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八百壮士的真实故事
八百标兵奔北坡的故事
八百标兵奔北坡的故事八百标兵奔北坡,炮兵并排北边跑。
这首歌曲,让人们想起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段历史。
那时,中国人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压力,但是,他们没有放弃,而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抗着敌人的入侵。
八百标兵奔北坡的故事,就是这样一段历史。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攻占了中国的卢沟桥。
这一事件,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抗。
8月13日,日军开始对中国的淞沪会战进行进攻。
当时,中国军队在上海的南汇地区设立了一个防御要塞,名为八百壮士。
这些士兵,都是中华民族的骨干,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保卫着祖国的尊严。
八百壮士的抗击,让日本军队感到了强烈的威胁。
他们决定攻克这个防御要塞,以便顺利进攻上海。
在日军的炮火下,八百壮士孤军奋战。
他们用枪支、手榴弹和刺刀,抵抗着日军的入侵。
虽然他们人数少,但是他们的勇气和毅力,却让日军感到了无法逾越的障碍。
最后,八百壮士的弹药用尽了,他们只好用刺刀和手榴弹进行最后的抵抗。
当日军以压倒性的优势进攻时,八百壮士全部阵亡。
但是,他们的英勇事迹,却被世人铭记在心。
八百壮士的牺牲,让人们感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力量。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祖国的尊严和民族的气节,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们的革命精神,激励着人们抵抗侵略,保卫祖国。
今天,我们已经走过了80年的时间,但是八百壮士的故事,仍然让人感到激动和震撼。
他们的牺牲,不仅是为了保卫祖国,也是为了让后人铭记历史,传承革命精神。
我们应该学习八百壮士的爱国主义精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八百壮士的故事,是一段悲壮而辉煌的历史。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祖国的尊严和民族的气节,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们的革命精神,激励着人们抵抗侵略,保卫祖国。
今天,我们已经走过了80年的时间,但是八百壮士的故事,仍然让人感到激动和震撼。
他们的牺牲,不仅是为了保卫祖国,也是为了让后人铭记历史,传承革命精神。
《八佰》观后感
《八佰》观后感《八佰》观后感1今天我怀着一颗激动的心,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观看了一部振奋人心,令人动容的电影《八佰》。
这部电影中的每个人物都是有血有肉,不畏牺牲的英雄。
它主要讲述了淞沪会战时期,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英租界只有一河之隔,孤军奋战四个日夜,誓死保卫祖国防线的事情。
整个过程扣人心弦,还有许多情节让我们不由的流下了泪水。
这一段是最让我振奋的————当时四行仓库已被日军包围,而且到处都是激烈的轰炸声,然而驻守仓库的国军就连一面国旗都没有,这时河对岸有人把国旗绑在自己的身上,冒着生命危险把它交给到了战士手中,国军英雄不惧牺牲把国旗在四行仓库的顶层高高升起,民众们也为此而感到振奋,他们在不停地欢呼,每个人都咬着牙,含着泪!这时日军也发动了更加疯狂,残暴的进攻。
为了应对日军的进攻,英雄们也组织了敢死队,他们把炸药绑在自己的身躯上,前仆后继,用自己的血肉之身阻挡了日军的一次次进攻。
对岸的民众看到此景都愤怒的攥紧了拳头,真想冲上去同他们一起战斗,此时的人们心中是多么的愤怒,多么的悲痛!而我们的英雄又是多么的英勇,多么的无畏!日军眼看久攻不下,又开始用轰炸机对仓库狂轰乱炸,他们的目的就是想炸掉我们的国旗,摧毁我们的意志,而我们的军人毫不退缩,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保住了旗帜,他们也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全世界:中国不会倒,中国不会亡。
影片结束时,我的心一直是激动的,愤怒的,拳头也是紧握的!最后我想说:同学们,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父母、老师把最好的都给了我们,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珍惜当下,努力学习,懂得感恩,报效国家!向为了和平而流血牺牲的先烈致敬!《八佰》观后感2疫情来来,第一次走进电影院,看了管虎导演的《八佰》。
很是惭愧因为这部电影我才知道这场如此惨烈的战役,这次战斗中我国实际参战人数只有420人,为了迷惑敌人,对外宣称800人,史称八百战士。
他是淞沪会战后期,中国军队第88师524团团附谢晋元临危受命,率领400余名官兵(外界称“八百壮士”),坚守闸北四行仓库,掩护主力部队撤退。
八佰电影背后的真实故事
八佰电影背后的真实故事
1、“八佰”是淞沪会战为守住上海最后一支军队,是一支只有400多人的军队,为威慑敌人自称有八百人,400多人中基本都是十七,十八岁的孩子,在战争的前期,纷纷写下遗书,发誓要与四行仓库共存亡。
2、淞沪会战打了三个月之后,由于日本军队的疯狂进攻加上武器装备精良,中国军队虽然临危不惧,誓死不从,但是依旧纷纷败下阵来,最后选择撤退上海,为掩护大部队的撤退,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临危受命,负责殿后,保护其他人的性命。
刚开始的保护中,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拼尽全力,但依旧伤亡惨重,为了更多的人活下去,八十八师组建了一支400多人的敢死队,负责最后的保护,为了威慑敌人,谎称是一支拥有800人的军队,从此就有了“八百壮士”的名号。
第 1 页共1 页。
上海八百壮士的真实故事
在上海苏州河的北岸,现在仍屹立着一栋弹痕斑斑的建筑,无言地述说着当年抗日将士们的英勇壮烈。
它就是四行仓库。
1937年10月26日,为了掩护国民党八十八师和其它部队向西撤退,谢晋元带领400多人(报界宣传称“八百壮士”),奉命据守四行仓库。
谢晋元在日军的重重包围下,他们浴血奋战4昼夜,打退敌人10余次进攻,毙敌200多人,极大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也重新振奋了因淞沪会战受挫而下降的中国军民的士气。
