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教案2-02礼仪与教化

合集下载

高中美术鉴赏之 第二单元 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

高中美术鉴赏之 第二单元  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

高中美术鉴赏之第二单元
第二课礼仪与教化
编者:孙国栋审核:葛济刚李海棠2012-11 学习目标
1、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古代美术创作的影响。

2、了解商代到魏晋时期出现的美术现象。

学习重点难点
中外不同的社会政治道德观念对美术创作产生的影响;了解中国商代到魏晋时期以及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印第安文明的主要美术现象及美术特征。

学习活动:
活动一:阅读教材18-22页,把下列表格补充完整
活动二:阅读教材23-25页,完成下列表格
活动三:知识整理
1、饕餮纹:也称“兽面纹”,早期青铜器常见的装饰纹样之一。

具“狞厉之美”。

2、青铜器:商、周、春秋、战国时期;权利的象征,用威严、恐怖形象起震慑
作用;用于统治阶层及贵的生活或祭祀;族铸造方法:范模法和失蜡铸造法
3、金文:篆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名“钟鼎文”或“大篆”。

4、秦汉雕塑:秦代陵墓雕塑(秦始皇陵兵马俑)重写实;汉代陵墓雕塑(霍
去病墓石雕)重写意,作品采用“循石造型”法表现。

5、“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
写。

(选自南朝齐人谢赫《画品》)
6、本课重要作品:《后母戊方鼎》《大盂鼎》《莲鹤方壶》
《秦始皇陵兵马俑》《马踏匈奴》《立马》
《长信宫灯》《长沙马王堆T型帛画》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3第二课礼仪与教化(第二课时)说课稿

3第二课礼仪与教化(第二课时)说课稿

第二单元第二课礼仪与教化(第二课时)说课稿本案为湘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材第二课《礼仪与教化》第二课时。

本课教学目的:1、了解并感知人类早期文明的杰出代表——古埃及美术多方面的辉煌成就,认识它的价值和意义。

2、初步了解美术的起源和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能用所学的知识鉴赏古埃及的美术。

3、能了解古埃及美术的原始作用,深刻理解早期美术的服务对象以及发展到现在的功用。

教学重点为了解古埃及美术与古埃及人的信仰与观念,以及其服务对象及作用,了解沿用千年的风格程式。

教学难点为埃及流传千年的风格程式需要在审美方式上树立正确的观念,进行深入的理解。

采用的教学手段为资料图片展示,相关资料影像播放,师生讨论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导入部分采用孩子们耳熟能详的斯芬克司的神话故事入手,由故事中的谜语作为开场导入,一步步深入设问,引出狮神人面像,从而进一步引出课题古埃及美术。

a、谜语: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谜底是人,简单解释b、提问:这个谜语的来源?请简单介绍狮身人面的斯芬克斯的神话故事。

c、进一步提问:世界上最著名的狮身人面像现在那里?距今多少年?埃及,距今4500年引出课题——古埃及美术(板书课题)第二部分授课分为四部分(1)提问思考a、法老修建狮身人面像的目的?为什么要把法老的身体做成狮子的形象?古埃及法老为了制造人们对统治者的崇拜而建立起来的巨大的人工纪念碑。

面部按照法老哈佛拉的形象雕刻,身体雕刻成狮子。

古埃及人认为狮子是力量的象征,统治者们喜欢用狮子来比喻自己。

雕像实际上是法老力量的象征,是统治者为了制造人们对他的崇拜的产物。

如同商朝的鼎一样,是权利和礼仪的象征。

b、狮身人面像旁边的建筑是什么?吉萨三大金字塔,其中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哈佛拉就是胡夫的儿子。

c、金字塔的原始作用?——法老的陵墓讨论:金字塔从外表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请同学朗读游记金字塔非常突兀地屹立在开罗西南的高地上,没有任何铺垫和过渡。

2.2《礼仪与教化》

2.2《礼仪与教化》

2.2《礼仪与教化》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了解在这一背景之下中国商代到魏晋时期出现的美术现象。

3.了解在这一背景之下古埃及、巴比伦以及古印度、印第安文明中出现的美术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在这一时期的美术创作是如何实现这一要求的?三、教学流程:第一节课:1.导入教学:教师用非常著名的两个美术作品《秦始皇兵马俑》和古埃及的《金字塔》来导入教学,先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这两件作品(产生的时代、文化背景等等),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对这两件作品的异同进行比较。

比较内容可以参考下表。

2.教师总结,点明教学主题:教师对学生的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并且指出,在这两件作品出现的时代,美术品已经不像在原始社会那样是为了部落集体服务,而是出现了专为统治者个人服务的美术品。

因为当时社会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有了文字,并且出现了国家和不同的社会阶级。

当时的社会结构就向埃及的金字塔一样。

同时,处于社会下层的人们为处于上层(塔尖)的人服务。

3.教师提问:当人类有了国家之后,如果这个国家没有秩序会怎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4.学生思考并回答。

5.教师进一步提问:那么怎样才能维持社会的秩序?教师鼓励学生多思考一些答案。

6.学生可以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7.教师总结。

8.阅读并分析教材:教师建议学生带着对上述问题的思考与答案去阅读教材的第20、21页,并且将阅读的结果填写到作业纸的中国商代时期(导致变化的原因这一栏可以先不填)。

