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用实(虚)词
文言文词典常见实词虚词解释
文言文词典常见实词虚词解释以下是文言文词典中常见的实词虚词及其解释:
常见的实词:
1. 安:怎么(安能)
2. 薄:迫近,接近(薄暮)
3. 策:记录(策之不以其道)
4. 从:跟随(从先人还家)
5. 殆:大概(吾殆已忘矣!)
6. 伐:夸耀(毋夸耀)
7. 方:才,刚刚(方欲行)
8. 负:背(负者歌于途)
9. 更:再(更若役)
10. 苟:如果(苟无饥渴)
常见的虚词:
1. 焉:语气词,无义(不复出焉)
2. 之:他,她,它(吾妻之美我者)
3. 然:样子(欣然起行)
4. 于:在,对于,被,给,向(舜发于畎亩之中)
5. 以:因为,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 则:却(于予与何诛)
7. 乃:才,竟然(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8. 其:他,她,它(其真无马邪)
9. 且:将,将要(吾今且赴府)
10. 虽:虽然(虽我之死)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实词虚词及其解释。
由于文言文词汇众多,还有许多其他的实词虚词需要掌握。
通过多读文言文,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词汇的含义和用法。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和实词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和实词
在文言文中,虚词和实词是常见的词类。
虚词一般是没有实在
意义的词,用来连接句子或表达语义的变化;而实词则有具体的意义,用来表示具体的事物、动作或状态。
常见的虚词
1. 的:表示所属关系或修饰关系,如“孔子的学生”、“的地方”。
2. 之:表示动作的方向,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向”,如“投之以桃”。
3. 乎:用于疑问句或反问句中,表示询问或加强语气,如“何乎?”、“不乎?”。
4. 者:用于表示已知事物的角色或身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人”或“者”,如“吾谁与归?”。
5. 也:用于肯定句或反问句中,表示肯定或加强语气,如“吾
闻之也”、“汝亦不知也”。
常见的实词
1. 人:表示人类,如“人之初”、“君子之交”。
2. 所:表示动作的对象,如“所言者”、“所见即所得”。
3. 之:表示动作的方向,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给”或“至”,如“以礼相待之”。
4. 有:表示具备或拥有,如“有德者必富”、“群盲之马”。
5. 是:表示肯定或断定,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的用法,如“天道是可知也”。
以上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和实词的简单介绍,只涵盖了一部分常用词汇。
在理解文言文的过程中,熟悉这些常见的虚词和实词是十分重要的。
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
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
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有很多,以下列举一些常见的例子:常用的实词:
1. 行:走。
2. 走:跑。
3. 语:说。
4. 故:所以,因此。
5. 顾:回头看。
6. 以为:认为。
7. 是:这,这个。
8. 亦:也。
9. 乃:才,仅仅。
10. 至:到达。
常用的虚词:
1. 之:的,它,他们,这,此。
2. 于:在,对于,到,给,向。
3. 以:用,把,因为,在...之前,通过,除了。
4. 与:和,同,跟,给。
5. 其: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这个。
6. 焉:于是,在哪里,怎么。
7. 然:这样,然则(然而)。
8. 则:那么,就是,却。
9. 乃:才,仅仅。
10. 乎:呢,吗。
这些词在文言文中十分常见,但文言文词汇量非常大,还有许多其他的实词和虚词需要学习。
如果你想深入了解文言文词汇,建议查阅专业的文言文词典或相关教材。
文言文常用虚词和实词
文言文常用虚词和实词一、虚词:(一)而1、表承接关系:之后,然后(“而”前后两个动词在时间上有先后区别且有承接关系)例: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顺 2、表并列关系:又、一边……一边、或不译(“而”前后的内容彼此地位平等,或两个动作同时间发生)例:使之冲烟而飞鸣泉香而酒洌往来而不绝者任重而道远接 3、表修饰关系:着、……地(“而”前是状语,修饰形容“而”后的动词谓语)例:久而乃和杂然而前陈者4、表递进关系:而且、并且(“而”后意思比“而”前意思更进一层)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温故而知新转接5、表转折关系:但是、却、可是、然而例:学而不思则罔6、表因果关系:因而、所以例:感极而悲者矣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矣7、句子之间或句内语言内容之间的连接:无义(或表示“如果”、“却”的意思)例:而或长烟一空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二)之1、代词:(代替句中的人、事、物)他、她、它、这件事、这样的例:友人惭,下车引之环而攻之而不胜属予作文以记之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公输为楚造云梯之械共工怒触不周之山2、助词:A、结构助词:的例:山间之朝暮也B、主谓之间,取独:无义例:当余之从师也C、音节助词:无义例:公将鼓之怅恨久之久之,目似瞑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D、宾语前置的标记:无义例: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3、动词:到、去、往例:辍耕之垄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鲍浩然之浙东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4、相当于“以”:(意思得看具体语境)例:局促一室之内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三)焉1、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例:且焉置土石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陈述语气助词:了例:因以为号焉3、人物对话语言中:啊、呢例:万钟于我何加焉虽我之死,有子存焉4、相当于“于此”的结合: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5、相当于“之”:(代词)它,指代“这件事”例:父异焉见贤思齐焉(四)以1、动词:认为、以为例: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皆以美于徐公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2、介词:用、凭借(依靠)、根据、按照、拿、因为、把例:必以分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固国不以山溪之险醒能述以文者策之不以其道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3、连词:A、表目的:来、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以昭陛下平明之理B、表结果:以致例: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4、相当于“而”:例: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计日以还俯身倾耳以请卷石底以出5、“以”通“已”;例:固以怪之矣6、助词:的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7、动词:任用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8、“以”与“为”组合使用:A、以为:认为B、以(之)为:把……当作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五)乃1、副词:A、连接副词:于是,就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B、情态副词:竟然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C、时间副词:才、始、刚刚例:以衾拥覆,久而乃和2、动词:是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代词:你(的)例: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六)其1、代词:A、人称代词:他、它例:卜者知其指意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B、指示代词:那、那个例:其人视端容寂2、副词(语气):A、反问:难道例:其真无马邪B、命令、希望:希望例:安陵君其许寡人C、情态:其实例:其真不知马也(七)为1、动词:(读第2声)A、行为动作:做、认为、成为、当作、说、(语境中的引申意)例:并自为其名为人五,为窗八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坛而盟 