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原理》课堂测验(无标准答案,个人整理)

合集下载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试题(C)参考答案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试题(C)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名词1、反射波:由震源出发向外传播,经波阻抗界面反射到达接收点的波叫做反射波。

2、有效波:那些可用来解决所提出的地质任务的波为有效波或信号,如在进行反射波法地震勘探时,反射纵波为有效波。

3、干扰波:所有妨碍认辩、追踪有效波的其他波均属于干扰波范畴。

4、多次波:从震源出发,到达接收点时,在地下界面之间发生了一次以上反射的波。

多次反射波、反射—折射波、折射—反射波和扰射—反射波等等统称为多次波。

二、填空1.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的物探方法,主要有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和地震勘探。

其中,有效的物探方法是地震勘探。

2.用___人工______方法(如爆炸,敲击等)产生振动,研究振动在地下介质中__的传播规律,进一步查明__地下__地质构造和有用矿藏的一种__物探____方法,叫地震勘探.3.地震勘探分___折射波_______地震法、____反射波_____地震法和____透射波___地震法三种.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主要是__反射波_____地震法,其它两方法用的较少.4. 反射波地震勘探,首先用人工方法使__地表_____产生振动,振动在地下__介质___形成地震波,地震波5 反射波到达地表时,引起地表的__振动_____.检波器把地表的__振动_____转换成___电信号__,通过电缆把电振动输送到数字地震仪器里, 记录在磁带上的, 这就成为____数字磁带___地震记录.6. 对数字磁带地震记录,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地震资料____处理_____,得到各种时间剖面,再对时间剖面进行地震资料____解释______,做出地震_构造图___________,并提出____井位_____进行钻探,这样就完成了地震勘探工作.7. 根据炮点__检波点____和地下反射点三者之间的关系,要__连续____追踪反射波,炮点和接收点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_____相互位置______关系.这种关系称为__观测系统______.8.根据炮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地震测线分为__纵测线___和____非纵测线____两大类.9.地震波属于__弹性波____波的一种,振动只有在弹性___介质____中,才能传播出去而形成波。

《地震勘探原理》试卷答案

《地震勘探原理》试卷答案

《地震勘探原理》试卷答案地震勘探原理考试试题(A)及参考答案一解释下列名词1 地震干扰波在地震勘探中模糊干扰反射波的其他波,分为无规则干扰波(随机噪声﹑地面微震等)和规则干扰波(面波﹑声波﹑浅层折射波﹑侧面波﹑多次波等)2 DMO 校正又称倾角时差校正,由于在反射界面倾斜的情况系,激发点两侧对称的位置上接受到的同一反射界面的时间不一样,存在倾角时差。

对其进行校正称为DMO 校正。

3 RVSP 叠加逆垂直地震叠加剖面(Reverse vertieal seismi profile),由于常规的VSP 必须在并中不同深度进行记录,放置检波器和防水电缆等既费时又昂贵,给实用化带来很多困难。

RVSP 把震源放在井下,通过设置地面检波器并改善藕合条件,降低噪声,只要有适当井下震源,就可以取得足够分辨率记录资料。

4 地震横波地震波中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

二填空1.地震勘探工作主要分为__地震资料采集__,__ 地震资料处理 __和_地震资料解释三大部分工作。

2.振动在介质中_____传播____就形成波. 地震波是一种__弹性__波.3.地震波传播到地面时通过___检波器____将_______机械振动信号_____转变为_____电信号______.4.炮点和接收点之间的_____相互位置______关系,被称为_______观测系统_____5.三维地震勘探工中沿构造走向布置的测线称为_____联络测线____测线垂直于构造走向的测线称为_____主测线_____.6. 垂直入射地震反射系数公式为____11221122V V V V R ρρρρ+?=_________ . 7. 反射系数的大小取决于___弹性分界面上下__地层的____波阻抗差____的大小.8. 一般进行时深转换采用的速度为____平均速度_________.研究地层物性参数变化需采用______层_______速度.9. 用于计算动校正量的速度称为_____ 叠加____速度,它经过倾角校正后即得到___均方根速度____.10.几何地震学的观点认为:地震波是沿_____几何_______路径在介质中传播,传播过程中将遵循_____最小_______时间原理.三判断题(对的写上yes ,错误的写上no 每小题1 分,共10 分)1. 野外地震放炮记录,一般都是共中心点记录.( No )2 对共反射点道集记录,把每一道反射波的传播时间减去它的正常时差就叫做静校正.( no )3. 地震波沿测线传播的速度,称为视速度.( yes )4. 波的到达时间和观测点距离的关系曲线,叫做时距曲线.( yes )5. 直达波的时距曲线为对称于时间轴的双曲线.( no )6. 地面接收点首先接收到反射波然后是直达波.( No )7. 当地下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良好反射界面时,会产生一些来往于各界面之间的反射波,这种波称为多次波.( yes )8. 地层的密度与速度的乘积为地层的反射系数.( no )9. 有波阻抗就会产生反射波.( no )10. 对比地震时间剖面的三个标志是反射波的振幅,波形、相位.( yes )四选择题目1. 野外一点激发地震波,多道同时接收地震波,得到的是( C )记录A:共中心点. B:共反射点. C:共炮点.2. 把地震记录道按反射点进行组合,就可得到( C )道集记录.A:共中心点. B:共炮点. C:共反射点.3. 共反射点道集记录中,把每一道反射波的传播时间减去它的正常时差这就叫做.( A )A:动校正. B:静校正. C:相位校正.4. 所谓多次复盖,就是对地下每一个共反射点都要进行( C )观测.A:一次. B:四次. C:多次.5. 地震纵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的振动方向( B ).A:垂直. B:相同 C:相反.6. 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如果在某一时刻把空间中所有刚刚开始振动的点连成曲面,这个曲面就称为该时刻.( C )A:基准面. B:反射面. C:波前面. D:波尾面.7. 地震勘探中,迭加速度( A )均方根速度.A:大于或等于. B:小于. C:等于.8. 迭加速度转化为均方根速必须进行( C ).A:动校正. B:静校正. C:倾角校正.9. 由炮点传播到地面再到界面再到检波点这样的波称为( C ).A:绕射波. B:层间多次波. C:虚反射波.10. 根据反射波和干扰波频率上的差别采用( C )滤波的方法,压制干扰波.突出反射波.A:褶积. B:二维. C:频率.五计算题1. 已知在某一海域进行地震勘探的仪器道数M=240, 道间距△X=25m,炮点移动距离d=50m,采用单边放炮的施工方式,求:覆盖次数n=? 每放一炮,炮点向前移动的道数:x d ΔnS M x d 2?=Δ 式中M=240, △X=25m,d=50m,s=1.所以求的n=60.2 计算R3界面以上的平均速度Vm和均方根速度Vr地面H1=100m V1=3000m/sR1H2=200m V2=5000m/sR2H3=300m V3=6000m/sR 因为∑∑===n i i n i i i R t V t V 112/ ∑∑===n i i i n i i m V h h V 11/其中:ii i V H t =带入上述数据得: =4864.84m/s =5013.5m/sm V R V六、问答题1、相对于陆上地震勘探而言,海洋石油地震勘探有何特点?答:(1)施工特点:由于没有障碍物,海洋地震勘探可以连续施工和侧线均匀覆盖,比陆上有更高的效率和低廉的成本。

