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柳琴戏 山东柳琴戏的伴奏及乐器介绍

合集下载

山东柳琴戏

山东柳琴戏

山东柳琴戏因其曲调优美,演唱时尾音翻高或有帮和,故也叫“拉魂腔”。

拉魂腔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一说是由滕州传统民间小调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即弦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

其唱腔中的[娃子] 、[羊子] 和滕州俗曲及柳子戏唱腔曲牌[耍孩儿] 、[山坡羊] 有渊源关系。

一说道来源于江苏海州,就是由当地秧歌、号子中的[太平歌] 、[猎户腔] 经民间艺人丘、葛、张(一说道“杨”)3人加工而沦为拉魂腔。

后来丘、葛分别回去皖北、鲁南传艺,因此在当地盛行。

一说道就是由山东滕州山里的道士和尚,以安魂咒语或肘鼓子等腔调演绎出的,滕州山里有个叫做千山头的地方,从唐朝至明朝之间,这里曾就是全国非常大的道观群落,道观几十座,清朝之后衰败了,道士和尚为了生计,下山化缘帮忙人除魔消灾,演绎出拉魂腔这类唱腔。

年据丘门艺徒魏光才(当时80岁)推算,丘门于清乾隆年间已存在了。

拉魂腔流布于鲁南、皖北、苏北相接壤的广大地区以后,遂分为5路:中路以徐州为中心,北路以临沂为中心,东路以新海连为中心,南路以宿县为中心,西路则在涡阳、蒙城一带。

它们既有共同的渊源关系,又有各自的地方特色,都在当地逐步形成为戏曲剧种。

其中流行于江苏徐州和山东临沂的中、北两路,于年依据所用伴奏乐器柳叶琴(弹拨乐器)定名为柳琴戏。

其构成过程,最初只是由单人或双人合唱的曲艺,艺人称作“演唱门子”或“走坡”。

他们拿著竹板或梆子敲击节奏,用(八句子)(即为,娃娃)演唱“单篇子”,内容多为民间故事,篇幅可长可短。

在老“篇子”中有“咸丰三年粮食贵,…拜了师傅去学戏”的唱词,可知至迟在咸丰初年就已有职业艺人演出“两小”和“三小”戏,如《打干棒》、《小书房》、《喝面叶》、《王小二赶脚》之类。

为表现更多的人物,又衍变出一种由一人赶扮几个剧中人物的演出形式,称“当场变”或“抹帽子戏”,如《夏三探亲》,演夏三(丑扮)接四妹(旦扮)回娘家的故事,剧中有兄、妹、公、婆、母、嫂6人,均由丑、旦先后7次改扮表演,故此剧也名《七妆》。

谈柳琴戏的艺术特征

谈柳琴戏的艺术特征

谈柳琴戏的艺术特征柳琴戏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起源于湖北省襄阳地区,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被誉为“柳琴国粹”,具有独特的韵味和艺术特征。

柳琴戏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表演风格,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喜爱和关注。

接下来将介绍柳琴戏的艺术特征。

柳琴戏的音乐特征极具魅力。

柳琴戏以柳琴为伴奏乐器,配以说唱和打击乐器,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

柳琴是一种古老的丝弦乐器,其琴音清越悦耳,表现力丰富,能够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在柳琴戏中,柳琴的表演往往能够烘托氛围,衬托情节,使人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

柳琴戏的音乐节奏多变,旋律优美,富有情感,能够深深触动人心。

这些都是柳琴戏音乐特征的表现,也是它深受观众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柳琴戏的表演特征独具匠心。

柳琴戏的表演方式以唱、念、做为主要形式,表演者不仅要求声音富有感染力,还要求具备扎实的唱功和表演功底。

柳琴戏的表演风格自古就以真实、地道、自然为主,注重情感的真挚表达,力图使角色的性格和情感真实可信。

柳琴戏的表演手法自然真实,刻画细腻,动作优美大方,富有感染力,让观众倍感亲切,深受观众喜爱。

柳琴戏的剧情特征扣人心弦。

柳琴戏的剧情多取材于古代名著、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内容丰富多彩。

柳琴戏所讲述的故事往往能够揭示人性的复杂和丰富,引人深思。

柳琴戏的剧情结构严谨,情节跌宕起伏,紧凑有致,富有戏剧张力,给人以极大的观赏乐趣。

这些都是柳琴戏剧情特征的体现,也是柳琴戏引人入胜的重要原因之一。

柳琴戏的艺术特征还体现在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上。

柳琴戏源远流长,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传承了古代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

柳琴戏中所反映的历史、人情、风土等方面的内容,都能够为观众呈现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富有文化传统的魅力。

柳琴戏还能够传承一些特定地域的习俗与风情,使观众在欣赏戏曲的也能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柳琴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传统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

柳琴戏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其音乐特征、表演特征、剧情特征和文化内涵上。

柳琴戏

柳琴戏
柳琴戏
柳琴戏简介
柳琴戏俗称拉魂腔,又有拉呼 腔、拉后腔等名称,1953年正式定 名为柳琴戏。它形成于清代中叶以 后,主要分布在江苏、山东、安徽、 河南四省接壤地区。
• 1 艺术特色 • 2 传统剧目 • 3 代表作品 • 4 传承价值
• 唱腔
• 柳琴戏的音乐唱腔非常别致,地方 特色尤为鲜明,男唱腔粗犷、爽朗、 嘹亮。女唱腔婉转悠扬、丰富多彩、 余味无穷。演唱者可以随心所欲的 发挥、创造,自由地变化。
传承价值
柳琴戏的表演具有粗犷、热烈、朴实健康的风格 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特别是生活小戏,这种特点 尤为突出。
柳琴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各种姊妹艺术的 优点,并与流行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发生着密切联 系,成为一种地域文化的载体。
存在问题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电影、电视的迅速普及,以及多种娱乐样式的出现, 柳琴戏观众逐渐减少,表演团体悄然萎缩,柳琴戏慢 慢退出人们的视野。
2、人才匮乏
1、设备落后
3、投入不足
4、缺乏创新
保护措施
• 柳琴戏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 值,应给予保护。应当抓紧调动各方面力量,依 靠现有各种科技手段,保存好柳琴戏资料,为后 代留下这份宝贵遗产。同时,提高戏曲创作、演 出人员的待遇,改善戏曲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环 境,高度重视专业人才和后备人才的培养,确保 柳琴戏艺术后继有人。
代表作品
《状元打更》 书生沈文素与山大王刘蝉金结为夫妻,后沈文素得中 状元,欲弃其妻。刘蝉金奉命平番,专点沈文素为其 打更,当先行运粮官,以此驯服沈文素。
代表作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杨三姐告状》 • 剧情梗概:民国七年,滦县土豪高贵章之子高占英,娶雇

