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便利贴
(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激发孩子灵感的发明发现故事_可再贴便条纸
最近,文具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席尔巴对自己新开发的产品非常不满意。
“我的上帝!这是什么黏合剂呀?怎么一粘上就能撕下来!”
本来他想研制一种黏度非常高的黏合剂,然而事与愿违,这种新研制的黏合剂只能达到中等黏度,想粘就能粘,想撕就能撕。
席尔巴把自己的新产品介绍给公司的同事,大家也否定了他的工作成果。
“这是一个失败的产品,谁愿意用一撕就能撕下来的胶呢?”
当新的黏合剂快被遗忘的时候,一个叫富莱的同事却对席尔巴说:“我相信你的新产品会派上用场的。
我有时想在乐谱册中作标记,却苦于没有合适的空间。
把这种黏胶涂在纸上,贴到乐谱旁,想贴就贴,想撕就撕,那多方便呀!”
后来,席尔巴和富莱共同研制成了“涂黏胶的纸条”,也就是可再贴便条纸。
这种纸用起来非常方便,需要写什么的时候就在纸上做个记录贴到文件上;需要删除时,一撕便可。
既不会损坏文件,也不会留下残余的胶迹。
可再贴便条纸一上市,就受到人们的青睐。
时至今日,这种可再贴便条纸已风靡全世界,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文具之一了。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围着木星转的卫星
伽利略是个天文爱好者,只要天气晴朗,他就会观察神秘的夜空,脑海里不由自主地浮现很多问题,他觉得人类对于宇宙的了解太少了。
慢慢地,伽利略越来越不满足于仅凭肉眼观察天空。
后来,他从荷兰人发明望远镜中得到启示,制作了一架可以把物体放大30倍的天文望远镜。
晴朗的夜空,伽利略总会找个空旷的地方观测天体,当他通过天文望远镜看到月球的样子时,简直难以抑制内心的喜悦。
这天,伽利略正在观测木星,突然发现有两个小星星在木星的东边,当他把望远镜转往西边时,又发现了一颗小星星。
伽利略对这个新发现感到很好奇,并详细记录了那三颗星星的位置。
第二天,伽利略拿出望远镜继续观察木星。
这次他发现那三颗星星都运行到了木星的西边,“难道我看错了?”伽利略自言自语地说。
他又仔细反复观察,确定自己并没有看走眼。
伽利略对这个新发现很感兴趣,因此他坚持每天观察、记录,居然发现了第四颗小星星。
通过多日的观察,伽利略可以肯定这四颗小星星都是围绕木星旋转的卫星,它们离木星的距离不同,旋转速度也不同,当它们转到木星背面时,地球上的人就看不见它们了,因此伽利略每次看到的星星位置和数目都不相同。
伽利略是个追求真理的人,为了验证自己推断的正确性,他还做了大量的实验。
后来,他将自己的发现发表在《星体通报》上,震惊了整个天文学界。
为了纪念伽利略的这一发现,后来人们把这四颗卫星命名为伽利略卫星。
伽利略具有开创新科学的坚定意志。
他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永远为后代所景仰。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人造血的发明
没有人怀疑血液的宝贵,正因为它的宝贵才使得人们对它的研究格外重视。
从人体之外获得更多可替代真正血液的人造血,一直是科学家们孜孜以求的。
1966年的一天,在美国科学家克拉克的医药研究实验室里,一只实验用的老鼠突然从笼子里逃出,克拉克急忙捕捉。
老鼠惊慌失措,四处逃窜,最后跌入一只装有氟碳化合物的容器之中。
他急忙去捞老鼠,捞了很久才将老鼠取出。
按理说老鼠一定会被淹死。
然而,当他将老鼠捞出后,那只老鼠抖了抖身上的水,迅速逃跑了。
克拉克大为惊讶:为什么老鼠淹不死呢?