教师组织学生对分析的结果进行讨论。

按照作业纸上的参考分析进行总结。

9.深入研究与思考:青铜器的器形和纹饰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进一步研究教材所给定的材料。

10.完成“活动建议一。

”11.教师对活动情况进行总结。

请同学们研究教材中“秦始皇兵马俑”并完成作业纸的秦代部分。

教师可以按照作业纸上的参考分析进行总结。

湘教版高中美术选修:美术鉴赏 第二单元 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 教案

湘教版高中美术选修:美术鉴赏 第二单元 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 教案

《礼仪与教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后美术在规范社会等级秩序方面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探讨夏、商时代的青铜器代表作品展开其与统治阶级的关系,并且探讨青铜器造型和纹饰的演进变化和其原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更深层次了解美术的社会价值和时代制约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1、使学生了解我国青铜器造型和纹饰的演进变化和其原因。

2、使学生了解人类在进入文明时代之后美术在规范等级秩序方面的作用。

【教具和学具】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教材,作业纸等【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学1、师生问好,组织教学。

简单复习原始社会美术。

2、提问:“文明社会”和原始社会在社会结构上有什么区别?3、学生思考,回答。

4、教师总结,点明教学主题:文明时代有文字,并且出现了国家,人也分化为不同的社会阶级。

当时的社会权力呈金字塔结构,一般有一个最高统治者,具有绝对的权力;贵族和平民之间也产生了明显的对立。

5、播放视频: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击缶表演。

6、提问:视频里的乐器名称、所用材料及朝代?二、问题探究(一)探究一:1、提问:在“文明社会”这种社会状况中,美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2、学生思考与讨论。

3、总结:当文字、国家以及阶级出现之后,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就必然会运用一定的道德与法律来约束人民。

美术作品就是宣扬这种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比抽象的文字更生动,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象征,那么,青铜工艺便可成为奴隶社会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

在使用铁器以前,人类广泛的使用青铜铸造各种器具,考古学家将这个历史阶段称之为“青铜时代”。

青铜器不仅是实用品,更是一种等级的象征。

在我国周代,统治者为了“明尊卑,别上下”,规定天子用九鼎,以下自诸侯、卿大夫直至士大夫,用鼎数依次减少,形成了严格的列鼎制度,不得超越。

由此也可透射出统治者的王权意识,那时争战夺取统治权,称为“问鼎”,取得了天下,则称为“定鼎天下”。

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湘美版美术鉴赏教案

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湘美版美术鉴赏教案

第二课礼仪与教化-湘美版美术鉴赏教案
一、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能够让学生了解到素描的特点和技法,同时营造出一种尊敬和沟通的礼仪氛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
1.素描技法的认识和运用;
2.礼仪与教化的关系,以及其在美术鉴赏中的体现。

三、教学难点
1.如何让学生理解素描的重要性和技法;
2.如何引导学生接受礼仪和教化的观念,在美术鉴赏中准确体现。

四、教学环节
1. 热身活动
师生问候、自我介绍,全员参与的小游戏等。

2. 学习素描
1.讲解素描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在美术创作和鉴赏中的重要性;
2.指导学生学习、运用基本素描技法。

3. 学习礼仪
1.引导学生了解礼仪和教化的含义;
2.展示礼仪和教化在美术鉴赏中的应用。

4. 综合应用
让学生结合素描和礼仪,对教师展示的范例作品进行鉴赏、评论及艺术创作实践,加深对美术鉴赏和素描技法的理解和掌握。

5. 课后作业
结合本次课程的学习,布置学生完成练习册和写笔记两部分作业。

五、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讲授、示范、互动问答、剖析鉴赏、情境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互动,营造积极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和技能。

六、教学评估
1.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发言、思考、表现等进行评价;
2.结合学生的完成作品、练习册、笔记等进行评估;
3.整理学生的综合评价进行反思和总结,为后续教学提供指导。

七、教学反思
结合实际教学反馈,逐步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提升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第二课礼仪与教化教案

第二课礼仪与教化教案

第二课礼仪与教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阶级社会中的美术作品会受到什么的影响,及商代
到魏晋时期的社会美术现象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在对鉴赏中更加明确要掌握的知识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辨别阶级社会的道德观,并对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
观卖到指引作用
二、学生重点:
1、商周青铜器的特点
2、对《秦兵马俑》与《马踏匈奴》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
为什么商周青铜器会有如此不同的特点?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数: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礼仪与教化 教案 -高中美术

礼仪与教化 教案 -高中美术

《礼仪与教化》——艺术为政治所服务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在阶级社会中的美术作品会受到什么影响,及商代到魏晋时期的社会美术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在对鉴赏中更加明确要掌握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了解并辨别阶级社会的道德观,并对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起到指引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商周青铜器的特点 2、对《秦兵马俑》与《马踏匈奴》的鉴赏对比难点:为什么商周青铜器会有如此不同的特点?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具:教材,课件,多媒体设备学具: 教材,笔记本教学过程:出示标题——《礼仪与教化》导入:陕西宝鸡:石鼓山考古再次发现珍贵文物(新闻早报)1分48秒引出:中国是世界上文明曙光出现最早的国家之一。