B、判断动词:是(算是)例: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轩敞者为舱此为何若人必为有窃疾矣2、介词:被(读第2声)、给、对、向、替(读第4声)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士卒多为所用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3、名词:思想活动(心情)例:或异二者之为4、语气助词:呢例:夫子何命焉为(八)于:(介词)在、到、从、对、向、比、给、跟、与例:太守与客来饮于此请广于君每自比于管中、乐毅所恶有甚于死者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九)者:代词(十)也:(助词)呢、啊、或不译例: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安求其能千里也夫战,勇气也[注]常用实词备忘:1、是:①这个、这、这样,相当于“此”②判断动词“是”:问今是何世斯是陋室实是欲界之仙都2、食:①动词:吃(的)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不饱,力不足②名词:食物便欣然忘食一箪食,一豆羹主人日再食③动词: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之而不能尽其材3、然①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欣然规往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②代词:这样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③连词:然而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然志犹未已(《隆中对》)④形容词:对,正确吴广以为然4、故①旧的②因此,所以③“旧的”引申:旧的知识、朋友5、“是以”与“以是”、“由是”:因此(因为这个)、由于这个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以是人多以书借余6、甚①很、十分:②(比)……还(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7、则①副词,相当于“乃”:就是例:见渔人,乃大惊②连词 A、表示因果:就、便、那么例:得之则生,弗得则死B、表示假设:假若、如果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③名词:准则、法则8、固①副词 A、本来、原来例:固以怪之矣子固非鱼也B、固然例:我非子,固不知子矣②形容词,顽固、固执;坚决地例: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吾义固不杀人9、虽①虽然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虽然,公输盘为我造云梯之械,必取宋②即使例:故虽有名马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欲言,无可进者10、且①连词 A、而且、并且例:B、况且、尚且、还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焉置土石②副词,将要、快要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完整版)初中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用法
(完整版)初中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用法实词1.<形> 安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2.<形> 安逸。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动> 养。
《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所安:养生的东西。
)4.<副> 表疑问或反问。
《木兰诗》:“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可译为“怎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隆中对》:“君谓计将安出?”《马说》:“安求其能千里也?”5.<代> 表处所。
可译为《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哪里”,“什么地方”。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本 1.<名> 根源,起初。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请循其本。
”2.<副> 本来,原来。
《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愚公移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天性,天良。
)比1.<动> 靠近。
《核舟记》:“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动> 比较。
《隆中对》:“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3.<动> 比拟,认为《隆中对》:“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和……一样。
4.<介> 及,等到。
《陈涉世家》:“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鄙 1.<形> 鄙陋,目光短浅。
《曹刿论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毕 1.<动> 完毕。
《送东阳马生序》:“录毕,走送之”。
2.<副> 尽;都;全。
《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
《口技》:“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完整版)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
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文言文常用实词虚词汇总
②辜负,对不起 ①赋税
17 赋 ②征收,敛取 ③一种文体 ①交替,轮换,更换
18 更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或得日,或否 吾不得而见之矣 其龌龊亦耐不得 虽鸡狗不得宁焉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北定中原,庶竭驽钝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 清洌 十年春,齐师伐我 以至仁伐至不仁 伐无道,诛暴秦 扰龙伐蛟,登龟狩麟 并皆暴犯百姓 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②疲劳,困苦不堪 4 病 ③毛病,缺点,弊端
④辱,耻辱
①明察,考察,考核 5察
②观察,细看,识别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 病焉!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 情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捕蛇者说》 《问说》
(非考试篇目) 《橘逾淮为枳》
《曹刿论战》
《出师表》
《愚公移山》 《邹忌讽齐王纳
