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古代文化常识整理(精)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有了解过文化常识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册: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

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男爵等还真不是西方独有的,我们周朝就开始了。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就是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总体就是分封的土地多,人口多,相应名号也就高了。

3.子:古代对男子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国君、诸侯别称:比如春秋后期燕国通过兼并,土地也多了,但是一般称呼还是燕侯。

但是春秋后期周天子没什么地位,后期礼器乐崩,就是各诸侯礼仪、用的器物、奏的音乐都比较混乱,好多都用天子的,所以称呼也就混乱了。

到春秋后期,称呼大国国主公也行,也可以按照最初周天子分封的爵位称呼。

还有比如吴王夫差、楚庄王等,就是因为这些当时认为是蛮夷部落,周天子没有分封,自称为王的。

战国后期,大部分诸侯都自立为王,这个王不同于春秋时期的王。

有些时候称侯的,就是说他是诸侯的意思。

比如晋国是公,称侯的就是说他是诸侯。

楚国没被封,叫王也不合适,经常就其他国家拜访就称呼楚侯。

5.执事:办事的官员,文中可用作对对方的敬称。

6.《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

高中语文必修1-5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高中语文必修1-5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高中语文必修1・5古代文化常识汇总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土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

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8、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

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

它主要有三个特点:(1 )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2)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3)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

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游褒禅山记》1、浮图:也作〃浮屠〃''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

2、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我国许多地名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汉阳〃、〃汉阴〃、〃华阴〃、〃河阳〃等。

《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汉阴〃指汉水南面。

《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并称〃唐宋八大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古代文化常识整理(精)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古代文化常识整理(精)

必修一古代文化常识整理《烛之武退秦师》(1)文学常识填空A.《烛之武退秦师》选自___________,又名_______________,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___________(体裁)史书,相传为_________末年_____国史官____________所著,主要记载了__________(朝代)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情。

B.《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与《》《》并称为“春秋三传”。

A《左传》《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编年体春秋鲁左丘明春秋B《公羊传》《谷梁传》(2)《左传》亦称《左氏春秋传》或《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

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3)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4)关于古代战争中的礼仪和行为规范《烛之武退秦师》:战争要有“理由”,即使兵临城下也可以通过外交手段化解,“不仁”“不知”“不武”的来犯之师自觉理亏。

(5)爵位,又称封爵、世爵,是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用以表示身份等级与权利的高低。

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

各诸侯国内,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国等置执圭、执帛等爵。

卿、大夫有封邑,对封邑也可以行使统治权、唯受命于诸侯。

汉朝开始公之上设王爵;王爵只封给开国功臣。

品级是官职的等级,与爵位是两码事。

爵位是世袭的,品级不能世袭。

《荆轲刺秦王》(1)《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我们学过其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和《荆轲刺秦王》。

必修上 古代文学常识

必修上 古代文学常识

必修上古代文学常识
必修上的古代文学常识有很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古代文学基本知识: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和作家。

2. 古代文学作品:熟悉并掌握一些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

3. 古代文学流派:了解并掌握一些古代文学流派,如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豪放派、婉约派等。

4. 古代文学风格:了解并掌握一些古代文学风格,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等。

5. 古代文学鉴赏:掌握如何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能够分析作品的题材、主题、语言、意境等方面。

6. 古代文学与文化:了解古代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包括哲学思想、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等。

7. 古代文学与历史:了解古代文学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能够分析作品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以上是必修上的一些古代文学常识,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和掌握。

同时,要注意与实际相结合,多读多写多实践,提高自己的古代文学素养。

高中语文课本(必修1-5)古代文化常识归纳

高中语文课本(必修1-5)古代文化常识归纳

必修1《沁园春·长沙》1.万户侯:食邑万户的侯爵,这里借指大军阀、大官僚。

万户,指侯爵封地内的户口,他们要向受封者交租税,服劳役。

⑴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词,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又名“长短句”,最初被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乐歌唱的,后来,词逐渐与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他称为“诗余”还有人称之为“乐府诗”。

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

不同的词牌,它的段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不同的规定。

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长沙》。

⑵词的分类:字数:小令:58字以内;中调:58~90个字;长调:91个字以上。

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烛之武,郑国大夫。

《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

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

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代学都有重要影响。

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代地理、历法时令、古代代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

《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代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高中教材中及高考常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高中教材中及高考常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古代文化常识汇总温馨提示:这些材料是老师历尽千辛万苦收集整理所得,希望同学们妥善保管,闲暇时经常拿出来背诵记忆,不要辜负老师的一番辛苦。

正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另: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

