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中山大学统计学原理复习资料.
《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
![《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cf0514cc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63.png)
《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统计学原理是一门研究收集、分析、解释和呈现数据的学科,它涉及到许多重要的概念和方法。
下面将以《统计学原理》的期末复习为主题,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基本概念、描述统计学、概率和概率分布、假设检验和置信区间。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统计学是研究数据变异性的科学,它旨在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现象。
在统计学中,我们通常需要收集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解释来得出结论。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总体、样本、参数、统计量等。
总体是我们感兴趣的整体群体,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观察值。
参数是总体的数量特征,统计量是样本的数量特征,它们在统计推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次,我们回顾一下描述统计学。
描述统计学是研究和描述收集到的数据的科学,它包括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摘要和呈现。
描述统计学常用的方法有:集中趋势测度、离散趋势测度、数据的分布形态测度、分组与频数分析等。
集中趋势测度用于描述一组数据的中心位置,常用的方法有均值、中位数和众数。
离散趋势测度用于描述一组数据的变异程度,常用的方法有方差、标准差和极差。
数据的分布形态测度用于描述一组数据的分布形状,常用的方法有偏度和峰度。
分组与频数分析用于对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从而更好地理解数据的特征。
然后,我们回顾一下概率和概率分布。
概率是研究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科学,它是统计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概率分布是对随机事件的可能结果进行数值描述的函数。
常见的概率分布有离散型概率分布和连续型概率分布。
离散型概率分布描述了随机事件的可能结果为离散值的情况,常用的离散型概率分布有二项分布、泊松分布和几何分布。
连续型概率分布描述了随机事件的可能结果为连续值的情况,常用的连续型概率分布有正态分布、指数分布和均匀分布。
最后,我们回顾一下假设检验和置信区间。
假设检验是研究样本数据对总体参数假设的支持程度的方法。
假设检验分为单样本假设检验、双样本假设检验和相关样本假设检验等。
统计学原理复习提纲
![统计学原理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eda1bab3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b2.png)
统计学原理复习提纲(复习总要求:结合每章节后客观题和作为作业布置的计算题)第一章绪论主要内容:1 、统计的三个含义及其之间的关系。
P5三个含义:统计工作(活动)、统计资料、统计学三者关系:统计工作(活动),即统计实践活动,是基础;统计工作的成果是统计资料,统计资料是统计实践活动的产物。
统计学是统计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和科学总结,它来源于统计实践,又高于统计实践,反过来指导统计实践。
2、统计学研究的对象:大量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统计学的特点:1、数量性2、总体性3、具体性4、社会性3、统计的作用(功能):1、信息功能2、咨询功能3、监督功能4、统计研究的理论基础、基本方法与工作过程.统计研究的理论基础:哲学唯物辩证法、社会经济学、数学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大量观察法、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归纳判断法及其他相关的方法统计工作过程P10—11: (统计任务、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统计信息管理),三个阶段并非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的一个整体,其中各环节往往是交叉进行的。
重点掌握内容: (能联系实际进行判断)5、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P11—16(1)总体与总体单位.统计总体是根据一定目的确定的所要研究事物的全体,它是客观存在,并在某一相同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单位的整体。
简称总体.总体特点:同质性、大量性、变异性(或者差异性)构成总体的这些个别单位称为总体单位。
总体可分为有限总体/无限总体总体与总体单位具有相对性,随着研究任务的改变而改变(2)标志与指标。
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分为品质标志、数量标志。
指标(统计指标)是说明现象总体量的特征的概念。
特点: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
数量指标反映现象发展的总规模、总水平—总量指标质量指标反映现象发展的相对水平、工作质量—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指标和标志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区别是:第一,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第二,指标都是可量的,而标志不一定是可量的。
《统计学原理》复习资料附答案
![《统计学原理》复习资料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e3d187c240c844768eaee0d.png)
统计学原理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 (B )A.数量特征和客观规律B.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C.数量关系和认识客体D.数量关系和研究方法2、对总体中的全部或足够多数单位进行调查并加以综合研究的方法是 ( A )A.大量观察法B.综合指标法C.统计分组法D.归纳推断法3、某地区组织一次物资普查,要求1月5日至1月30日全部调查完毕,这一时间规定是( B )A.调查时间B.调查时限C.标准时间D.标准时点4、对企业职工按性别分组,在此基础上再按工资水平分组,这种分组是 ( B )A.简单分组B.复合分组C.平行分组D.再分组5、某企业1995年完成利润100万元,1996年计划比1995年增长5%,实际完成110万元,1996年超额完成计划 ( B )A. 104.76%B. 4.76%C. 110%D. 10%6、某地区农村和城市人均收入分别为1200元和1900元,标准差分别为80元和170元,人均收入的变异程度 ( A )A. 城市大B. 农村大C. 一样大D. 不可比7、交替标志标准差的取值范围是 ( B)A. 0 ≤σ≤1B. 0 ≤σ≤0.5C. 0 ≤σ≤0.25D. 0.25 ≤σ≤0.58、在一定抽样平均误差的条件下,扩大极限误差 ( B )A.可以降低推断的可靠程度B.可以提高推断的可靠程度C.可以提高推断的精确程度D.