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学设计及反思

合集下载

《故乡》教学设计15篇

《故乡》教学设计15篇

《故乡》教学设计15篇《故乡》教学设计1一、教学要求:1、理解杨梅树的美丽可爱和昂美国的热人喜爱,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2、继续学习用重点句概括段落大意。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仿照第三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二、教学重点:继续学习用重点句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学难点:仿照第三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四、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求:检查预习情况,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我们祖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产,河北有苹果鸭梨,____有葡萄、哈密瓜,海南岛的椰子,今天,然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江南的特产——杨梅。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音、形、义(音)津、婪、腻、腐(形)婪、狭、滋、腻、酸、腐(义)贪婪—婪,贪爱财物。

贪得无厌,不知足。

狭长—狭,窄,不宽阔。

窄而长。

惹人喜爱—惹,招引,挑逗。

细腻—腻,光滑,细致。

课文中指不粗糙,柔软。

甘露—甘,甜。

蜜甜的汁水。

在课文中指春天的雨水。

吮吸—嘴聚拢吸取东西。

舒展—不倦缩。

甜津津—甜丝丝。

2、自读课文,做到正确。

三、读熟课文。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

2、再读课文,争取正确流利。

3、同桌互读互评。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5、自读自查,四、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故乡的杨梅?五、给课文分段说明分段理由。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

第三段:第三、四、五自然段。

作业:抄写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要求:理解课文内容,有语气的朗读。

概括第三短段意。

教学过程:一、导语: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

二、理解课文内容,有语气朗读,概括第三段段意。

1、默读第三段,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杨梅的?2、默读第三段,思考:从哪儿看出杨梅的果实惹人喜爱?用笔划出来。

3、小组讨论,体会。

4、集体汇报讨论结果。

①形有两个特点:圆、遍身长着小刺。

随着成长,刺由坚、硬变成软、平,细腻、柔软。

②色:淡红—深红—几乎变成黑的了,杨梅成熟过程颜色的变化,最后,杨梅太红了,咬开后,新鲜红嫩,汁水鲜红。

《故乡》教学设计(精选3篇)

《故乡》教学设计(精选3篇)

1.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2.了解作者是如何利用“对照”的手法来刻划人物形象和展现主题的。

3.初步掌握从动作、语言、外貌、心理和细节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探索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4.初步学会利用“对照”手法进行写作。

5.理解作者对文中人物的复杂感情。

6.珍爱新生活,树立为远大理想而不屈努力的决心和信心;培养在逆境中百折不挠、坚毅不屈的不错心理素质。

1.重点: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描写方法。

“对照”手法的利用。

2.难点:从分析人物到提炼主题的思维训练。

“对照”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利用。

为实现教学目标,在学生熟读课文、认真预习、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分三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二课时主要完成课文内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三课时主要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利用启示式教学法和合作探索学习法,重视语言品味和情感熏陶。

课前准备1.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阅读课本附录《谈谈小说》(第259 页)。

3.搜集有关鲁迅生平与创作的介绍。

课堂教学第一课时一.导入问题1 :谈谈你所认识的鲁迅。

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教师主要强调或者补充鲁迅《呐喊》的内容及创作背景。

问题2:什么是小说?阅读小说应注意些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第一问的答案(参见课课本附录《谈谈小说》)及小说的三要素。

二.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三.列出人物表提示:《故乡》中写到了那些人物?他们的身份各是什么?互相之间有什么关系?人物表:(按出场顺序)我(迅哥儿)我的母亲宏儿(“我”的侄儿)闰土(小时侯“我”家一个“忙月”的儿子,“我”的儿时好友)杨二嫂(“我”老家的街坊邻居)水生(闰土的第五个孩子)四.重点分析闰土提示:闰土是这篇小说重点刻划的人物,也是小说的主人公。

我们可以通过对闰土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问题1:闰土的身份是什么?他现在的生活景况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然后确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若有不同看法或者补充再发言,最后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

《故乡》教学设计5篇

《故乡》教学设计5篇

《故乡》教学设计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故乡》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故乡》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体会酸枣树叶的可爱,对家乡的热爱,酸枣树默默奉献的品质。

3、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文中语句的优美,积累词句。

重难点:重点:感知文章大意,体会酸枣树叶的可爱,对故乡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难点:体会酸枣树默默奉献的精神。

教具准备课件课时:2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1、还记得那故乡的酸枣树吗?他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2、哪个小组还想读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听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写了酸枣树的哪些方面?指名分段读课文。

