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欧中心论”到“全球史观”的发展

合集下载

高三复习:史观和史论

高三复习:史观和史论

史观与史论举例上新史观,给人提供崭新的视角去看待历史,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

一、现代化史观:在生产力发展和科技推动下,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

包括经济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的科学化、理性化。

例材料一: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纂潮流,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总体上进入了全球文明史。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

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看世界近代史,可能会对l8世纪——l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哪些重大事件评价较高?(3分)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3分)(2)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评价新航路开辟。

(2分)人类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开始走向整体世界;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3)综合上述材料的观点,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19世纪40——60年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7分)经济: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企业的兴办标志着中国近代企业的诞生;民族工业开始出现。

卷入世界市场沦为附庸(3分)政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逐渐加深;产生了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闭关锁国”被打破,国门被迫打开。

(3分)思想文化: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中体西用”的思想、早期维新思想。

(2分)二、革命史观:又被称为唯物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观,新课程下的高考中已经开始淡化这种传统的史观。

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形成的“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全球史观,即以全球文明的角度出发,以“文明”作为历史研究的单位,来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其基本理论包括:①从全局即从全球的角度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②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③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个相互关联、彼此影响的基本方面。④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交往的发展历程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全球史观”冲破了西方以兰克为代表的西欧中心论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其研究的视野不仅包括欧洲史,而且还覆盖了二次大战后崛起的亚非拉广大地区。正如西方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夫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所说的那样,它的“主要特点就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他本人也因为采用“全球史观”阐述历史,成为一个颇具影响的人物。同时,“全球史观”的持有者还认为,宏观的历史不等于地区史和国别史的简单组合,而是重在阐述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历史的联系与影响。另外,我国著名史学家吴于廑教授通过深入研究,构建起“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体系。他的观点在我国史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反映出人们对全面了解人类历史的共同要求。
第四,历史上的整体观思想,以及古人探索世界历史的种种努力都为全球历史观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素材。从史学发展史来看,近代以前就出现了要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力求寻找世界有机联系的各种设想和尝试。例如,古希腊杰出的历史学家波利比奥斯在其巨著《通史》中写道:“……历史可说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意大利和利比亚发生的一切与亚洲和希腊发生的一切密切相关”,“只有将各事件与总体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起揭示出来,指出其相似点和不同点,才有可能认识历史的全貌。”古代中国人的“九州”、“四极”观,以及史学家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理”的史学思想都显示出宏大的气魄和开阔的历史视野。但是,总的来说,古人对世界的认识是笼统的、肤浅的和直觉性的。这是由于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交通非常落后,各地区处于闭塞隔绝状态,地区之间的联系时断时续。因而,当时人们心目中的世界,基本上以其生活的地区为中心,把属于本民族或属于同一宗教地区的历史作为历史的主体或中心。新航路开辟后,特别是始于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不仅使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而且还打破了各地区和各民族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出现了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于是,历史开始由孤立的、民族的、狭隘地方性的历史转变为世界性历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又将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人们对世界历史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尝试以全新的和整体的视野审视人类历史的发展。法国史学家鲍杜安把人类历史看作是一个整体,认为世界历史应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认识,人类历史不仅在时间上是世界性的,而且在空间上也是世界性的。理性主义史学创始人伏尔泰也将人类历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他在《论各民族的风俗与精神》中开创性地运用比较方法,从宏观的角度来综合考察人类文明史,其视野遍及世界:从波斯到阿拉伯各国,从印度到中国,从日本到秘鲁。此后,维柯、杜尔阁、孔多塞、赫尔德等哲人,格特尔、施吕策尔、穆勒等史学家都对世界历史理论进行了探讨。被誉为“世界史之父”的施吕策尔提出历史应当说明“地球和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是怎样从过去演进到现在的”,世界历史不是世界各民族历史的简单汇编,而是“人类的历史”。施吕策尔尤其强调世界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注重从宏观的角度进行考察,如同“人们要了解一座大城市的各条街道,如果没有一个总的图景或缺乏宏观的眼光,那么,就不会具有对这座城市的整体感。”可见,在近代,史学家们关于世界历史的认识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为后来的全球历史观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

前言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走向成熟的历史。

这段历史以1500年为起点,以1900年为终点。

本书从现代化的视角来阐述世界近代历史的演进、嬗变过程。

如何确定世界史体系?如何划分历史阶段?这在国内外学术界已经过长期的摸索和探讨,“人类对世界史体系构建的客观条件,至今尚在成熟的过程中”。

1在西方史学界,关于世界史体系的构建,坚持“欧洲中心论”,并成为其学术的主流,这当然不能客观地描写人类文明历史演进的进程和规律。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西欧的世界中心地位造成严重冲击,也开始动摇“西欧中心观”的根基。

一些历史学家对“西欧中心论”提出质疑,并开始以新的眼光看待欧洲以外的历史和文明,德国历史学家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是其奠基者,他的代表作是《西方的没落》,提出了文化形态史观。

随后英国史学家A.J.汤因比在其巨著《历史研究》中继承并发展了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观,揭示了各种文明形态的起源、生长、衰落和解体的一般规律,从而最终确立了文明形态史观的历史哲学体系。

汤因比的文明形态史观,虽然在本质上仍然没有摆脱“西欧中心论”,但是他把多种文明相提并论,并认为西方文明最终也会衰落,这在一定意义上又是对“欧洲中心论”的突破。

在国际学术界,最早系统提出以“全球史观”撰写世界历史的是巴勒克拉夫,他在1955年出版的论文集《变动世界中的历史学》中,提倡史学研究要“跳出欧洲、跳出西方、将视线投射到所有的地区和所有的时代”;在1978年出版的《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中进一步指出,“认识到需要建立全球的历史观——即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是当前的主要特征之一。

”于是,西方史学界在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撰潮流。

回顾我国世界历史学科的发展历程,我国的世界历史工作者经历了从否定“西欧中心论”到逐步确立“全球史观”的历史过程。

194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周谷城撰写的《世界通史》,该书反对“西欧中心论”,将各大洲和各民族均视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并强调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具有重要的开拓价值。

