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数学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设计作业.doc
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设计《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描述:1,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数的过程,会数、会读10以内的数。
2,在教学过程中,初步感受到数的规律,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多少的含义。
义,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学习内容分析:大多数学生对数一数掌握的非常好,有极个别还不够熟练,学生在学习中认真细致的习惯还欠缺。
教学重点: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学难点:培养操作、观察、语言表达等能力学生学情分析入学前大多学生初步具有了数数的经验和技能,知道同样多、多、少的方法,基本能用一一对应的方式点数物体。
但是一年级学生好奇心重,好动好玩好不集中动好玩注意力,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认真倾听同班的发言,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了解,这些都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与培养教学策略设计《比多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2、通过听故事,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帮助的良好品德. 3、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教学重、难点:―20),小猪、小免卡片各一张,录音机生:学具盒一个,数字卡片一套(1-20)教学过程:一、课前自学:看图编一个简短的故事,并说给同桌听. 二、主动探讨,获得新知请小朋友看一看,在我们班中,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
还是一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比较多少。
板书课题:比多少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出示小免、小猪的卡片各一张并板书在黑板上,问:瞧,这是谁?他们俩准备去干什么?谁来使学生初步体验一一对应思想,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教学准备:师:数字卡片一套(1――猜一猜? 师:那么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小猪怎么说?(放录音:小朋友,我和小免正准备去参加义务劳动呢!)小朋友,你们想一起去看看吗? 2、引导观察,初步感知A:出示书中第6面的图画:问: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多少呢? (学生数一数) B:问:小免去搬砖,有几只小免,有几块砖,小免和砖谁多?你是怎么知道的? 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 师:这样一个对着一个,都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免和砖的块数怎么样?(一样多) 3、动手操作,理解新知(1)师引导学生摆”同样多” 第一行摆6个三角形,请学生摆圆和三角形同样多 (2)小结:像这样一个三角形对一个圆,这样的比较方法,我们称它为”一一对应” 4教学”多””少”(1)图上有几只小猪?一共有几根木头? (2)一个小猪对一根木头比,谁多谁少? 木头多,小猪少师:我们还可以说木头比小猪多,换一句话说就是,小猪比木头少(3)图上还可以比什么?信息技术运用说明数一数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收到良好的效果,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设计这篇文章共3621字。
数学信息化教学教案
数学信息化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数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明确数学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2.掌握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开展数学教学的方法与技巧;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信息素养。
二、教学内容:1.数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2.数学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获取与利用;3.数学信息化教学案例的分析与设计。
三、教学步骤与方法:1.导入(10分钟):a.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数学与信息技术的理解;b.介绍数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引导学生认识数学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
2.理论与实践结合(30分钟):a.介绍数学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获取与利用方法,如互联网、教育软件、智能手机等;b.针对不同数学概念和题型,引导学生寻找合适的信息化教学资源;c.要求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资源和选择,并分享自己的发现。
3.数学信息化教学案例的分析与设计(40分钟):a.以一个数学问题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资源解决问题;b.分组讨论,设计一个数学信息化教学案例,包括选择合适的资源、制定课堂活动和评价方式等;c.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案例,进行班级评价。
4.反思与总结(20分钟):a.学生个人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思考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学习中;b.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中分享自己的收获和困惑,互相交流,共同总结经验;c.教师总结: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并给予鼓励与指导。
四、教学评价:1.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度;2.学生对数学信息化教学资源获取与利用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学生设计的数学信息化教学案例的合理性和创造性。
五、教学资源准备:1.笔记本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设备;2.网络连接设备;3.数学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准备:互联网、教育软件、智能手机等。
六年级数学教案 数学信息技术应用
六年级数学教案数学信息技术应用六年级数学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数学信息技术应用的学习,帮助学生在数学领域中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数学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知识和技能教学重点:运用数学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数学问题的探究和解决教学难点:理解数学问题中的关键信息并运用数学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分析和解决教学方法:分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探究式学习教学准备:计算机、投影仪、数学教学软件、数学信息技术应用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一道有关数学信息技术应用的问题,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2. 学生思考后,教师引导他们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二、知识讲解与探究(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在计算机实验室或电教室进行学习。