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

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

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课内古代文化常识汇编【完整版】

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课内古代文化常识汇编【完整版】

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课内古代文化常识汇编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晋侯、秦伯围郑)引申——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引申——夫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敬称,语气重于称`子`.父(读第三声):同“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对老年人的尊称.父(读第四声):父亲或男性长辈之称.丈夫:古时称成年男子为丈夫,并不专指女子配偶.匹夫:本指一个人,古代多指平民中男子,或一般人.须眉:古代称男子为须眉.古曾以男子须眉稠秀为美,故有此称.4.寡人:君主、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引申——古代君王自称:朕(秦之后)、寡人(通用)、孤(通用)、(明太祖朱元璋自称:咱)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引申——供役使者,仆从;有职守之人;官员也称执事《荆轲刺秦王》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引申——卿别意:古代高级官名;自中国唐代开始,君主称臣民;古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古代夫妻互称3.竖子:对人的蔑称。

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引申——小子:与竖子同义4.祖:临行祭祀路神,此处为饯行的一种隆重仪式,祭祀路神后,在路上设宴为人送行(至易水上,既祖,取道)5.中国古代音乐基本音阶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文化常识专项·教材知识梳理】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文化常识专项·教材知识梳理】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汇总【必修一】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春秋时诸侯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中国古代的君主分为皇帝和国王,从秦始皇开始,把原来每个人都能自称的“朕”用于皇帝的专称,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不能用。

国王则不一样,古代中国的国王(主要是秦朝以前的国王和后来分封的诸侯国国王)不称“朕”,而是称“寡人”“孤”“不穀”等等。

太子:古代储君称谓。

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称太子或世子。

自秦朝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或皇太子,而诸侯王或藩王的正式继承人只能称“世子”。

封建社会的太子,其地位仅次于皇帝,并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

至于金元小说中的“四太子兀术”,是误用,历史上没有此称谓。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卿:古代对男子的敬称。

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足下。

竖子:对人的蔑称,犹言小子。

陛下:对帝王的尊称。

臣:最初指男性奴隶,跟女性的“妾”相对;后来成为君主时代官吏和百姓的统称。

另外,“臣”又是表示谦卑的自称。

执事:办事的官吏,也指对对方的敬称。

中庶子:战国时掌管诸侯、卿大夫的庶子的教育的官,汉以后为太子属官。

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乘,四匹马拉的车。

将军:春秋时代以卿统军,故称卿为将军;一军之帅称将军。

到战国时代始为正式官名,而卿仍称将军。

自唐以后,上将军、大将军、将军,或为环卫官,或为武散官。

宋、元、明三朝,多以将军为武散官;殿廷武士也称将军。

明清两代,有战事出征,置大将军和将军,战争结束则免。

清朝,将军为宗室爵号之一;驻防各地的军事长官也称将军。

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

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

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汉朝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自刎:自割其颈,即自杀。

自刎是中国古代武将绝望时最常使用的自杀报国的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古代文化常识整理《烛之武退秦师》(1)文学常识填空A.《烛之武退秦师》选自___________,又名_______________,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___________(体裁)史书,相传为_________末年_____国史官____________所著,主要记载了__________(朝代)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情。

B.《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与《》《》并称为“春秋三传”。

A《左传》《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编年体春秋鲁左丘明春秋B《公羊传》《谷梁传》(2)《左传》亦称《左氏春秋传》或《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

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3)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4)关于古代战争中的礼仪和行为规范《烛之武退秦师》:战争要有“理由”,即使兵临城下也可以通过外交手段化解,“不仁”“不知”“不武”的来犯之师自觉理亏。

(5)爵位,又称封爵、世爵,是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用以表示身份等级与权利的高低。

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

各诸侯国内,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国等置执圭、执帛等爵。

卿、大夫有封邑,对封邑也可以行使统治权、唯受命于诸侯。

汉朝开始公之上设王爵;王爵只封给开国功臣。

品级是官职的等级,与爵位是两码事。

爵位是世袭的,品级不能世袭。

《荆轲刺秦王》(1)《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我们学过其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和《荆轲刺秦王》。

(3)荆卿: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4)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秦王用一千斤金(当时以铜为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

购,重金征求。

邑,封地。

(5)既祖,取道:祭过路神,就要上路。

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践行和送别。

(6)为变徵之声:发出变徵的声音。

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徵,变宫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音律度量1,音律古代有五音和七音,这个“音”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音阶,五音就是宫古代有五音和七音,这个“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音阶,商角徵羽,再加上变宫、变徵,就构成了七音,商角徵羽,再加上变宫、变徵,就构成了七音,与今天的七音阶对比是: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即1234567。