推断的可靠程度不变9、某地区组织职工家庭生活抽样调查,已知职工家庭平均每月每人生活费收入的标准差为12元,要求抽样调查的可靠程度为95.45%, 极限误差为1元,在简单重复抽样条件下,应抽选 ( A )A. 576户B. 144户C. 100户D. 288户10、相关系数的正负号决定于 ( D )A. x 的标准差的正负号B. y 的标准差的正负号C.协方差的正负号D. x 和 y 的相关程度11、在线性相关的条件下,自变量的标准差为10,因变量的标准差为16,相关系数为0.9,则回归系数为 ( A )A. 1.44B. 0.56C. 0.16D. 14.412、总指数的两种计算形式是 ( A )A.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B.个体指数和综合指数C. 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D. 固定构成指数和结构影响指数13、简单现象总体总量指标因素变动分析的主要特点是 ( C )A. 相对数分析和绝对数分析都必须使用同度量因素B. 相对数分析和绝对数分析都可不使用同度量因素C. 相对数分析可不使用同度量因素,绝对数分析则一定要使用同度量因素D. 相对数分析必须使用同度量因素,绝对数分析则可以不使用同度量因素14、在用按月平均法测定季节比率时,各月的季节比率之和应等于 ( C )A. 100%B. 120%C. 400%D. 1200%15、在综合统计指标分析的基础上,对社会总体的数量特征作出归纳、推断和预测的方法是( D )A .大量观察法 C. 统计分组法C .综合指标法 D. 模型推断法16、对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分别进行简单分组,形成 ( C )A .复合分组 B. 层叠分组C .平行分组体系 D. 复合分组体系 17、采用三项移动平均修匀时间数列所得修匀数列比原数列首尾各少 ( A )A.一项数值B.二项数值C.三项数值D.四项数值18、两个相关变量呈同方向变动,则其相关系数 ( B )A. r <0B. r >0C.0=rD.1=r19、根据抽样的资料 (3%抽样),一年级优秀生比重为10%,二年级为20%,在抽样人数相等的条件下,优秀生比重抽样误差 ( B )A. 一年级较大B. 二年级较大C. 相同D. 无法得出结论20、如果已知两个企业报告期和基期某种产品的产量和单位成本资料,要计算平均单位成本的变动,应采用 ( C )A.综合指数B.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C.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D.可变构成指数21、把各个时期的资金利税率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起来,这样形成的数列是 ( B )A.变量数列B.绝对数时间数列C.相对数时间数列D.平均数时间数列22、按全国人口平均的粮食产量是 ( C )A.平均指标B.结构相对指标C.强度相对指标D.比较相对指标23、对某市工业企业设备进行普查,其调查对象是 ( C )A.每台设备B.各工业企业全部设备C.每个工业企业D.部分工业企业的设备24、研究某县乡镇企业生产工人状况,某乡镇企业的生产工人数是 ( B )A.数量指标B.数量标志C.数量标志值D.变量值25、 统计调查方案中的调查期限是指 ( A )A.调查工作的起迄时间B.搜集资料的时间C.时期现象资料所属的时间D.时点现象资料所属的时间26、变异是统计的前提,是指( B )A.统计总体中的各单位是不相同的B.标志和指标的具体表现各不相同C.对应于统计总体的指标名称各不相同D.总体中各单位有多个不同的统计标志27、标准差系数抽象了( B )A.总体指标数值大小的影响B.平均水平高低的影响C.总体单位数多少的影响D.标志变异程度的影响28、若z代表单位成本,q代表产量,则公式Σz1q1-Σz0q1经济意义为 ( C )A.反映产量变化而引起的总成本变动的增减额B.反映产量变化的绝对额C.反映单位成本变化而引起的总成本变动的增减额D.反映单位成本变化的绝对额29、简单随机重复抽样条件下,当误差范围扩大一倍时,抽样单位数( C )A.扩大一倍B.减少一倍C.只有原来的1/4D.只有原来的1/230、构成统计总体的前提条件是( A )A.同质性B.社会性C.大量性D.变异性31、若销售量指数下降,销售价格持平,则销售额指数必然( A )A.下降B.上升C.不变D.不确定32、以产品的等级来衡量某种产品的质量好坏,则该产品等级是 ( D )A.数量指标B.质量指标C.数量标志D.品质标志33、对一批商品进行质量检验,通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是 ( B )A.全面调查B.抽样调查C.典型调查D.重点调查34、每一吨铸铁成本(元)依铸件废品率(%)变动的回归方程为:y = 56 + 8 x ,这意味着( C )A.废品率每增加1%,成本每吨增加64元B.废品率每增加1%,成本每吨增加8%C.废品率每增加1%,成本每吨增加8元D.如果废品增加1%,则每吨成本为56元35、重点调查中重点单位指的是 ( A )A.标志总量在总体中占有绝大的比重B.具有典型意义或代表性单位C.那些具有反映事物属性差异的品质标志的单位D.能用以推算总体标志总量的单位36、对一批商品进行质量检验,通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是( B )A. 全面调查B. 抽样调查C. 典型调查D. 重点调查37、某工人月工资600元,“工资”是 ( D )A. 品质标志B. 变量值C. 指标D. 变量38、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的区别在于 ( D )A. 总体的复杂程度不同B. 组数的多少不同C. 选择分组标志的性质不同D. 选择分组标志的数量多少不同39、某厂计划规定工人出勤率达到98%,实际只达到95%,则工人出勤率计划完成程度为( C )A. 3%B. 103.16%C.96.94%D. 40%40、重复抽样平均误差 ( B )A. 总是小于不重复抽样平均误差B. 总是大于不重复抽样平均误差C. 总是等于不重复抽样平均误差D. 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二、多选选择题1、下面哪些是连续型数量标志 ( ABDE )A.住房面积B.商店的商品销售额C.高校的大学生人数D.人口的出生率E.工业增长速度2、下列哪些属于序时平均数 ( ABDE )A.一季度平均每月的职工人数B.某产品产量某年各月的平均增长量C.某企业职工第四季度人均产值D.某商场职工某年月平均人均销售额E.某地区近几年出口商品贸易额平均增长速度3、下面哪几项是质量指标( BC )A.商品流转额B.平均亩产量C.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D.人口密度E.工人出勤率4、常见的抽样组织形式有 ( BCD )A.重复抽样B.简单随机抽样C.类型抽样D.整群抽样E.不重复抽样5、统计研究运用的各种专门的方法,包括: ( ABCDE )A.大量观查法B.统计分组法C.综合指标法D.统计模型法E.归纳推断法6、下面时期指标有( BCDE )A.耕地面积B.播种面积C.扩大的耕地面积D.新建的住宅面积E.国民生产总值7、组距数列中,影响各组次数分布的要素有 ( ABCD )A.组距B.组数C.组限D.变量值E.总体单位数8、统计总体的特征是 ( BDE )A.科学性B.实用性C.大量性D.同质性E.变异性9、属于调查资料准确性检查对象的误差有 ( ABCD )A.计量误差B.记录误差C.计算误差D.抄录误差E.抽样误差10、统计表的结构,从内容上看,包括 ( ABC )A.标题B.横行和纵栏C.数字资料D.主词E.宾词11、典型调查是 ( BCDE )A.一次性调查B.专门组织的调查C.一种深入细致的调查D.调查单位有意识选取的调查E.可用采访法取得资料的调查12、下列指标中属于总量指标的有 ( ACDE )A.月末商品库存额B.劳动生产率C.历年产值增加额D.年末固定资金额E.某市人口净增加数13、重复抽样的特点是 ( ADE )A.各次抽选互不影响B.各次抽选相互影响C.每次抽选时,总体单位数逐渐减少D.每次抽选时.总体单位数始终不变E.各单位被抽中的机会在各次抽选中相等14、对比两个计量单位不同的变量数列标志值的离散程度应采用( BD )A.平均数B.平均差C.全距系数D.均方差E.标准差系数15、对连续型变量分组成 ( BCD )A.要用单项式分组B.要用组距式分组C.组限必须重叠D.组距必须是相等的E.首末两组必须采用开口组限16、今年的收入比去年增加一成即增长 ( BC )A.百分之百B.0.1倍C.十分之一D.一倍E.百分之一17、平均数指数 ( D )A.是由两个平均数对比形成的指数B.是个体指数的简单平均数C.是按平均形式计算的总指数D.是个体指数的加权平均数E.其计算特点是:先平均,再对比18、对离散变量值分组( BCD )A.可按每个变量值分别列组B.也可采用组距式分组C.相邻组的组限不应重叠,但要相互衔接D.各组组距可相等也可不等E.要按"上限不在组内"原则处理与上限相同的变量值19、平均指标 ( BC )A.是代表总体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B.是反映总体分布集中趋势的度量C.是反映总体分布离中趋势的度量D.只能根据同质总体计算E.可用来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20、我国统计调查的方法有 ( ABCDE )A.普查B.抽样调查C.统计报表D.重点调查E.典型调查三、判断题1、数量指标和数量标志是可以用数值表示的,而质量指标和品质标志是不能用数值表示的。