公元前1500年,商朝建立起强大的王国,并且掌握了高超的青铜工艺。

青铜艺术是美术在这一时期最为显著的代表,发展出多种繁杂华丽的器型和纹饰。

以青铜器、玉器为代表的殷墟文物,制作精美、工艺精湛、纹饰神秘,是沟通人、神关系的祭祀礼器。

以司母戊鼎为代表的殷墟青铜器,采用独有的片范铸造法和复杂的铸铜工艺,达到了古代东方青铜铸造技术的高峰。

古代青铜器艺术1、商朝青铜器艺术的讲解(展示司母戊方鼎)讨论:鼎具有什么样的功能?折射出统治阶级的王权意识。

充满神秘、威慑的色彩。

具有权力和礼仪的象征2、与鼎相关的典故和词语来源可以和考古发现相印证的是,不少古代文献都把中国开始铸造青铜器的年代定在夏代。

相传,由于夏禹治水有功,被拥戴为王,九州(代表中国各地)各部落领袖纷纷把他们的藏金(青铜)献给夏禹,而各方国的酋长,也把他们各族的图像进奉。

夏禹于是利用这些青铜,铸造了九座大鼎,并把各种图像装饰到鼎上,用来象征九州。

夏禹所铸的九个大鼎,后来便成为夏商周三代相传、作为国家政权象征的「九鼎」,而「定鼎」、「问鼎」、「鼎迁」,都是指国家政权的确立或变革,这表明了青铜器在古代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思考与交流:带鼎的成语有哪些?三足鼎立问鼎中原一言九鼎拔山扛鼎人声鼎沸鼎鼎大名鼎鼎有名鼎足之势鼎足而立四海鼎沸鱼游沸鼎鸣钟食鼎3、《四羊方尊》商四羊方尊造型稳健,风格雄奇,是目前发现的商代最大一件方尊。

高中美术_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美术_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在进入文明时代之后美术在规范社会等级制度方面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探讨夏、商、周、春秋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以及与其统治阶级的关系,并且探讨青铜器造型和纹饰的演变与其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更深层次的了解美术作品的时代性和社会制约性。

【教学重难点】理解美术创作中如何受到“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展示法、讨论法等。

【教学手段】资料图片展示,相关资料影像播放,师生讨论分析。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观看视频:埃及金字塔的未解之谜。

提问:金字塔的这么多未解之谜都涉及到最根本的一个,就是古埃及人为什么要建造金字塔?总结,点明教学主题:它是法老的陵墓,埃及人相信人死了其实是永生,法老死后做成木乃伊放进金字塔里可以成为永久的神灵继续保佑他的子民,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这里金字塔这种建筑形式作为一种最直观的视觉形象,就成了宣扬统治者思想的重要手段,来达到维护国家等级,约束人民的作用。

本节课了解青铜器这类美术作品是如何体现这方面的作用的。

讲授新课:(一)、青铜器的种类以及鼎的作用经历了怎样的变化1、教师讲解中国的青铜时代2、展示图片,讲述青铜器的分类,并强调其中的礼器具备的特点。

3、展示图片,讲解礼器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种类鼎。

(1)、展示《乳钉纹红陶鼎》图片,介绍此鼎的背景,指导学生观察鼎的造型和纹饰特点,并提问:这件鼎在当时社会是做什么用的?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烹饪用具,相当于现在的锅,用来炖煮和盛放鱼肉。

并讲解夏朝之后,鼎的作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提问:关于鼎的故事和成语有哪些?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关于鼎的故事和成语,都说明了它已经不再是普通的生活器具,渐渐的在社会发展中被赋予了深刻而庄重的文化含义。

(二)、我国青铜器发展的四个阶段1、展示我国目前发展最早的三足铜鼎的图片,并提问:它的造型和纹饰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造型与早期的陶鼎几乎一致,略显稚拙粗糙,线条装饰也很简单,但材质却是当时罕见的青铜,暗含高贵之意,这正是华夏文明初创时的真实写照,被誉为“华夏第一鼎”。

礼仪与教化美术教案

礼仪与教化美术教案

礼仪与教化美术教案标题:礼仪与教化美术教案导言:礼仪是一种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有助于培养个人的修养和社交技巧。

而美术教育则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审美情感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如何将礼仪与教化融入美术教育中,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1.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美术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通过教授艺术史、艺术理论和实践技巧,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审美意识并欣赏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仪修养。

例如,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学生应该保持安静、尊重和理解,并学会适当地表达他们的观点。

2.传递艺术家的精神艺术作品不仅是艺术家创造的产物,还承载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在美术教育中,我们应该帮助学生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意义,并学会从中汲取启发。

同时,我们也需要引导学生从艺术家的言行举止中学习礼仪。

通过了解艺术家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学生可以获得更全面的教化。

3.创造和分享美的体验美术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绘画和雕塑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以及学会尊重他人的创作。

同时,学生应该学会分享自己的美的体验,以及适当地接受他人的赞美和批评。

4.礼仪与艺术展览艺术展览是学生展示作品和接触不同类型艺术的机会。

在组织艺术展览时,我们应该注重礼仪教育。

学生应该学会如何恰当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尊重其他人的作品。

同时,学生还应该学会适应不同的展览环境和规矩,以展现出艺术家的风采。

结语:将礼仪与教化融入美术教育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社交技巧。

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传递艺术家的精神、创造和分享美的体验,以及注重礼仪与艺术展览,我们可以更好地教育和启发学生,并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湘美版美术 鉴赏 2.2礼仪与教化 教案设计