童子军杨慧敏给将士送旗01苏州河对面当时是英美租界,四行仓库保卫战引起了中外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英美等国派代表向国民政府递交请愿书,要求以“人道主义原因”停止战斗。
蒋介石认为坚守闸北、坚守四行仓库最初的目标已经达到:绝大部分的中国军队已经顺利撤退,并重新部署;而这场战斗已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注意。
于是他下令谢晋元于10月31日撤出仓库。
刚接到通知时,谢晋元坚决不答应。
因为他早已立下了“殊死报国,誓于四行仓库共存亡”的誓言。
后经再三劝说,谢晋元才同意率部撤退到英租界。
但随后英租界在日军的威胁下,解除了壮士们的全部枪械,并将他们送到了租界西部的胶州路进行隔离。
02在租界内,谢晋元仍然没有放松部队操练,依旧组织大家出操、训练。
每天早上,孤军还会升国旗。
这些行为让租界守军很不自在,他们怕惹来日本人。
一天早晨,趁着孤军升旗时,英国人指使全副武装的白俄雇佣军来抢国旗,还开枪打死了四个保护国旗的战士。
当时,谢晋元给蒋介石写信,想继续抗战杀敌,得到的回复却是要忍耐。
可想而知,谢晋元他们是多么的愤懑和压抑。
但谢晋元依然每天带着手下的士兵,对着没有国旗的旗杆升旗、行礼。
1941年4月24日,谢晋元在四行孤军营操场被4名汪伪特务收买的兵痞刺死,年仅37岁。
后来4名叛徒被租界审判处死。
谢团长没有在战场上牺牲,却死在了卑鄙的叛徒手中!后来,谢团长的遗体被安葬在孤军营宿舍门前的小花园内。
国民政府追赠其为少将。
25万上海市民纷纷含泪到孤军营为谢晋元送葬。
八佰信仰与勇气的传奇
八佰信仰与勇气的传奇八佰是一部描写中国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发生的真实战斗故事的电影。
该片以八百壮士坚守上海四行仓库的传奇故事为背景,展现了八佰壮士们信仰与勇气的伟大。
本文将从故事背景、电影内容和深层意义三个方面,讨论《八佰》这部电影所传递的信仰和勇气的价值。
1. 故事背景八佰这一真实故事发生在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和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国民革命军、中华革命军,团结合作,共同对抗外敌入侵。
四行仓库是一处重要的军事据点,掌握了该地就意味着掌握了上海周边地区。
然而,在面对强大的日军进攻时,只有八百壮士坚守仅有的枪支弹药,他们面临着危险的生死挑战。
然而他们不畏强敌,勇往直前,展现出了令人敬佩的信仰与勇气。
2. 电影内容电影《八佰》通过细腻的演绎和激烈的战斗场面,展现了八百壮士们在四行仓库内坚守的艰辛,以及他们信仰与勇气的传奇故事。
八百壮士们以壮烈的牺牲和不屈的意志,为中国的抗战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电影中,八百壮士们不仅面对日军的攻击,还要面对内部的困境和矛盾。
然而,他们坚定的信仰和无私的勇气使得他们能够团结一致,并最终战胜了敌人。
每个八百壮士都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信仰与勇气的力量让人难以忘怀。
3. 深层意义电影《八佰》不仅仅是一部展示历史战争场面的影片,更是关于信仰与勇气的探索和传递。
他们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对正义与公平的追求,对自由和独立的执着,都体现了信仰与勇气的重要性。
这种信仰与勇气的传递,不仅是对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回顾,更是对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呼唤。
它让我们明白,信念和勇气是战胜困难和挑战的基石。
在困境中,只有坚定的信仰和无畏的勇气,才能驱使我们战胜内心的恐惧和外界的艰难,最终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总之,《八佰》这部电影通过展现八百壮士们在四行仓库内的战斗,传递了信仰与勇气的传奇。
这种信仰与勇气的力量在历史上一再证明了它的重要性和无穷的价值,它鼓舞着每个人为了更好的未来去努力奋斗。
“八百壮士”后来的生活
“八百壮士”后来的生活从前有一群人叫做“八百壮士”,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他们没有任何武器装备,甚至没有足够的弹药去对抗日军,但他们却宁死不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祖国的自由独立而奋斗。
这些勇士们的故事在历史上被广为传颂,但是关于他们的后来生活,似乎并没有太多的人了解。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八百壮士”们的后来生活。
首先,我们要了解到的是,“八百壮士”这个称谓是不准确的。
事实上,在1937年华北事变期间,这些士兵们是属于一个名为“每杆棍子的故事”的团队。
后来因为在“淞沪会战”中表现突出,媒体对他们的报道中才提到了“八百壮士”的称号。
那么,这群勇士在战争结束之后,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呢?一、曾经陷入绝境的“八百壮士”如何生存?在当时的抗日战争中,八百壮士之所以被称为“八百”,就是因为他们一共只有八百人。
他们的任务是保卫上海四行仓库,抵挡住一支数目庞大的日军。
然而,其实八百壮士中并不是所有人都死亡了。
在上海四行仓库中战死的只有40人左右,还有一些是病死或者牺牲了,但大部分的士兵还是活了下来。
在战争结束之后,这些幸存者并没有像其他士兵一样被返乡,而是留在了军队。
其中一些人成为了军官,一些人成为了教官,而一些则回到了他们的故乡,开始了新的生活。
二、如何重新适应生活?对于这些习惯了战争生活的士兵来说,回到平静的生活并不容易。
很多人都面临着重新适应的问题。
于是,他们就开始了调整。
有些人回到了自己家乡,找到了自己的亲人,并开始了新的生活。
有一些人则选择了留在部队,继续为国家服务,但是这些人都是在战争之后转为后勤工作。
三、他们的荣誉如何被传承?尽管时间流逝,但八百壮士的勇气始终被新一代人传承着。
为了纪念这些勇士们,中国政府也陆续为他们做出了很多事情。
例如,在浙江的紫金山上建了一个八百壮士的墓地,供人们祭奠。
同时,也有很多电影、电视剧和小说记录了他们的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些勇士的事迹。
就算是没有战争的时候,也需要有英雄来保障国内的生活和发展。
上海八百壮士的真实故事
上海八百壮士的真实故事八百壮士是指在上海即将沦陷时,国民革命军陆军第88师第524团奉命退守四行仓库,与日军激战四天四夜,鼓舞全国军民抗战士气的英雄群体。
八百壮士困守孤军营时,被日军将余部俘获押走,部分人被遣送至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日军集中营。
2014年8月29日,八百壮士国民革命军陆军被追认为英雄群体。