枣庄特色民俗——柳琴戏

枣庄特色民俗——柳琴戏

枣庄特色民俗——柳琴戏鲁南枣庄至今流传着一段名为“四大香”的顺口溜:“绿豆米饭、羊肉汤,旱烟锅子、拉魂腔。

”还有“拉魂腔一来,跑掉了绣鞋;拉魂腔一走,睡倒了十九”等民谣。

这些民谣道出了几百年前,在社会文化原始落后、娱乐活动极其贫乏的历史时期,枣庄人们对家乡戏曲“拉魂腔”的喜爱迷恋程度。

一、柳琴戏的由来与定名柳琴戏与淮海戏、泗州戏在1954年华东地区文艺会演之前统称“拉魂腔”。

拉魂腔是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的一种颇有影响的地方戏曲形式。

因其土生土长、土里土气、土腔土调而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它具有极其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异常鲜明的地方特色,它是苏鲁豫皖交界处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这一地区的历史见证和文化载体,体现了这一地区的人民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反映了这一地区人民所特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柳琴戏”一名是20世纪50年代确定的,邵明思《峄县柳琴戏》云:“1954年华东地区会演,正式把拉魂腔定名为柳琴戏。

”在1954年华东地区文艺会演之前,有关人士因嫌“拉魂腔”一名流于“土俗”,故决定更名为相对高雅的“柳琴戏”,并于文艺会演时正式启用。

二、柳琴戏的起源和发展柳琴戏起源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1736-1795),当时鲁南地区每遇水旱灾害,贫苦农民四处流浪,一部分人就用唱门子的办法代替叫门子,这是“拉魂腔”的初级阶段。

约在道光年间,苏楼的巧木匠,“拉魂腔”艺人王清,在苏家班艺人苏道一指导下,制成了第一把柳琴。

解放后,由政府出面,相继成立了滕县柳琴剧团、峄县柳琴剧团、枣庄市柳琴剧团、台儿庄柳琴剧团、齐村柳琴剧团。

剧团演出的传统剧目有200多出,主要有《东回龙》、《西回龙》、《二反》、《五反》、《樊梨花点兵》、《四告》、《王二姐思夫》、《五女兴唐》、《葡萄架》、《姊妹易嫁》、《张郎与丁香》等。

十年动乱期间,剧团几乎凋零殆尽。

新时期以来,剧团逐步得到恢复,除了上演传统戏以外,还创作了许多新的剧目,如《山乡锣鼓》(张晶执笔)、《匡衡进京》(邵明思创作)、《墨子》(王中编剧)等。

谈柳琴戏的艺术特征

谈柳琴戏的艺术特征

谈柳琴戏的艺术特征柳琴戏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起源于江浙一带,是由民间音乐和各种艺术形式融合而成的戏曲形式。

柳琴戏的特征在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特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柳琴戏的艺术特征。

柳琴戏的音乐特点十分突出。

柳琴戏的音乐通常由柳琴、琵琶、板胡和笛子等乐器组成。

柳琴是柳琴戏的主要伴奏乐器,它的音色婉转悠扬,能够带出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柳琴的表现力十分丰富,能够通过音乐来表达角色的性格、情感和命运,使得柳琴戏的音乐更加生动和具有感染力。

柳琴戏的音乐节奏明快、悠扬优美,能够给观众带来愉悦的听觉享受。

柳琴戏的音乐特点使得其在中国戏曲中独树一帜,在广大观众中备受欢迎。

柳琴戏的表演特点也是其艺术特征之一。

柳琴戏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式,角色分为生、旦、净、丑,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扮相各异,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使得柳琴戏的表演更加精彩。

柳琴戏的表演风格自然、质朴,不输格调,在中国传统戏曲中独具一格。

柳琴戏的表演注重情感的抒发,演员通过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和唱腔来表现角色的内心世界,使得柳琴戏的表演更加生动、感人,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柳琴戏的剧情设置也是其艺术特征之一。

柳琴戏的剧情设置通常以民间故事为题材,内容贴近生活,情感真挚,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柳琴戏的剧情多变,曲折离奇,充满了戏剧性,使得柳琴戏的故事更加吸引人,富有吸引力。

柳琴戏的剧情设置对于表演者来说也颇具挑战,他们需要通过自己的表演技巧来将剧情展现出来,使得柳琴戏的表演更加具有情感共鸣力。

柳琴戏的舞台布景和道具设置也是其艺术特征之一。

柳琴戏的舞台布景通常以简约、清新为主,最大限度地突出角色的表演和故事的情节。

柳琴戏的道具设置丰富多彩,不仅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还能够丰富舞台效果,增加戏曲的观赏性。

柳琴戏的舞台布景和道具设置能够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增强戏曲的观赏效果。

柳琴戏具有独特的音乐、表演、剧情设置和舞台效果等多种艺术特征,使得它在中国戏曲中独树一帜,在广大观众中备受喜爱。

谈柳琴戏的艺术特征

谈柳琴戏的艺术特征

谈柳琴戏的艺术特征柳琴戏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地方戏曲,起源于湖北省,流行于湖北、湖南、河南等地。