湘美版美术 鉴赏 2.2礼仪与教化 教案设计

礼仪与教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商代至魏晋时期、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古印度、印第安文明中出现的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美术风格及社会背景。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了解人类在进入文明时代之后美术在规范等级秩序方面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培养良好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我国青铜器的发展演变以及古埃及美术造型风格的特点。

教学难点:使学生了解人类在进入文明时代之后美术在规范等级秩序方面的作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教材,作业纸等教学过程1.导入课题提问: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哪些?为什么被称为文明古国?这个时候出现的文明社会与原始社会在社会结构上有什么不同?回答:古中国、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

因为这四个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

文明时代有了文字,出现了国家,人也分化为不同的社会等级。

当时的社会权利呈金字塔结构,一般有个最高统治者,具有绝对的权利,贵族和平民之间也产生了明显的对立。

很明显这四个国家有了社会等级划分之后,就需要秩序来统治国家,那么怎样维持国家秩序?→引出课题《礼仪与教化》。

2.青铜时代(主要介绍古中国的礼仪与教化)因为需要宣传礼仪和教化,文明社会时期美术作品的功能、形式和观点也都从原始社会的为集体服务转向为统治者服务,成为权力的象征或宣扬特定法律、道德观念的一种形式。

不同的朝代对于“礼仪”的象征物有所不同。

夏商周——青铜器秦代——兵马俑汉代——石雕、帛画魏晋——绘画(1)放原始社会的陶器图片与青铜器(商朝的后母戊鼎)进行对比。

引导学生发现两者在制作、使用和象征上有什么不同?答:青铜器更加精美。

青铜器与原始社会的陶器不一样,不是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使用的器皿,而是阶级社会权力和礼仪的象征。

尤其是青铜鼎,不仅是贵族生活和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礼器,更是国家政权的象征。

(结合书本介绍后母戊鼎,切入商朝)再次提问,后母戊鼎体积庞大,那用来铸造鼎的青铜是纯铜吗?为什么当时不用纯铜制造?你知道哪些铸造青铜的办法?①是用铜和锡等合金制造的,铜的塑造性强,但熔点高,锡铅熔点低,所以用铜和锡铅混合的合金造鼎有了塑造性也降低了熔点。

湘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辉煌的美术历程 礼仪与教化

湘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辉煌的美术历程 礼仪与教化

湘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辉煌的美术历程
第2课礼仪与教化
学情分析:
据了解,作为授课对象的昌吉州二中高一学生,未在日常教学中接受美术鉴赏科目的常态教学,学生美术鉴赏基础知识可能比较薄弱。

但这一年龄段学生的求知欲可能会使教学气氛比较活跃,况且高中生的知识储备、思维水平、表达能力日趋成熟,只要教学法使用恰当,就可以达成本课所涉及的三维目标。

教材分析:
教材编写者以地域、时间、美术类型为框架,围绕“礼仪与教化”主题,以8页篇幅构建了容量颇大、线索繁杂的知识体系,旨在挖掘和体现美术的功能(社会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力图让施教者在教学实践中体现美术教育的价值。

教学重点:中国商代到魏晋时期及两河流域、古埃及、印第安文明中的美术现象。

教学难点:不同时代背景下,美术作品会受到“礼仪与教化”功能的影响和制约。

教具学具:PPT幻灯片教材
教学过程。

高中美术湘美版美术鉴赏(选修)第二单元《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试讲教案

高中美术湘美版美术鉴赏(选修)第二单元《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试讲教案

高中美术湘美版美术鉴赏(选修)第二单元《第二课礼仪与教化》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
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了解在这一背景之下中国商周到秦汉时期出现的美术现象。

3、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来鉴赏这些美术作品。

情感目标:
1、让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认识到文明社会初期,统治者为了维持社会的安定,维护自己的统治,就制定了一定的秩序。

2、培养学生的名族荣誉感,使学生了解并辨别阶级社会的道德观,并对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起到指引作用。

比如古人的传统美德,忠、勇、孝等。

2学情分析
我所讲解的第一课时教材主要介绍了2个方面的内容:
1、中国商周到秦汉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种类和美术作品。

2、这些作品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和社会意义
3重点难点
1、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教育。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礼仪与教化
课程导入:PPT展示动态图片。

热播电视剧《琅琊榜》中的礼仪。

高考美术 礼仪与教化

高考美术 礼仪与教化

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
女史箴图 (东晋)顾恺之 此幅作品原为清宫藏画,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流落到英国。《女史箴》是 汉晋代代画文像学石家张武华梁所祠写中的的一伏篇羲旨、在女劝娲说像妇女如何立身处世,修养品德的文章。该 图按故事内容分段作画。 线条柔软而缠绵,就像是蚕丝一样细密流畅。这幅画 较好的注重了人物的内心的精神状态。
拓展训练:
从课文中选出不同时代同样具有礼仪与 教化功能的两副作品,比较他们宣扬的内 容、表现形式和服务对象的异同。
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
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
《秦始皇兵马俑》和古埃及的《金字塔》 的异同比较
作品名 称
秦始皇兵马 俑
古埃及的 金字塔
作品形 式
大规模的雕 塑群,排列 成军队状
大型建筑, 像纪念碑 一样
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
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
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
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
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
霍去病陵墓(西汉)
中国西汉名将霍去病的墓冢。在 陕西省兴平县东北约15公里处。
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河东平 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官至大司 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18岁领兵 作战,曾先后6次出兵塞外,获得 大捷,打通了河西走廊。元狩六年 (公元前117)病逝,汉武帝为纪念 他的战功,在茂陵东北为其修建大 型墓冢,状如祁连山。封土上堆放 着巨石,墓前置石人、石兽等。
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
导学
秦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它的艺术也体现出围绕帝 王而创作的特点。《秦始皇兵马俑》体现了权利和威严。
从汉代开始,儒家学说成为了官方认可的道德学说并成为传统 社会的道德基础,所以这个时期的美术作品主要围绕儒家学说所倡 导的忠、勇、孝、节、义而出现。

