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有了解过文化常识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册: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
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男爵等还真不是西方独有的,我们周朝就开始了。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就是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总体就是分封的土地多,人口多,相应名号也就高了。
3.子:古代对男子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国君、诸侯别称:比如春秋后期燕国通过兼并,土地也多了,但是一般称呼还是燕侯。
但是春秋后期周天子没什么地位,后期礼器乐崩,就是各诸侯礼仪、用的器物、奏的音乐都比较混乱,好多都用天子的,所以称呼也就混乱了。
到春秋后期,称呼大国国主公也行,也可以按照最初周天子分封的爵位称呼。
还有比如吴王夫差、楚庄王等,就是因为这些当时认为是蛮夷部落,周天子没有分封,自称为王的。
战国后期,大部分诸侯都自立为王,这个王不同于春秋时期的王。
有些时候称侯的,就是说他是诸侯的意思。
比如晋国是公,称侯的就是说他是诸侯。
楚国没被封,叫王也不合适,经常就其他国家拜访就称呼楚侯。
5.执事:办事的官员,文中可用作对对方的敬称。
6.《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必修四

高中语文课本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必修四《窦娥冤》1.缥缃:代指书籍。
缥,青白色的丝织品;缃,淡黄色的丝织品。
古人习惯用这两种丝织品包书或做书袋,故以此作为书籍的代称。
2.春榜:唐宋考进士都在春季,后世称进士考试为春榜。
3.宫调:古代音乐有宫、商、角、徵、变徵、羽、变宫七音,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
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4.祗(zhī)候:比较高级的衙役。
5.刷卷:上级官员考察下级衙门的刑狱案件。
6.下官:做官的人对自己的谦称。
7.《本草》指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药书。
8.跖:传说是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首领,过去被诬称为“盗跖”。
颜渊,孔子弟子,被推崇为“贤人”。
盗跖,颜渊,这里泛指坏人、好人。
9.元杂剧的角色有旦、末、净、杂四类。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
(1)旦是女角,正旦是女主角,配角有小旦(少年女角色)、贴旦(丫环)、搽旦(不正派的女人)。
(2)末是男角,正末是男主角,配角有小末(少年男角色)、外末(老年男子)等。
冲末(男配角)。
(3)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一般扮演性情恶劣、举动粗野的人物),如李逵、张飞。
净的次要角色称副净。
(4)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次要人物。
(注:元杂剧原本无“丑”的行当,明刊版本中的丑是明人增改的)(元杂剧中无“生”之称,“末”即“生”也)(5)杂,杂角。
如: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洁(和尚)、驾(皇帝)、邦老(强盗)、徕儿(小厮、小男孩)等。
《辛弃疾词两首》1.把吴钩看了: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
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吴国的利器已经超越刀剑本身,上升成为一种骁勇善战、刚毅顽强的精神符号。
2.一片神鸦社鼓: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
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必修一1. 汉字——出现在商代,“图画字”或“象形字”是最早的形状。
汉字字体的演变经历了八个阶段:①甲骨文→②金文→③大篆→④小篆→⑤隶书→⑥草书→⑦行书→⑧楷书关于汉字的构成,前人有所谓“六书”的说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但前四种才是构字的方法,后两种只是用字的方法。
2. 对联——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文学样式。
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由上联、下联组合而成,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句法相似)、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平声在现代汉语中指阴平、阳平,仄声则指上声、去声。
张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3.《论语》——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思想。
春秋战国时代,最著名的五个学派是儒、道、墨、名、法。
《论语》是记录孔子与其弟子言行的书,写于春秋战国之际。
书中提出的“仁”,核心是“仁者爱人”。
书中提到的“礼”,就是周代的礼节仪式、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半部《论语》治理天下”相传出自宋代宰相赵普之口,显示它是不朽的著作。
4、其他要点——(1)古文学常识★《左传》★《战国策》★《史记》(2)古文化常识★【晋侯、秦伯】(公侯伯子男)★【子】★【轲卿】★【竖子】★【为变徵之声】(古时的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郎中】(宫廷侍卫)★【山东】(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左司马】(官名,掌管军事)★【诹生】★【臣战河南】【参乘】(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晋侯、秦伯分别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周朝时期,受分封诸侯的爵位共有五等,分别为公、侯、伯、子、男,由此可见当时晋国的级别比秦国要高。
子在文中是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您”。
在古汉语中,用作第二人称的敬称代词主要有“子”“君”“公”“阁下”“卿”“殿下”“足下”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2345文学常识(全)

1、毛泽东: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2、戴望舒:现代诗人,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戴望舒为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
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
3、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
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4、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被捕入狱,在狱中翻译凡尔哈仑的诗作并创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
从诗歌风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
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5、《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前后记叙了春秋时期250 多年史事。
《左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21 卷。