地震勘探习题

地震勘探习题

地震勘探习题⼀、名词解释地震勘探:本法是以不同岩、矿⽯间的弹性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地震波在地下岩⽯中的传播特性,以实现地质勘查⽬标的⼀种物探⽅法。

震动图:⽤坐标系统表⽰的质点振动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图形称为地震波的振动图波剖⾯图:描述某⼀时刻t 质点振动位移u 随距离x 变化的图形称之为波剖⾯图时间场:这种时空函数所确定的时间t 的空间分布称之为时间场等时⾯:在介质分布的空间,将地震波达到的时间值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所构成的空间曲⾯横波:弹性介质发⽣切变时所产⽣的波动纵波:弹性介质发⽣体积形变(即拉伸或压缩形变)所产⽣的波动频谱分析:对⼀个⾮周期振动a(t)进⾏付⽒变换求频谱(振幅谱和相位谱)的过程波前⾯:地震波德波前的⾯视速度:沿观测⽅向观测点之间的距离和波实际传播时间的⽐值观测系统: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以及排列和排列间的位置关系⽔平叠加:把不同激发点,不同接收点上接收到得不同发射点的地震记录进⾏叠加时距曲线:定义震源到接收点的距离与地震波⾛时之间的关系曲线同向轴:波前扩散:均匀介质中,点振源的波前为球⾯,随着传播距离的增⼤,球⾯逐渐扩展,但总能量仍保持不变,⽽单位⾯积上的能量逐渐减⼩,振动的振幅也随之减⼩电阻率:是表征物质导电性的基本参数,某种物质的电阻率实际上就是当电流垂直通过由该物质所组成的边长为1m 的⽴⽅体时⽽呈现的电阻。

在电法勘探中,电阻率的单位为欧姆·⽶表⽰视电阻率:若进⾏测量的地段地下岩⽯电性分布不均匀时,计算结果称之为视电阻率电法勘探:是勘探地球物理学中的⼀个分⽀,是电学、电磁学、电⼦学及电化学在解决地质找矿及地质学问题中发展起来的⼀门应⽤科学纵向电导:当电流平⾏岩柱体底⾯流过时,所测得的电导横向电阻:当电流垂直岩柱体底⾯流过时,所测得的电阻积累电荷:在⾮均匀导电介质中,存在着电荷的体分布电剖⾯法:是⽤以研究地电断⾯横向电性变化的⼀类⽅法电测深法:电测深法是在地表某点测量电极不动,按规定不断加⼤供电极距,从⽽研究地表某点下⽅电性的垂向变化正交点:地电断⾯:在电法勘探中,通常把按电性不同所划分的地质断⾯称为地电断⾯理想导体:电阻率为零⾃然电场法:基于研究⾃然电场的分布规律来达到找矿或解决其它地质问题的⼀种⽅法激发极化效应:当采⽤某⼀电极排列向⼤地供⼊或切断电流的瞬间,在测量电极之间总能观测到电位差随时间的变化,在这种类似充、放电的过程,由于电化学作⽤所引起的随时间缓慢变化的附加电场的现象重⼒勘探:就是通过野外观测,获得有关地质体或地质现象产⽣的重⼒异常、然后通过分析研究这些重⼒异常的变化规律,以达到解决有关地质问题的⼀种地球物理勘探⽅法。

参考答案-地震勘探原理试题答卷-采集部分

参考答案-地震勘探原理试题答卷-采集部分

地震勘探原理(采集部分)试卷一一.名词解释(30分,每题3分)1.观测系统:地震勘探中的观测系统是指地震波的激发点与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

2.振动曲线:一个质点在振动过程中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称为振动曲线。

3.分辨率:两个波可以分辨开的最小距离叫做分辨率。

4.折射波:地震波以邻界角入射到介质分界面时,透射角等于90°,透射波沿界面滑行,引起上层介质震动而传到地表,这种波叫做折射波。

5.屏蔽:由于剖面中有速度很高的厚层存在,引起不能在地面接收到来自深层的反射波,这种现象叫做屏蔽效应。

(如果高速层厚度小于地震波波长,则无屏蔽作用)。

上部界面的反射系数越大,则接收到的下部界面的能量越小,称屏蔽作用越厉害。

6.波阻抗:介质传播地震波的能力。

波阻抗等于波速与介质密度的乘积(Z=Vρ)。

7.频谱:一个复杂的振动信号,可以看成由许多简谐分量叠加而成,那许多简谐分量及其各自的振幅、频率和初相,就叫做复杂振动的频谱。

8.尼奎斯特频率:是指采样率不会出现假频的最高频率,它等于采样频率的一半,也称为折叠频率。

大于尼奎斯特频率的频率也以较低频的假频出现。

9.视速度:沿检波器排列所见的波列上被记录的速度。

时距曲线斜率的倒数。

10.反射系数:反射波的振幅与入射波的振幅之比,叫反射界面的反射系数。

二.填空题(20分,每空1分)1、请用中文写出以下英文缩写术语的意思:3C3D三分量三维;AVO振幅随偏移距的变化。

2.振动在介质中___传播____就形成波.地震波是一种___弹性_____波。

3.地震波传播到地面时通过____检波器__将___机械振动信号___转变为___电信号。

4.二维观测系统确定后,改变炮点间隔,会使覆盖次数发生变化。

5.沿排列的CMP点距为1/2道距。

6.通常,宽方位角观测系统的定义是:当横、纵比大于0.5时,为宽方位角观测系统。

7.线束状三维勘探中,子区是指两条相邻的震源线和两条相邻的接收线所确定的区域。

《地震勘探原理》课堂测验(无标准答案,个人整理)

