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理解》评课稿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7篇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7篇本周我听了刘老师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深深地感觉到刘老师,无论是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还是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定位都是准确的、到位的。
整节课的教学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
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本课,我觉得还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特点值得我学习:一、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
例如:在课题引入部分,刘老师利用课件展示主题图——做手工,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刘老师让学生在五角星书签让学生找到角,进而引出课题。
找出呈现在各种物体中的角;目的就是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他们身边。
接着,她又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在熟悉的教室中找角。
这样,学生对角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把学生带入一个宽松愉快的有趣氛围。
让学生直观清晰地看到生活中许多物体上有角,为学生很好的创造了表现自我的机会。
刘老师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
如让学生去找一找老师带个学生的剪刀、可乐瓶上的吸管、时钟等这些物体当中的角。
熟悉的物体引起了学生强烈的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
原本抽象的角的知识和生活中的角紧密得联系起来,不仅仅加深了对角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注重操作,让学生的行动起来刘教师设计了,在三角板上摸角、用圆形纸折角,画角等活动,让学生愉快、积极地参加到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二年级认识角评课稿(共11篇)
篇一:《认识角》评课稿《认识角》评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我听了郑晓霞老师执教的《认识角》一课,走进郑老师的课堂,从她从容的教态、清晰的思路可以看出新课程的理念她能较好地把握并贯穿始终。
郑老师是按照“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认识图形,创造角并认识角有大小,体会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初步了解用重叠的方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思路,分层次组织教学的,做到了思路清晰,有条有理,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
综观全课,具体地来说,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和借鉴:一、密结合生活情境,逐步抽象,建立角的表象学生在生活中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对角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是第一次。
在本课中,郑老师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的常见物品中引入新课,例如剪刀、数学书、钟面等等,让学生先找找哪里有角,然后出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哪里是角,再由教师描出一个角,从而抽象出角的图形,指出这就是角,使学生初步感知了角的特点,体现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在学生能初步认识角的本质属性的基础上,(1个顶点,2条直直的边)让学生再回归生活,从周围实物上找角,既深化了学生对角的认识,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
在本课中,郑老师非常重视操作,从一开始让学生任意拿三根小棒,任意去掉一根,变成角,以小组为单位创造角。
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认识到创造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折一折、搭一搭、剪一剪、画一画、进一步体会角的特征。
最后欣赏生活中美的、实用的角的环节,也使学生意识到角的普遍性,以此作为本节课的结尾,让孩子们带着发现的眼光在生活中找一找,也渗透了一种数学应用意识。
四、能发挥老师的示范作用,在指令学生操作前做到详尽要求学生,体现老师成熟老练的一面郑老师的规范画角,精心设计板书,在要求学生画角之前,沉着耐心作引导,强调操作的步骤并让学生自己来说说画法,让学生的动手有依据可循,避免盲目瞎画和操作不规范,有意识地促成操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课程基本情况本次评价的课程是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课程中的《角的初步认识》单元。
该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角的基本概念和术语:顶点、边、内角、外角等;•角度的度量单位:度、分、秒;•角的种类:锐角、直角、钝角;•比较角的大小。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角的基本概念和术语,掌握角度的度量单位,能够辨别角的种类,并能够进行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设计及实施情况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导入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开始引入,让学生听到角的相关概念,并讲述其应用。
注意听,感性理解。
讲授通过幻灯片演示、图板等教具,给学生讲解角的概念、种类、度量单位、大小比较的方法。
认真听讲,理解概念、掌握方法。
练习给学生分发练习题册,进行练习,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认真完成练习。
教学实施本节课教学实施情况良好。
教师在导入环节中充分利用了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且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在讲授环节中,教师授课内容清晰,图示生动,且重点难点讲解得较为透彻。
同时,教师还针对学生掌握情况开展了一些小练习,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对角度量单位、种类、大小关系的掌握程度。
教学效果评价本节课教学效果比较明显,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了较高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对角的概念、术语、度量单位掌握得较好,对不同种类角的认识较清晰,并能简单地进行角度大小比较。
