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与反思第1篇】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学习过程: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
江西吉州人(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洴塘村)。
南宋大诗人。
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
历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广东提点刑狱,吏部员外郎等。
反对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辞官归家,闲居乡里。
在中国文学史上,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家”、“中兴四大诗人(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
(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
(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三、课堂探究(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赏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提示总结:从诗题看,这是诗人早晨出门送友时即景发兴之作。
净慈寺,杭州西湖边上的一个古寺,今存。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
这首诗写的是杭州西湖的景色,表现了诗人美好的情怀。
西湖的美是多彩多姿的,该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去描写她的美呢?绝句这种短小精粹的诗体,不允许作者面面俱到地铺叙。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部编版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这个案例展示了诗人如何通过生动的词语和形象的比喻,描绘出望湖楼前的壮丽景色。
2.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3.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解读诗词,锻炼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提高审美情趣;
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生动、贴切的词语描绘自然景象,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诗词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诗词内容,理解其表达的自然景象和情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绘画作品。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词的基本概念、意境描绘和情感表达。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创作诗词。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我会通过图片展示和情景再现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词描绘自然景象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绘画活动。这个活动将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和图画,再现诗词中的景象。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绘画作品。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目标:1.学写生字“遮”,并理解“遮”的意思。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大意。
4.通过对诗句中关键词的品味,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六月西湖雨景的奇特,体会诗句语言之美,体会诗人喜爱的感情。
5.渗透学古诗的方法:读懂诗题,了解诗人,讨论大意,品词析句,想象画面,感情诵读。
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遮”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1.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析和品读,感受六月西湖雨景的奇特,体会诗句语言之美,体会诗人喜爱的感情。
2.渗透学古诗的方法:读懂诗题,了解诗人,讨论大意,品词析句,想象画面,感情诵读。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
(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3、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
地点在望湖楼。
)4、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介绍作者。
二、自由阅读,理解诗意1、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3、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
4)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三、细读品位,体会感情1、思考并讨论:1)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2)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3)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2、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3、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学要求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练习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成长,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人。
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文题目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所写。
课文题目点明了作者与鲁迅的关系,这篇课文就是通过回忆记叙了伯父鲁迅先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
请同学们听课文范读,对课文内容有大概了解。
(课件播放课文范读)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件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指名学生读。