3、交流。

4、让我们再次走近故乡,走近酸枣树。

出示课题。

二、学习课文,认识故乡,体会酸枣树的可爱。

1、感受叶的可爱师:春天来了,酸枣树长出了嫩嫩的叶子,它的叶子是什么样的?(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把写叶子样子的句子勾出来。

(2)交流。

“他先是羞羞答答地……可爱极了。

”重点体会:小尖芽、羞答答、试探、小巧玲珑、黄茸茸、浅绿色。

交流中说出自己的感受并结合有感情的朗读。

(3)叶子好可爱啊!齐读第二段。

2、提纲导读,体会酸枣树花、果的可爱,感受孩子们打枣、吃枣的快乐。

1、教师出示导读提纲,学生自读课文三、四两段。

(1)认真读课文三、四自然段。

(2)想想:作者是怎样描写酸枣树的花和果的?找出描写花的句子画上“——”,找出描写果的句子画上“~~~”。

(3)读一读找到的句子,与同组同学说说,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2、逐项指名反馈,评议。

3、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

汇报时读出自己的'感情。

(1)酸枣花:“黄黄的、米粒般,像……金色的小星星”——认识酸枣花的颜色、大小、形状,体会酸枣花的小巧、美丽、可爱。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

《故乡》教学设计课时:3知识目标: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理解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教育目标:教学生由此及彼,联想到自己故乡的变化及自己的感受。

重点难点: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 .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策略方法:朗读法、预习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掌握课文中作注的疑难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3.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请两位学生朗读第12自然段开头和第2自然段的景物描写:“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这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两段景物描写,前者多么明朗、美丽、令人神往;后者多么晦暗、萧条、令人悲凉。

前者是小说中"我"头脑中想象出的二十年前的故乡的图画;后者是"我"眼睛里看到的二十年后的故乡的实景。

二十余年过去,故乡景色在作者眼中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作品中的"我"怀的是什么感情呢?让我们深入地了解写作背景,认真地阅读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2. 介绍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

《故乡》教学设计(精选3篇)

《故乡》教学设计(精选3篇)

通过学习歌曲《念故乡》,感受词曲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故乡的情感,培养学生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追求。

了解词曲作者,引导学生用联贯的气息、圆润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念故乡》,抒发热爱家乡的情感.欣赏小提琴独奏《思乡曲》,感知小提琴的表现性能极其独奏的魅力;记住《思乡曲》的民歌主题,领悟思乡作品常用民歌素材进行创作。

教学重点:学习不同形式的作品,感受和体验思乡的情感。

用圆润统一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念故乡》。

一、导入1、组织教学。

2、导入新课,课件出示课题——《念故乡》二、学习歌曲《念故乡》。

1、聆听歌曲,谈谈你对歌曲的感受。

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2、作品及曲作家简介。

(德沃夏克)3、学唱歌曲《念故乡》。

(1)找出歌曲中彻底重复和变化重复的乐句。

(唱一唱)(2)跟钢琴伴奏视唱高声部旋律。

(3)填词唱高声部。

(品一品歌词,感受歌词的特点,简要介绍李叔同。

)(4)这首歌曲应用怎样的情绪和方法演唱呢?(选择)A 演唱情绪:深情地、悲壮的、活泼地B 演唱方式:断音唱法、连声唱法(5)有感情的完整的演唱歌曲《念故乡》。

、三、欣赏小提琴独奏《思乡曲》。

1、聆听小提琴独奏《思乡曲》。

2、简介曲作者马思聪。

3、对照欣赏作品中的民主题。

试着哼唱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1.在音乐活动中了解大海, 感受大海的音乐形象, 丰富音乐表现力,体验人们热爱大海、热爱故乡、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 情感。

可以弥补。

分钟,我最感自豪的是基本上完成为了教学目标,巧妙地应对的了学的异类观点。

因没有注意到音频的.音量大小,有时显得我讲话的声音有点儿小。

因微笑少了点儿,学生的活跃程度不高。

本节课有个同 我是非常的尊重他的观点并加以引导。

因为设计的环节不是非常紧凑,本节课中二声部的部份没能够尝试 ;导致这个环节没能达到 以上的说提到的不足之处都 六、教学反思: 五、总结 根据音乐片段,说出歌曲名。

四、音乐沙龙 本节课我讲授了 20所以感觉我的亲和力不够, 学发表了异类观点,以及音乐沙龙这个环节的音频没有剪辑,估计的效果。

《故乡》教学设计8篇

《故乡》教学设计8篇

《故乡》教学设计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讲话致辞、报告体会、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职业规划、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eport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career plann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故乡》教学设计8篇下面是本店铺分享的《故乡》教学设计8篇,供大家参考。