柳琴戏是一种以柳琴为伴奏的地方戏曲形式,柳琴是一种古琴,因其琴弦使用柳丝制成而得名。

柳琴戏的艺术特征体现在表演形式、音乐伴奏、唱腔技巧、剧情题材等方面。

柳琴戏的表演形式独特多样。

柳琴戏的表演形式包括大戏、小戏、坐唱、快板、弹词等多种形式。

大戏是柳琴戏最主要的表演形式,通常由数幕组成,场面宏大,舞台道具丰富,剧情曲折,音乐高亢激昂。

小戏则是柳琴戏的次要表演形式,通常由单幕组成,结构简洁,情节明快。

坐唱是柳琴戏特有的表演形式,演员大多是坐在椅子上进行表演,动作简约,声音柔和。

快板是柳琴戏的一种快板表演形式,以其快速的节奏和幽默的表演风格而著称。

弹词是柳琴戏的一种特殊表演形式,演员舞台上跳跃表演,同时演唱剧中的唱段。

柳琴戏的多样表演形式丰富了戏曲的艺术表现形式,使观众在观赏中享受到了丰富的艺术体验。

柳琴戏的音乐伴奏独具特色。

柳琴戏以柳琴为主要伴奏乐器,柳琴是一种古琴,有着悠久的历史,音色柔美,音质华丽。

除了柳琴外,柳琴戏还会伴有其他乐器的演奏,如琵琶、二胡、笛子等。

柳琴戏的音乐在伴奏上讲究和谐统一,音色清悦动听,能够很好地配合演员的唱腔和动作,将戏曲表演提升到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

柳琴戏的音乐还对戏中剧情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调动观众情绪、表现人物性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柳琴戏的唱腔技巧独具特色。

柳琴戏的唱腔包括主唱和配唱两种,主唱是扮演主要角色的演员,配唱则是扮演配角的演员。

柳琴戏的唱腔技巧丰富多样,包括爽朗激昂的急板、柔美缠绵的慢板、激越激昂的快板等。

演员在表演时,要根据角色的不同、情感的变化来运用不同的唱腔技巧,通过声音的高低变化、音调的变幻来表现角色的性格特点、情感变化和剧情发展。

柳琴戏的唱腔技巧要求演员有较高的声乐技巧和表演技巧,能够通过声音的表现来达到更好的戏曲表演效果。

柳琴戏的剧情题材多样丰富。

关于山东临沂地方戏曲柳琴戏的风格特点研究

关于山东临沂地方戏曲柳琴戏的风格特点研究

关于山东临沂地方戏曲柳琴戏的风格特点研究作者:刘磊来源:《神州·上旬刊》2018年第06期摘要:柳琴戏作为临沂市地方戏曲的典型代表,有着独具风格的唱腔形式和贴近生活的表演方式,深受群众喜爱,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但是随着时代发展,柳琴戏因为后继人才不足、受众层窄等问题面临传承发展的瓶颈。

多方位创新,从传承人才培养、宣传传播等方面深入研究,转变发展思路,使柳琴戏重新焕发生机,是其发展必由之路。

关键词:柳琴戏;风格特点;研究临沂是我国东夷文化发源地,其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更有绚烂多彩的文化底蕴。

以我国重要的民族文化——民族戏曲歌舞为例,临沂是我国古时最富盛名、歌舞艺术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而在所有临沂的民族戏曲歌舞之中,柳琴戏是其中发展最为完善、受众群体最多的民族戏曲歌舞。

至今,仍然能够在临沂地区的当地市民常用的顺口溜之中听到极具柳琴戏特色的民族顺口溜,由此可见柳琴戏对当地文化的巨大影响。

一、柳琴戏的起源历史柳琴戏最早并不称为柳琴戏,而被称之为“周姑子戏”,而后又因为其极具艺术性区别于其他戏曲的独特唱腔唱法--由于其尾音较长,故而被称之为“拉魂腔”,此外又有“拉后腔”、“拉花腔”、“控洪腔”等别称。

在我国1953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进一步规范山东临沂地区的民族戏曲文化,根据柳琴戏其主要演奏乐器为柳琴,故而被统一称之为柳琴戏。

根据我国相关的历史记载以及考古人员的研究,柳琴戏距今大约有300年的历史,其起源于我国清朝的乾隆年间,发展至今拥有许多的受众群体,深受当地市民以及周边人民群众的喜爱。

二、柳琴戏的演绎风格特点尽管柳琴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但时至今日已经成为较为小众的戏曲艺术,随时有灭绝的危险。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除了由于目前我国受到多元化文化冲击的现象较为突出以外,还与柳琴戏自身的艺术特点息息相关。

柳琴戏区别于其他民族戏曲,其篇目相对较小且其唱腔较为随意,每一位艺术表演家都拥有自身的特色和流派。

略论山东柳琴戏的表现风格

略论山东柳琴戏的表现风格

略论山东柳琴戏的表现风格[摘要]本文主要从山东柳琴戏的艺术表现风格进行探讨,总结出剧目内容、人物形象、语言风格、表演细节等一系列的大众化、平民化特点。

[关键词]柳琴戏艺术特点柳琴戏大约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最早叫作“拉魂腔”,意思是唱腔优美,把人的灵魂都能拉走。

大约在200年前,柳琴戏分成了南北两路,南路主要流行于苏皖豫地区,北路主要以山东滕州为中心。

北路柳琴戏形成山东的地方特色:典型的乡土戏曲,1954年华东地区戏曲汇演时正式定名为“柳琴戏”。

一、剧目内容柳琴戏在萌芽阶段“叫门子”的门头词,是由乞讨时所用的语言演化而来。

后来形成200个片段,种类繁多,异彩纷呈,且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很有生活情趣,大致分为:具有教育和哲理色彩的,如《酒色财气》、《大烟段》等;刻画农村喜剧人物的,如《胡打算》、《拙大姐》等;描述农村生活情趣的,如《拾棉花》等;表现男女爱情的,如《小二姐打水》、《二八光棍溜河沿》等;还有单纯为逗笑取乐的,如《十二月实话》、《小瞎子闹房》等;叙说民间故事的,如《三皇五帝》、《湘子讨封》等。

从柳琴戏的传统小戏来看,绝大部分内容是表现农民生活的,例如《七袋》、《喝面叶》、《拾棉花》、《双拐》、《二姐做梦》、《小姑贤》等,是体现农民生活情趣的小戏,即使是《打干棒》、《对厢房》、《送京娘》等历史神话题材的,也是以表现农民出身的书生、官吏生活为主,连鬼都可以说是土生土长的。

从传统的柳琴大戏来看,宫廷戏、袍带戏很少,表现帝王将相的戏,也多是表现农民所崇敬、拥护的帝王,如《拦马》、《西歧州》、《四郎探母》等杨家戏,《西回龙》、《东回龙》等薛家戏,《三卷寒桥》、《小鳖山》等包家戏,都是表现农民所喜爱的贬奸扬忠、保家卫国的剧目。

