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生化噬菌体策略

合集下载

λ噬菌体的裂解性和溶原性

λ噬菌体的裂解性和溶原性

生命科学学院λ噬菌体的裂解性和溶原性的基因调控机制姓名:学号:班级:专业:摘要λ噬菌体(phage)有两种生存策略,一种通过感染宿主细胞,产生大量的子代噬菌体,同时宿主细胞裂解死亡,这种方式称为裂解性感染。

另一种是噬菌体的基因组以一种原噬菌体的方式潜伏于细菌中,这种增值方式称为溶原态(lysogeny)。

λ噬菌体的裂解发育、溶原发育和溶原发育到裂解发育的诱导是研究生物分子调节优异的模型。

经过四十多年的研究,在这个模型中已经发现了众多的正调节因子和负调节因子在转录水平或转录后调节基因的表达。

关键词:λ噬菌体、裂解性、溶原性目录1.摘要22.λ噬菌体的结构组成 32.1壳体结构 32.2λ噬菌体的核心33.λ噬菌体的生活周期 63.1 λ噬菌体DNA复制 63.2λ噬菌体的转录调控73.3λ噬菌体的溶原性感染93.3.1λ噬菌体溶原化状态的建立93.3.2λ噬菌体基因组的整合113.3.3原噬菌体的割离123.3.4裂解性-溶原性选择决定154.参考文献161951年 Esther Lederberg 发现E.coli K12菌株经UV诱发或偶尔自发放出噬菌体。

E.coli K12中有潜伏的、无感染能力状态的噬菌体,称原噬菌体。

将这种噬菌体命名为λ。

λ侵染 E.coli后可进入裂解周期(lytic cycle)或溶原周期(lysogeny)。

2.λ噬菌体的结构组成2.1壳体结构λ噬菌体是有尾噬菌体,壳体由头部和尾部组成,头部和尾部通过颈部相连。

头部通常呈二十面体对称,直径为60nm左右;尾部呈螺旋对称,无收缩性。

λ噬菌体头部蛋白主要有gpE(38kD)和gpD(12kD),他们以非二硫键进行共价连接。

2.2λ噬菌体的核心λ噬菌体核心包含线状dsDNA,分子量为30.8MD,含有48502bp,其双链DNA的两5′端叫做m端, 末端碱基为G,为左向或反时针方向转录的链。

R链或右链5′端称为m′端,末端碱基为A。

应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细胞周期素B2启动子DNA的结合蛋白

应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细胞周期素B2启动子DNA的结合蛋白
1 材料与方法
111 实验材料 agen 公司) ; Taq 酶、琼脂糖、dN TP、T4 连接酶、RNA 酶、玻璃奶 DNA 回收试剂盒 (博大科技 公司) ; Kpn I、X ho I、EcoR I、B am H I 等限制性内切酶 (宝生物公司) 。人肝母细胞瘤细胞系 Hep G2 细胞、大 肠杆菌 DH5α和 p GEM2Teasy2cyclin B2 质粒为本实验 室保存 ;PCR 引物由上海生工公司合成。质粒 DNA 提 取试剂盒、中间载体 p GEM2Teasy 及报告质粒 pCAT32 Basic 均购自 Promega 公司 ; CAT2EL ISA 检测试剂盒
内振摇 ,37 ℃过夜。在 3ml LB/ Amp 内加入 30μl 振摇 细菌 ,将细菌浓度摇至 OD600值 015 ,加入 30μl IP到观察到细菌裂解 ,将裂解液 4 ℃保存。 11213 生物筛选 链亲和素 10μl (1g/ L) + 包被液 100μl 包被微孔板 ,4 ℃过夜 ;1 ×TBS 洗涤 2 次 (1ml/ 次) ,加入 80μl PS1 TP1 启动子 DNA 回收片段 + TBS 30μl ,4 ℃过夜 ; 1 ×TBST (012 % Tween220)1 × TBST(012 % Tween220) 洗板 5 次(1ml/ 次) ,加入 100μl T7 洗脱缓冲液 ,室温孵育 20min ,取 10μl 洗脱噬菌体加 入 3ml BL T5615 细菌培养液(OD600 = 015) ,37 ℃振摇培 养 ,直到观察到细菌裂解。收集裂解液 4 ℃保存备下一 轮筛选用。每轮筛选后 ,均做噬斑分析。按上述步骤 再筛选 3 遍。 11214 噬斑的 PCR 扩增 取第 4 轮筛选后的阳性噬 斑进行噬菌体裂解 ,将噬斑裂解液 PCR 扩增 ,上游引 物 : 5′2GGA GCTGTCGTATTCCA GTC 23′; 下 游 引 物 : 5′2AACCCCTCAA GACCCGTTTA23′。扩增条件 :94 ℃ 变性 60s ,50 ℃退火 55s ,72 ℃延伸 60s ,循环 35 次后 , 72 ℃保温 10min。10g/ L 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扩增结 果 ,玻璃奶法回收 DNA 片段。 11215 序列比对和同源性分析 将纯化的噬斑 PCR 产物与 p GEM2Teasy 载体混合 ,在 16 ℃条件下用 T4 DNA 连接酶连接过夜 ,随后转化用氯化钙法制备的大 肠杆菌 DH5α感受态细胞 ,在铺有 IPTG/ X2gal 的氨苄 西林平板上进行蓝白斑菌落筛选 ,挑取白色菌落用 T7、SP6 引物鉴定 ,序列测定由上海博亚生物公司完 成。同源性搜索由 BLASTn 软件完成(网址为 http :/ / www1 ncbi1 nlm1 nih1 gov/ blastn) 。

从噬菌体展示随机肽库中淘选多肽药物

从噬菌体展示随机肽库中淘选多肽药物

从噬菌体展示随机肽库中淘选多肽药物Selection of Peptide drugs from Phage-displayedRandom Peptide Library生命科学学院99级沈抒殚摘要以凝血酶为靶分子,利用噬菌体展示和亲和淘选技术,从随机十五肽库中筛选到结合凝血酶的3个特异结合肽克隆,并对其中结合活性最强的短肽进行了序列测定。