传为左丘明所著。
全书按不同国家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前后500 余年的史事。
《国语》和《左传》明显区别是《国语》分别写不同国家,以记言见胜;《左传》按年代编写,长于记事。
6、《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33 编。
记事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辑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史实,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战国策》在语言运用上很成功,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熟记知识点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熟记知识点【人教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熟记知识点】高中语文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语言能力的关键环节。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人教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的重要知识点,本文将重点介绍相关知识,并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讲解。
【一、古代文学史】1. 唐代文学:以诗歌为主要表现形式,盛产了大量优秀的诗人和诗作,代表性人物有杜牧、王之涣等,代表作品有《春夜喜雨》、《登鹳雀楼》等。
2. 宋代文学:在唐宋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貌,代表性人物有苏东坡、辛弃疾等,代表作品有《赤壁赋》、《水调歌头》等。
3. 元代文学:以戏剧为主要表现形式,代表性作品有《西游记》、《红楼梦》等,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二、现代文学】1. 现代散文:特点是自由散漫、抒发个人情感,代表性的作家有鲁迅、茅盾等。
其中,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对于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现代诗歌:注重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代表性的作家有徐志摩、胡适等,他们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三、文言文阅读】1. 文言文的基本构造:文白、多音字、义项的选择等。
例如:“感君王化龙,使我得为凤。
”(《木兰辞》)2. 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典、比、夸、讽。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登鹳雀楼》)【四、现代修辞方法】1. 比喻:通过对两个事物之间相似性的描绘,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你是我的太阳。
”2. 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了生命和思想,以达到表现目的。
例如:“大海在呼唤着我。
”3. 排比:通过对同一事物或同一结构进行并列,以增强修辞效果。
例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通过对以上四个部分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人教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的重要知识点。
在实际学习中,我们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做题、多读书、多思考,努力提升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高三语文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人教版)中的文化常识举隅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人教版)中的文化常识举隅必修一(一)《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共三十五卷。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
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儒家十三经之一。
《左传》既是一部战略名著,又是一部史学名著。
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2.晋侯.、秦伯.围郑。
——公侯伯子男。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3.是寡人..之过也。
——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
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就是说君主、诸侯王的权位是上天赋予的,但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君主、诸侯王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所以君主、诸侯王就谦称自己是“寡人”。
(二)《荆轲刺秦王》4.《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历史学著作。
它是一部国编体史书,又称《国策》。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
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5.则虽欲常侍足下..。
——足下是旧时汉族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
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
6.为变徵..之声。
——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古代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7.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宗庙是我国的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
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
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庶人不准设庙。
同时宗庙是供奉历朝历代国王牌位、举行祭祀的地方。
8.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国古代文化常识》ppt课件

武七宿 七月流火
(奎、娄、胃、
东方苍龙七宿
昴、毕、觜、西方白虎七宿
参)
南方朱 雀七宿
角 、亢、氐、 房、心、尾、箕
井、鬼、柳、星、张、 翼、轸
“五纬”与“七政”
古人把实际观测到的五个行星合起来称为“五纬”。 “ 天有五星,地有五行。”
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 或“七曜”。
古代文化常识
裴松之《三国志注》引《晋阳秋》 的记载:诸葛亮去世当天夜里,一颗赤色 大星,光亮有角,自东北向西南陨落,坠 入五丈原之蜀军营地。
目录
天文地 理
纪 年 纪 时
姓名字号
礼仪制 度
天文 地理 纪年 纪月 纪日 纪时 姓名字号 礼仪 制度
天文
二十八宿
分 野 斗、牛、女、虚、危、室、壁
【座次】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贬官。古
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
礼仪制 度之 礼仪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位在廉颇之右。”