湘版高中美术《美术鉴赏》第二单元辉煌的美术历程 第2课礼仪与教化 教案

湘版高中美术《美术鉴赏》第二单元辉煌的美术历程 第2课礼仪与教化 教案

湘版《美术鉴赏》第二单元辉煌的美术历程第2课礼仪与教化教案(第一课时)青铜探密一、教材分析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当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出现了成熟的文字和统一的国家之后,围绕“礼仪与教化”这一主题,美术创作所发生的变化。

2、中国商朝到魏晋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种类和美术作品,以及这些作品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

3、两河流域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其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

4、古埃及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其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

5、古印度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其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

6、美洲印第安文明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其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礼仪与教化”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分析从中国商朝到秦代的美术形态。

二、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从中国青铜器的美术形态,并能分析出“礼仪与教化”这一要求的影响。

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与“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之间的关系技能目标: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青铜鼎进行初步断代,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体验艺术作品的教化功能,感受“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的具体存在。

三、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从青铜器的美术形态,并分析出“礼仪与教化”这一要求的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中国青铜艺术是如何实现这一要求的。

四、教学思路让学生从影视短片中找到对青铜艺术的初步感受,然后利用活动引导学生挖掘青铜宝库,开启认识青铜艺术之门,并主动积极的思考,探究艺术形式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最后整体分析“礼仪与教化”对艺术创作的影响,让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看待艺术的形式和起教化作用。

五、教学准备:教具:教材、课件、辅助材料学具:教材、补充资料、笔记本六、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邀请学生一起观看《国宝档案》片段,并提出问题:“你的感受”引出学生对古代青铜艺术的感受分析感受的获得与青铜器的表现形式的关系,让学生感受青铜之美。

引出课题,开始青铜探密(二)新授组织活动:(2分钟)不同层次的走近青铜艺术(认识层次推进)普通市民博物馆的欣赏者兴趣浓厚的艺术爱好者有深入了解的“专家”宣布参与、奖励规则活动开始:初步认识(5分钟)1、看不同形式的青铜器图片(讨论)说出你的感受教师小结表扬深入感受(9分钟)2、仔细观察其纹饰特点,感受纹饰传递的思想布置学生阅读后分析纹饰的形式与情感感受(综合比较进行)合作讨论教师小结联系社会(8分钟)3、分小组讨论,形成认识,谈青铜艺术风格与其时代关系结合课本活动建议一进行教师适当拓展对艺术与社会关系的认识深入认识(6分钟)4、点评活动,提出问题专家有什么看法:青铜艺术形式风格变化有什么联系?为什么会有这种表现?艺术的“教化”功能,社会的内在要求。

湘美版美术鉴赏2.2礼仪与教化教案设计

湘美版美术鉴赏2.2礼仪与教化教案设计

《礼仪与教化》教课设计一、教课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认识在这一背景之下中国商周密秦汉期间出现的美术现象。

3.学惯用不一样的方法来鉴赏这些美术作品。

感情目标:1.让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认识到文明社会早期,统治者为了保持社会的平定,保护自己的统治,就拟定了必定的次序。

2.培育学生的民族荣誉感,使学生认识并鉴识阶级社会的道德观,并对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起到引导作用。

三.学情解析主要介绍两个方面的内容:1.中国商周密秦汉期间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种类和美术作品。

2.这些作品与社会文化看法的关系和社会意义。

四.教课重难点1,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美术作品的同时,进行德育教育。

五.教课过程:1.导入:邀请学生观看《国宝档案》片段,提出问题:你的感觉(节目介绍很多的国宝文物,这些凝集着中华民族智慧和传统文化的历代传世国宝文物,)老师展现《秦始皇兵马俑》和古埃及《金字塔》请同学们思虑这两件作品的异同。

秦始皇兵马俑金字塔作品形式大规模建筑群,摆列成军队状大型建筑,像纪念碑作品功能保卫秦始皇的陵墓古埃及法老的陵墓服务对象皇帝法老共同点为统治阶级服务小结:在这两件作品出现的时代,美术作品已经不像原始社会那样是为了部落集体服务,而是出现了专为统治者个人服务的美术作品。

因为当时社会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有了文字,而且出现了国家和不同的社会阶级。

当时的社会结构就像埃及的金字塔相同。

同时,处于社会基层的人们为处于上层的人服务。

问:当人类有了国家后,假如这个国家没有次序会如何?学生思虑并回答。

进一步发问:那么如何才能保持社会的次序呢?学生谈论回答:制度法律道德规范文化答:其实这些都是属于礼仪和教化也就是今日我们需要谈论的课题:2.新讲课:在不一样期间有不一样的礼仪和教化。