《地震勘探原理》课堂测验(无标准答案,个人整理)

《地震勘探原理》课堂测验(⽆标准答案,个⼈整理)《地震勘探原理》课堂测验(⼀)班级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1、阐述地震勘探在油⽓勘探中的地位。

详见课本。

2、阐述地质⼦波和地震记录之间的关系。

炸药爆炸产⽣的压⼒扰动是⼀个延续时间⾮常短的脉冲。

爆炸脉冲进⼊弹性区后基本稳定形成地震波。

①炸药爆炸时,爆炸点处的压⼒变化是⼀个延续时间为⼏毫秒的尖脉冲,振动图可⽤曲线图2.5a 来表⽰。

②爆炸脉冲向外传播10⽶左右,地层开始产⽣弹性形变,形成地震波,振动图如曲线图2.5b 。

③地震波向外传播⼏百⽶后其延续时间约60~100毫秒,称为地震⼦波,振动图可⽤曲线图2.5c 表⽰。

④地震波继续向外传播,可认为其形状基本不变,只是振幅发⽣衰减,振动图如曲线图2.5d 所⽰。

图2.5c 中的地震⼦波与后⽂中将提及的地震⼦波有⼀些差别。

在后⽂中,我们将看到地震⼦波是地震波传播了较长的距离之后的稳定波形,⽽不是在震源附近的波形。

我们很难见到原始的远场地震⼦波,因为在经过数字处理后的地震资料中,⼦波都被改造过了。

地震记录=振动图+波剖图⼆者关系如右图所⽰:⼦波的延续时间>地震波在两个界⾯间的双程时间,两个反射波重叠⼦波的延续时间<地震波在两个界⾯间的双程时间,两个反射波分开当很多相邻界⾯的反射波叠加在⼀起时,反射波和反射界⾯就不是⼀⼀对应了。

图2.53、阐述⽔平层状介质反射波时距曲线与双曲线的关系。

⽔平层状介质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为双曲线4、阐述从地震记录求取视速度的⽅法、视速度与速度的关系。

我们⽤射线来表⽰地震波的传播路径,那么沿着地震波射线测量的速度就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沿着其它⽅向测量的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就是视速度。

在地震勘探中,我们⼀般在地表观测地震波,因此地震波的视速度就是沿着地表测量的速度。

我们⽤图2.18来说明视速度的含义。

地震勘探原理综合练习

地震勘探原理综合练习

地震勘探原理综合练习《地震勘探原理》课程综合练习题第2章地震波运动学理论一、填空题(1分/空)1、根据波面的形状可以划分波的类型为:球面波、柱面波、平面波。

(3空)2、密度和速度的乘积称为波阻抗。

(1空)3、反射线反向延长与从震源向分界面所作垂线的交点称为虚震源。

(1空)4、波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路线,满足所用时间为最短的条件称为费马原理。

(1空)5、波从震源出发,传播到测线上各观测点的传播时间t与观测点相对于激发点(坐标原点)距离x之间的关系称为时距关系。

(1空)6、在水平界面情况下,从观测到的波的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Δt,得到x/2处的t0时间称为动校正。

(1空)7、正常时差与x2成正比;与v2、t0和h成反比。

(2空)8、由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观测到的来自同一界面的反射波的时差称为倾角时差。

(1空)9、所有波中最先到达检波器的第一波峰时间称为初至时间。

(1空)10、各接收点的地震波属于同一相位振动的连线称为同相轴。

(1空)11、形成折射波的基本条件是入射角等于临界角、两介质波速不等(下部大于上部);形成反射波的基本条件是两介质有波阻抗差。

(3空)12、反射波、直达波和折射波时距曲线的关系分别是(1)直达波时距曲线是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渐近线。

(2)折射波时距曲线与反射波时距曲线有两个切点(3)直达波与折射波的时距曲线有一个交点Xp,在XXp的区间,折射波为初至波,而直达波为续至波,反射波总是最后接收到。

(3空)13、频谱分析中,研究振幅与频率间的关系称为幅频特性;相位与频率间的关系称为相频特性。

(2空)二、判断题(准确的打?,错误的打?)(1分/题)1、自激自收时间或零炮检距时间,是反射波时距曲线的顶点。

(?)2、共反射点必定是共中心点。

(?)3、形成反射波的基本条件是上下两种介质的速度不相等。

(?)4、波面是静止的、等时的和等相位的。

(?)5、视速度大于等于真速度。

(?)6、在水平层状介质中,地震波沿着直线传播一定用时最短。

地震勘探原理答案

地震勘探原理答案

地震勘探原理:一、名词解释1、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地当作双曲线,所求出的地震波速度称为均方根速度,这种近似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射线的偏折。

2、时距曲线:表示某一波阻抗差界面反射波传播时间与炮检距关系的曲线,称为时距曲线。

3、倾角时差: 当界面倾斜时 ,在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处,观测到的来自该倾斜界面的反射波旅行时之差称为倾角时差。

4、NMO 校正: 当界面水平时,将有炮检距的反射波旅行时,校正到零炮检距反射波旅行时的过程,称为正常时差或动校正。

二、填空题1、虚震源是 反射线 反向延长线与 过反射点界面法线 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2、地震波传播路径应满足 所用时间最少 条件,该条件称为 费玛 原理。

3、求取动校正量的速度称为 叠加 速度,它经过倾角校正后为 均方根 速度。

4、水平叠加剖面上的背斜比地质剖面上的背斜,两翼 要缓 ,顶点 无偏移 。

5、平行不整合在水平叠加剖面上的响应特征是:(1) 反射波强度和波形变化大、不稳定,(2) 通常会出现绕射波 。

6、反射界面空间校正中所指的三个角度分别是:(1) 真倾角 ;(2) 视倾角 ;(3) 测线方位角 。

7、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和追踪同一反射波3个对比标志是:(1) 振幅显著 ;(2) 波形相似标志 ;(3) 相位数基本相同标志 。

三、计算题1、mm n sN 752533122722=⨯==⨯==移动距离解:移动道数2、解:(1)V A =4286m/s ;(2)V R =4472m/s四、综合题1、 比较说明药量大小、炮井深浅、介质致密疏松激发的地震波振幅及频率的特征。