在练习中,大部分学生表现出良好的练习热情,并较好地完成了练习。
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较为被动,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心现象。
这可能与课堂教学的环节设计不够充分、教师的授课方式不够多样、练习形式不够创新等因素有关,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总结反思及建议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具体建议如下:•在教学设计环节时,尽可能多地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在讲授环节中,可以尝试使用更多的互动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和探究的能力;•在练习形式上,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种类的练习题,以使学生在练习中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精选15篇)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精选15篇)《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精选15篇)《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1《角的初步认识》是北师大版二年级的教学内容,此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是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姚老师在教学本节课时有以下几个亮点:1、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知识起点。
学生在生活中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积累了一些经验。
教学时,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先在实物图片上找一找、指一指。
交流过程中学生以为尖尖的部分就是角,这时候老师及时地告诉学生:这只是角的一部分,尖尖的点就是角的顶点。
尊重了孩子真实的知识起点。
在此基础上老师和孩子一起补充,用完整的语言来描述什么是角。
从后面的练习中也可以看出学生叙述的比较到位。
最终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平面图形。
2、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在初步认识了“角”之后,让学生通过搭一搭、拉一拉、折一折,进一步体会角的特征,理解角是有大小的。
通过亲自操作,学生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以小组为单位做角、展示角,让学生参与了合作与交流的活动,在交流中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注重知识的拓展延伸1、在认识了角之后安排了“数多边形角的个数”这个练习,通过研究让学生认识到边的数量和角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2、在研究“角是怎样变大变小”这个环节,教师不仅让学生自己探究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拉开、合拢有关。
还在此基础上渗透了“两条边平平的“、“两条边重合在一起”它们也是角这个知识点,为今后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通过这节课,使我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
如课前多创设一此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亲切感,同时在课堂上多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15篇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15篇《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15篇《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1 江老师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课堂气氛活泼,能突出重点,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打破难点。
是一节成功的课例。
本节课有几大亮点:1、新课的引入抓住了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熟悉的兔房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探究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2、充分表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那么。
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先在情境图图片上找一找、摸一摸,分一分角、指一指角,让学生初步感知“角”是怎么样的,让学生初步形成角的特征和概念。
再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搭一搭、拉一拉、折一折、画一画等手段来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概念以及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让学生在“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画角”的理论操作过程中体会、理解、发现角、认识角。
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亲密联络,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表达了新课标精神。
3、备课深化,能预知本节课的难点——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并能通过电脑演示、实物演示来打破难点。
4、练习设计形式多样,有层次有坡度。
在练习过程中并用儿歌的形式让学生稳固对角的认识。
本课的难点“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建议重复说明角的大小是指哪个局部的大小,老师最好把教具放到黑板演示,并多举例说明,让学生加深印象。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2 经过杨老师对《角的认识》这节课的精心设计,整节课的教学表达了新课改的理念,可以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开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考虑的时机,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另外在教学画角这一环节,尹老师先让学生讨论怎样画角,再让电脑演示画角的步骤,然后又学生模拟着老师画角,最后再让学生独立画角。
可能一定程度限制了学生操作才能的发挥,但我觉得尹老师的教学方式可能能更好地落实这一知识,并能有效合理利用课堂时间。