《故乡》教学设计优秀案例(精选11篇)

《故乡》教学设计优秀案例(精选11篇)

《故乡》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篇1 【设计意图】 《故乡》是一篇篇幅很长的课文,包涵的内容很丰富,人物性格鲜明。

因为时代的原因和鲁迅特有的风格使这篇课文很难理解。

备课的时候我翻阅了很多名家的教案,都是把重点放在对闰土和杨二嫂的分析上,记得我学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也是这样讲的,不同的只是细节上的区别。

我认为这样的设计使得学生对故乡缺少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在我的记忆里《故乡》就是闰土就是杨二嫂,至于故乡和这两个人的联系就没有印象了,更不要提故乡的主题意义。

所以我设计的时候就从整体感知入手,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我从读过这篇课文的直接感觉──悲哀(也是本文的灵魂、本质)入手,从整体上感受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再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分析这种感觉的来源──是故乡的什么使我如此悲哀呢?故乡的景物和故乡的人物。

重点分析人物,分析人物的时候,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重点分析闰土,次要分析杨二嫂,之后自然地总结:这样的故乡这样的故乡里的人,怎么不让我感到深深的悲哀。

面对这种现状,作者是怎样的态度?全文晦暗的主调里有没有一点亮色?从而理解课文结尾部分的含义,最后再给学生补充有关背景材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并深化文章主题──不只是我的故乡,当时的农村都是这样,当时的农民都是这样,这都是辛亥革命后,军阀割据、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对农民的盘剥造成的。

这样做既突出了重点,又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由现象到本质,透彻的领会课文主题。

在分析人物的时候,由相同的一个问题领起:这个人物的哪些方面使我悲哀?依然围绕悲哀这个主题。

带领学生分析闰土使我悲哀的方面有:生活的困苦、外貌的苍老、精神上的麻木、封建礼教的毒害(和我的隔膜)、和虚无的寄托,而杨二嫂决不是一个搞笑的人物,她使我悲哀的则是做人的尊严的丧失。

一个是农民,一个是小资产者,他们构成了农村的经济支柱,他们的状况代表了当时所有农民的经济、精神状况,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形,表达了作者的悲哀与愤怒。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总结教案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总结教案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总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故乡》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意义。

(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解读文学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故乡》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对故乡的热爱与忧虑,理解家国情怀。

(2)认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故乡》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意义。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意义的解读。

(2)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方法1. 引导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激发学生思考。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帮助学生理解作品。

3. 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故乡》原文及相关解读资料。

2. 课件:教学PPT,包含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象征手法等内容。

3. 投影仪:用于展示课件和文学作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故乡》,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故乡》原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意义。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小说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6.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材说明、分析: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本篇课文为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节课的讲授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着重讲授“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

该篇作为鲁迅的短篇小说名篇,具备了写作赋形思维训练中"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作为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该课书首先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及对小说的简单鉴赏分析,学会并力求掌握从人物分析推知小说主题的鉴赏原则,再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构建小说鉴赏的基本框架,具备小说鉴赏的基本能力,为以后学习、鉴赏,乃至创作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该篇小说中多次用到"重复"和"对比"的手法,熟练掌握这两种手法对于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势必起到积极的作用。

其教学内容、地位和作用可作以下图示: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明确作者是如何运用"重复"、"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展现主题的能力目标:掌握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情感目标: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

难点:从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题的思维训练。

"重复"、"对比"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二、教法说明:在这节课中我将努力为学生展示较为详细的"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模拟片段操作、改进几个步骤来掌握这两种手法的运用。

第一课时简单回忆作者,重点完成课文内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二课时简单回忆第一课时所讲要点,重点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实际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思维操作为主,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灵感诱发法、直观教学法和操作训练法,并注重教师示范。

初三语文《故乡》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初三语文《故乡》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初三语文《故乡》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的:1、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2、把握文章运用对比和议论来突出主题的写法。

3、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1、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突出主题。

2、理解议论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1、把握小说的主题。

2、分析闰土、杨二嫂、“我”三个形象的内涵。

3、理解篇末议论的内涵及其作用。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梳理文章脉络,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解题,了解小说三要素。

“故乡”这一题目,不仅交待了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而且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

题目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在“我”眼中“故乡”却是如此衰败、萧条,特别是人与人之间,都隔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让我感到悲凉,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二、导入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故乡总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依靠、最甜美的回忆。

故乡的变化总是牵动着我们的情思,1919年12月,在外奔波多年的“迅哥儿”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故乡,他看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来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故乡》。