答:(1)在致密介质中激发的波形比在疏松介质中激发的波形频率高而振幅低;(2)在深井中激发的波形比在浅井中激发的波形频率高而振幅低;(3)小药量激发的波形比大药量激发产生的的波形频率高而振幅低。

2、为了提高横向分辨率,野外数据采集常采用小道距、小排列、高覆盖次数,试说明其理由。

参考答案地震勘探原理试题答卷采集部分

参考答案地震勘探原理试题答卷采集部分

地震勘探原理(采集部分)试卷一一.名词解释(30分,每题3分)1.观测系统:地震勘探中的观测系统是指地震波的激发点与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

2.振动曲线:一个质点在振动过程中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称为振动曲线。

3.分辨率:两个波可以分辨开的最小距离叫做分辨率。

4.折射波:地震波以邻界角入射到介质分界面时,透射角等于90°,透射波沿界面滑行,引起上层介质震动而传到地表,这种波叫做折射波。

5.屏蔽:由于剖面中有速度很高的厚层存在,引起不能在地面接收到来自深层的反射波,这种现象叫做屏蔽效应。

(如果高速层厚度小于地震波波长,则无屏蔽作用)。

上部界面的反射系数越大,则接收到的下部界面的能量越小,称屏蔽作用越厉害。

6.波阻抗:介质传播地震波的能力。

波阻抗等于波速与介质密度的乘积(Z=Vρ)。

7.频谱:一个复杂的振动信号,可以看成由许多简谐分量叠加而成,那许多简谐分量及其各自的振幅、频率和初相,就叫做复杂振动的频谱。

8.尼奎斯特频率:是指采样率不会出现假频的最高频率,它等于采样频率的一半,也称为折叠频率。

大于尼奎斯特频率的频率也以较低频的假频出现。

9.视速度:沿检波器排列所见的波列上被记录的速度。

时距曲线斜率的倒数。

10.反射系数:反射波的振幅与入射波的振幅之比,叫反射界面的反射系数。

二.填空题(20分,每空1分)1、请用中文写出以下英文缩写术语的意思:3C3D三分量三维;AVO振幅随偏移距的变化。

2.振动在介质中___传播____就形成波.地震波是一种___弹性_____波。

3.地震波传播到地面时通过____检波器__将___机械振动信号___转变为___电信号。

4.二维观测系统确定后,改变炮点间隔,会使覆盖次数发生变化。

5.沿排列的CMP点距为1/2道距。

6.通常,宽方位角观测系统的定义是:当横、纵比大于0.5时,为宽方位角观测系统。

7.线束状三维勘探中,子区是指两条相邻的震源线和两条相邻的接收线所确定的区域。

《地震勘探原理》试卷答案

《地震勘探原理》试卷答案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试题(A)及参考答案一 解释下列名词1 地震干扰波在地震勘探中模糊干扰反射波的其他波, 分为无规则干扰波(随机噪声﹑地面微震等)和规则干扰波(面波﹑声波﹑浅层折射波﹑侧面波﹑多次波等)2 DMO 校正又称倾角时差校正,由于在反射界面倾斜的情况系,激发点两侧对称的位置上接受到的同一反射界面的时间不一样,存在倾角时差。

对其进行校正称为DMO 校正。

3 RVSP 叠加逆垂直地震叠加剖面(Reverse vertieal seismi profile),由于常规的VSP 必须在并中不同深度进行记录,放置检波器和防水电缆等既费时又昂贵,给实用化带来很多困难。

RVSP 把震源放在井下,通过设置地面检波器并改善藕合条件,降低噪声,只要有适当井下震源,就可以取得足够分辨率记录资料。

4 地震横波地震波中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

二 填空1.地震勘探工作主要分为__地震资料采集__,__ 地震资料处理 __和_地震资料解释三大部分工作。

2.振动在介质中_____传播____就形成波. 地震波是一种__弹性__波.3.地震波传播到地面时通过___检波器____将_______机械振动信号_____转变为_____电信号______.4.炮点和接收点之间的_____相互位置______关系,被称为_______观测系统_____5.三维地震勘探工中沿构造走向布置的测线称为_____联络测线____测线垂直于构造走向的测线称为_____主测线_____.6. 垂直入射地震反射系数公式为____11221122V V V V R ρρρρ+−=_________ . 7. 反射系数的大小取决于___弹性分界面上下__地层的____波阻抗差____的大小.8. 一般进行时深转换采用的速度为____平均速度_________.研究地层物性参数变化需采用______层_______速度.9. 用于计算动校正量的速度称为_____ 叠加____速度,它经过倾角校正后即得到___均方根速度____.10.几何地震学的观点认为:地震波是沿_____几何_______路径在介质中传播,传播过程中将遵循_____最小_______时间原理.三 判断题(对的写上yes ,错误的写上no 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1. 野外地震放炮记录,一般都是共中心点记录.( No )2 对共反射点道集记录,把每一道反射波的传播时间减去它的正常时差就叫做静校正.( no )3. 地震波沿测线传播的速度,称为视速度.( yes )4. 波的到达时间和观测点距离的关系曲线,叫做时距曲线.( yes )5. 直达波的时距曲线为对称于时间轴的双曲线.( no )6. 地面接收点首先接收到反射波然后是直达波.( No )7. 当地下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良好反射界面时,会产生一些来往于各界面之间的反射波,这种波称为多次波.( yes )8. 地层的密度与速度的乘积为地层的反射系数.( no )9. 有波阻抗就会产生反射波.( no )10. 对比地震时间剖面的三个标志是反射波的振幅,波形、相位.( yes )四 选择题目1. 野外一点激发地震波,多道同时接收地震波,得到的是( C )记录A:共中心点. B:共反射点. C:共炮点.2. 把地震记录道按反射点进行组合,就可得到( C )道集记录.A:共中心点. B:共炮点. C:共反射点.3. 共反射点道集记录中,把每一道反射波的传播时间减去它的正常时差这就叫做.( A )A:动校正. B:静校正. C:相位校正.4. 所谓多次复盖,就是对地下每一个共反射点都要进行( C )观测.A:一次. B:四次. C:多次.5. 地震纵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的振动方向( B ).A:垂直. B:相同 C:相反.6. 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如果在某一时刻把空间中所有刚刚开始振动的点连成曲面,这个曲面就称为该时刻.( C )A:基准面. B:反射面. C:波前面. D:波尾面.7. 地震勘探中,迭加速度( A )均方根速度.A:大于或等于. B:小于. C:等于.8. 迭加速度转化为均方根速必须进行( C ).A:动校正. B:静校正. C:倾角校正.9. 由炮点传播到地面再到界面再到检波点这样的波称为( C ).A:绕射波. B:层间多次波. C:虚反射波.10. 根据反射波和干扰波频率上的差别采用( C )滤波的方法,压制干扰波.突出反射波.A:褶积. B:二维. C:频率.五 计算题1. 已知在某一海域进行地震勘探的仪器道数M=240, 道间距△X=25m,炮点移动距离d=50m,采用单边放炮的施工方式,求:覆盖次数n=? 每放一炮,炮点向前移动的道数:x d ΔnS M x d 2•=Δ 式中M=240, △X=25m,d=50m,s=1.所以求的n=60.2 计算R3界面以上的平均速度Vm和均方根速度Vr地面H1=100m V1=3000m/sR1H2=200m V2=5000m/sR2H3=300m V3=6000m/sR 因为∑∑===n i i n i i i R t V t V 112/ ∑∑===n i i i n i i m V h h V 11/其中:ii i V H t =带入上述数据得: =4864.84m/s =5013.5m/sm V R V六、问答题1、 相对于陆上地震勘探而言,海洋石油地震勘探有何特点?答:(1) 施工特点:由于没有障碍物,海洋地震勘探可以连续施工和侧线均匀覆盖,比陆上有更高的效率和低廉的成本。