【席次】一般筵席用八仙桌,桌朝大门,位次如下:
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
【虚左】
礼仪制 度之 礼仪
6.成人礼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加冠的礼节。 【婚冠礼】婚礼、冠礼的合称。
逝、老等。
帝王
帝王 室内 座次
室内
1
帝
北
2 4
3
北
1
2
八仙桌
3
4
排座次
5
6
7
8
礼仪制 度之 制度
(二)制 度
1.汉 代
【征辟】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
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 推荐。
【文化常识专项·教材知识梳理】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汇总【必修一】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春秋时诸侯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中国古代的君主分为皇帝和国王,从秦始皇开始,把原来每个人都能自称的“朕”用于皇帝的专称,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不能用。
国王则不一样,古代中国的国王(主要是秦朝以前的国王和后来分封的诸侯国国王)不称“朕”,而是称“寡人”“孤”“不穀”等等。
太子:古代储君称谓。
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称太子或世子。
自秦朝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或皇太子,而诸侯王或藩王的正式继承人只能称“世子”。
封建社会的太子,其地位仅次于皇帝,并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
至于金元小说中的“四太子兀术”,是误用,历史上没有此称谓。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卿:古代对男子的敬称。
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足下。
竖子:对人的蔑称,犹言小子。
陛下:对帝王的尊称。
臣:最初指男性奴隶,跟女性的“妾”相对;后来成为君主时代官吏和百姓的统称。
另外,“臣”又是表示谦卑的自称。
执事:办事的官吏,也指对对方的敬称。
中庶子:战国时掌管诸侯、卿大夫的庶子的教育的官,汉以后为太子属官。
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乘,四匹马拉的车。
将军:春秋时代以卿统军,故称卿为将军;一军之帅称将军。
到战国时代始为正式官名,而卿仍称将军。
自唐以后,上将军、大将军、将军,或为环卫官,或为武散官。
宋、元、明三朝,多以将军为武散官;殿廷武士也称将军。
明清两代,有战事出征,置大将军和将军,战争结束则免。
清朝,将军为宗室爵号之一;驻防各地的军事长官也称将军。
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
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
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汉朝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自刎:自割其颈,即自杀。
自刎是中国古代武将绝望时最常使用的自杀报国的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必修一1. 汉字——出现在商代,“图画字”或“象形字”是最早的形状。
汉字字体的演变经历了八个阶段:①甲骨文→②金文→③大篆→④小篆→⑤隶书→⑥草书→⑦行书→⑧楷书关于汉字的构成,前人有所谓“六书”的说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但前四种才是构字的方法,后两种只是用字的方法。
2. 对联——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文学样式。
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由上联、下联组合而成,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句法相似)、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平声在现代汉语中指阴平、阳平,仄声则指上声、去声。
张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3.《论语》——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思想。
春秋战国时代,最著名的五个学派是儒、道、墨、名、法。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写于春秋战国之际。
书中提出的“仁”,核心是“仁者爱人”。
书中提到的“礼”,就是周代的礼节仪式、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半部《论语》治理天下”相传出自宋代宰相赵普之口,显示它是不朽的著作。
4、其他要点——(1)古文学常识★《左传》★《战国策》★《史记》(2)古文化常识★【晋侯、秦伯】(公侯伯子男)★【子】★【轲卿】★【竖子】★【为变徵之声】(古时的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郎中】(宫廷侍卫)★【山东】(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左司马】(官名,掌管军事)★【诹生】★【臣战河南】【参乘】(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晋侯、秦伯分别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周朝时期,受分封诸侯的爵位共有五等,分别为公、侯、伯、子、男,由此可见当时晋国的级别比秦国要高。
子在文中是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您”。
在古汉语中,用作第二人称的敬称代词主要有“子”“君”“公”“阁下”“卿”“殿下”“足下”等。
寡人通常用作古代君主的自称,意为“寡德之人”,表示自谦,在春秋战国时期使用较为普遍。
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大夫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战国策》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徵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郎中宫廷的侍卫。
民间又称医生。
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东向在中国古代,君臣议事于朝廷之上,是以向南的座位为尊的。
但在宾主之间,一般以向东的座位为尊,其次是向南的座位,再其次是向北的座位,最末位是向西的座位,因此古人常常以请人东向坐来表示对人的尊敬。
望其气中国古代方士的一种占候书,望云气以测吉凶征兆。
据说,凡是有皇帝命的人,即使在登基之前,周围[JP3]也会有五彩绚丽的天子气出现。
文中的“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就是这个意思。
籍项羽的名,自称名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在古代,名和字是有着严格的区别的。
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一般在出生几个月后由父亲命名。
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以后才起的,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
亚父对年长者的尊敬称呼,表示仅次于父亲。
坐在车右侍卫的人,又叫陪乘。
古代乘车之法,尊者居左,驭者居中,陪乘者居右,负责行车安全。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
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季父叔父。
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河特指黄河。