ELISA鉴定结果表明,3个克隆对于凝血酶都有一定的结合能力,且都与凝血酶的天然抑制剂水蛭素产生竞争。

关键词:噬菌体展示,随机肽库,淘选,凝血酶AbstractThrombin as target molecule, and with the new bio-technique of phage display and biopanning, 3 special binding peptide clones were selected out from a phage-displayed random 15-peptide library. The sequence of the clone, which had the highest affinity with thrombin, has been determined. Data of ELISA showed that all the three clones could be combined to thrombin to some extent. And all of them could compete with hirudin, which is the natural inhibitor of thrombin.Key words: phage display, random peptide library, biopanning, thrombin一、前言噬菌体展示随机多肽库噬菌体展示随机多肽库技术是以噬菌体展示技术(phage display)为基础的。

λ噬菌体的裂解性和溶原性的基因调控机制

λ噬菌体的裂解性和溶原性的基因调控机制

λ噬菌体的裂解性和溶原性的基因调控机制摘要:λ噬菌体(phage)有两种生存策略,一种通过感染宿主细胞,产生大量的子代噬菌体,同时宿主细胞裂解死亡,这种方式称为裂解性感染。

另一种是噬菌体的基因组以一种原噬菌体的方式潜伏于细菌中,这种增值方式称为溶原态(lysogeny)。

λ噬菌体的裂解发育、溶原发育和溶原发育到裂解发育的诱导是研究生物分子调节优异的模型。

经过四十多年的研究,在这个模型中已经发现了众多的正调节因子和负调节因子在转录水平或转录后调节基因的表达。

关键词:λ噬菌体、裂解性、溶原性1951年J. Lederberg的妻子Esther Lederberg证明了J. Lederberg和Tatum用来杂交的K12中有原噬菌体,并命名为λ,经10年的研究搞清了溶原化的实质。

λ噬菌体的基因组长达50 Kb,共61个基因,其中38个较为重要。

其生活史如图8-15所示,可分为裂解周期和溶原周期。

细菌处于溶原化状态时,细胞质中有一些λ CⅠ基因的产物CⅠ蛋白,这是一种阻遏蛋白,可以阻止λ左、右两个早期起动子的转录,使之不能产生一些复制及细胞裂解的蛋白。

λ的DNA随着宿主的染色体复制而复制。

但在UV诱导下Rec蛋白可降解CⅠ蛋白(见第17章),诱导90%的细胞裂解。

有时λ也可自发地(10-5)从宿主的染色体上游离出来,进行复制,最终导致宿主细胞的裂解,此称为治愈(curing)。

游离在细胞质中的λ可以进行滚环复制,产生多个拷贝,并合成头部和尾部蛋白,包装成完整的λ噬菌体,使细胞裂解,释放出λ噬菌体再感染新的细胞。

(图8-19)。

因为λ噬菌体的DNA也有整合在染色体上和游离于细胞质中两种状态,所以也称做附加体。

但和F因子不同,λ噬菌体有细胞外形式,而F因子无细胞外形式。

在E.coli K12中是有原噬菌体的存在。

Jacob和Wollman(1956年)发现了合子诱导(zygotic induction)现象,并利用合子诱导确定了几个E.coli染色体上原噬菌体的整合位点。

诺贝尔化学奖酶定向进化与噬菌体展示技术

诺贝尔化学奖酶定向进化与噬菌体展示技术

诺贝尔化学奖酶定向进化与噬菌体展示技术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诺贝尔化学奖中提及的酶定向进化与噬菌体展示技术,阐述这两项技术在化学领域的重大贡献及其在现代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酶定向进化是一种通过模拟自然选择过程,对酶分子进行人工改造和优化的技术,旨在提高酶的催化活性、稳定性或选择性。

噬菌体展示技术则是一种利用噬菌体作为载体,将外源蛋白或多肽片段展示在噬菌体表面的生物技术,它在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药物筛选和疫苗设计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两种技术的原理、发展历程、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二、酶定向进化的基本原理与应用酶定向进化是一种强大的生物技术,其基本原理和应用在化学和生物科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一技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原理,模拟自然界中生物进化的过程,通过人工选择和优化,实现酶的功能和性能的提升。

酶定向进化的基本原理在于利用突变和重组的方法,产生酶分子的遗传多样性,再通过特定的筛选技术,从中挑选出具有优越性能的突变体。

这一过程模拟了自然选择的过程,但与自然进化相比,其速度和效率大大提高。

突变可以通过随机突变、基因重组或定点突变等方式实现,而筛选则依赖于特定的高通量筛选技术,如荧光激活细胞分选(FACS)、高通量测序等。

酶定向进化在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工业生产中,通过酶定向进化,可以开发出更高效、更稳定的工业酶,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环境污染。

在医药领域,酶定向进化被用于优化药物代谢酶,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在环境保护、能源开发等领域,酶定向进化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酶定向进化与噬菌体展示技术的结合,为酶的定向进化提供了新的手段。

噬菌体展示技术允许将酶的基因与噬菌体表面蛋白融合表达,从而可以通过与特定底物的亲和性筛选,直接挑选出具有特定功能的酶分子。

这种方法的出现,极大地加速了酶定向进化的速度和效率。

酶定向进化作为一种强大的生物技术,其基本原理和应用在多个领域都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价值。

复旦大学生化试题

复旦大学生化试题

2005年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试题科目:生物化学一.是非题(25分)1、 Edman降解法测定氨基酸序列时,产物可以用薄层层析检测。