克拉克暂时停止手中的实验,转移到研究这种氟碳化合物溶液的功效上来。
经过实验分析,他终于找到了老鼠没有被淹死的原因。
原来,那种氟碳化合物的溶液,含氧量特别高,大约是水的20倍。
这一发现,在克拉克看来并非重要,可是,它被生物学家和医学家得知后,却如获至宝。
当时正在欧洲旅行的日本医生内藤良一,闻讯后专程去美国拜访了克拉克。
回国后,他和大阪的同事们开始研究人造血液。
经过数百次试验,他们在1978年试制成功了一种氟碳乳剂。
为了验证这种乳剂的无害性,内藤在自己身上用了200毫升,其他10位同事也做了同样的试验,结果均未发现不良影响。
内藤也成为第一位接受人造血的人。
1979年,氟碳化合物乳剂作为人造血液首次在日本问世,临床应用取得成功。
这种人造血液呈白色,看上去不像血液,是一种具有携氧性能的氟碳化合物。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变废为宝的不锈钢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不锈钢制品,例如,刀、叉、锅、盆、碗。
顾名思义,不锈钢是不会生锈的,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
但不锈钢的发明却源自一堆废品。
布里尔利是20世纪初英国的冶金家,他一直想发明一种耐磨而且不容易生锈的钢材用来做枪膛,于是他带领助手做了大量的实验。
布里尔利使用了各种金属材料,甚至还想过把不同的材料混合在一起,但始终没找到理想的钢材。
大家习惯把做完实验的废钢材堆在实验室的墙角,渐渐地,那里成了一个废料堆。
这天,布里尔利和助手们又白忙活了一天,实验还是没有成功。
他对大家说道:“看来今天不会有什么新突破了,时间也不早了,明天再继续吧。
”于是他们又把实验用过的金属扔到废料堆里。
第二天,布里尔利发现废料堆快成小山了,便和助手们一起清理。
突然,他发现废料堆里有一块亮闪闪的金属。
它在那里堆了那么久都没有生锈,与其他锈迹斑斑的废钢材形成鲜明对比。
布里尔利和助手们都很兴奋,看来离成功不远了。
他们赶紧把这块钢材拿去化验,结果发现里面含有14%的铬元素。
这种钢材还不是最完美的材料,布里尔利通过大量实验,使各种元素的比例更合理,终于发明了不生锈的材料——不锈钢。
幸运的布里尔利在废料堆里发现了不锈钢,但正是由于他做了大量的实验,幸运才会降临到他的头上。
看来只有努力做事,才会有成功的机遇。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雷港的发明
无线电的发明者马可尼曾提出一个观点:在能见度很低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电磁发射出无线电波来判断物体的方向。
其实这个道理和产生回声的原理相同,但当时几乎没人相信马可尼的说法。
英国科学家瓦特于1934年开始研究无线电反射波。
每一次实验,瓦特都会仔细记录实验结果,并对实验数据进行计算,他发现无线电波的传输速度比声波快百万倍,它还能准确探测到远方物体的位置并把结果传回发射器。
一天,正在实验的瓦特发现用于接收无线电波的屏幕上出现了一串光点。
后来证实这些光点是发射的无线电遇到一座大楼后反射回来的信号,一个大胆的猜想浮现在瓦特脑海里:“无线电能探测到空中飞机的反射波吗?”
有了想法后,瓦特与其他机电工程师合作,通过无数次的实验,终于研制成功了雷达装置。
把雷达运用到实践中,它能接收到远距离反射回来的电磁波,进而判断远方物体的准确位置。
二战中,雷达被广泛用于空中防御。
英军依靠雷达准确判断出德军飞机的位置,并将其击落,一次次击退了德军的进攻。
在今天,雷达就好比眼睛一样监视着我们的天空,保卫着各个国家领空的安全。
当然它也被广泛应用于矿藏探测、飞机领航等很多领域。
当大家都对某种说法质疑时,如果你的观点不同,你还会坚持吗?其实很多时候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只要你坚持,就会像瓦特一样成功。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蔡伦与造纸术
古时候的人们把文字刻在龟壳或动物的骨头上,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记录的事情越来越多,骨头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了。
后来,人们发现把文字刻在竹片或木片上比刻在骨头上更实用,这些载体就被称为竹简和木简。
但竹简和木简也很不方便,如果记载的事情很多,就需要大量的竹片。
有的人发现用丝绢记录事情方便多了,但在那时,丝绢是很昂贵的东西,只有少数人用得起。
后来,人们用丝做原料制造“丝絮纸”,但这种纸也很贵,不能广泛使用。