美术作品中所出现的直观的视觉形象很合适宣扬这些,甚至它比抽象的文字更为生动,更简单被人们接受。

高考美术 礼仪与教化

高考美术 礼仪与教化

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
女史箴图 (东晋)顾恺之 此幅作品原为清宫藏画,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流落到英国。《女史箴》是 汉晋代代画文像学石家张武华梁所祠写中的的一伏篇羲旨、在女劝娲说像妇女如何立身处世,修养品德的文章。该 图按故事内容分段作画。 线条柔软而缠绵,就像是蚕丝一样细密流畅。这幅画 较好的注重了人物的内心的精神状态。
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
导学
秦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它的艺术也体现出围绕帝 王而创作的特点。《秦始皇兵马俑》体现了权利和威严。
从汉代开始,儒家学说成为了官方认可的道德学说并成为传统 社会的道德基础,所以这个时期的美术作品主要围绕儒家学说所倡 导的忠、勇、孝、节、义而出现。
如霍去病陵墓雕刻表现忠、勇; 墓室的石刻或帛画,以生死为主题,与“孝”有关; 魏晋时期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是为了要求女性遵守特定的道 德而创作的。
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 吐丝”。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 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 早 期山水画的特点。
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
洛神赋图 (东晋)顾恺之
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
孝子画像石棺 北魏 石刻画 河南洛阳出土 纵62.5厘米 横223.5厘米
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
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陵 墓位于西安城东30公里处。1974年2月, 当地农民在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处打井 时偶然发现了与真人真马一样大小的兵 马俑。从此,一个埋藏了两千多年的地 下军阵被挖掘出来,并建成博物馆。秦 兵马俑坑是秦始皇的陪葬坑,由一号、 二号、三号坑和兵马俑坑组成。展出的 陶质陪葬武士俑和兵马俑共计8000个, 排列成阵,气势壮观。俑分将军俑、铠 甲俑、跪射俑.骑兵俑.武士俑.车兵俑. (驭手,兵士)弓弩俑,马俑等。坑内还出土 有数万件实战兵器,馆内展出秦始皇大 型彩绘铜车马。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湘教版高中美术鉴赏《礼仪与教化》说课稿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美术鉴赏《礼仪与教化》说课稿教学设计

湘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材第二课《礼仪与教化》第二课时本课教学目的:1、了解并感知人类早期文明的杰出代表——古埃及美术多方面的辉煌成就,认识它的价值和意义。

2、初步了解美术的起源和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能用所学的知识鉴赏古埃及的美术。

3、能了解古埃及美术的原始作用,深刻理解早期美术的服务对象以及发展到现在的功用。

教学重点为了解古埃及美术与古埃及人的信仰与观念,以及其服务对象及作用,了解沿用千年的风格程式。

教学难点为埃及流传千年的风格程式需要在审美方式上树立正确的观念,进行深入的理解。

采用的教学手段为资料图片展示,相关资料影像播放,师生讨论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导入部分采用孩子们耳熟能详的斯芬克司的神话故事入手,由故事中的谜语作为开场导入,一步步深入设问,引出狮神人面像,从而进一步引出课题古埃及美术。

a、谜语: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谜底是人,简单解释)b、提问:这个谜语的来源?请简单介绍狮身人面的斯芬克斯的神话故事。

c、进一步提问:世界上最著名的狮身人面像现在那里?距今多少年?(埃及,距今4500年)引出课题——古埃及美术(板书课题)第二部分授课分为四部分(1)提问思考a、法老修建狮身人面像的目的?为什么要把法老的身体做成狮子的形象?古埃及法老为了制造人们对统治者的崇拜而建立起来的巨大的人工纪念碑。

面部按照法老哈佛拉的形象雕刻,身体雕刻成狮子。

古埃及人认为狮子是力量的象征,统治者们喜欢用狮子来比喻自己。

雕像实际上是法老力量的象征,是统治者为了制造人们对他的崇拜的产物。

如同商朝的鼎一样,是权利和礼仪的象征。

b、狮身人面像旁边的建筑是什么?吉萨三大金字塔,其中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哈佛拉就是胡夫的儿子。

c、金字塔的原始作用?——法老的陵墓讨论:金字塔从外表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请同学朗读游记金字塔非常突兀地屹立在开罗西南的高地上,没有任何铺垫和过渡。

关于金字塔的图片和报道,我已经看到过很多,按说是不陌生的,但目光接触的一刹那,还是不由自主地被震撼和俘获,心生惊悚(sŏng),与生俱来的渺小感就充斥全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仪与教化教学目的:1、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了解中国商代到魏晋时期出现的美术现象。

教学重点:理解美术创作受到“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的影响。

教学难点:中国商代到魏晋时期出现的美术现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导入新课:一、拍卖老师这里有件文物要拍卖,看(出示青铜器图片),有意想买的同学可准备好了。

谁愿意先出价?他是——1、鼎,一件青铜器,可能是商代的(鼎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