世界通史观

世界通史观

4.1881年,三派保王党在众院大选中只取得 不到100个席位,法国的旧政治势力终于退 出舞台。 19世纪80年代是法国的改革时代,旧势力 被切断根基,教育改革推翻了保守的天主 教势力,实现政教分离;1793年男子普选 权,1884年工人获得自由结社的权利,妇 女选举权直到1945年才实现。
斯塔夫里阿诺斯根据西方开启世界联系性的观点, 以西方在近代的发展历程为引线, 把这 500 年来 的历史分为西方崛起时的世界、西方据优势地 位时的世界、1914 年以来西方衰落与成功的世 界三个阶段。
比“五种社会形态分期法”相比更加合理
第二讲:世界近代史:资本主 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1500年左右的西欧人实际上启动了 两个世界性的事变进程:资本主义 的兴起和王权国家的出现 资本主义的兴起
1872年议会规定采用无记名投票。(宪章纲领中一
个重要条款成为显示
1884年第三次议会改革,农村也获得了选举权,成
年男子普选权、选区按人口比例重新划分——宪章
派的两项要求。
1912年宪章派第四个目标达到,议员开始领取工资,
工人议员生活有了保障。
英国上院
20世纪初,发动了对上院的改革。1911年上院 丧失最重要的立法权力,任何法案只要下院连 续三次通过,上院则不再有权否决。 1958年“终身贵族法”不再世代相传,国王不 再册封世袭贵族。 今天的英国政体与三百年前比较,形式上国王、 议会俱在,上院下院分明,贵族仍然有称号, 但国王、上院、下院哪一个还具有三百年前的 本质呢?
1867年议会改革
自由党和保守党轮流执政,工业资产者 成为英国的主人 工人运动的发展,1867年议会改革使得英 国城市工人阶级大部分有了选举权。 《人民宪章》有6项要求︰确定男子普选 权;设立平等的选举区;以投票方式进 行表决;议会每年选举一次;规定议员 薪俸;废除议员候选人的财产资格

西方中心论对世界史发展的影响

西方中心论对世界史发展的影响

西方中心论对世界史发展的影响
1 西方中心论的由来
西方中心论是以西方为中心创建的历史观,一般追溯到18世纪末
欧洲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背景,而这一历史观一直流传至今,已构成
时代变迁中政治文化观念间的主要框架。

2 西方中心论对史学的影响
今天,西方中心论仍是批判实践和史学研究的主要参照,尤其是
20世纪伟大的历史变革期间,它也更加成为“影响世界发展”的流行
术语。

然而,西方中心论也存在着一定的欠缺,例如其缺乏将地理因
素并入整体历史框架中处理的谨慎。

也有研究者持有反西方中心论的
观点,强调东方文明史的重要性。

3 西方中心论与世界发展
从发展角度,西方中心论也促进了世界发展,伴随历史观的扩散,科学技术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等在全球的设计和实现的活动中发挥着
重要作用。

例如甚至今天,国家和政权统治模式的宣传来源往往是以
西方发达国家为主的要素。

因此,西方中心论的更深层影响可以定义
为将西方模式作为一种全球范围的发展模式。

4 西方中心论的现实意义
西方中心论也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今全球经济文化活动中,西方流行文化、新闻报纸、电视节目、教育系统、法律体系乃至一般
穿衣风格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西方中心论的影响,甚至有助于将现代化西方思想发挥到社会实践中去。

5 结论
总之,跨文化交流和发展对世界发展变革至关重要,但是西方中心论的透视也不可忽视,其仍是史学实践的重要参照框架,以及影响现代全球活动的重要因素。

世界近现代史概述

世界近现代史概述

世界近现代史概述徐学强整体史观亦称全球史观,它是20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对西欧中心论的批判不断深入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历史观或者说史学流派。

它是着重从全球文明的角度考察世界历史的宏观史观。

整体历史观(全球历史观)已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其基本观点可概述如下:1.从全局(全球)的角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民族历史的发展都受到其它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影响,也同时影响着其它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发展。

2.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

按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基本理念划分人类历史发展的时期。

3.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个相互关联彼此影响的基本方面。

只讲纵向发展,不讲横向发展以及横向发展对纵向发展的影响,就无法说明民族历史或地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的过程。

根据以上观点我将世界近现代史作以下概述:一、世界潮流中的西方政治现代化历程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建立⑴英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1688年进行了“光荣革命”,1689年国会通过了《权利法案》,用一系列的法案限制国王的权利,确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

这一制度一直为英国沿用,并不断得到完善。

英国建立起的君主立宪制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所效仿。

⑵美国:根据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联邦共和制⑶法国:大革命发生在1789年,经过反复斗争,到1870年才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此后一直实行共和制。

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⑷俄国:1861年改革后仍然是沙皇专制君主政体,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才建立起苏维埃人民政权。

(5)日本: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掌权后重新实行君主专制政体,1889年颁布宪法,确立半封建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体,史称近代天皇制;1945年后在驻日美军的干预下确立了新的君主立宪制政体,史称现代天皇制。

(6)德国:1871年完成统一后,实行统一后实行君主立宪政体(7)德国、日本、意大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度建立起法西斯统治2、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民主与专制两种政治道路①以英、法、美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民主道路英、法、美等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较为充分发展,实行的是政党政治、公民自由的体制,同时以较为健全的代议制度,即议会政治制度作为实际上的保证。

