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古代文化常识 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通用)
2022年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古代文化常识》1
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阜阳十中陶晓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总结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规律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2、难点:总结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规律方法。
学情分析:古代文化常识是今年考纲新增加的考点,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并不熟悉,因此产生一定的畏难情绪,影响考试的发挥。
其实在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相关常识,只是我们以往没有系统的归纳整理。
要让学生消除这种畏难情绪,就让学生有平时积累的意识,学会归纳总结知识点。
教学方法:合作研习,讲练结合。
课前准备:、古代文化常识练习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课件展示〕“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
〞这幅寿联写的老人岁数是:〔〕A、60岁B、70岁C、100岁D、141岁解析:花甲,即60,花甲重逢就是12021加三七岁月,就是再加三七二十一,就是141;古稀,即70,古稀双庆就是140;更多一度春秋,加起来就是141。
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一种制度,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隋唐到清代的历经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制度中参加县府考试、省级考试、京城考试和皇宫大殿考试及其合格者,分别称为:〔〕A、乡试——举人会试——贡士殿试——进士院试——秀才B、院试——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贡士殿试——进士C、会试——贡士殿试——进士院试——秀才乡试——举人D、殿试——进士院试——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贡士解析:院试是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的一种考试,也叫章试。
各地考生在县府里参加考试,由省里的提督学政主持,考取者称生员,俗称秀才〔茂才〕或相公。
明清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为省一级考试,由翰林或部院官员主考,考试合格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是举人在京城参加的全国统一考试,由礼部主考,合格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考试合格者为进士,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古代文化常识》6
《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以《张衡传》为例,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
2、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阅读和欣赏古汉语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知识。
【教学方法】合作讨论、梳理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二、学生找出《张衡传》一文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三、梳理
1姓名称谓
2文学常识
3官职名称
4官职变动
5 其他常识
四、探究
1年号、谥号
2官职的调动
3表示征召举荐
4表示任命授予
5 其他
乞骸骨、下车、视事、六艺、宦官、相、孝廉、公车、公府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以《张衡传》为例复习梳理古代文化常识,希望同学们课后的复习能依纲扣本,记练并举。
六、趣味练习
仿照诗词大会,以“花”字行飞花令。
七、请同学们课后以“花”“月”“酒”等字行古代的飞花令。
附:板书设计
1姓名称谓 2文学常识
3官职名称 4官职变动
5 其他常识。
高中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教案教学博苑10-18 0629高中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教案(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并积累古代文化常识。
过程与方法:以教师系统讲解为主,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作进一步拓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古代文化的认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了解古代文化基本常识,尤其与中学文言文教学有密切关系的部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想要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作品,除了要学习大量的文言现象外,还应当适当掌握一些文化常识,今天我们就来对这方面的知识作一基本探讨。
二.人的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
《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文言阅读水平。
能力目标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进行梳理,古为今用。
教学难点通过活动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比较下面三组地名,说说你的感想。
兰陵(古)——枣庄(今)庐州(古)——合肥(今)修水(古)——艾邑、分宁(今)点播:历史上有颇负盛名的《兰陵王入阵曲》。
微博上有人吐槽说,“兰陵王”搁现在是“枣庄王”,“兰陵王入阵曲”就成了“枣庄王入阵曲”,意蕴全无。
古时的才子之乡——安徽庐州,现在叫合肥。
结果呢,庐州才子被称作合肥才子,清逸俊秀的翩翩少年一下多了大腹便便之感。
艾邑、分宁和“修水”相比怎么样?颇具古风古韵的城市名称,经过现代的加工改造,反而少了一些味道。
对于古今地名的沿革,大多数网友也表现出对古地名的钟爱,认为这些古地名更具文化底蕴。
2、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今天我们尝试结合课本上“古代文化常识”这一专题,对我国传统文化作些初步的梳理探究。
二、重点探究1、出示电视剧《琅琊榜》中两幅图片,比较异同,要求学生从古代文化角度加以解释。
提示:发式:古代男子15岁束发;20岁行弱冠礼,代表成年。
服装颜色:达官贵人一般穿艳丽的颜色;平民只能穿素色。
服装材质:有钱人穿丝帛;平民只能穿粗布麻衣,称布衣。
服装纹饰:平民不能有纹饰;龙袍是皇帝专用,私造龙袍要满门抄斩。
跪坐姿势:严肃隆重的场合里的标准坐姿。
教师补充:“左衽”和“右衽”:“右衽”:前襟向右,左襟在上,右衽是汉族的象征;少数民族的服装相反,称“左衽”。
国民党元老、著名教育家、书法家于右任先生,“右任”这一笔名,就是取“右衽”的谐音。
名字中体现了他年轻时反清救国的决心和志向。
“左衽”还代表死人(在陪葬的壁画和先人的画像中使用,以示阴阳有别。