统计学原理复习重点
![统计学原理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6d5c3429f5335a8102d220c7.png)
统计学原理复习重点第一章总论。
本章介绍统计学及相关概念,勾勒了本课程的框架结构——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
是统计的三层含义,总体、样本及指标等概念。
统计的三层含义及相互关系统计学是一门关于数据的科学,是一门关于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解释和推断的科学。
(一)统计工作(统计的基本含义)即统计实践活动,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数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的工作活动的总称。
(二)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包括各种统计报表、统计图形及文字资料等。
(三)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整理、描述、显示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论的科学,其目的是探索事物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
(四)三者关系统计学与统计实践活动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源于实践,理论又高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统计工作和统计数据是工作和工作成果关系。
统计实践活动的产生与发展三个主要的统计学派1、政治算术学派代表人物:英国的威廉·配第(1623-1687)、约翰·格朗特(1620-1674)等。
威廉·配第的代表著《政治算术》对当时的英、荷、法等国的“ 国富和力量”进行了数量的计算和比较;格朗特写出了第一本关于人口统计的著作。
他们开创了从数量方面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先例。
可以说,威廉·配第是统计学的创始人。
2、记述学派(国势学派〕代表人物:德国的康令(1606-1681)阿亨瓦尔(1719-1772;1764年首创统计学一词)他们在大学中开设“ 国势学”课程,采用记述性材料,讲述国家“ 显著事项”,籍以说明管理国家的方法。
特点是偏重于事物质的解释而忽视量的分析。
3、数理统计学派代表人物:比利时的凯特勒(1796-1874)他把古典概率论引进统计学,发展了概率论,推广了概率论在统计中的应用。
凯特勒把德国的国势学派、英国的政治算术学派和意大利、法国的古典概率论家以融合改造为近代意义的统计学。
他是数理统计学派的奠定人。
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
![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4ef94f4e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15.png)
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一、统计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统计学是研究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解释和应用的一门学科。
它有两个基本的原理:总体与样本的关系原理和随机现象的规律性原理。
二、数据的搜集和整理数据的搜集方法分为两类:实验法和调查法。
实验法通过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科学实验;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式进行。
数据的整理包括数据的清洗、变换和归类。
三、统计指标的计算和分析常见的统计指标包括均值、中位数、众数、标准差和相关系数等。
通过这些指标,可以对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得出结论。
四、概率论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概率论是研究随机现象的规律性的一门学科。
它研究的对象包括样本空间、事件、概率和随机变量等。
在计算概率时,可以利用排列组合、条件概率和贝叶斯定理等方法。
五、概率分布和抽样分布概率分布包括离散型和连续型两类。
离散型分布包括二项分布、泊松分布和几何分布等;连续型分布包括正态分布和指数分布等。
抽样分布包括正态分布、t分布和F分布。
六、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参数估计是利用样本信息来估计总体参数值的方法。
常见的点估计方法有最大似然估计和矩估计。
假设检验是根据样本信息来判断总体一些未知参数是否满足给定假设的方法。
常见的假设检验方法有单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和两样本t检验等。
七、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相关分析研究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
回归分析则通过建立回归方程来研究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
常见的回归分析方法有简单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
八、统计决策理论和抽样调查统计决策理论研究如何制定最优的决策方案。
抽样调查是利用小样本来推断总体特征的方法。
常见的抽样方法有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等。
九、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常见的统计分析软件有SPSS、R和Python等。
通过这些软件,可以进行数据的处理、分析和可视化等,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统计学原理是统计学的基础课程,主要涵盖数据搜集和整理、统计指标的计算和分析、概率论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概率分布和抽样分布、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理论和抽样调查以及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等内容。
统计学原理考试知识点整理
![统计学原理考试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ac653126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fa.png)