三、内容分析(一)字词讲解(注意下列词语的书写、读音及意义)。

1、注意下列词语的书写、读音。

阴晦(huì)萧索(__āosuǒ)愕(è)然鄙(bǐ)夷嗤(chī)笑瑟索(sèsuǒ)折(shé)本惘(wǎng)然恣睢(zìsuī)2、注意下列词语的书写、意义凄凉隔膜展转影像心绪聚族而居易主无端如许苏生偶像(二)检查预习情况、梳理文章脉络。

1、(第一部分是前五个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我”回故乡。

“我”在故乡所见到的萧条景象以及“我”的悲凉的心情,并且交待了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从第六自然段开始到“……已经一扫而空了。

”写“我”在故乡。

这是小说的主体部分,主要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深刻反映了旧时代中国农民的悲惨生活和精神痛苦。

鲁迅的《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优选篇

鲁迅的《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优选篇

鲁迅的《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优选篇鲁迅的《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 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十六分音符与十六分休止符。

2.能力目标:准确演唱歌曲。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掌握十六分音符与十六分休止符。

教学过程一、导学案,课前预习1、认识八分音符与十六分休止符(__00)预习浮点音符的。

(X.)2、常规练习,(__21)啊~~mi~~二、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一起聆听一遍这首歌曲。

2.歌曲的速度与情绪如何?3.教师示范唱。

三、歌曲学唱4.十六分音符与十六分休止符的应用。

(__00)5.哼唱旋律。

6.演唱部分曲谱。

7.朗读歌词。

三、展示汇报,交流成果。

1.用自己的歌声表达了爱家乡的情感。

1.小组比赛交流。

3.教师小结,希望同学们通过这样课能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祖国。

教学反思对于歌曲的声音处理较好,学生基本达到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学生对十六分音符及休止符唱得比较差,下课继续练习。

鲁迅的《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清小说的线索和故事情节,感知小说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的方法。

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旧社会农民痛苦的根源,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习重点理解对比和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品味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难点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理解小说的主题。

学法指导感知内容——分析形象——品味语言教学过程: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一、助学资讯1、作者简介:鲁迅(1881一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__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__家,__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__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故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故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故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故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故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一、教案概述本教学设计适用于人教版九年级必修课《故乡》教学,主要涵盖文本分析、语言点剖析、理解课文、朗读课文、写作训练等方面。

本教学设计是一个全面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能够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求,且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文本知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课文,掌握主旨大意,把握文本细节;2. 加强对语言点的学习,包括语言的运用和句子结构等;3. 掌握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能力目标:1. 训练学生的读、写、说、听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2. 通过朗读、模仿、写作等形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目标:1. 让学生感悟家乡之美,形成珍惜家乡的情感;2. 通过扩展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修养。

三、教学步骤第一环节:引入1. 播放家乡地理位置的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家乡。

2. 教师通过图片等形式展示学生们的家乡,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家乡的美景美食、特点等。

第二环节:文本分析1. 以全文导读的方式,解读《故乡》的主旨大意和文本结构。

2. 对文本关键词汇、短语、句子的语言表达进行剖析,让学生深入了解语言运用技巧。

第三环节:理解课文1. 让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并进行讲解和互动。

2. 通过讲解词汇、解释句子构造,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本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第四环节:朗读课文1. 让学生模仿课文的朗读,加深对语言的理解。

2. 分组对课文进行录音,并进行对比、评价,提升朗读技能。

第五环节:写作训练1. 给学生提供文本选取写作话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和想法进行写作。

2. 让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评估和修改,提高写作能力。

第六环节:总结1.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总结,通过问答的方式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2. 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学习体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印象。

四、教学建议1. 采用多种形式和方式进行教学,如情景演示、朗读、写作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和深入理解课内知识。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总结教案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总结教案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总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故乡》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

(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对《故乡》进行深入解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通过分析小说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珍惜,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对人性的关注,提高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

(3)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故乡》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对小说进行深入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故乡》的封面和作者鲁迅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和文学地位,为阅读课文做铺垫。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故乡》,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文学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对《故乡》进行深入解读。

(2)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进行交流和互动。

5.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故乡经历,写一篇以“故乡”为主题的短文。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故乡》情节和人物的理解程度。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总结教案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总结教案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总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故乡》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主义特色。

(3)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作品中的现实与理想、传统与变革的矛盾冲突。

(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对现实的无奈与忧虑。

(2)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培养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意识。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文本分析:(1)梳理故事情节,明确人物关系。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如“故乡”的象征意义、“我”的象征意义等。