谏》 《公输》 《出师表》 《狼》 《橘逾淮为枳》 《愚公移山》 《醉翁亭记》
《登泰山记》
《劳山道士》 (非考试篇目) 《捕蛇者说》 《捕蛇者说》
《捕蛇者说》 《岳阳楼记》
《周处》 《捕蛇者说》
②又,另,还 ①过去,原来,照旧 ②原因,缘故 ③故意 ④所以,因此 19 故
6
彻 贯通,穿透
①坐、驾(车)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公与之乘
《小石潭记》 《愚公移山》 《曹刿论战》
②趁,引申为“冒着” 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 《登泰山记》
7乘
清
③(shèng)量词。辆,古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 《陈涉世家》
代一车四马为一乘。
余
①跟从,跟随 8从
文言文实词与虚词
(一)之1. 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 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 3. 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二)其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 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三)以1. 用作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例:以勇气闻于诸侯。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为学》) /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2. 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初中文言文常用实(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常用实(虚)词整理实词1、故:1、事故;2、原因,缘故;3、副词,故意;4、老的,旧的,原来的;5、通“固”。
本来;6、因此,所以;2、知:1、知道,懂得;2、认识,识别;3、了解,赏识;4、通“智”。
聪明,智慧;3、观:1、看;2、观察,考察;3、观赏;4、认识,看法;4、期:1、约定;2、期限;3、要求,期望;4、及,到;5、亡:1、逃跑,逃亡;2、丢失,失去;3、消亡,灭亡;4、死亡;5、通“无”。
没有;6、即:1、就在(某时,某地),就(某物);2、副词。
立即,马上;3、就是;4、连词。
假如,如果;5、连词。
即使;7、去:1、离去,离开;2、距离;3、过去的;4、除去,去掉;5、前往,到......;8、若:1、像,好像;2、第二人称代词。
你,你的;3、指示代词。
如此,这样。
4、连词。
假如,如果;5、及,比得上;9、已:1、停止;2、完毕,完了;3、已经;4、罢了,算了;5、通“以”。
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6、语气词。
同“矣”;10、闻:1、听见;2、知道,懂得;3、使上级听见,报告上级;4、闻名,著称;5、传说,事迹;11、妙:1、美好,美妙;2、巧妙,奇妙;3、微小,细小;4、通“渺”。
深远,远;12、毕:1、终止,结束;2、完全,全部;3、竭尽;13、敌:1、仇敌,敌人;2、抵抗,抵挡;3、相当,匹敌;4、进攻,攻击;14、当:1、对着,面对;2、担当,充当;3、挡住,抵挡;4、应当,应当;15、绝:1、断绝;2、停止,中断;3、横渡,越过;4、高超,绝妙;5、极,非常;16、穷:1、穷尽,完结;2、生活困难,贫穷;3、走到头;4、走投无路,困窘;17、属:【shǔ】1、类;2、部属;3、隶属,归属;【zhǔ】:1、连接,跟随;2、通“嘱”。
嘱托;3、请,劝清;18、顾:1、回头看;2、看;3、看望,拜访;4、关心,照顾;5、顾虑;19、奇:1、奇特,罕见,不寻常;2、卓越的,有特殊本领的;3、出乎意料,变幻莫测;4、看重,认为奇异;20、往:1、去,前去;2、过去,从前;3、以后,将来;【往往】:1、处处;2、常常,每每;21、出:1、由内向外走,出去;2、出现;3、使......出,遗弃;4、超出,超过;5、在外,对外;22、并:1、合,合并;2、副词。
高中必备文言文虚词实词知识点整理
高中必备文言文虚词实词知识点整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必备文言文虚词实词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中必备文言虚词一.而1.图穷而匕见《荆轲刺秦王》——连词,表承接,“来”、“就”2.宗受而藏之于庙《伶官传序》——连词,表承接,“来”、“就”3.温故而知新《论语》——连词,表并列,“和”、“并且”4.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连词,表并列,“和”、“并且”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连词,表并列,“和”、“并且”6.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六国论》——连词,表并列,“和”、“并且”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六国论》——连词,表转折,“却”8.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游褒禅山记》——连词,表转折,“却”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连词,表递进,“而且”10.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游褒禅山记》——连词,表递进,“而且”1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连词,表递进,“而且”1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连词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3.盛以锦囊,负而前驱《伶官传序》——连词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4.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连词,表因果,“因而”二.何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哉”“也”。
译作“为什么”“什么原因”。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哉”“也”。
译作“为什么”“什么原因”。
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作前置的宾语,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4.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作定语。
译作“什么”“哪”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作状语,常表示反问。
译作“为什么”“怎么”。
6.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作状语,常表示反问。
常考文言实词虚词
常考的文言实词1、爱:①爱、爱护:吴广素爱人。
(《陈涉世家》)②爱好、喜欢: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阿房宫赋》)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④吝惜、舍不得:其爱必大费。
(《老子》)2、本:①草木的根或基干、根源、来源:伐木不自其本。
(《晋语》)②根本、基础的东西:君子务本。
(《论学•学而》)③本来的、原来的、本来:变其本而加厉。
(萧统《文选序》)④根据、掌握:本乎地者亲下。
(《周易•乾卦》)⑤自己一边的、现今的:观左右本朝之臣。
(《管子•八观》)⑥底本、版本:一人持本,一人读书。
(刘向《别录》)⑦本钱:子本均,则没为奴婢。
(《柳宗元传》)⑧奏章或书信,如:“奏本”、“修本”。
⑨量词:若止印三二本。
(《活版》)3、鄙:①边疆、边远的地方: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②庸俗、浅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③看不起、轻视: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
(《左传•宣公十年》)④谦词、谦称自己:鄙臣不敢以死为戏。
(《战国策•齐策》)4、病:①生病:病万变药亦万变。
(《察今》)②毛病、弊病:砭切政病。
(《新唐书•杜希全传》)③担心、忧虑:君子病无能焉。