新人教版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课题古代文化知识№1 教知识与能力对中国古代文化基本认识学过程与方法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知识精选目感情态度与价值和睦美,人情美标观教课要点古代授官称呼教课难点天文历法教课要点与古文阅读联系密切的文学知识课型将讲课教课方法运用课件,教师指引教具电脑教课过程教课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古代授官称呼导入征:招聘授官,尤指朝廷直接招聘受官。
辟:招聘授官。
选:量才授官。
荐:下级向上司介绍授官。
介绍认识举:选拔。
点:指派,尤指皇帝指派。
简:委任。
补:委任补缺,多指按例补缺。
进:升任,尤指高级官员的升任。
起:由民间招聘。
或罢官后再授官职。
赠:对官员的先世或已死的官员授与职称,封衔。
古代兼代官职的称呼领:常指兼任。
摄:兼理,尤指暂兼。
守:兼理,指比本职高的兼职。
行:兼管,指比本职低的兼职。
判:中枢官兼任地方官。
知:同“判”权:暂代官职。
假:同“摄”。
署:代理无本官的职位,也称“代理”。
默读护上司官员辞职,由次一级官员守卫印信代行职权。
思虑三、天文历法要点难点【星宿】宿 (xiu) ,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范进中举》:“此刻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
”“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古点拨回答人以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先人为观察教课过程日、月、五星运转而区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天、月、五星运转所到的地点。
每宿包括若干颗恒星。
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摆列为:东方苍龙七宿( 角、亢 kang、氐 di 、房、心、尾、箕 ) ;北方玄武七宿( 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 ( 奎、娄、胃、昴mao、毕、觜 zT、参 shen) ;南方朱雀七宿( 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 。
王勃《滕王阁序》:“物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理解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
”是说物产华丽有天然的瑰宝,龙泉剑光明确赏析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
【四象】拜见“二十八宿”条。
先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说课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纪年_
二 时
半
鸣
旦
出
时
中
中
昳
时
入
昏
定
时 辰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现 23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代- - - - - - - - - - - -
时1 间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23
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 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第二步,利用工具书、参考书扫除障碍。 第三步,对不懂的问题进行分析,如果是由于旧知识 被遗忘了或存在知识缺陷造成的要及时补救。对经 过努力还不懂的问题记下来,等上课时听老师讲解。
第四步,读完教材后合上书本,围绕预习任务思考 一下,教材讲了哪些内容,主要的思路是什么,哪些是 新知识,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是什么,还有哪些问 题不理解,等等。
单元教材研读法是指通过对单元教材的认真 阅读,研究教材的重点
难点和疑点,达到对单元内容的整体了解,并 能了解各章节在单元中的地
位及其相互关系。
3.图表整理法 图表整理法是指通过预习把涉
及的概念、原理、公式、定理,用 图表形式列出来,找出规律和联系
如:唐代诗人王绩,字无功。
根据古人名和字相关原则,解析第96页第二题 作家的名字关系。 (1)班固,字孟坚:
孟,排行第一,“坚”与“固”同义。 (2)曹操,字孟德:
孟,排行第一。“德”(行)与“操”(守)同义。 (3)韩愈,字退之:
“愈”为胜过、超出,“退”为约束、退守。
(4)姜夔,字尧章。 传说“夔”是上古帝王尧的乐官,“章”即 “乐章”之意。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 (1)
2课本中重点文言实词的不同义项,特别是“爱、除、辞、殆、当、发、顾、假、见、间、举、胜、属、恶、谢”等实词用法及义项。
3、熟悉18个文言虚词,判断其位置,了解用法
4、熟悉特殊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二、练手热身
教师出示两段文言短文,学生断句,说出断句的依据并翻译句子
1、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韩非子》)
2、藏孙行猛政子贡非之曰独不闻子产之相政乎推贤举能抑恶扬善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子产卒国人皆叩心流涕三月不闻竽琴之音其生也见爱死也可悲 (《子产相政》)
3)时间词“向之”“已而”“斯须”“既而”“俄而” 一般在句首,
4)时间词“初、先是、顷之、少顷、未几、无以、纪年(如××四年)多单独成句。另有故事、呜呼单独成句
3、找排比、对偶、顶真句。
三、小试牛刀
教师展示三段段文言,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分组讨论,上台标注演示。
4、(一)又其地北见鸡笼东北见钟山而东岸率果园菜囿杂植桃杏韭菘之属山林映带舟楫往来虽居城中殆无异于外(清∙管同《抱膝轩记》
5、找名词,找主谓关系。重复出现多为人名,多作主、宾。
6、找特殊句式或固定句式。
7、题目做完,根据要求仔细检验,反复比对,确定答案
四、挑战升级
要求:结合上面归纳总结的方法,准确分析判断,有一定难度,难点可以讨论。
(四)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
古代文化常识高中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基本内容,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常用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古代文化常识的基本内容。
2. 古代文化常识的常用词汇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1. 古代文化常识的系统性学习。
2. 古代文化常识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古代文化常识的重要性。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基本内容。
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常用词汇和表达方式。
三、小组合作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个古代文化常识主题进行深入研究。
2. 各小组收集相关资料,整理归纳,形成小组报告。
四、课堂讨论1. 各小组展示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评价。
2. 教师总结各小组的发言,强调古代文化常识的系统性。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程度。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拓展学习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古代文化常识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联系。