第1章 绪论1、统计的含义、统计的含义统计一词最基本的含义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方面进行核算和分析,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的一种计量活动。
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的一种计量活动。
2、统计的特点P3数量性数量性具体性具体性综合性综合性3、统计学的若干基本概念、统计学的若干基本概念总体与总体单位P10:总体是指在某种共性的基础上由许多个别事物结合起来的整体,总体是指在某种共性的基础上由许多个别事物结合起来的整体,构成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叫总体单位;总体的特征: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总体的特征: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总体的分类:有限总体与无限总体;总体的分类:有限总体与无限总体;标志、变异与变量P10:标志,是指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标志,是指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变异:总体单位之间品质和数量上的差异,即可变标志在总体各单位之间所表现出的差异。
变量:可变的数量标志。
变量:可变的数量标志。
连续型变量与离散型变量联系和区别:连续型变量与离散型变量联系和区别:连续型:变量值可作无限分割的变量连续型:变量值可作无限分割的变量离散型:变量值只能以整数出现的变量离散型:变量值只能以整数出现的变量指标与标志P11(指标,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指标,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区别:第一,指标说明总体的特征,而标志则说明总体单位的特征。
第二,指标只反映总体的数量特征,所有指标都要用数字来回答问题,所有指标都要用数字来回答问题,没有用文字回答问题的指标。
没有用文字回答问题的指标。
没有用文字回答问题的指标。
而标志既有反而标志既有反映数量也有反映品质。
映数量也有反映品质。
第2章 统计调查1、统计调查的含义及其在统计工作中的地位P13含义: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含义: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地位:是统计工作的第一阶段,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一环地位:是统计工作的第一阶段,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一环2、统计调查的基本原则P13-14一、要实事求是,如实反映情况一、要实事求是,如实反映情况二、要及时反映,及时预报二、要及时反映,及时预报三、要数字与情况相结合三、要数字与情况相结合3、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普查P14:含义:为搜集某种社会经济现象在某时某地的情况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含义:为搜集某种社会经济现象在某时某地的情况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 优缺点:,适用场合:主要用于一些重要项目呢的调查,如人口普查、耕地普查、基本单位普查、工业普查和库存普查等;普查、工业普查和库存普查等;随机抽样调查P14:含义(按随机原则(机会均等原则)含义(按随机原则(机会均等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进行调查,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进行调查,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借以推断和认识总并借以推断和认识总体的一种统计方法)以及具体的抽样方法【第七章】体的一种统计方法)以及具体的抽样方法【第七章】(简单随机、分层抽样、整群抽样、系统抽样、多阶段抽样)及适用场合系统抽样、多阶段抽样)及适用场合;非随机抽样:含义(调查者有意识地或随意而非随机地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进行调查的统计方法)以及具体的抽样方法P15(重点抽样:只对总体中为数不多但影响颇大的重点单位进行研究的一种非全面调查、典型抽样:根据对调查对象的初步了解,根据对调查对象的初步了解,有意识地从中挑选有有意识地从中挑选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研究的一种非全面调查,灵活方便,反映迅速,省时省力,深入具体、任意抽样:方便抽样或随意抽样,点插着随意抽取调查单位进行调查的一种方法,如市场调查,民意调查,柜台访客调查,街头路边拦人调查、配额抽样:在对总体作若干种分类和样本总容量既定的情况下,按配额(按一定要求给定的样本单位数)(按一定要求给定的样本单位数)从总体各部分抽取调查单位进从总体各部分抽取调查单位进行调查的方法【权重】)及适用场合)及适用场合4、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P21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就是统计调查中的总体和总体单位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就是统计调查中的总体和总体单位报告单位又叫填报单位,是指按照调查方案的要求负责向上级报送调查结果的单位报告单位又叫填报单位,是指按照调查方案的要求负责向上级报送调查结果的单位 5、调查误差P24: 含义与分类:调查所得的统计数字与调查对象的实际数量之间的差异(数量之差), 工作误差:由于调查工作中的食物所造成的的误差,工作误差:由于调查工作中的食物所造成的的误差,代表性误差:以部分推断总体时必然存在的误差;代表性误差:以部分推断总体时必然存在的误差;产生原因P25;防止和减少调查误差的方法P25:一.要正确周密地制订统计调查方案一.要正确周密地制订统计调查方案二.健全原始记录,完善统计台账二.健全原始记录,完善统计台账三.加强对统计人员的培训,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三.加强对统计人员的培训,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四.要加强对统计调查资料的审核四.要加强对统计调查资料的审核五.要科学地抽取样本和选择典型五.要科学地抽取样本和选择典型六.加强统计司法,严惩弄虚作假六.加强统计司法,严惩弄虚作假第3章 统计整理1、统计整理的意义和程序、统计整理的意义和程序统计整理的含义P27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要求,对统计调查所取得的各项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组和汇总的工作过程。
统计学原理复习资料
![统计学原理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88702f63169a4517623a3b0.png)
1.什么是统计学(4)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整理、描述、显示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论的科学,其目的是探索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
2.什么是描述统计学(7)描述统计学是研究如何取得反映客观现象的数据资料,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并通过统计图表等形式显示出来,进而通过综合、概括与分析得出反映客观现象的规律性数量特征。