2、朗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并加小标题。
课文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几件事,以自然空行为标志,把课文分为五段。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通过讨论,确定各段段意并加小标题。
小标题是对一段内容的高度概括,他通常用词语或短句标明。
3、讨论、了解鲁迅先生,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三、深入理解课文,学习第三、四段1、回顾文章内容,了解“伯父”是怎样的人,并画出有关句子。
(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1)学习第四段“救助车夫”,了解鲁迅先生是怎样救护、资助车夫的。
①边读边想,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鲁迅是个怎样的人②从那里可以看出来a、指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鲁迅救助车夫的动作语句,想想这一段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
a请同学朗读。
想想这段话是从哪个方面来进行描写的。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与反思第【1】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课件预习导航:1.学会生字“遮”。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搜集描写夏天的好词佳句。
4.能说出古诗大意,感受作者对美景的赞赏之情。
5.找找苏轼的资料,并找出他的其他作品读一读。
教学程序:一、激趣导入。
1.教师背诵《水调歌头》。
提问: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苏轼:字子瞻,号东坡,人称东坡居士,他是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3.你还知道苏轼的哪些诗?《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在望湖楼写下的一首诗。
(出示)二、初读古诗。
1.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2.读诗不仅要读得正确,还要读出节奏,诗韵,这样读诗才叫“有板有眼”。
谁能根据老师划分的节奏再读一读这首诗?三、品读感悟。
1.这首诗的题目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从诗题中你已经知道什么?时间:六月二十七日。
这实际上告诉我们当是已经是——(板书:夏季)夏季常常有雷阵雨。
地点:望湖楼。
(出示望湖楼)师:望湖楼又名看经楼、先得楼,坐落在西湖边上。
在望湖楼上极目远眺,西湖美景尽收眼底。
(醉)似醉非醉“书”写。
写什么呢?苏轼在这首诗中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看见到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
(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3、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
地点在望湖楼。
)4、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介绍作者。
二、自由阅读,理解诗意1、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3、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
4)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三、细读品位,体会感情1、思考并讨论:1)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2)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3)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2、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3、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仔细观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第【2】篇〗【教学目标】1、学习第一首古诗,学会生字“遮”;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3、体会诗的意境之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诗的大意,能读出感情,背诵这首诗。
六年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5篇
六年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5篇教案在书写的时候,我们肯定要注意逻辑思路清晰,你一定也在教学工作中,遇到过要写教案的情况吧,XX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六年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六年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通过读、思、议等教学方式,使学生知道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大家要精心保护她,初步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
2、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联系实际,让学生了解该怎样保护地球。
教学重点】了解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不能破坏地球的自然资源,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从而理解文章标题“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使学生真切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并在实际生活中用行动保护地球。
教学过程】一、引入同学们,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让每一位中国人欢欣鼓舞。
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乘坐中国自行设计和制造的“神舟号〞宇宙飞船到太空去旅行。
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的飞船马上就要升空了。
好,飞船已经升到了太空,请睁开眼,观看太空美丽的景色。
(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地球。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母亲,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可是对她又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它。