2、人体内也存在D型氨基酸。

3、正常真核细胞中得到的DNA样品一定满足A=T,G=C。

4、人们普遍认为进化上RNA比DNA更早成为遗传物质5、有动物的基因组DNA长度是人的基因组DNA的10倍。

6、 D型氨基酸可以稳定形成左旋α-螺旋。

7、多数维生素是辅酶8、牛磺酸也是氨基酸9、米氏常数随酶浓度增加而变大10、tRNA特别稳定的基础是存在大量的修饰型碱基。

11、核酸没有变性的说法12、出现在转角中的氨基酸基本不会出现在α-螺旋和β-折叠中。

13、最早提出蛋白质变性理论的是美国科学家Anfinsen。

14、RNA样品遇碱降解。

15、蛋白质的形状基本决定了其功能。

16、Glc和Gal是不同的单糖,但α-Glc和β-Glc是相同的单糖。

17、生物膜上的糖都以共价形式与脂质或蛋白质相连接。

18、激素与受体通过高亲和力和共价结合发挥作用。

19、胰岛素以A、B两条链合成后在正确架连二硫键成为活性激素。

20、糖原磷酸化酶在生物体内参与糖原生物合成。

21、人体内半乳糖不能像葡萄糖一样被直接酵解。

22、胆固醇生物合成的关键酶是HMGCoA合成酶。

23、HDL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胆固醇。

24、Glu是联合脱氨基中重要代谢中产物,食物中缺乏会引起脱氨基障碍。

25、人体细胞的核苷酸少量来自食物消化吸收,绝大多数来自自身合成。

二、名词解释(用中文回答)(24分)1、Primary amino acids2、Allosteric regulation3、Tyrosine Phosphorylation4、Okayama fragment5、Hydrophobic interaction6、Western blotting7、plasmid8、Glucose-alanine cycle9、Hypercholesterolemia10、Light reaction11、Futile cycle12、Uncoupling agent三、填充题(共51分,每空0.5分)1、限制性(内切酶)是由微生物合成的,但它不会将宿主菌的DNA切断,这是因为______。

λ噬菌体的基因调控策略

λ噬菌体的基因调控策略

λ噬菌体的基因调控策略λ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由于PL /OL和PR/OR上没有阻抑物cI的结合,所以细菌RNA聚合酶自PL 和PR处开始转录并形成N蛋白和cro蛋白,转录终止于左右两侧的第一个启动子tL1和tR1;N蛋白发挥抗终止作用,使得转录越过左右两个终止子而转录cII和cIII;cII对于cI的产生是必需的,cII导致细菌的RNA聚合酶识别PRE启动子而向左转录,从而表达cI;“无中生有”的cI之后启动正调节回路,从PRM 开始转录产生更多的cI,cI也结合到OL和OR,阻止N蛋白和cro的表达,使λ噬菌体维持溶源发育。

如果早早期基因表达翻译出的Cro蛋白与OR3结合,就能够停止从PRM 处开始的阻抑物合成;Cro蛋白同时跟OR1或OR2,以及OL1或OL2结合,以下调基因表达。

通过停止合成cII和cIII蛋白,导致从PRE停止合成阻抑物cI;当不稳定的cII蛋白和cIII蛋白降解时,阻抑物回路就被关闭。

-------------------------------------------------------------------------λ噬菌体是一种感染大肠杆菌的温和噬菌体,侵染E.coli后既能进行复制和造成细菌裂解死亡,又能整合进入E. coli基因组并随着宿主基因组进行复制,进行溶源态生存。

溶源发育尽管十分稳定,但是仍然可以通过一些损害宿主细胞的诱导剂使之诱导进入裂解感染。

λ噬菌体的裂解发育、溶源发育和溶源发育到裂解发育的诱导是研究生物分子调节优异的模型。

经过四十多年的研究,在这个模型中已经发现了众多的正调节因子和负调节因子在转录水平或转录后调节基因的表达【Donald L. C. et. al., 2007】。

I.两种发育途径简介λ噬菌体在裂解发育中的繁殖过程为吸附宿主、向宿主注射核酸物质、基因的复制和蛋白质的表达、宿主细胞的裂解和子代噬菌体的释放(如图1)。

裂解发育通过使噬菌体的基因按照一定的顺序表达而完成,这样就保证了每种成分在生命周期适宜的时间表达。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生物化学2(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生物化学2(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

(一)核酸的结构与功能1.核苷(nucleoside)由戊糖和碱基通过β-N-糖苷键连接形成的化合物。

2.核苷酸(nucleotide)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由碱基、戊糖和磷酸连接而成。

分为核糖核苷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两类。

3.稀有碱基(rare base)是指核酸分子中除常见的A、G、C、U、T碱基外,还含有的其它微量碱基。

大多数是甲基化修饰碱基。

tRNA中稀有碱基的含量较多,如DHU、ψ。

4.多聚核苷酸(polynucleotide)多个核苷酸通过3, 5-磷酸二酯键连接而成的链状聚合物。

5.DNA的一级结构(primary structure of DNA)是指在多聚核苷酸链中,5’→3’方向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由于核苷酸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碱基的不同,所以DNA的一级结构也称为碱基序列。

6.DNA双螺旋结构(double spiral structure of DNA)是由沃森和克里克于1953年提出的DNA二级结构模型。

要点有:由2条反向平行的多聚核苷酸链共同围绕中心轴盘旋而成双螺旋结构;由脱氧核糖和磷酸基团构成的亲水性骨架位于双螺旋结构的外侧,而疏水的碱基位于内侧;碱基之间的氢键和碱基堆积力共同维系双螺旋结构的稳定性。

7.碱基互补配对(complementary base pairing)核酸分子中,碱基之间有固定的配对方式,即A始终与T配对,形成2个氢键;G始终与C配对,形成3个氢键。

8.碱基堆积力(base stacking interaction)相邻的两个碱基对平面在旋进过程中发生相互重叠,由此产生了疏水性的碱基堆积力。

这种碱基堆积力和互补碱基对的氢键共同维系着DNA双螺旋结构的稳定,并且碱基堆积力在双螺旋结构的稳定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9.Hoogsteen氢键/配对(Hoogsteen hydrogen bond/pairing)在酸性溶液中,胞嘧啶的N-3由于质子化,故可以和鸟嘌呤的N-7原子形成附加氢键;同时胞嘧啶的N-4的氢原子也可以和鸟嘌呤的O-6形成氢键。

噬菌体防治生物策略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噬菌体防治生物策略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噬菌体防治生物策略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随着人们对化学农药使用的担忧增加,生物防治策略作为一种环保、可持续的替代方案逐渐受到关注。

在生物防治策略中,噬菌体防治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控制手段已经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噬菌体是一种特殊的病毒,能够以寄生或溶解宿主细菌,并在其内部复制增殖。