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化常识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三、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分析古代文化常识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2. 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代文化常识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五、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收集生活中与古代文化常识相关的案例,撰写一篇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代文化常识。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交流,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学情分析:全班48人,其中三分之一的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较强。
他们对于语文的学习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愿意接受文化常识方面的学习,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个别学生学习基础较差。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已经学习过必修五册的大部分内容,对古代文化常识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理解较浅,感觉比较零散、模糊,缺乏整体把握和实际应用能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提高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义之邦”。
中国古代社会和古代文化一直与礼仪制度以及众多礼俗相伴前行、密不可分。
著名学者钱穆先生指出:“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中国之心。
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
”活动2【活动】检查预习中国古代的礼仪非常多,按一般传统,如《周礼》中,就把礼仪分为五类,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称为五礼。
请同学结合预习来进行连线。
吉礼: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
凶礼:哀悯吊唁忧患之礼。
军礼:师旅操演、征伐之礼。
宾礼:外交活动之礼。
嘉礼: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
活动3【讲授】知识梳理1、大到国家政治活动,小到家庭生活、人们的交往都要在“礼”的约束和指导下进行。
那么,礼的要求是什么呢?《礼记》开篇第一句就是“毋不敬”。
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注:“礼主于敬。
”唐朝经学家孔颖达疏:“行五礼(吉凶军宾嘉),皆须敬也。
”通过这些注疏我们可以总结出礼仪进行的要求就是要怀有敬意。
2、古代礼仪的“敬”体现的原则在朝序爵,在野序齿。
爵通常指权势地位,齿指年龄。
《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梳理探究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古代文化常识——姓名字号》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古代文化常识——姓名字号》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梳理探究”中《古代文化常识》的专题,对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做了系统梳理,以此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学习的乐趣,加深对古代社会生活的了解。
课文对古人的姓名字号作了简明阐释,重点解说了名与字的关联及古人谥号等问题,让学生了解古人的姓名字号,及其承载的文化内涵。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古人姓氏名字号并不陌生,但真正了解古人姓名字号文化内涵的并不多。
由于古人姓名字号十分复杂,因此在对古人姓名字号进行探究时,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是有些难度的。
【教学目标】1.了解姓氏的来源。
2.掌握古人的名、字、号的相关知识。
3.提高学生对古人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梳理探究,明确古人名与字的关联。
教学重点:通过梳理探究,把握古人谥号的作用和分类。
【教学方法】梳理探究法、合作讨论法、点拨法【教学准备】学习任务单,微课,智慧课堂【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1导入新课刚才,当老师喊出“上课”两个字的时候,同学们都全体起立统一向老师问好,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大家都习以为常了的课堂礼仪和常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人姓名字号”。
【设计意图】即景导入,拉近师生距离,并拉近学生与文化常识的距离,让学生明白文化常识就在我们身边。
2预习检查,回顾旧知请大家说说黑板上这几组词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板书:苏轼子瞻东坡居士)预设:苏是姓,轼是名,子瞻是字,东坡居士是号【设计意图】回顾古人的姓名字号,唤起学生的知识记忆,对古人姓名字号有了初步认识和了解。
3梳理探究合作展示(一)姓——考其源1.请一位同学说说以下姓氏的来源。
①姬、姜、嬴、姚②郑、陈、越、秦③东郭、南郭、西门④司徒、司马、司空⑤巫、卜、陶、屠⑥马、牛、柳、梅预设:① 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拜的反映。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 (1)
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3、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联系文本,挑选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古代文化的认知教学重点: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学情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小明:“先生一起去玩吧?”先生:“总角游江东,束发环江表,而立登五岳。
今宿儒已不惑之年,繁华盛景已兴味阑珊。
”小明:“唔······先生明天见啦。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远至日本,近至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无不彰显着中国古代文化魅力,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的年龄称谓、古代座位、古代官场迁谪和特定地名。
一、年龄称谓束发:男子15岁(到了十五岁,古人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及笄:女子15岁(笄,发簪。
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
后因称女子年满十五为及笄。
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弱冠:男子20岁(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指刚成年。