1937年10月26日,淞沪会战进入最后阶段,宝山大场防线失守,国民革命军决定全线西撤,命令第88师留下一个团进行掩护。
当月26日深夜,88师524团副团长谢晋元急匆匆地回到团部,他的手上拿着88师师长孙元良的一纸手令,上面命令“524团第一营死守上海最后一块阵地。
”这最后一块阵地,就是四行仓库。
那时的四行仓库,南面紧挨苏州河,东面是英国、美国控制的公共租界,西面、北面已经被日本军队占领。
这幢钢筋水泥建筑占地0.3公顷,宽64米,高25米,最初是4家银行存储贷物的联合仓库,以墙厚楼高、易守难攻著称。
一直到27日凌晨3点,从前线撤退到四行仓库参加掩护的共计420人,为了迷惑敌人,谢晋元对外仍用团的番号称有800人,八百壮士由此得名。
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军在上海向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国民政府先后在上海地区投入40多万兵力,与日军展开“淞沪大战”。
9月,闸北宝山路阵地陷落;10月,日军突破大场防线。
奋战在闸北、江湾一带的中国军队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被迫向西撤退,第八十八师师长,著名长腿将军孙元良属下第五二四团副团长谢晋元率领所部第一营的官兵,奉命坚守四行仓库,吸引日军注意,掩护主力撤退。
据青年历史学家们考证,当时坚守的官兵一共只有300多人,由于顾及到早期伤亡和原有建制(一加强营700余人),也出于“凑整数”和鼓舞士气,扩大声势的目的,故号称800。
之所以在四行仓库这个必死之地防守,是因为该地就在公共租界边上,毫无遮掩,相当于向全世界进行现场战事广播,有利于扩大影响,争取同情。
八百壮士的故事情节
八百壮士的故事情节
八百壮士的故事发生在1937年的中国抗日战争期间。
当时,
日本侵略军已经攻陷了中国的上海市,并向上海保卫战中的南京市发起进攻。
南京市的淞沪抗战指挥部意识到,失去四行仓库将让日军攻进城市核心区域,他们决定派出八百名军人保卫四行仓库。
这个决定被称为“再起之战”。
八百壮士由来自零陵一带的湖南官兵组成,他们接到命令后立即集结在四行仓库。
他们的指挥官是东北抗日义勇军的老兵陈树湘。
当几千名日本士兵团团围住四行仓库时,八百壮士的士气良好。
他们以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决心抵抗了日军的连续进攻。
八百壮士利用四行仓库内的砖墙、铁门和火器来抵抗敌人,并频繁使用手榴弹。
在整整四天的战斗中,八百壮士没有退缩或投降的意思。
尽管日军使用了大炮、机枪和飞机进行猛烈轰炸,他们依然坚守阵地,周旋于战火之中。
最终,八百壮士的英勇抵抗塑造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奇迹。
尽管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他们成功地阻止了日军攻占四行仓库,为南京市的抵抗提供了宝贵的时间。
八百壮士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中的英雄。
他们的壮举激励了整
个国家,并为后来的抗战努力树立了榜样。
这个故事也被改编成了电影和纪念碑,用来纪念那些无畏的士兵和他们顽强的抗争精神。
上海八百壮士的真实故事
八百壮士是指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在上海即将沦陷时奉命撤退到四排仓库,与日军激战四天四夜的英雄群体,在抗日战争中鼓舞了全国军民的士气。
当800名英雄被困在单独的军营时,他被日军俘虏带走,其中一些人被送往位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日军集中营。
2014年8月29日,八百名英雄国民革命军作为英雄群体被追杀。
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者在上海袭击中国军队,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国民政府在上海投入了40多万军队,并与日军发动了“松湖战争”。
9月,闸北宝山路阵地沦陷;10月,日军冲破防线。
在闸北和江湾作战的中国军队被迫向西撤退。
著名长腿将军孙远良所在的第88师师长、524团副团长谢金元率部一营官兵,奉命坚守四线仓库,吸引日军注意,掩护主退。
据青年史学家考证,当时站在一旁的官兵只有三百多人。
他们之所以叫800,是因为考虑到了早期的伤亡情况和原有的组织体系(第一增援营700多人),也是出于“聚整数”、鼓舞士气、扩大声势的目的。
在四线仓防守的原因,是处在公开租界的边缘,没有任何掩护,相当于向全世界现场直播战争,有利扩大影响力,博取同情。
四星仓库位于苏州河北岸,是一座六层钢筋混凝土建筑,高大坚固。
当时,仓库的西界和北界已被日军占领,东界和南界是公开租界。
日军进攻时,怕误伤租界,不敢用重炮轰炸和飞机轰炸。
士兵们孤军奋战了四天四夜,击退了日本人的多次进攻。
其间,公共租界内的人们在河对岸摇旗呐喊,甚至渡河慰问。
各国媒体实地报道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任务完成后,无路可走的官兵奉命撤退到公共租界,并被解除武装。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所有特许权都落入敌人手中。
谢晋元被汪伪政府收买的财富兵暗杀,不幸身亡。
其余士兵由日军护送到战俘营。
在狭小的地方与日军作战的800名战士的英雄事迹迅速传遍海内外。
人们称赞他们为“八百英雄”,并特意写了一首“八百英雄歌”来歌颂他们。
八佰讲的是什么故事
八佰讲的是什么故事
1、剧情介绍:
故事原型为一九三七年发生于上海的四行仓库保卫战,此战为淞沪会战最后一役,故事围绕“八百孤军血战四行仓库”展开。
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中日双方激战已持续三个月,上海濒临沦陷。
第88师262旅524团团副谢晋元(杜淳饰)率420余人,孤军坚守最后的防线,留守上海四行仓库。
与租界一河之隔,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
为壮声势,实际人数四百人而对外号称八百人。
“八百壮士”奉命留守上海闸北,在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鏖战四天,直至10月30日才获令撤往英租界。
2、《八佰》是由华谊兄弟电影有限公司和北京七印象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腾讯影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光线影业有限公司和阿里巴巴影业(北京)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导演管虎执导,黄志忠、欧豪、王千源、姜武、张译、杜淳、魏晨、李晨、俞灏明等主演的战争题材影片。
第 1 页共1 页。
爱国电影《八佰》观后感心得精选5篇