一种多元并存、互融并进的全球史观 ——丹尼尔·伍尔夫的《全球史学史》及其意义

一种多元并存、互融并进的全球史观 ——丹尼尔·伍尔夫的《全球史学史》及其意义

15世纪以后,世界各地的史学著作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类型的多样性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而历史学作为新政权建立的重要工具和巩固君主及宗教权威的支柱作用一直在加强。在文艺复兴时期和17世纪,意大利的许多被宫廷资助的人文主义者用优美的拉丁文写作历史,以此来歌颂他们的统治,并希望将他们的丰功伟绩和正面形象载入史册流芳百世[1](pp. 199-200)。在伊斯兰世界,印度、波斯和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者已经放弃了早期伊斯兰著作所关注的宗教,取而代之的是将历史作为建立君主权威和中央集权的工具,这更类似于同时期的欧洲君主们[1](p227)。
其次,明确否定了西方史学思想的中心观念及其价值评判标准。
史学史的撰述不能只以西方史学研究为对象,还应当注意到非西方史学的经验与成就,不能单纯地以西方史学模式为标准体系来衡量非西方史学的价值及其发展水平。在一张地图上或一本书中,中心的位置至少应该被认为有相对应的边缘地区的存在,有时我们甚至还会为哪里是中心,什么是边缘而争论,但对于大多数西方史学作品来说,它们都不愿将其对于过去的理解放进整个故事中。边缘?空白?附属?无论我们选择哪个词都无法与西方的中心相对应。就像爱德华·萨义德所总结的:各个学科领域里宣称的普遍主义都是一种极端的欧洲中心论。针对这种极端的欧洲中心论,伍尔夫认为地球上出现的各种文明用不同的方法构建过去,形成了它们对过去与现在关系的不同认识,进而发展出不同的术语来表述他们,这些都是他们自身价值的反映[1](p.7),因此也要根据他们自身的标准而非当代专业历史学家极其狭隘的标准来判断;所有的史学文化都是不同的,也不应该以相同的方法来衡量他们。另一方面,作者并不是简单地向读者展示世界各地的史学发展成果,从而创造出一个五颜六色而又毫无意义的史学万花筒,“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重写东西方同时并存的史学,就会陷入失去自己观点的危险之中;我们将无法看到宏观的景象,尽管它可能只是零碎的;同时也不会意识到不同史学类型的重要性和伟大之处,以及相对的衡量标准”[1](p.10)。因此,伍尔夫具体论述了史学观念在世界各个地区的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并总结出了多元化的史学实践与经验。

小结“新史观”

小结“新史观”
结 “ 新史观 ’ ’
杨 雪 冰
( 河南省濮 阳市综合 高中 河南 濮阳 4 5 7 0 0 0 ) 所谓 “ 新史观”是近十年来 ,在我 国史 学界流行起来 的一些新的史学范式 。 它主要 是相对于 “ 革命史观”而言的。人们研究历 史 的角度不再单纯地从 “ 阶级斗争”和社会 革命 以及五种 社会形 态演进 的角度来 架构 历史 ,而是从文明演进 、现代化进程 、整体 世界的发展等角度来构架历史体系 。 用历史 的多棱镜去观察 、 评价历史现象 , 更有利于 接近客观公正和真实 , 避免出现盲人摸象 的 局 限;而且 ,“ 新史 观”成 为现在高 中教学 和高考命题 的 “ 热点 ” 。我们有 必要给予高 度关注。 全 球史 观 ( 一) 全球 史观是将人类 社会 的历史作为 个整体来看待 的, 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 世界 历史 的整 体发展 和统一性 方面考 查历 史, 任务人类历史 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 向整 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 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



的开辟 。 ( 二) 全球史观最早是欧美史 学家摈弃欧
洲 中心论 的产物 , 希望用 “ 世界 的欧洲 ”代 替 “ 欧洲 的世界” ,全球史观 的出现推动了 世界史学 的发展 ,对于反对狭隘 的民族主义 史学具有积极意义。 ( 三) 超越 国界 的具有全球性 影响的事件 得到更多的重视。如民族迁徙 、物种传播、 疾病蔓延 、气候变化 、恐怖主义、金融安全 等等。 ( 四) 从评价历史事件 的原则 看 ,对于促 进全球联 系的历史事件 给予较高 的评价 。比 如新航路的开辟和欧美 国家的殖 民扩张 , 对 于工业 革命 的评价更 多地分析 其对经 济全 球化的影响。 这些与传统的史学观点有很大 不 同。 ( 五) 采取 了一种相对 中立的价值尺度从 事观察研究 。将欧洲、美洲 、亚洲和非洲放 在全球的角度审视 , 注意摈弃 “ 欧洲 中心论” 主张建立 “ 全球普适 的历史话语 系统” ,重 新书写人类整体的历史 。 二 、文 明史观 ( 一) 文 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 经历了渔猎 采集时代 、 农业文 明时代 ( 包括新石器时代 、 青铜时代 、铁器时代 ) 、工业文 明时代 ( 包 括手工工场时代 、 蒸汽时代、电气时代 、信 息时代 ) 。高 中历史教材深受这一 史观的影 响, 重点突出了人类从农耕文 明向工业文明 的演进。 ( 二) 从横 向看 , 文 明史 观认 为人类文明 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 政治文 明和精神文 明 ;从 范 围上 可以分 为古 希腊 与古罗 马文 明、中国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 明、社 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 。在复习备考 时 。 一 要注意不 同文 明 类 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 , 二 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 间的交流 、借鉴、 融合与碰撞 。 ( 三) 文 明史观 以各 种 文 明作 为研究 单 位, 并着力反映各种文明在历史长河 中不断 发展 、变迁和磨合 的过程 。一部人类发展的 历史 , 从本质上讲就是一部人类文 明演进的 历史。可 以说 ,文 明史的内容几乎涵盖 了我 们 以往通史所涉及的内容, 并且还包含 了宗

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建立在人们的意识对全球化现实反映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超地区、超民族的史学观念,是一种从全球的视野和宏观历史学的角度去考察和研究世界史的方法。

全球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动态过程,它包括长时段的发展趋势性以及整体性。

趋势性就是说全球史观反映了人类文明相互交流逐步摆脱分散并走向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世界逐步联为一体,而且这种趋势至今尚有加强的前景。

而整体性则说明全球史观以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进程为叙述对象,超越西方史学以国家为单位的叙事传统,从学术发生的角度颠覆“欧洲中心论”以不同人群、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互动为切入点,开辟了考察世界历史的新视角,建立了编纂世界通史的新框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理论启发性。

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最初产生于启蒙运动时期。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

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亦称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略论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史观

略论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史观

略论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史观内容提要:新千年到来之后,全球化作为现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关注的一个焦点。

尽管何谓“全球化”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而且人们对全球化众说纷纭,但全球化是一个客观事实和必然趋势,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