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听课评课稿(通用6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听课评课稿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听课评课稿(通用6篇)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
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听课评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听课评课稿篇1今天,听了姜老师的这节《角的初步认识》,我觉得整节课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观察、发现、交流、思考为主线,让学生在看、说、想中解决问题。
另外,姜老师还在这节课中创设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纵观全课,我觉得还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特点:1、注重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我们都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的。
只有当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才学得兴趣盎然,对数学充满亲切感。
姜教师这堂课上始终注意了这一点。
例如:在课题引入部分,姜老师巧妙地运用小朋友引以为豪的红领巾作为切入点。
让学生说红领巾是什么形状,再从中抽象出角。
这一点,我们曾经尝试用红领巾、学生的胸卡等一些实物导入角,但最后还是确定用红领巾,目的就是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他们身边。
接着,她又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在熟悉的教室中找角。
这样,无形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会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在操作中思考,发展儿童的数学语言。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
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是直观性占主导地位,主要是形象思维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儿童这一思维活动特点,充分利用直观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这外部活动,来发展儿童的数学语言。
二年级数学《认识角》的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认识角》的评课稿二年级数学《认识角》的评课稿(精选6篇)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
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认识角》的评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二年级数学《认识角》的评课稿篇1第一,贴近学生的生活,从生活的常见物品中引入新课,例如剪刀、五角星、扇子等等,进而把生活中的原型抽象成数学概念,在通过对教的认识寻找周围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让学生经历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过程,将数学知识植根于生活的沃土。
第二,从直观形象的事物入手,重视让学生亲自感知。
教的概念比较抽象,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根本无从解释、概括,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刘老师多处让学生亲自感受、体会。
例如新授前先让学生观察实物中的角,抽象出角的图形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找角,通过这样不同层次的感知,初步加深了学生对角的认识。
第三,注重学习过程的动手操作,刘老师多次让学生动手操作,做角、玩角、比角,这些活动不仅仅围绕学习内容,让学生在玩中学,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再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第四,教学重点、难点突出,教学过程层次清晰。
由认识角的形状,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开始,接着用不同的材料做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并探索出多种角的大小和比较方法。
这样层层递进,螺旋上升,把学生的学习状态有被动变为主动,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在玩中学,在做中学。
二年级数学《认识角》的评课稿篇2听程老师《角的认识》一课,首先课堂设计清晰明了。
学生参与度和学习的积极性都很高。
学生对角的认识扎实有效。
课始,由课本情境图引入新课,学生通过观察,借助已有经验,找到图画中的“角”。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范文
观看《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范文的体会本人观看了《角的初步认识》的评课稿范文,深感该稿的观点精辟、分析深入,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和启示。
本文试从四个方面,围绕该稿所分析的角的初步认识,展开讨论。
一、对角的教育价值的认知角作为一个常见的物体,他的教育价值我们往往忽视。
但通过这篇评课稿的研究,我们发现,角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在教学中,通过角的分析、比较、剖析等,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各种不同物态的几何形状,培养他们对几何形式特点的洞察和判断力。
同时,还能让学生在思考中逐渐开发出独特的思维能力,使得他们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具备更强的综合能力和判断能力。
二、对角的美感的认知角作为一种简单的几何物体,也具有其自身特殊的美感。
通过这篇评课稿的讲解,我们不仅仅可以感受到角在几何学中的重要性,而且还可以从中看到角的美感之所在。
角的特殊设计和独特功能,让我们在观察他时,不仅仅看到了几何学的理性和严谨,还能从中感受到美学的审美特征。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重视美感的培养,让学生不仅仅掌握了几何学的知识,而且还能从中领悟到美的价值。
三、对角的功能性和创造性的认知角具有丰富的创造性和功能性。
通过这篇评课稿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角在工程、机械、地质等领域都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可谓是多才多艺。
同时,角在建筑、艺术、陶瓷等领域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这表明,角的功能性和创造性值得我们探索和发掘。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发现角的应用价值,激发其对角的兴趣,从而鼓励他们在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中积极运用角的知识。
