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学实录 长春版七年级下册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乡》教学实录长春版七年级下册

【设计简说】

小说以其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生活图景描绘,在鲜明的对照与比较中,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走向衰败、萧条、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作家以深沉的笔触,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上,通过闰土生活的变化以及他与“我”之间的“隔膜”的描写,表达了改革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揭示了极为深刻的主题。

教学这篇作品,要着力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对旧社会的憎恨,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创造新生活的渴望的感情,教育学生增强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热爱。学生阅读这篇小说,要着重分析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把握作品的情节结构,学习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方法。重点是肖像刻画、对比描写和精辟句段的研究。

教师运用点拨教学法,选取比较分析的角度,突出重点,相机诱导,适时点拨:先引导学生从情节发展入手,纵向把握文章的叙事结构;再抓住人物刻画与景物描写两个重点,运用形象对照的分析方法,启发学生理解其生活内涵与社会意义;再扣紧结尾的重点句段,点拨学生深挖作品的深刻思想意义。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组织学生把听读说写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提高语文能力。

课时:三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录音机和课文朗读磁带,第一节课在课堂上让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目的是让学生较快地熟悉课文,也为课文练习“朗读全文”的要求提供示范。

学生准备带《新华字典》,以便在阅读课文时自己查找课文中的生难字词,快速扫除阅读障碍,提高自读效率,为分析课文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本学期我们学过一篇鲁迅小说,是哪篇?它写在什么时候?

生:《一件小事》。写在 19207月。

师:那篇小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生:多处运用对比方法表现中心思想。

师:今天,我们再学一篇,也是用第一人称写的并且也运用了对比写法的鲁迅小说,这就是1921年1月写的《故乡》。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是因为它们写作上有类似点。以旧导新,先入为主,加深印象。]

师:1919年 12月,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搬家,接母亲去京,沿途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生活的凄苦,心情沉重而又悲愤。一年后,他以这次回乡的所闻所见所感作为素材,经过艺术加工,写成了这篇小说。因为它是小说,作品中的“我”并不是鲁迅,这与《一件小事》相同。既然是小说,就有它的情节发展过程,有一定的写作顺序。下面先请同学们听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同学们注意: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其情节是如何发展的?叙事线索是什么?听读之后,要能简要地进行复述。

[导入新课之后,提出初步学习要求,让学生边听边记,进入课文。](学生听、记认真、仔细。)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认真自读一遍课文,遇有生字难词,自己查阅《新华字典》,注明音义。例如下边的字、词就得注意(教师板书):

楞胯鹁颧伶仃潺潺

认真读完之后,给课文划分段落,编写课文段落提纲,并准备课堂复述课文。

(生自读课文,查注字词,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教师归纳提纲内容,分条板书。)

[以上为第一课时。教师导入课文,学生自听自读,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情节发展,把握文章结构,为进一步分析打好基础。]

第二课时

二、点拨•讨论

之一:人物——“小英雄”与“木偶人”

师:小说主要是写人的。《故乡》的主人公是谁?是“我”还是闰土?

生:是“我”。

师:为什么?

生:“我”的活动贯穿全篇:《故乡》里的环境、人物、情节都是通过“我”在回故乡过程中所见、所闻、所感表现出来的。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有。我的意思是:《故乡》的主人公是闰土而不是“我”。

师:理由呢?

生:理由是:闰土是小说描写的中心人物,他处在情节矛盾的中心,作品主要是通过他的生活变化来反映中国农村经济的破产和农民生活的痛苦的,他处于矛盾冲突的主要方面,是

小说主题思想的主要体现者。因此,主人公应当是闰土,“我”只是一个陪衬人物。

师:大家的意见呢?

(有争论,多数人支持学生后一种意见,气氛热烈。)

师:我赞成主人公是闰土。判断谁是小说的主人公,不能简单取决于出场次数或占有的篇幅多少,而要看他是否在小说的情节、结构、矛盾冲突中占中心地位。闰土在《故乡》中是处于中心地位的,因此,他是主人公。

[以理服人,教给学生以分析人物的能力与方法。]

师:鲁迅是怎样描写闰土的?童年的闰土和中年的闰土有什么不同?

生:童年的闰土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闰土会装弓捕鸟,会月夜刺猹,会管西瓜,认识各种鸟、各种贝壳,还认识“鬼见怕”和“观音手”,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师:这个闰土,的确是一个“小英雄”!

生:中年的闰土是:“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生:“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们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生:“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生:“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师:如今,他的确成了一个“木偶人”了!从“小英雄”到“木偶人”,这是多么大的变化!鲁迅为什么要写这些变化?又是怎样写这些变化的?大家先概括一下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特点,再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特点的,在描写中渗透了作家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少年闰土健康、活泼、能干、热情,和“我”之间没有任何隔膜,是一个机灵、勇敢、天真、朴实的劳动人民子弟的形象。作品是通过对他的肖像、语言、行动的描写,显示出“小英雄”的影像,字里行间,倾注了满腔的热情和爱。

生:中年闰土却变得衰弱、迟钝、自卑、麻木,而且和“我”之间已经隔了一堵墙。这是一个饱经压迫、备受摧残的贫苦农民的形象。作品也是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