二、听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三、整体分析,感悟体会课文读完了,老师给大家提个问题:宇航员在太空中看到地球后发表了怎样的感慨(可爱,容易破碎。
)1、你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地球的可爱品词析句:指导学生抓住“水蓝色〞“纱衣〞“晶莹透亮〞等词语体会地球的美丽壮观。
[板书:美丽]2、地球的可爱仅仅是因为它的外表美吗(学生谈谈自己的认识)从文章中哪些段落可以看出(学生读有关的段落)指导学生抓住“无私〞“慷慨〞等词语体会地球的资源丰富“和蔼可亲〞,让学生体会出地球的慷慨。
理解能把有限的资源无私的奉献给人们这就是的慷慨。
小结: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你们觉得它可爱吗能把喜爱之情读出来吗指导感情朗读。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第1篇】【设计说明】古诗教学应注重策略,关键之处要体会古诗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方寸之地意味无穷\',进而熟读成诵,积累于胸.苏轼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巧妙地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内容不难理解,故而遵循\'淡化理解,熟读成诵\'的古诗教学原则. 【思路提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读诗—悟诗—品诗—诵诗—唱诗—写诗,形式不拘一格,关键要把古诗学\'活\',在玩中理解,感悟,默诵这首古诗.【过程揭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课前准备,做好铺垫.师:你们班的老师贵姓 (孙)哦,那和孙悟空是一家子,今天学习的内容就和孙悟空有点关系.你看孙悟空能上天,能入地,这使我想起了《音乐》第8课的歌曲《天地之间的歌》,会唱吗(从天到地,从地到天,万事万物多么神奇……)师:我们赛赛书法如何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吗那老师今天就用双笔书法写下我的名字.(用双笔字写下名字)轮到我们班小书法家表演了,推荐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写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引入正题,学习古诗.1,师:我们今天要学习是23课《古诗两首》,请大家快速默读一遍,找出两首诗的共同之处.(西湖 ,夏季,景色)2,师:古诗的学习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逐首学,二是交融在一起学.今天我们采用第一种方法,重点学习第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三,读题,解题,了解作者1,师: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师:这是谁写的 (苏轼)谁来介绍一下(简介苏轼)今天我们就跨越900年和苏老先生相会.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这个\'醉\'该如何解释 (似醉非醉)是不是这样解释呢学习后我们就能知道,再来齐读题目.四,初学古诗,自己理解.教师出示学习要求:自读古诗,对照插图,自主感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利用好手中的工具书,待会儿我们来交流.(学生自学,初步理解诗意)五,师生交流,理解诗意.1,师:我已读了许多遍,对诗意有较深的理解,下面我就把这首诗吟诵一遍,你能从我的吟诵中听出什么眼前浮现出怎样一幅画面稍后我们来说一说.(师吟诵)2,学生交流对这首诗的理解,说出大体意思即可.六,咬文嚼字,感悟诗的意境美,文字美.1,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猜猜这场雨下了多长时间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就这么风雨兼程\',这个特点能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 (未遮山,跳,乱,忽吹散,水如天等)2,师: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 (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七,激发兴趣,吟读成诵.1,师:你会读这首诗吗 (老师出示第一句范例:黑云/翻墨/未/遮山),你能把2,3,4句的节奏感标出来吗 (学生标节奏)2,学生根据节奏读诗.3,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在诗中有几个字词表现出这个特点,如\'未\',所以在读的时候要强调一下.(学生练习读)4,教师范读一遍,然后指名学生读.5,利用分组读,齐读,站立读等形式,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以至熟读成诵.6,指名诵读这首诗.八,引入\'诗歌\'概念,感情得到升华.1,师:古人写诗是用来吟唱的,\'诗言志,歌咏情\',比如苏轼写的《明月几时有》,邓丽君,王菲唱得非常好听.现在我们就来练习一下,把这首诗谱上曲子,比如套用《天地之间的歌》的曲子就很妥切.(学生练习)2,师生吟唱.3,师:你如果真正理解这首诗的意境之美,你就能现场为他谱曲,唱出你心中的歌,谁来试一试.4,学生自我谱曲吟唱,师生评价.九,对\'对子\'练习.1,师:这首诗很有意思.我们来做个对\'对子\'练习.\'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2,迁移:以前还见过这样的诗句吗谁来说两句!十,课堂练笔.1,师:这是一首神奇的小诗,通过学习.你对这首诗有什么感悟,请写几句话,我们来交流一下.2,师生交流.(教师出示自己的作品: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有感:苏子笔下惊风雨,阴晴时霎亦传神.读罢掩卷细品味,又疑东坡是天人.)十一,师生总结,扩展延伸.1,师:再回头看题目,这个\'醉\'字又作何解释 (陶醉)2,苏轼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诗词,性格豪放,文笔豪放.同学们以后会学习他许多诗词,比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唐宋八大家中,苏家就占三位.苏轼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楼共写下了五首诗,今天学习的是其中一首,同学们课后再去查一查另外四首.大家预习第二首诗,比较一下,这首诗与苏轼写的诗又有什么不同呢自我点评在青小借班上课,知道班主任姓孙.西湖这场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与孙行者有点关系.引入《天地之间的歌》为后面的唱诗又作铺垫.双笔书写引起学生兴趣,也替老师板书古诗,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学生初步感知苏教版教材为什么会把古诗想会在一起.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醉\'字的理解是关键,这又巧设疑问.这一环节为学生自主感悟阶段,放手让学生学习,教师巡回点拨.遵循\'淡化理解,强化诵读\'的原则,不宜作过深理解.猜雨下了多长时间,这一问题设计巧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西湖这场雨的主要特点.引用《风雨兼程》歌词,饶有趣味.学生会咬文嚼字,感受语言美.引导学生学习读诗的技巧很有必要.\'朗读是有技巧的\'.潜移默化让学生感悟到读古诗要有节奏,还要有重音.诗与歌进行结合,引起学生兴趣,把古诗学习推上一个高度.只要对诗的意境美感悟深些,就能结合自身音乐素养为这首诗谱上曲子.经过吟唱对诗的感悟更深.体会对偶句用词精确之美,为以后古诗学习作铺垫.学会感悟,学会品诗,对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很有益处.教师以诗品诗,饶有趣味.\'醉\'字一解,感情升华,苏轼喜爱西湖美景的感情跃然纸上.发散迁移,为今后对苏诗,词的学习作下铺垫和引导.【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第2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遮”: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2、体会诗的意境美,感受诗人对望湖楼雨景的赞美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美。