(《伦语•卫灵公》)④困苦不堪: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5、朝:①早晨:朝辞白帝彩云间。
(李白《早发白帝城》)②朝见: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④拜见:日往朝相如。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⑤官府的大堂:未尝识郡朝。
(《后汉书•刘宠传》)⑥朝代:两朝侍从当时贵。
(张籍《赠道士宜师》)6、乘:①驾车:良马难乘。
(《墨子•亲士》)②登、升:乘鄂渚而反顾兮。
(屈原《离骚》)③趁着、凭借: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贾谊《过秦论》)④压服、欺压:三国必起而乘我。
(《荀子•强国》)⑤追逐:吏士喜,大呼乘之。
(《汉书•陈汤传》)⑥计量、计算:乘事有功则赏。
(《韩非子•难一》)⑦量词: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小升初文言文实词通假字虚词最简总结
1大丫阅读 2018春季小升初文言文实词、通假字、虚词最简总结一、常见实词1、值:遇到、正好、价值2、去:离开、距离、除去3、引:牵,拉、伸长4、执:拿着、掌管、固执5、走:跑6、益:好处、更加、增加7、是:这、判断动词、正确8、若:如果、好像、你 9、悉:全、都10、佯:假装11、徐:慢慢地12、颔:下巴、点头13、尝:曾经14、危:高、危险、端正 15、举:选拔、全、发动 16、居:停留、处在、居住 17、比:等到、靠近 18、38、鲜:少,鲜艳 19、诸:几个、兼词 20、向:从前、先前 21、已:停止、罢了、通“以”22、讫:完结23、并:一起24、予:给予、我25、负:背、违背、凭借26、莫:没有、不要27、再:两次,第二次 28、但:只是 29、孰:谁、哪个、通“熟” 30、盖:大概是、原来是31、田:田地、通“畋”打猎、通“佃”耕种 32、顾:看、回头看、拜访、难道 33、斋:屋舍、祭祀前清心洁身、素食 34、子:子女、对人尊称、你 35、闻:听说(使、、听到)、听闻、用鼻子嗅味道 36、既:已经(之后)、既然、既、、又 37、谢:道歉、推辞、凋谢、感激 固:原来、坚决、巩固、顽固、固守、固然 39、亡:逃跑、丢失、灭亡、死亡、通“无“,没有 40、及:到、等到、赶得上、以及 41、就:靠近,接近、欣赏、完成、从事 42、许:答应,赞同、地方、拟生词、表约数,相当于来 43、具:器具、具有、准备、通“俱”全、都;详细 44、胡:古代少数民族通称、为什么 45、徒:光,空、白白地、只是46、方:刚好、正好;才、47、善:好、好处、擅长、48、贾:商人、买卖、通49、直:与“竖”相对、只、50、因:于是、就,凭借、当、、的时候、方圆、方正善于“价”价值仅仅,一直、通“值”价值顺着、按照、因为、通过51、竟日:一整天52、市:集市、买53、戚然:悲伤的样子54、明年:第二年55、次第:依次56、诚:如果、确实57、遂:于是,就、终于 58、中道:半路上59、谒:拜访60、书:写、信、字条61、逮:到、捉拿62、未尝:不曾63、地方:土地方圆64、俟:等待65、少时:年轻时66、妻子:妻子儿女67、加冠:男子成年68、厌:满足、厌恶69、身=躬:亲自70、王:君王、称王71、语:话,谈论、告诉72、遗:留下来的,给予 73、矢:箭头74、岂:难道(是否、何况) 75、事:侍奉76、特:只是77、自:从(在)、如果 78、肖:相似、像79、易:交换、改变,容易80、譬:譬喻、打比方81、见:看见,通“现”“被” 82、习:复习、温习83、堪:忍受84、肆:放纵、陈列、店铺85、除=拜:任命官职;除去86、适:到、往,刚才、正好87、由是=以是=:因此、通过这种88、奚为:什么,怎么样89、白:白色、空的、陈诉、说;明白90、使:出使、使者、派遣、假使91、熙:光明,兴盛,通“嬉”嬉戏,开玩笑92、遽:就、立刻、马上、急忙93、会:适逢、正赶上、相会、聚会,一定94、驽:劣马(比喻才能平庸、愚笨)95、明:明亮、明白、次(年、月)96、素:白色的、为加装饰的、向来97、以为:认为、把、、当作98、虽然:即使这样、虽然这样99、可以:可以、、把(凭借)、能够100、谏:含蓄规劝君主或长辈,进谏2二、常用虚词而(六种连接关系)之1、而:连词,表顺承;(前后关系,相当于“就”)1、的(后为名词。
文言文中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对比
文言文中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对比
在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是常见的词汇类型。
实词是表示具体、真实事物的词语,而虚词则是表示关系、语气、程度等概念的词语。
下面是一些文言文中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对比:
实词
实词是文言文中描述人物、物体、动作等具体概念的词语。
它
们通常表达明确的意思,具有实际的含义。
以下是常见的实词示例:
- 人物:君、臣、儿、女、主、客、师、生、友、敌等。
- 物体:天、地、山、水、木、石、车、马、书、剑、酒等。
- 动作:行、立、坐、卧、飞、走、笑、哭、唱、舞等。
实词在文言文中起到了具体描述、描绘情景的作用,使文章更
生动形象。
虚词
虚词是文言文中表示关系、语气、程度等抽象概念的词语。
它们通常没有具体的实际意义,却在句子中起到重要的连接和修饰作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虚词示例:
- 关系词:之、乎、者、也、与、而等。
- 语气词:吧、呀、哦、嗯、啊等。
- 程度词:甚、极、颇、益等。
虚词在文言文中起到了连接句子成分、调整语气和表达程度的作用,使句子结构更加严密、多样化。
总之,实词和虚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词汇类型,它们分别具有表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功能。
在编写文言文时,正确使用实词和虚词可以丰富文章的表达,增强语言的准确性和感染力。
文言文实词虚词
文言文字词而①<名>颊毛;胡须。
②<代>通“尔〞你,你的。
③<动>通“如〞。
④<连>1.表并列关系。
2.表相承关系。
3.表示递进关系。
4.表转折关系。
⒌表修饰关系。
⒍表假设关系。
⒎表因果关系。
⒏表时间、方位、围的界限,相当于“以〞。
⑤<助>表感慨语气,相当于“啊〞“吧〞。
⑥词缀,嵌在*些时间词后面。
何hé①<代>⒈什么。
⒉哪里。
⒊为什么。
⒋怎么。
⒌哪;哪个。
②<副>多么。
hē<动>通“呵〞,呵问。
hè<动>通“荷〞,扛,背。
乎①<介>相当于“于〞。
⒈介绍处所、方向、时间。
译为“在〞、“由〞等。
⒉介绍比拟对象。
译为“与〞、“对〞、“比〞。
⒊介绍依凭的条件。
⒋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
②<助>语气词。
⒈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⒉用在句末,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
⒊用在句末,表示推测,相当于“吧〞。
⒋用在句末,表示祈使,相当于“吧〞。
⒌用在句末,表示感慨,相当于“啊〞、“呀〞。
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或舒缓。
③<词缀>用于形容词、叠音词后面。
乃①<代>你(的);你们(的)。
②<代>这;这样。
③<动>表判断,是。
④<副>竟然;却。
⑤<副>才。
⑥<副>仅仅;只。
⑦<副>又。
⑧<副>甚至。
⑨<连>于是;就。
其qí①<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她〕的〞、“它的〞、“他们的〞。
②<代>第三人称代词。
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③<代>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我的〞。
【又】自己的。
④<代>第二人称代词。
相当于“你的〞、“你们的〞。
⑤<代>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些〞。
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
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 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1、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文言文实词虚词
一、词类(一)1.实词: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意义实在的词。
2.虚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词。
(二)实词1.名词。
表示人或事物或时地的名称。