由于噬菌体对细菌有高度的特异性,因此它们具备高效且精确地杀灭目标菌株的能力,使其成为一种理想的生物杀虫剂。

本文旨在介绍并说明噬菌体防治生物策略在农业领域中应用的背景和优势,并对噬菌体对各类生物害虫进行控制的机制进行概述。

同时,我们将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效果评估来评估该策略的实际应用和效果。

最后,我们将总结现有噬菌体防治生物策略,并展望未来可能的改进和发展方向,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建议和期待。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引言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文章的背景和目的,以及噬菌体防治生物策略在农业领域中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将详细介绍噬菌体防治生物策略的概念、定义和特点,并探讨其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背景。

第三部分将涵盖噬菌体对不同生物害虫进行控制的机制,包括基于丝状噬菌体、单链DNA噬菌体以及其他类型噬菌体的控制机制。

第四部分将通过实际案例介绍农业领域中噬菌体防治策略的应用,并讨论害虫种类与相应噬菌体选择之间的关系。

同时,我们还将介绍效果评估方法及相关指标,以评价该策略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最后一部分为结论与展望,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并提出未来可能的改进方向和研究期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介绍噬菌体防治生物策略,重点聚焦于噬菌体对生物害虫的控制机制、实际应用案例以及效果评估。

通过撰写本文,我们希望能够提高读者对噬菌体防治生物策略的认识和了解,并为农业领域的害虫防控方法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总结和展望现有研究成果,激发更多研究者对噬菌体防治策略的兴趣,并促进相关研究工作在未来得到更大的突破与发展。

2. 噬菌体防治生物策略的介绍2.1 噬菌体的定义和特点噬菌体是一种可以感染并破坏细菌的病毒。

复旦大学1999-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微生物学试题

复旦大学1999-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微生物学试题

复旦大学1999-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微生物学试题复旦大学199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微生物学试题一、名词解释(30分)1. Koch's postulates2. negative stains3. RC(respiratory chain)4. stationary phase5. semi-synthetic antibiotics6. extremophiles(extremc-microorganisms)7. heterolactic fermentation8. biomass9. McAb(monoclonal antibody)10.BCDs二、什么是缺壁细菌?试简述4类缺壁细菌的形成、特点及实践意义。

(10分)三、发酵工业为何常遭噬菌体的危害?如何检验、预防和治理它?(10分)四、什么是EMB培养基?试述其主要成分、作用原理及实用价值。

(10分)五、试列表比较低频转导(LFT)和高频转导(HFT)的异同。

(10分)六、试图示并简介IgG的构造(10分)七、当今在国内市场上大量流行的“微生态口服液”主要含哪两类菌(写出其拉丁属名)?试从微生物学家的角度设计一项辩别其质量高低和真伪的实验方案。

(10分)八、试写出以下5种微生物的拉丁学名(不可简写)。

(10分)1. 苏云金芽孢杆菌2. 酿酒酵母3. 产朊假丝酵母4. 脆弱拟杆菌5. 运动发酵单胞菌复旦大学200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微生物学试题一、名词解释(15分)1. 化能自养菌2.富集培养3. 生物氧化4. 厌氧罐5.鲎试剂法二、试写出下列几个重要的数据(15分)(1)典型的细菌的大小、重量(2)霉菌、酵母菌、放线菌、细菌、病毒个体直径间的大致比例。

(3)每克较肥沃的土壤中原生动物、藻类、霉菌、酵母菌、放线菌和细菌的大体细胞数。

(4)当今已知的微生物总数是多少?哪一大类最多、哪一大类最少?(5)大肠杆菌和酿酒酵母的代时各是多少?三、试述革兰氏染色的主要步骤及其染色原理?(10分)四、四大类微生物的菌落各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掌握这些知识有何实用意义?(10分)五、何谓烈性噬菌体(举两种代表)?试作图并阐明它的裂解性生活史。

复旦2024生物科学考研大纲

复旦2024生物科学考研大纲

复旦2024生物科学考研大纲对不起,我无法为您提供一篇5000字的文章。

由于我的当前能力限制,我可以提供较短篇幅的内容。

但是,我可以帮助您概述一下复旦大学2024年生物科学考研大纲可能包含的主要内容。

首先,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涵盖了从分子、细胞到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

在复旦大学的生物科学考研大纲中,我们预计会看到以下几个主要部分:1. 细胞生物学:这是生物科学的基础,包括细胞结构、功能、代谢过程等。

考生需要理解细胞的组成、分裂、增殖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2. 分子生物学:这个领域涉及到遗传信息的存储、复制、表达和调控等。

这包括DNA的结构和功能,RNA的类型和作用,蛋白质的合成和修饰等。

3. 生物化学:这一部分关注的是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和物质代谢,包括糖类、脂质、氨基酸、核酸等的代谢途径。

4. 遗传学:这部分涵盖基因的本质、遗传规律、遗传变异等。

学生需要掌握孟德尔定律、连锁定律、突变理论等内容。

5. 生态学:这部分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包括种群生态、群落生态、生态系统等。

6. 进化生物学:这部分探讨物种的起源和演变,包括自然选择、性选择、物种形成等。

7. 比较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这部分关注不同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过程,包括胚胎发育、器官形成、个体发生等。

8. 系统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这部分是现代生物科学的重要分支,利用计算方法来分析和解释大量的生物学数据。

以上只是对复旦大学生物科学考研大纲的一个大致预测,实际的大纲可能会根据学校的具体教学计划和科研方向有所调整。

为了备考,学生应该密切关注学校的官方公告,并结合课本、参考书和历年真题进行复习。

最后,希望每一位准备报考复旦大学生物科学研究生的同学都能认真备考,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实现自己的学术梦想。