二、人物形象在山东柳琴戏中,艺人大多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对于创作对象和创作表演都是用农民的生活逻辑和尺度来塑造各类人物形象,表现的结果是栩栩如生、淋漓尽致。

表演各类人物得心应手、逼真异常。

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之“东柳”演奏器乐曲牌的编制及发展研究

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之“东柳”演奏器乐曲牌的编制及发展研究

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之“东柳”演奏器乐曲牌的编制及发展研究作者:陈阳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11期摘要:中国戏曲四大声腔是:南昆、北弋、东柳、西梆。

其中“东柳”既是重要的声腔系统,又是柳子戏的代称,柳子戏是山东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目前关于柳子戏的论文、论著大部分都是在柳子戏源流与沿革、柳子戏唱腔曲牌、柳子戏剧目等方面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在乐队演奏器乐曲牌的编制和发展研究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空白,本文着重从柳子戏乐队演奏器乐曲牌编制的传承演变、特征、价值等方面进行探索,力求在这个方面作出进一步突破。

关键词:中国戏曲;东柳;器乐曲牌;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161-03中国戏曲音乐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中绚丽的瑰宝,浓郁的民族风格受到世界各国音乐爱好者的喜爱,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财富。

戏曲的四大声腔经过历代的衍化、发展,到了清乾隆时期(约1736年——1795年)形成的四大声腔是:南昆、北弋、东柳、西梆。

其中“东柳”既是重要的声腔系统,又是柳子戏的代称。

关于“东柳”有许多讹传,因流行于山东境内的剧种,除了“柳子戏”还有“柳琴戏”、“柳腔”,在一些文章及学术会议中常把三者的称谓相混淆,在此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山东地方戏曲音乐分为五大类:1、梆子腔系;2、弦索腔系;3肘鼓子系统;4、“歌舞——戏曲”的系统;5、“说唱——戏曲”系统。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山东柳子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柳子戏是山东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素有“阳春白雪”之美誉,是重要的宝贵财富。

柳子戏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特点,如:音乐婉转动听、曲调通俗易懂、唱词严谨规整、曲牌丰富多样、演出形式新颖等。

其中,乐队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制造戏曲气氛、伴奏唱腔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发现目前一些柳子戏资料的论文、论著关于唱腔的比较多,但是在乐队演奏器乐曲牌的编制的研究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空白,本文着重从柳子戏乐队演奏器乐曲牌的编制等方面进行探索,力求在这个方面作出进一步突破。

中国戏曲乐器介绍

中国戏曲乐器介绍

弹拨乐器弹拨乐器是用手指或拨子拨弦,及用琴竹击弦而发音的乐器总称。

弹拨乐器的历史悠久,种类和形制繁多,是极富特色的一类絃樂器。

根据乐器形制、性能和演奏方法的差别,弹拨乐器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以一个长方形木箱做为琴身,张以琴弦,平放着弹奏古筝是中国古老的民族拨弦乐器,最早鉴于(史记)记载,在秦国以流传于民间,故称秦筝,至今已有2300年的历史。

它的流传甚广,从岭南至内蒙,几遍及全中国。

尤以河南、山东、浙江、广东、内蒙等地更被广泛的采用而闻名。

最初的筝为五弦,到了隋代固定为十三弦,成为雅俗共赏的"众彩之师"。

古筝的共鸣箱上依次并行排弦,发音轻柔、典雅、华丽、委婉,可表达刚、柔、哀、乐之情感。

现经改良,由十三、十六弦不等而发展到二十一至二十五弦,性能大为提高,深受人们欢迎。

被用作独奏、重奏、合奏以及多种戏曲、曲艺和舞蹈等的伴奏。

古琴在古代称为琴、瑶琴。

现代称为古琴、七弦琴,是中国历代文人雅士所崇尚的乐器之一。

在中国古代文献《诗经》、《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都有记载。

其造型优美,常见的有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月型式等。

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

琴面外侧有十三个圆的标志,叫做徽,用以标明泛音位置和按音的音位。

演奏时,将琴置于桌上,右手拨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

古琴的音域有四个八度零两个音。

有散音七个、泛音九十一个、技音一百四十七个。

一般采用减字谱与五线谱(或简谱)相结合的方法来记谱。

第二类:乐器装有四根、三根或两根弦,左手按弦,右手弹拨,多放在腿上弹奏远在西元前三世纪,中国就有常柄、皮面、圆形音箱的琵琶,名「弦」。

汉代亦有木面十二柱的琵琶出现。

约在西元三百五十年前后,通过印度传到中国的一种琵琶,梨形音箱、曲颈、四条弦,叫「曲项琵琶」,这是现代琵琶的前身。

它吸收了秦、汉琵琶的长处改造发展,并经后人不断改进,由有相无品增加至四相十多品,民国后,采用十二音平均律,增至六相二十四品,音域扩大。

浅析枣庄地方剧种柳琴戏

浅析枣庄地方剧种柳琴戏

167戏剧戏曲艺术SONG OF YELLOW RIVER / 072020柳琴戏是中国古代传统戏曲之一,产生于明清时期农村,俗称“拉魂腔”,以枣庄滕州民间小调为基础,受当地梆子戏影响,柳琴戏腔调优美,旋律婉转,语言直白通俗。

由于市场上艺术形式的不断增加和丰富,柳琴戏等一批传统剧种逐渐退出人们视线,为了保护传统剧目的发展,我们要顺应时代的变化发展,在政府的扶持下使柳琴戏更好好的传承下去。

一、柳琴戏的产生(一)柳琴戏起源清乾隆元年到嘉庆元年间,形成于清代以后,属于地道的农民艺术,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表演者和欣赏者都是穷苦百姓和基层人民,其剧目、题材、语言、形式都有着强烈的农村风格。

拉魂腔刚形成时,并没有专业的表演艺人,只是一些乞讨的人作为上门乞食的方式,采用竹板和梆子敲击节奏,后通过改良后的柳叶琴来伴奏,演唱的时候一般是两个人,一人打鼓一人演唱,后来随着演艺人员的增加,表演形式也多种多样,例如舞蹈和演唱并存的对子戏。