《地震勘探原理》习题集.docx

《地震勘探原理》习题集.docx

《地震勘探原理》习题集周洁玲编资源与环境学院应用地球物理教研室二零零五年十二月—1—刖言《地震勘探原理》是应用地球物理专业开设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综合性课程,其主要内容在于系统介绍地震勘探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原理、地震资料野外采集技术的基本流程及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方法与技巧等。

为使学习本课程者能尽快掌握课程基本内容和方法,初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之功效,编者按照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收集和整理了本院和其他院校数年来积累的教学资料,编辑印制成本题集以供教学之急需。

编印本题集是应用地球物理专业教学改革内容之一,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和支持,西南石油学院张天伦教授,张白林、聂荔副教授,江汉石油学院钱勇先教授等都给予编者不同程度的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忠心的谢意。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题集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绪论 (1)第一章地震波的运动学 (1)第二章地震信号的频谱分析 (6)第三章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 (7)第四章地震组合法原理 (9)第五章共反射点叠加法 (11)第六章地震波的速度 (13)第七章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 (14)第八章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16)1、简述石油勘探的方法主要有哪些?2、什么是地震勘探?地震勘探的生产工作基本上可分为哪些环节?3、用地震勘探方法查明地质构造要解决哪些基本矛盾?4、你对地震勘探发展方向有哪些了解?第一章地震波的运动学1、叙述波动、弹性波、弹性介质、塑性介质及地震子波的概念。

2、为什么说地震波是岩层中传播的弹性波?3、绘图并说明炸药在地层岩石中激发地震波时从震源向外地层岩石的变化过程。

4、什么是波前、波后(或波尾)和波面?什么是波射线?5、几何地震学是指地震勘探中什么意义说的?6、绘图说明振动图及波剖面,并写出描述其特征的基本物理量。

7、绘图并说明地震波的振动图和波剖面及有关物理量,为什么要在各物理量前冠以“视”字(如视振幅)?8、什么叫视速度?它与真速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9、已知:t = 0.7秒的波剖面如下图所示:假设介质均匀,请计算1)波的传播速度;2)主波长;3)绘出t=1.0秒的波剖面10、如图:一组平面波入射地面,介质速度为V = 2000米/秒,波的入射角为。

地震勘探声波探测原理考核试卷

地震勘探声波探测原理考核试卷
A.纵波
B.横波
C.表面波
D.斯通利波
2.在声波探测中,声速与以下哪个因素无关?()
A.岩石的密度
B.岩石的弹性模量
C.岩石的粘度
D.岩石的泊松比
3.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地震勘探声波探测的原理?()
A.反射法
B.折射法
C.透射法
D.干涉法
4.在声波反射法探测中,第一个到达接收器的波是哪种波?()
A.直接波
17.在声波探测中,以下哪些方法可以用来估计岩石的波速?()
A.反射法
B.折射法
C.直接测量
D.模型计算
18.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声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
A.岩石的孔隙度
B.岩石的含水量
C.岩石的颗粒大小
D.岩石的结晶度
19.以下哪些设备在声波探测中用于震源激发?()
A.炸药
B.气枪
C.震源车辆
D.钻机
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A
2. C
3. D
4. A
5. A
6. C
7. A
8. C
9. C
10. C
11. B
12. D
13. A
14. D
15. C
16. B
17. C
18. A
19. A
20. D
二、多选题
1. ABD
2. ABCD
3. ABC
4. A
5. ABCD
6. ABC
7. AB
8. BC
A.油气勘探
B.岩土工程
C.地震预测
D.环境监测
19.在声波探测中,以下哪种波主要用于确定地下岩石的弹性模量?()
A. P波

(完整版)地震勘探原理题库

(完整版)地震勘探原理题库

(完整版)地震勘探原理题库地震勘探原理测试题一一、名词解释1.调谐厚度2.倾斜因子3.波的吸收4.第一类方向特性5.动校正二、叙述题1.试叙述Kirchhoff绕射积分公式的物理含义。

2.试说明Zoeppritz方程的物理意义。

3.试叙述地震波在实际地层中传播的动力学特点。

4.试述地震组合法与水平多次叠加方法有何异同之处。

三、证明题试证明地层介质的品质因数Q值与地层吸收系数呈反比关系。

四、画图题1.请示意画出SV波倾斜入射到两层固体介质的弹性分界面上时产生的新波动。

2.请示意画出定量表示地震薄层顶底板两个反射波相互干涉的相对振幅与视厚度间的关系曲线。

五、回答问题1.粘滞弹性介质(指V oigt模型)中应力与应变间的关系如何?2.垂直地震界面入射情况下的反射系数公式是什么?其物理意义如何?3.如何定量表示一个反射地震记录道的物理机制?4.利用初至折射波可获得什么资料?5.为什么说地震检波器组合法能压制面波干扰?6.影响水平多次叠加效果的主要因素是什么?7.计算双相介质波速的时间平均方程如何?8.地震波倾斜入射情况下的反射系数与哪些参数有关?六、分析题1.分析下面各图表示的意义。