爱国电影《八佰》观后感心得精选5篇电影《八佰》观后感心得1就在前天我和父母一同去看了《八佰》这部电影,网上都说这部电影十分好看,所以我们就前往了电影院去观看。
故事原型为1937年发生于上海的四行仓库保卫战,此战为淞沪会战最后一役,故事围绕“八百孤军血战四行仓库”展开。
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中日双方激战已持续三个月,上海濒临沦陷。
第88师262旅524团团附谢晋元率420余人,孤军坚守最后的防线,留守上海四行仓库。
与租界一河之隔,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
为壮声势,实际人数四百人而对外号称八百人,“八百壮士”奉命留守上海闸北,在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鏖战四天,直至10月30日才获令撤往英租界。
这部电影最让我感动的便是几位战士背着炸药包往下跳念名字的时候,想一想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也是有父母妻儿的人,所以他们都在那个时候往下跳也是十分勇敢的。
还有更多让我感动的片段,他们400多名战士都十分的勇敢,为了不让四行仓库变成他们的坟墓,他们只能在那里抵抗,最后他们赢得的胜利。
而这部电影充分的发挥了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精神。
电影《八佰》观后感心得2近期有一部名叫《八佰》的电影上映了,于是我和姑姑就赶往电影院观看。
电影开头就讲述的是战争的残酷,一帮来自各地的人们被征集去保护上海,可到了上海才发现残破不堪的上海已无人烟,日军的袭击把征集来的人们吓得到处跑,我都有点看不起这帮人,这么贪生怕死,这么没骨气,气的我都想打他们,他们成了逃兵,可他们又误打误撞的被捡进了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弟五二四团,来到了上海最后一个阵地四行仓库进行镇守,日本鬼子连续四日不断的袭击四行仓库,四行仓库死伤无数,国民党军人明知道凭这些人是赶不走日本鬼子的,可他们还是选择牺牲自己去拯救大家,去守着这最后一块阵地,国人的援助,送来了国旗,让他们燃起了希望,即使要面对更猛烈的袭击,也要在楼顶庄严的升起国旗,让它在风中飘荡,带给所有中国人希望,看到他们为了保护国旗一个一个的被枪杀,甚至连贪生怕死的逃兵也都参与进来,扛起支撑国旗的重任,后来为了延续中国的希望他们选择冲桥,一个一个的冲,一个一个的被杀,最后对面的友人大声的为他们呐喊,为他们加油,对他们伸出了双手,影片结束了,我还沉浸在里面出不来……在这些贪生怕死里的逃兵中有几个典型人物,小小年纪的小湖北,有想法的哥哥,怕死的老算盘等等,他们看着苏州河对面的天堂,他们羡慕对面的人,他们在地狱里绝望,他们想尽一切办法逃离地狱,可终归回到了四行仓库,他们在四行仓库经历了连续四日的日本轰炸,看着军人为抗日救国,舍弃生命,身绑炸弹纵身跳跃下去炸毁日本的攻击,他们的精神感染了这批逃兵,他们变得一次比一次勇敢,我也被他们的爱国精神感染,我感觉自己充满了力气,我要努力学习,要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八百壮士 写作素材
八百壮士写作素材摘要:一、背景介绍:卢沟桥事变与全面侵华战争二、战役概述:上海会战与闸北战场三、八百壮士留驻闸北:谢晋元主动请缨四、八百壮士英勇奋战:牵制日军、掩护大军撤退五、八百壮士成为民族英雄:英勇事迹传颂千古六、总结:八百壮士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地位正文:自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以来,日本对中国发动了全面侵略战争。
这场战争让整个国家陷入了一片火海,无数英勇的中华儿女为了保卫家园,奋起抵抗强大的敌人。
其中,八百壮士在闸北战场的英勇事迹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在上海会战中,中日双方进行了长达三个多月的大会战。
10月26日,日军攻陷了大场、江湾、闸北、庙行地区,中国守军面临腹背受敌的困境,战局岌岌可危。
为了掩护大军撤退,中国最高军事当局决定将主力撤至苏州河以南阵地。
在这个关键时刻,第88师接到死守闸北的任务,以牵制日军攻势。
师长孙元良在团以上军官会上询问谁愿意承担这个重任,第524团中校团副谢晋元毫不犹豫地表示愿意留下。
于是,八百壮士在谢晋元的带领下,义无反顾地坚守在闸北战场上。
他们英勇奋战,成功牵制了日军的进攻,为大军撤退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八百壮士在闸北的战斗中,展现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抵抗外敌的精神风貌。
他们以寡敌众,顽强拼搏,打的敌人胆寒。
虽然最终八百壮士大部分英勇牺牲,但他们的英勇事迹却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
八百壮士的英勇事迹,不仅激发了当时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也在今天仍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赞歌,成为中华民族抵御外敌侵略的象征。
我们可以从八百壮士的事迹中汲取力量,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牢记历史,珍爱和平,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继续努力。
在今天这个和平年代,我们更应该铭记八百壮士以及其他所有为民族解放事业付出生命的英雄们。
七星公园八百壮士墓的故事
七星公园八百壮士墓的故事
咱来说说七星公园的八百壮士墓的故事哈。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啊,有这么一群英勇无畏的壮士。
当时的情况那叫一个危急万分,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在打仗的地盘里到处都是危险。
这八百壮士啊,被敌人逼到了绝境,但他们可没有丝毫退缩的想法。
他们就像一群超级英雄一样,守着自己的阵地,顽强抵抗。
那战斗的场面,枪林弹雨的,子弹就跟不要钱似的乱飞。
他们在七星公园这一带啊,和敌人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每一个壮士都拼尽了全力,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在守护着尊严和土地。
最后啊,他们虽然牺牲了,但他们的英勇事迹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人们为了纪念这些伟大的壮士,就修建了这个八百壮士墓。
这个墓啊,就像是一座永远不倒的丰碑,每次人们走过的时候,就好像能听到当年的枪炮声,看到那些壮士们奋勇杀敌的样子。