噬菌体抗体库筛选技术研究进展

噬菌体抗体库筛选技术研究进展

噬 菌 体 展 示 技 术 ( hg i l eh o g ) P aeds a tcnl y 是 py o 近年 来新 兴起 的一 项 分 子 生 物学 技 术 , 基 本 原 理 其
是应 用 基 因工 程 手 段把 外 源 D A片 段 克 隆到 适 当 N
体 抗体库 分 天然库 、 合成 库 和特免 库 , 特免抗 体库 来 源 于经 特异抗 原免 疫 过 的动 物 , 较 容 易从 中筛 选 可 获 得高 亲和力 的特 异性 抗体 。天 然库 与合成 库则 需 要 抗 体 库 容 量 足 够 大 , 有 达 到 l ~1m以 上 只 0 0
来筛 选 的靶 分 子更是 多种 多样 , 有单 一靶 抗 原分 子 ,
部 分 可通过 噬菌 体 D A序 列测 定得 到 , 样就 建 N 这
立 了基 因型 和表 现型 之 间的对应 关 系 。如 果将 编码 抗 体分 子 的基 因与噬 菌体外 壳 蛋 白基 因融 合 ,使表 达 的抗 体附着 在 噬菌体 颗粒 表 面 , 形 成 了噬 菌体 就

7 ・ 0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 1 年第 4 02 0卷第 1 期
Po i M c b lm u o Fb 2 1 , o 4 , o 1 r i o i m nl e . 0 2 V 1 0 N . gn r oI .


述 ・ Βιβλιοθήκη 噬 菌体 抗 体 库 筛 选 技 术 研究 进展
毕 司英 综述 ; 晓燕 审校 毛
( 州 生 物制 品研 究 所 , 州 7 0 4 ) 兰 兰 30 6
摘要 :噬菌体抗体库 技术 是一项新 兴的基因工程抗体技术 , 应用这项 技术获得 高特异性抗体 的关键 之一就是筛选 环节 。根据抗原性质 以及筛选 目的的不 同 , 筛选方法的选择 也不相 同 , 种筛选 策略 的优化对 中和抗体 的获得 有 各