2.分析各图中曲线的特点。

图1图2地震勘探原理测试题二一、名词解释1.频散现象 4.球面扩散二、说明下列表达式的物理意义1.1111+++++-=i i i i ii i i i V V V V R ρρρρ 2.1,21,02112=???? ??=n r r A A n3.dK dCKC V R += 4.)(0kz wt i z e e --=α??三、填空题1.地震波沿( )方向传播能量最集中,沿( )方向传播为最短时间路径。

2.在)1()(0z V z V β+=介质中地震波的射线是( )特点,等时线是( )特点。

3.在( )情况下,反射波时距曲线与绕射波时距曲线顶点相重合。

4.介质的品质因数Q 值与吸收系数α间的关系为( )。

地震勘探原理自测练习

地震勘探原理自测练习

《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测试题一一、选择题(2分/题,共40分)(一)单项选择题(从A、B、C中选取一个正确答案)1.水平层状介质中使用的地震波速度是( )(A)平均速度(B)均方根速度(C)层速度2.时深转换使用的速度是( )(A)平均速度(B)叠加速度(C)等效速度3.若上部介质波速为V1,下部介质波速为V2,且在分界面处可形成滑行波,则此滑行波沿界面传播的速度为()(A)V1(B)V2(C)介于V1,V2之间的某个速度4.形成反射波的基本条件是()(A)分界面上下介质波速不相等(B)分界面上下介质波阻抗不相等(C)分界面上下介质密度不相等5. 用M个检波器组合检波且组内距大于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时,对随机干扰而言其组合的统计效应为()(A)M的二分之一次方(B)M(C)M的平方6. 多次叠加和组合检波压制随机干扰的效果相比()(A)多次叠加的效果较好(B)组合的效果较好(C)二者相同7. 随着岩石密度的增加,通常地震波的速度是()(A)增大(B)减小(C)不变8. 通常地震波的速度随压力的增大而()(A)增大(B)减小(C)不变9. 一般而言,在浅层和在深层的速度梯度相比()(A)浅层速度梯度较大(B)深层速度梯度较大(C)二者相同10. 孔隙中流体性质主要对哪种速度产生影响()(A)横波速度(B)纵波速度(C)横波和纵波速度11.主要用于地层、岩性解释及储层参数、含油性预测的速度是()(A)平均速度(B)均方根速度(C)层速度12. 单个倾斜界面求得的叠加速度是()(A)平均速度(B)均方根速度(C)等效速度13. 水平层状介质求得的叠加速度是()(A)平均速度(B)均方根速度(C)等效速度14. 均匀介质情况下求得的叠加速度是()(A)平均速度(B)均方根速度(C)等效速度(二)多项选择题(从A、B、C 、D中选取若干个正确答案)1.影响多次叠加效果的介质因素包括:( )(A)层状介质(B)动校正速度选取不准(C)地层倾斜(D)存在多次波2.地震勘探中形成折射波的基本条件是:( )(A)V2大于V1(B)入射角小于临界角(C)入射角大于临界角(D)入射角等于临界角3.地震勘探中的运动学特点通常是指:( )(A)速度(B)振幅(C)旅行时(D)频率4.用于求取激发点和检波点的静校正量的记录是:()(A)共激发点记录(B)共中心点记录(C)共接收点记录(D)共炮检距记录5.度量随机干扰的统计特性通常使用的参数有:()(A)平均值(B)方差(C)相关函数(D)样本数量6.把反射波时距曲线视为双曲线的条件是:()(A)测线为直线(B)地面为平面(C)均匀介质(D)界面为光滑面二、判断题(写出对和错)(1.5分/题,共60分)1.波动是一种不断变化、不断推移的运动过程,振动和波动的关系就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地震勘探原理》题集

《地震勘探原理》题集

《地震勘探原理》题集一、选择题1.地震勘探中,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向地下传播,遇到不同弹性性质的岩层界面时会产生什么现象?A. 反射和折射B. 绕射和透射C. 反射和透射D. 折射和绕射2.地震勘探的基本工作方法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激发地震波B. 接收地震波C. 分析地震波D. 发射电磁波3.地震勘探中使用的震源主要有哪几种类型?A. 炸药震源和可控震源B. 电火花震源和气压震源C. 机械震源和电磁震源D. 气压震源和重力震源4.下列哪一项不是地震勘探中常用的检波器?A. 动圈式检波器B. 压电检波器C. 磁电检波器D. 光电检波器5.地震记录上的初至波是指什么?A. 直达波B. 反射波C. 折射波D. 绕射波6.地震勘探中,用于描述地震波传播速度随深度变化的曲线是什么?A. 时间曲线B. 速度谱C. 深度曲线D. 波阻抗曲线7.地震波在地下传播时,如果遇到高速层覆盖在低速层之上,会产生什么类型的波?A. 首波B. 反射波C. 折射波D. 绕射波8.下列哪一项不是地震资料解释的主要内容?A. 构造解释B. 岩性解释C. 储层解释D. 流体解释9.地震勘探中,用于衡量地震波能量的物理量是什么?A. 振幅B. 频率C. 相位D. 波长10.地震勘探中,常用于压制干扰波、提高信噪比的方法是?A. 叠加B. 滤波C. 反褶积D. 偏移二、填空题1.地震勘探是利用地下岩层具有不同的______和______的特性,通过观测和分析大地对人工激发地震波的响应,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2.在地震勘探中,震源激发的地震波主要包括______波和______波。

3.地震勘探野外工作主要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三个环节。

4.地震记录上,初至波之后到达的波通常是______波,它携带了地下界面的重要信息。

5.地震资料解释中,______是地震勘探成果的最终体现,也是地震勘探的主要目的。

地震勘探学原理复习试卷整理

地震勘探学原理复习试卷整理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 3 分,共 18 分)(可借助于图和公式解答)1、时距曲线:波从震源出发,传播到测线上各观测点的旅行时间t ,同观测点相对于激发点的距离x 之间的关系曲线。