在此背景下,历史学经历了世界范围内的危机和转型。

很多历史学家以高度的责任感,抓住机遇,大胆探索,试图跨越国家、民族、地区的界限,对历史进行横向诠释。

历史学出现了重构的趋势和潮流。

其中,当首推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该书被看作是与汤因比的《历史研究》齐名的鸿篇巨制。

奠定该书在国际史学界如此地位的,是作者在书中贯穿始终的全球史观给人们提供了分析、解释历史的新视界。

关键词: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化全球历史观地理大发现科学革命世界史体系一、全球化的开端全球化始于何时,人们通常将15世纪末作为全球化进程的开端似乎更合理。

15—17世纪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地理大发现”不仅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开辟了道路,而且结束了世界各地区的割裂和孤立状态,这样才在世界开始连成一体的基础上有了“世界的”历史。

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由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在以往众多的世界通史著作中,人们通常以某一重大的历史事件作为世界近代史开始的标志。

其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说”多年来一直是史学工作者的普遍共识。

此外,还有“尼德兰革命说”、“法国革命说”、“商业革命说”、“文艺复兴说”等。

这些学说的共同缺陷是:没有全面、充分地展开和体现世界近现代史的全貌及特点。

在“地理大发现”以前,人类基本上以彼此隔绝的方式散居在世界各地,无全球联系可言。

其间,有民族史,无世界史;有地区史,无全球史;有相对平行的历史,无相互关联的人类史。

马克思说:“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是结果。

高中历史材料题

高中历史材料题



孔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其思想学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 核心,影响了东亚文化以及欧洲的启蒙思想;孔子维护等级制度, 成为历代君主维护统治的工具,具有一定的保守性。所以,全面、 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3分)

材料一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 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向往)道, 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 (1)材料一中孟子的治国之道是什么?体现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分) 治国之道:实行仁政。
(2)结合16世纪欧洲社会各方面的变化,
谈谈你对材料二中布鲁诺‚你们宣读判决 书时,要比我听到宣判更感到害怕‛这句 话的理解。

新航路开辟,欧洲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深入发展,近代科学兴起,人文主义逐渐 成为主流思想 ,教会统治受到冲击;布鲁诺坚信自己的学说是科 学真理,对未来充满信心。



材料三
民国初年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表(单位:千元)

(3)材料三反映了民国初年工业发展有何突出特点 ?导致这一特 点的主要因素是什么?(3分) 特点: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因素:半殖民地的社 会环境(3分)


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直至近代,孔子及其 思想仍被不断解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原因: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向西方学习的进程缓慢;照搬西方 体制。(3分)
观点:同意。理由:共和体制有名无实;人民没有获得真正 的民主权力。(4分,只答观点不得分。) 观点:不同意。理由: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颁布了《临时约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4分,只答观 点不得分。)

从“全球史观”反思“西方中心论”

从“全球史观”反思“西方中心论”

延边大学课程期中作业(小文章)课程名称:世界现代史文章题目:从“全球史观”反思“西方中心论”****:***学号: **********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业:历史学班级:2010级指导教师:金光熙教授2012-4-29从“全球史观”反思“西方中心论”-----读《全球通史》有感(姓名:伏义军学号:2104053594)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传世著作《全球通史》,自从出版给全球史学界带来巨大的震撼,它从系统的全球史观出发,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纵览今日之世界,人们的时空观念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全球村”逐渐成为现实,整个世界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联系在一起了。

在西方从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希罗多德起,编纂世界史的努力就一直没有中断过。

从历史学家的这一世代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可以获知,世界史是在不断消除各民族闭关自守状态中迈步的,不管在他的最初间段步履是何等蹒跚,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脚步不断的加快,全球史应运而生。

这一学术文化过程生动地证明了,人类向着更广阔.更灿烂的一统世界前进的步伐是永远也不会停息的。

一.西方中心论西方中心论,是西方文化的一个不自觉的前提,从古至今。

从某种程度上说,认为西方文化优于、高于非西方文化;或者认为人类的历史围绕西方文化展开;或者认为西方文化特征、价值或理想带有某种普遍性,从而代表非西方未来发展方向,所有这些,都带有西方中心论的色彩。

它的最极端、粗劣也令人反感的形式是种族优越论。

它的最温和的、使人觉察不到的,也“科学化”、概念化的形式是现代化理论,认为西方文化在其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发展出来的特殊的社会现象、制度装置、价值观念、生活取向,具有普遍意义。

西方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它的成功,更强化着这种普通性的意识。

因此,西方中心论是一种西方人与生俱来的有色眼镜,它本质上是西方的“看法”——只要处于这种文化中,便不自觉地拥有这种“看法”。

正像人类学家告诉我们的,文化都是自我中心的,在文化接触的初期,每一种文化都认为自己高于对方;只是在持久的文化冲突中,得势的一方的这种观念才能保持下来。

2021-2022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历史试题

2021-2022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历史试题

2021-2022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历史试题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第Ⅱ卷答案直接写在试卷相应空白处。

考试结束后,只交第Ⅱ卷和答题卡。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涂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地方。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杨阳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认为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有一套完备的自我调节系统,在防止皇帝决策失误方面有“封驳”和“谏议”制度。

下列机构设置属于“封驳”和“谏议”制度的机构是①唐朝门下省②宋代的谏院③明朝时期设按察使司④明清时期设都察院A.①②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兴工业资产阶级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

”为改变这一状况,英国出现了A.君主立宪制 B.第二次工业革命C.责任内阁制 D.1832年议会改革3.“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

”材料中的“它”是指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 D.抗日战争4.在毛泽东回到延安的欢迎晚会上,张治中发表感想说:“毛先生此次去重庆,造成了普遍的最良好的印象,同时,也获得了很大成就。

”这里“很大的成就”主要指A.决定实行政治民主化B.确立和平民主建国方针,召开政协会议C.达成了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D.国民党承认解放区政权和军队的合法地位5.下表为华资企业增长表(据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编制)。

华资企业增长对当时A.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B.为辛亥革命的产生和发展提供社会基础C.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有利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传播D.为近代民主主义革命转入新的发展阶段奠定了基础6.18—19世纪是欧美国家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

论全球史观

论全球史观

论全球史观近年来,全球史观在史学界逐渐兴起,并渐渐影响到中国,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史学指导思想。