3.什么是统计指数(114)统计指数是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变动的一种对比性指标。
4.定序尺度的含义(14)定序尺度又称顺序尺度,它是对事物之间等级差别或顺序差别的一种测度。
5.定距尺度的含义(15)定距尺度又称间隔尺度,是对事物类别或次序之间的间隔进行的一种测度。
6.什么是数据分组(39)数据分组是根据统计研究目的和客观现象的内在特点,按照选定的某个或几个标志,将被研究的总体数据分成若干部分的科学分类。
7.时点序列和时期序列的区别(86)(1)含义:时期序列是由一系列时期指标值所构成的时间数列,数列中各变量值是反映现象在某一段时间内发展变动的总量或绝对水平。
时点序列是由一序列时点指标所构成的时间数列,数列中各变量值是反映现象在某一时刻上的总量或水平。
(2)特征:时期序列的特征有:各指标数值可以相加,相加后的变量值表示现象在更长时期内发展过程的总量;每项指标数值的大小与其对应的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
时期越长,变量值越大,反之越小;各变量值一般通过连续登记方法获得。
时点序列的特征有:各个变量值不具有可加性,各变量值相加无实际经济意义;指标数值大小与时间间隔长短没有直接联系;变量值一般通过一次性登记获得。
8.GDP与GNP的关系,即区别和联系(218)(1)联系:GDP与GNP是计算社会产品和服务最终产值的两个有密切关系的指标,两者的核算内容相同且可以相互推算,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用来自国外的要素净收入进行调整后得到国民生产总值。
即GNP=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GDP+来自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净额+来自国外的财产收入净额。
《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要点110602
![《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要点110602](https://img.taocdn.com/s3/m/a0cf65100975f46526d3e153.png)
《统计学原理》期末总复习要点(20110602)一、解释名词(8个)
统计指标、普查、抽样调查、标准差、统计指数、时间序列、相关关系、相关系数
二、复习思考题(8个)
1.普查的含义及其特点
2.编制组距数列如何确定组限?
3。
相关关系的种类如何划分?
4.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区别与联系
5。
时期数列与时点数列的区别
6。
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的关系
7。
综合指数法编制总指数的基本原则
8。
指数体系的两个内容及作用
三、计算题(5个方面)
1。
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标准差的计算
2.平均发展水平和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
3指数的影响因素分析(侧重两因素分析)
4.相关系数计算、线性回归方程建立
四、期末考试题型(5个)
1、判断对错并改正(9×2=18分)
2、单项选择(10×1=10分)
3、多项选择(10×2=20分)
4、说明与分析(3×5=15分)
5、计算题(37分)。
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纲要(1 4)
![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纲要(1 4)](https://img.taocdn.com/s3/m/e746d9cd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69.png)
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纲要(1 4)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纲要(1-4)统计学原理的最终审查大纲(第1-4章)第一章绪论本章的重点1、统计学的认识对象统计学是一门方法科学,适用于社会和自然现象的定量研究。
――统计学的认识对象是大量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以及数量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
--统计认知对象的特征是数量性、整体性、具体性和社会性。
2.研究方法-群体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数法是本章的难点3、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总体与总体单位:人口统计总体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许多个别事物所构成的整体。
它是由特定研究目的而确定的统计研究对象,可简称总体。
1、总体具备同质性、大量性、变异性三个特征。
2、总体的分类有限总体与无限总体;实体整体性和行为整体性;事物总体和数字总体。
整体单位构成总体的每一个个别事物称为总体单位。
――标志与标志表现1.标志是描述整个单元特征的名称。
标记按其性质可分为质量标记和数量标记。
从整体观察来看,有恒定迹象和可变迹象。
2、标志表现是标志特征在总体各单位的具体表现,是统计调查所得的结果。
――变异与变量1.总的来说,每个单元符号表现的差异称为变化。
变异是统计学的前提。
2.变量标志称为变量。
变量的具体值称为变量值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一)统计指标是表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取值。
-1-1、统计指标的涵义: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名称。
任何指标都可以用数字来表示。
2.统计指标构成要素:指标由指标名称和指标值两个要素组成。
3.统计指标的作用4。
统计指标的特点:1、数量性。
也就是说,任何指数都可以用数值表示。
没有没有数字表示的统计指数。
2.全面性。
即任何指标都是综合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
3、具体性。
也就是说,任何指标值都反映了特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现象的规模和水平。
4、指标与标志的区别与联系区别:(1)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或特征的名称,而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名称;(2)有两种标记:质量标记(只能用文字表示)和数量标记(可以用数字表示),指标可以用数字表示。
《统计学原理》复习资料
![《统计学原理》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c1007184b73f242336c5f98.png)
统计学原理复习资料1、什么是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它们有什么关系?答:(1)数量指标是用绝对数形式表现的,用来反映总体规模大小、数量多少的统计指标,其数值大小一般随总体范围的大小而增减。
质量指标是说明总体内部数量关系和总体单位水平的统计指标,其数值大小不随总体范围的大小而增减;(2)质量指标一般是通过数量指标直接或间接计算而得到的。
2、什么是统计分组?统计分组可以进行哪些分类?答:根据统计研究任务的要求和现象总体的内在特点,把统计总体按照某一标志划分为若干个性质不同又有联系的几个部分,称为统计分组。
统计分组按任务和作用的不同,分为类型分组、结构分组和分析分组;按分组标志的多少为分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按分组标志的性质不同分为品质分组和变量分组。