四、对角思想的变革通过这篇评课稿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角的多重应用和价值,已经让角从单纯的几何引出了一场不同的思考方式。
角思想的变革也带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创造出了许多现代化的科技及生活用具。
可以说,角思想的变革并不仅仅是在几何学中有所体现,更为深远的,是在其所带动的思维方式的更新和变革中,体现出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的相互关系。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精选4篇)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精选4篇)二年级数学《认识角》的评课稿篇一听程老师《角的认识》一课,首先课堂设计清晰明了。
学生参与度和学习的积极性都很高。
学生对角的认识扎实有效。
课始,由课本情境图引入新课,学生通过观察,借助已有经验,找到图画中的“角”。
接着由图画中三角尺中的角引出三角尺,教师拿出实物三角尺,请学生指出角,进而提出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角。
老师在画时,根据学生刚才所指,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点(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为角就是一个点,因而在指的时候都指在了角的顶点处)师指着黑板上的点问学生这是一个角吗?学生说不是,自然引发矛盾,一步步引导学生发现角的组成。
然后再画出角的两条边。
师先是在黑板上画出两条弧线,引出角的两边是直线。
画完后,请学生观察角,在说一说角的特点,引出顶点、边。
顶点和边可以直接给出。
接着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角。
按照找角——画角——观察角——指角的顺序进行。
在指角时告诉学生先指顶点,再指边。
生领指。
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的角,然后动动手、动动胳膊动动腿,找一找角。
教师拿手机拍下学生身体上的角,然后同步发到大屏幕上。
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但是课堂秩序有些乱。
老师是否可以尝试在全部拍完后再投影不至于分散学生注意力。
在学生对角有一定了解后利用小魔术变出一个角。
引出角的大小。
这时候老师可以给出角的嘴长得大,长得小这样的词,来为后续比大小做铺垫。
然后利用一个圆纸片折出一个角。
大屏幕展示折的过程,出现量角器的形状。
这些环节设计都非常好!本节课通过画角进一步使学生了解了角的组成,深化了角的认识,也对之前对角的错误认知有了一定更正。
整节课可以说设计的很好。
但是,老师在对这节课整节课节奏的把握上还有一些欠缺,评价语言不够,“真棒“不错”说的太多,课快结束的时候教师有些紧张。
节奏有些赶、但整节课效果很好!值得学习!《角初步认识》评课稿篇二根据学校教研工作安排,今天下午在教师会议室举行了以“立足图形与几何,有效开展探究过程中的操作活动”为主题的数学教学研讨活动。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摘要:一、课程概述1.课程名称:角的初步认识2.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角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质3.课程内容:角的定义、分类、性质、测量二、课程评价1.教学方法:以实例讲解、练习为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2.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展示、实物模型辅助讲解3.学生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互动,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4.知识掌握程度:多数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角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但部分学生对于测量部分掌握较弱三、教学建议1.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2.针对学生掌握较弱的部分,加强练习和辅导3.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正文:角的初步认识评课本次角的初步认识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角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质。
课程内容涵盖了角的定义、分类、性质以及测量等方面,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在课程评价方面,教师采用了以实例讲解、练习为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此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和实物模型辅助讲解,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角的概念,提高了教学效果。
从学生参与度来看,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
这有助于课堂氛围的营造,也使教学效果得到更好的发挥。
然而,在学习知识掌握程度方面,尽管多数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角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但在角的测量部分,部分学生掌握较弱。
因此,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关注这一问题,加强学生在这方面的练习和辅导。
针对本次课程,教学建议如下:1.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2.针对学生掌握较弱的部分,加强练习和辅导。
教师可以在课后设置一些测量角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3.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角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本次角的初步认识课程在教学方法和学生参与度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知识掌握程度方面仍有待提高。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
《角的初步认识》的评课稿今天上午听了由方婷老师执教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一课。
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在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我认为方老师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一、课堂教学充分结合我校“1+2+1”教学模式方老师这节课大体分为三段六环节,即准备阶段分为激趣导入和引导探究——操作阶段分为尝试探究,合作交流——迁移阶段分为深化训练和拓展延伸。