到了东汉时期,经济和文化更发达了,人们更渴望有一种既方便又便宜的纸。
此时有一位叫蔡伦的太监,他决心找出一种更好的造纸方法。
因此,只要一有空他就到宫里的造纸作坊学习技术。
蔡伦认为只有改进造纸的原料和方法,才能造出实用且便宜的纸。
为了增加造纸的原料,蔡伦还和工匠们反复实验,发现树皮、破布、渔网等原料都可以用来造纸。
造纸的原料丰富了,纸的产量也会大幅提高。
蔡伦还改进造纸技术,摸索出新的造纸方法:先把树皮捣烂,放在水里搅拌成纸浆,再加碱煮透,然后用竹席把水面的一层薄纸浆捞出来,晒干之后就成了纸。
这样造出来的纸很便宜,因此很快推广开来。
从此,纸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为中华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而蔡伦对造纸术的改进起了推动作用。
看来一种技术要得到推广,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莫尔斯发明电报
1832年的一天,美国画家莫尔斯正乘坐游轮从法国回美国。
在旅途中他遇到了电学专家杰克逊,并看杰克逊做了电磁实验。
莫尔斯是个充满好奇心的人,他一下就对实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便向杰克逊请教实验原理。
杰克逊告诉他:“电流的传输速度很快,无论电线有多长,只需一瞬间,电流就能从这边传到另一边。
”莫尔斯觉得这简直太神奇了,由于当时的通信手段还很落后,所以莫尔斯便想:“能不能用电流来承载某种信号的传输呢?利用电流的断续使磁针做出不同的动作,再把动作译成符号,不是就能传递信息了吗?”虽然当时的莫尔斯对电学和机械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很少,但他坚信通过努力,自己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回国后的莫尔斯开始潜心研究利用电流来传输符号的装置。
他把自己的工作室改成了实验室,一步步地慢慢学,并拜著名的电磁学家亨利为师。
经过四年的努力,莫尔斯终于做出了电报机的雏形。
当莫尔斯满怀希望地接上插头时,磁针却一动也不动。
“是哪里出了问题呢?”莫尔斯自言自语道。
接着他便开始检查电报机的各个零件和电路,有不懂的问题,就虚心向教授请教。
在很多人的帮助下,莫尔斯很快就找出了问题所在,并制造出了更先进的电报机。
1837年,莫尔斯发明的电报机终于能在500米的范围内工作了。
莫尔斯并没有停止研究,很快他就发明了传递信息的电报符号——“莫尔斯电码”。
莫尔斯取得突破性成果后,继续完善电报机。
1844年5月24日,在美国国会大厅里,莫尔斯按动电报机的按键,接着就听到一连串断断续续的嘀嘀声,在数十公里外的巴尔的摩很快便接收到了电文,莫尔斯的助手准确无误地把电文译了出来。
莫尔斯电报机的发明轰动了美国、英国和世界其他各国,从此人们有了一种更方便、更快捷的传递信息的方法。
电报的发明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递,方便了人们沟通。
当你遇到困难时,不要轻言放弃,多请教老师,多动脑筋,就一定能克服困难。
便利贴发明故事
便利贴发明故事便利贴,一种如今家喻户晓的办公文具,简单又实用。
它是怎样诞生的呢?故事要从上个世纪60年代说起。
1968年,一家美国科技公司的科研团队正在进行一项关于新型胶粘剂的研究。
他们希望能开发出一种无毒、易于撕下并再粘上的胶粘剂,以解决人们在办公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在长时间的研究和尝试之后,他们终于发现了一种具有这样特性的胶粘剂。
就在科研团队成员们兴奋地准备向公司领导汇报这一发现时,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们发现了这一发现的更广泛的应用空间。
一位团队成员,史密斯先生,正好在整理文件时,他不小心将一张纸条贴在了另一张文件上,这张纸条却又可以轻松地撕下来,并且没有留下任何残留物。
这个偶然的发现激发了科研团队成员的灵感。
他们开始尝试将这种胶粘剂应用到各种不同材质的表面上,并发现它的确具有惊人的粘性和易撕性。
于是,他们开始着手研发一种可以贴在桌子上,又可任意撕下并重新粘贴的小贴片。
经过一系列反复试验和改进,他们终于研制出了第一款便利贴。
这种小巧的贴片可以轻松地贴在任何平滑的表面上,而且再撕下来时也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在公司内部试用后,这种便利贴受到了员工们的一致好评。
1969年,这家科技公司将这项发明命名为“便利贴”,并开始在市场上进行推广。
便利贴首次亮相于纽约的一次办公用品展上,展出的样品立即受到了各界人士的追捧。