3、结构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和比例相对指标的关系。
答:(1)比例相对指标有反映总体结构的作用,与结构相对指标有密切联系,所不同的是二者对比方法不同,说明问题的点不同,比例相对指标反映的比例关系是一种结构性比例,一般侧重有一个经验数据。
(2)强度相对指标也反映一种比例关系,相对比例指标而言,它所反映的是一种依存性比例而非结构性比例,不存在经验数据。
4、什么是统计分组?统计分组可以进行哪些分类?答:根据统计研究任务的要求和现象总体的内在特点,把统计总体按照某一标志划分为若干个性质不同又有联系的几个部分,称为统计分组。
统计分组按任务和作用的不同,分为类型分组、结构分组和分析分组。
按分组标志的多少为分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按分组标志的性质不同分为品质分组和变量分组。
5、什么是同度量因素?有什么作用?答:在编制综合指数时,把不能直接相加的量过度到能够相加的量所引入的媒介因素,就称为同度量因素。
其作用为:(1)把不能够相加的量转变为可加的、具有经济意义的量;(2)具有权数的作用,通过其取值的不同就可以衡量因素的不同的相对重要程度。
6、简述统计指标与统计标志的区别与联系。
答:统计指标与标志的区别表现为:(1)概念不同。
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题目及答案)
![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题目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154117f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19.png)
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汇总一、考试题型单选:12%,每小题2分,共12分,见平时作业手册;多选:8%,每小题2分,共8分,见平时作业手册;判断:10%,每小题2分,共10分,见平时作业手册;简答题:20%,每小题10分,共20分;计算题:50%考试时间:90分钟,闭卷,可以带计算器二、简答题1、举例说明统计标志与标志表现有何不同?答:标志是总体中各单位所共同具有的某特征或属性,即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和特征的名称。
标志表现是标志特征在各单位的具体表现,是标志的实际体现者。
例如:工人的“工资”是标志,而工资为“1200”分,则是标志表现。
2、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包括哪些内容?答: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包括发下主要内容:(1)确定调查目的;(2)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3)确定调查项目,拟定调查表;(4)确定调查时间和时限;(5)确定调查的组织和实施计划.3、简述调查对象、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答:调查对象即统计总体,是根据调查目的所确定的研究事物的全体.统计总体这一概念在统计调查阶段称调查对象。
调查单位也就是总体单位,它是调查对象的组成要素,即调查对象所包含的具体单位.报告单位也成填报单位,也是调查对象的组成要素,它是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一般是基层企事业组织。
调查单位是调查资料的直接承担者,报告单位是调查资料的提交者,二者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
例如对工业企业进行全部设备调查时,工业企业的全部设备是调查对象,每台设备是调查单位,而每个工业企业则是填报单位。
4、某地区对占该地区工业增加值三分之二的10个企业进行调查,你认为这种调查方式是重点调查还是典型调查?为什么?答:首先,从该题内容可知该地区对工业企业进行的是一种非全面调查;第二,非全面调查包括抽样调查、重点调查额典型调查。
这三种非全面调查的主要区别是选择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抽样调查是按随机原则抽选单位,重点调查是根据单位标志总量占总体标志总量的比重来确定调查单位,而典型调查时依据对总体的分析,有意识地选取调查单位.因此,根据本题选择调查单位的方法可判断出该地区对工业企业进行调查,采用的是典型调查方式。
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纲要
![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纲要](https://img.taocdn.com/s3/m/c9317f69af1ffc4ffe47ac0e.png)
《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纲要(1——4章)第一章绪论本章的重点1、统计学的认识对象——统计学是一门适用于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数量方面研究的方法论科学。
——统计学的认识对象是大量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以及数量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
——统计学认识对象的特点是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和社会性。
2、研究方法——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本章的难点3、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总体与总体单位:总体统计总体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许多个别事物所构成的整体。
它是由特定研究目的而确定的统计研究对象,可简称总体。
1、总体具备同质性、大量性、变异性三个特征。
2、总体的分类有限总体与无限总体;实体总体与行为总体;事物总体与数值总体。
总体单位构成总体的每一个个别事物称为总体单位。
——标志与标志表现1、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标志按其性质可以分为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
从总体观察标志还有不变标志与可变标志。
2、标志表现是标志特征在总体各单位的具体表现,是统计调查所得的结果。
——变异与变量1、总体各单位在标志表现上的差别称为变异。
变异是统计的前提。
2、可变的数量标志称为变量。
变量的具体取值称为变量值。
——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一)统计指标是表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取值。
1、统计指标的涵义: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名称。
任何指标都可以用数字来表示。
2、统计指标的组成要素:指标由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两个要素构成。
3、统计指标的作用4、统计指标的特点:1、数量性。
即任何指标都可以用数值表示。
没有不用数值表示的统计指标2、综合性。
即任何指标都是综合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
3、具体性。
即任何指标数值都是反映所研究现象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规模、水平。
4、指标与标志的区别与联系区别:(1)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或特征的名称,而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名称;(2)标志有品质标志(只能用文字表示)与数量标志(可以用数字表示)两种,而指标都可以用数字表示。