噬菌体短肽库的构建及其随机短肽的多样性

噬菌体短肽库的构建及其随机短肽的多样性

噬菌体短肽库的构建及其随机短肽的多样性8,一第12卷第6期1996年12月生物化学杂志ChineseBiochemicalJournal彩)/V0I.12.6Dee.,1996噬菌体短肽库的构建及其随机短肽的多样性.李全喜王琰1/王雅明徐建军董志伟———一匕索I而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北章l㈣4门,.,.,A’f?3H摘要噬茵体短肽库是将随机合成的寡核苷酸序列通过与单链噬菌体外壳蛋白基因融合,从而将随机短肢表达于噬菌体的表面.将体外随机化学合成的寡聚核苷酸序列重组到单价噬茵体表达载体,构建了噬茵体短肤库,证明其库容为2×10集落形成单位(cfu),重组率为93%.同时将11个随机克隆进行序列测定,证实其寡聚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的分布几乎是完全随机的,其多样性可以满足特异?I生短肤筛选的要求煺躲楮苷姘列棒挂有活性的肽类小分子如酶的抑制剂,受体的激动剂,拮抗剂等,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这些小分子可以被合理地设计体外合成,也可以从自然界和化学合成的混合物中分离出来.但是,在通常情况下,缺乏足够的信息来设计,合成短肽;从众多的化学合成的混合肽库中分离,筛选短肽又费力,耗时且价格昂贵.噬菌体表面表达技术(Phagedisplay)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技术,它是将外源蛋白通过与单链噬菌体外壳蛋白形成融合蛋白而把有活性的外源蛋白表达于噬菌体颗粒表面利用该技术将大量随机合成的寡核苷酸序列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中,并通过与单链噬菌体外壳蛋白基因Ⅲ形成融合基因而将短肽表达于噬菌体的表面,即为噬苗体短肽库.该技术的主要优点在于它不仅可以构建库容较大的短肽库,而且可以在不需要预先知道任何肽类信息的情况下,对噬菌体短肽库进行筛选和富集.该技术在分子识别机制的研究,疫苗的设计及新型药物的筛选等方面具潜力.本文报道用单价单链噬菌体表达体系,随机噬菌体短肽库的构建.1材料与方法1.1质粒,菌株及主要溶液和试剂表达载体p3HB是噬菌体抗体表达载体,含抗HBsAgFab段为本室构建.大肠杆菌菌株XLI.N.e及辅助病毒VCSM13购自美国Stratagene公司.sB培养液:3%蛋白胨,2%酵母提取物,1%MOPS,pH7.0SOC培养液:2%蛋白胨,2%酵母提取物,0.005%NaC1,2.5mmM/LKCI,pH7.0高压灭菌,使用前加MgC12至10mmol/L,葡萄糖至20retool/L.1.2寡核苷酸短肽库中的随机寡核苷酸序列由3条寡核苷酸退火而成.Fl;5”-C~TGAGCTC0国家863资助项目(863—102—12-08)收稿日期:1995—10.30,修回日期:1995.12—19668(NNK)ACTAGTCCGCCGA,F2:5”-GAGCTCAGCCCCGAGCT,F3:5”-CTAGTCVfJCGGAC?TAGT,其中N=A或T或c或G,K=G或T,它们退火后将形成SacI和SpeI酶的粘性末端.所有引物均由美国Cybersyn公司合成,其中F1经HPLC纯化.1.3大肠杆菌的电穿孔转化将2.5过夜培养的xL1.Blue菌液接种在500ml含10,g/r~四环素的sB 中,37”C培养至A:0.7--0.8,冰浴15min4”C离心弃上清,用250ml冷10%的甘油将细菌洗涤2次后,悬浮于210%甘油中,分装一70℃保存.1.4噬菌体短肽库的构建将p3HB经SacI+SpeI消化.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电洗脱纯化载体片段.将F1,F2,F3按1:10:10的比倒退火.再将退火的寡核苷酸与载体片段按4:1的摩尔比退火连接.电穿孔转化XL1.Blue细胞.转化后的细菌加5mlSOC培养液,培养1h后加入含50地/氨苄青霉素和10g/ml四环素的sB培养液100ml中,37”C振荡培养lh.将氨苄青霉素补至100g/ml,继续培养2h,加入约10空斑形成单位(p[u)的辅助病毒VCSM13,继续培养过夜.离心收集上清,加入PEG8000至4%,NaCI至3%.冰浴30min后,9000r/rain4℃离心弃上清,以2ml冷的1%BSA的PBS溶解沉淀,再以12000r/min离心5min弃去不溶解物,收集上清即为噬菌体短肽库.1.5噬菌体短肽库滴度的测定将1~10l经适当稀释的噬菌体短肽库,加到100lA㈣=1的XL1.Blue 菌液中,室温放置15min,铺氨苄青霉素盘,37℃培养过夜,计数集落,计算集落形成单位(cfu).1.6菌落快速筛选法制备含0.05%SDS的琼脂糖凝胶,在加样孔中预先加入2l样品缓冲液(89mmol/LTris,89mmol/L硼酸,2.5mmol/LEDTA.2%SDS,5%蔗糖,0.004%溴酚蓝).用牙签挑取单个菌落,混匀于6l裂解缓冲液(30ramol/L Tris.HCIpH8.0,5mmol/LEDTA.50mmol/LNaCI,20%蔗糖,50,g/mlRNase).再加到加样孔中,在1×TBE中电泳,溴化乙锭染色观察结果根据DNA泳动的位置判断分子量大小,初步推测其是否含有插入子1.7序列的测定使用美国BRL公司双链DNA循环测序系统,以.P.A TP(福瑞生物公司)末端标记核苷酸引物,采用PCR.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定DNA序列操作过程按产品说明书进行.测序引物为我们设计的与大肠杆菌先导肽OmpA反意义链相匹配的桉苷酸序列,距插入子5端60bD2结果与讨论2.1随机寡核苷酸序列的设计在肽类分子与蛋白分子的识别并结合的过程中,肽的最佳长度在8~12个氨基酸之间,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5~8个氨基酸残基,甚至2个或3个核心氨基酸残基[6-7~.因此,大多数的短肽库所表达的随机短肽为6个氨基酸.我们所设计的随机寡核苷酸序列的长度为24个碱基,编码8个随机氨基酸序列,这样与六肽库相比,即可增加随机氨基酸序列的多样性(约3倍),又可减少Genelit蛋白对随机氨基酸序列结构的影响.NNK密码子中N=A/T/G/ciK=G/T,NNK代表了32种密码子,可指导合成全部20种氨基酸,其中12种氨基酸,1种密码子;5种氨基酸,2种密码子;3种氨基酸3种密码子和1种终止密码子.这样设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减少在随机寡核苷酸序列中出现的终止密码子(TAA,TAG).在NNK中只有一种终止密码.669子(TAG),并且可以被琥珀酸抑制基因抑制2.2噬菌体短肽库的构建p3HB为噬菌体抗体表达载体,含有抗ⅫBsAg的Fab段基因和单链噬菌体外壳蛋白Ⅲ基固为了将随机短肽表达于噬菌体的表面,我们设计了三个寡核苷酸序列,它们之间可以其互补序列退火而形成一个有”缺口”的双链DNA分子,其两端为SacI和SpeI的粘性末端,可以组装到表达载体p3HB相应的酶切部位.转化到大肠杆菌细胞后,”缺口”部位将在胞内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形成完整的环状双链DNA分子(Fig.1).以此方法通过电穿孔构建的短肽库,其库容为2×10(cfu).随机挑取部分菌落,以p3HB作为对照进行快速筛选,初步证实其个SpeIrig?1ThestrategyofcorrectionpeptidelibrarypLaepromotor,OmpAleader.geneⅢencodingphagecoatproteinpⅢ,variableregion,(NNK)s重组率为93%再将认为是重组子的克隆提取质粒,用SacI4-SmaI双酶切鉴定,12个克隆均放出约600bp的片段(Fig.2),而p3HB放出1.5kb的片段,证明快速筛选的结果是正确的库容和重组率是短肽库好坏的重要指标,由于电穿孔效率(一般约10cfu/btgDNA)的限翩,大多数短肽库的库容为10~10cfu_8l9_.因此,我们构建的短肽库的库容基本满足筛选特异性短肽的要求.提高连接效率,感受态细胞质量以及做更多的转化是提高库容的有效办法.2.3噬菌体短肽库的多样性随机短肽的多样性也是短肽库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一个八肽库中,(NNK)的多样性将含670有20种不同的氨基酸序列.将PEG8OOO浓缩的噬菌体短肽库稀释后,感染XLI—Blue细胞,计算出噬菌体短肽库的滴度为5×10”du.随机挑取盘中菌落,提取DNA进行测序(Table1),对每个密码子中不同位置上的核苷酸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每个核苷酸在密码子中的不同位置上分布频率与预期频率(第一,二位置上esfinnpeptidelibraryTable2Nucleotidedistnbutioninthevariableregionofclonesrandomtyselect edfromthelibrary进行分析,将每个氨基酸在短肽库中出现的频率与NNK所编码的密码子中每个氨基酸的频率相比,其比例大多数都在0.37--1.82之间(Table3),基本反映出短肽库中随机氨基酸序列的多样性,为筛选特异的短肽序列奠定了基础.个别氨基酸(c,D,I)出现频率较低,可能是由于测定的序列较少,或者是由于噬菌体感染细菌后,生长选择所造成的.目前文献中所报导的噬菌体短肽库均是以单链噬菌体基因组作为本底载体来构建的由于野生型基因Ⅲ蛋白在每个噬菌体颗粒的表面有3到5个拷贝,因而所表达的短肽是多价的.我们首次采用噬菌粒(ph~emid)作为载体来构建噬菌体短肽库,在噬菌粒上含有单链噬菌体外壳蛋白基因Ⅲ,由于辅助病毒VCSM13所提供的野生型基因Ⅲ蛋白的参与,所表达的短肽大多是单价的该体系的主要优点在于它既能象质粒那样操作,又能提高转化效率,并且筛选671出的短肽亲和力较高.J噬苗体短肽库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重要技术,它通过将随机短肽表达在单链噬菌体表面,使其表型(与配基或配体特异性结合)和基因型(含有短肽核苷酸序列)连系在一起,可通过”吸附一洗脱一扩增”过程筛选有特异结合能力的短肽,这种筛选体系使得人们在预先不知遭任何肽类信息的情况下,对短肽库进行一次性筛选.因此,该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上的应用价值,在研究蛋白间的相互识别,蛋白质折叠及空间构象的预测,肽与有机物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酶与底物的结合,抗体与抗原的相互作用,激素与受体的结合以及建立在这些信息基础上的实际应用如疫苗的设计,基因定位,小分子药物的开发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Fable3Aminoacidcontentsinthevariableregionof11ran domlyselectedclo nesThenlettercodefor∞acidsis:A,Ala;C,Cys;D,As~;E,Glu;F,Phe;G,G;H?His ;1,lie;K?Lys;L,Leu;M,Met;N,Am;P,Pro;Q,Gha;R,Arg;S,Set;T,Thr;V,Vsl;W,TrpandY?Tyr-参考文献Pam1kySF,etGene,1988,73:305—318ScottJK.”alScience,1990.249:383--390CwiraSE.alprocNat1Acad&lUSA.1990,87:6378--6382 DenJJ,etalScience,1990.249:404--406陈竟华,王琰,等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95.15(3):158 SetteA.da1.Nature(ad),1987,328:3957GeysenHM.alMollmmunoI,1986.23:7098Christia]RB,alJMotBiol,1992,22”l:7119CesaretfiG.alFEBS,1992,307(1):6610Scott】K,”al”FIBS.1992,17:241 TheConstructionofPeptideLibrarybyPhageDisplay MethodandTheDiversityofItsRandomPeptides‘LiQuan—XiWangY anWangY a-MingXuJian-JunDongZhi—Wei BeljingInstituteForCancerResearch,BeOing100034) AbstractTensofmillionsshortpeptidescanbeeasilyservedfortightbindingto antibody,recep—tororotherbindingproteinsusing”peptidelibrary”byphagedisplaymethod. Th.slibraryisavastmixtureoffilamentousphageclones,eachdisplayingonepeptidesequenceO Utthevirionsurface.It canbeusedtoinvestigatethespecificityofantibodiesanddiscoveryofmimeti cdrugcandidatesIt wasconstructedthataphagedisplaylibraryof2×10octapeptideswitharando maminoP’se—quencebytheuseofmonovalentdisplayphagemidsystem.Therecombinantr ateis93percelf.Se—quenceanalysisofIIrandomlyselectedclonesfromthelibrary商ea1edtherandomizeddistru—tionoftheiroligonucleotidesandaminoacids.Thediversityofthelibraryissuf ficienttoscieenthespecificpeptides.Keywords;Peptidel~rary,Phagedisplay,Syntheticrandomoligonucleotide s,Recombinantdiver~ty。