“冠礼”,即戴上帽子,表示已成人。
)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知命之年:50岁花甲之年:60岁古稀之年:70岁耄耋之年:八九十岁鲐背之年:90岁(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
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鲐文(鲐鱼样的斑纹)代称老年人。
)期颐之年:100岁(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 期颐之年"。
)补充:今:左西右东古:东左西右?山南水北:阳山北水南:阴(阳光不易照到之处)二、古代座位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面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后是坐东面西。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2.过程与方法:小组讨论,梳理探究,积累古代文化常识,探求古代文化的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
了解古代文化所体现的和谐美与人情美,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古代文化基本常识,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立足现代社会,探求古代文化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创意教学中我将预习作为学习的重要环节,在预习中指导学生结合学过的古诗文来理解这些文化常识。
我将学生分成四个组,根据教材中设计的有关思考和练习题,分组搜集整理“天文地理”“纪年纪时”“姓名字号”“礼仪制度”四个方面的古代文化常识,找出学过的古诗文中涉及这四个方面古代文化常识的语句。
课堂上,全班进行交流探究,引导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并立足现代社会,引导学生关心我们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复兴和发展。
这样,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引导。
通过人人参与,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增强学生学习古代文化常识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互相激发促进。
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古文以简约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经历了上千年锤炼的古典文学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源头活水。
想要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应适当掌握一些文化常识。
今天就让我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古代文化常识的大观园,去看看那里的别样风景。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94-97黑体字内容,初步感知中学语文课文中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
(二)合作交流与探究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对古代文化常识这座大观园有了初步的印象,接下来就是仔细赏玩的时刻了。
1.天文地理天文学是古代一门相当成熟且普及的科学。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古人的作息时间表画在天上,可谓“人人皆知天文”。
当然,古代天文学系统地学习很是不易,但了解一些常见的天文基本概念,对我们以后阅读古文大有裨益。
2022年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古代文化常识》5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纪年、纪日、纪时法?教学设计甘肃省武威市第十八中学田建红教材分析:?古代文化常识---古代纪年纪日纪时法?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梳理探究之古代文化常识〞第二模块“纪年纪时〞。
由于年代久远,社会变迁,很多历史事物已经难于理解,给阅读古代作品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结合2021年?考试大纲?新的变化:在“古诗文阅读〞局部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
本节课主要用一课时讲解中国古代纪年法、纪日法与纪日法的相关内容。
希望借此增强学生们对古代传统文化的热爱,以此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进入高二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功底。
虽然对古代文化常识有一定的涉猎,但是至于皮毛,不够深入,都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
对文言中涉及到的关于“纪年纪日纪时〞的知识点常常混淆。
本节课主要选取“纪年纪日纪时法〞这个点,分类别精讲细讲,使学生熟练掌握,并且能够运用到实际的阅读当中。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明确学习纪年、纪日、纪时法的意义,提高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教材梳理探究,积累纪年、纪日、纪时法的常识;结合练习稳固学生需要掌握的纪年、纪日、纪时法的种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纪年、纪日、纪时法的学习,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如何掌握纪年、纪日、纪时法的方法,并且能运用到古诗文阅读中。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涉及到了天文地理、历法乐律、礼仪习俗、姓氏称谓、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
掌握其有利于我们了解更多的的传统知识。
今天,让我们共同研读古代文化常识的纪年、纪日、纪时法。
〔板书: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纪年、纪日、纪时法〕二、研读纪年法(一)纪年法的分类:干支纪年法、帝王纪年法年号纪年法(二)干支纪年法:说明:干支纪年法是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两两相配而成的一种纪年方法。
六十年周而复始。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从古代诗歌中了解传统节日文化》一、教学目的1、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我国古典诗歌,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2、通过指导学生查阅收集一定量的表现我国传统节日的古诗,较为深入地了解我国古代人民所创造的深厚的节日文化,激发学生弘扬传统文化传统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丰富的诗歌中蕴涵着的民族文化传统。
2、品味鉴赏学生所收集到的表现我国传统节日的古诗,初步认识我国古代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从而了解诗歌文学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学的热爱。