教学准备:古诗课件、背景音乐、诗人简介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1, 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雨吗?谁来说说它有什么特点。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3, 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 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 介绍作者背景苏轼(1037-1101),北宋诗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三苏".他的诗自然豪放而又富有理趣,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读顺。
2、学习生字。
“遮”读翘舌音,是遮住、遮盖的意思。
3、默读本诗,给古诗划节奏。
黑云 / 翻墨 / 未遮山 , 白雨 / 跳珠 / 乱入船 . 卷地风来 / 忽 / 吹散 , 望湖楼下 / 水 / 如天 .4、解释诗中词语。
5、教师范读,强调注意停顿。
6、指导学。
生读出节奏感!(个别读,分组读,齐读)三、精读课文,理解诗意。
1、提问:作者这首诗重点写的什么?(雨)哪里的雨?(西湖的雨) 2、学习第一句(1)下雨前是怎样的一幅画面?翻墨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未遮山是什么意思?(2)你能用一个字形容这样的乌云吗?(快、奇、来势凶猛)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乌云翻滚、风起云涌、乌云密布、乌云滚滚……)(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句话。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第【1】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教材分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一首七绝,描写的是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
表现作者对西湖雨景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1、理解诗的大致意思并背诵古诗;2、学习诗人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3教学难点:教学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教学媒体:电子白板授课时数:一课时授课过程一、导入新课(1分钟)“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是苏轼写西湖的名篇之一。
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另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
(板书课题以及作者)二、揭示目标(1分钟)大屏幕出示,学生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由读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提高课堂效率)三、检查预习情况(5分钟)1、作者简介(学生回答,学生补充,教师补充并做小结)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代表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等。
2、题解(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并做小结)题目点明了写诗的时间、地点和写诗时作者的状态。
四、自学探索(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巡视,及时表扬态度认真、做批注的学生;督促自学不积极、效率低的学生。
全面了解、掌握学生自学情况。
这一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1.自由朗读,背诵诗歌。
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教学方案:先让学生自主完成以上问题,然后板书答案,特别是第二个问题,老师的提问要照顾到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⒉学会“遮”,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⒊借助想象,感受六月西湖的雨之奇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⒋拓展关于西湖的古诗,进行组诗积累。
教学过程:一、词语对接,激趣导入1、词语对接。
君子一言, ;八仙过海, ;螳螂捕蝉,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因为有美丽的西子湖,才声名远扬,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以书画来赞美西湖。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杭州任职的时候就写了不少关于西湖的诗篇。
2、板书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这是他在西湖观景时,偶遇一场大雨后,即兴写下的。
3、说说你了解的苏轼。
教师相机补充。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1、生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重点指导:未(wèi)遮(zhē)山(shān) 乱(luàn)入(rù)船(chuán) 忽(hū)吹(chuī)散(sàn) 水(shuǐ)如(rú)天(tiān)3、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师范读,学生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4、同座互读,并相互正音。
三、学法渗透,熟读成诵1、释诗题。
读读诗题,从中你知道了什么?(“六月二十七日”写的是时间;“望湖楼”告诉的是地点;“醉书”告诉我们这首诗是作者陶醉后而写下的)2、知诗人。
3、明诗意。
诗人陶醉于什么?(雨)那么诗人在下雨前、下雨时、下雨后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象?雨前:黑云/翻墨//未遮山雨时:白雨/跳珠//乱入船雨后: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4、悟诗情。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人教部编