这墓也时刻提醒着大家,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是这些英雄们用生命换来的呢。
八佰观影知识点总结
八佰观影知识点总结一、历史背景及故事梗概《八佰》的故事背景发生在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当时日军侵华,中国军队在上海周边展开了激烈的抵抗。
电影主要讲述了一支中国守军在受到日军重压包围的情况下,坚守魔鬼山五天五夜的艰难历程。
这支被称为“八佰壮士”的守军面对着人数远远上占优势的日军,但他们依然奋勇抗敌,最终成功阻止了日军的突围行动,成为了抗战史上的传奇事件。
二、电影的拍摄与制作《八佰》的拍摄和制作可以说是非常艰苦和复杂的。
由于影片的历史背景和战争场景,需要大量的特效和道具来呈现。
同时,为了真实再现当时的战争场景,导演和摄影团队也在选址和布景上进行了大量的考究和打磨。
在拍摄过程中,演员们也经历了很多艰苦的训练和辛苦的表演,以确保影片的真实性和震撼力。
三、角色扮演与演员表现影片中的角色扮演和演员表现也是一大看点。
《八佰》中,王彦霖饰演的杜月笙,余皑磊饰演的竺智,郭京飞饰演的杜明礼,王千源饰演的吴翔,张译饰演的陈纯等演员都呈现出了非常出色和饱满的表演,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当时战争中人们的艰辛和顽强。
四、影片的主题与价值《八佰》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其主题和价值也是非常重要的。
影片通过讲述八百壮士坚守魔鬼山的故事,展现了中国抗战时期人民军队的顽强意志和坚定信念,表现了中国人民在侵略面前的团结和勇敢。
同时,影片也通过宏大的战争场面和深刻的人物细节,使观众更加深刻地了解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和背景,引发了对和平、对国家、对战争的思考和回忆。
五、影片的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八佰》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也是非常突出和独特的。
影片在战争场面的搭建和特效的处理上非常用心和细致,通过巧妙的拍摄和后期制作,呈现出了非常宏大、震撼的视觉效果。
同时,在人物角色的刻画和情节的铺陈上,导演和编剧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处理,使整部影片更加生动和感人。
六、影片的社会反响与评价《八佰》上映后,受到了很多观众和评论家的好评。
影片不仅在票房上表现出色,同时口碑也非常良好。
八佰观后感_9
八佰观后感八佰观后感1看头条、抖音还要彭水推荐刷爆了话题,昨天晚上观看了《八佰》这部电影,电影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一部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租界一河之隔,孤军奋战4昼夜可歌可泣的战场故事。
战事的发生地在苏州河边,一边炮火连天,一边灯红酒绿,在故事的推进中,人性不断的升华:有人在慷慨赴死,有人在醉生梦死;有人胆小懦弱,心中所想皆是自己的利益,也有人将民族大义置于个人之上,不畏生死;当然所有人都是在战争中发生蜕变,与众人产生共鸣,形成“蝴蝶效应”将剧情推向高潮。
剧中两个剧情给自己感慨良多:1、升旗事件,明知升旗是一种挑衅,会遭受毁灭性打击,但还是坚定的举行了升旗仪式,因为旗子代表着一种“舍我其谁,我们一直还在”的精神,代表着一种团队凝聚力、感染力的呈现。
其实我们在生产管理中也是同样如此,当我们去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有时候结果不如意,不是我们的团队能力不强,而是我们缺少一个“举旗手”、缺少一面旗帜,没有它们团队就没有奋斗的目标和方向,就没有使命必达的决心了;因为“旗帜”很多时候就是团队的一支强心剂,不是说它的本身有多强,而是在乎让团队每个人发挥出最强;旗帜就是一个风向标,代表着团队奋斗的目标一直都在,我们不迷茫;旗帜是一种呐喊,让别人都知道我们一直在努力。
旗帜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的意义。
2、小人物们的成长:电影中基本让每个人都在快速成长,小到怕死的小湖北,大到老兵油子“羊拐”,包括事不关己、开赌场的“容姐”,其实这些人快速成长(电影虽然有些夸张),离不开把自己当成事情的主角,避无所避之时,自然成长就快了。
容姐因为小刀的死而改变;小湖北因为自己在乎的人不断离去而快速成长;羊拐因为看不懂的几封信而刺痛自己的内心,有了先大家后小家的概念。
在我们在做团队管理和激励也是一样,战火和责任不是我们某个人的,而是我们团队每个人的,只是个人的能力大小、职位高低不一样,所处的“战斗”环境、所担的责任大小不一样而已,但所有人的行为一定是为团队目标而战斗,也只有在各自岗位上的战斗,才能真正洗礼出我们需要的战士,真正的战斗才能快速提升我们每个人的能力。
八百壮士守四行的主要内容
八百壮士守四行的主要内容
八百壮士守四行是一段令人感动的历史故事,发生在1937年的上
海抗战期间。
当时,日本侵略军攻占了上海,并试图迅速推进,占领
四行仓库,以确保后续行动的顺利进行。
因此,为了保卫这个至关重
要的战略点,八百名中国士兵被派往四行仓库坚守阵地。
在这四行仓库的防守中,八百壮士经历了激烈的战斗。
虽然他们面
临着远远超过自己人数的敌军压力,但这些士兵坚守阵地,不怕困难,不畏牺牲。
他们用尽一切努力,与日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这些英勇士兵不仅采取了高效的战术,如设立机关炮、利用地形等,还表现出了坚韧的意志和英雄的勇气。
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挡住了
敌军的狂轰滥炸,用尽最后一滴血液保卫着四行仓库。
八百壮士守四行的事迹感动了世人,被称为“淞沪八百壮士”。
他们
的英雄行为不仅打击了日军的士气,也激励了全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
浴血奋战。
这个故事揭示了中国人民的勇敢精神和抗战的坚定意志。
八百壮士
守四行的战斗不仅彰显了中国士兵们的血性和忠诚,同时也反映了中
国人民抵抗外敌侵略的决心和坚守正义的信念。
淞沪八百壮士的事迹将永存于中华民族的英烈史册中。
他们的英勇
事迹激励着我们,使我们意识到抵抗战争的重要性与价值。
因此,我
们应该铭记八百壮士,向他们学习,坚守正义和传承这种英雄精神,
以维护和平与正义的世界。
八佰观后感_5
八佰观后感八佰观后感19月20日,这一天,使我悲哀;这一天,也使我愤怒,因为我去看了电影《八佰》。
电影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八佰》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役,主要故事讲述了在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八百名壮士在上海“四行仓库”奋力对抗三十万日军,并奋战四天四夜的故事。