所以在这里,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下这种思想,使大家更好的了解这一思想以便运用到实际研究中去。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形成的“全球史观”,冲破了西方以兰克为代表的西欧中心论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

其研究的视野不仅包括欧洲史,而且覆盖二次大战后崛起的亚非拉的广大地区。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便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正如西方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所说的那样,它的“主要特点就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

”他本人也因为采用“全球史观”阐述历史,成为一个颇具影响的人物。

同时,“全球史观”的持有者还认为,宏观的历史不等于地区史和国别史的简单组合,而是重在阐述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历史的联系与影响。

另外,我国著名史学家吴于廑教授通过深入研究,构建起“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体系。

他强调说:“世界历史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内容为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

”他的观点在我国史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反映出人们对全面了解人类历史的共同要求。

(以上内容摘自《全球史观”与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北京教育学院社会科学系车华玲)并且,在他参与编著的《世界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一书中,也透露出了他的全球史观的思想。

北京大学历史系的高毅曾撰写过一篇《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乐观与踌躇》,发表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的第七版。

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盛行于当今西方史学界的“全球史”之风,刮了已经有几十年了。

自从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首次把世界唤作“地球村”起,一些富于文化敏感和社会责任感的西方史学家就感到了一种必要,那就是必须突破19世纪以来国别史和西方中心论传统,从文明比较的角度重写世界史,以便提供某种参照,对地球村中某种健康的共同文化的培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整体史观

整体史观

整体史观概述整体历史观亦称全球历史观,它是20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对西欧中心论的批判不断深入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历史观或者说史学流派。

对这个着重从全球文明的角度考察世界历史的宏观史观的形成作出贡献的,主要有《西方的没落》的作者斯宾格勒(英国)、《世界史纲》的作者威尔斯(英国)、《历史研究》的作者汤因比(英国)、《当代史论纲》和《当代史学主要趋势》的作者巴勒克拉夫(英国)、《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加拿大)等,而以巴勒克拉夫的贡献最大。

在国内,以整体历史观研究世界史的史学家,主要有周谷城、吴于廑、李植丹等。

整体历史观(全球历史观)已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并有很多研究成果,无论在世界上还是在中国,其影响都越来越大。

整体历史观的基本观点可概述如下:1.从全局,亦即从全球的角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2.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

3.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个相互关联彼此影响的基本方面。

只讲纵向发展,不讲横向发展以及横向发展对纵向发展的影响,就无法说明民族历史或地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的过程。

4.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社会交往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

这是科学地认识世界历史的一把钥匙。

我国中学历史教材基本上是按五种社会形态的演进来安排内容,构建体系的,强调的是历史的纵向发展。

近年一再介绍的现代化史学范式聚焦于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过程,强调的也是纵向发展,而整体历史观在注意纵横联系的前提下,更多地是关注横向发展。

因此,在按高中现行历史教材系统复习的基础上,适当地运用现代化范式扩展学生的纵向深度,运用整体历史观扩展学生的横向视野,岂不更有助他们形成立体知识结构和提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整体历史观与历史复习教学的关系问题提出来了。

整体历史观与世界史复习教学整体历史观(全球历史观)是一些世界史学者在研究世界历史的过程中创立的,它对世界史教学的指导价值是不言而谕的。

全球史观与近代早期世界史编纂

全球史观与近代早期世界史编纂

全球史观与近代早期世界史编纂刘新成 内容提要 全球史是20世纪下半叶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史学流派,目前在西方乃至世界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趋势、后现代学术的发展、东西方之间日益紧密的学术交流,是全球史产生的国际环境和学术背景。

全球史以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进程为叙述对象,超越西方史学以国家为单位的叙事传统,从学术发生学的角度颠覆“欧洲中心论”,以不同人群、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互动为切入点,开辟了考察世界历史的新视角,建立了编纂世界通史的新框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理论启发性。

但全球史忽视对各个社会内部发展动力的考察,表现出理论欠缺。

“世界横向联系”历来是我国世界通史研究的薄弱环节,而全球史正好弥补我们的不足,因此在我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笔者结合修订吴齐本(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近代早期部分的工作,介绍在编纂世界通史过程中尝试借鉴全球史方法和理论的体会。

关键词 全球史 世界通史 近代早期十多年前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全球通史》中文版出版,1995年第19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将“‘全球史’是否可能”列为讨论主题之一。

自那时起,国内史学界开始议论“全球史观”。

进入2005年,《史学理论研究》和《学术研究》均在其第1期编发了有关“全球史观”的笔谈①;7月份在澳大利亚举行的第20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美国学者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散发了一份广告,宣布由他本人担任主编的《全球史杂志》(Journal of Gl obal H ist ory)将于2006年创刊,办刊目的是与美国世界历史学会主办的《世界历史杂志》(Journal of World H ist ory)一道,为世界各国学者探讨全球史问题开辟专门园地;10月份,由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和美国世界历史协会联合举办的“世界通史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中外学者近两百人。

这些情况表明,全球史观正在成为国内外史学界关注的热点。

欧洲中心主义

欧洲中心主义

“欧洲中心主义”认为欧洲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优越性和特殊性,欧洲就是依靠这种内在的力量而兴起并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

同时“欧洲中心主义”把欧洲的胜出永久化,把欧洲的道路和欧洲的模式绝对化与普遍化,认为任何国家要想发展就必须走欧洲的道路并以此断定人类社会历史将终结于欧洲模式。

“欧洲中心主义”历史观扭曲了历史,导致了人们对欧洲以外世界了解和认识的缺乏,从而不能正确认识整个世界和世界历史,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

贡德.弗兰克运用新的“世界经济体系史观”把被“欧洲中心主义”颠倒了的历史反转了过来,并彻底挖掉了“欧洲中心主义”的历史根基,宣告了“欧洲中心主义”的真正终结。

“欧洲中心论”依据与两个支柱,一、地理环境决定论。

虽然说黑格尔是“欧洲中心论”在地理方面的系统论述者,但是兰德斯十分露骨的予以阐述,热带国家的劳动效率低下,干旱的地带需要灌溉,谈到西欧,他说“欧洲确实有冬季,冷的足阻止病毒和害虫的大量繁殖。