本节课将围绕以上核心素养目标展开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其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古诗阅读与理解:《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整体感知,把握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学习生字词:翠、舞、跳、翻、卷、望、湖、醉、书等。
3.分析诗句,感受古诗描绘的景色和气氛,如“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4.掌握古诗词的吟诵方法,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同时传承中华文化。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通过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2.增强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分析诗句,学会运用生动、贴切的词语描绘自然景色,提升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
3.培养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古诗,激发创新思维,提高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4.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古诗词,使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的基本概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轼在望湖楼上饮酒作诗时的即兴之作。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与思想。学习古诗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古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句,感受古诗描绘的景色和气氛,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人教部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小学)教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小学)教案一、教学背景本节课为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二单元“美的享受”中的第一篇文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本篇文章为唐代著名诗人苏轼的一首词,通过描述作者在望湖楼饮酒畅谈,感受到大自然美丽风光和自己内心的宁静淡泊。
通过本篇文章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望湖楼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以及词人苏轼的生平经历;2.理解词中的典故与文化内涵,并能够独立理解词意;3.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与人的情感交流,提高审美能力;4.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学习词的写作技巧,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写作一段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了解望湖楼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以及苏轼的生平经历;2.理解词中的典故与文化内涵。
难点:1.理解词中的文化内涵,把握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写一段词。
四、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望湖楼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展示相关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根据课文对词的结构、语言特点、典故以及作者的文化背景等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注意词中的表达手法和情感体现。
3.阅读朗读整篇文章,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放一段音频,让学生跟读,在读后引导学生读懂全文,理解文章的情感表达。
4. 分析让学生分析词中的典故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作品的主题和情感态度。
5. 课堂练习让学生仿写几段词,使用所学语言特点和写作技巧,体验写作的乐趣。
6.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化学生的记忆,并鼓励学生加强阅读和写作练习。
五、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应该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望湖楼和苏轼,掌握词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可以为今后的阅读和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课堂练习,可以评价每个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加以巩固或提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与反思第【1】篇〗【设计说明】古诗教学应注重策略,关键之处要体会古诗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方寸之地意味无穷\',进而熟读成诵,积累于胸.苏轼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巧妙地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内容不难理解,故而遵循\'淡化理解,熟读成诵\'的古诗教学原则.【思路提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读诗—悟诗—品诗—诵诗—唱诗—写诗,形式不拘一格,关键要把古诗学\'活\',在玩中理解,感悟,默诵这首古诗.【过程揭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课前准备,做好铺垫.师:你们班的老师贵姓 (孙)哦,那和孙悟空是一家子,今天学习的内容就和孙悟空有点关系.你看孙悟空能上天,能入地,这使我想起了《音乐》第8课的歌曲《天地之间的歌》,会唱吗 (从天到地,从地到天,万事万物多么神奇……)师:我们赛赛书法如何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吗那老师今天就用双笔书法写下我的名字.(用双笔字写下名字)轮到我们班小书法家表演了,推荐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写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引入正题,学习古诗.1,师:我们今天要学习是23课《古诗两首》,请大家快速默读一遍,找出两首诗的共同之处.