《统计学原理》复习提要
![《统计学原理》复习提要](https://img.taocdn.com/s3/m/0ba07d3ceefdc8d376ee328b.png)
《统计学原理》复习提要第一章总论考试题型:填空、单选、多选、判断、计算一、重点概念:统计总体标志指标变异变量变量值二、重点内容1.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2.统计工作的四个阶段。
3.标志与指标的区别与联系。
综合练习一、名词解释:[ 同上]二、填空题1.“统计”一词,一般有、和三种含义。
2.统计有、、和四个特点。
3.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是。
4.统计工作的职能包括、和。
5.一个完整的统计工作过程,可划分为、、和四个阶段。
6.标志是说明的名称,按其性质不同可分为和两种。
7.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有、、三种。
8.统计指标按其说明总体现象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和;按其作用和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分为、和。
9.变量按其变量值是否具有连续性,可分为变量和变量两种。
10.一个科学的、完整的指标应当具备以下基本要求:、、、。
三、选择题1.要了解某企业职工的文化水平情况,则总体单位是()。
(1)该企业的全部职工(2)该企业每一个职工的文化程度(3)该企业的每一个职工(4)该企业全部职工的平均文化程度。
2.属于品质标志的是( )。
(1)工龄(2)工资级别(3)性别(4)技术级别3.若调查某地区各工业企业的生产情况,则该地区工业总产值是( )。
(1)变量(2)指标(3)标志(4)变异4.从标志角度看,变量是指( )。
(1)可变的数量标志(2)可变的数量标志值(3)可变的品质标志(4)可变的属性标志值5.某工人月工资150元,则“工资”是()。
(1)数量标志(2)品质标志(3)质量指标(4)数量指标6.标志与指标的区别之一是()。
(1)标志是说明总体特征的;指标说明总体单位的特征。
(2)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的特征。
(3)指标是说明有限总体特征的;标志是所明无限总体特征的。
(4)指标是说明无限总体的;标志是说明有限总体特征的。
第二章统计调查一.重点概念: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二.重点内容1.统计调查方案包括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山大学统计学原理复习资料xinzi判断题1、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和统计成果的关系。
(√)2、在统计调查过程中所采用的大量观察法,是指必须对研究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调查。
(×)3、标志是说明总体特征的,指标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
(×)4、在全国工业普查中,全国工业企业数是统计总体,每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
(×)5、标志通常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两种。
(√)6、品质标志表明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其标志表现只能用文字来表现,所以品质标志不能转化为统计指标。
(√)7、统计指标和数量标志都可以用数值表示,所以两者反映的内容是相同的。
(×)8、因为统计指标都是用数值表示的,所以数量标志就是统计指标。
(×)9、品质标志和质量指标一般都不能用数值表示。
(×)10、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是根据调查结果所得的资料是否全面来划分的(×)。
11、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一致。
(×)12、在统计调查中,调查标志的承担者是调查单位。
(√)13、对全同各大型钢铁生产基地的生产情况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
这种调查属于非全面调查。
(√)14、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确定组距和组数(×)15、按数量标志分组的目的,就是要区分各组在数量上的差别(×)16、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是固定不变的,不能互相变换。
(×)17、相对指标都是用无名数形式表现出来的。
(×)18、众数是总体中出现最多的次数。
(√)19、国民收入中积累额与消费额之比为1:3,这是一个比较相对指标。
(×)20、总量指标和平均指标反映了现象总体的规模和一般水平。
但掩盖了总体各单位的差异情况,因此通过这两个指标不能全面认识总体的特征。
(√)21、抽样推断是利用样本资料对总体的数量特征进行估计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因此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误差,这种误差的大小是不能进行控制的。
(×)22、从全部总体单位中按照随机原则抽取部分单位组成样本,只可能组成一个样本。
(×)23、在抽样推断中,作为推断的总体和作为观察对象的样本都是确定的、唯一的。
(×)24、抽样估计置信度就是表明抽样指标和总体指标的误差不超过一定范围的概率保证程度。
(√)25、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抽样估计的可靠程度,可以提高抽样估计的精确度。
(× )26、抽样平均均误差反映抽样的可能误差范围,实际上每次的抽样误差可能大于抽样平均误差,也可能小于抽样平均误差。
(√)27、施肥量与收获率是正相关关系。
(√)28、计算相关系数的两个变量都是随机变量(√)29、利用一个回归方程,两个变量可以互相推算(×)30、估计标准误指的就是实际值y与估计值yc 的平均误差程度(√)31、数量指标指数反映总体的总规模水平,质量指标指数反映总体的相对水平或平均水平(×)。
32、数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时期一般固定在基期(× )。
33、在单位成本指数中,Σq1p1/Σq1p0中,Σq1p1—Σq1p0 表示单位成本增减的绝对额(×)。
34、平均指数也是编制总指数的一种重要形式,有它的独立应用意义。
(√)35、因素分析内容包括相对数和平均数分析。
(√)36、在各种动态数列中,指标值的大小都受到指标所反映的时期长短的制约.(×)37、发展水平就是动态数列中的每一项具体指标数值,它只能表现为绝对数.(×)38、若将1990-1995年末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净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此种动态数列称为时点数列.(√)39、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所以定基增长速度也等于相应各个环比增长速度积.(×)40、发展速度是以相对数形式表示的速度分析指标,增长量是以绝对数形式表示的速度分析指标.(√)41、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是两个相邻时期的定基发展速度之积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42、若逐期增长量每年相等,则其各年的环比发展速度是年年下降的.(×)43、若环比增长速度每年相等,则其逐期增长量也是年年相等.(√)44、某产品产量在一段时期内发展变化的速度,平均来说是增长的,因此该产品产量的环比增长速度也是年年上升的。