这场战争是中日第一次正面交锋,持续了大约三个多月,当时上海濒临沦陷,人心涣散。
为了能够稳住人心,取得最后的胜利,第88师262旅524团团长谢晋元率420多战士,收到命令坚守最后一道防线“四行仓库”。
为了迷惑日军,壮大声势,谢晋元对外宣称一共有800将士,但实际上只有四百多人,这也就是电影片名《八佰》的由来。
《八佰》这部电影让我十分悲愤,而最使我震撼的就是陈树生舍身炸日军了。
郑恺饰演的陈树生为真实“八百壮士”之一,在发现敌人企图用钢板阵爆破楼体时,身绑手榴弹毅然跳下仓库,用身体砸进敌阵,与敌人同归于尽,仅给母亲留下“舍生取义,儿所愿也”八字血书。
陈树生豁出命来也要守住阵地的大义凛然,影响了战场上的其他士兵。
他们也纷纷排成一列,身绑手榴弹,高声喊出自己的姓名,一个个一跃而下。
这些画面,深深震撼着我,感动着我,让我泪流满面!“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站在苏州河对岸租界的一个人流着眼泪激动地说。
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作为新中国的少年,更要发奋读书,掌握更多科学知识,长大为祖国效力。
周恩来总理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努力读书就是为了让中国不再落后,不再挨打。
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要感谢这些先烈们,这是他们的牺牲换来的!我们要好好学习,不辜负先烈们的初心,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八佰观后感2因为疫情,已经有半年多没有走进电影院,昨天拿着读书打卡兑换的电影票终于观看了第一场电影—八佰。
实实在在地被感动哭了,怎么能这么好。
电影出现的人物众多,能被记住的角色多达十几二十个,却一点不凌乱,很多情节点通过个体以及几个群体间自由切换的视角下得以完整顺畅呈现,不得不说,管虎导演为这个故事选取的视角以及所做的视角转换是一剂叙事的良药。
《八佰》观后感_5
《八佰》观后感《八佰》观后感1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中日双方激战已持续三个月,上海濒临沦陷。
第88师262旅524团团副谢晋元率420余人,孤军坚守最后的防线,留守上海四行仓库。
与租界一河之隔,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
为壮声势,实际人数四百人而对外号称八百人。
“八百壮士”奉命留守上海闸北,在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鏖战四天,直至10月30日才获令撤往英租界。
直到看完《八佰》后,我才真正了解到了这段历史,还有战争的残酷。
我很庆幸我出生在一个和平的年代,可以去享受生活,可以安心的坐下来写作文。
如果没有历史上这些可亲可敬的战士们,我们又何来这般安宁的生活。
我常常听到一句话:“那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你砥砺前行。
”那些勇敢的战士们在战场上英勇奋战,才争取来了我们现在生活的安全,这般美好的生活。
当然,让我们能够享受生活的,也不只有在历史上那些血洒疆场,拼死拼活的战士们,更有直到现在仍在守卫疆域的各位解放军叔叔。
他们在守护的,不仅仅是领土,更是我们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就在去年六月,我们国家又失去了四位可亲可爱的战士。
他们在于印度的边境冲突中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同时,某边防团团长也身负重伤。
他们的死,是为了守卫边疆;他们的死,是为了保障国家领土主权;他们的死,更是为了保障人民的安全;他们的死,说是为我,为我们,也不足为过。
可是仍然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在网上高谈阔论,以为网络就是法外之地,发表那些不堪入目的言论,诋毁着这些英雄,让人心寒。
我希望,每一位中国公民都不要忘了到底是谁,给了你们如今的幸福生活。
每一位自称“炎黄子孙”的人,都不要忘了根,不要忘了如果没有历史上的各位可敬可亲的战士,就没有现如今这美好的生活。
《八佰》观后感2四行孤军光与影,八佰壮士立国魂“我们的国旗在重围中飘荡!”“八百壮士一条心,千万强敌不能挡。
”电影剧情来到尾声,思绪却难以收回。
《八佰》,真正打动我的,是那种坚守与勇气,这种刻在中华民族基因上的品质。
上海八百壮士的真实故事
上海八百壮士的真实故事“八百壮士”的故事其实说到底就是四行仓库保卫战。
它发生在1937年的沪淞会战快要结束的时候。
“卢沟桥事变”之后日军全面侵华开始,并将目标转移到上海。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
会战中虽然蒋介石调遣70余万国民党军与日本侵略军展开激战,但由于淞沪平原无险可守,装备差距悬殊,两个多月下来,国军伤亡惨重失败已成定局。
1937年10月26日,为保持实力,蒋介石决定撤出上海闸北地区绝大多数部队,去防卫上海至首都南京之间的战略要地。
同时命令孙元良的八十八师单独留守抵抗,并希望赢得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支持。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当时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国际会议召开在即,这也就意味着88师必须与日军周旋到大会开幕的那一天。
88师师长孙元良在接到命令后,认为88师留守顽抗,只是为了促进政治影响。
那么,与其让整个师做炮灰,不如集中兵力,据点为守,这样只需要留下一个营就可以了。
所以,在得到上级同意后,孙元良留下了一支由423人组成的加强营,而负责指挥作战的就是副团长中校谢晋元。
为了麻痹敌人,谢晋元对423位国军战士们要求,若是外人问起有多少守军,一定要说有800人之多。
随后,谢晋元一行人经过筛选,把四行仓库作为了据点。
四行仓库位于苏州河北岸,靠近公共租界,同时它是闸北区最紧固最高大的建筑。
在这里作战,一方面易于防守,同时也相当于在留华外国人的家门口打仗,如此能让更多的外国人真切地看到中国人坚决抵抗日本侵略的斗志和决心。
10月27日,日军重兵出击,很快就占领了火车站等重要地点。
然而,在日军经过四行仓库的时候,他们却遭到了“八百壮士”的枪械射击。
为了攻下四行仓库,日军先是利用坦克进攻。
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四行仓库的墙壁绝不是豆腐渣工程,炮弹打在墙壁上,只是溅起了一点齑粉,根本无法摧毁这栋建筑。
于是,日军又利用坦克掩护,准备近距离投掷炮弹,然而“八百壮士”抱着“以死报国”的决心,始终顽强不屈地与之战斗,最终迫使日军不得不撤退。
上海八百壮士的真实故事