2. 教师给每个小组分发一份数学信息技术应用练习册,并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题目。
3. 教师针对不同的题目类型,对相关技能进行知识讲解和示范操作。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教师选取一些典型的数学信息技术应用案例,通过投影仪展示给学生。
2. 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分析并解决这些案例中的问题。
3. 教师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四、拓展练习(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拓展练习,让他们在真实情境中应用数学信息技术进行求解。
2. 学生需使用计算机和相关数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五、讨论总结(10分钟)1.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总结,思考使用数学信息技术应用解决问题的优势和困难。
2. 学生将自己的思考结果进行汇报,教师提供指导和反馈。
六、课堂作业(5分钟)1. 教师布置相应的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在家继续探究和应用数学信息技术。
2. 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提交作业,教师进行批改并反馈。
七、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
2. 教师鼓励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和建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数学信息技术应用的探究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培养了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年级数学教案 数学信息技术应用
一年级数学教案数学信息技术应用一年级数学教案:数学信息技术应用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运用数学信息技术,帮助一年级学生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通过引入相关的数学应用软件和在线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并培养其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合理设置教学活动和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探索,提升他们的数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熟练使用数学信息技术工具,如计算器、数学应用软件等;2. 学生能够利用数学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3. 学生能够合作探索和讨论数学信息技术应用的问题;4.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信息技术创造性地表达数学概念和思想。
二、教学准备:1. 数学信息技术应用软件及相应设备;2. 数学教学所需的相关课件和习题;3. 合适的实际问题和场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引发学生对数学信息技术应用的兴趣,如通过展示数学应用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2. 讲解和示范:介绍数学信息技术工具和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如计算器的操作、数学应用软件的功能等。
通过示范的方式展示如何利用数学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3. 情境创设:设计一系列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利用数学信息技术应用解决问题。
例如,小明在超市购买了苹果和橙子,他想计算一下两种水果的总价,如何使用计算器完成计算?4. 探究与合作:将学生分为小组,给予一定的自主探索空间,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和讨论,解决数学信息技术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法,并进行交流和合作。
5. 总结与展示:组织学生总结数学信息技术应用的方法和技巧,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通过学生的分享,加深对数学信息技术应用的理解和运用。
6. 拓展练习:布置相应的数学信息技术应用练习作业,要求学生在家继续运用数学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并在下次课上进行讨论和交流。
四、评估方法:通过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和参与程度,以及课堂练习、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数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行评估。
数学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设计作业
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课方案方案作业题目:联合您在本次培训中选定的课程,达成一篇教课方案方案,并作为终结性成果以作业形式提交。
1.作业要求(1)一定是原创,剽窃将被判断为“不合格”。
(2)使用模板提交作业;要表现信息技术的应用;字数要求500 字以上。
(3)关于优异作品,我们会进行整理并予以展现,请各位老师仔细达成并学习其余学员提交的优异作品。
2.成就模板(1)教课方案方案模板教课方案课题名称线段垂直均分线的性质姓名:黄业文工作单位:义安区董店中学学科年级:八年级数学教材版本:人教版一、教课内容剖析(简要说明课题根源、学习内容、知识构造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线段的垂直均分线的看法前方已学过,本课是进一步理解线段垂直均分线的性质,学会线段的垂直均分线的做法,会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线段的垂直均分线的性质,在计算、证明、作图中有着宽泛的应用,能够简化证明 , 方便计算。
在本课的学习中, 应着重联系线段的垂直均分线性质, 提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教课目的(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详细化为本节课的详细要求,清晰(学生懂)、详细、可操作、能够依照练习测试题)要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知识目标:认识线段的垂直均分线的性质,会利用线段的垂直均分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判断、计算作用。
能力目标:自己着手研究发现线段的垂直均分线的性质,培育学生的察看力、实验推理能力。
感情目标:要修业生在学习中运用发现法,体验几何发现的乐趣,在实质操作着手中感觉几何应用美。