三、教学过程:导入:我们学过许多古代诗歌,同学们大多是从鉴赏角度来学习的,比如鉴赏诗歌形象、语言、情感和表达技巧,其实古人写诗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后人来鉴赏,而是要表达他们当时的心情,反映他们的生活现状,所以从流传至今的古代诗歌里,我们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人生活的精彩画面,感受到他们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习俗。
今天我们就通过一些古诗的学习,来了解并积累一些古代传统节日文化的常识。
我们先看下面这幅对联:“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请猜一猜这是说的哪一个夜晚?——除夕夜(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虽然是两年,但只隔着一夜,一夜五更就把两年分开了。
)(一)传统节日——除夕1、从下面一首诗中我们看到除夕夜有什么习俗?宋·郑望《除夕》可是今年老也无?儿孙次第饮屠苏。
一门骨肉知多少?日出高时到老夫。
这首诗写的是年夜饭中喝屠苏酒的情景。
在一个数代同堂的大家庭里,大家欢聚在一起,儿孙们无拘无束,一个接一个地畅饮屠苏酒。
等轮到这位长者喝酒时,元日的太阳已经升起老高。
在家庭关系上,封建社会一向是长者为尊,儿孙辈是不能跟长者平起平坐的。
可是在除夕夜家欢聚喝饮屠苏酒时,却可打破这一戒律,先从年少的小儿开始,年纪较长的在后,逐人饮少许。
有人不明白这种习惯的意义,董勋解释说:“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
高三文言文翻译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懂得翻译的原则。
2、掌握常见的六种翻译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2、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在翻译中碰到的困惑和不足。
三、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信:准确。
忠实于原文。
达:通顺。
文字通顺。
雅:有文采。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基础训练】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四、翻译句子的方法(1)留凡是意义古今相同的词,以及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不必变动。
例句:德祐二年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我受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这一年夏天五月,改年号为景炎,庐陵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作序,诗集名《指南录》。
补增补句子省略成分或隐含的内容。
例句: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盲人遇到危险搀扶者却不去护持,盲人将要跌倒搀扶者却不去搀扶。
(2)调倒装句式,语序要调整。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也没有强健的筋骨。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月亮从东山之上出现,徘徊在斗宿和牛宿只见。
(3)换单音词换成双音词,通假、古今异义要换成现代汉语。
A、在原单音节词前后加辅助成分(前后缀)如:鼠—老鼠斧—斧头虎—老虎B、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词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三耳者,受下赏。
①市朝:市场和朝廷。
②下赏:下等赏赐。
D、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这里的“颜色”和“形容”都是古今异义词,分别译为“脸色”和“形体和容貌”,因此,这句话译成:屈原被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
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
(4)删文言文中有的虚词没有实在意义,有些同义词连用,有些偏义词,或表停顿、凑足音节等,翻译时可删去,而不必硬译。
人教版必修5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5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说课稿一、背景和教材分析1.1 教学背景《古代文化常识》是人教版必修5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章。
该篇文章是围绕古代文化常识展开的,通过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探索,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传统。
1.2 教材特点•选材广泛:该教材以古代文化常识为主题,涵盖了古代历史、人物、传统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细化知识点:教材中的知识点多为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传统,通过具体的案例和细节来展开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培养综合素养:通过学习古代文化常识,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学习能力。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如黄帝、夏朝、商朝等。
•了解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如《诗经》、《左传》等。
•掌握相关词汇和概念,如庄重、仁义、祭祀等。
2.2 能力目标•能够理解和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并做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测。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回答。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理解能力,进行综合性学习和跨学科学习。
2.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尊重自己的文化传统。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创造力和综合素养的新时代人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理解和记忆课文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掌握相关词汇和概念,如庄重、仁义、祭祀等。
•运用课文知识点,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
3.2 教学难点•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如仁义、祭祀等。
•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整体把握,以及各自的特点和贡献。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和热身(5分钟)通过简短的导入和热身活动,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4.2 学习阅读(2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古代文化常识》,并在阅读过程中标记重点句子和不理解的词汇。
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古代文化常识》(第一课时)
梳理 探究