(西湖 ,夏季,景色)2,师:古诗的学习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逐首学,二是交融在一起学.今天我们采用第一种方法,重点学习第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三,读题,解题,了解作者1,师: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2,师:这是谁写的(苏轼)谁来介绍一下(简介苏轼)今天我们就跨越900年和苏老先生相会.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这个\'醉\'该如何解释(似醉非醉)是不是这样解释呢学习后我们就能知道,再来齐读题目.四,初学古诗,自己理解.教师出示学习要求:自读古诗,对照插图,自主感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利用好手中的工具书,待会儿我们来交流.(学生自学,初步理解诗意)五,师生交流,理解诗意.1,师:我已读了许多遍,对诗意有较深的理解,下面我就把这首诗吟诵一遍,你能从我的吟诵中听出什么眼前浮现出怎样一幅画面稍后我们来说一说.(师吟诵)2,学生交流对这首诗的理解,说出大体意思即可.六,咬文嚼字,感悟诗的意境美,文字美.1,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猜猜这场雨下了多长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就这么风雨兼程\',这个特点能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未遮山,跳,乱,忽吹散,水如天等)2,师: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七,激发兴趣,吟读成诵.1,师:你会读这首诗吗(老师出示第一句范例:黑云/翻墨/未/遮山),你能把2,3,4句的节奏感标出来吗 (学生标节奏)2,学生根据节奏读诗.3,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在诗中有几个字词表现出这个特点,如\'未\',所以在读的时候要强调一下.(学生练习读)4,教师范读一遍,然后指名学生读.5,利用分组读,齐读,站立读等形式,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以至熟读成诵.6,指名诵读这首诗.八,引入\'诗歌\'概念,感情得到升华.1,师:古人写诗是用来吟唱的,\'诗言志,歌咏情\',比如苏轼写的《明月几时有》,邓丽君,王菲唱得非常好听.现在我们就来练习一下,把这首诗谱上曲子,比如套用《天地之间的歌》的曲子就很妥切.(学生练习)2,师生吟唱.3,师:你如果真正理解这首诗的意境之美,你就能现场为他谱曲,唱出你心中的歌,谁来试一试.4,学生自我谱曲吟唱,师生评价.九,对\'对子\'练习.1,师:这首诗很有意思.我们来做个对\'对子\'练习.\'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 2,迁移:以前还见过这样的诗句吗谁来说两句!十,课堂练笔.1,师:这是一首神奇的小诗,通过学习.你对这首诗有什么感悟,请写几句话,我们来交流一下.2,师生交流.(教师出示自己的作品: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有感:苏子笔下惊风雨,阴晴时霎亦传神.读罢掩卷细品味,又疑东坡是天人.)十一,师生总结,扩展延伸.1,师:再回头看题目,这个\'醉\'字又作何解释 (陶醉)2,苏轼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诗词,性格豪放,文笔豪放.同学们以后会学习他许多诗词,比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唐宋八大家中,苏家就占三位.苏轼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楼共写下了五首诗,今天学习的是其中一首,同学们课后再去查一查另外四首.大家预习第二首诗,比较一下,这首诗与苏轼写的诗又有什么不同呢自我点评在青小借班上课,知道班主任姓孙.西湖这场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与孙行者有点关系.引入《天地之间的歌》为后面的唱诗又作铺垫.双笔书写引起学生兴趣,也替老师板书古诗,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学生初步感知苏教版教材为什么会把古诗想会在一起.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醉\'字的理解是关键,这又巧设疑问.这一环节为学生自主感悟阶段,放手让学生学习,教师巡回点拨.遵循\'淡化理解,强化诵读\'的原则,不宜作过深理解.猜雨下了多长时间,这一问题设计巧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西湖这场雨的主要特点.引用《风雨兼程》歌词,饶有趣味.学生会咬文嚼字,感受语言美.引导学生学习读诗的技巧很有必要.\'朗读是有技巧的\'.潜移默化让学生感悟到读古诗要有节奏,还要有重音.诗与歌进行结合,引起学生兴趣,把古诗学习推上一个高度.只要对诗的意境美感悟深些,就能结合自身音乐素养为这首诗谱上曲子.经过吟唱对诗的感悟更深.体会对偶句用词精确之美,为以后古诗学习作铺垫.学会感悟,学会品诗,对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很有益处.教师以诗品诗,饶有趣味.\'醉\'字一解,感情升华,苏轼喜爱西湖美景的感情跃然纸上.发散迁移,为今后对苏诗,词的学习作下铺垫和引导.〖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与反思第【2】篇〗一、说教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国家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首文质兼美、情景交融的古诗,作者苏轼以精炼的文字展现了一场急来骤去的西湖雨。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优质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优质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化诗为画,理解诗意,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时的奇特景象。
3.在品悟诗句中体会诗人豁达开朗的胸怀。
教学过程一、揭示诗题,简介诗人1.指名读诗题。
2.理解诗题。
读完后你知道了什么?生:时间、地点、事件。
设疑:诗人仅仅只是喝醉了吗?3.简介诗人。
师:这是北宋诗人苏轼流传千古的一首名诗,你了解苏轼吗?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西湖有着不解之缘,他曾两度做杭州的地方官,疏通西湖,建筑苏堤,造福于杭州百姓。
【设计意图】以诗题总览全文,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学生从诗题中了解了时间、地点和事件,同时教师还设置了一个疑问:“诗人仅仅只是喝醉了吗?”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课时结尾深化主旨埋下伏笔。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美1.读得正确。
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读,强调“遮”是翘舌音,“卷”读“juǎn”,“散”读“sàn”。
2.读出节奏。
指名读,读出古诗的停顿和节奏。
3.读出韵味。
学生练读,读出古诗的韵味。
(1)找出诗中的押韵字。