,青铜器是铜、锡、铅的合金人们在尊崇鼎的价值的时候,常常忘记了它本来的用途,其实它是一件炊器,多用于祭祀或典礼时盛煮鱼猪牛羊肉等食物,相当于现在的锅。

)我们常说“一言九鼎”就是这个鼎。

2、有很多的花纹。

看到它有什么感受?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

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

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

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

耳侧以鱼纹为饰。

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

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

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的提手文饰同样精美。

两只龙虎张开巨口,含着一个人头,后世演变成“二龙戏珠”的吉祥图案。

一般认为,这种艺术表现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慑力。

现在却有人推测,那个人是主持占卜的贞人,他主动将头伸入龙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胆量和法力,使民众臣服于自己的各种命令,完全是可能的:当时的贞人出场时都牵着两头猛兽,在青铜器和甲骨文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图案。

商朝的青铜器主要是礼器,专用于王室和贵族的礼典、祭祀等重要活动。

青铜器物的大小、形制和数量组合,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

青铜器上还铸有浅浮雕的动物纹饰,商代人相信这些动物能帮助他们与祖先或神灵的沟通,以庇护其在世间的权力和财产。

青铜器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

3、好像是司母戊方鼎司母戊鼎因其腹内壁上有铭文“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王祭祀其母(名戊)的纪念器物。

此鼎器形庞大浑厚,其腹部铸有“司母戊”3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

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

师小结:这件东西可不是一般人可以拥有的。

在奴隶制鼎盛时代,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

他是权利和礼仪的象征,只有贵族才能用。

4、点评活动,提出问题青铜艺术形式风格变化有什么联系?为什么会有这种表现?艺术的“礼仪”功能,社会的内在要求。

5、中国商代青铜器纹饰、器形是权力的象征,用威严、恐怖的形象起到震慑的作用。

商代鬼神观念很浓厚,因此纹样都很狰狞,到了西周以后,随着理性思想的发展和统治阶级权利的分散变化,器物的造型和纹饰也不再显得恐怖,转向华丽、繁琐,也更多地具有生活气息。

(1)了解当时的社会从青铜器我们可以看到,美术品已经不像在原始社会那样是为了部落集体服务,而是出现了专为统治者个人服务的美术品。

因为当时社会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有了文字,并且出现了国家和不同的社会阶级。

当时的社会结构就向埃及的金字塔一样。

同时,处于社会下层的人们为处于上层(塔尖)的人服务。

(2)教师提问:当人类有了国家之后,如果这个国家没有秩序会怎样?学生思考并回答。

(3)教师进一步提问:那么怎样才能维持社会的秩序?(开始引导:就好像我们一个学校,如果没有校纪校规,那么抽烟、打架随处可见,上课铃声响了也没人准时进教室……是不是乱成了一锅粥了?一个小小的学校没有秩序都会变成这样,更何况是一个国家那么多的人呢,没有秩序是肯定不行的。

)学生可以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4)提出思考:那么,在这样的社会状况中,美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提问:要怎样才能维持社会的秩序呢?教师总结补充:刚刚同学们想了很多种方法,都不错,那统治者是怎么做的呢?当时的统治者很聪明,他们首先在思想上控制了人民,制定了一系列的道德和法律来维护自己的统治,而这些也必然反映到美术创作之中来。

因为美术作品的直观视觉形象很适合宣扬这些思想,比抽象的文字更加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于是,美术作品的功能、形式和观念也都从原始社会的为集体服务开始转向为统治者服务,成为权力的象征或宣扬特定法律、道德观念的一种形式。

(四)古代雕塑艺术汉代的雕塑艺术的讲解(展示图片)汉代雕塑《立马》(西汉)循石造像宣扬保家卫国、效忠皇帝的思想,儒家思想中的忠。

通过对霍去病功绩的表彰来树立榜样,间接的要求人们为统治者服务。

利用石头的动态塑造形象。

(五)古代中国画欣赏与讲解展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画家顾恺之的画(《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女史箴图》是对古代女子道德训诫的图解。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也是个文化大融合,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松弛,各种学术思想相对显得活跃,艺术要表现的主观情趣被凸现出来,画家把更多的注意力投放到刻画人物的性格方面来。

《女史箴图》就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绘画作品之一。

(六)小结当文字、国家以及阶级差别出现之后,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就必然会运用一定的道德与法律来约束人民。

而美术作品是宣扬这种思想的重要手段。

在这个阶段,美术开始成为统治者服务,成为权力的象征或宣扬特定的法律与道德观念的一种形式。

其他时代的艺术是不是也有“礼仪、教化”要求的体现呢?怎么体现的?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早期人类社会,动物对人具有神奇力量,而人则是被动的。

对自然的无奈、恐惧与敬畏,使得人们期盼神力的庇护,甚至把自己想象为某种猛兽,刻画兽身人首或人身兽首的形制、纹饰。

用青铜器上更为狞厉怪异的纹饰“辟邪免灾”,增强自身的安全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运用智慧、工具与猛兽斗争,从偶尔取胜,逐渐相持,到掌握主动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一些猛兽虽然存在却不再像先前那样常出没于人们居住的村寨、城邑。

人与动物之间的搏斗逐渐减少,甚至不是猛兽寻人残食,而进入了人寻兽而猎的时代。

反映在青铜器装饰上,动物纹饰趋于程式化,前一时期占主导地位的饕餮纹、夔纹数量减少、面积缩小,所表现的怪异力量递减,逐渐失去了往日超自然的魔力。

青铜器装饰中动物纹仍然保存,已不再具有怪异的力量,或被现实动物纹、人物纹或几何图案替代。

“商周青铜器上种种纹样现象,首先不是出于奇异的审美观念,而是出于对自然力的崇敬和支配它的欲望的幼稚的幻想。

”“商代青铜器的纹样,是与当时生活中的动物界及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分不开的。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革、学术争鸣空前繁荣。