(3)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如对故乡的怀念、对现实的反思等。

2. 教学重点:(1)作品情节的理解与分析。

(2)象征手法的识别与运用。

(3)主题思想的探讨与领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回顾相关文学作品,如《呐喊》、《彷徨》等。

(2)简要介绍作者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梳理人物关系。

(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记录关键信息和疑惑。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2)分享学习心得,碰撞思维火花。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如“故乡”的象征意义等。

(2)剖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如对故乡的怀念、对现实的反思等。

5. 课堂练习:(1)结合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鉴赏能力。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深入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多篇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多篇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多篇《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1教学目标:1、理解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2、了解对比手法3、体会通过人物描写表现中心教学过程:一、导入:小学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少年闰土》,它是节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二、示标三、新授:1、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又以写谁为主?2、课文中几次写到闰土?3、对于少年闰土,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的?(肖像、语言)讨论:①少年闰土的外貌是怎样的?②少年闰土的动作语态是怎样的?③少年闰土对“我”的态度是怎样的?④少年闰土对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⑤少年闰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4、对于中年闰土,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的?(肖像、语言、神情)讨论:①闰土的外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②闰土的动作语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③闰土对“我”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④闰土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⑤中年闰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5、什么原因使闰土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从“小英雄”变成了“木偶人”呢?“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6、另一人物杨二嫂又是怎么描写的?讨论:①对于二十多年前的杨二嫂,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肖像)②对于今天的杨二嫂,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语言、肖像、动作)7、杨二嫂的变化的说明了什么?小市民阶层的日益贫困。

8、“我”这一人物在文章中又是怎样变化的?9、作品对闰土、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揭示了什么问题?这就充分揭示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是使旧中国农村经济日趋破产,广大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总根源。

这就是鲁迅描写闰土、杨二嫂形象变化所揭示出来的深刻社会意义。

10、作品对闰土、杨二嫂的描写在写作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人物描写,特别是肖像描写,一定要抓住人物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给人以深刻印象,并能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

三、作文片断训练:肖像描写四、板书《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2教学目标:1、景物描写2、了解对比手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又以写谁为主?2、作品通过闰土、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揭示了什么问题?二、示标三、新授:1、鲁迅对“故乡”景物的描写共有哪几次?⑴“我”回到故乡时见到的“萧索的荒村”;——开头(现在)⑵“我”回忆起的“神异的图画”;——中间(过去)⑶“我”“在朦胧中”想象到的图景。

《故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故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故乡》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故乡》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故乡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主题。

本文将针对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故乡》这篇课文进行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故乡对人的意义和作用,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2.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掌握故事的重点和细节,能够理解、分析、并运用文中相关词语和句型。

3. 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使他们能够对所读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批判和创新。

二、教学过程第一节:导入环节1.先让学生阅读故乡的标题,猜想文章的主题。

2.问学生故乡在你们的心目中是什么?你们眼中的故乡是什么样子的?这个故乡对你们有什么意义?3.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并与同桌进行交流。

第二节:阅读环节1.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乡,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回答下面的问题:(1)如何理解作者对故乡的依恋和思念?(2)故乡的哪些方面使作者难以忘怀?(3)作者提到的碗筷和夜里的呼吸是什么意思?有何象征意义?(4)故乡给作者带来了哪些价值和意义?2.让学生将答案分享给同桌,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讨论。

第三节:语言运用环节1.学生分组模仿故乡中出现的词组和句子,进行造句和表演。

(1)如日中天(2)落花流水(3)晶莹剔透(4)别具一格(5)亲情深厚(6)意气风发(7)喜闻乐见(8)细嚼慢咽(9)开怀大笑2.让学生将自己造句的成果朗读给全班,分享并鼓励彼此。

第四节:拓展阅读环节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阅读与故乡相关的文章或书籍,可以自己选择内容。

2.让学生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并提出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第五节:综合评价1.让学生针对本堂课进行自评和互评。

自评:你对这个主题和这个教学环节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和感悟?互评:你认为你的同桌在这个主题和这个教学环节表现如何?给出合理意见和建议。

2.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互相交流,提高自己的认知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小结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故乡对人的意义和作用,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故乡》教学设计反思优秀教案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故乡》教学设计反思优秀教案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故乡》教学设计反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鲁迅《故乡》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的能力。

3.提升学生对家乡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分析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把握作品的艺术特色,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鲁迅的图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及其作品。

2.提问:“你们对鲁迅的哪些作品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对鲁迅作品的兴趣。

(二)课堂讲解1.让学生自由朗读《故乡》,感受作品的氛围。

2.教师简要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

3.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如“我”、“母亲”、“闰土”等,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关系。