教学重难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手段运用
教学资源选择
PPT
教 学 过 程
环节
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
教师如何教
学生如何学
导入
对古代文化常识产生探究的欲望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远至日本,近至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无不彰显着中国古代文化魅力,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的天文地理和纪年纪时的相关知识。
3、分野(如: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滕王阁序》)
地理:
1、六合:天地四方(上、下、东、南、西、北)。如:履至尊而制六合。(《过秦论》)
2、九州:徐州、冀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豫州。如: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示儿》)
3、八方:四方(东、西、南、北)+ 四维(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如:是以六合之内,八方之外。(《司马相如传》)
自汉武帝开始,每个帝王登基,都为自己拟定一个富有一定寓义的年号,每个年号后再配上序数就成了一种纪年的形式。如:乾隆三十九年,开元元年等。所取定的年号大多孕含着吉祥之意,寄托了振兴国运,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如“康熙”就寄托了天下隆盛兴旺之意,再如“光绪”有光明永绪之愿。
(二)古代纪月的方法
1、序数纪月法
预习内容布置
预习《中国建筑的特征》
思考
交流
目标解读
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教师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天文
地理
学生了解天文地理的相关知识
天文:
1、二十八星宿:古代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叫做二十八宿,又称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东西南北四方各七宿。如: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范进中举》)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古代文化常识》94
必修五梳理探究之“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导入】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近年来国家不断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在2021年新修订的高考考试大纲中明确地将“文化常识”作为一个必考的考点。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传统文化的世界,感受它独特的魅力!首先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①积累高考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
②提升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为了检测大家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老师在导学案中设计了12道选择题,已经让大家课下预习完成了,下面就请先进行小组谈论,然后派代表展示你们的答案!【知识与能力检测】1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致仕”则指辞官。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同时它也是二十四史之首。
答案: D 二十四史之首为《史记》。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名是成年时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的父亲。
皇考,就是在位的皇帝对先皇的称呼。
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
C.冠,即帽子。
免冠,就是脱帽。
冠礼是古代成年男子满18岁举行的象征独立和成熟的仪式,备受重视。
笄礼是年满16岁的少女所举行的象征可以婚配的仪式,在冠礼、笄礼之后男子就可以冠发、女子可以梳髻。
D.《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范晔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
《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
答案:B(A项应为“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
教学目标
一、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
一、导课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远至日本,近至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无不彰显着中国古代文化魅力,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的纪年纪时和姓名字号。
二、纪年纪时
(一)、古代纪年方法
1、天干地支纪年法,即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
如甲午战争,辛丑条约等。
练习巩固:2020然后就戊子年,2071年是什么年?(辛卯年)
2、帝王年号纪年法
自汉武帝开始,每个帝王登基,都为自己拟定一个富有一定寓义的年号,每个年号后再配上序数就成了一种纪年的形式。
如:乾隆三十九年,开元元年等。
所取定的年号大多孕含着吉祥之意,寄托了振兴国运,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如“康熙”就寄托了天下隆盛兴旺之意,再如“光绪”有光明永绪之愿。
(二)、古代纪月的方法
1、序数纪月法
如:如平地二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
《采草药》
2、地支纪月法。
古人常用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每个地支之前加上一个特定的“建”字,就成了一种纪月的方法。
如:
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农历十一月)——杜甫《草堂纪事诗》
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
(建亥,农历十月) ——庾信《哀江南赋》
3、时令纪月法
一年分四季,一季三个月,每季的三个月按顺序依次加孟、仲、季,就可将一年的十二个月清楚的区别开。
如: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孟冬,农历十月)
(三)、古代纪日法
1、序数纪日法。
如:三五之夜,明月半墙归有光《项脊轩志》
2、天干地支纪日法。
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姚鼐《登泰山记》
3、月相纪日法。
根据月亮的形状,对每月某些较特殊的日子进行称谓。
如:朔(农历每月初一)、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胐(农历每月初三)、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四)、纪时法
今天我们要想知道几点了,只需看一下表即可,这是科技给了我们方便,古代特别是秦汉以前,无表,但人们也不是完全生活一混沌中,他们也有自己的“计时器”,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人的“计时器”都有哪些?