”还有降水等等的例子,得出结论胜利属于欧洲,从而得出种族优劣论,成为近代“欧洲中心论”本质成立的理论依据;另一个就是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认为欧洲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历史遗产,自由,民主,理性,得以在近代开启资本主义的大门。

在韦伯那里有精致的论述。

在“欧洲中心论”发展的过程中还有另外一条暗流——整体世界史观。

在每一个阶段,史家都是在探讨如何更加理性的撰写世界史,寻求整体世界的发展规律,但是每一次在这个大浪过后,总会偏离航道,转到“欧洲中心论”上,也不能不说这个与欧洲的历史发展进程有关。

从亚历山大东征、文艺复兴开启资本主义时代、对外殖民,在东西方民族近距离接触时,西方凭借科技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在古代就存在的文化优越论在西方不曾中断。

但是当“欧洲中心论”在黑格尔、兰克手中发展成熟后,随着一战的结束,批判的声音终于不再是飘飘渺渺,开始明朗有力起来。

从对“欧洲中心论”进行文化形态的批判,到整体史观和今天的全球史观。

高中历史学习中的六大史观详析

高中历史学习中的六大史观详析

高中历史学习中的“六大史观”详析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也称做整体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二、文明史观1、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就是以“文明”为单位来看待整个人类历史,通过不同文明类型的演进过程探讨人类社会的进步;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3、“文明史观”构建中的正确态度:第一,文明史观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第二,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第三,要正确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第四,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第五、正确把握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第六,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考察;特别提醒第一: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充分肯定其多样性;第二: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复习时: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例1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工业文明的历史,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例2以文明史观整合中国近代史1.文明的差异:考察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文明发展的不同程度;如清朝晚期中国还停留在农耕文明时代,而西方已向工业文明的过渡;2.文明的碰撞与冲突:把近代史上的各次侵华战争放置在文明冲突的角度来认识;3.文明的融合:从文明的吸收、内化、演进的视角去审视“西学东渐”和思想近代化进程;也要注意一国内部不同民族文明的交融;4.文明的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近代文明的历程给我们思维的启示:①文明必须保持前代优秀文明,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根据国情进行文明创新;如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对苏联模式的借鉴和扬弃;②人类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尊重不同地区不同文明成果;如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下,现代化进程没有统一的模式,却有多样化的道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新兴民族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三种文明相互影响;③文明的交流是双向的,其影响也是双向的;三、现代化史观1.概念内涵:现代化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四、社会史观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五、革命史观1.基本含义: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2.主要线索: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六、唯物史观1.主要含义: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2.主要理论: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七.多元史观运用例1:对于下列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现象,运用何种史观会评价较高或较低并请说明理由;评价较高通商口岸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扶清灭洋”革命史观洋务运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例2:对中国近代史上的通商口岸问题的认识从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从现代化史观:它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从整体史观: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从文明史观: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例3:多种史观评价孙中山革命史观: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现代化近代化史观:“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社会史观: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全球史观整体史观: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例如,在掌握辛亥革命时,可用多种史观来评价这一重大事件;1.从革命史观来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2.从现代化是观来看,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现代化;孙中山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1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是政治体制现代化的重大突破;2经济上,临时政府的经济法令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进一步发展;3法制上,颁布了资产阶级临时约法,确立主权在民、国民的自由权利、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等,具有反对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4思想上,把西方资本主义学说中国化为三民主义,并使人民获得了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5文化教育上,理性化和科学化有了发展;6社会生活上,民主、平等的风气兴起;剪辫子、禁止妇女缠足3.从整体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4.从文明史观来看,辛亥革命促进了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变化尤为突出;它结束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风俗习惯发生巨大变化,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果,他促进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物质文明也取得重大成果;总之,辛亥革命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孙中山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5.从社会史观来看,以剪发辫、废除跪拜礼和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面貌为之一新;。

难以超越“欧洲中心论”的西方通史类全球史

难以超越“欧洲中心论”的西方通史类全球史

难以超越“欧洲中心论”的西方通史类全球史从当今世界范围来看,全球史因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迅速发展而日益凸现,而随着全球史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全球化的理解也不断加深。

不过,作为一个史学流派或史学分支学科来说,迄今为止,全球史仍处于不断演变的过程之中。

有学者指出,“全球史这一术语可以用来描述一切试图致力于广泛、大规模视野的历史,全球史学家正是以其方法而不是史实,区别于那些研究地区史或国别史的学者”,“全球史主要不是或者说不仅仅是某种根本上统领着世界机制的综述和阐释,全球史有别于旧的世界史,它是一种研究方向,重在对全球交织的多样性展开经验研究,揭示与这种交织相联系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全球史就是全球人类社会的交往史,其研究指向是全人类的联结模式”。

还有学者认为,全球史大致相当于我国高校课程中的“世界通史”。

目前,还有学者提出,“新全球史”指出“新全球史与全球史有明显的重叠,‘新’字在于表明其研究的重点是全球化的当代表现,强调研究和教学并重”。

总体来看,正如有学者指出,全球史作为一个学科领域还处于创建阶段。

视野恢弘的全球史实际上,全球史与世界史研究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是一样的。

目前,西方全球史在实践中表现出两种路数:一是宏观性的通史类全球史研究,二是全球视野下的微观性个案研究。

通史类全球史之所以能为人们认识世界史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框架,就在于其对世界史更加深入的实证研究基础上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的转变。

通史类全球史的编纂一般涉及三个基本问题:其一是宏观的全球视野,其二是对规模较大的单位及历史事件进行综合比较研究,其三是追求中立的价值判断。

对这三个方面的把握和运用是否精深适当,往往决定了一本全球史著作的成败与否。

首先,西方通史类全球史强调历史研究的全球性视野,即全球的、整体的而非区域的、局部的研究视角,从而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系统考察。

全球史观的宗旨与西方史学界传统的“欧洲中心论”是针锋相对的。

对于世界史编纂而言,不仅需要对“欧洲中心论”在价值判断上的狭隘和偏颇之处进行批判,更重要的是如何肃清它作为历史研究中的经验主义教条而造成的根深蒂固的影响及危害。

五种史观总结

五种史观总结

五种史观1.文明史观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2.全球史观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全球史观以“社会空间”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位。