三、学习者特点剖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认识状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怎样设计预习)因为本课的难点是线段的垂直均分线定理和逆定理的联系,所以,需着重对定理和逆定理的题设与结论的剖析,使同学们能正确理解这两个定理的关系,能依据命题的条件正确地选择定理、选择方法,进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课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画出流程图)环节一:1. 复习线段垂直均分线的定义;2.已知线段 AB, 画出线段 AB 的垂直均分线 MN,垂足为C; A 3.在垂直均分线 MN上任取一点 P,连结 PA、PB;量一量: PA、 PB 的长,你能发现什么?. 环节二:命题:线段垂直均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数学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设计作业
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设计方案
作业题目:
结合您在本次培训中选定的课程,完成一篇教学设计方案,并作为终结性成果以作业形式提交。
1.作业要求
(1)必须是原创,抄袭将被判定为“不合格”。
(2)使用模板提交作业;要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字数要求500字以上。
(3)对于优秀作品,我们会进行整理并予以展示,请各位老师认真完成并学习其他学员提交的优秀作品。
2.成果模板
(1)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的逆定理:
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2):集合观点:
综合上述两个结论,可以得出:
线段垂直平分线可以看作是与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数学推理过程:如图
∵ PA=PB
∴P是AB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针对学习流程的设计的各流程,设计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课程的引入课件出示线段回答教师提出问题,引入课
程
通过线段的对称轴,引导学生了解垂直于线段的对称轴史线段的垂
直平分线
探究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的出示
学生通过图形以及数学符
号的表示,直观的认识线段的
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通过直观,
以及学生的自
主探究,掌握线
段垂直平分线
的性质学生通过图形以及数学符通过直观,。
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应用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应用教学设计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教育界也在逐渐探索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特别是数学。
信息技术可以为数学教学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更多的教学工具和更多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本文将介绍一种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应用教学设计,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数学教学。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具备以下的知识、能力与素养:1、了解数学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认识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2、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如计算机、互联网等,获取数学相关的知识和信息。
3、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如计算机、软件等,进行数学计算、绘图与模拟等操作。
4、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建模、解题和探究等活动。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解决实际问题的线性规划”。
三、教学过程1、教师先介绍什么是线性规划,以及线性规划的应用场景。
介绍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一个常见的线性规划问题,让学生感受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
2、接下来,教师介绍如何用 Excel 进行线性规划求解。
让学生学会如何用 Excel 表格进行线性规划模型的建立、目标函数的设置、计算结果的输出等。
3、教师再介绍如何利用互联网资源,使用线性规划的在线求解器,解决复杂的线性规划问题。
4、最后,教师设计一道综合运用线性规划知识和信息技术的综合性实践题,并要求学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自主完成该题目的解答和分析过程。
四、教学评价在本次教学中,有以下几种评价方式:1、教师可直接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2、教师可针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进行评价;3、通过文章撰写、课堂发言等方式,对学生所获得的信息技术及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采用了信息技术与数学的综合教学法,结合实际线性规划问题的求解与计算机辅助的课程教学。
通过综合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对拓展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也有很好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教案 -完整获奖版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教案 -完整获奖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教案 - 完整获奖版引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深刻地影响了教育领域。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应当积极地探索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教学效果。
本教案旨在通过整合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动力,提高数学研究的效果。
教学目标1. 了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和意义;2. 研究并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研究的方法;3. 提高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本教案将以数学中的代数知识为例,结合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教学。
以下为教学内容的安排:1. 代数基础知识的复和巩固;2. 引入信息技术工具,并解释其在数学研究中的应用;3. 学生自主探究信息技术工具,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数学问题;4. 学生小组合作,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数学思维的开发和创新;5. 学生展示和交流他们的研究成果。
教学步骤步骤一:代数基础知识的复和巩固(15分钟)在此步骤中,教师通过复和巩固代数基础知识,为后续的信息技术整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可以通过教师讲解、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进行。
步骤二:引入信息技术工具(10分钟)在此步骤中,教师引入信息技术工具,如数学软件、在线研究平台等,并解释其在代数研究中的应用。
可以通过演示和实际操作的方式进行。
步骤三: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20分钟)在此步骤中,学生将自主探究并解决一些代数问题,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计算、图形绘制等操作。