(×)45、已知某市工业总产值1981年至1985年年增长速度分别为4%,5%,9%,11%和6%,则这五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6.97%。
(×)46、平均增长速度不是根据各个增长速度直接来求得,而是根据平均发展速度计算的。
(√)1.在对现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这种调查属于重点调查。
(×)2.按数量标志分组形成的分配分数列和按品质标志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都可以称为次数分布。
()3.相关系数为+1时,说明两变量安全相关,相关系数为-1时,说明两个变量不相关。
(×)4.若逐期增长量每年相等,则其各年的环比发展速度是年年下降的。
()5.动态数列是由在不同时间上的一系列统计指标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形成的。
(×)6.总体单位是标志的承担者,标志是依附于总体单位的。
(√)7.在特定的权数条件下,综合指数与平均指数有变形关系。
(√)8.平均指标因素分析建立的指数体系由三个指数构成,即可变构成指数,固定构成指数和结构变动影响指数。
(√)9.若将某地区社会商品库存额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此种动态数列属于时期数列。
(×)10.是直接趋势的时间数列,其各期环比发展速度大致相同。
(×)11.对资料进行组距式分组,是假定变量值在各组内部的分布是均匀的,所以这种分组会使资料的真实性受到损害。
(√)12.只有当相关系数接近+1时,才能说明两变量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关系。
(×)13.分析复杂现象总体的数量变动,只能采用综合指数的方法。
(×)14.如果各种商品价格平均上涨5%,销售量平均下降5%,则销售额指数不变。
(×)15.若将某地社会商品库存额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此种动态数列属于时期数列。
(×)16.连续型变和离散型变量在进行组距式分组时,均可采用相邻组组距重叠的方法确定组限。
(√)17.抽样估计的优良标准有三个:无偏性、可靠性、一致性。
(×)18.在各种动态数列中,指标值的大小都受到指标所反映的时期长短的制约。
(×)19.计算平均发展速度有两种方法,即几何平均法和方程式法,这两种方法是根据分析目的不同划分的。
(√)20.个人的工资水平和全部职工的工资水平,都可以称为统计指标。
(×)21.品质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的属性特征,质量指标反映现象的相对水平或工作质量,二者都不能用数值表示。
(×)22.负相关指的是因素标志与结果标志的数量变动方向是下降的。
(×)23.根据建立的直线回归方程,不能判断出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的密切程度。
(√)24.设P表示单位成本,q表示产量,则∑p1q1—∑p0q1表示由于产品单位成本的变动对总产量的影响。
(×)填空题1、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模型法和归纳推断法2、当我们研究某市居民户的生活水平时,该市全部居民户便构成统计总体,每一居民是总体单位。
3、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的名称,它有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两种。
4、要了解一个企业的产品生产情况,总体是全部产品,总体单位是每一件产品。
5、工人的年龄、工厂设备的价值,属于数量标志标志,而工人的性别、设备的种类是品质标志标志。
6、统计指标反映的是统计总体的数量特征,数量标志反映的是总体单位的数量特征。
7、一项完整的统计指标应该由总体范围、时间、地点、指标数值和数值单位等内容构成。
8、若要调查某地区工业企业职工的生活状况,调查单位是企业职工,填报单位是企业。
9、调查单位是调查项目的承担者,填报单位是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
10、统计分组按任务和作用不同,可划分为类型分组、结构分组和分析分组。
11、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分组标志的选择。
12、统计分组按分组标志的多少有两种形式: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
13、组距式分组根据其分组的组距是否相等可分为等组距分组和不等组距分组。
14、在组距数列中,表示各组界限的变量值称为组限,各组上限与下限之间的中点数值称为组中值。
15、各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次数分布主要有四种类型: 钟型分布、U型分布、J型分布和伦洛茨分布。
16、次数分配是由总体按某标志所分的组和各组所占有的单位数两个要素构成的。
表示各组单位数的次数又称为频数,各组次数与总次数之比称为频率。
17、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单位标志总量;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可以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18、结构相结指标是各组(或部分总量)与总体总量之比;比例相对指标则是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与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之比。
19、变异指标的种类有全距、平均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20、检查长期计划的完成程度时,若计划任务规定的是长期计划期末应达到的水平,检查计划完成程度应采用水平法法。
21、某地区某年的财政总收入为248.50亿元,从反映总体的时间上看,该指标是时期指标指标;从反映总体的内容上看,该指标是标志总量指标。
22、抽样推断是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样本资料计算样本指标,并据以推算总体特征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23、从全部总体单位中随机抽选样本单位的方法有两种,即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
24、常用的抽样组织形式有简单随机抽样、类型抽样、等距抽样、整群抽样四种。
25、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有: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程度、样本单位数、抽样的方法和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
26、总体参数区间估计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是:估计值、抽样误差范围、概率保证程度。
27、如果总体平均数落在区间内的概率保证程度是95.45%,则抽样极限误差等于21,抽样平均误差等于10。
28、若按影响因素的多少划分,相关关系分为单相关和复相关。
29、当变量x值增加,变量y 值也增加,这是正相关关系;当变量x值减少,变量y 值也减少,这是正相关关系。
30、相关系数是在线性相关条件下用来说明两个变量相关密切程度的统计分析指标。
31、相关系数绝对值的大小反映相关的密切程度,相关系数的正负反映相关的方向。
32、指数按其所反映的对象范围的不同,分为个体指数指数和总指数指数。
33、总指数的计算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综合指数指数,一种是平均指数指数。
34、按照一般原则,编制数量指标指数时,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编制质量指标指数时,同度量因素固定在报告期。