教师通过导、拨、评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学生的自学、合作探究、展示迁移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同时课堂教学40分钟也是按照1:2:1的比例分配。
二、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这堂课中,在方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尝试、主动探索,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从而更好地体现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
如:在教学“比较角的大小”时,方老师通过一个圆片让孩子们自己想想办法,动手折出一个角。
第二次折一折,折一个比老师手中大的角,折完与同桌交流为什么现在折的角比老师的角大?通过调动学生动手折角、观察等,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并且采用合作交流的形式,讨论角的大小与什么无关,与什么有关?从而让学生自己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边的叉开大小有关。
三、注重教师的引领指导与示范演示方老师为我们展示了她严谨扎实的课堂。
如教学“画角”这一部分时,方老师先问孩子们可以怎么画角?学生们各抒己见,画法不一,方老师话锋一转:打开课本,看看书本上告诉我们角是怎么画的。
然后方老师演示了角的正确画法,最后孩子们才拿起尺子正确规范的画角。
这样的教学过程步步落实,扎实到位,相信孩子们不仅学到的是画角的方法,更学会了严谨的学习态度。
四、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两者相互依存。
方教师这堂课上始终注意了这一点。
例如:在课题引入部分,先在主题图中找一找、指一指哪些地方有角,然后出示折过的吸管、剪刀等实物画面,再抽象出角,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1《角的初步认识》是北师大版二年级的教学内容,此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是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局部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姚老师在教学本节课时有以下几个亮点:1、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根底上,尊重学生的知识起点。
学生在生活中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积累了一些经验。
教学时,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先在实物图片上找一找、指一指。
交流过程中学生以为尖尖的局部就是角,这时候老师及时地告诉学生:这只是角的一局部,尖尖的点就是角的顶点。
尊重了孩子真实的知识起点。
在此根底上老师和孩子一起补充,用完整的语言来描述什么是角。
从后面的练习中也可以看出学生表达的比拟到位。
最终在观察实物的根底上抽象出角的平面图形。
2、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在初步认识了“角〞之后,让学生通过搭一搭、拉一拉、折一折,进一步体会角的特征,理解角是有大小的。
通过亲自操作,学生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以小组为单位做角、展示角,让学生参与了合作与交流的活动,在交流中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注重知识的拓展延伸1、在认识了角之后安排了“数多边形角的个数〞这个练习,通过研究让学生认识到边的数量和角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2、在研究“角是怎样变大变小〞这个环节,教师不仅让学生自己探究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拉开、合拢有关。
还在此根底上渗透了“两条边平平的“、“两条边重合在一起〞它们也是角这个知识点,为今后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通过这节课,使我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
如课前多创设一此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亲切感,同时在课堂上多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二年级数学《认识角》的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认识角》的评课稿【4篇】《角初步熟悉》评课稿篇一依据学校教研工作安排,今日下午在教师会议室进行了以“立足图形与几何,有效开展探究过程中的操作活动”为主题的数学教学研讨活动。
本次活动由郑春华教师执教二年级上册《角的。
初步熟悉》一课。
这节课的教学,主要表达在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参加学问的形成过程。
一、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仿照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自主探究、合作沟通”注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力量,培育学生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力量。
在这堂课中,在郑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尝试、主动探究,主动了解和发觉学问的产生与进展过程,从而更好地表达了面对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根底上得到充分的进展和提高。
如:在教学“比拟角的大小”时,郑教师通过一个圆片让孩子们自己想想方法,动手折出一个角。
其次次折一折,折一个比教师手中大的角,折完与同桌沟通为什么现在折的角比教师的角大?通过调动学生动手折角、观看等,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其中的神秘,并且采纳合作沟通的形式,争论角的大小与什么无关,与什么有关?从而让学生自己发觉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边的叉开大小有关。
二、注意教师的引领指导与示范演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仆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
郑教师为我们展现了他严谨扎实的课堂。
如教学“画角”这一局部时,陈教师先问孩子们可以怎么画角?学生们各抒己见,画法不一,郑教师话锋一转:翻开课本第39页,看看书本上告知我们角是怎么画的。
然后郑教师演示了角的正确画法,最终孩子们才拿起尺子正确标准的画角。
这样的教学过程步步落实,扎实到位,信任孩子们不仅学到的是画角的方法,更学会了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效劳于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效劳于生活,两者相互依存。
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学生才学得兴趣盎然,对数学布满亲切感。