1、天色纪时法,即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对应现在两个小时,具体如下:
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定。
2、五更报鼓纪时法,我国古代将一夜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为一鼓、二鼓、三
鼓、四鼓、五鼓,或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
如: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孔雀东南飞》
通过对“纪年纪日”的梳理与探究,有利于我们更准确,更深入的阅读文言文。
三、姓名字号
今天,我们要称呼一个人,直呼其名即可,可在古代对一个人的称谓却有许多讲究,一不留意,就有可能陷自己于不堪之境,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人都有那些主要称谓。
(一)、称谓名称。
1、直呼姓名
2、称字
3、称号
4、称谥号
5、称书斋名
6、称官名或官地
7、谦称
8、敬称
9、贱称
(二)、姓名
名,一般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或长者或有威望的人命名,姓与名结合起来就是对一个人身份的确定。
但古人特别是读书人或有威望有影响力的人,一般不直呼其名,因为直呼某人的姓名是不礼貌的行为。
但在下面几种情况下,则可直呼其名:
①给某人作传时,如: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屈原列传》
②自称时,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
③表示对某人轻视或蔑视时。
(三)、字
1、字的来历。
字是一个人行成人礼后,由父亲或长者给取的。
古代男子一般在20岁行冠礼,女子一般在15岁行笄礼。
成人后,称字是对平辈或尊辈的礼貌和尊敬。
2、字与名间的关系。
字是名的解释或补充,对名有表述和阐明的作用。
如:
①文天祥,字宋瑞,“祥”与“瑞”意思相近
②宋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因能“补过”,才能“无咎”。
(四)、号
1、自号,一般是作者本人所取,不受家庭行辈的限制,而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志趣或抒情的需要自己拟定的,号可谓是文人士大夫自命清高的超俗表现。
如六一居士欧阳修,青莲居士李白,香山居士白居易等。
2、谥号。
古代帝王、卿大夫、诸侯、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的事迹行为和品德评定一个称号以褒善贬恶,这个称号就是“谥”或“谥号”。
如陶渊明的谥号为靖节先生,林则徐的谥号为林文忠公,秦桧的谥号为缪丑等。
3、绰号。
绰号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是对一个人和刻画和形容。
如春秋时的百里奚沦落楚国,被秦穆公用五张羖皮赎回并担任丞相,时人就称他五羖大夫。
将绰号这种艺术发挥到极致的当是施耐庵,《水浒传》180人人人有一个响亮的绰号,这些绰号形象而准确的描摹了各人的性格,特长和生理特点。
(五)、称斋名。
根据某人的书房名称呼某人。
如聊斋先生蒲松龄,惜抱轩先生姚鼐,饮冰室主人梁启超等。
四、作业
1、通过搜集资料,了解谦称、敬称和贱称,并举出相应的例子。
2、在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称谓“讳称”,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表现及原因。
3、,反观现代,你认为直呼父母名字是时代的进步,还是文明的堕落,写一段能表明你观点的文字。
五、总结
通过对古人称呼的探究,我们明白了,字号等称呼或寄托了亲朋好友殷切的期望,或彰显了崇高的灵魂,或抨击了丑恶的行径,或肯定了不斐的成就,同时也为我们阅读文言文扫除了一些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