噬菌体与抗生素的联合应用及其协同作用机制

噬菌体与抗生素的联合应用及其协同作用机制

噬菌体与抗生素的联合应用及其协同作用机制
邵健健;杜红旭;曲逸文;毕师诚;张莹莹;马跃
【期刊名称】《中国抗生素杂志》
【年(卷),期】2022(47)10
【摘要】抗生素滥用已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抗生素耐药危机,人们不得不开始寻求新的策略解决这一问题。

古老的噬菌体疗法因噬菌体杀菌效力强、可自我复制等优势而重新受到重视。

但单独使用噬菌体可能面临一系列问题,如抗菌谱过窄,噬菌体抗性及免疫原性等。

噬菌体与抗生素联合应用能够协同裂解宿主细菌,更好地控制或根除细菌感染,因此,二者联用在近年来开始成为噬菌体疗法的研究和应用热点。

本文通过整理噬菌体与抗生素联合应用的研究文献及临床报道,探讨、总结噬菌体与抗生素的协同作用机制,以期进一步推动噬菌体与抗生素联合的研究与应用。

【总页数】9页(P985-993)
【作者】邵健健;杜红旭;曲逸文;毕师诚;张莹莹;马跃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动物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8.1;Q939.48
【相关文献】
1.三金片与抗生素联合应用的协同作用评价
2.噬菌体载体在抗生素基因克隆中的应用
3.噬菌体与抗生素联合使用具有显著的抗感染效果
4.噬菌体与抗生素联合应用
控制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研究5.采用噬菌体联合抗生素治疗多种耐药菌所致的骨感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噬菌体抗体库几种筛选方法的比较