比如:桌子、早晨、秋天、广东。
2.动词。
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
比如:跑、挑、爱、恨。
3.形容词。
表示形状、性质、状态。
比如:大、小、美丽、善良、雪白、墨绿。
4.数词。
表示数目或次序,分为基数词和序数词。
比如:六、第七。
5.量词。
表示计算单位。
比如:个、颗、条、捆。
6.副词。
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性词语,表示程度、范围、时间。
比如:很、都、全。
7.代词。
起代替和指示作用。
比如:你、我、他、这、那。
(三)虚词1.介词。
主要用于修饰、补充谓词性词语,标明跟动作、状态有关的时间、处所、方式、原因、目的、对象等。
比如:自从、依据、靠、因为、由于、为了、对于。
2.连词。
连接词、短语、分句和句子,表示并列、选择、递进、转折、因果等。
比如:和、跟、同、或、或者、并且、但、但是。
3.助词。
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后面表示结构关系或动态等。
比如:的、地、得、着、了、过。
二、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意义:词的意思。
用法:词在句中的作用。
1.之代词:(1)他、它、她、他们。
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
(2)这。
之二虫又何知。
助词: (1)的。
羔羊之皮。
(2)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翻译时可不译。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
(3)宾语前置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到、、、、去。
沛公引兵之薛。
(5)时间+之顷之。
2.以(1)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2)率领。
宫之奇以其族行。
(3)认为,以为。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4)原因。
宋人执而问其以。
(5)介词,因为。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6)介词,用。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7)介词,凭借、、、身份,按照。
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8)介词,在、、、时候。
(秦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
(9)连词。
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
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A:10个文言虚词1、之(一)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XXX,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XXX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XXX?(《为学》)2、者(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XXX(《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XXX 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文言文 高中常用实虚词整理
文言文常用实虚词整理1.而〔1〕连词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明智而忠信,忠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过秦论》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修饰今译为:着、地。
例释:怒而飞,其翼假设垂天之云。
《逍遥游》3>表顺承今译为:就、才。
例释: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4>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5>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劝学》7>表方位今译为:以。
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问说》②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2〕音节助词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3〕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
例释:假设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左传·宣公四年》〔4〕比况词今译为:如、像、似。
例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
《新序》〔5〕代词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
例释:①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
〞《史记·高祖本纪》②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2>近指今译为:此、这样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6〕通“能〞今译为:能够、才能。
例释: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X子·原道训》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假设此矣。
《庄子·逍遥游》2.何〔1〕疑问代词1>什么。
例释: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2>谁、哪一个。
例释:①何事非君,何使非民?《孟子·万章下》②景王问于苌弘曰:“今兹诸侯,何时吉〞?何时凶?《左传》3>哪里、哪里。
例释:①阁中帝子今何在?《滕王阁序》②丞相祠堂哪里寻?《蜀相》〔2〕疑问副词〔作状语〕1>怎么、怎么样。
文言文常用实(虚)词
两膝相 -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定参差并作,喧繁满室,食顷始定〔〕比比吾乡邻之死那么已后矣〔〕帝乃命禹卒布士以定九州〔〕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蜀之鄙有二僧〔〕伐十年春,齐师伐我〔〕鄙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以至仁伐至不仁〔〕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犯并皆暴犯百姓〔〕行收兵〔〕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未果,寻病终〔〕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病向吾不为斯役,那么久已病矣〔〕方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是己而非人,俗人同病〔〕北方有侮臣者,愿籍子杀之〔〕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多方以捕之,弗获〔〕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请〔〕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体于树〔〕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彻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更假设役,复假设赋,那么何如?〔〕赋岁赋其二〔〕公与之乘〔〕刻唐贤今仁诗赋于其上〔〕乘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必至陈,彻六七百乘,骑千余〔〕更更假设役,复假设赋,那么何如?〔〕可以一战。