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步骤四:学生小组合作和创新(20分钟)在此步骤中,学生将组成小组,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数学思维的开发和创新。
他们可以设计和解决一些更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展现他们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步骤五:学生展示和交流(15分钟)在此步骤中,学生将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和分享。
教师可以提供反馈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创新。
教学评估教学评估将采用多种形式,包括学生自评、教师观察、小组展示和交流等。
完整版)数学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设计作业
完整版)数学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设计作业
本次教学设计方案是针对八年级数学课程中的“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进行的。
本课程旨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理解,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做法,并能够运用该知识进行计算、证明和作图。
本文将对教学设计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程是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进行深入探讨,通过研究本课程,学生将能够更好地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做法,并能够在计算、证明和作图中灵活运用该知识。
在本课程中,需要注重联系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课程的研究,学生将能够了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掌握利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
判断和计算的方法。
同时,本课程还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推理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动手中感受几何应用美。
三、研究者特征分析
由于本课程的难点在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理和逆定理的联系,因此需要注重对定理和逆定理的题设与结论的分析,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这两个定理的关系,并能够根据命题的条件准确地选择定理和方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分为两个环节:
环节一:
1.复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义;
2.已知线段AB,画出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MN,垂足为C;
3.在垂直平分线MN上任取一点P,连结PA、PB;量一量:PA、PB的长,你能发现什么?
环节二:
命题: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通过以上环节的研究,学生将能够逐步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做法,进一步加深对该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作业一
适时评价学生掌握情况
谈话:移动的方法很麻烦,有没有一种简单的方法来测量角的大小呢?(引入课题)
小组交流
班内回答
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用课件出示两个角
一、认一认
1、出示量角器。(师)我们测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
2、观察你手中的量角器,有什么特点?
3、想一想:测量角的大小用什么单位?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使用的信息技术: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将抽象数学形象化、简单化。
2、教学环节中如何使用教学技术:导入时,课件出示两个角,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继续学习下去的冲动;新授时,课件出示量角器量角、画角的方法,直观形象;巩固应用中,课件出示各题。
量一量,说一说各是多少
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画
认真听讲
倾听
课件出示三角板
课件演示
四、巩固应用:
课本第27页“练一练”
逐题指导
独立完成
课件出示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重点强调
说一说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课件出示两个角,一个钝角,一个锐角。估一估各有多大。
2、说一说如何使用量角器测量这两个角的大小。
3、总结。
4、测量角
对学生的估计做一评价
认真倾听学生的汇报
讲解:1、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2、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3、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测量课本第26页的两个角
信息技术教案高中数学
信息技术教案高中数学
课时安排:1课时
适用对象:高中数学课程
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应用和作用。
2.掌握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内容:
1.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应用
2.信息技术工具的基本操作
3.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数学问题的实例分析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提问引入话题,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作用。
2.介绍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应用和作用,并举例说明。
3.学生分组,配备计算机或平板电脑,进行信息技术工具的基本操作练习。
4.教师指导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数学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合作学习。
5.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引导他们思考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工具:
1.计算机或平板电脑
2.信息技术软件
3.教学投影仪
评价方法:
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动手操作的能力等。
2.布置作业让学生练习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数学问题。
扩展阅读:
1.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应用。
2.建议学生多参加数学竞赛或活动,提高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
以上是本堂信息技术教学的大致架构,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教学工作中的需要。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主题是圆的面积计算,通过研究,你们将能够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面积。
二)引导学生猜想和探究
1.研究素材呈现