七音中,以其中任何一音为主即作为乐曲主旋律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七音中,主音),就构成了一个调式,不同的调式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和表达功效主音),因而也能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

例如《荆轲刺秦王》叙述荆轲一因而也能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

例如《荆轲刺秦王》行出发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行出发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变徵之声”就是变徵调式,这种调式旋律苍凉悲壮,适宜于悲歌。

变徵之声”就是变徵调式,这种调式旋律苍凉悲壮,适宜于悲歌。

下文又有“复为羽声慷慨”“羽声”就是羽调式,下文又有“复为羽声慷慨”,羽声”就是羽调式,羽调式这种调式高亢激越,所以听后“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

所以听后“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古代有六律,只古乐的十二个调,它包括黄钟、古代有六律,只古乐的十二个调,它包括黄钟、无射等六个阳律以及大吕等六个阴律,大吕等六个阴律,十二律不但各有特定的名称,十二律不但各有特定的名称,而且还有固定的音高,而且还有固定的音高,调等。

如黄钟相当于今天西乐的C 调,无射相当于A 调等。

古代还有八音,是对乐器的统称,包括金(钟等)、石磬等)、丝古代还有八音,是对乐器的统称,包括金(钟等)、石(磬等)、丝)、)、(琴瑟等)、竹(管、箫等)等八类,每类包括若干种乐器,如《石琴瑟等)、竹)、箫等)等八类,每类包括若干种乐器,钟山记》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钟山记》“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噌吰者,周景王噌吰者,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无射”就是无射钟,无射”就是无射钟,因为此钟合于无射律;歌钟就是编钟,它常用于歌唱伴奏,所以称为因为此钟合于无射律;歌钟就是编钟,常用于歌唱伴奏,“歌钟”。

歌钟”中国民族乐器是中国音乐必不可少的组成,经数千年发展形成了品种中国民族乐器是中国音乐必不可少的组成,众多,曲目丰繁的态势,大致可分为合奏与独奏两大类。

众多,曲目丰繁的态势,大致可分为合奏与独奏两大类。

合奏乐器多为锣鼓、锁呐、二胡、琵琶、扬琴、三弦、笛、笙、箫等等。

独奏乐为锣鼓、锁呐、二胡、琵琶、扬琴、三弦、箫等等。

器通常以古琴、琵琶、二胡、板胡、笛子、筝等为主。

器通常以古琴、琵琶、二胡、板胡、笛子、筝等为主。

下面对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曲调进行简要说明。

下面对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曲调进行简要说明。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

如:“琵琶起舞换新声,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乐府曲调总是关山旧别情。

总是关山旧别情。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梅花落——曲调名。

“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李”梅花落——曲调名。

:黄鹤楼上吹玉笛,——曲调名如江城五月落梅花。

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由《梅花落》的笛声想象梅花满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由梅花落》天飘落的景象,天飘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与诗人当时的心境切合。

这样,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时的心境切合。

这样,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以通感的方式描绘出了冷落的感受。

感的方式描绘出了冷落的感受。

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白居易长恨歌》”《长恨歌》)象。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

为绮靡之音。

——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如:“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乐府曲调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

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

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折柳,春色未曾看。

折柳,春色未曾看。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

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

如:“天山雪后——古曲名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李益《从军北征》)【贱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

如《荆轲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毛遂自荐》:“白起,小竖子耳。

”《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

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此指宫廷侍卫。

《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鸿门宴》(1)司马迁是西汉(朝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开创了我国史学纪传体的先河,被后人尊称为“史圣”。

司马迁(作者)创作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 年的历史,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五种体裁。

它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鸿门宴〖解释〗鸿门:地名,今陕西临潼东北。

指不怀好意的宴请或加害客人的宴会。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至鸿门,谢曰:……”(3)山东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非常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河北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河南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4)【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右丞相比左丞相大;“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鸿门宴》:“项羽、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里是以东为尊,最卑的是西向,从“东向坐”可以看出项羽的骄傲,目中无人的态度.【车骑】由以左为尊。

“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3.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

【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

西——北——南——东项羽(伯)——亚父——沛公(3)鸿门宴〖解释〗鸿门:地名,今陕西临潼东北。

指不怀好意的宴请或加害客人的宴会。

(4)山东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非常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河北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河南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右丞相比左丞相大;“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鸿门宴》:“项羽、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里是以东为尊,最卑的是西向,从“东向坐”可以看出项羽的骄傲,目中无人的态度.坐席:古代君王、诸侯临朝听政,或各级官员治理民事,皆面南而会,即以此称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