战那么请从〔〕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从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既克,公问其故〔〕小惠未遍,民弗从也〔〕故是故贵可以问贱〔〕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陈康肃公咨善射,当世无双〔〕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顾庄子持竿不顾〔〕当失期当斩〔〕王顾左右而言他〔〕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人〔〕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观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唯道之所成而已矣〔〕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故今具道所以〔〕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
〞〔〕归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而其归书也必速〔〕然得而惜之以为饵〔〕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得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好余幼好学,家贫难致〔〕虽鸡狗不得宁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简盖简桃核修狭者微之〔〕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号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故自号曰醉翁也〔〕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涉乃立王,号楚〔〕曹〔〕于是入朝威王〔〕明道中,从先人家〔〕此鼠之而不得去者也〔〕便要家,酒作食〔〕古人云,“ 千遍,其自〞〔〕人其而其珠〔〕冀君或恕也〔〕又以鹿之、⋯⋯垓下之会最〔〕于是上乃使使持将〔〕会迁客人,多会于此〔〕此悉良死之臣〔〕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竭其地之出,竭其之入〔〕惠小惠未遍,民弗从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一屠晚,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及及郡下,太守,如此〔〕尽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及既上,山雪,明天南〔〕以尽吾〔〕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譬如平地,覆以,,吾往也!〔〕极极天云一异色,臾成五采〔〕是亦,退亦犹〔〕然北通巫峡,南极湘〔〕令初下,群臣,庭假设市〔〕通一舟,人五〔〕佛印居右,直居左〔〕虎因喜,之曰:“技止此耳〞〔〕以其境清,不可久居〔〕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事〔〕居而半山居假设然〔〕卒使于一鼠,堕此虫之中〔〕居堂之高,其民〔〕今亡亦死,大亦死〔〕自吾氏三世居是〔〕以目成能,最是不事〔〕而索,中有死鼠〔〕其阴,水流〔〕傅于版筑之〔〕先王之〔〕加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今亡亦死,大亦死〔〕假非夫人之物而假焉〔〕罔不因象形,各具情〔〕乃悟前狼假寐,盖以〔〕具故今具道所以〔〕此人一一具言所,皆惋〔〕傅于版筑之〔〕仲永生五年,未具〔〕以神,蔽林之〔〕数月之后,而〔〕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与之俱〔〕肉食者之,又何焉〔〕俱与之俱学,弗假设之矣〔〕又令吴广之次所旁祠中〔〕一,使与俱〔〕青林翠竹,四俱〔〕聚太医以命聚之〔〕遽是方也,而遽死也〔〕曹〔〕其父善游,其子遽善游哉〔〕亦将于公而无以立矣〔〕舍,其奚决焉〔〕不少而众,不可知〔〕决孔子不能决〔〕佛印弥勒〔〕决不能,亦不能久也〔〕今黄生予,其借亦予〔〕有亭翼然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智者千,必有亦失〔〕把酒,其喜洋洋者矣〔〕困于心,衡于,而后作〔〕行,僧曰〔〕必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亭自足下皆云漫〔〕斗折蛇行,明可〔〕漫其古刻尽漫失〔〕晦明化者,山之朝暮也〔〕心眼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庭下如积水空明〔〕明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难〔〕灭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理明亦,而或不达于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命徒属皆曰:“敬受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定参差并作,喧繁满室,食顷始定()比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帝乃命禹卒布士以定九州()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蜀之鄙有二僧()伐十年春,齐师伐我()鄙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以至仁伐至不仁()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犯并皆暴犯百姓()行收兵()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未果,寻病终()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病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方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是己而非人,俗人同病()北方有侮臣者,愿籍子杀之()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多方以捕之,弗获()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请()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体于树()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彻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赋岁赋其二()公与之乘()刻唐贤今仁诗赋于其上()乘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必至陈,彻六七百乘,骑千余()更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从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既克,公问其故()小惠未遍,民弗从也()故是故贵可以问贱()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陈康肃公咨善射,当世无双()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顾庄子持竿不顾()当失期当斩()王顾左右而言他()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人()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观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唯道之所成而已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故今具道所以()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归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而其归书也必速()然得而惜之以为饵()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得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好余幼好学,家贫难致()虽鸡狗不得宁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简盖简桃核修狭者微之()