴自牧〃《梦梁录》
斗茶:斗茶又叫茗战。以盏面先现水痕者为负,耐久 者为胜。斗茶基于点茶法,优胜的茶会作为贡茶上 供天子饮用,而较次的茶也按成绩决定价格。所以 每到新茶上市的时节,竞相斗试,成为宋代的一种 风尚。

这种模压而成的龙 形和凤形的专用贡 茶称为龙团凤饼

宋元
宋代茶叶生产继续发展,市场体系得到了完善,茶叶产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宋朝于日本、高丽等亚洲国家间的贸易不断。 点茶道的形成和流行 点茶道习茶程序主要有:备器、择水、取火、候汤、熁(鞋)盏、洗茶、炙 茶、碾磨罗、点茶(调膏、击拂)、品茶等。

中国饮茶习俗-茶文化

中国饮茶习俗-茶文化

中国饮茶习俗-茶文化中国饮茶习俗-茶文化留客茶“留客茶”是让客人既能看到泡茶的技巧又能品尝到茶的色、香味。

一边品茶,一边交谈,无拘无束,其乐无比。

祝福茶“祝福茶”在客人即告辞时,送上一杯桂花金桔茶,并送上祝福的吉言。

敬茶在武夷山的农村较为普遍的茶俗便是“客来敬茶”,“一杯香茗暂留客”,表达了武夷山人对客人的问候和敬意。

客来敬茶,以茶会友体现武夷山人重情好客的美德和传统礼节。

宋代以来,武夷山民间流传着“客至莫嫌茶当酒”的风俗,大抵客至,寒暄问候,邀请入座,主人的家属,立即洗涤壶盏,升火烹茶,冲沏茶水,敬上一杯香茶。

主人讲究“端、斟、请”;客人则留意“接、饮、端”的举动,主人以左手托杯底,右拇指、食指和中指扶住杯身,躬着茶,微笑地说:“请用茶”。

饮茶人宜双手接杯,道声谢谢,端杯细啜,赞主人茶叶佳、好,一道茶后,寒暄叙话,主人复斟茶,饮毕不能将余泽倾倒,主人要待客人午后方可清理、洗涤茶具。

迎客茶“迎客茶”是为远道而来的客人送上的第一盏茶,并配有茶点。

茶点是具有武夷山区特色的米焦、芝麻果、咸笋干、芋果等。

香醇的茶和甜美的茶点,表示欢迎客人的到来。

新娘茶俗女婿茶姑娘若未出阁,来串门的小伙子就会特别多。

因此,姑娘家要备好茶,待有客人来时招待来客中的“未来女婿”。

亲家母茶女儿出嫁后的、第三天,父母亲都要去看望女儿,这就是所谓的“望朝”。

望朝时,身为父母亲要随身携带一些茶、烘青豆、橙子皮伴野芝麻等等东西,这种茶称为“亲家母茶”。

新娘子茶望朝之后,婆婆要到新娘子的娘家去请亲家的亲朋好友和长辈们到新娘子家来喝茶,娘家人这就是去喝“新娘子茶”了。

请新娘子茶姑娘出嫁后,家里的亲朋好友和要好的邻里,一般都要请新娘子去自家喝茶。

如果是远亲,可以在过年正月的时候,邀请新娘子,也可以新娘子回娘家做头趟客时补请。

三碗茶按照中国传统习俗,春节期间,难免亲朋好友要互相拜访,有客到来时,通常女主人须先给客人端上一碗“甜茶”,并送上祝福语,如:吃了这碗甜茶,年年生活甜如蜜之类的。