商界和办公用品店的代表纷纷争相询问该公司是否愿意授权销售便利贴。
随着便利贴在市场上的推广和使用,它很快就成为了一种广泛使用的办公文具。
人们兴奋地发现,利用便利贴可以方便地做笔记,留言,标记文件,管理日程等。
它们的便携和实用性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便利贴还被广泛运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人们在家里使用它来做备忘录、贴在冰箱上的购物清单,甚至是小孩的玩具上。
在学校里,老师们常常利用便利贴进行标注,方便学生们阅读。
而在医疗领域,医生们也发现便利贴可以方便地记录患者的病情和用药情况。
便利贴的发明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也成为了一种代表现代办公文具革新的标志。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罐头的故事
拿破仑执政时期,军队常年在外作战,时间一长,军队里携带的食物就会变质。
因为吃不到新鲜蔬菜,士兵严重缺乏营养,有的甚至患上了败血症,政府对此感到很苦恼。
一天,巴黎街头出现一张告示,政府悬赏12000法郎,征集能长期保持食物新鲜的储存方法。
在当时,12000法郎可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很多人都被这笔悬赏金所吸引,开始做起实验来。
其中有一个叫阿贝尔的做蜜饯生意的商人,虽然他不太懂保鲜技术,但由于长期做蜜饯生意,所以对于食品的腌制和保存有一些经验。
首先,阿贝尔想到生活中的常识,新鲜蔬菜过不了几天就会烂,于是他想到把蔬菜像腌制蜜饯一样熏制起来。
但熏制后的蔬菜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和营养,这种方法不可取。
“是不是有脏东西会加快蔬菜的腐烂速度呢?”阿贝尔想。
于是他把蔬菜洗得干干净净,再装进口袋,封得严严实实。
虽然这样能延长几天的保存时间,但防止蔬菜变质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不过他也从中得到启示,要想保存食物的新鲜,一定要采取密封的方法。
有一天,阿贝尔见妻子把吃剩的饭菜又煮了一次,妻子告诉他煮过的食物不容易馊。
这种方法激发了阿贝尔的灵感,他把食物装进玻璃瓶里,然后放在锅里煮开,再用木塞把瓶口堵住,并用蜡封住瓶口周围。
过了一个月,阿贝尔打开瓶子试吃里面的食物,果然没有变质。
阿贝尔立刻把这种方法报告给了政府,拿破仑听后高兴极了,他让人按照阿贝尔说的方法封装食物,并让军队带到海上吃。
几个月后,海军司令发回报告,说带去的食物依然保持着美味。
阿贝尔因此得到了那笔赏金。
正是因为阿贝尔发明的保存食物的方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
我们不能忽略很多小发现,不要等到它从生活中消失后,才知道它有多重要。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微生物的发现
列文·虎克1632年出生于荷兰。
他从小就对一切新鲜稀奇的事情很感兴趣,特别喜欢观察一些很细小的东西。
16岁时,列文·虎克失去了父亲,他被迫退学,来到荷兰首都的一家眼镜店当学徒,学习磨制玻璃镜片的技术。
当听说有一种玻璃磨制成的凸透镜能将身边的东西放大很多倍时,他便渴望能磨制出一种镜片,用来观察肉眼看不见的东西,带他进入充满奥秘的微观世界。
一天,他终于磨制好了一片能将物体放大200倍的镜片,并用这个镜片做成了简易的显微镜。
通过这个显微镜,他观察到微小的物体,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在镜片下,他清楚地看到了蜜蜂身上的绒毛,蚊子的眼睛,自己的指纹……微观世界真的是太奇妙,太精彩了!列文·虎克完全沉浸其中,深深地被那些肉眼不易看到的现象迷住了。
1675年的一天,列文·虎克无聊地倚在窗前看外面淅淅沥沥的小雨,突然心中冒出一个想法:不知道雨水中有没有什么东西呢?他跑到院子里舀了一杯雨水,用显微镜仔细观察起来,发现显微镜下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小生物在不停蠕动。
通过多次反复的观察和实验,列文·虎克向皇家学会提交了自己的观察报告,报告中说:一滴雨水中的生物数量比全荷兰的人口还多……列文·虎克将这些生物称为“微生物”。
皇家学会派出科学家组成的考察团来到列文·虎克的家中,通过列文·虎克自制的显微镜,科学家们清楚地看到了那些蠕动着的小生命——微生物。