上海八百壮士的真实故事该片取材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讲述了史称“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
日本人在1937年8月13日发动了“八一三事变”,淞沪会战由此拉开序幕。
在淞沪会战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发表了“防疫隔离演说”,称要对侵略者进行“防疫隔离”。
美国的态度给了蒋介石希望,他希望能在接下来召开的“九国公约”签字国会议上,借助罗斯福之力,把日本这个“瘟疫”隔离出去。
此时,鉴于淞沪会战的形势渐渐不利于中国,蒋介石决定将主力部队逐步撤出的同时,留下一支部队继续留在闸北抗战,向居住在苏州河对岸的租界洋人特别是美国人证明,上海仍在中国人手中,以便在谈判桌上增加砝码。
执行这个命令的是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顾祝同,他找来了88师师长孙元良,希望他的部队能够守卫闸北。
孙元良思索后建议说,留在闸北,肯定是要牺牲的,兵力多也是牺牲,兵力少也是牺牲,与其把一个师白白牺牲掉,不如选拔一支精锐部队,守住一个点,这样既可以减少牺牲,也容易打出漂亮战役引起国际注意。
顾祝同同意了孙元良的想法。
回到部队之后,孙元良本想留下一个团,但是考虑再三,决定留下一个加强营,对外声称八百人,即“八百壮士”,但实际上只有一半,也就是四百人。
这个加强营的指挥者,便是524团副团长谢晋元。
谢晋元,广东蕉岭人,黄埔四期毕业。
孙元良在全师撤退时,找到了谢晋元,两人足足有二十分钟没有说话,因为孙元良明白,留下就有可能死亡,他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看着师长,谢晋元也没多说什么,作为黄埔学生,面对眼下的局势,他不能也不会拒绝。
10月27日深夜,谢晋元率部从上海北站进驻四行仓库。
一到地方,他便立即在仓库内建筑工事,并把所有门窗全部封闭,堆满沙包麻袋,做好和日军殊死搏斗的准备。
谢晋元,就如同当年的阎典吏一样,以自己的智慧,率领“八百壮士”连挡日军多次进攻。
大部队撤退之后,四行仓库外围还有一处钢筋混凝土掩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八百壮士的真实故事八百壮士是指在上海即将沦陷时,国民革命军陆军第88师第524团奉命退守四行仓库,与日军激战四天四夜,鼓舞全国军民抗战士气的英雄群体。
八百壮士困守孤军营时,被日军将余部俘获押走,部分人被遣送至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日军集中营。
2014年8月29日,八百壮士国民革命军陆军被追认为英雄群体。
1称呼由来1937年10月26日,淞沪会战进入最后阶段,宝山大场防线失守,国民革命军决定全线西撤,命令第88师留下一个团进行掩护。
当月26日深夜,88师524团副团长谢晋元急匆匆地回到团部,他的手上拿着88师师长孙元良的一纸手令,上面命令“524团第一营死守上海最后一块阵地。
”这最后一块阵地,就是四行仓库。
那时的四行仓库,南面紧挨苏州河,东面是英国、美国控制的公共租界,西面、北面已经被日本军队占领。
这幢钢筋水泥建筑占地0.3公顷,宽64米,高25米,最初是4家银行存储贷物的联合仓库,以墙厚楼高、易守难攻著称。
一直到27日凌晨3点,从前线撤退到四行仓库参加掩护的共计420人,为了迷惑敌人,谢晋元对外仍用团的番号称有800人,八百壮士由此得名。
2历史事件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军在上海向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国民政府先后在上海地区投入40多万兵力,与日军展开“淞沪大战”。
9月,闸北宝山路阵地陷落;10月,日军突破大场防线。
奋战在闸北、江湾一带的中国军队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被迫向西撤退,第八十八师师长,著名长腿将军孙元良属下第五二四团副团长谢晋元率领所部第一营的官兵,奉命坚守四行仓库,吸引日军注意,掩护主力撤退。
据青年历史学家们考证,当时坚守的官兵一共只有300多人,由于顾及到早期伤亡和原有建制(一加强营700余人),也出于“凑整数”和鼓舞士气,扩大声势的目的,故号称800。
之所以在四行仓库这个必死之地防守,是因为该地就在公共租界边上,毫无遮掩,相当于向全世界进行现场战事广播,有利于扩大影响,争取同情。
四行仓库位于苏州河北岸,是一幢六层楼的钢筋水泥建筑,高大坚固。
当时仓库的西面和北面地界已被日军占领,东面和南面是公共租界。
日军进攻的时候,顾忌误伤到租界,不敢使用重炮轰击和飞机轰炸。
将士们孤军奋战四天四夜,打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
其间公共租界的民众隔河摇旗呐喊,甚至渡河送去慰问品。
各国媒体现场报道,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完成使命后,本来就无路可退的官兵奉命撤退到公共租界,被解除了武装。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租界全部落入敌手。
谢晋元被汪伪政府收买的兵痞暗杀,不幸牺牲,其余战士被日军押解至战俘营。
(参见“谢晋元”、“四行仓库”词条)八百将士以弹丸之地抗击日军的英勇事迹,迅速传遍国内外,人们称赞他们是“八百壮士”并专门谱写了颂扬他们的歌曲《八百壮士歌》。
3遗骸归国参与1937年淞沪抗战“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八百壮士”的部分幸存者,曾被日军送往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巴新)做劳工,其中有十余人与其他600多位中国抗日将士客死异乡。
2009年3月17日,海峡两岸和谐发展基金会在北京正式启动“迎接抗日壮士遗骸回国”活动,计划派出先遣队赴巴新调查,争取在年内完成流落在当地的抗日将士们遗骸的身份确认工作,并将将士们的英灵接回祖国,在国内举行迁葬仪式,让这些为国捐躯的英烈早日叶落归根。
“迎接抗日战士遗骸回国筹备组”成员、搜狐网副总编梁春元表示,如果活动顺利,2009年7月就可以迎接抗日壮士遗骸回国安葬。
而此次“迎接抗日壮士遗骸回国”活动缘于一位网友的帖子。
2008年12月23日,搜狐社区网友“天竺道”在搜狐社区上发表了一篇《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八百壮士”遗骨在海外无人问津》的帖子,文中称: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华人在拉布尔附近偏僻的山坡上,发现数百名中国抗战将士的墓地,其中有包括在1937年10月在上海淞沪战役“四行仓库保卫战”名震中外的“八百壮士”在内国民党军队的将士,以及新四军和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战士。
他们在抗战中被日军俘虏,后被遣送至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日军集中营遇难。