中国茶俗概述

中国茶俗概述
“食物说”:“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 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同步说”:人类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 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日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 逐渐为药料饮用。这几种方式的比较和积累最终发 展成为“饮茶”。
2、中国饮茶的历史
中国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
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闻于鲁周公。”
明清:茶文化成为了一种大众文化,茶成了 全民族的饮用品。
当今:人们利用茶叶,除了传统的泡饮外, 已向茶食品、茶菜肴、茶药疗、茶文化、茶 旅游等多方面发展,茶叶的销量也越来越大。 随着茶叶的普及,以茶会友,在当今成了生 活的时尚。
3、民间茶叶的采摘
在中国民间,茶叶的采摘一般是于当年5月底 之前采制的春茶、6月初至7月初采制的夏茶 以及7月中旬以后采制的秋茶。
古代人类直接含嚼茶树的鲜叶,汲取茶汁, 并在咀嚼中感受茶叶的芬芳和清口,久而久 之,茶的含嚼便成为人们的一种嗜好。
随着人类生活的进化,生嚼茶叶的习惯转变 为煎服。
该阶段,可说是茶之为饮的前奏,而巴蜀地 区则是我国茶叶的摇篮。
秦汉:茶叶的简单加工已经出现。
西汉:茶已是宫延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 遣。
春茶:滋味鲜爽,香气浓烈,保健作用 明显。茶叶无污染。
夏季:茶汤滋味、香气多不如春茶强烈,滋 味较为苦涩。
秋季:气候条件介于春夏之间,叶片大小不 一,叶底发脆,叶色发黄,滋味、香 气显得比较平和。 随着气候逐渐转凉,新梢芽生长缓 慢,内含物质逐渐堆积,滋味醇厚, 香气浓烈。
中国茶俗概述
1、饮茶方式的发明 2、中国饮茶的历史 3、民间茶叶的采摘
1、饮茶方式的发明
“祭品说”:茶与一些其他的植物一样,最早是做 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尝食后发现食而无害,便 “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我国传统文化之茶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之茶文化

其他文学作品---书法
• 唐怀素《苦笋帖》 • 宋苏轼 啜茶帖 • 宋《季常帖》《新岁展庆帖》 • 宋蔡襄《精茶帖》 、《天际乌云帖》 • 宋米芾《笤溪帖》 • 宋赵令畴《赐茶帖》 • 清金农《玉川子嗜茶帖》
其他文学作品---茶画
• 唐周昉调琴啜茗图唐周昉《调琴啜茗图》 • 元赵元《陆羽品茶图》 • 元赵孟頫《斗茶图》、《茶榜》 • 元倪云林《龙门茶屋图》 • 元颜辉《煮茶图》 • 元胡廷 《松下烹茶图》 • 元钱选《卢同煮茶图》、《品茶图》 • 明丁云鹏《玉川烹茶图》,
茶俗旳发展
• 用热水将茶壶洗洁净。 • 把洗洁净旳茶杯倒入开水温杯。 • 把茶叶填进茶壶,茶叶高度大约到茶壶内
壁旳三分之一处。
• 灌半壶热水冲洗茶叶,然后立即倒掉水使 茶壶里只剩茶叶。(这一步和背面全部要 灌水旳环节应该放在一种大容器中进行以 接住溢出旳水)。
茶俗旳发展
➢ 再往茶壶里倒热水直到水溢出到大容器里。茶壶里 旳水中不应该有气泡。这次浸泡不能连续太长时间--最佳不要超出30秒。(越是名贵旳绿茶就越嫩, 要把水烧开后冷到90°,才泡茶)
中国老式文化之茶文化
制作人:中文系1403班 雷高灵
✓ 品种 ✓ 形成与发展 ✓ 功能 ✓ 茶文化特征 ✓ 茶与文学 ✓ 茶叶 ✓ 茶具 ✓ 茶俗与养生 ✓ 茶俗旳发展 ✓ 泡茶旳水
茶文化
• 绿茶、 • 红茶、 • 乌龙茶(青茶) • 白茶 • 黄茶 • 黑茶
品种
形成与发展
• 三国此前茶文化
• 诸多书籍把茶旳发觉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 《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统计了茶旳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旳产地县命名 为“荼陵”,即湖南旳茶陵。
• 多种茶壶明代供春、时大彬手制旳紫砂壶 更成为昂贵旳艺术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茶俗文化
管理系130701班李睿130734020
茶俗是我国民间风俗的一种,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也是人们心态的折射。

有较明显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

它以茶事活动为中心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中,并且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演变,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它内容丰富,各呈风采。

茶与婚礼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在婚礼中应用茶作为礼仪的一部分。

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入藏时,按本民族的礼节带去茶开始,至今已有1300多年了。