4.讲解作品的艺术特色,如对比手法、象征手法等。

5.讨论作品中的经典语句,如“我想起了我的故乡,我的母亲,我的兄弟”等,让学生体会鲁迅的语言魅力。

(三)课堂活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作品中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2.小组代表发言: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本组的讨论成果。

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2.强调作品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感情。

四、课后作业2.搜集鲁迅的其他作品,阅读并分析其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五、教学反思1.导入环节的设计要富有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作品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3.课堂活动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作品。

4.教师点评要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水平。

5.课后作业要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巩固所学知识。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详细解析1.教学重点:理解作品主题思想:通过鲁迅《故乡》中“我”与闰土的童年回忆和现实对比,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反映的城乡差异、时代变迁对人的影响。

《故乡》教学设计【优秀6篇】

《故乡》教学设计【优秀6篇】

《故乡》教学设计【优秀6篇】篇一:《故乡》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通过学唱《念故乡》,重温已经学过的思念故乡的歌曲,从感性上让学生体验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情感。

2、知识技能目标:(1)了解作曲家生平和相关文化,激发学生用富有感情的声音来演唱《念故乡》。

(2)以小组单位设计歌曲的表现形式,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学生:(1)要求在课外从学过的课本中寻找思念故乡的歌曲,以小组为单位复习歌曲。

(2)带竖笛教师:多媒体课件、钢琴、世界地图教学过程:设计意图1、进教室(1)播放古诗歌曲《静夜思》(2)引导学生感受歌曲(1)听音乐进教室(2)谈谈对音乐的感受文字:念故乡创设思念故乡的氛围,让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思乡的情绪。

2、发声练习指导学生有力度变化的发声根据旋律线条的起伏,用有力度变化的声音演唱发声练习曲谱为后面运用力度变化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作铺垫。

3、用竖笛自学歌曲主旋律(1)老师这有三条旋律,请你自选一条吹一吹(2)强调附点节奏(1)用竖笛自选练习(2)钢琴伴奏练习第一局的同学站起来吹一吹、练习第二句……(3)分句唱一唱(1)3.5 5 3.2 1|2.3 5.3 2 — ||(2) 6 。

1 1 75 6 |61 75 6 — ||(3)3.5 5 1.23| 2. 1 26 | 1———||歌曲《念故乡》是由这三条旋律组成,学会了这三条旋律等于解决了识谱问题4、导入我们刚才练习的三条乐句是选自歌曲《念故乡》,这首歌曲是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在美国工作时写的观看多媒体认识作者(1)出示课题《念故乡》(2)展示德沃夏克的肖像让学生认识曲作者5、欣赏《念故乡》理解歌曲内容6、学唱歌曲(1)你了这首歌曲你想说点什么?(2)德沃夏克是哪个国家?指导学生找一找地图上中国在哪?捷克在哪?美国在哪?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接下来我们就来学唱这首感人肺腑的歌曲《念故乡》(1)视唱(2)学习歌词(3)练唱歌曲,注意速度、力度和情感(1)听音乐,谈初步的感受(2)回答:捷克在欧洲,美国在美洲,隔着太平洋(1)第一遍视唱,注意力度和速度以及情绪,第二遍视唱,抠出情绪,教师范唱与学生对比(2)全体用lu哼鸣,请一名学生配乐朗读;集体配乐朗读(3)带歌词练唱歌曲(1)播放歌曲《念故乡》(2)展示世界地图(3)地图上捷克和美国用红色展示出示歌谱(1)了解歌曲所想表达的情感(2)通过让学生在地图上找捷克、美国帮助学生理解身在他乡的情感层层递进学唱歌曲通过视唱、哼鸣使学生能感受歌曲的情绪,能正确演唱歌曲7、高潮:层层递进激发情感(1)你们想不想看德沃夏克的故乡(2)看船出海,引导学生给歌曲加旁白台词(3)在教师不断地引导中再次有感情的朗读歌词(4)激发有感情的唱,他把所有感情都宣泄在音乐上,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力度唱才能更好的表达出感情(1)观看德沃夏克的故乡(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说两句(3)有感情的朗读(4)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力度处理,并示范演唱;集体唱(1)观看德沃夏克的故乡(2)播放“看船出海”(1)通过观看德沃夏克的故乡,激起学生情感,有感情的演唱(2)让学生进行即兴创作,发挥想象(3)学生逐渐的投入到歌曲的情感中,并释放自己的情感8、音乐与相关文化它极度的思念故乡,写了一首令人轰动的《第九交响曲》,念故乡就是其中的片断,我们听听这首交响曲其它的乐章(2)欣赏《第九交响曲》播放《第九交响曲》让学生了解作者虽然命运坎坷但是非常乐观,我们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让学生养成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故乡》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0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故乡》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故乡》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理清以“我”对故乡的感情变化串连而成的行文思路。