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你好!我今日听了你的学校数学二班级《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后,觉得你在这一年里,通过自己的仔细学习,刻苦钻研,课堂教学技能较入校时大大提高,课堂驾驭技能上升很快,看到你的成果,你很棒,我很兴奋,也受感动。
作为一名新老师,在你今日的这一课堂中,有许多地方是你的骄傲,值得观赏。
一是整堂课采纳了观测教材插图信息,引出角的认识,再回到生活,找角、用手摸角去体验和感受角,充分表达“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回来于生活”的数学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
这是数学教育中一个永恒的理念。
二是认识了角后,通过孩子自己制作一个角,以及孩子手掌游戏,加深了孩子们对角的认识,巩固了孩子们对角的一个顶点、两条边的初浅理论。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活动方式之一,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掌控知识,表达了老师教得欢乐、孩子学得欢乐的课改理念。
三是在结课时,对本堂课进行了仔细的总结,本堂课学习了什么,掌控了什么,有利于孩子们对知识的点滴疏理,有利于孩子们对知识的沉淀和巩固。
在这一堂课里,也有一些不尽满足的地方,或许是值得商榷的地方,我们共同思索,实践解决。
比如:一是在开课环节,指导孩子观测教材插图,插图是一幅足球场,这对于农村的孩子了解足球场有肯定的差距,假如换一幅孩子生活中的运动场〔比如学校球场照片〕,让孩子去观测图中的角,找出角来,就更好一些,那样贴近他们的生活,之后再回到教材去观测,就更简单找准图中的角了。
只要我们运用的数学课堂元素是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其学习的爱好和效果就不一样的了。
二是在详细观测实物剪刀、三角板中的角的时候,你说它们只有一处有角,其实它们都不只一个角,应指导孩子认真观测。
三是对角的认识有肯定理论基础后,应进一步把这一数学问题放到生活中去,教孩子们观测,从而得到生活中的全部物品都包含有各种不同的角,为下课时学习直角作好铺垫。
四是在教孩子数角的个数时,不能只是直观的角,更应考虑隐蔽的角,比如从一个角的顶点处向角内再画一条直线出来,就不只是2个角了,而是3个角,由于表面上看上去是两个角,而事实上还有一个大角。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听了刘教师的这节课,我觉得刘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体会得较深刻,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与谐的学习氛围,表达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具体作以下几点评述:一、知识相联系的课堂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了学生新旧知识的连接,在引入环节,通过复习学习过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来感受角,利用边的数目摆一摆,抛出矛盾,从而引出课题,学习角的认识,整个过程过渡自然,也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已有的知识来探索新的知识。
二、生活化的课堂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表达了课标中所要求的,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
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找到角,让学生观察角的共同特征,体会到数学的知识来源于生活。
通过对角的学习,再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角,这样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喜欢数学,同时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在图形中找角的这一训练,学生把头脑中形成的角的表象与角的图形对应起来了,并通过辨认作出了判断,从而强化了角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判断能力。
三、活动化的课堂二年级的学生,对直观的事物更感兴趣,也更喜欢动手操作,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活动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教师设计了指角、表示角、找角、做角、画角、比较角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探究、交流、展示的机会,留给了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视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营造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使得课堂活起来、动起来了。
比如:在做活动角的过程中,怎样做可以使角比教师的角大?怎么才能使得两个角一样大?学生通过活动,自己动手试一试,既感触到了具体的角,又探索出使得两个角一样大的方法,进而感悟到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角的两边叉开越大,角越大,角的两边叉开越小,角越小。
在这一实践活动中,有学生自己的探究过程,也有教师的引导,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数学思考与学习兴趣,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角的初步理解》评课稿
今天听了陈老师上的《角的初步理解》这节课,感觉到这真是一节生动有趣又扎实、有效的课。
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这节课的特点:
《角的理解》这个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点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导入时陈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对于三角形、五角星、圆形和长方形等平面图形理解,让学生在这些图形中抽象出了角,并在这些角中提炼出角的概念: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使抽象的角的理解简约化,简单化。
陈老师还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
如让学生去找一找老师带个学生的剪刀、可乐瓶上的吸管、时钟等这些物体当中的角。
熟悉的物体引起了学生强烈的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
原本抽象的角的知识和生活中的角紧密得联系起来,不但仅加深了对角的理解,更深刻地理解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注重操作,让学生的行动起来
“角的初步理解”,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
陈老师设计了找角,画角,做角等活动,让学生活泼愉快、兴致高昂地参加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理解,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个理念.