清朝末年,枣庄滕县地区有两位秀才,居住在苏楼一带,由于家境富裕经常请戏班唱戏,苏道还自己亲自创作了剧本,交给佃客演唱,久而久之便组成了滕县的第一个拉魂腔戏班—苏家班。

(二)柳琴戏特点柳琴戏原名“拉魂腔”,形成于明清时期,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起源于民间,因此语言和内容等均以农民日常生活为依托,直白的语言也方便口口相传和农民的审美习惯和直爽的性格。

1、柳琴戏唱腔柳琴戏有着自己独特的唱腔和演唱特征,没有固定搭配,唱腔自由,不受伴奏的限制,可以随意组合,同样没有板式变化体的特征,柳琴戏女腔旋律动听,婉转而悠扬;男腔虽然不如女腔丰富,但变化自如、朴实粗犷、爽朗嘹亮,有余音绕梁之感;且其共同的标志性特点是句后拉腔,还配用虚词、衬字演唱。

在女腔唱段中,常用花腔演唱,委婉生动,男腔刚劲有力,柳琴戏音乐属于高腔调的音乐,演唱时利用单声腔调较多。

2、柳琴戏伴奏乐器早期的柳琴戏是干板演唱,只使用梆子敲击和人声演唱,不使用其他乐器伴奏改为梆子加月琴的伴奏形式。

柳琴戏研究综述

柳琴戏研究综述

形成同一体系的三大流派,即柳琴戏、淮海戏和泗州戏。山东枣庄、临沂 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探析柳琴戏的语言特色》(2015,高静、王艳)
和江苏徐州一带称之为柳琴戏。
一文认为柳琴戏这个剧种主要是表现生活,讲究形象化的生活特色和
1 柳琴戏的渊源追溯
自由抒情的音乐唱腔,其语言艺术较为通俗、风趣,从柳琴的语言特色
杨老)整理、加工,用以演唱农民中流传的故事,极受群众喜爱,被形容 也同样面临着生存的挑战,柳琴戏面临着传承与保护的困境。针对以上
为“拉魂腔”。
这些情况,学者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试图解决这些难题。
《柳琴戏传承的艺术特色》(2009,祝仰东)《柳琴戏现状调查和唱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的保护与传承》(2012,闫辉)一文着重剖
拉魂腔到柳琴戏— ——一个剧种的历史传承与时代变迁》 以柳琴戏这个
2 柳琴戏的地域分布研究
剧种为视角,以一个国营剧团为个案,以 20 世纪 50 年代戏改为中心,
柳琴戏主要分布在苏、鲁、皖、豫四个地区接壤地带,形成了不同的 展示了历史转型中戏曲艺术本体和社会角色的传承与变迁,揭示了社
展,衍变成型。与此同时,艺人们还根据琵琶的造型,结合自己的需要和 《山东柳琴戏艺术特色及发展研究》(2011,赵峰)一文从柳琴戏的
想象,创造出主要伴奏乐器柳叶琴(俗称土琵琶)。柳琴戏在有序传承的 唱腔、文场、武场、剧目以及牌子曲等内容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发现在漫
衍变过程中,对南北风格的民乐、民歌和曲艺兼收并蓄,自成一格,最终 长的历史沉淀中,文化、民俗、语言、地域以及姊妹艺术特色对柳琴戏的
的四句调子的影响,再加用了柳琴伴奏,逐渐形成了最早的拉魂腔。 相同。《浅论柳琴戏的“调”》(2012,陆畅)一文主要从柳琴戏常用的两个

春到沂河

春到沂河

乐曲描绘了位于山东省的沂河两岸风光明 媚、流水潺潺和万物生辉的动人景象;表现了 在田间愉快劳动的人们对丰收的展望,对美好 未来的热烈向往。乐曲采用了浓郁的山东风味 的旋律,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引子
曲中的引子和第一部分就是以《沂蒙山 小调》为素材,加以提炼和发展而成。歌曲 的音调分别在引子和第一部分中作节奏拉开 和紧缩的处理,描绘了沂河两岸的大好春色, 以及欢快热烈的劳动场面。
样,只是演奏时用拨子弹拨。演奏柳琴时,演奏者要端坐,将柳琴 斜放在胸前,左手持琴,手指按弦,右手把拨子夹在拇指和食指之 间,弹拨琴弦,姿式非常幽雅。 柳琴在中国音乐表演的领域里扮演 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在民族乐队中 ,柳琴是弹拨类乐器组的高音乐 器,有独特的声响效果,常常演奏高音区重要的主旋律。
王惠然,(1936-),浙
A
B
第二部分的旋律由中板转慢板,以山东琴 书和山东柳琴戏为基调,加以演变发展。表达 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C
最后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热烈而快速, 以活跃而强烈的音响,表现了欢腾的场景。
柳琴属于琵琶类弹拨乐器,
因使用柳木制作,外形也类似 柳叶的形状,因而 被称为柳琴, 或“柳叶琴”。柳琴的外形和 构造与琵琶极为相似。最早的 柳琴,构造非常简单,由于柳 琴的外形土里土气,非常民间 化,中国老百姓亲切地,略小。是山东、江 苏和安徽一带流行很广的民 间乐器,也是柳琴戏及泗州 戏的主要伴奏乐器。最早的 柳琴构造非常简单,由于柳 琴的外形土里土气,非常民 间化,中国老百姓称它为 “土琵琶”。 柳琴的音色清脆明快, 音域广,音量大,效果热烈 而粗狂,在乐队中担任主旋 律声部,有很佳的效果。
琵琶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是以
其演奏方法而得名的乐器。它有着丰 富的演奏技巧,成为既能独奏,有能 伴奏和参加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琵 琶的中底音区音色淳厚结实,高音区 音色清晰明亮,因此在演奏中既能表 现欢快抒情的曲调,又可表现雄浑, 悲壮的旋律。

论山东柳琴戏的伴奏技巧及现代音乐技法的运用

论山东柳琴戏的伴奏技巧及现代音乐技法的运用

论山东柳琴戏的伴奏技巧及现代音乐技法的运用本文从山东柳琴戏灵活多样的伴奏技巧与现代音乐技法相结合的艺术特点等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在伴奏技巧上,就拖腔、包腔、送腔、补腔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在与现代音乐技法相结合上,阐述了现代作曲技法、现代剧目以及现代舞美设计对柳琴戏时代特征的影响。