理解运用对比手法和细节描写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2、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语境意义和作用。

感受“我”憎恨旧社会,同情劳动人民,渴望创造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研习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和对人物细节描写部分的内容,理解其作用。

2、把握“我”感情变化的脉络,尤其要体会最后三段“我”的内心独白,加深对有深层含义的语句的理解。

学法指导1、运用析读法,按“初读、整体感知──精读、突出重点──训练、能力迁移”步骤学习,精读部分运用“以人物为中心”研读法。

2、采用对比阅读法,分析人物性格,理解主题。

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1、走近鲁迅,了解小说创作背景。

⑴鲁迅及作品简介。

⑵查资料,了解小说创作背景。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或给拼音写汉字。

阴晦()萧索()bǐ()夷chī()笑愕然()wǎng()然zì suī()3、问题与思考:初读全文,整体感知:⑴课文叙述的主要事情是什么?(不超过50字)⑵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的?依据这一线索可以把文章分为哪三个部分?二、课堂学习1、导语。

2、师生讨论解决问题与思考中的题目。

3、精读对闰土与杨二嫂的描写部分,研习讨论:⑴找出描写闰土的段落,填写下表。

少年闰土中年闰土外貌神情(对“我”)语言行动(对生活)性格给“我”的印象⑵朗读细节描写部分(外貌和语言),体会人物性格。

⑶讨论:作者揭示闰土的性格变化采用了哪些方法?造成闰土性格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⑷总结。

⑸按照上述的方法,自主阅读分析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①找出描写杨二嫂的语句,用横线划出来。

《故乡》教学设计3篇

《故乡》教学设计3篇

《故乡》教学设计篇3教学目标: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

2.学习小说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教学难点:“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

2.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教学流程:师生互动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话题导入,激活思维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学生发言)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先播放朗读课件,再让学生自己读)同学们,阅读一篇小说,就如同认识一个人一样,只有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你才能与他相知交流。

从这篇小说中,你读到了什么?学生发言总结:1、感知人物: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我”问题设计:在众多人物中,谁是小说主人公?(众说纷纭,预计会落在“我”和“闰土”上,让学生展开辩论)教师总结:判断小说主人公要看人物在小说中是否通过他来表现小说“主题思想”。

这篇小说中闰土处在小说的中心地位,对表现小说的主题起决定作用,因此闰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

而“我”只是本文的线索人物。

2、感知情节(师生互动)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课文学习做准备。

给学生创造自由发表观点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三、品味作品。

整体感知小说情节,锻炼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学习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的方法;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1、谁能用最简练的语言将以上人物串成一段话,并表现小说的写作意图。

(学生复述情节)2、感知主题:此次回故乡,“我”的心情如何?为什么?(围绕“沉重、失望”,并自圆其说。

)教师总结:阔别故乡二十余年,重履故土,内心应是按捺不住的欣喜与激动,而“我”却以沉重的心情感叹物是人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乡》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体会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作者热爱家乡、关注家乡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策略方法:朗读法、预习法。

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仪。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掌握课文中作注的疑难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3.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请两位学生朗读第12自然段开头和第2自然段的景物描写:“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这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两段景物描写,前者多么明朗、美丽、令人神往;后者多么晦暗、萧条、令人悲凉。

前者是小说中'我'头脑中想象出的二十年前的故乡的图画;后者是'我'眼睛里看到的二十年后的故乡的实景。

二十余年过去,故乡景色在作者眼中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作品中的'我'怀的是什么感情呢?让我们深入地了解写作背景,认真地阅读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2. 介绍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

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3. 作家、作品介绍: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

选自《呐喊》(小说集)。

(《百草园》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4. 出示幻灯片,检查词语预习:阴晦(hui) 瓦楞(leng) 胯(kua)下獾(huan) 秕(bi)谷鹁鸪(bo)(gu) 髀(bi) 嗤(chi)笑絮絮(xu) 瑟(se)索蜷(quan)缩寒噤(jin) 折(she)本惘(wang)然恣睢(zi)(sui) 潺潺(chan)黛(dai)色愕(e)然五行(hang)5.听课文录音,熟悉课文。