通过PPT演示长方形拆分后长和宽的演变,演变成锯齿图形半圆的行程,让学生明白圆的πr和r相当于长方形的a和b,从而引导学生猜想和探究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操作与验证
让学生利用学具“半圆片、圆片”进行操作,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3.讨论与归纳
引导学生讨论和归纳,总结出圆的面积公式。
三)运用与交流
1.运用
让学生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交流
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计算过程和结果,互相研究和纠正。
四)巩固与拓展
1.巩固
让学生再次操作学具“半圆片、圆片”,巩固对圆的面积公式的掌握。
2.拓展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其他曲线图形的面积,如椭圆、抛物线等,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首先,我们回顾了之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然后,我们进行了动手操作和实践探究,尝试将圆转化成其他已知图形来计算其面积。
通过将圆平分成多份,我们得到了一个近似长方形,从而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
我们发现,圆的面积公式采用的是“化曲为直”的“转化”法。
最后,我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实际问题,并进行了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我们掌握了圆的面积计算方法,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四年级数学教案 数学信息技术应用
四年级数学教案数学信息技术应用四年级数学教案数学信息技术应用教案概述:教学内容:数学信息技术应用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授课目标:1.了解数学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领域;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对数学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探究欲望。
教学准备:1.数字学习平台2.计算器3.教学幻灯片4.图表和示例资料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教师以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数学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作用;2.使用幻灯片或图表展示数学信息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领域。
第二步:概念讲解1.介绍数学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数学工具、数据分析、编程等;2.分别以实例介绍各个概念的具体应用。
第三步:实例分析1.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数学信息技术解决问题;2.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展示自己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第四步:数学信息技术工具使用1.教师向学生演示如何使用数字学习平台进行数学计算和作图;2.学生跟随教师的指导,熟悉数字学习平台的功能和操作。
第五步:综合实践1.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实际问题,并运用数学信息技术进行解决;2.学生展示解决过程和结果,并与同学分享交流。
第六步:反思总结1.学生和教师共同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和技能;2.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和鼓励,激发学生对数学信息技术的兴趣。
教学延伸:利用数学信息技术进行数学建模、数据处理和可视化呈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讨论、展示和分享,观察学生对数学信息技术应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给予相应的反馈和评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数学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领域,培养学生运用数学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例和综合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数学信息技术的魅力,提高了学生对数学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探究欲望。
经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会对数学信息技术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
通过数学信息技术的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借鉴】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初中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作业.doc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媒体类型:文字;图片;动画;
2、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提供事实,建立经验;创设情境,引发动机;举例验证,建立概念;提供示范,正确操作;呈现过程,形成表象;演绎原理,启发思维;设难置疑,引起思辨;展示事例,开阔视野;欣赏审美,陶冶情操;归纳总结,复习巩固;其他自定义。
学生讨论: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主总结直线、线段的特点。
老师总结:展示课件,显示定义、特点。
3.老师展示制作的动画,并讲解
老师展示制作的动画,并讲解
学生观察
按照三角形“边、角”元素进行分类,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1、一个条件:一角,一边
2、两个条件:两角;两边;一角一边
3、三个条件:三角;三边;两角一边;两边一角
3、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
媒体来源:课件;软件工具;专题学习网站;多媒体资源库;案例库;题库;网络课程;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1.导入新课
1.教师带领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定义及其性质。
(1)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4cm6cm
(2)三角形的一个角为30,一条边为3cm
1.学生重复上面的操作过程,画一画,剪一剪,比一比。
2.课后习题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二年级数学教案 数学信息技术应用
二年级数学教案数学信息技术应用教案名称:数学信息技术应用教案目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数学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掌握使用数字、图表和计算机等工具进行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
教案步骤: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数学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是什么?2. 让学生举例说明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如购物、测量等。
探究:(15分钟)1. 介绍计算机和数字工具在数学中的应用。
2. 分发给每位学生一台计算机,让他们观察计算机屏幕上的数学应用界面。