(一)山东柳琴戏的伴奏技巧山东柳琴戏不像一些形成板腔体的京剧、梆子戏等剧种,有慢板、流水、二八、四平等各种板式,并且还都具有较为固定的唱腔;更不像曲牌体的昆曲,各种曲牌都有固定的曲调。

柳琴戏虽然有慢板、快板、二行板、炸板等,但都只不过是快慢之分。

柳琴戏的唱腔不固定,个人唱腔的表现力也不尽相同,腔弯是想怎么拐就怎么拐,随心所欲的怡心凋,这对伴奏者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没有记谱的唱腔就更困难了。

在柳琴戏中柳琴作为主要的伴奏乐器,受到音色和演奏技巧的限制,所以近年来把二胡作为领奏乐器。

柳琴戏的伴奏,光有娴熟的技术是不够的,还必须深入地领悟剧情、熟悉人物的感情、了解演员的唱腔规律。

1、拖腔。

所谓拖腔,就是同演员的唱腔同步进行。

演员唱到哪儿,伴奏就跟到哪儿,琴音既不能超过演员的嗓音,又必须让演员能够清楚地听到伴奏,紧紧地拖住演员的曲调,好似暗暗的帮助演员,从而使演员唱起来游刃有余,以便更好地发挥。

2、包腔。

柳琴戏唱腔丰富多彩,老艺术家们博采众长,精心设计出优美的伴奏曲调。

柳琴戏的唱腔乡土气息十分浓郁,花腔数不胜数,前倚音、后倚音、波颤音、切分音、上滑音、下滑音、三连音等比比皆是,可谓是繁杂瑰丽。

演员唱起来有时还和谱子不完全一样,这就给伴奏带来难度。

对伴奏者来说,一方面不能死啃谱子,要多进行创造性的发挥,对唱腔里每一个腔弯都必须了如指掌;另一方面,必须耳听唱腔,眼盯演员,与演员同呼吸、同心声。

伴奏者凭借两只手的功夫,充分发挥各种技巧,严丝合缝地把演员的唱腔包裹起来,使琴师和演员成为一体,做到“曲者嗓音含琴音,琴师也是唱曲人”。

3、送腔。

山东柳琴戏 山东柳琴戏的伴奏及乐器介绍

山东柳琴戏 山东柳琴戏的伴奏及乐器介绍

山东柳琴戏山东柳琴戏的伴奏及乐器介绍 0【导读】柳琴戏板式大致可分为:慢板(又叫幽板、澄清板)、二行板(又叫流水板其中还有快慢之分)、数板、紧板和五字紧板等。

柳琴戏“文场”有土琵琶、笛子、唢呐、笙、管、二胡、小三弦等,“武场”有“四大件”。

还运用了电声乐器。

看戏,是很多民族的地方特色,就算是同个民族不同地方戏也是不一样的。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山东柳琴戏的伴奏及乐器介绍吧~一、山东柳琴戏的伴奏柳琴戏板式大致可分为:慢板(又叫幽板、澄清板)、二行板(又叫流水板其中还有快慢之分)、数板、紧板和五字紧板等。

柳琴戏的音乐工作者创作和改编了很多伴奏曲,有的已形成了新的传统曲牌。

如:[www.(苦中乐]、[绣花牌]、[水龙吟]、[什样锦]、[朝天子]、[抱妆台]、[云灯]、[游场]、[建都]、[扫灵]、[哭灵堂]、[三清曲]、[走马出兵]、[赏花]、[娃娃令]、[迎春曲]、[传情曲]、[鸳鸯戏水]、[喜临门]、[叶落金钱]、[进花园]、[会佳丽]等。

二、山东柳琴戏的乐器柳琴戏“文场”有土琵琶、笛子、唢呐、笙、管、二胡、小三弦等,“武场”有“四大件”。

还运用了电声乐器。

伴奏音乐也运用了和声、配器等技法。

值得一提的是,柳琴戏的主弦乐器,从只有两根丝弦的土琵琶,通过改革多次研制相继制成了三、四、五、六弦的多种高中音柳琴。

三、山东柳琴戏的角色柳琴戏的角色有自己特殊的名称,在小头、二头、二脚梁子、老头、老拐、大生、勾脚、毛腿子、奸白脸等行当中,小头即闺门旦,二头即青衣,二脚梁子即青衣兼花旦,老头即老旦,老拐即彩旦,大生即老生,勾脚即丑,毛腿子即花脸,奸白脸即白面。

柳琴戏的表演粗犷朴实,节奏明快,乡土气息浓厚,演员的身段、步法明显带有民间歌舞的特点。

四、山东柳琴戏的传统剧目据1957年山东省戏曲研究室调查,柳琴戏共有传统剧目200多种,有小戏也有大戏。

大戏中有各行当专工的所谓“台柱戏”,如:小头的《四平山》、《八盘山》、《鲜花记》、《鱼篮记》;二头的《点兵》、《观灯》、《书馆》、《四告》,老头的“四氏”,即老康氏《断双钉》、老阎氏《小鳌山》、老邓氏《英台劝嫁》、老杨氏《孟月红割股救母》勾脚的《二、五反》、《雁门关》、《拦马》《跑窑》;小生的《大、小隔帘》、《白罗衫》、《刘贵臣算卦》;老生的“五王、四相”戏等。

鲁南柳琴戏声腔系统及音乐多元化分析

鲁南柳琴戏声腔系统及音乐多元化分析

鲁南柳琴戏声腔系统及音乐多元化分析鲁南柳琴戏是山东省特色传统剧种之一,其声腔系统和音乐风格独具特色,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声腔系统和音乐多元化两个方面对鲁南柳琴戏进行分析。

一、声腔系统1. 基本声腔鲁南柳琴戏的基本声腔有柳琴、气泡、白鹤三种。

其中,柳琴声腔以悠扬、柔和为特色,常用于表现女性角色的情感;气泡声腔则以吐字清晰、激越激昂为特点,常用于表现男性角色的性格;白鹤声腔则以高亢、激烈为特征,常用于表现军事战争场面。

2. 变化声腔除了基本声腔外,鲁南柳琴戏还有一些变化声腔。

比如,用气泡或白鹤声腔演唱戏中的歌曲和唱段,就形成了“气泡唱”、“白鹤唱”等不同的唱腔风格;同时,根据剧情需要,演员还能够自由地进行音调和音色的变化,使得声腔更加生动多样。