江,特指长江。
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
(与《荆轲刺秦王》的“竖子”结合起来理解)必修二5.成语——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
它主要来自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寓言故事、文人作品和外来文化等五个方面。
用好成语不仅要注意其读音、写法,感情色彩,还要注意其字面意义与引申意义、比喻意义、转化意义等。
6.姓氏——我国上古时期,姓和氏有别:母系氏族社会,人们可知母,只能用姓区别不同的部族;进入阶级社会后,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贵族男子称氏,妇人称姓。
后来,随着分封制的覆灭,周天子也丧失了权威性,姓氏逐渐合一。
7.年节风俗——【春节】(古人称元日、新春、新正等)【元宵】(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寒食】(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是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为纪念恩人介子推而设,规定当天严禁烟火,只吃寒食)【清明】【端午】(又称端阳、重午、重五,农历五月初五,相传为了纪念屈原殉国)【乞巧】(相传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了天庭,只许他们每年在农历七月初七晚见上一面。
在当天晚,妇女们趁着牛郎织女团圆之际,摆设香案,向织女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中秋】又称团圆节。
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习俗。
【重阳】(《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
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除夕】7. 其他要点——(1)古文学常识●《诗经》●《楚辞》●《玉台新咏》●《古诗十九首》●“序”与“赋”两种文体(2)古文化常识●【总角之宴】(总角,指少年时代)●【回朕车以复路兮】朕,第一人称代词(秦始皇起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初七及下九】(初七即乞巧节)●【主簿通语言】主簿:太守的属官。
●【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年、月、日的干支都要适合(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要掌握天色纪时与地支纪时法)黄昏对应戌时(即19点到21点),人定对应亥时(即21点到23点)。
●【岁在癸丑】古人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字组成六十多,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至和】宋仁宗的年号。
《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
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
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离骚》《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楚辞体”是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离骚》为典型代表,故又称“骚体”。
《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风骚”《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
《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孔雀东南飞》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
它北朝的《木兰诗》(别称《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结发古代成婚之夕,男作女右共髻束发。
后称原配为结发夫妻。
罗敷古代美女的通称。
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新妇古代年轻妇女对夫家的长辈或平辈的自称。
下九古代农历每月十九为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
六合古人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指甲、乙、丙、丁……;支,地支,指子、丑、寅、卯……;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相适合,叫六合。
又指东、西、南、北、天、地。
青庐用青布搭成的篷帐,是举行婚礼的地方。
盛行于东汉到唐。
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
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这里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十二时辰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建安汉献帝年号。
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
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
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
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
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谥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
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
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
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
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
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
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
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
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有“酒圣”之称。
后世常以“杜康”借指酒。
子对对方的尊称。
衿古式的衣领。
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阡陌阡,南北向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
《古诗十九首》东汉末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文选》,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最高成就,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誉之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这里指永和九年。
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最后一个月即第三个月,如孟春指春季的第一个月。
禊一种祭礼。
古时一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
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朔农历每月第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