列文·虎克作为杰出的显微观察家,在生物学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正是由于他对微小事物的细心观察,神秘的微观世界大门才会对列文·虎克敞开。
从此,人类进入了一个肉眼看不见的微观新天地。
从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踏入一个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科学家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可见很多重大的发明、发现,都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引发学生奇思妙想的创新故事_由小事引发的创意
美国发明家斯坦·梅森发明了一种颇为实用的,能使食物处于最佳受热烹饪位置的炊具。
要制造这种炊具,首先得找到微波炉内各处的“热点”。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梅森将一层层放有玉米粒的隔板放进微波炉,然后观察哪些地方的玉米粒先爆成玉米花。
通过长时间的不懈努力,梅森终于发现了微波炉内的“热点分布模式”:它们不在入口,也不在中央,而是呈一种蘑菇云状。
根据这一点,梅森发明了适合这种模式的烹饪盘。
有一位教授洗完澡后,拔下澡盆的活塞放水。
他无意中发现水流在排水口形成了漩涡,是向左旋的。
这件不起眼的事激发了他的好奇心。
他又在其他器具上做实验,并且观察河流中的漩涡,结果发现它们都是向左旋的。
教授于是联想到,这种现象大概与地球自转的方向有关。
果然,在南半球国家,孔道水流的漩涡是右旋的;而赤道地区的孔道水流并不形成漩涡。
最后,这位教授总结出了孔道流水的规律,提出一种新观点,这在研究台风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中,往往蕴藏着大规律。
许多科学上的重大发明都是由一些“司空见惯”的小事触发的。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会抄写的机器
19世纪时,办事员都是坐在写字台旁,用笔蘸着墨水写各种东西,例如订货单、发货清单、商务函件和报表等等。
肖尔斯是个美国人,他的妻子就是这样一个办事员。
她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工作,下班后还总把白天没做完的工作带回家继续做。
看着妻子不停地抄写,肖尔斯觉得很心疼,他想:“如果能发明一种使这个工作变得容易而且更有效的机器该多好啊!”于是,肖尔斯翻阅大量的资料,发现以前曾有人为盲人设计过一种打字机,遗憾的是没有文字记载这种打字机的工作原理。
但肖尔斯并没有放弃,为了减轻妻子的工作负担,他决心自己设计一台打字机。
六年过去了,肖尔斯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加上自己的潜心研究,终于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能代替人抄写文字的打字机。
这台打字机的体积很大,键盘上有按一定顺序排列的英文字母,每个字母对应一根打字杆。
人只需要按英文字母键,打字杆就会击打纸板上的复写纸,这样就能将英文字母清晰地印在白纸上。
肖尔斯发明的打字机外形不是很美观,而且操作也比较麻烦,打字的中途不能看到打出来的字,打错了也无法及时改正。
后来,人们不断改进肖尔斯的打字机,才有了今天更完善的打字机。
随着打字机的出现,还诞生了一项新的职业——打字员。
从此越来越多的女性走进了职场。
随着科技的进步,打字机逐渐被电脑替代,但从今天电脑键盘上的26个英文字母的排列顺序中,我们仍可以看到打字机的影子。
肖尔斯发明的打字机让办事员的工作更轻松了,大大提高了办事员的工作效率,这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有时候,一个小发明就能改变世界。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神奇的魔术贴
很多人应该都穿过有魔术贴的衣服或鞋子吧,即使没穿过,在生活中也常常会用到它。
魔术贴能使东西牢牢地粘在一起,而且非常方便,它是由一位叫麦斯楚的瑞士工程师发明的。
一天,麦斯楚去野外打猎,回到家后才发现外套上粘满了牛蒡刺,他连忙把衣服脱下来使劲抖,可是牛蒡刺牢牢粘在上面,怎么也抖不下来。
麦斯楚无可奈何,只好一个个拔掉。
他一边拔一边想:“为什么牛蒡刺能牢牢粘在衣服上呢?”于是他仔细观察拔下的牛蒡刺。
原来每个刺的末端都是钩子形的,钩子勾住了衣服的绒线。
这时,一个新奇的想法浮现在麦斯楚的脑海里:或许我能发明一种新的按扣技术。
有了想法,麦斯楚立即动手。