3. 学生们将学习如何使用计算机进行常见的数学计算,如加减乘除。
实践:(30分钟)1. 准备一些关于加减乘除的数学题目,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或数字工具进行解答。
2. 按小组分配任务,让学生相互交流并互相帮助。
3. 老师巡视课堂,对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的困惑进行解答和指导。
拓展:(2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数字工具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局限性,并与传统数学方法进行比较。
2. 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传统数学方法在某些情况下的优势,并以小组报告的形式展示出来。
3. 引导学生思考数学信息技术应用对未来的发展和影响。
总结:(10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提问学生:你觉得数学信息技术应用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帮助?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3. 表扬学生们在课堂上表现出的积极参与和合作精神。
教案扩展活动:1. 布置数学应用的家庭作业,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 组织数学比赛,让学生们以小组形式参与,并运用数学信息技术应用解决问题。
3. 鼓励学生利用数学工具设计和制作数字游戏,展示自己对数学信息技术应用的理解和创意。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数学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培养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实践操作和小组合作,增强了学生们对数学信息技术应用的兴趣和自信心。
同时,通过扩展活动的设计,促进了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信息技术作业完整版
现在大力提倡和进行素质教育,老师仅仅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要培养学生自己学习和大胆思维的能力。不能仅看到老师是主导的一方面,也要看到学生是主体;也不能仅看到学生是主体,而忽略老师是主导。两方面都重要。 本节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讲解、练习的方法,教学中多举例,对于文件的有关概念不必过多地讲解理论,重在操作。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明白资源管理器的重要位置和强大功能。
2、 了解资源管理器窗口的结构。
3、 了解磁盘管理的方法(磁创建文件夹,移动和复制文件、文件夹,重命名,删除文件,创建快捷方式)。
2、 掌握查找文件的基本方法。
思想教育目标:
如何进行科学地处理: 结合多媒体课件的演示,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帮助学生掌握对资源管理器功能的应用,并在讲课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
二、学生分析
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更新远高于其他课程,如果学生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后很难适应这门学科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一般方法,鼓励学生多动手实践、举一反三,更好地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复习提问,为引入新课做铺垫。
回忆回答问题
Ppt演示
讲授新课
通过小视频和演示、讲练结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任务旨在探索和实施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相结合的有效策略,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效率。
课程内容将围绕初中数学的核心知识点,如代数基础、几何图形、概率统计等,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网络资源和互动软件,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
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初中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对新事物有较高的接受能力。
然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抽象概念的理解、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等。
因此,结合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教学过程中将注重分层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通过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初中数学的核心概念、性质、定理和公式,如代数运算、方程求解、几何图形的性质和计算、概率统计的基础知识等。
(2)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培养学生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网络资源和互动软件进行数学学习的能力,包括使用计算器、数学软件、在线教育平台等,以辅助数学问题的解决。
(3)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案例和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实施计划并评价结果,从而提高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数学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实验验证、猜想与证明等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学习: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协作平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分工合作完成项目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3)批判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质疑,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批判性分析问题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习兴趣: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知识的结合,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设计-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设计——“圆的面积”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圆的面积是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直线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并且对圆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从认识圆入手,到圆的周长和面积,与直线图形的学习顺序是一致的。
但是,学习圆是从学习直线图形到学习曲线图形,无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
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化曲为直”、“化圆为方”,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内在联系。