2、折射波:当入射波大于临界角时,出现滑行波和全反射。

在分界面上的滑行波有另一种特性,即会影响第一界面,并激发新的波。

在地震勘探中,由滑行波引起的波叫折射波(refractions) ,也叫做首波(Head Wave) 。

3、DMO 校正:又称倾角时差校正,由于在反射界面倾斜的情况系,激发点两侧对称的位置上接受到的同一反射界面的时间不一样,存在倾角时差。

对其进行校正称为DMO 校正。

4、时间平均方程:fS V V V φφ-+=11。

其中:S V 是流体速度,f V 为岩石骨架速度,φ为孔隙度。

5、平均速度:平均速度就是地震波垂直穿过该层以上的总地层厚度与总传播时间之比。

6、惠更斯原理:在波前面上的任意一个点,都可以看成是一个新的波 (震)源,叫子波源。

每个子波源都向各方发出波,叫子波,子波以所处点的速度传播。

1、地震子波:爆炸产生的是一个延续时间很短的尖脉冲,这一尖脉冲造成破坏圈、塑性带,最后使离震源较远的介质产生弹性形变,形成地震波,地震波向外传播一定距离后,波形逐渐稳定,成为一个具有2-3个相位(极值)、延续时间60-100毫秒的地震波,称为地震子波。

2、滑行波:由低速层向高速层入射,当入射波大于临界角时,在地层分界面上会产生沿界面滑行的波,称为滑行波。

滑行波以高速层的速度传播。

3、偏移归位:把水平叠加剖面上偏移的反射层,进行反偏移,使地层的真实位置形态得到恢复,通常把这个工作称为偏移归位。

4、Dix 公式其中:n V 是第n 层的速度,n R V ,为第1层到第n 层的均方根速度,1,-n R V 第1层到第n-1层的均方根速度,n t ,0为从地面到第n 层的垂直单程旅行时,1,0-n t 为从地面到第n-1层的垂直单程旅行时.5、等效速度:引入速度 , 将均匀倾斜界面的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方程 转化为,速度ϕV 称为等效速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勘探原理》课堂测验(一)班级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1、阐述地震勘探在油气勘探中的地位。

详见课本。

2、阐述地质子波和地震记录之间的关系。

炸药爆炸产生的压力扰动是一个延续时间非常短的脉冲。

爆炸脉冲进入弹性区后基本稳定形成地震波。

①炸药爆炸时,爆炸点处的压力变化是一个延续时间为几毫秒的尖脉冲,振动图可用曲线图2.5a来表示。

②爆炸脉冲向外传播10米左右,地层开始产生弹性形变,形成地震波,振动图如曲线图2.5b。

③地震波向外传播几百米后其延续时间约60~100毫秒,称为地震子波,振动图可用曲线图2.5c表示。

④地震波继续向外传播,可认为其形状基本不变,只是振幅发生衰减,振动图如曲线图2.5d所示。

图2.5c中的地震子波与后文中将提及的地震子波有一些差别。

在后文中,我们将看到地震子波是地震波传播了较长的距离之后的稳定波形,图2.5而不是在震源附近的波形。

我们很难见到原始的远场地震子波,因为在经过数字处理后的地震资料中,子波都被改造过了。

地震记录=振动图+波剖图二者关系如右图所示:子波的延续时间>地震波在两个界面间的双程时间,两个反射波重叠子波的延续时间<地震波在两个界面间的双程时间,两个反射波分开当很多相邻界面的反射波叠加在一起时,反射波和反射界面就不是一一对应了。

3、阐述水平层状介质反射波时距曲线与双曲线的关系。

近似为双曲线水平层状介质反射波时距曲线t=√x2+(2h)2v14、阐述从地震记录求取视速度的方法、视速度与速度的关系。

我们用射线来表示地震波的传播路径,那么沿着地震波射线测量的速度就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而沿着其它方向测量的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就是视速度。

在地震勘探中,我们一般在地表观测地震波,因此地震波的视速度就是沿着地表测量的速度。

我们用图2.18来说明视速度的含义。

假设一平面反射波从地下向上传播。

那么在某一个时刻t1,我们在x1位置观测到了地震波,然后在t1+Δt时刻,在x1+Δx位置观测到了地震波。

由此,我们可以算出地震波的视速度V a=Δx/Δt。

这个计算公式表面上没有问题,但是仔细研究图2.18发现,到达x1和x1+Δx的地震波是沿着不同的射线路径传播而来的。

现在,我们来研究视速度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假设地震波的传播方向与地面法线之间的夹角用θ表示,t1和t1+Δt时刻对应的波前面之间的距离用Δl表示,所以地震波的速度为V=Δl/Δt。

波前面(波面)与射线是垂直的,故在图2.18中存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且该直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已知,所以可以得到Δl=Δx sinθ,由此可以得到速度与视速度的关系V a=V/sinθ(2.3)如果介质是均匀的,那么地震波的速度是定值,而地震波的视速度是变化。

从(2.3)中可以看到,θ越小地震波的视速度就越大。

那么如何从地震记录中计算地震波的视速度?对于图2.18而言,我么可以读取两个位置记录的地震波的初至时间,也可以读取某一个相位的时间。

结合两个记录位置和时间,我们就可以计算视速度。

如果将两个记录的初至时间用直线连接起来,我们会发现刚才计算的视速度实际上是这条之间的斜率的倒数,其实也就是同相轴斜率的倒数。

所以在地震记录上估计地震波的视速度是比较容易的。

如果地震波到达两点的时间差为一个视周期,那么这两点间的距离就是一个视波长。

5、阐述纵波、横波、瑞雷面波的特点。

地球介质包括固体和流体以及不同地质体的分界面,地震波的类型复杂。

可以在介质的任何区域传播的波称为体波,只能在介质的分界面(两种介质分界面、介质自由表面)附近传播的波称为面波。

在各向同性介质中,按照体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间的关系可以分为纵波和横波。

纵波P Wave的传播方向和质点的振动方向平行。

横波S Wave的传播方向和质点的振动方向垂直。

横波可以分解为SH波和SV波两个分量。

这两个分量的命名是相对于某个参考面而言的,即质点振动方向平行参考面的分量称为SH横波;质点振动方向垂直参考面量的分量称为SV 横波。

图2.1 图2.2面波也存在几种类型,如瑞雷面波和拉夫面波。

瑞雷面波是发生于固体介质自由表面附近的一种面波。

相对于传播方向而言,瑞雷面波的质点振动轨迹是一个逆进椭圆,长轴垂直界面,振动幅度随着离开界面的距离迅速减小,图2.3。

瑞雷面波的传播速度比介质的横波速度小一点。

当高速地层之上覆盖低速地层时,在分界面附近可以形成拉夫波。

拉夫面波传播时,质点振动方向是平行于界面的,速度介于上下层的横波速度之间。

《地震勘探原理》课堂测验(二)班级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1、阐述共激发点道集与共中心点道集的异同。