根据牛蒡刺粘衣服的原理,通过大量实验,他最终选择尼龙做原材料,做出像胶带一样的东西,其中一面上有牛蒡刺一样的小钩,另一面上有很多毛圈,只要轻轻地将两面按在一起,它们就会牢牢粘上,而且只要稍微用力就可以撕开。
麦斯楚觉得自己的发明太神奇了,于是给它取名叫“魔术贴”。
魔术贴使用方便,而且非常耐用。
人们根据不同的需要设计出不同形状和颜色的魔术贴,用在衣服、鞋子、背包、窗帘等等很多地方。
人们不再局限于使用纽扣或拉链了,魔术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麦斯楚清理衣服上的牛蒡时,动脑想了想,便发明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东西。
看来只要我们善于动脑,一定会从日常生活中得到启发。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阿尔卑斯山上煮土豆
300多年前,法国人丹尼·帕平为了躲避法国政府的迫害,逃亡国外。
他沿着阿尔卑斯山艰难地跋涉,准备前往瑞士。
帕平经过连日的翻山越岭,终于爬上了主峰,他打算休息一下,便找来树枝,点起篝火,开始煮土豆。
但不知道为什么,水开了很久,土豆依然没有煮熟。
帕平只好把半生不熟的土豆吃了下去。
几年后,在阿尔卑斯山上煮土豆的那件事仍然令帕平记忆犹新。
他查阅了许多参考书,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水的沸点和大气压有密切关系,气压越高,水的沸点就越高。
阿尔卑斯山上空气稀薄,气压低,水的沸点也低。
煮土豆时,尽管水开了,但水温不够高,所以土豆煮不熟。
帕平认为增大气压就能使水的沸点升高,这样就可以大大缩短煮熟食物的时间。
帕平动手做了个密闭容器,通过加热来增加容器中的水蒸气,从而达到增大气压的目的,这样水的沸点就会升高。
后来,他重新绘制了一张密封锅图纸,并请专业技师来制造这口锅。
新的设计在锅体和锅盖之间加了一个橡皮圈,能让整个容器的密封效果更好;帕平还在锅盖上方设计了一个孔,解决了锅内蒸汽过多的问题。
他把土豆放进锅里。
只用了十几分钟就把土豆煮得烂熟。
实验成功了。
1681年,帕平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口高压锅,他邀请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们对这口锅进行“鉴定”。
专家们还没喝完一杯茶,一盘盘热气腾腾、香味扑鼻的食物就端上来了。
帕平强调说这种烹饪方法不会让食物的营养和香味流失。
当时的英国国王对这一发明很感兴趣,特意请帕平制造了一口高压锅,放在白金汉宫的实验室里。
从此,帕平和他的高压锅便闻名世界。
帕平从煮土豆这样一件小事中得到启发,发明了高压锅,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看来只要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我们就能有所发现。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引发学生奇思妙想的创新故事_爱心诞生创可贴
创可贴在生活中是一种很实用的东西。
说起来,创可贴的发明真是体现了爱心的一个创造。
它的发明者是埃尔·迪克森——一位在生产外科手术绷带工厂工作的先生。
20世纪初,迪克森先生刚刚结婚,他的妻子是一位娇巧的美人,可这位年轻的太太对于居家过日子还不太熟悉,她常常在做饭时切着手或烫着自己。
迪克森先生由于工作原因,当然能够很快为她包扎好,但他想,要是能有一种自己就能包扎的绷带,在太太受伤而无人在家的时候,就不用担心她自己包扎不了了。
他想,如果把纱布和绷带做在一起,就能用一只手包扎伤口。
他拿了一条纱布摆在桌子上,在上面涂上胶,然后把另一条纱布折成纱布垫,放在绷带的中间。
但是有个问题,做这种绷带要用不卷起来的胶布带,而暴露在空气中的粘胶时间长了表面就会干。
后来他发现,一种粗硬纱布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他完成了这项实验。
当迪克森太太又一次割破手时,就自己揭下粗硬纱布,用她聪明的丈夫发明的绷带贴在伤口上。
当公司了解了他的小发明时,就非常愉快地将这种绷带作为了公司的新产品推出。
这种绷带一直到1920年还没有商品名称,只是销售产品。
后来工厂主管凯农先生建议用Band—Aid 这个名称,其中Band指的是绷带,而Aid是指用于急救和手术的绷带产品,后来也成了绷带的同义词。
迪克森先生出于对妻子的爱而发明的这种小东西,就是现在几乎家家必备的邦迪牌创可贴。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戴姆勒制造汽车
戴姆勒开办了一家发动机工厂,自己担任引擎研究专家。