在本单元中,本节内容安排在“认识圆,圆的周长”之后,这样可以让学生借鉴在学习圆周长时的经验来研究圆的面积;有利于让学生感悟学习平面图形的规律和方法。
通过对圆面积的研究,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的表面积及体积打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圆的特征,平面图形的面积的计算已基本掌握,但对于像圆这样的曲线图形的面积,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如何把圆转化成直线图形具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对探究学习并不陌生,但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往往是盲目探究,因此,组织学习素材,让学生形成合理猜想,进行有方向的探究也是教学中关注的问题。
借用PPT直观地演示长方形拆分后长和宽的演变,演变成锯齿图形半圆的行程,给学生一个学习图形的直观过程,试学生明白圆的πr和r相当于长方形的a和b,从而完成对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圆面积的含义,理解和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通过猜想、操作、验证、归纳等活动,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渗透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培养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尝试,克服困难的精神,品尝成功的喜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设计方案
作业题目:
结合您在本次培训中选定的课程,完成一篇教学设计方案,并作为终结性成果以作业形式提交。
1.作业要求
(1)必须是原创,抄袭将被判定为“不合格”。
(2)使用模板提交作业;要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字数要求500 字以上。
(3)对于优秀作品,我们会进行整理并予以展示,请各位老师认真完成并
学习其他学员提交的优秀作品。
2.成果模板
(1)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13.1.2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姓名:黄业文工作单位:义安区董店中学学科年级:八年级数学教材版本: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概念前面已学过,本课是进一步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学会线
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做法,会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在计算、证明、作图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简化证明 , 方便计算。
在本课的学习中, 应注重联系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 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具体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明晰(学生
懂)、具体、可操作、可以依据练习测试题)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知识目标:了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会利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
理、判断、计算作用。
能力目标:自己动手探究发现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推理能
力。
情感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发现法,体验几何发现的乐趣,在实际操作动手中感受
几何应用美。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由于本课的难点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理和逆定理的联系,因此,需注重对定理和逆定理的题设与结论的分析,使同学们能正确理解这两个定理的关系,能根据命题的条件准确地选择定理、选择方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画出流程图)环节一:
1. 复习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义;
2.已知线段 AB, 画出线段 AB 的垂直
平分线 MN,垂足为C; A 3.在垂直平分线 MN上任取一点 P,连结 PA、
PB;量一量: PA、 PB 的长,你能发现什么?. 环节二:
命题: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已知:如图,直线MN⊥ AB,垂足为 C, 且 AC=BC,
在 MN上任取一点P.
求证: PA=PB
B
M
P
A C B
N
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数学推理过程:(如上图)
∵ PC垂直平分线段AB (或 AC=BC PC⊥AB)
∴ PA=PB
环节三:
(1)反过来,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 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吗? 你能证明这个逆命题的正确性吗?
已知 : 如图, PA=PB ,求证:点P 在 AB的垂直平分线上。
(分析:有两种作辅助线方法)
P
方法一:过点P 作 PC⊥ AB,垂足为C。
A B 方法一:取AB 的中点 D,连接 PD。
P
A B
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的逆定理:
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2):集合观点:
综合上述两个结论,可以得出:
线段垂直平分线可以看作是与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数学推理过程:如图
∵PA = PB
∴ P 是 AB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针对学习流程的设计的各流程,设
计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
教师活动
课程的引入课件出示线段
探究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的出示
预设学生活动
回答教师提出问题,引入课
程
学生通过图形以及数学符
号的表示,直观的认识线段的
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学生通过图形以及数学符
设计意图
通过线段
的对称轴,引导
学生了解垂直
于线段的对称
轴史线段的垂
直平分线
通过直观,
以及学生的自
主探究,掌握线
段垂直平分线
的性质
通过直观,
探究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号的表示,直观的认识如何判以及学生的自方法的出示断一条直线是不是线段的垂直主探究,掌握线
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段垂直平分线
定方法)的判定方法
通过观看,
尺规做线段垂出示尺规作图动画
直观观察直平分线的动
画,掌握尺规作
图方法六、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
组其他成员的评价)。
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
的学习进行评价)
本课我们学习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 , 这与以前学习的角平分线的性
质与判定类似 , 我们可以联系起来一起记忆 . 这两种图形的性质与判定都使
我们从用三角形全等来证明线段相等和角相等的繁琐中解脱出来 , 今后我们的证
明和计算都会得到简化和快捷.
七、教学板书(本节课的教学板书)
一、情境导入
二、课前热身
三、合作探究
互动 1线段处置平分线的性质
互动 2线段处置平分线的判定
互动 3尺规作图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