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号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故自号曰醉翁也()斗折蛇行,明灭可见()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曹刿请见()见于是入朝见威王()明道中,从先人还家()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还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冀君实或见恕也()又以钜鹿之战、……垓下之会为最()节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会迁客骚人,多会于此()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竭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惠小惠未遍,民弗从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及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尽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以尽吾齿()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譬如平地,虽覆以篑,进,吾往也!()极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进是进亦忧,退亦犹()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通计一舟,为人五()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计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居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自吾氏三世居是乡()济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举烛而索,中有死鼠()其阴,济水东流()举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先王之敌()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假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具故今具道所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以为神,蔽林间窥之()间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俱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为一说,使与书俱()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聚太医以命聚之()遽是方啮也,而遽死也()论曹刿论战()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舍问,其奚决焉()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为知类()决孔子不能决()类佛印绝类弥勒()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智者千虑,必有亦失()临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虑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临行,诸僧进曰()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亭东自足下皆云漫()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漫其远古刻尽漫失()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心眼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庭下如积水空明()明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难()灭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理明亦,而或不达于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命徒属皆曰:“敬受命。
”()名之者谁?()夫子何命焉为()名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陈胜、吴广乃谋曰()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难余幼好书,家贫难致()平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辩之也()譬如平地,虽覆一贯,进,吾往也()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戚言之,貌若甚戚者()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争而不得,不可为强()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强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某启,昨日蒙教()学有未达,强以为知()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请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请献千金()穷复前行,欲穷其林()曹刿请见()愈往而不知所穷()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全全石以为底()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取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任任其用,除其妖()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睨之,久而不去()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求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去停数日,辞去()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西蜀之去南海()与尝求古仁人之心()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忽啼求之()去死肌,杀三虫()便舍船,从口入()同俗自媚于众而善()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入入则无法家拂士()善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人()王曰:“善。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塞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而随其意之所长,以验其通塞()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少然则问可少耶?()宁其生而曳尾于塗中乎()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生而乡邻之生之乎()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君将哀而生之乎?()舍舍问,其奚决焉()吾闻有生,莫智于人()便舍船,从口入()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涉涉寒暑不溃()黄生允修借书()楚人有涉江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师十年春,齐师伐我()驴不胜怒,蹄之()士师不能治士()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施施八尺屏障()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实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肉食者谋之,有何间焉()使童子烛之,有囊中空()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食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使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吾赖是以食吾躯()不使学()谨食之,时而献焉()为以说,使与书俱()晏子将使楚释有买油翁释担而立()恃富者曰:“子何恃而往?”