一天清晨,两名警察来到工厂说:“我们接到举报,说你的工厂总是在半夜发出奇怪的声音,今天我们就是来检查的。
”听了警察的话,戴姆勒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于是他把警察带到一间屋子里,指着一个机器说:“奇怪的声音就是这个引擎发出来的。
”警察问到底怎么回事,戴姆勒就发动了机器,机器立刻发出了“突突突”的声音,而且还转动起来。
警察见没有什么异常便离开了。
这个机器就是戴姆勒研发的煤气引擎,它的优点就是体积小,动力大,而且转速很快。
戴姆勒总是喜欢在晚上研究引擎,没想到遭到了周围邻居的怀疑,引来一场误会。
戴姆勒一直想发明一种能“代步”的机器,新引擎无疑是最关键的一步。
不过,新引擎也有个缺点,那就是使用过程中必须配一个煤气袋,这样就很不方便了。
戴姆勒不断总结经验,发明了一种利用汽油做燃料的引擎。
他先把引擎用在自行车上,这样就能驱动自行车快速前进;接着他又把引擎用在马车上,马车的速度达到了每小时18千米。
戴姆勒还不断改进马车的外形,提高它的舒适性和美观性,渐渐地就演变成了今天的汽车。
戴姆勒的公司开始大量生产汽车,奔驰汽车就是他们公司的产品。
汽车是20世纪最重大的发明之一,它的出现大大方便了我们的出行。
汽车是戴姆勒一步步苦心研究的结果,汽车的发明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因此成功不是轻易得来的,它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地努力。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淬火”冶炼铁
三国鼎立时期,各国首领都想统一中国,因此战事相当频繁。
由于当时的炼铁技术落后,战士们使用的刀、枪等武器都是用软铁打造的,一点也不坚硬,用不了多久就必须更换,人们迫切需要一种先进的炼铁技术,造出硬度更高的武器。
蜀国有一个叫浦元的铁匠,他积累了丰富的打铁经验,打出来的刀、枪非常锋利。
但是不能打出高硬度铁器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他,所以只要一有空闲,他就会琢磨这个问题。
一天,浦元尝试着能打造出一把硬一点的剑,但打好后发现还是太软了。
他以为是火候不够,又把剑放进炉子里烧。
过了一会儿,浦元把剑拿了出来,由于他一门心思想着怎么使剑变硬,所以忘了锤打。
等他反应过来时,剑已经冷却了,看来只有重新再烧。
正当他准备把剑又放回炉子里时,发现冷却的剑好像很硬。
浦元有了一个新想法:“加速冷却烧红的剑能不能提高剑的硬度呢?”
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合理,他赶紧把剑放进炉子里,等烧得通红后取出来,趁热煅打几下,接着立即放进冷水里。
只听水发出嗞嗞的声音,水面上还冒出水泡和一股股白烟。
浦元打好了剑,并试着用它砍一块石头,没想到一下就把石头砍了个口子,剑却完好无损。
浦元高兴极了,看来自己找到了更先进的炼铁方法。
新的炼铁技术很快便得到推广,打造出的铁器更坚硬、更耐用了。
浦元发明的这种炼铁技术叫“淬火法”,利用冷水使烧红的金属迅速冷却,增强了金属的硬度。
在现代钢铁冶炼中,依然采用这种方法。
浦元虽然只是个铁匠,但他通过自己的聪明头脑,找到了新的炼铁技术。
无论做什么工作,只要勤奋努力,就能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古老的纺织技术
黄道婆出生于南宋末年的江南一带。
因为家庭贫困,黄道婆十多岁就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
她白天下地干活,晚上还要织布到深夜,每天都有做不完的繁重体力活。
后来,她实在忍受不了公婆一家的虐待,跑到了海南岛。
当地的黎族同胞接纳了这个苦命的人,在生活上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关怀,并把当时先进的纺织技术传授给她。
黄道婆虚心学习,并结合以前的技术,成了一个纺织能手。
在海南岛生活了二三十年后,黄道婆回到了故乡。
那个时候江南已经开始大量种植棉花,但纺织技术却很落后。
黄道婆把自己精湛的纺织技术传授给当地的农民,而且还对纺织工具进行改革。
首先,黄道婆把黎族人使用的搅车加以改进做成轧车,它能把棉籽剥得干干净净,人们不需要用手工剥棉籽,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她还改进弹棉花的工具,把弹棉花的小弓加长三到四倍,用木头做的槌子代替手指击打弓弦,这样弹出的棉花更细致,提高了纺纱织布的质量。
黄道婆还不断改进纺织机的结构,以便在操作的过程中更省时、省力。
她把从黎族人那里学到的知识结合自己的经验,创造出了一套独特的技术,在织布时可以织出各种美丽的图案。