二、音乐多元化鲁南柳琴戏的音乐多元化体现在多个方面。

1. 演奏乐器鲁南柳琴戏常用的乐器有柳琴、笙、管、板、鼓、杆等。

这些乐器各具特色,能够表现出不同的音乐风格,例如笙、管、板组合起来演奏的“梆笛三重奏”就很具有特色。

2. 歌曲类型鲁南柳琴戏的歌曲类型包括清唱、生唱、说唱、腔调、组曲等多种形式。

其中,清唱是不伴奏的唱腔形式,生唱是演员在现场演唱的形式,说唱是快速说话的唱腔,腔调是用于表现情感、描写场景、刻画人物性格等的音乐形式,组曲则是多个歌曲组成的音乐作品。

3. 音乐风格鲁南柳琴戏的音乐风格也十分多样化。

有的歌曲以忧郁、伤感为主,有的以激越、慷慨为主,还有的以慢板为主,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氛围。

综上所述,鲁南柳琴戏的声腔系统和音乐多元化都非常丰富多彩,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表现力,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欣赏。

别具一格的山东柳琴

别具一格的山东柳琴

别具一格的山东柳琴我国的戏曲文化高度发达,同时也带动了戏曲周边的产物发展,就拿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山东柳琴来说,它的出现就是为了柳琴戏,泗州戏等地方戏曲的伴奏。

久而久之柳琴也成了山东文化中特别的一个。

柳琴的历史柳琴原是流行于鲁、皖、苏一带的民间乐器,用作柳琴戏、泗洲戏等地方戏曲的伴奏及弹奏简单歌曲,发音响亮宏大,音色高亢刚劲,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现已发展为独奏乐器,并常用于民族乐队中的高音乐器。

最早的柳琴,构造较简单,只有两条丝弦,7个用高粱秆做成的品位,音域很窄,仅有一个半八度,还不便转调。

当时的琴体较大,演奏时有一竹筒套在食指上,用拇指捏紧,靠手腕甩动而拨弦发音,演奏形式别具一格。

后以竹套质脆易裂,使用挖空的牛角圆筒代替。

1958年底,第一代新型柳琴--三弦柳琴诞生了。

三弦柳琴由原来的两根弦变成了三根弦,音柱也由7个增加到24个。

跟土琵琶相比,新型柳琴扩大了音域,方便了转调,音色也由闷噪变得明亮起来。

70年代,出现了第二代新柳琴型柳琴--四弦高音柳琴。

第二代新型柳琴除了在琴弦和音柱的数量上又有所增加外,最主要的变化是用竹子代替了高粱秆,用钢丝代替了丝弦。

这些改革大大改善了柳琴各方面的性能,丰富了表现力。

从而使柳琴结束了200余年来仅仅作为伴奏乐器的历史,走上了独奏乐器的发展道路。

如今,柳琴在中国音乐表演的领域里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

在民族乐队中,柳琴是弹拨类乐器组的高音乐器,有独特的声响效果,常常演奏高音区重要的主旋律。

由于它的音色不易被其他乐器所掩盖和融合,有时还担任技巧性很高的华彩段落的演奏。

另外,柳琴还具有西洋乐器曼陀林的音响效果,与西洋乐队合作,别有风味。

柳琴的演奏特点柳琴常用来演奏高音区的主旋律,还具有曼陀林的音响效果。

在民乐队中,柳琴是弹拨乐器的高音乐器,其音响效果独特,不易被其它乐器所掩盖,常用来演奏高音区的主旋律,有时也演奏华丽、技巧性高的华彩乐段。

它既适于演奏欢快、对比强烈、节奏鲜明、富有弹性和活泼的曲调,也适于演奏优美、抒情的旋律,在乐队中能与琵琶、阮、筝和二胡等乐器和谐默契地合作。

柳琴戏的剧目概述

柳琴戏的剧目概述

柳琴戏的剧目概述柳琴戏剧本、曲谱山东柳琴戏的传统剧目相当丰富,仅据1957年山东省戏曲研究室调查、抄录所得,就有一百六十多出。

1957年山东省戏曲研究室纪录的山东柳琴戏传统剧目包括:《金锁记》《仙花记》《西厢记》《七装》《大赶脚》《小机房》《酒楼》《锦香亭》《金凤》《红罗帐》《思春》《桂花亭》《铡美案》《西岐州》《断双钉》《钓金龟》《二贤》《灌药》《老幽州》《女中贤》《挡马》《劝嫁》《刺火棍》《反潼关》《樊江关》《大鳌山》《牧羊圈》《小割袍》《葡萄架》《磨坊》《卖线子》《梅龙镇》《红桥》《抱灵牌》《白罗衫》《北齐国》《二龙山》《东秦》《天文》《长生乐》《天门阵》《盗发》《打黄风》《打枣》《打瞎子》《打干棒》《大劈棺》《大锯缸》《大上寿》《大花园》《双换妻》《东迴龙》《北京》《南京》《东京》《对裙记》《分对裙》《休丁香》《三告》《卖宝童》《红灯记》《王宝钏》《万卷书》《升仙记》《钥匙记》《鱼蓝记》《五长旛》《北流水》《打灶》《结拜》《小赶脚》《八不凑》《御碑亭》《玉环记》《报花》《咋车子》《赠剑》《裁朵罗》《北平》《蓉花记》《砸蛮船》《四牌楼》《送京娘》《油山》《四劝》《四宝山》《四屏山》《三关镇》《小五台》《小雀山》《小鳌山》《小书房》《小燕山》《五反》《马棚》《珍珠衫》《黑驴驮尸》《秦琼别妻》《查钗记》《割肉孝母》《王婆骂鸡》《双生赶船》《芈建游宫》《八郎探母》《张彦休妻》《二堂放子》《贵妃醉酒》《冯茂变狗》《吕蒙正赶斋》《皮秀英四告》《张四姐下凡》《周公赶桃花》《刘秀走南阳》《秦雪梅吊孝》《兰瑞莲打花》《王定宝借当》《朱买臣休妻》《韩湘子出家》《刘金定下南唐》连台本戏《济公传》剧照在这一百六十多出剧目中,经常上演的、剧本比较固定的大戏不多。