虚反射法多次覆盖技术均为双曲线炮点中心点一段界面一个反射点激发点处界面深度中心点处界面深度0共激发点反射波时距曲线随着界面深度的增加而变缓。

2、阐述如何做好地震波的激发与接收工作。

地震波的激发基本要求①向下传播的地震波要有足够的能量,利于反射波法查明地下数千米深度内地层的构造形态、岩性和油气分布。

②有效波与干扰波之间在能量、频谱特性等方面要有明显的差异,并与记录仪器的接收频率范围匹配。

③地震波有较高的信噪比、保真度和分辨率。

④在同一工区内震源的激发参数基本保持一致。

地震波的接收对仪器的基本要求①强大的信号放大功能②足够大的动态范围③良好的信噪比④良好的分辨能力仪器的固由振动延续时间不要太长。

⑤宽频带浅层和深层反射波的频率成分的差异非常大,浅层可以达到上百赫兹,深层只有十几赫兹。

⑥对地震仪器的一些技术要求多道,各道高度一致;记录长度可以选择;精确的计时装置;结构轻便、稳定等。

3、比较陆地与海洋.....地震勘探的野外采集工作。

b)海水层近似为均匀介质;c)海水面和海底面都是较强的反射界面。

资料采集方式a)震源由船拖曳,距船尾30~40米,沉放深度约10米;b)水听器等做成等浮电缆,拖曳于震源之后,沉放深度约10米;震源空气枪、电火花等非炸药震源激发和接收特点a)勘探船在航行中间隔一定的时间激发和接收地震波;b)拖缆受洋流和船速影响,可能与测线成一定角度干扰波①复冲击②交混回响和鸣震③侧面波(反射、绕射)④底波优点①全波场采集②成像效果好③地层层次清楚、形态可靠④消除鬼波⑤环境噪音低缺点①无法接收横波信号②重复性差③干扰波较多拖缆勘探的缺陷:4、阐述多次覆盖-水平覆盖技术的基本内容。

【还是自己总结吧】多次覆盖——野外资料采集方法水平叠加——室内资料处理方法5、阐述水平叠加剖面与偏移剖面的关系。

偏移处理水平叠加剖面偏移剖面(更加真实)水平叠加剖面(水平叠加剖面≈自激自收记录):①倾斜界面中,位置、产状均与实际有差别;②在背斜构造中,反映实际范围过大,在向斜构造中,相反且常常有“蝴蝶结”断层断点,非均质体有绕射波。

偏移剖面:能正确反映地下的几何面貌(倾斜界面归位、绕射收敛)。

6、 阐述常规地震资料处理流程的处理步骤。

7、 阐述共中心点道集中,当水平界面反射波同相轴、水平界面多次波同相轴与倾斜界面反射同相轴的t 0时间相同时,三者的关系。

【以下为推导过程】 假设:t 0时间相同时,则多次(反射)波和(一次)反射波距曲线关系t 反射波(水平界面)x t 0 反射波(倾斜界面) 多次波1104v h t d =,22110122v h v h t +=,有假设1122001h v v h t t d =→=。

当1212h h v v >⇒>而θαsin 11k vv==故,11k k d d >→>θθ故,当浅层多次波与深层(一次)反射波的t 0时间相同时,多次波时距曲线的斜率较大。

8、 阐述主要干扰波的特点,它们与有效反射波存在的差异,基于这些差异,用什么方法来压制干扰波。

Ⅰ、规则干扰波具有一定频率和视速度的干扰波,往往是由震源激发而产生的。

①面波(瑞雷面波)在沿地表传播,离开地表振幅迅速衰减。

振幅与表层条件密切相关。

五个特点:低频,低速,振幅强,衰减慢,有频散。

②声波由震源激发引起的、沿地表在空气中传播的声波。

特点:a)速度低而稳定;b)频率高,波形尖锐; c)延续时间短,呈窄条带状。

在井中激发并做好埋井可减少声波产生。

Ⅱ、随机干扰波无一定视速度、无一定频率、在地震记录上造成杂乱干扰背景的一类干扰波。

随机干扰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

《地震勘探原理》课堂测验(三)班级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1、用Dix公式计算层速度,并计算界面C的深度hor, t0, v 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v1A 200ms,1000m/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V2B 600ms,3000m/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V3C 700ms,3800m/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V4D 800ms,3500m/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V5E 900ms,3850m/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答如下:Dix公式:v n2=t0,n v R,n2−t0,n−1v R,n−12t0,n−t0,n−1,其中t0,n与t0,n−1分别表示第n层与第n−1层的传播时间;v R,n与v R,n−1分别表示第n层与第n−1层的均方根速度。

显然,v1=v R,A=1.0×103 (m s)⁄那么根据Dix公式,v22=0.6×(3×103)2−0.2×(1×103)20.6−0.2=1.3×107 (m2s2⁄)v32=0.7×(3.8×103)2−0.6×(3×103)20.7−0.6=(10.108−5.4)×107 (m2s2⁄)v 42=0.8×(3.5×103)2−0.7×(3.8×103)20.8−0.7=(9.8−10.108)×107 <0(不符合 模型,剔除,将C 、E 层作为一个层)v 52=0.9×(3.85×103)2−0.8×(3.5×103)20.9−0.8=(13.30425−9.8)×107 (m 2s 2⁄)不妨先求平均速度v av ,则v av =2∑t i ∙v i 3i=12∑t i3i=1=2×{0.2×(1.0×103)+(0.6−0.2)×(3.6×103)+(0.7−0.6)×(6.7×103)}2×{0.2+(0.6−0.2)+(0.7−0.6)}=2×(0.2+1.44+0.67)×1032×(0.2+0.4+0.1)=2×2.31×1032×0.7=3.3×103 (m s)⁄界面C 的深度:H C =v av ×0.72=(3.3×103)×0.72=1.155×103 metre2、阐述导出平均速度与均方根速度的背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