如果说唯物史观以社会形态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位,文明史观以文明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位,那么全球史观是以“社会空间”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位的。

全球史观最早是欧美史学家摈弃欧洲中心论的产物,希望用“世界的欧洲”代替“欧洲的世界”,全球史观的出现推动了世界史学的发展,对于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史学具有积极意义。

3.现代史观通常情况下,现代化有时候也称近代化。

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4.社会史观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

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

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

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西欧中心论”到“全球史观”的发展侯永娟(西华师大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南充637541)内容摘要:自地理大发现以来,世界逐渐走向了一体化的进程,各地区间的交流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历史的发展也从狭隘的以西欧为中心的论点而渐次着眼于全球的背景之下,去探讨世界各个地区的交流与互动。

全球化与一体化成为了时代潮流。

文章从不同时期对世界史的研究来论述从“世界史”到“全球史”的发展及其各个时期所具有的特征。

从而展示全球史观对于现代史学研究的重要实践意义。

关键词:世界史全球史一体化全球化地理大发现标志着世界体系开始出现,标志着世界历史的产生,而在某种程度上,它使彼此隔绝的世界各国开始建立起持久和越来越密切的联系。

地理大发现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分水岭,从此后世界开始进入到了近代史的发展时期,人们的视野也扩大到了全世界的背景之下。

有人说这一进程是积极的,是推动人类不断向更文明,更先进的时代前进,是文明国家对未开化国家的同化。

同样也有人对世界历史全球化提出了质疑,认为它是更先进野蛮的开始。

如果说希腊人对其他民族的称谓“野蛮人”是采用一种短兵相接的方式进行征服与占领的话,那么现代人对对待“野蛮”的方式则表现了出了更多“野蛮的行径”。

于是人类社会被卷入到了政体世界体系,于是人们开始争论——谁是全球的中心,谁是文明的先行者?早在19世纪的时候,黑格尔就提出了“西欧中心论”。

并且将“西欧中心论”理论化。

他在《历史哲学》中,用地理条件、精神、种族气质来证明他的理论。

在黑格尔看来,非洲是“不属于世界历史的部分;亚洲从来没有加入过世界历史的进程;东欧斯拉夫人没有表现出独立的因素,而唯有日耳曼人本性优越。

……日耳曼民族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日耳曼世界主要的各国是法兰西、德意志和英格兰”。

①这样以来黑格尔就为“西欧中心论”提出了一个理论基点——种族优越论。

如果说黑格尔是“西欧中心论”的理论倡导者,那么德国史学家兰克(Leopold Ranke)就是“西欧中心论”的这一理论的实践者。

他认为“欧洲,确切的说是西欧的民族是全部世界历史的主流或者主体,是支配世界的中枢,而其他的民族,包括东欧的斯拉夫人,马扎尔人以及欧洲以外的土耳其人等,不过是世界历史的附属物。

”②他在1848年出版的《拉丁民族和条顿民族的历史》一书的序言中曾写道:“日耳曼民族和日耳曼——拉丁民族后裔的历史是全部近代历史的中心”;“这些民族……构成全部近代史的基础。

”黑格尔和兰克的西欧中心的思想,为近代世界带来了极端的思想倾向,后来的军国主义、法西斯独裁主义的出现,都是受了这些理论的影响。

他们所谓“落后种族及国家”的改进,使世界掀起了一轮新的浪潮。

19世纪下半期,欧洲殖民主义国家已经将世界瓜分完毕,明确的全球地理概念已经形成,而此时的兰克竟然置欧洲之外其他地区的历史于不顾,还美其名曰在编写《世界史》,这样的世界史视野与比他早一个世纪的伏尔泰相比显然大大倒退了。

伏尔泰(1694—1778)的《风俗论———论各民族的精神与风俗以及自查理曼至路易十三的历史》虽然不是严格的世界通史,但他的笔锋却触及了整个世界。

他对东方情有独钟,因为“东方是一切艺术的摇篮,东方给了西方一切。

而且要研究这个世界如何一步步走向文明的进程,就必须从东方国家开始,然后到西方国家,而第一个应该首先注意的就是中国”。

③中国的形象在伏尔泰的眼里不仅比较清晰,而且特别伟大,令其赞不绝口。

中国的形象在伏尔泰的描写中,虽然有不乏失实与溢美之处,但如此较为详细地向欧洲人介绍中国的历史和文明,并将其纳入世界“各民族”之中,这在西方世界史的著述中是非常新颖的。

而且伏尔泰还对他所知道的欧洲之外的世界及其他各地,特别是东亚、非洲、美洲等地区的民族、历史、地理、宗教、风俗等都尽可能地做了介绍。

应该说,伏尔泰不仅是近代文化史或文明史的创始人,而且是整体世界史的奠基者。

但是总的来说,这一时期是以“欧洲中心论”为主导的。

例如斯塔夫理阿诺斯断言:“从全球观点出发,近代的欧洲事实上是全球变化的动力。

”④雷诺(Robert S.Reyond)说,自14世纪以来,人类历史的话题就已经是“欧洲的出现,欧洲成为所有民族经济和社会的领航,驾驶员、劝服者、整形者、营造者。

⑤”在这一时期,历史学家普遍的将世界史作为历史学科的一个分支,虽然它与其他的分科有明显的区分,但是世界史和国别史的界限却很模糊,人们甚至以为将各个国家的历史加以整合就是世界史,而史学家对于世界史与国别史的区分似乎也并不是很热衷,直到20世纪以来,更确切的说是直到现当代以来,世界史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列宁说:“世界历史是个整体,而各民族是他‘器官’⑥”,这个形象的比喻恰如其分的将世界与国家的关系区分开来。

从范围上来说,世界是一个包括全球范围的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世界性的唯一体系或者说世界性的“大社会”历史。

而国别史是限于人类社会历史的一个局部,是各个国家在各自一定的范围的相对独立的历史发展。

而从其社会内容来看,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是单一的,完全可以用社会发展史的标准来确定;世界体系或世界性的‘大社会’则不同,它到目前和相当长久的将来,都同时包括有不同类型即不同性质的社会。