三、强调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发挥
陈老师是一位敢于放手,敢于尝试的好教师。
特别是探索哪个角是从长方形上剪下来这个教学环节,老师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从不同的角中去寻找出:哪个角最有可能是从这个长方形中剪下来的?学生拿出了都是直角的角,学生马上发现他们拿出来的角的模样是一样的,老师抓住了机会追问道:这几个三角形有什么地方不一样的?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从互相交流中发现边的长短不影响角的大小。
利用吸管做角这个环节中学生再一次体会到的角的大小跟角的边长无关,一层扣一层,层层都体现教师的大胆放手,学生的积极参与。
最后我提出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供大家讨论一下:也就是该老师在教学“画角”这个部分时,能够先让学生讨论画角需要什么工具?要画出角的哪几部分?,这样会不会限制了学生的操作水平的发挥,没有这样具体的讨论学生可能会出现了各种画法不准确的画法,也许有的孩子画出来的角会没顶点,有的边会不直……而这堂课也学会因为这些“不准确”而精彩。
《按比例分配》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我讲授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比的应用》,主要就是按比例分配问题。
按比例分配是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
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实行分配。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平均分”和“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实行教学的延伸。
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方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也有利于增强知识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为今后学习正比例知识埋下伏笔。
2、教学目标
在轰轰烈烈实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是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主导思想。
所以,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我制定了这堂课的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2)水平方面: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语言表达水平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
(3)情感方面: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能尝试着从不同角度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发散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自觉检验的好习惯,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难点:准确分析,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具有典型的特征,理解并掌握了这种特征,就能准确地使用这个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学情
对于按比例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以前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
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师努力去营造一个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探讨新知识。
本课采取小组合作、交流探索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
并学会比较、分析、归纳、综合,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方法,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现实情景和活跃的情趣,贴近学生的思维调动区,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新课标提出:通过学生注重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理解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数学来源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所以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⑴3月12日是植树节,学校把种植88棵小树苗的任务分配给六年级的每位同学,怎样分配才合理?(平均分配)
⑵修一段路,已经修的米数与剩下的米数的比是4 ∶5。
(1)能够把已修的米数看作()份,剩下的就有()份。
这段路共有()份。
(2)已经修的是剩下(),剩下的是已修的(),已经修的占这段路的(),剩下的占这段路的()。
这个环节以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一个“平均分”的问题引入,然后导入与例题相类似的问
题,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学习。
这样使学生意识到抽象的数学知识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活生生的原型,“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感受到生活经验数学化与数学经验生活化,体现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观察理解自然的客观世界与现实生活的真谛与价值之乐趣。
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发展变化与延伸,为分散难点起着积极的迁移作用。
第二个环节:探索方法,建立模型。
1、出示例题,在情境中理解按比例分配。
首先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收集数学信息。
然后利用课件演示协助理解、掌握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
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题中数量关系:题目要分配什么?按照什么分配?
重点思考讨论:从3:2这个比中,你能知道什么?
接下来鼓励小组合作尝试多种方法解答,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方法。
2、小结: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有什么结构特点?怎样解答这样的应用题?
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
所以在教学中能够灵活地依据提出的方法调换教学顺序,并引导学生掌握两种不同的结题方法。
安排学生的小组讨论方式能使学生一开始就畅所欲言,把几种不同思路比较和联系起来,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掌握方法,并注意培养学生的检验水平。
第三个环节:多层训练,形成技能。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我设计的练习题力求做到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新旧知识融合恰当,形成技能技巧,开拓思维,发展水平,达到练习的预期目的。
1、基础练习:
2、提升练习:
3、拓展练习。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所以我设计这么一道题用以拓展延伸。
这个环节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
同时也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与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
在某种意义上说:也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四个环节: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
这样做既检验了效果,又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概括和口头表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