(山、船、散、天)(2)按“平长仄短”练读。
(3)分组读,齐读。
【设计意图】读得正确,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使学生在逐层提升的诵读中感知诗意和诗趣,为知意和背诵打下基础。
三、化诗为画,体会意境1.默读古诗,圈出景物。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默读古诗,想想每行诗分别描绘了什么景物?快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出来。
(云、雨、风、水)2.配乐范读,想象画面。
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范读古诗,想象你看到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配乐,约50秒)课件出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3.汇报交流,品读感悟。
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1)课件出示:课件出示:黑云翻墨未遮山①联系生活实际。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精推2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精推2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学会本课1个生字。
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4、进行适当的拓展,学习品析诗句,自主朗读表达情感。
教学重难点:1.借助注释,通过自学,逐字逐句解释,理解诗意,学会背诵。
2.注意古今词义变迁,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前赛诗激趣、初涉雨诗自从学校开展了“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以来,同学们都争相与诗文为友,背诵了大量的古诗,课前你们敢和老师比赛背古诗吗?(学生跃跃欲试。
)这么有信心,那我先开始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首诗可是和雨有关联的,你们也能背诵这样的诗句吗?学生争相背诵,教师相机点拨,营造浓浓的赛诗氛围。
小结:同学们积累的古诗真不少啊!这么多的雨诗中有让人心情舒畅的斜风细雨,有纷纷扬扬令人思绪万千的黄梅雨,还有令人称奇惊叹的滂沱大雨。
雨千姿百态,在不同诗人的眼中也总是风情万种,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宋代著名诗人苏轼走进一场特别的西湖雨。
一、揭示诗题,简介诗文板书课题,提示“望”字第三笔是竖提,没有点。
“醉”字左边的“酒瓶”中可不能少了一横啊!(学生齐读诗题)说说诗题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时间、地点、事件,6月27日苏轼在西湖边的望湖楼上醉酒题诗)师生交流资料,加深对作者及此诗的了解:1、苏轼的文学成就及写作风格(能更好了解这首诗的写作特点)2、苏轼对西湖的喜爱(了解苏轼写西湖雨的心情)二、探索大意,感知雨骤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示要发音正确、吐字清晰。
指名读(指导发音“遮”、“卷”)再指名读(提示诗的节奏)学生点评后,教师小结:读诗不仅要读得正确,还要读出节奏,诗韵,这样读诗就叫“有板有眼”,还想读读吗?学生自由练读。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优秀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优秀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3.理解中国部分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理解诗意,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通过文本细读,准确地还原诗歌画面,在此基础上感受诗人的豁达胸臆,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及诗人之心在朗读上体现出来。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24课——古诗两首,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31页,自由读读这两首诗,你发现这两首诗都是描写哪个季节的景色。
但描写的角度不同,第一首诗写的是夏天的——(雨),第二首诗写的是夏天的——(荷花)。
现在让我们看第一首,谁来读一下诗题。
指名读诗题读完后你知道了什么?(有疑问吗?)时间:六月二十七日六月二十七日指的是农历,相当于阳历的七八月份,这是940年前的六月二十七日,是一年中天气最闷热、雷雨最多的时候。
地点:望湖楼。
在西湖边,在那时是一座大酒楼又叫……醉书:(谁知道呢?猜一猜)“醉书”喝醉酒写的?被美景陶醉了写的?这是大诗人苏轼流传千古的一首名诗,你了解苏轼吗?(苏东坡、唐宋八大家之一、与西湖有着不解之缘,他曾两度做杭州的地方官,疏通西湖,建筑苏堤,造福于杭州百姓)二、初读理解古诗1.今天我们有幸来学习这首诗,首先让我们把它读正确。
自己先练练。
2.指名读学生评价(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齐读。
3.诗会读了,接下来干什么呢?(理解诗意)(同学们,学古诗词,读通了,读出节奏感了,那是远远不够的,咱们还得读懂它的意思。
)4.好,轻声地读一读,想想每个词是什么意思,每句诗又写了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
(同桌交流:把你读懂的与同桌交流,不理解的地方和同桌讨论一下)5.质疑:黑云翻墨:四个字都不懂吗?有谁知道?未遮山:没有把山遮住你看这个“遮”指导书写卷地风来:卷地而来的风说明风很大水如天:水天一色6.现在你能完整地说说全诗的意思了吗?(还要准备一下吗?)三、体会意境(一)体会雨来得急,下得大。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理解诗句的含义。
o识别并解释诗中的关键词汇,如“翻墨”、“跳珠”、“卷地风”等。
o分析诗歌描绘的自然景象,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朗读、讨论和合作学习,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o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诗歌描绘的场景。
o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感受诗人苏轼对自然景象的敏锐观察和热爱。
o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含义,分析诗歌描绘的自然景象。
•感受诗人表达的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引导学生将诗歌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提升文学素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原文、注释、译文及背景资料。
•相关图片素材,如乌云、大雨、湖水、望湖楼等。
•古典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营造氛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提问学生是否喜欢古诗词,并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