从历史进程的阶段性来看,国别史可以用社会形态原理来进行划分,而世界史的阶段性划分要考虑世界体系或“大社会”的演变阶段性,同时占支配地位的社会的更迭也是应该考虑的因素。

世界发展到了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时候,以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这使世界各部分紧密相联,成为一个有机政体,这使人类历史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战略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使世界走向两极格局,世界不再以欧洲为中心,而转向了非欧地区,战后欧洲在美国支援下重建和繁荣,为了抵制美国控制,逐渐走向了一体化的趋势;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纷纷建立新的独立国家,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国际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在这样的一种大趋势下,以欧洲为中心的发展态势,和旧的“西方中心论”的历史观已不再适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于是就要求人们以一种新的视角,新的理论方法去研究世界,解读世界史。

正是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国际背景下,全球史观得以产生。

其实早在19世纪时,德国历史学家施罗多德(August Ludwig Von Schlozer,1735--1809)就在其著作《世界史》中提出了“一切已知时期、国家和重要事件。

”“研究世界史就是要从地球和人类最重要的变化之间的关系的角度进行思维,其目的在于对二者都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这似乎是全球史观的萌芽。

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世界一体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以全球性观点研究世界史就显得尤为迫切。

英国当代史学家巴勒克拉夫适时的指出“主要从西欧观点来解释事件已经不够了,我们必须尝试采用更广阔的世界史观点。

⑦”巴勒克拉夫呼吁人们“跳出欧洲,跳出西方,将视线投射到所有的地区和所有的时代。

”在1976年出版的《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一书中,他明确提出了“全球史观”的概念,他指出“认识到需要建立全球的历史观——即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是当前的主要特征之一”⑧所以从全球视野和不同文明的互动与交流这样一种角度去解读历史的史学研究方法,为世界史增添了新的思路与活力,它围绕跨文化交流与传播。

大范围的经济与社会史、大范围的环境与生态史、自然史与人类史的互动等主题来展开论述。

从全球的范围去思考人类生存的环境。

美国历史学家,全球史观的代表人物威廉·麦克尼尔的《瘟疫与人》即是从瘟疫、传染病学的角度,探讨了其在人类历史上的变迁和其在文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这一传播历史正是人类一步步走向联合与交流的过程。

而作为新全球史的代表的杰明·本特利在他的《新全球史》中,以新颖的全球史观,完全超越了西方中心论,揭示了人类社会不同传统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书中,本特利认为由新航路开辟的商业交流并非是全球网络的唯一结果。

粮食作用、牲畜品种、病菌与人类移民也同样漂洋过海极大的影响着全世界的各个社会。

农作物的移植和牲畜的传播改善了人类的营养状况,增加了东半球的人口。

外来的病原体引发的传染病使美洲和太平洋岛屿上的土著人口大量减少。

大量移民和人类群体的迁移改变了美洲的社会文化图景,加速了世界人民的融合。

欧洲的航海探险、远洋贸易网络以及哥伦布交换使得世界各地区相互依存,推动了全球一体化进程。

⑨而在本特利和赫伯特·齐格勒共同编写的世界通史性教材《传统与碰撞》中,提到“当代全球性重构”起始于1914年欧洲帝国主义战争的爆发。

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创伤未平之时经济的大萧条又泛起,这引发了全球性冲突再起,二战便应运而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标志着欧洲列强政治和经济的衰落,也带来当代世界第二次阵营重组。

二战后冷战即时开始以及欧洲殖民帝国崩溃,导致世界在20世纪下半叶改组。

欧洲失去了国际舞台上的主导地位,美国及其盟国和苏联及其伙伴上升为世界新的两极,两者间意识形态方面的争斗造成一系列新的全球性变化,并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经济体系、政治体系和外交关系。

⑩冷战和非殖民化重新构建了20世纪后期和21世纪初的世界。

与此同时,其他重要因素也在发挥作用,例如全球化。

技术进步开始打破传统的政治、社会和经济藩篱,推动着全球化的进程,信息、通讯和交通的改进大大方便了人员、疾病、文化等等跨政治和地理疆界的活动。

在这个日益相互依赖的世界上,处理各种全球性的课题,例如人权、妇女平等和环境保护等等,都越来越需要国际性的合作,而更大程度上的全球性整合又将催生共同的经济、政治利益和文化价值观。

199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2001年为“各种文明之间对话年”,提出要加强世界上各种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保持文化的多元化,加深各国、各地区人民的相互理解,以消除对和平的威胁,共同合作解决一些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全球性问题。

但是本特利和齐格勒也提醒人们注意那些旨在保护和弘扬特定文化传统和政治认同的势力,以及它们对全球化进程和结果的挑战。

参考文献:①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M].三联书店,1956年②夏诚著,《近代史整体观》[M].成都出版社,1990年③伏尔泰著,梁守锵译:《风俗论》上册[M].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201,206页④Stavrianos LS.The world since 1500,2nd,EnglewoodCliffs:Prentice—Hall,1971:preface⑤Reyonld R.S.Europe Emerge,madison:wisconsin,Vninersity Press.1970⑥列宁著《黑格尔“历史学讲演录”一书摘要》[M].《列宁全集》第38卷⑦郑扬:《全球化不同社会之间的互动与交流》[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9月⑧巴勒克拉夫:《当代主要史学趋势》[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年⑨杰明·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魏凤莲、张颖、白玉广译《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M].(Tradition &Encounters:A Global Perspective on the Past),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三版)2007年⑩徐洛:《从全球视角观察人类的过去——杰明·本特利的全球史思想和治史实践》[J].首都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报)2008年第3期The Development From “Western Europe theory” to “Global theory”Hou Yongjuan(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Sichuan Nanchong 637000)Absrict:Since the geographical discovery, the world gradually since the integration process, the interval of all communication and to increasingly close,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history from the narrow of western as the center of the arguments of on one global context, to discuss the world all regions exchanges and interaction. Globalization and integration become the trend of The Times. This article from the different period of world history study in this paper discusses from the "world history" to "global"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and that are characteristic of each period. Showing in the modern history of the world history research of th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 words: Word history global history globaliz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