这些墓地建于1945年抗战胜利后,由当地的华侨和被盟军解放的中国战俘共同为集中营中死难的战友修建。
经过60多年后,由于当地火山频频喷发,当地华侨纷纷移民他地,导致这些中国抗战军人的墓地失去保护,年久失修,破坏严重。
4坚守四行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
中日双方在上海及其周围地区进行了长达3个多月的大会战。
10月26日,日军攻陷大场、江湾、闸北、庙行地区。
中国守军腹背受敌,战局危急。
为避免全军覆没,中国最高军事当局决定将主力撤至苏州河以南阵地。
为掩护大军撤退,第88师奉命留下1个团,死守闸北,牵制日军。
师长孙元良在团以上军官会上,问谁愿意挑这副重担,第524团中校团副谢晋元当即表示愿意留下。
于是,决定以该团第1营为基干,组成加强营。
全营共有3个步兵连、1个机枪连、1个迫击炮连,共420余人,对外仍用团番号,称800人,由团副谢晋元、一营营长杨瑞符少校等率领,以四行仓库为固守据点,实施掩护任务。
谢晋元受领死守四行仓库的任务后,对全体官兵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我们是中国人,要有中国人的志气。
我们四面被日军包围,这个仓库就是我们的最后阵地,也可能是我们的坟墓,只要我们还有一个人,就要同敌人拼到底!”全体官兵表示:誓与四行仓库共存亡!四行仓库是大陆、金城、盐业、中南四家银行的储备仓库,位于苏州河北岸西藏路附近,是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7层大楼,楼高墙厚,易守难攻。
这里曾是第88师司令部驻地,储备了不少弹药和粮食。
仓库的西面和北面是中国地界,已被日军占领,东面是公共租界,南面是苏州河,河的南岸也是公共租界。
因此,四行仓库同未被占领的中国地界完全隔绝,成为一个“孤岛”。
坚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也就成了孤军。
谢晋元率部进入四行仓库后,迅速加强了四周防御工事,并在四行仓库内部署兵力,构筑强固工事。
四行仓库内有大量的大豆、小麦,这些包装粮食的麻包成了理想的构筑工事的材料。
他们用麻包堵住了仓库的大门,封闭了所有的窗户,留出了射击孔,派人分层据守。
为了隐蔽部队,还把大楼的电灯全部破坏掉,同时焚烧了仓库周围的房屋,防止日军据此向大楼进攻。
27日中午,日军开始从西面的交通银行方向向四行仓库逼近,当即遭外围阵地守军顽强抗击。
日军扔下数具尸体,抱头回窜。
随后,日军纠集兵力再次扑向外围阵地,外围守军进行英勇抵抗后,退入仓库。
日军占领外围阵地后,立即猛攻仓库大门。
日军兵力几倍于守军,但八百壮士沉着应战,全楼火力一齐射击。
三连连长面部受伤,血流满面,仍不下火线,一面以毛巾捂住伤口,一面继续指挥战斗。
是日,日军遗尸80余具,四行仓库丝毫无损。
随后两日,日军动用飞机、坦克,连续向四行仓库发动猛烈进攻。
八百壮士赁借坚固工事,顽强抵抗。
谢晋元亲手毙敌1名。
日军屡遭重创,毫无进展。
四行仓库巍然屹立。
经过三昼夜浴血奋战,将士们已疲惫之极,但士气仍然十分高昂。
谢晋元在阵地上赋诗一首:“勇敢杀敌八百兵,抗敌豪情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倭奴气不平。
”激励大家奋勇杀敌。
杨瑞符召集官兵讲话,说:“望各位爱国的男儿都抱定必死的决心,和谢团副、本营长死在一块吧!大家可以简单地写遗书一封,通知家中。
写好后,收集起来,等待将来设法送到邮局去,以表示大家牺牲的决心。
”30日,日军向仓库发起总攻。
战斗从上午7时开始,一直持续到午夜。
早已置生死于度外的勇士们,众志成城,凭坚固守,日本侵略军徒唤奈何。
日军虽有飞机,但不敢投弹;虽有大炮,却不敢轰击。
因为仓库附近就是公共租界,若流弹落入租界地区,就会引起国际争端,他们只好望楼兴叹。
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与日军血战4昼夜,歼敌200余名,自己仅伤亡20余人,胜利完成任务。
5事迹影响八百壮士孤军抗击日寇的英雄壮举,震撼了全国人心,引起了国内国际的关注和尊敬。
饱受日本侵略军摧残凌辱之苦的同胞们,以各种方式支援孤军,表达他们对八百壮士的爱戴与敬佩。
在苏州河南岸公共租界大楼上观战的群众,每当壮士们击毙一名日军,无不拍手称快,挥动着帽子、手巾向他们欢呼致意,周围的群众还把日军集结地点、行动情况用黑板写字报告给孤军。
上海各界群众连日箪食壶浆,热情慰劳抗日勇士。
信件、食品、药物源源不断地送入四行仓库。
就在战斗进行得最激烈的28日午夜,女童子军杨慧敏小姐把一面国旗裹在身上,冒着生命危险,冲过火线,献给八百壮士。
当杨小姐献上浸透了汗水的国旗时,八百壮十激动得热泪盈眶,谢晋元激动地说:“勇敢的同志,你给我们送来的不仅是一面崇高的国旗,而是我们中华民族誓死不屈的坚毅精神!”第二天凌晨,八百壮士在敬礼的号音中,将杨小姐献送的国旗高高升起在四行仓库大楼顶上。
看到冉冉升起的国旗,隔河观战的群众欢声雷动,在场的外籍人士也无不为之动容。
杨慧敏送旗的壮举,当即由路透社传遍全国、全世界。
自从日军占领上海市区后,到处都是侵略者的太阳旗,唯有四行仓库上高高飘扬着中国国旗。
在太阳旗和米字旗之间,中国国旗显得格外醒目。
当日军发现这面国旗后,便再次向四行仓库发动疯狂的进攻,并用机枪向国旗扫射。
谢晋元向八百壮士高声呼喊:“兄弟们,我们要和国旗共存亡,誓死不投降,狠狠消灭敌人!”上海的进步作家,纷纷提笔讴歌勇士们的英雄壮举,著名剧作家田汉、陈白尘创作舞台剧《八百壮士》公演,八百壮士与上海人民隔河合唱《八百壮士之歌》。
英文《大美晚报》发表社论说:“吾人目睹闸北华军之英勇抗战精神,于吾人脑海中永留深刻之印象,华军作战之奋勇空前未有,足永垂青史。
”英国伦敦《新闻纪事报》也指出:“华军在沪抵抗日军之成绩,实为任何国家史记中最勇武的诸页之一。
”《泰晤士报》刊文表示:“‘八百壮士’为中国战士争光荣,为中国主权永保卫,为民族生存而奋斗,是为人道而战,为文明而战,为和平而战。
”[1]6抗战事迹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孤军抗战,引起了上海公共租界当局的不安,他们害怕战事的继续会危及租界安全,要求中国政府下令孤军撤退。
中国军事当局考虑到预定任务已经完成,乃于31日命令孤军撤退。
谢晋元接到命令后,当即代表八百壮士表示:全体官兵早已立下遗嘱,誓与阵地共存亡,但求死得有意义,但求死得其所!后经再三电令,八百壮士才挥泪表示执行命令,退入租界。
第88师副师长冯圣法、参谋长张柏亭,上海市政府秘书长俞鸿钧,上海警备司令杨虎等为安排孤军撤退,曾同负责租界驻军的英军司令斯马莱特进行交涉,双方达成协议:由英军压制日军火力,孤军通过西藏路,从新垃圾桥进入租界,然后搭乘英军汽车到沪西归队。
31日凌晨,谢晋元率孤军开始撤退。
壮士们敏捷地冲出大楼,由新垃圾桥进入租界。
谢晋元自己最后一个离开仓库阵地,杨瑞符营长身负重伤,住院治疗。
谢晋元率八百壮士成功地撤出四行仓库,退入租界,正准备从沪西方向归队,继续与日军作战时,租界当局迫于日军关于若租界准许孤军通过,日军也将通过租界追击孤军的威胁,违背诺言,要收缴孤军的武器,车运胶州路羁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