6. 讨论课文段落: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一(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我”渐近故乡时见到的一片破败萧索的景象及当时的感触,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二(从“第二日清早晨”到“已经一扫而光了”):“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着重刻画了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揭示农村破产、农民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是小说的主干部分。

第一层(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写“我”到家时的情况。

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天真无畏、深厚友谊;对杨二嫂的比照——小市民习性更厉害第二层(到“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写“我”和中年闰土见面的情况。

(全文重点)闰土外貌到精神的巨大变化(社会根源)第三层(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告别闰土与故乡。

三(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结束):“我”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社会极大的愤懑,表现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

7.完成表格:变化少年闰土中年闰土外貌动作语态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对话描写、外貌描写的作用。

2.理解课文通过人物形象的对比来突出中心思想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理清了小说的线索和情节,对课文已比较熟悉,现在我们来讨论闰土的形象塑造。

2.分析闰土人物形象:(朗读第12自然段—30自然段;第55自然段)《故乡》写闰土着重的是前后对照的方法。

作品从哪几方面进行对照?通过对照突出了什么?明确:(1)外貌对照: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淳朴天真、可亲可爱;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经济生活的艰难和精神负担的沉重)。

(2)动作、对话对照:少年闰土:雪地捕鸟,月夜刺碴,'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聪明勇敢、活泼开朗;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

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凄凉--恭敬';他说了七句话,前六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还是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状;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

“迅哥儿”改称“老爷”,写出闰土不仅为饥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级观念思想的束缚。

“厚障壁”就是所谓“身份”、“地位”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隔阂。

(3)闰土对'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对照:对我: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情真意切,亲密无间;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

——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对生活: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碴、拾贝、观潮……——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

——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4)小结: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把一个活泼的少年折磨成凄惨的苦人儿。

鲁迅在这个人物的前后对比中,不仅从经济上、政治上刻画了闰土的痛苦,而且十分深刻地从精神上揭示了闰土的痛苦。

封建思想意识给他加上精神枷锁,尊卑观念愚弄淳朴的农民。

见“我”时,强自按熄霎时间闪现出来的真挚友谊的火光;见面时一系列精神变化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尊卑观念给闰土心灵深处留下的创伤。

对香炉和烛台细节的描写,进一步揭示内心世界,他虔诚地渴望神灵的赐福,摆脱贫困与苦难,这样描写,可清楚地看到:闰土对苦难根源有直觉,但不理解;希望改变现状,却又无可奈何;他憧憬未来,却寄希望于渺茫的神佛保佑。

在鲜明的对比中,揭示了闰土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也揭示了闰土们悲惨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是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

是旧中国贫苦农民的典型。

3.杨二嫂人物形象(外貌、对话、动作描写):(朗读39自然段—52自然段)小说对杨二嫂的描写,先闻其声,再见其人。

外貌描写——'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对话描写——动作描写————她的说话和动作表现了她尖嘴利舌,贪小泼辣的小市民习性和日趋贫困的生活。

杨二嫂是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两个意义: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用她的变化来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

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中'我'的人物形象。

2.理解课文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过程: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上两节课,我们认识了几种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并分析了闰土这一人物形象。

这节课,我们来分析小说中的'我'的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丰富的语言内涵,从而理解作品表现的主题。

2. 讲读第三段,离开故乡:这一段主要写'我'离别故乡时的怅惘情绪和对未来的希望。

(学生读第78-85自然段)(1)'我'这次是'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到异地去谋生。

离开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有没有依依不舍的情感?明确:“我”只感到“有些惘然”,“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而且一想到在故乡所遇到的人和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这“高墙”就是社会造成的精神上的“厚障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再想起闰土今昔的巨变,'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由于有感于这复杂的世事变化,因而'我'对未来想得很多。

“我”无法消除与闰土之间的隔阂,但对未来是抱热烈的希望和急切的憧憬的。

希望宏儿和水生能够一气,不再像'我'和闰土一样隔膜起来。

作者希望下一代不要'辛苦展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

这里的三个'辛苦'含义各不相同,第一个是'奔波、劳碌'的意思,是'我'的生活;第二个有'辛勤、劳苦'的意思,指闰土的生活;第三个有'钻谋、妄为'之意,指官、绅一类人物及杨二嫂们的生活,希望他们有'新的生活',是'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学生齐读86~88自然段)(2)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明确:闰土崇拜神鬼的偶像,态度虔诚,他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好起来,这种愿望是'切近'的;而'我'对未来充满希望,'我'的希望是让后辈过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是'茫远'的,实现自己的这一希望又是非常艰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