噬菌体抗体库几种筛选方法的比较

噬菌体抗体库几种筛选方法的比较
王刚;刘玉峰;王琰;化冰
【期刊名称】《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1(22)16
【摘要】目的对多种不同的噬菌体抗体库筛选方法进行比较研究. 方法应用抗原固相化吸附筛选法、生物素化抗原液相筛选法和解离速率筛选法对半合成噬菌体抗体库或轻链替换库进行抗角蛋白噬菌体抗体的筛选,比较各自的筛选效率和优缺点. 结果 3种方法筛选抗角蛋白抗体均获成功,抗原固相化吸附筛选法效果可靠,所获抗体特异性高但抗原消耗量大;生物素化抗原液相筛选法方法敏感且节省抗原,可以根据实验目的和抗体库性质灵活调节筛选体系,其不足是筛选获得的克隆中容易出现非特异性结合的克隆;而解离速率筛选是选择性获得高亲和力抗体的有效手段. 结论不同的筛选策略各具优势,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选择相应的筛选方法.【总页数】3页(P1482-1484)
【作者】王刚;刘玉峰;王琰;化冰
【作者单位】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皮肤科,;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皮肤科,;海军总医院中心实验科,;海军总医院中心实验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92.11
【相关文献】
1.两种不同噬菌体筛选方法所获的卫氏并殖吸虫抗原模拟表位抗原性比较 [J], 雷家慧;姜昌富;李天群
2.抗人B型钠尿肽噬菌体抗体库的构建及噬菌体抗体的筛选 [J], 刘世明;李民友;钟赟;吴楚财
3.噬菌体抗体库分类与筛选方法的研究 [J], 张媛;常思源
4.噬菌体抗体库筛选方法的研究进展 [J], 张青;郝晓柯;苏明权
5.从人源性噬菌体抗体库中筛选人抗HBsAg的Fab噬菌体抗体(摘要) [J], 王志毅;刘杞;万泽生;张定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裂解发育的基因表达
早期基因(early gene):最初阶段必须依赖 宿主转录机构表达的基因(λ噬箘体中为早早 期immediate early gene)
中期基因(middle gene)获得早期基因编码 的调控蛋白后表达的基因(或称迟早期 delayed early gene)
晚期基因(late gene)中期基因编码的调控 因子控制的基因
裂解表达的级联控制
噬箘体基因位置组成(遗传图谱)反映了裂解进程的次 序,它的操纵子是一个极其有序的结构,编码相关功能 蛋白质的基因成簇排列使得调控最为经济,使得裂解的 进程能由少数的调控开关控制
裂解周期受到正调控,噬菌体的基因只有接受到恰当的 信号才被表达。在这个级联反应中,上个步骤合成的蛋 白质将是下一个步骤要表达的基因所必须的
一个典型的裂解周期中,噬菌体 DNA (或RNA) 注入宿主细胞,其基因以一定的顺序转录,并且复 制出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合成噬菌体颗粒需要的蛋 白质成分。最后宿主细菌裂解而释放出组装好的子 代噬菌体
噬菌体颗粒(particle) 感染(infection)
附着(attach) DNA被注射进细菌 早期发育(early development) 产生DNA合成酶类 DNA复制开始 晚期发育(late development) 产生基因组、头、尾 DNA包装进头,尾附着 裂解(lysis) 细胞破裂释放出子代噬菌体
cos),进入细胞后变为环状DNA λ DNA环化后,晚期基因在转录时是完整
的 λ噬箘体基因组编码约35个蛋白质
λ噬菌体的操纵子
早早期基因:PR、PL 迟早期基因:PR、PL 裂解晚期基因:PR、PL、PR’ 溶源晚期基因:PRE、PaQ、PI
溶源维持基因: PRM
3.1 λ噬菌体的裂解途径
第四章 噬菌体策略
Phage strategies
一些概念
噬菌体( bacteriophage ):感染细菌的病毒(virus) 噬菌斑(plaque):噬菌体裂解宿主细胞的斑 裂解感染(lytic infection):细菌被噬菌体感染后致使
细菌死亡并释放出子代噬菌体
溶源(lysogeny):噬菌体以原噬菌体形式成为细菌基 因组中稳定的组分而继续存活
抗终止作用:早期基因与下一期基因相邻,由终止位 点隔开。如果终止作用被阻止,RNA聚合酶便通读至 另一边基因,这样早期基因与晚期基因一起表达
2 溶源(lysogeny)
另一些噬菌体有两种存在方式:裂解和溶源 溶源的结果是原噬箘体整合到细菌基因组上,
并与细菌基因一起遗传 由于含有一个原噬箘体,溶源菌会对同样类型
在每个表达的阶段,一个或多个活跃的基因就是下个阶 段所需的调节因子,这些调节因子可以是一种新的RNA 聚合酶、改变宿主RNA聚合酶特异性的sigma因子、或 是能使之通读的抗终止因子
级联控制的2种途径
转录起始:识别新的噬菌体启动子,用一种σ 因子取 代宿主酶的σ 因子(spo1)或合成新的RNA聚合酶。 新σ 因子或RNA聚合酶生成后,早期基因表达可被终 止
噬菌体以何种方式繁殖是由转录调节来控制的
噬菌斑(plaque)
最初一个噬菌体感染一个 细胞,裂解释放的子代噬 菌体又感染旁边的细胞, 感染的连锁反应呈放射状 分布,逐渐形成一个噬菌 斑
烈性噬菌体形成清晰的噬 菌斑
温和的噬菌体形成浑浊的 噬菌斑
3 λ噬箘体的表达调控
λ(lambda)噬箘体基因组:48502bp 线性双链DNA 两端有12碱基的粘性末端(cohesive
的噬箘体产生免疫,一个细菌基因组只包含一 个拷贝的同一类型的原噬箘体 有两种策略的噬菌体可以进行溶源和裂解生活 周期的交替
溶原和裂解的相互转化
由裂解周期产生的一个噬菌体进入一个新的宿主 细胞后,或者会重复裂解周期,或者进入溶源状 态,这取决于感染的状态及噬菌体和细菌的基因 型
在诱导(induction)的过程中,原噬菌体被切 除下来,从而脱离溶源生存方式约束获得自由, 产生一个自由的噬育
从噬菌体DNA进入到复制开始。主要合成与DNA复制相关的酶 (DNA合成、重组和修饰的酶),导致基因组不断的复制和重组
晚期发育
从复制开始到细胞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噬菌体颗粒的蛋白质 成分被合成(结构蛋白和装配蛋白)
噬菌体通常拥有保证使噬菌体DNA优先复制的功能基因 (复制起始或新的DNA聚合酶); 噬菌体的mRNA被优先转录(改变RNA聚合酶的起始和 终止能力或更换RNA聚合酶) 噬菌体通常利用宿主的合成机器合成自己的蛋白质
原噬菌体(prophage):噬菌体的基因组通过整合 (integrate)成为细菌线性染色体的一部分
免疫(immunity):原噬菌体可以阻止同类其他的噬菌 体感染同一个细胞
诱导(induction):原噬菌体通过诱导解除溶源化的限 制
1 裂解周期(lytic cycle )
有些噬菌体只有一种生存方式(strategy),在感 染了一个易感宿主之后,破坏了宿主的功能而同时 产生大量子代噬菌体颗粒,宿主细菌则裂解死亡
抑制阻遏物的合成(对裂解进行是必需的) 关闭早早期基因的表达(在裂解周期晚期已不需要) (cro在后面还要详细介绍)
从启动子PL向左转录到tL1,可以表达 N蛋白
pN是一个抗终止子,它作用在nut位点将允许转
录过程进入迟早期基因 从启动子 PR’向右转录到 tR’ ,无任何编码序列
λ噬箘体DNA进入一个新的宿主细胞后,裂 解与溶源以相同的途径启动
第一阶段是利用宿主的RNA聚合酶进行早早 期(immediate early)基因的转录
λ噬菌体只有两个早早期基因,各自独立地 由宿主RNA聚合酶表达
λ噬菌体的裂解级联反应建立在抗终止作用 基础上
早早期基因的表达
从启动子PR向右转录到tR1,可以表达 cro蛋白 cro蛋白有双重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