老艺人有“出来进去十八出戏”的说法,这十八出戏的具体名称说法不一。

临沂老艺人李忠志说的十八出戏是:《珍珠衫记》《四宝山》《金镯》(记)《玉环》(记)《丝鸾记》《桂花亭》《蓉花记》《状元打更》《西厢记》《锦香亭》《油山》《罗通扫北》《铁牌关》《红罗帐》《白罗衫》《点兵》《四告》《大花园》冯士选等人说的十八出戏中还有《仙花记》、《罗鞋记》、《四屏山》、《八盘山》、《西岐州》、《三反》、《五反》、《周公赶桃花》、《北齐国》等。

山东柳琴戏作文

山东柳琴戏作文

山东柳琴戏作文一、柳琴戏的由来柳琴是一种起源于山东的民族乐器,俗称“土琵琶”。

柳琴最初的形制是二弦七品,经过音乐工作者的改进,有三弦、四弦、五弦、七弦柳琴与双共鸣箱柳琴等多种形制。

实践证明了四弦柳琴使用最为广泛,不仅用于伴奏,還用于协奏、独奏及民乐队中,受到了广大音乐工作者的欢迎。

二、柳琴戏的艺术特征柳琴戏的唱腔曲调活泼,节奏明快,除拖腔外男女都用“真嗓”,男腔粗犷、高亢,女腔细腻委婉。

它的唱腔丰富,属“板腔体”,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之说。

唱腔板式包括慢板、散板、垛板、二行板、紧打慢唱等。

伴奏分文武场,文场伴奏乐器以柳叶琴为主,另有二胡、中胡、板胡、三弦、琵琶、阮、笛、扬琴、唢呐等;武场伴奏乐器与京剧基本相同。

三、柳琴戏发展面临问题的分析柳琴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各种姊妹剧的艺术特点,并与流行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成为一种地域文化的载体。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多种娱乐样式的出现,使得大量原本活跃的戏曲团体逐渐萎缩,甚至濒临消亡,柳琴戏慢慢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到今天很难再看到一场纯粹的柳琴戏演出了。

虽然滕州市柳琴剧团现在的发展前景可观,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柳琴戏目前面临着观众群体流失的局面。

四、对柳琴戏传承的设想2010年3月6日,笔者去滕州市柳琴剧团走访调查,访问了现任团长马士庆和剧团演员苏扬,马团长对滕州市柳琴剧团的发展、生存现状等谈了自己的看法。

他说:“柳琴戏既然作为我们鲁南地区土生土长的地方戏曲,我们就应该不顾一切地传承下去。

”在对滕州市柳琴剧团进行走访调查的过程中,让笔者感觉到对于柳琴戏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迫在眉睫。

民间传统艺术的传播与发展,不仅仅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一种生活方式,也体现了不同环境下,人民群众利用自身文化资源对文化进行传播的一种创造,对于新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人们总是希望追求更高层面的艺术享受,从而逐渐淡忘了传统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柳琴戏山东柳琴戏的伴奏及乐器介绍 0【导读】柳琴戏板式大致可分为:慢板(又叫幽板、澄清板)、二行板(又叫流水板其中还有快慢之分)、数板、紧板和五字紧板等。

柳琴戏“文场”有土琵琶、笛子、唢呐、笙、管、二胡、小三弦等,“武场”有“四大件”。

还运用了电声乐器。

看戏,是很多民族的地方特色,就算是同个民族不同地方戏也是不一样的。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山东柳琴戏的伴奏及乐器介绍吧~
一、山东柳琴戏的伴奏
柳琴戏板式大致可分为:慢板(又叫幽板、澄清板)、二行板(又叫流水板其中还有快慢之分)、数板、紧板和五字紧板等。

柳琴戏的音乐工作者创作和改编了很多伴奏曲,有的已形成了新的传统曲牌。

如:[www.(苦中乐]、[绣花牌]、[水龙吟]、[什样锦]、[朝天子]、[抱妆台]、[云灯]、[游场]、[建都]、[扫灵]、[哭灵堂]、[三清曲]、[走马出兵]、[赏花]、[娃娃令]、[迎春曲]、[传情曲]、[鸳鸯戏水]、[喜临门]、[叶落金钱]、[进花园]、[会佳丽]等。

二、山东柳琴戏的乐器
柳琴戏“文场”有土琵琶、笛子、唢呐、笙、管、二胡、小三弦等,“武场”有“四大件”。

还运用了电声乐器。

伴奏音乐也运用了和声、
配器等技法。

值得一提的是,柳琴戏的主弦乐器,从只有两根丝弦的土琵琶,通过改革多次研制相继制成了三、四、五、六弦的多种高中音柳琴。

三、山东柳琴戏的角色
柳琴戏的角色有自己特殊的名称,在小头、二头、二脚梁子、老头、老拐、大生、勾脚、毛腿子、奸白脸等行当中,小头即闺门旦,二头即青衣,二脚梁子即青衣兼花旦,老头即老旦,老拐即彩旦,大生即老生,勾脚即丑,毛腿子即花脸,奸
白脸即白面。

柳琴戏的表演粗犷朴实,节奏明快,乡土气息浓厚,演员的身段、步法明显带有民间歌舞的特点。

四、山东柳琴戏的传统剧目
据1957年山东省戏曲研究室调查,柳琴戏共有传统剧目200多种,有小戏也有大戏。

大戏中有各行当专工的所谓“台柱戏”,如:小头的《四平山》、《八盘山》、《鲜花记》、《鱼篮记》;二头的《点兵》、《观灯》、《书馆》、《四告》,老头的“四氏”,即老康氏《断双钉》、老阎氏《小鳌山》、老邓氏《英台劝嫁》、老杨氏《孟月红割股救母》勾脚的《二、五反》、《雁门关》、《拦马》《跑窑》;
小生的《大、小隔帘》、《白罗衫》、《刘贵臣算卦》;老生的“五王、四相”戏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徐州建立了江苏省柳琴剧团,在临沂建立了山东省临沂地区柳琴剧团等演出团体。

整理改编
的传统剧目有《喝面叶》、《小书房》、《张郎与丁香》等。

创作演出的现代戏《大燕和小燕》已摄制成影片。

以上就是山东柳琴戏的伴奏及乐器介绍的相关内容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