当地生产的纺织品远销各地,江南也成为当时的纺织业中心。
此后,凝聚了黄道婆和广大劳动者心血的纺织技术被大力推广。
黄道婆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为古代纺织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深受人们的爱戴。
黄道婆用双手和智慧创造了新的纺织技术,推动了我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
可见只要肯努力,任何人都能有所成就。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富尔敦发明蒸汽船
富尔敦出生于美国的一个农场工人家庭。
从小他就有一个梦想,将来要造一艘不用桨就能行驶的船。
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伴时,遭到了大家的讥讽。
因为在当时,大家都认为船是借助风力,并要依靠人划桨才能在水上航行的。
长大后的富尔敦成了一名画家,虽然他在艺术方面很有造诣,但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对于发明创造的热情依然不减。
当富尔敦听说曾经有人造出过使用蒸汽做动力的蒸汽船,但最终还是失败了时,他不禁为此人感到叹息,但这也大大鼓励了富尔敦,更坚定了他要造蒸汽船的梦想。
从此,富尔敦开始潜心研究蒸汽船。
他先做了大量各种各样的轮船模型,再拿到水里试航,每次他都会做详细的记录,从发现的问题中总结经验教训,通过比较各项数据,找出每艘船的优点,再综合这些优点做出一艘更完善的船。
九年后,富尔敦积累了丰富的造船经验,为制造蒸汽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803年,富尔敦终于造出了第一艘蒸汽船。
当这艘“怪船”在塞纳河上航行时,引来了无数人好奇的眼光。
看到船稳稳地行驶在水面上,大家都为富尔敦喝彩。
不幸的是,当天夜里刮起的狂风把船打翻了,富尔敦不顾一切地跳进水里,结果只捞到一些零件。
但是他并没有气馁,决心从头开始,造出更好的蒸汽船。
1807年,一艘木制的船停泊在美国的哈得逊河码头。
船上有一张大大的白帆,两边各有一个螺旋桨式的装置,船上还竖起一个大烟囱,不断冒着浓烟。
这是富尔敦新建的蒸汽船,被命名为“克莱蒙特”号。
蒸汽船行驶了32小时,没有出一点故障,而且安全到达了目的地。
富尔敦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梦想,他是第一个成功制造蒸汽船的人,他的发明对水上交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富尔敦从小就为自己树立了远大的目标,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实现了梦想。
无论什么梦想,都需要自己动手去做才能实现,否则一切都是空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很多人都用过便利贴吧?我们可以把重要的却又容易忘记的事情记在上面,然后贴在显眼的地方,以便随时提醒自己。
便利贴是由美国一位叫富莱的工程师发明的。
每个周末,富莱都会去教堂做礼拜,教会经常会组织唱圣歌,他正好就是唱诗班的一员。
为了在唱圣歌的时候不出错,富莱总是用一张小纸条,把自己要唱部分的歌词写下来夹在歌本中。
有一个周末,富莱像往常一样到教会唱歌,翻页时小纸条从歌本里掉了出来,富莱一下就慌了,轮到他唱时不知道该唱哪个部分,羞得他满脸通红。
这时,他就想:“如果有一种胶能把纸条贴在歌本里就好了,不过这种胶要有黏性但又不能太黏,否则撕纸条时会把歌本上的纸撕烂。
”
富莱有了这个想法,便动手做实验,后来他发现自己需要的那种胶早就被人发现了。
当时人们只想研发一种黏性很强的胶,结果发明的却是这种只能勉强粘牢两张纸的胶。
发明者觉得这是一项失败的发明,于是便不了了之。
富莱心想:“这不正是我要找的胶水吗?”于是他把这种胶做了一些改良,想法使胶和纸张结合在一起,终于生产出了具有黏性的便利贴。
便利贴上市后,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
就像它的名字一样,便利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
富莱把失败的发明加以利用,发明了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多方便的便利贴。
很多看似没用甚至被当做废品的东西,我们应善于加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