()属予作文以记之()请说之()召令徒属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属忠之属也()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说为一说,使与书俱()神情与苏、黄不属()故为之说()或说处杀虎斩蛟()顺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公输盘不说()六十而耳顺()素蟫灰丝时蒙卷轴()行拂乱其所为()素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为一说,使与书俱()若为佣耕,何富贵也?()汤日初出沧沧凉凉,及日中如探汤()生于淮北则为枳()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为然得而惜之以为饵()痛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全石以为底()亡今亡亦死,举学有未达,强以为知()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橘生淮南则为橘()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务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向为何声,岂其鬼耶()徙非死则徙尔()狭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初极狭,才通人()狼不敢前,耽耽相向()向向为何声,岂其鬼耶()鲜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效王效其作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而试其方,亦不甚效()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今以蒋氏观之,犹信()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岂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山行六七里()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行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行拂乱其所为()无案牍之劳形()邹忌脩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形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兴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罔不因势象形()大楚兴,陈胜王()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不与,归而形诸梦()乃重修岳阳楼()修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盖简桃核狭者为之()许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头许()乃入吴寻二陆()果能建伊,皋之业耶()寻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业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吾业是有年矣()未果,寻病终()遗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水土异也()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夷其船背稍夷()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异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易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永州之野产异蛇()父异焉,借旁近与之()诣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渔人甚异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曰“姑俟异日观”云尔()其阴,济水东流()益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阴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以思,无益,不如学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引友人惭,下车引之()盈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彼竭我盈,故克之()余幼好书,家贫难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实冀三横唯余其一()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余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其级七千有余()远衔远山,吞长江()其余,则熙熙而乐()其远古刻尽漫失()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责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章又用篆章一()黑质而白章()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汝亦知射乎()质黑质而白章()知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既止复作()是知也()止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拊床而止之()孔子云:“何陋之有?”()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技止此耳()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盖大苏泛赤壁云()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云曰“姑俟异日观”云尔()余幼好书,家贫难致()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致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以致天下怨谤也()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而谋某不量敌之众矣()专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众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同俗自媚于众为善()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泯然众人矣()周天不兼覆,地不周载()走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足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永之人争奔走焉()亭东自足下皆云漫()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卒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不足为外人道也()卒皆夜惊恐()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坐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作属予作文以记之()王曰“何坐?”曰:“坐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