唐时,饮茶之风甚盛,社会上风俗贵茶,茶叶成为婚姻不可少的礼品。

宋时,由原来女子结婚的嫁妆礼品演变为男子向女子求婚的聘礼。

至元明时,“茶礼”几乎为婚姻的代名词。

女子受聘茶礼称“吃茶”。

姑娘受人家茶礼便是合乎道德的婚姻。

清朝仍保留茶礼的观念。

有“好女不吃两家茶”之说。

由于茶性不二移,开花时籽尚在,称为母子见面,表示忠贞不移。

如今,我国许多农村仍把订婚、结婚称为“受茶”、“吃茶”,把订婚的定金称为“茶金”,把彩礼称为“茶礼”等。

在婚礼中用茶为礼的风俗,也普遍流行于各民族。

蒙古族订婚,说亲都要带茶叶表示爱情珍贵。

回族、满哈萨克族订婚时,男方给女方的礼品都是茶叶。

回族称定婚为“定茶”,“吃喜茶”,满族称“下大茶”。

至于迎亲或结婚仪式中用茶,有作礼物时,主要用于新郎、新娘的“交杯茶”、“和合茶”,或向父母尊长敬献的“谢恩茶”、“认亲茶”等仪式。

总之,从古到今,我国的许多地方,在缔婚的每一个过程中,往往都离不开茶来作礼仪。

我国以茶为祭,大致是在南北朝时逐渐兴起的。

南北朝齐武帝萧颐永明十一年遗诏说:“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上贵贱,咸同此制。

”齐武帝萧颐是南朝比较节俭的少数统治者之一,他提倡以茶为祭,把民间的礼俗,吸收到统治阶级的丧礼中,并鼓励和推广了这种制度。

把茶用作丧事祭品,只是祭礼的一种。

我国的祭祀活动,还有祭天、祭地、祭灶、祭神、祭仙、祭佛,不可尽言。

古代用茶作祭,一般有这样三种形式:在茶碗、茶盏中注以茶水;不煮泡只放以干茶;不放茶,久置茶壶、茶盅作象征。

祭祀活动中的以茶作祭品,可以说是茶文化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带封建迷信的副文化。

但真实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现象。

在武夷山的农村较为普遍的茶俗便是“客来敬茶”,“ 一杯香茗暂留客”,表达了武夷山人对客人的问候和敬意。

客来敬茶,以茶会友体现武夷山人重情好客的美德和传统礼节。

宋代以来,武夷山民间流传着“客至莫嫌茶当酒”的风俗,大抵客至,寒暄问候,邀请入座,主人的家属,立即洗涤壶盏,升火烹茶,冲沏茶水,敬上一杯香茶。

主人讲究“端、斟、请”;客人则留意“接、饮、端”的举动,主人以左手托杯底,右拇指、食指和中指扶住杯身,躬着茶,微笑地说:“请用茶”。

饮茶人宜双手接杯,道声谢谢,端杯细啜,赞主人茶叶佳、好,一道茶后,寒暄叙话,主人复斟茶,饮毕不能将余泽倾倒,主人要待客人午后方可清理、洗涤茶具。

武夷山有的村流行着一种“喝擂茶”的习俗。

擂茶是农家招待客人必备的饮料,其原料一般只用茶叶、大米、桔皮摆制。

讲究的还放入适量的中药菌陈、甘草、川芎、肉桂等。

喝起来特别香甜,是一种可口的饮料,特别是在炎夏,具有清凉解暑的功效。

在喝擂茶的同时,还备有佐茶的食品,如花生、瓜子、炒黄豆、爆米花、笋干、南瓜干、感菜等,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敬茶时擂茶碗内溢出的阵阵酥香、甘香、茶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实在令人心驰神往,是待客的佳品。

“三道茶”是武夷山御茶园根据武夷山民间饮茶习俗,以“和、敬、怡、真”的思想为指导,整理出来的。

也可以说是一种现代的饮茶方式(一般适用于茶馆)。

“三道茶”包括“迎宾茶”、“留客茶”、“祝福茶”。

“迎客茶”是为远道而来的客人送上的第一盏茶,并配有茶点。

茶点是具有武夷山区特色的米焦、芝麻果、咸笋干、芋果等。

香醇的茶和甜美的茶点,表示欢迎客人的到来。

“留客茶”是让客人既能看到泡茶的技巧又能品尝到茶的色、香、味。

一边品茶,一边交谈,无拘无束,其乐无比“祝福茶”在客人即告辞时,送上一杯桂花金桔茶,并送上祝福的吉言。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众多,其饮茶习俗千姿百态,各呈风采。

就武夷山饮茶习俗而言,自古以来就有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等形式。

由古代沿袭下来的饮茶习俗至今在有的农村或茶艺馆还依然可见。

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