2.揭示课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引导学生思考课题的含义,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价,注意诗歌的停顿和语调。
3.学生结合注释,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三、精读古诗,深入理解1.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读古诗,结合背景资料和注释,深入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
o“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理解诗人用“翻墨”形容乌云翻滚,用“跳珠”形容雨点急促地打在船上的情景。
o“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感受诗人描绘的大风卷走乌云,湖面恢复平静的壮丽景象。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教师适时引导。
3.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将诗歌描绘的场景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
(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3、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
地点在望湖楼。
)4、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介绍作者。
二、自由阅读,理解诗意1、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3、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
4)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三、细读品位,体会感情1、思考并讨论:1)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2)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3)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2、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3、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仔细观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与反思第【2】篇〗1、学会生字“遮”: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2、体会诗的意境美,感受诗人对望湖楼雨景的赞美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理解古诗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古诗教学应注重策略,关键要体会古诗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方寸之地意味无穷”,进而熟读成诵,积累于胸。
苏轼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巧妙地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内容不难理解,故而遵循“淡化理解,熟读成诵”的古诗教学原则。
教学重难点:
体会古诗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
思路提要: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读诗—悟诗—品诗—诵诗—唱诗—写诗,形式不拘一格,关键要把古诗学“活”,在玩中理解,感悟,默诵这首古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正题,学习古诗
师:我们今天要学习苏轼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请大家快速默读一遍。
二、读题,解题,了解作者
1、师: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节奏。
2、师:这是谁写的(苏轼)谁来介绍一下(简介苏轼)今天我们就跨越900年和苏老先生相会。
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这个“醉”该如何解释?学习后,我们就能知道,再来齐读题目。
三、初学古诗,自己理解
教师出示学习要求:自读古诗,对照插图,自主感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利用好手中的工具书,待会儿我们来交流。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诗意)
四、师生交流,理解诗意
1、师:我已读了许多遍,对诗意有较深的理解,下面我就把这首诗吟诵一遍,你能从我的吟诵中听出什么?眼前浮现出怎样一幅画面?稍后我们来说一说。
(师吟诵)
2、学生交流对这首诗的理解,说出大概意思即可。
五、咬文嚼字,感悟诗的意境美、文字美
1、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猜猜这场雨下了多长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就这么风雨兼程”,这个特点能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未遮山、跳、乱、忽吹散、水如天等)
2、师: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
六、激发兴趣,吟读成诵
1、师:你会读这首诗吗?你能把这首诗的节奏标出来吗?(学生标节奏)
2、学生根据节奏读诗。
3、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在诗中有几个字词表现出这个特点,如“未”,所以在读的时候要强调一下。
(学生练习读)
4、教师范读一遍,然后指名学生读。
5、利用分组读,齐读,站立读等形式,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以至熟读成诵。
6、指名诵读这首诗。
七、引入“诗歌”概念,感情得到升华
1、师:古人写诗是用来吟唱的,“诗言志,歌咏情”,比如苏轼写的《水调歌头》,邓丽君、王菲唱得非常好听。
现在我们就来练习一下,把这首诗谱上曲子,比如套用《天地之间的歌》的曲子就很妥切。
(学生练习)
2、师生吟唱。
3、师:你如果真正理解这首诗的意境之美,你就能现场为它谱曲,唱出你心中的歌,谁来试一试。
4、学生自我谱曲吟唱,师生评价。
八、对“对子”练习
1、师:这首诗很有意思。
我们来做个对“对子”练习。
“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
2、迁移:以前还见过这样的诗句吗?谁来说两句。
九、课堂练笔
1、师:这是一首神奇的小诗。
通过学习,你对这首诗有什么感悟,请写几
句话,我们来交流一下。
2、师生交流。
十、师生总结,扩展延伸
1、师:再回头看题目,这个“醉”字作何解释?
2、苏轼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诗词,性格豪放,文笔豪放。
同学们以后会学习他的许多诗词。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楼共写下了五首诗,今天学习的是其中一首,同学们课后可以去查一查另外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