青铜器的应用则是钟鸣鼎食的组合,已失去彝器和礼器的特性,向生活日用方向发展。

青铜器不仅造型依据人的尺度设计,装饰上一反前一时期的简明、质朴,趋于细腻繁茂、灵巧新颖。

马踏匈奴霍去病(约公元前140--前117年),西汉著名的将军,五年内六次率部队反击匈奴侵扰,六战六捷,为解除匈奴对汉朝的军事威胁和打通西域道路建立了不朽功勋,官至骠骑将军、冠军侯,但英年早逝,去世时年仅二十三岁。

在他死后,得到了汉武帝的厚葬。

现存霍去病墓石刻共有16件,均以花岗岩雕成,以动物形象为主,烘托出霍去病生前战斗生涯的艰苦。

这件《马踏匈奴》就是整个群雕作品的主体,同时也是这些雕塑所讴歌的主题。

雕塑中,作者运用了寓意的手法,用一匹气宇轩昂、傲然屹立的战马来象征这位年轻的将军。

它高大、雄健,以胜利者的姿态伫立着,有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气势;而另一个象征匈奴的手持弓箭的武士则仰面朝天,被无情地踏在脚下,显得那样渺小、丑陋,蜷缩着身体进行垂死挣扎。

作品表现一匹昂首屹立的战马,四足下踏着一名手持弓箭的匈奴首领,以战马象征西汉政权的声威和霍去病的战功,群雕中没有出现霍去病的形象,却更加强了象征性和纪念意义。

战马既警惕又安详,既善良又含讽刺的神情,似乎在讥笑被踩的失败者;仰卧马下挣扎的武夫露出绝望的神情,反衬出马的英雄气概,构图别具匠心,造型特征鲜明。

马的腿粗而坚实,犹如四根巨大石柱,与马身浑然一体,构成永久性的柱石建筑感。

由于象征手法的运用也使它具备了浪漫的特色,使观者联想的领域更加开阔。

流传于世的《女史箴图》中,人物神态宛然,仕女端庄娴静,神态优美而庄重,布置闲雅,线条循环婉转,均匀优美。

女史们着下摆宽大的衣裙,修长婀娜。

每款衣裙配之以形态各异、颜色艳丽的飘带,飘飘欲仙,雍容华贵。

在整个人物构图上,均以细线勾勒,只在头发、裙边或飘带等处傅染以浓色,微加点缀,不求晕饰。

整个画面典雅宁静又不失亮丽活泼,其卓越高妙的绘画技艺是无懈可击的。

《女史箴图》共有12段,流传至今的只有九段,其内容是教育封建宫廷妇女们如何为人,如何自保的一些人生经验和道德箴条。

九段内容据各段空隙所书箴文依次为:冯媛趋进、班婕辞辇、世事盛衰、修容饰性、同衾以疑、微言荣辱、专宠渎欢、靖恭自思、女史司箴。

这九段中,画家并不是只作抽象的描绘,而是塑造了现实生活中的典型环境,刻画出典型人物。

其中的第一幅,画的是冯昭仪以身挡熊,保卫汉元帝的故事。

汉元帝游园时,因一只大熊快要爬过护栏而引起了一阵慌乱紧张,画中汉元帝、卫士及其他官女惊慌失措,都是一幅逃跑的神情,与冯婕妤(昭仪)神色镇定的表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冯婕妤的形象。

第二幅是表现班姬不与汉成帝同车的故事。

皇帝出门乘的轿车不叫“轿”而叫“辇”。

皇帝乘辇而出,在古代是常有的事,可顾恺之却从这常见的事中受到启发,画了一幅皇帝乘辇,老百姓抬辇的图,皇帝一副安逸享乐的样子,老百姓却有被迫劳作的苦痛。

第三幅画的是山水鸟兽,与汉画像石、敦煌北魏壁画画法相似;第四幅描写宫廷妇女化妆,表现的是“人咸知修其容,莫知饰其性”一节的修容情形;原文的含义是告诫女性不要专门爱打扮而不修养“德性”,表现这一复杂而抽象的内容是不易的。

画面中一贵妇席地而坐,一侍女为其理发梳妆。

侍女(站立者)头梳高髻,上插步摇首饰,髻后垂有一。

画家通过宁静而肃穆的环境,表现出贵族闹情逸致的空虚生活,手法极其高妙。

第五幅表达的是夫妻之间也要“出其善言,千里应之”,否则“同龛以疑”。

第六幅是表现一夫多妻制;第七幅是表现“欢不可以渎,宠不可专”的内容;第八幅是表现妇女必须服从丈夫的支配;第九幅是“女史司箴,敢告庶姬”。

描绘的是一女史形象,对她那种监视宫女,动不动就记录宫女言行的情节,表现得细致入微又深刻传神。

在这幅长卷中,顾恺之的“游丝画法”和“传神写照”画论都得到最充足的体现。

因此,西方美术界也把它视为中国古代绘画的代表作,称誉它是“一切都达到圆熟境地”的“完美无缺的佳作”。

《女史箴图》是我国能够找到的最早的专业画家东晋顾恺之的传世之作,也是当今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